人民文學范文

時間:2023-04-10 04:1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民文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由《人民文學》雜志社與杭州利群陽光文化傳播公司聯合創辦的利群(陽光文化傳播)人民文學獎5月21日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頒獎儀式。該獎設大獎和新浪潮獎兩類。畢飛宇、周曉楓和娜夜分別摘得小說大獎、散文大獎和詩歌大獎。喬葉和海飛獲新浪潮小說獎,夏榆和鄭小瓊獲新浪潮散文獎,哨兵和扶桑獲新浪潮詩歌獎。鄧友梅、張炯、張勝友等在京文學界人士出席了頒獎儀式。

本次評選范圍為新世紀以來《人民文學》所發表的小說、散文和詩歌作品,新浪潮獎的評選范圍為2006年第1期到2007年第3期《人民文學》所發表的新銳作者的重要作品。評委會由王蒙、陳建功、程樹榛、謝冕、格非、劉震云、曹文軒、楊匡滿、韓作榮、肖復興、李敬澤等組成。評委會認為,畢飛宇在小說寫作中有力地確證和肯定了性格、命運、細節等一系列小說藝術的基本價值,準確而富于歷史深度地探討和表現了處于現代化轉型壓力下的中國社會中生活的內在戲劇性和人的復雜的精神境遇。周曉楓的散文作品目光精準別致,行文通透揮灑,論述鞭辟入里,洋溢著散文的藝術和思辨之美。娜夜的詩歌善于從紛繁蕪雜中提取詩的純粹,并在對客觀事物的觀照、揭示中融入自己的主觀心象,以心靈的自由拓展出頗有意味的想像與心理空間。

在新銳作者中,評委會認為,喬葉的小說以對世態人情的細致體貼和對人的可能性的執著探索,對時代復雜的精神狀況作出機智敏銳的表達。海飛的小說顯示了將龐雜的現實經驗提煉處理為獨特形式的藝術能力,堅持以想像和認識干預生活。夏榆的散文以濃烈滯重的文字證明了黑暗對人和人世的戕害,同時他也用文字來尋找、發現和打撈黑暗中可能存在的光,以自救和救人。夏榆的散文寫作為孤獨和美張目,為悲憫和滄桑正名。鄭小瓊的散文《鐵?塑料廠》真實再現了一個敏感的打工者身置現代工業操作車間中,表現出細膩幽微的生命體驗和感悟。哨兵的詩歌《秋日札記》具有對人和事物超常的敏感和智性洞察的深度,扶桑的詩歌《滿月小集》是對心靈細微感受的發掘與情感深度的呈現,兩者都表現出豐盈的感性與詩性意義的開拓。

篇2

《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讓一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知,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學生分析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對于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

設計理念

數學知識要加強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適當調整教材的呈現方式,力爭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課堂上以“聰聰”和“明明”兩個小精靈為主線,讓它們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幫助學生解決難題;當它們自己遇到難題時,讓學生幫助解決,進一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養實際生活中的購物能力,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3.通過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愛護人民幣。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玩具熊,筆、橡皮、尺、練習本等。

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教學流程

一、導入:從生活出發,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老師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師:猜一猜,用多少錢買來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錢?(請學生回答。)

師:好的,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錄像。教師邊看邊問: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錢的示意圖,問:“零花錢可以用來干什么?”

【滲透德育: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獻愛心等。】

小結: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板書:認識人民幣。)

(看課件)今天,老師請來了兩位小朋友:

(課件播放配音)“我叫聰聰。我叫明明。嗨!大家好,認識我們嗎?我們一起來認識人民幣。比一比,看誰學得好。”

師:同學們,加油呀,可不能輸給聰聰和明明。

二、新授:認識人民幣。

1.認識人民幣。

師: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我國發行的第5套人民幣(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仔細看,這些錢你們都認識嗎?

(1)區別新版和舊版:以10元為例。

①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么認識的?點擊數字“10”和漢字“拾”,點擊單位“圓”(大寫)。

②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新版),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么認識的?

小結:對!看人民幣上的數字和數字后的單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③區別:這兩張10元的人民幣有什么不同?(圖案、大小、顏色,等等。)

④聯系實際:10元錢可以用來干什么?

(2)區別紙幣和硬幣。

①課件顯示5角紙幣,問:你是怎樣認識的?

②課件顯示5角硬幣,認一認。

③課件同時出現5角紙幣和硬幣,區別不同。

④課件出示背面,問:背面是什么?(國徽。)

小結:國徽是我們國家的標志。人民幣上都有國徽,所以我們應該愛護它,不要隨意損壞它。

2.隨意點幾張大額人民幣,集體回答。

20元,50元(新、舊版),100(新、舊版)。

3.老師給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些人民幣,把它拿出來。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一個拿,一個認。

4.分類:這么多的錢放在一起,多不整齊,請小朋友想辦法分類整理一下。

(1)按單位分:元、角、分(板書)。

(2)按質地分:紙幣、硬幣。

(3)按數字大小分。

(4)按新版、舊版分。

請學生匯報:展示臺上展示。

5.請小朋友們把錢推到左上角,將書翻到第47頁,你發現書上的人民幣和我們平時所見到的人民幣有什么不一樣?(課件顯示。)

小結:像這樣,在人民幣的左下角有一道紅色斜線,這樣叫樣幣,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換錢游戲:進行簡單的計算。

1.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不知道聰聰、明明認識了沒有?

(課件播放配音)“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人民幣按單位有元、角、分。那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來做一個換錢游戲,好嗎?”

一張2角可以換________個1角。

一張5角可以換________個1角。

小朋友們,動手換一換吧!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可以左右兩人一組,也可以前后兩人一組。

(引導)小朋友,我們看聰聰、明明在干什么呢?

2.情景對話:出示課件并配音。

聰聰:“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里拿著一堆錢):“我拿10個1角錢去買一把尺。”

聰聰:“你拿這么多1角錢,丟了一個多可惜呀!”“那怎么辦呢?誰來幫幫我?”

請學生回答。

明明:“謝謝你!現在我知道了。1元錢可以換10個1角錢。”

(板書:1元=10角)

四、實踐活動。

(課件顯示,配音)我們不僅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元、角之間的關系,同學們想不想活動活動,老師準備了一些小獎品,獎給活動中表現好的同學。

1.師生互換:老師手中有1元錢,能換你手中幾張2角錢?(同桌可以互相幫忙。)

2.生生互換(解決不同的付錢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簡便的。

師:(拿一件玩具)買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幾種付錢方法?

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請小組匯報(組員可以幫忙),發給點子最多那組獎品,表揚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

許多種方法,再說出哪種方法最簡便。

3.(課件播放配音)小朋友們想不想用自已手中的錢去買自已想要的東西?好,讓我們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樂)

選四名售貨員,開始自由下座位買。

【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后洗干凈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五、總結。

(課件配音)小朋友,這節課我們上得真愉快,學會了很多知識,你們都學會了什么?

(課件配音)你們說得真好,小朋友們再見。

生:聰聰、明明再見!

評析

聰聰和明明是本套新教材新引入的小精靈。它們扮演的角色是:遇到難題讓學生幫助(以達到激趣的目的);也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以達到解困的目的)。整節課上以這兩個小精靈為主線,成為本節課學生學習上的伙伴。

人民幣的認識對學生來說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實際生活中,只認識人民幣是遠遠不夠的,認識人民幣的目的是為了會使用它,體現它的社會價值。而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肯定也少。怎樣彌補學生學習上的這個不足?本節課上,教師多處創設了良好的購物環境,讓學生在模擬購物活動中認識并使用人民幣。

篇3

英文名稱: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主管單位: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主辦單位:中南民族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漢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433X

國內刊號:42-1704/C

郵發代號:38-97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60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4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人文素養

一、新疆中職學校人文素養現狀

為獲取科學、合理的研究結果,本論文進行了實證調研,共在南北疆中職院校,發放調查問卷280份,回收有效問卷275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2%。問卷從人文知識、人文理念、人文精神以及中職學校人文教育情況四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其中,在人文知識方面主要涉及文學、歷史、藝術、和宗教等;在人文理念方面主要涉及思想觀念、道德標準、價值取向、思維模式等;人文精神方面涉及對各種人文知識的渴求,對前途、命運和價值的密切關注,對專業知識與人文知識關系的認識等方面;中職學校人文教育情況涉及到學生對課程設置、師資、教學方法、校園氛圍等方面的看法。

(一)新疆少數民族中職生人文素養現狀1.人文知識方面調查顯示,部分學生人文素養知識匱乏。比如,有80%的被調查者不知道少數民族的三大史詩。有40%的學生不知道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2.人文精神方面的調查顯示,部分學生看重專業知識技能,對人文素養的重視不夠。當被問及對“人才”的理解時,41%的被調查者選擇的“德才兼備”,有37%選擇“有專業知識技能”,僅有13%選擇“豐富的人文知識”。3.人文理念方面的調查顯示,部分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是非觀不明確,人云亦云。當被問及“你在學校看到遺失的錢包會如何處理”時有11%的學生選擇把錢花掉,把證件秘密歸還失主。有11%的學生認為在食堂打飯的時候“別的同學排隊,我就排隊,別人不排隊我也不排隊。人云亦云,立場不夠堅定。(1)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38%的學生認為成功與信念無關,有18%的學生認為“理想與現實相差太遠,信念有時很空洞”,說明部分少數民族中職生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2)部分少數民族中職生沒有明確的人生價值觀。當被問及“人生價值的標準時”,只有56%的學生選擇“對社會貢獻的大小”,有20%的學生選擇“社會地位的高低”,8%的學生選擇“金錢的多少”,仍有16%的學生表示“說不清”。

(二)新疆中職學校人文素養課程設置現狀缺乏合理的課程設置。“在提高人文素養方面,你認為學校應該加強什么工作?”調查顯示,30%的學生表示“提高人文課程質量,優化校選課設置,增加人文課程數量”。

(三)新疆中職學校教師人文素養現狀1.高素質人文教師成為訴求。有27%的被調查者認為高素質教師講課有助于培養他們的人文素質。2.中職生人文素養的隊伍建設不健全。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根本,沒有教師的發展就無法實現提升中職生人文素養的目標,而在新疆中職學校缺少人文素養方面的專業教師,教師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沒有達到應有的標準。

(四)新疆中職學校人文素養氛圍部分學校不重視人文素養教育,校園文化氛圍不濃厚或人文素養教育缺乏吸引力。有28%的被調查者表示學校沒有開展過全校范圍的《弟子規》知識競賽、《國學經典》誦讀比賽或者《舞臺劇》等人文素養教育活動。有67%的被調查者表示學校開展的人文素養活動少且覆蓋領域狹窄,有13%的學生表示內容枯燥乏味,缺乏創新不具有吸引力,有19%的學生認為宣傳力度不夠,5%的學生表示內容不深刻沒收獲。

二、新疆中職學校人文素養現狀成因分析

在前面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發現,新疆少數民族中職生的人文素養現狀不容樂觀。就調查的情況來看,對新疆少數民族中職生的人文素養現狀存在問題的原因有如下幾點分析。1.少數民族中職生的漢語水平普遍不高,所學的人文素養知識普遍較少,還沒有形成良好的人文理念。2.對宗教缺乏正確的認識,在一定成度上影響了部分少數民族中職生的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3.學校缺乏統一的人文素養課程設置。新疆中職學校在開設就業指導課、禮儀指導課、心理健康課、文學、藝術類鑒賞課、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等人文素質類課程設置中的所占比重仍然很低。4.中職學校的部分教師缺乏與時俱進的思想,對自己專業素養的提升不予重視。由于沒有統一的人文素養課程設置,造成有些教師對少數民族中職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三、新疆少數民族中職生人文素養教育對策研究

針對新疆中職學校人文素養現狀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問題產生的初步原因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就如何提高新疆少數民族中職生的人文素養、以及人文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進行探究,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一)結合少數民族中職生特點,加強人文課程體系建設針對少數民族中職生人文知識匱乏,人文理念及人文精神的錯位。在第一學年可以及時開設人文知識的普及課程,比如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類課程,心理健康和人際交往類課程。另可充分利用開學前后的集中教育開展人文素養教育,比如集中學習新疆歷史、民族發展史、宗教演變史,觀看科教片輔助教育,使少數民族中職生形成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在第二學年,可開展一些文學知識與文學、藝術鑒賞類課程。加強少數民族中職生中華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知識,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幫助學生掌握藝術鑒賞分析能力,增強其文化藝術修養。第三學年開設實踐類人文素養課程。比如開設禮儀類、就業指導類及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在前期已形成的人文知識以及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培養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融會貫通運用于實踐,注重人文素養與實踐的結合,結合工作特點及職業特點實施人文素養教育。

(二)加強教育資源開發,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中職人文素質教育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多文化在這里聚集、交流、交融的地方。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燦爛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可充分挖掘新疆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形成課程資源與教學素材,提高少數民族中職生的人文素養。結合課程體系建設,我們可充分挖掘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作為文學、藝術類鑒賞課程資源。藏族民間說唱體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傳記性史詩《瑪納斯》被并稱為中國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有不少少數民族學生會說唱,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學互唱,教師及時點評與講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還可以促進各民族學生的團結。另大型維吾爾族古典音樂套曲十二木卡姆,優秀的哲學倫理學著作《福樂智慧》都可以融入對少數民族中職生人文素養的教育。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審美的培養、道德的提升、價值觀的形成和情感的升華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三個一百”教育活動,提升少數民族中職生的人文素養。定期開展一百首古詩詞,一百首歌曲和一百幅名畫鑒賞學習與競賽。另針對被調查者的愿望,可聘請專家學者來校進行人文素養類知識講座。充分利用校園網、微信群、QQ群等方式,宣傳活動的主題、意義,形成良好的氛圍。2.加強校園人文建設。修建一些富有特色的校園人文景觀,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認知、陶冶他們的情操,在校園硬件設施方面為人文素質教育提供支持。比如校園文化長廊建設,可充分融入人文素養類知識。學校的宣傳欄、墻體、教學樓走廊里的宣傳板等都可以作為人文素養宣傳的平臺。

篇5

關鍵詞:晚明;閩人;東海圖景;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5595(2016)05006906

中華先民雖然自古就在濱海、島嶼之地居住,但是以農耕文明為主、游牧文明為輔的傳統文明樣式令先民對海洋的探索相對滯后與不足。相對較少的海洋文明書寫則往往以“東海”這一較為模糊而又變動的文化地理概念概括。“東海”,先秦時期多指今天淮河中下游區域,瀕臨今之黃海。《禮記?王制》曰:“自東河至于東海,千里而遙。”[1]東海為“徐州域”,即今魯南蘇北之地。《戰國策?楚策》曰:“楚國僻陋,托東海之上。”[2]“東海”即“東海郡”,今山東日照市東南。《史記?齊太公世家》集解引《呂氏春秋》云:“東海上,乃東夷之土。”[3]“東夷”即淮夷。清代大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就明確記載:“淮夷,在南直徐、邳諸州境,亦曰東夷。”[4]漢魏以降,“東海”的文化地理概念開始南移,但是區域遠遠大于今天所說的東海。“釋氏《西域記》曰:‘恒水東流入東海。蓋二水所注,兩海所納,自為東西也。’”[5]此乃以印度為坐標,其東之水域即今南海。“東海”的文化地理概念直到明代嘉靖末期才出現與今天東海大致一樣的區域范圍。嘉靖四十一年(1562)理學家章潢在《四海華夷總圖》中所繪“東海”,東面為“日本海”,北面為“朝鮮”,西面為長江口“浙江”,東面之南為“大琉球”(琉球群島)、小琉球(臺灣省)。而恰恰也正是這個時期,在文人筆下呈現出萬花筒般書寫的東海圖景徹底超越了傳統的渤海、黃海,成為中國海洋文明中最絢麗的一部分。然而令人略感遺憾的是,對晚明東海圖景的書寫前賢多從歷史、地理、經濟等方面進行,但是從文學視域關注此時東海圖景的成果卻寥寥無幾。筆者不揣淺陋,書成此篇,權當拋磚之用。

一、海神頌揚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里指出,海洋“表面上看來是十分無邪、馴服、和藹、可親;然而,正是這種馴服的性質,將海變成了最危險、最激烈的元素”[6]。正因為如此,生活在閩臺海疆的東海之民在還不了解海洋的運動規律、無法抵御海洋災難時,便會對海洋的廣闊、深邃和神秘產生敬畏與恐懼,于是有關海洋神靈的崇拜也就自然出現了。閩人海神信仰由來已久,西漢之前閩越族的圖騰蛇逐漸演化為后世的海神,清初郁永河《海上紀略》云:“凡海舶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龍’,自船成日即有之。平時會不可見,亦不知所處。若有木龍去,則舟必敗。”[7]宋、元以來,福州、泉州等地成為海外交通的重要窗口,尤其是泉州港更是“巨商大賈,摩肩接足,相刃于道”[8]1489。然而大海喜怒無常,隨時都可能發生船覆人亡的悲劇,南宋詩人劉克莊《泉州南廓二首》就描述了此種恐懼無奈之心態:“海賈歸來富不貲,以身殉貨實堪悲。似聞近日雞林相,只博黃金不博詩。”[9]因此,除了原有的海上保護神之外,這時期海神第一次被大量塑造出來,據林國平先生統計至少有15位。萬歷漳州名士張燮《東西洋考》載:海舟所祭祀的主要神靈有協天大帝(關帝)、天妃、舟神,“以上三神,凡舶中來往,俱晝夜香火不絕,特命一人為司香,不事他事,舶主每曉起,率眾頂禮”[10]。

但是到了晚明,媽祖崇拜一枝獨秀。媽祖,又稱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媽祖原名林默,世人尊稱林默娘,莆田縣湄洲島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二十八歲羽化成仙,成為東海海疆人民尊敬的海神。萬歷、天啟年間,隨著東海海疆人民海外貿易的昌盛,歌頌媽祖的詩文更是層出不窮。如晉江人林云程《天妃廟》云:“野漲泛溪八月潮,出城騁望水門遙。港通海外昆侖舶,邸倚天南萬里橋。地自一初名別洞,鼎從萬歷紀神堯。煙光云氣相涵映,決眥十分景色饒。”[11]133詩歌描繪了媽祖廟外萬帆競發,天、地、海一色的壯麗景象。再如南安人黃思近《題安海天妃宮》云:“宮開澤國面峰嵐,一望青天水氣涵。片席遙飛波處所,長橋橫鎖海東南。鷗凌海浪乘風泛,山斂夕輝對客酣。銀漢秋霄揚月彩,群公登覽恣幽深。”[11]138晉江安海鎮為萬歷、天啟年間東海海域重要的出港碼頭,出海人民為求得平安,少不了祭祀媽祖。另外,抗倭名將沈有容在萬歷二十九年(1601)率水師在料羅灣、南澳島海域和彭山洋(澎湖)大敗倭寇后,為感恩媽祖保佑,主持重建浯嶼天妃宮,次年竣工,特撰碑記:

萬歷辛丑夏,余時承乏浯銅,奉檄南征。謁祈神祗,睹楹宇湫隘,實心徼厥靈:狙戰捷乎,請更諸爽塏者。于是師抵南澳,攻島彭山,殲之。聿懷神惠,日篤不忘。乃筑乃I,乃石乃材。乃建前堂,前堂翼翼,乃開后寢,后寢肅肅。視拓舊址深廣倍之。于是居民、過旅、爰兵士商漁,罔不走集,敬恭祝禱,靈蓋赫然矣。――《重修天后宮碑記》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10月第32卷第5期翟勇:晚明閩人東海圖景文學書寫碑記盛贊海神媽祖不僅是將士浴血海上的保護神,亦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心靈的安放地。

除媽祖信仰外,一些本來海神色彩并不濃厚的神亦納入媽祖信仰體系中,如臨水夫人。臨水夫人,俗名陳靖姑,福州下渡人,傳說生于唐代,后被人尊為“扶胎救產,保赤佑童”的女神。但是她又同時掌管江河,為閩江流域的船民所崇仰。嘉靖年間,高澄出使琉球,使團成員多數為閩人,當海上遇險時眾人求救于天妃諸神,后經天妃降箕曰:“吾已遣臨水夫人為君管舟矣,勿懼!勿懼!”回到福州后,高澄偶然在福州水部門外發現了臨水夫人祠,請教祠中道士,道士曰:“神乃天妃之妹也。生有神異,不婚而證果水仙,故祠于此。”又曰:“神面上若有汗珠,即知其從海上救人還也。”[12]歷代歌詠臨水夫人的詩文多為歌頌其護幼保嬰,贊頌其海上護佑平安者較少,徐火勃《龍源廟》可為少有作品之一:“臨江遺廟祀嬋娟,少女宣靈五代年。蝌斗橫縱階下出,妖蛇降伏井中眠。春秋野老更羅袖,伏臘村童送紙錢。苔滿古碑行客吊,妝樓無主鎖寒煙。”[13]

在媽祖崇拜一枝獨秀之時,其他海神仍在閩臺民間擁有自己的信仰者,如玄天上帝。玄天上帝是北極玄武星君的化身,又稱真武大帝、玄武大帝,是北方之神,主管天宮二十八宿中的北方(玄武)七星宿。根據陰陽五行來說,因北方屬水,故也稱其為水神。為祈求船舶順水平安,泉州一帶民眾在宋時就尊玄天上帝為海神,并在東海之濱法石村建真武廟望祭海神:“玄武廟,在三十六都郡城東南石頭山上。廟枕山漱海,人煙輳集其下,宋時建,為宋時望祭海神之所。”[14]隨著明代永樂皇帝對玄天上帝的進一步加封,各地信仰玄天上帝非常普遍,在閩臺兩地玄天上帝被尊稱為上帝公,李亦園先生即云:“早期的移民都隨船供奉與海洋有關的神,包括媽祖與玄天上帝(北極星神,作為航海標志),以求平安渡臺。”[15]鄭成功時,玄天上帝被供奉在船上,被視為航海保護神。后,鄭成功大力推崇玄天上帝,修建了許多玄天上帝廟。玄天上帝在明代的推揚也直接激發了文學的書寫。在閩南、臺灣民間神話故事中玄天上帝變得更形象生動:

上帝公,五代時泉州人,姓張,殺豬為業,事母至孝。母嗜豬腎,雖高價亦不售。留歸奉母。母死后一日,頓悔殺生過多,罪惡深重,乃走至洛陽橋畔,以屠刀剖腹,投腸肚于江中,遂成佛。后其腸化為蛇,肚化為龜,每興風作浪,竟又再顯靈收之。故民間廟祀者極多,所塑金身,都穿盔甲、手執劍,一腳踏龜,一腳踏蛇,狀其降伏二妖也。[16]

而萬歷年間建陽人余象斗《北游記》的創作更是把玄天上帝的傳播從民間納入文人知識范疇。《北游記》共四卷、二十四回,主要敘述了玄天上帝的出身、成道及下凡除妖保民之事。小說雖然總體成就不及《西游記》,但是亦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情的玄天上帝。

二、國防文學

東海在南宋之后已經成為聯系海外的交通要道,對東海控制權的爭奪也漸漸成為華夏民族內部以及中原王朝與周邊國家爭奪的焦點區域,因此發生在東海上的戰爭也就不可避免,文學對海戰的書寫亦同時產生。廖肇亨在《浪里挑燈看劍:中國海戰詩學之書寫特質與價值信念初探》一文中云:“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文天祥(1236―1282)《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曰》一詩為中國海戰詩歌的濫觴殆無疑義。”[17]然而大元百年以及明初鄭和下西洋等重大政治軍事事件在中國文學中卻罕見題詠。雖然明中期詩僧德勝在《補海汛詞一首》序中云:“定海關外,楊周等山守汛諸兵風境凄。感古今詞客多有《出塞》《涼州》等作,而略東南邊海之苦。余竊不滿,聊補古人之缺題,故云補海汛,情見乎辭!”[18]但是文學對海戰的關注直到嘉靖中后期才在倭寇擾亂東南沿海的戰役中到來。而此時發生在東海上的戰爭亦成為關系華夏民族利益的國防戰爭,其中描寫閩民抗倭、抗荷的國防文學①題材雖然是首次登上文學舞臺,卻呈井噴式呈現,涌現出一批愛國詩人,如俞大猷、陳第、何喬遠等。

有“俞龍戚虎”美譽的俞大猷不僅是一位抗倭民族英雄,亦是一位文人。俞大猷(1503―1580),字志輔,號虛江,泉州洛江人。俞大猷在與倭寇的長期戰斗中發現倭寇雖然乘船而來,但是更擅長陸戰,不善海戰。鑒于此,俞大猷從戰略高度提出:“賊海來,當以海舟破之,若我專備于陸,賊舟舍此擊彼,我不勝其備,賊不勝其擊,逸在彼而勞在我,非計也,宜多集海舟擊之。”因此在《舟師》一詩中他熱情洋溢地贊揚了海戰中抗倭健兒之英勇:

倚劍東溟勢獨雄,扶桑今在指揮中。島頭云霧須臾盡,天外旌旗上下沖。

隊火光搖河漢影,歌聲氣壓虬龍宮。夕陽景里歸篷近,背水陣奇戰士功。[19]95

夕陽西下,一場與倭寇在海上的殊死決戰一觸即發。英雄手執長劍和指揮旗幟,身先士卒,猛沖敵艦,勇敢戰斗,終掃凈倭氛,全勝而歸。頷聯、頸聯描述了戰斗場面之激烈,刀光劍影、廝殺震天、旌旗翻騰,展現了抗倭男兒同仇敵愾之高昂士氣與保家衛國之決心。全篇對仗工整,情景交融,聲色并茂,氣勢豪雄,語言鏗鏘,起句“倚劍東溟勢獨雄”力重千鈞,突出詩人與將士的高大形象,為讀者展現了一幅壯麗的海戰畫卷。同時場景由靜轉動再到靜,轉換自然,不失為海戰詩中之精品。朱雙一認為:“它開創了中國海洋文學中‘海戰詩’的新類型。在此之前,以海洋為題材的作品并不少見,寫江河湖泊中的水戰的,也非絕無僅有,但這樣直接描寫海戰的,似乎很難找到先例。”[20]

再如他的《與展推府》:

匣內青萍磨礪久,連舟航海斬妖魑。笑看風浪迷天地,靜撥盤針定夏夷。

淵隱虬龍驚陣躍,漢飛牛斗避鋒移。捷書馳報承明主,滄海而今波不澌。[19]96

將軍百戰氣勢雄,直斬倭賊東海中。“笑看”“靜撥”句透露出運籌帷幄之自信、從容。頸聯展現將士們奮勇殺敵、氣勢震天之雄豪。全詩感情豪壯、一氣呵成,可謂令人歡欣鼓舞、引人奮發昂揚之快詩。

在萬歷年間國防戰爭中,沈有容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民族英雄。 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號寧海,安徽宣城人。任福建都司簽事時曾親率戰艦赴臺剿倭,大破倭寇。另外“(萬歷)三十二年七月(1604),西洋紅毛番長韋麻郎駕三大艘至澎湖,求互市,稅使高窠召之也。有容白當事,自請往諭。見麻郎,指陳利害。麻郎悟……去”[21]。兩次海戰不僅使日本侵占臺灣推遲了二百多年,而且首逐荷蘭侵略者,使荷蘭人侵占臺灣亦推遲了二十多年,可謂第一人。對這樣一位民族英雄,當時閩地文人也給予了熱情的歌頌。晉江人郭元春《賦東番捷》生動再現了將軍用兵之奇:

時正值隆冬,寒江嚴威,凜凜刺人膚,將軍中流四顧,但見巨濤起沫彌天,極目噴雪,指謂軍士曰:“此非雪夜擒吳元濟時耶?疾之毋徐!”島夷方餞臘相酬曰:“莫予毒已。”俄而守者遙望之,曰:“彼泛泛若見若不見者,商舶乎?漁舸乎?”俄而曰:“以商舶意之,過多;以漁舸意之,過大。”方疑方駭之際,將軍遂從天而下,一鼓而殲之矣;是韓信、李逯兵也,不亦千古同一奇哉?[22]23

兵貴神速,沈有容克服巨浪滔天、遠途奔襲等種種不利客觀條件,突然出現在敵人面前,大獲全勝,揚我華夏神威。逢此大捷,“閩省縉紳所贈言”不可勝數。如同安人傅鑰作《破倭東番歌》贊曰:

年年海上二三月,惡少勾連倭竊發;隨風南北疾如飛,朝在閩陬暮在粵。

今冬潛跡據東番,何處商漁不斷魂?將軍按劍沖毛發,自請提兵氣欲吞。

狂風挾浪兼天涌,幾折征檣神不竦;黑水黃云千里遙,樓船鼓角旌旗擁。

窮追兩戰便成功,矢石身當用火攻;海底波中枯白骨,騰騰殺氣貫長空。

壺漿異域迎稽顙,宣撫終朝解衣賞;漢有伏波銅柱標,君今名姓勒其上。[22]62

倭寇勾結沿海奸民橫行海上,給沿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威脅,但是飄忽不定的行蹤加大了打擊難度。沈將軍率部眾、駕巨舟,克服狂風巨浪,身先士卒,直搗倭寇老巢。中間兩聯更是把敵我海戰中驚心動魄的場景展現得淋漓盡致。

再如張燮《贈沈將軍東番捷》:

羽林束發事從戎,四十威名劍盾中。海上樓船吞巨浪,日南夷國懾雄風。

揚旌萬里烽煙凈,挾纊三軍苦樂同。會識勛標銅柱早,只今誰并伏波功?[22]91

“海上樓船吞巨浪”句,一“吞”字使沈將軍所率領的部曲之威武雄壯盡顯。

與上述贊揚沈有容將軍英勇果敢的詩歌不同,與沈有容同舟往臺灣剿倭的陳第所作《泛海歌》兩首則直接歌頌了閩地健兒視死如歸的豪情:

萬歷壬寅十二月初七,余同沈士弘將軍同往東番剿倭。初八晚,舟過澎湖溝,颶風大作,播蕩一夜一日,勺水不得入口,舟幾危者數矣。余乃作歌以自寬,歌曰:“水亦陸兮,舟亦屋兮,與其死而棄之,何擇于山之足、海之腹兮。”

颶息舟定,沈士弘具酌請復歌,余乃發其渡海之意,歌曰:“學而不足用者,恥兮;用而不能無用者,鄙兮。無用而不廢時用者,誰氏之子兮。”[23]

漢文化歷來重視葉落歸根,死后歸葬故里山川。但此詩鼓勵健兒舟、海亦為埋骨之處,好男兒為國為民捐軀,何必馬革裹尸還,此中透露出閩人超越生死的灑脫與豪氣。

三、海上貿易

閩地山多地少,唐之后人口又趨于飽和,因此通過東海進行海外貿易漸漸成為閩人生存的第一選擇。尤其是宋元以來泉州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之后,東海之上閩人之帆不絕如縷。北宋泉州惠安人謝履《泉南歌》就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場景:“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地力。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船通異域。”[24]流寓泉州的李邴曾用“蒼官影里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來贊譽宋代泉州商貿的繁榮。閩地人民不僅冒險于海上,外域商人也來到閩地經商,《諸蕃志》云:“有蕃商曰施那帷,大食人也。僑寓泉南,輕財樂施,有西土氣習,作業冢于城外之東南隅,以掩胡賈之遺骸。”[25]明初至中葉一百多年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泉州等地市舶司等管理機構也被裁撤,閩地海外貿易受到沉重打擊。但是閩南商幫最先沖破海禁航行于海上。西班牙人來到菲律賓之際,在馬尼拉貿易的華商亦以漳、泉商人為主:“漳人以彼為市,父兄久住,子弟往返,見留呂宋者蓋不下數千人。”[26]隨著隆慶以來海禁政策的逐漸松弛,尤其是海澄設縣以后,閩南商人獲得了合法的經商權利,“饒心計與健有力者,往往就海波為阡陌,倚帆檣為耒耜。凡捕魚緯蕭之徒,咸奔走焉。蓋富家出貲,貧人以傭,輸中華之產,騁彼遠國,易其產物以歸,博利可十倍,故民樂之”[27]435。與此同時,漳州月港亦繁盛起來。《海澄縣志》載月港之繁華云:“方其風回帆轉,寶賄填舟;家家賽神,鐘鼓響答;東北巨賈,競騖爭馳,以舶主上中之產,轉盼逢辰,容致巨萬。若微遭傾覆,破產隨之,亦循環之數也。成弘之際,稱小蘇杭者,非月港乎?”[27]342月港自“商人勤貿遷,航海貿易諸番”后,閩南農民爭種經濟作物,九龍江兩岸遍栽桃李果樹。“往事已經新宇宙”“滿山桃李怨啼鳴”。到處是“桃花潭水聽歌聲”“芳林蔭竹亂飛觥”的幽美、富饒景致。月港不僅景美,海外貿易更是繁盛。漳州鄭懷魁更是以才子之筆盛贊月港之繁榮:

繼焉富商巨賈,損億萬,駕艨艟,植參天之高桅,懸迷日之大篷,約千尋之修纜,筑天后之崇宮,建旗鼓之行列,啟八窗之玲瓏。乃涓吉旦,祀陽侯,鳴金鼓,發棹歌,經通浦,歷長洲,觸翻天之巨浪,犯朝日之辱樓。獻饈于七洲之水,焚毛羽于雙侖之丘。望夕暉之落云,知明發之多颶。聆水聲之漸響,慮礁淺之可憂。夜睹指南之針,日唱量更之籌。外域既至,內港灣舟,重譯入國,金幣通酋,期日互市,定儈交舊,異玩希珍,十居八九。[28]

鄭賦極盡遣詞造句之能事,用華艷繁復的詞語描繪了月港的繁忙、商船航行的驚險、異域商品的豐富。此賦雖名《海賦》,但絕不僅是單純的詠海之作,而是包含了作者對明代海禁政策的反對。鄭氏一再主張開洋互市,與海外互通有無。時稅監高u于月港橫征暴斂,損害海商利益,遭到時任海澄縣令龍國祿的抵制。鄭懷魁特作《龍使君水鑒舟共泛放歌》《煙海攀轅畫記》以歌。

在歷史上漳、泉商人往往是并稱的。倭亂時朱紈云:“今日通番接濟之奸豪,在溫州者少,在漳泉為多。”[29]雖然明代泉州港由于淤積漸趨衰落,但是晉江安平港后來居上,繁盛一時。晉江大儒何喬遠云:“安平一鎮在郡東南陬,瀕于海上,人戶且十萬余,詩書冠紳等一大邑。其民嗇,力耕織,多服賈兩京都、齊、汴、吳、越、嶺以外,航海貿諸夷,致其財力,相生一郡人。”[30]136李光縉亦云:“吾溫陵(泉州)里中,家弦戶誦,人喜儒不矜賈,安平市獨矜賈,逐什一趨利。然亦不倚市門,丈夫子生及已牟,往往廢著鬻財,賈行遍郡國,北賈燕,南賈吳,東賈粵,西賈巴蜀,或沖風突浪,爭利于海島絕夷之墟。近者歲一歸,遠者數歲始歸,過邑不入門,以異域為家。滓閱謚政,婦人秉之。此其俗之大都也。”[31]史母沈孺人壽序另外《安海志》亦記載:“安平人尚賈,十家而七,以賈為業。即農、儒、童、婦亦皆能賈。”“宋元于今,商則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32]而這種業賈之風在《秋日安平八詠》中又是那么自然、輕靈、和諧:

靈巖山下萬人家,古塔東西日影斜。巷女能成苧麻布,土商時販木棉花。(一)

山鎮田稀多賈海,小村市鬧亦成圩。只驚五斗堿仍濁,不怕三餐飯少魚。(二)

寥氏為錢禮上蒼,何如大宛面如王。南風一片孤帆入,帛布人夸欲斗量。(三)[33]

海上貿易的繁榮促使重商主義思想抬頭,在閩南地區尤為凸顯。明末晉江人“史某,初治鄒魯家言。后乃棄而就賈。又有高元近者,邑之庠生,弱冠因貧從賈,遠貿西南,多年始歸”[30]133就是典型的例子。泉州城內大商人鄭梅峰,曾“出金錢數千緡,委二三蒼頭轉轂旁郡國,通四方異貨,遂贏得為奇勝,身治產積居,不窺市井,不行異邑,坐而待收……一年之中,收息什之;數歲之后,收息百之;最后息千之,公以此起家”[34]。這種富商巨賈,當時在泉州城內還大有人在,甚至惠安崇武鎮,也出現了“文獻黃氏”一族數十人從事海外商業活動,成為富甲一方的巨商。鄒漪明《明季遺聞》記載,以安平鎮作為根據地的著名海商鄭芝龍,那時“海舶不得鄭氏令旗,不能往來。每舶例入二千金,歲入千萬計,芝龍以此富敵國”[35]。

但是在經商的同時閩商亦重視教育,有的是賈儒兼營,有的是從儒入賈。如“贈公偉姿觀,善心計,初治鄒魯家言,后乃棄去行商”[31]王母慈節史太孺人傳。楊喬“十歲通經史大義,會父及伯父繼歿,仲兄遭宿疾,不任治生,乃輟儒之賈”[36]。另外閩人經商本末相守:“用貧求富,農不如賈,積德累行,賈不如農。故兄伯晚年稅駕于賈,而息肩于農,筑廬田間,鋤云耕月,笠雨蓑風,釀禾而醉,飯稻而飽,徐徐陶陶,春秋不知,榮枯不問。”[31]寓西兄伯壽序

閩地具有天然的山海之利,物產豐饒。德化瓷器、安溪茶葉,以及綢緞、中藥材、糖等皆為出口的大宗商品,從海外載回之物為“犀象、玳瑁、胡椒、蘇木、沉檀之屬,麇然而至。工作以犀為杯,以象為櫛。其于玳瑁或櫛或杯;沉檀之屬,或為佛身、玩具。夷貲之外,又可得直”[8]947。 徐火勃在《書事寄曹能始》一詩中再現了商品交易的種類:“東接諸倭國,南連百粵疆。貨物通行旅,貲財聚富商。雕鏤犀角巧,磨洗象牙光。棕賣夷邦竹,檀燒異域香。燕窩如雪白,蜂蠟勝花黃。處處園栽橘,家家蔗煮糖。田婦登機急,漁翁撒網忙。”[27]491由此可見,閩地海上貿易繁盛:船通四海,滿載域內農副產品出東海走向世界,世界的珍玩異物亦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經閩地行銷全國。

四、結語

晚明半個多世紀應該說是東海文明的黃金發展時期,古海上絲綢之帆重新在這個時間節點、地理區域進入發展的巔峰期:閩地古老而又神秘的海神崇拜,國防文學在閩人筆下的第一次集中書寫,海上貿易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同時,打破了傳統的以望海、觀海為主的海畔文學書寫模式,進入到涉身海中,渡海、游海的深海描寫。但是客觀來說,東海文明的閩人文學書寫應該說還沒有完全進入一個自覺的時代,雖然體裁種類繁多,詩、詞、賦、文、小說等都有描畫,但是文人往往帶著好奇甚至諷喻的態度對待相對陌生的海洋文明,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這種海洋文明的文學書寫傳統為后代接續,并在清代文人筆下走向常態書寫。

注釋:

① 國防文學指華夏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文學書寫。

參考文獻:

[1] 于涌,樊偉峻.禮記?王制[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93.

[2] 劉向.戰國策?楚策[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144.

[3] 徐廣.史記集解?卷三二[M].長沙:鳳凰出版社,2013:1477.

[4]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歷代州域形勢(一)[M]//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賀次君,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23.

[5] 酈道元.水經注(卷一)[M].陳橋驛,譯.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8.

[6] 黑格爾.歷史哲學[M].王造時,譯.北京:三聯書店,1956:135.

[7] 無名氏.醉茶志怪里乘(卷九)?木龍[M]//清代志怪小說觀止.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3:546.

[8] 何喬遠.閩書?卷五十五[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9] 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二[M].四部叢刊本.

[10] 張燮.東西洋考(卷九)?舟師考[M].謝方,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186.

[11] 劉福鑄,王連弟.歷代媽祖詩詠輯注[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12] 蕭崇業.使琉球錄[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142143.

[13] 王應山.閩都記(卷三十)?郡西北古田勝跡[M].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310.

[14] 周學曾,等.(道光)晉江縣志(卷六十九)?寺觀志[M]//福建地方志叢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1665.

[15] 李亦園.人類的視野[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296.

[16] 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80.

[17] 廖肇亨.浪里挑燈看劍:中國海戰詩學之書寫特質與價值信念初探[J].中國文學研究輯刊,2008(1):285.

[18] 裘樟鑫,釋性空.歷代僧尼居士詩詞選[M]//佛教詩詞楹聯?嘉興市卷:第一編.杭州:浙江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9:199.

[19] 曾閱.晉江古今詩詞選[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

[20] 朱雙一.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3.

[21]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七零)?列傳第一五八[M].北京:中華書局,1974:45804581.

[22] 沈有容.閩海贈言[M]//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八輯.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

[23] 陳第.一齋詩文集[M].郭庭平,點校.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170.

[24] 祝穆.方輿勝覽(卷十二)?泉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44.

[25] 趙汝適.諸蕃志校釋(卷上)?大食國[M].楊博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91.

[26] 許孚遠.敬和堂集[M].日本東尊經閣藏明刊本.

[27] 陳A,等.(乾隆)海澄縣志(卷十五)?風土志?風俗考[M].乾隆二十七年刊本.

[28] 鄭一鈞.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M].增編本.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1006.

[29] 朱紈.朱中丞甓余集?閱視海防事[M]//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2157.

[30] 安海志編纂小組.新編安海志[M].油印本.1983.

[31] 李光縉.景璧集[M].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32] 無名氏.安平志校注本[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51.

[33] 范清靖,曾平暉.晉江歷代山水名勝詩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164.

[34] 莊為璣,等.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港口――泉州[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95.

篇6

【關鍵詞】土家族;舞蹈;文化

舞蹈作為人類歷史文化中較早的藝術形式,它以人的身體作為表現的工具,經過提煉、組織加工成為了人類表達不同的信仰、思想、理想、審美的現實需要。土家族通過自己的歷史文化積累,結合自身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等,創建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展現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

一、土家族民族舞蹈的人文價值和意義

貴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的東北部,其中的土家族和苗族占了其中人口總數的70%以上,土家族自稱為“畢茲卡”,其每年有“土家趕年”、“土家女兒會”、“六月六”等民族節日慶會,有土家擺手舞等獨特的民俗活動。每遇到節日,都會舉行龍燈、金錢竿、花燈、焰火架、長號嗩吶等各種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表演活動。

土家族作為一個在中國人口超過百萬的少數民族,其民間舞蹈從遠古蠻荒時代一直延續發展到現代,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資源,其舞蹈形式反映土家族的歷史、生活習慣、民族的風俗和藝術的特征,符合文化人類學中的文化空間的民族文化資源的概念[1]。土家族的舞蹈常常具有比較典型的地域特色和形式,是土家人淳樸、樸素的原始思想和人類獨特的生命文化的體現,也是土家族人歷史文化凝聚而成的智慧結晶。土家族的民族舞蹈經歷了幾千年的人類傳承和積累,很多舞蹈形式已經約定俗成,成為了人們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土家族來說,這些節日具有非常厚重的文化內涵,包含了土家族的祖先擴展生存空間的艱辛,和在過往的歷史中艱苦奮斗的痕跡,是土家族上千年歷史文化的一次短暫回放,也是人們研究土家族舞蹈形象的活標本。

舞蹈藝術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意識形態,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因為它包含了民族的元素。土家族的唱歌跳舞的歷史非常悠久,深受人們的喜愛。對于史前的歷史階段,人們經常把那個時候的舞蹈,看成是一個民族展現思想感情的最完美的表現形式。從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中發現,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都是人類對自己生活行為的總結,而且這種總結是有深刻的意義的。它模擬了生活,同時它又推動了民族藝術的進步。

二、土家族民族舞蹈的文化淵源

經過一定的研究發現,土家族的民族舞蹈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和以下因素有關:

1.來自于古代的戰爭。擺手舞作為土家族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其歷史比較悠久,而且源遠流長。對擺手舞的形成過程,有歷史文獻顯示其來自于古代巴人的軍事舞。根據資料的記載,每當巴人有比較重大的軍事活動的時候,就用歌舞來進行助陣,提振自己的士氣,而迷惑對方[2]。特別是在比較有名的歷史戰役中,例如秦漢年間的牧野之站、劉邦滅秦的重大戰役中,土家族就多載歌載舞,鼓舞士氣,而且屢試不爽。

2.來自于古代的祭祀習慣。土家族的舞蹈也和祭祀活動和習慣有密切的聯系。從擺手舞的內容和形式看,其民間祭祀的功能十分的突出。在對相關的歷史資料研究發現,土家族人大多通過跳擺手舞等形式,來對祖先的光輝業績進行緬懷和懷念,表達內心的崇拜和尊敬的心情。根據資料可以看到,擺手舞作為祭祖在當地已經有了長達千年的歷史傳承。

3.來自于平時的慶祝和娛樂活動。在農閑之余,或者比較喜慶的日子,土家族就充分的發揮自己的藝術天賦,開始展現出帶有比較具有濃郁色彩的民族舞蹈,其中的“采蓮船”以采蓮船為道具,作為一種節日的舞蹈,大多在春節或者元宵節的時候演出;土家族的花燈[3]是一種以諧劇形式來進行表演的民間戲劇藝術,其中有歌有舞,有說有唱,被列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來自于日常的生產活動。在漫長的原始耕種文化中,在當時生產力比較地下的時候,參與日常的土地活動,是每個民族都難以避免的事情。世界上許多民族的舞蹈都和生產有關,有慶祝風調雨順的,有慶祝豐收的等。土家族的舞蹈形式也和其民族的勞動習慣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其舞蹈動作中的狩獵、捕魚等動作形象、具體、活潑、生動。

由于特殊的地域性原因,土家族的民間舞蹈表現出來其獨特的封閉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原始中的民族性、宗教色彩氣息非常的濃厚和典型。土家族的舞蹈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其民族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并且已經具有了原始戲劇的初步形態。土家族的民族舞蹈凝結了其幾千年歷史文化的記憶,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三、結語

土家族民間舞蹈作為一種特殊的財富,它是土家族精神文明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土家族古老的歷史生存理念在現代生活中的流傳,是土家族的精神和歷史文化的反映。土家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所創造的藝術文化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在發展中做好傳承工作,使土家族舞蹈再次展現出其生命力。土家族民間舞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要結合實際情況,利用好本地有利的現實條件,大力的發揚土家族舞蹈,為本地的旅游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鄒珺.關于土家族民間舞蹈的文化透視[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4):160-163.

篇7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大學生;人文精神

一 前言

體育作為一種文化的存在和發展,以公平競爭、努力拼搏、不斷進取的體育精神和價值觀念,促進和平、友誼、進步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體育理想,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和組織內容,嚴密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和行為規范,身體素質教育和社會道德教育的雙重教育功能,對社會其他領域的廣泛影響和獨特作用方式,全球范圍內的廣泛參與和巨大影響力,成為可以區別于其他文化內涵而具有獨立體系的一種文化形態而始終站在世界文化的前列。

民族傳統體育,就整個體育運動的項目來說,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地區通行的,如人們常說的田徑、體操、球類等運動項目,這類運動項目是由古希臘、古羅馬競技以及歐美娛樂活動項目發展起來的,有人稱這類體育運動為西方體育體系。另一類為東方不同民族特有的,如我國的導引、太極拳、武術,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相撲,韓國的跆拳道等,都是從各自國家和民族傳統的健身、軍事、娛樂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有學者把這類體育運動稱之為東方體育體系。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主要指黃河流域)農業文化的產物。它以儒家“天人合一”、“身心一元”、道家“各安天命”、“無為而治”等為哲學基礎,以“仁”為核心思想,以保健性、表演性為基本模式,以崇尚人的內在氣質、品格、精神修養為價值取向的一種文化形態。

二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哲學思想與內涵

1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哲學思想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以孔子的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及西漢末從印度傳入而大盛與中的佛教釋家文化,這三大文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代表。兩千余年來,其各自形成并傳承的學說體系,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起到主宰的重要作用。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影響亦然如此。

儒家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觀是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天人合一”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文化代表老子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老子》52章)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

在此強烈熏陶影響下,民族傳統體育強調內修性和外練性相結合,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精神和肉體的統一,在運動上力求健身性、自娛性、安全性和倫理道德性;強調“養”,練是為了更好的“養”,養練結合,其目的是為了“健”、“壽”的需要。而“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勝強”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又一特征。這些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上都有所體現,例如太極拳講究動靜結合、以柔克剛。武術強調內外兼修,點到為止

2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是由民族和傳統兩個主要概念復合而成的。首先從地理位置看,我們國家的先民,自古就生活在東亞大陸上,東瀕茫茫蒼海,西北橫亙著漫漫沙漠,西南又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這里長期占支配和主導地位的是在黃河、長江、珠江、淮河和松花江等流域形成的農耕文化。人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長期以農耕生活為主,注重血緣關系,講求家庭精神,對傳統極為尊重。

其次,傳統有“傳”和“統”合而為之,“傳”,原之古驛道沿途設有的許多驛站,使者每到一個驛站,便可換乘車馬,繼續趕路,以此來傳遞信息。傳,即為“驛”也。“傳”的含義是指一站傳一站的意思。引申為代代相傳,相傳繼續的意思。“統”,本義是繭的頭緒。段玉載《說文解字注》:“眾絲皆得其首,是為統。”引申為一脈相承世代相繼的系統。“傳統”有單一的概念轉變為聯接的概念,是將某種根本行的東西相傳繼續、世代相傳之意。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大陸、農業和宗法制度文化。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追求的是一種個體和諧、人際和諧、天人和諧的境界。在這種思維模式的影響下,中國許多傳統體育項目都以形神統一、身心和諧為共同的技術要領,力求達到完美境界。在追求人際和諧的同時,中國形成了“君子之爭,以和為貴”的倫理型競技,追求人與自然的統一,反對人對自然的挑戰與對抗,這就產生了相對封閉于其他體育體系的獨特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

三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人文精神的體現:

人文精神,即時以人為主的強調人的主體性的精神。其所關注的是人的情感、人的價值、人生的意思。可以說,人文精神,就是主張以人為本體(或中心)、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對人的權利的維護、努力實現人生的目的的一種精神。

篇8

樹立“三融合”校園文化內涵建設方略

多年來,學院一直重視校園文化內涵建設工作,為確保此項工作能夠順利、有序、深入地開展下去,專門成立了校園文化內涵建設工作小組。小組由學院黨委統一領導,各項工作由黨委領導統一部署。黨委基于實際情況,提出了“三融合”的文化內涵建設方略,著力推動“高教性”“民族性”和“職業性”相融合。此方針的提出,明確了校園文化內涵建設工作的方向,深化了校園文化的內涵。

學習“感動中國”精神,實踐優秀道德文化 2005年至今,學院積極開展學習“感動中國”精神活動,通過觀看視頻文字資料、寫讀后感、朗誦,以及社會實踐等活動形式,實踐“感動中國”所傳遞的優秀道德文化。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有效地提高了思想覺悟,重新認識了自我價值,規范了日常行為,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內心得到了凈化。在優秀道德文化的感召下,學生自發組成了志愿者隊伍,長期從事社會志愿者服務。據統計,學校學生累計從事社會志愿者服務500余次,參與人數5000人次。不僅如此,志愿者服務已經成為學院學生活動的傳統,歷屆學生自覺傳承此項活動,為學校贏得了巨大的社會聲譽。

開展“優化服務”活動,提升職業文化素質 2007年,學院啟動了以“優化服務”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優化服務”旨在傳播優秀職業文化,樹立以“服務”為核心的職業意識,從而為大學生今后就業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此項活動主要以講座形式展開,先后共舉辦了二十期,每場演講均由省內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主講。此項活動,對于深化大學生對職業教育、職業文化的理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大學生今后順利就業奠定了有利的基礎。此項活動深受在校學生的歡迎,是學院近年來文化活動創新的重要成果。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實踐優質思想政治文化 2013年4月15日,學院開展了“我的夢?中國夢”優秀微博評選活動。此項活動深化了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為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引導大學生正確抒發愛國之情,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樹立起牢固的社會主義信念。

加快文化融合機制創新

近年來,學院積極探索文化融合機制,嘗試將民族文化引入課堂,讓文化與教學相結合,創新文化教育模式,將文化教育落到實處。

深度發掘優質文化內涵 2007年,學院成立了貴州少數民族技術文化研究中心,專門從事少數民族技術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工作。近年來,學院多次組織專業教師在黔東南地區開展技術文化普查活動,所獲得的成果均經轉化為教學資源,與日常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技術文化科普的開展,讓少數民族的學生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增強了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責任感和民族認同感,同時也讓漢族學生認識到少數民族文化的優秀性,促進了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增進了各民族學生之間的友誼。

民族文化與課程教學融合 近年來,學院在民族文化發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發表多篇論文和專著,獲得了大量的原生態教學資源。為了有效地利用這部分資源,學院積極探索文化與課程的融合機制。在“多元文化創特色、開放辦學謀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各專業相繼推出了具有鮮明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課程,從而將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引入課堂。

目前,開設的少數民族文化課程有“苗族水鼓舞”(民族體育類課程)“苗侗醫藥技術”(民族醫學類課程)“黔東南少數民族文化賞析”(民族文化課程)“黔東南民族民俗”(民族文化課程)“苗侗語言”(民族語言文學類課程)“民族民間工藝品鑒賞”(民族藝術類課程)“民族歌舞”(民族藝術類課程)。實踐表明,民族課程的開設,不僅有力地保存和傳承了優秀民族文化知識,而且促進了各民族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學生的自豪感,加深了民族學生對于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民族文化與第二課堂相結合 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民族文化的優秀性,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才能得以驗證,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才能得以深化和發展。作為一所高職類院校,學院始終秉承著服務于農村、服務于基層、服務于企業、服務于社會發展需求的辦學理念,堅持為最需要人才的地區培養人才。

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刻地體會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性,學校大力開辟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深入結合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目前,開展的民族文化社會實踐活動有“侗族舞蹈文化隊”“侗族蘆笙音樂隊”,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增進了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承。

民族文化與社會文化相結合 近年來,學院的少數民族文化團隊積極參與了省內多個大型的民族文化系列活動,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眼界,而且大力發展了優質的民族文化。學院組織參與的社會文化活動主要有“建州周年大型慶典”活動、“奧運火炬接力”活動、“上海世博論壇”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表現優異,用精彩的表演向全社會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對于促進全社會深入了解少數民族文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增強了自身的綜合素質,為進一步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奠定了有利的基礎。

創新文化育人機制

在開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要堅持依托文化,培養有文化的人才。同時,宣傳發揚各種類型的優秀文化,全面提升職業人才的綜合素質。

篇9

關鍵詞:文化人類學;客家民俗體育;隱喻;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1-0158-02

客家民俗體育種類繁多,有九獅拜象、竹篙火龍、搶打轎、跳房子、滾鐵環、打水漂、打銅錢、捉瞎子等。對于客家民俗體育,目前學界已從體育科學的視角對其特征、內容以及當代價值作了較多研究。本文擬采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對客家民俗體育的文化內涵及其社會功能進行探究,以饗讀者。

一、客家民俗體育的文化隱喻

客家民俗體育是客家人在長期的山居生活中結合其風俗習慣和生產勞動所創造的一系列融健身與娛樂為一體的活動項目。這些體育活動反映了客家人政治、經濟、宗教、民俗的發展歷程,具有以宗族群體為本、以儒學倫理為中心、強調整體性、統一性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內涵[1]。因篇幅所限,筆者無法對客家民俗體育的文化隱喻逐一進行闡釋,茲擇取幾則較具代表性且意蘊豐富者進行闡述,以期達窺一斑而知全豹之功效。

(一)舞獅子

“舞獅子”是客家地區常見的民俗體育項目,是一種舞蹈與武術相結合的藝術形式。舞獅子以贛南地區上猶縣營前鎮的“九獅拜象”最具典型性。“九獅拜象”的活動通常在每年的臘月初開始,由一龍、九獅、一象、一麒麟組成。表演者多為“練家子”,否則走入死門就不能團龍。舞獅子早年的形式為“龍獅舞”,后來為了將場面變得更為壯觀,組織者們就在數量上做起了文章。“九”為陽數中的最大數,因此獅子的數量就增加到了九只。獅子數量的增加未免太過單調,比獅子大的動物是大象,獅子不敢犯象,所以就又增加了一只象,這樣獅子朝拜象就合乎情理了。象是宰相的諧音,是權力、地位和勢力的象征,舞獅子含有驅邪和慶豐收的寓意,而“九獅拜象”則隱喻著新年伊始“萬象回春、九州同樂、共慶升平”的喜慶情景,又寄寓著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美好愿望[2]。

“九獅拜象”是客家文化和歷史傳統的一個反映,體現了營前客家宗族之間爭斗和競爭的演繹過程。在“九獅拜象”活動中,獅群踩著高樁步,踏著鏗鏘有力的節奏,上下擺動,氣勢非凡,隱喻著客家人不畏艱險、團結一致、奮勇拼搏的英雄氣概,是完美精神的象征[3]。

(二)游火龍和游火虎

游火龍和游火虎是客家傳統節日“竹篙火龍節”上舉行的民俗體育活動。客家人在每年的中秋節都要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每年農歷八月初一的游火虎標志著竹篙火龍節正式拉開帷幕,八月十五晚上的游火龍則將竹篙火龍節推向最。

游火龍和游火虎的活動形式與內容處處體現著客家人勤勞勇敢的大無畏精神,隱喻和寄托著客家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譬如,舉行游火龍和游火虎活動時,表演者身在濃烈的爆竹和煙花場地中,赤膊袒胸,隨時都有可能被火焰灼傷。但這對于客家人而言并不是一種危險行為,恰恰又預示吉祥如意的兆頭。這同時也隱喻只有勇敢的客家人才能夠在惡劣的生態環境中頑強生活,發家致富。又如,在游火龍的首場表演“燒火樹”中,“火樹”的每一環節都稱為“托”,其中依次懸掛的吉祥物無不形與義連,意境悠遠,展現了客家人對美好未來的祝愿。這也是客家人沿襲中原儒家文明,自身在困境中仍然保持堅定信念的精神。游火龍和游火虎的活動中所動用的人力、物力、財力,相當于一臺大型文藝晚會。活動磅礴的氣勢、繁復的程序、如歌般的節奏,以及客家人團結合作共創盛舉的精神風貌被表現得淋漓盡致。火龍光彩、火龍活力與火龍精神深深沉淀入客家人的內心,伴隨客家子孫在閩粵贛地區搏擊山野、生生不息[4]。

(三)搶打轎

搶打轎是贛縣白鷺村特有的客家民俗體育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所謂“打轎”實際上就是個“井字形”木架。不過,因“打轎”被賦予了“財大發,多添丁”的寓意,當地人每年都會樂此不疲地隆重舉行。每年正月初七,白鷺村家家戶戶點燃彩紙扎的各式“彩燈籠”、“彩紙船”、“彩紙轎”,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走向祖祠。在此期間,屋外的鑼鼓喧天響,鞭炮齊放鳴,場面可謂是空前的壯觀。客家后生們精神抖擻地赤膊上陣,重重簇著一個“打轎”,躥到祖堂上,點燭焚香,眾人高擎打轎,三起三落,重重地擊地三下,雷爆般地怒吼三聲:“發!發!發!”[5]。過后,客家人便涌出祖祠,參加爭奪打轎的活動。只見客家后生們個個毫不遜色,使出渾身解數,把打轎搶往事先拜托他們幫忙、準備領打轎的那戶人家。由于打轎象征“打(大)發”,因此大家都以能領到它為榮,那些祈求添丁生子的家族就更加迫切領到打轎,給自己和整個家族帶來好運。由上述可見,客家民俗體育活動一般都含有不同的寓意,有企盼吉祥如意的,有祝愿平安順暢的,有祈求添財增福的。我們從客家民俗體育的文化隱喻中不難看出客家人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二、客家民俗體育的社會功能

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拉德克利夫·布朗指出:“每個風俗與信仰在該社區的社會生活中都扮演著某些決定性的角色,恰如生物的每個器官在該有機體的一般生命中扮演著某些角色一樣。”[6]他的言下之意是一切文化都具有特定的社會功能。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看,作為客家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客家民俗體育同樣具有其獨特的社會功能。

(一)強健體魄、展現勇氣的功能

客家民俗體育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產生,是客家人作為祛病健身的有效手段[7]。表演竹篙火龍節的客家人,手持龍把,一邊做著跳躍、翻滾、攀爬等動作,一邊上身,在火光中自由穿梭。這不僅需要無畏的勇氣,而且需要較好的身體素質,能夠舉起竹篙,并做出各種漂亮的動作。因此參與者平時要做相當多的鍛煉才能夠達到表演所需的力量、靈敏、速度和耐力。

(二)增強客家團體社會交際的功能

客家體育活動通常是在節日、祭祀及勞作之余進行,具有很強的群眾參與性和廣泛的普及面。客家民俗體育如九獅拜象、竹篙火龍、擔燈、搶打轎、跳房子、滾鐵環、打水漂等都是集體性的活動,參與人數甚多。例如,游火龍的隊伍動輒數十人至數百人,規模巨大,除了表演者還有觀眾、游客,有時人數可達上千人。客家人在參加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人際交往機會顯著增加。與此同時,參與者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進入客家集體活動的角色中,進而增加了客家人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強化了客家人的集體意識。

(三)實現客家群體團結互助的功能

客家民俗體育活動多為集體項目,是在多數客家人共同參與中完成的。這些大型的客家體育項目對參加者的協作能力要求極高,也正是這一點加強了參加活動的客家人的互相溝通,增進了參加者之間的感情,改善了參加者的關系,體現了團結互助的精神,有著實現客家群體團結互助的功能。

(四)加強客家凝聚力的功能

客家民俗體育活動給客家村民們創造了更多相互了解的機會。通過共同的節慶習俗、慶祝儀式等體育活動,強化了客家人對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的認同,增強了客家村落的凝聚力。在“橋幫燈”、“擔燈”、“竹篙火龍”等大型民俗體育活動中,處處體現了客家民俗體育增強凝聚力的功能。這些活動的組織工作大多非常復雜,整個活動從組織策劃到整體協調再到相互配合,皆能體現民主平等意識,并能培養分工協作的團隊精神,增強客家凝聚力[8]。

三、結語

客家民俗體育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其中蘊含了客家人民長期生產生活勞作的精神和意義。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解讀出客家民俗體育是極具豐富文化隱喻和內涵的,其中所寄托的客家人對往昔的懷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客家人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都是客家文化的具體表現。

任何文化都有特定的社會功能,客家民俗體育也并不例外。這些功能增強了客家人的體質,豐富了客家人的生活,提高了客家人識別真善美的能力,加強了客家人的凝聚力和團結精神。對于客家文化的傳承以及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有著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允蚌,鐘曉華.客家體育文化與贛南地區農村學校體育課程整合的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7,(1).

[2]吳玉華.贛閩粵客家“打龍燈舞獅子”與民俗體育文化[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6,(3).

[3]譚東輝,劉志民.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的社會功能及其價值的研究———上猶縣營前鎮“九獅拜象”田野調查[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2).

[4]江金波.客家火龍民俗[J].尋根,2005,(3).

[5]譚東輝.客家“搶打轎”的傳統體育文化特征與價值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0,(2).

[6]A.R. Radcliff-Brown, The Andaman Island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2.

篇10

查字典為您編輯了“經濟學理論關于人民幣升貶值問題的思考”

經濟學理論關于人民幣升貶值問題的思考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經濟學理論關于人民幣升貶值問題的思考”,更多內容請點擊查字典論文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