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范文
時間:2023-04-02 00:13: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美文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文學教學模式構建主義讀者反應
英美文學課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和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可是近年來英語專業普遍存在著文學教與學相互脫節、文學教學與語言實踐的相互脫節、文學理論研究與英語教學實踐的相互脫節等難題,使英語文學課孤立于語言課之外。如何改變學生對文學經典敬而遠之,如何完善文學課教學方法?現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觀點。
1教學問題的成因
近年來,英美文學課在英語專業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趨尷尬,不少學習者將文學課或文學作品閱讀看成可有可無的科目,學習文學的意義對于他們來說更多的是在于獲得學位。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1理性教育泛化
理性主義教育理念在中國有堅固的基礎,它具體體現為:重知識輕經驗,重科技輕人文;重視人文學科的工具功能,忽視人文學科的綜合功能;迷信書本知識,忽視生活知識;只強調掌握知識的數量和精確度。
1.2功利思想失衡
隨著市場經濟觀念的普及和廣泛接受,人們一方面對外語的作用越來越重視,另一方面也把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思想映射在外語學習之中。商務英語,經貿英語,旅游英語,和法律英語等實用性很強的專業應運而生,此類“生存英語”(survival)立竿見影,故較多學習者對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熱情。這種實用主義風氣,“重技能,輕人文”的弊端沖擊著文學課教學,助長了學習者輕視與人文修養有關的課程,助長了他們對文學“敬而遠之”的傾向。
1.3教學方法單一
“下課對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全忘記”這種景象不是英美文學課教師所愿意看到的現象。因受課時有限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教師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對英美文學有個基本了解,教師不得已采用單向輸入模式,向學習者提供或灌輸大量文學史知識;長此以往,學習者表現出更多的惰性,學習經典作品成為應付考試不得不完成的任務,他們難以真正走“進”作品之中,久而久之,教與學雙方勢必產生某種不應有的距離和隔閡。單一教學模式在傳授文學知識的同時也在降低甚至扼殺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冗長的背景介紹,缺乏與實際相關的分析,以及相對陳舊的教學理念等多方面元素,妨礙著大多數學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和作者的激情。這種模式有礙于引導學習者的發散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更不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名著選讀”教改課題組認為,單一教學模式在傳授文學知識的同時也在降低甚至扼殺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此種教學模式過多注重傳授相關知識,卻忽視了以下特點:文學作品類屬藝術范疇,文學作品的創作凝結著作家的激情;文學作品不但有其社會公用,還要給人愉悅。但冗長的背景介紹,缺乏與實際相關的分析,加之文化差異以及相對陳舊的教學理念及方法等多方面元素,妨礙著大多數學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和作者的激情,加劇他們的陌生感乃至畏懼感。此外,師生之間“給予”和“接受”的人際關系使教師無形中扮演了一種貌似權威的角色,它有礙于學生自尊心和獨立性的發展,有礙于引導學習者的發散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更不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應該說,理性主義教育的泛化直接導致了學習者的功利思想;教師采用單向輸出的教學方法,也折射出文學教學中所存在的三方面不和諧關系:即文學課的教與學脫節、文學課與語言實踐脫節、文學教學理論的研究與外語教學實踐脫節。這說明英美文學教學還缺乏一種更為行之有效的模式,傳統教學模式需改革優化。
2教學模式優化的必要性
名著課教學對象為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生,大多數已具備良好的語言技能。一方面,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英語水平有待提高,但同時又厭倦以操練為主要形式的傳統方法,渴望通過更為高級的形式或渠道來提高水平。書面表達在一定程度上為他們提供了闡述自己看法的機會,但因書面形式多為個體行為,受限于學生個體與教師單向交流,影響力較為有限,難以產生大范圍共鳴。因此,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獲取知識,提高實際能力,使更多學生走進名著經典,體會其豐富內涵及藝術魅力。
3理論支持與模式界定
近年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合作學習理論在眾多學科的教學實踐中收效顯著,尤其對培養發散性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以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3.1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基于學習活動和語言本身的社會性和對話性之上的構建主義學習是一種在追求學習目標與問題解決的活動中,使用多種認知工具及學習資源,學習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學習。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者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只是被動接受者。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利用現有知識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是由學生的內部動機及好奇心,進步的需要以及同伴間的相互作用驅動的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教師要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首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激發其認知興趣,單一的外部環境刺激有時不能完全奏效;其次,學生不僅是信息的消費者,更是信息的創造生產著,他們需要實際操作以激發學習動力,以信息產出為媒介促進信息輸入的良好循環。具有雙重身份的文學閱讀課,知識和語言兼而有之,要達到有效教學,就要對它所涉及的雙重社會性和對話性予以相應或更多重視。因此,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對改進文學課教學模式有著內在的關系和作用。
3.2讀者反應理論
將文學界定于復雜性/松散型學科,因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開放性期待讀者通過發揮想象對作品內化,需要讀者積極的意向性再創造活動。文學作品是作家意向性,創造性活動的產物,唯有通過讀者創造性閱讀,它的意義和藝術質量才能以豐富多彩的面貌為人們所知。因此,文學作品須融入接受者的思想和情感、傾向和評價,它的意義和生命力體現在要求讀者的參與。
讀者反應理論為文學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理論基礎,它符合現代外語教學法和現代外語教學規律,它提倡以研究為中心的文論思想,這恰好與建構主義的知識觀不謀而合,即知識有其客觀性與主觀性,知識的抽象性與具體性共存,理論性知識與生活體驗型知識共存。
上述理論為規范英美文學教學深層發展的教學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我們構建“自主,互動,合作,探究”的文學教學模式及開展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白錫漢.英美文學教學與語言能力的關系研究.漢中師范學院學報,2004.
篇2
英美文學有著相似的地方。美國文學的特點的形成過程中受到英國文學的影響較深。最初的美國文學一直是以模仿英國文學為主的,隨著美國的獨立和美國人的意識的轉變,美國文學已經脫離出英國文學成為獨立的文學分支。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初期,隨著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和文學家的出現,美國的文學也越來越繁榮,甚至可以和英國分庭抗禮,成為真正獨立的文學。受到英國文化的影響,美國文學也具有類似的忒單,但是美國文學更加注重對自由的表達,同時更加具有浪漫主義思想。
2、文化差異對評論英美文學的影響
正如莎士比亞所講的那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接受到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環境不同,在評論文學作品時的感想也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講,不同文化內涵的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方面,評論英國文學概括的來講就是在反叛和繼承中掙扎;第二方面,美國文學和文學評論的產生時間相差不多,因而,評論美國文學時要先探討有關的文學起源問題;第三方面,英美文化評論之間的差距。
英國文學評論的特點和莎士比亞描寫的哈姆雷特的性格特點類似,英國的文學評論自十七八實際開始就具有神秘的色彩。無論是神秘的宗教色彩還是現代化個性的文學評論概念等都表明了英國文學不斷在突破和繼承傳統的文學評論理念。客觀來講,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英國文學的評論沒能實現其應有的作用。但是,無論從結構主義還是新歷史主義的文學理論中都能看到英國文學思想的痕跡。因而,從英國文學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英國文學評論是從荒誕與絕望中反思,是從橫向和縱向兩個不同的方向來理解英國文化。由于美國文學和美國文學評論的出現時期是相同的,因而,我們無法從美國的文學進程中來把握文化差異對評論文學作品的影響。然而,隨著美國的崛起,美國文學這顆陌生的種子在不斷成長,雖然美國文學中有英國文學的影子,但是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文學體系。
我們通常把英美文學放在一起評價。在不斷的發展歷程中,英國文學的評論模式和理念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蛻變,尤其是和美國文學比較之后,英國文學顯得更加純正。但是,英國文學評論中猶豫不決的性格特點使得英國浪漫主義文學被美國迎頭趕上甚至遠遠超過。對于讀者來說,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我們的精神源泉,然而,很多情況下,卻使我們在求新追變的層面上陷入困境。和英國相比,美國是開放的,是沒有歷史負擔的,這種文化歷史背景的差異使得美國可以充分的將各個不同文化的優秀成果收為己用。
3、結語
篇3
【關鍵詞】文學 教學模式 構建主義 讀者反應
英美文學課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和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可是近年來英語專業普遍存在著文學教與學相互脫節、文學教學與語言實踐的相互脫節、文學理論研究與英語教學實踐的相互脫節等難題,使英語文學課孤立于語言課之外。如何改變學生對文學經典敬而遠之,如何完善文學課教學方法?現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觀點。
1 教學問題的成因
近年來,英美文學課在英語專業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趨尷尬,不少學習者將文學課或文學作品閱讀看成可有可無的科目,學習文學的意義對于他們來說更多的是在于獲得學位。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1理性教育泛化
理性主義教育理念在中國有堅固的基礎,它具體體現為:重知識輕經驗,重科技輕人文;重視人文學科的工具功能,忽視人文學科的綜合功能;迷信書本知識,忽視生活知識;只強調掌握知識的數量和精確度。
1.2功利思想失衡
隨著市場經濟觀念的普及和廣泛接受,人們一方面對外語的作用越來越重視,另一方面也把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思想映射在外語學習之中。商務英語,經貿英語,旅游英語,和法律英語等實用性很強的專業應運而生,此類“生存英語”(survival)立竿見影,故較多學習者對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熱情。這種實用主義風氣,“重技能,輕人文”的弊端沖擊著文學課教學,助長了學習者輕視與人文修養有關的課程,助長了他們對文學“敬而遠之”的傾向。
1.3教學方法單一
“下課對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全忘記”這種景象不是英美文學課教師所愿意看到的現象。因受課時有限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教師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對英美文學有個基本了解,教師不得已采用單向輸入模式,向學習者提供或灌輸大量文學史知識;長此以往,學習者表現出更多的惰性,學習經典作品成為應付考試不得不完成的任務,他們難以真正走“進”作品之中,久而久之,教與學雙方勢必產生某種不應有的距離和隔閡。單一教學模式在傳授文學知識的同時也在降低甚至扼殺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冗長的背景介紹,缺乏與實際相關的分析,以及相對陳舊的教學理念等多方面元素,妨礙著大多數學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和作者的激情。這種模式有礙于引導學習者的發散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更不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名著選讀”教改課題組認為,單一教學模式在傳授文學知識的同時也在降低甚至扼殺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此種教學模式過多注重傳授相關知識,卻忽視了以下特點:文學作品類屬藝術范疇,文學作品的創作凝結著作家的激情;文學作品不但有其社會公用,還要給人愉悅。但冗長的背景介紹,缺乏與實際相關的分析,加之文化差異以及相對陳舊的教學理念及方法等多方面元素,妨礙著大多數學生直接感受作品的藝術魅力和作者的激情,加劇他們的陌生感乃至畏懼感。此外,師生之間“給予”和“接受”的人際關系使教師無形中扮演了一種貌似權威的角色,它有礙于學生自尊心和獨立性的發展,有礙于引導學習者的發散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更不利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應該說,理性主義教育的泛化直接導致了學習者的功利思想;教師采用單向輸出的教學方法,也折射出文學教學中所存在的三方面不和諧關系:即文學課的教與學脫節、文學課與語言實踐脫節、文學教學理論的研究與外語教學實踐脫節。這說明英美文學教學還缺乏一種更為行之有效的模式,傳統教學模式需改革優化。
2 教學模式優化的必要性
名著課教學對象為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生,大多數已具備良好的語言技能。一方面,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英語水平有待提高,但同時又厭倦以操練為主要形式的傳統方法,渴望通過更為高級的形式或渠道來提高水平。書面表達在一定程度上為他們提供了闡述自己看法的機會,但因書面形式多為個體行為,受限于學生個體與教師單向交流,影響力較為有限,難以產生大范圍共鳴。因此,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獲取知識,提高實際能力,使更多學生走進名著經典,體會其豐富內涵及藝術魅力。
3 理論支持與模式界定
近年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合作學習理論在眾多學科的教學實踐中收效顯著,尤其對培養發散性思維,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以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3.1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基于學習活動和語言本身的社會性和對話性之上的構建主義學習是一種在追求學習目標與問題解決的活動中,使用多種認知工具及學習資源,學習者一起工作并相互支持的學習。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者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只是被動接受者。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利用現有知識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學習是由學生的內部動機及好奇心,進步的需要以及同伴間的相互作用驅動的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教師要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首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激發其認知興趣,單一的外部環境刺激有時不能完全奏效;其次,學生不僅是信息的消費者,更是信息的創造生產著,他們需要實際操作以激發學習動力,以信息產出為媒介促進信息輸入的良好循環。具有雙重身份的文學閱讀課,知識和語言兼而有之,要達到有效教學,就要對它所涉及的雙重社會性和對話性予以相應或更多重視。因此,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對改進文學課教學模式有著內在的關系和作用。
3.2讀者反應理論
將文學界定于復雜性/松散型學科,因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開放性期待讀者通過發揮想象對作品內化,需要讀者積極的意向性再創造活動。文學作品是作家意向性,創造性活動的產物,唯有通過讀者創造性閱讀,它的意義和藝術質量才能以豐富多彩的面貌為人們所知。因此,文學作品須融入接受者的思想和情感、傾向和評價,它的意義和生命力體現在要求讀者的參與。
讀者反應理論為文學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理論基礎,它符合現代外語教學法和現代外語教學規律,它提倡以研究為中心的文論思想,這恰好與建構主義的知識觀不謀而合,即知識有其客觀性與主觀性,知識的抽象性與具體性共存,理論性知識與生活體驗型知識共存。
上述理論為規范英美文學教學深層發展的教學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我們構建“自主,互動,合作,探究”的文學教學模式及開展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白錫漢.英美文學教學與語言能力的關系研究.漢中師范學院學報,2004.
篇4
America's history of literature began with the swarming in of immigra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cultures. After that, American literature had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European culture for a long period. It was not until America's independence, did Americans realized that they need national literature strongly,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to developed. The Civil War w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 after which American literature entered a period of full blooming. Romantics, which emphasized inpidualism and intuition and Tnscendentalism represented by Emerson came out into being. This was an exciting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Like the flowers of spring, there were suddenly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given depth and strength to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ccelerated the forming of High Romantics. Bu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ivil War, the American society was in a turbulent situation. The writings about local life, critical realism and unveil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society were increased.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Americans were at a loss postwar, and the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My piece of paper is written in chronological order as these periods developed in order to have a clear outline of its progress.
Keywords: National Literature, Romanism, Transcendentalism, Local Color, Realism, Modern literature
摘要: 從殖民地時期起,歐洲殖民者和清教徒翻開了美國文學史的第一頁。 這往后很長一段時期, 美國文學一直都受到歐洲文化的很大影響。一直到美國獨立后,美國人強烈地感覺到了民族文學的需要,美國的民族文學開始發展。 南北戰爭是美國文學史上一個分水嶺, 戰后美國文學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產生了強調個性主義和直覺的早期浪漫主義,和以愛默生為代表的超驗主義文學。愛默生的時代是美國前所未有的文學變動時代,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 他們突出地給予了當時美國文學以深度和力量,也促進了羅曼主義的來臨。但是由于戰爭的影響, 社會動蕩不安,這時的作品更注重于揭示社會的陰暗面, 同時美國的民族文學進一步發展,創作出許多帶有本土色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 一戰后,美國人陷入戰后的茫然, 美國也開始進入了現代文學階段。
我的論文隨著這些時代的發展以時間順序展開, 以便對于美國文學史的產生和發展綱要能有一個清晰的條理。
關鍵詞: 民族文學, 浪漫主義, 超驗主義, 本土色彩, 現實主義, 現代文學
American is a multi-national country. Just like a big container, which put in various kinds of elements. Different cultures, that can not only be co-existed but also form a sharp contrast, mixed together, It makes American literature style has a flavor of distinct and various aesthetic feeling. Many writers come from lower level, which makes American literature has the rich flavor of life and local color. Furthermore, many new styles of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are oriented in America since 20th century.
The proces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can be pided into following main periods: Colony and Puritan literature; early national literature; latter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Modern literature.
America's history of literature began with the swarming in of immigra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and cultures. After that, American literature had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European culture for a long period. It was not until America's independence, did Americans realize that they need national literature strongly,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to develop. The Civil War was a watershed in the history, after which American literature entered a period of full blooming. Romantics, which emphasized inpidualism and intuition,and Tnscendentalism represented by Emerson came out into being. This was an exciting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Like the flowers of spring, there were suddenly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ve given depth and strength to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ccelerated the forming of High Romantics. But due to the influence if Civil War, the American society was in a turbulent situation. The writings about local life, critical realism and unveil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society were increased.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Americans were at a loss postwar, and the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began.
1. Colonial and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1). Travelers and Explorers
When the European explorers first came to this new continent, the native Indians who probably got here from Asia about fifteen thousand years ago were still in origin, and they even had no written language,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was originally transmitted almost entirely by word of mouth, and therefor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oral literature,” (Wu Dingbo, 1) As time past, more and more travelers and explorers swarmed in. They wrote a lot of diaries、letters, and travel accounts to describe the new land as second Eden. No wander somebody said that the earliest American literature were the travel accounts written by European adventurers. Among the most remained were Captain John Smith's True Relation of Virginia (1608), and Description of New England (1616).
Although most of the Indian history was preserved in tales and songs, they had thoughts about life and nature. They loved the natural world around them deeply, and they believed that when a person was dead, he would give back what had borrowed while he was alive to nature. This kind of philosophy had influenced later or even modern American writers. It's interesting that when we look at the literature of the Puritans, the Transcendentalists, the Naturalists, and even the Moderns, when we read Anne Bradstreet, Emily Dickinson, Stephen Crane, and Ernest Hemingway, we can find similar themes.
(2) Pilgrim settlements
Several years later, another group of settlers also arrived in the New World. This group was looking for the Jamestown settlement. However, because of bad navigation, they landed in Massachusetts. They were also coming to the New World with dreams of success, but their goal was different from the Jamestown settlement. They wanted to start a new world governed by the Bible. They were called Puritans because they wanted to live a better life by making themselves pure. They first arrived on the Mayflower and settled in Plymouth. This is the group we are usually thinking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the "first Americans."
The clearest history of their journey to the New World can be found in History of Plymouth Plantation (1608) written by William Bradford, who was also one of the Mayflower passengers. The History of Plymouth Plantation is a Puritan book in the best sense. “It's loosely annalistic, but a direct and simple style gives charm, as a sincere faith in Puritanism gives purity, to the entire book.” (W. P. Trent, 1997)
The Puritans had several kinds of literature. By far the most common form is the writing related to Biblical teachings, or sermons, that the church leaders wrote. The Puritans believed that they were in the New World because God had brought them there for a special purpose. They thought that by studying the Bible they could learn more about this way of life. So they were very strict to their life, and they didn't allow any kind of entertainment even in literature. That's way Wu Dingbo said in his book “Literature of the New England Settlement is mainly a literary expression of the Puritan idealism” and “The literature of the colonial settlement served either God or colonial expansion or both.” (Wu Dingbo, 4)
Another important form of writing from this period is the histories. These books, like Bradford's History of Plymouth Plantation, are important because they tell us about life at the time of the Puritans.
People also wrote many poems. But a lot of works were hidden and lost because people often considered poetry to be an inferior form of writing and not totally acceptable to Puritan thinking.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oets from this period was Anne Bradstreet (1612-1672). Her poems in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 (1650) reflected the con concerns of women who came to settle in the colonies, and in all her poems, however, she shows her strong belief in God.
2. 18th century—the Age of reason
(1) The Age of reason
In the 18th century, people believed in man's own nature and the power of human reason. With Franklin as its spokesman, the 18th century America experienced an age of reason.
Words had never been so useful and so important in human history. People wrote a lot of political writings. Numerous pamphlets and printings were published. These works agitated revolutionary people not only in America but also around the world.
Among the most renowned was the work Common Sense (1776) of Thomas Paine (1737-1809). It's the ringing call for the decoration of liberty. He also wrote Crisis (1774-1783) and The Age of Reason (1794-1796), according to Wu, “He thought that religion should be based on rational, reasonable ground. ” (Wu Dingbo, 12) The pamphlets helped complete the debate that resulted in America's separation from England.
And of course for all the Americans, the most important document from this period was a single sheet of paper calle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776), mainly written by Thomas Jefferson and Benjamin Franklin.
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the most distinguished person and giant in American history, he wrote and worked for American independence hardly and had made so many great efforts to America that he has been called "The First American." a world-renowned scientist, diplomat, philosopher, and writer. He perfected the smooth, clear, short sentences of the Puritan plain style. His Autobiography encourages hard work 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chievement. Another work that is well known is Poor Richard's Almanack, and many of the sentences have become popular quotations.
During this time writers thought that the truth should be relied on Bible, churchmen, authorities, or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2) Early National Litera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American Revolution War, American national literature came into being. Since before the war, American people have already had the awareness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so they wrote many political writings revolutionary poems.
The war helped the first important American prose writers and poets grow up both culturally and artistically. Furthermore, the independence of nation led to the independence of national literature. From this moment on, American people began to understand of meaning of being a real ”American“.
篇5
傳統大學英語由于在教學理念及模式上存在一些弊端,導致教學效果總是不盡人如意,所以必須對其實施改革。在大學英語改革過程中,適當導入英美文學,可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認識西方文化,同時,也對解決傳統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和改進教學模式很有幫助。本文總結了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并探討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
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獲得了一定成果,本科畢業生的英語水平有顯著提高。在制定教學大綱和編寫教材方面,以及在理論學習和測試的實踐研究方面,大學英語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同時,由于四、六級的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整個社會都認識到了學習英語的緊迫性與必要性。雖然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教學模式也相對落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一、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文學導入指的是在英語教學中適當的加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學或者課外輔導內容,比如賞析英美文學片段,培養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興趣,使學生產生文化上的審美需求與閱讀欲望,自主的學習英語,從而提升學生英語能力。
(一)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
英美文學導入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想讓學生保持持久學習興趣,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學習動機主要是來自對英語本身的興趣。所以引發學生深層次學習動機主要要考增加語言趣味性,讓學生真正認識語言特異性,使學生在自然語境下掌握所學語言知識。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要重視作品文學性。比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中第六單元,有一張文章題目為:“Ashisnameis,soishe!”。這句話很容易理解,是人如其名的意思。如果教師想進一步引發學生興趣,可以在這一課中適當導入歐美文學。可以向學生講解語句的出處是《圣經》,原話是:“Asamanthinkethinhisheart,soheis.”。《圣經》屬于西方文化基礎,教師在這里導入《圣經》,不僅增強了課文趣味性,也增強了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興趣。
(二)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
文學作品涵蓋了民族脾性、文化特點等各個方面,是了解社會文化的豐富材料。因此,文學導入同時也是文化導入,可以使學生被語言氛圍圍繞,從而更好的掌握英語。文學作品包含著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征,也包含了作者自身價值觀。文學導入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深層的文化內涵,更深刻的感受西方文化熏陶,拓寬學生知識面。
(三)幫助改進教學模式
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對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有很大幫助。傳統教學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只是被動聽講。英美文學的導入主要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為目的。學生可以將英美文學導入作為切入點,逐步適應傳統教學模式向任務教學模式的轉變。英美文學導入可以幫助轉變師生關系,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比如,新視野大學英語中讀寫教程的第四冊五單元中《選擇獨處》這一課涉及到一些詩人。在這個時候適當導入英美文學是很有必要的。彌爾頓、華茲華斯、梭羅等作家及作品的導入,能夠使學生接觸到更多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學生可以領略各種不同風格的語言,進而提升對語言的理解力和敏感度。
二、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途徑與方法
(一)改革教學模式
將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中,首先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要以學生作為主體,教師起到輔助作用。教師應積極采用任務型教學法,以全面掌握和了解學生能力為基礎,鼓勵學生獨立按時完成布置的閱讀材料,并且撰寫出讀后感。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針對不同主題,在課前充分預習和查找資料。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闡述自身觀點,評論作品。另外,學校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定期組織文學知識相關講座。為學生講述一些比較熟悉的著名英美作家,例如馬克•吐溫、莎士比亞、海明威等作者的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分析他們的作品,或者將他們的作品以電視或者電影片段形式導入到英語教學中。
(二)重新設置教學內容
英美文學導入英語教學的原則是以學生實際能力作為出發點,以小說和散文為主。教師在導入文學作品時應充分考慮作品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篇幅也不宜過長,使學生在比較精簡的篇幅中體會到強烈感染,從而喜愛上閱讀英語作品。可以選擇的文章有很多,比如培根著作的《論美》和《論學》;羅素著作的《我的人生目的》;托馬斯•潘恩著作的《常識》;馬丁•路德•金演說的《我有一個夢想》;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傲慢與偏見》、《飄》、《簡•愛》、《老人與海》等。
(三)評估學生學習
在學生學習的評估方面,教師可以引進綜合測評項目。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文學相關活動。例如,組織文學討論小組,讓學生自己編制劇本,組織學生進行情境表演等。同時,還可以開展各種類型的競賽。比如英語詩歌朗讀比賽、英語經典影片片段表演競賽、英語文章閱讀比賽等。學生參與這些活動的表現及成績會被計入平時的成績中,優秀的學生將在院系中獲得表揚,并且可以得到綜合測評的加分。
結語:
導入英美文學形式要多樣化,以免學生失去興趣。英美文學中涵蓋作家寫作風格與作品賞析。將英美文學導入大學英語教學,可以使英美文學鑒賞成為英語課堂的組成部分,不僅使教學模式得到創新,也解決了教學內容單一的問題,是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
作者:盧華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西方影視;英美文學;應用價值
所謂的英美文學,簡單理解就是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對我國一些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講,例如高職高專成人教育的學生,經典的英美文學就像一面鏡子,有效的折射出了英語民族的悠久歷史,并為他們求知、求善、求美指明了前進的道路,在他們的課程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要的是,通過對英美文學的接觸,這些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具體的英美文學教學中仍然會有一些問題存在,并嚴重影響著英美文學的教學效果。而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們信息認知水平的提高,西方影視被廣泛運用到了英美文學的教學中,并憑借其信息量大和直觀性的優點,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從而有效的彌補了英美文學教學中的不足。
一、探索英美文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困境
基于相關院校對人才的培養角度來看,他們希望通過英美文學課程的開設,讓學生有效的了解到英美文學的發展歷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英美文學不同發展時期的一些重要作品及其作者,最終實現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不僅如此,一些高職高專和成人教育也對此作了具體的要求:開設這種文學課程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即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對文學課程的興趣,并進一步培養他們閱讀、理解、欣賞英語文學作品的能力。建立在這些掌握內容的基礎之上,從而把握文學批評的方法和與之相關的一些知識。而學生在接觸英美文學知識的過程中,自身閱讀和分析相關文學作品的能力也會相應的得到提高,并在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和語言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應試教育下,各種升學政策的影響,學生在中學期間接受的英語教學是不完善的,因為教師教學的重點主要體現在詞匯、語法、閱讀、寫作等方面,學生文化知識的積累和文學素養的提高是被忽略的。因此,學生在接受繼續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即他們英語學習的起點低,明顯缺乏相關的文學知識積累[1]。
二、西方影視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探析
1、有效凸顯對英美文學史的介紹
英美文學教學中,文學史是一項很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涵蓋的內容體現在多個方面,例如英美文學不同發展階段中的主要作家和這些作家的代表作品、文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流派、英美文學作品賞析等,而以上所述的這些都是英美文學學習中最為基礎性的內容。但是,傳統的以說教為主的英美文學教學方式已經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很多學生就此反映,英美文學發展的背景太過復雜,其中涉及到的作品和作家也太多。經過深入探究,筆者也就此做了一定的思考:發現西方影視具有信息含量大、直觀性等特點,可以很好的完善傳統英美文學教學方面的不足,從而讓學生更為深刻的了解到與英美文學史相關的知識內容。例如出現在英國文學史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威廉.莎士比亞,他在英國文學史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從相關的英國文學簡史來看,其中都是利用很大的篇幅和文字來對其進行介紹,介紹的內容不外乎其文學地位、文學創作、作品及其歷史意義等。但是,莎翁一生創作了三十七部戲劇,并且都被列為經典,教師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是很難完成這么重要的教學任務的。而此時,一部經典的西方影視作品《莎翁情史》則可以被拿來利用,讓學生通過影視欣賞來了解這個偉大的人物。[2]針對影視并非對真實百分百還原的缺陷,教師可以采取片段截取的方式,讓學生窺探到莎翁生活的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社會風貌。如其中關于倫敦劇院的片段,學生可以通過欣賞,對有關倫敦劇院的情況有一個深刻的理解。
2、幫助學生明確對一些文學名詞的記憶
關于英美文學知識的考察,名詞解釋是一個重點。但是結合具體的英美文學教學來看,與其相關的文學名詞是令學生頭痛的一個問題,因為文學名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多且零碎。不過,在深入探析的基礎上,筆者結合相關的實踐經驗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發現可以利用西方影視的價值來達到教師在英美文學名詞教學方面的目的。因為將西方影視引入到英美文學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有效實現兩個方面的目的:既深化了學生對文學名詞的理解,又加深了他們對文學名詞的記憶。例如美國文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文學名詞:美國夢。針對美國文學的學習而言,學生如果掌握了這個名詞的意義,將對學生進一步理解其他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文化意蘊有很大的幫助。不過,這個名詞的起源有些復雜,且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太過濃厚,僅僅依靠單純的記憶無法達到教師的教學目的。[3]對此,教師可以借助西方影視,利用圖文聲像結合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名詞的深層含義。如曾獲得過奧斯卡大獎的影視作品《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教師可以將其作為解釋“美國夢”的一個最佳選擇。從影視的名稱就可想到,其對美國夢的闡釋可見一斑。其中,貧民窟和百萬富翁本就是一對矛盾的概念,但影視的主人公利用自己的努力實現了千萬大獎的美夢,在成為真正的百萬富翁的同時也獲得了甜美的愛情,這些與“美國夢”的主題是相當切合的。
3、可以被運用到文學理論介紹方面
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中,文學理論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文學理論的學習,學生可以有效的把握文學作品的深層次內涵,深化自身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從而進一步挖掘出作品所要蘊含的思想意義。但是需要是注意的是,文學理論的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化,學生理解起來也較為困難,因此成為教師教學中一個難點。[4]結合文學理論教學的特點來看,教師可以利用影視欣賞的方式,化抽象為具體,通過具體的實例來向學生講解這個內容,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人們所熟知的一部經典影視劇:《上帝也瘋狂Ⅱ》,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欣賞經典片段的方式,讓學生就“影視中人、動物、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討論,討論可以采取分組的方式。學生就問題經過一番討論后,教師要及時的為學生拋出問題:“動物可愛,自然美麗,作為人類的我們,面對這些境況的正確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其中,當學生對此做出肯定回答的時候,教師要抓住時機為學生講述:從上世紀初開始,受到先進技術的影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創造出了大筆財富。但同時,人類目光短淺,破壞資源,屠殺動物,污染環境,最終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而以上的這些內容牽涉到的是與生態批評理論相關的知識。除此之外,影片中也有其他的一些與文學理論相關的內容,例如社會精神生態理論。對此,教師要積極迎合學生的心理,將理論性的內容用實證性別的方式給展現出來,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達到了應有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總的來說,對一些院校,例如高職高專和成人教育中的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講,英美文學也是他們的一項重要學習內容,并在他們文學素養的提升方面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而在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中有效的引入西方影視的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并讓他們深刻的體會到寓教于樂的樂趣,在欣賞影視片段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質。另外,精選西方影視作品來輔助英美文學的教學,能最大程度的節約教師的教學時間,并提升英美文學的教學效率。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這種影視教學的方式會進一步被應用到英美文學的教育中,從而幫助教師實現有計劃的教學,并在教學效率的提升中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
作者:張宏明 單位: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參考文獻
[1]趙謙.西方影視在英美文學教學中運用實證舉隅[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3,34(7):43-46.
[2]陳瑤瓊.影視教學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導報,2015.
篇7
【關鍵詞】高職 英美文學課程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2-0084-02
隨著國家對高職高專教育的不斷重視,高職畢業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素質日益重要。為了適應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教育的宗旨,以提高外語專業學生的職業適應性,滿足培養人才的需要,許多高職高專外語專業都在二年級或三年級開設了英美文學課程。通過此課程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熟悉英美文化,可以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文學可以在塑造人格與精神、抵御物質主義侵蝕、防止人的異化和物化、豐富人的心靈世界等方面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學習英美文學,學生可以在閱讀文學中積累詞匯和語法點的各種用法和適合的語言環境等相關知識,在閱讀文學作品中提高語言文字能力。本文以高職英美文學教學的特點分析為依據,聯系英美文學課程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高職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方法。
一 高職院校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特點
高職教育的特點之一是學生的學習水平差異性過大。高職教育在我國發展的時間還不長,高職教育的理念還未被廣大學生和家長認可,事實上,高職教育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職業院校,課程及理念完全不同于本科教育;但是很多人認為考不上本科就只能上高職,認為高職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更低層次。作為新興的學校,很多高職院校為了獲得更多的生源而一味降低入學標準,導致生源質量偏低或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很多高中畢業生高考分數不佳就是因為英語學不好,導致很多高職學生英語基礎不扎實,詞匯量小,口語聽力能力差,這些都影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其次表現為缺少合適的高職高專英美文學課程的教材。目前的英美文學教材基本上都是針對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語專業學生的,雖然教材版本很多,但都不是針對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的學生而編寫的:有的教材選取的篇章過難,有的詞匯過于專業化,有的句子結構、語法結構過于復雜,有的文學流派介紹和文學理論太過高深。高職高專的學生無論在英語基礎、知識面和學習能力上都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只是盲目模仿,必然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更無法使其領略到英美文學中蘊含的英語語言知識和人文知識。因此,改革高職高專英美文學課的第一步就是要對教材進行改革和挑選。
高職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模式也需要創新。高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而非本科教育所培養的研究型、理論型人才。但是高職英美文學教學卻依然沿襲著本科院校教育的模式,課堂上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是接受。“傳統的‘四段論的程序化教學方法’極易使課堂氣氛變得沉悶,學生也只是被動地聽。學生由于在課堂上沒有什么興趣,課后閱讀也就不太積極。致使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積極性與參與意識,文學課成了教師的‘獨角戲’。”受學生英美文學基礎弱、英美文學史及作家作品教學內容繁多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教師不得已使用輸入教學模式,向學生灌輸大量文學知識。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被動地接受,表現出依賴性和惰性,接受優美文學作品熏陶的享受過程轉變成為死記硬背的折磨過程。教師教得累,學生學習效果不好,產生不了興趣,掩埋了經典文學作品帶給人類的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凈化。
二 合理的教學設計是科學教學的前提
根據當前教學對象的狀況,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偏低,對文學更是覺得太過于高深莫測、抽象晦澀。由于詞匯量小、英語語法差,面對文學課的教學材料,一些學生花費了很多時間、通過工具書的幫助勉強能理解作品蘊含的思想;大部分學生通過查字典查出生詞的意思,但對文學理論、經典作品選讀無法做出全面的理解。因此高職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1.得當的教學選材
選取難易適中的教材能消除學生認為文學的學習是一個困難晦澀、曲高和寡、脫離現實而毫無樂趣的恐懼,也能讓學生初步體驗閱讀原著的樂趣,逐步感受到英語語言的美感。根據高職高專學生語言基礎薄弱的特點,如果剛接觸文學這門課就讓他們閱讀和研究小說或散文,肯定會削弱他們的興趣和信心,因為經典名著小說和散文要求對歷史背景、作家流派等聯系把握,而高職學生缺乏這些知識和能力。那么,如果從較經典、較精練的選段開始學習,教師一點一點地引導著學生讀作品,進而培養學生對文學課的興趣,產生適當的成就感,再慢慢過渡到小說、詩歌、散文和戲劇。
2.以文學史綱為主
考慮到學生、教材及文學課內容繁雜等因素,筆者認為英美文學課程課堂教學,教師要以文學史綱為主,而以文本閱讀為輔。在課時受限的情況下,在兩個學期七十多個課時里,如果老師既要完成英國、美國的史綱教學,又要講解最重要的幾十個作家、幾百個著名文本,會導致課堂教學無法深入進行,重點不突出,學生對于眾多內容更是滿頭霧水一知半解。而以文學史綱為主的課堂教學能突出重點集中講授文學史,讓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的主線清楚明了。
以文學史為主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并不意味著撇開文學文本,只不過它在課堂教學安排中處于次要地位。由于課時及課堂時間的限制,任課教師不可能把課堂時間放在大量文本的解讀和分析上,否則會成為變相的精讀和語法課。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以史綱為主不僅能解決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還能以宏觀的、高屋建瓴的姿態把握整個英美文學作品,全方位地深入解讀重點作品,使學生不再停留在膚淺的一知半解的層次上。經過教師在課堂上對作品從文學史的角度加以引導和解讀,學生會更加容易地全面理解作品,這樣也能大大提高學生課外對文本的閱讀興趣。
三 互動式課堂教學方法的運用
課堂教學的前提是要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任何一個學生來說,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而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教師的態度密切相關。很多高職院校的英美文學課堂都存在這種現象:學生一接觸文學課就很容易認為學習該門課程難度大,而且不夠實用,因而缺乏興趣,進而造成惡性循環。甚至學生沒能從教師那里得到簡而易的引導,因此覺得困難重重,難以逾越,最終灰心喪氣,更加無法專心向學。如果教師不去了解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喜歡度和接受度,只是一味地自我一堂言,就無法真正實現該課程的文化素質的培養的教學目標。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課堂上,應當鼓勵以教師教授為輔,學生參與為主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
1.以教師為主導
在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想辦法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和求知欲,多安排教學互動環節,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認識能力。“好的教師應學會鼓勵并具有鼓動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積極有效地介入,向學生介紹作品背景,鼓勵學生通過閱讀原作提升語言水平,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見解,接著通過教師的課堂點評使學生能以一種更深入的眼光理解和欣賞作品,最終提升他們的人文修養。把課堂從教師的單一枯燥講解變成老師和學生互動探討,從而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的思考,使他們在文學教學中自己走進作品,愛上這門課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必須要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以課前問題的形式要求學生查閱資料、整理答案,鼓勵學生自己進行閱讀和思考,把握文學作品的內涵。針對學生的理解,教師依照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文學底蘊,以更精確、更深層次的講解來深化學生的理解,幫助他們從汲取各個文學評論家精髓的角度理解文學作品。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先進行快速整體閱讀,再進行語詞方面的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并掌握理解文學作品的方法與策略。最后,對于學生活動的完成,教師要進行點評,從而使學生的理解更深刻,使學生對先前的查閱資料有更系統的歸納和理解。“互動式的英美文學課堂是一種開放式的教與學的互動,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切實的指導與幫助。而開放式的課堂形式以及學生所提的問題又促使教師進行更充分的課前準備并不斷擴充自身的知識量,以此有效地控制和引導全程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2.以學生為中心
高職課堂在教學方法上應更加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劉潤清教授在其《論大學英語教學》一書中指出:“教師不僅傳授知識,給予指導,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培養他們自學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否認,但更要重視學生的作用,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給他們參與討論和展示自己觀點的機會。在以前的文學史課上,教師往往以“滿堂灌”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文學知識。但是,現在信息時代的學生可以很容易通過網絡、圖書館等途徑搜尋到這些知識。因此,英美文學課的重點應放在怎樣讓學生自己欣賞和分析作品上。
老師可以把有些一次課的教學內容分成若干個小任務,分配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前做準備,通過圖書館、因特網等資源查找資料,然后在課堂上以幻燈片、精美卡片、自我陳述等方式做講解。如在講授某個作家時,老師可以先做一般引導,再把該作家的生平、作品、創作思想等話題分配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老師可在課堂上點評。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無疑是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好辦法,同時,由于學生輪流授課,他們的教學風格和個性設計不同,更容易激發聽課學生的興趣。
總之,本文針對高職教學對象差異性過大、教材設置不合理等問題,提出突出文學史綱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互動式課堂教學等改革構想,期待為解決實際的教學問題拋磚引玉。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切實采取措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引導到文學作品中去,從而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都得到提高,最終能較好地實現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學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篇8
【關鍵詞】英美文學;文化氣質;審美傳統
英美文學是西方文學的主流,屹立于世界文學之林,有自身獨特的文化氣質與審美傳統。英國文學歷史悠久并底蘊深厚,美國文學年輕活力并追求自由,英美文學都為世界文學增添豐富的色彩。英美文學繼承了古希臘文學和古羅馬文學的傳統,在歷史進程中,許多作品被創造,這些作品影響深遠,同時在英美歷史上也產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作家。文化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長期的歷史文化發展中,民族文化的差異性,造就了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在多元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下,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最為顯著。如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創作的作品保持著長久的生命力,是英美文學史上乃至整個世界文學史上不滅的星星。英美文學的文化氣質和審美傳統是英美文學研究的重要部分,只有把握英美文學的文化氣質和審美傳統才能研究英美文學的發展脈絡,所以我們要探究英美文學的文化氣質和審美傳統。這有利于我們了解和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和歷史。
一、英美文學的文化氣質
英美文學有濃厚的宗教文化氣質,在英美文學創作中,宗教文化氣質是最濃厚的。我們知道,西方文學從很早起就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這種宗教文化影響集中體現在英美文學創作深受《圣經》的影響上。我們通過品讀英美文學作品,可以強烈感受到英美文學作品中濃郁的宗教色彩,如彌爾頓的《失樂園》,霍桑的《紅字》,赫爾曼的《白鯨》,英美文學深刻的隱喻意義和象征意義大多是宗教文化所賜。
英美文學是西方文化的主流,在語言觀念、文學形式、道德觀念、創作主題和風格、內涵、價值判斷和人物塑造形式上都深受古希臘文化和古羅馬文化的影響,例如莎士比亞、拜倫等等都十分擅長以古希臘神話和古羅馬傳說為題材來進行創作。并且英美文學作品中大多體現自由的魅力,這些文化氣質都是受到了古希臘文化和古羅馬文化的影響,也就是說英美文化是表現這兩種文化的載體。
我們上面說了英美文學作品大多表現出強烈的自由意志,特別是美國文學作品,充滿著對自由的渴望,表現出為追求自由、人生而勇于抗爭、斗爭,這類精神是英美文學特別是美國文學創作主題的核心。
英美文學的文化氣質呈現多元化,英美文學多元化的文化氣質是其的重要特色。首先,英美文學追求對人性的解放,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大多追求對人性的解放,如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哈姆雷特》。其次,英美文學還勇于反思現實并批判現實,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美國文學是世界上最年輕的文學之一,美國文學尤其充滿戰斗性,強烈對自由的追求,對殘酷現實的批判等等,如德萊賽的《嘉莉妹妹》、《美國悲劇》和《珍妮姑娘》等作品都強烈的批判了殘酷的社會。
二、英美文學的審美傳統
古希臘文學和古羅馬文學奠定了英美文學的基礎,這個基礎包括英美文學的審美傳統。英美文學繼承了古希臘文化和古羅馬文化濃厚的人文主義和理想主義情懷。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主義,這充分繼承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傳統。在英美文學發展進程中,英美文學中早期的宗教文學、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現當代世界的英美文學雖然在文學形式、內容上都有所發展與變化,但都有還是受到了古希臘文學和古羅馬文學審美傳統的影響。
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我們了解到英美文學作品善于歌頌和贊美人性美,人性美是英美文學作品的核心價值取向,作者善于通過豐富的情節故事和豐滿的人物形象來向讀者展現人性的美好,同時贊美自由,贊美為自由為人生而斗爭,謳歌生命的堅毅,鼓勵人們追求自己的人生。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等都極大地表現了人性的大膽、堅韌,充分表達了個人主義的思想。英美文學反映英美文化,英美文化是追求自由,追求開拓創新與冒險的文化,這種文化深深體現在英美文學創作中。
結束語:
英美文學文學形式內容豐富,文學價值成就高,憑借著經久不衰的影響力為世界文學做出了自身應有的貢獻。本文只是從英美文學的文化氣質和審美傳統兩個方面,大致了解了英美文學獨特的文化氣質和古典的審美傳統,探究了與英美文學相關的問題,如英美文學哪些文化氣質和哪些審美傳統。英美文學起源于古希臘羅馬文學和古羅馬文學,經過不斷的發展,日益豐富,形成了當今我們所看到的英美文學奇觀。眾多偉大的作品被傳讀、品味和研究,隨之而來的對偉大的文學家們的研究,這些對我們了解英美文化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有利于我們了解、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和歷史。英美文學的文學形式、文學內容和文學內涵都是不可替代的,以人文主義、追求自由、批判現實為核心的文化氣質與審美傳統都是世界文學的瑰寶,值得我們學習、研究與傳承。
參考文獻:
[1]孔來信.淺談英美文學的審美傳統和文化氣質[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9:115-116.
[2]孔來信.英美文學中的文化氣質[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17-18.
[3]申彩云.英美文學的審美傳統和文化氣質研究[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07:44.
[4]汪陽.談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的區別及其背景原因[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1):23-25.
篇9
女性角色,是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學話題制造的永恒話題。在諸多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背景的變化,也變換著不同的色彩。從莎士比亞時期開始,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英國、法國、美國等作家的文學作品為例,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開始展現出不一樣的活躍程度,特別是隨著電影產業的興起,將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更加有利于對原作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展示。在這一點上,以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英美電影,以更加豐富的形式,詮釋了電影視角下的女性角色新特點,其中對于女性主義的形象表現極為突出。
二、女性對于愛情的執著
愛情,是英美文學作品中一直延續的格調。無論是輝煌的史詩巨制,還是社會小人物的刻畫寫實,其中都有著愛情的主題。在愛情面前,電影,或者說原作中的這些女性角色們,敢于為了愛情反抗傳統,反抗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世俗。改編自美國作家羅伯特的小說《廊橋遺夢》的電影中,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之間的愛情,突破了家庭與婚姻的禁制,兩人的愛情在當時是一種被唾棄的行為,是對婚姻的背叛,對倫理道德的挑戰。在電影中,弗朗西斯卡在意大利長大,嫁人后隨丈夫來到了美國。源于意大利的浪漫,弗朗西斯卡在美國鄉村的生活無聊至極,在她與羅伯特的愛情中,盡情洋溢著自身的浪漫風情,這是沖破了世俗枷鎖的愛情。弗朗西斯卡的愛情讓觀眾落淚,是因為她沒有因為愛而放棄自己的家庭,她仍舊記得自己身為母親的責任,但卻為了愛希望自己死后能與羅伯特在一起。在原著中,弗朗西斯卡這一角色,對其愛情的描寫文字較多,而在電影中,人們通過女演員眉宇間的那抹思念,很直接地理解了她對羅伯特執著的愛以及對家的責任感。愛情與女性之間,似乎是文學作品中必然保留的橋段,以英美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英美電影中,愛情的主旋律,不僅是對這些文學作品的一種致敬,更符合潮流下的電影要求。又如在《簡?愛》中,簡?愛對羅切斯特的愛,是一種純粹的愛,而無其他雜糅的情感。當簡?愛拒絕了圣?約翰的求婚,雖然羅切斯特的豪宅已經被他那個瘋子般的妻子燒毀,雖然羅切斯特因此而失明,但是簡?愛按照心中對于愛的執著,認為這樣的羅切斯特仍舊是自己的最愛。簡?愛因為自己的愛而成為羅切斯特的天使,羅切斯特的余生因為簡?愛而精彩。
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中,在尊重英國女性作家奧斯汀原著的基礎上,小說中的人物伊麗莎白與達西之間的愛情,一直被人們所談論。伊麗莎白的愛情觀中,沒有金錢財富,沒有地位差距,有的是彼此之間的了解,是兩人之間的彼此相愛。通過電影中,達西的傲慢與伊麗莎白的渴望平等,不難讓觀眾理解原著中的那個對愛情很執著的伊麗莎白。雖然愛著達西,但是伊麗莎白的愛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不需要無聊的高姿態和耍酷態度。伊麗莎白這樣的愛情觀,也正是原著作者奧斯汀的愛情觀。我們在看這些英美電影時,對于銀幕中的女性形象有著更加直觀的理解,而愛情這種在銀幕上獨特表現的情感,更容易讓我們通過電影了解原著中女性的愛情世界,那是一個執著的感情觀。但是這樣的愛情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很難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女性的愛情執著觀,帶來的往往是愛情悲劇。在電影《茶花女》中,瑪格麗特對于愛情也是固執的,哪怕被自己的愛人阿爾芒誤會,她仍舊默默地承擔著因為愛情而帶來的傷害。不管愛情的結果怎樣,對于愛情,這些女性仍舊是那么執著與肯定。
三、追求自我價值的女權主義
在眾多的英美電影中,都很好地再現了原著中反抗男權的思想,即強烈的女權主義。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最為顯著的表現點。目前,改編的英美電影中,多以20世紀初期的英美文學作品作為藍本,而這些文學作品中,開始闡述女權主義,反對男權。這種現象并不是這一時期文學作品所獨有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很多的女性實際上開始走出家門,進入了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而這些女性正是反抗男權的代表,她們的身上少了些浪漫的氣息,但是卻多了一些職業性的元素。她們更加關注社會、政治等話題,這些女性角色,追求的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很多的英美電影中都有所體現。
例如,在美國女作家米切爾的小說《飄》中,女性角色斯嘉麗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子。而在以《飄》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中,觀眾對于那個富家大小姐斯嘉麗印象深刻。影片以南北戰爭為背景,戰爭奪取了斯嘉麗家庭的一切,而斯嘉麗在重重困難中,從一個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的大小姐,成長為一個智慧的現代女性。斯嘉麗這個女性形象在原著中,屬于寫實人物,米切爾對于這個人物沒有涇渭分明的描述,而是做了真實的敘述。在電影中,這種感覺更加直觀一些,斯嘉麗似乎是一個追求自我價值的女性。所以,很多的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不再是一個獨立于外的弱勢群體,導演與作者都在強調女性角色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她們有著自我價值。在電影《名利場》中,那個為了躋身上層社會的蓓基,按照現代的評判觀點來看,用“女強人”來形容蓓基更加合適。她為了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不惜賣弄自己的學識、自己的歌聲,甚至自己的肉體,蓓基一直在展示著自己的價值所在。無論是勾引好友艾米利亞的哥哥喬斯,還是對克勞萊家族繼承人的羅登,蓓基都成功地將自己的價值融入計謀當中。
這些女性形象,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同時,也是對男權的一種反抗,女權思想在電影或小說中都毫無掩飾。在電影《茶花女》中,瑪格麗特本是巴黎的一個名妓,但是她愛上了阿爾芒,并與之在鄉下同居。阿爾芒的父親認為是瑪格麗特葬送了兒子的前程,脅迫瑪格麗特移情別戀,而阿爾芒信以為真,憤怒下當眾羞辱瑪格麗特。瑪格麗特終因病而亡,而阿爾芒事后知道了緣由后,悔恨不已。瑪格麗特的死,是愛情悲劇的表現,更是對男權世界一種無聲的反抗。同樣地,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愛情,一開始,伊麗莎白因為達西的高傲而沒有接受他的表白。我們通過電影,再去原著中尋找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愛情,會發現奧斯汀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伊麗莎白與達西那奇妙的愛情。直到達西改掉了自己的“臭毛病”,伊麗莎白才真正地接受了達西。伊麗莎白雖然愛著達西,但是對于達西的那種大男子主義很厭惡,她故意地對達西冷漠,也正是對男權的一種反抗。在哈代的《無名的裘德》改編成電影后,蘇的“新女性”形象更加凸顯,她敢于追求自我的價值而反抗學校的規定,敢于直面對裘德的愛。
四、悲劇色彩濃重的女性形象
以英美文學作品改編的英美電影中,很多女性形象都是悲劇性的。這些女性形象雖不至于占據英美文學作品的大半,但是在我們觀看的很多英美電影中,這樣的悲劇色彩,似乎更受到導演和編劇的歡迎,也更能夠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充滿悲劇色彩的女性,更多是與作品創作背景下的大多數女性有著明顯的思想和行為區別。正是因為這些女性角色“前衛”的行為,造成了她們悲劇的產生。這些悲劇多體現在女性的愛情上,還有社會階級的殘酷壓榨上。
例如,在雨果的《悲慘世界》中,芳汀這個角色,被趕出了工廠,死在了醫院里。她本有一個美好的愛情,但是卻被情人拋棄,獨自帶著女兒珂賽特。在改編的音樂劇《悲慘世界》中,芳汀被迫去那個她永不想涉足的地方,賣了自己的頭發、牙齒,甚至是身體。當I Dreamed a Dream響起時,芳汀的悲劇終究發生了。對于芳汀的死,是悲劇的結局,也是她的解脫。又如,在《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這個角色,是莎士比亞在17世紀塑造的形象,而那個時期的英國女性,和中國的傳統女性一樣,對父親和兄長十分尊敬,甚至達到了盲從的地步。然而奧菲利亞深愛著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對她的表白,被奧菲利亞的父親否決。當奧菲利亞的父親被哈姆雷特殺死后,奧菲利亞崩潰了。她一直在無聲地承受著一切,但悲劇的腳步沒有因為她停止。一個纖弱的女子,一個溫柔的女子,一個性格柔弱的女子,在那個年代注定了她的悲劇色彩。
在英美文學中,女性的悲劇色彩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電影改編后,這種女性悲劇更加真實。她們與周圍生活的格格不入,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除去《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這種被社會壓到無法喘息的女性外,還有愛情帶來的悲劇。例如在《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的愛情就是一個悲劇,她有著自己的家庭,卻愛上了羅伯特。這樣的愛情就是一個悲劇,在道德的束縛下,在倫理的譴責下,弗朗西斯卡的愛情只能以悲劇結束,四天深入骨髓的愛情,折磨了弗朗西斯卡的后半生,這樣的悲劇讓觀眾更加心痛。同樣地,在《呼嘯山莊》中,女主人公凱瑟琳,也是一個女性悲劇形象的代表。凱瑟琳對于愛情的渴望極其矛盾,她希望自己的愛情是不受世俗影響的純凈的愛,還期望能夠找到身世好、家境富裕的白馬王子。凱瑟琳同希斯克利夫之間的愛情,是純凈的,為此不惜打破社會的道德枷鎖。而凱瑟琳還是放不下對財富的向往,她嫁給一個不認識的人,成為山莊的女主人。這是世俗中“美好”的婚姻,但她對愛情的矛盾,讓她無法割舍愛情,最后為之付出了生命。
五、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無論是對愛情的執著,還是對自我價值的追求,抑或是悲劇性的色彩,通過電影中的女性角色表達,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英美文學作品中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這也是女性主義在文字上的宣泄,在銀幕上的爆發。在19世紀,簡?奧斯汀、勃朗特等一大批女作家走向英美文學的高處,她們反對男權,發揚女性主義。例如,在勃朗特的《簡?愛》中,女主人公簡?愛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積極向上,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征服了男主人公羅徹斯特。在簡?愛與羅徹斯特的愛情中,簡?愛一直保持著克制和清醒,她嘲笑那些可笑的權貴,她向往平等。簡?愛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簡?愛對于愛情的追求,一直保持著獨立。她知道了羅徹斯特有妻子后,不愿貶低自己的地位價值,選擇離去。而當她認識到自己對羅徹斯特的情感后,不顧羅徹斯特的失明和一無所有,仍舊回到羅徹斯特的身邊。簡?愛的容貌也許并不出眾,但是她有一個高貴的靈魂,她追求獨立和自主,她有更加吸引男性的自我修養和精神追求,特別是簡?愛對于經濟獨立的認識。這都是獨立自主女性形象的表現。無論是電影還是原著中,簡?愛都讓我們感嘆不已,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女性,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女性!同樣的女性特質,我們在《名利場》中的蓓基身上也能看到一些,蓓基的“女強人”特點,正是她獨立自主的一些體現,雖然她一直想傍上一個富翁。
篇10
【關鍵詞】英美文學 人文主義 人格 情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49-01
英美文學教學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備良好語言技能及開闊文化視野的合格人才,英美文學教學本質上是人文主義學科的教育,關注個體的價值與精神。英美文學教育一方面突出對學生語言技能的培訓,更重要的是突出對個體作為人的培養,以讓人的精神內化到品格塑造過程中。英美文學課程受文學作品自身天然的直觀與感性特點,而成為傳承人類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
一 人文主義精神
人文主義精神的主要出發點表現在對人類命運的關注與態度,引導人們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進行深入分析。人文主義精神以形而上學的基本特征來展現人類的生存本質,真切的解除人類精神世界,以塑造良好的精神世界。人文主義的基本核心價值觀念主要包括個體內在的價值、個體自我實現的途徑與個體尊嚴、個體自由與平等等觀念。尤其是現階段,社會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物質文明的極大進步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精神文明的發展,但多元文化的沖擊又導致物質與精神的失衡,對人類精神世界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一名高素質的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與人文素養,以利于學生積極地面對社會發展,因此英語專業英美文學教育應該成為傳遞人文主義精神的重要途徑。
二 英美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不合理的課程設置
英美文學教育教學既要倡導基本技能教育,同時還需要強調對學生基本價值觀念的教育,但現階段,英語專業教學的課程改革過于重視英語教學而輕視人文教學,這種課程設置旨在加強關于學生處理英語實務的能力。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學生能否適應社會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學生的個體綜合素質決定的,而這些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學生進行長期情感教育才能實現的。分析現階段英美文學教學課程的設置可以發現,很多高校并沒有設置英美文學課,有些學校即便開設了,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英美文學課堂缺乏人文氣氛,教學效果不理想。
2.傳統的教學理念
現階段高校英美文學教學一般放在三四年級開設,而這時正是學生最忙的時候,同時受英美文學課程知識深度的增加,學生對英美文學內涵的理解不深刻。在這種狀況下,如果依然采用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按照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記筆記的方式學習,會在很大程度上抹殺學生的個性,抑制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很難投入自己的真實情感。雖然文學作品本身具有人生智慧與感情經驗,但在這種傳統刻板的教學模式中逐漸失去了其生命力,不能發揮其在人格塑造與素質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 如何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提升人文主義精神
1.在教學目標中體現人文主義精神
英美文學教學重視講授內容的自由度,因此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才能圍繞中心內容展開闡述,從而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設置一些生動合理且具有現實意義的目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在學生欣賞文學語言的同時,主動的參與到文學作品對人生觀的理解方面,進而培養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婚戀觀與價值觀,提高學生的修養。
2.在教學內容中體現人文主義精神
英美文學教學倡導教學內容的兼顧性,包括戲劇、詩歌、小說等多種載體,在這些作品中,通常凝結了作者的創作精髓與內涵,也較好地展現了時代主題,現階段在英美文學教學時間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應帶領學生進行文學作品鑒賞,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對教學內容的人文主義精神理解,將人文主義精神滲透到實際的教學內容中,使學生潛移默化的理解人文主義精神內涵,提升學生的人文主義情感。
3.在課程設計中體現人文主義精神
英美文學教學要求教師重視對學生的啟發,通過規范的課程設計,來展現文學作品本身的規范性與科學性,同時通過實際的教學內容,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這要求教師要從科學教學的角度出發,重視對教學課程的設計,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為根本目標,推動教學過程與教學能力的規范發展,突出人文主義精神的內涵與外在顯現。
四 結論
綜上所述,英美文學教學作為有效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需要充分結合人文主義內涵,滲透人文主義精神,使學生在接受英美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同時接受人文主義精神的洗禮,從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