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養殖技術范文
時間:2023-04-10 08:49: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泥鰍養殖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泥鰍;稻田;池塘處理;水質管理;養殖
中圖分類號 S96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3-0296-02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北部地勢低洼,田地長期處于水淹狀態,水稻種植成本相當高,如何充分利用北部低洼地區“水”這個特點,變“水患”為“水利”,已成為當地農民的迫切需求。通過幾年的技術研究,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該區的稻鰍養殖技術模式,為漁農民增收找到一條新路子,現對該養殖技術作具體介紹。
1 選址要求
1.1 場地選擇
稻田內套養泥鰍,不僅要考慮水稻的正常生長,同時也要滿足泥鰍的生存、生活環境。因此,在稻田的選擇方面,應當水源充足而且排灌水都比較方便,不能出現干旱或者被水淹沒。此外,為了保證泥鰍和水稻的正常生長,稻田里的土壤應當肥沃,水質干凈無污染,場地環境應符合GB/T18407.4要求。
1.2 池塘要求
為滿足泥鰍對生活環境的要求,在稻田的四周還應當開挖溝槽,一般寬2.0 m、深0.8 m左右,溝槽面積占稻田總面積5%~8%時較適合。稻田的進排水口處要設置防逃網,一般設置2道,最外側使用聚乙烯塑料網,網口的大小以不阻擋水流和不出現逃魚為準[1]。
2 池塘處理
先清淤整池,將池塘里的水排干,對塘的四周進行加固處理,清除池底的雜草、垃圾和過多淤泥等,翻耕并曝曬池底。然后進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的藥物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餅等,但最好的清塘藥物是生石灰。一般清淤整池后,放養鰍種前30 d左右,池溝用生石灰2 250~3 000 kg/hm2進行清塘消毒,殺滅病菌、蟲卵等。清塘消毒后,待池水產生浮游生物后,表明藥性已消失,則可放養種苗。
3 水質管理
3.1 水質培育
在稻田水體中施入經充分發酵的有機肥料3.0~4.5 t/hm2或復合肥(15-15-15)150~225 kg/hm2進行肥水,為水稻、魚的生長營造良好的水體環境。稻田套養泥鰍水質管理與池塘專養有所不同,池塘專養可以保持水位不會發生變化,而稻田養殖的前期水位比較淺,因此水溫容易受外界影響,穩定性較差。由于泥鰍生存需要保證一定的水位,所以在泥鰍放養之后,稻田里的水位要逐漸地加深,隨水稻的長高,盡可能多注入些新水,使得水中含有足量的氧氣供泥鰍呼吸。
3.2 水質要求
稻田套養泥鰍田的水,適宜pH值為7.0~8.5,水中溶解氧氣的含量應當在4 mg/L以上,整個水體的透明度在20~35 cm。夏季溫度比較高,投入水中的餌料也相應地增加,使得水質更容易變壞,因此應當要勤換新[2-3]。
3.3 水質更換
適當換水,定期加水。在高溫季節和水質變差時要根據情況隨時換水,保持水質干凈穩定,每次換水量一般不得超過原水量的1/3。由于稻田里的水滲漏或者蒸發,根據田中水量加水,因此每隔10 d要加水1次,每次加水深度15~20 cm。
3.4 消毒和調節水質
每15 d四面溝潑灑1次生石灰進行消毒,每次用量為225~300 kg/hm2。每隔30 d潑灑1 mg/L漂白粉液1次,并且每月施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制劑1次,以調節水質。
4 鰍苗放養
鰍苗放養一般都是在插完稻秧之后,防止插秧時對田中水的擾動,破壞其穩定性。對于每年只種1次的水稻田,一般在第1次除草之后再進行鰍苗放養。放養前,苗種用3%~5%的食鹽水浸泡消毒10 min。然后訓練開食,消毒后的鰍苗即可放于開挖好的稻田里,等鰍苗適應水溫后就可以投喂餌料。一般放養密度對于鰍苗的規格應當盡量保持一致,防止互相蠶食。規格在3~4 g/尾的鰍苗,平均可放養約30萬尾/hm2。
5 鰍苗管理
5.1 水位控制
田中水位一般保持為10~20 cm,根據情況,適當地加入新水。夏季氣溫較高時,就要使水位加高,防止由于水量少,水溫變化太大破壞泥鰍的生活環境。此外,要多注意天氣的變化,做好防洪、排澇的準備工作。
5.2 餌料選擇
一般以動物性餌料(動物內臟)為主,適量配合飼料。還可用玉米、豆粉、麥麩、魚粉等餌料混合煮熟后投喂。投喂配合飼料時,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應達到32%左右。一般喂完植物性餌料后再喂動物性餌料,同時也可以將動、植物餌料與配合飼料混合在一起進行投喂[4-5]。
5.3 投喂
投喂要做到定時、定量、定質、定位。一般投喂2次/d,分別為7:00和17:00點各1次,盛夏時節下午的投喂可改在18:00―19:00。投飼量應根據天氣情況、水溫和泥鰍的攝食強度等其他因素靈活掌握,可按泥鰍重量3%投料。投喂的飼料應做到優質新鮮、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吸收等。
5.4 勤加檢查,嚴格“五防”
要經常對稻田進行檢查,在稻田施肥、施藥前都需要認真檢查,保證魚溝和魚溜順暢。“五防”包括防逃、防賊、防藥、防鳥、防烏鱧。一是防逃。由于稻田四周田埂較低,漫水時,泥鰍容易逃跑,所以要定期檢查防逃設施、加固田埂。二是防賊。安排人員晝夜巡邏,以防有人偷捕泥鰍。三是防藥。有些劇毒農藥可以殺死泥鰍,因此要嚴防四周含有毒殺酚、五氯酚鈉、呋喃丹等劇毒農藥的水流入田中。四是防鳥。傍晚時鳥類尋食,可能會過來偷吃泥鰍,因此要在稻田上方罩漁網。五是防烏鱧。洪水過后,水中可能會有烏鱧,要及時清除[6]。
6 水稻管理
稻田套養泥鰍,在養泥鰍的同時,還要對水稻進行管理。一是水稻品種的選擇。水稻應選擇耐肥力強,抗傾覆,特別是抗蟲能力強的品種。二是施肥的原則。只要是施以基肥,適當地施追肥;以施農家肥為主,施化肥為輔。三是注意防治。稻田中盡量避免使用農藥,無法避免時可選用高效低毒的農藥,且要對水稻的葉面進行噴施。可以定期在稻田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對池水進行殺毒。
7 病害防治
除了定期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對池水進行消毒外,對于喂食的器具,也要進行消毒。食臺每周要用10 mg/L的強氯精清洗1次。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也要每周消毒1次。泥鰍捕撈前15 d應停用任何藥物。
8 結語
稻鰍養殖技術,是通過建立一個稻鰍共存、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互利互惠的生態套養系統,泥鰍在這個系統中除了耕田除草、減少蟲害的作用之外,還可以有效地利用稻田中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等,達到了“節地、節水、節成本、增效益”等多種效果。稻鰍養殖模式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該養殖模式平均產水稻5 400 kg/hm2、泥鰍2 400 kg/hm2,產值9萬元/hm2,效益可達到4.5萬元/hm2,相對于傳統的種稻,經濟生態效益十分顯著,同時該模式能有效較少病害的發生,降低了生產成本。
該新型的養殖模式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促進水體中各物質間的循環利用,能有效轉變傳統種養模式,拓展農業陸水生態系統的自然循環,減少病害發生,提高土地單位產出率,實現漁農民增收和農水產品品質提升,有效促進了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轉型升級。
9 參考文獻
[1] 張德華,許國民,陳豐剛,等.浙江省稻田養殖真泥鰍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11):293-294.
[2] 周大顏,楊賓蘭,徐鴻飛,等.泥鰍稻田生態養殖技術[J].吉林農業,2014(14):54-55.
[3] 吳紹山.浙江省稻田泥鰍生態養殖技術探究[J].農技服務,2014(11):157.
[4] 黃孝湘.一種簡單的稻田繁殖和養殖泥鰍方法[J].漁業致富指南,2015(5):37-39.
篇2
關鍵詞:泥鰍;稻田;生態養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S9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2-0186-1
水稻田養殖泥鰍有很多優點和好處。第一,在不破壞稻田原生態系統及不增加使用水源的情況下可以做到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效益。每畝稻田可收獲泥鰍70-100kg,水稻可保持原產量,直接提高經濟效益。第二,生態效益更為突出,主要表現泥鰍可直接吃掉水中的有害昆蟲,起到生物防治病蟲害的部分功能,節省農藥,減少糧食污染。第三,泥鰍在稻田中的生命活動可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使水稻增產增收。第四,節約餌料、降低養殖成本。
1 稻田的基本選擇條件
符合稻田養泥鰍的田地應具備以下三個基本條件:必須水源充足,以地表水灌溉為好,水質適合養泥鰍的生長需要,地勢平坦,注排水方便,不受旱澇影響;土壤粘土、壤土為好,因為它具有較高保水力和保肥力;養泥鰍的田塊以3-5畝為宜,有條件的可以再大一些。
2 養殖前的準備工作
2.1 加高加固田埂
為了保持水位,預防田埂滲漏。田埂高度50-80,埂基的寬度以100-120,埂頂寬度40-60為宜。并夯實,以增加保水蓄水能力和防止大雨沖垮田埂。
2.2 設置防逃網
稻田排水溝分別設在兩個腳的田埂上,有利于水位交換。注排水上一定要夯實,在田埂的基部,下挖20預埋防逃網,上部預埋在高出最高水位線5,網目的密度以魚不能逃出為準。
2.3 挖魚溝、魚溜
挖魚溝、魚溜的作用,主要解決稻田施肥、施藥及曬田與水產養殖所產生的矛盾,另個作用是便于泥鰍回捕。魚溝寬度一般50-60,深40-50,魚溜就是魚坑,在進排水口通往魚溝的地方挖一個3-5m2小坑。
2.4 魚溝、魚溜施肥
放養前要在魚溝、魚溜內施足基肥,每平方米施0.4-0.5發酵好的有機肥,以利于繁殖餌料生物。
3 大壟雙行式
與平板式不同之處,主要是水稻種植方法與傳統種植方法有所區別,行距則為6寸、12寸大壟雙行增加光照,有效提高水稻產量。
4 泥鰍放養
魚種放養時間一般在插秧后10天進行。放養前用3-5%食鹽水浸洗魚種5-10min。放養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養3-4的魚種30-40尾或5-8的魚種20-30尾。
5 飼養管理
5.1 餌料及投放
泥鰍餌料排放非常廣泛,野生幼魚、幼蝦、昆蟲、豆渣、米糖、豆餅以及人工配合餌料等均可攝食。投喂餌料要注意營養物質的全價平衡。盡量物美價廉,營養全面、適口性好的全價配合飼料。日投餌一般為魚總量的8-5%,視魚的吃食情況增減,投餌地點營造在魚溝內。日投餌兩次。
5.2 病害防治采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原則
要徹底清塘,魚種消毒,調節水質,細心操作,避免魚受傷,同時要精心管理,合理放養,均衡營養等,一旦發生疾病要正確診斷,合理用藥,防止誤用藥物造成損失。
6 泥鰍幾種常見病的防治方法
6.1 水霉病
發病時水溫較低,而且多在魚體受傷后,體表為可見的灰白色棉絮狀絨毛。感染此病后可用3-4%的食鹽浸洗病魚5-7min左右,然后用0.3mgL的二溴海因全池潑灑。
6.2 打印病
病灶紅腫,病灶多為圓形或橢圓形,主要在魚體后半部。1mgL的漂白粉全池潑灑,隔一天一次。或用0.3mgL的二溴海因。
6.3 腐鰭病
病魚的鰭、腹部皮膚及周圍充血、潰爛、尾鰭、胸鰭發白并爛掉。可全池潑灑二氯異氰尿酸鈉,使池水成0.3-0.5mgL。
6.4 車輪蟲病
病魚體色發黑,體表、腮粘液增多,在頭部、體表、鰭等蟲體密集的部位產生一層白翳。可用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使池水成0.7L。
6.5 生物敵害防治
主要敵害有蛇、鳥、兇猛魚類、蛙和水鼠等,這些生物都是泥鰍的天敵,要加強管理,及時捕殺或驅趕,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7 泥鰍的起捕
泥鰍的起捕方法很多,有籠捕、藥物驅捕、網捕、干塘捕。其中以籠捕方法較為常見有效。
篇3
關鍵詞:泥鰍;繁育池;水質管理
中圖分類號: S96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3)-24-72-1
1 泥鰍的人工繁育
1.1 泥鰍人工繁育的時間和方式
春季來臨,當水溫達到18℃~20℃時,性成熟的泥鰍便開始自然繁殖。北方地區的泥鰍一般在4月中旬開始產卵,產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產卵期可持續到8月份。泥鰍的人工繁育是通過創造自然環境,讓其自然受精的繁殖方式。
1.2 選擇健壯的親鰍
要求親鰍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體長10厘米以上的二齡泥鰍,個體大的雌鰍懷卵量大,雄鰍多,繁育的魚苗質量好,生長快。
1.3 繁育池的準備
繁育池可因地制宜建造,用磚臨時壘個池子,然后鋪上干凈的塑料布,也可采用長方形不銹鋼鐵箱為繁育池,面積根據孵化數量而定。池子的深度在100~150厘米。繁育池在使用之前要打掃干凈。繁育池使用前3天注入新水,水深不要超過50厘米,為了提高孵化的成活率,新水晾曬3天之后才可以放入親魚,放魚前需要測量水溫,合適的水溫是18℃~30℃。水溫穩定之后,在池塘邊上采集自然生長的水草,把水草用清水沖洗干凈,放入池中。
一個繁育池中一般放入兩條雄泥鰍,一條雌泥鰍。泥鰍一般在傍晚或清晨產卵,等到雌鰍排出卵后,受精卵會粘附在水草上。因受精卵粘附性很差,容易從水草上脫落而被泥鰍吞食掉,所以等受精卵形成后,就要把親鰍從繁育池中撈出。
1.4 鰍苗的孵化和飼養
水溫在18℃~25℃時,3天即可孵出鰍苗。剛剛孵化出的鰍苗長度大約5毫米,顏色由黃色逐漸變成黑色,3天后開始主動攝食。從第3天到第8天,投喂煮熟的雞蛋黃,每隔3~5小時投喂一次。
鰍苗繁育的時間是4~5月,這時河水或湖水逐漸變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鰍苗的生長提供了天然的餌料。泥鰍喜歡動物性餌料,因而,從第5天開始,就要加喂洄水等有營養的餌料。洄水指的是自然界中湖泊、坑塘里富含草履蟲的水體。因為草履蟲大量繁殖時,在水層中呈灰白色云霧狀成群漂動回蕩,所以稱之為“洄水”。打撈魚蟲之后,用200目篩網過濾,過濾后這些極小的浮游生物是鰍苗最喜愛的飼料。
孵化后10天左右,泥鰍漸漸長大,可以攝食一些更大的魚蟲,所以飼喂的餌料從200目篩的洄水,逐漸增大到過100目篩,80目篩。隨著鰍苗攝食量的增加,隨時調整飼喂的次數,到第30天,調整為每天投喂兩次,早晨一次,傍晚一次。
2 泥鰍成鰍的養殖
從鰍苗孵化后,大約60天的時間,泥鰍就長到了5~8厘米,這時的鰍苗便可以放入大池塘養殖了。鰍苗入池之前,池塘需要經過精細地處理。
2.1 池塘曝曬和消毒
對于使用多年的池塘,要進行充足的陽光暴曬,一般在鰍苗入池前30天就要暴曬,將池塘的底部曬成龜背狀,這樣對于消滅池塘的微生物有很大的好處。鰍苗入池之前,必須要清除底層的淤泥。在生產中,提前一周左右,使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的用量每畝1000公斤,直接潑灑到塘底,潑灑之后加注新水,經過一周的時間,才能將鰍苗入池。
2.2 鰍苗入池
一個池塘只能放置同一規格的泥鰍,5~6厘米的泥鰍,每平方米可放養100~150尾,7~8厘米的泥鰍,每平方米可放養50~80尾,如果魚塘條件較好可適當增加放養量,否則要適當減少放養量。
2.3 成鰍的日常管理
2.3.1 飼料的配制和投喂 人工養殖泥鰍最好使用配合飼料,一是因為配合飼料營養全面,二是因為配合飼料使用方便,對水質的污染小。泥鰍的配合飼料分為三種規格,5~8厘米的鰍苗使用一種規格,8~12厘米的中泥鰍使用一種規格,12~20厘米的成鰍使用一種規格。使用配合飼料投喂的時候,要沿著池塘的邊緣均勻潑灑,避免在某一個地方過于集中,引起搶食的現象。飼料投喂每天兩次,投喂量以泥鰍在1小時內吃完為度。
2.3.2 泥鰍養殖中的水溫管理 泥鰍生長最適宜的溫度是22℃~30℃,當水溫超過30℃時,泥鰍攝食減少,甚至停食鉆入土中。所以飼養員要經常測量水溫,尤其是夏天的時候,每天下午2點左右都要測量一次水溫,如果水溫過高,要及時加注新水。
2.3.3 泥鰍養殖中的水質管理 養殖池水質的好壞,對泥鰍能否順利生長發育至關重要,池水以黃綠色為好,透明度以20~25厘米為宜。最適合泥鰍生長的pH值是7~7.5,由于池塘中藻類植物的生長,泥鰍養殖中常常會出現pH值偏高的現象,可以通過潑灑生石灰的方法來調節。當水中的溶氧量每升為2毫克以下時,要及時采取措施,多注入一些新水,當新水加進來,舊水換出去,整個池塘里的水就會形成對流,這樣清新的水就能帶進來足夠的溶解氧,以增加水中的氧氣,否則就會因為水中的溶氧不足影響泥鰍的正常生長。
篇4
【關鍵詞】稻田;泥鰍;養殖;技術;捕撈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通過施肥培養浮游生物餌料,沉積池底的殘餌、糞渣也可作它的食料。人工飼養還可投喂商品飼料,如花生餅、米糠、麩皮、豆餅、蠶蛹粉、螺、蚯蚓、水絲蚓、魚肉、家禽家畜內臟等。泥鰍個體小,重量輕,貪吃,過飽時易引起消化不良,影響正常呼吸造成脹死。
1.稻田建設
稻田養殖泥鰍,要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面積2-10畝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紗窗等(入泥30厘米)建設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墻。沿田埂修一20厘米寬的臺階,離田埂頂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溝,溝寬、深為50厘米。進、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處,管口均用細密鐵絲網攔截,排水管平時用水泥封住。
鰍魚最好是來源于泥鰍原種場或從天然水域捕撈的,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年齡在2齡,雌性體重15-25g,雄性體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畝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勻潑灑,進行清整消毒。畝施發酵過的豬糞1000公斤,進水經過濾入田,溝內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體,水的透明度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畝放3-5克/尾規格的鰍苗2-2.5萬尾,放養前用3%的食鹽液浸泡10分鐘,消毒后入田。
2.飼養管理
2.1施肥
養殖過程中,為了保證浮游生物不斷,必須及時、少量、均勻地追施有機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畝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據水色的具體情況,每次每畝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氫氨,以保持水體呈黃綠色。
2.2投餌
由于田中泥鰍的密度較高,應投喂人工飼料,如豆餅、蠶蛹粉、蠅蛆、蚯蚓、螺、蚌、屠宰場下腳料、米糠、豆渣、菜籽餅、麩皮等,以補充天然餌料的不足。7-8月是泥鰍生長的旺季,要求蠶蛹粉達15%、肉骨粉10%、豆餅25%的配比,日投餌2次,投餌率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飼料如麩皮、米糠等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為泥鰍總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體根據泥鰍取食情況靈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餌后,1-2小時內基本吃完為宜。
2.3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極為重要。田面以上實際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適時加入新水,一般每半個月加水1次,夏天高溫季度應適當加深水位。
2.4疾病防治
由于泥鰍適宜于水田養殖,在養殖過程中一般沒有疾病發生。為防止赤皮病發生,每月用呋喃酮藥餌10-20克,配50公斤飼料投喂2-3天,每月每畝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漿后全池潑灑。水稻施農藥時間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對秧苗施藥預防一次。
2.5日常管理
日巡田2次,檢查防逃設施,特別是雨天注意仔細檢查漏洞。防止天敵入侵(如水蛇、鴨等),觀察泥鰍的活動和攝食情況。嚴禁含有甲胺磷、毒殺酚、呋喃丹、五氯酚鈉等劇毒農藥的水流入。
3.捕撈方法
3.1網捕法
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網設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鰍隨水而下時被捕獲。此法一次難以捕盡,可重新灌水,反復捕捉。
3.2排干田水捕捉法
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魚溝、魚溜疏通,將田水排干,使泥鰍隨水流入溝、溜之中,先用抄網抄捕,然后用鐵絲制成的網具連淤泥一并撈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鰍。天氣炎熱時可在早晚進行。田中泥土內捕剩的部分泥鰍,長江以南地區可留在田中越冬,次年再養;長江以北地區要設法捕盡,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結合犁田進行捕捉。
3.3香餌誘捕法
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進行。于晴天傍晚時將田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時再將水緩緩注入坑溜中,使泥鰍集中到魚坑(溜),然后將預先炒制好的香餌放入廣口麻袋,沉入魚坑(詳見池塘捕撈中的食餌誘捕法)誘捕。此方法在5-7月期間以白天下袋較好,若在8月以后則應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撈效果。如無麻袋,可用舊草席剪成長60厘米、寬30厘米,將炒香的米糠、蠶蛹粉與泥土混合做成面團放入草席內,中間放些樹枝卷起,并將草席兩端扎緊,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鋪放些雜草等,泥鰍會到草席內覓食。
3.4藥物驅捕
稻田養殖的泥鰍可用藥物驅捕。藥物一般使用茶枯,用量是每畝稻田5~6公斤。先將茶枯置柴火中烘烤3~5分鐘后取出,趁熱碾成粉末,再用水浸泡,浸泡3~5小時后即可使用。將稻田內水深降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稻田的四角設置由淤泥堆聚而成、巢面逐步傾斜并高于水面3~8厘米的魚巢。魚巢大小視泥鰍的多少而定,巢面寬30~50厘米。施藥宜在傍晚進行,均勻地將藥液潑灑在稻田里,但魚巢面積不施藥。施藥后第二天早晨,將魚巢內的水排完,即可捕捉泥鰍。排水口有魚坑的稻田,可不用做魚巢,直接于傍晚自進水口向排水口逐步均勻潑灑藥液,在排水口魚坑附近不施藥,這樣能將泥鰍驅趕到不施藥的魚坑內,第二天早晨用抄網在魚坑中捕撈泥鰍。達到商品規格的泥鰍可上市出售,規格較小的泥鰍,可移到他處暫養,待稻田中的藥效消失后(7天左右),再將泥鰍放回該稻田飼養。此法需注意:藥物必須隨用隨配,濃度要嚴格控制,潑灑藥物一定要均勻。魚巢巢面應高于水面,其他地方不能再有高于水面的任何堆積物。
篇5
[關鍵詞] 泥鰍 沼肥 生態養殖 增產
[中圖分類號] S96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1-0141-01
泥鰍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有“水中人參”之美譽。泥鰍屬溫水性底棲型魚類,喜生活于淤泥較厚的靜水中,適宜生長在光線較差的淤泥中。當前,生態農業模式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使用沼肥(沼渣、沼液)發展泥鰍養殖技術,屬于特色生態養殖產業。沼肥中不但含有植物生長所需氮磷鉀等營養元素,還含有銅、鐵、錳、鎂、鋅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氨酸、煙酸、核黃素等營養成分,是動物生長必須的營養物質,并且不含各種有害菌及蟲卵,可以使用沼肥來作為飼料來進行水產養殖。
沼肥高效養殖泥鰍技術研究分為實驗室試驗及生產實踐兩部分:
一、實驗室研究
1.試驗水及試驗液配制
使用自來水曝氣72h,水中氯氣消盡。用水總堿度為42.44mg/L,總硬度為225.35mg/L,pH值為7.65。將沼液和沼渣按照體積比準確稱量后直接加入處理后的自來水中,混合均勻。
2.鰍種來源及規格
泥鰍健康良好,體表無傷,室內暫養10天
3.試驗儀器及設備
電子天平(精度1%) pH計 微波消解爐
4.試驗方法
試驗前進行急性毒性試驗,確定最高致死濃度,試驗周期為30天,每隔5天換試驗液一次,沼液生長試驗設置6個水平:對照組,0.5%,1%,3%,5%,7%。沼渣生長試驗設置4個水平,對照組,0.5%,1%,3%,每個處理試驗液用量為5000ml。
5.結果與討論
試驗發現,泥鰍對沼液安全生長濃度為6%-7%,對沼渣安全生長濃度為4%-5%,只有沼液在5%濃度時出現正增長。因此,沼肥因其營養成分不夠并不能完全代替泥鰍飼料。
二、生產實踐
1.選址
靠近沼氣池出料口的地方建造水泥池面積50m2左右,池深1m,也可土池鋪塑料薄膜,水源有保障、水質好、排灌方便,建立專門進出水口,設置鐵絲網防逃。排水口底部挖一魚坑,坑深30-40cm,面積為鰍池的1/20,用于泥鰍避暑和捕捉,池上方建好遮蔭棚,架設好誘蟲燈以誘蟲喂鰍。
2.成鰍養殖
放苗前池塘消毒,生石灰200g/m3帶水清塘,放苗前一周用沼渣250g/m2培肥水質。放苗前進行試養,魚體消毒,晴天上午放養,5cm鰍苗放養密度為0.5kg左右/m2。
飼養過程中,以飼料為主,沼肥和誘蟲為補充,還可以投喂適口的螺螄,蚯蚓及豆腐渣,米糠等。沼渣、沼肥輪流投放,少量多次進行,沼渣每次投放250g/m2,沼液每次500克/m2,7天左右投放一次。期間觀察水色透明度,若大于30cm便需要追肥。每次追施在晴天上午進行。為了泥鰍直接吞食餌料和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長,剛投完沼肥不宜馬上加新水。
養殖過程中根據水質變化,每15天左右換掉1/3的池水,以保持池水的水質良好。適宜水深50cm左右,透明度不低于25cm,水色以黃綠色為好。施沼肥后需經常對池塘進行檢查。若發現泥鰍竄出水面,說明池水過肥,水中缺氧,應及時注入新水,放掉老水。酷暑季節,鰍池上方搭設遮蔭棚,栽種葡萄或者瓜果,并定期加注新水入池,冬季可在鰍池四角堆放沼渣、牛糞、豬糞、供泥鰍鉆入保溫。
3.病害防治
泥鰍池塘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堅持每半月交替使用生石灰或聚維酮碘對養殖池塘進行消毒,同時使用護水寶全池潑灑調節水質。
篇6
一、池塘修整
養殖大鱗副泥鰍一般選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面積不宜過大,以2~3畝為好。池塘應背風向陽、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保持水深0.8~1米,淤泥厚15~20厘米。池壁應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進水口應高出水面20~40厘米,排水口處于池塘最低處,進、排水口和溢水口均應設置防逃網罩,以防大鱗副泥鰍外逃。
二、池塘消毒
大鱗副泥鰍放養前15天,養殖池塘要進行徹底消毒。池內保持水深8~10厘米,畝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水趁熱全池均勻潑灑,次日用耙耙動底泥,以提高消毒效果。暴曬1周后,再注水30~40厘米深,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培肥水質,用量為150~200千克/畝。
三、苗種放養
苗種要體質健壯,游動活潑,規格整齊,無病無傷,體表富有黏液,體色呈黃褐色。根據池塘面積、苗種數量、管理水平、預計產量等實際條件合理放養苗種。北方地區年平均溫度較南方偏低,因此放養密度不宜過大,一般每畝放養體長3~5厘米的苗種3萬~4萬尾,畝產量在350千克以上。苗種放養前用3%食鹽溶液浸浴消毒,浸浴時間長短取決于溫度高低(溫度高時浸浴時間短,反之浸浴時間長),發現苗種頭部搖動不能忍受時,要及時撈出暫養或緩慢倒入養殖池中,溫差不得超過5℃。
四、飼養管理
1. 投喂管理
大鱗副泥鰍是雜食性魚類,在提供天然餌料的基礎上還應投喂人工配合飼料。養殖者可以自己加工配合飼料,也可以根據計劃產量選購。投喂應遵循“四定”原則,配合飼料加水捏成團狀后投放在距水面5~10厘米的餌料臺上,每天早晨、午后、傍晚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為鰍體重的4%~8%,并根據天氣、溫度、水質等情況隨時調整。大鱗副泥鰍生長溫度為15~30℃,最適生長溫度為22~27℃。當水溫高于30℃或低于10℃時,應減少投喂量或者不喂。一旦水溫下降到6℃以下或上升達到34℃后,大鱗副泥鰍將進入不動不食的休眠狀態。
2. 水質管理
養殖過程中應經常觀察水質變化,水色以黃綠色為好,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源水質應符合無公害水質要求。發現水質過濃時應及時換水,一般情況下每周要換水1次。如果有大鱗副泥鰍躥出水面,說明水體缺氧,應加注新水或開啟增氧機進行增氧。有條件的應在水面種植浮萍、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作為大鱗副泥鰍遮陰、棲息、防暑之所,同時對水質調節也會起到一定作用。
3. 日常管理
養殖過程中要堅持早、中、晚巡塘,以便及時了解大鱗副泥鰍的攝食情況,及時撈出死鰍、殘餌等,防止水質敗壞、疾病蔓延等。經常檢查進、排水口,做好防逃工作。此外,應填好養殖生產記錄表。
五、疾病防治
池塘養殖大鱗副泥鰍發病率較低,疾病防治應遵循“以防為主”的原則:平常做好工具、養殖池、餌料臺的消毒工作,嚴禁投喂腐敗變質的飼料和禁用漁藥;定期在飼料中添加大蒜素、中草藥等;保持良好的水體環境,提高大鱗副泥鰍的抗病力,盡量做到不用藥或少用藥,避免產生藥物殘留,實現無公害標準化健康養殖。
在養殖過程中,大鱗副泥鰍常見的疾病有寄生蟲病、水霉病、赤皮病和氣泡病等,發現后要及時對癥治療。
六、捕撈上市
經過5個月的飼養,大鱗副泥鰍即可達到上市規格,要及時進行捕撈。捕撈方法通常有沖水、誘捕、干塘等方法。
沖水法是將捕撈工具放在進水口處,然后放水進池,大鱗副泥鰍受到流水刺激逆水上游,群集于進水口附近,此時將預先設好的網具拉起便可將其捕獲。
誘捕法是把煮熟的牛、羊骨或炒制的米糠、麥麩等放在網具或魚籠中,誘捕大鱗副泥鰍。
篇7
“它們個個都是寶貝。”王小軍說,上一單剛剛賣出60萬尾,緊接著就又接到了紹興400萬尾的訂單。
“稍有不慎,就跟你玩命”
王小軍是臺島鰍業有限公司負責人。
臺島鰍業是一個大學生創業企業,與王小軍一起的,還有興、胡秀峰和賈興魯,他們被稱為“泥鰍四兄弟”,都曾是浙江海洋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的同班同學。王小軍目前還是海洋學院2013級水產養殖專業的在讀研究生。
“給人打工不如自己創業。”2013年,大學畢業在即,4個本是好兄弟的同班同學不約而同地想到一起,“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正好用所學的水產養殖技術,去打拼一份自己的事業”。
浙江海洋學院在舟山,大黃魚、梭子蟹等海產是百姓最為喜愛的餐桌美食,產品高大上,市場大、銷路好。這也是當地眾多水產戶養殖的首選。
“創業,不能跟風。”因為大學期間,他們一起跟著導師做過泥鰍養殖的課題,就選擇了許多養殖戶看不上眼的泥鰍,作為創業的項目。
土地承包費、設備投入費、基地改造費……估算下來,創業成本居然高達40萬元之多。四兄弟都來自農村,家人沒法給予太多支持,只能靠自己籌集資金。于是,一遍遍地向朋友、向親戚說計劃、講方案,才湊齊了10萬元。
當年3月,四兄弟在白泉鎮小展社區承包了1.33公頃土地,挖塘搭棚,下田當起了“泥腿子”。
兩間平房、1個大棚、9口苗塘……泥鰍養殖基地就這樣雛形初現,他們引進了個大體肥的臺灣泥鰍用于繁殖生產。
“很快,啟動資金就被花得一干二凈,窮得幾乎揭不開鍋。”時至今日,四兄弟仍記憶猶新。
為解決生計,胡秀峰提議,在養殖場里種些蔬菜,自給自足,解決生計問題。種地,對于這些農家娃來說并非難事,塘埂上很快就種滿了西紅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種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產量驚人,有大量蔬菜剩余。于是,他們決定把蔬菜賣掉,購買更多泥鰍苗。
“那陣子,常常凌晨起床,蹬著載有幾百千克蔬菜的三輪車,去市場占位賣菜。”幾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還不好意思張嘴叫賣。“起初,我們都很靦腆,張不開嘴喊,可一想到養殖場需要錢,大家也就豁出去了,整個菜市場就數我們的吆喝聲高。”說起往日,興頗感自豪,“有一天,居然賺了500多元。”
“賣菜雖然累些,但和養泥鰍遇到的困難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王小軍說,因為缺乏大規模的養殖經驗,栽了不少跟頭。
2013年6月,首批泥鰍苗出塘在即。可一天晚上,養殖場突然停電,為泥鰍塘增氧的一個水泵停止運轉近1個小時。“等巡夜發現異常時,整整一塘泥鰍,近10萬條啊,都死了!”
這對于急需回籠資金的泥鰍兄弟,無疑是一個打擊。四人一邊默默吞下苦果,一邊加強夜間值班,輪流巡塘。王小軍開玩笑道:“養泥鰍可真不容易,稍有不慎,就跟你玩命,幾萬條幾萬條地死給你看。”
五項專利
好不容易離開農村上了大學,又回到田間當起了農民。這是王小軍他們自己也沒想到的。
泥鰍味道鮮美,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有“水中人參”之譽,有著廣泛的消費市場和可觀的利潤空間。
但泥鰍的人工繁育存在成活率不高的問題,成為泥鰍人工養殖的發展瓶頸,制約著泥鰍產量的大規模增長,也是眾多泥鰍養殖戶的一個心病。在一般情況下,泥鰍幼苗的平均成活率只有5%,最好時也只有10%上下。
基地初成后,在浙江海洋學院碩士生導師儲張杰博士的帶領下,四人開始著力于提高幼苗成活率的研究。
經過長期觀察,他們終于發現了導致泥鰍幼苗大量消失的“罪魁禍首”――一種叫“豆娘”的飛行昆蟲。這是一種長得很像蜻蜓的昆蟲。
“正是這些喜食水生生物的豆娘,將其卵產在水中,豆娘幼蟲大量吞噬泥鰍幼苗,然后迅速繁衍長大,變成‘小蜻蜓’飛出養殖塘。”王小軍說,豆娘幼蟲堪稱泥鰍幼苗“殺手”,但一直不為人所知。
經他們的實驗觀察:豆娘每吃掉一條泥鰍幼苗只要0.2秒,一只豆娘一天能吃掉40條左右泥鰍幼苗,每天每667平方米(1畝)由于豆娘損失的苗量達到20萬~60萬條。“嚴重的時候,100萬泥鰍幼苗,在短短3天內就可以消失殆盡。”胡秀峰說。
豆娘分布非常廣泛,對于繁育期間泥鰍幼苗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問題找到了,一場泥鰍幼苗繁育“保衛戰”打響。
清塘、拔水草、架天網、建餌料池――被稱為阻擊豆娘敵害的生態防控“組合拳”,不僅突破了提高泥鰍育苗成活率的關鍵技術,還填補了國內空白。
儲張杰認為,該項技術的突破不僅將泥鰍幼苗的成活率從目前的平均5%左右提高到了50%,也將為我國泥鰍養殖帶來一次新的產業革命,同時為漁農民增收提供新的途徑。
隨著幼苗成活率的提高,目前,基地泥鰍繁育成本下降了60%。不僅如此,四兄弟還擁有了包括人工育苗技術、開口餌料技術和敵害防控技術在內的三大核心優勢技術,以及泥鰍養殖從孵化到培育等產業鏈的5項專利。
市場拓展
資金匱乏、經驗欠缺、技術薄弱……這些一度困擾養殖場發展的難題,顯然并沒有難倒這4個心懷夢想的年輕人。
王小軍說,創業沒有一帆風順的,經歷困難正常。“只要挺過去,收獲的不僅是成功,還有寶貴的人生閱歷。”
去年,四兄弟的泥鰍繁育基地產值已經突破100萬元,盈利50多萬元。建魚塘、育鰍苗、開公司,不僅圓了四人的創業夢,還成功將鰍苗產品打入國內十多個城市。去年,他們培育了5000多萬尾的泥鰍寸苗,仍供不應求。
尋找、確定區域、供應苗種、分銷盈利,他們探索了一條可復制、易推廣的模式。截至目前,公司已與國內多家養殖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開設臺灣扁鰍養殖技術培訓班,建立“苗種送養試養示范戶”。目前,這些示范戶帶動周邊養殖戶230余家,每667平方米可實現凈收入2萬~3萬元。
去年,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上,“泥鰍四兄弟”的參賽項目“舟山臺島鰍業有限公司創業計劃書”,從10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計劃類農林漁牧方面的金獎,受到了國內專家學者的高度肯定。
路為紙,地成冊,行作筆,心當墨,把論文寫在了田野上――這是儲張杰老師對這個團隊的評價。
如今,“泥鰍四兄弟”的舟山養殖基地已從去年的1.33公頃擴展到3.33公頃,連云港基地由0.8公頃擴展到4公頃,還擁有多個固定的市場客戶群。
篇8
關鍵詞:藕田;泥鰍;養殖技術
利用藕田養殖泥鰍,不占用其他土地資源,節約養殖泥鰍成本,降低藕田害蟲的危害,減少用肥量,可以大大提高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根據五河縣小圩鎮大王村養殖戶張某介紹,1hm2藕田可以產出蓮藕30t、泥鰍975kg,2008年其0.27hm2田地收入2萬余元。現將其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藕田條件
用作養殖泥鰍的藕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良好、進排水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要黏、腐殖質豐富,以利于蓮藕的生長和泥鰍的天然餌料繁殖,田埂無滲漏,保水性要好。藕田選定后,要加高加固田埂,使埂的高度高于水面40cm左右。埂的內側要用水泥板埋入地下30cm,或在田埂內側襯1層尼龍薄膜埋入土中30cm左右,上端可覆蓋在埂面上。田埂要整齊堅實,防逃設備高出埂面50cm,田塊的四周及中間可以開挖“田”、“井”字形溝,溝寬1.5m,深30~50cm,在進排水口挖魚坑3~5m2,深度80cm,并且溝坑相通,同時安裝進排水管道,并在進排水口設置防逃護柵。田間的溝坑面積要占藕田總面積的10%~25%。開挖溝坑是為了盛夏時泥鰍可入溝避暑棲息,增加活動空間,秋冬季節便于捕撈。
二、藕種栽植與泥鰍種放養
藕種選擇生長快、抗病害、產量高、無損傷、無斷芽、新鮮的優質藕種進行栽植。栽2 250~3 000kg/hm2藕種,栽后用20mg/kg生石灰潑灑消毒,1周后注入新水30~40cm。同時施腐熟發酵后的有機肥3t/hm2培肥水質,為泥鰍苗種下田提供生物餌料。放養的鰍苗要求體形勻稱、肥滿、大小一致、體色新鮮、精神好、規格要在4~6cm以上,這樣可在當年養成商品泥鰍。投放時間以5月上旬至6月中旬為宜。放養45~60萬尾/hm2,放養前一定要用3%~5%食鹽水浸泡10~15min消毒,為盡快讓其適應人工飼養,應加以馴化,下田前在暫養池里讓其餓上3~4d,使其腹中殘留食物消化掉再投放。
三、日常管理
(1)投餌。投飼要做到定質、定量、定時、定位。定質:做到不喂變質飼料,飼料要適口新鮮,飼料組成相對恒定。在鰍苗投放后的前15d投喂粉狀配合飼料,可調成糊狀投喂,隨著泥鰍的生長發育,逐漸摻入成鰍飼料,即將豆餅、米糠等植物性飼料加上鮮活小魚蝦或者其他動物的內臟下腳料剁碎,再拌上配合飼料。配合飼料中植物性飼料和動物性飼料比例大約在6∶4,養殖中后期要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或者增加動物性飼料的投喂量,以利于成鰍增肥。定量:每天的投喂量占泥鰍苗種總重量的4%~7%。定時: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一般以1~2h吃完為宜,投喂量不可過多,否則鰍苗貪食,會引起消化不良。在田間溝坑中設置食臺,距底部5cm,圓形直徑30~40cm,用編織袋做成即可。定位:將泥鰍馴化到食臺吃食,以觀察吃食情況。每天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溫度、水質等情況隨時調整。當水溫高于30℃或低于12℃時少喂或不喂。
(2)三看。看水質、看天氣、看長勢。飼養期間,除了堅持每天巡田,清除敵害,特別要注意水質變化。要經常加注新水,每次10cm左右,如果田水呈現褐色應立即換水,每次換1/4~1/3為宜。藕田養泥鰍,由于荷葉遮蓋,因此田內水溫一般不會太高。但盛夏酷暑,藕田水確實較高而不利于泥鰍生長時,可采取注水提高水位和勤換水的方法加以調節。水質要求達到“肥、活、嫩、爽”,透明度在15~20cm之間,定期施有機肥,培肥水質,施追肥應做到既要滿足蓮藕生長的需要和使用水有一定肥度,又不能傷害泥鰍。可施腐熟的有機肥或化肥,施追肥一次施量不要過大。以尿素、鉀肥等作追肥時,可先放干藕田水,使泥鰍集中于溝、溜內,然后全田普施,使之迅速與田土結合,以更好地為蓮藕根部吸收。
(3)平時要勤巡田,勤觀察。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可及時處理,特別是要做好泥鰍的防逃工作,下大雨時特別注意不能讓水漫過田埂,以免泥鰍隨水逃逸,檢查是否有河蟹、龍蝦等鉆洞導致田埂漏水。對藕田里的老鼠、蛇等敵害生物及時清除驅捕,每天檢查吃食情況、水質狀況,記好養殖日志。
(4)做好防病治療。給蓮藕施藥,要做到對癥用藥,并盡可能地選用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農藥。要嚴格掌握藥物的用量并精確稱量,不可隨意提高其濃度。施藥時要加深田水,最好分片施藥。一般泥鰍病害少,主要是赤皮病、打印病、爛鰭病等,定期用生石灰水225~300kg/hm2或2mg/kg漂白粉化水或0.5mg/kg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潑灑預防。
四、適時捕撈
可在泥鰍休眠前11月份水溫15℃左右,用地籠撈捕,然后用小網箱暫養,待市場行情高時出售,也可等到翌年開春,挖泥捕撈,但費人工。
篇9
關鍵詞 豬―沼―藕(魚)模式;生態種養;技術規程;湖北潛江
中圖分類號 X17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5-0279-01
近年來,潛江市生豬養殖迅猛發展,2012年全市生豬出欄120萬頭。在保障市場供給、豐富人民菜籃子的同時,生豬養殖排放的糞水卻給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也給周圍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潛江市生態能源局從治理養殖小區農業面源污染入手,采取了養殖場糞水收集,沼氣發酵,產生沼氣供周邊農戶使用,沼渣、沼液定向排放到藕池,藕池內套養魚(泥鰍)等技術措施,不僅有利于治理環境、減輕污染,而且能節約能源,增加藕池有機質供應,生產有機農產品供應市場,且品質優、效益好。
1 豬―沼―藕(魚)生態種養模式的優點
1.1 促進生態農業健康發展
農村種養集約化是今后農村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小型養豬專業戶延伸沼氣建設,服務于蓮藕生產是近年潛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生態種養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可有機結合養殖專業戶的生產、生活、種植、養殖,實現農業資源的再生增值及多項利用。豬糞發酵后產生的沼氣可為農民提供高品位的清潔生活燃料和養殖增溫所需要的熱能,沼渣、沼液混合液作為肥料源,直接灌入藕池[1-3]。
1.2 節本增收效果明顯
集約化生豬養殖、沼氣生產建設初期雖有一定的投入,但見效快、回報高。建設標準化“150模式”豬舍9棟,需用地2 hm2,年出欄3 000頭,年純收入可達45萬元。配套建設小型沼氣工程1座,容積100 m3,占地1 500 m2,年產沼氣7 000 m3,按沼氣1.5元/m3計算,節約電費或燃料費1.05萬元;沼液、沼渣混合物1 800 m3,為1.2 hm2蓮藕生產提供肥料,節約肥料成本9 000元。蓮藕生產采取淺層養殖技術,種植規模1.2 hm2,年產量30 t/hm2,總產量36 t,蓮藕純收入3.6萬元;藕田套養泥鰍,增值3.6萬元。此模式除生豬生產創收45萬元外,另外節本增收8.5萬元。
1.3 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人畜糞便經過沼氣的無害化處理,使得農村的環境得到改善,有效消除了豬舍、廁所旁的強烈氣味,農用水體污染也得到有效控制。
豬―沼―藕(魚)生態種養模式中,藕種植使用的是沼氣產生的沼渣、沼液等有機肥,減少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化肥施用量,改善了農產品品質,形成了綠色高效的綜合性生態農業鏈,促進了種養業的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經營[4]。
1.4 改善農村水源條件
豬―沼―藕(魚)生態種養模式結合農村改圈、改廁、改廚,使得農村人畜糞便的直接排放和亂堆亂放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同時,推行糞便入池并進行綜合治理利用,有效控制了對水體的污染,為城鄉生活污水治理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1.5 打造生態農業品牌工程
潛江市老新鎮推廣豬―沼―藕(魚)生態種養模式的同時,打造了園區水生蔬菜生產的品牌工程,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再生增值,生產出了無公害的綠色水生蔬菜。通過組織推動、典型示范等推廣豬―沼―藕(魚)生態種養模式,使其成為設施農業發展的一條科學途徑[5]。
2 豬―沼―藕(魚)生態種養技術規程
2.1 生豬養殖技術規程
精心選址,標準化建場。選擇交通方便的地塊,面積以2 hm2為宜,建設標準化“150模式”豬舍9棟。所謂“150模式”即一種標準化養豬技術,其核心是建造全封閉式豬舍,包括自動采料、恒溫、化糞處理等動能;每批飼養優質三元豬150頭,飼養管理及疾病控制執行統一標準。生豬所排便液直通囤料池。常年養母豬150頭,存欄1 000頭,出欄3 000頭。實施生豬無公害養殖技術規程,嚴格豬舍消毒措施,科學合理防治疫病,按齡分群優化管理,按重計量科學投食,逐日清理便液。平均每頭每天消耗飼料1.5~2.0 kg,用水3.0~4.0 kg,日排糞便5 kg左右,共計可收集糞水5 t/d[6-7]。
2.2 沼氣生產技術規程
配套建池、無害化處理“三沼”。在豬場周邊實施小型沼氣池,修建50 m3的屯料池1處,進口連接養豬排便道,出口連沼池進料口。利用小型沼氣工程項目建容積100 m3的隧道式小型沼氣工程1座,占地1 500 m2。日利用豬場糞水5 t(濃度8%左右)。
沼氣采取常溫發酵,日產沼氣21 m3,供20戶生活用氣和豬場熱能用氣。沼液、沼渣日排放量5 t左右。以管道形式直通藕田,供種植有機肥源。
2.3 蓮藕(魚)種養技術規程
植藕套養泥鰍,科學利用沼液、沼渣。采取防水布墊底鋪壤土30~40 cm,四周砌水泥墻,墻高150 cm。品種選擇:蓮藕選早熟品種新一號;泥鰍選本地野生泥鰍。適時種養,合理密植:蓮藕3月底移植,用種量4.5 t/hm2,株行距150 cm×300 cm,7月上旬收獲;泥鰍4月上旬投放,投放小鰍(5~6cm)7.5萬尾/hm2,12月中旬捕捉。肥水管理及病蟲害防治:蓮藕在移植至封行期應緩慢加深水,水深從5 cm逐漸加深到10 cm,之后隨長勢自然增加水深。以沼渣、沼液混合液為肥料源,不再施用肥料和灌水。沼渣、沼液每5~10 d向藕池采用管道自動輸送灌溉。泥鰍放養前用3%食鹽水浸浴消毒后放入,做好泥鰍防逃和防天敵(蛇、鼠、蛙、鳥)工作。一般不需進行化學防治病蟲害。
3 豬―沼―藕(魚)生態種養應注意的問題
3.1 加強養殖場環境衛生管理
及時清理排泄物,對養殖場進行定期沖洗和消毒,特別在夏季,更應加強衛生管理,以免滋生蚊蠅和蛆蟲,對周邊環境產生危害。
3.2 嚴格控制微量元素的使用
豬―沼―藕(魚)生態種養模式中,應嚴格控制微量元素的使用,以免在蓮藕生產中對土地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同時,注意每次排放沼渣、沼液間隔5 d以上。
3.3 重視科學選址與合理規劃
養殖場應建在藕池上方,有機肥向下自流,可大量節省肥料運送的人力、物力。合理規劃養殖場以及蓄糞池的建設,防止無效、重復建設。
4 參考文獻
[1] 陳月桂,陳霞.“豬―沼―菜”高效生態種養模式優點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9(24):288.
[2] 郭翔.“豬―沼―果―菜(草)”生態種養模式初探[J].南方農業,2009(3):22,61.
[3] 周玲玲,王夏雯,田福發,等.蘇北地區“豬―沼―菜”循環農業模式研究[J].北方園藝,2013(23):219-220.
[4] 胡振鵬,胡松濤.“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J].自然資源學報,2006(4):638-644.
[5] 袁文華,孫日瑤.作物秸稈循環利用的品牌經濟學研究及案例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12):154-158.
篇10
一波三折,創業路險且長
陳利華現任楊柳溝村黨支部書記,今年28歲的她做大學生村官已將近四個年頭了。“2009年,我們幾個年輕人剛成為大學生村官時,就想著一定要干出點名堂,讓老百姓發家致富。”說干就干,陳利華和其他幾名大學生村官每人拿出5000元合伙買了土雞苗,準備大干一場。然而,在即將出欄時,土雞突發疫病大量死亡,又恰逢暴雨來襲,1000只土雞所剩無幾。
“第一次創業就遭遇失敗,我們心頭很是郁悶,但還是要打起精神從頭再來!”大學生村官們引入資金成立了全省首家大學生村官創業注冊公司——豐誼養殖有限公司,隨后租賃村里一個荒廢的養豬場和50畝山地建起了“霧都土雞養殖場”。土雞養殖初具規模,第二批雞苗賺了1萬多元。
隨著土雞養殖的發展,公司日益強盛,2010年,陳利華和其余幾名大學生村官考察了市場后,決定養殖泥鰍。首批15畝泥鰍凈賺了10多萬元,讓陳利華看到了希望。隨后,豐誼養殖公司加盟四川科信達泥鰍養殖有限公司,投入102萬元在乃堂壩村新建起占地30余畝的高標準泥鰍養殖基地,力圖將金龍鄉打造成“川中泥鰍之鄉”。
然而,2011年7月,一場百年一遇的洪災讓陳利華深受打擊。泥鰍基地建在河岸不遠處,洪水沖垮河堤,用來加固的沙袋、門板一個不剩,價值70多萬元的泥鰍全部被沖走。陳利華在暴雨中束手無策,難過地流下了眼淚。痛定思痛,陳利華將此作為一堂生動的教育課,洪水之后,大學生村官們花了40多萬元重修堤壩,將其加高兩米多,有效抵御了自然災害。
“我們希望能帶動老百姓共同致富,但沒有規模,老百姓不會跟著干的。”陳利華等再次承包了200余畝稻田,用來建立無公害魚類養殖基地和種植蓬溪仙桃,以雞場內雞糞等“垃圾”為原料,繁養蚯蚓、蛆等高蛋白蟲類作為飼料,走出了“仙桃—雞—泥鰍—魚”生態立體循環農業發展之路。如今,金龍鄉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已近300畝,養殖了青蛙、泥鰍、魚等多種品種。2012年,豐誼養殖公司銷售收入達200萬元,純利潤達40萬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我們賺得多不算富,要把老百姓也帶動起來共同致富才是真正的富。”陳利華說,大學生村官們在公司里都有各自負責的工作,她主要負責魚類養殖,包括喂食、打撈、銷售等。這樣一來,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方面為老百姓作指導,就能有效帶動群眾發展產業。
一開始,老百姓充滿顧慮:你們大學生村官損失了有政府支持,我們虧了咋辦?陳利華給村民們鼓足信心:“別怕,我們的技術都一樣,還有專家指導,哪有那么容易虧的!”金龍鄉的村民在大學生村官的帶領下紛紛發展養殖業,還有不少外地的客戶慕名前來購買泥鰍苗,讓大學生村官們為其作技術指導和場地規劃。“陳書記,我養的草魚不吃飼料,你來幫忙看一下嘛。”“陳書記,我想把我家池塘擴幾畝。”……村民們已經將陳利華當成了值得推心置腹的家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