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范文
時間:2023-03-14 22:16: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身免疫性肝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患者肝臟本身的免疫耐受性減退,不能識別自身肝組織(抗原)成分而產生自身免疫反應,引起的一種非自限性肝炎。此病多見于女性,女和男發病比例大約為4~6∶1。多發于10~30歲間,女性絕經期后又有增多的趨勢,近年來有高齡患者增多的趨勢。發病方式以緩慢發病為主,約占70%,急性發病的約占30%。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發病機制到目前為止尚未闡明,最新觀點認為,機體在易感性基因的作用下,受環境因子、藥物或感染因子的誘導而發病,由于產生肝細胞膜自身靶抗原, 機體免疫功能失調,以及肝臟本身免疫耐受性減退,通過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反應,導致自身免疫性肝損傷。
急性發病患者癥狀頗似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期過后,病狀可能持續數月不愈。少數患者可發展為急性重型或亞急性重型肝炎,出現黃疸、腹水,甚至發生肝性腦病。緩慢隱匿發病患者,起先可有關節酸痛、低熱、乏力、皮疹、閉經等,易被誤診為關節炎、結締組織病等;一段時間后才逐漸出現乏力、惡心、食欲不振、腹脹、肝脾區疼痛、出血傾向及體重減輕等肝炎癥狀,可能逐漸發展到肝硬化、腹水等。
肝功能異常的人群,首先應進行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細菌學檢查,在排除了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心原性肝損害以后,及時進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檢查,包括:血漿球蛋白、轉氨酶和膽紅素水平的測定;免疫學檢查是本病的特征性指標,主要包括抗核抗體、平滑肌抗體、線粒體抗體和肝細胞膜抗體等特異性抗體。這些抗體的陽性,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確診。
自身免疫性肝炎根據自身抗體檢測結果可以分為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目前國人中比較常見的是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然而,在一部分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血液中可檢測到丙型肝炎抗體標志物。
篇2
關鍵詞:肝炎 自身免疫性 中醫
中圖分類號:R575.1 文獻標示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16-0051-02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多隱匿性發病,自覺乏力、食欲不振、腹脹、尿色黃或深黃、皮膚瘙癢等。其體征為皮膚黃染、體重減輕、肝脾腫大、肝掌、腹水等;而晚期則可出現門脈高壓、肝衰竭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肝功異常、血清膽紅素升高、丙種球蛋白升高、血清免疫學檢查異常而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1 病例介紹
李某某,女,65歲,于2011年3月6日上午到我院找余看病。自述近半年來自覺乏力,不思飲食,右側胸腹部脹痛,解黃尿,大便干,曾到外院診治,未明確診斷,治療效果不佳。查體溫37.2℃,脈搏96次/分,面色暗黃,右側肝區叩、壓痛(+),脈弦細,初診為:肝胃不和、陰黃。做血、尿常規檢查,尿膽紅素(+),檢查肝功異常:乙肝表面抗原陰性,谷丙轉氨酶(ACT)863u/L,谷草轉氨酶(AST)538u/L,轉酞酶336u/L,血膽紅素升高,因此,建議到外院診治,患者要求中醫中藥治療。根據患者的要求及家屬的意見,要求患者到外院檢查抗核抗體(ANA)。檢查結果為陽性(+)。西醫診斷:自身免疫性肝炎。中醫診斷:陰黃(脅痛),證屬:氣滯血瘀。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佐以清熱解毒。處方用加味逍遙散合四物湯加減。藥用:柴胡、木香、當歸、白芍、炒白術、牡丹皮、白花蛇草、茵陳、梔子、黃芪、五味子、茯苓、陳皮、甘草。水煎服,一日一劑,早晚服,服5劑。服完5劑后來醫院復查。ALT 546u/L,ASL 382u/L,轉肽酶 268u/L,效不更方再服7劑。3月23日來院復查肝功:ALT 318u/L,AST 206u/L,轉肽酶 202u/L,血膽紅素陽性。患者自覺明顯好轉,乏力好轉,飲食增加,面色晦暗不明顯,尿色較前清,脈較前有力。根據患者的病情及癥狀,在上方的基礎上略有加減,再服10劑,服完后,再次來院復查尿常規和肝功能。尿膽紅素已轉陰,肝功ALT、AST、血膽紅素均正常,只有轉肽酶還在82u/L。繼服上方7劑,于3月31日再次來院復查,尿、肝功能均正常,患者自覺一身輕松,飲食正常,睡眠及二便均正常,再服5劑以鞏固療效。隨訪至今患者一切正常。
2 病因病機
AIH在中醫學中沒有此病名。可見于“黃疸”“痞滿”“脅痛”等病癥中。《景岳全書 黃疸》中指出:陰黃之病何以致然?必以七情傷臟,或勞倦傷形,因致中氣大傷,脾不化血,故脾之色自見于外。脾氣虛,脾充血功能減弱或亢進,可見“黃疸”之癥。而脅痛,多見于肝氣郁結,瘀血阻絡所致。至于痞滿則多以情緒抑郁惱怒和情志不暢所引起。
3 辨證
該患者癥見面目暗黃,皮膚瘙癢,右脅下脹痛不適,腹部悶脹,舌質紫暗有瘀斑點,脈弦細,肝功明顯異常(ANA陽性)。此癥應屬中醫的肝氣郁結,瘀血阻絡引起。因此,治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佐以清熱解毒,方用加味逍遙散和四物湯加減治療,而取得了的療效。
4 討論
現代西醫認為AIH的疾病有其易感性和臨床病程有極強的遺傳學因素,自身抗原抗體的活化效應可被遺傳因素影響。現代中醫認為AIH病位在肝、膽、脾、腎,其病機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脾胃虛弱。而思慮過多,性格躁怒者,性情不隨,肝氣不舒,瘀血內阻。以致脾胃運化失常,濕邪內生,雍阻中焦,臨床表現食欲減退,脾胃虛弱,面色萎黃;肝氣不舒,瘀血內阻,疏泄不利,導致膽汁疏泄失常,膽液溢于皮膚之外,造成身目黃染。因阻滯氣機,則脅肋痛。瘀血內阻,血毒內生,皮膚失于濡養則皮膚瘙癢。久病及腎或先天不足,陰虛火旺則低熱不退。以上病因而生發諸證。
筆者在醫療實踐中,依據中醫理論、辨證論治。從調理脾胃、疏肝利膽、活血化瘀、滋補中氣,佐以清熱解毒,并進行心理疏導,臨床AIH取得了良好效果,而且療效持久,不易復發,毒副作用小,又經濟,能減輕患者及家庭的經濟負擔。值得同道深入研究而豐富臨床治療。
篇3
關鍵詞:自身免疫性肝炎;護理干預;治療依從性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種非傳染性慢性肝炎,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以肝細胞慢性壞死性炎癥為主要特征[1]。自身免疫性肝炎起病隱匿,臨床表現與其他慢性肝炎無異,又因其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交叉重疊,臨床上常存在誤診與漏診的情況,導致延誤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療方法主要為糖皮質激素治療,患者良好的遵醫行為有助于提高療效[2]。我院對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明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我院治療的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診療指南(2002年美國肝臟病學會)》中有關自身免疫性肝炎診斷標準,共48例,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藥物損傷性肝炎及遺傳代謝性肝炎。其中男26例,女22例,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乏力、發熱、鞏膜黃染、黃疸、肝區不適、皮膚瘙癢、納差等不適,ANA、SMA、AMA陽性,
1.2觀察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予常規治療,常規護理同時實施護理干預,干預1個月后進行自身前后對照比較。采用一對一的具有個體化的干預措施:心理疏導、飲食運動指導等,對所有患者集中進行健康教育、用藥指導。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2.1護理干預前后患者癥狀及體征比較 干預后患者癥狀及體征均有所改善,乏力、發熱、黃疸及納差改善明顯(P
2.2 干預前后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護理干預后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P
3結論
3.1心理疏導AIH是慢性病,其治療過程較長,病情易反復,長期的病痛易造成患者緊張焦慮、煩躁不安、恐懼、孤獨等不良情緒,進而使得患者及其家屬失去戰勝疾病的信心[3]。此時適當護患溝通,進行心理疏導,有助于患者樹立治病信心。
3.2飲食運動指導飲食要保證膳食結構合理,飲食以清淡、富含維生素為主[4]。維生素含量較多的食物包括新鮮的蔬菜、水果。補充一定量的蛋白質,如豆制品,肉蛋奶等。每天保證飲水量,多喝水可補充體液,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禁食生冷辛辣食物。急性炎癥時期,患者肝功能異常者應臥床休息,避免勞累,保證睡眠。病情穩定后,易循序漸進的開始運動,運動以患者不覺疲憊為度,避免劇烈運動。
3.3健康教育 定期舉辦集體性健康教育,通過講座、播放宣傳影像、印發知識手冊等形式開展。著重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使患者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了解診療過程,堅定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3.4用藥指導糖皮質激素治療是目前治療AIH的主要手段,但運用糖皮質激素會出現不良反應,如水鈉潴留,庫欣綜合征,繼發性血壓升高、血糖升高、血鉀下降,骨質疏松,股骨頭壞死,也可引起精神興奮、煩躁失眠等精神癥狀[5]。由于這些副作用的原因,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在治療之初,向患者詳細介紹所用藥物的名稱、劑量、給藥時間和方法,講解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只要患者配合并定期復查,上述不良反應并不會對患者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藥物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用藥必須嚴格按照醫囑執行,不得隨意增減藥物或突然停止用藥。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種慢性漸進疾病,病程長、易反復發作,干預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癥狀及體征,提高患者依從性,有助于提高療效,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牛小霞,于燕波,譚有娟,等.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調查[J].護理雜志,2007,4(3):28-29.
[2]王娟.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1(1):56-58.
[3]王鳳華.心理護理對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影響[J].醫學信息,2010,23(12):3704.
篇4
【關鍵詞】 中西藥結合;免疫性肝炎;療效對比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種可以得到控制但是不能完全得到治愈的慢性肝炎綜合征, 臨床常常易被誤診。本研究對18例臨床確診 AIH 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2011年4月5日~2013年12月10日收治的3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 其中男10例, 女26例;年齡26~50歲。將其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18例。
1. 2 診斷標準
1. 2. 1 中醫診斷標準 按照天津在1991年會議擬定的慢性肝炎診斷標準:溫熱蘊毒型的患者診斷為慢性肝炎。
1. 2. 2 西醫診斷標準 按照美國在2002年的AIH的診斷標準;1998年國際小組修改后的AIH診斷標準[1]。
1. 3 治療方法
1. 3. 1 治療組 治療組使用的藥物是20 mg/d強的松片聯合茵梔黃注射液(國藥準字Z14020815。主要成分:茵陳、梔子、黃芩、金銀花);2次/d 50 mg硫唑嘌呤;3個月為1個療程。
1. 3. 2 對照組 對照組使用的藥物是20 mg/d強的松片治療;2次/d, 50 mg硫唑嘌呤;3個月為1個療程。
1. 4 指標檢測 ①肝功能的檢測。以酶法來檢測患者在早晨空腹狀態下取的血, 需檢測的各項指標為: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谷氨轉肽酶(GGT)、堿性磷酸酶(AKP)[2]。②肝纖維化的檢測。以放免法檢測患者在早晨空腹狀態下取的血, 檢測的各項指標為:層粘蛋白(LN)、IV膠原(IV-C)、透明質酸(HA)、Ⅲ型前膠原蛋白肽(pIIIp)。③自身抗體的檢測。以速率散射比濁法檢測患者在早晨空腹狀態下取的血。檢測的指標為:患者的抗核抗體(ANA);患者的抗平滑肌抗體(SMA)。④肝臟病理的檢測。由專業的肝臟穿刺人員, 使用1 s快速穿刺的方法, 對患者進行兩次穿肝, 分別在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通過穿刺肝臟得到肝組織, 其長度為1.5~2 cm。肝組織炎癥是根據Ishak 評分標準來評估的。
1. 5 統計學方法 統計軟件采用的是SPSS11.0。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用t檢驗來計算研究中的數據[3]。P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及免疫球蛋白G(IgG)的變化 兩組對肝功能的改善度比較, 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2. 2 兩組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比較 治療后, 兩組纖維化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治療前后肝組織病理的變化 治療組患者的肝臟炎癥得到明顯的治療, 肝硬化也得到明顯的阻止。
3 討論
目前, AIH發病的原因并不明確, 此病具有特殊抗體和免疫基因背景。HLA-II類分子的大量表達, 使患者免疫系統的自身修復受到影響, 從而造成自身組織的損傷。國內外治療AIH使用免疫抑制劑的較多, 比如:強的松;硫唑嘌呤等。但是患者不能停止使用藥物, 不然就會復發。但是長期的服用免疫抑制劑, 會造成消化道出血、骨質疏松、精神癥狀、代謝性疾病。采用中醫藥治療AIH, 取得了良好的原創優勢, 并且臨床經驗豐富, 治療理論也豐富, 這就為以后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奠定了基礎。茵梔黃注射液(國藥準字Z14020815。主要成分茵陳、梔子、黃芩、金銀花), 此藥可以清熱解毒、利濕退黃。茵陳可以消除胃肝膽里面的濕熱、黃恒;黃芩可以清熱解毒;梔子可以消除煩悶。茵梔黃注射液經證實, 可以保護肝受到損傷, 可以明顯的減少肝細胞的損傷。茵梔黃注射液的免疫抑制活性非常好, 可以很好的抑制T細胞活化。
治療AIH, 使用茵梔黃注射液聯合強的松片、硫唑嘌呤, 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肝功能;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肝臟纖維化的指標;使患者的肝臟炎癥得到明顯的治療, 肝硬化也得到明顯的抑制。研究表明, 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采用中西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 其臨床效果良好, 副作用少,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 梁伊樂,徐蕓,孫會瀟.BAFF及受體BAFF-R在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1 (01):89-93.
[2] 劉震霞,劉洋,黃新菊,等.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及其重疊綜合征臨床分析.河北醫藥, 2011(01):49-50.
篇5
湖南省懷化市辰溪縣博愛醫院檢驗科,湖南懷化 419500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檢測以及臨床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隨機抽取的2011年8月—2013年08月期間600例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檢測的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平均300例患者。對照組進行常規檢測,其中實驗組進行間接免疫熒光法以及ELISA檢測法。觀察兩組檢測法的檢測情況并進行分析。結果 兩組患者在進行自身抗體檢測后,實驗組抗體檢測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其中,實驗組自身抗體檢測有效率為93.0%,檢測無效率為7.0%,AILD 檢測中 有ANA 46例、ANCA 64例、SMA 34例、抗 MPO 抗體82例以及 AMA 76例;對照組中自身抗體檢測有效率為78.0%,檢測無效率為22.0%,AILD 檢測中 有ANA34例、ANCA52例、SMA29例、抗 MPO 抗體76例以及 AMA70例。結論 注重對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進行檢測,有利于對肝病進行檢出、診斷、鑒別診斷以及臨床分析等,有利于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鑒別診斷以及指導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
關鍵詞 ] 自身免疫性肝病;抗體檢測;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 R5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6(a)-0051-02
我國近幾年來,肝病患者不斷增加,多數肝病患者由于治療效果低以及病因不明等因素影響,造成患者的病情加重,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1-2]。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肝臟疾病,是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對肝細胞和膽管壞死以及肝臟引起的炎癥進行攻擊,其極易與其他類肝臟疾病混淆,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的情況[3-4]。一般自身免疫性肝病分為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5]。自身免疫性肝病在診斷的過程中,需要對人體內部存在的抗體進行檢測,以便更好的鑒別診斷。目前已知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有平滑肌抗體(SMA)、抗核抗體(ANA)、核周性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ANCA)、抗線粒體抗體(AMA)、抗髓過氧化物酶抗體(抗MPO)等[6]。筆者研究分析我院隨機抽取的2011年8月—2013年8月期間600例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檢測的患者,觀察其檢測效果,相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分析我院隨機抽取的2011年8月—2013年8月期間600例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檢測的患者,進行隨機分成兩組,分別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進行常規檢測,其中實驗組進行間接免疫熒光法以及ELISA檢測法。其中實驗組有300例患者,女性169例,男性131例,年齡段為21~62歲,平均年齡為43.16歲,其中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有5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有86例以及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患者73例;對照組中有300例,女性148例,男性152例,年齡段為20~65歲,平均年齡為46.34歲,其中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有6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有79例以及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患者8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癥等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儀器和試劑:間接免疫熒光試劑盒(由天津市灝洋生物制品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試劑由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病理科提供的二甲苯、酒精、蘇木素,戈舍瑞林溶液(由Astra?Zeneca?UK?Limited生產,批準文號:H20040447)。酶聯免疫儀器由英國Drew scientific公司提供,由Drew Scientific公司提供檢驗試劑盒,所有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檢查,檢查肝臟功能是否正常運行,對照組進行常規方法檢測。實驗組運用間接免疫熒光法以及ELISA檢測法進行檢測,用Hep-2 細胞及猴肝作為抗原,主要檢測抗核抗體,在生物薄片上覆蓋中性粒細胞,例如甲醛、乙醇等的復合片,進行檢測核周性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將大鼠腎的冰凍組織進行切片,保存在4 ℃的溫度下備用。將生物載片恢復到常溫的時候,將血清稀釋,分別記錄每一種稀釋情況,再將生物載片蓋在加樣板的凹槽里,放置30 min后進行沖洗,再進行檢測。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操作。在檢測抗MPO 抗體的時候,要運用到ELISA檢測法,將樣品稀釋,根據加樣方案在相應的微孔中添加稀釋血清,在常溫中放置30 min,沖洗三次加樣板,再進行添加酶標抗體后放在常溫中30 min后沖洗三次加樣板。添加底物進行觀察,5 min后禁止添加液體,用 500 nm 波長進行顏色對比,并計算結果。
1.3檢測標準
顯效:患者的自身抗體檢測率較高,尤其是針對ANA、ANCA、SMA、抗 MPO 抗體、AMA抗體的檢測,其檢測效果明顯。有效:患者自身抗體的檢測率一般。其中SMA的抗體檢測不夠明顯。無效:患者自身的抗體檢測率較低,只能夠檢測出小部分抗體。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所涉及到的計量數據局采用平均數和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組間單因素方差表示,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在進行自身抗體檢測后,其中,實驗組自身抗體檢測率為93.0%,檢測無效率為7.0%,AILD 檢測中 有ANA 46例、ANCA 64例、SMA 34例、抗 MPO 抗體82例以及 AMA 76例;對照組中自身抗體檢測率為78.0%,檢測無效率為22.0%,AILD 檢測中 有ANA34例、ANCA52例、SMA29例、抗 MPO 抗體76例以及 AMA70例。實驗組抗體檢測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的效率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如表1所示。
3 討論
近幾年來,我國的患者越來越多,主要以病毒性肝病為主,雖然病毒性肝病與自身免疫性肝病發病機制各不相同,治療方式有明顯差異,但時常會將自身免疫性肝病誤診為其他類肝炎或肝硬化等病癥,尤其是誤診為病毒性肝炎[7]。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醫學工作者關注自身抗體的檢測,在臨床以及實驗室中對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檢測進行新的項目運用[8]。注重對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進行聯合檢測,對肝病的檢出、診斷、鑒別診斷以及臨床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通過對600例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檢測的患者分別利用間接免疫熒光法以及ELISA檢測法進行自身抗體的檢查,結果顯示,實驗組自身抗體檢測率為93.0%,檢測無效率為7.0%,AILD 檢測中 有ANA 46例、ANCA 64例、SMA 34例、抗 MPO 抗體82例以及 AMA 76例,表明間接免疫熒光法和ELISA檢測法運用于自身抗體檢測中均有較高的檢測率,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病常見的抗體包括ANA、ANCA、 SMA、抗 MPO 抗體。另外,對照組中自身抗體檢測率為78.0%,檢測無效率為22.0%,AILD 檢測中 有ANA34例、ANCA52例、SMA29例、抗 MPO 抗體76例以及 AMA70例,表明實驗組抗體檢測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的數據相吻合。因此,我們認為,間接免疫熒光法和ELISA檢測法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檢測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注重對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進行檢測,有利于對肝病進行檢出、診斷、鑒別診斷以及臨床分析等,有利于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鑒別診斷以及指導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
參考文獻]
[1] Zamanou A, Tsirogianni A, Terzoglou C, et al. Anti-smooth muscle antibodies (ASMAs) and anti-cytoskeletonantibodies (ACTAs) in liver diseases: a comparison ofclassical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with ELISA [J].JClin Lab Anal,2012,16(4):194-201.
[2] 萬楠, 秦海明,王曉晨.猴肝組織與 Hep-2 細胞聯合檢測抗核抗體的臨床意義 [J].實用醫技雜志,2010,11(9A):1675- 1676.
[3] 賈繼東.自身抗體檢查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010,26(4): 120.
[4] 屠小卿,仲人前,范利英,等.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體分析[J].上海醫學檢驗雜志,2010,53(17):351-353.
[5] 王宵偉.自身免疫性肝炎與丙型肝炎遺傳背景及免疫發病機制的差異[J].國外醫學免疫學分冊,2011,64(23): 343-347.
[6] 劉燕敏, 閆惠平, 汪俊韜.肝功能異常患者中自身抗體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檢測[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2(6):360-362.
[7] 李晞,李永哲.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自身抗體譜研究新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 2011,15(5):945-948.
篇6
方法:314例肝病送檢樣本中76例確診為自身免疫性肝病,將其分為3組:①自身免疫性肝炎(AIH)44例;②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20例;③重疊綜合征12例。用免疫印跡法檢測抗核抗體(ANA)、抗線粒體抗體(AMA)、抗平滑肌抗體(SMA)、抗肝腎微粒抗體(LKM)、抗可溶性肝抗原(SLA)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定量測定抗線粒體M2亞型。
結果:314例中診斷為AIH、PBC和重疊綜合征分別為送檢標本的5.11%、4.04%和1.75%,總計10.9%。AIH患者ANA陽性率為78.9%,AMA及M2亞型陽性率為18.4%,SMA陽性率為7.89%;PBC患者ANA陽性率為73.3%;AMA和M2陽性率為26.7%;重疊綜合征患者ANA及AMA陽性率為100%。
結論:自身免疫性肝病抗體譜檢測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診斷,非病毒性肝炎診斷時應考慮自身免疫性肝病。
關鍵詞: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重疊綜合征 自身抗體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200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184-01
自身免疫性肝病在臨床上常表現為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1]。普通肝炎或肝硬化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增強患者免疫,進行抗病毒治療,這與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療方法大相徑庭[2]。然而臨床上經常會出現由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肝炎病毒指標檢測為陰性,肝功能生化指標出現持續性異常而被誤診為普通肝炎[4],這樣的后果就是給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使得自身免疫性肝病進一步惡化。本研究旨在通過檢測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自身抗體,對數據進行分析,探討自身抗體對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意義,從而為臨床上診斷自身免疫性肝病提供有效地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隨機選取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314例。314例肝病送檢樣本中76例確診為自身免疫性肝病,其中包括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4例,年齡分布為11―75歲,將其分為3組:①自身免疫性肝炎(AIH)44例;②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20例;③重疊綜合征12例。
1.2 實驗方法。用免疫印跡法檢測抗核抗體(ANA)、抗線粒體抗體(AMA)、抗平滑肌抗體(SMA)、抗肝腎微粒抗體(LKM)、抗可溶性肝抗原(SLA)等:利用歐盟成品試劑盒,按照試劑說明書步驟操作,判定方法為對齊印跡膜和標準帶的起始線,尋找陽性顯色區帶在標準帶上的位置,即可判斷是何種抗體;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定量測定抗線粒體M2亞型。
2 結果
2.1 送檢樣本中的各類肝炎所占比例。314例中診斷為AIH、PBC和重疊綜合征分別為送檢標本的5.11%、4.04%和1.75%,總計10.9%。其中自免肝的ANA滴度主要以1∶320為主,非自免肝的滴度主要以1∶100為主。
2.2 各型自身免疫性肝病和非自免肝中ANA抗體的陽性率。AIH患者ANA陽性率為78.9%,AMA及M2亞型陽性率為18.4%,SMA陽性率為7.89%;PBC患者ANA陽性率為73.3%;AMA和M2陽性率為26.7%;重疊綜合征患者ANA及AMA陽性率為100%。
2.3 自身抗體譜檢測結果比較(見表1)。
3 討論
3.1 自身免疫性肝病在資陽片區人群分布規律。本次研究的數據結果顯示,在資陽片區,自身免疫性肝病在肝病患者中約占11%左右,其中包括AIH、PBC和重疊綜合征分別為5.11%、4.04%和1.75%。本次研究發現,在資陽片區人群中,女性為AIH的高發人群,約占整體的95%,常見于40歲以上的女性;PBC的主要高發人群為50歲以上的患者,其中約85%為女性;重疊綜合癥中,患者的年齡分布主要在50歲以上,女性患者約占整體的84.8%。
3.2 根據國際報道,一般來說AIH患者中SMA的陽性率在70%~80%左右,但是表1的數據表示,本次試驗AIH患者的SMA陽性率僅為7.89%,遠低于國際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國際上采用的AIH診斷系統主要采用通用積分的方法[3],能夠有效地提高AIH的診出率,但是該系統在國內尚未得到普及,因此造成本次實驗部分結果異常的原因可能是有部分AIH患者誤診。
3.3 ANA的陽性率在各類型肝炎中都很高,差異性不大,但是自免肝的ANA滴度主要以1:320為主,非自免肝的滴度主要以1∶100為主,因此通過ANA的滴度可以有效地區別自免肝與非自免肝。
由于臨床上無法通過臨床特征將自免肝與非自免肝有效的進行診斷區別,誤診時有發生。本次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肝病抗體譜檢測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診斷,非病毒性肝炎診斷時應考慮自身免疫性肝病。
參考文獻
[1] 張利方,鄭山根,鐘情,等.肝抗原自身抗體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診斷中的意義[J].免疫學雜志,2004,20(4):301-303
[2] 李永哲.自身抗體檢測技術臨床推廣應用和質量保證工作中應重視的問題.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6,29(9):769-770
篇7
【關鍵詞】 自身免疫性肝病; 抗核抗體; 抗線粒體抗體; 抗平滑肌抗體
中圖分類號 R59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4-0064-02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機體自身免疫反應過度造成肝組織損傷,出現肝功能異常及相應癥狀體征的一組慢性肝臟疾病,包括由肝細胞受累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主要因肝內、肝外膽管細胞受累的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三種疾病均可表現為嚴重的肝臟病變,并可進展至肝硬化[1]。近年來由于臨床經驗的積累和實驗診斷技術的進步,我國人群診斷出此類疾病的人數逐漸增多。本文對筆者所在醫院AIH和PBC患者進行了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和抗核抗體(ANA)的檢測。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筆者所在醫院選取PBC組29例(已確診PBC患者,男12例,女17例,均有肝硬化臨床表現)、AIH組11例(已確診AIH患者,男8例,女3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組53例(隨機選取非自免肝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類風濕性關節炎)。
1.2 方法
PBC組和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組均用德國歐蒙試劑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AMA和ANA。AIH組和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組均用德國歐蒙試劑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ASMA和ANA,用德國歐蒙試劑免疫印跡法檢測SLA。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AMA和ANA在PBC組和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組的陽性檢出率
AMA和ANA中核膜型、著絲點型、核多點型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96.55%、31.03%、34.48%、20.69%,明顯高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ASMA和ANA在AIH組和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組的陽性檢出率
AIH組的ASMA、ANA的肌動蛋白型的陽性檢出率分別為90.91%、54.55%,明顯高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PBC是一種慢性肝內膽汁淤積性疾病,多累及中老年女性,絕大多數患者往往在疾病晚期才得以確診。2000年美國肝病學會(AASLD)制定的PBC診斷指導中認為:抗線粒體抗體(AMA)陽性是本病重要的免疫學診斷指標,95.00%~98.00%的PBC患者AMA抗體均為陽性[2]。本文PBC組AMA陽性率96.55%也驗證了這一點。
Sp100抗體靶抗原是分子量為100KD的可溶性酸性磷酸化白,Sp100抗體在AMA陰性的PBC患者中陽性率為60.00%,顯著高于AMA陽性的患者(20.00%),因而對AMA陰性的PBC患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3]。本文PBC組ANA核多點型陽性檢出率顯著高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組,核多點型靶抗原正是Sp100。
抗gp210抗體的靶抗原位于核孔復合物上的210KD跨膜糖蛋白,所識別的表位是gp210羥基末端上的15個氮基酸殘基,該自身抗體被一致認為是PBC的高度特異性抗體,其特異性可高達95.00%。有50.00%AMA陰性的PBC患者血清中都能檢測到抗gp210抗體,提示預后不良,可作為PBC患者的預后指標[2]。抗gp210抗體在ANA中呈現核膜型,本文PBC組ANA核膜型陽性檢出率顯著高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組,且1例AMA陰性者ANA也為核膜型,本實驗如果繼續進行,可應用ELISA法檢測核包膜蛋白抗體是否為抗gp210抗體。
抗著絲點抗體(ACA)是系統性硬化癥的亞型,是CREST綜合征的特異性抗體,PBC常與之重疊發生率10.00%~15.00%[4]。本文PBC組ANA著絲點型陽性檢出率34.48%,顯著高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組,也高于參考文獻數據的15.00%。
綜上,PBC相關自身抗體AMA、Sp100抗體、抗gp210抗體分別對PBC確診和預后有重要意義,聯合檢測AMA和ANA可增加診斷特異性,也可減少AMA(-)PBC的漏檢,ANA的相應熒光核型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而進一步確認。
AIH與自身免疫有關,多發于中、青年女性[5],以高丙種球蛋白血癥、多種自身抗體和匯管區界面為主的肝臟炎癥性疾病,易進展為肝硬化,病死率較高,但對免疫抑制劑治療有效,因此早期診斷十分重要。國際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組[6]根據血清中自身抗體的種類分為3種亞型:Ⅰ型是抗核抗體(ANA)、抗平滑肌抗體(ASMA)陽性為主要特征;Ⅱ型是抗肝腎微粒抗體I型抗體(LKM-1)、抗肝細胞溶質抗原I型抗體(LC-1)陽性為主要特征;Ⅲ型是血清中出現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體為主要特征。
高滴度的ASMA對Ⅰ型AIH有重要診斷意義,靶抗原分為肌動蛋白和非肌動蛋白[4],ANA肌動蛋白型可提高ASMA疾病診斷特異性,高滴度ASMA與ANA同時出現對AIH的診斷率達100%[5]。本文可見AIH組ASMA、ANA的肌動蛋白陽性檢出率分別為90.91%、54.55%明顯高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組。
SLA/LP是AIH最特異的指標,雖然陽性率只有10.00%~30.00%,但其陽性預示值幾乎為100%[7],對AIH具有很高的特異性,并且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表現為陰性反應[8]。本文AIH組SLA陽性率9.09%,與參考文獻數據基本相符,但與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判斷原因可能為AIH組病例數較少,理論t值較小,字2檢驗連續性校正,會在以后的研究繼續積累病例。
LKM-1抗體在AIH發病機制中的作用還不甚明了,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約有6.00%的患者可檢測出LKM-1抗體[2],但LKM-1抗體在AIH中的濃度滴度要比慢性丙型肝炎高,通常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和ELISA檢測[9]。本文AIH組未檢出LKM-1抗體,可能與AIH在我國主要以I型為主,Ⅱ型AIH非常少見有關。
參考文獻
[1]蔣明.自身抗體測定對診斷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2,22(1):49-51.
[2]張利方.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自身抗體研究進展[J].微循環學雜志2009,19(2):55-57.
[3]Leuschner U.Primary billiard cirrhosi-presentation and diagnosis[J].Clin Liver Dis,2003,7(4):741-758.
[4]李永哲.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自身抗體譜[J].第三屆臨床免疫學檢驗技術臨床應用進展高級學習班,238.
[5]Feld J J,Dinh H,Arenovich T,et al.Autoimmune bepatitis:effect of symptoms and cirrhosis on natural history and outcome[J].Hepatology,2005,42(1):53-62.
[6]邱德利,馬雄.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診斷和治療[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1):50-51.
[7]戚應杰,刁聯碩.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實驗室診斷及其研究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3):326-330.
[8]張利方,閻有功.付麗萍,等.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體免疫學特點分析[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7,15(1):66-67.
篇8
自身免疫性肝臟疾病主要包括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自身免疫性肝炎 (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primary sclerotic cholangitis,PSC)),以及這三種疾病中任何兩者之間的重疊綜合征。雖然它們均屬自身免疫性肝病,但病因、臨床表現、及治療各不相同,而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又是控制疾病進展的關鍵,故診斷及鑒別診斷成為臨床急需解決的問題。其中實驗室檢察特別是免疫指標的測定有著重要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的肝病患者200例,其中:①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52例,男9例,女43例,年齡14~69歲;②自身免疫性肝炎(AIH)41例,男15例,女26例,年齡17~51歲;③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18例,男13例,女5例,年齡37~51歲;④對照組慢性乙型肝炎(HBV)患者89例,男58例,女31例,年齡23~71歲。
1.2 診斷標準 PBC的診斷以2000年美國肝病學會(AASLD)指導建議為準,AIH以布來頓(IASL,1998)標準進行記分診斷,PSC的診斷參照Mayer標準。
1.3 試劑和方法
1.3.1 標本的采集 所采的被檢標本均為空腹不抗凝血2~3 ml,以2 500 r/min速度離心15 min分離血清。
1.3.2 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抗平滑肌抗體(Smooth muscle antibodies,SMA)、抗線粒體抗體(anti-mitocondrial antibodies,AMA)、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anti-neutrop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等自身抗體的試劑盒由德國歐蒙公司生產,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IIF)檢測,血清稀釋度>1∶100時組織或細胞內出現特異性熒光判為陽性。
1.3.3 抗線粒體Ⅱ型(AMA-M2) 、抗體抗肝腎微粒體抗體(anti-liver/kidney microsomal antibodies,LKM)、抗可溶性肝抗原(anti-soluble liver antigen antibodies,SLA) 采用免疫印跡法檢測。
1.3.4 應用德國BNⅡ免疫速率散射比濁儀檢測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操作方法嚴格按試劑說明及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檢驗科SOP標準文件進行操作。
1.3.5 統計分析 數據分析均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
2 結果
2.1 三組自身免疫性肝病與乙肝對照組自身抗體結果比較,PBC組以AMA、AMA-M2陽性率最高,和其他三組比較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自身免疫性肝病組與對照組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比較結果顯示IgM在PBC患者中升高最多(P0.05)結果見表2。
3 討論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組在體內免疫功能異常的基礎上發生的炎癥性肝膽疾病,主要包括PBC、AIH、PSC以及這三種疾病中任何兩者之間的重疊綜合征。
PBC是一種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的慢性進行性膽汁淤積性肝臟疾病,主要發生于中年女性,病理學表現為非膿性肝內膽管慢性炎癥阻塞和匯管區淋巴細胞浸潤,從而導致膽汁淤積,發生肝纖維化及肝硬化。本組患者的自身抗體以AMA、AMA-M2陽性率最高,分別達到了88.5%和84.6%,與其他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AIH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進展性肝炎,發生于兒童和各年齡段的成年人,女性多見。既往將AIH分為三種類型,I型主要以ANA、SMA 、ANCA、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體(ASGP-R)抗體陽性為特征:Ⅱ型主要以 LKM、肝細胞溶質蛋白1(LC-1)抗體為特征。本組AIH患者SMA、ANA、LKM 陽性率較高,分別為63.4%、61.0%、29.2%,ANA核型以顆粒型為主。其中SMA、 LKM與其他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PSC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肝內膽汁淤積綜合征,常見于中青年男性,與PBC及AIH相比PSC無免疫學特征,有研究者發現抗中性粒細胞漿抗體(ANCA)與之有密切相關,70% 以上的患者會出現血漿抗中性粒細胞抗體 (pANCA)[6],但本組ANCA的陽性率較低只有44.4%,可能由于例數較少,有待于積累患者進一步觀察。本研究中ANCA結果和其他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隨著檢測手段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自身抗體被發現,對原因不明的肝炎患者及時檢測肝抗原、自身抗體等免疫學指標將有助于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可使更多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得到及時的診斷,為早期的正確治療提供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盧建溪,鄧練賢,李剛,等.肝病患者血清抗線粒體抗體的檢測及臨床意義,中華肝臟病雜志,2002,10(3):220-221.
2 Heathcote EJ.Management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practice guidelines.Heptology,2000,31:1005-1013.
3 Dalekos GN,Zachou K,Iiaskos C,et al.Autoantibodies and defined target autoantigens in autoimmune hepatitis:an overview.Eur J Intern Med,2002,13:293-303.
4 Vergani D,Mieli Vergani G.Autoimmune hepatitis.Minerva Gastroenterol Dietol,2004,50:113-123.
篇9
【摘要】
目的:探索局部應用IL10基因與慢病毒重組載體對實驗性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經性聾(ASNHL)的治療作用。方法:采用純化同種內耳抗原免疫豚鼠,造成ASNHL動物模型,再將重組載體分別經鼓階、內淋巴囊和圓窗龕局部注射或滲透,觀察聽覺功能和內耳病理形態學變化,同時行免疫組織化學試驗了解慢病毒轉染和基因產物在內耳的分布。結果:治療前后ABRⅢ波閾值的均值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各實驗組局部基因治療后均降低;治療后各實驗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慢病毒主要轉染部位是血管紋、Corti器、蝸軸小血管周圍及其內淋巴囊等處。基因產物表達部位與轉染部位基本相同。結論:重組載體經不同途徑均可轉導入內耳,并在內耳表達基因產物,對ASNHL發揮有效的治療作用。
【關鍵詞】 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經性聾; 基因治療; 慢病毒載體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ransferring recombinant replicationdefective lentiviral vector of interleukin IL10 gene with GFP marked into inner ear for locally treating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SNHL) in guinea pig.Methods:Guinea pigs were immunized with 58 kD purified conspecific inner ear antigen and caused animal models of autoimmun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The experimental groups with recombinant therapeutic gene vectors injecting into inner ear through three approaches(tympanic scale,endolymphatic sac and round window membrane) for therapy of ASNHL.Before and after gene therapy(7 days),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 thresholds were determined,and tissue paraffin sections of temporal bone was made and observed by light microscopy and electron microscopy.Immunofluorescence and enzyme immunohistochemistry tests was made for detecting lentiviral transfection and gene product expression.Results:After treatment the mean threshold of ABR Ⅲ wave in experimental A,B,C groups lowered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and contrasting between these group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entriviras carring purpose gene mainly transferred the psalterial cord,cortiorgan,cochlear axis,vessels and endolymphatic sac,etc. Expressing parts of gene product and thansfering parts were generally the same.Conclusion:Recombinant replication defective lentiviral vector can transfer into inner ear through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generate gene product,and shows therapeutic effect to ASNHL.
[Key words] autoimmunity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gene therapy; lentiviral vector
1979年McCabe通過對部分感音神經性聾患者的臨床觀察[1],首先提出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經性聾這一概念(autoimmun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SNHL),之后許多相關專家和學者對該病進行了大量的實驗與臨床研究,現已證實,ASNHL是一種臨床疾病實體。作為目前極少數可以獲得有效治療的感音神經性聾(SNHL)之一,對其進一步研究工作已成為耳科學領域的一個熱點。
自1996年基因治療應用于內耳,基因療法被認為是未來治療聽力障礙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2-3]。目前ASNHL治療方面存在以下問題: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雖然有效,但需應用較長的時間,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部分患者聽力改善達到一定水平后,繼續用藥療效甚微。基因治療具有一次注射、長期有效的特點,而且內耳解剖結構特點非常適合進行局部基因治療。本項目組在前期實驗研究中已采用腺病毒與白介素10(IL10)和Fasl基因構建重組載體,對ASNHL模型動物進行試驗性治療,證實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4]。本次實驗采用IL10基因與慢病毒構建重組載體,經不同途徑導入內耳,旨在進一步證實局部應用免疫調節基因對ASNHL的治療效果以及不同導入途徑的療效和安全性,以期探索一種高效、安全和簡便的ASNHL內耳局部基因治療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動物
選擇白毛、紅眼、健康、3月齡豚鼠(雌雄不限),體重250~300 g,耳廓反射正常,耳鏡檢查排除中耳疾患。所用動物由南京市青龍山實驗動物繁殖場提供。
1.2 純化內耳抗原(purified inner ear antigen,PIEAg)的制備
將豚鼠清醒斷頭,取出聽泡,在解剖顯微鏡下分離膜迷路組織[包括基底膜、螺旋韌帶、膜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去除耳石器)],置于0.1 mol·L-1 pH 7.4磷酸鹽緩沖液(PBS)中,經研磨、凍溶、超聲粉碎、勻漿、離心(1 000 r·min-1,5 min)后取上清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蛋白含量[5]。采用非變性凝膠電泳進行蛋白分離,參照標準蛋白,切取58 kD條帶[6]。將膜迷路組織粉碎、勻漿,制成純化內耳抗原備用。
1.3 ASNHL動物模型制備
將80只豚鼠采用PIEAg免疫。首次將PIEAg凝膠勻漿液0.2 ml與等量完全弗氏佐劑(Sigma公司,美國)乳化后,注射于豚鼠右后足墊和背部多點皮下,以后每隔2周,采用首次抗原用量的一半與等量不完全弗氏佐劑注射,作為強化免疫,共2次[7]。
末次免疫后2周,聽覺腦干誘發電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Ⅲ波閾值升高(以免疫前全部動物均值加2倍標準差作為判斷標準)并出現針對PIEAg特異性抗體(ELISA法,波長490 nm A值,以免疫前全部動物均值加2倍標準差作為判斷標準)的豚鼠被判斷為ASNHL模型動物。本組建模成功36只。
1.4 實驗分組
36只ASNHL模型動物按配對設計分成6組:實驗組分A、B、C亞組,對照組分D、E、F亞組,每組6只。全部動物手術操作均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麻醉方法為3%的戊巴比妥鈉30 mg·kg-1腹腔注射。手術過程實行無菌操作。
A組采用鼓階內注射法:在右耳廓后上方1.5~2 cm弧形切口,暴露聽泡。用微型電鉆在聽泡上鉆一直徑約0.5 cm的圓孔,暴露耳蝸底轉。用針尖輕輕磨薄耳蝸鼓階側壁的骨壁,鉆一針尖大小的孔,用微推進器將小兒頭皮針的針尖(針尖斜面已打磨變小)刺穿骨膜及螺旋韌帶,插入鼓階,深度不超過1 mm,先抽取少量(約10 μl)的外淋巴液,再通過微量注射泵緩慢(以 0.75 μl·min-1的速率勻速注入5 μl)注入治療基因。完畢后,退出針頭,迅速用骨蠟封閉小孔,以防止外淋巴液和治療基因流出。抗生素沖洗中耳腔3次,部分局部放置氧氟沙星明膠海綿預防感染。再用明膠海綿和骨蠟封閉聽泡骨孔。然后逐層縫合切口。
B組采用圓窗龕局部置藥法:手術方法同上,暴露聽泡腔后,看清圓窗龕,把浸有攜帶目的基因慢病毒載體液(40 μl)的明膠海綿貼放在圓窗龕局部。
C組采用內淋巴囊注射法:經內淋巴囊途徑注入治療基因。豚鼠麻醉后,耳廓后上方皮膚切口,分離皮下和肌肉,暴露枕骨后面,采用枕骨后凹進路,切削鉆頭磨開枕骨的顱骨后凹骨質,分離和推開硬腦膜和乙狀竇,暴露內淋巴囊,內淋巴囊部位注入5 μl慢病毒載體液。骨蠟填充骨質缺損,充分止血后縫合皮膚。
D、E、F為模擬手術對照組,均注入PBS。操作方法:D組同A組,E組同B組,F組同C組。
1.5 觀察指標
1.5.1 血清特異性抗體測定
分別于免疫前、末次免疫后2周和慢病毒載體液局部注射治療后2周心臟采血,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針對PIEAg的特異性抗體水平。方法為分別采用100 μg·ml-1 PIEAg凝膠勻漿液100 μl·孔-1包被ELISA板,4 ℃過夜,PBSTween20洗板3次,每次5 min,分別加入用PBS 1∶10稀釋的各相應組受試動物血清,100 μl·孔-1,封閉,37 ℃下孵育2 h,洗滌同前;加入1∶2 000稀釋的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山羊抗豚鼠IgG(Sigma公司,美國)多克隆抗體,100 μl·孔-1,37 ℃孵育1 h,PBSTween20洗板;以TMB為底物37 ℃顯色10 min,用2 mol·L-1 H2SO4終止反應,用酶聯免疫檢測儀測定490 nm波長吸光度(A)值。
1.5.2 ABR測試
分別于免疫前、末次免疫后2周和基因治療后采用電反應測聽系統行ABR測試。方法為用1%的戊巴比妥鈉(30 mg·kg-1)予豚鼠腹腔注射進行全麻,置隔聲屏蔽室內,采用針形電極插入豚鼠頭頂冠狀縫與矢狀縫交界處作為測試電極,參考電極置于耳廓后方靠近乳突尖,接地電極置于對測乳突,采用click作為刺激聲信號,刺激重復率為11次·s-1,帶通濾波為100~3 000 Hz,疊加2 048次,記錄各波反應閾值、潛伏期和波幅。
1.5.3 內耳火棉膠切片光鏡觀察
豚鼠末次聽覺電生理檢查后,每組各取豚鼠2只,立即斷頭,取出雙側顳骨,修整后浸泡福爾馬林固定24 h,10%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 ticacid,EDTA)脫鈣,浸泡硫酸鋰24 h(防止組織膨脹),逐級酒精脫水和浸膠,火棉膠定向包埋和修塊后,水平切片機切片(片厚20~25 μm),每一耳蝸取靠近蝸軸的3張切片,保存于70%酒精,HE染色后光鏡觀察[9-10]。
1.5.4 免疫組織化學試驗
于末次聽覺測試后,各組取豚鼠4只,麻醉、斷頭,迅速取顳骨,打開聽泡,放置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用針挑開圓窗,在蝸尖鉆一小孔,快速灌注數次,固定12 h,采用EDTA脫鈣7~10 d,修剪后流水沖洗1~2 h,常規脫水、透明、浸蠟、定向包埋。行耳蝸中軸切片,片厚5 μm。
(1) 酶免疫組織化學試驗:每組各2只動物,取切片,用胰酶(0.2%)修復抗原,正常山羊血清封閉10 min,加PBS稀釋的一抗(兔抗鼠IL10,),4 ℃過夜,PBS洗5 min,共3次,加入二抗(辣根酶標記的山羊抗兔IgG),37 ℃孵育30 min,PBS洗5 min,共3次,DAB染色,封片劑封片,光學顯微鏡觀察攝片。以上試劑購買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 熒光組織化學法:每組各取2只動物的顳骨蠟塊,行耳蝸中軸切片,片厚5 μm,漂片、撈片、粘片后常規脫蠟至水,在倒置熒光顯微鏡下直接觀察和攝片。
1.6 統計學處理
經正態性檢驗,各組血清中PIEAg的特異性抗體水平(A值)、ABR Ⅲ波閾值的結果符合正態分布,所得數據以x-±s表示,應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P
2 結果
2.1 特異性免疫反應試驗結果
見表1。表1 免疫前后及基因治療后各組血清中PIEAg特異性抗體水平(略)
結果顯示:與免疫前相比,各實驗組和對照組免疫后抗體水平均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配對t檢驗,P<0.05)。免疫前和免疫后的各組間比較,PIEAg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配對t檢驗,P>0.05)。各組治療后與免疫后相比,未見顯著性差異(配對t檢驗,P>0.05)。
2.2 聽覺功能
見表2。表2 各組免疫前后及局部治療后右耳ABR Ⅲ波閾值(dB,peSPL)(略)
與免疫前相比,免疫后各組ABR平均閾值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檢驗,P<0.05)。與內耳抗原免疫后相比,實驗A組、B組和C組內耳局部基因治療后ABR平均閾值降低,差異亦均有統計學意義(t檢驗,P<0.05);A組、B組、C組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檢驗,P﹥0.05)。對照組內耳局部給藥前后比較,ABR平均閥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各組內同期左右耳比較,ABR平均閾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檢驗,P﹥0.05)。以各組免疫后的ABR平均閾值減2倍標準差作為判斷聽覺功能改善標準,實驗A組有4耳、B組有3耳、C組有2耳(均為慢病毒載體注射耳)聽覺功能明顯提高,治療有效率分別為67%(4耳/6耳)、50%(3耳/6耳)、33%(2耳/6耳);對照組內耳局部給藥后,未發現有明顯聽力功能提高。
2.3 內耳光鏡觀察結果
見圖1~3。各對照組均可見不同程度的膜迷路積水(圖1A,圖1B),螺旋神經節和蝸軸小血管周圍有炎癥細胞、淋巴細胞浸潤,部分聽損耳還可見螺旋神經節細胞數目減少(圖1C)。
2.4 免疫組織化學試驗
2.4.1 免疫熒光試驗
熒光顯微鏡觀察,實驗A組和B組熒光主要顯示部位基本一致(A組:血管紋、螺旋韌帶、Corti器、螺旋神經節、蝸軸小血管周圍;B組:螺旋神經節、螺旋韌帶、Corti器、血管紋,蝸軸小血管周圍前庭膜);C組熒光主要顯示部位為內淋巴囊、內淋巴管、前庭囊斑、壺腹嵴等處。對照組均未見明顯熒光積聚。
2.4.2 酶免疫組織化學
酶免疫組織化學觀察結果顯示各組實驗耳基因產物表達部位:A組為血管紋、螺旋韌帶、Corti器、螺旋神經節、蝸軸小血管周圍;B組為螺旋神經節、螺旋韌帶、Corti器、血管紋,蝸軸小血管周圍前庭膜等處;C組為內淋巴囊、內淋巴管、前庭囊斑、壺腹嵴等處。
3 討論
目前臨床ASNHL患者幾乎均采用傳統自身免疫病治療方法,即采用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11],雖然療效較快、較好,但該類藥物毒副作用多,而且還存在停藥后復發率較高等問題。與傳統的治療方法相比,基因治療具有高效性和靶向性、一次注射長期發揮療效等優點。內耳的解剖特征,即存在相對獨立和封閉的腔隙,非常適合局部注射和基因治療。現有的研究表明,基因治療在聽力損傷和平衡障礙的治療方面有較大的潛在應用價值,目前內耳基因治療正從試驗可行性研究轉向內耳安全導入的探索上。
隨著對疾病分子機制認識的加深及生物技術的發展,用于基因治療的載體系統可分為病毒性載體和非病毒性載體兩類[12]。慢病毒載體與簡單的逆轉錄病毒載體相比,具有可感染分裂細胞及非分裂細胞、容納外源性目的基因片段大,目的基因表達時間長、不易誘發宿主免疫反應等優點,已成為當前基因治療中載體研究的熱點,在基因治療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載體進入體內的途徑是決定安全有效基因治療的一個主要因素,耳蝸基因治療必需確保轉染基因精確、有效定位于靶器官,以提高轉染效率,降低易變性。目前介導病毒載體進入耳蝸的方法有耳蝸切開、通過圓窗注人、耳蝸底回鉆孔注入、內淋巴囊注入[13]、微滲透泵和通過腦脊液[14]等不同的進路。理想的導入模式是載體能均勻地分布到內耳各個部位并轉染特異性細胞。
本項目設計利用內耳解剖特點和慢病毒載體的諸多優勢,采用慢病毒與免疫調查基因構建重組載體內耳局部給藥。同時考慮到由于耳蝸位置深在,結構復雜,采用了圓窗龕局部給藥這一較為便捷、安全和具有臨床應用前景的給藥途徑,探討重組基因載體經圓窗膜滲透和導入內耳的實際療效,并與內耳直接注射和經內淋巴囊注射給藥療效的對比分析,了解其應用價值和意義。
本次實驗結果顯示,采用純化豚鼠內耳組織58kD抗原免疫豚鼠,可成功制作ASNHL的動物模型。免疫組織化學試驗結果證實,3種給藥途徑(中耳腔給藥經圓窗膜滲透、鼓階內注射和內淋巴囊局部注射)均可將攜帶IL10的慢病毒載體轉導入內耳,并在內耳表達基因產物(IL10)。聽覺功能試驗結果證實,3種給藥途徑均可有效改善豚鼠的聽力,手術本身并不明顯影響聽力。鼓階和圓窗途徑轉染部位相似。圓窗途徑組織損傷輕,能保持耳蝸的自然解剖結構。內淋巴囊接種載體到達范圍廣,可有效地轉染經鼓階不易達到的部位,該途徑可能具有較特殊的應用價值,但操作較為復雜。鑒于鼓階途徑有損傷聽力的風險,而中耳腔圓窗途徑治療因其簡單易行,故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MCCABE B F.Autoimmun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79,88(5 Pt 1):585589.
[2]LALWANI A K,Walsh B J,Reilly P G,et al.Development of in vivo gene therapy for hearing disorders:introduction of adenoassociated virus into the guinea pig[J].Gene Ther,1996,3(7):58892.
[3]RAPHAEL Y,FRISANCHO J C,ROESSLER B J.Adenoviralmediated gene transfer into guinea pig cochlear cells in vivo[J].Neurosci Lett,1996,207(2):13741.
[4]蔡文君,譚長強.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經性聾基因治療的實驗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8(2):7984.
[5]陸玲,譚長強.致自身免疫性梅尼埃病主要內耳抗原成份分析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8,43(8):596600.
[6]李玉瑾,譚長強.純化內耳組織抗原免疫致豚鼠自身免疫性梅尼埃病的實驗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8(3):157162.
[7]譚長強.特異性體液轉移免疫致豚鼠先天性感音神經性聾實驗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6(5):327332.
[8]TAN C Q,DONG W D,GUO L,et al.Auditory function in women with autoimmune inner ear diseases and their offspring[J].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2009,73(12):17021711.
[9]譚長強,周紅,卜行寬,等.同種內耳抗原免疫致聾豚鼠的子代內耳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態學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5,40(1):2226.
[10]譚長強,董偉達,陸玲.同種內耳抗原免疫孕豚鼠所產子鼠聽覺損傷程度與母鼠特異性免疫反應水平相關性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6(6):397402.
[11]MCCABE B F.Autoimmune inner disease[M]//PAPARELLA M M,MEYERHOFF W L.Clinical Otology.Baltimore:William′s &Wilkins,1983:137.
[12]李永團,董頻.基因轉移在內耳的應用進展[J].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學報,2003,17(3):180183.
篇10
關鍵詞: 肝炎,病毒性;血清學;免疫組織化學
0 引言
在肝炎的病原學診斷過程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肝炎患者其血清學全陰性(非甲-非庚型).現將我科收治28例非甲-非庚型肝炎臨床及免疫組化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本組28(男19,女9)例,年齡9~60歲,平均32.5歲.無肝炎患者家庭聚集史、無輸血史、飲酒史、服用損肝藥物史及毒物接觸史.急性肝炎12例(急性黃疸型肝炎6例),慢性肝炎12例(輕度9例,重度3例).亞急性重型肝炎1例,慢性重型肝炎2例,肝硬變1例.臨床診斷符合1995年全國傳染病及寄生蟲學術會議修訂標準.臨床表現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下降,腹脹等癥狀.發熱6例,黃疸14例,肝腫大6例,脾大11例.肝功TBi
1.2 方法
1.2.1 標本來源 采用Menhgini法穿刺取肝組織,福爾馬林固定標本,石蠟包埋,切片.
1.2.2 免疫組化法 采用生物素標記的第二抗體及鏈霉素抗生物素連接的過氧化物酶及底物色素(S-P法)測定肝組織HBsAg,HBcAg,HCVAg;試劑盒購自邁新公司.間接酶標法檢測HEVAg,試劑購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衛生防疫肝炎室及軍事醫學研究所.
2 結果
HBVAg陽性8例,其中HBsAg(+)/HBcAg(-)2例,HBsAg(+)/HBcAg(+)4例,HBsAg(-)/HBcAg(+)2例.HCVAg陽性3例.1例亞重肝HEVAg陽性.未發現重疊感染者.另有2例免疫組化陰性慢性肝炎,后以原位雜交法檢出HBV DNA陽性.
3 討論
本組患者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腹脹等肝炎征象,無用藥史、飲酒史,故可排除藥物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血清銅,尿銅均正常則排除Wilson病.自身抗體陰性,血沉不快可排除自身免疫性肝炎[1] .EBV-IgM及CMV-IgM陰性可排除EBV.CMV所致肝炎.故本組病例診斷為病毒性肝炎.病例特點:①中年男性居多,無輸血史及家庭聚集史.②臨床類型以急性和慢性為主,病情較輕,易恢復.也可有重型肝.③臨床表現為周身乏力,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有黃疸,肝脾腫大等體證.④肝功ALT多為輕,中度增高.與國內報告相似.
血清學陰性肝炎在肝組織中發現病毒抗原或基因,可能[2] 因感染已趨恢復,肝內僅有整合型病毒,且可有缺失或重排;或缺乏宿主免疫應答或變異病毒的基因表達與其相應宿主免疫應答,其血清標志物不能用常規方法檢出.本組28例中檢出HBVAg,HCVAg HBV DNA共12例提示HBV,HCV可能仍為肝炎主要病員.現有血清血檢測方法能明確診斷大多數病例,但有部分非甲-庚型肝炎需行肝組織免疫組化及原位雜交技術甚或原位PCR才可能明確病原,提高診斷水平.當然仍有部分病例不能確診,一方面可能因檢測技術不夠靈敏,同時可能存在未知肝炎病毒,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