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網范文

時間:2023-03-29 06:01: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監測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監測網

篇1

【摘要】近年來,隨著內科搶救技術的飛速發展,高危兒的發病率也同步高。高危兒會引起腦損傷,而腦損傷又可能引起小兒腦癱,導致兒童殘疾。建立高危兒臨床監測網就可以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腦癱患兒,它的臨床應用前景非常廣泛。也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方法之一。

【關鍵詞】高危兒;臨床監測網

高危兒是指在孕期、分娩時和出生后因各種危險因素侵犯的患兒,這些嬰兒由于受到高危因素的影響,極有可能產生腦損傷,而腦損傷又可能引起腦癱致使兒童殘疾。[1]因此要給予特殊的照顧。

為了對高危兒進行細致的醫學關注。需要建立高危兒臨床監測網,對高危兒在新生兒期和日后的生長發育期各種現象進行臨床監測、早期醫學干預、早期診斷和治療腦損傷、防止小兒腦癱的發生與發展。[2]

高危因素有高危生物因素和高危環境因素兩方面,在時間上可以分為產前、產時和產后三大部分:產前的高危因素也就是胎兒期的高危因素,如遺傳因素、孕期感染、孕期異常(孕早期見紅、服用保胎藥、雙胎、多胎妊娠、孕婦貧血、射線、同位素、工業污染、輻射、藥物等有害物質的影響)。產時的高危因素有:異常分娩如難產、剖腹產、產傷、新生兒窒息等。產后的高危因素有:高膽紅素重、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捂熱綜合癥、早產或低出生體重、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3]

高危兒有發生腦損傷的潛在危險,腦損傷可能發展為小兒腦癱。而小兒腦癱的治療是越早越好。所以,對高危兒進行臨床監測,從中發現腦損傷兒或腦癱患兒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臨床監測的方法首先是要求各級醫務人員特別是縣、鄉級婦幼保健站的人員掌握高危兒臨床篩查方法,查出腦損傷患兒。外還要對高危兒患兒的家長進行培訓,讓家長知道高危兒家庭監測的方法與目的。從高危兒人群中篩查出腦損傷或腦癱可疑患兒并作進一步的診斷。通過這種方法,在各市縣區內依托原有的婦幼保健網絡,建立起“家庭-社區-醫院”的高危兒臨床監測網,從中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腦癱患兒。降低腦損傷后遺癥,降低腦癱發病率。有效預防兒童因腦癱而致致殘,家庭因腦癱而致貧。進一步提高我省的人口質量。而高危兒臨床監測網是指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領導地培訓基層醫院的醫師、社區醫師、鄉村醫師及高危兒患兒的家長,使他們掌握高危兒的簡單篩查立法,發現有異常癥狀的高危兒患兒,及時到有經驗、有設備的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最大限度地減低腦癱、智力低下、癲癇、感知覺障礙等疾病的發病率。同時對高危兒的家長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高危兒的簡單家庭監測方法,在照顧高危兒的生活中,發現有腦損傷或腦癱的可疑高危兒,及時到醫院就診。全國有許多省、市已在幾年前建立了高危兒臨床監測網,運行效果非常顯著,也得到了全國同行的高度肯定。

近年來,隨著內科搶救技術的逐步提高,高危兒的數量也急劇增多,導致小兒腦癱的發病率也逐年增高。對于腦癱,目前臨床是還沒有完全治愈的方法,只能減輕癥狀,緩解病情,盡量讓他們回歸社會。但是通過對高危兒的臨床監測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低小兒腦癱的發病率、減低兒童致殘率,提高我省的人口質量。而建立高危兒臨床監測網是實現上述“三早”的最有效的方法,它的臨床應用前景非常廣泛。也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方法之一。

運用高危兒臨床監測網,我們檢查了587名高危兒,具體數據如下表1: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接受早期診斷和治療的異常高危兒絕大多數都能避免殘疾并康復如常人一樣。

高危兒臨床監測的簡單篩查立法

(1)高危兒腦損傷家庭監測12條

1)嬰兒手腳經常打挺、用力屈曲或伸直,好象“很有力”

2)月后頭老往后仰,扶坐時豎頭不穩。

3)頭和手頻繁抖動,無論睡眠或清醒狀態,極易被聲音或觸摸引發全身性抽搐。

4)3個月還不能抬頭。

5)4個月仍緊握拳,拇指內收不能外展。

6)5 個月俯臥位時前臂不能支撐身體,胸離不開床面。

7)6 個月扶立時尖足。

8)7 個不能發聲叫爸媽的音。

9)8個月不能獨坐。

10)聽和看的反應不靈敏。

11)進食不暢,易嘔吐。

12)大量流口水。

(2)高危兒腦損傷基層醫療機構監測6條

1)視覺檢查。

2)聽覺檢查。

3)拉起抬頭檢查。

4)俯臥位抬頭與手支撐檢查。

5)肌張力檢查。

6)異常姿勢檢查。[4]

參考文獻

[1] 張清華,鄭達,劉素芹,汪偉.《高危嬰兒腦損傷的早期高壓氧干預效果》.

《中華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04年04期

[2] 《高危兒的發育和腦性癱瘓發病監測分析》葉掌梅, 葛綺芬. 《中華兒童保健雜志》,2000年02期

[3] 李樹春著.《小兒腦性癱瘓》.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8月第二次印刷

篇2

【關鍵詞】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物中毒;檢出率

食品中的生物性污染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影響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原因,致病性微生物是對消費者健康危害最大的食品安全問題。據統計我國食物中毒致病因素依次為微生物性、化學性、有毒動植物性病原,微生物性病原是導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因素,中毒人數最多。因此我國應用高新技術,建立和完善各自的食源性致病菌及食源性疾病的監測系統和預警系統。2008年至2012年連續五年我區根據市疾控要求,對各種食品進行系統全面的監測,為預防食源性疾患提供依據,共監測食品682件,現將結果分析如下:

1 基本情況:

1.1 檢測依據:

1.2 樣品來源:682件食品來自我區商場.超市.農貿批發市場.中小餐館。食品種類有生肉制品(生豬肉,生牛肉,生羊肉,生雞肉),水產品(鮮凍水產品,直接入口生食水產品,熟制水產品),速凍熟米面制品及糕點,熟肉制品,生食蔬菜,蔬菜沙拉及中式涼拌菜,果汁及冰淇淋,嬰兒配方食品。

1.3 培養基及試劑:(1)增菌培養基:由北京陸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海博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2)各種平板:科瑪嘉顯色平板由鄭州博賽生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提供,血平板由青島海博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3)凍干血漿: 中國陸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4)血清鑒定:血清由泰國BANG-KOK試劑公司提供

以上所用材料均在有效期內

1.4 生化鑒定 :(1)李斯特菌鑒定試劑盒: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

(2)VITEK32生化儀: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

(5)標準菌株:單增李斯特菌ATCC19111,金葡ATCC25923,沙門ATCC14208,副溶ATCC27519,阪崎腸桿菌ATCC25944,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O157:H7ATCC43889

檢測所用培養基,試劑,血清等均用標準菌株進行質量鑒定,均符合要求。

篇3

關鍵詞:氣象監測站 結構函數 站網密度

中圖分類號:X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a)-0075-03

在進行天氣預報,開展氣候研究時,氣象觀測資料是數值計算的重要依據。由于站網密度是數據計算的重要指標,若站網太稀達不到精度計算要求,過密又會造成浪費,因此建立一個有科學根據的氣象監測網體系尤為重要[1-2]。

當前氣象監測網主要依據中國氣象局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氣象綜合觀測體系分方案[3]進行布站,遵循平原地區平均間距20~25 km、沿海地區以及大江大河流域平均間距為10 km,山區根據具體的地形特點、地質災害發生情況以及年平均降水量進行設計。文章利用結構函數與內插法相結合的方法,對寧夏中部干旱帶區域自動氣象站的溫度與雨量進行密度分析,得出在滿足觀測要求下的站網密度。

1 監測網的理論公式

研究表明,氣象要素的內插標準誤差,只與該要素的結構函數有關,其表征了某一要素在空間上的離散程度。根據Gantin[4]的定義,某一氣象要素的結構函數定義為兩站點間要素距平差值平方的平均。即A、B兩站間的結構函數為:

2 研究對象

文章的研究對象是寧夏中部干旱帶,約70個區域氣象監測站。所選站點站間距最遠約240 km,最近s5 km。

在資料處理的過程中,為保證所選站點數據的完整、可信,首先剔除區域內數據到報率低于96%的站點,且對所有數據進行質量控制,為避免相鄰站點數據間過于相關,在逐日氣溫數據處理中,每間隔兩天取一次記錄作為氣溫場的計算樣本。而月降水量的數據依據寧夏地區降水觀測時段,選擇4~10月作為雨量場的計算樣本。

3 計算結果

利用matlab中曲線擬合函數polyfit,對不同距離下對應的結構函數進行曲線擬合。圖1表示賀蘭山沿山地區氣溫與雨量結構函數與距離的關系。

由圖1可以看出,氣溫與雨量的結構函數均隨距離的增大而增大,變化近似于線性關系。而在氣溫結構函數中,不同季節對應不同的結構函數,其結構函數從小到大依次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這主要是由于干旱帶地區秋季與冬季氣溫的變化在空間梯度上較大。由圖1還可以看出,在相同距離下,雨量的結構函數比氣溫的結構函數大得多,主要是由于干旱帶地區降水量的分布不集中,且夏季局部地區常伴有陣性降水的原因造成的。

由實際觀測資料得到的氣溫與降水的結構函數與距離的回歸曲線方程,如表1所示。

將式(5)~(8)分別代入表1中的回歸曲線方程,便可以得到寧夏干旱帶地區不同季節氣溫與雨量在線性內插、平面內插(正三角形中心內插、正方形中心內插)3種內插方法下的最大容許距離,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滿足內插標準誤差小于觀測標準誤差條件下,正三角形內插方案的最大容許距離最大,在此方案下,干旱帶地區氣溫的布站精度小于等于16.8 km,降水的布站精度小于等于16.8 km。所以為滿足觀測要求,干旱帶地區布站精度小于等于16.8 km為宜。

4 結語

文章統計分析了寧夏中部干旱帶地區氣溫與雨量的結構函數與距離的關系,其擬合曲線基本呈線性關系,在研究的區域內,結構函數隨距離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同季節的結構函數均不同,氣溫的空間梯度變化在冬季最大,然后是秋季、夏季、春季。研究表明,正三角形中心內插的精度最低,在此方案下,干旱帶地區布站精度為16.8 km。監測網的合理分布是一個較復雜的問題,還應該考慮重要城鎮、主要工礦企業、人口聚集區、主要交通干線及其他防汛重點區域,文章采用統計方法分析監測網時僅從純業務的角度考慮了氣象監測網的問題,但其理論方法可為其他監測網的密度分析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盧文芳,王永華.空間結構函數在上海地區氣象站網設計中的應用[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89(3):325-332.

[2] 尉英華,東高紅,徐姝,等.海河流域不同地形站網密度對面雨量精度的影響[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4,30(6):75-79.

[3] 中國氣象局.區域氣象觀測站建設指導意見[R].2009.

篇4

關鍵詞:VPN技術;安全防護;監測網應用

中圖分類號:TP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10-0361-04

1 引言

目前Internet的覆蓋面相當廣,對于光纜鋪設不到的地方,可用VPN來擴大監測網覆蓋范圍。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即虛擬專用網絡,就是兩個具有VPN發起連接能力的設備(計算機或防火墻)通過Internet形成的一條安全隧道。在隧道發起端(即服務端),用戶的私有數據通過封裝和加密之后在Internet上傳輸,到了隧道的接收端(即客戶端),接收到的數據經過拆封和解密之后安全地到達用戶端。此種方式讓遠程遙測點和移動用戶接入網絡,能夠遠程使用內部服務器的應用系統,在非安全的互聯網上安全地傳送私有數據。與數據專線相比,VPN無需鋪設線路,能夠利用Internet資源建立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的移動監測專網,大大地減少了花費在城域網和遠程網絡連接上的費用,易于增加新的遠程遙測站點,也簡化了網絡的設計和管理,進一步擴大了廣播電視監測在廣電中的監督和管理范圍。

2 VPN技術特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Internet接入方式的多樣化,為VPN應用提供了條件,不同地區的遠程遙測點可通過ADSL、小區寬帶、GPRS、CDMA 1X或窄帶撥號等各種網絡連接方式連入Internet,無需固定公網IP地址,由中心的VPN網關為認證用戶分配一個內部私網地址,通過遠程認證,實現與監測內部網絡的互連,從而組成一個高效統一的虛擬專用網絡。

目前VPN技術相當成熟,應用相當廣泛,主要采用四種技術:隧道技術、加解密技術、密鑰管理技術和使用者與設備身份認證技術。

2.1 隧道技術(Tunneling)

當VPN客戶機訪問VPN服務器時,并沒有傳統專網所需的端到端的物理鏈路,它們是通過一個虛擬的隧道進行訪問。一個隧道實際上就是在公網上建立一條數據通道,讓數據包通過這條隧道傳輸,完成數據封裝、傳輸和解包。為創建隧道,隧道的客戶機和服務器雙方必須使用相同的隧道協議,隧道技術主要有三種協議支持:PPTP,L2TP和IPsec。

(1)點對點隧道協議(PPTP: Point-to-Point Tunneling Protocol) 。

PPTP協議工作在OSI/RM開放模型中的第二層,允許對IP、IPX或NetBEUI數據流進行加密,然后封裝在IP包頭中通過企業IP網絡或互聯網發送。通過PPTP,遠程用戶首先撥號到本地因特網服務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網絡服務器NAS去訪問總部的內部網絡,并不需要直接撥號至總部的網絡,這樣大大減少了建立和維護專用遠程線路的費用。PPTP協議通過身份驗證后開始加密,身份驗證的過程沒有加密,安全性稍低,配置簡單,在實現上存在著重大安全隱患。

(2)第2層隧道協議(L2TP: Layer 2 Tunneling Protocol) 。

L2TP協議是L2FP(Layer 2 Forwarding Protocol)與PPTP的結合,專門用來進行第二層數據的通道傳送,允許對IP、IPX或NetBEUI數據流進行加密,然后通過支持點對點數據報傳遞的任意網絡發送,如IP、X.25、楨中繼或ATM。遠程用戶通過本地PSTN、ISDN或PLMN撥號,利用ISP提供的VPDN(Virtual Private Dial-Network)特服號,接入ISP在當地的NAS,通過當地的VPDN認證系統對用戶身份進行認證,建立一個位于NAS和LNS(本地網絡服務器)之間的虛擬專網來訪問總部的內部網絡。L2TP需要證書服務來驗證計算機身份,身份驗證過程是加密的,安全性較高,配置稍微復雜,但也不能完全保證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安全。

(3)安全IP(IPSec:IPSecurity)隧道模式。

IPSEC協議工作在OSI/RM開放模型中的第三層,允許對IP負載數據進行加密,然后封裝在IP包頭中通過企業IP網絡或互聯網發送,具有認證包頭AH(Authentication Header)和數據加密格式ESP (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IPSEC采取數據源驗證、無連接數據的完整性驗證、數據內容的機密性保護、抗重播保護等形式,有效保護IP數據報的安全。在傳輸數據包之前將其加密,接收端根據AH和ESP對所有受IPSec保護的數據包進行認證和解密,防止數據包被捕捉并重新投放到網上,安全性高,從而保證了數據包在Internet網上傳輸時的私有性、完整性和真實性。

2.3 加解密技術(Encryption & Decryption)

加解密技術是數據通信中一項較成熟的技術,可直接利用。

2.4 密鑰管理技術(Key Management)

密鑰管理技術的主要任務是在公用數據網上安全地傳遞密鑰而不被竊取,密鑰管理技術又分為 SKIP與 ISAKMP/OAKLEY 兩種。SKIP(互聯網簡單密鑰管理)主要是利用 Diffie-Hellman 的演算法則,在網絡上傳輸密鑰;在 ISAKMP (Internet 安全連接和密鑰管理協議)中,雙方都有兩把密鑰,分別用于公用、私用。

2.5 使用者與設備身份認證技術(Authentication)

當VPN客戶端連接VPN服務器時,就涉及到身份驗證的問題,身份驗證可以采用Windows的身份驗證或者RADIUS(遠程撥號用戶確認服務)身份驗證。

Windows的身份驗證主要通過用戶名和密碼來提供認證,認證協議采用Microsoft質詢握手身份驗證協議MS-CHAP(Microsoft Handshak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來加強對用戶身份的查驗。數據包的加密采用點對點加密算法MPPE(Microsoft Point-to-Point Encrypytion)協議, MPPE先在客戶端工作站上對PPP數據包進行加密,然后才把它們送入PPTP隧道。傳輸途中的隧道交換機無法對這些PPP數據包進行解密,這就提高了數據的保密性。

RADIUS身份驗證是通過Windows安裝Internet驗證服務IAS(Internet Authentication Service)來實現。RADIUS隱藏機制使用了共享秘文的RADIUS、Request Authenticator以及MD5散列算法來給用戶的口令以及其它屬性加密。通過ESP(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和一種加密算法(例如3DES)的IPSec為隱藏屬性提供更多的保護,同時為所有RADIUS消息提供數據機密性。這種撥號方式建立的VPN連接,可以實現雙重數據加密,使網絡數據傳輸更安全。

VPN的加密方式使得網絡信息傳輸安全性大大提高,數據驗證使得接收方可識別數據包是否被非法篡改,保證了數據的完整性。

3 VPN專網的安全防護

在公網上使用VPN傳輸私有數據,面臨潛在的安全風險,這需要提供安全保障。雖然VPN有單獨的網關,對IPSec數據包進行加密/解密處理和身份認證,但它沒有很強的訪問控制功能,如狀態包過濾、網絡內容過濾、防DoS攻擊等。要防止非法用戶對網絡資源或私有信息的訪問,網絡管理員必須對通過VPN連接到網絡的計算機和直接連接到LAN的計算機實行同樣的安全標準。

為保證VPN的安全性,我們必須將所有設備放在防火墻之后, 防火墻必須封鎖任何沒有使用的端口,由防火墻打開允許的隧道信息包通過,才能與內部網絡進行數據傳輸。可以通過安全檢測設置來限制有權限的訪問者,如果不再符合安全法則時,根本不允許接入。也可以限制內網中的部分用戶上Internet,從而為私有數據在公用網絡上的傳輸提供了安全和保密。

在監測網絡上建立防火墻,能夠保證內部網絡免受安全威脅及攻擊,強大的網絡地址轉換功能使服務器對外偽裝服務身份,保護局域網內部的服務器安全運行,同時支持對特殊網絡服務如QQ、MSN、BT、電驢以及ARP欺騙病毒的屏蔽功能。對于連接VPN的用戶也必須在個人計算機上安裝個人防火墻,它可以使非法侵入者不能進入局域網。

4 VPN技術在廣播電視監測網中的應用

綜合VPN技術優點,在廣播電視監測網上采用了IPSec隧道模式組建VPN專網,其網絡拓撲結構如下:

4.1 VPN專網的網路連接和作用

VPN專網的實現,需在監測內部網絡中配置一臺VPN服務器與內部網絡連接,在中心將VPN硬件網關、監測網絡設備及內部辦公設備放在防火墻后面,經過防火墻再由一條專用遠程線路連接到因特網,VPN硬件網關的LAN(局域網)口連接到內網的交換機上,WAN(廣域網)口連接到與外網相連的路由器。

當客戶機通過VPN連接與專用網絡中的計算機進行通信時,先由NSP(網絡服務提供商)將所有的數據傳送到VPN服務器,再由VPN服務器將所有的數據傳送到目標計算機。網絡管理員通過配置VPN服務器,指定只有符合特定身份要求的用戶才能連接VPN服務器獲得訪問內部信息的權利,沒有訪問權利的用戶無法獲得局域網信息。

VPN服務器相當于執行路由和遠程訪問服務任務的一個增強的‘Windows 2003 Server’服務器,一旦一個進入VPN網絡的請求被批準,這個VPN服務器就簡單地充當一臺路由器向這個VPN客戶機提供專用網絡的接入。

4.2 VPN硬件網關的主要配置方法及安全設置

(1) VPN硬件網關上的配置(以OLYM產品為例):

①配置VPN硬件網關IP地址(該地址段為監測局域網未被使用的IP地址,可與監測局域網同網段或不同網段,設置時不能包含已經被使用的IP),使得通過VPN接入到監測局域網的遠程用戶能夠從這個IP地址中獲得與內網相同網段的局域網IP地址。比如將VPN硬件網關IP設為172.10.3.1,局域網中的任意一臺應用服務器的IP設成172.10.3.XXX。對于需要被各遙測站點、遠程用戶訪問的應用服務器(如廣播監測主服務器、電視監測主服務器、WEB服務器等)的網關則指向VPN硬件網關。

②在VPN廣域聯網中設置相應的上網方式(電話拔號上網、一線通ISDN、網絡快車ADSL、有固定IP的線路、DHCP客戶端/SSO等),在本方案中使用專線連到Internet,則選擇有固定IP線路的上網方式,輸入固定的IP及網關。

③配置“虛擬專網”下的“許可證”,輸入VPN公司分配的APN組域(VDOMAIN)、節點名(VHOST)以及許可證號。

④配置專網屬性:隧道類型選擇IPSEC協議,數據加密算法設置為AES/128,傳輸認證算法設置為MD5-96,在本端地址中輸入VPN硬件網關IP地址,并選擇“啟用交叉巡檢”、“啟用突發巡檢” ,使遂道具有自檢與自動恢復功能。

⑤配置Winapn服務管理:

“虛擬專網”的“APN移動用戶”設置:將“啟動Winapn啟動服務”提交,在Winapn服務器中設置靜態IP地址池、子網掩碼、服務器端口等,也就是為移動用戶設置虛擬IP段,作為CLIENT(winapn)和SERVER(apn) 之間建立隧道后通信來使用。這個虛擬IP段不能跟任何一個實際的IP段沖突(包括SERVER端和CLIENT端),如果有沖突,則無法進行通信。

遠程用戶管理設置:為各遙測站點、遠程用戶分配合法用戶名、密碼等賬號信息,其中IP地址要符合“Winapn服務器”中的“靜態IP地址池”的網段設置。注意遠程用戶端的IP 最后一個網段不能設置為1,如172.31.252.1這樣的IP就不能設定。

(2)VPN硬件網關的安全設置:

根據監測業務需求在VPN設備上設定相應的內網服務,通過設置用戶分組、訪問控制和行為審計等措施來加強內網安全;為防止外網的攻擊設置防火墻的過濾規則(使用自檢測功能進行檢測);為內網用戶設定訪問Internet的權限,設置用戶組,不同用戶組可獨立分配不同的上網權限。防火墻規則是按照控制列表順序從上到下執行的,在設置防火墻規則時必須考慮規則間的互相關聯及限制。

①在“防火墻”的“網絡對象管理”中設置節點對象(網絡中的主機),輸入節點名稱(任意設定)、IP地址(受訪問控制規則控制的PC機)、MAC地址(可選項),所屬網絡根據實際選擇內網internal、外網external、APN網。

比如要管理局域網中WEB服務器,在節點對象中可添加這樣的信息,節點名稱選WEB服務器、IP設為172.10.3. XXX、MAC地址為WEB服務器網卡地址、所屬網絡選擇內網。

②在節點對象組中添加不同的用戶組,每個用戶組可以包含多個主機,對應不同的控制規則,以分配不同的權限。

③在訪問控制管理中設置訪問控制規則,輸入源地址、目的地址、服務端口、時間計劃、訪問控制管理等項。其中“源地址”為數據報發送端,“目的地址”為數據報接受端,這兩項的可控端包含ANY(任何網絡)、WAN(外網)、LAN(內網)、APNNET(APN網)、節點對象(網絡中的主機)等內容,“服務端口” 包括PING、SMTP、POP3、HTTP、FTP、QQ、MSN、BT等服務對象, “控制”項分為“接受(ACCEPT)數據報通過”、“拒絕(DROP)數據報通過”兩種。

比如設置局域網中WEB服務器的權限為允許訪問內網和外網資源,允許接受任何控制,而局域網中其他PC機均不能訪問外網,則可這樣設置兩條控制規則。第1條規則為“源”選WEB服務器、“目的”選ANY、“服務”選ANY、“時間”選ANY、“控制”選接受(ACCEPT),第2條規則為“源”選LAN、“目的”選WAN、“服務”選ANY、“時間”選ANY、“控制”選拒絕(DROP)。假如局域網所有PC機都不允許訪問外網,只需設置一條規則,“源”選ANY、“目的”選ANY、“服務”選ANY、“時間”選ANY、“控制”選拒絕(DROP)。

(3)對于移動用戶,管理員可選擇是否為該移動用戶啟用DKEY,若啟用,需將對應DKEY插入總部模塊所在計算機的USB口上,VPN設備將會把此移動用戶接入VPN所需的配置信息導入DKEY,并將DKEY作為用戶接入時的身份認證依據。

4.3 VPN客戶端設置

(1)客戶端要安裝隧道軟件,安裝過程中需要安裝虛擬網卡,安裝完成后進行軟件設置。

(2)添加一個隧道名稱(任意設定),輸入用戶名和密碼(硬件VPN中設置的遠程用戶名和密碼)。若選擇VDN查詢方式則輸入Vdomain(硬件VPN中的域名)以及Vhost(硬件VPN中節點名)。若選擇直接使用IP方式則輸入APN地址(VPN設備固定IP)來建立安全隧道。

(3)輸入完成后選擇建立的隧道名稱進行連接。啟動客戶端后虛擬網卡的狀態由斷開轉為正常,在初始化隧道過程中,使用用戶ID和口令或用數字許可證鑒權。隧道建立成功后在電腦右小角會提示“隧道啟用”, VPN會根據配置文件分配對應IP給虛擬網卡。

(4)對于無人值守的遠程遙測站點還需進行相關設置,如斷線重連次數(填入100次就能無限制斷線重連)、選擇開機啟動隧道、客戶端計算機是否使用無線上網(手機上網方式選擇此項),這些設置都為VPN網絡的自動連接提供保障。

(5)在客戶端還須安裝相應的殺毒軟件及防火墻,以保證網絡安全。

客戶和隧道服務器建立隧道后,就可以進行通信了,如同ISP沒有參與連接一樣。在此基礎上,簡單的配置一下路由信息,就可以讓VPN客戶端訪問VPN服務端所在網段的全部資源。

4.4 VPN技術在廣播電視監測網實施的優勢

(1)采用廉價的接入方式,實現各遠程遙測點、移動用戶與整個廣播電視監測網絡的無縫連接和安全連接,在任何地點、任何上網方式都可以接入監測局域網,減少在設備、人員和管理上的投資,保護了現有硬件和軟件系統上的投資,有效地降低了運營成本。

(2)通過防火墻內部策略控制體系,VPN能夠允許授權移動用戶或已授權的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訪問監測局域網,對VPN數據可以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VPN專網的數據通信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管理性。

(3)VPN 自帶斷線重撥技術,內置自動撥號軟件和VPN 隧道監控線程,在斷線情況下10秒內自動撥號,隧道自動建立,使遠程遙測點與中心網絡保持連接。VPN提供信息日志、錯誤日志和調試日志等多種類型的日志,讓網絡管理員隨時了解設備運行情況,幫助網絡管理員準確定位網絡故障點,降低了維護成本,減少了維護工作量。

(4)VPN 采用了目前先進的壓縮算法,帶寬利用率達 130 %,大大提高系統數據的訪問傳輸速度,為監測調度指揮系統提供高效快速的 VPN 虛擬網絡平臺。

5 結語

利用VPN技術上的優勢,把廣播電視監測網遠程拓展到了偏遠的縣、鄉、鎮,建立了一個規模大,覆蓋省、市、縣、鄉、鎮的自動化無人值守、實時監測、實時預警、實時調度指揮功能于一體的科學高效的廣播電視監管系統,實現了把監測告警信息實時動態反饋給各級播出單位,達到科學高效的管理目標。解決了全區各級廣電管理部門長期以來無法及時掌握和了解各縣、鄉、鎮廣播電視播出質量和覆蓋效果的難題,從而確保了黨和政府的政令暢通,為保障人民群眾收聽好廣播、看好電視節目,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美]Richard Deal著. Cisco VPN完全配置指南[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7,(4).

[2][美]Mark Lucas等著.防火墻策略與VPN配置[M]. 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1).

[3]高海英,薛元星,辛陽等著.VPN技術[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4,(4).

篇5

【關鍵詞】無線電;監測;網絡;建設

0.引言

近年來,隨著無線電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無線電產業的日益繁榮,無線電監測所面對的電磁環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國都非常重視無線電監測技術的發展,法國在其約55萬mk2的國土就分布了52個固定監測站和26個移動監測站,形成了覆蓋全國的監測網[1]。國內的無線電監測重點也逐漸向高頻段轉移,并制定了無線電監測聯網技術的協議規范,為監測聯網提供了基礎平臺[2]。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十一五”期問,麗水市根據建成了以“三站一車”為基礎的無線電監測網,在有效維護空問電波秩序,加強頻譜資源監測等方面已經開始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基于建設過程的經驗,結合無線電監測的現實要求和發展趨勢,探討地市級監測網今后的建設思路。

1.做好監測網的前期功能規劃

地市級監測網要適應無線電監測工作的發展趨勢,充分完成無線電監管的職能定位,其系統架構應滿足如下要求:第一,監測網在布局上,主固定監測站應采用大區制布局,小型監測站則呈網格化分布,同時配備機動靈活的移動監測車,形成具有全區域、全頻段的監測覆蓋能力;其次,中心控制站必須主干監測站和小型監測站之問建立高速鏈路組成網絡,為海量數據傳輸和協同分析工作提高可靠的網絡支撐;第三,地市級監測網在定位準確和監測高效的基礎上,還需要一個開放的軟件平臺,逐漸發展出以地理信息數據庫和頻譜資源庫為支撐,形成多域分析、主動監測預警等無線電監管功能。地市級無線電監測網的建設受限于資金規模和建設周期,在建設過程中應采取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方案。在無線電設備使用密集的區域建設一到三個主干監測站,對人口密度不大,設臺數量有限的區域則逐步投放小型監測站進行覆蓋,再由移動監測車進行靈活補充。

2.注意各類型監測站的建站要求

無線電監測網包括監測控制中心,主固定監測站、小型監測站和其他監測站,以及連接控制中心、監測站之問的無線和有線通信網絡。各類監測站主要是收集、測量、測向、定位多類無線電信號、統一收集到監測控制中心。監測站的站址選擇一般應滿足《無線電監測網技術體制》和CCIR監測站手冊上所要求的選擇原則,但不同類監測站承擔的任務不同,在具體建設要求上還有所區別。

2.1主固定監測站的建站要求

此類監測站屬于服務城市的重要監測站,主要承擔重要區域和重要頻段的監測,同時協助小型監測站對異常信號的搜索和定位。應具有測量、測向、定位、監聽、數據存儲與處理、控制等多種功能,對測量數據的精度要求高。由于在城市中選擇完全滿足ITU手冊建設的站址十分困難,但經驗表明,至少要滿足如下3點:

(1)主監測站覆蓋范圍必須要大,應處于一片區域的制高點,根據城市規模,一般主站可設在市中心,分站最好放在城郊的城鄉結合部,便于管理。

(2)對站址選擇至少應該滿足如下要求:周圍200m范圍內不應有超過天線高度的大建筑物;測向天線附近200m內,不應有任何大尺寸的金屬物件,如鐵塔、棚類建筑等;附近不能大功率無線發射臺站如廣播電視發射臺、雷達等。出現上述情況,可能對監測和測向的精度造成較大影響。

(3)設在城市高樓的站必須做好防雷措施,設在山體上的站則還必須考慮道路、通信、水電等基礎設施。電源至少需要有市電、不問斷電源兩種,在市電不穩定的地方同時要考慮有應急發電機[3]。

2.2小型監測站的建站要求

小型無線電監測站是小型化的無線電監測系統,既可獨立單站工作也可與無線電監測系統構成網絡,它作為固定監測站的一種延伸和補充。小型監測站的建設周期短,布點靈活,可以建在偏遠地區覆蓋固定站的盲區,又可以在一些特定區域對一些特定頻段進行長期監測。一般根據經費規劃安排,小型無線電監測站的機房應以租賃為主,小型站主機部分只需10m2的小機房即可,機房除了要求供電和有網絡接口外,還要做好防雷接地,另需配備一個容量合適的UPS。

2.3移動監測車的建站要求

移動監測車是無線電監測測向的機動手段,可彌補固定監測站覆蓋不足及現場監測測向需要。無線電移動監測車是用以完成重點區域、特殊領域的常規監測任務,及完成專項監測工作的主要技術手段。移動監測車一般集成固定站的主體部分,具有與固定站聯合監測測向能力,同時在應急無線通信保障工作中可現場直接指揮并操縱監測網。

移動監測車在建設前,除了要考慮整個系統應具備一定的監測和測向功能并達到一定的技術指標外,還必須考慮的是機動性和可靠性[4]。為了提高車輛機動性,一般應選擇底盤高、四輪驅動、越野能力強的輕型越野車做設備的載體,這樣就要求整個監測系統重量輕、體積小、耗電省,不能對汽車的供電和載重產生過高要求。

3.做好監測網絡支撐平臺的建設

無線電監測工作正在由定性監測向定量監測發展,由被動監測向主動監測預警轉變,由簡單測量向注重分析發展,由本地單點監測向區域聯網監測發展,由單一的干擾查處向全方位監督檢查方向發展,由對單業務的監測向對通信環境的監測發展,這些都要求監測站之問、移動監測車和站之問進行海量信息交換,從而實現協同工作、交義定位、遠程控制等交互功能,因此站站之問、站車之問必須建立起可靠、高速的通信傳輸鏈路,同時地理信息平臺的建設也必不可少。

3.1通信支撐網絡的建設

通信網絡作為物理支撐網絡平臺,必須考慮網絡速率和業務要求的匹配。首先是完成主固定監測站以及小型監測站之問的有線連接,由于目前監測接收機一般都選用較為先進數字接收機,為獲取穩定的時延,為獲取良好的實時性,可以考慮100Mb光纖接入。其次需要將移動監測車以無線的方式接入監測網。可優先選擇WCDMA,其理論速率14.4Mbps,基本滿足傳輸要求。

3.2定期進行系統測試工作

各種監測站在建成后,都會進行系統驗收,對系統靈敏度、測向靈敏度和測向準確度等指標進行測試,但隨著城市規模的發展擴大,有些分站會因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新建的高大建筑,新區開發及新增的強電磁輻射設施,引起系統指標發生變動,從而造成誤差增大,甚至是錯誤,所以必須定期進行系統測試工作,跟蹤系統指標變化,及時做好校準工作。

4.結束語

地市級監測站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在資金籌措、設備配置集成都需要一個過程,除了要關注設備的先進性,更要注重設備的可靠性、經濟性,同時使整個系統具有開放式設計,為進一步發展留出余地,這是一個挑戰決策智慧的任務,一線的建設者必須認真學習,周密策劃,不斷總結經驗,建設好滿足實際需求的監測網。

【參考文獻】

[1]楊春青.法國無線電管理和監測概況[J].中國無線電,2004,86(8):61-64.

[2]李東科.無線電監測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無線電,2007,25(11):47-50.

篇6

關鍵詞 GPS;變形監測網;優化設計;公路

1 引言

在控制網變形監測研究中,一般對控制網以一定的周期進行重復觀測,然后各期單獨平差,求出各期間的坐標差、高程差及精度信息。根據坐標差高程差信息估計變形參數,從而可以獲得目標的變形。可見變形監測控制網設計的意義就在于有效確定變形,一個優化的變形監測網必須有最經濟的外業觀測方案有助于在變形分析之前,確定、剔除、與減小觀測數據中粗差、系統誤差的影響,以免將測量誤差錯誤解釋為變形現象。高質量的監測網可準確地監測變形體的變形,由于監測網的主要作用在于發現變形,因此它是變形觀測與分析的基礎。如果監測網布設不合理,觀測的精度不高,控制網不能有效發現粗差、抵抗粗差,也就無法滿足變形監測的需要。另一方面,如果因追求過高的精度,以致觀測一次所需時間太長,不但觀測數據在時間上存在明顯不一致的現象,工作效率也低。因此監測網必須滿足速度快的要求。安全監測網由于進行了科學的設計,在運行中就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而有的監測網設計工作太粗略,觀測成果往往不能反映變形體的實際狀態,很難加以分析解釋,不能發揮作用,這就是控制網的優化設計。

2 公路GPS沉降變形監測網的優化設計研究

2.1 精度指標

監測網的精度是描述隨機誤差對監測網結果的影響程度。一般用未知參數的方差或協方差來描述。精度指標是描述誤差分布離散程度的一種量度,是對監測網進行的一種常規質量分析,以觀測值僅存在隨機誤差為前提進行精度分析,主要是利用參數的方差一協方差陣或協因數陣描述。常用坐標方差一協方差陣或協因數陣的純量形式來描述,純量精度標準一般描述全網的總體精度,可根據需要構成不同的純量精度指標,用來建立優化設計的目標函數或約束條件。

GPS變形監測網的精度與控制點的坐標無關,與控制網的基線數、基線的連接形式、基線本身的精度有關,因此要使控制網達到一定的精度要求必須優化基線數、基線的連接形式,更重要的是保證基線本身的精度,否則即使觀測所有基線,基線本身的精度不高,也達不到高精度。而GPS基線本身的精度取決于原始相位觀測值的質量與數量、衛星的幾何分布以及基線解算的數學模型等。

2.2 可靠性指標

GPS監測網的可靠性是反映監測網抵抗粗差的能力。GPS基線向量由于周跳修補不完善,整周模糊度參數搜索效果不佳等各種原因,難免含有粗差,因此GPS網的結構必須具有抵抗粗差的能力。可靠性指標是研究模型誤差(主要指粗差)而提出來的,其中用來描述監測網本身發現某一模型誤差能力的指標稱為內部可靠性監測網,抵抗某一模型誤差影響能力的指標稱為外部可靠性。

GPS網的可靠性指標:為便于直接比較各觀測值的內部可靠性,定義

(1)

式中: 為R的對角線元素, 為非中心參數的下界值,為內部可靠性指標。因此也可采用 作為衡量內部可靠性的指標。 越小,發現觀測值粗差的下界值越大,內部可靠性越差。外部可靠性為不可發現的粗差對平差結果的影響。用下式表示:

(2)

2.3 靈敏度指標

在變形監測網設計中靈敏度是一個很重要的質量指標,它反映了監測網可監測到的最小變形值及其方向。設監測網經過兩期觀測后,通過基準變換可得公共點在同一基準下的變形量及其協因數陣。靈敏度與設計矩陣及權陣密切相關。對于控制網,設計矩陣主要取決于基線數量與網形連接,同樣一組點,網形連接不同,設計矩陣不同,因此對于網的網形設計應該是指網形的連接設計。網的觀測值是基線向量,基線向量的權陣來自于基線解算結果,它與觀測過程中的很多因素有關,包括影響的各種誤差、衛星的幾何分布等。

2.4 費用指標

GPS變形監測網與常規變形監測網一樣,需要多期觀測,因此費用標準也是變形監測網考慮的重點之一。變形監測網的費用主要取決于網點數、儀器數、所測基線數目以及測區交通條件等。其中所測基線數目是最主要的,因此GPS變形監測網的觀測成本可用下式描述:

,(3)

1代表觀測,0代表不觀測。變形監測網不同于一般的大地控制網,它的目的不僅是求解靜態的幾何參數(點位、方向、距離、基線向量),更重要的是求解監測對象的動態參數(位移、速率、加速度等)。這些參數在不大的時空尺度上是微變量毫米級甚至亞毫米級。

GPS變形監測網的網形主要是指基線的多少與連接方式,為了說明獨立基線數對結果的影響,結合鐵嶺至朝陽高速公路工程實例,對公路沉降變形監測網進行分析,一般來說,獨立基線的個數越多,GPS控制網的精度、可靠性、靈敏度越強、但是費用也就越高,選擇合理的基線數,可以節省大量的工作,同時又能滿足質量標準。下面的圖形是對21條獨立基線和14條獨立基線的GPS變形監測網的誤差對比。

圖1 不同獨立基線的GPS網點位中誤差

從上面比較可以看出,21條獨立基線布設網形,點位中誤差較小,而14條獨立基線布設網形,點位中誤差相對較大,也就是說,獨立基線數目越多,精度越高,但是費用也增大因此,在實際布設GPS網時,考慮精度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費用,要根據工程的實際造價而定。

3 工程實例

下面結合鐵朝高速公路阜新至朝陽段的其中10km路段的變形監測網,對GPS基準網和監測網的精度進行分析,該路段沉降變形監測網,由7個基準點(JZ03、JZ06、JZ08、JZ09、JZ10、JZ18和JZ21)組成了GPS基準網;由14個監測點(BJ01、BJ02、BJ04、BJ05、BJ07、BJ11、BJ12、BJ13、BJ14、BJ15、BJ16、BJ17、BJ19、BJ20)組成了GPS監測網。通過長時間的精密水準觀測和基準分析,認定JG03點是穩定的,把JZ03作為起算點,解算整個GPS網。

圖2GPS沉降變形監測點位分布

表1給出了GPS網基線解算的部分邊長中誤差。從表1中可以看出,GPS網的基線解算精度達到了毫米級。最大的基線邊長中誤差為5.7mm,最小的基線邊長中誤差為0.1mm。GPS網是在WGS-84坐標系下進行整體平差。平差時,固定具有精密WGS-84坐標的JG03點,以提高整個網的位置精度。平差后獲得其它基準點在WGS-84坐標系下的空間直角坐標、大地坐標和高斯平面直角坐標及相關精度信息。

4 結束語

高速公路GPS沉降變形監測網宜采用有更多檢驗條件的網形,為了達到較高的監測精度,每期的觀測應做到監測網形一致,使用接收機類型一致,采用的GPS點一致,保證基本相同的觀測條件。增加觀測期數能夠提高GPS沉降變形監測網的可靠性。GPS點應在作業區內均勻分布,根據測區實際情況應盡可能設置較多的獨立基線,從而能夠達到提高監測成果的精度,實現GPS測量成果的全面質量控制。

參考文獻

[1]張華海,李景芝,余學祥等.GPS形變監測網的數據處理模型[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0,29(4):423-427.

[2] 邊少鋒,李文魁.衛星導航系統概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3]李國波,方廣杰.GPS測量控制網網形的優化設計[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6(3):12-14

[4]余學祥,徐紹銓,呂偉才.GPS變形監測的SSDM方法的理論與實踐[J],測繪科學,2006,(2):32-35.

[5]彭先進.測量控制網優化設計[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

[6] 徐紹銓,余學祥.用兩顆GPS衛星進行變形監測的研究[J],大地測量與地球重力學,2004,(17):77-80.

[7] 李學義,郝建軍,韓云峰.GPS 網的優化設計與成果質量評估[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4,(1):59-59.

.GPS-based Monitoring Network of Highway Settlement Optimized Design

Li yongquan

(Departmen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Shenyang 110122, China)

篇7

【關鍵詞】GPS測量技術;水利工程;變形監測;觀測數據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水利工程是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建設工程,做好水利工程的建設工作非常重要。GPS系統是一種具有連續性和高精度的測量儀器,對水利工程的建設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就要掌握GPS測量技術在水利工程精度變形監測網中的應用進行系統的分析。

1.GPS測量技術的特點和局限性

1.1 GPS測量技術的特點

GPS測量技術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GPS測量技術能夠為一些用戶提供連續性的工作,因此GPS測量技術具有連續性的特點。

(2)GPS測量技術開始正常工作運行的時候,不會受天氣的影響,可以進行全天候的工作,因此,GPS測量技術具有全天候工作的特點。

(3)GPS測量技術在工作的時候,只要能夠滿足其測量的條件,那么就能夠實現測量精度的準確性,因此,GPS測量技術具有測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特點。

(4)GPS測量技術能夠達到測量的精度,其中沒有誤差的產生。

(5)GPS測量技術的勞動強度是非常大的,只要滿足了具體的工作條件,那么就可以輕松的進行高精度的作業。

(6)GPS測量技術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對一個測點進行定位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

1.2 GPS測量技術的局限性

(1)利用GPS技術在對一些河道進行測量的時候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同時也會受到一些外部環境的影響,因此在進行測量的時候就要避開高壓電路或者具有非常強的電磁干擾的地方。

(2)如果GPS測量技術在被一些高大的建筑物阻擋的時候,那么就會影響到接受信號的效果,影響GPS測量的正常工作情況。

2.GPS測量技術在水利工程中的常用的方式

GPS測量技術在水利工程中的常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利用常規的靜態測量的方式

這種測量方式主要是利用兩臺或者兩臺以上的GPS接收機,然后分別安裝在一條或者多條基數的兩端,最后進行同步觀測,同時在進行觀測的時候還要根據基數的長度以及進行測量的等級進行觀測。其中這種常規的靜態測量的方式進行衛星定位是非常準確的。

2.2利用快速的靜態測量方式

這種方式將GPS的接收機作為主要的基準站,對衛星進行跟蹤,其中每個測站在進行觀測的時候需要時間。其中這種方式在控制網的建立過程中其應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同時還可以對整個工程進行測量。

2.3利用準動態的測量方式

這種方式同樣是將GPS接收機作為測量的基準站,同時對衛星進行跟蹤,每個觀測站所觀測的數據也有很多。這種方法和快速的靜態的方式是不相同的,在感測的時間上有很大的不同。

2.4利用實時的動態測量方式

以上的幾種測量方式都是通過采集一些數據以后,然后在利用一些軟件進行處理,最后才能夠得到一個非常精確的測量的結果。然而利用實時的動態測量方式所得到的測量的結果是利用GPS海面上的運動狀態進行科學的定位,同時還要對所獲得的一些信息進行及時的反饋。這種方式主要是利用GPS技術對衛星信號進行連續性的跟蹤,并且能夠通過數據鏈向流動站發送數據,并切對接受的數進行有效的處理,這樣才能得到流動站的高精度的位置。

3.變形監測網中控制網的布設情況和對數據的處理

由于我國有些水利工程的周邊環境是非常復雜的,各個測量點很難進行相互通視,有的測量點之間的距離相隔非常遠,如果利用全站儀測量發進行測量,那么就會對測量的結果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應該利用GPS測量技術進行測量。

如果是對一項水利工程進行監測,首先要確定其主要的觀測點的位置,其中觀測點應該設立在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周邊或者布設在一些高危的邊坡能夠發生變形的部位,其中還包括水平的變形和對垂直變形進行的監測,水平變形的監測點是B級,一些觀測點在進行選擇的時候,觀測點的位置還會受到一些地形的限制,觀測的點會超出規范的具體要求,但是利用GPS測量技術主要是在每個觀測點所連接的地方有一個獨立的基線,在基線的數量上,對基線的長度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在利用GPS測量技術在水利工程高精度變形監測網中進行測量的時候,要根據施工現場的地質和地形條件,其中選擇的基點的位置應該選在地質條件非常穩定的地方,這樣更有利于觀測。

4.GPS測量技術在水利工程高精度變形監測網的質量的評價

GPS高精度變形監測網測量技術必須由專業的專家進行分組,并且進行驗收,同時還要給予評價,在進行觀測的時候,還要注意觀測的時間和觀測的分布情況,對基數的處理不應該利用基線向量的方差進行計算,因為在這個計算的過程中對測量的結果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5.總結

綜上所述,在以往的水利工程測量的過程中,采用的測量儀器不能夠測出非常精確的測量數據,這樣還會浪費許多的測量時間,同時還浪費了很多的精力,使測量的工作效率降低。在一些比較傳統的測量過程中我們對水利工程所發生的一些變化并不能進行及時的把握,沒有均進行連續性的跟蹤和調查統計,然而,當我們利用GPS測量技術的時候,這種技術在很大的程度上你呢狗狗解決很多的問題,能夠幫助我們對水利工程作出非常精確的測量,這種測量出來的結果是非常準確,并且是非常及時的。 [科]

【參考文獻】

[1]貢建兵,李振洪.隔河巖GPS監測系統數據庫管理模塊的創建[J].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學報,1999,21(2):144-147.

[2]張小紅,李征航,李振洪.隔河巖大壩外觀變形GPS自動化監測系統的靈敏度分析[J].測繪通報,2000,38(11):22-25.

[3]SL-197-97,水利水電工程測量規范[S].

[4]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S].

[5]張勤,李家權.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原理極其數據處理基礎[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1:96-125.

篇8

【關鍵詞】先天性心臟病;前瞻性調查;監測網絡建設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指出生時就存在的心臟、血管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異常,是胚胎發育過程中各種原因造成的胎兒心臟、血管發育異常或停止發育所致[1]。CHD是一類有嚴重危害的先天畸形,種類繁多,通常導致流產、死胎、死產、新生兒死亡,甚至殘疾,即便存活,患兒的身高、體重明顯低于同齡正常兒童。嚴重影響出生人口質量及兒童生活質量.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在感染性疾病得到控制后,出生缺陷已逐漸成為我國圍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CHD占主要出生缺陷疾病的1/3,CHD目前是我國圍生兒和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

1 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率和病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球每年出生的圍產兒中,患CHD的有150萬,成為嬰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國外研究顯示,活產兒中CHD的發病率為4‰~50‰[2],Goldmuntz[3]報道足月和活產的新生兒CHD的發病率為4‰~8‰;Guitti JC等[4]研究報道巴西活產新生兒CHD的發病率為5.49‰。

我國CHD發病率為0.7‰~1‰,估測我國現存CHD患兒約150萬,年新增CHD患兒達1.5‰~2‰[5],每年大約有20多萬各類CHD出生。上世紀80年代末上海楊浦區和徐匯區的流行病學研究提示CHD發病率為6.87%。楊學勇[6]研究北京市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出生的84062名患兒,總的CHD發病率8.2%,活產兒中CHD發病率6.7%,死胎死產嬰兒中CHD發病率168.8‰,其中復雜CHD較多見。CHD是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非傳染性疾病,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或種族,不同生活環境,社會經濟環境CHD的患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存在一些差異,也與檢測技術和調查方法有一定關系。

目前CHD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1745年意大利著名醫學家Cancis對遺傳因素相關的心血管疾病進行論述。上世紀60年代末,Nora[7]等提出CHD的多基因遺傳學說,認為CHD是由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相互作用引起,這一學說為大多數學者接受。目前研究較多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兩類,即遺傳基因因素(染色體異常,基因突變)和與母親相關的非遺傳危險因素(包括風疹病毒及其他感染,輻射,藥物和環境污染等)。國內外學者從80年代就開始了研究,但范圍不廣,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的數據,究竟哪些因素導致CHD尚無定論。CHD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因不明,迫切需要統一調查標準,統一培訓,在全國,省市,局域范圍內建設監測網絡,進行前瞻性調查。更加深入的尋找CHD相關危險因素,以減少CHD的發生,為制定CHD的預防措施,進行孕前、孕中期指導,提供參考依據。

2 CHD的前瞻性研究現狀和監測網絡建設的必要性

以往國內CHD病因學研究多數停留在回顧性的,調查對象大多是幼兒期[8]或年長兒,回顧母親孕期的暴露因素因時間久遠,易產生回憶性偏倚,難收集。另外患有CHD的胎兒常在宮內死亡或自發流產,宮內胎兒心臟畸形的發病率遠高于活產嬰兒的發病率[9],使得CDH診斷及病因學研究有必要提前到胎兒期。

20世紀80年代,國外開始了CDH產前診斷和CDH監測網絡建設,1980年Kleinman等[10]首次應用二維超聲心動圖診斷胎兒心臟病,將CHD診斷提前到胎兒期。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自80年代中期就利用超聲技術檢測胎兒心臟病,80年代末期他們在產科設立了CHD篩查中心。倫敦Cuy’s醫院自建立胎兒心臟篩查中心以來,每年查出胎兒CHD約200例左右,終止妊娠率達56~63%,有效降低了CHD發病率。

我國80年代末期開始了CHD的產前診斷,1989年朱文玲等[11]報道應用二維―脈沖多普勒超聲檢查111例心臟病高危胎兒,發現胎兒心臟病6例。朱若燕等[12]運用胎兒超聲心動圖對高危人群進行多切面篩查,產前診斷胎兒CHD43例,診斷靈敏度92.1%,準確性86.1%。郭彥孜等[13]參與863課題“先天性心臟病產前無創性篩查推廣”多中心研究的子課題,在國內首次對CHD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前瞻性調查,對孕婦進行問卷,調查了西安地區CHD的危險因素。上海復旦大學張聰聰等[14]承擔的國家科技部“863”項目(CHD產前無創性篩查診斷規范化方案建立和推廣)的子課題,與全國各地12家協作單位一起首次在國內以胎兒心超為主要診斷標準,以孕期檢出的CHD病例為樣本,盡量收集病理,同時對孕婦進行調查問卷,篩查上海市和非上海市10家協作單位CHD發生的危險因素。主要診斷及研究在產前,與目前國內以簡單先心為主的嬰幼兒人群病例對照研究比較,是一項前瞻性多中心的流行病學研究,復雜CHD病人多,收集的心臟畸形和孕期資料更全面。駱萌東、王敏紅等[15]“建立北京市先天性心臟病的篩查和監測網絡”的首都醫學發展科研項目,在國內首次提出建立CHD 篩查和監測網絡,并嘗試對轄區內所有產檢孕婦在孕中后期用心彩超篩查胎兒CHD,新生兒早期(0―7天)再用心彩超篩查新生兒CHD,4年中監測孕婦2015例,篩查出胎兒CHD12例,新生兒早期篩查出CHD36例,隨訪中確診12例。確診和可疑CHD建立CHD管理卡,于生后6―8周及以后每3個月定期門診心彩超隨訪至1―4歲。無論對早期篩查CHD,還是動態監測CHD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孕早期的3個月是胎兒器官發育形成的關鍵時期,心臟的致畸易感期也在懷孕的前2~3個月,比如在胚胎發育的第5~7周,胎心室間隔發育不全形成交通,在心室水平產生左向右分流,就形成了室缺。而房缺與卵圓孔開放在初生時難以鑒別,90%以上的卵圓孔至1歲關閉,1歲左右診斷房缺較為可靠[16]。

以往國內CHD的篩查、診斷及干擾多以回顧性為主。由于時間久遠,容易產生偏移,也漏掉由于CHD而流產或死胎、死產的病例。而妊娠18~24周為心彩超檢查CHD的最佳時期[17]。Yagel等[18]發現在13~16周可以診斷出64%的心臟畸形,20~22周又有21%的畸形得以檢出,另外15%的畸形在生后查出。說明前瞻性孕中期心彩超可以篩查出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畸形。即使檢查胎兒心超,其對象也主要是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有研究發現多數CHD胎兒發生在沒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中[19],倫敦的Guy’s醫院胎兒心臟中心的數據顯示,CHD胎兒中80%沒有高危因素,有必要對所有胎兒進行CHD篩查[20]。

隨著醫學的發展,CHD前瞻性調查、隨訪,應在醫院的產科、兒科,社區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以產檢的孕婦和孩子出生的醫院為中心,逐步建立健全監測網絡,利用先進的超聲技術,統一培訓高水平的合格人才參與其中。力求早期發現胎兒心血管異常,盡早適時采取相應措施,有望減少CHD患兒出生,降低發病率,真正做到優生優育。

參考文獻:

[1] 黃國英.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及其進展.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5,20:179-720.

[2] HOFFMANJlKApLAN5.Theineideneeofeongenitalheartdise[J].JAmCollCardiol,2002,39(12):1890?1900.

[3] Goldmuntz E.The epidemiology and genetics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linPerinatol,2001,28(1):1-10.

[4] Guitti JC.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inLondrina,Parana′South Brazil.Arq Bras Cardiol,2000,74(5):395-404.

[5] Hoffman JI.Congenital heart disease:incidence and inheritance.Pediatr Clin NorthAm,l990,37(1):25-43.

[6] 劉薇廷,寧壽葆,華邦杰,等.上海市楊浦_徐匯區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及其特點[J].中華兒科雜志,1995,33(6):347-349

[7] 楊學勇.先天性心臟病的預防[D].北京:北京協和醫學院,2009,5.

[8] NoRAJJNoAH.TheevolutionofspeeifiegenetieandenvironmentaleounselinginEonge nitalheartdiseases[J].Cireulation,1978,57(2):205-213.

[9] 2 鮑穎芳,孔祥清,錢煒et al.無錫地區學齡前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微循環,2007,11 ( 4) : 271

[10] 楊學勇.先天性心臟病的預防[D].北京:北京協和醫學院,2009,5.

[11]KLEINMANCSHoBBINsJCJAFFECCetal.EehocardiograPhicstudiesofthehumanfetus:prenataldiagnosisofcongenitalheartdiseaseandeardiaedysrhythmias[J].pediatries,1980,65(6):1059-1067.

[12] 朱文玲,張慧信.超聲心動圖診斷胎兒心臟病和心律失常[J].中華醫學雜志,1989,69(12):684-686.

[13] 朱若燕,桂永浩,李麗蟾,等.胎兒超聲心動圖檢查的多中心臨床評價[J1.中華兒科雜志,2006,44(10):764-769.

[14] 郭彥孜,張國成等.先天性心臟病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第四軍醫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25

[15] 張聰聰等.先天性心臟病危險因素分析,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前言,2011,5

[16] 駱萌東,王敏紅等.首都醫學發展科研基金項目:建立北京市先天性心臟病的篩查和監測網絡,2010.10,1

[17] Taeusch HW, Ballard RA. Avery’s Diseases of the Newborn. Harcourt Asia W.B.Saunders , 2001:728-729.

[18] 黃志平,廖萍,劉鐳,等.胎兒先天性心臟畸形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與分析[J].中國醫刊,2010,45(8):33-35.

[19]YAGELSWEIsSMANAROTSTEINzetal.Congenitalheartdefeets:naturaleourseandiuterodeve[opment[J],Cireulation,1997,96(2):550-555.

篇9

[關鍵詞]醫療機構;死因監測網絡;醫院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醫院建設已成為未來醫院建設的主要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國家推進醫院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1]。我院作為一所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于1999年,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計算機網絡化管理,并逐步建成了萬兆光纖主干、千兆到桌面的醫院信息化系統[2]。自2013年5月份起,充分利用醫院HIS系統平臺資源,以死亡病例報告功能為突破口,依托于醫院信息系統平臺,開發并應用了院內死因監測網絡系統,其具備系統維護、查詢、審核、監控、分析、反饋等功能,公共衛生科的死因監測人員也不再需要奔波于臨床科室和病案室之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人力。

1院內死因監測網絡系統的應用及其效果

1.1有效地提高了死亡病例報告的監測質量和管理力度

所有臨床醫生報卡時可以看到信息提示內容,能起到培訓、反饋和溝通的作用。信息化管理實施后,死因管理專職人員可實時監控門診日志、住院病歷診斷信息,隨時使用死亡查詢、漏報檢索等功能查看全院死亡人數的發生、報告等情況,如有死亡卡片填寫不全或漏報、遲報現象,能夠及時督促醫生完善信息或補報死亡卡,從而有效地避免了死亡病例漏報和錯報,降低了遲報率,對全人群死因分析有重要意義。

1.2規范和優化了死因監測報告流程

院內死因監測網絡系統的實施,簡化了工作流程,使死亡卡報告變得及時、準確、快捷。通過對2010年5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近5年來我院死因報告質量的比較(見圖1),其中年份表示上一年的5月1日至當年的4月30日,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報告率、及時率和準確率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院內死因監測網絡系統實施后的報告率、及時率和準確率均較實施前高,且增長速率也較實施前快。以上數據進一步證實院內死因監測網絡系統的開發和利用著實提高了我院死因監測的管理水平,這一系統有非常可觀的應用前景。

1.3提升了工作效率

院內死因監測網絡系統的實施,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工作負擔,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信息系統管理將死因監測專職人員從大量繁瑣的病歷資料查閱、審核、統計分析等工作中解脫出來,死亡信息管理工作效率較信息系統實施前大大提高。

2院內死因監測網絡系統應用中需注意的問題

2.1死因監測網絡系統自身的局限性

死因監測信息管理模式雖較傳統管理模式有較多優勢,但在信息化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系統預警提示功能尚不完善,當有未接收的死亡卡或新報卡時,不具備提醒專職人員接收、審核和上報死亡卡的功能;當專職人員拒絕接收填寫不全的死亡卡時,系統不能給予醫生明顯的提示,使醫生無法及時更正該死亡卡,溝通所需時間延長,偶爾可影響網絡報卡的及時性。

2.2臨床醫生病程編碼的不準確性

由于臨床醫生對ICD10編碼的應用尚不完全清楚和使用不規范等原因,且對疾病發展的整個過程填寫不規范,導致住院死亡病人的發病至死亡過程的編碼不是很準確,最終導致根本死因的不準確性。盡管公共衛生科的管理人員可以與臨床醫生及時反饋和溝通,也可以通過查閱病歷對病程的發展過程進行重新修改和編碼,以上這兩種直接和間接的方式都會大大降低相關人員的工作效率,我們希望得到的是真實有效且完全不需要任何修改的居民死亡醫學證明書。這一問題的及時有效解決主要依賴于臨床醫生的自我業務學習和多次培訓,從而實現對ICD10編碼的熟練掌握。

2.3院前急救的死亡病例報告流程有待進一步完善

關于院前急救收治的死于家中或來院途中的死亡病例,暫時還是采用紙質版居民死亡醫學證明書的形式,由醫生手動填寫,然后由公共衛生科的人員收集起來,再進行網報。因此,這部分死亡病例的基礎信息往往都不是很完整,尤其是發病至死亡過程的編碼有待進一步完善,這將直接導致根本死因的編碼不準確。盡管這一現象的產生與院前急救的特殊工作性質有關,且常常時間緊迫,但我們仍希望能夠將這一部分的工作做好,這一流程的規范化管理將被納入我們死因監測信息工作的重點內容。

3結語

居民病傷死亡原因統計(簡稱死因統計)是研究人口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變化規律,獲得人均期望壽命等人群健康狀況和疾病負擔指標的一項基礎工作,是評價當地人口健康水平和社會狀況的重要科學依據[3],住院患者病死率是反映醫院醫療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反映人們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4]。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產環境、生活條件、衛生設施的逐步改善以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死因譜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因此對醫院死亡病例進行統計分析,有助于了解住院患者死亡分布情況及趨勢,進而可以有效提高醫院工作質量及管理水平,對相關政府部門制定衛生保健措施以及延長人們壽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死亡病例準確無誤、及時和規范的上報是能夠順利進行居民病傷死亡原因統計的第一步,院內死因網絡系統的使用和推廣,為醫療機構內部死因信息管理提供了較好的平臺,但醫院信息系統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各部門共同努力,在總結已有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流程和完善功能,才能使醫療機構死因監測登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巴江波.荊州市中心醫院新一代HIS系統建設分析[J].中國醫療設備,2011,26(6):76.

[2]巴江波,陳江,淡攀東.PPPOE技術在醫院多VLAN網絡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療設備,2014,29(9):38.

[3]陳琦,梁小冬,陳惠娟,等.珠海市2008年戶籍居民死因監測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09,35(6):55~57.

篇10

    論文摘要:網絡性能測量是網絡行為分析的基礎。該文對網絡性能測量的概念、結構模型以及網絡性能指標的測量方法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對網絡性能測量的方法和分析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并對網絡性能測量的下一步工作進行了展望。

    1 引言

    隨著Internet技術和網絡業務的飛速發展,網絡資源空前增長,對網絡的需求和應用方式變得越來越復雜。不斷增加的網絡用戶和應用,導致網絡負擔沉重,網絡設備超負荷運轉,從而網絡性能下降。這就需要對網絡的性能指標進行提取與分析,對網絡性能進行改善和提高。因此,作為網絡行為分析基礎的網絡性能測量的作用就極為重要了。發現網絡瓶頸,優化網絡配置,并進一步發現網絡中可能存在的潛在危險,更加有效地進行網絡性能管理,提供網絡服務質量(QOS)的驗證和控制,對網絡服務提供商的服務質量指標進行量化、比較和驗證等,是網絡性能測量的主要目的。

    2 網絡性能測量的概念

    2.1 網絡性能

    網絡性能是一組對于運營商有意義的,并可用于系統設計、配置、操作和維護的參數進行測量所得到的結果。可見,網絡性能是與終端性能以及用戶的操作無關的,是網絡自身特性的體現,可以由一系列的性能參數來測量和描述。

    2.2網絡性能結構模型

    從空間的角度來看,網絡整體性能可以分為兩種結構:立體結構模型和水平結構模型。

    1) 立體結構模型

    IP網絡就其協議棧來看是一個層次化的網絡,因此,對IP網絡性能的研究也可以按照一種自上而下的方法進行。可以以IP層的性能為基礎,來研究IP各層間不同性能與上、下層不同應用性能之間的映射關系。

    2) 水平結構模型

    對于網絡的性能,用戶主要關心的是端到端的性能,因此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可以利用水平結構模型來對IP網絡的端到端性能進行分析。

    3 網絡性能測量的方法

    網絡性能測量涉及到許多內容,如采用主動方式還是被動方式進行測量;發送測量包的類型;發送與截取測量包的采樣方式;所采用的測量體系結構是集中式還是分布式等。

    3.1 測量包

    網絡性能測量中,影響測量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測量數據包的類型。

    1) P類型包

    類型P是對IP包類型的一種通用的聲明。只要一個性能參數的值取決于對測量中采用的包的類型,那么參數的名稱一定要包含一個具體的類型聲明。

    2) 標準形式的測量包

    在定義一個網絡性能參數時,應默認測量中使用的是標準類型的包。比如可以定義一個IP 連通性度量為“IP 某字段為0的標準形式的P 類型IP 連通性”。在實際測量中,很多情況下包長會影響絕大多數性能參數的測量結果,包長的變化對于不同目的的測量來說影響也會不一樣。

    3.2 主動測量與被動測量方式

    1) 主動測量

    主動測量就是通過向網絡,服務器或應用發送測試流量,以獲取與這些對象相關的性能指標。例如,可以向網絡發送數據包并不斷提高發送速率直至網絡飽和,以此來測量網絡的最大負載能力。主動測量的主要優點是不依賴于被測對象的測量能力。但另一方面,這種測量會給網絡增加額外的通信流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影響測量的結果。所以應該考慮試圖進行的測量對測量結果產生的影響,并盡量使這種影響降到最低。

    2) 被動測量

    被動測量通過監測網絡通信狀況進行,因此不會影響網絡。被動測量通常用于測量通信流量,即經過指定源和目的地之間路由器或鏈路的數據包或字節數,也可用于獲取網絡節點的資源使用狀況的信息。被動測量可以通過三種方式獲得:

    服務器端測量:通常是在服務器端安裝測試,實時監測服務器的性能,資源使用等狀況;

    用戶端測量:將監測功能封裝到客戶應用中,從特定用戶的角度實時監測相關的業務性能;

    利用網絡探針:網絡探針可用于監測網絡傳輸狀態,分析捕獲的數據包,以實現對網絡及相關業務的測量。

    被動測量的一個潛在問題在于它依賴于測量鏈路上的通信流量或被測節點的負載情況。例如,要測量網絡上某主機和某Web服務器之間的通信流量,我們可以從客戶端通過監測上傳或從該Web服務器下載的數據包來得到測量結果。這種方法適合于用戶確實經常下載該Web服務器頁面的情況。如果只是偶爾瀏覽一下頁面,那就沒有足夠的通信流量,這種情況下進行的被動測量也就不可靠了。這時,可以建立一個腳本,每隔一段時間從該Web服務器下載頁面以得到測量結果,即采用主、被動混合的測量方式。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主動測量和被動測量都是結合著進行的。 因為一臺進行主動測試的主機只需處理與該測量相關的通信,因此其硬件要求不高。而對于進行被動測試的主機而言就不同了,因為它必須處理通過該測量點的所有通信流量,尤其當通信速率增長的時候,對執行測量的主機性能要求就更高。

    3.3 測量中的抽樣

    3.3.1 抽樣概念

    抽樣,也叫采樣,抽樣的特性是由抽樣過程所服從的分布函數所決定的。研究抽樣,主要就是研究其分布函數。對于主動測量,其抽樣是指發送測量數據包的過程;對于被動測量來說,抽樣則是指從業務流量中采集測量數據的過程。

    3.3.2 抽樣方法

    依據抽樣時間間隔所服從的分布,抽樣方法可分為很多種,目前比較常用的抽樣方法是周期抽樣、隨機附加抽樣和泊松抽樣。周期抽樣是一種最簡單的抽樣方式,每隔固定時間產生一次抽樣。因為簡單,所以應用的很多。但它存在以下一些缺點: 測量容易具有周期性、具有很強的可預測性、會使被測網絡陷入一種同步狀態。隨機附加抽樣的抽樣間隔的產生是相互獨立的,并服從某種分布函數,這種抽樣方法的優劣取決于分布函數:當時間間隔以概率1 取某個常數,那么該抽樣就退化為周期抽樣。隨機附加抽樣的主要優點在于其抽樣間隔是隨機產生的,因此可以避免對網絡產生同步效應,它的主要缺點是由于抽樣不是以固定間隔進行,從而導致頻域分析復雜化。在RFC2330中,推薦泊松抽樣,它的時間間隔符合泊松分布,它的優點是:能夠實現對測量結果的無偏估計、測量結果不可預測、不會產生同步現象。但是,由于指數函數是無界的,因此泊松抽樣有可能產生很長的抽樣間隔,因此,實際應用中可以限定一個最大間隔值,以加速抽樣過程的收斂。

    4 性能指標的測量與分析

    4.1 連接性

    連接性也稱可用性、連通性或者可達性,嚴格說應該是網絡的基本能力或屬性,不能稱為性能,但ITU-T建議可以用一些方法進行定量的測量。目前還提出了連通率的概念,根據連通率的分布狀況建立擬合模型。

    4.2 延遲

    延遲的定義是:IP 包穿越一個或多個網段所經歷的時間。延遲由固定延遲和可變延遲兩部分組成。固定延遲基本不變,由傳播延遲和傳輸延遲構成;可變延遲由中間路由器處理延遲和排隊等待延遲兩部分構成。對于單向延遲測量要求時鐘嚴格同步,這在實際的測量中很難做到,許多測量方案都采用往返延遲,以避開時鐘同步問題。往返延遲的測量方法是:入口路由器將測量包打上時戳后,發送到出口路由器。出口路由器一接收到測量包便打上時戳,隨后立即使該數據包原路返回。入口路由器接收到返回的數據包之后就可以評估路徑的端到端時延。

    4.3 丟包率

    丟包率的定義是:丟失的IP 包與所有的IP 包的比值。許多因素會導致數據包在網絡上傳輸時被丟棄,例如數據包的大小以及數據發送時鏈路的擁塞狀況等。為了評估網絡的丟包率,一般采用直接發送測量包來進行測量。對丟包率進行準確的評估與預測則需要一定的數學模型。目前評估網絡丟包率的模型主要有貝努利模型、馬爾可夫模型和隱馬爾可夫模型等等。

    4.4 帶寬

    帶寬一般分為瓶頸帶寬和可用帶寬。瓶頸帶寬是指當一條路徑(通路)中沒有其它背景流量時,網絡能夠提供的最大的吞吐量。對瓶頸帶寬的測量一般采用包對(packet pair)技術,但是由于交叉流量的存在會出現“時間壓縮”或“時間延伸”現象,從而會引起瓶頸帶寬的高估或低估。另外,還有包列等其它測量技術。可用帶寬是指在網絡路徑(通路)存在背景流量的情況下,能夠提供給某個業務的最大吞吐量。因為背景流量的出現與否及其占用的帶寬都是隨機的,所以可用帶寬的測量比較困難。一般采用根據單向延遲變化情況可用帶寬進行逼近。其基本思想是:當以大于可用帶寬的速率發送測量包時,單向延遲會呈現增大趨勢,而以小于可用帶寬的速率發送測量包時,單向延遲不會變化。所以,發送端可以根據上一次發送測量包時單向延遲的變化情況動態調整此次發送測量包的速率,直到單向延遲不再發生增大趨勢為止,然后用最近兩次發送測量包速率的平均值來估計可用帶寬瓶頸帶寬反映了路徑的靜態特征,而可用帶寬真正反映了在某一段時間內鏈路的實際通信能力,所以可用帶寬的測量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4.5 流量參數

    ITU-T提出兩種流量參數作為參考:一種是以一段時間間隔內在測量點上觀測到的所有傳輸成功的IP 包數量除以時間間隔,即包吞吐量;另一種是基于字節吞吐量:用傳輸成功的IP 包中總字節數除以時間間隔。Internet 業務量的高突發性以及網絡的異構性,使得網絡呈現復雜的非線性,建立流量模型越發變得重要。

    5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