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系統范文
時間:2023-03-18 18:02: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消費系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某廠員工2000人左右,2003年裝了我們的IC考勤、薪資系統,原先有一套IC消費系統,是先充值再消費。由于人比較多,而且廠里的員工既可以在廠里吃也可以在外面吃。而食堂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在廠里吃飯,經常是浪費或是不夠,不僅造成了食堂的浪費也造成員工與食堂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客戶要求我公司開發一套IC定餐就餐系統,要求:有定餐才能吃飯,否則刷卡沒有反應或是報警。早餐定中餐,中餐定晚餐,晚餐定第二天早餐,以此類推。每天每餐給食堂一份定餐明細報表。
解決方案
有定餐才能就餐,而且需要提前定餐。設定好定餐的時間及吃飯的時間,定餐后,系統會對所定餐的每張卡上作一個定餐標記,刷卡就餐后將標記改為“無定餐”狀態。如果不吃飯或是過時(超出或不在就餐時間段),就餐則就標記無效,所以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刷卡吃飯。
系統配置
1.硬件
ZSD7000系列考勤機、就餐機
R232/485通訊適配器一臺(如采用TCP/IP網絡通信方式則不需要)
四蕊帶屏蔽線或網線(TCP/IP)
IC卡
2.軟件
人事消費管理軟件一套。(ZSD.HRMS8.2.1版本以上都可以)
系統特點
1.機器內置時鐘,可設定“訂餐時間表”,如早餐(6:30-8:00)、午餐(11:00-13:00)、晚餐(17:30-
19:00)、夜餐(23:00-23:59);員工訂餐時間只能在“規定時間段”進行,非規定時段訂餐報警。原則上是當天“早餐就餐時段”訂當天午餐,當天“午餐就餐時段”訂當天晚餐,當天“晚餐就餐時段”訂第二天早餐。若要訂當天“夜餐”,則在當天“晚餐就餐時段”加按“+”鍵。
2.已訂餐者就餐時,由售飯窗口就餐機核對其是否已訂餐。未訂餐者刷卡就餐會報警,就餐時間同樣要在規定時間段內進行,非規定時間段內就餐刷卡無效且報警。
3.不同“人員類別”、“餐別”的不同餐費標準可由用戶在軟件中自行設定。如A類人員早餐0.50元,午餐1.50元,晚餐2.00元,夜餐0.00元;B類人員早餐0.80元,午餐3.00元,晚餐4.00元,夜餐0.00元等),系統能統計各餐費標準的訂餐人數(即當餐A類多少人訂餐,B類多少人訂餐),并及時提供給飯堂以便買菜做飯。報餐數據一經下載不得修改。
4.員工就餐時在“規定就餐時間段”內只能刷卡取飯一次,第二次刷卡取飯者就餐機會報警,離職人員未向公司交回IC卡時,此類卡可定義為無效卡,刷卡時報警。
5.可以按不同“人員類別”分開窗口售飯。A類人員(普通員工)到B類人員(管理人員)飯堂窗口刷卡取飯時會報警,B類人員(管理人員)可以到A類人員(普通員工)窗口刷卡取飯,但已扣伙食差價不予退回。
6.TCP/IP通訊方式的機型可以直接接入用戶現有局域網而無需布線。
7.訂餐機刷卡訂餐時能顯示員工工號及所訂餐別。格式為:“XXXX(工號)訂X(早、午、晚)餐成功”字樣,表示報餐成功。訂餐時間結束后,已訂餐者名單可通過“手動”或“定時采集”形式經電腦傳輸到飯堂及就餐機中。
8.員工卡無需充值,系統按其“人員類別”及不同“餐別”的不同餐費標準在訂餐時記賬,系統按自選日期時間段分別給出訂餐明細表及匯總表,訂餐費用直接結轉至工資中扣除。
9.離職人員所交回的IC卡可重新初始化并發給新進廠的員工使用。IC卡可掛失、補發。
系統參數
1.雙液晶顯示屏,工作人員和消費人員可同時查看顯示內容。
2.存儲器容量256KB,可存儲約1萬人次的消費數據。
3.鍵盤:25個按鍵。
4.讀寫時間小于0.3秒。
5.特殊的存儲方式,數據永不丟失。
6.操作溫度:-10℃-+50℃。
7.體積:280mm×160mm×120mm。
8.重量:850g。
9.電源:220V/50HZ,功耗小于3瓦。
10.工作頻率:13.56MHZ。
篇2
關鍵詞:策略型消費者;短視型消費者;產品服務系統;動態定價
中圖分類號:F2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92(2016)05-0037-06doi:10.11847/fj.35.5.37
1引言
由于行為特征和心理特征方面的差異,即使面對同一產品,不同的消費者往往會給出不同的估價或支付意愿,導致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上也會有明顯不同。短視型消費者在其估價高于銷售價格時就會選擇購買產品,策略型消費者則會為了獲取更大效用而選擇等待至產品降價才購買。對于某些產品而言,消費者需要購買特定服務才能實現產品的功能,如實現手機的通訊功能需要購買移動通信服務。為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移動、聯通等服務集成商通過整合產品和服務,向消費者提供集成化的“產品+服務”系統。服務集成商在前期通過銷售“產品+服務”集成系統獲利,后期則通過繼續提供服務獲取服務利潤。對于短視型消費者和策略型消費者并存的“產品+服務”集成系統的市場,后期的服務需求取決于前期“產品+服務”集成系統的銷量,所以兩類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不僅會影響前期的“產品+服務”集成系統的利潤,而且后期的服務利潤也隨之受到影響。因此,在策略型消費者和短視型消費者并存的市場環境下,研究服務集成商的“產品+服務”集成系統定價策略以及關注服務對“產品+服務”集成系統定價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已有不少學者提出運用價格手段可以有效應對消費者策略行為。Aviv和Pazgal[1]假定消費者具有策略行為,據此研究了壟斷廠商對季節性產品的最優定價策略,提出廠商制定固定價格折扣的定價策略優于根據庫存量變動價格的權變定價策略;Levin等[2]假設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隨著時間而變化,構建了壟斷廠商與策略型消費者的隨機動態博弈模型,證明了均衡定價策略的存在及其唯一性;李豪等[3]在文獻[2]的基礎上研究了競爭環境下基于消費者策略行為的兩零售商動態定價策略,分別探討了供大于求和供小于求兩種情形下的消費者策略行為對零售商收益的影響。不同于上述文獻中假設市場只有單一類型的消費者,有學者根據消費者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的差異性對市場進行細分,研究了相應的產品定價策略。Su[4]通過耐心程度的高低和估價的大小刻畫消費者的異質性,并據此將消費者劃分為四種類型,指出廠商的最優定價策略取決于消費者結構;楊慧等[5]則根據消費者購買決策規則的不同,將消費者分為策略型消費者和短視型消費者,描述了兩類消費者的市場響應特征,并給出了產品的最優價格路徑;張新鑫等[6]根據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異質性,將消費者分為策略型消費者和低端消費者,綜合考慮消費者策略行為和成員風險規避性,研究了供應鏈收益共享契約的協調機制和分配機制。另有部分學者將消費者策略行為的研究從單一產品情形擴展到存在質量差異的兩產品情形。Parlaktürk[7]針對壟斷廠商銷售存在質量差異的兩產品情形,研究其兩階段動態定價策略,結果表明產品多樣化有利于減少因消費者策略行為導致的利潤損失;Bi等[8]進一步研究存在策略和短視兩種消費者類型下的雙寡頭廠商動態定價策略。Liu和Zhang[9]研究發現,與提供高質量產品的零售商相比,消費者策略行為會給提供低質量產品的零售商造成更多的利潤損失??v觀上述研究,目前有關策略型消費者的文獻更多地關注單一產品情形或存在質量差異的兩產品情形,缺乏對“產品+服務”集成系統情形的研究。
張旭梅,等:面向策略型消費者和短視型消費者的產品服務系統定價策略研究
Vol.35, No.5預測2016年第5期
與本文研究密切相關的另一類文獻是有關產品和服務聯合定價的研究。沈鐵松等[10]將產品延伸服務作為企業利潤增長點,假設消費者轉換服務提供商時存在轉換費用,對存在產品銷售及產品延伸服務的兩階段寡頭競爭市場進行了博弈分析,證明了廠商產品定價隨轉換費用增加而降低,且轉換費用會影響服務市場份額的再分配;Yang和Ng[11]針對無線通訊業務中的移動電話與通訊服務混合綁定問題,建立了一個非線性混合整數規劃模型來決策最優價格以最大化服務提供者的總利潤;姚樹俊和陳菊紅[12]在產品服務捆綁定價的基礎上,運用旁支付契約,構建了雙寡頭市場下兩個服務集成商之間的產品服務價格協調機制;Cohen和Whang[13]研究了當增值服務市場存在競爭時產品和服務的最優定價和最優服務水平;Zhang等[14]基于產品生命周期視角,研究了信息不對稱下產品和增值服務的定價策略,指出消費者對增值服務質量的初始預期值對制造商的定價策略有重要影響;Pang和Etzion[15]針對同時提品和服務的企業,考慮服務具有網絡外部性,對其捆綁定價策略和單獨定價策略進行了比較。但是,目前有關產品和服務定價的研究均假設市場上為單一的短視型消費者類型,而實際上,市場環境往往是由短視型消費者和策略型消費者共同組成。
鑒于此,本文擬考慮短視型消費者和策略型消費者并存的情形,研究服務集成商對“產品+服務”集成系統的定價策略。通過構建服務集成商和消費者的兩階段博弈模型,運用逆向求解法,求解出服務集成商的兩階段最優定價、最優總利潤以及策略型消費者的最優購買決策;并依次分析策略型消費者比例和服務價格占產品服務系統價格的比例對服務集成商定價策略的影響。
2問題描述及研究假設
考慮一個壟斷的服務集成商在兩個銷售周期內向消費者銷售充足數量的“產品+服務”集成系統(以下簡稱“產品服務系統”)。服務集成商在第一階段制定的產品服務系統價格為p1,第二階段的價格為p2;在第二階段還將以θp2的價格繼續向在上一階段購買產品服務系統的消費者提供服務,其中θ(0
進一步假設消費者規模總量為N,消費者被分為短視型和策略型兩種具有不同特征的細分市場,其中策略型消費者比例為α(0
短視型消費者只關注購買產品服務系統后本階段產生的效用,而不考慮下一階段繼續使用服務所產生的效用,所以短視型消費者購買產品服務系統所得的效用為Umt=δt-1v-pt。在任一階段短視型消費者只會根據該階段的效用是否非負來決策買或不買,不會考慮下一階段服務集成商是否會降價處理,所以其購買產品服務系統的條件為Umt0。
與短視型消費者不同,策略型消費者不僅要決策買或不買,還要決策何時購買以實現自身效用最大化??紤]到在第一階段購買產品服務系統后下一階段還需繼續購買服務,策略型消費者在第一階段所得效用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產品服務系統帶來的效用v-p1,另一部分為第二階段繼續使用服務所產生的效用δλv-θp2;若策略型消費者在第二階段才購買產品服務系統,那么只能獲得產品服務系統產生的效用δv-p2。由此可得策略型消費者購買產品服務系統所得的效用為Ust=δt-1v-pt+(2-t)(δλv-θp2)。他們對產品服務系統抱有降價的期待,即使在第一階段購買產品服務系統所得的效用大于0,也可能等待至第二階段購買以獲取更大的效用;因此策略型消費者購買產品服務系統的條件為Ust0且Ust=max(Us1,Us2)。
在本文中,上標“m”代表短視型消費者,上標“s”代表策略型消費者;下標“t”為產品服務系統所處的銷售階段(t=1,2);上標“*”代表最優。
5數值算例分析
本節將通過數值算例,更直觀地分析策略型消費者比例α和產品服務系統價格中服務價格比例θ對服務集成商定價策略的影響。
5.1策略型消費者比例對服務集成商決策的影響
取N=1000,δ=0.7,λ=0.4,θ=0.3,依次分析α對產品服務系統兩階段價格的影響以及對兩階段利潤的影響。
討論α對產品服務系統兩階段的價格和利潤的影響,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表明,隨著策略型消費者比例α的增加,兩階段內產品服務系統的價格均呈單調下降趨勢,且降價幅度不斷減小。在第一階段,策略型消費者有為了獲取更多效用而將購買決策延遲至第二階段產品降價之后的傾向,所以隨著策略型消費者的增加,服務集成商通過不斷降低該階段的價格可以吸引更多的策略型消費者在該階段購買以增加兩階段的服務總收益;在第二階段,由于銷售期即將結束,消費者在此時只能選擇購買或離開,服務集成商在該階段的定價只要不高于消費者估價消費者均會決定購買,無需大幅度下調價格。服務集成商降低降價幅度,可以大大地減弱消費者的等待心理,促使其盡早購買。
表2表明,隨著策略型消費者比例α的增加,無論是各階段利潤還是兩階段總利潤都呈下降趨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策略型消費者越多,就會有越多的消費者在產品服務系統價格較高的第一階段選擇暫時觀望,等待至第二階段產品服務系統降價時才選擇購買,這使得服務集成商在第一階段由服務帶來的利潤減少,進而使第一階段的利潤和兩階段的總利潤都減少。這表明,消費者的策略行為會給服務集成商的利潤造成損失;同時,服務集成商在制定定價策略之前,有必要識別市場上消費者的類型及其比例。
5.2不同α下服務價格比例θ對服務集成商決策的影響
保持δ=0.7,λ=0.4不變,模擬4組不同的策略型消費者比例α取值下產品服務系統的兩階段價差以及總利潤,結果如表3和表4所示,分析產品服務系統價格中服務價格比例θ對服務集成商決策的影響。其中4組α取值為:α=0(純短視型消費者市場)、α=1(純策略型消費者市場)及兩組中間值α=0.4、α=0.6。
表3表明,隨著服務價格比例θ的提高,產品服務系統兩階段的價差呈下降趨勢。在純短視型消費者的市場環境下,只要在本階段內所得效用非負,消費者就立即購買,所以隨著消費者估價的下降,服務集成商應降低第二階段的價格,即采取降價策略。隨著策略型消費者的出現,為了避免進一步刺激消費者的策略行為,服務集成商應縮小降價幅度。當策略型消費者占絕大多數時(0.6
表4表明,隨著服務價格比例θ的提高,服務集成商的總利潤都呈單調增長趨勢,但隨著策略型消費者比例的提高,單調性越來越不明顯,特別是α=1(純策略型消費者市場)時,隨著θ的提高,服務集成商的總利潤增長幅度不斷減小。這是由于θ越大,第二階段內服務集成商向在第一階段內購買產服務系統的消費者收取的服務費用越高,服務集成商賺取的利潤也就越多,但是由于策略型消費者的出現,服務集成商不得不降低第一階段的定價吸引消費者盡早購買,這使得服務集成商的利潤減少;也就是說,服務價格比例越大,服務集成商的利潤越高,但是策略型消費者比例的提高會使得服務集成商的利潤增長空間減小。
6結論與啟示
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同行為特征會對企業經營績效產生重要影響。本文針對策略型消費者和短視型消費者并存的銷售產品服務系統的市場,研究了消費者如何進行購買決策以及服務集成商如何制定價格決策的問題。通過對消費者與服務集成商之間博弈過程的模型刻畫,并運用逆向求解法得到了消費者的最優購買決策和服務集成商兩階段最優定價決策。
通過本文的研究,得到如下結論和管理啟示:(1)隨著策略型消費者的增多,更多的消費者會選擇在第二階段以低價獲取產品服務系統,此時,若服務集成商減小降價幅度,將有利于減少消費者的等待觀望意愿,使其盡早購買。(2)消費者的策略行為會造成產品服務系統的利潤下降,服務集成商在定價決策前,有必要通過市場調查識別市場上消費者的類型及其比例。(3)當市場上存在大量的策略型消費者,降價策略并不是服務集成商的唯一選擇,服務集成商應依據服務價格比例的大小制定相應的漲價或降價策略。(4)隨著服務價格比例的提高,提前購買產品服務系統的消費者在第二階段需要為服務支付的費用增多,這使消費者在第一階段的購買意愿減弱,此時,若服務集成商減小兩階段價差,可以刺激消費者在第一階段購買。(5)服務價格比例的提高會給服務集成商帶來更多的利潤,但由此帶來的利潤增長空間卻隨著策略型消費者的增多而減小。
本文假設市場上僅存在一個壟斷的服務集成商,但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多寡頭壟斷或壟斷競爭的情形,所以在本文研究的基礎上,未來可進一步研究服務集成商競爭市場環境下面向策略型消費者和短視型消費者的產品服務系統的定價策略。此外,本文假定消費者在第一階段購買產品服務系統后第二階段需要繼續購買該服務集成商提供的服務,未來可放寬這一限制,假設消費者購買產品服務系統后可在多個服務集成商提供的服務之間自由選擇購買,那么策略型消費者不僅會策略性地選擇合適的時機購買產品服務系統,還會策略性地選擇購買哪個服務集成商的服務,這可以更為完整地體現出消費者的策略行為。
參考文獻:
[1]Aviv Y, Pazgal A. Optimal pricing of seasonal products in the presence of forward-looking customers[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 10(3): 339-359.
[2]Levin Y, McGill J, Nediak M. Optimal dynamic pricing of perishable items by a monopolist facing strategic consumers[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0, 19(1): 40-60.
[3]李豪,熊中楷,彭志強.競爭環境下基于消費者策略行為的易逝品動態定價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1,19(2):88-98.
[4]Su X. Intertemporal pricing with strategic customer behavior[J]. Management Science, 2007, 53(5): 726-741.
[5]楊慧,周晶,宋華明.考慮消費者短視和策略行為的動態定價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10,24(4):133-137.
[6]張新鑫,申成霖,侯文華.考慮顧客行為和成員風險規避性的供應鏈收益共享契約的設計與協調[J].預測,2015,34(1):70-75.
[7]Parlaktürk A K. The value of product variety when selling to strategic consumers[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2, 14(3): 371-385.
[8]Bi G, Li L, Yang F, et al.. Dynamic pricing based on strategic consumers and substitutes in a duopoly setting[J]. 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 2014, 2014(2014): 1-9.
[9]Liu Q, Zhang D. Dynamic pricing competition with strategic customers under vertic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13, 59(1): 84-101.
[10]沈鐵松,熊中楷,吳丙山.寡頭制造廠商的產品延伸服務定價[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9,29(5):37-43.
[11]Yang B, Ng C T. Pricing problem in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product and service bundl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0, 207(1): 473-480.
[12]姚樹俊,陳菊紅.基于旁支付契約的產品服務價格協調機制研究[J].軟科學,2013,27(2):55-61.
[13]Cohen M A, Whang S. Competing in product and service: a product life-cycle model[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 43(4): 535-545.
篇3
[關鍵詞]電子商務;推薦系統;消費者視角
[DOI]10.13939/ki.zgsc.2016.02.123
隨著電子商務行業的蓬勃發展,在線推薦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推薦系統能從當前消費者瀏覽、關注的信息出發,為消費者做出相應的推薦。亞馬遜、淘寶網、當當網等電商網站都已經應用推薦技術。目前關于推薦系統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于推薦算法的優化設計,另一方面則是推薦系統對消費者的影響研究。文章從消費者視角出發,從以下兩方面來總結現有文獻研究成果。
1在線推薦系統消費者采納的影響因素研究
在消費者網絡購物相關問題的研究中,學者們普遍采用技術采納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作為理論基礎。根據TAM模型理論,用戶對系統的感知評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直接影響用戶采納意圖的產生。文章發現影響消費者采納的因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1網站特征
Ganguly和Dash研究發現網站的信息展示設計、導航設計和可視化設計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向。因為網站合理的視覺設計會給消費者帶來愉悅,提高消費者對網站的滿意度和信任,進而增加對網站的瀏覽時間和購買產品的數量。Song和Zahedi則證明發現網站的促銷、服務、外部相關資源、使用和導航易用性及購物便利性等因素會加強消費者的信任。
1.2推薦內容
McNee研究發現,用戶往往不是評價某一個單獨推薦的質量而是感受整個推薦列表的廣泛性和深度,這樣來考慮推薦是否滿足他們的需求。除了推薦信息質量,Xiao和Benbasat研究還發現推薦信息詳細程度、推薦原因的解釋以及推薦信息表達方式均對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有正向顯著影響。推薦內容的多樣性也被證實可以幫助提升用戶對推薦結果的整體滿意度,避免了單個推薦項目的局限。
1.3推薦系統透明度
推薦透明度,是指網絡推薦系統是否解釋推薦結果產生的原因。通常情況下,用戶自己的推理往往與系統的推薦機理不一致,然而當用戶不理解為什么某個商品被推薦給他們時,他們很少會去相信那些推薦信息。推薦系統向用戶解釋推薦結果的產生原因,有助于推薦信息更容易被消費者采納。
1.4主觀規范
用戶自身的使用習慣、親朋好友的口碑等個人規范以及媒體宣傳、市場表現等社會規范都可能影響用戶對系統的感知和評價,包括個人規范和社會規范在內的主觀規范已被證實對用戶采納意圖有重要影響。Venkatesh和Davis在修正TAM模型時也指出,主觀規范是感知有用性的決定變量。主觀規范往往是在創新實施的早期階段更具影響力,因為那時用戶形成態度的經驗有限。
2在線推薦系統評價標準研究
推薦系統的現有評價標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性標準,主要用于衡量推薦的精準度、速度等性能指標;另一類是商務性標準,反映了滿足實際需要所必備的性能。目前研究重點已從技術性標準逐漸向商務性標準轉移。
2.1覆蓋率
覆蓋率是指可以被系統預測打分的商品占全部商品的比例。覆蓋率較高則說明推薦系統能夠找到較多用戶感興趣的產品。如果一個推薦系統的覆蓋率比較低,那么說明它評估商品的范圍有限,這個局限性可能會降低用戶的滿意度。
2.2多樣性
在推薦系統中,多樣性體現在兩個層次,一個是用戶間的多樣性,衡量推薦系統對不同用戶推薦不同商品的能力;另一個是用戶內的多樣性,衡量推薦系統對一個用戶推薦商品的多樣性。學者提出可以通過測量推薦產品的平均度和平均海明距離的方式,來評估推薦列表的多樣性,商品平均度小的推薦系統相對更好些。
2.3新穎性
新穎性是指推薦系統向用戶推薦非熱門或非流行商品的能力。通常用戶喜歡系統推薦他們熟悉的產品,因為這會增加用戶對推薦系統的信任,但是當用戶厭倦了相似的產品推薦時,他們可能更喜歡那些能給予他們意外驚喜的推薦信息。
2.4隱私保護
網站上留有大量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涉及姓名、家庭地址、手機號甚至身份證號等重要隱私信息,這些信息一旦泄露,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后果。推薦系統對隱私的保護會影響到消費者的初始信任,從而影響消費者對該推薦系統的使用意愿。推薦系統需要有效地保護用戶個人隱私的措施,也應減少使用用戶隱私數據。
3現有文獻評述與未來研究展望
目前在線推薦系統消費者采納意向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學者在該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文章對有關推薦系統采納意向的研究文獻進行整理分析,發現目前多數研究集中在系統算法優化方面,而在系統對消費者行為、心理的影響研究較少,研究模型不夠豐富,研究內容還有待深入。文章認為,未來研究工作應繼續從消費者視角展開,對一些變量的中介作用或調節作用進行更多的研究,建立更有效的研究模型。而且推薦系統評價標準問題尚未解決,如何評價推薦系統,也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Ganguly B,Dash S B,Cyr D,et al.The effects of website design on purchase intention in online shopping:the mediating role of trust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ul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Business,2010,8(4-5):302-330.
[2]Song J,Zahedi F M.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Web Design in E-Commerce:A Belief Reinforcement Model[J].Management Science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for Operations Research & the Management Sciences,2005,51(8):1219-1235.
[3]Venkatesh V,Davis F D.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2):186-204.
[4]張光前,雷彩華,呂曉敏.電子商務推薦的研究現狀及其發展前景[J].情報雜志,2011,30(12):60-65.
篇4
消費問題,從消費行為角度看,屬于微觀經濟范疇;從國內生產總值最終使用構成看,消費是重要總體變量,它的總量和結構變動影響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即對經濟增長具有影響作用。因此,消費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宏觀經濟范疇。我們對消費問題研究的出發點,是對經濟增長的關注。
消費問題在近兩年成為一個焦點問題,刺激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近兩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趨緩,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發生變化,例如東南亞金融危機、人民幣不貶值壓力、國有企業改革、政府機構改革等,使得消費問題終于浮出水面,引起人們的關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由于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變化,嚴重削弱了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因此,將開拓國內市場、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確定為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發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消費與增長,傳統的計劃經濟理論認為,經濟增長帶來消費的增加,增長對消費起著決定性作用。經濟增長了才能適當增加消費,消費基金的過快增長會影響和妨礙經濟發展,并以此為依據安排經濟建設和制定宏觀發展計劃。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我們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變革,也獲得了認識和理論上的突破,那就是不僅增長決定著消費,同時消費對增長具有拉動作用,消費拉動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超過投資的影響作用,決定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快慢和質量的高低。這一增長觀點可以從下面的經驗材料和理論獲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費與低收入低消費兩種模式比較。中國改革開放的20年歷史經驗表明,與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獲得巨大的提高,原來的低收入低消費,經濟發展滯緩模式已徹底改變。即使是同一時期在我國不同地區,例如東南沿海地區與西部地區,不同的消費模式伴隨著不同水平的經濟增長。再以美國等發達國家為例,高收入高消費模式,伴隨著成功的經濟增長。所以,低收入低消費伴隨著經濟增長的滯緩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費伴隨的是經濟增長的高產出和高質量。第二,生產函數理論。勞動力是經濟增長的重要要素,而勞動力離不開消費。衣、食、住、行消費是勞動力的基礎需要,沒有這些消費活動也就不存在勞動力,消費水平決定著勞動力的總量水平和素質構成。所以,消費不但是人口再生產需要,也是經濟活動的必要前提條件,經濟活動,最原始的、首要的是從消費開始的。消費決定了勞動力,勞動力傳導著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和貢獻。
二、海南經濟的消費總量與結構分析
1、消費需求的現狀、特點和結構
國內生產總值的支出構成分為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傁M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來,經濟取得相當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獲得巨大提高。見表2-1。
表2-1消費的總量與結構單位:億元
年份總消費占GDP比重%居民消費比重%政府消費比重%
197816.6885.115.7194.00.975.8
197917.4685.616.6593.91.090.6
198019.1086.017.8593.51.256.5
198120.6479.619.1692.81.487.2
198222.3871.720.8393.11.556.9
198324.0070.722.0992.11.918.0
198426.1262.023.3789.42.7610.6
198531.5858.328.0588.83.5311.2
198636.8159.432.7088.84.1111.2
198740.0060.235.8389.24.1710.4
198848.759.043.2288.65.5511.4
198957.2757.148.9985.58.2814.5
199066.2952.248.4573.111.3126.9
199172.8752.156.8678.015.9322.0
199295.5843.475.1878.720.4021.3
1993127.9242.798.0476.629.8823.4
1994156.4741.1124.5579.631.9220.4
1995188.5046.2153.0981.235.4118.8
1996208.87、53.6168.2780.640.6019.4
1997222.3354.5176.8279.545.5120.5
資料來源:《海南統計年鑒》,1998年
以1988年為分界線,前后兩個十年。1978─1988年,總消費占GDP(代表國內生產總值,下同)比重為60─86%,(個別年份稍低)。在較低水平經濟總量情況下,較高水平的消費率必然是較低的儲蓄率,總投資處于有限的低水平規模,經濟發展處于一種滯緩狀態。1988─1997年,消費率為41─59%,儲蓄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總投資規模迅速膨脹,經濟取得迅猛發展。但是,消費率下降的滯后結果是,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嚴重的需求不足。海南經濟的高速度是以犧牲消費為代價的,同時,低收入低消費模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因此,消費水平沒有獲得與經濟增長的同步增長,海南經濟增長的機會成本高昂,經濟發展質量不高。與全國平均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海南消費水平低下。九十年代以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統計,世界平均消費水平為78─79%,全國平均消費水平為58─60%,海南僅為41─55%,見表2-2
總消費又細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從上面資料看,建省前政府消費僅占總消費的5─10%,建省后快速上升到20%以上(僅有兩年低于20%)。與居民消費和總消費相比,政府支出增長速度是最快的。
2、消費模型
消費,從實物形態看,表現為商品和勞務;從貨幣形態看,來源于可支配的實際收入。消費水平的高低主要決定于一國國民個人可支配收入的高低。所謂個人可支配收入是指個人在一年中得到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總和。個人可支配收入是GDP的一部分,受投資、稅賦和政府轉移支付等因素影響。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個人可支配收入決定于GDP的大小和GDP轉移為個人收入的多少即收入分配政策。
設個人可支配收入為Yd,GDP為Y,假定個人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為b,我們稱b為GDP的個人分配系數。這樣就得到:
Yd=b*Y(2.1)
再假定個人消費C是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數,由此得到:
C=a+c*Yd(2.2)
C=a+b*c*Y(2.3)
這樣,我們就建立了具有一般意義的消費模型,即式(2.3)。其中,a是自發性消費,為常量,表明一個基本的消費水平;c為邊際消費傾向,它是消費增量同個人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即
c=DC/DYd=DC/(b*DY)=1/b*DC/DY(2.4)
從消費模型可以看出,在邊際消費傾向c一定條件下,消費水平取決于兩個因素:即GDP的個人分配系數b和GDP。
在GDP既定條件下,個人分配系數b決定了消費總量和消費水平。b是政策參數,是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研究表明,b波動區間的上限,也就是消費的最大限度,受預期投資影響。預期投資決定了預期的收入,所以b受到預期收入影響。因此,消費不但取決于即期可支配收入,也受預期收入影響。
利用消費模型,我們來進一步分析海南經濟中消費的特點及消費與收入的關系特征,見表2-3。
表2-3居民收入與消費情況單位:元
--------------------------------------------------------------------------------
年份職工平居民人均農村居民人均儲蓄存居民人農業居民非農業居民
均工資可支配收入人均純收入款年末余額均消費
1990198015757788028526981436
19912194172691610398666671609
1992272023181026168011288192252
19933501307213202699144910642813
19944485392016203369181412593723
19955340477018723978219715484345
19965476492621564619237617264444
19975664485023825041245818024458
資料來源:《海南統計年鑒》,1998年
第
一、以量入為出的低消費為主要特征。
1990─1997年,消費中量入為出觀念占主導地位,消費水平低下,且增長緩慢。同期人均GDP增長了2.6倍,人均消費增長1.9倍,其中農業人均消費增長1.6倍,非農業人均消費增長2.1倍。消費水平提高遠遠落后于經濟增長速度,并且消費水平的城鄉差距擴大,1990年城鄉消費水平比為2.1:1,1997年擴大到2.5:1。
第
二、收入水平提高落后于經濟增長水平。
1990─1997年,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9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1倍,農村人均純收入增長2.1倍,明顯落后于經濟增長。低收入是現行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主導思想。低收入必然帶來低消費,由此引發的需求不足成為經濟增長緩慢的主要因素,無疑制約了經濟發展后勁,給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第
三、非工資性收入和非貨幣化消費現象嚴重。海南經濟表現為低收入低消費的特征同時,還表現為高儲蓄。1990─1997年,人均儲蓄增長5.3倍,超過了經濟增長和收入增長速度。不協調的高儲蓄表明,?居民的非工資性收入即灰色收入相當高,甚至超過工資收入,成為主要收入來源之一。社會團體的小金庫和地下經濟是灰色收入的來源。地下經濟有多大?占GDP份額有多少?尚難估算,也不列入GDP。但是,如果地下經濟超過一定份額,將使GDP核算和經濟增長測算低于實際水平。地下經濟失控無疑將破壞經濟肌體的健康,干擾正常的經濟秩序。-非貨幣消費即實物消費現象不容忽視。公有住房、醫療保健等實物分配曾一度是主要消費形式,目前這些制度改革沒有全部結束,尚有遺留問題,新的貨幣化分配機制也沒有完全建立健全,計劃經濟下的實物消費情結和慣性仍在發生作用,實物或變相實物消費仍大量存在,這些因素影響著消費領域的貨幣化程度。小金庫禁而不絕、政府支出快速增長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見圖2-1。
圖2-1人均收入、儲蓄、消費曲線
三、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消費貢獻率與投資貢獻率
經濟增長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受許多因素影響,例如,消費、投資、國際貿易、勞動力、科技進步、經濟體制以及政府政策等等。對于投資、勞動力生產要素研究已取得相當多成果,但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研究,仍有許多空白。近兩年,需求不足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需求不足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在基礎設施薄弱,生產要素瓶頸作用顯著的情況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比較明顯,擴大投資成為主要的手段。隨著經濟總量擴張、基礎設施完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逐漸降低,拉動作用逐漸減弱,這時,消費拉動作用會明顯增強,并成為刺激經濟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貢獻率是我們研究消費和投資拉動作用所采用的一個指標。消費貢獻率是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即在GDP增長中消費因素所占的比重。投資貢獻率是指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即在GDP增長中投資因素所占的比重。表3-1為海南1988─1997年消費、投資貢獻率。
關于凈出口。凈出口在海南經濟總量中一直占較小比重,近年受貿易政策影響,比重下降。所以凈出口對海南經濟增長影響較小,這里暫不述及。
2、貢獻率分析
在海南經濟增長中,消費貢獻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狀態,投資貢獻率始終保持較高水平。重投資、輕消費,形成海南經濟的特殊格局,成為經濟結構中的突出矛盾。1988─1997年,消費貢獻率為41─57%,全國平均水平為56─63%,低6─15百分點;投資貢獻率為59─41%,全國平均水平為43─34%,高7─16個百分點。
從投資方面看,建省初期,面對比較薄弱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要素諸如電力、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瓶頸制約,我們不得不拿出大量資金搞建設,采取高投資政策,依靠擴大投資規模,來完成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實力擴張。投資拉動作用十分明顯,經濟獲得迅速增長。由此可見,海南經濟走的是一條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增長道路。隨著經濟總量擴張,基礎設施和發展要素不斷完善,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開始減弱。尤其是十年來,在開發建設中出現的低水平、小而全、大而全項目的重復建設問題非常突出。所以,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逐漸減弱,投資向最終消費的轉化越來越低,投資拉動作用明顯下降。近兩年,雖然我們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基礎設施投資規模,但是,效果不很明顯。因此在經濟增長問題上,擴大投資規模只能是權宜之計,而且在宏觀投資政策上,我們要一手抓“規??刂啤?,一手還要抓“結構引導”。
從消費角度看,消費貢獻率低于57%,1994年達到谷底水平41%,一直處于較低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始終沒有真正發揮出來。在投資邊際效益下降情況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得到加強。但是,海南經濟需求不足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形成了即使在高投資政策下仍然沒有高產出,經濟增長持續緩慢。與全國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海南經濟消費貢獻率相差10─20個百分點。這個差距就是我們刺激消費需求,開拓國內市場,擴大內需的政策空間。如果消費貢獻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那么,再過十年,海南經濟增長水平和質量,就可以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再過二十年,將達到發達國家經濟水平。
四、海南經濟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綜上所述,收入水平,預期收入是消費的主要來源,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稱其為內部影響因素。消費習慣、產品質量、品種、價格以及服務,影響著消費選擇,可以稱其為外部影響因素。海南經濟中需求不足,既有內部因素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原因。總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政府消費主要受政策影響且較難定量,前面已略有分析,在此不再贅言。下面僅從居民消費方面說明需求不足的原因。
1、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滯后是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990─1997年,人均GDP增長2.6倍,職工平均工資僅增長1.9倍,農民純收入僅增2.1倍。進入九十年代,海南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得以較快提高,消費水平取得明顯增長。但是,相對于經濟增長水平,收入增長比較緩慢,消費水平沒有得到經濟增長的全部合理轉化成果。在經濟增長中,有相當的份額是我們犧牲掉的收入和消費增長的部分。從消費模型看,在既定GDP條件下,可支配收入高低取決于收入分配系數的大小。收入分配系數是政府收入分配政策的反映。高投資政策,必然是低收入分配政策,也必然帶來低消費,造成需求不足。低收入分配政策同時也是非工資性收入膨脹和非貨幣化消費增加的根源。
2、價格機制改革快于收入機制改革影響消費需求增長。
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開放,許多改革措施往往是以價格調整為契機的。價格機制成為政府和居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推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后,由于認識上的誤區,以及市場流通領域利益驅動和立法力度不夠等原因,國內市場商品價格比較混亂,曾一度失控。在與國際市場接軌問題上,盲目追逐價格平行而忽視了產品品種、質量等非價格因素,也忽視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購買能力。在利益驅動下,國內市場上的糧、糖、棉、鋼材、汽車、家用電器、服裝、航空客票、標準住宿費、電影票、公園門票、美容美發等價格,基本接近國際市場價格水平,有的甚至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然而,我們的收入水平與其他國家相比,相距甚遠,我們的購買力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從收入分配看,工薪階層占絕大多數,私有經濟業主僅占極小份額。所以工薪階層是我們的消費主體。由于工資收入增長緩慢,名目繁多的“補貼”等非工資性收入仍是大多數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從而形成低收入與高價格這一突出矛盾,使得居民的消費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居民消費處于抑制狀態,從而造成消費市場低迷,有效需求不足。
3、經濟周期性波動,預期收入下降是目前影響需求不足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政府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住房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教育體制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這些制度改革措施一方面影響著居民的消費支出,另一方面影響到人們的思想和心理態勢,因為人們原有的計劃經濟的思想惰性和情結在相當的范圍和程度上存在著。加上近幾年經濟周期性波動影響,使人們對經濟的預期不明確,對收入的預期下降。這些因素使人們少支出多儲蓄,以備將來不時之需。在諸多改革措施中,收入分配機制改革仍然未提到議事日程,露出廬山真面目,同時又要面對下崗分流、子女教育費上漲等支出增加壓力。因此,人們只能精打細算,以積極節流被動開源方式來抵御收入預期的下降。
4、消費模式不利于需求不足狀態改變。
海南經濟發展的滯緩期比全國多十年。建省后,進入九十年代,海南經濟才開始真正的開發建設。農業,是海南經濟的主要基礎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由于長期經濟滯緩和文化背景因素影響,海南經濟的消費習慣根深蒂固,消費模式表現為傳統社會中的低收入低消費,量入為出的特征。在改革開放中,海南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消費習慣、消費模式沒有多大變化。
十年來,儲蓄率不斷上升,1992年超過60%。隨著收入增加,消費未得到較快增長,儲蓄卻大幅上漲,說明人們增加的收入不是用來擴大消費而是進行儲蓄。高儲蓄率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在經濟起步發展階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隨著經濟總量擴大,高儲蓄將影響消費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在經濟波動發生時,人們在經濟預期不明確的情況下,必然采取多儲蓄,而不是多消費。近兩年的經濟實踐表明,在擴大內需問題上,高儲蓄率是一大障礙,雖然央行連續七次大幅度減息,但統計資料顯示,儲蓄有增無減,國民儲蓄熱情依然高漲。所以在目前形勢下,單一的降息貨幣政策也難以取得預期效果。高儲蓄就意味著低消費,它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生活上的節約簡樸,就微觀而言,是一種文化美德,但就宏觀而言是有害無益的,是不經濟的。它往往成為低收入低消費的一個合理支點和借口。在現實經濟活動中,伴隨著生活上的節約,是生產上的大量浪費和重復建設,是資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的大量浪費。在資源稀缺和經濟產出成果有限的條件下,這無疑是兩把殺手锏,使消費水平難以提高。因此,在擴大內需問題上,不但要一手抓鼓勵消費,一手還要抓生產環節中的浪費,要珍惜稀缺的資源。
5、影響需求不足的其他因素
第
一、投資結構不合理和投資效益低下,不利于收入增長,不利于消費增加。我國財政政策比較單一,主要以投資為首選手段來進行宏觀調控,當經濟過熱時就嚴格壓縮投資,在經濟低迷時就大量追加投資。這種政策的結果是,重復建設、盲目建設、低水平低效益項目十分嚴重。投資結構不合理和建設項目效益差,造成企業普遍嚴重虧損,甚至有許多項目一開工就虧損。投資嚴重浪費,生產能力相對過剩,企業低效,從而造成職工下崗人數增加,收入增長緩慢。我們可以算一筆帳:1997年,以全國平均水平為標準,通過扣除GDP的投資額,來調整海南消費率上升5%達到60%,那么5%的GDP就是20個億,(1997年GDP為408個億),相當于海南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2%;如果以世界水平為標準,那么,就要扣除GDP的23%即94個億的投資額,相當于海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6%。這部分就是由于消費與投資結構不合理和投資效益低下形成的。
第
二、商品和服務不能滿足消費需求。居民消費依靠對市場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效用選擇來實現的。國內市場上,中、低檔商品占主體,高檔較少,與國際市場相比,質量存在明顯差距。高、中、低檔商品分類,不應當僅僅是價格差別,更重要的應該是質量和服務的區別。居民對進口商品的熱衷就是對國內市場不能滿足消費需求的一個規避。商品價高質差,假冒偽劣現象猖蹶,欺詐消費者現象屢屢發生,這無疑嚴重地打擊了消費者的信心,抑制了購買力的順利實現。同時,產品品種、結構單一,也構成對消費的消極影響。有關資料顯示,美國市場銷售產品超過40萬種,而我國市場只有10萬多種,而且在工藝、質量、技術含量方面存在明顯差距。
五、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
以需求不足為特征的海南經濟的緩慢增長,已經引起有識之士的普遍關注。國家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同時,也把擴大內需做為宏觀調控手段,來促進經濟的增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海南應以此為契機,積極拓展消費市場,刺激消費需求,及時制訂有效的政策措施來解決長期困擾經濟增長的需求不足問題。如果需求不足長期存在,在投資手段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就可能產生通貨緊縮。目前經濟運行中的通貨緊縮問題應引起我們的警惕。因為通貨緊縮將吞噬海南經濟十年來取得的成果,帶來經濟的嚴重倒退。如何拓展消費市場?如何刺激消費需求?如何克服和避免經濟增長中可能出現的需求不足問題?我們認為,首先應該將提高消費率、降低投資率作為制訂經濟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長期發展戰略。雖然需求不足就表現為消費率的低下,消費率提高意味著需求不足的改善,但是,在解決需求不足問題上,首先應該注重消費率的提高。因為海南經濟發展實踐表明,由于過度地強調了投資的作用,忽視了消費的影響作用,造成海南經濟出現高投資率、低消費率的發展格局,投資與消費二者比例關系不協調,影響了海南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和增長質量。應當承認,這是由于我們認識上的誤區和政策引導上的失誤造成的。為此,要盡快調整二者比例關系,改變原有格局,提高消費率,降低投資率,達到經濟良性循環。提高消費率并不是消極的壓縮投資,以經濟增長為代價換取消費的增加,而是積極地擴大消費,使消費增長快于投資增長,在經濟適度增長條件下消費與投資的比例關系協調發展。同時,注重經濟運行的平穩性和政策的連續性,克服和避免經濟周期性波動所造成的危害;注意防范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差距擴大,出現社會兩級分化,要“效率”與“公平”并重,利用宏觀調控手段,逐步實現最大程度的社會公平,保證經濟發展所要求的安定的社會大環境。在政策操作上,具體地應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收入分配機制改革,盡快制訂出臺改革方案。
提高國內生產總值的個人分配系數,也就是加大經濟發展成果向個人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從而增加有效需求;將工資制度改革提到議事日程,盡快提高政府公務員和國有企業職工工資收入水平,將住房、醫療、社會保險和子女教育等項費用計入工資,消除現存工資制度中的各種補貼和分配中的實物消費形式,實現貨幣化分配。建立起明確的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各項福利制度改革,實現職工福利的市場化和社會化管理。同時,盡快完善其他各項經濟體制改革,減少由此帶來的經濟周期性波動和人們對經濟預期的不明確,提高未來收入的預期。
2、適當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逐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農業是海南經濟的基礎性支柱產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三,所以農村消費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十年來,農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增長緩慢,城鄉差距擴大。但是,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所以要逐步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的具體措施包括:?適當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糧食是農業的主要產品,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并且糧食價格仍有上調的空間,所以要提高糧食價格,保證農民主要收入來源,維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解決瓜菜水果保鮮、運輸和銷售環節矛盾。瓜菜水果已成為農業的一項重要收入,但是保鮮技術缺乏、運輸和銷售難的問題比較普遍,要加強“綠色通道”軟、硬件建設,保證產銷順利實現;?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取消各種不合理攤派,實現以稅代費,在目前情況下,對農民實行稅率優惠政策;精減鄉村干部,降低農民負擔干部的系數。資料表明,農民收入中除去消費,并未全部轉化為農業投資,有相當一部分被各種不合理攤派吞掉,這無疑提高了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民負擔,也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ˉ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地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謀求優質高效農業。農村的經濟發展要素瓶頸作用十分明顯,勞動力大量剩余。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就地消化蔛嗬投?,蕽撡懮之铝P蓖乒憧蒲Ъ際酰迪峙┮擋禱⒄?,磦蝤达到渣w優┟袷杖?,渣w優┟裼行棖蟮哪康摹?/P>
3、增加城鎮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縮小收入水平差距。及時足額發放下崗職工生活補貼和失業救濟金,健全社會保險機制,這是刺激消費的需要,也是社會和經濟穩定發展的需要。開征利息稅,單一的減息政策未能獲得實效,同時配以積極的財政稅收調節政策,進行收入再分配,使收入向貧困居民轉移。儲蓄率居高不下,消費需求低迷不振,是開征利息稅的有利時機。通過利息稅,不但可以增加財政收入,實現收入再分配,還可以達到縮小城鎮收入水平差距,從而增加有效需求。
4、加快消費觀念轉變和消費模式升級。
需求不足與量入為出的消費習慣有密切關系。在刺激消費需求上,要注重消費觀念的轉變,從政策上引導居民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將消費提到與儲蓄對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去認識,轉變傳統的量入為出的低消費習慣,培養人們形成積極的適度消費觀念。同時大力開展消費信貸,改變消費信貸落后局面,建立健全個人信用制度。積極推廣以住房、汽車等高檔耐用消費品為主的信貸形式,方式可以多樣,方法應更加靈活。大力支持收入穩定的消費者進行提前消費。
5、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對于嚴重過剩項目,堅決實行“關、停、并、轉”,并嚴格禁止上新的項目,對于已近飽和的項目,要嚴格限制新項目開工,對投資實行嚴格的管理責任制,克服投資決策中的,杜絕新的重復和浪費。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活動,加大消費市場執法力度,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六、結束語
近兩年,在我國的經濟生活中,增長率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消費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本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海南經濟中的消費問題以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對長期困擾著海南經濟增長的需求不足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的政策措施。對于目前的經濟問題,我們認為既有總量問題,也存在結構失衡問題。在擴大內需、解決需求不足的同時,還要進行結構調整,這樣才能解決深層次的經濟矛盾,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在研究工作中,我們強烈地感覺到經濟增長速度不僅僅是一個統計數字,它還應具有更加生動和豐富的內涵,應當是經濟質量和成果的綜合反映。發展與增長,是兩個本質意義不同的經濟指標,發展反映了經濟的數量,增長應當是經濟質量的反映。所以,我們對經濟增長的關注,主要是對經濟質量和成果的關注。對消費問題的研究,我們也是以經濟增長質量為出發點的。如果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那么,勢必就掉入了統計數字的泥潭,做出的分析和研究會變成枯燥而毫無價值的數字游戲。經濟發展的數量僅僅是一種手段,經濟增長的質量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1998年中國經濟達到7.8%的增長速度,而美國和世界平均增長速度不過1—2%,但是,經濟增長質量和成果,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紗?,晤U僑銜迷齔な薔彌柿康奶岣擼Φ卑肪潮;?、住房条件、教育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烽幃平、乞滪预浦o倜⒖萍己康鵲雀拍钅諶藎餼褪俏頤塹腦齔す邸?/P>
參考文獻
蔣學模主編,《社會主義宏觀經濟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篇5
【關鍵詞】快速消費品;營銷;信息系統;策略研究
數據即信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時代下,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決策將日益基于大數據和云計算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經驗和直覺?!盎ヂ摼W思維”、“云數據”、”大數據分析”……這些詞不但高大上而且各行各業都在研討和關注。這詞的本質是指對數據采集、分析、沉淀和使用。它包括數據的采集內容和方式,數據分析方式和沉淀內容和參考意義。其目的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掌握市場信息變化,甚至通過人工智能安排日常營銷運作,為決策事項提供依據和支持。互聯網本身對快消品的影響是巨大的,消費者的行為和思維正受到的影響是顛覆性的,所以移動互聯網時代快速消費品營銷采用新的信息系統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受電商擠壓,大賣場業態模式面臨重壓。中國購物者青睞十多年的模式在2016年的銷售額僅增長1.3%。不過,該模式在下線城市依然有增長機會,尤其是在西部地區,依然有門店擴張的潛力。凱度報告指出,在增速放緩的中國經濟和高速發展的電商通路的挑戰下,2016 年包括大賣場、超市和便利店在內的現代渠道增長遠落后于整體渠道的增長,只有0.7%。不過在特定的城市級別和地區,大賣場、超市和便利店仍有機會。報告指出,2016年快速消費品在縣城仍有5%的增長,在西部地區的增長也達到了6.6%。凱度指出,對于制造商和零售商來說,有必要考慮渠道下沉和西部開發,以抵消其他地區增長緩慢的影響。
凱度消費者指數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網上進行周末的家庭用品采購,并且傾向通過電商渠道購買小眾、高端和進口商品??焖侔l展的電商正在對純實體零售模式產生巨大的沖擊,而線上零售與線下實體零售的有機融合將成為未來的增長模式。不過純電商經營模式并不被看好,越來越多的線上零售商開始希望打破線上線下的界限,以開拓新的銷售渠道并提升線上線下的融合,零售業線上線下的融合在加速成為趨勢。
一、大數據資產成為核心競爭力(數據即信息,一切原于數據)
新聞媒體層多次報道電商平臺刷單問題,以及還有電商刷單產業鏈。為什么會存在這種現象?其主要原因是各大電商平臺將用戶評價數據作為產品排名的重要數據。Amazon平臺上的用戶推薦排名和Taobao購物上的用戶好評排名直接決定著產品銷量。當用戶評價數據,成了企業創造用戶價值的源泉的時候,數據就上升到戰略的意義上了。快消品不但量大面廣而且快速重復消費,就目前而言絕大部份企業的數據也只能做到一些核心賣場終端,新的信息管理系統必須開始把大數據沉淀到家庭及消費者,真正建立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感,這樣才能真正把握市場脈搏,贏得先機。所以快消品企業必須有創新的管理理念,在建立新的網絡渠道同時做好大數據的采集,這就需要提升原有的或建立全新的信息管理系統。
二、建立一套“人流、物流、商流、產品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大數據營銷管理體系
目前,快消品終端管理及數據分析已從賣場及終端向每一家庭及個人消費者延伸,快速消費品市場將需要更快速、更細化、更精準的服務,快消品企業新的信息管理系統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大數據體系,才有可能實現云計算并逐步實現溝通網絡化、工作標準化、管理規范化、流程自動化、反應迅速化、分析智能化!
三、大數據、云計算及人工智能將實現快速精準營銷
電商平臺商家為什么在晚上12點進行促銷秒殺活動?有數據顯示,每一天上網高峰期主要集中在中午12點之后和晚上的12點之前。研究人員發現,出現這種“怪現象”的原因是因為現代人普遍睡覺前都會有上網的習慣,于是有些商家就利用消費者這種“強迫癥”在晚上12點進行促銷秒殺活動,帶動銷量的倍增。在互聯網+時代,推動了大數據的快速形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飛速增長,云計算及人工智能處理訂單及物流配送效率已超出人類的想象,例如2016天貓“雙11”全天交易額最終成績1207億元,當天累計物流訂單量完成6.57億件,最高峰值一秒鐘處理14萬份訂單,創歷史新高,在傳統快消品行業的眼里這種效率是不可能,2015年全國470家啤酒企業,全年一共才產生了1897億元的銷售額,如果阿里巴巴這種物流及訂單處理的大數據計算能力和數據分析結果向其他行業輸出,必將產生顛覆性的結果。所以快消品企業必須建立擁有能進行大數據采集、具備云計算及人工智能的新的信息管理系統,通過精準營銷可以加快產品和資金的運轉速度,全面提升營銷管理水平,甚至可以讓一些保鮮(質)期只有幾天的產品可以快速推向市場并完成整個銷售過程。
篇6
[關鍵詞]消費者購買決策;聚類分析;感知風險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040
1前言
11研究背景
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因素進行系統的研究,是購物網站開展營銷活動的首要問題。本文借鑒了國內外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研究方法,尋找影響消費者網上購物決策的相關因素。
Walter和Pallauf等[1]將購買決策定義為人們在購買商品或享受服務所時涉及的決定和行為;Pratt等[2]認為人們用現金、支票等交換商品或服務的行為就屬于購買決策;Kenneth A[3]認為消費者購買決策包含了消費者選擇、獲取、使用、處置其產品或服務以滿足其需要的活動過程,甚至包含這些過程中的想法及因此對自身和社會所產生的影響。
國內外對消費者網絡購買決策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有產品特征、交易界面特征、消費者特征及風險認知。樊雨辰[4]將影響消費者網絡購買決策的因素歸納為兩類,其中包括個人因素和購物環境因素。對于個人因素方面,包括文化、社會、個人和心理層面;對于購物環境因素方面,其中涉及了價格、風險、賣家信譽以及購買流程復雜程度這幾個層面。郝媛媛[5]則是研究以消費者購買的主觀行為出發,指出了從消費者在做出選擇的時候易受到線上評論的影響。同時,李少華、楊柳[6]則提出在微信購物中有這樣的影響因素,他們指出主要有商品特征、微商服務能力、關系情面、第三方監管等四方面因素。在國外學者的一些研究中,Sharma A[7]在闡述對于網絡消費者的影響因素中,提出了價值具有更大影響的觀點:這種價值不僅表現商品本身的質量高低問題,還體現在賣家的服務質量優劣方面――指出了應該更好地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以達到更好的服務需求。Koufaris等[8]指出網站的易用性和效益性會顯著影響顧客對電子商務企業的初始信任度;Strader T J 等[9]認為潛在的交易成本來自商品價格、搜尋成本,而低價商品是消費者網購的主要動機因素。
在網絡消費者購買決策形成過程中,消費者感知風險對消費者決策有重要影響。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感知風險是消費者在購買商品過程中對各類可能發生的客觀風險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和認知,是消費者在網絡購買過程中感受到的不確定性。影響消費者感知風險的因素包括交易過程的安全性、購物網站及商家的信譽、消費者自身的個體基本情況等。
12研究假設
本文根據消費者感知的客觀風險,根據電子商務網站特征、產品特征、第三方服務三個分類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表1列出了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具體因素。在調查研究階段,本文將按照表1中的影響因素設置量表,調查問卷采用Liker五級評分量表,記為1~5五個量級,分翟礁嘰表被調查者對題項的描述越認可。
2實證研究及數據分析
21調查對象設定及樣本收集
選取有互聯網購物經驗的消費者為調查對象,針對在校大學生、企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高校教師展開。這幾個群體是我國電子商務市場的主要購買力,調查結果有一定代表性。一般而言,樣本數量應保證被調查對象與測量題項的比例在5∶1以上,10∶1時調研結果最佳。此次調查中,題項的設置數目為17,則樣本量在85以上能達到最低要求。
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線上調查通過問卷星網站和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77份。其中線上100份,回收88份;線下書面形式發放100份,回收89份。剔除沒有網購經歷及樣本數據不完善的或者答案重復的16份,有效回收數為161。有效率為805%。
22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為了檢測問卷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本文采用Cronbachs α系數對問卷的信度進行檢驗。Cronbachs α系數取值在000~100,數值越大代表問卷調查越可靠,內部一致性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值最好應大于080,在070~080也可以接受;Cronbachs α系數在06以下時應考慮重新修訂。
本文采用SPSS170對問卷回收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到網站特征、商品特征、第三方服務三方面所包含變量的Cronbachsα系數。結果表明,變量的Cronbachs α都在07以上,說明題項的設置具有一定的信度。對各階段的Cronbachs α值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17個評估項目的標準化Cronbachs α系數,標準化Cronbachs α系數為0868,大于08,這表明,從總體上來說,該問卷量表設計的內在信度是比較理想的。
23效度分析
效度是調研獲取的觀測數據與調研目的之間的接近程度。這里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問卷的效度進行檢測。因子提取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旋轉方法采用最大旋轉法。當因子特征值大于1且對方差的解釋度大于60%時,該因子將會被提取出來。對數據進行KMO測度和巴特利特球體檢驗,結果顯示,KMO=0882,Bartlett球體檢驗χ2值為484693,自由度為210,Sig=0000,在P=000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調研得到的統計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SPSS170處理的因子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17個題項形成6個因子,6個因子可解釋總方差的86177%。
表2第一列顯示了因子的特征值,可以看出第一因子的特征值是6137,解釋了17個原始變量總方差的49222%,累積方差貢獻率是49222%;第二個因子的特征值是2002,解釋21個原始變量總方差的8630%,累積方差貢獻率為57851%;其余的數據含義可類似解釋。在初始解中提出了17個因子,因此原始變量100%被解釋。第二列是提取平方和載入,描述了提取后的因子對總方差的解釋情況。從表中看出,前6個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經過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后,這6個變量被提取出來,6個因子共解釋原始變量總方差的86177%,有將近14%的信息丟失,總的來說,6個因子的解釋效果比較好。
3R型系統聚類分析
利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可以對研究對象進行聚類,將眾多的研究變量聚為若干類,從而達到簡化研究的目的。聚類分析的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R型系統聚類分析,在確定每個分類中的主要影響因素時,應通過指數計算確定,指數計算公式為R2j=r2/(mj-1),其中mj是變量uj所在類的變量個數。對表4的聚類結果進行計算,得到最后的關鍵性變量集為{V7,V5,V10,V2,V1,V17,V8,V14},即網絡口碑、商品品牌、銷量、網絡宣傳、網站知名度、物流質量、售后服務和信譽。
4結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購物網站的構建日趨成熟,網站的設計逐漸完善。為顧客提供個性化設計和服務的網站脫穎而出,這些都是消費者購買決策時的重要參考點。此外廣告宣傳力度也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重要手段,比如淘寶、卓越等網站在各種大型網站和各種媒體上都有廣告投放,這是吸引消費者眼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從側面肯定了本文的聚類結果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代表性。本文的聚類結果也能夠為電子商務企業的營銷活動提供一定的策略參考,如加大購物網站在各大媒體中的宣傳力度、選擇服務周到的物流公司、做好商品的售后服務工作,提升商品網絡口碑,這對塑造電商企業的商品品牌價值、提升網店信譽都具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Rimbach G,Walter A,Pallauf J,et alEffect of Microbial Phytase on Zinc Bioavailability and Cadmium and Lead Accumulation in Growing Rats[J].Food & Chemical Toxic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Published for the British Industrial Biological Research Association,1998,36(1):7-12
[2]Kornder L D,Nursey J N,Pratt Johnson J A,et alDetection of Manifest Strabismus in Young ChildrenIA Prospective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1974,77(77):207-210
[3]Scherzer Kenneth AConstructing Townscapes:Space and Society in Antebellum Tennessee(review)[J].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2000,31(2):293-295
[4]樊雨辰網絡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因素以及存在問題――淘寶網為例[J].經營管理者,2014(2):149
[5]郝媛媛在線評論對消費者感知與購買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6]李少華,楊柳C2C微信購物中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因素研究[J].消費經濟,2015(5):55-59
[7]Sharma ATrends in Internet-based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ing[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2,31(2):77-84
[8]Koufaris M,Hampton-Sosa W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Trust in an Online Company by New Customer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41(3):377-397
[9]Strader T J,Shaw M J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Market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1997,21(3):185-198
篇7
關鍵詞:杭州市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恩格爾系數和擴展線性支出系統(ELES)模型
第一章 緒論
1.1 論文選題的學術和實用意義
中國消費市場的發展態勢,既是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隱患和契機,同時也是撬動世界經濟的杠桿。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過分依賴于投資與出口,對消費需求的重視嚴重不足,這必將導致經濟增長原動力的傾斜,抑制國民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我國城鎮居民消費一直是構成我國最終消費的主體,但是其發展已步入正軌,發展潛力有限。因此,消費需求的發展趨勢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國民消費需求的發展趨勢,擴大消費內需的關鍵在于發展城鎮的消費需求,剛起步的消費市場才是未來我國消費市場的重點和熱點。其重要性不僅體現于龐大的市場規模,也體現于巨大的市場潛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沒有離開消費的生產,消費為生產提供最終的動力”。在經濟學 GDP 分析中,消費、投資和凈出口被譽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其中作為總需求構成因素之一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具有持久的推動力。最終消費是由居民消費和集團消費兩部分組成,居民消費又可分為城鎮居民消費與農村居民消費兩類。隨著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國民經濟基本保持健康平穩的發展,社會產品日益豐富,居民生活消費選擇空間不斷加大,消費對生產供給及國民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力越來越明顯。
消費作為國民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一環,在經濟生活別是對經濟的增長起著根本性的作用。這主要體現在:從需求方面看,消費對經濟具有直接與間接拉動作用;從供給方面看,消費能夠創造出生產發展所必需的人力資源,從而創造出社會生產力;從均衡性角度看,消費又起著“自動穩壓器”的作用,防止國民經濟大幅度地波動;從結構方面看,消費結構變動是產業結構變遷的根本動因,可引導產業結構不斷地升級,促進經濟增長。從理論上講,消費結構問題是消費經濟研究的重要內容,是一定時期人民群眾消費狀況的重要標志。居民的消費結構,不僅僅涉及消費領域的問題,更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社會再生產過程來看,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和層次,衡量一個國家國民經濟運行的狀況是處于良性循環狀態還是處于不良運轉時期,關鍵問題之一就是看居民的消費結構是否合理。進行消費結構的分析研究,對了解居民自身的合理消費、社會消費水平、社會經濟結構及其變化以及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平衡市場供給與需求,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杭州市區城鎮的情況來說,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幾年的發展,特別是自 1995年杭州市以來,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跨越性的提高,當前正處于從初步小康型向全面小康型轉變的關鍵時期。同時,杭州市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居民家庭生活消費水平,特別是消費結構較以往發生很大變化。細致地研究近幾年來杭州市居民的結構變化狀況,系統地把握消費結構變化同經濟增長的關系,對準確把握居民消費需求、促進居民消費具有指導意義。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微觀方面,可以為企業、商品生產者組織生產、合理決策提供現實參考;宏觀方面,可以為本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民經濟的宏觀決策提供依據,達到優化產業結構、合理配置資源、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目的。
1.2 論文研究目的,內容和技術路線
① 研究的目的
1)利用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方法了解杭州市城鎮居民消費消費支出結構變動的特征,尋求影響杭州市區城鎮居民消費變化的因素。
2)通過恩格爾系數和擴展線性支出系統(ELES)模型對城鎮居民消費結構進行研究分析
3)根據消費變動的原因和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得到合理化結論,為政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依據。
② 研究的內容
研究是以杭州市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為考察和分析對象,研究的時期主要是 1995 至 2008年杭州市城鎮居民消費狀況。主要研究內容:
1)概述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基礎理論和內涵,消費結構變化及發展的一般趨勢和意義,論述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運用恩格爾系數和擴展線性支出系統(ELES)模型,計量經濟分析方法、統計分析方法和比較分析法,對杭州市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進行分析,對城鎮居民家庭消費結構的變化和特點進行分析,找出消費變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對策建議。
③ 技術路線
1)首先是對消費結構的綜述,描述國內外的消費結構的研究,再對消費結構概念和應用的闡述。
2)然后是對杭州市城鎮居民的消費統計數據和家庭消費數據樣本進行分析,根據需要選取建立消費函數、擴展線性支出系統(ELES)模型的方法,對杭州市城鎮居民消費影響因素變化和特征進行實證分析,找出影響的主要因素。
2)再是對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研究方法的一個總結。
3)最后從實證論的角度,論述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針對主要影響因素給出促進經濟增長的可行性對策建議,給出政策制度的合理依據。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1.3.1 國外消費結構的研究綜述
西方對消費結構的研究較早,17 世紀末,喬治金對曾對工人階級生活消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當時消費結構被稱為“預算分析”或“收支研究”。他不僅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了國家消費支出的構成情況,還從微觀的角度分析了英國家庭的生活消費支出結構。最早提出“消費結構”這一概念是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愛德華迪克佩蒂阿格茲收集了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收入組的消費結構資料,并首次提出家庭消費結構消費支出的分類方法。弗里德里克勒普拉爾對消費結構的研究主要是調查每一家庭的生活收支情況,目的為了社會改革服務【1】。 研究消費結構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國統計學家和工程師恩斯特恩格爾,1857 年他在研究當時歐洲大陸居民幾十年的消費數據,特別是居民的食品消費與總消費以及與總收入之間的關系后提出: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其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品的費用所占比重就越大;反之,一個家庭收入越多,其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品的費用所占比重就越小【2】。這就是世人所熟知的著名的“恩格爾定律”。馬克思在分析社會資本再生產時,把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中的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類進一步區分為生產必要生活資料和生產奢侈消費資料這樣兩個分部類【3】;此外在《剩余價值理論》中,馬克思把消費品區分為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費品和以服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4】。這實際上以宏觀的角度分析了消費結構。恩格斯也曾把消費資料劃分為生存資料、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揭示了人們的消費結構從低向高發展的歷史進程。列寧則更明確地指出過:“一定的消費狀況是比例的要素之一”,他還概括了需求上升規律,即一個國家的生產率較高,工人的工資也較高,滿足的需求也就較多【5】。這些都是對消費結構的闡釋。當代西方消費經濟理論是在古典消費經濟思想和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內容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消費結構理論、消費水平理論、消費品的供給和分配中的政策和技術問題等等。近現代許多西方學者對消費理論提出了各種假說,如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杜森貝里的相對收入假說,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說,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說等,為消費結構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到了 20 世紀 60 年代,西方經濟學家開始把家庭作為消費決策的基本單位,分析消費結構。其中,希爾提出“家庭文明”分析,斯梅爾塞等提出家庭消費支出功能分析,威廉威爾斯和喬治古伯爾利用“家庭生命周期”對消費行為進行分析,體現了消費結構在家庭消費中的變化趨勢。在研究方法上,恩格爾定律被提出以后,它的適用性得到了現代西方經濟學家普遍認同,隨著經濟學家對消費結構變化的不斷研究,按照恩格爾定律的基本規律,得出了衣著消費支出類似食物消費支出的變化規律,稱之為恩格爾定律的引申定律。在研究各國居民生活水平時,經濟學者經常使用恩格爾系數來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也是定量研究消費結構的開端。最近幾年,消費結構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線性支出系統模型及擴展的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線性及擴展的線性支出系統是用收入水平、價格水平等做解釋變量,只能反映總支出和價格變動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對一些潛變量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如地區因素、收入分配因素、預期因素等潛變量對消費結構的影響無法顯現出來。因此,一些國外學者提出用面板數據的方法研究消費結構,即用 PanelData 方法分解潛變量對消費結構的影響,主要代表人物有喬晨、馬蒂爾斯和塞維斯特,該方法在消費結構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使消費結構研究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1.3.2 國內消費結構的研究綜述
我國對消費結構研究起步較晚,發展迅速。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教授在 1963發表的《關于消費問題的探討》一文中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的消費構成,一方面是由他們的需求結構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消費基金的物質構成決定的。”這里的消費構成等同于消費結構。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開始對此高度重視,消費結構的研究真正活躍起來,對消費結構的全面深入的理論研究開始進行,從“六五”起到“九五”國家都將消費結構方面的研究列為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983 年由尹世杰教授主編的《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填補了我國經濟科學一個空白,開拓了經濟理論研究的新領域。在這部著作中,尹世杰教授專門分章系統研究了消費結構問題,是我國進行消費結構理論研究的開端。
八十年代中期至上世紀末是我國消費結構理論發展的十分重要的階段,在這十幾年里相繼出版了幾部專門研究消費結構的專著,包括中國社科院楊圣明教授于 1986 年所著的《中國消費結構研究》;山東大學林白鵬教授于 1987 年所著的《中國消費結構學》和1993 年所著的《中國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關聯研究》;尹世杰教授于 1988 年所著的《中國消費結構研究》和于 2000 年所著的《中國消費結構合理化研究》。這些著作把中國消費結構學的研究推上一個又一個的新臺階,并且基本構筑起了我國現有消費結構理論體系。楊圣明教授在《中國消費結構研究》中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入手,研究了消費結構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書中建立了數學模型和對消費結構的預測方法,這些方法至今仍有較大的借鑒意義。林白鵬教授《中國消費結構學》中把消費結構作為一個要素放在社會再生產這個大系統中研究,指出:“消費結構的變化的不同階段是生產力一定發展水平的反映,在社會主義國家研究消費結構有特殊意義”。在《中國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關聯研究》中,林白鵬教授首次將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兩個領域聯系起來研究。他認為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是兩種相輔相成的經濟要素,產業結構只有適應消費結構的變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使產業結構的調整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結合起來。
尹世杰教授的《中國消費結構研究》一書是以我國居民的生活消費結構為著眼點,以消費需求為始點,以經濟、社會、文化等影響消費結構的諸因素為內容,以消費結構合理化為目的,并以滿足人民群眾消費需求和提高消費質量為終點,建立了自己的消費結構理論體系。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居民消費結構出現的新情況給予了理論指導。他的新著《中國消費結構合理化研究》更反映了當代消費結構研究的最新成果,開創了消費結構研究的新局面。在對現階段我國消費結構定量的研究和預測方面,江西財經大學的董福榮教授從中國家庭消費結構方面入手;山東大學藏旭恒教授從居民資產與消費選擇行為關系方面研究,在他所著的《中國消費函數分析》中,研究了消費結構、消費傾向、消費的收入彈性以及和利率價格的關系;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范劍平研究員以及孫鳳研究員分別從居民消費與經濟發展關系方面和消費行為數量研究方面作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使得我國對消費結構學的研究理論系統逐步發展和完善,為推動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3.3 居民消費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長期以來得到論證,居民消費是拉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源動力。大量文獻對于城鄉居民的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度進行了具體分析,提出了城鄉居民的消費對經濟增長均有很大影響但是力度不同的觀點。在消費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方面,國家統計局課題組通過對中國居民購買力水平的實證研究,得出“提高城鄉居民購買力水平是擴大內需的關鍵”結論;河北經貿大學課題組經過實證分析,得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內需的增長,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小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劉緝川在《江西農村居民消費研究》一文中認為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對人力資本具有創造作用,消費還是防止經濟蕭條的穩定力量。
常欣在《供給與需求結構雙向調整》中指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格局已由“資源約束”轉為“需求約束”,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經濟的增長。敖琴在《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中認為,占全國人口總數三分之一的城鎮居民消費占了全國居民消費的 70%左右,城鎮經濟在國家經濟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其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與水平。城鎮居民消費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其變化將直接引起市場供求的變化。這些變化將關系到城鎮自身乃至全社會的發展。從消費結構與經濟持續增長關系的角度,經濟發展史表明,經濟增長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消費結構升級推動經濟增長,兩者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劉樹信《改善山西消費結構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思考》一文,研究了山西省消費結構改善拉動經濟增長,論述了應該如何按照消費的要求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張澤一的《城鄉居民家庭消費水平、消費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文章論述了消費結構是如何通過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問題。
黃麗馨的《廣西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關聯的實證分析》,在文章的論述中提出了消費結構通過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經濟增長的思想。在家庭消費結構方面,高榮升《中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與特征研究》中對比考察一些典型國家居民家庭消費結構的變化特點,通過借鑒和參考這些國家的經驗,以實現我國家庭消費結構的優化。余金鳳《論我國居民家庭消費結構的優化》指出家庭消費結構是整個消費結構的基礎。我國經濟要持續保持適度增長和協調發展,必須始終保持國內消費市場對經濟發展的有效拉動,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優化家庭消費結構。由于眾多經濟學家的不懈努力,我國的消費結構理論體系已經基本成形,其主要內容包括消費結構的類型、影響消費結構的因素、消費結構合理化的指標和途徑、消費結構的差異、消費結構的國際比較以及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聯等,為我國消費結構理論研究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二章 消費結構的基礎理論
消費結構理論是消費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結構的研究將宏觀經濟中的消費理論與消費實際聯系起來,為宏觀消費問題提供了實證研究的角度、方法及應用。
2.1 消費結構的基本概念
致謝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間,我已經在上海海洋大學度過了近4年難忘日子。在本文完成之際,我要向這幾年里所有關心和支持我的老師和朋友們表示我誠摯的謝意!在這即將告別校園、走向社會的時刻,我由衷地感謝給過我指導和幫助、鼓勵和歡樂的師長、朋友和家人。
在校學習期間,我在學習和生活上得到了老師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幫助。老師們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學識,寬厚豁達而正直隨和的為人風范,令我敬仰,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從治學態度到治學方法,從做學問到做人,都給了我莫大的啟迪,讓我受益終身。
我要感謝我尊敬的老師們。四年來,老師們悉心教授了我各方面的知識。特別是鄭奕老師,本文從選題、構思、成文都傾注著老師的心血。在此,謹向我尊敬的導師致以誠摯的感謝!其次,我要感謝陪伴我度過四年大學生活的同學和朋友們。他們不僅讓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而且幫助我克服了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個個困難。這些珍貴的情誼我會永遠珍惜。最后,我要感謝我的父母家人。他們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上都給我了極大的支持,他們的教導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他們的關愛讓我充滿了勇氣與信心。
我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老師,朋友和家人支持的結果,在這里我忠心祝愿他們生活幸福、身體健康!
感謝!
參考文獻
[1] 董福榮. 中國家庭消費結構透視[M]. 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1999, 51-52.
[2] 林白鵬. 中國消費結構學[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1987, 26-27.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 448-449 .
[4] 馬克思. 《剩余價值學說史》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 4 .
[5] 《列寧全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 44 .
[6] 楊圣明. 中國消費結構研究[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 .
[7] 尹世杰. 中國消費結構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8] 劉緝川. 江西農村居民消費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03.2 .
[9] 常欣. 供給與需求結構雙向調整[J]. 科學決策, 2002.5.
[10] 敖琴. 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與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J]. 農業經濟, 2005.4 .
[11] 劉樹信. 改善山西消費結構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思考[J]. 經濟問題, 1999.7 .
[12] 黃麗馨. 廣西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關聯的實證分析[J]. 改革與戰略, 2000.4 .
[13] 高榮升. 中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與特征研究[D]. 武漢理工大學, 2003.
[14] 余金鳳. 論我國居民家庭消費結構的優化[D]. 湖南師范大學, 2004.
[15] 尹世杰. 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111.
[16] 程巖. 信息經濟的社會信息化水平的測定[J]. 情報資料工作, 1993.5.
[17] 尹世杰. 消費經濟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8] 劉方域. 消費經濟學概論[M].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84, 117.
[19] 厲以寧. 消費經濟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157-160.
[20] R. Stone: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and Demand Analysis: An Application to the Patern ofBritish Demand", Economic Journal, vo1.64 , 1954.
[21] L. R. Klein and H. Rubin: "A Constant-Utility Index of Cost of Liv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18 , 1949-50.
[22] 范劍平. 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J]. 宏觀經濟研究, 2000.6,32-35
[23] 吳風慶. 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與居民消費結構分析[J]. 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學報, 2000.9.
[24] 葉宗裕. 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的新應用—全國各地區城鎮居民消費結構比較分析[J].管理新說, 2003.1.
[25] 易丹輝. 數據分析與 Eviews 應用[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2, 10.
[26] 《杭州統計年鑒》.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9.
[27] 《中國統計年鑒》.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2006,2008.
[28] 陳秋玲,曹慶瑾,阿麗. 基于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的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分析.上海大學:2010.
[29] 藏旭恒. 中國消費函數分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0] 金世和. 消費經濟學[M].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5.
[31] 王建華. 消費者需求分析引論[M].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3, 227-230.
[32] 萬金發. 北京市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研究[D]. 哈爾濱工程大學, 2005.1.
[33] 尹世杰. 優化消費結構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J]. 貴州財經學院學報, 2004.1.
篇8
[關鍵詞] 氧濃度;非小細胞肺癌;細胞增殖;吉非替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6(c)-011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efitinib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cell line A549, HCC827, and SK-MES-1 under different oxygen conditions and explore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 Method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rmal oxygen, low oxygen and high oxygen, Human NSCLC A549, HCC827, SK-MES-1cells were cultured in 0,10,20,40,60μmol/L gefitinib. The cells were collected one day after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rate were investigated by CCK-8 assay and of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was appli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HIF-1α mRNA, VEGF-C mRNA, EGFR mRNA. Results CCK-8 assay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rmal oxygen, low oxygen and high oxygen, cell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rate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gefitinib and the rising of oxygen concentration (P
[Key words] Oxygen concentratio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Gefitinib;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絕大多數的惡性實體腫瘤具有腫瘤細胞增殖速度快和腫瘤血管結構、功能異常的特點,導致腫瘤組織內乏氧,藥物通過物理性彌散途徑到達作用靶區困難,降低療效,從而造成腫瘤細胞耐藥性的發生[1-2]。缺氧誘導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腫瘤細胞為適應乏氧微環境環境而啟動的一系列生物學改變的關鍵調控因子[2]。目前,阻斷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劑吉非替尼是人肺非小細胞肺癌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靶向治療臨床應用廣泛的藥物[3]。如何通過改善腫瘤微環境提升人肺非小細胞肺癌細胞對吉非替尼的敏感性需要進一步研究。該研究采用CCK-8法和RT-PCR法探討適度提高氧濃度,吉非替尼對A549、HCC827、SK-MES-1細胞株增殖的影響及其可能的內在機制,現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細胞及主要試劑
實驗時間為2014年1月―2015年1月,A549、HCC827、SK-MES-1細胞株均購自中國科學院細胞庫, 吉非替尼由英國Astra Zeneca有限公司惠贈。F12K培養基、RPMI-1640培養基、MEM培養基購于HyClone公司。胎牛血清購于天津康源生物有限公司;0.25%胰酶-EDTA購自HyClone公司;CCK-8試劑盒購自日本化工公司;DMSO購自Sigma公司;細胞RNA提取試劑盒購自北京康為世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CR反轉錄試劑盒購自TaKaRa公司;PCR試劑盒購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RT-PCR試劑盒購自TaKaRa公司。
1.2 方法
1.2.1 細胞培養與分組 ①A549細胞培養于含 10% FBS的F12K培養基中。②HCC827細胞培養于含10%FBS的RPMI-1640培養基中。③SK-MES-1細胞培養于含10%FBS的MEM培養基中。細胞貼壁80%時以0.25%胰酶消化重懸,調整細胞密度按氧條件、藥物濃度分組,待各組細胞處于對數生長期,實驗組加入相應濃度吉非替尼,對照組加相應體積的二甲基亞砜溶液。
1.2.2 藥物配制和使用 取gefitinib(250 mg/片)一片制成粉末,溶于4 mLDMSO配制成140 mmol/L的藥物原液置于-20℃保存, 實驗前用無血清RPMI-1640培養液稀釋成所需濃度, 每次實驗中DMSO的最高終濃度小于0.03%。
1.2.3 細胞增殖檢測 取對數生長期細胞, 每孔100μL接種于96孔培養板中。24 h后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gefitinib( 0、10、20、40、60 μmol/L)、對應的全培養液為空白對照, 每組設置3個平行復孔。置不同氧濃度、37℃、5% CO2的培養箱中培養24 h后, 每孔加CCK-8 10μL混勻, 37℃孵育4 h,酶標儀檢測波長450 nm的每孔吸光度值(A值)求其平均值。據吸光度值計算細胞抑制率。上述實驗重復3次。
1.2.4 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 三種人肺癌細胞調整細胞濃度為5×105/mL,每孔 1 mL接種于6孔板,培養約6 h后細胞貼壁,取出各塊培養板,吸去各孔上清液,按分組每孔2mL加入0、40 μmol/L的gefitinib??瞻讓φ战M以相同體積的培養基代替。按分組培養24 h后收集細胞懸液12 000rpm離心1 min棄上清得到細胞沉淀。細胞充分裂解,提取出RNA,反轉錄為cDNA,反轉錄反應條件設置為42℃ 15 min。RT-PCR每個體系為20 μL,其中cDNA為1.4 μL、引物1.6 μL。每孔均需設置3個復孔。此實驗重復3次。
1.3 統計方法
用SPSS 17.0軟件進行3×3×5析因設計、兩兩比較采用F檢驗,實驗數據以(x±s)表示, t檢驗和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常氧、低氧和高氧條件下,吉非替尼對人肺癌A549、HCC827、SK-MES-1細胞株增殖的抑制
同一氧濃度下,不同濃度的gefitinib作用于同一細胞株24 h,細胞增殖抑制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 常氧、低氧和高氧條件下相關指標比較
常氧、低氧和高氧條件下,運用0、40 μmol/L的gefitinib作用于A549細胞24 h后,HIF-1α mRNA、VEGF-C mRNA表達量在高氧條件下明顯下降,其表達量分別為0.413μm ol/L和0.479 μmol/L,與常氧、低氧相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吉非替尼是一種選擇性酪氨酸酶抑制劑,通過與ATP競爭性結合胞外的配體結合位點,阻斷酪氨酸激酶的活化過程,抑制EGFR激活,從而抑制細胞增殖和血管生成,促進腫瘤細胞凋亡[3]。值得注意的是,藥物臨床有效率低[4]。考慮與實體腫瘤細胞和細胞間質兩者之間所構成的腫瘤-宿主界面微環境的平衡狀態有關[5]。腫瘤微環境的新生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異常、乏氧,導致遠離血管的腫瘤組織不能達到有效的治療藥物濃度[5],這是實體腫瘤非手術治療療效差的主要因素,增加了惡性腫瘤的侵襲性和遠處轉移幾率[6]。
該實驗選用人非小細胞肺癌細胞株原發耐藥株A549、敏感株HCC827、鱗狀細胞癌SK-MES-1為研究對象,改變氧濃度及藥物濃度,檢測其對細胞增殖、HIF-1α、VEGF-C 及EGFR 的mRNA表達的研究。以探討能否通過改變氧濃度提高細胞對于藥物的敏感性。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氧濃度的適度提高、藥物濃度的增加,A549、HCC827、SK-MES-1細胞的增殖受到明顯抑制,且以HCC827細胞株為著。另外,A549細胞株可見HIF-1α mRNA、VEGF-C mRNA、EGFR mRNA表達量在高氧條件下明顯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常氧和低氧條件下,EGFR mRNA的表達隨氧濃度增加而下降,HIF-1α mRNA、VEGF-C mRNA表達無差異。HCC827細胞VEGF-C mRNA、EGFR mRNA表達量隨著氧濃度升高,表達量下降,而HIF-1α mRNA表達量僅在高氧條件下明顯下降。SK-MES-1細胞24 h后,HIF-1α mRNA、VEGF-C mRNA、EGFRmRNA表達量無明顯改變。已有研究證實通過調節HIF-1α的表達可以改善乏氧微環境導致的吉非替尼耐藥的發生[7]。西妥昔單抗、雷帕霉素均已被證實可以作用于乏氧微環境下非小細胞肺癌中乏氧誘導因子HIF-1α的表達來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8-9]。多項研究發現[8-10],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HIF-1α下游的一個重要的靶點,在腫瘤細胞乏氧微環境中HIF-1α和VEGF的表達明顯上調,VEGF mRNA表達量隨HIF-1α mRNA表達量增高而增高。實驗證實[10],通過一些手段阻斷HIF-1α表達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產生VEGF,抑制腫瘤異常血管生成。該實驗說明適度給予高氧可以下調HIF-1α mRNA的表達,進一步下調腫瘤細胞A549、HCC827細胞VEGFmRNA的表達來參與抑制腫瘤異常血管的新生,改善正常血管的血供,從而改善腫瘤乏氧的微環境,提高腫瘤微環境的藥物濃度。然而肺鱗癌SK-MES-1細胞株各實驗組的結果與二者有差異,可能是由其他機制導致,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該研究數據與目前國內外研究成果相近,但該研究數據顯示,高氧情況下吉非替尼能夠有效抑制A549、HCC827以及SK-MES-1細胞的增值。該研究中,常氧、低氧和高氧條件下,運用0、40 μmol/L的gefitinib作用于A549細胞24 h后,HIF-1α mRNA、VEGF-C mRNA表達量在高氧條件下明顯下降,其表達量分別為0.413 μm ol/L和0.479 μmol/L,與常氧、低氧相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該研究通過適度提高腫瘤微環境的氧濃度,論證能否提高腫瘤細胞對吉非替尼的敏感性。結果表明,高氧情況下吉非替尼可以顯著抑制A549、HCC827、SK-MES-1細胞的增殖,且可能通過下調HIF-1相關基因表達有關。研究結果提示,適度提高氧濃度能夠改善腫瘤組織缺氧所致的低氧應激基因的表達和腫瘤細胞凋亡功能異常,從而提高腫瘤細胞對藥物的敏感性,且這種改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Otrock ZK,Hatoum HA,Awada AH,et al.Hypoxia-inducible factor in cancer angiogenesis: structure, regulation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12,70(2):93-102.
[2] HANNA S C,KRISHNAN B,BAILEY S T,et al.HIF1alpha and HIF2alpha independently activate SRC to promote melanoma metastases[J].J Clin Invest,2013,123(5) : 2078-2093.
[3] Negoro S,Nakagawa K,Fukuoka M,et al.Final results of a phase I in termittent doseescalation trial of ZD1839(Iressa)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various solid tumours [J].Proc Am Soc Clin Oncol,2013,20(12):1292.
[4] Chang A,Parikh P,Thongprasert S,et al.Gefitinib(IRRESSA)in patients of Asian origin with refractor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subset analysis from the ISEL study[J].Thorac Oncol,2013,1(8):847-855.
[5] MARIE EGYPTIENNE D T,LOHSE I,HILL R P.Cancer stem cells,the 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and radioresistance:potential role of hypoxia[J].Cancer Lett,2013,341(1) : 63-72.
[6] Hennessey D,Martin L M,Atzberger A,et al.Exposure to hypoxia following irradiation increases radioresistance in prostate cancer cells[J].Urol Oncol,2013,31(7 ) :1106-1116.
[7] Rho JK,Choi YJ,Lee JK,et al.Gefitinib circumvents hypoxiainduced drug resistance by the modulation of HIF-1alpha[J].Oncol Rep,2012,21(3): 801-807.
[8] Li X, Fan Z.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tibody cetuximab induces autophagy in cancer cells by downregulating HIF-1alpha and Bcl-2 and activating the beclin 1/hVps34 complex[J]. Cancer Res,2011,70(14):5942-5952.
[9] Chen B,Yuping S,Ni J.Rapamycin decreases survivin expression to induce NSCLC cell apoptosis under hypoxia through inhibiting HIF-1alpha induction[J].Mol Biol Rep,2012,39(1): 185-191.
篇9
關鍵詞:服務職能 剩余索取權 信任互動 主動消費
流通企業突出服務職能的基礎性地位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基本要求
流通企業的基本職能是由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及其活動環境的變化所決定的,是市場功能的自然延伸(郭士倜,2008)。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信息媒體與傳播方式多元化、生產活動節奏加快以及消費者需求個性化的背景下,流通企業需要到以服務職能為基礎,發展、豐富其職能內涵(童年成,1998),以有效解決流通企業當前所面臨的新問題。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個性化與消費價值取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與全球化、商品品種更新速度加快、商品技術含量提高等因素的影響,消費“選擇性困境”問題日益突出。
在當今的經濟活動中,人們在個人心理、社會關系等方面形成的心理距離、社會距離的不確定性變化,讓消費者對經營者及其商品的不信任感日益突出。這一特定利益變化軌跡,在一定條件下,往往形成某種形式的社會集體記憶,對商品流通功能的內涵、結構及其實施策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商品流通領域積累了一系列發展中的問題,如工商企業之間的矛盾、商業資本職能弱化、信息意識與誠信意識淡薄、流通組織化程度低以及欺詐與損害消費者利益、商業過度投機、商品流通過程的服務不完備等問題(宋則,2004)。這些在商品流通領域中累積的問題,加劇了商品流通產業內部的利益競爭、制約著商品流通產業發展能力的提高。
以主動消費行為為基礎構建流通企業服務職能內涵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商品流通及其服務是一種專業性強的業務工作,并需要一定規模的設施、專業技能來支撐。商品流通的這種工作特性與市場地位,“天然”地產生了流通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不平等。即流通企業處于相對主動、優勢的地位,而消費者處于相對被動、劣勢的地位。但是,現代市場經濟與市場競爭,客觀要求消費者等獲得平等的地位、權力。于是,在商品流通領域,流通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圍繞著“剩余索取權”展開競爭。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流通企業如果僅僅依靠其“天然”優勢地位,是無法獲得持續發展機會的。
基于上述判斷,以鼓勵、引導消費者主動參與商品流通過程為出發點,并由此構建一個內容豐富、方式靈活、保障有力的流通企業服務體系。為了便于分析,本文將流通企業所提供的服務劃分為標準化服務、法定附加服務、企業超值服務三大類型。
(一)服務模糊承諾及其矛盾
在我國現有的流通經濟研究理論中,基本觀點是將商品交換作為流通企業的基本職能,并由此發展流通企業的職能體系。因此,在流通企業的經營實踐中,整體經營活動圍繞著商品交換展開,其它相關流通職能從屬于商品交換職能,服務是為了保障商品使用價值的順利實現,因而供應商處于交換的主動、以商品為中心來開展交換活動。
上述消費意圖的實現過程,可以用如下交換公式來表達:
(1)
在公式(1)中,G等同于商品的價格P;Wa是商品的使用價值,S1、S2、…、Sn是商品供應商提供的不同性質的服務類型。
消費者根據市場價格支付一定的貨幣后,認為獲取了在一定期限內商品使用價值及其相應的全部服務,包括標準化服務、法定附加服務、企業超值服務。消費者的這種觀念得到了已往長期遵循的市場交換習慣、社會心理傳統等方面的支持。因此,消費者的支付貨幣等同于獲得商品使用期限內的全部服務支持,是一種模糊的社會心理評價,也是一種商品供應商的習慣性模糊承諾。社會中存在著這種模糊的承諾機制與社會交換契約,是以商品實體作為市場交換核心的社會基礎。
在市場交換中,供應商與消費者之間形成的模糊承諾機制與社會交換契約關系,是建立在一系列測試前提基礎上:消費者目標集中指向商品的特定使用價值,充分的商品信息,正確、完備的商品消費(使用)技術,嚴格而且符合商品設計所提出的使用環境等。
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消費者幾乎不具備建立模糊承諾機制與社會交換契約關系所需要的、由供應商設定的消費條件。在G=W的交換中,不可避免地產生消費者與供應商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同時,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需求的個性化增強及商品供給環境的多樣化,如商品技術與知識含量的提高、商品信息量增多等,進一步放大了消費者與供應商的沖突和矛盾。
(二)服務規范承諾與信用互動
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G=W交換中的沖突與矛盾,需要根據消費者需求的新特征及其環境因素,探尋新的途徑與策略。行為經濟學研究成果提供了深入探討解決G=W交換中的沖突與矛盾、擴大需求的理論與思維。
首先,人們在選擇消費行為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建立起了某種形式的心理帳戶,并依據自身的消費條件、消費經驗與已有的商品信息,具體確立能夠合理衡量消費行為價值的“心理會計”評價體系(雷學軍、金志成、李堅,2005)。消費者正是通過心理帳戶,運用“心理會計”核算方式,一方面確定自己消費的理由,另一方面判斷、評價消費行為的合理性程度。因此,有學者認為,“心態決定著人生的幸福度和國家的經濟狀況”(大前研一著,糜玲譯,2010)。
其次,消費行為是一種追求自身價值滿足的選擇行為?!敖洕鷮W的第一個基礎假設,是個人作出決定,作取舍”(張五常,2010)。消費行為選擇受到眾多外部因素的影響。就消費者個體而言,其出發點是對“功用”(utility)的判斷。張五常教授對邊沁“功用”概念進行了系統的總結,認為“功用”是衡量“快樂或享受的指數”、“每個人都爭取這指數越高越好”、“功用”在邊際上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少(Daniel Kahneman;Amos Tversky,胡宗偉譯,2008)。消費者正是以“功用”為目標,以個人消費知識、經驗、信息等為尺度,以“用值”(use value)與“換值”(exchange value)(張五常,2010)為選擇條件,完成構建“心理帳戶”評價體系的心理變化過程,從而順利實施某一特定的消費行為。
再次,合理選擇消費風險補償方式。任何消費行為,都存在著某種形式的風險。面對消費風險,通常會遵循以下思維路徑是:當處于收益狀態時,大多數人喜歡規避風險;當面臨風險損失時,大多數人愿意承受風險;大多數人在對待損失與收益時,對損失更敏感(Daniel Kahneman;Amos Tversky,胡宗偉譯,2008)。
基于上述分析與思路,商品供應商要想獲得消費者的信用與忠誠,并由此鞏固、擴大市場地位,實現持續發展,需要建立一個基礎扎實的服務體系。明確、系統定義企業服務內涵,以周到、細致設計企業的超值服務內容;消費者根據供應商所提供的商品實體與不同性質的服務組合,行使選擇權力、體現消費者的主動地位;利用消費者風險決策的心理作用機制,合理、有效地引導消費者對消費價值的評價,促進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互信關系;以消費者選擇權實現方式來規范供應商的經營行為。
消費者體驗與選擇服務行為
當供應商規范其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后,還需要科學、合理地選擇服務行為方式,使之與消費者的需求有效對接,從而達到增強吸引、穩定消費行為的目的。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供應商服務供給能力與消費者需求的對接,是一個不斷磨合、互動的過程,即經過相互摩擦、相互適應、共同提高、結構性優化與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的服務需求得到相應的滿足,而供應商則選擇不同的服務供給行為。這種不同的服務效果如圖1所示。
圖1的基本含義是企業為消費者提供不同的服務能力與服務行為后,對消費者的服務需求帶來不同的滿足感與行為反應。
在“1.低低型”組合中,當供應商提供基本服務類型時,消費者將其一種“應得權力”。 同時,消費者重點關注商品與服務的基礎功能。在這一背景下,消費者將在心理帳戶上建立起“所得”與風險規避的評價體系。如果給予恰當的滿足,消費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并會在行為上作出積極的反應;反之,消費者將作出消極的行為反應。與此相對應,對供應商而言,主要集中相關服務內容的系統化、服務過程關注細節,所投入的服務資源與服務能力的經濟性要求高。
在“2.高低型”組合中,消費者對服務的需求愿望強烈,由單純重視商品與服務的使用價值,向以商品使用價值為基礎、逐步追求“價值符號”(即心理價值與社會價值)需求方向發展。與此相對應,消費者在對商品與服務的價值評價時,建立不同的心理帳戶:一個是關于商品與服務的使用價值評價帳戶、另一個是關于商品與服務的“價值符號”評價帳戶。在商品與服務的使用價值評價帳戶上,消費者將建立“所得”與風險規避的評價體系;在“價值符號”帳戶上,消費者將建立“損失”與風險追求的評價體系。因此,供應商逐步嘗試擴大服務資源與服務能力,一方面通過服務內容的系統化、服務過程關注細節等措施,使消費者對其服務供給與服務能力的要求穩定在合理的期望水平上;另一方面提供某些特色的個性化服務,利用消費者的風險取向,使其產生積極的消費行為。
在“3.高高型”組合中,供應商提供一個成熟的、穩定服務體系與豐富的服務內容,多層次滿足消費者對服務的需求,消費者在接受服務的過程中與企業實現良性互動,并傾向于關注商品與服務“價值符號”。在此背景下,消費者認為供應商高度重視個性化服務,自身消費服務的行為是一種體現個性化要求的風險行為,在其心理帳戶上建立起“損失”與風險追求的評價體系,有強烈的參與服務過程的愿望。如果給予滿足,消費者將在行為上作出積極的反應,并提高承擔服務費用的意愿;反之,消費者認為自己應承擔的“損失”,但一般不會產生對企業的消極對抗行為。與此相對應,供應商除了規范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過程外,更主要的是構建一個消費者能合理參與服務過程、體驗服務質量的機制,以此提高消費者對企業的忠誠度與信任。
在“4.低高型”組合中,當供應商與消費者在服務層面建立相互適應、共同提高的互動關系,經過一段時期后,消費者的需求期望不斷提高,外部相應的競爭因素復雜化。在此前提下,供應商圍繞著提高競爭能力來設計、選擇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和服務過程,使商品資源與服務資源有效匹配,形成有效力的資源體系,形成新的服務結構與服務能力。但對消費者而言,則進入追求更高層次的服務需求,開始新的學習與適應過程。
結論
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中,多樣化的市場信息與廣闊的購物空間,不僅加速、放大了消費者的欲望,也增加了消費行為選擇的難度。經營者以服務職能為核心,構建起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共同參與、良性互動的服務供給、消費系統,進而推動我國流通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冬樂,宋則.中國商業理論前沿[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郭士倜.流通企業的功能及其規模[M].當代經濟管理,2008(6)
3.童年成.商品流通功能新說[J].中國流通經濟,1998(6)
4.宋則.中國流通創新前沿報告[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雷學軍,金志成,李堅.心理會計與推理選擇研究的新進展.心理科學,2005,28(3)
6.大前研一著.糜玲譯.心理經濟學.中信出版社,2010
篇10
臨床約2/3的Ⅲ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確診時已失去手術機會,單純放療或化療療效均不理想,5年生存率只有5%~10%。同步放化療(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是一種新的綜合治療模式,對NSCLC取得了較佳的療效,但其毒副反應較大,采用的方法較多。為此,設計了3種不同的同步放化療方案,對比其療效和毒副反應,并設立了序貫放化療作為對照。期望通過每周小劑量紫杉醇的增敏作用配合適形放療來提高療效,并降低同步放化療的放射性肺損傷等毒副反應。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96例不能手術的Ⅲ期NSCLC患者進行了該項前瞻性隨機分組研究。96例均為初治患者,治療前經細胞學或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男61例,女35例;年齡31~72歲,中位年齡55.8歲。其中鱗癌62例,腺癌23例,大細胞癌11例。按國際抗癌聯盟(UICC)1997年TNM分期標準,結合胸部CT、腹部彩超、腦部CT及骨ECT等檢查結果進行分期,Ⅲa期23例,llIb期73例(除外惡性胸水、心包積液者)。所有患者KPS評分>70,經臨床確定不能手術切除,血象及肝、腎功能、心電圖均正常,無放療及化療禁忌證。
1.2 治療方法:①放療:均采用6MV X線。常規分割治療照射野包括原發灶、縱隔及同側肺門淋巴結,2.0Gy/次,5次/周,腫瘤量達40Gy后復查胸部x線照片或胸部CT,根據病灶變化對原發灶進行縮野照射并避開脊髓,繼續照射至60~64Gy,6~7周;若有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則加照轉移灶側鎖骨上區,總劑量60 Gy。適形放療采用山東新華XHA600C直線加速器、TPS為北京大恒醫療STAR-2000型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計劃系統。患者仰臥,在激光燈下擺位,體表標記,用體模固定,CT掃描時在體模上標記,保證每次治療擺位位置保持一致。然后行螺旋CT平靜呼吸下的平掃加增強掃描,CT掃描范圍自胸廓入口至雙腎中部水平,掃描層厚為腫瘤所在部位每層0.7cm,腫瘤上下層面0.7cm,數據傳輸至TPS工作站。由2名以上臨床醫師準確勾畫大體腫瘤體積(GTV)及周圍重要器官、相關組織結構,GTV外放1.5-2.0 區,采用3~6個固定野或非共面野,95%的等劑量線包繞唧。2Gy后縮野,對殘Gy/次,1次/d,50存靶體積(G1Ⅳ)行加量照射,總劑量D,60~64Gy。有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者,給予x線照射至DT60~64Gy。治療前用射野片(portal film)驗證射野位置的準確性。②化療:序貫放化療組誘導化療方案:誘導結束后休息1至2周開始放療。同步放療1組化療方案:足葉乙甙100ms/m2、順鉑40mg/m2,放療第1~3、29~31天靜脈滴注?;熍c放療同時開始。同步放化療2、3組的化療方案:紫杉醇40ms/m2,每周一放療前靜脈滴注,連用6周。所有組放療結束后休息3至4周再行2個周期鞏固化療。方案為足葉乙甙100mg/m2、順鉑50ms/m2,第1~3天靜脈滴注。使用紫杉醇前1d睡前和當天晨起各口服地塞米松20mg、苯海拉明50mg;化療前先靜脈滴注甲氰咪胍800mg、靜推地塞米松5mg。紫杉醇溶于5%葡萄糖水,用玻璃瓶和聚乙烯輸液器,應用特制的膠管和濾網,滴注2h,期間注意觀察血壓、心率、呼吸變化,并行心電監護,化療結束后5 h以上接受放療?;熎陂g常規補液、保肝、利尿,并適當使用止吐藥。
1.3 評定標準:放療結束后2個月進行近期療效評定,療效評價按WHO(1981年)統一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進展(PD),總有效率為CR+PR。毒副作用亦按WHO(1981年)腫瘤治療毒性反應標準進行評價。所有病例在治療結束后1年內每3個月隨訪1次,1年以上每6個月隨訪1次,隨訪內容包括胸部x線照片、腹部B超,部分患者行胸部CT、腦CT及骨ECT檢查。
1.4 統計方法:采用SPSS10.0版軟件,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其顯著性檢驗用Logrank法。年齡、體重指數(BMI)和照射面積比較采用F檢驗,分期、腫瘤退縮、遠處轉移和毒副反應比較采用x2檢驗,卡氏評分和病理類型采用Fisher’S精確概率法。
2 結果
2.1 隨訪情況:隨訪期截止2006年1月,失訪1例。至隨訪結束,仍有5例存活。同步放化療組療中6例因出現3~4級放射性食管炎、7例因出現3~4級放射性骨髓抑制而使放療時間延長,平均延長9.2d。5例出現3~4級放射性肺炎均在放療結束后。
2.2 近期療效:序貫組、同步1、2、3組的有效率分別為67%、71%、71%、75%(P>0.05)。但同步3組與序貫組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5),詳見表1。
2.3 遠期療效:序貫組,同步1,同步2和同步3組的1、3、5年生存率分別為54%、8%、4%,71%、17%、8%,79%、17%、8%和83%、46%、13%。局部無進展生存率曲線見圖1(x2=7.48,P=0.058);總生存率曲線見圖2(x2=10.14,P=0.017)。同步3組與同步1組局部無進展生存率曲線見圖3(x2=3.37,P=0.067);總生存率曲線見圖4(x2=3.97,P=0.046)。同步3組與同步2組以及同步2組與同步1組比較,局部無進展生存率曲線和總生存率曲線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4 遠處轉移率:序貫組、同步1、同步2和同步3組分別為42%(10/24)、42%(10/24)、46%(11/24)和50%(12/24),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5 毒副反應:由表3可見,毒副反應主要為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和骨髓抑制,采用Fisher’s精確概率法檢驗3種毒副反應,組間各項毒副反應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從表3可看到同步1、2組的重度(3、4級)毒副反應有高于每周小劑量紫杉醇加適形放療組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Socinski MA, Roeenman JG.Chemotherapentic isa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unresectable stage II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Semin Oncol, 2005,32(2 Suppl 3):S18-24
[2] Steven E, Schild M, Philip J, et al. Phase III trial comparing chemotherapy plus once-daily twice-daily radiotherapy in stage II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t J Radial Oncol Bion Phys, 2002, 54:370-378
[3] Ohe Y. Chemoradiotherapy for lung cancer: cum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Int J Clin Oncol, 2004, 9:43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