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隔腫瘤范文

時間:2023-04-05 02:58: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縱隔腫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縱隔腫瘤

篇1

病歷資料

例1:男,11歲,因反復右側胸腔積液9年。外院胸片示“胸腔積液,性質待查”。多次行胸腔穿刺、抗結核治療后胸腔積液反復出現來我院求治。查體:左頜下、左腋下及右腋下各可及2~3個黃豆及花生粒大小淋巴結。左肺叩診清音,呼吸音清。右肺腋中線第Ⅲ肋間隙以下,后間胛線第Ⅵ肋間隙以下叩診呈實音,呼吸音減弱,兩肺未聞及干性音。心臟、肝、脾檢查正常,腹水征(-)。查:PPD試驗陰性,肺吸蟲皮試陰性,肺吸蟲抗體IgG、IgM均陰性。胸水常規示:黃褐色微渾液體;蛋白:陽性(+),紅細胞216×106/L;白細胞:1250×106/L;分類:淋巴0.15,中性0.82,間皮0.03。胸水LDH 192IU/L;白蛋白31.4/L;抗結核抗體陰性,培養未見細菌生長,未查見瘤細胞。ESR、肝、腎功,心肌酶譜未見異常。胸、腹部CT報告:縱隔右側軟組織腫塊,考慮淋巴管瘤病,病變累及膈下(右側);縱隔及雙側腋窩內淋巴結多個,0.5cm左右。在B超引導下經皮行囊腫內穿刺活檢,囊腫內液體常規提示:黃褐色渾濁;紅細胞:37 500×106/L;白細胞:1 250×106/L;分類:淋巴0.17,中性0.83。蛋白:陽性43g/L;葡萄糖4.9mmol/L。細胞學診斷示:血性背景中查見少量淋巴細胞,未見明顯瘤細胞。病理診斷報告提示:纖維組織及增生的脂肪組織可見少許增生、擴張的淋巴管,管腔內可見淋巴細胞及紅細胞,周圍局部間質淋巴細胞浸潤明顯,結合臨床表觀,考慮淋巴管可能性大。轉外科手術,術后病理證實為淋巴管瘤。

例2:患者,男,4歲8個月,主因反復咳嗽3周,加重伴乏力2周。院外診斷“心包積液、胸腔積液”并治療2周無效入住我院。查體:脈搏132次/分,精神差,稍哭鬧,查體欠合作。雙側頸靜脈怒張,右胸廓稍膨隆。雙側呼吸動度不對稱,右肺叩診清音,呼吸音清。左胸肋間飽滿,左肺腋中線第Ⅵ肋間隙以下叩診實音,呼吸音減弱。心前區無隆起,未觸及震顫,心率132次/分,律齊,各聽診區未及雜音,未聞及心包磨擦音。肝肋下4cm,質韌,緣銳;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余(-)。實驗室查肺吸蟲皮試陰性,血沉、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正常。肌鈣蛋白0.45ng/ml;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心電圖大致正常。心臟B超示:心包積液(少量);前上縱隔占位性病變;下腔靜脈受壓。胸部CT提示:雙側胸腔積液(以左側為著);心包積液;前上縱隔增寬,有巨大占位性病變,位于胸腺部位,不除外淋巴瘤等病變可能;右上肺壓迫性膨脹不良,實變。經B超引導下前上縱隔腫物穿刺活檢報告:(前上縱隔)胸腺瘤(淋巴細胞型)。轉外科手術,術后病理證實為胸腺瘤。

討 論

早期診斷與治療有重要意義,但小兒縱隔腫瘤早期病理呈緩慢進展,臨床癥狀多不明顯。當腫瘤增大壓迫鄰近臟器如心、肺時,表現為胸腔積液、心包積液、心動過速;腫瘤壓迫腔靜脈,表現為頸靜脈怒張、肝頸靜脈回流陽性。有報道小兒原發性縱隔腫瘤無癥狀率達38%~50%,亦無特征性表現。①由于腫瘤向鄰近組織器官壓迫、浸潤,多出現心包積液,X線片上腫瘤與積液重疊,易漏診。②未能及時做胸部CT,胸部CT可發現較深部位的病灶。③本文2例以多漿膜腔積液發病,兒科醫生多從肺吸蟲、結核考慮,醫生對縱隔腫瘤的可能性和警惕性不足,也是造成容易誤診的原因之一。臨床上對小兒久治不愈的反復呼吸道感染,或與呼吸道感染無關的氣急、咳嗽以及出現心包、胸腔積液時,應引起重視,及時拍胸片或胸部CT檢查,以排除縱隔占位性病變。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前縱隔腫瘤  診斷  手術治療

        我院胸外科近4年手術治療前縱隔腫瘤52例,現總結其診斷和手術經驗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組52例,男23例,女29例,年齡21-68歲,平均45歲。病種分類:胸腺瘤29例,畸胎瘤10例,胸內甲狀腺腫瘤8例,淋巴瘤5例。

        1.2  臨床表現與診斷方法  本組32例無臨床癥狀,均系體檢時偶然發現,占病例總數61.5%,其他20例癥狀主要為:咳嗽、胸痛、胸悶,重癥肌無力等,癥狀主要與腫瘤大小,病理類型有關。本組病例主要根據胸部X線、CT檢查,結合癥狀、體征提供初步診斷,本組術前均無淺表淋巴結活檢條件,術前均未獲得病理診斷,術前腫瘤性質判斷與手術切除的可能性均參考CT及MRI檢查。

        1.3  手術方法  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全身麻醉,側開胸及胸腔鏡下切除腫瘤者選擇雙腔氣管插管。腫瘤位于前上縱隔者經頸部低領式切口入路,向前上縱隔分離,到達腫瘤上極后先分出上極,囊性者,先抽出囊內容物。以上極為牽引,在腔鏡及超聲刀配合下將腫瘤切除,本組取該術式完成18例。經前外側切口開胸完成12例。腫塊稍大,邊界清楚,不伴重癥肌無力者,經胸腔鏡輔助小切口切除。腫瘤居中及偏右側者采用右胸入路,腫瘤偏大者采用左胸入路。先在腋中線第6或第7肋間根據腫瘤大小做小切口長約4-6cm。置入腔鏡、超聲刀、分離鉗,單孔操作。以超聲刀鈍性加銳分離,遇較大的腫瘤營養血管及腫瘤蒂部,用鈦夾夾閉后,超聲刀凝斷,將腫塊從切口取出,本組采用此式手術完成14例。經前正中切口完成8例。

        2  結果

        本組前縱隔腫瘤均得到手術切除。手術無死亡病例,術后胸腺瘤合并肌無力者出現肌無力危象3例,其中1例治療3天后家屬放棄治療。

另2例通過氣管插管、血漿置換等綜合救治痊愈出院。術后36例獲隨訪,隨訪半年-3年,良性腫瘤未見復發。胸腺瘤合并癥肌無力者,術后半年內5例癥狀消失,3例繼續服藥2年后肌無力癥狀明顯緩解。有5例惡性胸腺瘤患者,分別于術后1年復發2例,術后兩年復發3例,最后均死于多臟器功能衰竭。

   3  討論

篇3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縱隔腫瘤病變MR彌散成像表現,評價MR彌散加權成像在縱隔腫瘤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對32例縱隔腫瘤性病變行MR彌散加權成像檢查(b值取800s·mm-2),并測量表觀彌散系數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觀察不同縱隔腫瘤的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表現。結果 良性胸腺瘤10例,在DWI圖上表現為低信號,信號均勻;惡性胸腺瘤12例,在DWI圖上表現為高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6例神經鞘瘤在DWI圖上表現為稍低信號,信號強度明顯不均勻;4例神經纖維瘤在DWI圖上表現為稍高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選取b值800s·mm-2時,測得的良惡性胸腺瘤組、神經鞘瘤與神經纖維瘤組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MR 彌散加權成像對縱隔腫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有一定價值,可作為縱隔MRI檢查的有益補充。

【關鍵詞】 縱隔腫瘤;磁共振成像;彌散加權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earance of mediastinal tumors 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and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his technology to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diastinal tumors. Methods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b value is chose 0,800s·mm-2)and measurement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were performed in 32 patients and the feature of mediastinal tumors was observed.The ADC values were obtained and compared between malignant and benign of thymoma , neurilemmoma and neurofibroma. Results Ten cases of benign thymoma showed hypo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Twelve cases of malignant thymoma showed hyper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Six cases of neurilemmoma showed slightly hypo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 obviously.Four cases of neurofibroma showed slightly hyperintense signal on DWI and their signal intensity was inhomogeneou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ween ADC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of thymoma,neurilemmoma and neurofibroma when b value was 800s·mm-2. Conclusion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s valuable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diastinal tumors and it is a useful supplement for conventional MRI.

Key words: mediastinal tumor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近年來,隨著MR快速成像序列、功能成像技術的開發,尤其是MR彌散成像,它能從不同角度反映組織的病理、生理以及生化代謝信息,已廣泛應用于腦部疾病、乳腺腫瘤、肝臟疾病及骨骼、軟組織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已成為重要的檢查手段。目前,MR彌散加權成像(DWI)技術在縱隔腫瘤中的研究報道很少。本文通過對32例縱隔腫瘤進行MR彌散加權成像的分析,初步探討其在縱隔腫瘤病變中的診斷價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資料

對2008年3月-2009年10月間行MR常規檢查同時又行MR彌散加權成像的32例縱隔腫瘤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男22例,女10例,年齡最大67歲,最小14歲,平均41.6歲。胸腺腫瘤22例,其中,包括良性胸腺瘤10例,惡性胸腺腫瘤12例;神經源性腫瘤10例,其中神經鞘瘤6例,神經纖維瘤4例,均經手術病理證實。

1.2 MRI技術

采用GE公司 SIGNA EXCITE HD3.0T超導型磁共振設備。采用8通道TORSOPA線圈。掃描前訓練患者呼氣末屏氣及胸部平靜呼吸。常規MR掃描和T1WI增強掃描后,行DWI檢查。主要技術參數包括:MR-DWI采用SE EPI序列,TR1500ms,TE49.7ms,NEX=2,矩陣為128×128,層厚6mm、層距1.0mm,FOV 400mm,掃描時間24s,擴散系數b選取800s·mm-2,同時在3個方向施加擴散敏感梯度場。

1.3 興趣區(ROI)的選定及圖像分析

根據T1WI、T2WI及T1WI增強序列上的信號特點,確定腫瘤的實質部分、壞死或囊變區、鈣化以及瘤內出血。利用工作站Functool 2(版本)軟件,獲取腫瘤的DWI及ADC(表觀彌散系數)圖。在ADC圖上,選取腫瘤實質部分作為ROI,ROI的大小主要根據腫瘤實質的大小而定,盡可能大地包括腫瘤實質,避開壞死、囊變、鈣化和出血區。

1.4 MR-DWI在ADC圖上,選取ROI后,可直接獲得腫瘤組織的ADC值,病變實質內取3個同樣大小的ROI,以3個ADC值的平均值作為病灶的ADC值。

1.5 統計學方法

本組為小樣本,采用SPSS 11.5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將獲得的MR-DWI的各種參數結果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兩樣本均數t檢驗,以α= 0. 05作為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常規MRI和DWI表現

22例胸腺腫瘤性病變MRI表現:在T1WI上,胸腺瘤呈中等信號,信號強度與肌肉相似或稍高,但低于脂肪信號。在T2WI上,胸腺瘤的信號強度接近或超過脂肪信號。良性胸腺瘤10例,在DWI圖上表現為低信號,信號均勻(圖1,見封4);惡性胸腺瘤12例,在DWI圖上表現為高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圖2,見封4)。

10例神經源性腫瘤MRI表現:神經源性腫瘤在T1WI上,信號強度呈低到中等,與肌肉信號強度相等或稍低;在T2WI上,表現為不均勻的高信號。6例神經鞘瘤在DWI圖上表現為稍低信號,信號強度明顯不均勻(圖3,見封4);4例神經纖維瘤在DWI圖上表現為稍高信號,信號強度不均勻(圖4,見封4)。

2.2 不同縱隔腫瘤的ADC值比較

見表1、2。表1 胸腺腫瘤病變的ADC值(略)表2 神經源性腫瘤的ADC值(略)

即良性胸腺瘤的平均ADC值高于惡性胸腺瘤(P=0.001),神經鞘瘤的平均ADC值高于神經纖維瘤(P=0.002)。

3 討論

3.1 MR-DWI技術

DWI是利用MRI特殊序列觀察活體組織中水分子的微觀擴散運動的一種成像方法,可反映人體組織的空間組成信息及病理生理狀態下組織成分水分子交換的功能狀況[1]。分子擴散的快慢可用ADC來衡量,ADC值主要反應細胞外水分子的運動,受組織結構、細胞外空間、血流灌注、彌散梯度場的大小等因素影響,尤以組織灌注和細胞外水分子運動為重要。彌散快的組織具有高的ADC值,在彌散圖像上呈低信號,而彌散慢的組織ADC值低,在彌散圖像上呈高信號。一般來說,b值越低,ADC值受微循環灌注影響就越大,不僅ADC值偏大,且感興趣區ADC值波動很大;而使用大b值的DWI圖像測量和計算ADC值時,各感興趣區ADC值比較穩定,能更精確的反映擴散狀況及測量ADC值[2-4]。故本研究為了腫瘤ADC值的準確測量和更好的圖像質量,選取高b值800s·mm-2進行研究。

3.2 縱隔腫瘤DWI圖表現

不同性質縱隔腫瘤在DWI、ADC圖上表現不同,與其組織結構密切相關。如本組良性胸腺瘤為實性均質腫瘤,在DWI圖上,基本表現為均勻、不同程度的低信號。腫瘤性質不同,信號亦不完全相同,如本組神經纖維瘤及神經鞘瘤,在常規T1WI、T2WI上信號不均勻,可見囊變、壞死及出血區;在DWI上,腫瘤信號顯示更為不均勻,其實性部分的質地也更為不均,表現為高低不等的高信號區,而囊變、壞死區為程度不等的低信號區。但由于DWI的T2余輝效應[5],部分病灶在DWI上仍呈高信號。本組12例胸腺惡性腫瘤,與常規T1WI、T2WI像類似,質地不均者,在DWI均表現為不均勻信號,腫瘤實性部分表現為明顯高信號,囊變、壞死區則表現為低信號區,而且信號強度高低的程度均不一致,反映了惡性腫瘤質地不均的特點,其囊變壞死區更是如此,而且與良性腫瘤相比,大部分惡性腫瘤實性部分的DWI信號較高。

3.3 縱隔腫瘤的ADC值

腫瘤的DWI的研究表明,腫瘤組織ADC值的變化與腫瘤細胞密度呈負相關,即ADC值越低,細胞密度越大[6]。腫瘤內細胞密度增加會致使其細胞外間隙縮小、水分子含量降低和隨機運動程度的減低,結果ADC值下降[7]。本組研究結果顯示,b值取800s·mm-2時,胸腺良性腫瘤ADC值為(2.258±0.179)×10-3mm2·s-1, 明顯高于胸腺惡性腫瘤ADC值為(1.160±0.267) ×10-3mm2·s-1,可能原因為胸腺惡性腫瘤細胞密度增高,細胞外間隙縮小,致使水分子彌散運動受限所致,但詳細原因還需要與病理對照證實。

本組研究結果初步顯示,神經鞘瘤ADC值高于神經纖維瘤,如b值取800 s·mm-2時,神經鞘瘤ADC值為(2.322±0.192)×10-3mm2·s-1, 神經纖維瘤ADC值為 (1.658±0.206) ×10-3mm2·s-1,可能原因如下:神經纖維瘤較之神經鞘瘤,其腫瘤細胞密度較大,細胞外間隙較小,水分子含量較低,水分子彌散運動受限程度更高,故導致其ADC值比神經鞘瘤的ADC值低。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由于原發縱隔腫瘤發病率低,且組織來源復雜,導致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病種單一,因此今后還需加大樣本研究。另外由于呼吸等運動偽影的影響,以致ADC值有所偏倚,對數據的分析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與常規MRT1WI、T2WI比較,DWI檢查產生的彌散圖和ADC圖可以反映腫瘤內部結構。ADC圖能更為直觀地顯示腫瘤實質部分和內部的壞死囊變,能夠反映不同性質腫瘤內部水分子運動狀態的改變,從而在分子水平對腫瘤性質進行鑒別。綜合DWI、ADC圖表現以及通過對其ADC值的測量可為臨床提供鑒別診斷的依據,是MRI的有益補充。

參考文獻

[1]Schaefer PW,Grant E,Gonzalez G.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of the brain[J].Radiology,2000,217(2):331-345.

[2]Song SK,Qu Z,Garabedian EM,et al.Improv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tection of Prostate Cancer in Transgenic Mouse Model[J].Cancer Res,2002,217(2):331-345.

[3]孫希杰,全顯躍,許乙凱,等. 肝臟常見病變磁共振顯像的量化研究[J] .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5,14(7):522 - 525.

[4]Marks MP,de Crespigny A,Lentz D,et al.Acute and chronic stoke:Navigated spin-echo diffusion-weighed MR imaging[J].Radiology,1996,199:403.

[5]Burdette JH, Elster AD, Ricci P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 quantification of spin-density and T shine-through phenomena on 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es[J].Radiology ,1999 ,212 :333 - 339.

[6]Kinuko K,Yuichi I,Keiko N,et al.The role of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J].AJNR,2001,22:1081-1088.

篇4

【摘要】目的:探討原發性縱隔腫瘤的診斷和有效的外科治療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2007.1~2010.1間原發性縱隔腫瘤83例患者的臨床病例資料。結果:患者均行手術治療,腫瘤完整切除 79例,總切除率 95.18%(79/83),術后死亡1例,死亡率 1.2%(1/83)。結論:原發縱隔腫瘤的診斷主要依賴胸部X線和胸部CT檢查,無論良性惡性均需手術治療是,可采取傳統開胸手術和電視胸腔鏡,兩種方法均安全可靠,但應注意防止發生手術并發癥。【關鍵詞】原發性縱隔腫瘤;診斷;外科治療

原發性縱隔腫瘤是胸外科常見疾病之一,外科手術的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探討原發性縱膈腫瘤的臨床特點、診斷方法和有效的手術治療方法,筆者對本院83例患者進行了診斷和外科治療方法的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07.1~2010.1期間診治的原發性縱隔腫瘤83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7例女46例,年齡12~77歲,平均44.5±18.5歲。臨床癥狀表現為胸痛、胸悶、氣促、咳嗽等。本組患者有上述癥狀者52例,占總患者的62.65%,無明顯癥狀,因體檢或者全胸片檢查發現者31例,占總患者的37.35%。其中部分胸腺瘤病例合并有重癥肌無力(MG)或者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PRCA),表現為眼肌型重癥肌無力4例,全身型重癥肌無力1例,伴吞咽困難1例,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2例。

1.2 方法。診斷方法:縱隔腫瘤患者多無明顯體征,因此診斷主要依據影像學和實驗室檢驗檢查。影像學檢查方法為胸部X線、纖維鏡、縱膈鏡、胸部CT或MRI檢查。胸部正、側、斜位X線平片、分層片,或高仟狀攝片,可提示腫瘤的類型、病灶部位、形狀、密度、有無鈣化或骨化等。纖維支氣管鏡或食管鏡可診斷腫瘤是否侵犯支氣管、食道等周圍器官。縱膈鏡可鉗取組織進行活檢,以作出明確的病理學診斷。胸部CT檢查能較清晰地顯示縱隔腫瘤的形態、部位、大小、實質性或囊性、有無鈣化以及與周圍重要組織器官的關系。MRI檢查具有無骨性偽影、軟組織分辨率高、成像參數多、無電離輻射的優點。

外科治療方法: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的原發性縱膈腫瘤都需采取手術治療。采取氣管插管全身復合麻醉,采取傳統開胸、電視胸腔鏡或縱膈鏡方法進行手術。傳統開胸手術應根據腫瘤的部位、大小和性質選擇合適的切口。侵襲性生長的、較大的或與胸部大血管關系密切的前縱隔腫瘤,需選擇胸骨正中切口,縱隔腫瘤位于胸骨后上方需采用頸部弧形手術切口,其它小的切口部位可選擇胸部前外側、后外側或者腋下。術中應盡量徹底地切除腫瘤組織,同時注意保護縱隔內重要臟器和組織。如腫瘤已與周圍組織粘連,則應切除周圍組織并行修復。

2 結果

本組 83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選擇前外側切口 22 例,后外側切口 35例、正中切口 26例,腫瘤完整切除 79例,總切除率 95.18%(79/83),3例行縱隔部分切除并活檢,1例合并部分心包切除。開胸手術13例,其中3例探查可見腫瘤廣泛與大血管包裹并粘連固定難以切除行活檢,術后病理證實這3例均為惡性腫瘤。住院時間 7~61 d,平均 16.9 d。有 2例15歲以下患兒術后并發腦脊液胸腔漏,住院長達 8周,經保守治療好轉出院。術后死亡 1例,為 75歲以上男性,開胸后可見腫瘤難以切除行活檢,病理檢驗結果呈低分化癌,術后 1周死于呼吸衰竭,死亡率 1.2%(1/83)。

3 討論

縱隔腫瘤是一組起源于縱隔的腫瘤,在形態上包括原發和繼發腫瘤。原發縱隔腫瘤中最為多見的是胸腺瘤、神經源性腫瘤和畸胎瘤,其次支氣管囊腫、皮樣囊腫、淋巴肉瘤、惡性淋巴瘤、心包囊腫、食管囊腫等,多為良性。原發性縱隔腫瘤早期無顯著癥狀,首發癥狀取決于腫瘤的形態、大小、部位、對周圍器官的浸潤程度及合并感染情況等,臨床體征可表現在呼吸道、神經系統等,呼吸道癥狀為咳嗽、咳痰等,神經系統癥狀為聲音嘶啞、胸痛、肢體癱瘓或感覺異常。此外,如縱隔腫瘤壓迫到上腔靜脈,患者會發生吞咽困難、氣急等上腔靜脈綜合征,如囊腫窺破則可能出現發熱等感染性癥狀。原發性縱隔腫瘤的診斷主要依賴臨床體征、影像學及實驗室等輔助檢查。X線正、側位平片檢查結果可作為初步診斷的依據。如檢查異常,則需輔以斷層造影、支氣管造影、血管造影及縱隔充氣造影等檢查。同時為提高診斷準確性,還需根據具體情況給予內窺鏡檢查,放射性同位素檢查,經皮穿刺活檢,試驗性放射治療,活體組織檢查,CT、開胸探查或胸骨縱劈切開,切除腫塊或活體組織病理檢查。診斷原發性縱隔腫瘤過程中,還需注意與縱隔淋巴結核、主動脈瘤及中央型肺癌進行鑒別診斷。無論良性還是惡性的原發性縱隔腫瘤,均需采用手術方法治療。而采取傳統開胸手術或電視胸腔鏡手術應在尊重患者及家屬意愿的前提下,視腫瘤的形態、大小而定。切口位置選擇也需結合腫瘤位置和大小來確定術中對于腫瘤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的情況,需切除被侵犯的部分組織并進行修復。本組 83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選擇前外側切口 22 例,后外側切口 35例、正中切口 26例,腫瘤完整切除 79例,總切除率 95.18%(79/83),術后死亡1例,為75歲以上女性,開胸手術可見腫瘤難以切除行活檢,病理檢驗結果呈低分化癌,術后1周死于呼吸衰竭,死亡率 1.2%(1/83)。結果表明原發縱隔腫瘤的診斷主要依賴胸部X線和胸部CT檢查,無論良性惡性均需手術治療時可采取傳統開胸手術和電視胸腔鏡,兩種方法均安全可靠,但應注意防止發生手術并發癥。

參考文獻

[1] 劉建軍. 原發性縱隔腫瘤100例診斷及治療分析[J]. 中國當代醫藥, 2010,(27).

[2] 王志剛,張曉膺,狄冬梅,王中林,錢永祥,蔣南青.原發性縱隔腫瘤的診斷和外科治療[J]. 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8,(06).

[3] 王東. 36例原發性縱隔腫瘤的CT診斷分析[J]. 中外醫療, 2009,(24).

篇5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對在本科進行胸腔鏡下行縱隔腫瘤切除術 , 且術后未留置胸腔引流管的 39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 22 例 , 女 17 例;年齡 17~62 歲 , 平均年齡41 歲 ;縱隔囊腫 15 例 , 食管囊腫 10 例 , 胸腺瘤 8 例 , 脂肪瘤 6 例 ;腫瘤最大直徑 7.9 cm, 最小 1.1 cm ;術前均進行相應的胸部掃描檢查, 無合并其他疾病, 符合手術指證。

1. 2 護理措施

1. 2. 1 心理準備 由于患者及家屬一般對腫瘤的概念比較模糊 , 常伴有焦慮、恐懼等心理反應;另外胸腔鏡應用于縱隔腫瘤切除術 , 對于患者而言是一項新技術 , 其害怕術中有危險或對手術治療效果存在懷疑, 而對于常規開胸治療方法, 又害怕手術創傷大, 患者身體不能承受等問題, 易出現焦慮、無助等心理反應。此時應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相關疾病知識, 包括胸腔鏡的特點及治療其疾病的優點 , 同時告知患者術中及術后有可能發生的問題及處理方法, 術后放置胸管的作用, 置與不置胸腔引流管的好處以及注意事項及配合要點。幫助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

1. 2. 2 呼吸道準備 術前應囑咐患者戒煙 1 周 , 以減少呼吸道分泌物 , 有效預防術后引起肺不張及嚴重的肺部感染 , 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對于已有咳嗽、咳痰或肺部并發癥的患者 , 應給予抗生素治療 , 痰液較多且黏稠者 , 可給予霧化吸入 , 盡快促進肺部健康 , 為實施手術做好必要的呼吸道準備。指導患者做腹式呼吸訓練及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 使其完全掌握要點和注意事項, 為術后呼吸道護理打下基礎。

1. 2. 3 術后出血量的觀察及護理 術后出血的量和速度直接關系著是否需要再次手術止血或者轉為開胸止血 , 并且是一項嚴重危機生命的術后并發癥。術后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巡視和觀察 , 特別注意觀察患者的血壓、心率、呼吸 , 結合患者的皮膚顏色、黏膜顏色、意識清醒程度、呼吸深淺等臨床表現來間接觀察術后出血量;同時還應觀察傷口處敷料或創可貼處有無滲血 , 并及時對滲血量進行評估 , 報告醫師 , 由手術醫師根據具體情況作出相應處理。本組患者通過護理人員密切觀察 , 發現 2 例胸腔內出血患者 , 經過胸腔鏡查找止血, 效果良好, 未轉為開胸止血;1例腔鏡口滲血, 經過醫生應用止血藥物保守止血。

1. 2. 4 氣胸的觀察及護理 由于縱隔的特殊生理位置 , 與肺組織相鄰 , 術中胸腔鏡視野有一定的盲區 , 在手術過程中器械操作或用力牽拉 , 都可導致肺組織不同程度的損傷 , 甚至造成漏氣導致氣胸。術后通過嚴密觀察患者的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以及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難、發紺等臨床表現 , 可有效判斷是否并發氣胸。

1. 2. 5 呼吸道的護理 因患者術后未留置胸腔引流管 , 有效減輕了患者的疼痛 , 可適時協助患者翻身 , 給予拍背 , 促進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 鼓勵患者做腹式呼吸、吹氣球等活動 , 甚至鼓勵患者早日進行小范圍的下床活動 , 以促進肺組織的擴張, 避免術后肺不張及肺部感染的發生。

1. 2. 6 營養支持 術后患者的機體處于高代謝狀態 , 充分的營養支持對術后康復十分重要。術后第 1 天可通過靜脈輸液補充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物質 , 必要者給予血漿或人血白蛋白 , 以糾正機體的負氮平衡 , 全面補充水和電解質 ;當胃腸通氣后 , 可通過胃管鼻飼營養液 , 鼻飼應緩慢小劑量多次進行 , 避免一次快速大劑量打入營養液, 防止胃負擔過重, 造成消化不良、腹脹。在拔除胃管前應先經口進食實驗 , 進食從溫開水到流質再到半流質軟食 , 進食無不適后方可拔除胃管, 給予清單、易消化的高熱量、低脂肪、低鈉、低糖飲食, 以保證機體正常營養需求。

2 結果

39 例患者手術均成功 , 無 1 例轉開胸手術 , 術后恢復周期短, 術后并發癥少 , 整體治療費用較傳統開胸手術少。

篇6

【關鍵詞】精原細胞瘤 縱膈 概述 診斷 治療

1 病理資料

病例:患者,男,28歲,因“間歇性胸痛3月余,檢查發現右中縱膈腫塊一天”于2010年4月14日入院。3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右胸部針刺樣疼痛,伴咳黃綠色痰,量中;無伴胸悶、氣促、心悸等不適,未行任何治療。3個月以來患者癥狀未見明顯改善遂就診當地醫院,行胸CT檢查發現右中縱膈腫塊,為求進一步治療就診于我院。入院查體:體溫36.3℃,脈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125/86mmHg。神清,營養中等。雙肺部聽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音。心尖搏動范圍正常,心率80次/分,律齊,心音有力無異常雜音,未聞及心包摩擦音;腹平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腸鳴音3次/分,四肢活動可,肌力正常,病理征(―)。入院檢查見血常規、生化、腫瘤五項均正常;我院胸CT示:右中縱膈見一7.3×8.2×10.5cm大小軟組織腫塊影,其內可見多處片狀低密度影。平掃CT值約50Hu,低密度區CT值約32Hu;增強掃描縱膈內病灶僅見輕微不均勻鈣化灶,CT值約為58Hu,病灶上緣達第一胸肋關節;考慮縱膈內畸胎瘤可能。全身骨掃描及雙側B超未見異常。在未見明顯手術禁忌下于2010年4月19日行雙腔氣管插管全麻下右中縱膈腫物切除術。術中見前中縱膈腫物約10×10×8cm大小,質偏硬,腫瘤包膜不完整,部分呈浸潤性生長。腫瘤侵及右肺上、中肺葉部分肺組織。打開縱膈胸膜后從胸骨后、上腔靜脈和無名靜脈、心包前銳、鈍性逐漸分離腫瘤。因腫瘤侵及肺組織,故沿腫瘤旁1cm處將受侵右肺上中葉肺組織一并完全切除。術后病理結果報:鏡下見腫瘤細胞體偏大,大小形態較一致,核圓/卵圓,染色質細,可見核仁及核分裂,漿豐富,彌漫排列,見纖維分隔,并可見淋巴細胞浸潤。免疫組化:PLAP(++),LCA(-),LCA(-),HHF35(-),Desmin(-),AR(-),Ki67>80%陽性。符合:(縱隔)精原細胞瘤。

2 討論

原發性縱隔精原細胞瘤多見于20~4O歲男性,女性罕見,它是原發性縱隔惡性生殖細胞腫瘤的一種。臨床上原發性縱隔精原細胞瘤發病罕見,約占原發性縱隔腫瘤的1%[1]。其發病機制是胚胎發育過程中卵黃囊的內胚層細胞出現原始生殖細胞,這些細胞在移行至生殖嵴的過程中發生迷走(中途停留或移行到別處),少部分細胞未退化而保留分化潛能,某些致畸作用下,這些細胞可發展成精原細胞瘤。

此類腫瘤生長隱匿且緩慢,腫塊發現時較大,癥狀多出現在病程晚期。臨床主要表現為腫塊壓迫局部的癥狀,如胸悶、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等,全身癥狀少見。部分嚴重者可伴發熱、體重下降及上腔靜脈綜合征。約10%患者無自覺癥狀,僅為健康體檢或常規X線胸片所發現。40%患者確診時病灶雖大但較局限,以胸腔內(如肺內)轉移常見,胸腔外轉移較少。

原發性縱隔精原細胞瘤呈低度惡性,對于該病的好發人群年輕男性(90%以上患者為20~40歲男性),經過綜合治療,有治愈可能。治療前應檢查以除外內隱匿性原發瘤。腫瘤局限者可優先行腫瘤全部或大部切除;對于病灶巨大、與周圍組織粘連較嚴重者,選取合適部位切口,充分暴露術野,經細致全面探明腫瘤與鄰近器官的關系后,適當考慮全部或大部分摘除。但是,由于精原細胞瘤發現時常較大,病程已于中晚期,局部手術治療往往不徹底,若術中伴有廣泛大血管與周圍器官浸潤,實際上只有20%患者能根治性切除。因此,根治性開胸腫瘤切除術受到了限制,術后應附加放療或化療。縱隔精原細胞瘤對放療敏感,單純放療主要用于無法手術或有治療、化療禁忌的患者。對于手術完全或大部分切除腫塊者行術后放療有利于防止復發,5年存活率可達75%。復發轉移后再行放療仍有效[2]。

結合本例,患者為年輕男性,開始發病僅有右胸輕微疼痛,無明顯胸悶、咳嗽、心悸等不適。發病較為隱匿,不易早期發現,腫塊增大后癥狀仍不典型。胸CT表現并無太多特異性,容易誤診。本例患者雖然腫瘤巨大,達10×10×8cm大小,且與肺組織有粘連,但經仔細解剖和分離,最終完整切除腫瘤及部分肺組織,達到手術根治效果。術后于2010年8月開始行術后輔助放療,方案為DT 40Gy/20F。并且分別于2010/6/11,2010/7/5,2010/8/9,2010/9/7,2010/10/4,2010/11/1行六次術后輔助化療,方案為VP16 100mg D1-4, DDP 30mg D1-3,3周為一周期,6周期為一療程。隨訪至今患者無明顯復發征象。

參考文獻

[1] Hainsworth,JD. Diagnosis,staging,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the patient with mediastinal germ cell carcinoma [J]. Chest Surg Chn N Am 2002,12(4):665-672.

篇7

本次研究中,患者手術所需時間為75~197min,平均為(98.4±3.2)min,術中出血量為81~361min,平均出血為(256.1±3.4)ml,術后共5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9.62%,其中3例呼吸衰竭,對其進行呼吸機及相應對癥治療后恢復良好,1例出現肺部感染、1例出現肺部水腫情況,2例患者經過強心、抗感染治療等對癥治療后痊愈,隨訪12個月后,4例惡性腫瘤患者中,1例復發后死亡。其余患者恢復良好。

2討論

2.1正確診斷縱膈腫瘤縱膈腫瘤存在惡性傾向,故進行及時治療非常重要。由于縱膈腫瘤本身體征較少,并缺乏典型癥狀,故臨床上長與其它疾病混淆[2],如胸悶、氣喘、咳嗽等癥狀,在體檢期間可出現胸骨隆起癥狀,并出現局限性哮鳴音,經過X線片檢查后發現縱膈腫塊或陰影,并確定其大小和密度,CT檢查可得出縱膈占位病變結果。通過影像學檢查能有效明確腫瘤的性質,腫瘤與心臟、血管之間的關系,從而能有效為手術提供重要依據。經過確診后,醫生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并盡量完整切除腫瘤及粘連組織,妥善處理病灶。

2.2手術方式的選擇合理選擇手術方式非常重要,本文給出以下幾點建議,其中胸腺腫瘤主要使用正中切口,該手術方式能達到較好的視野。前縱膈腫瘤則主要采用前外側切口手術,該手術方式對患者的生理影響較少。后縱膈腫瘤主要使用后外側切口術,但該手術對患者創傷較大,故建議謹慎使用。為防止術后復發,醫生應爭取對包膜完整患者進行完整腫瘤切除,對手術困難者可先進行包膜內切除,最后切除包膜。此外,手術應由淺入深進行治療,使腫瘤部分松動,貼近瘤體表面并逐步進行解剖游離,醫生必須對腫瘤根部進行細節處理,對于一些巨大囊腫,在術中應首先進行減壓操作,將囊液吸取干凈后再整塊切除。

2.3手術后注意預防并發癥腫瘤較大的患者,其病情較為復雜,手術后容易出現并發癥,并導致出現呼吸衰竭。對此類患者應重視圍手術期處理和手術方式。若患者術后出現呼吸衰竭,應及時進行氣管切開,并給予呼吸機輔助治療,再配合抗膽堿酯酶藥物支持治療;對于神經源性腫瘤患者,手術時不能進入錐孔,避免出現無法止血情況。縱膈腫瘤在手術過程中容易出現大出血現象,并導致患者死亡,一些患者體內腫瘤與大血管粘連,在手術分離過程中必須多加注意,如分離心包過程中,應避免對心包造成損害,必要時可保留部分腫瘤。此外,必須要對患者進行術后針對性治療,如患病時間較長患者,應嚴格控制輸液的速度和用藥量,避免因輸液速度過快而產生不良反應,對于惡性腫瘤患者,在進行及時手術后密切觀察患者情況,并進行分階段化療。

篇8

一、學習一本小冊子

認真組織學習《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基本知識白問》。結合農委工作實際,以個人自學為主,確保入心入腦,深受觸動,通過學習強化農委干部職工的服務觀念,提升服務自覺。

二、觀看一套音像資料

從三月份起,農委即開始組織全體干部職工集中觀看了《的四個晝夜》、《焦裕祿》、《楊善洲》、《生死牛玉儒》、《苦難輝煌》以及多部反復警示片,觀看結束后,組織黨員干部進行交流討論,談認識、談感受,進一步強化宗旨意識和服務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組織一次大走訪活動

3月13日,區農委領導班子全體成員一行深入到農委“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系點村進行走訪,廣泛宣傳群眾,做到“走訪不落一戶、宣傳不少一人”同時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征求意見表等形式,廣泛了解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并認真做好走訪筆錄,梳理群眾意見建議,作為對照檢查和整改落實的重要依據。

在村村委會,農委領導班子一行詳細了解了村整體搬遷后的設施配套情況、村民生活狀況及農業生產等方面的情況,農委領導班子對村19余戶困難村民進行了慰問,并到村舊址進行實地考察,之后與該村集體領導進行了座談,共同研究探討該村的發展規劃,研究農民增收致富的項目和產業,重點研究村整體搬遷后如何解決村民的生存問題。

四、開展一次志愿服務

農委黨員干部把“最需要幫助的人能夠得到幫助”作為重要目標,以生活困難群眾和老年人、殘疾人、下崗職工、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為重點,認真開展志愿服務,切實做好“雪中送炭”的事情。擴大服務群眾覆蓋面,以黨員干部進社區為平臺,農委黨組書記帶頭服務,黨員發揮個人優勢和技術特長,針對不同群體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在服務中拉近與群眾的感情,增強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過程和成效,逐一建立健全服務體系和制度,推動服務群眾常態化、長效化。

五、上一次黨課

4月22日,在區農委集中學習例會上,黨總支書記馬建軍為全委黨員干部講授《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一課。馬書記分別從“”問題產生的思想根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以及如何筑牢抵制“”問題思想防線三個方面,就如何樹立正確的思想導向和現實示范,為全體黨員干部講了生動且令人反思的一課。隨后,全體聽課黨員干部就學習感受及下一步工作打算進行了交流,并確定了全委下一階段重點工作:一是利用好學習階段最后一段時間,將學習教育再深化、再加強,真正達到入腦入心,并通過抽查考試的方式檢驗學習效果。二是廣泛征求意見,鼓勵大家提意見、提建議,班子成員及科室長要認真對照反饋回的意見建議撰寫對照檢查材料,分析愿意及改進措施。三是堅持不懈抓好惠民舉措,將教育實踐活動轉化為為民務實的實效,讓干部作風的轉變為群眾帶來真真正正的實惠,贏得群眾擁護。

篇9

尤其今年以來,為了贏得移動互聯網的“船票”,百度、360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加碼”手機瀏覽器,這給Opera、UC等獨立手機瀏覽器公司平添不少壓力。另外,有關APP將取代瀏覽器的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手機瀏覽器廠商應如何突圍?

就此問題,時代周報記者專訪了全球最大手機瀏覽器廠商Opera中國區總經理、歐朋CEO宋麟。

巨頭進入的機遇與挑戰

時代周報:如何看待未來兩年國內手機瀏覽器的市場前景?

宋麟:移動互聯網發展確實非常快,而且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快。手機瀏覽器作為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未來前景無限。

理論上今年出貨的手機,不管是智能機還是非智能機,主打的特點都是移動上網。我估計到2014年,中國的手機用戶絕大部分應該都可以算作移動互聯網的用戶,不管怎么樣,我們處在一個朝陽行業里邊。

時代周報:近期,有關百度將收購UC的市場傳言很多,你如何看待來自互聯網巨頭的壓力?

宋麟:今年我們的基本判斷是,移動互聯網整合、兼并和收購會比以前來得更加猛烈。

目前,大的巨頭都更多地采取收購或者合作的策略,所以今年的資本市場會非常熱鬧。快一點的話,未來兩三個月里大家就有可能聽到一些相關的消息。

巨頭進入對于像歐朋這樣相對比較獨立的公司來講當然是一個挑戰,但我覺得也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因為,移動互聯網本身還是在一個非常初始的階段,想象空間太大、盤子太大了,用戶規模的成長空間還很大,比如微信用戶是3億,但活躍用戶也就1億多、不到2億。

瀏覽器同質化嚴重

時代周報:與手機QQ瀏覽器和UC手機瀏覽器等競爭對手相比,你認為歐朋有哪些方面的競爭優勢?

宋麟:目前,很多競爭對手都處于從非智能機用戶向智能機用戶的轉變階段。它們很大一部分用戶都是非智能手機上的。歐朋的用戶數看起來稍微少一些,但里面有80%-90%都是智能手機用戶。因此,從非智能機向智能機過渡期間,歐朋用戶流失的風險要明顯小于其他廠商。

另外比較重要的一點是,Opera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是HTML5標準的主要制訂者。瀏覽器技術很多核心的東西也是由我們發明和創造的。今年2月Opera在西班牙就了CPU加速引擎Opera Sphinx,這反映了我們的技術實力。

還有一點,歐朋瀏覽器相對非常個性化。眾所周知,中國的瀏覽器市場同質化現象挺嚴重的,UC、QQ等手機瀏覽器基本差不多,換個360瀏覽器用也沒什么太大區別。而我們從最開始的UI設計到用戶使用操作方面都有自己獨立的特點,是能讓用戶全面定制的瀏覽器。

瀏覽器搜索創新可期

時代周報:蘋果APP Store模式興起后,吸引了大批用戶和開發者。美國《連線》雜志甚至撰文稱,“Web已死,APP永生”。你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宋麟:瀏覽器本身就是本地應用的終結者。

移動互聯網所依賴的技術,就是文本的形式,所有人都會很容易通過超鏈接,從一個網頁連到另一個網頁,就是這么簡單。這么簡單的東西從1994年、1995年開始變成整個萬維網的基礎,能讓所有人很容易地信息、分享信息和使用信息,這正是萬維網的精神所在,也能繼續讓瀏覽器占據比較重要的位置。

本地應用和瀏覽器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本地應用所有的數據都是私有的形式寫在程序里,天生不適合被分享、被。以微博為例,如果想把微博的信息分享給那些不是微博用戶的人得有多困難。這個更說明了瀏覽器作為信息快速、分享渠道的重要性了。

另外,瀏覽器被看淡主要還是因為HTML5的性能受限。不管是第三方瀏覽器還是系統自帶瀏覽器,都不能完全發揮它的能力。

但隨著Opera Sphinx的,這款全球首款基于硬件渲染的HTML5游戲處理引擎將大幅提升HTML5游戲性能及表現力,讓HTML5游戲也能達到原生游戲的性能水準。今年二、三季度各大硬件廠商、芯片廠商也會配合歐朋瀏覽器的引擎技術,這將極大解決性能上的瓶頸。

時代周報:手機瀏覽器和搜索能擦出怎么樣的火花?

篇10

[關鍵詞] 硫酸氫氯吡格雷;急性冠脈綜合征;炎癥;超敏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

[中圖分類號] R5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3(b)-0070-03

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或糜爛,繼發完全或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為病理基礎的一組臨床綜合征[1]。近年來研究表明,炎癥反應直接參與了ACS的發生發展,如巨噬細胞、細胞因子、補體及其他炎癥前介質均參與其中。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與抗炎的雙重作用,硫酸氫氯吡格雷為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其抗炎作用鮮見報道[2-3]。基于此,本文探討了硫酸氫氯吡格雷對ACS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與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0月湖南省懷化市中醫醫院心內科收治的ACS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臨床表現、心電圖及心肌酶學檢查結果均符合200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心臟病協會(ACC/AHA)制訂的ACS診斷標準[4]。排除標準:①心力衰竭、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慢性結締組織疾病、免疫性疾病和急性感染者;②非冠狀動脈血栓疾病者;③近1個月內應用氫氯吡格雷治療或實施過手術者;④不合作者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者。共納入研究對象86例,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3例。觀察組中,男32例,女11例;年齡44~78歲,平均(61.0±10.5)歲;病程1 h~20年,平均(5.5±2.2)年;急性心肌梗死19例,不穩定型心絞痛24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13例;年齡45~76歲,平均(60.5±10.8)歲;病程3 h~18年,平均(5.4±2.3)年;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不穩定型心絞痛2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病變類型及合并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參照2007年ACC/AHA關于ACS的治療指南[4]給予冠心病2級常規治療(包括鎮靜、休息、改善心肌供血、控制血壓、調脂治療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首次頓服阿司匹林300 mg,后100 mg/d,療程30 d。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阿司匹林加硫酸氫氯吡格雷,首次頓服阿司匹林加硫酸氫氯吡格雷各300 mg,而后阿司匹林100 mg/d加硫酸氫氯吡格雷75 mg/d,療程30 d。兩組患者中有溶栓指征者以尿激酶150萬U加入生理鹽水100 mL中,ivgtt,30 min內輸完。

1.3 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用藥前,用藥7、30 d后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3 mL,EDTA抗凝,離心分離血清,-20℃保存。應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測定血清hs-CRP水平,N High Sensitivity CRP Reagent進口原裝試劑盒購自德國Date Behring公司;應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TNF-α,ELISA試劑盒系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產品;嚴格按規程和試劑盒說明進行操作與判斷結果,試劑均在有效期內使用。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hs-CRP與TNF-α水平比較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hs-CRP與TNF-α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治療7、30 d后,hs-CRP與TNF-α水平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或P < 0.01);對照組治療30 d后,hs-CRP與TNF-α水平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7、30 d后,觀察組hs-CRP與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相應時點的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 討論

ACS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其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目前研究表明,ACS是一個多因素參與、多步驟復雜病理生理過程的臨床綜合征,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破裂、血栓形成,進而導致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臨床與基礎研究發現,炎癥反應貫穿于ACS發生發展的全過程。目前,血清hs-CRP和TNF-α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炎性標記物之一[5],如hs-CRP不受全血、抗炎藥物和激素因素的影響,能與炎癥同步變化,被認為是致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子;TNF-α主要參與炎癥反應的級聯過程,在ACS患者其血清TNF-α水平明顯升高,因此其對ACS易損斑塊的識別、預測斑塊破裂均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6]。基于此,本文選擇血清hs-CRP和TNF-α作為本研究的主要觀察指標。

在臨床實踐中,阿司匹林被廣泛應用于抗血小板,且同時具有抗炎作用,因此本研究中對照組即選用阿司匹林用于患者治療。觀察組選用硫酸氫氯吡格雷治療,該藥屬一種新型噻吩吡啶類衍生物,能選擇性地阻斷二磷酸腺苷(ADP)與血小板受體的結合,抑制激活ADP與糖蛋白GPⅡb/Ⅲa復合物,從而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也可抑制非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且不影響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即具有顯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7-8]。硫酸氫氯吡格雷最早于1986 年由法國賽諾菲公司研制開發成功,2002年進入我國醫療臨床市場,目前上市產品有進口波立維和國產泰嘉兩種劑型,被應用于預防和治療因血小板高聚集狀態引起的心、腦及其他動脈的循環障礙疾病,可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性事件的發生(如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等)。與其他抗血小板藥物相比,硫酸氫氯吡格雷具有療效強、費用低、副作用小等優點,在臨床上有著獨特的優勢。如回皓升等[9]研究結果顯示,負荷劑量的硫酸氫氯吡格雷對直接支架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噻氯匹定。王歡等[10]研究認為,在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方面,硫酸氫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均能發揮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硫酸氫氯吡格雷效果優于阿司匹林。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較對照組能更顯著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進而表明硫酸氫氯吡格雷亦具有抗炎作用。綜合文獻觀點,其機制可能與硫酸氫氯吡格雷阻斷ADP受體,減少了血小板釋放更多活性因子,進而抑制了對巨噬細胞的誘導、遷移和增殖作用有關。但是,硫酸氫氯吡格雷是否還通過其他機制產生抗炎作用,還有待后續深入的研究。

綜上所述,可見硫酸氫氯吡格雷降低了急性冠脈綜合癥患者的血hs-CRP及TNF-α水平,具有較好的抗血小板和抗炎作用,因而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具有更好的心血管保護作用。

[參考文獻]

[1] Naresh R,Rosemary JP,Amelia SK,et al. The role of echocardiography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NT-pro-BNP measurem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Med Sci Monit,2007,3(12):547-578.

[2] Cornel JH,Becker RC,Goodman SG,et al. Prior smoking status,clinical outcomes,and the comparison of ticagrelor with clopidogrel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Insights from the platelet inhibition and patient outcomes(PLATO)trial [J]. Am Heart J,2012,164(3):334-342.

[3] 沈宗泉,周亞峰.氯吡格雷對頸動脈斑塊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09,16(10):24-25.

[4] Gehrie ER,Reynolds HR,Chen AY,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outcomes of women and men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sults from the Can Rapi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Unstable Angina Patients Suppress Adverse Outcomes with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C/AHA Guidelines(CRUSADE)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 [J]. Am Heart J,2009,158(4):688-694.

[5] 張明吉,何建彤,張桐艷,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后妊娠相關蛋白A、高敏C反應蛋白和腦鈉肽水平的變化及意義[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09,7(6):423-426.

[6] Mora S,Rifai N,Buring JE,et al. Additive value of immunoassay-measured fibrinogen and high-sensitity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for predicting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J]. Circulation,2006,114(5):381-385.

[7] 周海棠,宋建平.氯吡格雷對急性冠脈綜合征血小板活化的干預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12):15-17.

[8] 柳要偉,張德明,高立,等.冠心病患者應用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的臨床觀察[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7(3):185-186.

[9] 回皓升,梁高燕.國產氯吡格雷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09,4(28):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