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原子質量范文

時間:2023-03-26 02:02: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相對原子質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相對原子質量是指以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作為標準,任何一種原子的平均原子質量跟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的比值,稱為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2、原子質量是固定的,不同物質原子質量不同。用一種碳原子的12分之一來做標準,這是化學界的規定。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氬的相對原子質量是40。氬,非金屬元素,元素符號Ar。氬是單原子分子,單質為無色、無臭和無味的氣體。是稀有氣體中在空氣中含量最多的一個,由于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多,氬是最早發現的稀有氣體。

由于原子的實際質量很小,如果人們用它們的實際質量來計算的話那就非常的麻煩,例如一個氫原子的實際質量為1.674×10?2?千克,一個氧原子的質量為2.657×10?2?千克。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為1.993×10?2?千克。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其各種同位素相對原子質量的加權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最下面的數字為相對原子質量。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鈧相對原子質量:44.955912。

鈧是一種化學元素,元素符號是Sc,原子序數是21,是一種柔軟、銀白色的過渡金屬,熔點1541℃,沸點2831℃。易溶于水,可與熱水作用,在空氣中容易變暗,主要化合價為+3價。常跟釓、鉺等混合存在,產量很少,在地殼中的含量約為0.0005%。鈧常用來制特種玻璃、輕質耐高溫合金。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 一個關于“相對原子質量”教學的案例

玉環縣蘆浦中學 于 偉

【導言】

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由實際質量轉到相對質量時學生會感到有些困難。怎樣解決這個困難并使學生較容易地理解“相對原子質量”呢?

【案例】

師: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它的質量和體積都是非常小的。大家知道一個氧原子、氫原子、碳大原子質量分別是多少千克嗎?(學生一時說不出,并準備想辦法查閱)

生:一個碳原子質量:1.993×10-26千克

一個氫原子質量:1.674×10-27千克

一個氧原子質量:2.657×10-26千克

師:大家觀察一下上述各個原子質量是由幾個數字組成的?

生:9個數字

師:這樣我們書寫或記憶起來會怎樣?(不方便)

師:其實很多年以前科學家就在想辦法解決這樣一個問題,“用什么數據能簡便地表示原子的質量大小呢?”現在科學家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如一個碳原子質量用“12”表示;一個氫原子質量用“1”表示,一個氧原子質量用“16”表示等等。并把它們稱為“相對原子質量”(揭示課題)

師:相對原子質量是怎么來的呢?“相對”的意思就是與參照對象進行比較,如我們生活中問年齡往往問“今年幾歲了?”而不是問“活多少天了?”。人們習慣上說的年齡是“365天”作為一個標準的,實際天數與標準比較所得到的。

生:這樣相對原子質量也要有一個標準了!

師:對,它的標準是: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作為一個標準。(插入“標準的來歷”見附件)有了標準后相對原子質量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呢?

(接下來引導學生計算相對質量)

【反思】

這個設計為了化解學生對標準的理解,很巧妙地運用了人們常說的年齡中的標準進行類比,促使學生聯想:“相對原子質量也是有個標準的,它的標準是什么呢?”

篇5

【關鍵詞】春小麥;硒;產量;礦質元素

巴彥淖爾市河套灌區是國家和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食生產基地,也是自治區優質小麥產區。小麥品質之優劣是遺傳因素和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環境因素中,施肥的影響作用較大。在施肥對小麥營養品質的影響的研究中,對N、P、K肥料的研究較多,而對硒等微量養分的研究比較少。本研究主要針對河套地區春小麥優質暢銷的特點,研究河套地區春小麥硒肥施用方式對春小麥的籽粒及礦質元素含量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及地點

試驗以永良四號為材料,田間試驗于2005年在河套平原臨河區的城關鎮上進行。供試土壤為灌淤土,肥力中等,土壤全量硒含量為0.0211mg/kg。

1.2 試驗方法

試驗設對照(A)、富硒專用種肥75kg/hm2(B)、抽穗前噴施富硒專用葉面肥525 kg/hm2、噴施富硒專用葉面肥0.013kg/hm2(C)、富硒專用種肥75 kg/hm2拌種+抽穗前噴施富鋅專用葉面肥0.013 kg/hm2(D)4個處理。3月22~26日播種,播種量均為每畝25kg,每畝施尿素(含N46.7%)2.5kg,磷酸二銨(含P24.1%)17.5kg。每個試驗的小區面積均為0.1畝,重復2次,共計16個試驗小區。7月16~17日收獲,試驗田間管理按照《A級綠色食品春小麥生產技術規程》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施硒肥對春小麥面粉中礦質元素含量的影響

表1可以看出,施用富硒專用肥極顯著地提高了小麥面粉中硒的含量,硒含量提高0.22mg?kg-1,增長了3倍之多,達到α=0.01的極顯著水平。施硒大大降低了面粉中鐵和錳的含量,鐵含量降低16.68mg?kg-1,降幅為13.09%,達到α=0.01的極顯著水平;錳含量降低0.62mg?kg-1,降幅5.23%,達到α=0.05的顯著水平。施硒肥可以有效提高籽粒和面粉中硒元素的含量,從而實現硒的富集。

2 不同的大寫字母代表數值間差異達到P=0.0極顯著水平,不同的小寫字母代表數值間差異達到P=0.05級顯著水平

3 小結

3.1 硒肥可以有效提高籽粒和面粉中硒元素的含量,以及麩皮粗蛋白質和硒、銅、鋅、鎂的含量,從而實現硒的富集。施硒大大降低了面粉中鐵和錳的含量和麩皮中磷、鉀的含量,而對麩皮中鈣、鐵、錳含量的影響較小。不同施Se處理中Se的平均含量以種肥+噴施處理>噴施處理>種肥處理>對照顯示排列,但三種施硒方式與對照相比Zn含量差異不明顯。

3.2各施硒處理與對照相比,小麥籽粒產量均有所提高,但籽粒千粒重和容重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施硒的種肥處理,增產顯著。不同施硒方式,其小麥千粒重、容重和產量較對照均有所下降。

參考文獻

[1]曹廣才,王紹中主編. 小麥品質生態[J]. 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9:19

[2]高炳德等. 品種及栽培環境對春小麥氨基酸含量和組成的影響. 華北農學報[J]. 2002,17(專輯):152~157

[3]高炳德,劉美英等.春小麥礦質元素含量及影響因素研究.

[4]張化,索全義,高炳德.硒肥、鋅肥及其互作對春小麥產量影響的研究.

[5]孫文靜.春小麥鋅硒吸收規律及其富集技術的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篇6

【關鍵詞】春小麥;鋅;硒;產量;礦質元素

小麥是河套平原和大興安嶺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在當地作物生產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小麥品質之優劣是遺傳因素和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1-2]。在環境因素中,施肥對小麥的影響作用較大。在施肥對小麥營養品質影響的研究中,對氮、磷、鉀肥的研究較多,而對鋅、硒等微量養分的研究比較少。近年來,農作物中硒、鋅等人類必需的礦質養分富集技術的研究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研究硒、鋅對春小麥籽粒及礦質元素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與地點

試驗以永良四號為供材料,田間試驗于2005年在河套平原杭錦后旗的二道橋鄉進行。供試土壤為灌淤土,肥力中等,土壤速效鋅為0.4487mg/g,土壤全量硒含量為0.0261mg/kg。

1.2 試驗方法

試驗設對照(A)、富硒專用種肥75kg/hm2+富鋅專用種肥150 kg/hm2(B)、抽穗前噴施富硒專用葉面肥525kg/hm2+噴施富硒專用葉面肥0.013kg/hm2(C)、富鋅專用種肥150kg/hm2拌種+抽穗前噴施富鋅專用葉面肥525kg/hm2和富硒專用種肥75kg/hm2拌種+抽穗前噴施富鋅專用葉面肥0.013kg/hm2(D)4個處理,隨機區組排列。3月22~26日播種,每667播種量均為25kg,每667施尿素(含N:46.7%)2.5kg、磷酸二銨(含P:24.1%)17.5kg。每個試驗的小區面積均為66.7,重復2次,共計16個試驗小區。7月16~17日收獲,試驗田間管理按照《A級綠色食品春小麥生產技術規程》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富鋅富硒專用肥對面粉中礦質元素含量的影響

3 結論

施用富鋅富硒專用肥可顯著提高小麥面粉和麩皮中鋅、硒的含量,對鉀、鈣、鎂、錳、銅的含量也有所提高作用。科學合理施用鋅、硒肥可以實現小麥籽粒和面粉中鋅、硒的富集,不同施用方式的效果表現為種肥+噴施處理>噴施處理>種肥處理>對照。

參考文獻

[1]孫文靜.春小麥鋅硒吸收規律及其富集技術的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張化,索全義,高炳德.硒肥、鋅肥及其互作對春小麥產量影響的研究[J].

[3]中國土壤學會農業化學專業委員會.土壤農業化學常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4]GB 13105―91,食品中硒限量標準[S].

[5]蓋鈞益.試驗統計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6]G B 13106―1991,食品中鋅限量衛生標準[S].

篇7

1、高錳酸鉀的相對原子質量是:39+55+16*4=158g/mol。相對原子質量(Ar)是指以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作為標準,任何一種原子的平均原子質量跟一個碳-12原子質量的1/12的比值,稱為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2、相對原子質量=某種原子的質量/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原子核質量+核外電子質量/[(1/12]mC≈原子核質量/(1/12)mC=質子的質量+中子的質量/(1/12)mC=[質子數*一個質子的質量+中子數*一個中子的質量]/(1/12)mC=[質子數*(1/12)mc+中子數*(1/12)mC]/(1/12)mC=質子數+中子數。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論文中,常會碰到一些看似簡單,實則使人頭痛的物理量、計量單位和符號問題。例如,作者常常需要對研究的目標物質進行描述,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其分子大小。在我們的編輯實踐當中發現,來稿中很多研究論文在描述關于物質分子大小時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多數研究論文仍然使用“分子量”這一物理量,以“道爾頓”或“千道爾頓”為單位(××D或××kD)來描述;有的使用了“相對分子質量”這一物理量但是書寫卻不正確;只有極少部分論文正確地使用和書寫了這一物理量。究竟應如何正確使用?

2描述物質分子大小的物理量

對所研究的原子和分子的質量進行描述,以往多使用“道爾頓(D)”這一單位。英國化學家JohnDalton(1766-1844)是近代化學之父,在化學方面提出了定量的概念,總結出了質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和化合量(當量)定律。在此基礎上,1803年又發現了化合物的倍比定律,提出了元素的原子量概念,并制成最早的原子量表。人們為了紀念道爾頓,以他的名字作為原子質量單位,定義為12C原子質量的1/12,1D=1/Ng,N為阿伏加德羅常數。

以往我們常用的描述物質分子大小的物理量是分子量,它是“單質或化合物以分子形式存在時的相對質量”[1]。我們知道,以一個12C重量的1/12為標準,其他的原子質量同這標準相對照得出相對質量,稱為這個原子的原子量[2]。分子量是物質分子或特定單元的平均質量與核素12C原子質量的1/12之比,等于分子中原子的原子量之和[3]。

對于分子來說,一個分子的質量,用道爾頓表示時,應該是“蛋白質A的質量為××道爾頓”。因為分子量為該物質的分子的質量與12C原子的質量的1/12之比,所以如果說“蛋白質A的分子量為××道爾頓”,乃是不正確的表示方法。

3國家標準中規定的物理量

道爾頓是核物理與反應堆技術中慣用的質量舊單位,自1960年起,用原子質量單位(u)代替它,規定1dalton=1u≈1.6605402×10-27kg[4]。

作為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一致,現行有效的1993年修訂的國家標準《量和單位》選擇了“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這兩個物理量名稱,并在GB3102.8—93的引言中說明:“本標準中的相對原子質量Ar和相對分子質量Mr,以前分別稱為原子量和分子量,在使用中,應有計劃地逐步采用本標準的名稱。”

所謂相對原子質量Ar是指“元素的平均原子質量與核素12C原子質量的1/12之比”,即Ar=m/mu(m為元素的平均原子質量);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是指“物質的分子或特定單元的平均質量與核素12C原子質量的1/12之比”,即Mr=m/mu(m為物質的平均分子質量)。它們是量綱一的量,其單位為1[5]161。

4正確運用“相對分子質量”等物理量和單位

由于歷史的原因,在道爾頓當初提出原子量的概念時指出,“同一種元素的原子有相同的重量(weight),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重量。”因此“atomicweight”在中文里翻譯成了“原子量”。但是當時重量和質量(mass)是相同的概念,實際中獲得的都是原子的相對質量,但仍然稱作原子量,這也許是原子量和分子量的單位一直用“道爾頓”的原因。

但國家標準中規定了應當使用“相對分子質量”來描述分子的相對大小,那么,關于道爾頓(D),在現實中用作“原子質量”或“分子質量”單位時,原來的1D=1u;用作“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單位時,原來的1D=1,即其單位為1。

雖然“道爾頓”屬非SI單位即非法定計量單位,但由于歷史的原因,鑒于目前科學界尚有大量使用“D”或“kD”的文獻存在,在某些類型的論文寫作中,作者往往會堅持在某些數據中使用“D”或“kD”。例如在綜述類論文中,被引用文獻數據中“D”常常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有人[6]認為應尊重作者的選擇,雖然期刊中會出現“非法的”D,但不應視為“違法”。

5正確運用“相對分子質量”的量符號

既然明確了描述物質分子大小的物理量,在使用“相對分子質量”這一量符號時,很多期刊沒有能準確把握,造成了很多錯誤。在國內免疫學相關的7本雜志以及其他生物學、醫學類的雜志,發現在稿約、正文以及SDS-PAGE、Westernblotting等結果圖中,“相對分子質量”這一量符號出現了很多種寫法,如:Mr、Mr、Mr、Mr以及仍然沿用kD為單位等多種情況。那么,究竟應該如何書寫這一量符號呢?根據科技書刊外文字符使用規范[5]197-201:量符號、代表量和變動性數字及坐標軸的下標符號應用斜體;量符號中除表示量和變動性數字及坐標軸的下標字母用正體。根據這一原則,相對分子質量中M是量符號,應用斜體;下標r是relative(相對的)的首字母,不是量符號,也不是代表變動性數字,更不是坐標軸符號,應使用正體。因此,正確的寫法是Mr。類似地,相對原子質量的正確寫法是Ar。新晨

6結語

生物學和醫學類科技期刊是廣大科研工作者展示其學術成果的舞臺,要科學地將一系列學術成果展現出來,要實現科技期刊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就要改變人們長期以來的習慣,需要廣大科(下轉257頁)(上接256頁)技期刊編輯擔負起科技期刊的社會責任,加強宣傳和普及,需要作者和編輯同仁長期不斷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終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縮印本[M].1979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274.

[2]原子量[OL].(2008-12-07)[2009-02-12]./view/101827.htm.

[3]分子量[OL].(2008-10-10)[2009-02-12]./view/346251.htm.

[4]陳冠初.生命科學類期刊量和單位的標準化[J].編輯學報,2002,14(2):110.

篇9

A.50B.86C.136D.222

思路解析:此題考查對原子結構以及原子結構中粒子數之間等量關系的理解程度,解此題的關鍵在于掌握原子結構中的等量關系。即核電荷數=質子數=電子數(電荷等量關系),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質量等量關系)。由題意,氡元素的質子數為86,則原子核外電子數為86;又由于中子數為136,則相對原子質量為222。

答案:B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不能再分B.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C.相對原子質量只是一個比,沒有單位D.原子可以構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構成物質

思路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原子不能再分是指在化學反應中,而在原子核變化中,原子可以再分,故A不正確。除有一種氫原子核是由一個質子而無中子構成之外,其他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質子和中子構成,B不正確。相對原子質量有單位,單位為1,一般不寫,C不正確。物質可以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構成,而分子則由原子構成,故D正確。

答案:D

3.有兩種原子,一種原子核內有17個質子和18個中子,另一種原子核內有17個質子和19個中子,則它們不相等的是()

A.核電荷數B.核外電子數

C.原子質量D.原子的帶電荷量

思路解析:中子數的不同使得相對原子質量不等,也就是原子的質量不等。這種原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互稱同位素。

答案:C

4.“神舟”五號不僅將楊利偉送上太空,實現了億萬中國人的夢想,同時還承擔著其他的科研任務。比如探索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構成的物質——反物質。物質與反物質相遇會發生“湮滅”現象,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領域中前景可觀。正電子、負質子等都是反粒子。它們與通常所說的電子、質子相比較,質量相等但電性相反。請你推測,反氫原子的結構可能是()

A.由一個帶正電荷的質子與一個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

B.由一個帶負電荷的質子與一個帶正電荷的電子構成

C.由一個帶正電荷的質子與一個帶正電荷的電子構成

D.由一個帶負電荷的質子與一個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

思路解析:根據所給信息,反氫原子是由1個反質子和反電子構成的,反質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反電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

答案:B

5.居里夫人是科學家,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她首先發現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動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一種元素的原子經過放射變成了另一種元素的原子,據此可推斷放射出的粒子是()

A.電子B.中子C.質子D.原子核

思路解析:原子結構中,質子數決定了原子的種類,如果“一種元素的原子經過放射變成了另一種元素的原子”,那么一定是質子數發生了變化。

答案:C

6.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最先確立了原子學說,他的中心論點主要有: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③同種元素的原子,其性質和質量都相同。而現代科學實驗表明:同種元素的原子內部有相同的質子數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數。從現代的觀點看,你認為道爾頓的三個論點中,不確切的是()

A.①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思路解析:(1)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且并不是實心球;(2)由于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決定了原子的質量,而自然界中有許多質子數相等、中子數不等的原子,如C-12和C-14,原子核內均有6個質子,前者原子核中有6個中子,后者原子核中有8個中子。

答案:D

我綜合我發展

7.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條件的粒子填在相應的橫線上:

(1)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粒子是________。

(2)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

(3)帶正電荷的粒子是________。

(4)不顯電性的粒子是________。

(5)質量最小的粒子是________。

(6)在同一原子中數目相等的粒子是________。

(7)決定原子質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________。

思路解析:注意分子、原子、中子的不顯電性及原子核帶正電,這些易忽視的問題。

答案:(1)分子(2)原子(3)原子核、質子(4)分子、原子、中子(5)電子(6)質子和電子(7)質子和中子

8.已知每個電子的質量約為每個質子(或中子)質量的1/1836,所以在科學上計算原子的質量時只計算質子和中子的質量,電子質量忽略不計,下表是部分原子的構成指數:

原子種類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

氫1011

碳66612

氧88816

鈉11121123

鐵26302656

鈾9214692238

通過此表,可總結出“在原子里質子數等于電子數”。還能總結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總結的過程是一個觀察比較的過程,通過觀察比較找出規律。本題可通過觀察比較橫行數據和縱列數據找出原子構成的一些規律。觀察比較每一橫行數據不難發現: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原子核內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內質子數不一定等于中子數。觀察比較縱列數據可發現:質子數決定原子種類;由核外電子總數可間接推理原子種類……

答案:(1)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2)原子核內不一定都有中子

(3)原子核內質子數不一定等于中子數

(4)質子數決定原子種類

(5)由核外電子總數可間接推理原子種類(任填四個即可)

我創新我超越

9.科學研究發現:氮氣不活潑,在3000℃時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壓條件下,向密閉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氮氣,而后升高溫度(不超過300℃,壓強不變),若該密閉容器的體積增大了一倍,幾位同學設想了四種M內分子變化示意圖,你認為合理的是哪一種?

篇10

【關鍵詞】結合能;比結合能;質能方程;質量虧損;認識

“結合能、比結合能、質能方程、質量虧損”這四個概念是人教版3-5教材中原子核物理部分的教學內容。要在規定的一課時內完成此教學任務,實屬不易。筆者對比問題提出了三點建議,供讀者參考。

1.“結合能”與“比結合能”

1.1結合能(核結合能)

“原子核是核子憑借核力結合在一起構成的,要把它們分開,也需要能量,這就是原子核的結合能(binding energy)”――摘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5教科書。

教師要給學生明確結合能的定義:將若干個核子結合成原子核放出的能量或將原子核的核子全部分散開來所需的能量,它是原子核的重要性質之一。重點突出“放出”和“所需”二詞,由此看出:結合能是伴隨著原子核的結合或拆分過程才出現的,并不是原子核所擁有的能量。過程中所放出的核能E不能稱為氡核的結合能,解釋如下:①氡核拆分成彼此獨立的核子吸收能量E1,這是氡核的所有核子的結合能;②氡的所有核子分開后,再由 84個質子和134個中子重新結合成釙核放出能量E2,這是釙核所有核子的結合能;③2個質子和2個中子結合成氦核放出能量E3,這是氦核所有核子的結合能,而核反應過程的總能量關系為:E=E1-E2-E3,顯然是核反應過程中吸收和放出的總能量差。

1.2比結合能

“組成原子核的核子越多,它的結合能就越高。因此,有意義的是它的結合能與核子數之比,稱做比結合能(specific binding energy),也叫平均結合能。比結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結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穩定。”――摘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5教科書。

為什么在“結合能”的基礎之上還要引入“比結合能”這一概念,對此教材沒有解釋,這恰是學生不能接受的。教學中我們不妨用經濟學概念“GDP”與“人均GDP”的關系作類比。我們國家是經濟大國,2014年中國GDP總量達10.4萬億美元,列全球第二。但不是經濟強國,2014年中國人均GDP只有6747美元,僅列全球第84。據此,“結合能”與“比結合能”的關系不言自明,而且印象深刻。學生接受“比結合能是原子核穩定程度的量度,比結合能越大,核越穩定。”自然水到渠成。

2.“質能方程”

“相對論另一個重要結論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2,式中m是物體的質量,E是它具有的能量。”――摘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4教科書。別無介紹,可謂“點到即止”。

鑒于此,不妨做這樣的簡單描述:從方程可看出能量與質量之間只是相差一個系數,兩者都反映物體的屬性,彼此間不存在轉換關系。裂變與聚變反應中出現的質量虧損,可以用來計算放出核能的大小,放出的能量和虧損的靜質量對應的,虧損的質量并沒有消失,只是以場的形式存在著。核反應前后的總質量還是守恒的。對待這一內容更需要我們教師的合理定位:重在應用,而不在其理。這一內容已超出正常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也不同于先前所學牛頓力學體系內容。教師一味地做過多介紹,可能會適得其反。

3.“質量數守恒”與“質量虧損”

3.1質量數守恒

由于原子的實際質量很小,如:一個氫原子的實際質量為1.674x10-27千克。若直接用它的實際質量來計算很不方便。因此國際上規定用相對原子質量表示原子之間的質量關系。某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其各種同位素相對原子質量的加權平均值。而任何一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Ar)都是其質量與一個C12原子質量的1/12的比值,稱為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如:氫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008。質量數是原子核內所有質子和中子的相對質量取近似整數值相加而得到的數值,而一個質子或一個中子的質量數都非常接近整數1,所以任何原子核中的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它一定是整數。質量數只能近似表示原子的質量相對大小。質量數守恒是核反應中的一個守恒定律,表明核反應過程中質子數和中子數在反應過程中保持不變,是配平核反應方程的一個重要依據。

3.2質量虧損

“質量虧損”是指原子核的質量總是比組成原子核的單個核子的總質量小,這是因為當質子和中子組成原子核時必須放出核能。根據相對論理論,一定的質量是與一定的能量相聯系的。釋放出結合能后,原子核的質量小于所有核子的總質量。

核物理中,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三個守恒,即:①電荷,②質量數(核子數),③總質量和聯系的總能量(包括靜止質量和聯系的靜止能量)。正確理解了上述內容,會發現將“質量數守恒”與“質量虧損”作誰是誰非的比較毫無科學意義。

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對物理基本概念、規律的講解,經常要具體到其中的每個字、詞,絕不能含糊其辭。也應分析學情:學生有哪些學前概念,容易在哪里理解出錯,可能與哪些概念混淆等。教學過程中主動出擊,一步到位,不留隱患。畢竟學習物理的關鍵重在理解與應用,靠照搬硬套,死記硬背是領略不到物理的奧妙的。

【參考文獻】

[1]陸光華.走出“結合能、比結合能”認識的誤區[J].物理教師,2014(11)

【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