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移植范文
時間:2023-03-24 13:18: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干細胞移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陳東風 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市消化內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酒精肝與脂肪肝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內鏡專業委員會ERCP委員,全軍消化內科專業委員會委員,重慶市肝病專業委員會委員,重慶市重點學科帶頭人。
一個細雨迷蒙的清晨,記者如約來到陳東風教授的辦公室。剛從外地出差回來的他,顧不上旅途的疲憊,就投入到忙碌的臨床工作中。
“不好意思,剛查完房。”陳教授一身干凈筆挺的軍裝,溫和的話語、親切的微笑,讓記者本來忐忑的心情頓時放松了許多。然而,寒暄結束后談到我國肝硬化的現狀,陳教授的表情就沉重起來。
陳教授說,肝硬化在我國是常見病,也是老百姓很關心的多發病,其發病率約為20~30/10萬,占消化科每天接診患者量的5%~10%,占住院患者量的20%左右。肝硬化患者一旦發展為失代償期(終末期),很容易出現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腹水等嚴重并發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危及患者生命,死亡率可達20%~50%。
傳統治療:“五大法寶”回天乏術
陳教授介紹,目前,肝硬化常規的內科治療主要是針對并發癥的治療,包括保肝、利尿、補充白蛋白、促進肝細胞再生和免疫調節等。內科治療是“治標不治本”,只能改善患者部分癥狀,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即使上述這“五大法寶”輪番使用,患者的腹水、黃疸等表現也可能反復出現,需要反復治療。
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發展,人工肝支持治療已成為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療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對于肝硬化終末期患者,人工肝療效不盡如人意。
肝移植被認為是肝硬化終末期治療的有效治療手段。但由于存在著供肝缺乏、需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有免疫排斥反應)及價格昂貴等問題,限制其廣泛應用。因此,臨床急需用其他方法來改善肝功能、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以等待肝移植或取代肝移植。
新療法:飛躍性的突破
干細胞移植是在20余年的基礎研究之后,應用到臨床的一次飛躍性突破。
陳教授解釋道,肝硬化是肝細胞數量減少,肝功能降低,無法滿足機體基本需求的一種疾病。而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細胞,它不僅能分化成為人體需要的各種細胞,還能修復機體受損的細胞,恢復機體正常功能。
干細胞移植,通俗地說,就是從患者體內抽出少量骨髓(或采用臍血),用先進的細胞分離技術分離出移植所需要的干細胞。然后通過介入把提取的干細胞注入受損的肝臟,這些干細胞就在肝內“落戶”,并“入鄉隨俗”地分化為肝細胞。新生的肝細胞便承擔起受損肝臟不能勝任的工作,從而明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目前移植所需的干細胞主要有2種來源,一是自體骨髓干細胞,二是臍血干細胞。自體骨髓干細胞移植由于沒有排斥反應,通常是我們最先考慮選擇的。當部分老年人或病情較重的患者,由于自身體質較差,骨髓功能欠佳,干細胞數量和質量均有所下降,無法滿足移植需求時,可以考慮進行臍血干細胞移植。
費用低,療效好
與傳統肝硬化治療方案相比,干細胞移植具有如下優勢:
費用低費用問題是很多患者所擔心的。這項手術的移植費用約為3.5萬(醫保報銷比例為50%),總費用為4.5萬~5萬,是肝移植術費用的10%~20%。
風險小 該手術不存在肝臟來源、術后免疫排斥反應等問題,手術本身過程并不復雜,加上采用的是介入微創手術,風險小,患者痛苦少。
恢復快手術時間短,為1~1.5小時,患者術后臥床休息24小時即可活動自如,無明顯并發癥。
療效好在已經接受干細胞移植的103位患者中,除4位患者癥狀緩解不明顯外,其他患者情況都有所緩解,總有效率約為96%。其中,有70%的患者病情在1~2周內得到明顯改善,如黃疸明顯消退,腹水減少甚至消失,精神明顯好轉,食欲明顯增加,可以承擔部分工作。
治療肝病,不局限于肝硬化
干細胞移植不僅是肝硬化終末期治療的有效途徑,也使部分急性重癥肝病及慢性重癥肝病患者的康復成為可能。
陳教授給記者講了一個難忘的例子,有位肝壞死患者曾花了幾十萬的積蓄四處求醫,病情不見好轉,被家人抬進醫院,當時大家都認為患者病情太重,難逃一劫。誰知,在進行干細胞移植后,這位患者竟然奇跡般地站起來了,目前精神良好,活動自如。據介紹,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在迄今進行的干細胞移植治療的20位肝壞死及重型肝炎患者中,沒有1例死亡,和以往60%~70%的死亡率相比,這是令人驚喜的。
陳教授還介紹,干細胞移植也為肝硬化合并肝癌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以前不能行介入栓塞術,這是因為介入治療栓塞癌灶的同時,也會損傷肝細胞,影響其功能的恢復。現在可以在干細胞移植的同時行癌灶栓塞術,為患者提供了治療的機會。
專家答疑
記者:是不是所有的肝硬化患者都可以做干細胞移植呢?
陳教授:干細胞移植治療肝硬化效果好,但對于某些肝硬化患者來說,還是不適用的。這些患者主要有: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嚴重心、肝、腎、肺功能衰竭或一般狀況很差不能耐受干細胞移植手術者;嚴重的全身感染未控制者。
記者:很多老年人都還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他們能做干細胞移植嗎?
陳教授:年齡不是問題,我們做過的干細胞移植患者年齡最大是78歲,術后恢復良好。糖尿病更不是問題,因為干細胞移植本身就可以治療糖尿病。對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可以在干細胞移植治療肝硬化的同時,將部分干細胞移移植到胰腺治療糖尿病,從而做到“一箭雙雕”。
記者:干細胞移植治療是不是只要做1次就可以了?
陳教授:很多肝硬化患者通常只需要做1次,效果就很明顯,情況可以大大改善。但也有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做過1次后,癥狀只緩解了一部分,可考慮做第2次甚至多次。我們治療的患者,最多的做了3次干細胞移植。
記者:干細胞移植術后,患者是不是就高枕無憂,不需要藥物治療了?
陳教授:這個問題很重要,也是一部分患者容易忽視的。需要強調的是,干細胞移植術后,患者還需要繼續抗病毒等治療。雖然干細胞移植術后患者情況通常較好,但如果不能堅持抗病毒等治療,肝臟內新生的細胞很可能再次被病毒感染。
篇2
【關鍵詞】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遲發性非感染性肺部并發癥移植物抗宿主病
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afterAllogeneic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ation
AbstractTheaimofstudywastoexploretheincidence,riskfactors,outcomeandefficacioustreatmentof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LNIPC)afterallogeneic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PBSCT).SeventypatientsreceivedalloPBSCT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Theresultsshowedthat9outof63patientssurvivingmorethan3monthsoccurred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14.3%).Fiveoutofthe9patientsdevelopedsecondarypulmonaryinfections.In4patients,LNIPCcauseddeathdirectly.Advancedstageofdiseaseattransplantationandextensivechronicgraftversushostdisease(GVHD)happenedinassociationwithLNIPC.However,othertransplantationrelatedfactorsincludingageattransplantation,genderofpatient,conditioningregimen,HLAmatchingandGVHDprophylaxiswerenotsignificantlycorrelatedwiththeincidenceofLNIPC.Itisconcludedthatperformingpulmonaryfunctiontest(PFT)andthoraciccomputertomographyshouldbetakenroutinelyaftertransplantation.MostpatientswhogetcorrectandearlydiagnosisforLNIPCwillshowapositiveresponsetoprednisonewithorwithoutCsA.
Keywordsallogeneicperipheralbloodstemcelltransplantation;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graftversushostdisease
遲發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癥(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LNIPC)是造血干細胞移植晚期主要的合并癥之一,文獻報道其發病率為3%-23.7%[1-3]。迄今為止,這方面的報道多限于異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而異基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alloPBSCT)后LNIPC發生情況的報道尚不多。為此,我們對2000年1月到2004年12月間在我院進行alloPBSCT后患者發生的遲發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癥進行總結分析。
材料和方法
病例
2000年1月到2004年12月70例患者接受了alloPBSCT,7例死于移植早期并發癥,其余63例存活超過3個月者入選本研究。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10例,中位年齡31(13-46)歲。63例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0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17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2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難治性貧血(MDSRA)1例,多發性骨髓瘤(MM)1例。移植時疾病狀況:緩解狀態41例(65%),包括:AMLCR113例,ALLCR113例,CML慢性期13例,NHLCR2例;未緩解或部分緩解22例(35%),包括AML,難治性或未緩解或≥CR27例,ALL髓外未緩解或CR24例,CML加速期5例,急變期1例,不典型慢粒1例,NHLPR或NR2例,MDSRA1例,MMⅢ期,PR1例。供者情況:HLA完全相合同胞供者51例(81%),HLA完全相合非親緣供者7例(11%),單倍相合親緣供者5例(8%)。
預處理方案
52例患者采用改良的CY/TBI方案,其中4例非親緣供者和單倍相合親緣供者移植在原方案基礎上加用ATG(3mg/kg×4天);10例患者采用改良的BU/CY,其中8例非親緣供者或單倍相合親緣供者移植在原方案基礎上加用ATG(3mg/kg×4天);1例MM患者采用馬利蘭(4mg/kg×2天)氟達拉賓(30mg/m2×4天)CTX(30mg/kg×2天)。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預防
60例采用環孢菌素A(CsA)驍悉(MMF)短療程MTX,3例采用CSA驍悉(MMF),其中有6例非親緣供者移植和單倍相合親緣供者移植加用了CD25單克隆抗體。
造血干/祖細胞的輸注
輸注的單個核細胞(MNC)數為(6.38±1.02)×108/kg,多數病例在輸注后3天開始給予GCSF皮下注射,以加速造血重建。
LNIPC的診斷及治療
遲發性非感染性肺部合并癥的診斷依據為:移植3個月后經標準的細菌、病毒及其他致病微生物的培養與檢測無感染證據,但臨床出現咳嗽、氣喘、呼吸困難等非特異性的臨床表現,CT檢查發現邊界清楚的密度增高影、不規則的片狀實變影和毛玻璃樣改變,或雙肺彌漫性浸潤性陰影,特別是肺功能檢測(PET)的明顯異常(主要表現為第1秒用力呼氣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70%)。治療采用強的松1-2mg/(kg·day)或甲基強的松龍2mg/(kg·day)復合或不復合CsA。
合并肺感染的診斷及治療
肺感染主要依據患者的發熱、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等臨床表現及影象學檢查,特別是病原學檢查結果確立臨床診斷。對于格蘭陽性菌感染,按經驗性治療給予萬古霉素頭孢他啶或馬斯平或碳青霉烯類,格蘭陰性菌經驗性治療選用氨基糖甙類頭孢他定啶或馬斯平或碳青霉烯類,用藥48小時無好轉,則根據病原學檢查結果更換或加用其他抗生素;肺結核采用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復星5聯治療;真菌感染輕者給予氟康唑口服或靜脈滴注,重者給予兩性霉素B靜脈滴注,自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到15-25mg/day,療程4-6周;CMV所致間質性肺炎(CMVIP)給予更昔洛韋5mg/kg,12小時1次,療程3-6周。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用Stata5.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應用χ2檢驗分析各因素與LNIPC的關系,設P<0.05為具有統計學顯著差異。
結果
移植結果
63例患者的中位隨訪時間為328(157-1668)天,其中10例(14%)發生Ⅲ-Ⅳ度急性GVHD,6例(8.6%)發生廣泛性慢性GVHD,9例(12.9%)發生LNIPC。4例發生LNIPC者未合并感染,經治療全部存活;5例合并感染者,4例死亡,病死率為6.4%(4/63)。
LNIPC
4例患者依照臨床表現、胸部CT、肺功能、血氣分析等檢查診斷為LNIPC,經激素復合或不復合CsA治療均獲治愈。
LNIPC疊加感染性合并癥
共5例,均有慢性廣泛性GVHD。1例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患者,移植后經肺功能及CT檢查診斷為LNIPC,3年后出現發熱、咳嗽,痰培養發現白色念珠菌,口服氟康唑治愈。另1例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患者,診斷LNIPC后出現曲霉菌肺炎,移植后128天死于呼吸、循環功能衰竭;1例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發生,LNIPC后合并CMV曲霉菌混合感染經治療無效于移植后156天死亡;1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合并白色念珠菌+糞腸球菌混合感染(全身敗血癥的一部分),移植后191天死亡(附圖);再有1例慢性髓系白血病加速期患者,移植后出現超急性GVHD,移植后43天出現急性粟粒型肺結核,經抗癆治療治愈;后期出現慢性廣泛性GVHD及LNIPC,移植后2年因混合性肺炎(細菌+真菌)而死亡。
危險因素分析
以χ2檢驗分析各因素與LNIPC的關系發現,移植時疾病處于晚期及慢性廣泛性GVHD是發生LNIPC的危險因素(P<0.05)(附表)。病人的性別、年齡、預處理方案的選擇、HLA相合程度、輸注的MNC數、急性GVHD的發生及程度等均與該并發癥的發生無相關關系。
討論
近年來隨著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的不斷提高,與移植后的長期存活及患者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的移植晚期并發癥越來越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移植后肺部合并癥的發生率高達40%-60%[4],是alloHSCT的主要并發癥,其中遲發性非感染性肺部并發癥(LNIPC)的概念由Palmas等[2]在1998首次提出,為移植晚期主要合并癥之一,多危及生命,降低生活質量。患者往往由該病直接或間接繼發感染而死于進行性的呼吸衰竭。迄今為止,該病的病因尚不明確,多認為與慢性GVHD的發生及GVHD的預防等有關[1,2]。Duncker等[3]指出,該種肺損傷與介導慢性GVHD的異體活性T細胞相關,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有效。Cooke等[5]進一步在小鼠模型中證實了這一觀點。有關LNIPC的病理分型尚無統一標準,綜合相關文獻主要為如下3類[2,6,7]:①閉塞性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obliterans,BO),表現為終末性、呼吸性細支氣管內多發性肉芽組織栓塞,診斷主要依靠PFT,最大通氣量<預計值的80%、第1秒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70%可確立診斷;②閉塞性細支氣管炎伴機化性肺炎(bronchiolitisobliteranswithorganizingpneumonia,BOOP);③間質性肺炎(IP)(也有作者稱此階段為特發性肺炎)。后兩種病理類型的診斷需依靠支氣管肺泡灌洗、經支氣管肺活檢等活體組織檢查來實現。
不同研究單位得出的與該并發癥相關的危險因素包括:慢性GVHD,慢性髓系白血病,包含馬利蘭的預處理方案,MTX和激素的GVHD預防方案,CsA的減量方式等,其中對慢性GVHD與LNIPC關系的看法最為一致[1-3,8]。更有作者[1]進一步指出,慢性GVHD中尤以唾液腺受累者更易發生LNIPC,而非以皮膚和肝臟病變為主要表現者,并推測其可能機制為供者的T淋巴細胞攻擊受者的腺體,導致氣道干燥,免疫球蛋白分泌減少所致。
對LNIPC的治療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劑,但對BO效果欠佳;導致患者死亡的原因多為進行性的呼吸衰竭。比較發生LNIPC和未發生LNIPC者的生存情況,并未發現顯著差異,由于前者往往存在慢性GVHD,而慢性GVHD又與較強的GVL(移植物抗白血病效應)相關,故復發率有所降低[1]。
本研究中LNIPC的發生率為12.9%,與文獻報道的3%-23.7%一致。移植前疾病未完全緩解狀態及慢性廣泛性GVHD是其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4例發生LNIPC而未合并感染者,經治療全部存活;5例合并感染者,4例死亡,病死率為(4/5)。我們的經驗顯示,較早診斷且未并發感染者,經激素復合或不復合CsA治療,多數患者能治愈;就診時即出現較重的呼吸道癥狀、血氣分析示血氧飽和度下降、PFT明顯異常、影象學檢查呈肺間質彌漫性改變者易繼發肺部感染,即使治療后得到暫時緩解也會再次復發,我們的5例患者中就有4例死亡。通過肺組織活檢獲得病理學結果被認為是診斷LNIPC的金標準,但因其創傷性緣故,該項檢查應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PFT及CT等影像學檢查對該病的診斷尤為重要。我們認為,移植后需定期進行CT、PFT檢查,一旦出現異常即早期進行支氣管鏡肺泡灌洗、在支氣管鏡或CT引導下進行肺組織病理類型等檢查,及時治療,這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該類患者一旦得到及時救治,往往因為相關的GVL作用而生存期延長。
【參考文獻】
1SakaidaE,NakasekoC,HariamA,etal.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afterallogeneic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aresignificantlyassociatedwithchronicgraftversushostdiseaseandgraftversusleukemiaeffect.Blood,2003;101:4236-4242
2PalmasA,TefferiA,MyersJL,etal.Lateonsetnoninfectiouspulmonarycomplicationsafterallogeneic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BrJHaematol,1998;100:680-687
3DunckerC,DohrD,HarsdorfS,etal.Noninfectiouslungcomplicationsarecloselyassociatedwithchronicgraftversushostdesease:asinglecenterstudyofincidence,riskfactorsandoutcome.BoneMarrowTransplant,2000;25:1263-1268
4SoubaniAO,MillerKB,HassounPM.Pulmonarycomplicationsof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Chest,1996;109:1066-1077
5CookeKR,KrengerW,HillG,etal.HostreactivedonorTcellsareassociatedwithlunginjuryafterexperimentalallogeneic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Blood,1998;92:2571-2580
6ChienJW,MartinPJ,FlowersME,etal.Implicationsofearlyairflowdeclineaftermyeloablativeallogene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BoneMarrowTransplant,2004;33:759-764
篇3
家住蘇北高郵市的103歲老人黎洪源,患糖尿病足,傷口反復潰爛,流膿不止,4年來一直求醫治療,卻不能愈合。近日,經南京81醫院精心治療,這位百歲老人保住了“差一點被鋸掉的”左小腿,又重新站立行走。
4年前,103歲高齡的黎老漢行走時不小心碰破了左腳大拇趾一點兒皮,在村衛生室和鄉醫院換藥一個多月也沒好,細心的鄉醫院醫生為黎老查了個空腹血糖,結果竟然高達12mmol/L(正常為6.1mmol/L以下)。后來,黎老漢到高郵市醫院就診,被確診為“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一直口服“萬蘇平”降糖治療,10天半個月去市醫院監測一次血糖,結果是或高或低;左腳趾破潰處隔三岔五到村衛生室換藥一次,創面卻越爛越深。
去年底,在南京工作的兒子、孫子回家探親,發現老人左下肢腫脹,左足拇趾發黑,經常流出膿水,散發陣陣惡臭,有時還發低燒,原本還算硬郎的身子骨竟然倒下了。兒孫們立即帶著黎老漢到當地醫院和省里多家醫院內分泌科、骨科就診,醫生們都建議老人截肢保命,兒孫們和黎老漢都未應允。
后經病友介紹,黎老漢來到南京81醫院內分泌科門診。接診的彭曉韌副主任醫師熱情地接待了老人,查看了老人以往的檢查資料,并為老人做了初步查體,以“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將老人收住入院。
黎老漢住院后的病情及查體、實驗室、超聲和影像學等檢查,讓主診的彭主任和床位醫生都吃了一驚:老人一進院就發燒39度以上;體檢發現老人的左小腿腫著,皮膚發紅,足背腫的跟饅頭似的,一按一個“坑”;大拇趾皮膚發黑,破潰,稍一用力按壓就見膿水流出,腥臭無比。更糟糕的是,超聲檢查和磁共振檢查顯示黎老的下肢動脈嚴重狹窄,靜脈迂曲回流受阻,皮下組織明顯水腫;足趾化膿感染,血沉增快至64mm/H(正常為15mm/H),創面膿液培養為陰溝腸桿菌、屎腸球菌等多種細菌生長,病情危重。彭主任當機立斷,給老人使用敏感抗生素,以控制創面感染;皮下注射地特胰島素以降低血糖;靜脈滴注硫鋅酸以抗氧化應激治療;給予丹參等改善微循環;并親自去請骨科專家為老人左足拇趾壞疽傷口開放引流,去除壞死趾骨。經過1周的治療,老人體溫恢復正常,血糖被控制在7~8mmol/L,血沉下降至24mm/H。2周后創面培養顯示無菌生長。又經過提升血液蛋白、小劑量利尿劑等調理,老人的小腿水腫完全消退。
老人的治療初戰告捷。但彭主任深知,糖尿病雖被控制,但糖尿病足卻是下一步治療的難點。長期的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的末梢神經感覺障礙及植物神經損害,下肢血管病變-動脈硬化引起的周圍小動脈閉塞和皮膚微血管病變,以及細菌感染所導致的足部疼痛、足部潰瘍及足壞疽等病變,才是下一步的治療難題。傳統的藥物治、血管搭橋以及介入治療的遠期效果不盡人意,尤其是下肢動脈流出道閉塞,造成足部潰瘍和壞疽,就是截肢后仍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彭主任最終決定采用干細胞移植來治療黎老的糖尿病足,主要的根據是干細胞移植后可以分化為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等多種細胞,從而促進患處血管再生,潰瘍愈合;同時,她還查閱到與自體干細胞移植相比,臍血干細胞來源豐富,方法簡單,能有效地增加患者血流,促進潰瘍愈合的治療文獻。于是,在得到病人與病人親屬同意和醫院相關部門批準之后,彭主任成功為老人做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奇跡終于出現,彩超檢查發現患者左下肢血流顯像顯著豐富,換藥時左足壞疽創面可見新鮮肉芽生長,觸碰后滲血。隨著時間的推移,黎老漢左足拇趾創面肉芽部分覆蓋骨關節面,左足創口基本愈合。更可喜的是,老人在家人的攙扶之下可以下地行走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并發癥中致殘率極高的疾病,大約有60%的非創傷性截肢由糖尿病足引起。糖尿病足還會使大約60%的病人因此而延長住院時間,并且還有可能使40%~60%的病人因此而死亡。近年來,國內外在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足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并逐漸應用到臨床。移植后,病人的臨床癥狀及客觀指標均得到了明顯改善,但遠期效果還有待于觀察。
彭主任特別強調,對于血糖控制不好者,有惡性疾病或疑有腫瘤者,或嚴重心、肝、腎、肺功能不全者,或不能耐受干細胞移植術者,一定不要勉強進行干細胞移植治療。干細胞移植要嚴格無菌操作,移植的肢體要嚴格消毒,有潰瘍足趾要用雙氧水反復沖洗,鋪無菌巾單,將臍血間充質干細胞懸液分多點注射到病變下肢,每點約0.3ml~0.5ml,各點間距約3cmX3cm,肌肉豐富的部位可分層注射。
篇4
【關鍵詞】 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 移植; 護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40
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PBSCT)是指造血干細胞源于非同卵孿生兄弟姐妹之間或非血緣關系的供者的外周血的移植方法[1]。它不僅是治愈血液系統疾病的可行手段,也是治愈實體惡性腫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行途徑,已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筆者所在科2003~2007年66例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護理體會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6例患者,男38例,女28例,血緣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55例,非血緣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11例。年齡15~48歲,中位年齡31歲。其中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1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35例,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10例。
1.2 治療方案 預處理方案采用以白消安、環磷酰胺(BUCY)為基礎方案。根據不同病種添加阿糖胞苷、卡氮芥(BCNU)等藥物,化療時間為5~7 d,化療結束后患者休息1~2 d后,回輸外周造血干細胞,使其增殖分化,重建造血功能。
2 護理
2.1 移植前護理
2.1.1 層流室準備 層流室的空氣凈化是通過初效、中效、高效過濾網進行精密過濾,以消除空氣中的塵粒及細菌。病區內的所有物品包括天花板、墻面、地面均需用清水擦拭干凈后再用1/500的84消毒液擦拭兩遍,最后用臭氧消毒8 h,做空氣培養,細菌菌落總數應≤10 cfu/cm2方為合格,可以收治患者。
2.1.2 患者準備 患者入倉前7 d給予口服抗生素,如腸蟲清、磺胺。靜脈滴注抗病毒藥物。入倉前應先剃頭、備皮、修剪指(趾)甲并進行清潔浴兩次,入倉前1 d口服20%甘露醇125 ml導瀉,用1∶2000洗必泰水藥浴或碘伏藥浴,注意皮膚皺褶處如腋下、臍部一定要洗凈,藥浴后更換無菌衣褲及床單,進倉當天再次藥浴后戴口罩、帽子、更換無菌衣褲進入層流室。
2.1.3 醫務人員準備 醫務人員進入千級區時應剪指甲,清潔浴,戴口罩帽子,更換洗手衣,并快速手消毒,按六部洗手法消毒雙手或用1∶2000洗必泰水泡手5 min。進入百級區時帶雙層口罩帽子穿無菌隔離衣,穿無菌鞋套,戴無菌手套方可進入。醫務人員如患感冒、皮膚病或其他傳染性疾病不得進入層流室。
2.1.4 心理護理 移植患者對移植抱有很大希望,但對移植過程中發生的各種不適并不十分了解,并要獨自去面對陌生的環境,心理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對大量的化療感到恐懼。因allo-PBSCT的預處理方案和常規化療有許多不同之處,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患者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2],因此,需要有一位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護士做責任護士,移植前多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可以講一些以往成功的病例,有條件時可以讓其與移植成功的患者交談,穩定患者的情緒,增加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順利渡過漫長的移植過程。
2.2 移植中的護理
2.2.1 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的輸注 患者經過大量化療,造血系統和免疫系統被嚴重摧毀,輸注造血干細胞是患者重建造血功能關鍵的一步,也是整個移植過程的關鍵[3]。輸注前給予地塞米松針靜脈注射或甲強龍針靜脈滴注,用去除各種過濾網的輸液器從中心靜脈輸注,以防細胞粘附,輸注前反復檢查管道,確保管道連接牢固,造血干細胞順利輸注。開始5~10 min速度宜慢,特別是干細胞進入受著體內的一瞬間應注意滴速。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尿量、尿色的變化,注意患者的主訴,如心悸、尿痛、皮膚瘙癢、腰部不適等。如ABO血型不合應注意急性溶血反應。如無異常反應,可適當加快輸注速度,干細胞輸注完畢后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空袋及管道,以便將殘留的干細胞完全輸入受者體內。
2.2.2 預防感染 預處理后,骨髓處于暫時空虛期,也稱無細胞期。最易合并感染,醫護人員應嚴格無菌操作。為了防止五官感染,應用氯霉素滴眼液、阿昔洛韋滴眼液滴眼或利福平滴眼液交替滴眼,75%酒精擦外耳道,紅霉素軟膏擦鼻腔。口腔炎癥如口腔潰瘍和咽腔的炎癥是化療常見的并發癥[4],可用5%碳酸氫鈉液、復方氯乙定、兩性B漱口水含漱,給予口腔護理,2次/d,如出現潰瘍可涂抹潰瘍靈,貝福劑外噴。每晚用1:2000洗必泰水洗臉、腳,擦浴。大便后用1∶1000碘伏坐浴并用泰寧栓1粒納肛。層流室內的治療用物、患者的衣褲、被單、被服均高壓滅菌后使用,每周更換2次,如有污染隨時更換。飲食要經高溫滅菌后方可食用。
2.2.3 重要并發癥的護理
2.2.3.1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GVHD是異基因外周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常見的并發癥。早期發現并及時治療就能有效控制GVHD的癥狀[5]。急性GVHD多發生在移植后100 d以內[6]。主要靶器官或組織為皮膚、肝臟和消化道。護士要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腹瀉、黃膽,皮膚有無皮疹。皮膚損害是GVHD最早出現的癥狀,皮疹首先出現的部位是手心和腳心、耳后、面頰、頸部,然后向四肢、顏面及體干擴散,如有發現立即通知醫生,以便及時用藥。
2.2.3.2 出血性膀胱炎(HC) HC是預處后常見的重要的并發癥。是環磷酰胺的代謝產物丙烯醛所致,護士應按醫囑給予美司鈉及堿化,向患者講解大量飲水和定時排尿的重要性,鼓勵患者及時排尿尤其是夜間,避免藥物在膀胱內停滯。每日仔細觀察記錄小便的量、顏色、質。并詢問患者有無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
2.2.3.3 肝靜脈閉塞病(HVOD) HVOD是非常嚴重的并發癥,死亡率極高。一般發生在預處理后的移植早期階段,即0~30 d。主要表現為腹痛,尤其是右上腹痛,進行性腹水和外周水腫,致使體重增加,無法解釋的血藥濃度增加[7]。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每日晨起測體重、腹圍,如出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2.3 移植后的護理 此期患者的血象逐漸回升,可以讓患者適當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加強營養,為出層流室做準備。但因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劑,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幾率仍很大。護士要告誡患者提高警惕,不要因為感染而影響造血功能恢復或誘發其他的并發癥。
3 結果
本組66例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全部移植成功, 其中21例出現GVHD,4例出現HC,2例出現HVOD,發生口腔潰瘍55例,肛周感染6例,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患者安全度過了移植過程,均順利出倉。
4 小結
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現已成為治療惡性血液病、惡性實體瘤、遺傳性疾病及其他免疫性缺陷性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造血干細胞移植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患者要經歷預處理、無細胞期、血象恢復期等。這幾個時期是整個移植過程中的關鍵。因此,制定嚴謹完善的移植護理計劃對移植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組66例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護理,是從整體出發,規范各種操作規程,制定和認真執行并發癥的預防方案。在移植前應詳細了解患者情況,包括化療次數、患者體能、心理素質等,對每位患者移植前做出詳細的護理計劃。移植中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對患者進行綜合治療,合理、精心地護理,防止移植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總之,在移植各階段通過一系護理措施,不僅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而且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并降低并發癥的嚴重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顏霞.實用血液科護理及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60.
[2] 謝新芳.高劑量化療聯合外周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7):13-14.
[3] 張志靈,趙淑蘭.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護理[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3.
[4] 黃穎,黃若宇,斯曉明,等.實體瘤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的口腔護理[J].護理研究,2002,16(5):281.
[5] 陳愛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護理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1997,32(4):203.
[6] 劉玲,歐英賢.造血干細胞移植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81.
篇5
眾所周知,冠心病是目前人類常見的疑難病癥,目前的治療手段主要有內科保守治療,如使用一些擴張血管的藥物,增加冠狀動脈的血供;還有介入治療的方法,使用導管等直接引導到狹窄的血管處進行擴張血管的處理。此外,還有目前正大力開展的心臟搭橋手術,即搭一個新的血管跨過冠狀動脈狹窄處,“繞道”供血,許多患者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最近幾年,隨著生物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學科的交叉發展,許多新思路、新技術也被運用到冠心病的治療中,并且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
日前,美國心臟學會評選出有關心臟病治療的十大研究進展,其中,我國的“自體骨髓干細胞樣細胞顯著改善急性心梗患者的心臟功能”研究名列前茅。這項研究把國際生命研究領域的熱點――干細胞移植與冠心病聯系起來。而干細胞有望解決缺血性心臟病治療的關鍵,即促進心肌細胞再生。國內外大量學者的試驗證實:植入后的干細胞不僅分化為心肌細胞,還分化形成平滑肌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在梗死灶的周邊區域形成一新生組織條帶,大大提高了左心室的功能。而且,骨髓干細胞還能避免移植后免疫排斥反應的發生,也解決了爭議頗多的倫理學問題,因此,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冠心病成為研究的前沿,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我國研究人員在這項研究平臺中建立了新的干細胞移植人心臟的方法,他們將導絲送入冠狀動脈左前降支,以導絲為軌道送入球囊,到達冠狀動脈左前降支中段后,將標記過的自體骨髓單個核細胞經球囊注入,同時輔以一種復方中藥治療。實驗結果證明,這種聯合療法對心肌梗死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這種復方中藥是由中藥人參、丹參組成的中藥復方制劑,具有益氣養血、活血通脈功能,主要治療中醫所說的“胸痹”,適用于冠心病以及心絞痛、心肌梗死的治療。實驗結果證明,此藥對心肌梗死有明顯治療作用,可減小心肌梗死范圍,減輕心肌損傷程度,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肌供血。當其與自體骨髓單個核細胞移植合用時,可促進移植干細胞在心肌的生存、分化、擴增,產生大量新生的心肌細胞及心肌小血管。
此項研究首次將中藥與干細胞移植合用治療冠心病,優勢互補,顯著提高了療效及干細胞移植成功率,解決了醫學界心肌細胞不能再生的難題,產生了較大學術影響,也顯示了中國傳統中醫藥的應用潛力。從臨床研究看,國外、國內的資料都顯示,骨髓干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是有效的,加了中藥之后的臨床效果應該也是樂觀的。當然,目前骨髓間質干細胞移植和中藥聯合應用治療冠心病多為近期療效觀察,其長期效果還有待遠期隨訪、追蹤觀察。
篇6
1 自身護理
指導患者自我護理,加強自身防護,是預防感染并發癥的重要手段。保持全身皮膚的清潔,勤洗澡,定期剪趾指甲;早晚用軟毛牙刷刷牙,牙刷應每月更換1次;進食后用清水漱口,避免用手挖鼻孔的不良習慣;大便后溫水清洗外陰及肛周;保證充足的睡眠,生活有規律。
2 自我觀察
2.1 移植物抗宿主病 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為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應遵醫囑服用環胞菌素A,隨時注意觀察手掌、足掌、面部及全身皮膚有無發癢,發硬等異常感覺,如發生此情況及時回院檢查,爭取盡早處理。
2.2 病毒感染 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容易發生病毒感染,尤其皰疹病毒在移植后3~6個月最易發生。其表現為軀體皮膚以腰部為主出現帶狀皰疹,同時伴有體溫升高37℃~38.5℃,局部有灼痛感。皰疹的大小不一,有的可達3 cm×5 cm,此種情況切忌碰破皰疹,應盡快到醫院處理。預防病毒性皰疹的方法是遵醫囑堅持口服無環鳥苷等抗病毒藥物。
2.3 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出院后,應每3個月回醫院復查1次。根據自身情況可隨時就近定期到醫院檢查血象、肝功能、腎功能等。平時注意自身體溫和感覺及皮膚顏色,有無出血點,大小便有無異常,以便及時診治。
3 環境
患者出院后要求居住環境整潔,光線充足,空氣流通,綠化較好且無污染。患者與親友交往不宜過多,每天不應超過2名,談話時間也不宜過久,每次交談時間不要超過半小時,嚴禁吸煙。少去公共場所,更不宜停留于公共場所,因為公共場所人員流動較大,環境易有污染和潛在感染因素。
4 飲食
患者三餐應選用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要食用適宜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進食要講衛生,禁暴飲、暴食和飲酒。每天飲用足量的溫開水。注意食欲的變化,飯菜盡量合口味,促進食欲。
5 情緒
學會自我調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善于與人溝通、交流心理感受,對與一時性的心情不愉快或身體不適引起的心理負面改變,要與家屬或親朋等周圍人傾訴,得到及時的心理支持和幫助,以減輕心理壓力。平時多閱覽有益的書籍、報刊,有利于修身養性,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保持愉快的情緒,以提高身體免疫力。
6 病友的支持
建立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聯誼會,方便移植患者之間互相交流,使經過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康復的人士,用自己個人經歷為患者加油,不僅為患者提供有關疾病的治療和護理的信息,而且還提供情緒的支持。有研究表明,那些經歷了相似疾病并成功適應的人可以成為其他正在患病的人的模范,能幫助患者減少由疾病造成的壓力,使患者看到治療的希望,增強信心[1]。
7 生殖
造血干細胞移植過程中患者經受的大劑量化療和(或)放療對性腺的損傷比較嚴重,無論男、女患者,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低下,多數患者生殖能力失。移植治療后未婚的男、女青年均可以結婚,但應以負責的態度對待個人和配偶,不要隱瞞缺乏生育能力的事實,取得理解,婚后才能幸福。
8 恢復社會生活
出院后半年內患者活動量不宜過大,應根據個人能耐受的體力而定,避免勞累。治療1年后的患者,如果無并發癥發生或并發癥經治療已好轉,未成年者可以繼續上學,成年人可以適當工作。但注意繼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到講衛生,作息規律,活動有度。
篇7
康博士:
2003年8月13日下午,廣州南方醫院進行了一例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湖南理工學院21歲的學子陳欣捐獻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到了廣州工人黎當生的體內,給這位白血病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據媒體報道這是中華骨髓庫并網以來非血緣關系配型成功的第一例,捐髓者陳欣是中華骨髓庫湖南分庫、岳陽HLA配型實驗志愿者。他于8月6日住進長沙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血液科進行采髓前的系列準備。請問康博士,陳欣為何不直接到廣州南方醫院捐獻干細胞,干細胞移植供需雙方難道不能見面嗎?
長沙 墨子
墨子你好:
你提出的問題,據中國干細胞庫的工作人員解釋,患者與捐獻者在干細胞移植手術后可以見面,但必須在一年之后。所以陳欣不方便直接到廣州去采集造血干細胞,患者也不能立馬與陳欣見面,這是為什么呢?
理由很簡單,這是國際慣例,任何人概莫能外。這個全球通行慣例的形成來源于倫理、道德等諸多因素的考慮。首先,干細胞移植手術能否根本成功,需要一年時間才能確定。在這一年中,如果移植失敗,患者很容易纏住供者繼續為自己提供造血干細胞,給捐獻者帶來一定的麻煩。第二,如果供者發現患者家庭經濟富裕,容易產生其他想法。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移植成功后,患者和供者不僅存在了血緣關系,而且相貌也會越長越像,這就產生了倫理、法律等問題。因此,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一年以后,供需雙方如有見面的意愿,可以考慮,但必須在干細胞庫工作人員的協調、慎重安排下進行。
康博士
中小學生不宜配戴隱形眼鏡
康博士:
我的女兒小麗今年剛上初中。前兩年因視力下降經醫院檢查確診為真性近視,并配戴了眼鏡。如今小麗追求時髦,嫌框架眼鏡不美觀,跟我提出要像同學那樣配戴隱形眼鏡,我想滿足她的要求,但又擔心隱形眼鏡放在眼珠子上,對眼睛能不造成損害嗎?康博士,請您幫我出主意吧!
凱里 張萍
張萍讀者:
您女兒的情況很有普遍性。
隱形眼鏡又稱角膜接觸鏡,它是按照人眼角膜的形狀,用透明或染色的材料制成的鏡片,直接戴在角膜的淚液膜上,以達到矯正視力、美容或治療的目的。患者戴用后美觀、自然、不易被人發現。但應掌握配戴的適應癥和禁忌癥,究竟中小學生是否適合配戴隱形眼鏡呢?
我們知道,中小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旺盛時期,眼球視軸尚未成形,自我保健意識和自理能力都較差,而目前一些眼鏡店的從業人員大多缺乏專業培訓,配鏡前檢查形同虛設。加之隱形眼鏡每天都要清洗消毒,程序比較繁瑣。中小學生如過早或長時間連續戴用隱形眼鏡,會引起角膜生理代謝障礙等副作用;鏡片消毒不嚴,則會造成感染;鏡片曲徑若與角膜不相適應,會造成角膜磨損,上皮脫落而出現畏光、流淚、眼睛刺癢、疼痛、結膜充血、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等癥狀。
因此,我國眼科專家一致認為,中小學生配戴隱形眼睛宜慎之又慎。若沒有特別需要還是以戴框架眼鏡為好。對有慢性結膜炎、嚴重沙眼、淚囊炎等隱形眼鏡禁忌癥的,絕對不能配戴隱形眼鏡,實屬特殊情況如高度近視、遠視等確需配戴隱形眼鏡者,必須到正規醫院眼科散瞳驗光,確定眼鏡片的度數再予配鏡,并學習、掌握戴鏡知識和鏡片消毒處理方法。
從以上道理可以看出,您的女兒最好不要配戴隱形眼鏡。
康博士
如何防止避孕藥的副作用?
康博士:
您好!我是一個新婚女子,由于不想這么早就懷孕生小孩,于是我采用口服避孕藥的措施,但我近來發現白帶增多,是否與口服避孕藥有關呢?
甘肅 顏玲
顏讀者:
你所說的近來白帶增多可能與口服避孕藥有關。口服避孕藥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主要有:
1.胃口不好、惡心、嘔吐、頭暈、無力:常發生在開始服藥的時候,出現這種反應時,一方面可喝點濃茶、嚼點糖姜、咸菜;另一方面要堅持按規定服藥,隨著人體對藥物的適應,反應會逐漸消失。個別婦女反應較厲害,可適當服下列抑制反應的藥物:維生素B6,每次20毫克,每日3次;維生素C,每次1O0毫克,每日3次;抗反應片,每次1片,每日3次;復方氫氧化鋁片或酵母片,每次1克,每日1次,與避孕藥同服。
2.白帶增多、稀薄:常發生于服長效避孕藥以后,一般無需治療,如果白帶過多,每晚可在陰道放1片中藥的止帶片。
3.陰道間斷出血:常發生于漏服避孕藥之后,一般只要按時繼續服藥,流血就可停止,經期也會正常。當然也可請醫師調整藥物,也可改服其他避孕藥,如服Ⅱ號避孕藥出血,可改用Ⅰ號避孕藥。
4.月經過少,甚至閉經:這種情況對身體健康并無多少影響,常常是暫時性的。如果連續3個月閉經,應暫停服藥,采取其他避孕措施,等月經自行恢復后再繼續服藥。停藥后1個月內仍不來月經,應請醫師根據檢查情況,采用甲地孕酮、復方黃體酮或催經片等藥物催經,此后應改用其他的避孕藥。
5.體重增加過快:如果有浮腫,應適當采用利尿劑和低鹽食物;如果體重明顯不斷增加,應停藥改用其他避孕方法。
6.面部發生黃褐色斑:停藥后一般會逐漸消失,如果服用維生素B類、維生素C,效果更好。
7.脹痛:一般可減量,如果嚴重應考慮停藥,選用其他避孕措施。
依上所述,如果你白帶沒有出現異味或異常顏色,你又是口服長效避孕藥的話就不用擔心。
康博士
人類發現了哪些血型系統?
康博士:
你好!國慶期間,在廣場看到無償獻血車前人頭攢動,我也好奇地登上了獻血車。護士小姐測了我的血型,我才知道自己的血型是AB型。我想知道目前人類發現有哪些血型系統?
株洲 梁蘭
梁讀者:
感謝你對無償獻血事業的支持。目前人類發現的血型系統有:ABO血型系統、MN血型系統、P血型系統、Rh血型系統、 HLA血型系統等二十多個血型系統。與輸血關系最大的是ABO血型系統。
康博士
老年人怎樣服安眠藥?
康博士:
我今年66歲,最近一段時間,我總是失眠。不吃安眠藥就無法入睡。可我又怕吃多了安眠藥對身體有副作用,請問,我該怎樣服用安眠藥?
安陽 劉興安
劉讀者:
老年人失眠本身不是病,只是某些病癥的征兆。有資料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半數以上都有睡眠障礙。由于老年人肝腎功能減弱、大腦功能隨年齡的增加而減退,隨便吃安眠藥可造成肝腎功能衰竭,產生耐藥性、引起精神障礙、誘發其它疾病。
引起老年人長期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有神經衰弱、老年的健康問題,例如骨痛、心肺功能不正常、情緒的因素、前列腺病、內分泌病、抑郁、焦慮及其它精神障礙,也有的老年人失眠是由于生活不規律、飲酒、喝咖啡等原因造成的。
小劑量、短時期服用,是治療失眠癥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如果將此當成治療失眠的唯一方法,長期服用,則形成藥物依賴,無法自拔。有的老年人因為失眠,于是服用安眠藥解除失眠痛苦,并產生一種特異的欣,于是逐步增加藥量,形成越吃越多、非吃不可的情況,若停藥,便出現焦慮、容易激怒、全身乏力、頭痛頭昏、震顫抽搐等戒斷癥狀。
篇8
目的總結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并發門靜脈血栓(PVT)形成的護理經驗。方法選擇2008年6月-2014年7月臨床診斷為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需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84例,按入院時間不同分為兩組。將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43例患者設為對照組,2011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41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對照組給予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常規護理。觀察組除接受常規護理外,采取預見性護理干預模式進行護理。結果兩組患者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后4~50d,不良反應發生率對照組為48.8%,觀察組為39.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發生PVT的患者5例,發病率為11.6%;觀察組發生PVT的患者2例,發病率為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預見性護理干預能改善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有效地降低了造血干細胞移植后PVT的發生。
關鍵詞:
造血干細胞移植;白血病;門靜脈血栓形成;護理
造血干細胞移植是造血系統疾病的患者在放/化療預處理后輸注健康的造血干細胞用以替代患者病理性或喪失功能的骨髓,從而達到造血和免疫系統重建的目的。造血干細胞移植是近年血液系統惡性和非惡性疾病較理想的治療方式。但是,移植后并發癥的發生,嚴重影響了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成功率。造血干細胞移植常見并發癥包括患者移植前預處理相關毒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門靜脈閉塞癥,感染,巨細胞病毒間質性肺炎,以及移植后復發等[1]。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合并門靜脈血栓(PVT)的形成,是較少發生的并發癥[2]。因此,HSCT后PVT的防治及護理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筆者在造血干細胞移植過程中,采取預見性護理模式,盡量消除可能誘發PVT的各種負性因素,以減少移植后PVT的發生,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6月-2014年7月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診斷為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需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84例,其中,男44例,女40例,平均年齡(36.5±5.19)歲,患者均同意參與本研究,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納入標準:經過肝功能檢查示,平均谷草轉氨酶60U/L,平均堿性磷酸酶115U/L,平均總膽紅素163μmol/L,平均蛋白C水平為20%,抗凝血酶為50%,體質量平均約增加8%,凝血酶原時間11.4~50.1s,凝血酶時間12.3~22.4s。腹部CT增強掃描門靜脈腔內未出現強化的低密度塊狀病灶,均考慮門靜脈血栓形成。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嚴重高血壓患者,排除合并糖尿病患者,排除妊娠期患者,排除有精神病史患者。將2008年6月-2011年6月進行常規護理的43例患者設為對照組,2011年7月-2014年7月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預見性護理的41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平均年齡、病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患者造血干細胞移植常規護理:(1)心理護理:患者本身存在因患有急性白血病而精神疲軟,對造血干細胞移植既抱有希望又感到恐懼,護理人員應向其充分說明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已較成熟,在告知其移植術所具有的一定風險情況下盡可能的提高患者的自信心。(2)移植護理:患者入百級無菌層流艙前,艙內所有物品均需要經滅菌后送入;移植細胞經復溫后以75%酒精消毒后,入艙,護士仔細核對后,經深靜脈輸入;囑患者張口呼吸,以促進DMSO的排出。(3)術后護理:包括預防感染、藥物毒副作用、口腔炎等,保持病人體表處于無菌狀態,給予預防性抗生素處理消除潛在感染灶,堿化尿液以預防出血性膀胱炎,囑其注意口腔衛生。保持患者床單干燥清潔,減少探望人員的出入。
1.2.2觀察組
除接受常規護理外,采取預見性護理干預模式進行護理。
1.2.2.1建立個人檔案
患者入院后由專職護士為患者建立個人檔案,內容包括一般資料、病情、治療過程、移植種類及過程、心理健康水平等基本情況后,應重點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乙型肝炎、肝硬化、造血系統疾病、嚴重凝血障礙及先天性血栓性疾病史。同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評估每位移植患者的心理狀況,結合醫生的治療情況,為每位移植患者制定相對應的護理方案,若存在乙肝等疾病病史者,尤其要給予特殊關注。
1.2.2.2基礎護理
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靜的病房環境,術前為其講解移植的目的、重要性、具體操作過程、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預防措施,尤其加強對PVT形成原理、預防方法及形成后的治療措施,注意事項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述,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緊張情緒,樹立治療的信心。及時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身體及心理狀況,出現任何問題,積極解決,努力達成平等、友好、信任的護患關系。
1.2.2.3健康宣教
對于存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尤其注意應其生活指導,囑其清淡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為主,同時多食用新鮮水果和蔬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帶來的腹壓增高,不利于靜脈回流,同時拒絕高脂、高膽固醇食物,以防止出現血液的高凝狀態;適當鍛煉,避免長期臥床,形成靜脈血栓,根據患者平時的習慣及其個人的身體狀況,為其制定個性化的飲食及鍛煉方案,促進身心健康。給予規律抗病毒治療,并向患者講解治療的必要性,由于用藥較為復雜,應向患者說明清楚,以保證用藥安全,嚴格按照醫囑執行。
1.2.2.4預防血栓形成
術后應囑患者盡早活動,避免長期臥床,開始可在床上進行被動活動,后逐漸下床活動,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防止血栓的形成。若患者存在乙型肝炎,應于造血干細胞移植后,針對患者出現的乙肝病毒大量復制,采取抗病毒治療,嚴密監測患者肝臟功能。盡量保持患者皮膚黏膜的完整性,一旦出現皮膚黏膜的破損,應盡量保持局部的清潔。
1.2.2.5術后病情監測
采用目標性監測方法,由專職護士對每位患者進行持續跟蹤監測,詳細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有無高熱、腹痛及惡心嘔吐等癥狀,一旦出現上述癥狀及時告知醫師,及時進行各種化驗檢查,確認門靜脈血栓是否發生并給予積極治療。
1.2.2.6PVT形成后的護理
(1)病情觀察:PVT患者需進行抗凝及溶栓治療。抗凝治療過程中需每日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皮膚黏膜、創面、靜脈穿刺點及內臟等部位有無出血傾向。同時,由于血栓極易擴展到腸系膜上靜脈,導致小腸壞死,誘發腹膜炎,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惡心、嘔吐、嘔血、便血、腹痛等癥狀,若腹痛加劇且呈彌漫性,需及時通知醫師,避免腸系膜血栓的發生。護士應做好交接班工作,按時巡視病房,及時詢問患者是否存在雙下肢腫脹、發熱等不適癥狀。同時,在抽血時應注意觀察血流速度,若存在血流速度緩慢、針頭易堵塞、輸液時需反復更換注射針頭等現象時,需及時告知醫師,行凝血功能的檢測。另外,對于需長期臥床及補液不足的患者,應警惕血栓的發生,護士應密切觀察是否存在靜脈血栓的臨床表笑,若發現患者不適,應及時處理。
(2)對癥護理:患者因有腹水,囑其半臥位,使膈肌下降,減輕腹水對膈肌的刺激,從而減輕患者呼吸困難的發生;做好患者出現的皮膚水腫的護理,防止因長期臥床而出現移植后褥瘡;遵醫囑給予利尿劑,監測患者體重及腰圍變化,嚴密監測記錄患者的出入量。觀察患者皮膚、鞏膜和黏膜的黃染程度,對于黃疸的消退情況,及時反饋給主治醫師,以明確治療措施的合理性。
(3)溶栓護理:在溶栓藥物使用過程中,要控制輸液速度,監視注射部位是否有出血;溶栓治療前及治療過程中需對患者耐心細致講解該藥應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同時講解可能出現的局部輕度出血反應,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因素;及時監測凝血情況。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及PVT發病情況(根據門靜脈彩超檢查結果,確認PVT發生例數:門靜脈血栓發生率=血栓患者數/總手術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及PVT發病情況比較見表1。
3討論
造血干細胞移植并發肝靜脈閉塞癥是與移植預處理方案相關的最嚴重的并發癥,發病早而快,易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目前尚無肯定的特異治療方案,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造血干細胞移植后門靜脈血栓形成,癥狀與肝靜脈閉塞癥相似,對其的鑒別診斷是通過B超及CT平掃明確栓子的部位[3]。二者為同一疾病的不同發展過程,門靜脈血栓形成往往繼發于肝靜脈閉塞。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并發門靜脈血栓形成,是較為罕見的并發癥,可能與患者既往的乙肝病史有關[4]。因患者為病毒性肝炎傳染期接受3~4療程的化療后,免疫系統受到嚴重抑制,乙肝病毒在體內會“乘機”大量復制,因此要求在移植后,采取抗菌感染以外的抗病毒治療[5]。在造血干細胞移植早期,應注意與藥物性肝損傷、超級性GVHD相鑒別。對于這類并發癥的護理應以預見性護理為主[6]。從表1可以看出,觀察組采取預見性護理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及PVT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干細胞移植后,給予患者預防性抗凝。在護理過程中,應時刻牢記患者具有肝病史,在檢測藥物造成的肝臟損害的同時,應警惕患者由于肝臟疾病所潛在的肝硬化發展。對于患者在移植后的狀況進行嚴密監測,及早、及時發現患者所出現的肝臟損傷表現[7]。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干預能改善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有效地降低了造血干細胞移植后PVT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趙春華.干細胞原理、技術與臨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542-553.
[2]李肅,高彥榮,王椿,等.造血干細胞移植的肝臟并發癥研究狀況[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8,21(5):281-285.
[3]賈春燕,梁雪,孫愛華,等.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病的全程護理體會[J].西部醫學,2010,22(7):1344-1345.
[4]韓莉莉.肝竇內皮細胞與造血干細胞移植后肝靜脈閉塞病的研究進展[J].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雜志,2014,37(1):35-37.
[5]徐小林,龔永進.多層螺旋CT對肝小靜脈閉塞病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師雜志,2013,15(4):530-532.
[6]黃林鳳,范立東,曲宇,等.早期活血、抗凝、祛聚對斷流術后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3):33-35,38.
篇9
缺血性腦血管病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點。目前腦缺血的治療手段主要有溶栓、抗凝及應用神經保護劑等,但不能從根本上切實有效的修復受損腦組織。近年來骨髓基質干細胞被廣泛應用于移植研究中,尤其是對于腦缺血等各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更是成為研究的熱點。作為細胞治療的細胞來源之一,骨髓基質干細胞分化潛能好、來源豐富、不存在胚胎干細胞移植所帶來的倫理學問題,又可用于自體移植,免除了宿主可能的免疫排斥反應,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1〕。
1 骨髓基質干細胞的生物學特性
骨髓基質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2〕和多向分化能力〔3〕。在生理穩態情況下,體內大多數骨髓基質干細胞增殖不明顯,但在體外補充適量血清的培養液中,它們能貼壁生長,表現出旺盛的有絲分裂活動和增殖能力。大量研究證實,在一定誘導條件下骨髓基質干細胞可向成骨細胞〔4,5〕、成軟骨細胞〔6〕、成肌細胞〔7〕、肌腱細胞、脂肪細胞及基質細胞等中胚層細胞分化;同時骨髓基質干細胞還可以向外胚層的神經細胞〔8〕和內胚層的肝細胞分化〔9〕。骨髓基質干細胞是細胞移植治療腦缺血等各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理想的細胞來源〔10〕。
2 骨髓基質干細胞的分離、培養
目前常用的分離方法主要有三種:密度梯度離心法、貼壁培養篩選法和流式細胞儀分選法。①密度梯度離心法,是根據骨髓中細胞成分比重的不同,利用細胞分離液通過離心分層,將有核細胞和血細胞分離的方法。具有操作簡便,所得骨髓基質干細胞純度較高,對活性影響小等特點。②貼壁培養篩選法,即根據骨髓基質干細胞的黏附貼壁生長而血細胞在培養液中懸浮生長的特性上的差異,通過定期換液除去不貼壁細胞,從而達到純化骨髓基質干細胞的目的。此法操作簡單,但獲得的骨髓基質干細胞純度低,混雜細胞較多。③流式細胞儀法,是利用免疫學方法應用流式細胞儀識別已標記的骨髓基質干細胞表面標志,將所需細胞進行分離的方法。由于此方法試劑、儀器價格昂貴,技術要求較高而且分選過程中可造成細胞損傷和死亡、經過此法分選的細胞出現增殖緩慢等問題,目前尚未廣泛應用。骨髓基質干細胞的培養目前多采用貼壁細胞培養法。培養條件為利用含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 μg/ml鏈霉素的LDMEM培養基,置于37℃、5% CO2、80%濕度的培養箱內培養。
3 骨髓基質干細胞的移植途徑、移植數量、移植時機
3.1 骨髓基質干細胞的移植途徑
目前骨髓基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腦缺血的途徑有3種:靜脈途徑、動脈途徑、腦內局部注射。①靜脈途徑:靜脈輸入骨髓基質干細胞選擇性遷移至腦缺血區的機制可能為血腦屏障的破壞有利于骨髓基質干細胞選擇性進入缺血半球,卒中后局部的微脈管系統表達黏附因子吸引炎性細胞及血管中的骨髓基質干細胞向損傷區遷移〔11〕。②動脈途徑:可將骨髓基質干細胞直接經缺血側頸內動脈注入。其較腦內注射侵襲性小,較為安全,移植細胞在損傷區的存活率也較腦內注射高。但動脈途徑與靜脈途徑一樣,都屬于全身輸注,因此不可避免地會播散到身體其他器官。③腦內局部注射:根據缺血損傷的部位采用腦立體定向術,將一定體積、適當數量的骨髓基質干細胞直接注射到缺血損傷部位。此途徑具有可以將骨髓基質干細胞直接送達缺血部位,提高移植物抵達靶點的數量的特點。但其對腦組織產生一定的損傷;移植物的數量受一定程度的限制;不便多次多靶點注射〔12〕。
3.2 骨髓基質干細胞的移植數量
移植骨髓基質干細胞在體外的傳代次數多會影響其生物學活性,而移植細胞數量的增多會加大對其安全性的顧慮,移植的細胞數量過少又難以起到治療的作用。Chen等〔13〕的研究發現靜脈移植1×106骨髓基質干細胞對MCAO大鼠的功能恢復無明顯作用,而3×106組則顯示了明顯的功能改善。有體外擴增骨髓基質干細胞自體移植治療大腦中動脈供血區梗死病人的臨床研究報道,Bang OY等〔14〕對病人經靜脈途徑自體移植了1×106個細胞,移植后癥狀明顯改善,而且觀察一年未發現與移植相關的不良反應。目前多移植1×106~1×107個骨髓基質干細胞用于恢復神經功能。
3.3 骨髓基質干細胞的移植時機
骨髓基質干細胞移植時間點的選擇要綜合考慮,必須考慮到腦損傷的自然恢復過程,延遲到缺血后恢復的自然穩定期,但過分延長移植的等待時間,會導致瘢痕組織形成,不利于移植。目前在骨髓基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腦缺血的動物研究中,骨髓基質干細胞移植時間為缺血模型建立后1~28 d不等。
4 骨髓基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腦缺血的機制
可能機制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細胞替代作用〔15〕:移植入腦組織的骨髓基質干細胞通過分化為神經細胞,重建了局部神經環路,代償了損傷細胞的功能,即認為是干細胞發揮了“替代”作用。Englund等〔16〕發現骨髓基質干細胞移植入大鼠腦內后分化的細胞具有神經元形態和表面標志,與鄰近神經元形成廣泛連接,并觀察到了新生神經元產生的動作電位。Wang等〔17〕研究顯示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能促進骨髓基質干細胞遷入缺血的腦組織。骨髓基質干細胞通過血腦屏障向病變部位遷移,對周圍環境、細胞因子和一些信號作為反應,與周圍組織發生聯系,表達神經元特有的標志蛋白,如微管聯合蛋白2、神經元特性烯醇化酶、神經絲和膠質纖維酸性蛋白等。與病變周圍組織滲透融合、替代損傷細胞、重建神經環路,從而達到恢復神經功能的目的。②分泌各種營養因子:研究表明,缺血性大腦組織的提取物能促進體外培養的人的骨髓基質干細胞分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神經生長因子(N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肝細胞生長因子(HGF),而且這些營養因子的增加與腦缺血時間呈依賴關系〔18〕。NGF能夠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定神經元的存活和分化,并在腦損傷后的神經可塑性、再生潛能及神經凋亡的抑制中扮演重要角色〔19〕;BDNF促進軸突生長〔20〕、提高神經存活及抗損傷能力。通過拮抗興奮性氨基酸毒性、穩定細胞內鈣離子濃度、減少自由基損傷、抑制細胞凋亡等對神經細胞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和促進神經細胞功能恢復作用〔21〕。③促進缺血區新血管再生:血管新生與功能恢復有關,因為血管形成是正常組織修復中不可缺少的過程〔22〕。Chen等〔23〕通過靜脈給大腦中動脈栓塞24 h的大鼠注射人骨髓基質干細胞,用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免疫組織化學及ELISA方法分析缺血邊緣帶的血管發生和宿主腦內的VEGF及其受體水平,發現骨髓基質干細胞能促進大鼠腦內血管發生,可能與骨髓基質干細胞增加了內源性VEGF及其受體水平有關。Chen等〔24〕將骨髓基質干細胞移植入永久性局灶性腦缺血模型大鼠,14 d后發現移植大鼠的神經功能顯著改善,凋亡細胞明顯減少及微血管密度的顯著增加。④促進內源性神經干細胞增殖:在成年哺乳動物室管膜下區、海馬齒狀回的顆粒下區,甚至在其他部位,比如紋狀體、脊髓、大腦皮質都存在著具有神經再生能力的內源性神經干細胞。Chen等〔25〕給短暫性大腦中動脈閉塞的雌性大鼠靜脈注射雄性大鼠骨髓基質干細胞,通過Y染色體標記的方法發現,移植細胞能在宿主腦內存活并向同側缺血半球集中,與對照組相比,移植組側腦室下區的溴脫氧尿苷(BrdU)陽性細胞數明顯增多,說明骨髓基質干細胞能促進大鼠內源性神經干細胞的增殖。
5 骨髓基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腦缺血存在的問題和展望
骨髓基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腦缺血的研究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爭論有待我們研究探討:①骨髓基質干細胞分化為神經元樣細胞后,是否具有神經細胞的一系列功能,盡管有些實驗做出了分化后的神經元樣細胞的電生理的功能指標,但是各個實驗室的實驗條件不同,缺乏統一的標準,故這些結果還有待進一步驗證。②骨髓基質干細胞在宿主體內分化為神經細胞的數量有多少,存活時間有多長,如何提高骨髓基質干細胞在體內的成活率和向神經細胞定向分化的能力。③細胞移植后能否整合入宿主的神經環路,能否與其他神經元產生突觸聯系進而分泌神經遞質,能否與其他神經細胞之間建立精確的聯系。④目前的骨髓基質干細胞的移植實驗為先在體外誘導分化為相應組織細胞后再植入人體內,倘若對其進行誘導分化操作會改變細胞特性,是否有發展為腫瘤可能。
骨髓基質干細胞具有取材方便,擴增迅速,多向分化潛能等特點〔26〕,尤其在自體骨髓基質干細胞移植中克服了諸如倫理、免疫排斥等問題。因此,骨髓基質干細胞在治療缺血性腦損傷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Corti S,Nizzardo M,Nardim M,et al.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an ameliorate the phenotype of a mouse model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J〕. Clin Invest,2008;118(10):331630.
2 SilaAsna M,Bunyaratvej A,Maeda S,et al.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 and bone formation gene expression in strontiuminducing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J〕.Kobe J Med Sci,2007;53(12):2535.
3 Lin HT,Tarng YW,Chen YC,et al.Using human plasma supplemented medium to cultivate 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and evaluation of its multiplelineage potential〔J〕.Transplant Proc,2005;37(11):45045.
4 Gopalakrishnan V,Vignesh RC,Arunakaran J,et al.Effects of glucose and its modulation by insulin and estradiol on BMSC differentiation into osteoblastic lineages〔J〕.Biochem Cell Biol,2006;84(1):93101.
5 Lisheng W,Meng E,Guo Z.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 inhibits th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promotes their mi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long osteoblastic pathway〔J〕.Stem Cells Dev,2008;17(4):80513.
6 Curran JM,Tang Z,Hunt JA.PLGA doping of PCL affects the plastic potential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both in then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biological stimuli〔J〕.J Biomed Mater Res A,2009;89(1):112.
7 Gang EJ,Bosnakovski D,Simsek T,et al.Pax3 activation promot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ward the myogenic lineage〔J〕.Exp Cell Res,2008;314(8):172133.
8 Mercedes Zurita,Celia Bonilla,Laura Otero,et al.Neural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obtained by chemical agents is a shorttime reversible phenomenon〔J〕.Neuroscience Research,2008;60(3):27580.
9 Stock P,Staege MS,Muller LP,et al.Hepatocytes derived from adult stem cells〔J〕.Transplant Proc,2008;40(2):6203.
10 Wang HY,Zhu XF,Wang LM,et al.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neur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in treatment of hypoxicischemic brain injury in rats〔J〕.Zhonghua Er Ke Za Zhi,2008;46(7):5449.
11 Hill WD,Hess DC,MartinStuddard A.SDF1(CACL12) is upregulated in the ischemic penumbra following stroke:association with bone marrow cell homing to injury〔J〕.Neuropathol Exp Neurol,2004;63(1):8496.
12 Li Y,Chopp M,Chen J,et al.Intrastrialtal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nonhematopoietic cells improves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troke in adult mice〔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0;20(9):13119.
13 Chen J,Li Y,Chopp M.Intracerebral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with BDNF after MCAO in rat〔J〕.Neuropharmacology,2000;39(5):7116.
14 Bang OY,Lee JS,Lee PH,et al.Autologous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stroke patients〔J〕.Ann Neurol,2005;57(6):87482.
15 Yasuhara T,Matsukawa N,Hara K,et al.Notchinduced Rat and 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Grafts Reduce Ischemic Cell Loss and Ameliorate Behavioral Deficits in Chronic Stroke Animals〔J〕.Stem Cells Dev,2009;18(10):150114.
16 Englund U,Bj rklund A,Wictorin K,et al.Grafted neural stem cells develop into functional pyramidal neurons and integrate into host cortical circuitry〔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2;99(26):1708994.
17 Wang L,Li Y,Chen J,et al.Ischemic cerebral tissue and MCP1 enhance ra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migration in interface culture〔J〕. Exp Hematol,2002;30(7):8316.
18 Chen X,Li Y,Wang L,et al.Ischemic rat brain extracts induce human marrow stromal cell growth factor production〔J〕.Neuropathology,2002;22(4):2759.
19 Chen Q,Long Y,Yuan X,et al.Protective effects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injured rodent brain:synthesis of neurotrophic factors〔J〕.J Neurosci Res,2005;80(5):6119.
20 Shen LH,Li Y,Gao Q,et al.Downregulation of neurocan expression in reactive astrocytes promotes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facilitates the neuro restorative effects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in the ischemic rat brain〔J〕.Glia,2008;56
(16):174754.
21 Ang ET,Wong PT,Moochhala S,et al.Neuroprotection associated with running:is it a result of increased endogenous neurotrophic factors〔J〕?Neuroscience,2003;118(2):33545.
22 Thored P,Heldmann U,Gomesleal W,et al.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microglia with proneurogenic phenotype concomitant with persistent neurogenesis in adult subventricular zone after stroke〔J〕.Glia,2009;57(8):83549.
23 Chen JL,Zhang ZG,Li Y,et al.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induces angiogenesis in the ischemic boundary zone after stroke in rats〔J〕.Circ Res,2003;92(6):6929.
24 Chen ZZ,Jiang XD,Zhang LL,et al.Beneficial effect of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an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on cerebral ischemia in rabbits〔J〕.Neurosci Lett,2008;445(1):3641.
篇10
關鍵詞:翼狀胬肉;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復發
翼狀胬肉是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輕者僅有異物感,嚴重者因牽拉角膜而出現散光,若繼續發展侵及瞳孔,可對視力造成影響。臨床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傳統術式如單純胬肉切除術或翼狀胬肉轉移術術后不僅存在角膜上皮修復慢等缺點,而且術后復發率高達24%~89%,因此如何降低術后復發率成為目前治療翼狀胬肉的重要目標。近年來隨著對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的臨床研究不斷深入,干細胞移植術已經廣泛用于治療翼狀胬肉。我院眼科自2008年6月~2011年5月應用自體干細胞移植治療翼狀胬肉62例(70眼),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62例(70眼)病例均為2008年6月~2011年5月來我院眼科門診就診的翼狀胬肉患者,8例患者雙眼發病,原發性翼狀胬肉49例(54眼),復發翼狀胬肉13例(16眼)。其中男29例(32眼),女33例(38眼),年齡37~69歲,平均56.5歲。所有病例均為鼻側翼狀胬肉,病程2年~16年,頭部侵入角膜緣2~6mm。& R" L$ r6 }$ H術前常規查血常規、凝血功能及心電圖。
1.2 手術方法
術前常規用左氧氟沙星眼藥水點眼3天,4次/天。手術在顯微鏡下進行。0.5%丁卡因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0.5ml結膜下浸潤麻醉。開瞼器開瞼,' f4 }8 W??u* C( h$ y# R用有齒鑷子夾住胬肉頭部,沿胬肉頭部前0.5mm處用刀片作角膜淺層剝離,使之與角膜的前彈力層分離直至角膜緣部,徹底清除角膜表面胬肉組織,勿超過角膜基質層。再沿胬肉體部兩側剪開球結膜5mm,將胬肉體部鼻側的纖維血管組織分離至半月皺襞前,切除結膜下病變組織,徹底清除角膜、鞏膜面的殘留組織,保持鞏膜表面光滑,燒灼止血,植床備用。于術眼上方結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約0.5ml,將球結膜與其下筋膜分開,參考切除翼狀胬肉組織的大小和形狀(大于缺損處2mm),用顯微剪刀剪取帶角膜緣上皮的角結膜瓣,上皮面向上平鋪在植床上,使結膜瓣的角膜緣側與植床的角膜緣對齊,用10-0尼龍線間斷縫合固定于淺層鞏膜上。
1.3 術后處理
術眼常規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注射液2萬U加氟美松注射液2.5mg,結膜囊內涂金霉素眼膏無菌紗布加壓包扎術眼。術后第2天給予復方妥布霉素滴眼液點眼,5次/天,睡前涂眼藥膏,每天換藥1次,術后7~10天拆線。觀察角膜創面愈合情況及角膜緣上皮植片生長情況,術后隨訪6~24個月。
1.4 療效評定:手術療效在半年以后評定為準。1級:手術部位外觀同正常內眥部結膜組織。2級:手術部位鞏膜表面血管擴張清晰可見,伸向角膜緣,無纖維組織增生。3級:在2級基礎上可見纖維血管明顯增生,未超過角膜緣[1]。1級和2級均視為臨床治愈。
2.結果
術后第1天行裂隙燈檢查,患者術眼均有畏光流淚、異物感等一過性刺激反應。移植片結膜充血腫脹,縫線對合良好,上方結膜上皮細胞完全覆蓋,角膜表面及角鞏緣光滑透明;3天后異物感逐漸消失,移植片顏色正常,無明顯腫脹和移位。6天后拆除縫線,移植片貼附平整,表面光滑,生長良好,基本透明、無充血。隨訪6~24個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視力提高,均未出現感染、移植片脫落等并發癥,供區結膜愈合良好。其中66眼(94.3%)臨床治愈,其中1級愈合45眼(64.3%),2級愈合21眼(30.0%)。有4眼出現胬肉復發,復發率為5.7%,其胬肉頭端未達角膜區,暫不用再行手術。
3.討論
翼狀胬肉是眼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特征為結膜下纖維血管組織出現異常增生,發病原因與紫外線照射及接觸灰塵等環境因素有關。角膜緣干細胞可阻止結膜上皮下組織向角膜增生,保持角膜透明。如干細胞缺乏或功能障礙則失去屏障作用,是翼狀胬肉發病及術后復發的主要原因。
翼狀胬肉侵及角膜內甚至靠近瞳孔區時,應當采取手術治療。我們采取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植片盡量在角膜緣上方選取,因此處干細胞數量相對較多,既能為原翼狀胬肉區提供正常的上皮干細胞,又能為病變區角膜緣提供角膜上皮再生來源,從而阻止異常變性組織增生。而干細胞具有組織增生及細胞更新的功能,通過分裂增生補充缺損的角膜上皮細胞[2],達到維持眼表平衡的目的,同時完整的角膜緣可防止結膜入侵,可減少術后翼狀胬肉的復發。
手術應注意:角膜上方為角膜緣干細胞的常規取材部位;切除翼狀胬肉角膜緣處的兩端要包括正常結膜2mm,切取結膜瓣時角膜緣的兩端要大于缺損區2mm;術中徹底清除角膜及鞏膜上殘余病變組織;角膜緣植片要分清毛面和光面,使光面向外,毛面面向鞏膜。
本組資料62例(70眼)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術后隨訪6~24個月,復發率5.7%,比文獻報道的單純胬肉切除術復發率24%~89%顯著降低。此外,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操作簡單、取材方便、排斥反應小,是治療翼狀胬肉的一種良好的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