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內科范文
時間:2023-03-24 14:22: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腎病內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腎內科;糖尿病;腎病;就診特點
一直以來,糖尿病是人類疾病的一大難題,一旦合并了其它病癥,那么這個難題無疑就會加大。這些年,糖尿病腎病(DN)的發病率有所抬頭,尤其是其在終末期腎病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1]。隨著DN的增加,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疾病負擔,在該病的治療上目前尚無特效且公認的措施。總的來說,對于DN而言,主要的防治目標就是要做好腎功能衰竭的發生與發展的預防。為了探討腎內科DN患者臨床就診的特點,我院就接待的首次來診DN患者展開了研究,現將相關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145例首次來我院腎病內科就診的糖尿病腎病患者,全部符合相關診斷標準。其中,男患69例,女患76例;年齡43-78歲,平均為59.7歲;含有11例1型糖尿病(DN)患者,134例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2個月――24年,平均為7.9年。
1.2方法回顧性分析145例DN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分析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來腎內科就診的原因、體質指數、眼底病變等,尤其是要對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等進行觀察分析,比如說血壓、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血壓、心臟并發癥、血脂與腎功能情況等。
1.3統計學處理本研究相關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處理,采取t檢驗,以P
2結果
2.1到腎內科就診的原因145例患者有131例屬于內分泌科醫生介紹后轉到腎內科進行就診,其中包括:腎功能衰竭75例,百分比51.72%;頑固性水腫53例,百分比36.55%;大量蛋白尿17例,百分比11.72%。
2.2主要治療情況145例患者中采用胰島素治療的有119例,百分比為82.07%;剩余26例則采用口服降糖液治療,百分比為17.93%。此外,采用1中降壓藥的患者有63例,百分比為43.45%(包括11例使用利尿劑,34例使用鈣通道阻滯劑,11例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7例使用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82例患者聯合采用兩種及以上降壓藥,百分比為56.55%(大部分為鈣通道阻滯劑與β受體阻滯劑聯合或者鈣通道阻滯劑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聯合)。
2.3就診時的合并癥DN的合并癥在145例患者主要常見的有合并高血壓、貧血、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感染及糖尿病心肌病等。具體而言,合并高血壓125例,百分比96.21%;合并貧血99例,百分比68.28%;合并冠心病61例,百分比42.07%;合并心功能不全52例,百分比35.86%;合并感染49例,百分比33.79%;合并糖尿病心肌病25例,百分比17.24%。
2.4隨訪效果隨訪了3-6個月不等,在進行維持性血透的65例患者中,有20例死亡,百分比為30.77%,而在同期進入維持性血透的255例非糖尿病腎病患者死亡人數為26例,百分比為10.20%。兩組病死率采用統計學分析可知差異性顯著(P
3討論
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嚴重情況下會給患者帶來劇烈的身心影響。同時,糖尿病還會從不同的方面對患者的腎臟產生損害,從而引發腎臟病變。具體而言,其主要表現在腎小球硬化、小動脈性腎硬化及腎盂腎炎等,而在臨床上,糖尿病引發腎臟病變會直接產生腎小球硬化癥,這在臨床上被稱作糖尿病腎病(DN)[2]。不管何種疾病,若在晚期再進行就診,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對于慢性DN患者而言,若到了晚期才到腎內科進行就診,那么后果將十分嚴重,比如說會出現腎功能進行性惡化,最終就會造成腎功能的惡化。產生這種情況后,一般很難得到有效的糾正;同時,若采取腎替代治療的時候,患者的身體狀況不佳,而并發癥又較多,加之還未做好透析治療準備等,往往就會造成血管通路的困難。臨床上,這些困難引發的后果往往是患者開始透析后而死亡率高居不下的主要獨立性高危因素[3]。這些年,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得出了在治療DN時,應以一體化綜合治療為原則,同時加強高血糖、高血壓的嚴格控制,并且及時將代謝紊亂及腎臟血流動力學異常糾正等,當屬防治DN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唐盛,閉閔,彭小梅,吳潮清,黃文壇,龔智峰.糖尿病腎病患者到腎科就診時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04):441-443.
篇2
關鍵詞:醫院內感染;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腎功能不全;尿毒癥
中圖分類號: R5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8)03-0446-03
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是腎內科的常見病,患者常存在免疫功能低 下、營養狀況差、防御機制削弱等情況,容易并發醫院內感染。它不僅影響治療效果,而且 往往導致病情加劇甚至死亡,給患者帶來痛苦并增加治療費用。因此,加強對醫院內 感染管理有利于疾病的轉歸。筆者對本科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2468例腎病患者中2 51例院內感染的臨床資料總結分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2468例腎病患者中251例發生院內感染,其中男134例,女117例;年 齡12~79歲。查閱251例患者病歷,按有關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對院內感染情況進行診斷,并 對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1.2 診斷標準
1.2.1 腎病綜合征的診斷標準:①大量蛋白尿,24 h尿蛋白量>3.5 g; ②低蛋白血癥, 血漿白蛋白低于30 g/L;③水腫;④高脂血癥;⑤根據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排除繼 發性腎小球疾病。
1.2.2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診斷:按美國風濕病協會1982年修訂的SLE診斷標準。狼 瘡性腎炎的臨床診斷依據為尿檢異常[尿蛋白(++)以上和(或)尿沉渣中每高倍視野紅細胞>5個]和(或)腎功能異常,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尿檢或腎功能異常。
1.2.3 腎功能不全患者:根據血肌酐水平178~707μmol/L,未行血液透析者。
1.2.4 尿毒癥:為終末腎患者,血肌酐>707 μmol/L,需規律血透維持生命。
1.2.5 醫院內感染的診斷標準:參照王樞群等主編的《醫院感染學》診斷[1]。
2 結果
2.1 4種疾病院內感染所占比例
251例院內感染患者的原發病種:LN46例,占18.3%;腎病綜合征59例,占23.5%;腎功能 不 全(血肌酐
2.2 院內感染發生率
狼瘡性腎炎總數110例,發生院內感染46例,院內感染發生率41.8%;腎病綜合征總數316例 ,發生 院內感染59例,院內感染發生率18.7%;腎功能不全(血肌酐
2.3 感染部位
本研究院內感染中呼吸道感染居首位,上呼吸道感染占47.8%,肺部感染占22.7%;其次為 消化道感染、泌尿系、皮膚、軟組織等。詳見表3。
2.4 發生院內感染的時間
住院后發生院內感染最快的是腎病綜合征患者,其次為狼瘡性腎炎患者、尿毒癥、腎功能不 全。詳見表4。
3 討論
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腎功能不全、尿毒癥四種疾病為腎內科常發病,同時也是腎內科 發生院內感染最多的疾病。
本研究中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院內感染發生率為18.7%、41.8%,明顯高于腎功能不全 和 尿毒癥患者。文獻報道腎病綜合征發生院內感染最多占43.3%~51.9%,腎病綜合征患者 院內感染率高,首先有疾病本身的因素,即大量蛋白尿使蛋白大量丟失,血清IgG水平下降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紊亂,主要系補體旁路B因子下降及白細胞功能受損;其次大劑 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應用,抑制了人體免疫細胞功能,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很多國內外文 獻報道[2,3],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尤其是聯合應用易發生感 染,加重病情,合并癥多,預后差,需高度重視。
SLE是一種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嚴重的免疫功能紊亂,由于免疫病理損傷患者的皮膚 粘膜屏障,使病原菌入侵有了較為便利的途徑;SLE患者吞噬細胞的作用減弱,補體成分減 少 ,NK細胞(自然殺傷)的數量減少、功能下降,IL-1、IL-2等細胞因子水平減低。上述因素 均 可導致患者的抗感染免疫力下降。此外,長期應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腎臟病變的程度直接 影響SLE的預后。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應用于臨床治療SLE以來,其預后已有明顯改善,但由 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亂及長期應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致免疫功能低下,易于導致感染[ 4]。
腎功能不全和尿毒癥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分別為10.1%、8.3%,明顯低于腎病綜合征、狼瘡 性腎炎患者,但腎功能不全和尿毒癥基數大,占院內感染的比例達24.7%、17.9%,幾乎 與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相當。因此,也應重視防止腎功能不全和尿毒癥患者院內感染 的發生。
造成慢性腎功能不全醫院感染的因素很多。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血漿中存在抑制白細胞活性 的多肽抑制因子,白細胞趨化性受損,導致中性粒細胞功能受損;慢性腎功能不全常伴有淋 巴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功能障礙,導致免疫功能受損;患者尿液生成減少,對泌尿道沖洗作 用減弱;同時慢性腎實質損害致腎內瘢痕形成,引起腎單位尿流不暢,致病菌易潴留繁殖, 而抗生素不易在局部達到有效藥物濃度[5]。
慢性腎衰并血透患者院內感染可能與以下幾方面有關:①免疫功能下降:長期血透患者有Ig G和IgM的輕度下降;即使在充分血透的患者,其抗體反應性仍有缺陷,對某些抗原、流感疫 苗的抗體反應明顯降低。周圍血中的淋巴細胞總數、T淋巴細胞及NK細胞數減少;另外,血透 患者巨噬細胞吞噬作用降低;②營養不良:血透患者多有營養不良,特別是蛋白質缺乏,原 因是透析中喪失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質的缺乏導致淋巴細胞減少和功能的降低。
本組資料提示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患者醫院感染率明顯高于同期住院的腎功能不全、尿 毒癥患者,并且住院后至發生院內感染的時間也短。二者比較最大的差別就是腎病綜合征、 狼瘡性腎炎患者均用激素與免疫抑制劑。因此,激素與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增加了院內感染發 生的機遇、縮短了院內感染的時間。管理好此類患者可有效控制院內感染發生。本研究 院內感染中呼吸道感染居首位,上呼吸道感染占47.8%,肺部感染占22.7%;其次為消化道 感染。提示腎科醫護人員要特別注意保持病室空氣清新,定期進行空氣消毒,分室收治患者 ,對已有感染患者及時隔離治療,防止交叉感染。
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腎功能不全、尿毒癥四種疾病的共同特點是 患者的免疫力低下,而以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使用激素與免疫抑制劑后更為嚴重。要降 低上述疾病的醫院內感染率,調整和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是十分重要的,而要達到這一目的 ,治療原發病是必須的。腎病綜合征、狼瘡性腎炎正規有效的治療可使大部分患者蛋白尿減 少,浮腫消退,血清白蛋白及IgG水平上升,住院時間縮短,免疫功能恢復,從而減少感染 的發生[6]。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要掌握好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使用指征、用量、用 法。靜脈 注射丙種球蛋白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在應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同時,尤其在沖擊治療 時應用對預防感染的發生可取得良好效果[7]。對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患者能降低 毒素、改善內環境、增強免疫力,能有效減少院內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王樞群,張幫燮.醫院感染學[M].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 社,1990:116.
[2] 李弋南,張燕林.66例原發性腎病綜合征院內感染分析及防治[J].中原 醫刊,2007,34(5):30-31.
[3] 白燕,任愛紅,郭志玲. 236例腎病綜合征患者發生院內感染的臨床研究[ J]. 臨床薈萃,2006,21(21):1516.
[4] 王荔. 狼瘡性腎炎并發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J].透析與人工器官,20 06,17(3):23-25.
[5] 林海英,張麗敏. 腎臟病院內感染的調查分析[J]. 中國中西醫結合 腎病雜志,2006,7(11):664-665.
[6] 梁智敏,陳錦華.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合并醫院內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J ].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4,5(5):291-292.
篇3
【摘要】目的 探討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治療以及對母嬰的影響。方法 對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04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病例組,500例正常妊娠者為對照組,對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情況進行分析。結果 相比對對照組,病例組在剖宮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低血糖、新生兒窒息、巨大兒、產后出血、胎膜早破、羊水過多、感染等的發生率均較高,患者空腹血糖值高于5.8mmol/L的其并發癥出現率較高。結論 妊娠合并糖尿病對孕婦及嬰兒危害較大,應注重其日常護理。
【關鍵詞】妊娠;糖尿病;內科治療
妊娠合并糖尿病(GDM)指的是在孕婦妊娠前未發現糖耐量異常,而在妊娠后出現糖耐量異常情況,它具有易出現腎性糖尿、空腹血糖偏低、餐后高血糖明顯等特點,在妊娠中晚期較為常見。由于妊娠合并糖尿病對孕婦和嬰兒都有較大的危害,為此應采取必要治療措施來確保母嬰健康。本文對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04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了504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將其作為病例組,年齡為22~35歲,平均年齡27.4歲;選取同時期500例健康孕婦作為對照組,年齡為22~36歲,平均年齡為27.5歲。在孕期25周左右對患者進行檢查,檢查結果符合以下任一標準即可認定為GDM:①妊娠期間,空腹血糖值出現兩次或兩次以上大于5.8mmol/L;②50g葡萄糖負荷試驗值大于11.2mmol/L且空腹血糖值大于5.8mmol/L;③OGTT試驗結果中,有至少兩項指標大于等于正常值。
1.2 治療方法: ⑴ 合理飲食治療GDM;GDM患者每日攝取熱量應按照標準體重乘以110~125kj/kg.d計算,熱量的攝入量隨著孕期的增加而適當增加。后半期應當按照850~1000kj/d計算,并根據孕婦體重的變化而適當調節。飲食搭配應當合理,每日攝取的總能量中脂肪應占35左右、蛋白質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占45%左右。每日攝取的碳水化合物中,應當有不少于6%的來自雜豆類、薯類、粗糧等血糖指標相對較低的食物;每日攝取的蛋白質中,應當有不少于50%的來自奶、肉蛋、魚等,烹調用油應當采用玉米油、大豆油、橄欖油等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每日睡前加餐、晚餐、加餐、午餐、早餐的總能量分配為10~15%、25~30%、10%、50%、5%、15~20%。 ⑵ 適量運動治療GDM;若GDM患者沒有不適合運動的禁忌癥存在,每日應當保證一定量的運動,特別是肥胖孕婦尤其應當注意。每次用餐結束后,可以進行30min的運動,運動時應注意心率變化,要求心率不能超過120次/min,嚴禁患者斤進行劇烈運動。 ⑶藥物治療GDM;若GDM患者通過運動和飲食治療后血糖仍不能有效控制,則應當采取胰島素治療的方式。對GDM患者在用餐后2h以及空腹狀態下的血糖指標進行監測,依據血糖變化來調節用量。若每日胰島素的用量處于維持量,則應當對孕婦每周進行一次血糖檢查。
2 結果
相比對對照組,病例組在剖宮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低血糖、新生兒窒息、巨大兒、產后出血、胎膜早破、羊水過多、感染等的發生率均較高,患者空腹血糖值高于5.8mmol/L的其并發癥出現率較高。
3 討論
目前,醫學界對于GDM出現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相關研究結果表明,GDM出現的原因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①遺傳原因;通過對GDM患者家族情況調查表明,若患者的母親患有2型糖尿病,則其女兒患GDM的可能性就較高。②胰島素作用的結果;患有GDM的患者很可能存在胰島B細胞功能缺陷或者胰島素抵抗,進而使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分泌量降低,影響患者的正常糖代謝。③氧化應激引起GDM;如果患者體內的氧化應激水平增高過大,就會使患者體內的超氧化物增多,這可能就是糖尿病出現的生理基礎。對GDM患者體內的氧化應激水平進行測試發現其標志物的出現增多,這就表明氧化應激很可能直接或間接導致患者出現GDM。除此之外,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表明懷孕時年齡大于35歲、死產流產史、GDM史、明顯肥胖史等都有可能是GDM出現的原因。
通過對本院GDM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可得:相對于對照組,GDM患者出現剖宮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低血糖、新生兒窒息、巨大兒、產后出血、胎膜早破、羊水過多、感染等的幾率較大。為此,對于已經確診患有GDM的孕婦應采取必要的治療措施,主要有適量的運動治療、合理的飲食治療、以及對飲食和運動治療效果不顯著的采取胰島素治療,進而使GDM患者的血糖水平達到合理水平。以上三種治療辦法中,合理控制患者的飲食最為主要,通過飲食控制可以使患者的血糖值趨于穩定;GDM患者適當的運動可使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患者的脂肪和肌肉組織中,使得患者的胰島素反應明顯增強,加快體內糖代謝,進而達到降低患者血糖值的目的;采用胰島素來治療GDM患者,應用后效果明顯。對于病例組患者在產前進行了空腹血糖水平測定,測定結果表明:孕婦的FBG值大于5.8mmol/L的,其出現剖宮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低血糖、感染等的幾率要明顯大于FBG小于5.8mmol/L。這表明通過合理的治療措施,能夠有效的降低母嬰出現并發癥的幾率。
綜上所述,對于GDM患者應注重日常管理,合理控制飲食,每天適量運動,必要時進行胰島素治療,有助于確保母嬰安全。
參考文獻
[1] 張蕾,高立華. 以飲食控制為主治療妊娠糖尿病46例臨床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0,(01) :78-79
[2] 郭玉萍,閻曉陽. 妊娠糖尿病及母嬰風險的研究[J]. 中國婦幼保健, 2010,(35):143-144
[3] 黃建芬,林邯楓,郭正琴,劉宗玉. 妊娠糖尿病與孕期體重指數相關性的回顧性分析[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0,(19):176-177
篇4
【關鍵詞】人文關懷;神經內科;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36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207-02
序言
在當前時期,護理科學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護理觀念也有了根本轉變,護理工作不再僅僅是以疾病為中心,病患的身心健康成為了關注的重點,也就是要對病患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出現的變化予以重視。在展開護理工作的過程中,人文關懷要切實融入其中,要認識到患者的健康才是護理的中心工作,這樣可使得病患的滿意度有一定幅度提升。本文所確定的研究對象共100例,均是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這段時間內在本院神經內科接受治療的病患,針對護理方法的實效性展開分析,重點探討人文關懷在神經內科病房的積極應用效果,以下就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確定的研究對象共100例,都是在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本院神經內科接受治療。對100例患者進行分組,以隨機方式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兩組均為50例。在觀察組中,男性患者共有26例,女性患者則有24例,年齡最大的患者74歲,最小60歲。在對照組中,男性患者共有28例,女性患者則有22例,年齡最大的患者75歲,最小6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沒有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在對病患進行護理時,對照組依舊以常規護理為主,即做好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并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觀察組則要在完成常規護理的前提下融入人文關懷。
1.2.1落實人文關懷理念與管理方式在當前時期,護理工作的中心已經出現了顯著的轉變,病患的健康成為了護理工作的中心所在。而要使得這個中心得到有效的落實,從事護理工作的相關人員就要對人文關懷這個護理觀念有清晰的認知,要切實轉變護理理念,對護理的行為予以規范,要與病患展開積極、有效的溝通,確保病患能夠得到最佳服務,另外,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也必須要提升,確保護患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
1.2.2積極營造良好的人文治療環境護理人員要切實關注病房環境的營造,確保病房更具人性化,對病患要予以充分的尊重,促使病患能夠主動配合治療。在對病房進行布置時,被服、窗簾等一定要十分溫馨,光線也要柔和,保證病房環境契合病患的心理需要。健康宣傳也要做到位,保證病房一直較為安靜。病房消毒工作要按照計劃進行,病患環境要整潔、衛生。此外還要確保病房環境能夠保證患者得到充分休息,睡眠質量切實提升。患者白天休息時間,要保證光線、溫度是最為適合的,另外還要對夜間治療予以科學安排。
1.2.3注重整體護理的貫徹實施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除了要擁有良好的技術外,同時要在心理、飲食等方面給予患者幫助,確保其需求能夠真正得到滿足。
第一,要指定專門的護理人員負責病患的護理工作,要做好健康宣傳;第二,確保病患對神經內科的多發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并引導病患進行自我保健;第三,切實做好衛生宣傳工作;第四,對患者的飲食要進行有效管理,引導病患科學飲食,從患者的實際病情出發,制定出有針對性的食譜;第五,切實做好患者滿意度的調查工作,發現護理工作中的不足,進而對護理工作予以進一步完善。
1.2.4充分尊重患者權利與保護患者隱私護理人員要切實保證病患飲食得到充分尊重,病床間一定要安裝床簾。護理人員在操作的過程中,如果患者隱私可能暴露的話,則要進行遮擋。護理人員不能隨意透露患者病情,病理一定要妥善保管,在未得到允許的情況下,任何人、任何機構均沒有權利調閱病例。
1.2.5加強對患者家屬的關愛與撫慰對于病患而言,對其進行適當心理疏導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患者家屬的安撫工作也是護理工作人文關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患者家屬承受的心理壓力很大,在護理過程中也消耗了大量時間與精力,特別是當患者處于臨終狀態時,患者親人的心情常常悲痛不已。此時,對于患者家屬的人文關懷護理主要是穩定家屬情緒、推遲臨床死亡時間,給家屬一個逐步認同事實的過程以及在患者臨終時進行陪伴等內容。
1.3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制定出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內容主要護士的態度、健康教育以及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內容。對以上幾個項目進行評分,其中滿意100%、一般60%、不滿意0。
1.4統計學分析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使用的是spss19.0準用軟件。通過均是±標準差(x±s)來表示計量資料;采用的是t檢驗;通過率(%)來表示技術資料;檢驗采用的是X2。P<0.05,代表差異是具有統計學意義的。
2結果
將人文關懷融入到病患護理工作中,效果較為突出的。觀察組在服務態度、健康教育、隱私保護以及護理技能等方面的滿意度是較高的,明顯超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篇5
1 更新觀念,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業務素質是進行健康教育的基礎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要強調預防保健,從過去的被動執行變為主動工作,這就要求護士不斷學習,掌握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使自己的知識水平能適應健康教育的需要。同時將這些知識傳授給患者,使之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改變以往不良的健康行為,把健康教育付諸行動,使健康教育達到預期的效果[2]。
2 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實施健康教育的保證
與患者建立友好融洽的合作關系,給予患者細致周到的護理,了解其思想,傾聽其需求,滿足合理的要求,真誠相待,從而提高健康教育的可信度,使健康教育達到預期的目的。
3 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疾病相關知識、常見癥狀的處理、用藥指南、自我防護技能等,并制定各種宣傳手冊、宣傳卡片、病區設有宣傳欄,內容要語言簡練、通俗易懂,易于患者及家屬接受。
4 健康教育的方法
4.1 入院時健康教育 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給予不同的健康教育,對于病情危重的急診患者,不宜過多宣教,待病情穩定后再向患者說明,而對于慢診患者,應詳細介紹病區的一般情況和入院須知,使其消除陌生感和焦慮不安的情緒,盡快轉換角色,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4.2 急性期健康教育 此期患者病情重,家屬及本人急需了解病情的相關信息,不知如何配合治療和護理,這時宣教應重點突出,消除緊張緊張情緒,讓他們對病情及愈后有一定的了解,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
4.3 恢復期健康教育 此時患者病情穩定,情緒穩定,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傾聽及參與健康教育,也更容易接受其內容,護士應系統、全面、詳細地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如疾病常見誘因、飲食、休息、康復鍛煉、用藥指導等,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自我護理活動[1]。
4.4 出院時健康教育 為出院患者提供詳細的健康指導,包括復診時間、用藥指導、飲食衛生、休息、康復鍛煉及預防并發癥等,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和自我護理能力,促進機體功能的康復,建立健康行為,鞏固住院治療及健康教育的效果。
5 體會
通過對患者的健康宣教,體現了人文關懷,和諧的護患關系是創造良好的治療和護理的前提,只有充分認識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對患者進行系統的、連續的、全面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在疾病知識、預防保健、心理知識、康復指導等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滿足[2]。同時也改善了患者的健康狀況,糾正其不良的健康行為,有益于疾病的康復。
參 考 文 獻
篇6
[關鍵詞]神經內科;死亡患者;醫院感染
[中圖分類號]R74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5(a)-129-02
Survey and analysis of dealth cases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XIAO Qing1, WU Hao2, TANGMingjun3
(1.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the Hankou Hospital, Wuhan 430015;2.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the People's Hospital of Dawu City,Dawu 432800,China;3.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the Hospital of Hubei Prison Administrative Bureau,Wuhan 43022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ssess the risk factors of dealth cases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Methods:Retrospective survey on dealth cases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during August of 2003 to August of 2006. Results:A total of 51 cas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were found among 147 dealth cases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percentage was 34.69%). The main risk factors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s are related to the extent of disease seveity, age,in patients time and medical invasive operation. Most infections happened in lower respiratory tract(52.94%) and urinary tract(23.53%). Conclusion:The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s for heavy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were better nursing care and strict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Key words] Neurological ; Dealth cases ; Nosocomial infections
眾所周知,神經內科患者病種多,病情重,而且較多出現癱瘓和意識障礙,是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近年來,一些醫院感染的監測資料也表明,神經內科患者醫院感染率較高[1]。為了解神經內科死亡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情況和危險因素,為神經內科的危重患者護理提供科學依據,筆者調查整理神經內科2003年8月~2006年8月的死亡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神經內科2003年8月~2006年8月的147例死亡患者。
1.2 診斷標準
衛生部醫政司醫院感染監控小組制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1.3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調查整理147例死亡患者,符合醫院感染診斷的有51例。統一填寫相同表格,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基礎疾病、死亡診斷、住院天數、侵入性操作、醫院感染部位、死亡與醫院感染關系和發生感染時間等。疾病分類按全國材[2]。
2 結果
2.1 一般結果
147例死亡患者(男89例,女58例)發生醫院感染51例,醫院感染率為34.69%。
2.2 不同性別死亡患者醫院感染率
51例醫院感染死亡患者中,男性33例,感染率為37.08%;女性18例,感染率為31.03%。經檢驗,男女醫院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0.56,P
2.3 醫院感染發生的部位
死亡患者醫院感染最常見的部位是下呼吸道和泌尿道,分別占52.94%和23.53%。發生醫院感染的各部位構成比見表1。
2.4 各基礎疾病發生醫院感染的情況
147例神經內科死亡患者中,醫院感染率較高的前3位基礎疾病分別是顱內感染(77.78%)、腦出血(50.94%)和顱內腫瘤(40.00%)。經檢驗,各基礎疾病醫院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3.25,P
2.5 不同年齡組死亡患者醫院感染率
147例死亡患者年齡從2~81歲。其中,60及60歲以下組死亡患者58例,發生醫院感染7例;60歲以上組死亡患者89例,發生醫院感染44例。經檢驗,兩組年齡組死亡患者醫院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21,P
2.6 不同住院時間的醫院感染率
住院10 d以下死亡患者31例,發生醫院感染5例,醫院感染率為16.13%;住院10~20 d死亡患者53例,發生醫院感染19例,醫院感染率為35.85%;住院20 d以下死亡患者63例,發生醫院感染27例,醫院感染率為42.86%。經檢驗,上述3組住院時間醫院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0,P
2.7 不同侵入性操作的醫院感染率
侵入性操作包括留置導尿管、留置胃管和氣管切開。其中,留置導尿管53例,發生醫院感染33例,醫院感染率為62.26%;留置胃管43例,發生醫院感染23例,醫院感染率為53.49%;氣管切開39例,發生醫院感染26例,醫院感染率為66.67%。經檢驗,上述侵入性操作與沒有侵入性操作患者的感染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結果如下:是否留置導尿管的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7.81,P
是否行氣管切開手術的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3.95,P
3 討論
3.1 死亡患者醫院感染率
神經內科死亡患者的醫院感染率為34.69%,與洪學仁等[3]報道比較接近,高于醫院神經內科門診及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率[4](一般低于10%),死亡患者的醫院感染率中,神經內科排在第2位。控制和治療神經內科醫院感染意義比較大。
3.2 神經內科死亡患者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
神經內科死亡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與基礎疾病、年齡、住院時間和侵入性操作有關。年齡越大,住院時間越長,住院期間有侵入性操作都是神經內科死亡患者醫院感染的高危危險因素。醫院感染率較高的前3位基礎疾病分別是顱內感染、腦出血和顱內腫瘤,與張海英等[5]報道基本相符。死亡患者醫院感染最常見的部位是下呼吸道和泌尿道,與國內大多數相關報道相符[6]。
一般說來,隨著年齡的老化,機體解剖屏障和生理功能逐漸下降。當發生神經系統疾病,特別是顱內感染、腦出血和顱內腫瘤等時,發生醫院感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神經內科疾病會使機體意識處于抑制狀態,支氣管黏膜纖毛清除機制減弱,加上氣管切開、氣管置管等手術操作使重癥神經內科疾病患者比較容易發生下呼吸道感染。而對長期臥床采取的留置導尿管,損傷黏膜、破壞尿道黏膜的自然防御屏障則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原因[7]。
神經內科死亡患者醫院感染的發生與患者性別無關。一般神經內科死亡患者年齡較大,身體抵抗力的差異在性別上不明顯。
3.3 危重神經內科患者的護理
危重神經內科患者是發生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應針對神經內科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加強護理有效性。一般說來,采取綜合預防與重點預防相結合,科學合理采取消毒隔離措施[8-9],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幫助患者適當活動,保持空氣對流、防止空氣污染,盡可能減少侵入性操作和合理抗生素使用是護理危重神經內科患者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吳安華,任南,文細毛,等.全國醫院感染監測網1998-1999年監測資料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6):401-403.
[2]王維治.神經病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73-305.
[3]洪學仁,童德軍.106例神經內科死亡患者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當代護士,2003,5:73-74.
[4]張玉霞,彭元娥,牛桂林.醫院感染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3,2(4):313-307.
[5]張海英,劉愛玲,范書山,等.神經內科患者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4):277-278.
[6]蘇健,徐小平.神經內外科175例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的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7):643-644.
[7]修崇英,許能鋒.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的調查[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0, 6(3):22-23.
[8]張京利,王力紅.神經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特點及防治措施[J].北京醫學,2004, 26(1):30-32.
篇7
【摘要】為了把醫療服務進一步深化,了解出院病人相關的情況,提供醫療及康復信息,督促遵醫行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提升病人滿意度。指定專人在白天行政班時間,分別在病人出院后1周、1個月、3個月進行電話隨訪工作。對出院病人2240人進行電話隨訪,隨訪成功2128人,隨訪失敗112人,無電話號碼所致的隨訪失敗:18人 ;電話無人接聽:32人;手機關機:22人;手機停機:18人;電話號碼錯誤:16人;病人死亡:6人。
【關鍵詞】出院病人;電話隨訪;失敗原因;對策
對出院病人開展電話隨訪工作,是醫療護理服務的延伸,根據病人反饋的意見進行醫療護理行為的修正。現就我科2009年1~12月出院病人2240人電話隨訪進行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科2009年1~12月出院病人2240人進行電話隨訪,年齡在16~95歲之間,男1278人,女962人。其中16~29歲 45人;30~39歲 152人;40~49歲 419人;50~59歲5 08 人;60~69歲772人;70~79歲263人;80~89歲 78人;90歲以上 3人。
1.2 具體方法進行電話隨訪的人員由指定的具有良好溝通能力,豐富臨床經驗,扎實專科理論知識的高年資責任護士擔任。在病人出院后一周內進行首次電話隨訪,出院1個月進行第二次電話隨訪,出院3個月進行第三次電話隨訪工作。隨訪時間統一安排在白天行政班時間進行。
1.3 隨訪成功的判斷標準電話接通,責任護士了解到出院病人身體健康狀況,為病人進行了健康指導,再次征求了病人或家屬的意見或建議,提醒了病人復診的時間。
2 結 果
出院病人電話隨訪失敗原因分析。見表1。
3 失敗原因分析
3.1 病人無電話號碼,病區責任護士在病人出院時無法進行登記工作。
3.2 電話號碼錯誤。
3.3 病人死亡。
3.4 隨訪時遇手機停機。
3.5 隨訪時,聯系人的手機未開機,無法進行隨訪。
3.6 隨訪時電話撥通,但無人接聽。
4 對 策
4.1 病人無確切的電話號碼時,護士應主動留下病房的電話號碼,以備出院后隨時咨詢。
4.2 病區責任護士對出院病人的情況要認真進行登記,要求登記率為100%。
4.3 登記時責任護士應主動向病人及家屬講明留電話號碼的意義,取得病人及家屬的配合,盡量留下有效的電話號碼。
4.4 病區責任護士在隨訪時一旦得知病人已經死亡,應使用得體的語言與家屬進行溝通,表示真誠的安慰。
篇8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2(c)-133-01
神經內科腦出血病人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健康教育可以使病人及家屬更好地配合治療,現將我科對186例腦出血病人實施健康教育的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2005年~2007年8月我院經CT或MRT證實腦出血病人186例,男115例,女71例,年齡38~80歲,平均61歲;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18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9例,初中及以下97例。經臨床治療與護理,并實施健康教育后,治愈111例,占60%,留有后遺癥者56例,占30%,死亡19例,占10%。
2 健康教育方法
2.1語言教育階段
在病人入院時即由專業護士熱情接待每一位病人,要主動介紹病房的環境、《病人住院須知》等以及負責的醫生和護士,使病人較快適應醫院的環境,營造一種安全感和親切感,使其以最佳的身心狀況接受治療。此法最直接、最簡捷、效果好。
2.2 書面教育階段
在護士收集資料時,深入了解、評估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五個方面因素,考慮健康行為反映的問題,運用護理程序,有計劃、有步驟地為病人服務,準確地找出病人的需要。用心照料,用情溫暖,減少病人的不安心理;發健康教育卡片,內容有防治措施、檢查的一般知識、飲食與熱量、用藥注意事項等。
2.3 宣傳板報階段
在病人治療期,護士制作活動性板報,內容定期更換,力求版面新穎,供病人及家屬閱讀。要滿足不同心理特征的病人,重點講明疾病的危害性及預防的重要性,對病人提出的問題要熱情、耐心地解釋,要尊重少數民族病人的生活習慣,注意保護病人的隱私。
3 教育內容
3.1 疾病知識
對急性期病人或家屬初步介紹疾病診斷、病因、臨床癥狀、誘發因素、治療方法、用藥注意事項、功能鍛煉方法和預后;有高血壓病史者要觀察血壓的變化。使病人及家屬對疾病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正確面對疾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3.2飲食教育
昏迷、吞咽困難病人應予鼻飼高蛋白、低脂、豐富維生素的流食,防止誤吸引起肺部感染及營養不良。對尚能進食者喂食不宜過多過急,注意一口量,待上一口完全吞咽后,再給予下一口,同時教其做吞咽的動作,并給予鼓勵性語言,遇嘔吐、反嗆時暫停進食,輕拍后背,抬高床頭;要高度注意有無窒息發生。能進食者給予易消化吸收的流食或半流食。病情平穩后可進普通飲食,但一定要限制鹽的攝入量,每日食鹽攝入量應在2~5 g,少食高脂飲食,多食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如芹菜、韭菜等,可促進腸蠕動,防止大便干燥,每天保證充足的水量。
3.3休息與活動教育
急性期遵醫囑絕對臥床休息。翻身時注意保護頭部,動作輕穩,以免加重出血。抬高床頭15°~30°,減少腦部血流量,減輕腦水腫,昏迷病人平臥,頭偏向一側,取下活動假牙以防誤吸,保持呼吸道通暢,保持肢體功能位,保證病人安靜休息,各種治療和護理集中進行,嚴格控制探視人員。如有癱瘓肢體,恢復期要做肢體功能鍛煉。
3.4誘發因素及臨床表現教育
本病以50歲以上的高血壓病人多見。多在情緒激動、興奮、排便用力、摔倒、運動過劇時發作,少數在靜態發病,氣候變化劇烈時發病較多,起病前多無預感,僅少數發病前有頭痛、頭昏、動作不便、口齒不清等癥狀。發病突然,一般在數分鐘至數小時達高峰。多表現為頭昏、頭痛、惡心、嘔吐、偏癱失語、意識障礙、二便失禁。因此,應積極控制高血壓,堅持服藥、勞逸結合、戒煙忌酒等。
3.5 對家屬的教育
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及外界的不良刺激與疾病形成密切相關,加之這類病人多有焦慮、抑郁、易激動等心理特點,親屬要給病人以理解、支持、關愛。指導家庭成員細心觀察各方面的變化,了解其需求,協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加病人恢復生活能力的信心。
3.6心理指導
病人因突然癱瘓、臥床不起、失語、構音困難而不能表達感情,早期表現為焦慮、易傷感、易激惹。后期出現抑郁、悲觀、退縮等。對病人的心理變化應予充分的理解,尊重、關心病人,同情他們的疾苦,滿足他們的需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病人的信任并讓病人對所患疾病有正確的認識,穩定情緒。
4出院指導
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二便通暢,飲食清淡,戒煙忌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休息,適量運動,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定期復查。高血壓病人應堅持長期服藥并定期查血壓,了解血壓情況,防止再出血,如有不適,及時就診。
[參考文獻]
[1]曲維香. 病人健康教育指導[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0.6.
篇9
【關鍵詞】內科疾病;急診患者;病種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2-049-03
急診醫學在2l世紀作為一門有前途的新興學科,在滿足群眾急診醫療服務需求和提高急診搶救成功率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急診科作為急診醫療體系的中間環節在危重急診患者的搶救丁作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地區、不同醫院急診科的建設和工作重點有較大的不同,我院急診科內科搶救室與外科搶救室分開設置,外科搶救室常常空閑,等候重型外傷患者,而內科搶救室經常加床,使用率明顯高于外科搶救室。本研究通過對急診內科搶救病例進行統計分析,從中獲取信息,希望能對本地區急診急救工作的合理安排和科學管理以及醫療防治重點等方面提供客觀依據。
1 臨床資料
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在本院急診內科搶救治療并記錄完整的1289份病例,其中男性761例,占59.04%,女性528例,占40.96%,最小年齡8歲,最大年齡89歲,平均年齡61.45+12.84歲,60歲以上患者712例,占55.24%。
2 統計方法
用統計軟件SPSSl7.0進行統計學處理.對入院搶救急診內科病例按病種進行統計學描述,按月份作病例線性分布分析。
3 結果
3.1急診內科病種情況(見表1)。
3.2按月份作病例線圖分布分析(見圖1)。
4 討論
4.1急診內科疾病的病因及病種特點
急診工作是衛生保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壽命息息相關。本組資料提示。內科急診中以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及神經內科病人占多數,達67.56%,而休克、猝死、中毒、癌癥晚期及其他只占急診病人的32.44%,可見內科急診仍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這要求急診內科醫師必須是全科醫師。疾病的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夏秋季低,冬春季高,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似,此類患者老年人(>60歲)居多(55.25%),這可能與寒冷及呼吸系感染使病情加重有關。心、腦血管意外是內科急診最常見的危重病,其發病急驟,尤其是腦出血,病勢兇猛,病死率高,有資料顯示人院時有意識障礙者的腦出血病人病死率為72.54%,意識障礙的程度可反映腦損害的程度,意識障礙越重,病死率越高。另外,不同年齡組具有不同的病因:低年齡組的病人中以中毒、嚴重感染(如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腸道感染、休克型肺炎)為多見。自40歲以后,心、肺、腦疾病發病率逐漸增高,在本組病例中,60歲以上占一半以上。這些病人多為慢性心肺疾病的晚期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如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急性腦血管病、嚴重的心律失常等,而感染常為器官功能衰竭的誘因。
4.2加強急診內科院前急救工作
篇10
【關鍵詞】老年病人;神經內科;安全管理;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0-0148-01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民主意識的提高,公民對健康需求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也日益增強。因此,減少醫療不安全因素,加強護理管理,已成為當前各醫院關注的重點。其中神經內科收治病種以老年、意識障礙、精神異常及感覺、運動、認知障礙為特點,容易發生病情變化和意外,因此識別和預防安全隱患尤為重要。現將我科在兩年來對護理安全隱患的分析及加強防范措施管理方法闡述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08年神經內科65歲以上住院老年病人125例,其中男75例,女50例,在住院期間發生跌倒、走失、褥瘡、誤吸、其他差錯、投訴等護理問題共27例,發生率為21.6%。
1.2 護理管理
1.2.1 環境管理:加強環境、物品管理治療室、換藥室、搶救室布局合理,病區內地面每日濕式清掃2次或3次,保持清潔,病室內應定時通風換氣,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當有血跡、體液及排泄物等污染時,應及時用含氯消毒劑拖洗,拖洗工具使用后應先消毒、洗凈、再晾干。不同的區域應分別設置專用拖布,標記明確,分開清洗,懸掛晾干,定期消毒。病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后,床單元必須進行終末消毒處理。滅菌物品按滅菌日期先后存放于無菌柜內,非治療室用物不準進入治療室,一切用物定位放置,專人管理,浸鉗筒、碘酒、酒精瓶定期消毒滅菌,使用后的氧氣濕化瓶、吸痰器瓶消毒后干燥保存備用;護士在操作前要認真檢查各種醫療器具的質量,及時發現不合格的醫療用品,防止因質量問題所造成的醫院感染。
1.2.2 基礎護理管理:加強對長期臥床病人的護理長期臥床者,由護士予每2h翻身、叩背1次,叩背應遵循從下到上、由外到內的原則,每次10~15min,促進痰液排出,防止壓瘡及墜積性肺炎的發生,發熱、昏迷者每日做口腔護理1次或2次,預防口腔感染。對吞咽麻痹病人的護理對吞咽功能障礙、飲食嗆咳者,不能由口腔進食,以免發生誤吸引起吸人性肺炎,應予鼻飼流質飲食。口咽分泌物進入下呼吸道是重要的感染源,因此,應定時吸痰,吸痰時遵守無菌操作原則,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換,遵循先氣道后口腔、鼻腔的原則,如病人咳嗽反射好,可適當刺激病人,讓其自行將深部的痰液由氣管套管口噴出。
1.2.3 制度管理:護理人員應嚴格遵守醫院及科室的各種規章制度。尤其是醫院制訂的核心制度要認真落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搶救制度等都是保證患者醫療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是護理工作者幾代人的心血結晶。嚴格執行各種護理操作規程,護士長利用業務學習、晨間提問、理論及操作技能的定期考試等形式,督促護理人員提高業務水平及臨床綜合能力,使護士在工作中能熟練和規范地為患者服務,盡最大可能地減輕患者的痛苦。要提高護理人員對護理文件書寫重要性的認識,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學習《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要求護理人員用法律的思維書寫護理記錄,遵循“寫你所做,做你所寫”的原則,如實填寫患者的各種病情變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要求書寫要清楚、嚴謹,不留任何隱患。
1.2.4 健康教育管理:有墜床危險的高危人群,如意識障礙、精神異常、高齡老年、癡呆患者,應反復向家屬強調床欄防護、肢體約束的重要性,不得擅自取下床欄、松開約束帶,并教會家屬正確使用床欄、約束帶。對于感覺障礙患者,護士應反復向家屬交待進食、飲水時溫度在40℃左右適宜;熱水袋局部熱敷的溫度及使用方法,熱水溫度不超50℃,袋外加布套,不宜直接接觸皮膚,有空調設施的病房盡量不用熱水袋。認知、記憶力障礙、精神異常、老年癡呆患者應24h不間斷看護。建立請假制度:凡病人離開醫院必須請假,得到允許由家人帶領方可離開。 1.2.5 意外事件管理:在醫院護理中,夜間護理力量相對不足,陪護人員疲憊入睡,意外事件更易發生。故應合理搭配夜間護理力量,盡可能安排雙班制,新老護士搭配,保證人力資源配備。同時,告知家屬注意看護,加強責任心,并告知甘露醇外滲容易引起皮膚壞死。一旦引起輸液部位腫脹,立即進行相應的處理。
1.2.6 人力資源管理:護士長在平時工作中,加強督察力度,培養護士樹立患者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在尊重和維護患者的同時,學會用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護理部將法律法規納入繼續教育中,定期進行學習和考核,用法律來規范護士的護理行為。同時應重視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使她們以充沛的精力積極投入到工作當中,更好地實現其人生價值。
2 結果
通過以上系統的護理管理措施,神經內科護理工作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各項護理指標達標率100%,老年病患者容易發生的護理問題和缺陷明顯減少,科內無一例差錯、事故發生,取得零糾紛、零投訴的成效,科內護理工作的進步獲得醫院及護理部普遍認可。實施前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發生護理問題27例,實施后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發生護理問題6例,實施前后指標數據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