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血栓范文
時間:2023-03-30 21:03: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靜脈血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茅醫生:深靜脈血栓最嚴重的并發癥就是肺栓塞,它會危及生命。很多年前,北京某大醫院骨科做了一個膝關節的手術,病人是北大醫學院基礎醫學學科的一個退休老教授,是個老太太。手術做好以后,過了幾天,病人在病房里走動的時候,突然之間發生猝死。病人家屬到醫院吵,最后查明,病人死于肺栓塞。
骨科手術后引起肺栓塞的風險是極高的。為什么會這樣呢?首先,在骨科手術中,不可避免地會碰到血管;其次,前面也提到,骨折的一個常見并發癥就是深靜脈血栓。而那個時候,大家對這個情況還不了解,可能術后也沒有進行常規抗凝,所以術后繼發性血栓形成,導致肺栓塞。
《科學生活》:那么深靜脈血栓是如何引起肺栓塞
的呢?
茅醫生:這就和循環系統息息相關。心臟分為左心和右心,進而又分為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體循環就是從身體各組織回流到心臟的靜脈血,最后都是回到右心房的。然后右心房的血再到右心室,從右心室再泵到肺動脈,然后血液經過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交換以后,再回到左心房,再到左心室。這個時候,從左心室出來的血液充滿氧氣,是非常好的新鮮血,再輸送到全身各個器官去。
可見,靜脈系統的血液一定是回到右心房的。所以靜脈血栓形成以后,就隨著血液回到右心房,再到右心室,然后進入肺動脈,最后栓子就到肺里面去了,導致肺栓塞。
《科學生活》:什么樣的血栓容易掉下來?
茅醫生:早期形成的血栓是最危險的,一個星期里面,特別是三天里面最危險。因為早期形成的血栓很軟,是不成形的。就像殺雞留下的血,軟軟的,像豆腐一樣的,特別容易脫落。如果手術后,病人覺得腳很腫,自己揉一揉、捏一捏,就像擠牙膏一樣,這個血栓很可能就脫落了,所以,早期深靜脈血栓的病人不能亂動。但是,就算病人不動,因為血流本身一直在流動,所以血栓也可能脫落,這是防不勝防的。
《科學生活》:肺栓塞是一個短時間內致死率極高的疾病,有些嚴重的肺栓塞甚至和心肌梗塞一樣會短時間內致命,是這樣的嗎?
茅醫生:研究顯示,40%~50%的深靜脈血栓的病人都有肺栓塞,但卻很少有危及生命的。因為在這40%~50%的病人里面,90%以上的人都是比較小的栓子。因為肺動脈口徑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大的,它的主干不容易被堵住,往往堵到肺動脈的一級、二級、三級分支里面。相對應的,病人會表現為胸悶、胸痛、咳嗽、咳血等癥狀;對于不敏感的人甚至可能沒有什么感覺;只有少數人是肺動脈主干等大血管被堵住,才可能致命。
對于肺栓塞致命的情況,一種是因為肺動脈被完全堵死;另一種情況是雖然肺動脈沒有被完全堵死,但是,人的肺動脈的反應性是很強烈的,有些比較大的血塊堵到血管里以后,肺里面局部一旦缺血,肺動脈受到刺激,整個系統受到刺激,就會發生強烈的痙攣。不是主干塞住,而是肺動脈所有的分支一下子都痙攣了。
這種情況類似于冠心病,其實冠心病也不一定是冠狀動脈被完全堵死了,而是局部受到刺激后,冠狀動脈的所有的分支都發生了痙攣,很容易致命。那么肺動脈也一樣,整個肺動脈一痙攣以后,右心室輸出的血沒法進入肺動脈,使得肺動脈的阻力驟然升高;而體循環回流的血液還在源源不斷地進入右心房和右心室,血量一下子大了好多,壓力也一下子增加好多,所以馬上就會發生“急性右心衰”,所以肺栓塞最后是死于心功能衰竭。因為心和肺這兩個器官是“唇亡齒寒”的關系。像肺心病,就是由于肺部疾病而引起心臟不好。所以肺栓塞致命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缺氧,因為它的氧氣交換沒有了;更為重要的是由于血流動力學方面出現的巨大改變而導致的人的死亡。
嚴重的肺栓塞往往在幾分鐘之內人就會死亡。我們曾經碰到一個病例,病人本來是準備第二天手術的,等第二天早上5點多鐘,病人起來準備洗漱,結果剛一坐起來,突然之間,嘴唇發紫,臉也發青發紫,不能說話了,等醫生再過去看,不到5分鐘,人就不行了,事后查明死于肺栓塞。
《科學生活》:既然肺栓塞這么可怕,發生率這么高,那么是否能預防它的發生呢?
茅醫生:雖然肺栓塞致死率的絕對值不高,但是,一旦發生是極難搶救的。因為這個病從發生、發展到致死,就在短短10分鐘之內,而治療肺栓塞有效的辦法只能是“肺動脈切開取栓”,就是開胸,把肺動脈切開,把栓子取出來。但這是個純理論的方法,為什么這么說呢?想想看,一個病人,不要說是在家里發病,就是住院的病人,從發病,到聯系手術室,把病人送下去,麻醉上好,再開胸進去,沒有一定的時間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國外的部分研究發現,像這種病人如果等到醫生開胸進去的時候,他還活著的話,那么不開刀,他也能活下去。就是說,肺動脈開刀取栓對這種病人來說,意義并不是太大。所以說,大的致命性的肺栓塞發生以后,可以說幾乎是無法治療的。所以對這樣的肺栓塞的病人,關鍵不是治療,而是在于預防。
怎么預防呢?就是用濾器,它是一個像傘一樣的東西,但是沒有傘面,只有傘架子,是金屬的。把濾器放在下腔靜脈里面,因為雙下肢的靜脈在“臍”這個地方匯合成一條粗的下腔靜脈,通過下腔靜脈,血液才能流到心臟里面去。那么不管是左腳還是右腳的血塊,要想進入心臟總要經過下腔靜脈。所以我們就把濾網放到下腔靜脈里面,正常的血流可以通過,小的血塊也罩不住,上去了,影響也不大;而大的血塊就罩住了。哪怕這個血塊把下腔靜脈堵住了,那么,堵在這里比堵在肺里要好,至少沒有生命危險。
《科學生活》:使用濾網是為了防止肺栓塞,它放置的位置至關重要,而下腔靜脈又很長,把它放在哪個地方才能有效阻止栓子的通過呢?
茅醫生:因為下腔靜脈是很長的一段,那么濾網放在哪里也是有講究的。在雙側腎臟有兩根腎靜脈也是匯入下腔靜脈的,一般把濾器就放在腎靜脈開口水平位置稍微下面一點。
為什么放在這里呢?一是不能放在腎靜脈開口上面,因為,萬一濾器被血塊堵住了,那么腎臟的回流也被堵住了,就會發生腎臟衰竭、尿毒癥,也會危及生命。所以必須放在腎靜脈開口的下面,而且,腎靜脈開口的上面還有很多重要靜脈的開口,比如說肝靜脈等,所以從腎靜脈到心臟這段就沒有地方放這個濾器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考慮濾器上面可能會附著一些血栓,雖然濾器是金屬的,促凝性不是太強,但捕捉到的一些栓子也可能使濾器凝固。所以濾器不能離腎靜脈太遠,就放在腎靜脈開口下一點點的位置。因為人的腎臟的血流量很大,所以腎靜脈的流量就很大,稍微有點血栓就會被沖走了,不容易堵住,血流也不容易凝固。
可見,濾網放置的位置是相當重要的。
《科學生活》:在血管里面放置濾器可以有效阻止栓子的通過,那么它有什么弊端嗎?
茅醫生:濾器的發明是在二十多年前,但是引入中國并大規模應用只有十多年。在剛剛有濾器的那個時候,人們對它的期望值非常高,因為從物理的原理講,使用濾器以后應該就不再會引起肺栓塞。事實證明,它預防的成功率還是很高的,為95%,但還到不了100%。首先因為濾網上面也會附著一些血栓,然后掉到血流中。還有就是和操作有關,可能濾器被放置得傾斜了,有些地方的孔徑就大了,仍然會掉進一些比較大的血栓。最后的結果是有些人雖然放置了濾網,但還是會出現肺栓塞。
國外對放濾器的做法也逐漸從很推崇到逐漸冷下去了,因為外國人的血液凝固性很高,濾器在體內是一個異物,容易促進血栓形成。而且血栓的形成有一定規律,它不是一直會脫落,一般來說,過了一個星期以后,它脫落的風險就下降了,因為這時血栓已經機化,纖維也已經長到血栓里面去了,血栓與靜脈就長牢了,就不容易脫落了;等過一個月以后,血栓脫落的幾率就很小了。所以,過了危險期,濾網的作用就沒了,而濾網本身又成為了一個促進血栓形成的原因,所以后來國外對使用濾網的熱情也就漸漸冷下來了。
我們國內,因為中國人血液本來就不容易凝固,所以我們使用濾網的概率在上升。但由于受到國外漸冷的影響,我們使用率上升得也不是很快。
同時,現在濾器的研究也在升級換代,起初使用的都是永久性的,現在使用的大多數為可回收濾器,就是在濾網的傘頂部加一個回收裝置——小鉤子,通過頸靜脈或股靜脈穿刺,可以用捕捉器把濾器拉到回收鞘里去,從而將其取出。
現在我們大都采用這種可回收濾器。這樣,適應癥可以稍微大一點,在最危險的時候把濾器放進去,過了危險期再回收過來。比如一些骨科的大手術,因為容易引發血栓,醫生就會在手術時對高危人群常規使用濾器,等過了手術的危險期再取掉。
去年美國的胸科醫師協會指南中提出,根據很多循證醫學的實驗證明,有些病人如果能夠進行合適的抗凝治療、藥物治療,發生肺栓塞的風險是可控的。所以現在國外使用濾器的傾向意見是:對于不能用抗凝藥物治療的病人,使用濾器是肯定能獲益的;如果能用正規抗凝治療的病人,放入濾器并不能使病人獲益。目前,國內還沒有明確的指南,但介于我國人血液沒有那么容易凝固,所以我們放置濾器還是會獲益。
《科學生活》:對于深靜脈血栓的病人在濾網的使用上該如何選擇,您是這方面的專家,請您給他們一些
建議。
茅醫生:一般來說,有深靜脈血栓的病人,??漆t生都會提到濾網這個情況。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是急性發作一周之內的病人,肺栓塞急性發作的風險還是存在的,雖然概率不高,但鑒于肺栓塞一旦發生就難以治療,因此,如果身體狀況允許的話,可以考慮在下腔靜脈放置濾器。
而急性發作一周以上的病人,如果是能夠得到很規范的藥物治療的話,可以不用放。但要排除一點,就是有些人雖然病程很長,可能腳腫了二三個月,但是有些深靜脈血栓會反復發作,可能你2個月前的那個血栓是長牢了,但因為沒有好好治療,還會在原有的血栓上面激發新的血栓,最危險的是這些新長出來的血栓。
病程本身只是對血栓的新鮮程度有一個幫的推斷而已,但它并不等于血栓的新鮮程度,就是說血栓的壽命與病程是不一樣的。所以能夠規范治療的,時間長了,問題不大,但和腳本身腫脹的情況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些人雖然腳很腫,但血栓不一定很軟、易脫落,反之亦然。
所以,這個疾病非常復雜,涉及的因素很多,建議病人到專業程度非常高的醫院、醫生那里去看。病人通過獲得這些專業知識對病情有個基本的概念,然后和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這是一種純粹的“個性化”的治療,治療方法和病人本身的發病時間、原發病、引起深靜脈血栓的原因等一系列問題都有關系,尤其是那種找不到原因的病人,更要積極的治療。
對于年輕的、平時身體很好的、生活質量很高的人,那肯定要積極治療;而對那些年齡很大,本身就臥床不起的病人,這個病死亡的風險在5%以下,放濾器的結果可能規避掉了那5%的風險,而手術本身帶來的風險和創傷更為致命。所以說這個手術沒有絕對的指征。
《科學生活》:深靜脈血栓可以采用哪些藥物來治療?
茅醫生:深靜脈血栓最主要的是靠藥物治療,適用的人群也更為廣泛。經常使用的藥物有三類:一個是抗凝藥,一類叫溶栓藥,還有一類叫抗血小板聚集藥。三類藥物作用的靶點是不同的,各有各的作用。溶栓藥是用來溶解已經形成的血栓的,它其實是一種促進纖維蛋白降解的酶。因為血栓主要是由纖維蛋白構成的,我們知道,溶栓系統又叫纖溶系統——纖維蛋白溶解系統,這個藥物的作用就是溶解血栓,包括尿激酶、鏈激酶等等。
第二類是抗凝藥物,它是防止血栓再行成的。我前面提到,有些人老的血栓已經形成一段時間了,相對沒有那么容易脫落,而最容易脫落的是剛剛形成的血栓,所以就要避免形成新的血栓??鼓幍陌悬c是凝血因子。
第三類是抗血小板聚集藥,這種藥物是防止血小板聚集、黏附、激活。
目前國際上的學術觀點認為最重要的藥物治療是抗凝藥,抗凝是第一位的。溶栓藥的作用和前面提到的取栓有點像,并不可能把血栓全部溶解,只是把血栓融掉一點以后,把側枝循環的開口顯露出來。
溶栓還分為系統性的溶栓和局部的溶栓,前者是靜脈吊針給藥,藥物會全身分布;后者是通過穿刺孔,放個溶栓導管到血栓的部位,這個效率要比前者高,但也有導管斷裂、導管引起血栓、穿刺點出血等可能性??寡“宓乃幬锒际浅R幨褂玫?。
我們現在臨床上的標準是,對于急性期,一周以內的病人采用濾網保護下的抗凝、溶栓、抗血小板治療。當然,有些老年病人用溶栓藥有一定的危險,可能不會常規使用溶栓藥物。
對于一周以上的病人,建議濾器就不放了,溶栓藥也不建議用,因為溶栓藥是溶解新鮮血栓的,等到血栓機化了以后,里面已經長了很多結締組織,溶栓藥也溶解不掉了,只需常規使用抗凝藥和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對股青腫的病人應該及時采用手術取栓的治療,當然這個取栓手術也必須在濾器的保護下進行。
《科學生活》:深靜脈血栓的預后情況如何,能徹底治愈嗎?還是會留下后遺癥?
茅醫生:所有的深靜脈血栓都會烙下深靜脈血栓后遺癥。靜脈里面產生血栓以后,不管預后如何,就算是半年之后做檢查,管腔大都通了,但是管腔的彈性也沒有了。因為經過了血栓形成、激化、再通以后,血管經歷了一個無菌性的炎癥,有些白細胞會浸潤到管壁里面去,使管壁纖維化,所以,靜脈管壁就沒那么有彈性了。而靜脈瓣膜的開和關取決于管壁的彈性,如果瓣膜功能不好了,多多少少都會出現靜脈返流。
所以深靜脈血栓后遺癥導致的腿腫,大多數不是靜脈不通引起的,而是靜脈瓣膜的反流引起的。所以,這樣的病人不能站的時間太長,也不能坐的時間太長,否則腳就會腫。當然,不排除有些病人過了好幾年再做檢查,血栓依然存在,還沒通。我有幾個門診病人就屬于這種情況,他們都急著要手術,但是,手術很難做。因為血栓還是堵在里面,側支循環又比較細,如果人一直躺著,腳抬高了可能沒問題,走路一多,腳馬上就會腫得比較厲害。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左腳占90%,右腳占10%,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和血管的生理結構有關系。人的下腔靜脈位于脊柱偏右側,腹主動脈位于中央偏左側,所以左側的下肢靜脈要回流到下腔靜脈里去的話,走得路相對較長,這是一個。
更為重要的是,右面的動脈也得回到左邊去,跨度也比較長,所以,右面的這跟髂動脈和左面這根髂靜脈會有一個交叉,動脈很硬很粗,靜脈很軟壁很薄,這個交叉會產生一個胡桃夾綜合征,即右髂動脈壓迫綜合征,就是右髂動脈給右髂靜脈給壓癟了,通過CT成像可以看到此處有壓跡或者被壓癟的一段。當然,在沒有疾病的情況下,壓著沒什么事,只是流經此處的血流慢一點。對于靜脈有血栓的病人來說,本來血流的儲備就比較差,又加上這個壓迫,一方面容易發病,因為它有一個生理基礎在這里;另外,對將來病人的恢復,這個地方的再通就很成問題。所以,那些大多數不能再通的情況,都是在左面的髂靜脈這一塊,就因為有右髂動脈壓在這個地方,所以左腿發病就比右腿多,而髂靜脈被壓這一段的恢復也很難,血管特別難以再通。
所以,對于后續的后遺癥的治療,在急性期以后還要繼續進行抗凝治療,堅持用藥。最常用的藥就是華法令,價格便宜,抗凝效果又好,但它也有缺點,就是吃多了要出血,所以病人需要定期到醫院檢查凝血功能。現在也有一些新型的抗凝藥物,不需要反復查凝血功能,但也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根據不同人的不同情況,要隨訪3個月到2年。
如果是能找到原因的,比如是骨科手術后激發的深靜脈血栓,那么手術后抗凝三四個月就可以了。如果是找不到原因,高凝狀態又解除不了,那么抗凝時間就需要長一點。對于放置了濾器這種情況,能取掉的,抗凝時間可以短一點,而濾器沒有取掉的,可能抗凝時間就需要長一點。這些都是非常個性化的,是因人而異的。
《科學生活》:如果有原因不明的腿腳腫脹,懷疑是深靜脈血栓,需要做哪些檢查對此病的判斷更有價
值呢?
篇2
關鍵詞:大隱靜脈曲張手術;干預護理;深靜脈血栓;臨床分析
大隱靜脈曲張屬于臨床外科中的多發病,發病機理為下肢血液循環出現異常,導致大隱靜脈淤血、擴張,患者通常表現出小腿水腫、酸脹,隨著病情的惡化出現潰瘍、濕疹甚至靜脈破裂的癥狀,因此及時診斷治療十分關鍵[1]。現階段,臨床上對于大隱靜脈曲張的治療主要通過外科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效果顯著,但是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可能性較高,后果十分嚴重,因此大隱靜脈曲張術后將強干預護理工作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出現十分有必要[2],故本文選擇于2010年12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大隱靜脈曲張手術的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觀察分析干預護理對預防大隱靜脈曲張術后深靜脈血栓出現的效果,具體信息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患者根據病史、癥狀以及血管超聲等檢查確診為大隱靜脈曲張。其中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34~62歲,平均年齡(43.7±10.2)歲;其中合并高血壓10例,糖尿病6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32~65歲,平均年齡(42.8±10.5)歲;其中合并高血壓11例,糖尿病8例;患者主要表現出小腿水腫、酸脹,部分出存在潰瘍、濕疹癥狀,患者均通過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治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治療方式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則于術前、術后加強一系列的干預護理,具體如下:
1.2.1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干預:患者飽受疾病和手術創傷的折磨,另外患者需要長期臥床休息,大部分患者會存在焦慮煩躁的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增加探訪次數,積極和患者溝通交流,密切護患關系,將深靜脈血栓產生的原因、預防措施以及注意事項予以告知,贏得患者信任,促使患者積極配合。②術前準備干預:術前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嚴禁煙酒,多食纖維含量高的物質、多飲水保證大便順暢;存在血栓病史、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術前護理人員需要尤為重視,提前進行干預。
1.2.2術后護理 ①術后治療干預:術后6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U/次,2次/d;微波治療促進血流加速、擴張血管,提高營養供應,增強組織的修復再生能力;避免反復在同一部位穿刺以保護靜脈;②飲食干預:向患者講述飲食與深靜脈血栓產生的關系,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主要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從而促進傷口的愈合;多飲水、飯后按摩腹部保證大便通暢,防止便秘。③干預與功能鍛煉:術后患者取平臥位,抬高患肢,護理人員定時對患者的下肢進行按摩促進靜脈的回流;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建議患者及早展開下肢活動,避免由于膝關節屈曲而壓迫靜脈;可通過CPM機協助患者進行關節活動,改善血液循環,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1.2.3深靜脈血栓治療方法 患者立即給予溶栓、抗凝治療,輸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曲克蘆丁以降低蛋白質與血管內溶液的滲出從而改善下肢水腫疼痛癥狀,治療期間抬高患肢,療程2~3w;若治療無效則通過血管旁路術治療。
1.3臨床觀察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并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率,滿意率調查主要選擇問卷調查的形式,90例患者均進行了滿意率評估問卷,全部收回。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組間數據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結果
2.1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術后觀察組并發深靜脈血栓1例,并發率為2.2%,對照組并發深靜脈血栓6例,并發率為13.3%,兩組并發率比較差異顯著(P
2.2滿意率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治療的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分別為97.8%和77.8%,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
3討論
據臨床資料統計顯示近些年大隱靜脈曲張的發病率不斷上升,這可能與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存在密切的聯系[3]。下肢的疼痛腫脹以及潰瘍、濕疹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時診斷治療是促進預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剝脫術是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主要術式[4],在臨床實踐的治療中取得顯著的效果,然后部分患者于術后可能會出現深靜脈血栓,一方面會加重病情、引起肢體的壞死,甚至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肺栓塞而誘發死亡,引起衛生部門的高度重視,如何降低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是臨床上共同關注的焦點之一[5]。
術前對造成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6],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對于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促進患者的預后具有十分重要意義[7],同時能夠降低護患糾紛,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8]。本次觀察組患者于術前對患者展開心理護理干預、術前準備干預,術后的治療干預、飲食干預以及干預與功能鍛煉,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以及患者對護理治療的滿意率方面顯著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
綜上所述,于術前、術后對接受大隱靜脈曲張術治療的患者做好一系列的干預護理工作能夠顯著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促進患者的預后,提高患者的滿意率,臨床意義顯著,值得作為臨床護理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符曉陽,蔡傳奇,鄭鴻,等.下肢靜脈曲張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預防[J].臨床外科雜志,2012,20(11):782-784.
[2]黃新天,張培華.預防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進展[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8,13(5):301.
[3]胡少英.大隱靜脈曲張術后深靜脈血栓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2):326-327.
[4]丁凱.大隱靜脈曲張的治療現狀及進展[J].現代保?。横t學創新研究,2006,3(4):21-23.
[5] Spahn DR,Chassot PG.CON:Fluid restriction for cardiac patients during major noncardiac surgery should be replaced by goal directed intravaseular fluid admini-stration[J].Anesth Analg,2006,102(2):340-343.
[6]謝鳳勇,張磊.大隱靜脈曲張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3例報告[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2):58-60.
[7]程維福.大隱靜脈曲張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5例[J].中國鄉村醫藥,2009,16(6):51.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07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360-01
靜脈血栓是由于某種原因引起血液成分發生改變,致使栓子形成,阻塞靜脈,引起血液回流障礙的一種疾病。其特點是發病急、病情進展迅速,如不及時治療,截肢率和病死率極高。引起血液成分改變,大多是由于手術后、嚴重外傷、骨折等長期臥床病人,嚴重脫水病人,使體內血流緩,靜脈壁損傷,機體處于高凝狀態,導致血栓形成。大手術后病人血栓發病率很高,具體統計,150例大手術后病人,就會有4例發生血栓,占26%。靜脈血栓一般好發生下肢髂股靜脈,下面以“髂骨靜脈血栓”一病例,談一談護理中的觀察與經驗體會。
1病例資料
患者,女,47歲,農民。于2012年3月29日進行子宮全切術,術后第5d,自述左下肢脹痛、乏力,并且逐漸加重,查體發現,左下肢較右下肢腫脹,顏色略青紫,患者不能自主行動,感覺存在,經彩超檢查診斷為左髂靜脈血栓形成。于當日急行左髂骨靜脈探查取栓術,術中取出長約2cm血栓,由于當時測凝血時在1-3min,患者體質處于高凝狀態為了輔助手術治療,預防血栓形式,我科采用了尿游酶溶栓療法和肝素等藥抗凝療法,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上采取了周密的觀察,完善的護理,收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2治療
21尿激酶的使用初劑量把8-10萬U/次尿激酶溶于葡萄糖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液250-500ml中2次/d靜滴,維持量可根據每日測纖維蛋白原正常(200-400mg/100ml)如低于200mg/100ml,應暫停一次,一般使用時間為7-10d。
22肝素的使用肝素的主要作用是抗凝血酶、抑制凝血酶,阻止血小板凝集,它的使用方法是,把2500U肝素加入生理鹽水500ml中靜滴,連續使用至病人恢復正常為止,一般4周左右。在使用肝素的過程中,要隨時監測凝血時間,為了使凝血時間略高于正常值,保持在15-20min最佳狀態,應嚴格控制滴數,通過觀察,列表說明肝素滴數與出凝血時間關系見表1。
23低分子右旋糖酐的使用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液500ml,2次/日靜滴,能有效地降低血液黏稠度,從而起抗凝和防栓形成,使用前需做過敏試驗,防止過敏。
3觀察與護理
31注意觀察出血現象出血是尿激酶、肝素的主要副作用,在用藥過程中,護士要嚴密觀察患者皮膚、黏膜、齒齦有無出血點、紫斑,穿刺部位有無滲血,患者有無嘔吐,大便顏色是否正常,準時取血,查凝血酶原時間,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盡快治療,避免并發癥發生。
32由于隨時取血,反復穿刺,給患者增加了很多痛苦,這就需要護士操作時技術過硬,一針見血,避免在一處血管反復穿刺,防止發生靜脈炎和局部出血現象。
33嚴密觀察患肢溫度、顏色、感覺因此患肢栓塞后,血液循環障礙而溫度降低,感覺功能差,此時避免熱敷和冷敷,因熱敷促進組織代謝、增加氧消耗量,還因感覺差,易燙傷;冷敷可減少局部組織代謝,引起血管收縮,不利于解除痙攣和側支循環,所以在觀察過程中,多詢問患者,如有異常,及時處理。
4恢復期患肢功能鍛煉
由于患肢出現栓塞后肢體有一定的功能障礙,指導和協助患者功能鍛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1促進患肢血液循環,給予適當的按摩,并適當抬高患肢,幫助患者做主動和被動活動,如伸屈下肢運動,平臥時采取防止足下垂及肌肉萎縮措施,有條件時可給予理療及平流電刺激治療。
42鼓勵患者下地行走,開始行走時,時間要短并捆扎彈力繃帶,以后逐漸增加運動量。
篇4
【摘要】 目的 通過對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系統回顧,總結形成原因,更新觀念,減少其發生率。方法 我院從2004年6月—2011年11月完成215例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規使用低分子肝素鈣5000u肌注一日一次,其中56例在術后24小時內早期進行患側腓腸肌擠壓,159例未進行擠壓進行對比。 結果 56例髖關節置換術后24小時內早期進行患側腓腸肌擠壓,發生深靜脈血栓11例,發生率為19.6%。159例未進行擠壓,發生深靜脈血栓45例,發生率為28.8%。結論 高齡,肥胖,糖尿病,膽固醇代謝,手術時間影響是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高危因素,早期進行患側腓腸肌擠壓可以減少發生率。
【關鍵詞】髖關節置換 深靜脈血栓
Analysis of 56 case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ang Tiansheng Chang Lin Daqia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Orthopaedics in dazhou city, Sichuan dazhou 635000)
【Abstract】“Summarypurposes through the complicated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system review, summary cause, update their concepts, reducing its incidence. I from June 2004 completed the 215 case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after regular use of low molecular-weight heparin calcium injection 5000u muscle once a day, with 56 cases of postoperative early within 24 hours for lateral gastrocnemius muscle squeezing, 159 cases of comparison is not to squeeze. Results of 56 cases within 24 hours earlier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lateral gastrocnemius muscle squeezing, 11 case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ccurs at 19.6%. 159 cases is not to squeeze, 45 case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ccurs at 28.8%. Conclusions senile, obesity, diabetes, cholesterol metabolism, operative time was high risk factor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early extrus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lateral gastrocnemius muscle.
【"Key words" 】hip deep vein thrombosis
隨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開展,深靜脈血栓(DVT)問題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較高,是患者圍手術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醫院內非預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施以有效的預防方法,不僅可以降低發生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大量的醫藥經濟學研究證實還可降低醫療費用。余楠生等8 3報告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20.6%(83/402)1。我院2004年6月至2011年11月行髖關節置換術的215例患者統一行下肢深靜脈彩超檢查,如果彩超異常再進行下肢深靜脈造影,進行系統回顧分析并將其中56例并發DVT患者的相關資料與未發生的病例進行比較,并對其結果進行總結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共215例,采取病歷.對照的研究方法。時間:2004年6月至2011年11月。數量:222例髖關節置換病人(男113例,女102例年齡63.3±12.6歲)病種:股骨頸骨折112例,股骨頭壞死46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20例,強直性脊柱炎10例,創傷性關節炎5例,髖臼發育不良繼發骨性關節炎1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下肢深靜脈彩超,如果彩超異常再進行下肢深靜脈造影,明確血栓部位和大小。分別記錄各患者的術前一般情況和術后康復情況。
1.2 治療方法:髖關節置術后常規使用低分子肝素鈣5000u肌注一日一次,療程5—10天,其中56例在術后24小時內早期進行患側腓腸肌擠壓,159例大于24小時后才擠壓。DVT的臨床表現包括大腿和小腿處疼痛和壓痛,Homans征陽性,單側下肢腫脹或者紅斑形成,低熱和脈速。髖關節置換術后需要每天對患者進行以上癥狀和體征檢查。如果發現有上述體征,我們行下肢彩超檢查初選,下肢靜脈照影確定,綜合判斷,按照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的金標準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的金標準為下肢深靜脈順行性造影,診斷標準:根據1972年Rabinov和Paulin r2-]提出的診斷標準,(1)恒定的充盈缺損(2)正常充盈的靜脈突然中斷(3)靜脈主干不顯影。(4)側枝循環。
1.3 血栓治療方法:對于單純腓腸肌靜脈叢血栓,造影片上未有明確血栓影(充盈缺損或雙軌征),只是不顯影或部分顯影的。僅采取口服抗凝三個月的治療措施。對于周圍型血栓有明確血栓影(充盈缺損,雙軌征等)。給予口服抗凝加溶栓治療的雙重治療,我們采用患肢足靜脈或踝關節靜脈輸注溶栓藥物(尿激酶)配合踝上加壓(踝上部位給予纏彈力繃帶)治療DVT來增高血栓局部藥物濃度。護理上給予抬高患肢,禁止下床,禁止按摩和熱敷。每天測量下肢周徑,觀察肢體腫脹程度。對于造影提示中央型血栓,可以做彩超復查,然后建議患者髂靜脈裝濾網,防止肺栓塞。同時進行口服抗凝加溶栓治療。
2 結果
56例髖關節置換術后24小時內早期進行患側腓腸肌擠壓,發生深靜脈血栓11例,發生率為19.6%。159例未進行擠壓,發生深靜脈血栓45例,發生率為28.8%。
3 討論
骨科大手術后凝血過程持續激活可達4周,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可持續3個月。骨科大手術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發期是術后24小時內,所以預防應盡早進行。但術后越早進行藥物預防,發生出血的風險也越高。因此,確定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藥物預防開始時間應當慎重權衡風險與收益2。術后24小時內早期進行患側腓腸肌擠壓筆者認為尤為重要。下肢靜脈造影雖然是檢測DVT形成的“金標準”.但是造影容易出現假陽性,由于在股靜脈和髂外靜脈血流較快,根難抓拍到,而且在瞬問容易出現鏤空效應,形成假雙軌征等表現,我們一般都進行彩超復查,再次確診。預防血栓應該做到:(1)術中避免長時間髖關節內收位及過度牽拉,扭轉.保持充足血容量,術中止血徹底;盡可能減少手術時間。術后負壓吸引,防止髖部、腹股溝部出血腫脹,減少局部壓迫;有些學者甚至提出了髖臼拉鉤的安全放置位置。(2)術后抬高床腳,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運動和下肢肌肉收縮括動,尤其是讓患者主動用力地做踩踝關節屈伸活動(躁泵運動)、股四頭肌靜止性等長收縮.特別是在早期主動運動顯得尤為重要。(3)對高齡患者.并且既往有下勝抹靜脈血栓及糖尿病,吸煙等高危因素病例,積極給于預防,通過以上的積極預防措施可極大地降低DVT發生率。對于新鮮的周圍型血栓采取用患肢足背靜脈輸注溶栓藥物結合踝上加壓治療治療;尿激酶在體內的半衰期為很快,近距離局部給藥,縮短了尿激酶達到血栓部位的時間,增加了血栓局部藥物濃度,提高了溶栓效果。采用經患肢淺靜脈給藥,彈力繃帶蛇形纏繞患肢,人為造成淺靜脈回流受阻,使藥物回流經過深靜脈血栓部位,取得了相當于經皮穿刺導管置入后直接灌注用藥的效果。尿激酶的溶栓作用不取決于劑量大小,而取決于尿澈酶與血栓豹接觸面積和有效接觸時間?;贾珳\靜脈加壓、局部給藥,提高了單位時間內局部有效血藥濃度,增加尿激酶與血栓的接觸面積及有效接觸時間??傊瑥氖玛P節置換的骨科醫師無論在DVT和PE的研究還是臨床預防與治療過程中.應該與多學科進行廣泛、深入合作,積極預防、早期確診、早期治療,共同為關節置換患者提高生活質量鋪就一條綠色通道。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骨科;下肢靜脈血栓;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265-0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系統內不正常凝結,堵塞管腔,導致下肢靜脈回流障礙的一種疾病,血栓形成大多發生在制動狀態(尤其是骨科大手術后)。國外調查表明,未采取預防措施的骨科大手術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為50%,我國上海為30%。臨床上10%~17%的DVT患者有明顯的癥狀,其臨床表現有4大主證:下肢腫脹、疼痛、淺靜脈擴張、患肢皮溫增高。如何預防、減少DVT的發生和危害是骨科護理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
1 臨床資料
本組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齡50.6歲,平均體質量65.8kg;其中髖關節置換術8例,膝關節置換術7例,股骨干骨折切復內固定術11例。2例患者出現明顯DVT癥狀,占7.7%,其他患者均無癥狀。
2 預防性護理
2.1 術前評估做好高危人群宣傳 :高齡、吸煙、肥胖、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嚴重外傷史者術后易發生DVT[1],要詳細詢問病史并檢查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血脂、血糖等。
2.2 促進靜脈血液回流:術后用軟枕墊高或抬高床尾的方法抬高患肢[2],應盡量避免僅在膝下墊枕,導致屈膝、胭窩血管受壓。為了增加膝蓋的靈活性,術后第3天開始,可在足踝處墊一塊卷起的毛巾或平枕,使下肢抬高而膝盞伸直舒展。
2.3 定時翻身:翻身時避免患肢受壓,以每1~2h翻身1次為宜,臥床期間多做深呼吸、咳嗽動作
2.4 注意膳食均衡搭配囑患者注意選擇清淡低脂的食物:多食含纖維素較高的新鮮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蔥、芹菜、海帶、黑木耳、草莓、葡萄等,這些食品富含吡嗪,可使血小板下降,利于血液稀釋,改變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另囑患者多飲水,補充大量的液體,可防止血液濃縮,既可防止丟失大量的細胞和血紅蛋白,又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5 術前準備新鮮血液:由于骨科大手術失血較多,加之補充大量的液體使血液稀釋,因此術后RBC、Hb、HCT、BV、Pv可一度下降。術后輸新鮮血液是改善紅細胞變形性,降低紅細胞聚集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2.6 指導患者做好功能鍛煉術后盡早主動或被動活動:下肢深靜脈血栓多發生于膝、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及下肢骨折內固定等骨科大手術患者,因此術 后,尤其是術后24h內應嚴密觀察肢體感覺、運動、溫度、顏色、腫脹程度、靜脈充盈情況等。如肢體遠端有凹陷性水腫,皮膚發緊伴淺靜脈充盈及活動受限,常提示深靜脈血栓,應及時處理。術后6h后,做足趾伸屈以及踝關節的屈伸和環繞活動,一般3~5次/d,5~10 rain/次;術后第1天,做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肉的等長收縮,3~5次/d,10~20rain/次。術后第4天起用CPM機鍛煉,5 d為1個療程,視患者情況使用3~5個療程。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腦血管疾病,耐受力及反應性降低,在指導時要多關心,使患者能主動有效地配合鍛煉。護士每天記錄時間、效果,防止超負荷鍛煉,不主動者加強督促[3-4]。
2.7 預防性抗凝藥物的應用:我們采用術后低分子肝素鈉腹部皮下注射7~15d,2次/d。
3 體會
DVT容易發生于刨傷較大、年齡較大的患者,引起DVT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5]。骨科大手術患者多數是老年人,常合并多系 統、多器官的器質性病變,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這些患者術前多因膝關節病變,下肢活動明顯減少,術后又因疼痛、麻醉反應等使下肢活動明顯受限,使血流處于滯 緩狀態。此外,圍手術期長時間的被動,手術所致創傷以及骨水泥產熱的損傷都使鄰近血管受到損傷的概率大大增加,所以依據DVT的成因以及易患因素,術前要認真觀察和評估,加強教育,術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靜脈血回流,防止深靜脈淤滯引起DVT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定麟.現代骨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 667.
[2] 劉剛,韓一生,趙建寧.髖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華骨科雜志,2004,24(4):237-239.
[3] 殷曉紅.預防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5):331.
篇6
1 目的
評價彩超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意義。彩超對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符合率較高。
2 方法
檢查下肢深靜脈有無血栓。采取仰臥位,大腿外旋、外展。首先從腹股溝區開始,顯示大隱靜脈和股總靜脈匯合處,再掃查股淺、股深靜脈。最后采用俯臥位,將踝關節墊高,顯示靜脈。檢查血管應雙側對比,發現異常時應向起始處追蹤檢查,手法要輕,切忌重壓。先橫切以確定血管的位置,而后縱斷移行檢查主要靜脈。
3 結果
肢體靜脈血栓形成超聲表現:靜脈管徑明顯增寬,內見實質性低、中等回聲,探頭加壓管腔不能閉合。彩色血流消失或充盈缺損。
4 討論
正常的靜脈管壁較薄,有壓縮性,可見靜脈瓣及管腔內血流回聲。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單一方向的回心血流,持續性充盈于整個管腔。當擠壓遠端靜脈時管腔內血流信號增強,放松擠壓或瓦氏試驗 時,血流信號中斷或出現短暫的反流。下肢深靜脈有五個重要多普勒特征:1)自發性;2)周期性;3)做瓦氏動作時血流中斷;4)擠壓遠端肢體時血流信號增強;5)單向回心血流。下肢靜脈深靜脈血栓多發于產后、手術后長期臥床以及肢體擠壓等情況下,形成原因分為兩類:一是由于血流遲緩和血液凝固性增高,靜脈壁本身無特殊變化;二是血栓性靜脈炎,靜脈壁損害起主要作用。
超聲表現:二維超聲:1)靜脈管腔內顯示不均勻實性回聲,可呈低回聲或強回聲。2)靜脈管腔較正常增寬,栓塞以下遠端靜脈明顯擴張,靜脈壁搏動消失。3)探頭加壓后,管腔不能壓癟。4)深吸氣或瓦式試驗,靜脈管徑無明顯變化。
彩色多普勒超聲:1)完全栓塞:血栓處及近心端靜脈內無彩色血流顯示,遠心端彩色血流色變暗(流速減慢所致)2)不全栓塞:血栓處彩色血流變細或充盈缺損。彩色血流不隨呼吸變化。3)血栓再通:亞急性和慢性血栓再通時,血栓內可見持續的細帶狀迂曲彩色血流術
頻譜多普勒:1)完全栓塞:血栓段及近心端靜脈內無血流頻譜顯示,遠心端血流頻譜呈持續性,不隨呼吸變化,流速減慢。2)不全栓塞:下肢靜脈內自發性隨呼吸變化的血流頻譜消失,呈持續的低速血流頻譜。3)血栓再通:靜脈血栓內可檢測到低速持續無波動的靜脈血流頻譜。
不同階段靜脈血栓聲像圖征像:急性血栓(1-2周)患部靜脈管腔內實質性低回聲改變,靜脈管徑明顯增粗,探頭加壓管腔不能閉合:彩色多普勒表現為血栓段靜脈內有少量血流顯示(不完全栓塞)或無血流顯示(完全栓塞) 亞急性血栓(數周后)血栓回聲增強,血栓逐漸溶解和吸收,靜脈管徑縮小為正常,血栓可出現再通。彩色多普勒顯示血栓內多條迂曲不規則細帶狀血流。慢性血栓:管徑內不均勻,較強的實性回聲,靜脈壁局限或彌漫性增厚,管腔內徑變細,部分病例被瘢痕組織取代而無法顯示。彩色及脈沖多普勒顯像根據再同程度的不同而表現不一,部分再通者管腔內見部分血流信號,完全再通者,管腔內充滿血流信號。
自2008-2009年對我院20例急性,慢性亞急性靜脈血栓進行彩超檢查,觀察血栓形態,回聲,血管壁的厚度探頭加壓的變化及瓦式試驗現分析如下;
急性血栓12例;靜脈管腔內徑明顯增寬,內見低回聲團充填,探頭加壓管腔無變化,瓦氏試驗陰性,彩色血流中斷。采用溶栓及深靜脈血栓取栓術后治療,病人血管血流通暢,恢復正常。
亞急性慢性血栓8例;靜脈管腔內徑增大,血栓呈中強回聲,邊界不規則,與靜脈壁回聲分界不清,靜脈壁部分或彌漫性增厚,內膜毛糙,靜脈管徑隨著血栓回縮逐漸縮小。靜脈瓣增厚,活動僵硬或固定;血栓再通的彩色多普勒征象;或無血流顯示(靜脈腔閉塞);靜脈瓣在瓦式試驗及擠壓小腿時顯示關閉不全,靜脈血栓周圍顯示側支循環建立征象,多條不規則細帶狀靜脈彩色血流在靜脈血栓處周圍顯示。
5 結論
篇7
【關鍵詞】產褥期;靜脈血栓;并發癥;預防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6-0025-02
產褥期靜脈血栓病(VTE)屬于妨害母性健康的嚴重并發癥,這些年伴隨剖宮產率的提升與各類精湛無創檢測技術的實施,其出現率有下降形勢[1]。本文利用給我院產褥期15例靜脈血栓病完成回顧探究,來分析其病由與前期確診、醫治方式?,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15例產褥期靜脈血栓患者均符合WHO相關診斷標準。其中,年齡最小24歲,最大 38歲,平均 29歲。15例患者都屬于自然妊娠,當中陰道助產2例,順產 2例,剖宮產6例。
1.2診斷進行
依照病人產后突發的一側下肢腫脹、疼痛、活動受阻、Homan呈陽性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判定下肢深靜脈血栓構成。當中,左下肢深靜脈血栓構成有13例右下肢深靜脈血栓構成之后并發雙下肢深靜脈栓塞構成。產后發病時期在產后的3~21天之間。15例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的臨床特點、VTE危險因子和危險評定參見下表1。
2.結果
醫治和轉歸此15例病人在確診是下肢深靜脈血栓構成以后,都使用了低分子肝素鈣抗凝醫治。1例病人出現VTE后轉移到外院醫治,2例病人并發雙下肢深靜脈血栓栓塞與肺栓塞后轉移到外院安放靜脈濾網。2例病人隨訪到現在,最近的B超顯示: 左邊髂外、股淺、股深、小腿肌內靜脈構造失常,管腔里出現非正常實質性回音,探究陳舊性深靜脈血栓,隨訪時期再次順利足月分娩。其他的10例患者都已痊愈。
3.討論
3.1靜脈血栓病的高危因子
當前認定的深靜脈血栓構成三大因子是血流較緩、血管內皮受損與血液高凝形態。孕婦因為生理性變更使得血液出現高凝形態,同時血流量增多、靜脈增寬、子宮擠壓致血流減緩,是血栓構成的高危因子,如果同時發生妊高癥、心功能衰退等深入性推進血栓構成[2]。研究資料表明,產前水腫暗示了孕婦下肢血液循環受阻,易出現血栓;術前、術后禁飲食,血粘度增加,術中組織受損,術前、術中、術后需要使用止血藥,都是血栓構成的高危因子;排除高危因子,可能會減少靜脈血栓病的出現。
3.2靜脈血栓病的臨床癥狀
疼痛與腫脹是靜脈血栓病的主要病癥,在合并或出現血栓性靜脈炎時,會隨著體溫、白細胞增多等周身癥狀,肢體深靜脈血栓一般出現在腓腸肌靜脈叢或髂靜脈到股靜脈段,少量局部,大多會蔓延,有一半出現在肺栓塞。該組資料表明血栓多出現在股靜脈,有8例,而右側者大過左側(5∶3),應該跟孕期子宮向右旋轉,右邊血管擠壓有關[3]。
3.3靜脈血栓病的確診和醫治
靜脈血栓病的臨床癥狀沒有特別性,憑借病史與體征不能進行科學確診。靜脈造影是確診該病的好方法,在臨床使用中有適當的受限性。當前超聲多普勒與核磁共振是首要測定方式,它的靈敏度在89%~100%,特異度在93%~100%。靜脈血栓病的醫治包含了普通醫治、抗凝、抗血小板匯集、減少血液粘度、溶栓、中藥與手術等醫治,當中抗凝醫治是重要方法[4]。該組15例都使用肝素抗凝,結合低分子右旋糖苷減少血液粘度來醫治,且測量凝血體制,獲得不錯效果。尿激酶溶栓醫治僅只在血栓構成前期(3 天中)生效,且不良癥狀強烈,通常使用少,抗血小板和中藥醫治,結合抗凝醫治,用在4例病期較長者。15例都獲臨床痊愈,無1例出現肺栓塞。
綜上所述:需要給產褥期患者實施靜脈栓塞癥的危險評定,且依照危險評定努力自主地防范靜脈血栓栓塞癥。
參考文獻:
[1]李秋月,楊曉清,張玉泉. 婦產科“靜脈血栓栓塞癥”預防與管理建議――全國首屆婦產科“靜脈血栓栓塞癥”防治高峰論壇會議紀要[J]. 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02)
[2]要跟東,石建平,趙夢華. 孕產婦靜脈血栓栓塞癥的治療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 2013(18)
篇8
【摘要】目的:探討pci術后靜脈血栓形成的機制及預防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pci術后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臨床表現、處理措施及護理方法。結果:17例中,pci術后發生下肢靜脈血栓14例,臨床主要表現為患肢疼痛、腫脹,并進行性加重;腦栓塞3例,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患側肢體活動障礙。pci術后并發靜脈血栓臨床癥狀出現時間:術后24h至7d不等。結論: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多,唯有充分認識到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及機制才能在手術過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預防靜脈血栓形成,術后有目的性的觀察、預防及護理。
【關鍵詞】pci;靜脈血栓;護理;介入治療
冠狀動脈介入診療術(pci)已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診斷方法和主要治療手段之一。但pci是一種有創操作,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多種并發癥。靜脈血栓形成是其中較少見但較為嚴重的并發癥,診斷治療不及時危害嚴重。盡管對pci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方面的文獻較多[1,4],但回顧性分析發現文獻中未能較深入的分析、總結pci術后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預防、補救措施?,F搜集我院2005年至2010年間行pci且出現靜脈血栓并發癥患者的病歷資料,結合實際工作中的心得體會回顧性分析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7例,系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間在我院行pci出現靜脈血栓的患者。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齡58~74歲,平均年齡64.5歲。所有患者均因冠心病就診。
1.2方法:17份病歷分別由三位高年資護理人員進行回顧性分析每個病例并發靜脈血栓的原因、臨床表現、處理措施及護理方法,最后三位護士對原因及護理方法進行歸納總結。
2結果
17例中,pci術后發生下肢靜脈血栓14例,臨床主要表現為患肢疼痛、腫脹,并進行性加重;腦栓塞3例,臨床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患側肢體活動障礙。pci術后并發靜脈血栓臨床癥狀出現時間:術后24h至7d不等。經積極救治及精心護理,17例中15例痊愈出院,2例不同程度的遺留后遺癥。
3pci術后并發靜脈血栓的機制及預防措施
3.1形成機制:pci屬有創性診療手段,術中損傷的血管內膜、導管和導絲均能激活凝血系統,在其表面引起血小板沉積,逐步發展為血栓。因此血栓形成的原因為:(1)導管導絲表面粗糙或損傷血管內皮細胞;(2)導管過粗或導管導絲和導管鞘不配套,中間有空隙;(3)導管停留時間過長、未肝素化或肝素化不夠;導管置入時間越長,發生血栓的機會越多。血栓較小,不引起癥狀,血栓較大且脫落,易引起血管栓塞,應手術取出。
(4)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如患者的血脂、血液粘稠度異常;(5)另外穿刺部位局部壓迫時間過長、過緊等也是重要原因。
3.2防治措施:(1)術前常規檢查導管導絲和導管鞘的質量、光滑度和規格;(2)禁止粗暴操作,防止損傷血管內皮或動脈斑塊脫落;導引鋼絲與導管在病變動脈處活動,注射造影劑壓力較大時,都可造成粥樣硬化斑塊脫落。脫落的斑塊可栓塞小動脈,毛糙的動脈壁上又可繼發血栓。(3)盡量縮短導管在血管內的停留時間和導絲在導管內的停留時間;(4)操作中常用肝素和生理鹽水沖洗導管。盡管至今尚無隨機研究證實冠狀動脈造影時全身應用肝素的優越性,但多數醫生主張動脈鞘管插入后給予肝素3000~5000u[2]用以減少血栓栓塞并發癥。
3.3靜脈血栓形成的觀察及栓塞后補救措施:發生栓塞后,立即局部灌注鏈激酶或尿激酶溶栓,可采用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環等治療。無效者應盡快行取栓術。由于溶栓、抗凝藥物的不良反應是易引起身體某個部位或臟器的出血,所以,要嚴格掌握藥物的使用方法、時間、劑量、給藥途徑,密切觀察患者有無牙齦、口腔黏膜及皮膚等部位的出血,觀察大小便的顏色,定期檢查尿常規及大便潛血試驗,動態觀察出凝血時間,合理調整用藥,用藥期間盡量避免一些有創性的檢查,相對延長對注射穿刺部位的按壓時間。在急性期由于新鮮血栓松軟、與血管黏連不緊,較易脫落[2],要求患者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防止血栓脫落,并囑患者抬高下肢,高于心臟水平,促進靜脈回流。同時觀察患肢的皮膚溫度、顏色、腫脹程度,直至腫脹、疼痛完全消失,活動正常。
腦栓塞是pci嚴重并發癥之一。栓子可來源于導管或導絲表面的血栓,或因操作不當至粥樣斑塊脫落或注入氣泡等[4]。氣泡進入血管內形成氣栓,氣泡由注射器中帶入,如栓塞腦部則有驚厥和癱瘓。一般用對癥治療,可逐漸恢復。氣栓在手術進行時發生。術中術者精力往往集中在手術操作上,這就要求手術護士經常與病人交流,及時了解病人的不適主訴,注意觀察病人的意識狀態,尤其當病人出現連續打哈欠、頭痛癥狀時要警惕神經系統并發癥的發生,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4討論
冠狀動脈介入性治療由于其創傷小、安全且成功率高及病人容易接受等優點,使其在臨床得到較大的推廣與應用。但該項技術屬有創性不可避免的出現各種程度不一的并發癥。pci血管并發癥主要有出血、皮下血腫、動靜脈瘺、靜脈血栓形成、假性動脈瘤、血栓栓塞、動脈夾層等。其中出血和皮下血腫是pci最常見的并發癥,而靜脈血栓形成相對較為少見。靜脈血栓形成是由上述多種原因造成的,唯有充分認識到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及機制才能在手術過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預防靜脈血栓形成,術后有目的性的觀察、預防及護理。
參考文獻
[1]趙書娥,趙莉,孫平,等.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護理研究.2004,18(10):1852-1853
[2]張寧仔,李蘭蓀.實用心血管內科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275
篇9
①常規治療:讓患者保持絕對的臥床休息,把患者的患肢抬高20°~35°,有利于血液的循環,減少患肢水腫與疼痛感,避免對患肢進行按摩或熱敷,積極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②抗凝與溶栓治療:對于下肢淺靜脈血栓采取抗凝治療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其可以延緩或抑制血栓,從而減少肺栓塞的發病率,保證人們的健康發展。對患者使用0.4ml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日1次,7d為1療程。再過后sd給予6mg華法林,口服為主,每日一次,此藥使用3d后縮小劑量,每日一次。療程2~4個月。在服用華法林藥物期間對凝血酶原進行嚴密監測,把凝血酶原維持在正常水平。一般使用溶栓治療在患病的3d內用藥效果最佳。給予尿激酶10~20萬U溶于5%葡萄糖250ml,一般在患者的患肢足背進行靜脈滴注,療程7~9d。嚴密測定纖維蛋白原,如果纖維蛋白原≤2g/L,立即停止輸液。③抗血小板療法,使用右旋糖酐,其既有稀釋血液,降低血糖、阻止血小板凝聚之功效,每日1次,500ml。還可以使用25mg潘生丁,可以有效預防血小板的聚集,同時配合50mg阿司匹林,每日3次,療程3d。④外科手術治療:有1例患者因為下肢嚴重惡化必須立即行切除術,挽救患者生命。
2、結果
我院收治1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出現的臨床癥狀均明顯好轉,最短治愈時間4d,最長14d,在治療期間為發生1例肺栓塞等并發癥。全部患者在出院前均復查B超,影像顯示血栓均消失,未出現下肢功能障礙。僅1例出現截肢處理。
3、討論
3.1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原因
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因素為靜脈損傷、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2]。若是術后長期臥床休息可能會造成下肢靜脈血流緩慢,再加上手術的組織破壞,這些均容易增高血液凝固。由于盆腔具有靜脈血管分布密集,相互交措,可以容納大量的淤血,因此易引起術后血栓形成。
3.2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和治療
下肢深靜脈血栓早期的診斷是治療的關鍵所在[3]。若是在術后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紅腫、腳部顏色發青要及時入院治療,立即行B超來確診。若是診斷還不夠準確給予深靜脈造影,其既有準確性高的優點。確診疾病后,給予對癥治療,讓患者絕對臥床休息,避免血栓脫落而引起不良反應,抬高患者患肢可緩解疼痛癥狀,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療預防感染。同時使用抗凝、溶栓、血小板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促進患者康復,保證生活質量。
篇10
關鍵詞:老年患者;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Iower extremity,DVT)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血管內不正常的凝結,阻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全身主干靜脈均可發病,尤其是下肢靜脈,又以左下肢最為多見[1]。在腦卒中的各種并發癥中,深靜脈血栓的發生較其他并發癥(墜積性肺炎、壓瘡、泌尿感染、肢體攣縮畸形等)常因位置深、臨床癥狀隱蔽給早期診斷帶來難度。又因其起病急,栓子極易脫落發生肺栓塞,治療難度大,患者死亡率高。下肢深靜脈血栓若未及時治療,將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影響生活和學習,甚至致殘。因此加強老年腦卒中患者DVT形成預防護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本文選擇2007年1月~2008年12月神經內科住院的80例老年腦卒中臥床患者,采取預防性護理方案,有效減少了DVT發生的幾率。。
1臨床資料
選擇80例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診斷標準。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0±6.8)歲。其中腦梗死60例,腦出血20例,8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偏癱或者四肢癱瘓。
2 結果
80例患者只有2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2.5%,經過抗凝治療及做好下肢癱瘓肢體積極預防及護理后好轉。
3護理方法
3.1健康教育
3.1向患者及家屬說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有關知識及危害,治療方案及可能發生的預后,在治療中應注意的事項等方面的教育,引起患者及家屬重視,以便配合護理措施的實施。可降低患者的住院日期、醫療費用及死亡率。并告知患者及家屬深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禁止擠壓、按摩、熱敷患肢,以防血栓脫落進入肺動脈導致肺動脈栓塞。對突然出現的不明原因咳嗽、咯血、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心率增快、血氧飽和度降低或者精神異常等,應該考慮是否有肺栓塞的可能,一旦有以上情況出現,需及時報告,及早診斷,及時處置。
3.2飲食護理 患者宜進食清淡、低脂、富含纖維素飲食,忌食辛辣、油膩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便秘者給予緩瀉藥,必要時給予灌腸。多飲水,可促進循環,增進廢物排泄,降低血液黏滯度,防止血栓形成。
3.3做好下肢靜脈保護及下肢肢體的觀察護理
3.3.1盡量避免在癱瘓肢體行靜脈穿刺,因為腦卒中患者癱瘓肢體存在神經功能、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血液回流緩慢,若將靜脈穿刺位置選擇于癱瘓肢體,會使藥液局部停留時間過長,可能出現靜脈炎。因此對于腦卒中伴有肢體癱瘓的患者穿刺時,應盡量選擇健側上肢靜脈,最好選用靜脈留置針,避免反復多次靜脈穿刺,保護血管,輸液完畢,穿刺點按壓15min,注意靜脈推注溶栓藥物時嚴禁藥物外滲。
3.3.2抬高下肢,早期活動,促進靜脈血流回流,若患者已出現DVT癥狀,1w內應保持臥床休息狀態,抬高患肢20°~30°。這樣有利于血液回流。不得按摩或進行劇烈運動,也嚴禁冷熱敷。如果病情好轉,可以適度進行功能鍛煉時,需穿彈力襪,以適當壓迫淺靜脈,以促使深靜脈血流回流。護理中應注意觀察彈力襪的松緊度,以免引起血液循環障礙。
3.3.3測量肢體周徑 對于DVT患者而言,其臨床主要癥狀就是下肢腫脹,或雙下肢腫脹、或單下肢腫脹。。腫脹嚴重程度因靜脈閉塞程度及閉塞范圍而各不相同。位于深部小靜脈處,腫脹一般難以發現,位于下肢靜脈主干,則腫脹尤為明顯。通常情況下,膝關節以下的腫脹則表明已累及或股淺靜脈,若發現整個下肢腫脹,則表明髂-股靜脈血栓形成。DVT形成后,腫脹持續時間會可達數周或數月,嚴重者可能終生不消。定期測量肢體周徑可獲知腫脹,測量一般選膝關節上下各10cm處測量并記錄[1]。嚴密觀察肢體有無青腫、股白腫出現,一旦發生,及時報告及時處置。
3.4局部皮膚護理 防止皮膚潰爛,應用中性、溫和的洗劑清潔患肢,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3.5加強肢體功能鍛煉,促進血液循環 血液緩慢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48h后可開始康復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病情穩定后鼓勵其早期下床活動,可有效地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因病情需要臥床休息3~4w,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應協助患者床上被動運動。如肩關節屈伸、外展、旋內、旋外等,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幅度由小到大共2~3min為宜,防止用力致肩關節脫位,肘關節屈伸、內旋、外旋用力適宜,頻率不宜過快,共2~3min,髖關節外展位,內收位,昏迷患者外展15~30°,內收、內旋、外旋為5°左右,不可用力過猛,共活動3min。癱瘓肢體被動運動,進行2~3次/d,健側肢體自主運動。
3.6藥物護理 治療期間,嚴格遵醫囑使用抗凝、溶栓等藥物,定期監測實驗室指標:APTT、INR、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血小板及肝酶,尤其用藥前要注意這些指標。溶栓藥現用現配,配制后暫不用時,應低溫保存。應用溶栓藥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瞳孔變化,有無肢體麻木、頭痛、惡心、血壓突然升高等癥狀,以及牙齦出血、鼻出血、注射部位出血、皮下淤血、泌尿系統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異常出血現象,高度警惕肺栓塞的發生。
3.7心理護理 患者會時常表現出緊張、焦慮等癥狀,因此,做好心理護理尤為重要。應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有針對性的進行疏導解釋,使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正確認識疾病。讓患者及家屬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后,認識到疾病的本質,積極應對,充分重視,消除患者緊張、焦慮心理,主動配合治療及護理。
4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①靜脈血液滯留。②靜脈壁的損傷:?化學性損傷;?先天性免疫缺陷疾??;?機械性損傷;?靜脈手術;?感染性損傷。③血液高凝狀態:是引起靜脈血拴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④其他因素: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一般與手術種類、創傷程度、手術時間及術后臥床時間有密切關系。而老年腦卒中臥床患者患側下肢活動減少,引起患側下肢血液流速緩慢,該類患者同時伴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靜脈血管壁不同程度的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血液流動緩慢時容易發生血栓形成。而本組患者采取了積極的預防性護理措施,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只有2.5%,與近年來類似觀察結果相近[2]。提示對老年腦卒中臥床患者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性護理,可以顯著降低其發生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