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k范文

時間:2023-03-15 18:09: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維生素k,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維生素k

篇1

眾所周知,維生素K與人體止血功能有關,缺乏了它就容易出血。怎么還能抗衰老呢?這是因為,近幾十年對維生素K有許多新的研究,最近幾年有些國外文章還把它稱為“特殊的抗衰老營養劑”。

維生素K是一組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存在于自然界,人體內也能合成一部分。維生素K1又稱葉綠醌,顧名思義就是它存在于深綠色葉的蔬菜中,苜蓿及大型褐藻中也有。維生素K2化學名為甲基萘醌類,有好幾種,根據其側鏈上碳原子個數又分為MK-4、MK-7等,它們是由維生素K1在我們身體組織或腸道內通過細菌產生的。維生素K3則是一個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因為它能產生游離基,故量大時有毒性,其他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4及K5則無毒。

維生素K容易被高熱、光線、堿性物質、強酸、射線及氧化劑等破壞。有些研究認為,一般烹飪對蔬菜中的維生素K并無明顯破壞,原因是加了烹調油。

維生素K靠膽鹽及胰液的幫助在小腸上部被吸收入肝,在肝臟合成凝血酶原,因此與血液凝結有關。維生素K在體內儲存很少,主要在肝臟、胰腺及骨骼中,而多余的維生素K會被排泄掉。如果鈣及維生素E過多,會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

維生素K的作用

維生素K除了合成凝血酶原影響血凝功能以外,還有哪些作用呢?

經過近二三十年的研究,目前認為,維生素K與維生素D一起作用于鈣的吸收與結合,因此與許多組織的鈣化有關。

它能保護心臟,防止主動脈及心臟瓣膜的鈣化。

它與骨骼健康有關。血清中維生素K水平降低常導致骨密度降低,易發生髖部骨折。絕經后婦女補充維生素K可改善骨質。曾有人做過研究,維生素K與維生素D3一起補充,可有效防止骨質疏松。

因為維生素K能調節體內鈣水平,它有助于鈣留在骨骼內而從動脈壁中離開,因此有科學家推測它可能逆轉高血壓,因而減少腦卒中的發病率。

還有人發現它能抑制白介素-6(IL-6),從而減少體內炎癥,改善體內免疫系統功能。

日本科學家最近研究認為,維生素K與血糖控制有關。因為胰腺內的維生素K濃度很高,而且對體內胰島素及葡萄糖濃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研究顯示,體內維生素K水平不足,則影響血糖的廓清,使胰島素釋放過多。這一發現可能為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開辟了新途徑。

維生素K還是一種強抗氧化劑,能消除肝臟的游離基,保護亞油酸免遭氧化。因此有人研究認為它能預防肝癌。

德國有報告認為,維生素K可以預防前列腺癌。

維生素K還能作用于腦及神經系統,有人發現維生素K對一種脂肪(鞘脂類)合成是必要的,而鞘脂類是形成神經髓鞘的原料。髓鞘是在神經外面保護神經的,髓鞘缺損必然影響到神經的功能,因此有人推測維生素K能否用來防治老年癡呆癥。

上述的這些作用幾乎包括了老年期各種疾病的防治,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老年癡呆癥等。如果這些作用能得到全世界醫學界的認可證實,那么維生素K倒是有可能延緩衰老的。

不過上述這些作用大多是孤立的實驗研究,未得到普遍的重復驗證;有些是推測,還沒有證實到這一步;有些是動物實驗,即使是高等的哺乳動物實驗結果,也不一定適合于人類。因此,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說,目前權威機構尚不能認為維生素K是抗衰老營養劑,也不是延緩衰老營養劑。

維生素K的營養價值和來源

從上述的各種研究來看,維生素K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維生素,是不可或缺的。蔬菜的光合作用與維生素K1合成有關,幸好它的來源非常豐富,只要每餐都有綠葉蔬菜,一般就不會缺乏。如菠菜、西芹、萵苣、菊苣、蘆筍、蒲公英等,綠葉甘藍、蘿卜、羽衣甘藍、西蘭花、卷心菜、花椰菜等也有。水果中獼猴桃、葡萄中也不少,即使是豆油中也有些。

維生素K每日需要量

以前為了凝血作用,成人每日需攝入100微克左右維生素K1,但為了最大的羧化及合適的骨鈣素水平則需1 000微克。維生素K1在人的動脈壁、胰腺及中轉化為維生素K2的MK-4型,補充此種物質可減少87%的骨折,世界上只有日本衛生部批準每天補充MK-4 45毫克,以改善骨質疏松。MK-4除了在人體組織中轉化而成外,自然界多來自發酵或陳年的乳酪,尤其是納豆,其他蛋黃、雞肉、牛肉、牛肝、三文魚、牛乳等食品也有些,但植物中不存在。

維生素K1在結腸中經大腸桿菌作用而轉化成維生素K2(MK-7)才發揮一些其他作用。因此,濫用廣譜抗菌藥除了產生耐藥性的問題以外,還會減少MK-7的產生,影響機體的健康。自然界的維生素K無毒性,偶有過敏發生。但使用抗凝劑華法林的患者要注意,因兩者的作用是對抗的,故必要時維生素K劑量應增加為1 000微克。

篇2

關鍵詞:維生素K缺乏癥 維生素K 母乳喂養

【中圖分類號】R7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02―0116―02

1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46例中男32例,女14例,男女之比16:7,發病年齡生后24小時以內10例;生后1~7天28例;生后8天以上8例,母乳喂養4 0例,母乳和牛乳混合喂養6例,無出血性疾病家族史及外傷史,出生后未接種維生素K預防劑量18例,接受維生素K預防劑量28例。臨床表現:皮膚出血12例,臍部滲血6例,血便16例,嘔血2例,顱內出血26例(56.5%),腹腔內出血2例,鼻衄2例。發病前有腹瀉18例,上感4例,肺炎3例。實驗室檢查:全部病例血小板數、出血時間均正常,凝血酶原時間均延長,26例患兒低色素性貧血,Hb≤60g/L 5例,HB=60~90g/L 21例。結果全部病例給予維生素K15~10mg/kg,連用3~5天,輸新鮮同型血或新鮮血漿,每次10ml/kg補充凝血因子和糾正貧血,同時予以對癥治療:止痙、脫水、激素、能量合劑及抗生素等治療。結果治愈30例,死亡2例,放棄14例。

篇3

【關鍵詞】 維生素K缺乏;嬰兒;顱內出血;診治分析

【中國分類號】 R591.4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149-01

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癥多于出生1個月后發病,多見于嬰幼兒腹瀉、營養不良、長期接受全胃腸外營養的患兒,也可見于純母乳喂養兒。常見為顱內出血,其次為胃腸道出血,預后不良。[1]現將我院2004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1例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癥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21例中男13例,女8例;生后1~2個月19例,3個月2例;母乳喂養18例,混合喂養3例;腹瀉超過1周6例;合并營養不良4例。均未加任何輔食,無出血性家族史,無外傷史。

1.2 臨床表現 :發熱12例;嘔吐、煩躁、驚厥、意識障礙14例;前囟飽滿、18例;兩眼凝視、瞳孔不等大、呼吸不整16例;腦膜刺激癥12例;肢體強直或屈曲7例;嘔血、便血8例;貧血17例;皮下出血點、淤斑15例;穿刺部位出血不止11例。

1.3 實驗室檢查: Hb<90g/L 17例,所有病例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出血時間正常,血小板計數正常。頭顱CT檢查18例有顱內出血,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14例,硬膜下出血3例,腦室出血1例。

1.4 治療 :入院后均靜滴維生素K13~5天,部分重癥患兒輸新鮮血或血漿。對顱壓明顯增高、驚厥、腦水腫、腦疝患兒,靜注脫水劑、止痙劑、硬膜下穿刺引流、腰穿反復放液。消化道出血患兒予以禁食,胃腸外營養,排除穿孔后,保留胃管予以冷鹽水洗胃,去甲腎上腺素稀釋后分次胃管內注入。

2 結果

本組患兒8小時內停止出血15例,8~12小時停止出血6例。隨訪半年至六年8例留有一項或多項后遺癥,其中肢體功能障礙4例,癲癇3例,智力功能減退3例。

3 討論

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癥于生后2周~3個月發病。發生率約為4~10/1萬活產兒。與肝膽疾病、腹瀉、使用廣譜抗生素(抑制腸道菌群)、長期禁食或靜脈營養時未補充維生素K有關;母親飲食中缺乏維生素K,如綠色蔬菜、豆類、肝及蛋類等,其嬰兒易患本病,多發生在農村。以顱內出血最常見,約占60%~80%[2]。

維生素K缺乏之所以導致出血,是因為某些凝血因子(Ⅱ、Ⅶ、Ⅹ、Ⅺ)和對血液凝固起重要調節作用的蛋白(蛋白C、S)的凝血生物活性直接依賴于維生素K的存在(維生素K依賴因子)。具體地說,凝血因子Ⅱ、Ⅶ、Ⅹ、Ⅺ等在維生素K依賴的羧化酶的催化下,其谷氨酸殘基在肝微粒體內羧化為Γ-羧基谷氨酸后,具有更多的Ca2+結合位點,才具有凝血的生物活性。嬰兒缺乏維生素K時,上述四種凝血因子不能羧化,只是無功能的蛋白質,不能參與凝血過程,以至于基體易發生出血。[3]母乳維生素K含量低(15ug/l),僅為牛乳(60ug/l)的1/4,因此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癥以母乳喂養兒多見。

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癥起病突然,來勢兇猛,病死率高,即使存活也多會遺留永久性神經系統后遺癥,因此有效預防本病的發生尤為重要。母孕期服用過抑制維生素K合成的藥物者,應在孕末3個月期間給予維生素K110mg肌注1次,臨產時再肌注1次。純母乳喂養者,母親應口服維生素K120mg/次,每周2次。新生兒出生后立即給予維生素K11mg肌注,早產兒0.5mg。生后1個月,2個月時肌注維生素K11mg各1次以預防晚發型維生素K1缺乏。[1]

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癥的診斷標準是:(1)單純母乳喂養3個月內的小嬰兒,未接受過維生素K注射。(2)嘔血、便血、皮下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3)貧血進展迅速。(4)急性或亞急性顱內出血。(5)給予維生素K治療后出血在8~12小時停止。

本病一經確診,應立即肌肉注射維生素K11~5mg;出血嚴重或緊急情況下,可用維生素K11~5mg靜脈推注,可使未羧化的凝血因子很快羧化而發揮凝血活性,出血可迅速得到改善;出血較重時,應立即輸注新鮮全血或血漿10~20ml/kg,以提高血中有活性的凝血因子的水平、糾正低血壓和貧血;顱壓明顯增高、驚厥者予以脫水劑、止痙劑;如有消化道出血,應暫時禁食,從胃腸道外補充營養,排除穿孔后保留胃管予以冷鹽水洗胃,去甲腎上腺素稀釋后分次胃管內注入;穿刺部位滲血可行壓迫止血。

晚發型維生素K缺發癥絕大多數患兒都有突發性高顱壓征象等神經系統癥狀,同時伴有急速進展的貧血和全身出血傾向,及時做凝血酶原時間及頭顱CT檢查,有助于診斷。早期診斷,及時應用維生素K1及其他綜合治療可提高治愈率,減少病死率及后遺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薛辛東,杜立中 兒科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4~146

篇4

【關鍵詞】 遲發型維生素 K缺乏癥;分析;治療;預防

維生素K缺乏是一種獲得性、復合性出血性疾病。維生素 K缺乏癥特點是突然發生出血,其它方面正常,無嚴重潛在疾病,血小板計數和纖維蛋白原均正常,血液中無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注射維生素 K l后可見 1 ~l 2小時內止血。根據出血發生時間可分為早發型、 經典型及遲發型。遲發型維生素 K缺乏癥最常見是顱內出血。起病突然,病情來勢兇猛, 病死率較高,存活者多有明顯后遺癥。臨床醫生提高對該癥認識,以早期診斷、早期合理治療、提高治愈率、減少病死率及后遺癥,十分必要。我科1999年 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遲發型維生素 K缺乏癥36例, 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15例中,男25例,女11例。生后20天~2月30例,3月,3例,4月2例,5月1例。母乳喂養32例,占88.8%,混合喂養4例,占11.1%,慢性腹瀉4例,長期應用抗生素2例,均未添加任何輔食。

2 臨床表現 突然起病至人院2小時 ~3天34例,3天以上2例。表現為注射或針刺部位出血不止33例;顱內出血25例;貧血29例;發熱19例;嘔吐、煩躁、驚厥或意識障礙22例;前囟飽滿、20例;肢體強直或屈曲16例;便血9例;皮下出血5例;凝視、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規則 12例;臍部出血4例。

3 實驗室檢查 凝血時間延長25例,凝血酶原時問及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26例。頭顱CT檢查:顱內出血2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8例,腦室出血16例,硬膜下出血6例。

4 治療和預后 人院后立即給予維生素K1 5~10毫克加莫菲氏管靜滴。以后給予維生素 K1 2.5~5毫克日1~2次靜點。出血較重、休克、血壓下降、中一重度貧血患兒酌情給予輸注新鮮全血或血漿10~20 m l/ k g,以提高血中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水平、糾正低血壓和貧血。對便血患兒,暫禁食,從胃腸道外補充營養; 臍部滲血給予局部止血藥及消炎粉;穿刺或針刺部位出血壓迫止血。對顱內壓明顯增高、腦水腫、腦疝患兒給予脫水劑、地塞米松。其中2~4小時內停止出血23例,4~8小時內停止出血10例,8~12小時停止出血3例。隨訪時間1月~7年,9例留有1項或多項后遺癥,其中智力減退7例,肢體功能障礙8例,癲癇8例,腦癱2例。

5 討論 遲發型維生素 K缺乏多發生在生后2 0天 ~ 2月。發生率為4.40~7.20/10萬。可能與此時期母親飲食中維生素K不足及嬰兒凝血因子水平低有關。人體內生成的與維生素K密切相關的凝血因子,主要有FX、FIX、FVII、凝血酶原及其調節蛋白PC、PS等,稱為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生理條件下,上述因子在肝內合成過程中,其N端的谷氨酸殘基進行性需進行加羧基化反應,此反應許羧基化酶的催化,維生素K1則是該酶促反應不可缺少的輔酶。維生素K缺乏時,肝只能合成凝血活性低或無活性的未羥基化相應蛋白質,導致凝血障礙。本組經維生素 Kl 治療后出血在 l 2小時內停止,這也是由于維生素 K缺乏導致出血的有力證據。

遲發型維生素K缺乏癥臨床診斷并不困難,其診斷標準是:(1) 單純母乳喂養 3個月內的小嬰兒,未接受過維生素注射。(2) 嘔血、 便血、 皮下出血、 注射部位出血不止。(3) 貧 血進展迅速。(4) 急性或亞急性顱內出血。(5) 給予維生素 K1治療后出血在 l 2小時內停止。

本病一經確診,應立即給予維生素 K l靜脈注射,連續使用3~5天。輸新鮮同型血或新鮮冷凍血漿,每次10~15ml/kg,以迅速補充凝血因子和糾正貧血。

因本病大多數患兒都有突發性顱內壓增高等神經系統 癥狀,同時伴有急速進展的貧血和全身出血傾向,及時做凝血酶原時間檢查,有助于診斷。早期診斷是關鍵,否則延誤時機將嚴重影響預后。

預防本病的發生,以加強對乳母營養指導為主,避免偏食,適量進食綠色蔬菜、水果。孕母存在攝入不足、肝臟疾病、口服維生素K拮抗劑(如香豆素類)等原因,皆可以導致維生素K缺乏。其中攝入不足的原因有①長期進食過少或不能進食;②長期低脂飲食,維生素K未脂溶性,其吸收有賴于適量的脂質;③膽道疾病,如阻塞性黃疸、膽道術后引流或瘺管形成等,因膽鹽缺乏致維生素K吸收不良;④腸瘺、廣泛小腸切除、慢性腹瀉等所致的吸收不良綜合征;⑤長期使用(口服)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內源性合成減少。沒有母乳的情況下進食添加維生素K l的強化奶粉。最關鍵的還是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建立預防用藥制度。有研究顯示:對127.00萬新生兒肌注1次維生素Kl,無1例發生新生兒出血癥,而18.38萬例新生兒口服1次維生素K,其出血癥發生率達7.07/10萬,建議應用辦法為:新生兒出生當天肌注1次或每周1次連續3周口服維生素Kl,可明顯降低出血癥的發病率。由于孕母維生素K通過胎盤量少,胎兒肝內維生素K儲存量低,新生兒出生時腸道菌群尚未形成,因此早期新生兒體內維生素K含量不足,出生時給予維生素K能明顯減少遲發型維生素K缺乏癥的發生。隨著嬰兒消化系統逐漸成熟,體內合成的維生素K增多,繼續口服維生素K的預防效果并不會明顯增加。

參考文獻

[1]孫大偉, 李曉東, 趙玫, 等? 嬰兒維生素K缺乏癥3 0例臨床分析?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7:440

篇5

維生素K1注射液臨床主要用于維生素K 缺乏引起Ⅱ、Ⅶ、Ⅸ、Ⅹ凝血因子合成障礙或異常而致的出血,香豆素類、水楊酸鈉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癥和新生兒出血,以及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所致的體內維生素K 缺乏。

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病例報告數據庫中有關維生素K1注射液不良反應/事件報告8146例,其中嚴重病例893例。嚴重不良反應/事件主要為全身性損害、呼吸系統損害和心血管系統損害等。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病例,用藥途徑主要為靜脈給藥(占95.3%)。

嚴重病例的臨床表現

維生素K1注射液的嚴重不良反應/事件的表現如下:全身性損害占49.2%,主要表現為過敏性休克(328例)、過敏樣反應、發熱、寒戰等;呼吸系統損害占26.5%,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胸悶、呼吸急促、支氣管痙攣等;心血管系統損害占12.92%,主要表現為低血壓、心悸、心動過速等。其中過敏性休克328例,占嚴重病例報告的36.7%。

典型病例:患者為男性,46歲,因凝血功能障礙于2010年5月19日上午11時40分靜脈注射維生素K1注射液10mg+氯化鈉注射液10ml,用藥6分鐘藥液剩余5ml時,患者突然出現胸悶、呼吸困難、乏力、腹痛、腹脹、面色蒼白,立即停止使用上述藥品,對癥治療,癥狀逐漸好轉。

臨床不合理用藥情況

維生素K1注射液不良反應/事件報告分析顯示,該產品在臨床上存在不合理使用的現象。不合理用藥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超適應癥用藥

維生素K1注射液說明書明確指出,用于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梗阻性黃疸、膽瘺、慢性腹瀉等所致出血,香豆素類、水楊酸鈉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癥,新生兒出血以及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所致的體內維生素K缺乏。病例報告分析顯示,52.4%的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維生素K1注射液用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緩解氣管、腸道、膽道平滑肌痙攣。

2.給藥途徑不當,速度過快

維生素K1注射液說明書提示,維生素K1注射液一般應采用肌內和皮下注射的給藥途徑,特殊情況下患者可使用靜脈注射。靜脈注射時宜緩慢,給藥速度不應超過1mg/分;靜注過快,超過5mg/分,可引起面部潮紅、出汗、支氣管痙攣、心動過速、低血壓等。病例報告分析顯示,95.3%的嚴重不良反應/事件報告為靜脈途徑給藥。文獻報道中有一例患者半分鐘內靜脈注射維生素K1注射液10mg,導致嚴重不良反應。

3.超劑量用藥

維生素K1注射液說明書中明確提示,24小時內總量不超過40mg。病例報告分析顯示,臨床中存在超劑量使用情況。893例嚴重不良反應/事件病例中日劑量超過40mg的62例(占6.9%)。

兒童用藥問題

在國家中心數據庫中,8146例維生素K1注射液不良反應/事件報告中,有1715例兒童用藥病例(占21.05%)。兒童發生嚴重不良反應/事件的病例報告295例,占嚴重病例報告的33%。分析1715例兒童用藥的原因,815例用于防治各種原因導致的出血性疾病,900例(占52.48%)用于解除支氣管、腸道、泌尿道等平滑肌痙攣,超適應癥使用情況較嚴重。

典型病例:患兒,男,2歲,體重13kg,因急性支氣管炎,在門診給予頭孢曲松鈉和炎琥寧2天,無好轉,第3天加用維生素K1 5mg+5%葡萄糖注射液150ml稀釋靜滴,靜滴維生素K1約1分鐘后,患者出現瘙癢,進而紫紺、呼吸困難,收入院。入院查體:意識模糊,全身紫紺,氣促,呼吸50次/分,雙肺可聞及中小水泡音。給予地塞米松、鹽酸異丙嗪、腎上腺素和利尿、糾酸、能量合劑等治療后,約3小時神志恢復正常,呼吸困難改變,生命體征穩定。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建議:

1. 鑒于維生素K1注射液可能引起嚴重過敏反應,建議醫務人員在用藥前應詳細詢問患者的過敏史,對維生素K1及注射液所含成份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在給藥期間應對患者密切觀察,一旦出現過敏癥狀,立即停藥并進行救治。

篇6

【關鍵詞】 維生素K1;顱內出血

作者單位:014040包頭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

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期及嬰兒早期常見的嚴重疾病,死亡率高,嚴重者常有神經系統后遺癥,主要出血類型為硬膜下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腦實質出血,小腦出血及丘腦、基底節出血,病因可分為缺氧性,產傷性及維生素K1缺乏,現就本科2007~2008年之間收治的維生素K1缺乏致顱內出血病例報告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科2007~2008年間收治36例顱內出血病例,年齡為出生至60 d,發病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實質出血,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其中26例為生后20~60 d發病,10例為生后72 h之內發病。

1.2 臨床表現 反應差,不哭,嗜睡等抑制表現6例,嘔吐,抽搐18例,雙側瞳孔不等大5例,哭鬧不安,尖叫,激惹15例。

1.3 實驗室數據

表1

實驗室檢查(例)

參數PT28 sALT>40血小板計數

例數036 100

2 診斷治療

2.1 早期出現顱內出血可出現發復青紫,抽搐,甚至呼吸暫停,后期出現顱內出血常伴突發出血傾向,急性失血學貧血,伴顱內壓增高癥狀和體征,血象紅細胞及血色素降低,凝血時間延長,CT示:顱內出血急性腦水腫,腦梗死,缺血缺氧性腦病。

2.2 早治療 因此類患兒存在凝血功能障礙,不宜過早進行手術治療,必須先保守治療糾正貧血、凝血功能后可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3 結果

保守治療22例,行腰椎穿刺、腦室穿刺引流9例,因病情危重放棄治療2例,手術3例,死亡3例,本組保守治療后肢體活動障礙8例,手術后腦軟化1例。

4 討論

4.1 維生素K1缺乏致顱內出血可分為早發型與晚發型,早發型多在生后2~5 d發病,多為足月兒,晚發型發生于新生兒后期,嬰兒早期,多見于母乳喂養兒。

4.2 本病是由于維生素K1的攝入與吸收不足或肝功能不健全,不能利用維生素K1合成凝血酶原所致,主要原因有:①新生兒期肝臟功能較差,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僅為正常成人的30%~60%,至生后6~8周才接近成人水平;②新生兒及小嬰兒合成維生素K1的腸道細菌量不足,因此難以合成滿足其生理需要的維生素K1量;③母體內維生素K1難以通過胎盤,母親血中維生素K1的濃度一般為1 mg/ml左右。而臍帶血中維生素K1僅為母血中的幾十分之一或更少,所以新生兒及3個月以內的小嬰兒血中維生素K1水平很低。在母乳喂養兒中,母乳中患有多種抗體,這些抗體能抑制腸道內合成維生素K1的正常菌群,如脆弱桿菌和大腸桿菌等的生長;④疾病所致,如腹瀉,尤其慢性腹瀉的嬰兒,完全性膽道梗阻,如先 d性膽總管囊腫致長期消化功能紊亂,妨礙維生素K1吸收,影響凝血酶原合成,TORCH或嬰肝綜合征等使肝功能受損;長期抗生素治療,抑制腸道正常菌群,影響維生素K1合成障礙,加之感染等誘因易發生出血。

4.3 母乳是最好的選擇,但筆者建議選擇母乳喂養的嬰兒出生時,生后15 d,1個月各肌注維生素K11~3 mg,若有慢性腹瀉或口服抗生素的嬰兒應適當補充腸道正常菌群;嬰兒生后半個月皮膚黃染仍未消退,應及早就醫,注意是否存在肝膽疾病,若母親服用某些特殊藥物,苯巴比妥,利福平,雙香豆素等,建議停母乳喂養。

參 考 文 獻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人衛出版社,2001:688-689.

[2] 劉平.小兒臨床CT診斷圖譜,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4:43-45.

[3] 李敏,杜洪蓉.晚發性維生素K1缺乏的誘因與預防.中國當代兒科雜志,1999,2:116.

篇7

[關鍵詞]維生素K3; 穴位注射; 急性腹痛

[中圖分類號] R256.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2-207-01

我們于1981年3月-2008年4月共收治急性腹痛患者76例,應用維生素K3足三里穴快速注射收到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觀察對象:急性胃痙攣18例、急性腸痙攣10例、急性胃潰瘍17例、急性膽絞痛6例、急性胃腸炎12例、急性闌尾炎5例、急性腎絞痛2例、急性胰腺炎4例、急性胃神經官能癥2例。其中門診患者65例、住院患者11例;男40例、女36例;最小年齡3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37.2歲。

1.2 治療方法:用維生素K38-16mg,用無菌注射器抽好藥液,取一側足三里穴將針頭刺入穴位,提插針頭或變換方向,尋找針感,待有酸、麻、脹、痛上行至膝關節處、股內側部、甚至腹股溝時,固定注射器針頭,將藥液快速注射,在注射的同時立刻向患者詢問腹痛減輕、緩解、停止的情況,并準確記錄時間。

1.3療效評定標準:顯效:1-20秒腹痛立刻減輕或停止;好轉:1-10分鐘腹痛明顯緩解或停止;無效:30分鐘腹痛無明顯減輕或停止。

2 結果

76例急性腹痛患者經治療顯效49例,顯效率64.5%;好轉20例,好轉率26.3%;無效7例,無效率9.2%。總有效率90.8%。在76例患者中曾有23例一開始應用硫酸阿托品0.5-1mg行足三里穴位注射,待15-20分鐘后鎮痛效果不佳而改用維生素K3穴位注射取得了明顯的鎮痛效果。兩種不同藥物用同一方法,在同一患者產生了不同的治療效果,兩種藥物治療效果對照有顯著差異(P

3 討論

維生素K3穴位快速注射的鎮痛作用經臨床觀察證實,對內臟平滑肌痙攣引起的急性痙攣性腹痛有明顯的鎮痛[1]效果,作用時間迅速。維生素K3的鎮痛作用機理是由于有選擇性地直接松弛平滑肌,同時對乙酰膽堿引起的平滑肌收縮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用維生素K3注射強刺激穴位可能通過神經和體液調節,選擇性地抑制或激活神經末梢釋放化學介質[2],調節平滑肌的收縮與舒張,從而達到鎮痛。用維生素K3穴位強刺激起快速鎮痛的主要作用,維生素K3起持續鎮痛的作用,二者同時作用,增強了鎮痛作用的速度和時間。有報道: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三里穴,發現胃弛緩時針刺會使之收縮加強,胃緊張時針刺能使之弛緩,并可解除幽門痙攣。因此,凡各種原因引起的痙攣性腹痛,臨床運用維生素K3足三里穴位快速注射,能迅速地緩解癥狀,解除痛苦,無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晚發型 維生素K 顱內出血

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由于維生素K缺乏導致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活性低下,并能被維生素K所糾正的出血。其中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幾乎均致顱內出血,且發病過程隱蔽,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等特點,值得關注。1997~2010年收治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致顱內出血患兒32例,現將其臨床特點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兒32例,男23例,女9例,年齡26天~3個月,平均52天。其中單純母乳喂養29例(90.6%),混合喂養2例(6.3%),人工喂養1例(3.1%),腹瀉7例,服用抗生素4例(均為母乳喂養)。本組病例未預防應用維生素K,均無外傷史及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臨床表現:患兒突然發病,早期出現精神改變,易激惹、異常哭鬧、嗜睡、納差或拒乳,隨即出現嘔吐、尖叫、煩躁、驚厥或意識障礙,進行性面色蒼白、貧血貌、前囟飽滿、項強。其中中重度貧血17例,便血5例,注射部位出血不止29例,皮下出血4例。

輔助檢查:本組病例全部經頭顱CT證實,顱內出血以硬膜下出血為多,且多為多部位出血。其中硬膜下出血14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1例,腦實質出血5例,腦室內出血2例。實驗室檢查,32例均有貧血,血紅蛋白30~60g/L 5例,61~90g/L 12例、>90g/L 15例,紅細胞(1.76~3.58)×1012/L,血小板正常,凝血酶原時間和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均延長,纖維蛋白原正常。

治療:入院后均靜滴維生素K1 5~10mg,連用1~3天。對重度貧血者立即輸新鮮血或血漿,并鎮靜、止痙、降顱壓、糾正酸中毒、補充鈣劑,微創硬腦膜下穿刺引流及腰穿反復放液等。

結 果

放棄搶救3例,存活29例。隨訪17例,治愈3例,14例遺留有不同程度后遺癥。繼發性癲癇6例,肢體功能障礙3例,記憶力差、多動及思想不集中5例。

討 論

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因維生素K缺乏導致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前體蛋白不能被羧化激活,維生素K缺乏誘導蛋白含量增高,導致凝血機制障礙,PT、APTT延長,并最終能被維生素K糾正的出血[1~3]。根據發病年齡段不同分為3型:①早發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于生后24小時以內發生的出血;②經典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新生兒出生2~7天內發生的出血;③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出生后8天,即超過了經典型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年齡段發生的出血。晚發型維生素K缺乏的診斷要點:①出生后8天~3個月突然發病;②母乳喂養兒,生后未給維生素K;③急性或亞急性顱內出血(腰穿、硬膜下穿刺、腦CT等證實);④嘔血、便血、皮下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⑤給予維生素K后出血停止;⑥凝血酶原時間、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凝血酶原前體蛋白(PIVKA-Ⅱ)陽性,或血清維生素K濃度降低或檢測不到;PIVKA-Ⅱ是病因診斷的金標準,即使補充維生素K數日,凝血酶原時間正常,仍可檢測到PIVKA-Ⅱ陽性;⑦維生素K、輸血等治療后不能查明導致顱內出血的其他原因[5]。人乳中維生素K的含量低(1~15μg/L),遠低于牛奶中的含量(60μg/L),母乳喂養兒發生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機會是牛乳的15~20倍。其發病過程具有隱蔽性,在未發生出血之前多無任何先兆,以突發性顱內出血為主要表現,顱內出血的發病率65%~100%[4],死亡率高,存活者大部分遺留有神經系統后遺癥。

本組發病年齡多集中在小兒出生后1~3個月,經維生素K治療后出血停止,這也是由于維生素K缺乏導致出血的有力證據。本病的早期診斷是關鍵,一經確診,立刻靜滴維生素K1 10mg,出血可迅速停止。通常2小時內凝血因子水平和功能上升,24小時完全糾正,嚴重者可輸新鮮冰凍血漿或全血,以迅速補充凝血因子和糾正貧血。

本病的預防主要分為孕婦預防、嬰兒預防和哺乳母親預防3個階段。嬰兒預防主張出生后即預防性肌注維生素K1 1mg。早產兒、有肝膽疾病、慢性腹瀉和長期全靜脈營養等高危兒應每周靜脈注射1次維生素K1 0.5~1mg。近年來,鑒于有學者認為維生素K肌注會增加兒童發生癌癥的機會,西方國家正由肌注法向口服法轉換。另外,為了避免高濃度維生素K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有些學者建議采用小劑量維生素K1每天口服法,即每天口服25~50μg,連續服用120天。純母乳喂養者,乳母應口服維生素Kl 5~10mg/次,連服3周,并適量進食綠葉蔬菜、水果、豆類、肝臟及蛋類,可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

綜上所述,只有及時診治、積極采取綜合干預措施,才能提高此病的搶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殘率。同時,進行科普宣傳,提高人們對疾病的重視程度,加強各種預防措施對降低發病率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Stoll BJ,Kliegman RM.Blood disorders Hemorrhage in the newborn[A].In:Behrman RE,Kliegman RM,Jenson HB,ed.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17th edn[M].Philadelphia:Saunders,2004:606-608.

2 Danielsson N,Hoa DP,Thang NV,et al.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due to late onset 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 in Hanoi provincc,Vietnam[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4,89(6):546-550.

3 Demiroren K,Yavuz H,Cam L.Intracranial hemorrhage due to vitamin K deficiency after the newborn peried[J].Pediatr Hematol Oncol,2004,21(7):585-592.

篇9

【關鍵詞】VitK缺乏;顱內出血;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555[2007]01-0094-02

遲發性VitK缺乏性出血的發病過程具有隱匿性,顱內出血的發病率、病死率和致殘率高,且易被誤診,故早期診斷,及時救治是改善預后的關鍵。現將我科2004年1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的18例遲發性VitK缺乏致嬰兒顱內出血的護理情況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8例均符合賈汝賢提出的診斷條件,男12例,女6例,年齡20d至3個月。單純母乳喂養13例,人工喂養5例,產后母親未食用蔬菜、水果10例,母親因病應用抗生素6例,嬰兒因呼吸道、腸道感染應用抗生素7例,發熱9例,貧血、面色蒼白8例,黃疸2例,嘔吐5例,前囟隆起緊張10例,意識障礙5例,頸項強直3例,雙瞳孔不等大且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2例,口角歪斜1例,哭鬧不安、易激惹8例。實驗室檢查:血Ca1.2~2.13mmol/L,Hb38107g/L,血小板正常,凝血酶原時間均延長4例,總膽紅素升高,以間接膽紅素為主,3例GPT升高,堿性磷酸酶105~1400U/L;腰穿8例,5例見到皺縮紅細胞和(或)血性腦脊液;頭顱CT檢查12例,其中硬膜下出血7例,蛛網膜下腔出血3例,腦實質出血1例,腦室內出血1例。出院后隨訪2個月至1年,14例正常,3例出現繼發性癲癇,1例智力落后。

2病情觀察

神經系統的觀察:①意識:意識的變化標志著病情的好轉與惡化,可通過呼喚、給痛覺刺激以及是否睜眼來判斷意識障礙程度。②瞳孔:一側瞳孔進行性散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且伴有呼吸深大,脈搏慢而有力,血壓升高,提示可能發生腦疝,應及時處理,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③顱內壓的觀察:顱內壓是否增高,是顱內出血患兒又一重要監測指標。應嚴密觀察患兒有無拒乳、尖叫、嘔吐、雙眼上翻或凝視,前囟門飽滿、緊張或隆起,顱縫是否裂開,嗜睡或昏迷等。

3護理干預

3.1一般護理干預 室內保持安靜,定時通風、消毒,室溫在22~24℃,濕度在60%~65%,光線不宜過強。患兒絕對靜臥。頭肩抬高25~30。有利于顱內血液回流,降低顱內壓。各種操作應集中,不能抱起患兒喂奶,應將母乳吸出用奶瓶或滴管喂養。注意保暖。

3.2防止繼續出血 本病一經確診,立即給予維生素K5~10mg靜脈推注,連用3~5d,立止血1U靜脈注射。根據貧血出血情況給輸新鮮血、紅細胞或血漿。本組18例,輸全血9例,輸血漿6例,輸紅細胞3例。另外各種注射拔針后,按壓針眼時間應適當延長,一般為5~10min(以不出血為止)。

3.3鎮靜止抽 對于煩躁、抽搐患兒注意抽搐的先兆、性質及持續時間,抽搐時立即放壓舌板于上下臼齒間,置患兒側臥位吸氧,立即給予安定0.3~0.5mg/kg,緩慢靜脈注射至抽搐緩解,同時心電監護生命體征和血氧飽和度。無呼吸異常時再給魯米那,如抽搐癥狀緩解,則每12h按2.5mg/kg維持治療,仍不能控制者用5%水合氯醛1ml/kg保留灌腸,并記錄用藥效果,以決定用藥量及間隔時間。本組18例經上述處理均起到了很好的鎮靜止抽作用,無呼吸抑制、舌咬傷、舌后墜的情況發生。

3.4顱內壓增高的護理干預 當患兒出現嚴重高顱壓癥狀并伴有明顯呼吸抑制時,給小劑量20%甘露醇O.5~0.7g/kg靜脈點滴,每4~6h1次,同時給地塞米松1mg/kg靜脈注射。應用脫水劑時應防止外漏,一旦發生外漏,應盡快用京萬紅軟膏外敷或用25%~50%硫酸鎂局部濕敷。

3.5呼吸道的管理 5例病兒有嘔吐,嘔吐時頭偏向一側。貧血、昏迷患兒應及時給予吸氧。由于昏迷患兒咳嗽及吞咽反射消失,痰液易阻塞呼吸道,故應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時可用吸引器吸引,吸引時應選稍粗的吸痰管,壓力偏小,吸引管停留在氣管內的時間要短。吸痰后再用氧氣面罩蓋住患兒口鼻,促使高度氧和避免每次吸引時氣體從患兒肺部吸出引起缺氧及肺不張。抽吸鼻腔痰液的時間要短,每次不超過10s,以免阻塞呼吸道。

3.6輸液護理干預 患兒病情重、輸液時間長、用藥多。在靜脈穿刺時嚴格無菌操作原則。盡量用留置針,減少穿刺次數,同時注意輸液通暢。若局部腫脹,立即更換注射部位,盡量避免頭皮靜脈穿刺,以防加重顱內出血。

3.7營養支持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加重出血。可用滴管喂養;昏迷患兒給予鼻飼和部分腸外營養(PPN);并發有消化道出血患兒應禁食,用冷鹽水洗胃后注入甲氰米胍,待出血控制后可喂母乳或配方奶。由于我們注意了營養支持,18例患兒在住院期間保持每天80~100Cal/kg熱量供給,為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奠定了基礎。

4討論

篇10

患兒,張藍天,男,40 d,以“昏迷10 min”為主訴于2011年10月31日入院。患兒系第一胎足月順產,在鄉級醫院分娩,出生時無窒息搶救史,無外傷史。患兒半天前無明顯誘因開始哭鬧,吮奶差,不伴發熱,無嘔吐,無咳嗽。入院10 min前發現患兒四肢發涼,刺激無反應,故急來診。入院體檢:體溫不升,心率190次/min,呼吸60次/min,貧血貌,深昏迷,皮膚黏膜蒼黃。前囟0.8×0.8 cm,膨隆,雙瞳5 mm,等大正圓,對光反射消失。頸軟,雙肺呼吸音清晰,未聞及干濕性音。心律齊,心音有力,單心音,心前區可聞及Ⅲ級收縮期雜音。腹軟,肝肋下3厘米,質軟。生理性反射消失。抽血檢查發現抽血處流血不止,超過數分鐘。實驗室檢查:PT>100 s,KPTT>100 s,白細胞19×109/L,紅細胞2.35×1012/L,血紅蛋白78 g/L,血小板254×109/L。CT檢查所見:腦質密度普遍減低,灰白質界限消失,僅基底節區灰質核團及少許枕葉腦密度較高。左側側腦室大部閉塞,中線結構向右移位。入院后患兒排出帶血大便12次,急查大便潛血試驗陽性。追問病史,患兒出生時未注射維生素K1,生后單純母乳喂養。結合CT診斷: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并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入院后急給予維生素K巴曲酶止血,急行交叉配血,并給予氨茶堿維持呼吸,給予呋塞米,氟美松降低顱內壓,給予納洛酮減輕顱腦損害。入院后患兒一直處于深昏迷狀態,出現間斷抽搐。征求家屬意見后在手術室急行顱內血腫穿刺引流術,穿出10 ml血性液體。穿刺后患兒前囟張力有所緩解,未見明顯抽搐,但仍處于昏迷狀態。11月1日,家屬要求放棄治療后,患兒生命體征逐漸消失,宣布臨床死亡。

2 討論

遲發性維生素K 缺乏致顱內出血患者以新生兒和嬰兒為主,本病在臨床上發病急、病情重,合并顱內出血時預后不良,病死率高。其診斷和治療具有自身的特點,早期發現、及時的治療才可能達到治療目的[1]。本病例是由于家長對孩子異常表現未引起重視,入院時已出現腦疝表現,以致錯過治療時機,最終導致患兒死亡。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嬰幼兒顱內出血多見于3個月以內,純母乳喂養的嬰兒。由于母乳中維生素K的含量低,維生素K 經過胎盤的通透性差,孕母維生素K 很少進入胎兒體內,故嬰兒出生時血中維生素K 的水平普遍較低[2]。過去,人們對維生素K的認識不足,生后不常規肌內注射維生素K,所以維生素K 缺乏癥較常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科學的發展,凡在正規醫院出生的新生兒均常規應用維生素K,故很少出現出血。但本病例中由于患者在鄉級醫院分娩后未常規應用維生素K,再加上生后又是純母乳喂養,所以其體內缺乏維生素K,導致顱內出血致死亡。所以應加強對邊遠農村地區優生優育政策的宣傳,建議孕婦最好去較大醫院分娩,倘若確實無能力接受規范先進的接生服務,建議產婦在孩子出生后及時給予注射維生素K,減少或阻止顱內出血[3]。

隨著母乳喂養率的提高,維生素K 缺乏有上升趨勢。特別是遲發性維生K 缺乏所致顱內出血發生率高,多數遺留有永久性神經系統后遺癥。對于這種可以預防的疾病,廣大醫務工作者應高度重視,加強對母乳喂養的指導,提高對本病的認識,采取預防性用藥措施:①產婦分娩前數周即口服維生素K 20 mg。②新生兒出生后立即注射維生素K1(0.5~1.0)mg/d,連用3 d;新生兒出生后3個月內,每周口服維生素K 1 mg[4]。③對有遲發性出血性疾病危險性的新生兒應預防性給予維生素K。需每天口服維生素K 1 mg或每月肌內注射維生素K 1次,以預防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癥。

參 考 文 獻

[1] 王文星.晚發維生素K缺乏致顱內出血42例臨床分析.中國醫學文摘兒科學,2008,1,27(6):470.

[2] 李彤,林若玲,李丹.114例新生兒消化道出血臨床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11, 26(13):1978-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