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腺瘤范文

時間:2023-03-30 01:52: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纖維腺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臨床資料

例1, 女,29歲,未婚,因“發現左乳包塊3月”。查體:左乳外上象限可捫及一大小約3cm×1.5cm的橢圓形腫塊,邊界尚清楚,質韌,活動度尚可,形態欠規則。乳腺超聲示:左乳1點鐘方向探及一實質低回聲區,范圍3.0cm×1.3cm,邊界尚清,形態不規則,內部回聲不均勻,未見異常血流信號(見圖1)。 擬診乳腺腺病伴腺瘤形成,于2014年10月13日行左乳腫物切除術。術后病理診斷:左乳纖維腺瘤內癌(纖維腺瘤內見一低-中級別導管原位癌、小葉內瘤變及高分化浸潤性導管癌(WHO1級),其成分約占10%)。免疫組化:ER(+80%),PR(+80%),Her-2(-),SMA(-),Ki-67(+約1%),Calponin(-),CK5/6(-)。于2014年10月14日行左乳殘腔擴大切除保乳術+左側腋窩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切緣未見癌累及及腋窩前哨淋巴結未見癌轉移。術后患者口服他莫昔芬(30mg,bid),術后隨訪6個月,患者健在。

例2,女,24歲,未婚,因“發現左乳腫物15d”。查體:左乳內上象限捫及一腫物,大小約2cm×1.5cm,質地韌,表面光滑,活動度可,邊界清楚,無壓痛。乳腺超聲示左乳9點鐘方向一大小約2.4cm×1.0cm的實性結節,邊界清楚,形態規則,內部回聲不均勻,CDFI、CDE示結節內未見明顯血流信號(見圖2)。擬診左乳纖維腺瘤,于2014年9月23日行左乳腫物麥默通微創旋切手術,術后病理診斷:左乳纖維腺瘤內癌(纖維腺瘤內見導管原位癌, 其成分約5%)。免疫組化:ER(+),PR(+)強弱一致,Her-2(-),Ki-67(+約1%),SMA(+),Calponin(+),CK5/6部分(+),CK14(-),CK8(+)。于2014.10.28行左乳殘腔擴大切除保乳術,術后送檢四周切緣未見癌累及,術后隨訪6個月,患者健在。

2 討論

乳腺纖維腺瘤是由纖維上皮及腺上皮兩種成分組成的良性腫瘤,纖維腺瘤內癌是指發生于纖維腺瘤的癌變,多由腺上皮演變而來,癌組織局限于纖維腺瘤內或周圍乳腺組織可有小灶狀浸潤,然而纖維腺瘤內癌不包括周圍乳腺癌浸潤纖維腺瘤內以及與纖維腺瘤共存的乳腺癌。有研究顯示乳腺纖維腺瘤患者且伴有復合型纖維腺瘤導管增生或者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幾率會逐年增加[7]。但如果僅含有局灶性非典型上皮增生,則其癌變率不會增加[8]。

2.1臨床特點 研究顯示纖維腺瘤發病年齡高峰為20~30歲,纖維腺瘤內癌平均發病年齡較纖維腺瘤高發年齡約晚20年[1]。纖維腺瘤內癌一般無癥狀。患者絕大多數因無意中發現乳腺腫塊,腫塊孤立,質硬,生長緩慢, 有活動度,與周圍組織無粘連,腋窩淋巴結無腫大,臨床上常誤診為纖維腺瘤。研究顯示纖維腺瘤內癌比纖維腺瘤在超聲檢查中在內部回聲、形態、邊界及包膜等方面存在著顯著性差異[4]。有文獻報道[9]約10%的纖維腺瘤內可有鈣化,但其形態多種多樣,均為良性鈣化(環狀、斑點狀、珊瑚狀),纖維腺瘤內出現惡性鈣化(細小簇狀)是該腫瘤的影像學特征之一。

2.2病理類型 纖維腺瘤的癌組織學形態與不伴纖維腺瘤的普通乳腺癌沒有明顯差異,但其不同組織學類型的發病率確存在明顯差異[3],依次為小葉原位癌(66.9%),導管原位癌12.4%,浸潤性導管癌(11.0%),浸潤性小葉癌(3.34%),而普通型乳腺癌最常見是導管癌,小葉原位癌僅占3.38%,這種差異性可能與纖維腺瘤起源于終末導管小葉單位有關。

2.3診斷依據 纖維腺瘤內癌的診斷依據主要有[6]:①普通纖維腺瘤的上皮異型增生或癌變;②癌組織局限于纖維腺瘤包膜內,或僅小灶狀向周圍乳腺組織浸潤;③排除周圍乳腺癌浸潤至纖維腺瘤內,以及與纖維腺瘤共存的乳腺癌均不能診斷為纖維腺瘤內癌;④免疫組化標記結果的支持(上皮及癌成分表達 CK(AE1/AE3),CK18,EMA;p63 Calponin的表達證實肌上皮的存在;間質成分表達vimentin actin SMA;實性低級別 DCIS 與小葉瘤變表 E-cadherin CK34 E12 p120 CK5/6與預后治療相關的抗體有Ki-67、p53、Cyclin D1、PS2、ER、PR、HER-2、EGFR、NM-23等)。

2.4治療及預后 其治療首選手術切除,自1991年Diaz等[10]推薦保乳術,對局部切除者或摘除者需加放療或密切隨訪(包括乳腺成像及周圍乳腺組織活檢術)。對小葉原位癌型患者,由于對側乳腺發生小葉癌概率高,危險性大,需要終身隨訪,可加用或不用三苯氧胺。陳立美[4]等推薦行保乳或全乳切除加前哨淋巴結活檢術,臨床提示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時應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其該研究中5年無病生存率、總生存率為91.67%。纖維腺瘤內癌的總體預后較好,5年生存率較高,腋窩淋巴結有無轉移是影響其預后的重要因素,有淋巴結轉移者預后較差。由于本病發病率低,術后輔助放化療及內分泌治療與預后的關系尚未有相關報道,其仍需進一步研究。目前纖維腺瘤內癌尚無標準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雖然乳腺纖維腺瘤惡變率極低,但是仍不能排除乳腺纖維腺瘤存在癌變的可能性,本文研究中相關的數據就可以證明,因此一定要重視乳腺纖維腺瘤。在其診斷過程中影像學特征以及詳細的病理學檢查,對于誤診或者漏診情況的減少是至關重要的[11]。在纖維腺瘤內癌的治療過程中,由于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案,故根據患者病情分析確定最佳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Pick PW,Iossifides IA.Occurrence of breast carcinoma within a fibroadenoma.A review[J].Arch Pathol Lab Med, 1984,108(7):590-594.

[2]田艷濤,牛昀.乳腺腺纖維瘤癌變及肉瘤變[J].實用腫瘤雜志,1996,11(2):93-94.

[3]龔西e,丁華野.乳腺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01-2.

[4]陳立美.18例乳腺纖維腺瘤癌變患者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14,24:1582-1586.

[5]趙硯杰.乳腺纖維腺瘤并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點及影像學特征[J].中國傷殘醫學,2015,02:0102-02.

[6]侯衛華.乳腺纖維腺瘤內癌 4 例臨床病理學觀察[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3,11:1242-1244.

[7]Dupont W D,Page D L,Parl F F,et al.Long- term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women with fibroadenoma[J].N Engl J Med,1994,331(1):10-15.

[8]Carter B A,Page D L,Schuyler P,et al.No elevation in long term breast carcinoma risk for women with fibroadenomas that contain atypical hyperplasia[J].Cancer,2001,92(1):30-36.

[9]劉鐵,伍堯泮.乳腺纖維腺瘤合并導管內癌[J].臨床醫學,2010,14(1):117.

篇2

[關鍵詞] 乳腺;纖維腺瘤;彩超;綜合分析;鑒別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5(a)-0166-02

乳腺纖維腺瘤是乳腺科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具體來講,乳腺纖維腺瘤通常為乳腺小葉內纖維組織和腺上皮處發生的混合型腫瘤,多見于18~30歲處于青春期或哺乳期的年輕女性,是一種年輕女性中較為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女性面臨的生活壓力和社會壓力也日益增大,乳腺疾病的發生率逐年攀升。據統計,我國每年大約有10%的女性患乳腺纖維腺瘤,這些女性多為青春期后期的女性,19~20歲的女性是主要的患病人群。目前,醫學界有關乳腺纖維腺瘤的具體病因尚無官方定論,一部分學者猜測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發生變化、組織對雌激素的敏感性增強、基因因素和藥物因素,有可能是造成女性發生乳腺纖維腺瘤的主要原因。大量的醫學研究表明,乳腺纖維腺瘤的惡變率不高,但是,若患者不及時進行治療,其危險性不容忽視。大量的臨床數據表明,乳腺纖維腺瘤有轉變為乳腺癌的趨勢,當患者伴有腫瘤細胞過度增生時,該危險性顯著上升。雖然有些學者認為,由于患者體質差異,一些乳腺纖維腺瘤可能會在患者體內保持穩定,甚至被患者吸收,不需要外介入治療,但是,此種說法缺乏臨床醫學數據的支持。目前,治療乳腺纖維腺瘤的主要途徑仍然是手術切除。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外科手術切除充分考慮了美學原則和功能性原則,采用了乳暈切口、乳腺微創旋切系統等先進技術。彩超診斷技術使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乳腺纖維腺瘤的本質,同時提高了乳腺纖維腺瘤的診斷準確性。一般來講,患者通常發現自身兩側或單側乳腺生有無痛性腫塊,超聲學診斷能夠利用多切面掃描對乳腺纖維腺瘤進行準確的診斷,在彩超掃描中清晰地顯示病灶的部位、形狀、邊界回聲等信息,這對于腫塊性質的明確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因此,該研究通過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對該院檢查的30例乳腺纖維腺瘤患者的彩超圖像進行深入分析,加深b 對乳腺纖維腺瘤的超聲診斷的進一步認識,提高現診斷的準確性,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檢查的已經確診的30例乳腺纖維腺瘤患者的彩超檢查進行分析,30例患者年齡集中在18~60歲之間,其中最小者為18歲,最大者為63歲,中位年齡為35歲。具體比例如下:18~20歲3例(10%),21~30 歲2 例(40%),31~40歲10 例( 33.3%),41~50 歲3 例(10%), 51~ 60 歲2例( 6.7%)。所有患者都經手術確診為乳腺纖維腺瘤,且病史最長為7年,最短為3個月。30位患者的臨床表現為:17例腫瘤期伴隨生理期有脹痛感,10例乳腺腫瘤區有壓痛感,其余3例無明顯的臨床表現,為體檢時檢出。

1.2 儀器與設備

采用HD-11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為L12-3,頻率7. 5~10 MHz。

1.3 方法

首先,調節儀器狀態,要求患者平躺或者側臥在檢查臺上,充分暴露部位,在檢測部位涂抹耦合劑,注意涂抹要均勻,對各個方向做掃查排除,當發現有疑似病變部位時,檢查人員需要做如下觀察,并詳細記錄觀察結果:①觀察并記錄疑似腫塊的主要聲學特征:測量腫塊的大小,觀察腫塊的形態、存在部位、內部回聲、邊界回聲等,同時,檢查腫塊有無鈣化,及其與周圍組織的依存關系。②觀察并記錄腫塊周圍組織主要的聲學特征:重點檢查部位包括與乳腺相連的淋巴組織、腋窩淋巴結等。③觀察并記錄腫塊內血管的走向及形態特征。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反映腫塊內的血流情況,并根據血流情況的不同對血流信號進行分級,分級依據是目前廣泛采用的Adler 方法,分為0、I、II、III 級。

1.4 統計方法

該文中所有的統計分析均利用PSS20.0完成。

2 結果

2.1 二維超聲圖像結果

①腫塊大小:30例患者的腫塊大小在0.5 cm×0.2 cm~9.1 cm×2.6 cm之間變動,其平均直徑為2.1 cm。其中,單發性腫瘤為26例,所占比例為86.7%,多發性腫瘤為4例,所占比例為13.2%;②腫塊聲學信息:所有患者的腫塊均為低回聲,但是回聲的均勻程度不同,其中,回聲均勻的24例,不均勻的為6例;后方回聲狀況也有差異,其中19例后方回聲增強,其余11例后方回聲沒有明顯變化;③腫瘤邊界情況:30例乳腺纖維腺瘤患者的腫瘤呈現出不同形態,有的腫塊形狀為較為規則的圓形護著橢圓形,其邊界較為光滑,清晰可辨,有的腫塊則呈現不規則的長條狀,邊界毛躁,有突起;同時,腫塊的分葉狀況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其中有7例患者腫瘤呈現明顯分葉狀況,9例患者腫瘤分葉不顯著。④腫瘤鈣化情況:30例患者內腫瘤呈現較為明顯的鈣化情況的為12例,輕微鈣化為6例;⑤腫瘤包膜情況:30例患者內中,腫瘤呈現包膜的為16例,懷疑為包膜腫瘤的為8例。

2.2 彩色多普勒分析腫瘤內血流情況

利用彩色多普勒分析,可對腫瘤內的血流情況進行觀察,依據Alder提出的半定量法對患者腫瘤內血流情況進行如下分類:無明顯血流情況的為0級,少量血流為Ⅰ級,例如點狀血流;中等血流量定位Ⅱ級;血流量較大的為Ⅲ級,例如有豐富的血管等。30例患者中,Ⅰ級20 例,Ⅱ級6 例,Ⅲ級4例。

3 討論

乳腺纖維瘤為女性乳腺疾病中的常見腫瘤,且多發于年輕女性。典型的乳腺纖維瘤的彩超圖像特征為:腫瘤為規則的圓形或者橢圓形,與周圍組織幾乎沒有粘連,腫瘤分葉化狀況明顯,邊界清晰且容易辨認,腫瘤的縱徑一般大于腫瘤的直徑,腫瘤的邊界回聲一般為低回聲,且回聲均勻,后方回聲狀況一般為增強,或無明顯變化,腫瘤外部可有纖維包膜,內部可能出現明顯的鈣化現象。同時,其多普勒反映的血流狀況為:腫瘤內部有呈現點狀或者棒狀的血流信號。當乳腺纖維腺瘤的彩超檢查結果符合上述描述時,則一般可以進行確診。在該調查研究中,呈現明顯的乳腺纖維腺瘤特征的病歷高達26例,占到總調查人數的90%。

乳腺纖維腺瘤的聲學圖像特征與患者的病理改變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在患病初期,乳腺纖維腺瘤的外部包膜呈現出不完整的包膜情況,甚至可以看到突起,隨著患病時間的增加,這種現象逐漸消失。

同時,腫瘤的鈣化情況也需要引起注意。在該調查中,50歲以上的2位患者的腫瘤彩超圖像呈現出明顯的鈣化情況,這可能是由于患者年齡較大,患病時間較長,腫瘤內部出現砂狀鈣化。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纖維腺瘤出現的粗大鈣化應當與乳腺癌的微鈣化相區別,微鈣化為乳腺癌的明顯特征,同時乳腺癌的后方回聲往往呈現出衰減的狀況,與乳腺纖維腺瘤的后方回聲增強或無變化相區別。

通過對30例患者的彩超檢查結果進行分析,進一步明確了乳腺纖維腺瘤的診斷特征。綜上,對于具有明顯乳腺纖維腺瘤彩超圖像特征的患者,可以確診,否則需要進行穿刺檢查,以進一步確診,避免誤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偉,方超,李家淑,等.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在乳腺癌和纖維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5): 672- 674.

[2] 游德亮.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診斷乳腺癌的價值分析(42例報告)[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3,19(1) :53.

篇3

1.1一般資料

本組30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16~46歲,平均21歲。30例中,16~25歲20例,25~35歲7例,35~46歲3例。腫瘤直徑1.0~11.5cm,平均4.1cm。單乳單發10例,單乳多發4例,雙乳單發6例,雙乳多發10例。

1.2方法

均在局麻下完整切除腫瘤,經病理證實為FA。

2結果

2.1痛經定義及發病率

痛經的定義[1]:凡在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疼痛、墜脹、伴腰酸或其他不適、程度較重以致影響生活和工作質量者稱痛經。按此標準,30例患者中有痛經者23例(76%),23例痛經患者中,單乳單發5例,單乳多發3例,雙乳單發5例,雙乳多發10例。腫瘤直徑2.5~11.5cm,平均4.7cm。7例無痛經患者單乳單發5例,單乳多發1例,雙乳單發1例,腫瘤直徑1.0~3.5cm,平均2.2cm。

2.2典型病例介紹

病例1:患者,23歲,14歲月經來潮,初潮1年后出現痛經,表現為行經前2d出現下腹疼痛、墜脹逐漸加重,行經第1天達到高峰,下腹部呈痙攣性疼痛,向外陰、放射,伴有惡心、嘔吐、頭昏、面色蒼白、出冷汗、乏力等癥狀,嚴重時難以忍受,輾轉于床上,苦不堪言。16歲發現雙乳多發腫瘤,行手術切除,病理證實為FA;18歲雙乳再發腫瘤,又行手術切除,病理證實仍為FA,2次手術后痛經癥狀并沒有消失或減輕。22歲又因雙乳多發腫瘤來診,檢查見:右乳有3個光滑的腫物,卵圓形,直徑為11.5、5.0、3.5cm,幾乎占據整個乳腺。左乳腫物4個,腫物直徑為6.5、5.0、4.5、3.5cm,雙乳已變形。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雙乳腫物切除,術中發現雙乳幾乎無正常乳腺組織,腫物切除后相當于將雙乳腺皮內切除,病理證實為FA。切除3個月后痛經癥狀消失。隨訪2年,痛經癥狀未再出現。

病例2:患者,46歲,15歲初潮,初潮2年后痛經,癥狀較例1輕,20歲右乳腫瘤,手術切除,病理證實為FA;38歲因子宮肌瘤行子宮切除,術后痛經癥狀消失。46歲發現左乳腫瘤,來院手術切除,病理證實仍為FA。

3討論

3.1FA和PD的發病機制

FA的發生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與雌激素過度刺激或乳腺小葉內纖維細胞對雌激素的敏感性異常增高有關,也可能與纖維細胞所含雌激素受體的質或量異常有關。雌激素是本病發生的刺激因子[2]。原發性痛經的發生與月經時子宮內膜釋放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有關,主要有PGE2和PGE2α[3]。PGE2有抑制子宮收縮作用;相反,PGE2α可刺激子宮收縮,使子宮張力增高。痛經患者子宮內膜和月經血中PG含量較正常婦女明顯升高,其中PGE2α/αPGE2的比值更是明顯升高。PG濃度越高,痛經越嚴重。PG急劇大量產生,子宮內膜必須先接受雌激素然后再接受孕激素的刺激[1]才能發生痛經。臨床上用口服避孕藥(如復方甲地孕酮)抑制排卵,降低血中雌激素含量治療痛經,有效率達90%[4],反面印證雌激素與痛經有關。

3.2FA與PD的關系

以上結果可以看出FA和PD有一個共同的發病原因就是雌激素的作用,由此可解釋FA伴PD的原因。病例1切除雙乳腺后PD癥狀消失,而例2切除子宮后FA仍發生,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眾所周知,激素的作用是通過與受體結合而產生,雌激素受體(ER)介導雌激素對靶器官的調控。筆者推測雌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乳腺而非子宮,當例1雙乳切除時雌激素失去了作用的靶器官,抑制了雌激素的產生,從而使痛經癥狀消失。病例2由于子宮不是雌激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不影響雌激素的產生,就不能抑制FA的發生。遺憾的是,由于條件的限制,本研究沒能進行雌激素、孕激素、PG的測定,但筆者在臨床上確實觀察到了這一現象。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80.

[2]陳孝平,石應康,邱貴興.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38.

篇4

【關鍵詞】 環乳暈切口;皮內縫合;乳腺纖維腺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96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949-01

乳腺纖維瘤是臨床常見的乳腺良性腫瘤,好發于青年女性,傳統手術常采用在乳腺腫塊表面行放射狀切口,便于手術中快速找到腫塊,術中間斷縫合皮膚,但術后由于有明顯的手術疤痕,影響了女性美觀,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不適應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我科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采用環乳暈切口聯合皮內縫合對256例乳腺纖維瘤行手術治療,切除乳腺腫塊的同時兼顧了美容效果,手術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門診或住院治療的乳腺纖維瘤患者,本組256例均為女性。年齡16-39歲,平均29歲。經查體、彩超、鉬靶檢查,臨床診斷為乳腺纖維腺瘤,排除乳腺囊腫及乳腺癌可能。腫塊直徑為0.7至4cm,距乳暈邊緣

1.2 方法 術前評估腫塊大小,對查體可捫及的腫塊行皮膚標記,對查體不可捫及的腫塊在彩超下定位腫塊位置,并做皮膚標記,方便術中快速找到腫塊。術中,利多卡因聯合羅哌卡因局部浸潤麻醉,行腫塊對應的環乳暈切口,切開皮膚,向腫塊方向游離脂肪與腺體之間形成足夠的間隙,拉鉤拉開皮膚及脂肪層,暴露腫塊位置,淺表腫塊沿包膜完整切除,深部不可觸及之腫塊,放射狀切開腫塊表面乳腺組織,術前定位好的腫塊位置及深度,完整切除腫塊。術中標本均送冰凍證實為乳腺纖維腺瘤。逐層縫合切口,3-0滑縣真皮層連續皮內縫合,有孔敷料顯露,術區彈力繃帶加壓包扎,術后7-8天拆線。

2 結 果

腫塊均完整切除。手術均良好暴露腫塊,手術時間相對傳統切口無明顯延長,術中出血量少。術后病理診斷單發纖維瘤192例,多發纖維瘤64例,乳暈切口255例一期愈合,未出現感染及皮膚、、乳暈壞死等并發癥,其中1例多發纖維腺瘤出現血腫,再次手術清除血腫、止血,術后仍一期愈合。術后隨訪6個月、12個月門診隨訪,復查無復發,乳暈切口疤痕隱蔽不明顯,形態及外觀正常,患者均滿意。

3 討 論

乳腺纖維腺瘤是女性常見的乳腺腫瘤,手術切除是纖維腺瘤的唯一有效方法[1]。至于手術切口的選擇,傳統的手術方法是在腫塊表面做一與呈放射狀,較腫塊直徑稍長的切口[2],該切口顯露好,操作容易,止血徹底,不易留死腔。但主要的副作用就是疤痕形成對美觀的影響。特別是患有多發性良性占位病變者,如多發性乳腺纖維瘤,手術后遺留較多的疤痕,嚴重地影響的外觀及形態[3]。我科經環乳暈切口聯合皮內縫合切除纖維腺瘤效果確切。因乳暈區皮膚顏色深,皮膚本身有皺褶,加之皮膚連續真皮層皮內縫合,相對于傳統的間斷縫合皮膚的方法,避免了蜈蚣樣疤痕,故術后疤痕不明顯。另外,對于多發腫瘤,經乳暈弧形單一切口,乳暈皮膚伸展性大,便于游離暴露,避免了多切口損傷及術后多個疤痕,達到美容效果。環乳暈切口聯合皮內縫合切除纖維腺瘤是一種理想的手術方法,能取得治療及美容雙重效果,滿足了相當部分在治療的同時患者對美的追求,值得臨床醫生推廣應用。另外值得注意的問題:手術中需避免電刀對切口的灼傷;術后避免加壓包扎;在多發纖維腺瘤切除手術中必須徹底止血,防止術后血腫的發生;另對于距離過遠的腫塊,暴露腫塊困難時,應慎重選擇。

參考文獻

[1] 陳孝平主,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34.

篇5

[關鍵詞] 高頻超聲;乳腺癌;乳腺纖維腺瘤

[中圖分類號] R4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4(c)-0025-02

乳腺纖維瘤是最為常見的乳腺良性腫瘤,約占乳腺腫瘤的10%,好發于20~25歲青年女性,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位居全球女性腫瘤的首位;對兩者進行鑒別診斷,為乳腺癌患者的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1]。乳腺高頻超聲在腫瘤的鑒別診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該文對2009年9月―2011年12月100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乳腺腫瘤的超聲表現進行總結分析,以提高超聲診斷符合率。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該院患有乳腺癌和乳腺纖維腺瘤的女性患者的臨床資料,選出100例患者,分為乳腺癌組25例,乳腺纖維腺瘤組75例,乳腺癌組年齡21~53歲,平均年齡為(42.1±10.3)歲;乳腺纖維腺瘤組年齡23~49歲,平均年齡為(42.3±9.5)歲。對兩組患者腫瘤的形態、邊緣回聲、內部回聲、后方回聲進行超聲鑒別。

1.2 方法

使用GE LOGIQ P5、ALOKA α10超聲診斷儀,7.5~10 MHz的高頻探頭對兩組患者的腫瘤的形態、邊緣回聲、內部回聲、后方回聲進行檢查并作詳細記錄。

1.3 統計方法

對該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乳腺癌與乳腺纖維腺瘤腫瘤的形態與邊緣回聲的比較結果

將乳腺癌與乳腺纖維腺瘤腫瘤的形態與邊緣回聲的結果進行比較,記錄結果如表1。

由表1知:乳腺癌組腫瘤形態規則有3例,有22例形態不規則,而乳腺纖維腺瘤組纖維瘤形態規則的有73例,形態不規則的有2例,由此可見,乳腺癌的腫瘤絕大多數形態不規則而纖維瘤則以形態規則的居多,絕大部分呈圓形或橢圓形;在邊緣回聲的檢測中,乳腺纖維腺瘤組有74例邊緣光滑,1例邊緣不光滑;乳腺癌組有2例邊緣光滑,23例邊緣不光滑,因此,乳腺癌腫瘤邊緣較不光滑而乳腺纖維腺瘤的邊緣較光滑,兩組規則及光滑例數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乳腺癌與乳腺纖維腺瘤的內部回聲、后方回聲比較結果

將乳腺癌與乳腺纖維腺瘤的內部回聲、后方回聲比較結果記錄如表2。

由表2知:乳腺癌組、乳腺纖維腺瘤組內部回聲均勻為4例和73例,不均勻的為21例和2例,后方回聲衰減為5例和2例,不改變的為13例和11例,增強的為7例和62例。絕大部分纖維瘤較均勻,而乳腺癌腫瘤較不均勻;乳腺癌組和乳腺纖維腺瘤后方回聲不改變和增強無明顯差異,但乳腺癌組后方回聲衰減較多。兩組內部回聲均勻和后方回聲增強例數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該文對100例患有乳腺癌和乳腺纖維腺瘤患者進行超聲檢查總結如下:乳腺纖維腺瘤大部分為圓形或橢圓形,邊緣較清晰光滑,內部回聲較均勻,具有較完整的包膜,而乳腺癌腫瘤形狀較不規則,邊緣較不明顯,回聲不均勻,后方回聲衰減稍多[2]。

乳腺癌和乳腺纖維腺瘤兩者均可表現為無痛性腫塊。乳腺癌的腫瘤形態多為不規則,極少數呈圓形,邊緣較不光滑,活動度較低,故易與周圍組織粘連,迅速生長,蔓延全身,難以治愈,多見于40歲以上婦女[3]。乳腺纖維腺瘤的腫瘤多為較規則的腫塊,多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邊界清楚,比較乳腺癌腫瘤表面較光滑,不易與周圍組織粘連,活動度低,不易生長,好發于20~25歲青年女性[4]。

乳腺癌漸漸成為危害女性健康的首要殺手。我國女性患乳腺癌的幾率在逐年的增長,嚴重威脅了女性的健康,要改變這種情況,就需要對乳腺纖維腺瘤和乳腺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樣才能有效地降低患病率。乳腺高頻超聲檢查是診斷乳腺疾病的可靠方法,可以較清楚的檢查到女性的精細結構,便于確定病灶所在。 乳腺高頻超聲檢查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可以較早的發現有無淋巴結的轉移。但是,對于直徑

由此可見,乳腺高頻超聲檢查在對乳腺癌與乳腺纖維腺瘤的鑒別診斷中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玉姣,胡嘉濤.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乳腺癌與乳腺纖維腺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50(5):39-43.

[2] 辛燕,沙東基,仇祝強,等.高頻超聲檢測乳腺癌與乳腺纖維腺瘤診斷價值的探討[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7,17(3):288-290.

[3] 林東升,李群,李愛銀.MR動態增強掃描與鉬靶成像對檢出乳腺癌的對比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09,7(3):43-45.

[4] 譚靜, 張文軍.高頻超聲及CDFI在乳腺體檢中的臨床應用體會[J].四川醫學,2011,32(10):1639-1640.

[5] 李冰茹.關新全.乳腺惡性腫瘤的高頻超聲診斷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8):165.

篇6

[關鍵詞] 彩色超聲;乳腺纖維瘤;價值;診斷

[中圖分類號] R4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4(b)-0099-02

乳腺纖維瘤(fibroadenoma of breast)是婦科臨床上最為常見、多發的良性腫瘤之一,一直困擾著中老年婦女的身體健康,讓女性痛苦不堪[1-2]。乳腺纖維瘤在臨床上主要分為三種:(1)普通型:最常見;(2)青春型:較少見;(3)巨纖維腺瘤亦稱分葉型纖維腺瘤。乳腺疾病的發病原因比較復雜,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會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4]。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身體安全問題越來越關注。近些年來,我國醫學儀器有了很大進步,彩色超聲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診斷乳腺纖維瘤[5]。為了進一步提高彩色超聲診斷乳腺纖維瘤,研究彩色超聲檢查對乳腺纖維瘤的診斷價值,提高乳腺纖維瘤的治愈率。選擇2009年12月~2011年11月本院做乳腺檢查的60例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2月~2011年11月本院做乳腺檢查的60例患者,本組60例患者經過臨床表現、彩色超聲以及手術病理學診斷為乳腺纖維瘤。年齡為20~56歲,平均35.2歲。按照疾病類型可分為:重度乳腺小葉增生22例,輕度乳腺小葉增生30例,其他類型8例。

1.2 儀器和檢查方法

使用美國GE Logic 7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5~12 MHz。檢查前詢問病史,孕婦取仰臥位,讓患者的雙手平放在頭頂下,使得乳腺與腋窩得到較大程度的暴露,將作為檢查的中心,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長軸保持與乳管長軸在一個水平線上,從1~12點位置呈現放射狀對患者的做連續轉動檢查,全方位整個、乳腺內部結構、乳管系統長軸圖像。密切觀察形態、邊界、內部回聲以及血流分布等情況[6]。

2 結果

全部60例乳腺纖維瘤患者經過彩色超聲診斷,具有典型的聲像圖表現的患者為46例,非典型的患者為14例。典型的聲像圖表現:形態為圓形或者類圓形,縱橫比值大于1,邊界清晰可見,包膜完整,后方回聲增強。非典型表現為:形態呈不規則狀,邊界比較模糊,內部回聲不均勻,可見較大鈣化點與少量液性暗區,血流大多為稀少或無血流。如圖1。

本組60例乳腺纖維瘤患者經過手術治療之后,證實:有38例乳腺纖維瘤,占全部的63.3%;乳腺增生的患者為9例,占全部的15.0%;乳腺炎性腫塊患者為7例,占全部的11.7%;乳腺導管狀瘤的患者為6例,占全部的10.0%。

3 討論

乳腺纖維瘤的臨床癥狀多種多樣[7],主要表現為乳腺腫塊,乳腺纖維腺瘤的腫塊多為患者無意間摸到或查體檢查出來,一般不伴有疼痛感,亦不隨月經周期而發生變化。誘發乳腺纖維瘤的病因主要有:雌激素水平失衡、局部乳腺組織對雌激素過度敏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藥物、激素以及遺傳傾向等[8]。

本研究表明,(1)典型的聲像圖表現的患者為46例,非典型的患者為14例,典型的聲像圖表現:形態為圓形或者類圓形,縱橫比值大于1,邊界清晰可見,包膜完整,后方回聲增強。非典型表現為:形態呈不規則狀,邊界比較模糊,內部回聲不均勻,可見較大鈣化點與少量液性暗區,血流大多為稀少或無血流。(2)手術病理證實有38例乳腺纖維瘤,占全部的63.3%,說明彩色超聲對于診斷乳腺纖維瘤局域較高的可靠性。潘瑞等[9],樊娟等[10]也證實彩色超聲對于乳腺纖維瘤具有方便、快捷、準確等優勢。因此,彩色超聲可以用來作為乳腺纖維瘤的診斷依據,為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值得在基層醫院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車艷玲,李晶. 淺談乳腺葉狀囊肉瘤與乳腺纖維腺瘤超聲影像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J].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6,4(6):463-464.

[2] 李玉姣,胡嘉濤.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乳腺癌與乳腺纖維腺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 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50(5):39-40.

[3] E Baez,K Strathmann,M Vetter,et al. Likelihood of malignancy in breast lesions characterised by ultrasound with a combined diagnostic score[J]. 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2005,31(2):179-184.

[4] 張燕,李旭軍,童珍君. 超聲引導下Mammotome旋切系統在多發性乳腺纖維腺瘤中的應用[J].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7,18(5):333-335.

[5] 車艷玲,李晶. 淺談乳腺葉狀囊肉瘤與乳腺纖維腺瘤超聲影像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J].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06,4(6):463-464.

[6] 王勤勇,曲文志,金光華,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與乳腺纖維導管鏡聯合應用對溢液的診斷價值[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1,14(4):313-315.

[7] 張瑋,蘆愛霞,韓巧芳. 高頻彩色超聲在乳腺Mammotome微創旋切系統中的應用[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9,23(4):349-350.

[8] 賴慧華,夏麗華. 高頻彩色超聲對乳腺疾病診斷的探討[J]. 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08,17(5):211-212.

[9] 潘瑞,鄔玉輝,海健,等. 超聲引導下麥默通活檢系統在切除乳腺纖維瘤中的應用[J]. 中國醫師雜志,2006,8(12):1683-1684.

篇7

【關鍵詞】乳腔鏡技術;乳腺;纖維瘤

The clincal research of mastoscopic treatment of mammary gland fibroma tumors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mastoscopic resection of fibroma tumors. MethodsA total of 20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fibroma tumors by using molybdenum target X-ray examinations. The tumor was located at upper outer quadrant in 7 cases, upper inner quadrant in 4 cases, lower inner quadrant in 3 cases, and lower outer quadrant in 6 cases, respectively. The operation was conducted via a transareolar approach under local anaesthesia. A tunnel was established underneath the breast skin, then the tumor was resected by using an eletrotome or harmonic scalpel. Frozen-section examination was routinely carried out during operation. ResultsThe operation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in all 20 cases. The operation time was 35-70min(mean, 40min). The quantiny of blood during operation was 3-10ml(mean, 5.5ml). The length of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1-2d(mean, 1.5d). Follow-up checkups in the 20 cases for half one year,revealed good cosmetic outcomes, without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Transaxillary mastoscopic resection of fibroma tumors is safe and feasible, having changed the toutine method, and manifests the good cosmetic effects that cannot be achieved by routine surgery.

【Key words】Mastoscopic technique; Mammary gland; fibroma tumor

【中圖分類號】R737.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8-0170-0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 乳腺疾病患者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乳腺纖維腺瘤是青年女性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乳腺腔鏡手術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以其特有的治療效果和美容優勢, 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在中國大城市中乳腺疾病患者對此類手術的要求亦逐漸增多[1-2]。筆者所在科室于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間對20例乳腺纖維瘤患者進行腔鏡手術,手術均在住院部開展,療效良好,簡單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女性患者20例,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35歲。未婚5例,已婚15例。所有患者術前均經鉬靶檢查,診斷為乳腺纖維瘤。切除腫瘤后進行術中冰凍病理檢查以除外惡性。腫瘤位于外上象限7例,內上象限4例,內下象限3例,外下象限6例,距6.3~8.2cm,平均7.5cm,直徑0.6~4.5cm。

1.2 方法。患者取仰臥位, 上肢外展90°,在手術消毒以前,用甲紫在乳腺表面標記出纖維瘤的位置及手術所需的大致范圍。以乳暈為起點[3],向腫瘤方向做扇形標記,標出的范圍要超過腫瘤1.5cm左右。手術直接在局部浸潤麻醉下進行,在乳腺與胸大肌之間先用1%利多卡因20ml行浸潤麻醉,再在乳暈及其周圍用0.5%利多卡因30~40ml行浸潤麻醉,輕輕按摩2~3min便于麻醉充分。根據腫瘤部位在乳暈作一2.5~3.0cm的弧形單切口,沿預先標記的界線進行分離,進入皮下脂肪與乳腺組織的分界面。在皮下脂肪與乳腺組織形成的間隙向腫瘤所在的位置分離,分離到預定范圍后,在扇形的兩角各縫一7號絲線及在腫塊所在位置的乳腺組織縫一牽引線,術者與助手向相反的方向牽拉建立操作空間。放入5mm 0°腔鏡,電鉗及超聲刀交替應用,將腫瘤切除。先后用3-0可吸收線縫合殘腔及6-0美容線縫合乳暈弧形切口,手術完畢后加壓包扎。

2 結果

20例均在局麻下用腔鏡順利完成手術,麻醉效果滿意,無中轉手術者。手術時間35-70min,平均40min,術中出血量3-10ml,平均5.5ml。術后住院時間1-2d,平均1.5d。無術后出血、淤血、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隨訪半年,乳暈切口瘢痕不明顯,對稱,手術剝離部位的皮膚無明顯感覺異常,乳腺外形無明顯變化。

3 討論

近年來,腔鏡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整形外科中,較好地實現了通過微小切口完成復雜手術的目標,為外科醫生在治愈疾病的同時兼顧患者的美容效果和心理效應的手術目標提供了新的技術平臺。作為美的體現和象征的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臨床上大多數患者是因體檢發現直徑<1cm的腫塊前來就診,并且積極要求微創治療。乳腺腔鏡手術代表了乳腺外科向微創、美容方向的發展趨勢。目前,腔鏡手術切除乳腺良性腫瘤一般采用乳暈及腋下2種入路[4],我們此次臨床研究采用局麻下乳暈旁切口,基于以下幾點考慮[5]:腔鏡提供了多角度、可調控的視野,超聲刀的應用明顯減少術中、術后的出血,也是腔鏡下保持清晰術野的可靠保證;東方女性偏小,距離8.5cm內的腫瘤經乳暈基本可以完成;乳暈切口術后不易長瘢痕,乳暈皮膚的顏色及瘢痕組織顏色相似,且最易被年輕女性接受。同有些學者的體會一樣,在此次研究中我們也深刻體會到了麻醉及運用混合切割模式的重要性。雖然腔鏡手術與其他傳統手術方式相比,在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方面均未體現明顯優勢;但是腔鏡技術使外科手術的微創理念得到了發展,從而將腔鏡技術成功用于無腔隙的乳腺疾病的手術治療;改變了部分傳統乳腺手術方式和程序,既能達到常規手術的治療目的,同時明顯減少常規手術的并發癥,總體治療效果優于常規手術;擴大了乳腺手術的功能,擴展了乳腺外科治療領域,解決乳腺外科部分臨床難題;突出微創和美容效果,從而部分改變了傳統乳腺外科的面貌[6]。其實,微創不應單純強調對人體組織干擾的生理微創化,更需注重某些特定情況下對心理打擊的心理微創化。乳腺的腔鏡手術在并不影響生理微創化的前提下,更突出了心理微創化[7]。

總之,采用經乳暈乳腔鏡切除乳腺纖維瘤安全、可行,不僅改變了傳統手術方法,還具有常規手術無法達到的美容、整形的手術效果。

參考文獻

[1]向國安,陳開運,王漢寧,等. 乳腔鏡治療乳腺良性腫瘤68例.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6, 6(4):275-276

[2] 駱成玉,薛鐳,林華,等. 乳腔鏡微小隱蔽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腫塊的臨床觀察. 中華醫學雜志,2003, 83(14):1233-1235.

[3] 孫寶臣,葛述科,郭文斌. 乳腔鏡治療良性乳腺腫瘤的體會. 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08,2(4): 485-486

[4] 孫寶臣,葛述科,郭文斌,等.乳腔鏡治療良性乳腺腫瘤的體會. 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08, 2(4): 58

篇8

【關鍵詞】乳腺纖維瘤;經乳暈切口;臨床分析乳腺纖維瘤屬于常見的良性腫瘤, 主要發病部位為女性乳腺小葉內的纖維組織和腺上皮組織, 在女性中發生率較高, 乳腺良性腫瘤患者里約有75%為乳腺纖維腫瘤[1]。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手術切除治療乳腺纖維腫瘤, 經乳暈弧形切除術治療乳腺纖維腫瘤是常見的手術方法。隨機選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患乳腺纖維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觀察探討其經乳暈弧形切除術治療的效果, 現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 80 例乳腺纖維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患者年齡21~48歲, 平均年齡為(29.4±5.6)歲, 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觸摸、CT三維成像、鉬靶攝片檢查及B超等診斷方式確診患有乳腺纖維良性腫瘤, 且排除嚴重炎癥、乳腺增生囊腫、惡性腫瘤及傳統手術禁忌。左側有瘤體29例, 右側瘤體36例, 雙側瘤體15例;瘤于乳暈區內18例, 瘤于乳暈緣3 cm范圍以內22例, 瘤于乳暈緣3~5 cm 范圍內 39 例, 超過5 cm 1例。 乳腺纖維瘤患者大多無自覺癥狀, 少部分人月經前又局部輕痛感, 通常在一般體檢或偶然間發現病變。大部分瘤體呈橢圓形或圓形, 表面較光滑, 邊緣清晰, 質中等, 活動度良好。 從發現腫瘤塊到住院接受手術的時間跨度為3 d~3.2年不等。

1. 2手術方法手術前向患者解釋手術原理和風險, 說明術后并發癥和臨床監護措施, 患者的理解和知情常能消除緊張情緒, 有助于提高手術依從性。術前進行常規指標檢查, 實施手術時醫護人員為患者選取舒適, 常采取頭部戴海綿頭圈, 并依據患者乳腺腫瘤位置相應墊高患者側肩胛部位, 以利于實施手術。先對患者乳腺腫瘤位置進行象限確定, 后在患者乳暈邊緣作弧形切口, 根據瘤體體積和位置確定切口弧線的長度, 一般小于乳暈弧度周長的一半, 對患者皮膚進行消毒處理, 進行局部浸潤麻醉, 切開乳暈表層皮膚深至患者乳腺的組織表面, 用 4 到5 把止血鉗夾住乳腺皮下組織進行牽引, 再使用手指鈍性剝離乳腺表面組織, 延剝離線潛行并做好標記以定位腫瘤, 用組織鉗及角針在瘤邊緣的乳腺組織邊緣進行線縫扎牽引, 完整地暴露腫瘤, 并分離切除。如果瘤置較深, 可在乳腺包膜與皮下組織之間, 將瘤體牽引向方位, 沿乳管方向切開分離, 仔細檢測全部乳腺組織有無其他病變, 鉗住病變組織并牽拉至切口處, 小心地切除腫塊, 有效完成手術[2]。術中注意做好止血工作, 用電凝進行傷口止血, 若出血嚴重則使用縫合止血, 縫合過程中確保邊緣對齊, 對皮下組織進行間斷縫合, 再用絲線皮內連續縫合。

1. 3術后用藥經乳暈弧形切除術治療乳腺纖維瘤的患者術后還要接受臨床抗感染治療及術后并發癥的控制。抗感染護理使用抗生素, 一般療程為3 d, 3 d后換藥, 并密切注意患者術后的疼痛情況。

2結果

80例乳腺纖維瘤患者切除的標本均進行了冰凍切片檢查, 結果顯示所有標準均為乳腺纖維瘤。經乳暈弧形切除術治療乳腺纖維瘤的80 例患者, 病變組織均被完全切除, 且術后縫合處情況良好, 無明顯并發癥。所有患者切口無殘留瘢痕, 切口愈合較好。本院還在術后半年回訪了該80例患者, 結果表明術后無纖維瘤復發病例, 切口恢復良好, 且瘢痕殘留較小, 形狀受影響也較小。

3討論

在該研究中著重就手術方法進行要點分析, 進而對手術實施質量控制。筆者認為進行經乳暈弧形切口治療乳腺纖維瘤的切除術中應注重以下幾點:①手術前需做乳腺組織病理檢查, 避免該手術治療方法的誤用;②手術麻醉應控制在潛行區設計線以內, 將麻醉注射在乳腺腫瘤邊緣[3], 避免影響手術中對腫瘤硬塊的觸摸;③控制乳暈切口深度, 通常經乳暈切除術切口的最佳深度為到達乳腺表層, 不可過深, 避免損傷乳腺周圍組織的輸乳管;④術中用縫合線或組織鉗牽引組織時要控制在乳腺腫瘤邊緣的乳腺組織部位, 避免牽引力過大致使瘤體破裂, 影響術后康復;⑤成功切除瘤體后, 需做好止血工作, 避免血腫或塌陷影響手術療效[4], 術后囑咐患者進行局部壓迫。

乳腺纖維瘤的發病機理主要是內分泌激素失調, 常發于腺上皮和乳腺小葉纖維組織, 20~35歲的青年女性患者多見[5]。以往多數采用放射狀切口切除術, 即沿乳管方向作放射狀切口, 將腫塊連同包膜全部切除。然而因為皮膚紋理被切斷, 會產生較明顯的局部凹陷或纖維瘢痕殘留, 破壞了整體形態的美觀, 對患者造成消極影響[6]。隨著手術治療微創化發展, 經乳暈切口的微創切除手術治療腫瘤在臨床中被廣泛使用。乳暈部位皮膚薄, 彈性和韌性都好, 且位置處于正中, 不受象限限制, 因而可以切除全四個象限腫塊;另外選擇在乳暈內或邊緣皮膚色差交界處的弧線作切口, 由于乳暈部位皮膚色素沉著, 有皺紋及結節樣皮脂腺遮蓋, 加上乳暈部位很少出現瘢痕增生, 因此經乳暈切口手術清除纖維瘤不僅能完整切除腫塊, 具有明顯治療效果, 還可以保持形態的美觀性。該方法因其具有眾多優勢, 如效果明顯、復發率低、操作簡易及瘢痕淺等, 在切除術治療乳腺纖維瘤中, 能提高患者依從性, 有助于消除焦慮恐懼等情緒, 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董海, 金春花. 經乳暈弧形切口乳腺纖維瘤切除術. 醫學信息(中旬刊) , 2011,24(3):952.

[2] 亓發芝.美容外科學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6:261-267.

[3] 高劍萍, 曾紅. 丙泊酚復合氯胺酮靜脈麻醉用于乳腺纖維瘤切除術. 攀枝花醫藥, 2010, 25(2):27-28.

[4] 蔡景龍.現代瘢痕學 .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 3-15.

[5] 劉國偉, 張萍. 乳暈切口行腫物切除治療乳腺纖維腺瘤126例. 中國保健營養, 2012(14):2428-2429.

篇9

今后幾年,除了房地產市場外,中國經濟中最棘手的問題應該是債務鏈的糾纏與斷裂、應收帳的飆升與違約。繁榮期不以為意積累下來的債務,隨時可能要企業的命。

曾幾何時,中國處于負利率,銀行貸款幾乎是送錢給你;企業間相互擔保,是感情深、互相信賴的表示。而且,當年炒房容易賺快錢,產能擴張十分時髦。在經濟高速增長,機會遍地可尋的時代,高杠桿這種做法十分普遍,也符合經濟邏輯。

然而,如今經濟環境突變,企業的議價能力消失,產品周轉速度下降,庫存上升,運營環境惡化,應收帳飆升。

我認為,目前所遇到的經濟逆境并非短期內可以改變。政府的政策并沒有對癥下藥,只是在一個已經極度寬松的貨幣環境中進一步放松銀根。民營企業不投資,是因為制造業的利潤空間、生存空間已經基本不存在了,減息并不能解決結構性的問題。地方政府又喊出天文數字的投資大計,不過他們的腰包早已癟了,銀行那里也輕易借不到錢。而且上游企業的困境已開始向中下游蔓延,民間消費亦有轉弱的跡象。我相信此輪增長的弱周期,起碼會持績數年。政策的無效、經濟的橫行,久拖勢必給企業的現金流帶來巨大的壓力。今天不少企業應收帳急升,其實已經亮出警號。

時至今日,相信不會有人對中國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再持否定態度,不過市場似乎對下行周期的持續長度爭論不休。我認為,經濟下行周期的長度遠較增長下滑的深度更重要,而目前的經濟困局并非逆周期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可以拆解,因此有必要作好經濟增長持續偏弱(但又非硬著陸)的準備。這種不死不活的持續疲弱對企業并非好事,因為企業現金流拖不起。企業盈利大范圍、持續下滑,必將導至經營情況的惡化,債務的斷裂只是時間問題,債務鏈問題頻發甚至可能觸發金融安全的憂慮。

篇10

【關鍵詞】乳腺腫瘤;微創;術后血腫;護理

【中圖分類號】R6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6-0075-02

女性乳腺疾病中,腫塊是乳腺疾病最常見的癥狀,女性良性腫瘤如不及時治療均有惡變可能。麥默通乳腺活檢系統是在B超引導下利用真空負壓吸引原理進行乳腺組織微創切割的儀器系統,最早應用于乳腺占位性病變的活檢,具有切口小,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近年來逐漸應用于乳腺微小腫瘤的切除。然而,UGVABB也有一些并發癥,其中最多見就是術中出血和術后血腫的形成,國內有資料報道高達20%,嚴重彌漫大面積的乳后間隙血腫甚至可以導致患者出現休克[1,2,3]。本研究目的就是分析UGVABB術后血腫形成與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患者基本參數之間的相關性。為術后血腫形成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據。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9月-2010年9月在我科進行UGVABB的200例患者,年齡15-56歲,平均年齡43.5歲。病例排除標準:月經期、哺乳期、術前正在使用抗凝藥、維他命E等易導致出血的藥物或者有出血性疾病史者。

1.2 方法:

1.2.1 儀器設備。采用高頻B超系統和美國強生公司生產的麥默通乳腺微創旋切系統( Vaccum-Assisted Mammotome Biopsy System, 真空輔助抽吸旋切裝置) 由8G旋切刀、真空抽吸泵、控制器及相關軟件組成。

1.2.2 手術方法。由同一位超聲科和乳腺外科醫生、護士配合完成手術。病人取仰臥位,患側肩背部稍墊高,常規超聲檢查,探測乳腺病灶。采用同側乳暈邊緣皮膚切口,常規消毒, 1%普魯卡因或者2%利多卡因加腎上腺素局部浸潤麻醉。在B超引導下,選擇合適角度, 用22G 長針頭將局麻藥注射到病灶底部及穿刺創道。在預穿刺點用尖刀切開皮膚長約0.2-0.3 cm, 將Mammotome 旋切刀沿后間隙刺入并插到乳腺病灶下方約0.5cm處, 在超聲監控下利用該系統的8G旋切刀和負壓吸引裝置將腫塊逐條地切割和取出,最后用超聲探測,未見有明顯腫瘤后,旋切刀再作從左到右180度旋轉進行殘腔半環形切除, 標本取出后肉眼所見為正常乳腺組織即完成微創腫瘤切除術,真空抽吸清除殘腔積血,原病灶及穿刺針道局部壓迫5-10min,無滲血后彈力繃帶加壓包扎72小時。并將各標本加以序號排列送檢。

1.3 隨訪。術前記錄患者年齡、絕經狀態,術后記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病理結果和術后血腫形成情況。術后2天、1個月、3個月隨訪,先例行臨床檢查,評價切口愈合情況,然后超聲檢查,重點觀察病灶部位有無血腫或病灶殘留。

1.4 統計方法。數據采用13.0統計軟件包進行處理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Mann-Whitney-Wilcoxon檢驗和Spearman's等級相關檢驗。

2 結果

本組200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為40.5±15.2min,平均術中出血量為16.5 ± 31.8ml;絕經前患者是103例,占51.5%,絕經后患者是97例,占48.5%;癌前病變為47例,占23.5%,纖維腺瘤153例,占76.5%;血腫形成17例,占8.5%。經檢驗發現,術中出血量越多,術后血腫形成機率越大(60±34.7cc vs 18.2±22.9cc,p<0.05,MWW檢驗);術后血腫形成與手術時間有明顯的相關性(p<0.05,MWW檢驗);同時也發現術中出血量和手術時間也有明顯相關性(rho:0.47,p<0.05,Sp檢驗);然而,術后血腫形成與患者的年齡、月經狀態和病理學診斷沒有相關性。同時還發現,手術時間超過60min或出血量超過35ml的患者,術后血腫形成的機率將大幅提高。

3 討論

3.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及診療技術的日益發展,人們對乳腺微創手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術后出血和血腫的形成可以引起患者的恐慌、憂慮以及疼痛,嚴重的彌漫大面積乳后間隙血腫甚至可以導致患者出現休克。這些已成為了臨床醫護工作者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盡管我們手術結束之前會盡量將殘腔內積血擠出殘腔之外,但由于積血不可能完全擠出,造成少量積血殘留,導致壓迫時出現血管壓迫不到位,包扎后殘腔內仍舊有持續性的出血,或當包扎的繃帶拆除后,壓迫解除,就容易使血管再次出血,形成血腫。另外,手術時間延長導致患者術中體內的凝血因子消耗較平常為多,容易造成術中出血量增加,反過來術中出血容易造成術中超聲顯影不清,不能判斷腫物是否準確取樣和完全切除,延長了手術的時間。

3.2 護理對策:

3.2.1 術前心理護理。術前除常規為病人做好皮膚清潔、抽血驗血常規、凝血功能等外,心理護理則是術前護理的重點。由于UGVABB是治療乳腺微小腫瘤的新技術,大部分患者對其存在或多或少的思想顧慮以及恐懼和緊張心理。負面情緒在手術過程中可導致患者出現較強烈的生理性反應,并干擾手術、麻醉的實施,延長手術時間,從而會導致術后血腫形成的機率增加。我科曾調查發現患者術前最擔心的問題是:腫物是否能切除徹底,術中是否會疼痛,術后是否會影響美觀[4]。因此,作為醫護人員,術前應向患者講解清楚微創手術的治療原理,手術過程中的配合要點及術中術后可能出現的不適反應等;同時可以通過圖片等資料來介紹微創手術的優越性:創傷小、疤痕小、術后不會影響美觀;講解腫瘤是可以完整切除的;可能情況下請已行微創手術治療的患者現身講解此手術的優越性。通過各種方法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和緊張情緒,使患者能以積極的心態配合手術。

3.2.2 術中護理。由于微創手術采用的局部浸潤麻醉,患者處于清醒狀態,此期的護理重點是讓患者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多關心體貼患者,每5~10分鐘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傾聽并鼓勵患者說出感受,并可通過輕握患者的手或給患者戴耳機聽音樂等方法使其放松情緒。切忌手術過程中有負面的刺激性語言影響患者情緒。密切配合醫生進行手術對減少術后血腫的發生也是至關重要的。術中需配合醫生及時將旋切刀槽內腫瘤標本取出,避免將標本遺留旋切刀槽內而影響手術進度;每完成一枚腫物切除均需及時用紗布團局部充分擠壓5~10min;術后必須再次用超聲檢查確保無積血,并配合醫生用滅菌方紗卷成團塊狀局部加壓每一病灶處,并以棉墊和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包扎的松緊度常規以可伸入2指為宜。術中出血達35ml或手術時間超過60min的患者,包扎力度應比常規包扎稍緊些,以可伸入1指為宜。

3.2.3 術后護理。嚴密觀察和康復知識宣教是此階段防治血腫發生的主要措施。術后給予半坐臥位,常規監測生命體征,術后24小時內每1~2小時巡視患者一次,觀察手術切口有無滲血、局部有無腫脹,并詢問患者有無胸悶、呼吸困難等不適。特別是對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多的患者更應提高警惕,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并給予相應處理。指導患者正確口服抗生素和止血藥,注意保持傷口清潔干燥。術后3天需回醫院拆線換藥,換藥時需用超聲檢查有無血腫的發生。患側上肢的活動要以循序漸進為原則,術后24小時內指導患者適當活動患側上肢,可做握拳、屈肘活動;48小時后可行患側肩關節活動,避免力度和范圍過大影響傷口愈合;10天內特別注意避免外力碰撞傷口和深度胸式呼吸,應以腹式呼吸為主;術后一個月內患側上肢不能提超過2.5公斤的重物。乳腺纖維腺瘤有復發的可能,應告知患者每3~6個月來醫院定期檢查。本組17例血腫形成的患者中有5例是術后24小時內發生的,6例是拆線時發現的,6例是拆線后病人不適來醫院診治時發現的;其中1例需通過局部引流和支持治療后痊愈,其余均通過門診抽液后再次加壓包扎治愈。

4 小結

乳腺微創切除術雖說是一種對乳腺微小的良性病灶可完全切除,具有創傷小、維持乳腺美容效果好、并發癥少的治療新方法。但分析結果表明術中出血量的增加和手術時間的延長會導致術后血腫形成機率增加。醫護工作人員應對微創術后血腫形成高危患者加強警惕,充分做好術前、術中、術后有效的防護措施,減少術后血腫形成的發生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丁千,王知力. 超聲引導下VACORA旋切系統在乳腺多發良性病灶切除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0, 21 (4):281-282

[2] Tagaya N, et al. Experience with ultrasonographically guided vacuum-assisted resection of benign breast tumors[J].Clin radiol,2008,63(4):396-400

[3] Saalem C, Sakr R,Chopier J, et al. Pain and complications of directional vacuum-assisted stereotactic biopsy. Comparison of the Mammotome and Vacora techniques[J]. Eur J Radiol, 2009,72(2):29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