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02:09: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寫作素材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文作文,作得頭疼”,每次作文課,哪怕是中學階段模式化很重的議論文寫作,許多學生也是抓耳撓腮,搜腸刮肚,不知所云。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原因之一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因之二是即使有了米也不知道怎么煮熟這鍋飯。難道我們活了這么多年,讀了這么多年的書,就真的寫不出一點東西?其實不然。只要我們做個生活的有心人,閱讀的有心人,就可以筆下生花,美文連連。
一、積累寫作素材
“擺事實,講道理”是議論文最基本的寫作方法,在議論文中“擺事實”是為“講道理”服務的,要寫出有理有據的文章來,我們就要先學會擺出“事實”,因此,我們得積累寫作素材,讓“事實說話”。
(一)寫作素材的寶藏――教科書。
課程標準要求:“教科書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內涵,文質兼美,豐富多彩,難易適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所以教材可以為我們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我們為什么坐擁寶庫而不去開發利用呢?學習寫作時可用如下方法。
1.準確地引用詩句。引用古詩文說理且說理透徹是2008年湖南考生《遠近焦距》的一大亮點。開篇引用“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點題又增勢,并引發懸念;接著文章從大到小進行論述。一句“眼肉有塵三界窄,心中無事一床寬”對人的價值觀進行解說,得出眼界開闊由人看事物的距離決定,這是大;緊接著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一富有哲理性的話語對個人的行為進行論述,并且很巧妙地與上面的禪語進行了呼應,這是中;然后用現實生活之例讓文章貼近了生活,得出“只有跳出來,才能明白生活之美好”,這是小。引用的詩句達八句以上,可謂匠心獨運,恰到好處。2005年天津考生《留給明天(四)》引用李白杜甫柳永的詩句,引發了對“我將要怎樣的人生”的思考。
2.巧妙地化用材料。“化用”可以使材料成為行文的組成部分,自然而不著痕跡。使文章有文采,并顯出作者的文學素養。如2005年安徽考生《月亮的正面和反面》:“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親臨終之囑;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難;左丘失明而有《國語》,你想起了百煉成鋼;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你想起了花香從苦寒;韓非囚秦而作《說難》、《孤憤》,你想起了英志還未竟。”此段化用《報任安書》,貼切自然,評析司馬遷,富有深度。2005年福建考生《圓形與星形》:“在這里,他與朋友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感受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絕壁下,探究石鐘山的得名,毫無顧忌地嘆酈元之簡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夢……”化用《赤壁賦》、《石鐘山記》、《念奴嬌?赤壁懷古》,渾然天成。
3.課外延伸教材。以教材為本,課外延伸。如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時候,我們可以了解蘇軾的生平背景;學習《指南錄(后序)》的時候,我們可以關注文天祥的點滴信息。由課本的一個作者的一個作品延伸開來,我們又將積累很多素材,因為他們的經歷精神思想同樣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如2005年全國乙卷《位置和價值》,文章選取了蘇軾人生的兩個點:(1)被貶黃州;(2)修筑蘇堤。這兩個事例恰恰發生在兩個“位置”:黃州赤壁、杭州西湖,這兩個事例恰好又是蘇軾的兩個重要人生階段,蘇軾在這兩個階段處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間。在這兩個“位置”上蘇軾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創造了不朽的價值:在黃州成就文學頂峰,在杭州修筑千古蘇堤。只有對蘇軾全方面地了解,考生才能將這些素材為己所用。
(二)寫作素材的源泉――生活。
信息化時代籠罩下的我們,自然會涉獵各種新聞,大到國事家事天下事,小到我們身邊的瑣事,做生活的有心人,作文素材就會很多。2008年雖然過去了,但很多事情已成為我們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雪災、地震、奧運讓我們在大災大難面前經受住了考驗,讓我們為之振奮、為之驕傲的同時,也有一些讓我們痛恨和反思的事,如“三鹿奶粉事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2008年,國慶60周年,讓我們因中國強大而激動不已的同時,也讓我們重新審視“90后”的一代。長江大學學生手拉手結人梯救人獻身的事例重新引發我們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所以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擴展語文學習的渠道。
二、運用寫作素材
積累儲備了豐富的寫作素材確實有助于寫出好文章,但有一缸米卻不知倒到哪口鍋里,素材積累再多也沒用,這就要求學會對素材進行加工整理。
(一)品味、提煉主題。
大多數材料都蘊含著一定的人生哲理,需要反復玩味。如果我們不去細細品味《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氣息,怎能與孤獨的海子同悲同喜?如果不同史鐵生一起“生活”在《我的地壇》,又怎能把“出入人生”感悟得徹底?如果對《逍遙游》心存難以消彌的隔閡,又怎能與莊子一起逍遙在蝴蝶翩翩的文學世界中呢?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礎上,可以思考:這素材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情操?這種思想、情操是否具有時代性、先進性、典型性呢?我們需要的是有目的、有思考、有系統地內化或積累。我們占有材料,提煉主題,還要根據主題分門歸類。有的一個材料可適用多個話題,如李密的《陳情表》可適用“雙贏的智慧”(2005年山東卷);“一枝一葉世界”(2005年浙江卷),《赤壁賦》可適用“樂觀”、“挫折”、“包容”、“和諧”、“自然”等話題;司馬遷的素材可適用“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轉折”、“心靈的選擇”、“自我認識與別人的期待”、“變通”、“挑戰”等話題。有的多種素材同適用一個話題,如2004年全國乙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作者用王勃、李白、司馬遷的素材說明他們面對挫折,并沒有放大痛苦的觀點。
(二)聯想、捕捉材料。
占有大量素材,卻不一定能寫出好的文章來,我們還要根據作文話題內容進行橫向聯想,搜索自己素材庫中與之相關的內容。如2008年重慶考生《在自然中生活》,作者聯想到了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索羅在小木屋自由生活的情景,謝安徜徉湖光山色的情形,內容豐富,觀點極具說服力。
(三)選擇、組織材料。
篇2
一、高中生議論文寫作現狀
1.學生論證理論基礎不足
在現階段的高中生議論文寫作中,許多學生對于最基本議論文的認識還存在很多問題。一些學生甚至對于議論文的基礎,如何設置論點、圍繞論點進行論證、論據的使用等還都掌握不熟練,對于議論文的語言組織和使用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對議論文的組織結構認識程度太低,并且存在對于議論文文章結構的理解困難。致使學生創作出的文章條例不夠清晰,敘事結構混亂不堪。
2.學生組織語言蒼白乏力
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差,在議論文的寫作練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進行寫作的語言往往是蒼白乏力、缺少說服力,很多教師在審閱學生的試卷中往往都沒有審閱的欲望,致使學生的文章拿不到高分。造成W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缺少長時間的練習,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他們的腦海里面沒有清晰的思路,即使在練習的過程中也不能夠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3.中心論點把握不住
中心論點是議論文的核心內容,但是在進行議論文寫作時,很多學生都不能很好的把握中心論點,經常會出現跑題的情況。致使學生的作文得不到高分,甚至會因為偏離中心論點而產生零分作文。
4.論點敘述不夠深入
許多學生對于論點的寫作存在問題,論點敘述不夠深入,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認識到進行論點分析的重要性,只是想當然的認為論點敘述及時簡單的寫出論點然后輔以相應的材料論證觀點。致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隨性而為,缺乏系統的知識點羅列和論點的分析,文章的結構首尾脫節。
二、幫助學生掌握議論文寫作基礎知識
唐代大文豪杜牧曾說過“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辭句繞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亂然”這幾句大意是:寫文章如果不首先確定思想內容,只用一些華麗的辭句前繞后捧,那么詞句越多文理越亂。寫議論文先要確定主題思想和思想內容,如果光在堆砌辭藻上下工夫,就會越說越亂,使讀者不知所云。然而在實際的議論文學習中,很多學生對于議論文的基礎知識并不能很好的掌握。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找出幾節課堂教學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議論文寫作基礎的訓練,使學生掌握具體的議論文寫作方法,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議論文寫作方法掌握不牢靠的問題。
許多學生因理解能力的不同學習的積極性不同等問題,在最初學習知識時掌握的基礎知識牢靠程度不一樣,導致學生之間的寫作能力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是盲目的跟風,模仿成績好的同學的寫作方法,或者套用例文的寫作模版,這樣不但不能夠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還會導致學生的文章單板僵硬,毫無新意。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作用,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引導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寫作方法。筆者在教學中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學生在寫作課的課堂學習中非常認真,學生在課后收集寫作素材時也非常的認真,但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卻一直得不到提升,在對學生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后發現,導致學生寫作能力得不到提升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寫作方法,學生在寫作時總是生搬硬套范文的敘事結構,導致自己在寫作時思維被束縛在范文的敘事結構當中,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就很僵硬呆板。針對這一情況我首先告訴學生寫作訓練時不要太過于依賴范文,范文只是參考,不要讓范文束縛住自己的思維。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寫作方法,其寫作能力出現了明顯的提升。
三、議論文表達能力訓練
在進行議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很多學生都不能夠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一些觀點,學生的文章更多的是詞句的堆砌。很多學生雖然能夠有著清晰的創作思路,但是學生缺少語言組織能力,學生的表達能力差不能夠將自己的觀點凝于筆尖。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將自己的觀點準確的表達出來。使學生的議論文的文章更加出彩、語言更為深刻凝練。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提升學生的議論文表達能力,首先,收集在理解高考中優秀的文章,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分析,并根據學生的不同寫作習慣為學生選擇符合學生I青況的寫作方法,如2011年江蘇省的優秀高考作文《拒絕平庸》,文章開頭“如果燕雀拒絕了平庸,是否會像蒼鷹一樣翱翔于藍天?如果小溪拒絕了平庸,是否會像大海一樣洶涌澎湃?如果我們拒絕了平庸,是否會讓自己活得更精彩,更有魅力?拒絕平庸,我們需要什么?”文中作者用了充滿著朝氣和拼搏精神的假設來引出文章,激昂的措辭間有彰顯出作者獨特的見解,真正做到了緊扣主題開門見山。其次,在學生進行了優秀文章的品析后,教師會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解,對文章寫一個讀后感,并根據文章的寫作要求進行小練筆,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自身的創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引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篇3
關鍵詞: 論據庫 議論文寫作 積累收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學生來說,如果平時沒有注意收集積累一些寫作素材,那么在寫作時必然無從下筆,只好胡編亂造,寫出來的作文自然就言之無物,讀起來就索然無味。
唐代詩人李賀才思敏捷,據說他每次外出,總愛帶一個小布袋,隨時將觀察所得寫在小紙片上,放進布袋。這些小紙片就是李賀收集的創作素材,久而久之,“庫存”充足了,寫作時運用起來便得心應手。這就是他文思敏捷的“奧秘”所在。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平時應該注意構建一個寫作的材料倉庫,那么寫作時便可隨手拈來,不會有“用時恨少”之憾了。
議論文寫作同樣離不開素材積累。
議論文是進行議事說理的,它要求我們做到“有理有據”,“有理”就是論點正確,議論合乎情理,合乎邏輯;“有據”就是有事實和道理根據。只有這樣,文章才會有說服力。
學生在寫作議論文時往往可以做到“有理”,但做不到“有據”,所以寫出來的作文缺乏說服力。“據”從何來?其實并不難,只要平時注意收集積累籌建一個論據庫,那么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在指導學生作文的教學實踐中,我一直非常重視作文素材的積累,強調要學生自己籌建一個“材料倉庫”。現就指導學生寫作議論文的實踐談談怎樣籌建一個材料倉庫――“論據庫”的問題。
議論文的論據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即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道理論據是公認的某種道理,包括名言、諺語等。事實論據要求真實可靠,有代表性。明確了它的類型,就可以著手進行收集工作了。
我在指導學生籌建論據庫時,著重從以下幾方面指導。
一、收集內容
結合學生寫作實際需要,我把收集內容大致分類,每一類都給取一個標題,共有10個:理想立志篇、惜時勤奮篇、信心恒心篇、艱苦奮斗篇、團結友誼篇、鉆研創新篇、謙遜禮貌篇、愛國情操篇、其他篇。
確定了收集內容,學生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分析、思考后,再對號入“座”,歸入其中就可以了。
二、收集途徑和方法
(一)收集內容確定了,還必須指導學生一些收集的途徑和方法,收集材料的途徑大致如下:
1.從教材中收集。學生手頭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教材,必須充分發揮它的作用。語文課上議論文范文所用的道理和事實論據就是很好的材料來源。如《理想是奮斗的階梯》一文,談到刻苦勤奮,有馬克思、諾貝爾的例子;談到珍惜時間,有愛迪生、魯迅、巴爾扎克的例子,有富蘭克林的名言,有朱自清散文《匆匆》中的論述;談及迎難而上的,有伽利略、布魯諾、高爾基、華羅庚、道爾頓、愛伊斯坦的事例。其他范文可收集的論據也很多,其他科目如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等,也有許多生動的事例和精辟的名人名言。只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材料,注意把有用的東西收集起來,數量就很可觀。
2.從報紙、雜志、電視等新聞媒介中收集。報紙、雜志、電視等新聞媒介緊貼時代脈搏,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有極強的可讀性。其中一些材料就可以收集入“庫”以備日后寫作之用。
3.從日常生活中收集。要積累材料,就要充當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做一個旁觀者。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應擴大生活面,多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多接受一些信息,多收集一些生動的材料入庫。
(二)收集材料的方法可以有:
1.個人獨立收集。個人獨立收集,可以確保材料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2.集體交流收集。一個人的精力和閱讀面畢竟是有限的,收集的材料必然是有限的。因此,可在個人獨立收集的基礎上,每學期開一次“論據交流會”或搞一次“論據展覽”,就學生各自收集的一些材料進行交流,談談自己的體會,互通有無,這樣可以擴大收集面,提高效率。
(三)明確了收集內容和收集方法,還必須強調籌建論據庫的一些事項:
1.要有“論據”意識。平時在學習和閱讀時要懂得隨時把一些有價值的材料收集入庫,不能讓它們與自己失之交臂,這種意識要自覺培養強化。
2.要確鑿無誤,真實可靠。平常收集材料時,一定要認真,保證材料的可靠性與真實性,不能靠道聽途說。
3.要持之以恒。收集材料是一項長期工作,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要注意眼勤、手勤,要注意堅持不懈。只有長期積累,論據庫的材料才能豐富起來。
此外,要求學生準備一本比較好的記錄本,以便長期保存。還可以指導學生在記錄本的邊邊角角配上一些小插圖,使之既實用又美觀大方。
(四)籌建論據庫,好處很多:
1.可以為學生提供寫作議論文所需要素材,消除學生作文中有理無據的現象。
2.可以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
3.可以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學生在寫作時,消除了無材料可寫的后顧之憂,寫出來的作文就會有所進步,寫作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學生嘗到收集素材的好處,充分調動收集素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篇4
本文圍繞政治小論文的撰寫角度、選題、素材、寫作套路和后期修改這五個方面提出小論文寫作的指導策略,用“多”“亮”“實”“順”“美”等美妙的“音符”,譜寫政治小論文的華美樂章!
一、提供撰寫角度,突顯一個“多”
同一個主題,同一份素材,進行廣度拓展和深度挖掘,有助于多角度呈現立意。
1. 政治學科角度
小論文的撰寫要始終緊扣教材知識,思想政治學科的教材知識是寫好政治小論文的理論基礎。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已了解并掌握了《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生活與哲學》《文化生活》等相關知識,由此構成一個學科體系。在學科理論觀點的指引下選擇小論文撰寫角度,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使文章更具有嚴謹性、科學性和說服力。
例如,筆者指導學生撰寫的《天藍了 水清了——記馬渚鎮沿山村生態村建設》《朗霞裘服的“春天”來了》和《光耀杭州灣 照亮全世界——來自梁弄鎮燈具產業的報告》三篇文章曾獲余姚市高中學生政治小論文評比一等獎。三篇論文的共同點是:立足于教材,充分調動了《經濟生活》中的相關知識,如科學發展觀中涉及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市場經濟中涉及的宏觀調控等知識,對素材的解讀回歸于課本,避免了空洞說理,因此得到了評委的一致好評。
2. 時政性角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堅持基本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征相統一……緊密聯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充實和調整教學內容,體現當今世界和我國發展的時代特征,顯示科學理論的強大力量。政治小論文的撰寫角度也應適應時代要求,密切聯系國際社會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直面高中生思想上的現實問題。如筆者指導學生撰寫的《盜版的世界“學問”大》《綠色奧運 綠色希望》和《似曾相識燕歸來——小手機折射出大道理》等小論文,以盜版、北京奧運會和手機等當年的熱點問題為載體,不僅引發了學生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深度思考,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重課本知識與時政熱點相結合,把新聞引入課堂,讓學生逐漸積累撰寫政治小論文的新鮮素材。
3. 地方人文角度
政治小論文的撰寫要具有地方色彩,體現政治學科的獨特性,富有研究價值。筆者發現,近幾年獲得一等獎的小論文一般都有一股濃郁的家鄉味道。如本校學生所撰寫的《姚劇——姚江文明的瑰寶藝術》和《名邦之奇葩 余姚之驕傲》兩篇小論文,挖掘了余姚地方傳統文化——姚劇這個文化資源,從姚劇的起源和發展為主線進行闡述,使人們重新認識了本土文化的價值;《菜,榨出道理來》和《小楊梅 大道理》兩篇小論文,選擇聞名中外的榨菜和楊梅兩種余姚特產,從它們的起源、現狀和未來展望等角度進行撰寫,讓讀者深深體會到余姚本土產品的魅力;《光耀杭州灣 照亮全世界——來自梁弄鎮燈具產業的報告》《同樣的土地 不同的財富》《朗霞裘服的“春天”來了》《四明山經濟發展的“春天”——論四明山“農家樂”》和《白色珍珠——余姚的搖錢樹》等小論文,以余姚的梁弄燈具、朗霞裘皮、四明山的“農家樂”和塑料為撰寫角度,告訴人們這些產業是如何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插上騰飛翅膀的。由于學生對自己的家鄉非常熟悉,站在地方人文角度撰寫政治小論文,得心應手、有話可說。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以本土資源為素材,倡導“生活化”教學,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學用知行的辯證統一。
二、幫助學生選題,突出一個“亮”
幫助學生選好題目,是教師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的重要一環。小論文的題目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用最簡潔、最準確和最新穎的文字告訴讀者本篇文章將要闡述的問題,使人閱讀之后一目了然、過目不忘。由于高中生的知識面、理解力和概括能力都有限,課余閱讀報紙雜志和上網了解時事資訊的時間并不多,教師可結合政治學科實際、社會現實問題、地方人文特色和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等方面來為學生選題提供素材,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不落俗套,注意“亮”度。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為文章選擇一個好題目,可以對整篇文章起到點睛的作用。政治小論文的“眼”,應該明亮而富有生命力,一般為20字左右。若學生以提煉小論文的觀點作為標題,應該注意以下三點:第一,仔細研究背景材料,認真領會材料要說明的中心思想;第二,聯系材料,找出其中心思想與教材知識的結合點;第三,將材料中心思想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小論文的觀點,確定標題。例如,本校一位學生以余姚特產——楊梅為主題,立題為《小楊梅 大道理》,一小一大,對比鮮明,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深刻印象,在省高中生政治小論文評比中獲了獎。
三、指導學生搜集和整理素材,彰顯一個“實”
題目確定好之后,緊接著下一步,教師應指導學生搜集、整理相關材料。小論文雖小,材料也不可少,充分占有材料是寫好小論文的前提。教師在輔導中要注意提醒學生:題目不同,搜集資料的范圍、重點和途徑也不一樣。一般說來,可讓學生從以下兩個途徑搜集和占有材料。
篇5
讀法律專業學術論文寫作有感
在我的印象中,寫論文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大多數人對這項費時費力費勁的文字工作都比較反感,因為爬格子畢竟是一件苦差,與青燈為伴,與黃卷為友,怎能不苦?很多人都害怕寫文章,尤其是專業論文。因為寫論文需要花大量的前期功夫進行調查研究,而且很多可能還是無用功,包括走訪座談和閱讀大量文獻,不然文章很容易陷入言之無物的空靈,除此之外,選題和構思亦是一大難題,因為選題就是要選出問題,找準了問題就等于論文成功的一半,而構思則是選題的拓展,構思將選題最初的意蘊用框架的形式搭建起來,剩下的便是碼子了。很多人認為寫文章難并非是構思難,而是碼那么多字很困難,但筆者卻不以為然,筆者以為寫文章最痛苦的當是兩件事情,一個是調查研究收集資料,這是論文的素材,另一個便是選題和構思。收集資料是個體力活,消化資料提煉問題則是個純粹的腦力活,需要反復的構思。只要有了選題個構思,將調研所獲取的資料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并填充以漢字,論文便水到渠成了。
的確,寫文章確實是一件費時費力費勁的事情,不僅需要繁重的體力勞動--收集素材、消化資料,更是一項復雜的腦力活動,選題并構思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法律專業學術論文寫作》一書或許能為我們寫作論文尤其是專業法律論文提供一些啟示。該書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教授群針對寫論文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的專門研究,包括法律專業論文的特點與分類介紹,法律專業論文當如何收集和整理資料,提綱的擬定、結構的安排,格式的規范等寫論文所必需的各個要素都進行了一一的闡述和分析。寫論文到底有無專門的路徑或方法,或許閱讀完該書,你可能要失望了,因為其最多是一門寫論文的入門教材,對法律專業論文進行了概述式的介紹,及框架的搭建和格式的規范進行了相關的介紹與提示,但卻并未教讀者寫論文的速成之道,即寫論文的捷徑和快速方法等。因此,通讀完該書,可能最大的收獲還是對寫論文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及做論文應該注意的方法和格式規范等問題,或許能有所裨益,但卻找尋不到論文的速成之法與成就之道。的確,寫論文確實是沒有捷徑和竅門的,主要還是依賴于平時的積累,而不可能希冀于閱讀一門論文寫作書就迅速掌握寫作方法并產出優質論文。這或許亦是該書的名字為法律專業學術論文寫作而非法律論文速成之道的緣故,沒有一個人能夸這海口,企圖讓讀者閱讀自己的一本論文寫作書便擺脫寫論文的痛苦,化腐朽為神奇,讓論文信手拈來,渾然天成。
因此,讀完該書,筆者收獲不是很大,也很困惑,法律論文該如何寫作還真是個大難題。根據筆者個人的論文寫作經歷與體驗,論文寫作還是要靠平時的大量積累,包括閱讀大量的文獻和經常性練筆。因為論文寫作是一個文獻輸出的過程,不閱讀大量文獻,不進行文獻輸入,是不可能有文獻輸出的。這也恰好符合物理學上的能量守恒定律。而經常性練筆則助于提煉文字的純度,沒有人天生就是字字珠璣,爐火純青,相信大多數學人都是經過反復修改和練習,論文才能像一串串美妙的珍珠,讓讀者一氣讀完,發渾然天成之感。
筆者的論述好像是在否定該書的價值和意義,其實不然。上面的論述只是澄清論文無速成之道的樸素原理,該書的價值肯定是有,讀者通過閱讀起碼知道論文寫作必須先構思和搭框架,這樣才能下筆不跑題而且文字方能如行云流水般遠行。就像蓋房子需要設計圖紙和框架搭建,剩下的才是砌墻和圓頂。論文亦是同理,寫論文必須注意格式規范,包括引用他人文獻的規范等,在此書中都有所介紹和分析,認真細讀該書還是能有所收獲的,至于最后收獲的是什么,那要看讀者的讀書動機和文字功底,因為讀書動機從一開始就奠定了你讀書的目的并努力找尋自己興趣點,予以滿足,而文字功底則能大致確定你所獲的深度。因此讀完該書,筆者感覺還是能有所收獲,起碼知道了文獻資料的收集方法,論文寫作的步驟,規范論文的基本格式,這對于沒有接受過專業、系統學術訓練的論文初學者還是很有必要值得注意和警醒的,按照該書作者提供的寫作思路,論文不能確保獲獎或發表,但能減少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浪費,能讓所出爐的論文看起來更加清新簡約,格式規范,確保形式上的瑕疵祛除。因此,從這個意義和角度來說,寫論文還是有速成之法與成就之道的。
篇6
1.以審題立意訓練為重點。
2.注重素材的梳理和積累。
3.周周有作文,實行面批,一寫二寫三寫。
4.精選題目《分享與承擔》《窮與富》《找回童年》等。
二、六十六中
兩周一次大作文,平時寫隨筆。
確定好每次作文的目標、內容、文體,要求寫規范的記敘文和規范的議論文。
《一步與一生》《說安》。
重視講評,優秀作文引路,解析典型案例。
三、三十九中:
1.按2010年各地高考作文題寫作,因為這些高考作文題,既有現成的優秀作文,又有分析和點評。
2.利用早讀課和自習課時間讀一些作文素材。
3.學生作文力爭面批,52分作為目標。
四、育英外校:
針對學生厭學、怕寫作文的情況,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引導。如先寫容易些的片段,給學生提供素材,寫前加強引導和指導。多鼓勵激勵。
五、其他學校
重點訓練學生寫規范的議論文和記敘文。
指導學生多閱讀,教師選編一些范文和作文素材印發給學生。
從小處落筆,先小后大,多種形式訓練。寫作文片段,學生背誦一些優秀作文片段。
高淳:做到三達標:文體達標(記敘文和議論文,)字數達標、書寫達標。
六、河西分校:
大小配套、專題安排、針對訓練。
七、建鄴高中
作文是學生的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不光是寫作技巧問題,與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密切相關。高三要強化訓練,專項訓練,序列訓練,多種形式訓練,有目標有針對性地訓練。
從三個層面設計作文教學的序列。
一是指向交流的層面。學生要有明確的讀者意識。寫文章要明確話題(寫什么)、角色(我是誰)、讀者(寫給誰)、目的(為什么寫)等要素。
二是指向過程的訓練。這個層面著眼于思維的培養,素材的積累。首先要真實表達,寫我所愿;然后要真誠交流,切磋琢磨;第三要客觀評價,真切修改。包括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包括一改二改三改。安排學生寫文章決不能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而應對寫過的作文反復敲打,推敲琢磨,悟出真諦,以一當十。注重審題、立意謀篇、選取加工材料、起草修改、預寫提綱、注重文脈的安排等。
三是指向結果的訓練。培養學生根據特定的要求和限制,在特定的環境下寫特定體裁作文的能力,這是在前兩個層面序列教學的基礎上,加強技能的訓練。這種訓練是根據寫作要求,根據學生作文存在的問題,根據寫作功能的指向而安排的提高、升格、提優的訓練。
每周一定有一次作文時間,或寫作文或評作文或列提綱。選好作文題目。
八、李青松:
一要選好作文題,讓學生有發揮的空間,寫作的欲望。如《主動》《獨自面對》《轉身》《難題》《境界》等。
二要選好訓練的角度,立意、文體、材料、兩大類文體的得分點。
篇7
【關鍵詞】新課標高考;高中議論文作文教學;走出校園走向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傳統作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師存在問題
(1)教師在審題、立意、選材、布局甚至講開頭、結尾等等方面的引導上存在較大問題,不注重專項訓練,作文教學流于形式,導致學生作文普遍大而空。同時,教師提倡的優秀范文又離學生寫作水平較遠,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無從談起。(2)教師過分點撥作文技法,不注重學生平時的積累,給學生造成了思維定勢,學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和創意,更談不上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
(二)學生存在問題
(1)行文不夠流暢,語病太多,很多錯別字。學生作文往往在行文中,抓不住重點,抓不住論點。如在《論理想》中,學生多寫什么是理想,而不是理想的重要性和對人生的意義。(2)論點提出不夠合理,不夠明確,論證方法的選擇上沒有章法,論證過程重復嗦。在學生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往往先保證的是字數,但很多學生只停留在這個層次,沒有在扣題、深挖思想上下工夫。(3)論據相當缺乏,不具有代表性。學生忙于應付各種考試,沒有靜下心來讀書,積累的素材和論據少之又少,在寫作中一個論據反復用,生搬硬套,不講究切題,極大地削弱了文章的論辯性。(4)文章寫作缺乏深入思考,名人名句堆砌現象減少的同時,日記化、私人化寫作的內容比比皆是,不符合高考作文的要求。同時,在深挖材料的深層內涵上欠缺很大,造成文章沒有深度。(5)學生作文脫離了當下社會熱點、時代特色,這與高考要求相背離。
二、新課標高考下高中議論文作文教學創新途徑
(1)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向生活要素材。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進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感人畫面,發現生活中的趣事奇聞。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觀察生活趣事,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觀察社會現象、自然現象,獲得生動的感性材料,并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是一種很好的積累,也是成長的記錄單、生長年輪的歲月證明。長期積累,豐富生活閱歷,同時,也可以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總之,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觀察生活,保證學生寫出生活的豐富多彩,展現個性,展現個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才是新課標下作文教學的歸宿。
(2)鼓勵學生記日記,走出紛擾世界,走進小宇宙,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學生有一顆赤子之心,用一雙單純的眼,把身邊經歷的,把自己聽到、看到的都記錄下來,養成一種記日記的好習慣。對每個處在成長期的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好習慣,而日記則成為人生的巨大收獲,是一筆無價的財富。同時,在記日記的時候,只有思考了,走進內心了,才會有見解;走進了心靈世界,才會看到真實的心,不停地用歲月打磨粗糙的心,讓它晶瑩剔透;不停地用情感去擦拭疲倦的心,讓它清爽無比。
在整個時代“壓力山大”的時候,學生更不能例外,學業負擔太重,有那么多看不懂的人和事,有那么多放不下的人和事,而當學習之余,翻開日記,面對日記,一切紛擾都統統放下;面對日記就像是面對自己一顆真實的心一樣,日記里住著一個真實的自己,住著一顆勇敢的心。
(3)鼓勵學生課前進行兩分鐘的演講,增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分享中積累素材。每天出一個話題給學生,讓學生課下準備,讓學生從各種媒體上找素材,讓學生也當一回演說家,過段時間,讓學生逐一展示。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提取篩選信息,個性化解讀能力。學生可以從新聞中獲取營養,不管是國內外新聞還是身邊的新聞,都會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會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貫徹了國家提倡的“大語文”要求,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素材和語料,為學生寫出言之有物、內容詳實的作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鼓勵學生預先小組互評作文,找到不足。首先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小組互相批改作文,在批改中找到不足,在作文互評中了解高考作文評價標準,讓學生在潛移默化和平時的訓練中能夠按照高考評閱標準去進行每一次作文的寫作。長此以往,學生的高考意識強了,作文的規范性也提高了,是一舉多得的措施。
(5)鼓勵學生課前介紹名人名言,拓寬學生知識面,幫助學生擴充論據積累量。
安排學生課下搜集名人名言,經過課下準備,鍛煉了學生的搜集能力,并且讓學生課前進行集中演講。采取分組搜索有關話題方式,最后找出集中時間進行學習和認識。擴展了學生視野,擴充了材料積累,增加了作文論據積累量。
(6)組織學生分組收集論據,增加論據積累。分組給每一個小組一個話題,分組收集論據。學生課下充分地準備,再選時間集中交流。一個小組收集論據,全班分為8個組,長期堅持學生的資源實現共享,論據量得到幾數倍的擴充。
(7)舉辦辯論比賽,在實戰中錘煉辯證思維。組織學生舉辦辯論比賽,在辯論中錘煉辯證思維。雙方的辯題就是自己一方的觀點,論證自己的觀點正確需要有充分的論據,而且更需要辯手有清晰的辯證思維,而這極大地錘煉了學生的思維。例如辯題“金錢是萬惡之源”和“金錢不是萬惡之源”,學生在作文中辯得不很理想,于是我們發動大家去準備一次辯論比賽。我想對于學生而言,正也是一種鍛煉。
新課標高考背景下,高中議論文作文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中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學習中積累素材,擴充論據量,激活學生辯證思維模式,進而提高高考作文得分,最終提高高考成績。
參考文獻
篇8
首先我給學生講議論文寫作時,常常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小孩在回答“在家里你最喜歡誰”的問題時,他可能就在寫議論文:
我喜歡媽媽不喜歡爸爸。(論點)
因為媽媽聽任我做我喜歡的事,爸爸卻總要管我,讓我不自在。(對比論證)
比如說一次我想玩游戲機,媽媽一口答應,爸爸卻對我要求這要求那。(舉例論證)
不是有首《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嗎?就連我奶奶都說我媽對我太好了。(引證)
如果說我是星星,媽媽就是那廣闊的夜空;如果我是小樹,媽媽就是陽光雨露;如果我是小船,媽媽就是船槳等等。(比喻論證)
因為媽媽對我好,我要愛我的媽媽,讓她更幸福。(因果論證)
在家里我最喜歡媽媽。(回扣論點)
所以說寫議論文就是讓學生把話說清楚明白或說深刻的一種活動,它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讓學生列提綱就是要明確寫作對象或者論點,再把文章思路通一通,再想想如何能讓自己的文章出彩。思路通了,學生可能就想暢所欲言了。
思路清晰了,下面就要解決學生的“腹內炊”了。我是這樣解決的:
1.就地取材,在山識寶。俗話說“身在寶山不識寶。”我們從初中至高中的課本就是一座豐厚的大山,一部很好的素材集,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向我們介紹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度和愛國,廉頗的知錯就改、勇于承認錯誤;《蘇武傳》向我們展示了蘇武的忠貞執著;《鴻門宴》項羽、劉邦向我們揭示性格決定命運……在文章體例方面,我們可以從《六國論》學習典型議論文的寫作,從《林黛玉進賈府》學習小說典型人物的塑造,從《祝福》中學習環境的描寫,從《荷塘月色》學習散文的景物描寫,從《項脊軒志》學習抒情散文的寫作等等。還有豪放飄逸的李白、沉郁頓挫的杜甫、樂觀瀟灑的蘇軾等,哪個人的生平不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詩篇呢?他們的經典詩詞不可為我們所用嗎?如果學生善于向課本借鑒,我們可以挖出多少寶藏啊。
2.教師多準備一些作文素材抽空補充給學生,所謂“山不過來我就過去”。比如《名人傳記》中的人物、“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以及社會熱點、焦點人物以及時事新聞等。同時鼓勵學生多積累一些材料,并適時在班內表揚、推廣。
3.教師在授課時可以故意用懸念法介紹一些名著片段,讓學生猜想、爭論或讓學生去查找,引導學生做課外閱讀。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尊敬自己的教師的,如果老師說喜歡哪部作品學生就會產生相應的興趣,只要他們讀了也就會有一定的收獲。
4.指引學生觀看《新聞周刊》,增強對時事的評判能力,也增加了作文中的反面素材。
篇9
相信即將畢業的同學,最近都在忙碌著撰寫論文吧?在撰寫論文時大家是否遇到了很多困難呢?下面是學術參考網小編為朋友們搜集整理的自學本科論文致謝,希望可以幫到你~
歷時將近兩個月的時間終于將這篇論文寫完,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遇到了無數的困難和障礙,都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度過了。尤其要強烈感謝我的論文指導老師—XX老師,她對我進行了無私的指導和幫助,不厭其煩的幫助進行論文的修改和改進。另外,在校圖書館查找資料的時候,圖書館的老師也給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在此向幫助和指導過我的各位老師表示最中心的感謝!感謝這篇論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學者。本文引用了數位學者的研究文獻,如果沒有各位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幫助和啟發,我將很難完成本篇論文的寫作。
感謝我的同學和朋友,在我寫論文的過程中給予我了很多你問素材,還在論文的撰寫和排版燈過程中提供熱情的幫助。由于我的學術水平有限,所寫論文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和學友批評和指正!
篇10
一、習慣養成,全面發展
寫作中注意聯系學習和生活實際,聯系學生的思想,養成有的放矢、實事求是的好文風。逐步使學生的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文”,養成寫文章的好習慣。要使學生明白,作文是表情達意的過程,它既要求在字、詞、句、篇、章、修辭、結構等多方面下功夫,又要注意體裁,注意文彩,還要做到思想感情健康。
二、常規訓練,整合文體
狠抓常規文體,規范寫作。近年來,正流行話題作文,學生可自選文體,也可以隨便寫,不受文體限制。由于缺少常規文體訓練,導致不良的現象發生:有的學生只會寫記敘文;議論文想寫可寫不規范,論點、論據、論證不充分,論點站不住腳,并且議論文寫起來較空洞,無從下手,很不愿意寫;散文寫起來不會抒情;說明文寫起來不知道說明方法;等等。針對這些客觀現象,教師在教學作文時,要專門訓練學生的常規文體:記敘文、議論文、散文、說明文。記敘文,主要抓住記敘的順序,讓學生能寫倒敘、插敘、順敘的一般記敘文,教給他們懸念法、抑揚法、首尾呼應法、要素明確法等具體方法。嚴格要求他們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寫人時要抓住人物的個性、語言、細節、神態、心理活動進行描寫。議論文,則強調論點的明確性,論述的精練性。論據要充分,讓觀點站得住腳,學會用多種論證方法。散文,教他們知道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讓他們學會抒情,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會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尤其是記敘、抒情和描寫的綜合運用。說明文,寫作時要掌握說明文的順序,會運用各種說明方法。這樣,學生在寫日記、寫作文乃至在日常生活中,便能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寫出的文章記敘、議論、抒情、說明、描寫兼而有之,就會有美文的出現。不過,此類訓練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會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
三、落實活動,積累素材
狠抓綜合性實踐課,充分利用課外活動,解決學生寫什么的問題。在作文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拿筆就頭痛,心中無材料可寫。有時在頭腦里想好了,可一下筆又不知道從哪寫起,腦子變成一片空白。實踐證明,開展各種課外綜合性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參觀、調查,讓學生接觸生活實際,接觸社會,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了解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開拓知識的領域,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積累素材的機會,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寫作的動機。接觸大自然時,提醒學生運用課內學到的觀察方法,去廣泛地觀察大自然,從而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豐富他們的語言。接觸社會時,把語文教學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大課堂,從而在社會交際中,積累語言,發展思維。另外,應牢記新課改的要求,廣泛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處在主導的地位。不能一切活動都在老師的精心設計、精心組織下進行,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造精神,克服以“教師為中心”的弊病。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光明,就有黑暗;有正面,就有反面;有積極,就有消極;有昂揚向上,就有傷感低沉。這些都應該成為寫作的素材,讓學生全面地認識生活。
四、放飛思緒,自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