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發展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14:26: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漢字發展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漢字發展論文

篇1

在討論音化或意化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應著眼于作為漢字構成成分的字符。一個字符若要成為某語素的書寫形式或書寫形式的一部分,就要實現字符與語素的結合。結合的道路主要有兩條:一是用字符所示的意義與語素的意義溝通,這叫表意,這種字符增多就叫意化;二是用字符所示的聲音與語素的聲音溝通,這叫表音,這種字符增多就叫音化。由此看來,所謂表音表意,所謂音化意化,是就字符與語素結合的方式來說的,是著眼于字符的。字符與語素的結合,有“初婚”和“再婚”兩種情況。例如甲骨文中的“日”與語素“日”的結合是“初婚”,而“晴”“馬日”中的“日”與語素“晴”“馬日”的結合都是“再婚”。“初婚”時字符只有形體意義,它與語素只能沿著意義這條道路走到一起;“再婚”時的字符,已有了它最初記錄的語素的音和義,它與新語素結合的途徑就可以有意義和聲音這兩條了。

一個漢字,不論它有幾個字符,也不管這些字符是通過什么途徑與相應語素結合的,一旦成了語素的書寫形式,它就成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是“能指”,而相應的語素是“所指”。作為“能指”的字,是既有音,又有義的,因為語素是音義結合體。因此,說到音化意化時,不能著眼于作為語素書寫符號的漢字。在這一點上,中西文是一樣的。例如我們不能說英文“sun”這個字只有音,而中文“尖”這個字只有義,但可以說“sun”字所使用的字符“s”“u”“n”只表音,而“尖”字所使用的字符“小”“大”只表意。

第二,應著眼于漢字字符的實際運用。我們知道,在記錄語言時,一個漢字有時記錄這個語素,有時記錄那個語素;有時表示本義、引申義,有時表示假借義。漢字記錄的語素不同,所表示的意義不同,漢字所使用的字符表音表意的情況就有所不同。所謂表音、表意,實際上是指在漢字實際運用過程中字符與相應語素的結合方式,而不是指在創造漢字之時字符與相應語素的結合方式。例如古文字中的“來”,就其來源而言,是表意的;而就其運用講,是表音的。當然,這兩者有時是統一的。例如古文字中的“日”,當它表示本義時,是表意的;而就其來源說,也是表意的。

縱觀幾千年來漢字發展的歷史,我們發現,漢字的結構依次有三個不盡相同的發展方向,換句話說,漢字結構發展的方向是因時而異的。

一、在完整的漢字體系形成的過程中以及這種體系形成的初期,漢字結構發展的方向是音化。

完整的漢字體系是在原始文字的基礎上形成的,而原始文字(包括文字畫和圖畫字)都是表意的。漢字的文字畫材料,至今還未發現。而圖畫字的材料卻有一些。例如《金文編》843號,是一幅畫,像手里拿著刀殺豬,它的意思應該是殺豬祭祀祖先。從這類材料來看,圖畫字中已有可以反復使用的單體符號。這些符號,或者是代表有形事物的,或者是代表概念的。

當漢字完整的體系開始形成時,圖畫字中的許多單體符號被吸收進來;此外人們還仿此創造了許多類似的符號。然而光憑這些表意符號,還不能做到按照詞序無遺漏地記錄語言,這是因為,語言中的許多詞(如虛詞)是無法以形表義的。要想全面地記錄語言,只有走假借的道路。完整的漢字體系形成的過程,就是假借字不斷增加的過程。

漢字完整的體系形成的時間,大約是在夏商之際。殷代距離夏商之際相當近。在殷代的甲骨文里,假借字占了74%左右。〔2〕屬于西周早期的《利簋》銘文,假借字的比重也大抵如此。

這時文字里假借字的比重如此之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在原始漢字里,可能也有一些假借字,但是其比重肯定很小。與原始漢字比較起來,殷商時代和西周早期文字里的假借字急劇增加。假借字是由音符構成的,這種字占大多數,那就是音符占大多數。這就是說,從原始漢字到殷代甲骨文、西周早期金文,漢字結構的發展方向是音化。

二、從西周時代起,漢字結構的發展方向是音意化。

從用字這個角度來看,自西周時代起,假借字逐漸減少:

西周前期的《大盂鼎》銘文,共有291個字,假借字約70個,約占總數的24%;西周中期的《史墻盤》銘文,共有284個字,假借字約60個,約占20%;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銘文,有497個字,假借字約有70個,占16%;〔3〕春秋時代的《欒書缶》銘文,共有40個字,假借字5個,占12%強;戰國時的《鄂君啟節》,總字數164個,假借字3個,僅占2%;秦漢時的帛書《老子》乙本共有5500個字,假借字320個,占6%;帛書《經法》約5000字,假借字320個,也占6%;現有的《老子》假借字30多個,不足1%;現有的《荀子》首三篇,共有5700多個字,假借字54個,占1%弱。

上述統計說明,時代愈晚,假借字越少。

若從造字角度來看,自西周時代起,形聲字迅速增加。甲骨文中的形聲字,僅占20%左右。自西周時代起,形聲字大量增多。到了春秋時代,形聲字的數量已超過了表意字。秦國的小篆,依據許慎的《說文解字》,共有9353字,形聲字有8057個,占82%。南宋鄭樵分析過23000多個漢字的結構,結論是形聲字已超過90%。清代的《康熙字典》,形聲字也占90%。與形聲字在全部漢字中的比重逐漸增大相伴隨,漢字的數量也逐漸上升。漢字的數量和形聲字的比重成正比地增加,說明西周以后增加的新字主要是形聲字。

前面講過,自西周時代起,假借字在全部漢字中的比重逐漸減少,這就是說,西周以后形聲字在運用過程中,基本上是用來表示本義或引申義的。一般說來,當表示本義或引申義時,形聲字中的音符有表音作用,意符有表意作用。

形聲字是由意符和音符構成的,這種字數量逐步增多,也就是音符和意符逐漸增加。這種現象,既不能說是音化,也不能說是意化,而應稱為音意化。

所謂音意化,并不是說音化和意化平列,而是有主有從的。應該說,音化是主要的,而意化是輔助的。為什么這樣說呢?

先,形聲字的最主要來源是在假借字上加意符。這樣做的目的,是區別同形同音的字。例如,“辟”的本義是法,但是被借來表示躲避、開辟、邪僻等意義。當多義的“辟”在語句中出現時,有時就分不清它是什么意思。為此,當表示躲避這種意思時,就在“辟”上加“走”旁;當表示開辟義時,就加上意符“門”(繁體);當表示邪僻義時,就加上“亻”旁。這樣就不容易混淆了。由此看來,意化是在音化遇到困難時的補救措施,它是為音化服務的。

其次,形聲字中的意符所表示的,一般只是相應語素的意義類別,而不能確切地指出其意義;而音符則通過表示語素的音,確切地表示出語素的意義。

認識到音意化中音化的主導地位,就可以把后期的音意化與前期的音化聯系起來,籠統地稱漢字結構的發展方向為音化,但在這樣概括的時候,要意識到漢字前期的音化和后期的音化是有差別的。

三、現代漢字結構的發展有記號化趨勢。

所謂記號,是指跟文字所代表的語素在語音和意義上都沒有聯系的字符。記號化就是指記號這種字符在漢字體系里逐漸增多。

漢字體系里的記號,有一些是原來就有的。例如甲骨文中的“五”“六”“七”“八”等等。但絕大多數是在漢字演變過程中產生的。時代愈后,記號越多。

有些記號原是意符。意符都是表示意義的,其意義大別有二:一是形體意義,即用圖形所顯示出來的意義,所謂圖形,是指實物之形或抽象、象征之形;二是語素意義,這是字符最初所記錄的那個語素的意義。意符憑其意義與語素的意義溝通。具有形體意義的意符,當漢字變得不象形以后,它的意義喪失了,它跟相應語素的意義溝通被阻斷了,變成了記號。這種變化過程,其實自殷商時代起就已經開始了。例如甲骨文中的“有”為什么寫成“ㄓ”,“亡”為什么要寫成“”?對這樣的問題,不用說一般人,就是古文字學家也回答不好。到了隸楷階段,漢字形體筆畫化了,具有形體意義的意符絕大多數變成了記號。有語素意義的字符,當它的意義與語素意義的聯系被切斷時,也就變成了記號。這種聯系為什么會被切斷呢?主要原因有三條:一是字符形體發生訛變,二是字符獨立成字時的意義發生變遷,三是相應語素的意義有了改變。

有些記號原是音符。音符跟相應語素的結合都是“再婚”,它的聲音就是它最初所記錄的那個語素的聲音。音符憑它的聲音與相應語素的聲音溝通。當這種聲音聯系的橋梁被拆掉時,音符也就變成了記號。聲音的聯系為什么會被阻斷呢?主要原因有四條:一是字符形體發生訛變,二是字符原來所記錄的語素已被人遺忘,三是字符獨立成字時的聲音有了改變,四是相應語素的聲音發生變遷。

由于在漢字體系里記號大量增加,所以現代漢字里的記號字和半記號字所占的比重已經很大。

我們曾對2500個常用漢字的結構做過分析,分析時所用的字形是現代楷書規范字形,所用的音義,是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音義。當這些漢字表示相應語素的本義或基本義時,它們結構類型的情況如下:

第一,單意符字,共19個,占總數的0.76%;第二,多意符字,167個,占6.68%;第三,變體音符字2個,占0.08%;第四,多音符字,有3個,占0.12%;第五,意音字,有1321個,占總數的52.84%;音符有義的意音字有30個,占1.2%;第六,記號意音字,5個,占0.2%;第七,記號意符字,286個,占11.44%;第八,記號音符字,131個,占5.24%;第九,記號字,有536個,占21.44%。

記號意音字、記號意符字和記號音符字,都可以稱為半記號字。如果把記號字、半記號字統計到一塊,則占總數的38.32%,數量僅次于意音字(形聲字)。

有人曾以《新華字典》(1987年重排本)中的“又、冫、刂、魚”四部字作過抽樣測查,結果如下:〔4〕

部首總字數理據字半理據字無理據字

又276417

冫24789

刂64292510

魚8868164

總計2031105340

上表中的半理據字相當于半記號字,無理據字相當于記號字。如果把表中半理據字和無理據字合起來,則有93個,占總數的45.8%。

應該著重指出的是,上面的統計都是站在一個文化水平比較高的漢族人的立場上進行的,而且是依據相應語素的本義或基本義而進行的。誰都知道,漢字除了表示本義或基本義外,還表示為數眾多的引申義。若據其表示的引申義進行統計,含有記號的漢字比重會更大(當漢字表示假借義而其本義或基本義又被一般人所了解時,它就是假借字。這種字在漢字運用過程中占有一定數量)。

上面的統計說明,現代漢字的結構正朝著記號化的方向發展。目前,在漢字體系里記號雖然不占優勢,但是數量已相當可觀。估計在不久的將來,含有記號的字很可能趕超意音字,成為漢字的主流。

早在40年代,唐蘭先生就指出:“圖畫文字和記號文字本是銜接起來的,圖畫演化得過于簡單,就只是一個記號。”但是,他認為“截至目前為止,中國文字還不能算是記號文字……還是形聲文字。”在這兩段話里,唐蘭把記號文字看作是文字的一個獨立發展階段,認為它與圖畫文字、形聲文字是相銜接的,這都是正確的。

我們的漢字已經走完了原始文字、假借文字和形聲文字三個發展階段,如果不被廢棄,它將邁進記號文字(在文字體系里記號這種字符占大多數)的大門,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注釋:

〔1〕自建國以來,許多學者持“音化”說,例如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蔣善國(《漢字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黃伯榮等(《現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近年來,一些學者持“意化”說,例如申小龍(《文化的語言視界》,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萬業馨(《略論形聲字與漢字表意性》,載《徐州師院學報》1992年4期)、蘇瑞(《論漢字的義化》,載(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2年12月)。

〔2〕參看姚孝遂《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載《古文字研究》第4輯。

篇2

會議主題:“探討適宜的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

會議論題:1.適宜于幼兒健康和諧發展的社會領域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2.我國當前的幼兒社會領域教育有哪些適宜/不適宜于幼兒發展之處?

3.我們應該/可以怎樣開展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

會議形式:學術報告、論文交流、現場觀摩研討、經驗分享與專家回應、論文頒獎。

會議嘉賓:受邀參加會議、并做專題報告和現場回應的專家,為當前我國學前教育領域從事兒童社會性發展與教育研究的知名研究者與實踐工作者。

相關事宜:

一、論文征集與評審活動

參會代表需提交論文。

1. 征文內容:與本次會議的主題相關的教育經驗和論文。

2. 所有征文將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專業委員會組織專家進行評選。論文評審設一、二、三等獎,獲獎論文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課程與教學專業委員會頒發證書,并將獲獎論文收錄在“會議論文集”中(分全文收錄、摘要刊登和標題及作者存目等形式)。本次研討會還將精選部分有代表性的成果作專題交流。

3. 論文格式:每篇論文限5000字以內。主標題一律用2號黑體漢字;副標題一律用3號隸書漢字;“內容摘要”四字和“關鍵詞”三字一律用5號黑體漢字;“內容摘要”的內文和關鍵詞一律用5號楷體漢字;姓名和單位一律用小4號楷體字;正文一律用5號宋體漢字,并用word(03以下版本)文件格式排版;須在文末附上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及電子郵件信箱,以便聯系。

4.省略

請務必在電子郵件“主題”欄內標明“論文名稱/作者姓名/省份/日期”。

二、研討會相關事宜

1. 報到時間:2012年10月23日中午12點之后

2. 報到地點:武夷山市三菇度假區新華大酒店

3. 住宿標準:1.雙人房: A.100元/天/人 B.140元/天/人 C.180元/天/人

2.單人房:A.220元/天/人 B.300元/天/人

4.酒店總機電話:0599—5252369,會務聯系電話:李先生 13850944511

5.交通提示:

(1)飛機:武夷山機場——武夷山度假區新華大酒店 出租車費,約30元。

公交線路:從武夷山機場乘6路公交車到三菇度假區新華大酒店。

(2)火車:武夷山火車站——武夷山度假區新華大酒店 出租車費,約40元。

公交線路:從武夷山火車站乘6路公交車到三菇度假區新華大酒店。

6.會議費用:會務費780元,含資料費、市內交通費、活動觀摩費等。參會代表往返交通費、住宿費用回原單位報銷。

7.省略

8. 報名聯系人:劉淑影: 13739186926

篇3

1.SCI長度

學位論文長度以能清楚、充分地論證某一論題或觀點,或以恰當的視角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能圍繞解決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為最低限度。

碩士論文一般以30000字左右為宜。

2.用紙、頁面設置與打印裝訂

論文采用A4紙,雙面打印(從“中文摘要”開始);縱向版式,左側裝訂。頁面設置的頁邊距為:上、下、左、右各2.5厘米;頁碼居中。

通過后三天內,需打印紙質論文一式8份(無需硬質封面)送交院教研辦,以用于交叉評閱和論文答辯用稿。

論文答辯通過后三天內,論文統一裝訂后由指導教師在指定欄目內手寫簽名,一式8份送交院教研辦(其中2本交研究生處,2本交院資料室,1本送圖書館,1本送校綜合檔案室及院教研辦留存);另外須將論文電子版通過網絡提交到學校圖書館。

3.SCI組成部分

(1)封面(格式統一,可修改套用);(2)英文封內頁(格式統一,可修改套用);(3)原創性聲明和使用授權說明(格式統一,可修改套用);(4)中文摘要;(5)英文摘要;(6)目錄;(7)正文;(8)參考文獻;(9)作者在讀期間科研成果簡介;(10)后記

4.SCI格式要求與寫作規范(請參考期刊vip上的論文范文)

(1)題目:題目應能概括整個論文最重要的內容、簡明、恰當,引人注目,力求簡短,一般不宜超過20字,可用小標題加以說明。

(2)中文摘要與關鍵詞:論文摘要是學位論文的縮影,應以精練、準確的語言,說明本論文的選題價值、寫作目的、主要觀點、研究方法等,要突出本論文的創造性成果或新見解。盡可能地保留論文的基本信息。

標題“摘要”設置成字體:黑體,水平居中對齊;字號:三號;行距: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均為自動。

摘要內容每段落首行縮進2個漢字;字體:宋體;字號:小四;行距: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均為0行,取消網格對齊選項。

摘要正文后,列出3-8個關鍵詞。關鍵詞與內容摘要之間空一行。標題“關鍵詞”設置為黑體、小四。關鍵詞間用分號間隔,末尾不加標點。字體:宋體;字號:小四。

(3)英文摘要與關鍵詞:內容應與中文“內容摘要”對應。使用第三人稱,最好采用現在時態編寫。

標題“Abstract”(內容摘要)設置成字體:TimesNewRoman,加粗;居中;三號;行距: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均為自動。

Abstract正文選用設置成每段落首行縮進2字(4字母位),字體:TimesNewRoman,字號:小四,行距:固定值20磅;段前、段后均為0行;取消網格對齊選項。

Keywords與Abstract之間空一行。Keywords與中文“關鍵詞”一致。標題“Keywords”設置為TimesNewRoman、四號、加粗;關鍵詞間用分號間隔,末尾不加標點,3-8個,TimesNewRoman,小四。

(4)目錄:標題“目錄”設置成字體:黑體,居中;字號:三號;行距:1.5倍行距;段前、段后均為自動;目錄結構為25磅行距,兩端對齊;一級標題設置為四號字,黑體;二級標題設置為小四,宋體;目錄所含正文結構一般列至二級標題即可。所含內容摘要頁可選標為羅馬字符頁碼(如I,II??)標注;正文須重新以阿拉數字設起始頁(如1,2??)標注。

(5)序言(導論):內容為本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現狀,本論文所要解決的問題,該研究工作在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等基本方面的應用價值與理論意義。

(6)正文:正文層級編碼依次使用“一、”、“(一)”、“1.”、“(1)”、“①”??即分別為一二三四五級標題。尤其注意三級標題為阿拉數字后一個實心點號(英文點號,宋體),而非頓號。

正文內容每段行首須空2漢字,宋體,小四號字,行間距為固定值20磅。

正文可根據結構需要設置層級深度。一級標題為三號字,黑體,不加粗,單獨起行,左對齊,空2漢字格。段前、段后均為自動。二級標題為四號字,黑體,左起空兩個漢字格,段前、段后均為自動;三級標題為小四號字,宋體,左起空兩個漢字格,加粗;四、五級標題格式同三級標題,但不加粗。

不建議引用網絡信息。

(7)參考文獻:單獨起頁。標題“參考文獻”設置成字體:黑體,居中;字號:三號;行距:1.5倍行距;段前、段后均為自動;參考文獻內容(五號、宋體;行距:固定值20磅;若英文用五號,TimesNewRoman);按學位論文中所引用文獻的順序,列于文末。書寫格式以海南大學學報要求的格式為準;亦可參考腳注格式。

篇4

    論文摘要:語言文字除了需要規范、標準之外,還必須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沒有不斷的豐富和發展,規范就只能是僵死的、停滯的條條框框,也就不能更好地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無法為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服務,因此,任何規范標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社會在發展,科學在發展,文字語言就必須是動態發展的,對規范標準應適時進行修訂和完善。這就是文字規范、豐富和發展的記辯證關系:規范是發展的基礎,豐富是發展的渠道,發展是規范的前進,三者相輔相成,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互相轉化。

    1我國文字規范的形成及現狀

    漢字產生之前“上古結繩而治”,自然是沒有規范的。后世從圖畫和契刻受到啟示,文字“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選練、發展出來的”。“約定俗成”便形成了初步的體系,也就是早期不成文的規范。

    漢字規范是客觀存在的,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規范。舊中國長期以繁體字為正體,那么,以繁體字為代表的正體字也就成了當時的規范字。雖然當時以繁體字作為規范,但是,人民群眾長期以來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手頭字、俗字已經開始流行。這便是對漢字的豐富和發展。

    兩表的調整表明我國語言文字規范的一個立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是一個不斷進行不斷完善的過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也沒有終止的時候,需要從語言文字的自身發展規律和我國的國情出發,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使原則性與靈活性統一起來,使語言文字規范化、標準化的過程成為積極引導規范而又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

    從這一立場出發,我們研究了目前作為字形規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認為此表還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現在把我們的意見提出來。

    1.1筆形的變化規律不夠統一

    ①末筆是橫的部件作左偏旁的橫變成提,“車”和“牛”作左偏旁時改變筆順把橫變成了提,按照這種變化規律,“革”字作左偏旁時也應改變筆順把橫變成提。另外“黑”字作左偏旁時末筆不是橫,四點上面部件的橫不應該就提。

    ②末筆是豎的部件用作左偏旁時,豎變成撇,如:翔、邦、等,按照這種變化規律,韓、鄲、韌等字也可以變,特別是“”變“艷”字,左邊部件與“邦”相同,理應變撇。

    ③“月”字用作下部件時撇變成豎,如:肖、胃、能、俞等,但在筋、崩、葫、萌、旅等字中卻沒變。

    ④“木”字做底時,如果上部是撇捺對稱且覆蓋“木”字的部件,要把捺變成點,如:條、茶等。如果上部不與撇捺對稱的部件為鄰,則不必改變捺的筆形,如:桌、梁、棠等。可是“雜、親、殺”三個字本屬后種情況,卻按前者的規律把捺變成了點。考查這三個字的來歷,原來它們在繁體字時代只是該字的左邊部件,簡化時把右邊簡掉,卻沒有把作為整字時“木”字該有的捺恢復過來。與此相反本應根據避重捺的原則把其中的“米”字的捺變成點,然而《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的“乘”字卻設計為兩個捺。

    1.2筆順的規則也不夠統一

    漢字的筆順基本上是按人體臂、腕、指的運動生理特點和視覺審美要求約定俗成的,這叫作自然筆順;規范筆順是在自然筆順的基礎上加以整理而制訂出來的。規范的筆順主要有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橫后豎、先撇后捺、從外到內和先外后內再封口等幾條,除此之處,還有一些特殊情況,但一般都應該符合人的臂、腕、指的運動生理特性。

    漢字的歷史太久遠,形成的因素太復雜,要想通過幾條規律把它們統一起來,簡直是辦不到的。不過,作為漢字的規范標準,是文字繼續豐富和發展的基礎,這個基礎越有規律、越容易掌握,推廣起來就越有效率。我們應該從“有利于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總原則出發,盡可能地使漢字難認、難寫、難記的現狀得到改善,使漢字構形及組合時的變化規律趨于統一,為語文教學、社會應用和對外漢語教學開創新局面。

    2文字規范發展的方向和措施

    漢字喜逢盛世,必須抓住機遇,盡快適應世界漢語熱的需要、中國加人WTO后因交際的需要、科技發展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發展速度。

    2.1調動國家與民間兩個個積極性,加大漢字研究的力度

    國家“支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多年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民間的積極性調動得不夠充分。漢字產生于勞動人民的勞動生活,又服務于社會生活,如果只有國家主管部門的研究而沒有民間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能只盯著民間用字出現混亂現象的消極因素,而忽視人民群眾使用和創造文字的積極因素。語言文字的政策應該適當放寬,鼓勵民間建立語言文字研究機構,并積極征求漢字使用者特別是語文教師的意見,吸收民間漢字研究的成果,使語言文字政策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統一起來。

    2.2制定對內漢語漢字考試等級制度

篇5

關鍵詞:說文解字 “丩” 字族 右文

形聲字字族研究這一極具特色的研究領域,一直僅限于國內。可以說,這是屬于傳統語言文字學科的一項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的研究,而且一直以來都有承繼、發展與創新,歷代已有許多學者對形聲字字族進行過研究。

形聲字聲符表義的研究早在漢代就有涉及,集先秦聲訓之大成的劉熙的《釋名》,據聲推求名源,從語音的角度考釋詞義。何九盈曾在《中國古代語言學史》中說:“兩漢是聲訓發展的極盛時期”,當時的學者毛亨、董仲舒、班固、揚雄、許慎、鄭眾等無不通曉聲訓,由此可以看出漢代學者們對聲訓的重視。許慎著《說文解字》時就已經注意到形聲字聲符表義的問題,雖然這不能等同于后世的“右文說”,更不是“字族說”,但與“字族”密切相關。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文字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晉代楊泉和南朝梁陳之際顧野王的進一步發展,可謂漢字字族學的萌芽。宋人王圣美“右文說”的提出,標志著漢字字族研究的新進展,南宋王觀國、張世南對之有所發揚。宋元之際,戴侗著《六書故》,大膽地將右文理論與系統的漢字研究相結合,從理論到實踐提升了右文理論,把右文理論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右文表義研究成了事實上的字族研究。

明清時期的學者通過“右文”研究詞族,使得“右文說”的演繹和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清以來,古音學空前發展,訓詁學理論高度發達,“因聲求義”“音近義通”等理論被細化,在此基礎上詞族的研究風行一時。之后的錢塘、宋保、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焦循、郝懿行、錢繹、陳詩庭、王筠、徐灝等人對字族或詞族都有所涉及,且有一定的貢獻。清代在“右文說”和字族理論的研究上應該首推黃承吉,與清代其他學者相比較,黃承吉是第一個把右文理論作為專門研究的學者,其說存于《字義起于右旁之聲說》之中。

近代學者章太炎在《國故論衡·語言緣起說》《小學答問》《文始》等著作中都有涉及字族和“右文說”的問題,雖然他對此并未進行深入的研究,其中也不乏一些誤解。章太炎所論對我們在確定母文時是有一定啟發的,即要充分注意其所記錄之詞根或源詞,辨明假借,若非形體相同,便為同一個母文。與前代或同代人相比,劉師培對字族之理多有闡發。他通過古今文字的比較,發現原用“聲符”表義,后加偏旁之規律,但是囿于傳統的字學理論,他未能進一步闡明右文理論,并深入研究字族。此后的黃侃和梁啟超分別對字族和詞族有所認識,在《說文略說·論變異孳乳二大例下》和《從發音上研究中國文字之源》二文中分別有所體現。

現代字族的研究交叉于同源詞研究和詞族研究中,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且有所建樹的當首推沈兼士。他在《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一文中系統地整理并研究右文,使其右文理論走向科學化,是右文研究的一個里程碑。雖然他倡導研究的“字族”其實屬于“詞族”,并不是我們今天真正意義上的“字族”,但是他在利用字形、利用右文的基礎上進行研究,他的詞族研究中存在著字族研究,值得后來學者借鑒。繼沈兼士之后,劉又辛在其撰寫的《“右文說”說》一文中對沈兼士在《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中未能解決的問題,進行新的探索,使理論更為科學化。他通過對形聲字形成過程的分析,尋求“右文”表義的原因,對研究右文的性質很有啟發性,從而將“右文說”的研究向科學化推進了一大步。

楊樹達在《形聲字聲中有義略證》《字義同緣于語源同例證》《字義同緣于語源同續證》等論文中,通過對形聲字的分析,證明了聲符有義及同聲符之字往往意義相通。一種學說的存在和發展,勢必會使兩種對立的意見共存,如此,才更利于推動一種學說的進步和發展。其中,王力就是批評“右文說”的典型代表。王力提出了“同源字說”以代替“右文說”。陸宗達、王寧在《傳統字源學初探》中的闡述雖然是利用文字探究同源詞的問題,但其中涉及的同源詞和記錄同源詞的文字之間的關系以及文字的孳乳,對我們研究字族具有很大的啟發性。臺灣學者黃永武的《形聲多兼會意考》一書收集材料頗豐,但由于對“形聲多兼會意”現象缺乏系統深入的探討,因此在理論上沒有什么突破。

當代學者黃德寬在其撰寫的《古文字譜系疏證》中以考古發現的第一手資料為依據,對同源字進行系原,從而探索和解釋古文字階段漢字體系內部的發展沿革關系,構建古文字譜系。蔡永貴所著的《漢字字族研究》系統地梳理出漢字字族從萌芽到發展為今天成熟的字族理論各時期的特征。以《說文解字》形聲字為基礎甄別、分離母文類屬字,梳理歸納出同母文的字族,闡明字族孳乳條例,充分闡釋字族理論的科學性。

究竟什么是漢字字族呢?蔡永貴在其《漢字字族研究》中為漢字字族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漢字字族是漢字在孳乳分化過程中形成的記錄同族詞,而且必須具有共同文字發生源的一組或若干組形成系列的漢字。”這種記錄同族詞而且必須具有共同文字發生源的一組或若干組形成系列的漢字就是我們所說的“同族字”。字族研究就是將“形、音、義”三方面有密切聯系的一系列漢字進行歸類研究,從中找出漢字內部的孳乳規律,揭示字與字之間的血緣關系和字族譜系,為漢字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下面以“丩”字為例,對其同族字進行歸類研究。

“丩”,《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中解釋為:“相糾繚也。一曰瓜瓠結丩起。象形。凡丩之屬皆從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以下簡稱《段注》)中解釋道:“相糾繚也。丩糾疊韻。糾繚亦疊韻字也。毛傳曰:糾糾猶繚繚也。繚,纏也。一曰瓜瓠結丩起。謂瓜瓠之藤緣物纏結而上。如詩言南有樛木。甘瓠累之。象形。象交結之形,居虯切。三部。真誥一卷為一弖。弖當即是互字。一丩猶言一縛。丩卷雙聲。故謂卷為丩也。”小篆的“丩”字寫作“”,像兩物互相糾纏繚繞在一起的樣子。所以,“丩”字的本義即為“纏繞”。

“”,《說文》中解釋為:“艸之相丩者,從茻,從丩,丩亦聲。”《段注》中解釋:“,艸相糾繚,故從茻。”但“”字并未入茻部,而是放在了“丩”部,很顯然許慎也注意到了“丩”字表義的作用。

“糾”,《說文》中解釋為“繩三合也。從糸、丩。”《段注》中解釋為:“繩三合也。糸部曰:紉單繩也。劉表易章句曰:兩股曰纆。按李善引字林。糾,兩合繩。纆,三合繩。與許不合。糸部綸下曰:糾,青絲繩也。凡交合之謂之糾。引伸為糾合諸侯之糾。又為糾責之糾。從糸、丩。丩亦聲。丩亦二字今補。居黝切。三部。詩音義引說文己小反。音之轉也。出音隱。按丩之屬二字不入茻、糸部者說與句部同。”段玉裁明確指出了《說文》中“丩”族所屬的兩個字“”和“糾”并未入茻部和糸部,而是放在了“丩部”。由此可見,經過母文“丩”加注了類屬標志“茻”和“糸”后,這一過程孳乳出的“”和“糾”兩個母文類屬字,其義在母文“丩”。而加注的表示具體事類的偏旁僅僅是對母文意義的具體化、對象化,只是一種輔助成分。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桂馥.說文解字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7.

[4]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M].洛陽:中州書畫社,1983.

[5]張舜徽.說文解字導讀[M].成都:巴蜀書社,1990.

[6]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7]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6.

[8]蔡永貴.“右文說”新探[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

1988,(1).

[9]蔡永貴.論形聲字的形成過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06,(3).

[10]蔡永貴.漢字字族探論[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5).

[11]蔡永貴.試論漢字字族的時代特征[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

會科學版),2010,(1).

[12]蔡永貴.漢字字族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

篇6

關鍵詞:同形同義詞;同形類義詞;詞性;詞義

1.問題的提出

日語是由漢語詞、和語、外來語構成的。在這其中漢語詞所占的比率最高。

根據宮島(1993)的調查,時枝誠記編纂的《例解國語辭典》中,漢語詞的比率

占到了53.6%。其次,筆者調查了《日本語能力一級試驗文字詞匯》(2007)中

的單詞,大約60%都是漢語詞匯。所以,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漢語詞是不可避

免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這其中,可以看到有許多中日字形一樣的漢語詞。

這樣的漢語詞叫做"同形詞",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來說,這些詞匯

會比較好記,比較好學。但在感到親切感的同時不免地會受到母語-漢語的影響。

日語初學者會將漢語的同形詞直接與日語相對應,這對于日語的漢語詞匯學

習是有很大影響的。研究清楚中日同形詞的詞義和詞性的不同,避免以漢語為母

語的日語學習者,在學習日語時受到漢語的各種影響是本論文具體研究目的。

 

1.1先行研究

至今為止,關于中日同形詞的研究有很多,研究領域也越來越細化。曹(2003)

定義了同形漢語詞匯,進一步說明了中日同形漢語詞匯的組合,語感,文化含義

的不同。并指出,雖然字形一樣,但中日兩國用法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不同文

化的影響。張(2009)以中國日語學習者作文中的同形詞為例,主要研究中日同

形詞意思的轉變。張以同形同義詞,同形類義詞,只有漢語有的詞匯為研究對象,

指出中日兩種語言中同形詞的對應和非對應的關系。其次,將中日同形同義詞的

詞性的差異,分為9種類型。陳(2003)總結了至今為止關于同形詞的意思,用

法,誤用的研究。

本研究集中研究、比較同形同義詞的詞性與同形類義詞詞義的不同。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標準日本語 初級》(1998)基本詞匯中,抽出由兩個漢字構成的

344個中日同形詞。依據《現代漢語詞典》(1998),《廣辭苑》(1997)比較這些

同形詞的詞義與詞性。

 

2.同形詞的定義與同形詞的分類

2.1中日同形的定義

大河內(1996)對同形詞給與了以下定義"不管是哪國借用哪國的漢字,只

要兩國用相同的漢字來表記的詞匯是同形詞"。本研究將同形詞的定義為"不論

中國人,還是日本人看到這個單詞就能聯想到自己母語相對應的詞匯為同形詞"。

嚴密地說,同形詞應該是用完全相同的漢字來表記的詞匯,但在悠久的歷史

過程中,中日兩國都進行了漢字改革。因此,本論文根據中日同形詞表記的漢字,

將同形詞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完全相同的漢字表記的同形詞。

 例:學生,作文,大學。

(2)中日兩種語言分別用簡體字和繁體字表記的同形詞。

本來字形是相同的,但因為漢字的改革,現在漢語用簡體字,日語用繁體字

表記的同形詞。

例:愛情--愛情、以后--以後、漢字-漢字。

(3)表記的漢字雖然一樣,但順序相反的同形詞。

例:限制--制限、保留--留保、欺詐--詐欺。

其次,張(2009)指出中漢語用簡體字,日語用日本漢字表記的詞匯也屬于

同形詞。但這種例子非常少。由國際交流基金*財團法人日本國際教育協會編的

4級詞匯中只有四個這種詞語。地圖-地図、散步―散歩、圖書館―図書館、每

周―毎週。

 

2.2中日同形詞的分類

本論文根據1978年文化廳的《中國語と対応する漢語》將中日同形詞分為

以下幾類:

Same(S):中日兩種語言詞義一樣,或意思很相近的詞匯。

Overlap(O):中日兩種語言一部分詞義相同,但兩種詞匯又有各自不同的詞

義的詞匯。

Different(D):中日兩種語言詞義完全不一樣的詞匯。

Nothing(N):在漢語中沒有和日語漢語詞匯相同的漢字的詞匯。

所以可以將 (S)稱為同形同義詞, (O)稱為同形類義詞, (D)稱為同形異義

詞。在同形詞中,同形同義詞的數量最多,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來說

很容易記憶和學習,但同形類義詞和同形異義詞很容易混淆,應該引起學習者的

注意。

 

2.3中日同形語の由來

中日同形詞分為兩類,一種是日本從中國借用的詞匯,另一種是中國從日本

借用的詞匯。

本來日本是沒有文字的,隨著中日之間的交流,漢字從日本傳到中國,但長

時間受到日本的習俗等原因的影響,雖然表記的漢字和漢語一樣,但詞義和使用

方法已經發生了變化。

另一方面,到了近代,中國人又從日本逆輸入了日本人所創造的漢字。明治

維新后,日本向歐美學習,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又創造出了新的漢語詞匯。早

期的去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直接接觸到這些日本創造的漢字,將他們引入到中

國,并得到廣泛使用。以上就是中日同形詞的由來。

 

3.中日同形詞比較研究

3.1中日同形同義詞的研究

  中日同形同義語の研究では、中日の文法的なずれに重點を置く。つまり同

形同義語であるが、中日で品詞が異なる単語である。では、具體的な例を見よ

う。

關于中日同形同義詞的研究中,主要研究的是中日同形詞語法的不同。也就

是雖然是同形同義詞,但詞性不同的詞匯。下面來看一些具體的例子。

例1"關心"-"関心"

(中)關心群眾生活。(作為動詞)

(日)彼は食物に関心がないように見える。(作為名詞)

例2"緊張"-"緊張"

(中)工作很緊張。(作為形容詞)

(日)両國の関係が緊張した。(作為動詞)

(日)もうすぐ競技が始まったので、緊張した雰囲気が感じられた。(作為

形容詞)

  例1中"關心"這個同形詞,在漢語中當做動詞使用,但日語中作為名詞使

用。例2中‘緊張’這個同形詞,漢語只作為形容詞使用,但日語中可以作為動

詞也可以作為形容詞使用。像這樣的同形詞雖然意思相同,學習者即使可以正確

理解詞匯的意思,但如果沒有正確區分詞性,可能會引起一些誤解。

張(2009)は、國際交流基金*財団法人國際教育協會編(1994)にあがっ

ている4級~1級語彙において9種類の品詞の違いをまとめた。

    張(2009)將國際交流基金*財團法人國際教育協會編(1994)中的4~1

級詞匯的詞性的差異,總結了9種類型。

   (1)日語是動詞,漢語是形容詞。例"發達":漢語 用作"發達的國家",日

語用作"発達した國家"。

   (2)日語是動詞,漢語是名詞。例"故障":漢語用作"發生了故障",而日

語中用作動詞。

   (3)日語是動詞,漢語是副詞。例"安心" :漢語用作‘安心地工作’,而

日語與此相對應的用法是"安心して、仕事をする" 。

   (4)日語是名詞,漢語是動詞。例"迷信":漢語作為名詞使用,而日語"迷

信を打ち破る"用作動詞。

   (5)日語是名詞,漢語是形容詞。例"熱情"日語中一般用作"情熱的な人

民"及"名詞+的+な"的形式。。

   (6)日語是名詞,漢語是副詞。例"共同":與漢語副詞用法相對應的日語

說法為"共同で"及"名詞+で"的形式。

   (7)日語是形容詞,漢語是動詞。例"明確":與漢語動詞用法相對應的是

日語用法是"明確にする"及"形容詞+にする"的形式。

   (8)日語是形容詞,漢語是副詞。例"完全":與漢語副詞用法相同的日語

用法是"完全に"的形容詞活用的形式。

   (9)日語是副詞,漢語是名詞。例"結局":與日語副詞相對應的漢語用法

是"最后"這種用不同的詞匯來表達的形式。

以上是有關同形類義詞的研究。中日同形詞詞性的差異主要總結了以上9

種類型。

 

3.2中日同形類義詞的研究

    三浦(1984)比較了中日同形類義詞的詞義,將這些詞匯分為以下三組。

(1)一些詞義相同,但各自又有別的詞義。

例如"是非"這個詞,中日兩種語言都有"對和錯"的含義。但中日兩種語

言又有各自的含義。日語中"是非"可以作為副詞表示"一定"的意思。漢語中

又有"口角"的意思。

   (中) 是非遊びに來てください。(請一定來玩。)

   (日) 他這個人就愛搬弄是非。(彼はよくあることないこと言いふらす。)

(2)一些詞義相同,但日語的詞義更多一些。

   例如"脫皮"這個詞,中日都有‘脫去舊的一層皮’的含義。但日語漢可以

表示"去除舊的習慣和想法,發展進步"的意思。

(中)她的腳受凍傷脫皮了。(彼女の足は霜焼けで皮が剝けた。)

(日)蛇が脫皮した。(蛇蛻皮了。)

舊習から脫皮する。(改變舊習慣。)

 

(3)一些意思相同,但漢語的意思更多一些。

   例如"意思"中日兩種語言都有"想法,意見"的意思。但漢語還有其他的

含義。一種表示‘送禮品所代表的心意’的含義,令一種表示‘有意思,好玩’

的意思。

(中)這是我的一點意思,請收下吧。(これはほんの気持ちですから、ぜひ受

け取ってください。)

     這本小說真有意思。(この小説は本當に面白い。)

(日)意思を伝える。(傳達意思。)

為什么同樣的詞表示的詞義會不同呢。藩(1995)認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

漢語本身由于借用、時代、社會生活而不斷發生變化。

首先,因借用而發生變化的漢語。比如"道具"這個詞,本來是日本人在翻

譯英語詞匯是創作出的詞語。在日本有很多種含義。但現在在中國只借用了"演

劇或攝制電影時表演用的器物"這一種意思。

其次,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詞義發生改變的詞匯。比如"檢討"這個詞在

日語中表示"調查,研究"的含義。但漢語又添加了"檢查自己的錯誤言行"的

意思。

以上是有關同形類義詞的研究。通過這些研究我們知道漢語與日語經過時代

的變遷,生活地域變化等原因,以及相互之間的交流,詞匯的意思在不斷的發生

變化,因此,中日同形類義詞的詞義也發生了變化。

4.總結

本論文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為對象,以同形同義詞和同形類義詞為研究

對象。中日兩國都是用漢字來表記的所以同形詞在學習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中

國學習者在感到親切的同時,如果無視母語對日語漢字詞匯學習的影響,反而會

更加容易發生誤解。本論文重點比較了同形同義詞詞性的不同,同形類義詞詞義

的不同。得出了同形詞產生的原因,將同形同義詞詞性的不同總結為9種類型,

得出了同形類義詞意思范疇不同的原因。

 

參考文獻:

《標準日本語 初級》(1998)人民教育出版社.

《廣辭苑》(1997)電子版 巖波書店.

《日本與能力一級試驗文字詞匯》(2007)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現代漢語詞典》(199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商務印

書館.

《新日漢詞典》(1997)大連外國語學院編輯室編 遼寧人民出版社.

《中國語と対応する漢語》(1978)日本文化廳 大藏省印刷局.

三浦昭(1984)〈日本語から中國語に入った漢語の意味と用法〉《日本語教

育》pp.19-23.

曹君紅(2003)〈關于中日同形漢字研究的有關問題〉《日本語教育論文集》

pp.61-78.

大河內康憲(1996)《日本語と中國語の同形語(1)》日語與漢語對照研究會

編.

張麟聲(2009)〈作文語彙に見られる母語の転移〉《日本語教育》pp.59

-69.

陳毓敏(2003)〈中國語を母語とする日本語學習者における漢語習得研究

篇7

除了單個的漢字易錯,寫作中鮮有意蘊豐厚、耐人咀嚼的句子;詩歌鑒賞中的那些“以少總多”的用典,學生也不容易理解,就讀不懂,做不對。

這些問題的“源頭”就在于學生缺少對漢字的起源、文學的典故等“源頭”缺少了解和掌握。我們可以在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因勢利導,探本溯源,加深理解,避免錯別字;亦可以真正地運用自己積淀的語言,智慧地“遣詞造句”;讀懂詩歌,也讓課堂變得生動而豐富。

通過研習文字、詞語、典故的緣起,探究文字背后隱含的生活或文化現象,明白漢字的起源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尤其是在漢字的簡化、母語的弱化環境中,喚醒學生對于母語的情感,理解漢字背后關于自然和人生的智慧,深入思考漢字與文化的緊密聯系,“探本溯源”這樣的教學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繁簡互見,巧說文,妙解字,引來源頭活水

漢字在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方便書寫和記憶,出現了簡化字,書寫方便了,但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它的意思在“刪繁就簡”的過程中被“湮沒”了。所以,繁體字依然有繁體字的好。假如我們能夠在課堂之上除了教授漢字的書寫之外,帶領學生去探索漢字的起源以及漢字的發展變化,學生在研讀的過程中,對漢字會形成更多的記憶“網點”,記得更牢,運用起來也更容易。

比如“見”――上面是“目”,下面是“人”。隸定字形從目,從兒。“目”與“兒(人)”聯合起來表示“引人注目”。本義:(引人)注目。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見,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也可以賦予它新的合理的內涵――用兒童的目光去看,即“見”。因為兒童的目光是直的,不會轉彎。一如《皇帝的新裝》中那個唯一的“孩子”。當所有人的目光都學會了“兜兜轉轉”,趨利避害時,只有兒童還保有最原初的生命狀態,那應該是成人世界的一泓清泉,一面鏡子。

比如“證”――證,諫也。從言,正聲。――《說文》。正是聲部,但更是義。證人、證言都應該是“公正、正直”的語言。

比如“剖析”――剖,用刀破開,即解剖,解剖開來,才能發現它的間架結構;析,用斧頭劈開木頭才能發現木材的“文理”。就像議論文的說理,“理”是文章的內核,而“文”則是文章的修飾。文理兼有,文章才能煥發光芒――智慧的光芒以及文字的華彩。

一個漢字就是一幅賞心悅目的畫,一首意味雋永的詩。與“聲入心通”的表音文字不同,漢字是一種“形入心通”的文字,能夠見形知意,觸目會心,具有很強的形象性、直觀性。古人談到象形的造字方法時說:“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觀鳥獸之行跡,察山川風雨之演相,體類象形而造字。”可見漢字的主要手段是觀物取象,依類象形。從感性出發,由自然之“象”到文字之“形”,漢字的造字方法和結構正體現了漢民族感性、整體的認知方式和直觀、形象的思維特征。

漢字充滿形象、趣味、審美的特性,一方面為我們創造性地進行直觀、生動的教學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很快循著漢字表現性的因素,迅速進入漢字提示的文化語境,在意象的訴求、境界的融合中獲得心靈的神會、情感的震蕩、思維方式的體認,從而對漢字有全新的認知,能夠純熟地駕馭漢字,創造性地運用漢字,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篇8

[關鍵詞]《譯語類解》;漢語學習書;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H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07(2017)03-0028-04

一、 《譯語類解》與“四學”

自古以來朝鮮就非常重視外國語學習。1276年,高麗朝設立了“同文館”(后來改稱為“司譯院”)專門用來培養外語人才,其后的朝鮮朝也沿用了“司譯院”這一名稱。設立“司譯院”的初衷是為了朝鮮人學習漢語以加深對中國的了解并促進兩國外交。隨著外語科目的不斷增加,除漢語外,還先后設立“四學”“四學”指“漢學”(1393)、“蒙學”(1394)、“倭學”(1415)、“女真學”(1426),1667年,“女真學”改稱為“清學”。。“四學”的代表性文獻分別為《譯語類解》(1690)、《同文類解》(1748)、《蒙語類解》(1768)、《倭語類解》(1780)。這些文獻均可把漢語、滿語、蒙語、日語與朝鮮語進行對譯起來。并且把詞匯分類成天文、時令、地理等幾十個類別,逐次解釋其含義。因此,這些文獻被稱為“類解”文獻。

“四學”以漢學為中心。因此,“類解”文獻當中最早刊行的《譯語類解》成為樣板。它的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文獻之間的性質、形式、目錄、標題語的提示方法上。

第一,《同文解》、《蒙語類解》及其他類解類文獻的內容與形式都受到最早編撰的《譯語類解》的啟示。它們均將詞匯分為天文、時令、地理等門類,先寫漢語詞條,然后寫朝鮮語,最后用朝鮮語標記滿語、蒙語詞語或詞組。

第二,從文獻的門類目錄里不難看出《譯語類解》對《同文類解》、《蒙語類解》的影響。從目錄上看,三者在內容和形式上沒有太大的差異,即《同文類解》是以《譯語類解》為基礎,《蒙語類解》是以《同文類解》為基礎編撰的。

第三,《譯語類解》的重要地位體現在標題語的提示方法上。《譯語類解》的釋詞順序與《同文類解》和《蒙語類解》的釋詞順序都是“漢語-朝鮮語-外國語”。[1](8~9)

總而言之,《譯語類解》在內容上、形式上為其他“類解”類文獻的編撰起到重要作用。

二、《譯語類解》的性質

《譯語類解》屬于漢學,為木刻版,分上、下兩卷,共計62個門類。其中上卷43個門類,下卷19個門類,詞匯總數共計4781條。它的釋詞方式為:先寫漢語詞條,再用朝文標記單字的中國音,最后用《訓民正音》標記詞的釋義。中國音有左右兩種,左側為正音,右側為俗音。其標記方式可分為七種:以“標題語 --”形式標記的,此類標記方式有173個,占總標題語的3.6%;以“標題語 -- +[ha]”形式標記的,此類標記方式有11個,占總標題語的0.2%;以“標題語 漢字詞”形式標記的,此類標記方式有159個,占總標題語的3.3%;以“標題語 漢字詞+朝鮮語”形式標記的,此類標記方式有298個,占總標題語的6.2%;以“標題語 -- +朝鮮語”形式標記的,此類標記方式有15個,占總標題語的0.3%;以“標題語 漢字詞+[ha]”形式標記的,此類標記方式有46個,占總標題語的1%;以“標題語 上仝”形式標記的,此類標記方式有660個,占總標題語的13.8%。屬于這七種的詞匯有1362個,約占總標題語的28.5%。除這七種標記方式之外,為了補充說明,《譯語類解》還在解釋詞下方或左邊以方音形、呼形、或形、或稱形、或呼形、或曰形、或云形、或作形、今俗或形、舊釋形、朝鮮語解釋形、漢語解釋形、俗稱形、俗呼形、俗音形、一名形、一云形、一作形、亦作形、音形、又音形、又今俗形、曰形、云形等24種形式來進行補充解釋。屬于這一類的詞匯有210個。[2](93~106)

《譯語類解》在其大部分門類中,并未區分由單字、雙字、三字、四字構成的詞匯,僅按照內容大體上排列了詞序,但在最后的門類“瑣說”和“瑣說補”中,則按照“二字類”、“三字類”、“四字類”的音節數將單詞進行了分類。“四字類”詞匯沒有標記左右音,否則會有破壞文獻的分段格式的因素存在。同時,此類詞匯可以通過前面各門類中出現的詞匯來讀出其音,因此不需要標記左右音。

我們通過解釋詞的標記方式可得知以下幾種現象。

第一,能考察研究固有詞和漢字詞并存時期的近代朝鮮語詞匯體系。

第二,編者們為搜集不同地區的漢語口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這一點可以從補充解釋詞里出現的“南話”、“關內”、“吳楚人”、“關東”、“江東人”、“北方人”、“山東人”等詞匯推測出來。

第三,對應于一個朝鮮語解釋詞的漢語詞匯不只一個,即文獻出現了一對多的對應。如,“癇疾”除“[]”之外還具有“驚癇、疾、發暈風、羊角風、牛吼風”等漢語解釋詞。

第四,當時存在比標題語的右音(俗音)更接近現實的音。這些音的存在給俗音的變化研究提供實際性的語料。

第五,用朝鮮語的合用并書(如“”)能標記漢語的全濁音。

第六,通過方音形、呼形、或形、或稱形等24種形式的解釋方式,我們可以發現《譯語類解》的編者們并非僅參考了中國的某一個詞匯集,而是參考各種詞匯集。由于被利用到的韻書或詞匯集不同,其解釋方式也不同,即同時參考了 《物名考》、 《譯語指南》、《訓蒙字會》、《類合》等文獻的可能性較大。比如,崔世珍的《訓蒙字會》中就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釋詞方式。

第七,《譯語類解》不僅是一部詞匯集,更是一部相當出色的韻書。因此,我們應該把它的文獻性質定位為一部韻書――詞匯集。

17世紀是近代朝鮮語形成的初期,所以《譯語類解》引起了學者們的普遍關注。我們雖不能斷定這一時期刊行的文獻資料的數量,但它無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韻書――詞匯集,并成為了研究17世紀末漢語和朝鮮語的語音及詞匯的寶貴資料。

三、《譯語類解》的研究成果與研究的必要性

在國內,學者們雖然對朝鮮刊行的漢語學習教科書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但是對《譯語類解》的研究成果僅有兩篇。而在韓國,從1970年至2010年,學者們對其研究從未間斷過。在此,我們可以把這些研究成果概括為五大類。

第一類是與包括《譯語類解》在內的“類解”類文獻有關的概括性研究。這一類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鄭光的《類解類譯學書》(《國語學》7,1978年), 洪允杓的《國語詞匯文獻資料》(《國語學論叢》,1985;《18,19世紀韓文注釋類書》,《周時經學報》,1988),林志龍的《國語分類詞匯集的體系與相關性》(《國語學》19,1989), 安美景的《朝鮮朝譯學書的版種x究》(成均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89), 郭財勇的《類解類譯學書的身體部詞匯研究》(慶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4), 延奎東的《近代國語語匯集研究――以類解類譯學4書為中心》(首爾大學校博士學位論文,1996)。

第二類是與書志學(目錄學)及《譯語類解》有關的個別性研究。這一類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李基文的《譯語類解解題》(《譯語類解影印本》,亞細亞文化社,1974),沈在箕的《關于近代國語的語匯體系――以譯語類解的分析為中心》(《國語學的新的認識和展開》,《金完鎮先生回甲紀念論叢》, 民音社,1991),鄭光的《譯語類解譯語類解補》(《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全書》,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1991),洪允杓的《譯語類解?譯語類解補解題》(《譯語類解影印本》,弘文閣, 1995),延奎東的《P于譯語類解現存本的一考察》(《國語學》26,1995), 宋基中的《譯語類解?譯語類解補解題》(《譯語類解影印本》, 奎章閣,2005)。

第三類是與漢語語音有關的研究。這一類的主要研究成果有:蔡英純的《譯語類解所見中國語音系之研究》(臺灣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78),《從朝鮮對譯資料考近代漢語音韻之變遷》,臺灣師范大學博士論文,1986),孔在錫的《譯語類解的中國語音系》(《亞細亞研究》82,1989),沈小喜的《譯語類解小考》(延世中語中文學會,1992),金基石的《朝鮮韻書中所反映的明清音系研究》(延邊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8),金銀珠的《譯語類解的中國語音系研究》(韓國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第四類是與《譯語類解》的特定語法現象有關的研究。這一類主要的研究成果有:鄭秀惠的《譯語類解的造語法研究》(德成女子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2),李珠麗的《通過譯語類解的朝鮮時代漢語詞匯研究》(木浦大學校碩士學位論文,2007)。

第五類是與《譯語類解》的部分詞匯有關的研究。這一類的主要研究成果有:福田和展的《〈譯語類解〉》中に“上仝”と記された語匯について》(大東文化大學外國語學會志18, 1989),金永日的《〈譯語類解〉中的韓國語難解詞》(《語文學》80,2003),金銀婷的《以詞匯集為中心的朝鮮時代服飾名稱研究》(加圖立大學校博士學位論文,2005),樸香玉的《譯語類解》的瑣說類詞匯研究》( 仁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姜勇仲的《〈譯語類解補〉商業詞匯研究》(韓國中文學會,2011),郭君男的《〈譯語類解〉漢字詞匯研究》(慶星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15),曲赫、方東杰的《〈譯語類解〉疑難詞釋例》(《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以及《〈譯語類解〉簡論》(《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3)。

總體來看,其研究結果大部分是短篇的、分散性的,而且基本都是有關韓文(朝文)的研究(除了曲赫、方東杰之外)。換句話來說,幾乎沒有總體體系下的關于近代漢語的研究成果。在這種情況下,就有整理、研究《譯語類解》的漢語詞匯和語音的必要性。

四、對近代漢語研究的重要意義

(一)對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重要意義

從20世紀30、40年代到解放前后,這一時期的近代漢語研究集中在詩歌等特殊文體的詞匯研究上。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里,張相、徐嘉瑞起到先驅作用。建國以后,近代漢語研究在以下兩個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一是以綜合理論性專著為代表的宏觀研究。這一類研究成果主要有:王力的《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向熹的《簡明漢語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潘允中的《漢語詞匯史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蔣冀騁的《近代漢語詞匯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蔣紹愚的《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袁賓的《近代漢語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蔣冀騁和吳福祥的《近代漢語綱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另一類是以作品分析為代表的微觀研究。這一類研究成果主要有:張相的《詩詞曲語辭匯釋》(中華書局,1954),蔣禮鴻的《敦煌變文字義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戴望舒的《小說戲曲論集》(作家出版社,1958),孫楷第的《滄州集》(中華書局,1965),王季思的《玉輪軒曲論》(中華書局,1980),錢南揚的《漢上宸文存》(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許政揚的《許政揚文存》(中華書局,1984)。[3](61~62)但在國內,近代漢語詞匯的研究在數量上與古代或現代漢語詞匯的研究相比有著較大差距。

《譯語類解》是近代朝鮮語時期刊行的一部文獻,同時這一時期也是近代漢語形成時期。所以我們可以說,《譯語類解》是收錄近代漢語時期的口語式(方言)詞匯的一部很好的漢朝對譯書。其理由為:首先,明清時期分類詞匯集的第一詞條一般由單字形文語形構成,而《譯語類解》里的第一詞條是由口語自立形式的詞匯來構成。其次,400多個漢語詞條,每個都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語解釋詞。如,與詞條“癇疾”對應的次要解釋詞甚至達到五個:“驚癇”、“癲疾”、“發暈風”、 “羊角風”、“牛吼風”。最后,次要解釋詞里還收錄了“南話”、“關內”、“吳楚”、“關東”、“江東”、“北方”、“山東”等地的方言詞匯。因此,我們可以確定《譯語類解》是一部收錄了近代漢語形成時期的口語式(方言)詞匯的詞匯集。所以對于它的漢語詞匯研究的意義不僅在于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和整理這一時期的古籍,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們了解漢語詞語構詞法的發展演變過程,為研究詞義的發展演變過程提供真實的語料。

(二)對近代漢語語音研究的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大多數近代漢語音韻體系的研究論文所引資料一般限于中國的各種文獻資料。但由于中國的文獻資料是用漢字來標記的,所以,在音值的構擬上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局限性。而朝鮮具有悠久的音韻研究傳統,并且文獻資料延用著以拼音文字《訓民正音》注音的音韻學方式。朝鮮的注音韻書、對譯辭書以及V文書對中國近代漢語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通過朝鮮文獻研究漢語近代語音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課題,[4](1)其代表性研究學者有金基石(1998)、李得春(2002)。金基石的研究屬于近代漢語音韻的理論研究,而李得春的研究則是近代漢語語音的參考子表。[4](2)吉林省《社科信息報》(1998年10月30日)曾高度評價李得春的《朝鮮對音文獻標音手冊》。“由李得春教授主持的這項課題全面整理進而與近代漢語做系統比較,用翔實的資料、寬廣的視野對近代漢語音韻體系的演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將近代漢語音韻體系的研究擴展到新的廣度和深度。《手冊》工程浩繁,設計精心,操作細密。這部書無疑是研究朝鮮語音史和近代漢語語音史最為得力的工具書。該項目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它將為我國語言學事業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4](3)但《譯語類解》與之不同。李得春雖然認為《譯語類解》很重要,但是學術界一般把它看成一部詞匯對譯書,所以當時未被選用。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譯語類解》的研究結果不僅能為朝鮮語語音系統的研究提供參考價值,而且對于中國近代漢語,以及上古、中古漢語研究乃至中國漢字音演變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比如,在聲母方面,左音的中古全濁聲母有的還保留著濁音,但右音的中古全濁聲母已經消失,平聲字變為次清,仄聲字變為全清;中古整齒二等字大部分發生卷舌音化;中古見組和精組聲母還沒發生鄂化等等。在韻母方面,右音中的中古入聲字的韻尾[-p]、[-t]、[-k]完全消失;中古日母字當中,止攝開口呼字變為兒化等等。

總之,《譯語類解》是近代朝鮮語時期刊行的漢語學習書,而它的刊行年代又正處于近代漢語形成時期,因此它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近代漢語的特征。對《譯語類解》中的漢語詞匯和漢語語音的研究成果將有助于促進漢語語音史和詞匯史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金哲俊:《“類解”類文獻中的漢-朝詞匯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 金哲俊:《再論〈譯語類解〉》解釋詞標記法》,《東亞視角下的韓國學研究》,南京大學韓國學研究中心,2015年。

篇9

關鍵詞: 議論文 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

多年來,語文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法的束縛與桎梏,文體概念根深蒂固。教記敘文,必然“六要素”入手,教說明文必然從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要素著眼,教議論文則必然對論點、論據、論證逐一分析。教師按照各種文體特點備課,按照文體特征設計教學方法,本無可厚非,但是,長此以往,便會形成機械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壓抑。如此教學,學生學習議論文的興趣不濃,教學質量不高。

一、抓住一個“愛”字,牽住一個“美”字,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之情。

《繼續為祖國語言的純潔健康而斗爭》一文被選入教材,而且排在職高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作為開篇課目,意義在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激情,只有激發熱愛之情,學生才會提高學國語言的興趣,這正是職業高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因此,在教學中,我沒有按照課文開門見山引出論題的方式講解,而是一上課,首先播放了高爾基的《海燕》,錄音播完,教室里一片寂靜,同學們久久沉浸在語言的藝術中,幾秒后,我又播放了歌曲《祖國,你好!》,在播放歌曲的過程中,部分學生情不自禁地隨著錄音唱起來,最后加入的人越來越多,整個課堂沉浸在一片激情之中。歌曲一停止,我說開場白:同學們,我想無論是世界名篇,還是音樂藝術,我們豐富的祖國語言都能完美地表現它,從而使我們得到美的享受,讓我們盡情地熱愛祖國的文字,這就是愛國的開始。現在,讓我們帶著一種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認真讀一遍課文。這樣,在良好的氛圍中,我們開始了對課文的感悟與學習。

二、引入競賽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

當前,我國語言文字工作的要求,首先是推廣普通話。《繼續為祖國語言的純潔健康而斗爭》一文在開始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社會上語言文字使用狀況的確太混亂了。”這種混亂狀況,其中就有以方言泛濫為代表的語言混亂。結合所帶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正有使用方言的不良習慣,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有平定、盂縣、郊區的學生,由于受方言習慣的影響,他們都不愿意講普通話,尤其是盂縣的學生,甚至會把“下雨”讀成“哈雨”。這個笑話并沒有夸大其詞。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我采用競賽模式。我讓平定、盂縣、郊區、礦區、市區的學生分別推薦一名代表,用普通話朗讀杜甫的詩歌《春夜喜雨》,在比賽過程中,由于方言的緣故,勝負很快就見分曉,市區第一,盂縣落后。我又寫了一個繞口令,分小組比賽,對于表現出色的個人均加分,記入個人平時成績。采用這樣的形式的確讓學生體會到了方言對普通話的影響,較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普通話的積極性。由于時間關系,不能進行更多項目比賽,但我相信,引入競賽形式能適時營造課堂氣氛,長期堅持,學生會把課堂當做一種挑戰,久而久之便會提高語文能力。

三、加強合作學習,不斷規范漢字。

篇10

2.漢字教學的目的。所謂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現代漢字教學是指:以外國人為對象的、以現代漢字為內容的、用外語教學方法進行的、旨在掌握漢字運用技能的教學活動。漢字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講清現代漢字的形、音、義,幫助學生認讀漢字,書寫漢字,學習漢語,掌握漢語的書面語;當然,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同時必然也在接觸和學習漢字文化,毫無疑問,這是漢字教學自然產生的客觀效果,無須刻意追求。必須特別強調,漢字是語素文字,一個學生掌握漢字數量的多少,不僅關系到學生的漢語口語水平的高低,而且也是學好漢語書面語的關鍵。

3.漢字教學的現狀。現代漢字教學,應該貼近教學對象的實際。我們的教學對象可分兩類:一類是既不懂漢語又不識漢字、在語系上和文字體系上跟漢語漢字完全不同的歐美等國學生;另一類是同屬漢字文化圈的日本、韓國學生。后者雖然認識一些常用漢字,但不會說漢語,而且日語和韓語在語系上跟漢語沒有親屬關系。比較起來,日本學生和韓國學生學習漢字相對比較容易,因為,日本學生在中學階段就會日本常用漢字1945個,韓國學生也會1800個韓國常用漢字,撇開讀音不談,這對他們學習漢語詞匯會有一定幫助。不過,由于日本和韓國漢字的字義在借用漢字時跟中國漢字在內涵和外延上不盡相同,因此他們很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負面效用,有名的例子是:日本的“手紙”相當于漢語的“信”,漢語的“點心”則相當于韓國的“午飯”。從學習漢字的角度,漢字文化圈的學生肯定要比漢字文化圈外的學生容易得多,但是必須指出,三個國家的漢字分別記錄的是三種不同的語言,因而日本、韓國學生在學習中國漢字時都應該把漢字當作外語外文來學習,不這樣是學不好漢語的。事實上,也許由于認識上的偏差,日本和韓國學生并沒有因為認得漢字的優勢而一定比歐美學生學得更好,特別是口頭表達方面。

當然,學習繁富復雜的漢字,對于年過20的歐美學生而言也絕不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若要記憶更是苦不堪言。據我所知,國內大多數學校都比較重視漢字教學,作出了較好的安排。在初級階段有的學校還專門開設了漢字課,布置漢字書寫練習。到了中級階段,則把漢字教學置于課文教學之中,漢字教學與漢語詞匯教學同步進行。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把漢字教學與漢語詞匯教學結合起來,使學生比較準確地理解漢字的字義;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可能也會產生弊端,以詞匯教學取代漢字教學。因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常把注意力放在課文的閱讀與理解上面,關注的是詞語和語法教學,漢字只是作為一個詞匯單位教給學生,這樣很容易忽視漢字的教學。所以,有人說,所謂漢字教學只是初級階段才有,到了中級之后就不知不覺地被取消了,很難說還有嚴格意義上的對外漢字教學。我認為,漢字教學應該貫徹基礎漢語教學階段的全過程。當學生看到“美不勝收”時,首先是查看英語翻譯:So many beautiful things that one simply can't take the mall in.或者more beauty tha one can't takein. 他們是從英語翻譯來了解該成語的含義,卻不大理會這一成語四個漢字的字形、讀音和字義。他們通常從圖形上認讀漢字,攝取漢字的形體圖像,疏于記憶,如果教師不作特別強調和提示,學生們很難分辨漢字的部件和筆畫,因此寫起來常常丟三落四。通常的情況是,各校一年級學習漢語的人數很多,但許多人淺嘗輒止,遇有困難就半途而廢。“經過十年寒窗生活以后,只剩下極少數的學生攀登碩士或博士的高峰。”(柯彼德,1997)據我所知,即使這些佼佼者,他們的畢業論文幾乎很少是用漢語寫就的,通常是用自己的母語。他們的漢語說得很流利,但是他們中一些人在閱讀、特別在書寫方面依然存在許多困難,離所謂“語言通”“文化通”和“中國通”還有相當的距離,“最明顯的原因是漢字的難關”。(柯彼德,1997)他們對漢字往往缺乏審斷能力,不能分辨“浹、挾、狹、鋏,擋、檔、襠,買、賣、實,沒、設,訥、納、吶、衲,募、幕、驀、慕、暮,卷、券”等等,所以動起筆來常常出錯;打出來的文字也錯得離奇。這就是當前的漢字教學情況。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理論層面上,有人從本體論出發,認為先有語言,后有文字,文字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符號是可以跟本體分離的。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是美國結構主義者John De Francis,他主編的《初級漢語讀本》《中級漢語讀本》《高級漢語讀本》就分為拼音本和漢字本兩種。他主張先教會話,后教漢字,對于那些只想學習會話單項技能的人也可以不教漢字。這種看法和做法曾流行于歐美。這種看法也深深地影響著歐美學生,他們普遍地存在著重口語、輕漢字、重閱讀、輕書寫的傾向。從哲學層面上說,我以為語言先于文字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某種語言一旦擁有了文字,文字對語言的反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像漢字這樣的語素文字對漢語的反作用尤其明顯,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是漢字保留了古代漢語的詞語,保留了古代圣賢的語錄,保留了古代優秀的詩詞歌賦、格言成語,保留了古代漢語特有的語法格式,并把它們中的一些成分原封不動地保留在現代漢語之中。漢字與漢語簡直難解難分。一個外國學生,如果真的要學好漢語,成為漢語方面的高級人才,我想,不學習、掌握漢字簡直是不可能的,把漢語學習跟漢字學習對立起來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事實上,漢字已經成為漢語特定的組成部分,學習漢字就是學習漢語;若要學好漢語,必須得學習漢字。

在操作層面上,有人從同源論出發,認為漢字就是漢文化,在教漢字時往往大講漢字的源流嬗變、文化考察、風俗探源、書法藝術欣賞等等。如果如此理解漢字教學,人們就可以這樣講授“茶”字:“茶”在《說文·草部》中為“荼”:“荼,苦荼也,從草余聲。同都切。”據大徐本注:“此即今之茶字。”然后引證《廣韻》:“宅如切,平麻澄。”再論“茶”字三種寫法“茶、梌、荼”,根據《唐陸羽〈茶經·一之源〉》注解:從草,當作“茶”,其字出自《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梌”,其字出自《本草》;草木并,當作“荼”,其字出自《爾雅》。再解釋“茶”的民俗含義:“舊時訂婚聘禮的代稱。如三茶六禮,受茶。”明陳耀文《天中記·茶》:“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則不復生,故俗聘婦必以茶為禮。”《清平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行什么財禮?下什么茶?”再講茶的種類,茶的功能,茶具、茶道等等。講者用心良苦,努力在弘揚漢字文化,聽者如墜入云霧之中,一無所獲。難道這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現代漢字教學嗎?當然不是。正確的方法是,講清“茶”的形、音、義,告訴學生“茶”字的用法和寫法。還有,教師可以通過組詞練習,比如“紅茶、綠茶、新茶、陳茶,茶館、茶道、茶點”等,并且隔三差五地考考學生們記住了沒有。事情就這么簡單!

我認為,只有在理念上和操作上取得一致的看法,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現代漢字教學,才能實現漢字教學的目標。

4.現代漢字不同于古代漢字。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教學應該定位于現代漢字。現代漢字雖是古代漢字的發展,但是經隸變后的漢字形體已經由圓而直,大幅度地喪失了以形示義的功能,漢字已逐漸脫離了圖畫的意味,變成了一種記錄語言的符號。這是漢字成熟的標志。傳統的“六書”理論雖與現代文字學有相通之處,但已不能完全適用于現代漢字的分析。同樣的術語有的名同字異。比如,“六書”中的象形字“日、月、山、水、手、心、子、女、弓、矢、刀、戈、戶、舟”等在現代漢字中已不再具有象形的特質,變成了記號字。“日”字在“晴、明、旦、昏、曬、暉、晨、暗”中只是意符。“六書”中的指示字,如“凹、凸、丫、一、二、三”在現代漢字中卻已成了象形字。在簡化字中又出現了許多新會意字,如“寶、筆、塵、糶、糴、淚、滅、灶”等等。古代漢字中的所謂形聲字,如“江、河、打、布、刻、蛇、霜、逃、醉”等在現代漢字中已變成半意符、半記號字。在“六書”中有些形聲字已與今義不同,如“騙”:《集韻》匹羨切。《字略》:“騙,躍上馬也。”現指“欺騙”意。“特”,《說文解字》:“特,樸特,牛父也。從牛寺聲,徒得切。”“牛父”即“公牛”,現指“特別,特殊”義,意符和聲符均發生變化,成了合體記號字。漢字教學,雖然古今不能截然分開,但在觀念上必須區分古今漢字。

5.對外漢字的教學內容。漢字教學是實用科學。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應該具有豐富的漢字知識,但并不是把這些知識統統都要倒給學生。一方面要加強現代漢字本身的研究,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用于漢字教學之中;一方面也要研究漢字的教學方法,了解學生的實際,選中切合學生學習漢字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反復講練,形象而直觀地分層級進行漢字教學。

首先,講清現代漢字的性質。漢字是語素文字,而非拼音文字。一個漢字均由形、音、義三個部分組成。形、音可以變化,但基本字義一般不變。如:“女”,《說文解字》:“婦人也,象形。王育說。凡女之屬皆從女,尼呂切。”現代漢字“女”字形由篆而隸而楷,但基本字義不變。很多由“女”組成的合體字僅《說文》就有“姓、娶、婚、妻、姑、妹”等244個。“女”作為基本語素,可組成多字結,前置如“女兒、女方、女工、女皇、女人、女色、女士、女強人”等等,“女”也可后置,如“處女、閨女、、美女、少女”等等。記住一個“女”,就可以認知由“女”組成的合成字以及跟“女”有關詞語的意義,由此可見,記憶構字能力很強的獨體字,對于學習漢語和漢字是何等重要!

現代漢語常用漢字有3500個。對外漢語教學根據實際對3500個常用漢字作了適當的微調,按照《漢語水平·漢字等級大綱》規定:甲級漢字800個,乙級漢字804個,丙級漢字500+11個,丁級漢字2864+41,共計2905個,可以據此編寫教材,進行課堂教學和教學測試。至于是否要把2905個漢字再分成“復用式掌握”或者“領會式掌握”,這是可以而且應該研究的。

其次,解析現代漢字的字形結構。現代漢字整字可分為獨體字和合成字兩種。“六書”中的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獨體字,會意字和形聲字都是合體字。現代漢字中的獨體字多半來自古代象形字和指示字。前者如“人、手、水、火、日、月、禾、田、井、蟲、止”等,后者如“甘、方、七、八、上、下、本、末”;有些合成字是經簡化后而進入獨體字,如“龍、專、門、書、衛”等。現代漢字的合成字多數來自古代會意字和形聲字:前者如“休、林、男、旅、蓋、析”等,后者如“芽、理、簡、案、沐、際、盛”等;少數來自古代象形字和指事字:前者如“燕、魚、泉、阜”,后者如“亦”。(蘇培成,1994,pp.70)應該讓學生知道,獨體字既是常用漢字,又是構成合成字的部件,組字能力很強,必須牢牢記住。解析合體字可以理性地了解漢字的構造原理,領悟漢字的理據性,從而掌握記憶和書寫漢字的訣竅。應該指出,在造字過程中,“有的字有理據,有的字沒有理據,有的字有部分理據。有的在造的時候就沒有理據,有的字本來有理據,在發展過程中失去理據。”(蘇培成,1994,pp.81)所以,應該特別強調,記憶漢字不能沒有訣竅,也不能沒有方法,但是最基本的方法只有一個字:記!這一點應該向沒有背誦習慣的歐美學生反復說明,反復強調!

轉貼于 第三,剖析漢字的部件。部件也叫字根、字元、字素、字形,是漢字基本結構單位。獨體字只有一個部件,合體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部件。“地、和、對、好、動、園”等是兩個部件,“想、娶、樹、坐、渠、謝”是三個部件,“營、韶、筐”等是四個部件,“燥、贏、膏”等是五個部件,“麓、臂”等是六個部件,“憨、鱗”等是七個部件,“齉”是八個部件。部件與部件的組合是分層進行的,不是一次組合而成。如:附圖(略)“韶”的部件是“立、日、刀、口”,這些可稱為末級部件。末級部件一般都可以成為獨體字。由此可見,剖析一個字的部件對于認知漢字的構造和正確地書寫漢字都是很有幫助的。

第四,講授現代漢字的筆畫。筆畫是構造漢字的線條,是漢字構形的最小單位。現代漢語通用字中最小的漢字只有一畫,如“一、乙”等,最多的是36畫,如“齉”字。其中以9畫字居多,10畫和11畫次之。如果把提歸入橫,捺歸入點,鉤歸入折,漢字基本筆形有五類:橫,豎,撇,點,折;并有26個派生筆形。(參見蘇培成,1994,pp.59)我認為應該教會學生正確書寫漢字的先后順序,要求學生掌握漢字書寫的基本筆順:1.先橫后豎:十、干、豐;2.先撇后捺:八、人、入;3.先上后下:三、京、高;4.先左后右:川、衍、做;5.先外后內:月、勻、同;6.先中間后兩邊:小、水、辦;7.先進去后關門:回、目、國。教授漢字時,教師始終應該對學生嚴格要求,認真訓練,反復默寫,養成規范的書寫習慣,這對學生將會受益無窮!

6.漢字教學的方法。國家漢辦頒布的《漢語水平·漢字等級大綱》不同于一般的教學大綱,而是一種規范性的水平大綱。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實施《漢字等級大綱》需要另訂漢字教學計劃。母語的漢字教學與對外漢字教學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學習者已會說漢語后再學漢字,其教學順序是從字詞,學字難和學詞易是對立的也是互補的;后者是學習者既不會漢語也不識漢字,其教學順序則相反,是從詞字,學漢字和學詞是同步進行的。(參見劉英林等,1995,pp.19)因此,絕大多數學校的對外漢語教材都是把漢語的詞匯教學和漢字教學結合在一起,同步進行。我以為這是很好的方法;我只是擔心,如果安排不妥,只注意詞匯教學,就會影響漢字的掌握。漢字教學的方法值得研究。要加強科學性和計劃性,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

首先,應該制定漢字教學計劃,把《漢語水平·漢字等級大綱》所列的甲級字、乙級字、丙級字和丁級字具體化,也就是要制定一個怎樣分別實現上述各級字目標的具體規劃。具體要求是:列出一份漢字教學計劃,列出漢字教學點,確定每一課應教的重點漢字,并將這些漢字醒目地印在課本的顯著位置。就像John De Francis在他主編的《初級漢語讀本》(漢字本)等教材中所做的那樣,每一課都用方框列出一組漢字,放在課文的右上角,以供學生讀寫、記憶。教師應該采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記住這些漢字。

其次,在這份漢字教學計劃中,應該分層次地列出構字能力很強的獨體字和常用合體字,精選例字,用現代漢字學的理論,精當地解析這些例字的字形(部件、筆畫、筆形和筆順)、構造(意符、聲符、記號及其變體)和理據,以利學生認知和記憶。據本人統計,在甲級800個字中,有獨體字137個,約占5.7%。如“八、白、百、半、辦、包、本、必、不、布、才、長、廠、丁、車、成、大、單、當、刀、電、東、兒、二、發、反、方、飛、豐、夫、干、個、工、廣、互、戶、幾、己、見、斤、火、九、開、口、樂、立、力、了、六、錄、寫、買、毛、么、門、米、母、內、年、牛、農、女、片、平、七、其、氣、千、目、求、去、人、日、三、色、上、少、聲、生、十、史、示、事、手、術、束、水、四、太、無、頭、萬、為、文、五、午、西、習、系、下、先、小、辛、羊、也、頁、業、一、衣、已、以、義、永、尤、有、友、右、魚、元、月、云、再、在、占、正、之、中、主、子、自、走、足、左”。這些獨體字,一般使用頻率很高,構字能力也很強。比如,學會了“木”與“白”,就很容易理解“柏”:“木”是意符,“白”是聲符,也容易理解“材”“桿”等等,具有認知意義。在解釋漢字字義時,不宜把一個字的所有義項一古腦兒全教給學生,因為他們領會不了,應該分層地進行,先教基本的常用義,再教派生義,用逐步積累、不斷加深的方法,讓學生最終掌握一個漢字的主要義項和基本用法。實踐證明:解析漢字的部件及其意符和聲符對于理解和記憶合體字都是有效的方法。

第三,分析現代漢字的結構也是學習和記憶漢字的有效方法。統計表明,現代漢字的構成方法主要是形聲字,約占90%,會意次之,象形極少。這跟《說文解字》相似:《說文》共收9353個小篆,其中形聲字7967個,約占85%。所以,我們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形聲字教學上面。由于語言的變化,現代漢語的形聲字有三種情況:1.狹義形聲字,如“湖、榆、惱、疤、搬、苞、楓、陲、俘、荷、獅、銅、謂、鋅、洲、株、磚、膚、護、驚、態、鐘、樁、油、娶、駟”等;2.廣義形聲字,如“江、河”;3.半意符半記號字,如“缺、刻、蛇、霜、逃、醉、燦、礎、燈、爐、擁”等。除狹義形聲字外,學習者都需要特別記憶,避免字讀半邊的類推錯誤。從現代漢字學的觀點,由于篆書隸化而楷,古代的象形字已變為獨體記號字,如“日、月、山、水、手、心、子、女、弓、矢、刀、戈、戶、舟”等,如能適當作些溯源分析,有助于了解這些字符的涵義,可能會激發起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但不宜離題萬里。我不贊成在講現代漢字時,過分渲染漢字的象形特征,因為這不是現代漢字的本質,也不符合事實,即使在《說文》中也只有象形字364個,僅占3.8%。在教學中,偶而也可采用“戲說漢字”的辦法,使人一笑也是效果,但是不能成為析字的主要方法。因為它既不能揭示漢字的構造規律,也無助于理性地認知漢字、記憶漢字。

第四,對比結構異同,區別易淆之字。漢語是一個龐大的字符集。漢字是語素文字,不同的漢字表示不同的語素,不同語素則用不同的漢字來區別。漢字的方塊形體限制了漢字的構造,一個漢字與另一個漢字只能靠部件、筆畫、橫豎、長短、位置等來加以區別,這就給漢字造成紛繁復雜的局面。初學者常常不易分辨。從字形方面分析,常見易淆的情況有:多橫少點:亨享,兔免;上長下短:未末,士、土;左同右異:擾、攏,傖、倫;左異右同:課、棵、裸;上同下異:暮、幕,簡、筒;下同上異:籍、藉;外同內異:遣、遺,圓、圜;左右相同,中間有別:辨、辯、瓣。從字義方面分析,因理據和用法而引起的混淆有:字義理解不準:(國)事、(國)是;很、狠;用法分辨不清:作(法)、做(法),分(子)、份(子)等等。從書寫方面分析,容易出錯的是:筆畫增損,筆形失準,筆順顛倒,部件易位,偏旁竄亂,間架不勻,以及由于形似、音近或義近導致寫錯別字。(石定果,1997)由于打印不便,恕不一一例舉。經驗表明,當學生已經學過了一些漢字,在認讀或書寫時出現混淆或錯誤時,教師如能進行結構、字義和用法方面的對比,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總之,對外漢字教學,對于外國學生學習漢語和書寫漢字都至為重要。應該重視對外漢字教學,應該編制一份對外漢字教學大綱,詳列漢字教學點;應該講究漢字教學方法;應該編寫一套能夠體現《漢語水平·漢字等級大綱》的教材。這應該成為完善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大目標。

【參考文獻】

[1]石定果《漢字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孟柱憶《韓國漢語教學的特點和問題》,同[1]。

[3]白樂桑《漢語教材中的文、語領土之爭:是合并,還是自主,抑或分離?》,同[1]。

[4]柯彼德《漢字文化和漢字教學》,同[1]。

[5]安子介《漢字的再認識》,《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8。

[6]盧紹昌《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教學的新嘗試》,同[5]。

[7]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8]杜智群《形近易誤字八百組》,印刷工業出版社,1984。

[9]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語文出版社,1996。

[10]劉志基《漢字與古代人生風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11]鐘秋生《華文教育錯誤字辨析》,新加坡華文研究會,1990。

[12]陳仁鳳、陳阿寶《一千高頻度漢字的解析及教學構想》,《語言文字應用》1998年第1期。

[13]劉英林等《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