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護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09:0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透析護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血液透析作為尿毒癥患者的一種治療手段需要長期不間斷地進行,血液透析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的發生,給尿毒癥患者帶來了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同時對血液透析的治療和護理工作及患者的康復也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因此,護理人員應通過加強對患者的心理支持護理,通過建立醫患共同參與模式,使護患雙方相互信任,協調配合,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態,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其透析質量和生活質量。筆者對我院2008年1月至12月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心理分析,并總結相應的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一、臨床資料
2008年1月至12月,透析7028人次,年齡26~78歲,其中女性患者2803人次,男性患者4225人次。
二、常見心理問題
抑郁、焦慮和恐懼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較常見的心理問題,少數患者有敵對、不合作行為、悲觀、疑慮、孤獨、寂寞等心理問題。
三、原因分析
3.1患者的角色改變
由于不能很快適應社會角色的改變而產生一系列情緒反應。患者自身的心理素質、性格差異、社會上醫療知識的宣傳、疾病知識的缺乏、不了解疾病的性質和預后而產生焦慮,甚至恐懼,終日郁郁寡歡。
3.2不良的心理情緒
因為生病而懊惱,同時為日后的經濟開支及病后的家庭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等問題而擔憂,產生不良心理情緒。患病后家庭、工作發生的巨大的改變,給患者自己和家庭會帶來重大的損失。血液透析的不間斷性給患者帶來經濟負擔和巨大的心理壓力,因而產生抑郁、悲觀失望的情緒。這些壓力會造成患者情緒低落、心情抑郁、焦慮,甚至萌生厭世的自殺傾向。
3.3尿毒癥原因
尿毒癥本身引起的胃腸道、心血管、肌肉、骨骼、皮膚及神經系統的不適,導致患者緊張、焦慮和恐懼。
另外,尿毒癥患者體內酸堿平衡失調,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中分子毒素的蓄積,這些都可以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引起記憶力減退、抑郁。
3.4患者對血液透析不適應
由于血液透析而引起的飲食習慣的改變,如必須控制飲食和進水量,對血液透析中產生的不良反應,如低血壓、透析失衡綜合征等不耐受,工作人員技術不熟練引起的穿刺處的血腫和滲血等各方面因素導致患者產生恐懼、焦慮。
3.5對透析治療的疑慮
生活拮據、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對需要依賴血液透析治療維持生命將信將疑,常常不聽從醫護人員的正確勸告和治療方案,而迷信于一些草藥、偏方、“名醫”等。
3.6環境的影響
由于患者脫離了原有的工作,不能正常參加社交活動,害怕受到冷落、鄙視,容易產生孤獨感。醫患關系、患者之間的關系及患者家屬的支持情況對患者的心理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四、護理措施
4.1健康教育
由于患者對尿毒癥及血液透析相關知識缺乏,易造成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健康宣教尤為重要。對于初次透析的患者,要使其明白,血液透析是全部或部分代替腎臟功能的必要途徑,不必對血液透析產生抗拒感,要告知血液透析的過程、方法和作用,透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使其從焦慮、恐懼中解脫出來。對于長期透析患者,要告知其生活起居、飲食、服藥方面的注意事項,特別要注意內瘺的保護,告知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如低血壓、失衡綜合癥、貧血、低蛋白血癥等,使患者對血液透析中出現的問題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不至于驚慌失措。對長期血液透析后出現的自身形象改變,要鼓勵患者勇敢面對,不要沮喪、自卑。
4.2家庭和社會的支持
隨著透析時間的延長,病人易產生自卑感和強大的經濟壓力,認為自己只會加重家庭和社會的負擔。良好的社會、家庭支持,對血液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保護作用。護理人員主動與病人及家屬交流、溝通,使病人適應新的社會角色,鼓勵患者回歸社會,進行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經濟收入,減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同時充實自己,分散對疾病的注意力,體現自我價值,增加自信心,保持健康心態,提高生活質量。
4.3提供人性化護理
要努力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的透析環境,營造一個以人為本、尊重病人、關心病人的氛圍,理解、重視患者的需要,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給患者以更多的人文關懷,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的不同,采取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方案,要以和藹可親的服務態度,豐富的理論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術,取得病人的信賴,減輕病人的痛苦。
4.4心理治療
對于有嚴重心理障礙的患者,應鼓勵患者到心理門診治療。
五、小結
尿毒癥病人對治療的態度是影響其生存質量最大的心理因素,喚起病人對治療的信心是心理護理的關鍵。本組通過心理護理,使患者處于接受透析治療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狀態,保持良好的情緒,積極主動配合護理工作,幫助患者學會自我心理疏導,克服消極心理,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延長了患者生命,提高了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林惠鳳.《實用血液凈化護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40-41.
[2]王健文.《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護理研究,2004,18(2):311-312.
[3]董麗潔.《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及護理體會》[J].實用醫技雜志,2005,12(8B):2279.
[4]茹海鳳,黃榮英.《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安全管理體會》[J].臨床醫學工程,2009,16(4):79-80.
篇2
作者:黃娟
創造良好的住院環境安排患者住單人房間,病房設施相對簡單,窗戶安裝防護欄,家屬24h陪護,房間內不能有刀、剪、繩等危險物品,工作人員每天進行危險品檢查,將風險系數降到最低。護理人員方面加強護士對精神病專科知識的培訓我院護理部在新護士崗前培訓、提高年輕護士素質活動等過程中集中對護士進行精神科知識系列講座。護士除掌握外科專科護理知識外,還要讓外科每一位護士了解精神科常見病的臨床表現、治療護理的要點,掌握精神科最基本的護理操作技能,比如保護帶的使用、口服藥發放的注意事項等。掌握精神病患者突發事件風險預案,利用早會等時間對精神科相關知識進行提問,以便更好地掌握運用。加強護士對風險防范意識的教育護理人員對安全護理重要性的認識和較強的法律觀念是做好安全護理工作的前提[4]。認真組織護士學習醫療護理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如《侵權責任法》、《住院患者安全目標》等,使其在思想上樹立安全第一的觀念,提高護士的法律意識、安全意識。患者安全工作主要依賴護理人員的巡視,不能認為與家屬簽訂了《開放式病房住院須知》護士就沒有責任了,就有了安全的保證。在患者入院時做好全面的體格檢查及精神科檢查,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資料。了解患者的服藥情況、對自身疾病的自知力,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其目前精神癥狀的控制情況,有無自殺、沖動傷人、外跑等,若有立即采取嚴格的防范措施。加強醫患溝通,履行告知義務精神病患者入院時護士應做好與家屬之間的有效溝通,共同制定安全防范措施,減少隱患因素,為患者安全提供保障[5]。讓家屬簽訂的所有文件資料需逐條解釋清楚,使其明白應盡到的監護責任。同時對其進行患者疾病知識、安全管理知識等方面的宣教,尤其是入住普通病房的相關注意事項,患者家屬24h陪護的重要性,確保患者安全,若有事離開患者,需告知當班護士,待科室安排專門護士負責看護時方可離開。
認真落實好關鍵流程的患者識別制度由于精神病患者精神癥狀的特殊性,護士不能與其進行有效的溝通、查對,必須采用腕帶識別等兩種以上的患者身份識別方法。由精神科轉入的患者責任護士要與精神科護士進行全面的交接,患者手術時護士要認真填術患者交接班本,手術前后要做好與手術室護士的床頭交接。重點加強病情觀察,切實落實好各項治療護理措施除按外科一般護理常規進行護理以外,每10~15min巡視病房1次,觀察患者的軀體癥狀及精神癥狀有無改善,精神病患者由于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對疼痛等不適反應比較遲鈍,術后由于的作用有可能掩蓋病情,護士要善于發現患者病情變化的先兆表現,發現異常,及時匯報醫師處理。按時測量患者的生命體征,測量體溫時做到表不離手,手不離表。準確及時給藥,發放口服藥時要看好患者服藥下肚,確保治療效果。術后留置的各種管道確保在位通暢及有效引流,對治療不合作的患者遵醫囑給予使用保護帶進行適當的保護,交接班時作為病房的重點患者進行嚴格交接,當班護士對其病情做到心中有數。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溝通與教育家屬是患者最親近的人,患者的一些不適及想法最愿意跟家屬傾訴,他們24h陪護患者,對患者的病情、思想動態最了解。但其對精神疾病知識了解不夠,對監護缺乏足夠的重視,更缺乏應有的能力與技巧[6],安全意識淡薄,認識不到患者病情的嚴重性和潛在的危險性,故對家屬進行有效溝通與教育非常重要。囑其在陪護的過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舉止言行,發現異常及時與醫務人員聯系,起到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溝通的橋梁作用。同時護士多與患者交流,注意熱情、和藹、真誠,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鼓勵患者表達其想法,隨時掌握患者的思想動態。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釋,合理的要求盡量給予滿足,盡量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安心住院,積極配合治療,根據患者病情、自知力、理解力等靈活進行康復教育及護理指導[7],手術前向患者解釋疾病有關知識、手術必要性,手術后講解飲食、相關知識,各種導管留置目的、意義及重要性,囑其不能私自拔除導管。若有任何不適,及時告知護士。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加上精神病手術患者本身風險系數高,其存在著感覺、知覺、思維、注意、記憶、智能、情感、意志、行為、意識等方面的障礙,反應遲鈍,主訴不準確[8],均能影響患者對病情的表述和治療的配合,同時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安全隱患多,因此,要求我們護理工作者在護理服務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完善、改進,不斷地進行學習,同時注意平時工作經驗的積累。在倡導人文關懷的同時加強制度管理,加強風險防范,確保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與患者及家屬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做好有效的溝通,加強對陪護的管理,降低安全隱患,確保精神病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的安全,提升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
篇3
作者:陸彩萍 唐寶萍 蘇潔靜 梁秀瓊 譚湘樺 單位:都安縣人民醫院質控科 都安縣人民醫院骨科
在充分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礎上,指導患者飲食注意事項,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食新鮮水果、蔬菜、蜂蜜等有助于潤腸通便的食物[10]。并告知患者應該少量多餐,營養豐富,定時定量,避免食用鹽腌和過冷、過燙、過辣以及易產生氣體的食物。③根據患者病情,合理安排娛樂項目,分散其精神壓力,例如每天早晨安排收聽30分鐘左右輕快優美的音樂,上午讀報紙、小說或聽故事等,把營造成良好的病房氛圍,以便減少患者的焦慮情緒。④腹部按摩: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面向患者以臍為中心,四指并攏,順時針方向在下腹部行環狀按摩,順序為升結腸到橫結腸到降結腸最后乙狀結腸,按摩的同時給予腹部一定壓力[11]。按摩在飯后1小時進行,每次30下,每天3-4次,腹部按摩一定要循序漸進,促進胃腸功能活動,以達到預防腹脹及縮短腹脹持續時間。⑤擴胸運動:指導患者在病床上進行擴胸運動,以減少或避免因長期臥床導致墜積性肺炎、肺不張而加重腹脹,擴胸運動每次15分鐘,每天4次左右,以患者不感疲勞為宜。⑥訓練患者進行排便反射保持大便通暢是預防腹脹的先決條件。囑患者無論有無便意,盡量每天同一時間盡量排便一次,以重建排便規律。⑦心理護理:通過前期建立的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對患者的熱情關懷,耐心解釋,盡量保持與患者的密切接觸,盡可能滿足其需求,向病人說明病情,講解胸腰椎骨折后腹脹的原因及預防措施,減少患者的發生腹脹的焦慮緊張情緒。調查方案入院首日起每天詢問兩組患者排氣排便次數及飯后腹脹、打嗝、臍周或者左上腹有無脹疼痛感,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腹脹現象,并且聽腸鳴音,檢查腹壁緊張度,叩擊有無鼓音,臍部是否凸出,如出現腹脹,腹痛,排氣排便障礙,惡心,嘔吐可判定為腹脹。并且錄兩組患者入組時至住院第10天腹脹發生情況及由腹脹引起的相關不適癥狀。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經過校對后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7.0建立數據庫,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造成消化道運動障礙[12-13],從而引起腹脹,腹痛。腹脹研究顯示腹脹可致腹痛,惡心,嘔吐,胸悶,胃灼熱,呼吸困難,而長期的長期腹脹可致頭暈,目眩,憂郁,焦慮及下背部疼痛[14-15]。為此,本研究采用系統化的護理對腰椎骨折患者進行護理,結果發現入院時對照組腹脹發生率為70.97,實驗組腹脹發生率為74.19%,兩組差異無明顯的統計學意義,經過治療和護理后入院低5天兩組患者腹脹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實驗組患者下降值9.68%,而對照組患者下降至45.16%,兩組入院后5天腹脹發生率有明顯的統計學差異,說明早期的系統化護理能明顯降低和改善腰椎患者腹脹的發生率,而隨著腹脹的減少惡心,嘔吐,胸悶,胃灼熱,等實驗組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呼吸困難實驗組為19.35%,對照組為38.71%,兩組差異無明顯的統計學意義,可能和樣本含量過小有關系。這說明早期的系統化得護理措施能減輕和減少腰椎骨折患者腹脹的發生和緩解以及發生的腹脹,從而減少因腹脹所致的減少惡心,嘔吐,胸悶,胃灼熱,呼吸困難等各種不適癥狀,減輕患者的痛苦。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入院后通過訪視患者和查看患者病歷從而對患者的病情,病史,及患者的飲食習慣,排便習慣,胃腸疾病史等情況都進行了解,并且進一步采用關心,同情的態度與病人交談,告訴患者醫院和主管護理人員的相關情況,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
進一步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及胃腸疾病方面的情況,給予患者個體化的護理指導,例如在飲食指導方面,囑患者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及蜂蜜等有助于潤腸通便的食物。并告知患者應該少量多餐,營養豐富,定時定量,避免食用鹽腌和煙過冷、過燙、過辣以及易產生氣體的食物;在護理過程中給予患者娛樂療效,通過影響迷走神經,而調節紊亂的胃腸功能,減少了腹脹的發生,在未出現腹脹的時候給予患者腹部按摩,腹部按摩可以通過皮膚的觸覺及壓力感受器沿脊髓傳至大腦,從而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并且腹部按摩可使胃泌素和胰島素水平明顯升高,使消化系統處于良好的平衡狀態。腹部按摩對胃腸道是一種機械刺激,可以很好的促進腸蠕動的加快,減少腹脹的發生。通過訓練患者按時排便,建立了排便反射,能減少大便在腸道的滯留時間,加速了腸蠕動從而減少了腹脹的發生。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早期的系統化的護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減少和環境腰椎骨折患者腹脹的發生,并且進一步避免了因腹脹導致的腹痛,惡心,嘔吐,胸悶,胃灼熱,呼吸困難的臨床癥狀,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篇4
MHD患者在長期治療中已經產生自我管理的意識與行為,但由于缺乏相關的知識、技能和強烈的自我管理動機,患者在自我管理過程中仍然存在種種問題[4-5]。指導長期性血液透析患者學會自我健康管理的方法,專業提供論文寫作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提高依從性,做好自我護理,積極配合醫護治療,對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將同伴教育運用于MHD患者自我健康管理中,觀察其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依從性的效果,為MHD患者尋求更為有效的自我健康管理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7月-2012年12月在本院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2例,男47例,女25例;年齡28~62歲,平均(45.12±14.13)歲;透析齡3個月~4年,平均(4.11±1.30)年;原發病為慢性腎小球腎炎38例,高血壓腎病22例,糖尿病腎病12例。透析方法為常規碳酸氫鹽透析,每周透析2~3次,每次4~5 h,血流量200~250 mL/min,應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72例患者均意識清醒,有正常的認知功能,能正確表達,按自愿參與的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透析年限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同伴教育方法 對照組給予MHD患者發放書面資料、隨機教育、集中講解授課3種形式在患者心理、內瘺自我護理、飲食、運動、透析并發癥預防等多方面進行健康指導,形成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框架。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同伴教育。
1.2.1 組長評選與培訓 觀察組根據原發疾病分為3個小組,每個小組8~16個人。從不同小組中各選擇1名治療依從性好、維持良好治療效果、透析時間不低于1年,理解領悟能力較好并為人熱情的患者作為同伴教育小組長。由專科醫護人員進行為期2周共6次的統一培訓。有研究表明心血管病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37.23%),腦血管病為其次(31.91%)[6-7]。糖尿病、高齡、低蛋白血癥是影響MHD患專業提供論文寫作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者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因此由腎病專科、糖尿病專科、心血管專科醫生和專科護士組成的工作團隊對3名組長進行培訓,共6次,每次約30~45 min。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同伴教育與自我健康管理的意義,如何帶動小組共同進步,血液透析依從性的重要性,維持性血液透析基本知識(用藥、自我監測的原則和方法),透析并發癥預防,同理心,生活指導(飲食、運動),動靜脈內瘺護理等。培訓方式主要采取集體培訓和單獨輔導,采用幻燈、健康教育小冊子、圖片等形式。培訓效果有效性主要由專科醫護人員通過提問、系統基本理論考核、查看執行效果等形式檢查各小組組長是否正確掌握培訓的內容,保證組長成為合格的同伴教育者。
1.2.2 同伴教育組員準備 同伴教育組員需將聯系電話提供給同伴小組組長,由小組長集中全體組員的電話號碼后印發給每一位組員,同時組長建立微信群,提供多種隨時咨詢、交流的通訊途徑。另外,要求組員定期參加同伴教育。
1.2.3 同伴教育的實施 由醫院血透室提供同伴教育活動室,同伴教育時間安排在星期二、五下午4點,每星期活動1次,每次30~45 min,要求所有的組員盡可能參加,活動內容主要血液透析依從性的重要性,維持性血液透析基本知識(用藥、自我監測的原則和方法),透析并發癥預防,同理心,生活指導(飲食、運動),動靜脈內瘺護理。活動由血透室醫護人員主持,活動現場有1~2名專科醫護人員負責現場監督和提供咨詢。具體活動內容首先由同伴小組長從中選擇1個主題內容進行,大約時間20~30 min。其次,鼓勵患者講述自己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體會,或因MHD造成的生活困惑以及心理活動過程等。活動結束前,主持人適當給予小禮物等鼓勵表揚活動中的積極分子,對同伴教育中不恰當的方法和觀念予以糾正,推廣對治療有益的經驗。同時要求同伴教育組長不定期、不定形式(電話、微信、見面等)與組內成員聯絡,交流飲食、運動鍛煉、體重控制、內瘺護理等自我照護的經驗和教訓,同時隨時解答組員提出的專業提供論文寫作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疑惑。如有組長不能確定的問題時與血透室醫護人員聯系,獲取專業的幫助。
1.3 觀察指標 觀察開展同伴教育1年后兩組患者回歸社會就業、生活自理、營養狀況及負性情緒、依從性等情況。負性情緒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測定,營養狀況用主觀綜合營養評估(SGA)法評估。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 字2檢驗,P<0.01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接受同伴教育1年后,觀察組各觀察指標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3 討論
3.1 自我健康管理現狀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主要來自血液透析治療與護理的復雜化,以及病情評判的局限性與進展、預后的無法預測性。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多處于中等水平以上[5-9]。有學者對MHD患者在自我效能、抑郁及社會支持研究方面證實該類患者自我效能得分,屬于中等偏下水平,且社會支持利用度不高[9-10]。多種因素綜合起來致使MHD患者自我健康管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目標。
3.2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年齡、性別、生活環境和經歷、文化和社會地位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的教育形式[11-12]。同伴教育作為一種行為干預的策略和教育形式,它以患者能力提高為中心,以病友間經驗分享為主體,具有 文化適宜性(即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可接受性(即同伴間容易溝通,交流更為自然)和經濟性(即花費少而提供服務有效)等優點,是一種良好的社會支持形式[13-14]。
本研究中同伴教育者與受教育的組員有類似或同樣的診療經歷,在同病相憐的感情基礎上使受教育組員更樂于接受來自于同伴的情感支持和言語勸說而不是單純接受醫護人員的說教,組員的良好治療效果以及逐步掌握MHD系統的知識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而組員當中的自信、樂觀和病情的穩定性會在組內起到積極向上的渲染作用,即暗示作用和榜樣作用。表1結果顯示,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使用同伴教育的方法可以促使患者對血透知識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在MHD患者回歸社會就業、完成家務勞動、保證營養狀況及負性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等方面有明顯的效果。
同伴教專業提供論文寫作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育促使組員在持續性血液透析治療過程中產生正性的改變,形成良好的健康行為,提高自我健康管理效果,明顯的提高患者依從性及生活質量。本研究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如主持人對同伴教育活動的掌控能力不足,患者家屬未能參與其中。在以后的研究中,應克服及糾正實施過程中的不足,充分發揮同伴教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秦潔,趙紅,汪彬,等.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2):185-187.
[2]孟淑蘭,潘麗娜,柴會悅,等.加強心理干預提高長期透析患者的生活質量[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4):90-91.
篇5
[論文摘要]目的:調查分級護理在臨床應用的現狀,找出分級護理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議。方法:隨機選取2007年3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內科系統、外科系統、婦科、兒科共19個病區的住院病人1816例,應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指定1名中級職稱以上護師到病房進行現況調查。結果:特級、三級護理病人的實際情況與分級護理標準基本符合;一、二級護理病人實際情況與分級護理標準不符合。結論:分級護理內容不完善是臨床病人護理級別與分級護理制度不符合的主要原因,應對分級護理內容加以改進,使臨床易于操作。
我國的分級護理始于1956年,為張開秀、黎秀芳等老前輩所倡導而成,一直沿用至今。在醫學科學和護理理論不斷發展的今天,原有分級護理制度中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已不能適應現代護理的要求[2],國內也有同行提出,分級護理的內容已相對陳舊,在臨床執行中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對我院分級護理臨床實施情況的調查,研究分析了執行分級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隨機選取2007年3~9月在我院內科系統、外科系統、婦科、兒科共19個病區住院的病人1816例進行分級護理實施情況調查,其中男961例,女855例,年齡6~78歲,平均年齡43.2歲。調查特級護理病人117例、一級護理病人441例、二級護理病人1012例、三級護理病人246例,本次調查發放問卷1816份,回收1816份,回收率100%。
1.2方法
根據分級護理制度中各級別護理的要求,設定了特級、一級、二級、三級4種問卷調查表。
1.2.1調查內容
(1)病人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診斷、住院科室。
(2)護理實施內容包括以下6個指標:①巡視病房間隔時間:分為24h專人護理,15~30min,1h,2h,>3h,12h;②生命體征監測間隔時間:分為15~30min,1h,2h,3h,4h,6h,8h,12h;③生活自理能力評價:分為完全依賴、部分依賴、自理3個層次;④基礎護理項目:包括口腔護理、皮膚護理、會陰護理;⑤心理護理;⑥衛生宣教。
1.2.2調查方法
指定1名經過培訓的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護師深入病房,用各級別護理問卷調查表,評價相應級別護理病人的病情,填寫調查表后收回匯總,統計出病人病情與級別護理的符合情況。
1.3符合率的評價標準
特級護理:能夠24h專人護理、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依賴的視為100%符合;一級護理:每15~30min巡視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或部分依賴的視為100%符合;二級護理:每1~2h巡視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依賴的視為100%符合;三級護理:每12h巡視病人1次,每日測體溫、脈搏、呼吸2次,生活完全自理的視為100%符合。
2結果
(1)本次調查中有266例病人的病情與其醫囑護理級別不符合,屬人為因素導致的,如醫生對分級護理認識的差異性和受收費因素影響,其級護理11例、一級護理91例、二級護理141例、三級護理23例。
(2)病人病情與醫囑護理級別符合情況見表1。
3討論
近幾年來,國內對分級護理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的人日漸增多,探討的問題愈加深刻,提出的建議應引起我們護理工作者的重視。本次臨床調查結果顯示,分級護理制度在臨床實施過程中確實存在諸多問題。
3.1分級護理內容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強
分級護理制度中有些內容較籠統,臨床執行中隨意性太大。例如,特級、一級護理對生命體征監測的間隔時間沒有具體的規定,本次調查級護理的病人間隔15~30min監測生命體征的65l例(61.3%),1h的22例(20.8%),2h的19例(17.9%);一級護理的病人中間隔1h監測生命體征的191例(54.6%),2h的52例(14.9%),3h的17例(4.8%),4h的90例(25.7%);沒有規定具體的時間范圍,形成同樣級別的護理,病情監測的時間卻相差甚遠。
3.2分級護理制度中病情依據和護理要求存在矛盾
分級護理制度中依據病人的病情輕重來決定病人的護理級別,并規定了相應的護理要求。在一級護理中,有時會出現病情與護理要求不符,有些病人需要給予完全的生活幫助,但不一定需要嚴密的病情觀察。本次調查中,骨科一級護理病人51例,其中46例(90.2%)為臥床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低,需要完全依賴或部分依賴,護理要求很高,但是生命體征相對平穩,并不需要隨時監測,給臨床護理級別的選擇帶來問題,給臨床醫生和護理人員帶來困惑。
3.3分級護理制度中有些內容執行有一定難度,不切合實際[4]
分級護理制度中要求對一級護理病人每15~30min巡視病房1次,該標準既概念模糊,又不可執行。每次巡視病房做什么,全面評估病人病情,還是監測生命體征,是否需要記錄,無明確規定。況且,本次調查中有此需要的病人僅為33.4%。再說,假如一個病區有10個一級護理病人,每個病人巡視1次需要5min,那么需要3個護士連續巡視才能完成,此標準適合特護的病人應用。調查又發現一級護理巡視病房時間間隔1h的183例(52.3%),生命體征監測時間間隔1h的191例(54.6%),每小時巡視時間的例數與每小時監測生命體征的例數接近,因此取消巡視時間的規定,改為病情監測時間更為合理。
3.4分級護理中病情依據滯后
由于醫學科學的快速發展,從前的疑難、危重病例,已經能夠很好地控制或治愈,例如腎衰竭病人在分級護理中定為一級護理,隨著血液透析技術的開展,不但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而且,定期透析病人還可以繼續參加工作。各種制度需要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進行修改,否則就會給臨床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3.5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分級護理制度中規定,對特級、一級、二級護理病人要做好基礎護理。但由于內容籠統,不同護理級別的病人需求不同,如特級護理病人基礎護理需要護士做,而一級、二級護理病人需要護士完全或部分協助。況且不同的疾病需要的基礎護理項目不同,如婦產科的病人會陰護理多,神經科的病人則需要口腔護理和皮膚護理。所以,不同護理級別、不同疾病不能一概而論。
3.6醫囑中護理級別不準確
在本次調查中有266例醫囑護理級別與病人需求不符,應為一級護理的病人,醫囑定為特級護理;應為二級護理的病人,醫囑定為一級護理等等,醫囑護理級別不準確的原因仍需要進一步探討。
4建議
分級護理制度病情依據不可能涵蓋所有疾病,建議用生命體征監測時間的長短,作為病情輕重的依據,取消巡視病房時間;另外可以根據病人的自理能力分為不同的活動度,護士根據病人的活動度給予生活協助,病情監測與生活護理應分別分級分度,匹配使用;基礎護理項目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分別對待,以便使分級護理制度更實用、便于操作。
參考文獻
1丁言雯.護理學基礎.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63
2劉義蘭.對分級護理制的商榷.護理學雜志,2006,21(12):44-45
篇6
讓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工作情況吧,年終述職報告不僅僅是工作中的一個過場,更是我們職業生涯階段的一個結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企業年終述職報告范文,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企業年終述職報告范文1各位領導、同事們:
大家好!
一年又在我們忙碌的腳步中匆匆而過,回顧20--年的工作,有付出也有收獲。在這一年的工作中,我學到了很多的事情,現我就20--年的個人工作做個總結。
在這一年里,我在院領導,和護士長的正確領導下,緊跟衛生改革發展的步伐,盡力完成護士長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在工作中自覺遵守醫院的各項工作制度,嚴格履行崗位職責,保質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務,全年無差錯事故發生,嚴格要求自己,刻苦鉆研業務,積極參加醫院、科室組織的各項學習活動。
住院部作為醫院對外的窗口之一,反映了單位的形象,我作為本院其中一員,應該用我的熱情和努力,以敏銳的觀察力,以頑強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奮力拼搏,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己,在工作之余及時的總結自己的經驗,取長補短,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的完善自我,為醫院的發展、壯大盡綿薄之力。
當然,在日常工作中,我也有很多不足和業務上的欠缺,比如:工作不夠細心。護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門精細的藝術,完美的工作就要求:全心投入,真誠相待,從心做起。
護理事業是一項崇高而神圣的事業,我為自己是護士隊伍中的一員而自豪。有人說:“護士要有一顆同情的心,還需要一雙愿意工作的手。”以后的工作中我會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素養,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學會換位思考,多體諒別人的難處,端正工作態度,時刻做到講究文明禮貌,事事遵循職業道德,始終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增強事業心,給大家留下好的印象。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可以獲得病患好評的同時,也能得到各位領導,護士長的認可。
我所從事的工作很普通,都是些點點滴滴,瑣瑣碎碎的事,沒有什么豐功偉績,但我從不覺得護理工作是一項簡單的工作,我覺得這是一份光榮的事業,我會盡我所能,不辜負頭頂上的這頂雪白神圣的護士帽。
以上就是我的述職報告,如有不當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企業年終述職報告范文2尊敬的董事長尊敬的領導和各位同仁:
大家好!
在此我首先感謝---以及同仁對我工作的關心指導和大力支持幫助。
來到---公司工作已有一年多了,回首這一年來的工作,真是記憶猶新。對--年在建工程的質量、安全、進度嚴格控制及資料歸檔工程移交,現歸納以下內容
1.對在建工程嚴格圖紙會審,為公司節約不必要的浪費。
2.嚴格控制質量:質量是施工企業的生命線,每天上班立即到現場巡視檢查,如果發現施工過程中有未按設計規范和圖紙施工部位,立即令施工方整改,狠抓落實,同時嚴格控制好進場材料必須做好二次檢驗及資料報驗。
在日常工作中,始終把安全生產作為內部管理上臺階的重要內容,將安全管理重點前移至班組和現場,狠抓施工單位班組工人安全教育,現場管理和過程中控制有效遏制了各類事故的發生。在控制安全,質量前提下,同時也控制進度,要求施工單位每周例會必須匯報周計劃,月計劃。嚴格按總進度計劃實施,以保證每一項工作計劃都能有的放矢,不打無準備的仗,無計劃之仗,做到言必行,行必正,正必果。保證施工工期,樹立良好的信譽形象。在建工程完工后及時要求施工單位把工程資料、竣工圖、決算書審報并報檔案館備案。
6.對工作要認真,對自己更要嚴格要求,嚴守紀律,潔身自好,做到不為他人謀取私利,不以權壓人,把公司和職工利益放在首位,始終把自己置身于法度之內,堅持不越雷池一步。
--年是公司加快發展的重要一年,作為公司職員自己有責任,也有信心,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改正不足之處,圍繞公司發展目標,求真務實,積極工作,權利服從領導交給我的任務,正視困難,迎接挑戰,為公司獻出一份薄力。
企業年終述職報告范文3對我有著特殊意義的20--年即將過去,回看這特殊的一年,仿佛歷歷在目。在今年的工作中,不遲到、不早退,能遵守各項院紀院規,尊敬領導,團結同事。主動積極的完成各級領導給予的工作任務。在科主任及護士長的領導下展開自身工作,并良好的開展和維持血液透析工作,較好的完成了20--年度的工作任務,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思想道德、政治品質方面
能夠認真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通過報紙、書籍積極學習政治理論,遵紀守法,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愛崗敬業,基友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積極主動認真學習護理展業知識,工作態度端正,認真負責,在醫療實踐過程中嚴格遵守醫德規范,規范操作。
二、專業知識、工作能力方面
我本著把工作做的更好這一目標,開闊創新,積極圓滿的完成以下本職工作,協助護士長做好病房的管理工作及安全管理工作;我能遵守血透室的崗位職責、工作流程、操作規范、做到超前思維,保證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能有據可查和及時解決,保證血透室工作順利開展。
在工作中,我本著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強化服務意識,用親切而有耐心的語言溝通來增強護患感情,細心的講解透析知識,給予飲食指導,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和對疾病的盲目感,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我還經常主動征求患者意見,不斷改善服務工作。在沒有家屬陪同的透析病人透析中,我能擔起家屬的責任,送水、熱飯、攙扶、更衣、協助大小便等,從不埋怨臟和累。
對于我的本職工作,我負有高度責任心,膽大心細。血液透析工作具有較高風險,作為護理操作者,我既有風險意識,又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避免風險,從而提高護理質量。除此之外,我還有具有高度的營銷意識,為醫院的經濟效益有著高度的敏銳性,做到服務好每位固定病人,留住每位咨詢病人,推廣醫院的軟件設施,吸引更多的病人。
三、不足之處及來年打算
我身上還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進,比如,在學習上仍有浮躁的情緒,感覺要學的東西太多,心浮氣躁,尤其是在遇到挫折時,不能冷靜處理;在工作上,有時存在著標準不高的現象,雖然基本上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但是在主動性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都是我今后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護理事業是一項崇高而圣神的事業,我為自己是護理隊伍中的一員而自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加倍努力,為護理事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在20--年,我會繼續發揚我在過去一年中的精神,做好自己的工作急病人之所急,為病人負責,為病人負責,我會全心全意工作,協助科主任和護士長讓我們醫院的血透室更富特色,更加壯大。
企業年終述職報告范文420--年在科主任、護士長正確領導下,回顧這一年來的工作,緊張中伴隨著充實,忙碌中伴隨著堅強,團結中伴隨喜悅。在院領導、科領導的正解帶領下,在同志們的互相幫助下,圓滿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擔的各項工作任務,本著“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深入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強化基礎護理,圓滿完成了各項護理工作,現將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在思想政治方面
積極擁護醫院的各項方針和規章制度,遵守醫德規范,操作規范,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嚴格按一名優秀合格護士的標準要求自己,堅持以質量為核心,病人的滿意度為標準,牢固樹立團隊精神。
二、工作學習方面
努力學習專科知識,克服業務上的不足。積極參加科室的工作,積極推行優質護理服務,做好各項基礎護理,能身先士卒,積極參與其中,不事事靠學生以及實習生,不擺高姿態,能起到帶頭作用。積極學習各項新技術、新業務。作為一名高年資護士,在工作中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程,遵守醫院科室的規章制度,時刻注意保持無菌觀念,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加班加點,樹立高度的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團結同志,能克服各種困難,凡事以工作為重。
我認為要做好護士,首先要有愛崗敬業的心,能安心護理專業工作,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良好的品德,因此,我在日常護理工作中,不但嚴格要求自己,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也能積極發現提出,并加以解決;積極參加了科室組織的護士操作訓練及考核。
三、存在問題
1、偶有操作不規范、無菌觀念不強。
2、工作滿于現狀,不夠積極。
四、發展方向
(1)扎實抓好理論學習。
(2)在院領導、科主任的關心和指導下,順利完成醫療護理工作任務,認真履行職責,愛崗敬業,積極撰寫論文。
(3)以科室為家,工作積極主動,對待病員熱情、耐心,滿足病人的需求。
護士工作是平凡的工作,然而,我們卻用真誠的愛去撫平病人心靈的創傷,用火一樣的熱情去點燃患者戰勝疾病的勇氣。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病人對護理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進一步牢固樹立“為病人服務、樹醫院形象”的思想,立足崗位,勤奮工作,履盡職責,為提升社區醫務人員整體形象增光添彩。
企業年終述職報告范文5時光荏苒,--年就要過去了。回首過去的'一年,雖沒有轟轟烈烈的戰績,但也經歷了一些磨礪和考驗。在科室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我完成了這一年的工作任務,在做到確保平穩安全的情況下,用心對待患者,全年無投訴差錯出現。在這更年交替的時節,現將--年的工作和--年的展望總結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能夠認真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通過早會、報紙、網絡積極學習政治理論,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積極擁護醫院以及手術室的各項方針政策和規章制度,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嚴格以一名優秀護士的標準要求自己,堅持以醫療服務質量為核心,以病人的滿意度為標準,牢固樹立團隊合作精神。
二、工作態度方面
作為一名手術室護士,我能做到在工作中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程和流程,遵守醫院科室的規章制度,時刻注意保持消毒無菌觀念,做到不怕苦累、全天侯待命以應付突發事件。樹立強烈的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團結同事,以工作為中心。堅持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與手術醫師密切配合,積極協作,打造和諧融洽的工作氛圍,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和完成。在醫院組織大型活動科室人員緊缺的情況下,做到絕對服從組織安排,全力做好保障,保證醫療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專業技能方面
過去的一年里,我參加了多臺體外循環手術的配合,能基本掌握巡回護士的操作流程,并參與其他科室的多臺特大手術配合,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在工作中能積極參加危重病人的搶救工作,熟練掌握護理急救技術,搶救程序及搶救藥械的使用。日常做到嚴格查對,嚴謹細致,杜絕細小差錯事故的發生,在保質保量完成手術過程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積極參加各項新業務的開展。
四、20--年度展望
20--年,我將參加全國護士中級職稱考試,我會利用業余時間認真復習,爭取一次通過。在立足拓展現有知識層面的基礎上要多接觸新技術、新知識,做到在思想上、見識上不落人后。
隨著法律的日趨完善,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我認為提高我們個人的法律意識也是很重要的,加強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學習能使患者的權益得到保障,同時也會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在日常工作無差錯的基礎上,我要加強護士職業道德和文明禮貌的學習,這樣既增加了患者的滿意度和我們自身的成就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絕和減少醫療糾紛的產生,對我們也是一種保護。
篇7
2.廣州某院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菌株的監測分析白英明,賴福才,BAIYing-ming,LAIFu-cai
3.復方魚腥草液超聲霧化吸入治療急性咽炎63例第一軍醫大學分校學報 胡若琪
4.河南省密縣金銀花揮發油化學成分研究刑學鋒,陳飛龍,安春志,羅佳波,XINGXue-feng,CHENFei-long,ANChun-zhi,LUOJia-bo
5.住院病人92674例住院費用的影響因素分析閻玉霞,YANYu-xia
6.釉基質蛋白和骨形成蛋白對牙周膜成纖維細胞增殖活性的影響劉蘭寧,張世華,王湞,LIULan-ning,ZHANGShi-hua,WANGZhen
7.釉基質蛋白和骨形成蛋白對牙周膜成纖維細胞礦化能力的影響徐誠,劉蘭寧,張世華,王湞
8.釉基質蛋白對牙周膜成纖維細胞增殖活性的影響劉蘭寧,張世華,王湞,LIULan-ning,ZHANGShi-hua,WANGZhen
9.兩種全血基因組DNA提取方法的比較史艷萍,鐘曉紅,SHIYan-ping,ZHONGXiao-hong
10.復方魚腥草袋泡茶的制作與應用張鑫,萬新祥,何素暉
11.在護理實驗教學中學生管理能力的培養與實踐曾麗芳,黃謹耘,陳瑜
12.《護理學基礎》實驗課教學的經驗探討陳瑜,史瑞芬,黃謹耘
13.政治理論課教學生動化的做法毛圣泰,劉湘云,徐芳
14.強化臨床醫學大專生醫療風險意識教育初探陳景良
15.臨床帶教助產士學生的體會宋梅,付玉珍,簡麗群,易娜
16.民辦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討劉瓊
17.激勵理論與成本管理王秀珉,莊江梅
18.我校中藥專業發展的SWOT分析劉強,易延逵,張璐
19.普米克聯用喘樂寧治療哮喘6個月療效觀察黃海蓉,歐陽萬青,王煜,HUANGHai-rong,OUYANGWan-qing,WANGYu
20.武警新兵1028名口腔健康調查報告何光偉,張萍,張茂運,HEWei-guang,ZHANGPing,ZHANGMao-yun
21.小兒胸腔積液150例病因及診斷分析張偉新,Zhangwei-xin
22.臍血流檢測與胎心監護聯合應用預測圍生兒結局郭秋瓊,周曉莉,袁雪蓉,GUOQiu-qiong,ZHOUXiao-li,YUANXue-rong
23.肺癌患者12項血液生化檢查結果分析黎永新,莫建坤
24.香羌飲治療風寒咳嗽68例臨床觀察王紅愛,徐冀文,王妍,王宏偉
25.早期應用燈盞花治療腦出血臨床研究鄭子亭,劉亞杰,黎洪展,向遠湘
26.新生兒肺出血32例的早期觀察和護理趙雪婷,方曉虹,李小娥,傅萬海,游楚明
27.中晚期鼻咽癌新輔助和/或同期化放療的護理張力,周麗華
28.急診胃鏡硬化治療消化性潰瘍大出血的護理王敏,梁少萍
29.妊娠糖尿病30例孕期護理體會何紅艷
30.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植入人造血管內瘺的護理許鳳英
31.開展產后親情家庭服務的嘗試陳寶紅,潘繼紅
32.愛嬰醫院消毒效果監測分析與評價陸麗屏,LULi-ping
33.應用數碼圖像與多媒體手段,加強中藥品種鑒別教學陳興興,劉強,魏輝
34.筋骨跌打丸質量標準研究梁發華,張坤,LIANGfa-Hua,WANGKun
35.馬齒莧多糖提取方法的比較李海燕,王旭深,LIHai-yan,WANGXu-shen
36.酸性染料比色法側定小兒止咳合劑中鹽酸麻黃堿含量蕭燦宏,梅清華,勵石寒,XIAOCan-hong,MEIQing-hua,LIShi-han
37.文摘
38.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芐索氯銨插層蒙脫土中芐索氯銨的含量葉思款,邱玉超,韋莉萍,何才育,YESi-Kuan,QIUYu-chao,WEILi-ping,HECai-yu
39.強化護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主動意識孫玉蘭
40.細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耐藥性研究進展周潔,韋莉萍,ZHOUJie,WEILi-ping
41.中藥指紋圖譜的現狀和研究進展安春志,劉莉,刑學鋒,羅佳波,ANChun-zhi,LIULi,XINGXue-feng,LUOJia-bo
42.第一軍醫大學分校學報 口腔頜面部復合組織異體移植研究進展李清,廖貴清,LIQing,LIAOGui-qing
43.釉基質蛋白與牙周再生張世華,劉玲,ZHANGShi-hua,LIULin
44.異搏定靜脈注射致休克1例歐陽新華
45.右腎結石、積水并自發性腎破裂1例李煜罡,韋安陽,于大鵬
1.SP600125對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保護作用王文雅,朱小南,陳汝筑,黎明濤
2.胃癌及腸上皮化生組織中P53、C-myc蛋白表達周潔,李華仁,董紅林,張錦波,權莉
3.鵝不食草化學成分的初步研究張鑫
4.抗濕熱膠囊對熱損傷大鼠β-內啡肽的影響趙志遠,徐剛
5.人殺傷抑制性受體CD158bcDNA的克隆及其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曹東林,周思朗,白英明,何肖娟
6.可作藥物緩釋基材的PLA的合成朱志博,李良,蔡玉春,許宏,路新衛
7.UPI測偽題選擇率高的原因分析張茂運,李瑛,姚晨光
8.復方硫磺洗面奶的研制與質量評價高林烽,萬新祥
9.靈芝孢子粉及靈芝孢子蜂膠對急性胃潰瘍形成的影響郭家松,沈志勇,詹朝雙,李艷,李振林
10.首屆衛生士官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張茂運,朱文昌
11.醫用聚氨酯彈性體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朱志博,許宏,路新衛,蔡玉春
12.探討軍醫四年制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汪初球,繆小勇,楊華才,汪俊
13.交際法在中國英語課堂上的應用王承君
14.病案教學在《傳染病學》教學中的應用韋莉萍
15.關于《生藥學》課程中的人文教育初探杜志敏,魏輝,陳興興
16.《醫學免疫學》課堂上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白英明,肖浩文,陳玉濤,齊錫位
17.如何避免使用英語中的性別歧視語言徐佳歡
18."五步"培訓法提高新護士套管針穿刺成功率體會林華,魏革
19.體育訓練在人材素質培養中的作用與地位李萍,魏汀,宋琳
20.斜帶石斑白細胞cDNA文庫的構建殷志新,翁少萍,葉巧真,何建國
21.消痔靈囊內注射治療鼻前庭囊腫的臨床療效觀察黃若葵,肖芳興
22.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治探討劉強
23.孕婦血清銅、鋅離子含量的結果分析李亞紅,雷達
24.放射治療中多葉光柵適形效果分析及優化洪文松,王順官,蔡長青
25.戊二醛消毒劑在內鏡消毒的效果觀察王敏
26.移植神經干細胞促進脊髓全橫斷大鼠結構與功能HttP://修復的研究郭家松,曾園山,李海標,丁英,吳立志,陳穗君
27.針刀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分析劉強
28.甲狀腺良性結節手術后復發的探討龐偉林,容偉杰,何銘鈞,池健志
29.嚴格病案管理的法律意義洪霞,張慕貞
30.應用大孔吸附樹脂技術分離皺瘤海鞘的水溶性成份原頌欣,胡文軍,萬新祥
31.薄層掃描法測定參芪培元口服液黃芪甲苷含量盧慧勤,段文軍,何肖娟,石澄寧,徐麗華
32.斜帶石斑β-珠蛋白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殷志新,何建國
33.毛細管電泳高頻電導法檢測游離氨基酸的條件考察周瓊,夏筆軍
34.農村老年高血壓病患者150例的健康教育唐迎紅
35.人p58.2重組逆轉錄病毒載體的構建及穩定包裝細胞系的鑒定曹東林,郭刊元,李江琪
36.糖尿病人極端行為的護理干預第一軍醫大學分校學報 王勤,王平
37.抗腫瘤藥致惡心嘔吐的臨床觀察及護理吳麗
38.榆柏燒傷霧劑在放射性濕性皮炎中的應用和護理吳軍
39.內鏡經鼻安置小腸營養管術的護理配合王敏
40.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合并胸腔積液的護理黃惜華,何東紅,唐迎紅
41.督脈電針治療大鼠全橫斷性脊髓損傷的實驗研究郭家松,曾園山,陳班玲,李海標,吳立志,丁英,陳穗君
42.中國大學生常見健康問題及其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王平,王勤
43.沙棘的研究進展楊芳
44.第一軍醫大學分校舉辦實習基地臨床師資培訓班陳君,劉克榮
45.糖尿病酮癥高滲性昏迷誤診為肝昏迷1例黎洪展
46.利多卡因致特異質反應1例陳森東,張榮漢
47.第一軍醫大學分校2004年碩士研究發論文答辯會圓滿結束許宏
48.縱隔巨大淋巴結增生癥1例李明耀,王建華
49.科技論文前言的存在問題及作者、編輯的職責何尚寬,柏林
50.PBL:一種新型的醫學教育模式李曉丹,張少林
1.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心電監視體外除顫系統辛學剛,聶邦畿
2.痤瘡凝膠劑的研制與質量評價劉海華,萬新祥
3.克癬靈凝膠劑的研制與質量評價曾凡林,萬新祥,楊芳
4.新生兒窒息后膽紅素水平的變化阮繼鋒,譚清,譚紹平,許文才
5.心電圖正常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冠狀動脈造影分析張洪欽,李公信
6.神經外科ICU病房銅綠色假單胞菌感染調查白英明,賴富才
7.戒指卡住手指2例徐洪璋,余斌,李玉萍
8.網絡環境下計算機課堂教學模式初探王清,郭文明,肖烈虹,蔡譜,莫小紅
9.生物機能實驗系統在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柏林,尹艷茹
10.PACS系統在影像診斷教學中的應用段剛,陳衛國,黃信華,王勇,劉民英,葉楠,湯飚
11.英語口語的訓練和語言創造能力的培養古莉
12.淺析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賀劭丹,周偉
13."小教員"在單兵戰術基礎動作教學中的作用黃麗娜,彭本穩,汪靈,王濤
14.學員隊如何對實習學員實施有效管理劉仲義
15.我校實驗室物資采購的做法與體會曾莉,辛學剛,曹旭
16.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對高血壓病左室重構的影響呂永恒,左強
17.頸椎病60例的診斷和治療體會劉強
18.通心絡膠囊治療腦梗死120例的療效觀察黎洪展
19.硬膜外鎮痛分娩對母嬰的影響賈曉江,李玉萍,李春梅
20.第一軍醫大學分校學報 針刀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6例劉強,李樂平
21.重視"信任度"的作用促進醫患關系改善李軍
22.宮內節育器取出困難26例分析鄧忠莉
23.在診療老年人疾病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陳琪,黎洪展,董文平
24.小柴胡湯治療老年外感發熱的體會魏輝
篇8
1 補法的概念
在我們最早的一本古典醫著《黃帝內經》中,對補法已經有了明確的認識,《素問?至真要大論》:“ 虛者補之”、“ 損者益之”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虛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之不同補法亦有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之區分。這些都是論補法的大體概念。王鴻濡[2]認為:補法是補益人體陰陽氣血之不足, 或某一臟之虛損的治法。可分為直接補與間接補兩種。直接補法是指“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是說補氣補陽法,“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是說補血、補陰法,間接補法是通過調節臟腑陰陽的關系, 達到補的目的。如“肺虛補脾”、“脾虛補命門火”、“血脫益氣”、“燥濕健脾”、“祛痕血, 生新血”、“壯水制陽”、“益火消陰”等, 前人都積累了很多豐富的經驗。何任[3]認為:補養人體氣血陰陽之不足, 治療各種虛證之方法, 即是補法。《素問?五常政大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及《素問?至真要大論》“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 緩則氣味薄。”以及“勞者溫之, 損者益之。”這些都扼要地指出了補法的使用原則和方法。補法, 就是用具有增強人體功能或補充人體營養物質的方劑和藥物, 來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 從作用上說, 一般可以區分為補陰、補陽或補血、補氣等兩類[4]。張珍玉[5]認為:《素問?五常政大論》說:“虛者補之”,凡人體陰陽氣血不足,均當用補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 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指出形,精兩方面的不足,所謂形不足既是全身之虛,精不足是陰陽氣血或臟腑局部或暫時之虛,形不足當用溫性的藥物,精不足主用藥物之味。從內經的論述看,導致虛有三種情況:第一,由一時性的因素(如過勞情志過激),造成陰陽氣血暫時之虛。第二,由于經脈阻滯血氣欠通,造成氣血的局部之虛。第三,由于久病或暴病“精氣奪則虛”的全身之虛。形與精是密切相關的,形以精充,精以形存。由此可知,虛的實質為氣血陰陽之不足。“補者, 補其虛也。經曰不能治其虛, 安問其余。又曰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又曰精氣奪則虛,又曰虛者補也。補之為義, 大矣哉!然有當補不補、誤人者有不當補而補, 誤人者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不辨寒熱, 不識開合, 不知緩急,不分五臟, 不明根本, 不深求調攝之方以誤人者, 是不可不講也。” 這段清代醫家論補的話, 非常扼要地說明補的意義和要求。
2 補法的臨床研究
補法的應用, 首先, 按氣血陰陽諸虛之不同, 區別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大類型。其次, 因氣虛多發于脾、肺、心, 血虛易見于心與肝, 陰虛常表現在心、肝、肺、胃、腎( 而陽虛往往涉及到心、脾、腎, 所以尚須根據各臟器虛損之不同, 分別補之。仝選甫[6]依據“ 脾胃虛則九竅不通”之論和《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 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之旨, 在耳鼻喉科疾病中運用補氣法進行辨證治療, 收效良好, 苗英麗[7]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在中醫認為病久屬正氣虛弱、邪盛正虛或正氣虛弱而病邪未盡。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以中西醫結合, 選擇恰當的補氣中藥治療,以改善氣虛證候,從而有效地控制病情的發展,緩解癥狀,臨床取得滿意的效果。汝明[8]認為產后病是產婦在產褥期內發生的與分娩或產褥有關的疾病。氣虛是產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中醫常用補氣法治療產后病, 補氣法在產后病治療中的應用取得比較好的療效。劉欣[9]認為各種補血法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對急慢性失血病癥的治療均有較好的效果,因此深入研究補血法,對臨床靈活運用補血成方,研制補血新方,治療急慢性失血病癥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朱杰[10]認為慢性腎炎多屬于中醫陰水之范疇, 其病變的中心環節為本虛標實。本病表現為肺脾腎三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功能損傷, 標實主要為邪毒、水濕、瘀血。臨床多表現為氣血不足、陰陽失調、臟腑虧虛, 兼有陰虛者亦為多見。久病多兼瘀, 但慢性腎炎自始至終都存在氣虛的病理變化,氣虛是其關鍵。筆者在臨床中對氣虛血瘀型慢性腎炎患者,依據中醫辨證分型,以補氣溫陽活血化瘀法對其進行臨床觀察治療,療效滿意。郝建瑩[11]采用補肺益脾溫腎法治療變應性鼻炎60例,取得了較滿意療效。
3 實驗研究
王健[12]在古今學者對補陰法及衰老認識基礎上, 提出“陰虛乃衰老之本”的觀點, 根據補陰法功能及衰老機制對補陰法延緩衰老的作用進行了探討, 并借鑒己有陰虛證動物模型, 進行了部分免疫學實驗研究。結果提示陰虛是衰老的基本機制, 補陰法有延緩衰老的作用。補陰法可用于防治老年病及延年益壽。故補陰法不僅可糾正衰老時的陰虛表現, 亦是改善衰老時陽虛、血瘀征象的重要方法。實驗結果提示陰虛是衰老的基本機制, 補陰法是延緩衰老的基本法則。經現代研究證明, 補氣藥在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尤其黃芪還有調節體內自由基作用。糖尿病氣虛患者經黃芪治療后, 體內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明顯降低, 而丙二醛(MDA) 水平升高, 表明糖尿病氣虛證確實存在著自由基平衡失調, 而黃芪能增高糖尿病氣虛證患者SOD水平, 減少脂質過氧化產物MDA, 調節自由基平衡, 使機體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氣血陰陽再平衡[13] 。朱新平運用滋陰清熱, 補氣健脾法以補氣養陰降糖飲治療2型糖尿病, 方中重用黃芪、黨參、白術補氣健脾, 起到了很好的促進胰島素分泌, 降低血糖作用[14] 。另外, 在改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方面, 補氣藥也有很好的表現。如強茗研究發現加味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芪補氣, 能減輕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癥狀, 活血化瘀, 改善微循環及神經營養功能, 對防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較好療效[15] 。另外, 楊小翠等用藿樸夏苓湯合玉屏風散治療肥胖型玉糖尿病腎病發現其在減少尿蛋白, 改善腎功能方面有良好效果。且現代藥理研究中, 玉屏風散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促進腎炎病理修復的作用, 因此在此類患者中運用取得了一定的療效[16] 。黎明東[17]通過補益正氣法對于持續性非臥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免疫力及營養狀態的影響,為減少CAPD患者腹膜炎發生率,以及提高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提供依據,為腹透患者提供一個有效、副作用小、價格低廉的治療途徑。 方法將符合入選標準的CAPD患者30例隨機分為兩組:①治療組16例,給與常規治療護理加補氣湯,每天一次;②對照組14例,只給與常規治療護理,但不予中藥治療。兩組均以治療4個月。在4個月后分別測定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的血液分析、腹透液分析、細菌培養、白蛋白水平、T淋巴細胞亞群并收集對應時間段的臨床癥狀進行積分,及予臨床上常用的整體評估(SGA)作營養分級,結果采用SPSS 16.0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進行前后對照及組間對照,分析研究對象生化指標的變化情況和意義以及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 結果1.治療組治療后相對于對照組腹膜炎發生率明顯下降(P<0.01)。2.治療組癥狀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3.治療組SGA營養分級由2~3級恢復到0~1級,營養不良指標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4.治療組免疫功能顯著提升(P<0.01)。
總之,補法是目前爭論較多的一個治法,現代有將補法理解,僅為補益氣血陰陽,又有廣泛致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協調臟腑功能的。即凡人體陰陽失調的病證均可采用補法治療,補法之內涵也太泛泛。
補法作為中醫治療的大法,現代對其理論的應用研究比較豐富,在《黃帝內經》理論的指導下,作了多方面的發揮,已從文獻、實驗、臨床運用等不同方面作了較深入的探討,療效值得肯定,但對《內經》中的補法理論尚未做系統的整理與深入研究,因此,對《內經》補法理論的內容作更進一步的深入整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鄧中甲.方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13
[2] 王鴻儒.補法的運用.云南中醫學院學報[J],1989,12(3):31-32
[3] 何任.論補法.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J],2008,32(5):315-316
[4] 方藥中,補法.陜西中醫[J],1981,5(1):40-41
[5] 張珍玉,補法的運用[J].中醫雜志,1989,8(1):452-453
[6] 仝選甫.補氣法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應用[J].中醫雜志,2002,43(7): 531-532
[7]苗英麗.補氣法在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J] .山西中醫學院學報 ,2010,11( 3 ):43-44
[8]汝明.補氣法在產后病治療中的應用[J]. 湖北中醫雜志,2002,24(9):23-24
[9]劉欣,補血法及其在急慢性失血病癥中的運用[J],吉林中醫藥,2010,30(2):97-98
[10]朱杰,補氣活血法治療慢性腎炎30 例[J],吉林中醫藥,2005,25 (12): 7-8
[11]郝建瑩,補肺益脾溫腎法治療變應性鼻炎60 例[J],中醫雜志,2006, 47 (6)?423?
[12]王健,補陰法與延緩衰老[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0,24(4), 294-295
[13]楊宏杰, 張丹, 鄭敏等. 黃芪對糖尿病氣虛證患者自由基影響的臨床研究[J] . 四川中醫, 2006, 24( 4 ) : 55- 57.
[14]朱新平. 補氣養陰降糖飲治療2 型糖尿病82 例觀察[J] . 實用中醫藥雜志, 2007, 23 ( 7 ) : 429.
[15] 強茗. 加味補陽還五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 四川省衛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0, 19( 1 ): 50- 51.
篇9
目的:掌握基層醫院的學科建設的發展規律,更好地為加快醫院發展服務。方法:通過醫院學科建設的實際發展情況,參閱發展過程中的結果。通過對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當前學科建設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做必要的探討。結果: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學科建設中發現有些項目操之過急和拔苗助長現象,反而欲速而不達。結論:基層醫院的學科建設不能操之過急,要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而制訂科學嚴謹符合現代客觀事實的計劃,本著為病人服務的宗旨,才能做到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
專科醫院;學科建設;發展思考
學科建設是醫院建設和持續發展的基礎,更是醫院發展的核心任務,直接關系到醫院發展的整體水平[1]。醫院要實現良性發展,就必須建設有特色、有技術水平和醫療質量的專業學科。本文就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如何推進重點專科建設,形成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推進醫院整體發展談談幾點思考。
1醫院的基本情況
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是全市唯一一家傳染病專科醫院,現有醫護人員150余人(其中,傳染病專科醫師30余人,護理人員50余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0人),實際開放床位數160張,醫院目前擁有螺旋CT、DR、彩超、電子胃鏡、支氣管鏡、動態心電圖、肺功能測試儀、人工肝支持系統、持續血液濾過系統、肝穿刺等大型儀器和專科設備。設有結核科、肝病科、普內科、感染科和重肝ICU室等5個重點傳染病專科。傳染病專科開展的的技術項目主要有:腹水超濾濃縮回輸、人工肝血漿置換、持續性血液濾過透析、B超引導下肝臟穿刺病理活檢、電子胃鏡活檢、支氣管鏡鏡下給藥等技術項目,能基本滿足馬鞍山市傳染病患者的就醫需求。
2學科建設情況
2.1學科建設與管理制度較為完備
2.1.1制定完善了醫院《學科建設方案》、《學科建設獎勵辦法》、《外出進修、學習管理規定》、《科研獎勵辦法》、《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等相關管理制度。
2.1.2制定了《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醫療質量管理若干規定》,結合《醫療質量管理獎懲規定》進行定期和不定期檢查,嚴格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和核心制度。
2.1.3制定與完善了傳染病疫情獎罰制度,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員工作職責等管理制度。明確了臨床醫務人員及科主任、疫情管理人員的職責與義務,并與獎懲掛鉤。
2.2重點特色專科及醫療技術穩步發展
2.2.1肝病科為市立醫療集團第一輪重點扶持學科(2010-2013)、市立醫療集團第二輪重點學科(2014-2017)、市衛生局第四輪(2012-2014)、第五輪(2015-2017)重點扶持學科(2012-2014)。目前肝病科醫師隊伍有12人,其中正高1名、副高4名,中級職稱5名,初級職稱3名,設置床位60張。慢性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和重肝的治療技術進展迅速,達到省內先進水平[2]。2013年以來,獲得市衛生局醫學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次。
2.2.22013年,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成為省中醫藥防治艾滋病試點項目單位,承擔了全市中藥防治艾滋病的試點項目。
2.2.32014年重肝ICU專科正式組建并投入使用,擁有ICU病床4張,重癥肝病患者的救治能力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2.42014年制定了《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三新”項目管理辦法》,對“三新”項目的申報、實施、管理、追蹤、評價及獎懲均作了明確規定,目前引進和開展“三新”項目共7項。
2.2.52014年制定《學科評價體系建立與應用實施方案》。將結核科、肝病科(含感染科)、綜合科等臨床科室及影像科、藥械科等醫技科室納入學科評價體系,通過評價體系的建立,使醫院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建設工作中再上新臺階。
2.3專業人才梯隊建設不斷得到加強
2.3.1針對不同層次開展培訓。對初級職稱人員以“三基”與臨床規范化培訓為主,中級職稱以上技術人員以專科專病學習培訓為主,高級職稱以上技術人員則以高新技術的學習引進和科研培育為主要方向。
2.3.2分學科和專業進行培養。肝病科以人工肝支持系統技術、結核病科以纖維支氣管鏡技術、普內科以腫瘤科化療技術為主要任務。2012-2014年,派往南京二院、南京八一醫院、南京胸科醫院、南京鼓樓醫院等地進修學習醫務人員達到19人次,外出短期培訓超過100人次。
2.3.3制定人才培養相關政策。2014年醫院開展了首次人才選拔,共有11位同志進入第一周期三個層次的人才培養隊伍。醫院為他們量身定做了2~3年周期的培養計劃和目標考核細則,投入數十萬元培養經費。目前其中8位同志已分赴南京北京等地學習,其中人工肝支持系統、纖維支氣管鏡、心臟彩超等技術在臨床正式開展。
2.3.4加強與先進地區間合作。醫院與江蘇省傳染病醫院(南京二院)、南京胸科醫院(結核病醫院)簽訂了醫療協作框架協議,在人才培養、技術引進、會診查房、科研合作等方面加強合作。聘請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南大學醫學院呼吸內科、南京市胸科醫院結核科教授為肝病科、結核科外聘專家,來院開展教學查房、科教培訓、病例分析、學術報告等。
2.3.5鼓勵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醫院下發了《獎懲管理辦法》,醫院鼓勵職工發表高質量、高水平的論文,提高了SCI收錄期刊、中華醫學會系列期刊獎勵標準,降低統計源及以下期刊版面費報銷比例,并將完成情況,納入《學科評價指標體系》及科主任年終目標考核,提高了醫院的學術水平和學科影響力。目前,各級專業技術人員每年15篇以上。
3討論
3.1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匱乏
人才問題一直是制約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尤其是缺少具備科研能力的高學歷人才和引領學科發展的學科帶頭人,對學科發展影響較大[4]。由于醫院建院時間短、地理位置偏僻、待遇與地位偏低及傳染病專科特點的約束等因素,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在高級人才引進工作上一直沒有取得突破。近年來針對這個問題也采取了相應的舉措,如制定人才引進方案給予特殊政策、待遇等,但尚未取得實效。
3.2醫療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法定傳染病種類共有39種,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對結核和肝病之外的傳染性疾病的救治技術水平和技術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升[3]。在傳染病重癥和疑難病例的救治能力方面,與南京、蕪湖以及三級綜合性醫院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3.3醫保政策制約專科發展
由于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就診病人以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為主,傳染科病人一旦確診又存在住院時間長、藥品使用量多、門診檢查較少等特點,因此,目前醫療保險部門實行的總額預付制度[5]。“切蛋糕”式資金支付模式就對醫院經濟運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科的發展。
4改進方法
4.1加強重點專科和人才隊伍建設
4.1.1實行人才引進和培養相結合制度。一是完善人才引進相關政策和計劃,力爭每年引進3~5名中高級職稱的實用型人才(3年內不少于10人);二是對該院現有的專業技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進行重點培養和考核;三是加強后備人才的選拔和實踐鍛煉,鼓勵和支持技術骨干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和進修學習;四是實行嚴格考核,動態管理,定期對新技術掌握、新項目開展和、學術交流等情況進行評估考核。
4.1.2實行重點專科傾斜制度。按照市衛生行政部門重點扶持專科的發展目標和建設要求,醫院應針對當前肝病患者的現狀,進一步加強肝病專科專業技術人員、醫療技術水平、醫療設備購置等方面的建設與管理。并按年度、有計劃、分步驟推進結核科等其他學科的市重點(扶持)專科建設與申報工作[6],力爭3年內有2~3個市級重點(扶持)專科。4.2提升傳染病防控和救治能力
4.2.1提升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點和規律,通過進一步構建完善的應急體系,加強急救裝備建設,持續開展崗位練兵(每年不低于2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演練)、夯實各種急救技術等措施,提高醫務人員的綜合素養,建立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高水平應急隊伍,不斷提升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7]。
4.2.2提升各類傳染病患者救治能力。改變觀念,由傳統的專科發展模式向傳染病綜合發展模式轉變,在不斷擴大傳染病救治范圍、提高醫院整體管理能力等的基礎上,重點加強ICU室的建設和管理,加大投入和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切實提升傳染病救治能力。學科建設在農村基層醫院的建設中,不能急躁,要根據實際情況,有步驟按章辦事,搞好基金管理,建立醫院資金精細化管理模式[8]。
作者:朱春燕 鄭幫林 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傳染病醫院
參考文獻
[1]翁心華.當前感染病學科的現狀與發展方向[J].內科理論與實踐,2006,1(1):17-19.
[2]申婷,游晶,范晶華,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3):339-341.
[3]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M].中華傳染病雜志,2005,23(6):421-431.
[4]嚴金二.傳染病醫院學科建設探討[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2,23(1):70-71.
[5]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M].北京:衛生部,2003:24-25.
[6]郭鶯,高鑫.醫院如何適應醫保支付方式改革[J].中國社會保障,2010(5):82-83.
篇10
關鍵詞:醫療機構;無過錯責任;醫療服務
作者簡介:王葉剛,男,中國人民大學民商法學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中圖分類號:D923.7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169(2013)02008206收稿日期:20121207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近年來發生了一系列因血液質量不合格造成患者損害的事件,如德惠市某醫院中心血庫艾滋病感染事件、霍山血透感染事件等2009年11月起,在安徽省霍山縣醫院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多名就醫者相繼發現感染丙肝,后查明原因在于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管理過程中存在疏漏,導致多名患者感染丙肝。,嚴重危及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侵權責任法》公布之前,我國立法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1款第8項的規定,醫療機構承擔侵權責任顯然要以存在過錯為前提;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3條的規定,醫療機構對于輸血感染應承擔過錯責任。與司法實踐如在“唐某與湘潭縣某醫院醫療損害賠償糾紛上訴案”中,審理法院認為,醫院在輸血行為中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參見湖南省湘潭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09)潭中民一終字第354號。均認為血液質量不合格致人損害的情形,醫療機構只有在存在過錯的前提下才承擔侵權責任,醫療機構不存在過錯的,不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無過錯責任不能擴展到醫療服務領域。
與此不同的是,《侵權責任法》將醫療機構視為血液的銷售者,該法第59條規定:“因藥品、消毒藥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后,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依據該條規定,在血液質量不合格造成患者損害的情形,醫療機構應當依照《侵權責任法》、《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定承擔無過錯責任。《侵權責任法》采取此種立場的主要原因在于,醫療機構與其他銷售者相比,更具專業性,對于血液和血液制品具有更強的把關能力,同時這種責任關系著患者的生死存亡,因此,醫療機構的責任不應當比一般銷售者的責任更低\[1\](P143)。
血液并不是《產品質量法》意義上的產品,醫療機構也不是血液的銷售者,課以醫療機構就不合格血液承擔無過錯責任并不符合無過錯責任的立法本旨,不利于我國醫療水平的進步,也影響社會整體福利的實現,其立場值得進一步反思。
二、我國醫療機構就缺陷血液承擔無過錯責任的反思依照《侵權責任法》第59條的規定,在因不合格血液遭受損害后,患者既可以向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后,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醫療機構事實上對不合格血液造成的損害后果承擔無過錯責任,該規定事實上是將醫療機構界定為血液的銷售者。該條規定中的“血液”是否為《產品質量法》意義上的“產品”?課以醫療機構就不合格血液承擔無過錯責任能否實現無過錯責任的立法目的?能否真正保障血液的質量,全面保障患者利益?值得進一步探討。
(一)血液并不是《產品質量法》意義上的產品,不宜適用產品責任的相關規則
醫療過程中可能使用的與血液相關的制品包括血液與血液制品兩種,前者是指簡單加工處理過的血液,而后者則是指由血液中分離提取制成的生物制品,通常是指血漿蛋白制品\[2\](P522)。《藥品管理法》第102條第1款規定:“本法下列用語的含義是:藥品,是指用于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并規定有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質,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化學原料藥及其制劑、抗生素、生化藥品、放射性藥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診斷藥品等。”根據該條規定,“血清”、“血液制品”屬于藥品的范疇。因此,依據體系解釋,該條所指的“血液”應當限于血液制品之外的血液,即僅指經過簡單加工處理的血液,主要是指“全血”、“手工分紅細胞懸液”、“手工分濃縮血小板”、“手工分冰凍血漿”、“機采血小板”等\[2\](P522)。該條中的“血液”并不符合《產品質量法》中“產品”的要求。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王葉剛:醫療機構無過錯承擔血液不合格責任的反思我國《產品質量法》第2條第2款規定:“本法所稱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產品。”據此,構成《產品質量法》意義上的產品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兩個要件:一是產品必須要經過加工和制作;二是產品必須用于銷售。只有同時符合以上兩個要件,才能構成產品。從產品的上述兩個構成要素來看,血液并不屬于《產品質量法》意義上的產品:
一方面,醫療機構所使用的血液并沒有經過加工和制作。一般而言,《產品質量法》中的“加工”與“制作”應當是指使用了一定的工藝技術,改變了物的某些屬性,以使其符合一定的用途\[3\](P227)。就血液從采集到使用的整個過程而言,并沒有經過所謂的加工、制作過程,血液從采集到使用一般要經歷采集、儲存、分離、檢驗等過程,這幾個過程的目的只是保障所采集血液的可使用性,而并沒有改變血液的任何物理性質,因此并不是《產品質量法》意義上的加工、制作。
另一方面,醫療機構并沒有向患者銷售血液。從醫療機構對患者采取輸血措施的收費情況來看,出于保護公民的生命、健康權的角度出發,國家嚴格控制醫療機構向患者輸血時所收取的費用,患者臨床使用血液只需要支付血液采集、儲存、分離、檢驗等基本費用參見《獻血法》第14條的規定。,這些費用都是醫療機構向血站支付的最基本的費用,無償獻血者本人、配偶以及直系親屬需要臨床用血時,則可以免交或者減交前述費用醫療機構在向患者輸血時收費偏高的原因主要在于采集、儲存、分離、檢驗等基本費用較高,在采集血液時需要采用一次性采血設備,同時為了保證所采集的血液合格,血站需要對所采集的血液進行多種傳染病檢查,對于合格的血液還要進行低溫保存,這些都會導致輸血的價格偏高。,因此,醫療機構向患者使用血液的目的并不是出于銷售的目的。
因此,《侵權責任法》第59條所指的“血液”并不是《產品質量法》意義上的產品,依據產品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則課以醫療機構就血液缺陷承擔無過錯責任是不妥當的。
(二)違反了無過錯責任的立法目的
即使將血液作為《產品質量法》意義上的產品,那么課以醫療機構就不合格血液所導致的損害,承擔無過錯責任能否實現無過錯責任的立法目的,值得進一步探討。
根據學者觀點,無過失責任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以下幾點\[4\](P15):(1)特定企業、物品或者設施的所有人、持有人制造了危險的來源。(2)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只有該特定企業、物品或者設施的所有人、持有人才能夠控制這些危險。(3)由獲得利益者承擔相應的責任,符合正義原則的要求。(4)由特定企業、物品或者設施的所有人、持有人負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并不會過分加重其負擔,因為這些主題可以通過商品服務的價格機制以及保險制度分散相應的損害后果。但是在因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情形下,課以醫療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并不能實現無過錯責任的上述立法目的,該立場值得進一步反思。
第一,醫療機構并沒有開啟不合格血液的危險來源。在血液的采集方面,根據我國《獻血法》的相關規定,主要應當由血站而非醫療機構來控制不合格血液的危險:血站在采集血液前必須保障血液采集對象的健康狀況符合要求參見《獻血法》第9條第1款的規定。。血液的采集必須由具有采血資格的醫務人員進行參見《獻血法》第10條第1款的規定。。血站必須對所采集的血液進行檢測,保障血液質量當然,《獻血法》第13條也規定了醫療機構對血液的核查義務,即“醫療機構對臨床用血必須進行核查,不得將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血液用于臨床”。但此種核查義務應當只是基本的核查義務,與專業化的血站的核查義務存在本質區別,血液的質量保證義務應當主要由血站承擔。;同時,血站應當保障向醫療機構交付使用的血液符合相關的質量要求參見《獻血法》第10條第3款的規定。。而醫療機構的義務一般只是妥善保管從血站處獲取的血液以及在臨床輸血過程中妥善使用,不合格血液所存在的危險主要來源于血站而非醫療機構,醫療機構并不是不合格血液危險的主要來源當然,在醫療機構沒有盡到妥善保管以及妥善使用血液的義務時,如因在臨床使用過程中不合理的操作行為導致血液受到感染的情形,醫療機構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此種侵權責任的依據應當是《侵權責任法》第54條規定的過錯責任,而非無過錯責任。。
在血液的質量監督管理方面,《獻血法》也將血液的質量保障義務分配給了血站而非醫療機構。《獻血法》第9條第1款規定:“血站對獻血者必須免費進行必要的健康檢查;身體狀況不符合獻血條件的,血站應當向其說明情況,不得采集血液。獻血者的身體健康條件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第10條規定:“血站采集血液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操作規程和制度,采血必須由具有采血資格的醫務人員進行,一次性采血器材用后必須銷毀,確保獻血者的身體健康。血站應當根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標準,保證血液質量。血站對采集的血液必須進行檢測;未經檢測或者檢測不合格的血液,不得向醫療機構提供。”從這兩條規定來看,《獻血法》將血液的質量保證義務主要分配給了血站,同時相關的行政機關也對血液的質量保證負有監督、管理的義務參見《獻血法》第18條、第19條、第20條、第21條、第23條。。因此,醫療機構并沒有開啟不合格血液的危險來源。
第二,醫療機構對不合格血液產生的危險并無控制能力。醫療機構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專業化的醫療服務,如提供專業化的診療服務、醫療護理服務等,而非在于保證相關醫療產品的質量。醫療機構并不具有保障相關醫療產品和血液質量的能力,如對藥品、醫療器械質量的檢測、對血液質量的精細分析等,課以其承擔控制不合格血液產生的危險將會過分加重醫療機構的負擔,偏離了醫療機構提供專業化醫療服務的本旨。同時,在醫療機構難以控制相關危險的情況下,為了維持其正常的運營,醫療機構可能會通過提高醫療服務價格的方法來分散相關的危險,不合格血液的危險將最終由患者負擔,這將從根本上影響社會整體福利的實現。
因此,醫療機構對不合格血液產生的危險并無控制能力,不應當對不合格血液導致的損害后果承擔無過錯責任。
第三,關于報償理論。無過錯責任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報償理論,即從危險活動中獲取利益的主體,應當對該危險發生后的損害后果承擔責任,即“利之所在,損之所歸”\[3\](P257)。但就醫療機構就不合格血液承擔的責任而言,并不能依據報償理論要求醫療機構承擔無過錯責任。因為醫療機構并沒有向患者銷售血液,即醫療機構沒有通過血液銷售行為獲利。醫療機構在對患者采取輸血措施時也只是收取基本的血液采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并沒有從輸血行為中獲利法律禁止醫療機構從輸血行為中獲利,如根據《獻血法》第18條規定,醫療機構出售無償獻血的血液的,將有可能構成犯罪行為。。因此,醫療機構的輸血行為并不符合適用報償理論的前提條件。
第四,關于損害分散理論。無過錯責任的理論基礎之一是課以特定企業、物品或者設施的所有人、持有人無過錯承擔危險物品或者設施所造成的損害并不會過分加重其負擔,其主要原因在于這些物品或者設施的所有人或者持有人可以通過價格、保險等機制將這些損害后果予以分散。但是在不合格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情形下,醫療機構并不能通過提高血液價格或者投保商業保險的方法將損害后果進行分散:
一方面,就不合格血液產生的責任而言,我國并不存在相應的價格、保險等責任分散機制。如前所述,為了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權,我國對血液的價格實行嚴格控制,根據《獻血法》的規定,醫療機構在對患者輸血時只能收取血液的保管、儲存等基本費用,而不能通過血液來獲取額外利益。因此,就血液而言,我國并不存在相應的價格分散機制。就保險分散機制而言,我國目前并不存在相應的保險分散機制我國目前雖有部分保險公司開展了一些醫療事故責任保險,但從整體來看,醫療機構目前還無法通過保險機制來分散相應的損害后果。參見賈林青:《保險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頁。。所以,在不合格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情況下,醫療機構無法通過相應的損害分散機制來分散其應當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
另一方面,即使存在有關的價格、保險等損害分散機制,醫療機構通過這些機制來分散相關的損害后果可能會過分加重患者的負擔,因為醫療機構在通過價格、保險等機制分散損害,相關費用最終還是由患者來分擔;同時,為了盡量減少血液不合格引起的損害,醫療機構可能通過過度的醫療行為來保證輸血的質量,這就會過分加重患者的負擔,加重“看病難”的社會問題,從整體上影響社會福利的實現,這既是醫療的不幸,更是整個社會的不幸。
(三)不符合醫療行為本身性質的定位
將醫療機構定位為血液銷售者的觀點不符合醫療行為本身性質的定位:
首先,從雙方當事人的主觀意思來看,雙方并沒有訂立買賣血液合同的意愿。從患者角度看,患者到醫療機構就醫,其目的并不是向醫療機構購買藥品、醫療器械、血液等,而在于接受專業化的醫療服務;從醫療機構的角度看,醫療機構的主要目的也是向患者提供專業化的醫療服務,而非在于向患者出售醫療器械、血液等,雙方并沒有訂立血液買賣合同的意思,更不可能就其達成意思一致,這與消費者與產品銷售者就產品銷售達成合意的情形存在本質區別。
其次,從醫療機構就輸血行為向患者收取的費用來看,醫療機構并沒有從輸血行為中獲取額外的經濟利益,不應當將其作為血液的銷售者。如前所述,血液從采集到最終輸入到患者體內,一共經歷了血站與醫療機構兩個階段,血液的采集、檢驗、儲存的程序主要包括:血站在采集血液時應當要求獻血者填寫有關的健康征詢表;血站對獻血者的血液做初篩,只有在血液初篩合格后才能采集血液;血站將所采集的血液帶回血站做進一步的檢測;經檢測合格后,血站將檢測合格的血液按照規定進行保存。患者經檢查有用血需求并同意輸血的,醫院按照操作程序從血庫調取血液,對患者進行交叉配血,在交叉配血無異常后才可進行輸血\[1\](P140)。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醫療機構向血站請求供血時應當支付以下費用:血站采集血液的費用、儲存血液的費用、血液的分離、檢驗費用,同時,對于不同類型的血液具有不同的供應價格\[1\](P140)。醫療機構在向患者輸血時,也只能收取以下費用:血站供應價格、配血費及儲血費。血站供應價格是醫療機構向血站請求供血時支付的費用,而對于配血費與儲血費,由相關行政法規則強制性規定參見《獻血法》第14條,衛生部、國家發改委《關于調整公民臨床用血收費標準的通知》(衛規財發\[2005\]437號)第2條的規定。,醫療機構并沒有訂立血液價格的自由,因此,從醫療機構從輸血行為的收費構成來看,醫療機構并沒有從輸血行為中獲利,醫療機構并不是血液的銷售者。
最后,即使醫療機構從輸血行為中獲利,也不應將醫療機構認定為血液的銷售者。醫療行為通常是由一系列行為構成的,就輸血行為而言,醫療機構向患者輸血通常是為了滿足特定的醫療需求,輸血行為是整體醫療行為的組成部分,而整體醫療行為應當被認定為一種服務行為。如根據加利福尼亞州《健康和安全法典》第1 606節的規定,(醫療機構)為對人體輸血或者注射等目的而采購、處理、使用或者運銷、分銷(Distribution)血液制品或者血液衍生商品的,不能被視為此類血液制品或者血液衍生產品的銷售行為,而應被視為是一種醫療服務(Service)California Health and Safety Code,Section 1606.。為了強調即使在銷售行為存在的情況下,輸血行為必須被視作是一種服務,該法第1600條明確規定分銷、運銷行為包括銷售和交換(Exchange)California Health and Safety Code,Section 1606, 4.。在Perlmutter v.Beth David Hospital (1954)一案中,紐約法院在分析醫療行為本質后得出結論:醫療機構對患者提供血液或者血液制品的行為僅僅是所需醫療行為的附屬行為,并不能夠被認為是銷售血液的行為;同時法院認為除非醫療機構被證明存在(醫療)疏忽或者過錯,醫療機構并不對患者在輸血過程中遭受感染而引起的損害承擔責任Perlmutter v. Beth David Hospital, 308 N.Y. 812 ; 125 N.E.2d 869(1955).。在United Blood Services,div. of Blood System,Inc.v.Quintana案中,法院則直接指出:人體血液和血液成分的采集、準備和加工是履行醫療服務的行為,而不是一種買賣United Blood Services, div. of Blood System, Inc. v. Quintana, Supreme Court of Colorado, 827 P. 2d 509(1992).。在Cafazzo v.Central Medical Health Services,Inc.案Cafazzo v. Central Medical Health Services, Inc. 635 A. 2d 151 (Pa. Super. Ct. 1993)中,法院也認為,被告(醫療機構)在對原告實施手術的過程中,在原告體內安裝了醫療器械,但是這并不屬于銷售該醫療器械的行為。即使醫療機構通過醫療產品獲得了額外的利益,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的關系也不是醫療產品的出賣人與買受人之間的關系。美國1998年的《侵權責任法重述第三版:產品責任》第19條(a)款則直接規定:“產品是指經過商業性銷售以供使用或消費的有形動產。其他物品如不動產或者電,當它們的銷售以及使用與有形動產的銷售以及使用足夠類似時,也是產品,適用本《重述》所述規則是適當的。”該條第(c)款規定:“人類血液以及人類的組織器官,即使是商業性提供的,也不受本《重述》規則的約束。”參見美國法律研究院:《侵權責任法重述第三版:產品責任》(1998年),第19條第(a)款、第(c)款。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不論醫療機構是否從輸血行為中獲利,醫療機構都不應當被認定為血液的銷售者,醫療機構的本旨在于提供專業化的醫療服務,醫療機構不應當就不合格血液產生的損害承擔無過錯責任。
(四)會不當加重醫療機構和患者的負擔,影響社會整體福利的實現
良好的法律制度應當能夠很好地實現各方當事人利益的平衡,就不合格血液造成損害的分散機制而言,也應當能夠實現醫療機構、患者之間利益的平衡,但課以醫療機構就不合格血液造成的損害承擔無過錯責任,不僅不能實現各方當事人利益的平衡,反而會加重各方當事人的負擔,影響社會整體福利的實現。
首先,課以醫療機構就不合格血液造成的損害承擔無過錯責任,會加重醫療機構的負擔。如前所述,醫療機構的本旨在于提供專業化的醫療服務,其在專業方面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醫療服務本身質量的保障等方面,而非在于對藥品、醫療器械、血液等質量的保障方面,對于醫療產品、血液等質量的保障與控制,醫療機構既無專業上的優勢,也無相應的能力,在不合格血液導致患者損害,課以醫療機構就相關的損害承擔無過錯責任,超出了醫療機構專業能力的范圍,過分加重了醫療機構的負擔;同時,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一旦患者因為血液質量不合格遭受損害,便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損害賠償,醫療機構在事實上淪為了患者的保險人,這也加重了醫療機構的負擔,顯然是不妥當的。
其次,課以醫療機構就不合格血液造成的損害承擔無過錯責任也會加重患者的負擔。課以醫療機構就不合格血液造成的損害承擔無過錯責任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強患者權利的保護、減少不合格血液致人損害案件的發生,但事實上,醫療機構為了避免因血液質量不合格造成患者損害,會進行大量的防御性醫療行為,這反而會加重患者的負擔。血液雖然不是醫療產品,醫療機構并不能從輸血行為中獲利,但根據《獻血法》的規定參見《獻血法》第14條第1款。,公民臨床用血時仍需要支付血液的采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醫療機構可能會在血液的儲存、檢驗、配血等環節進行大量不必要的費用支出,以保障血液的質量,這就會加重患者的負擔。
最后,課以醫療機構就不合格血液造成的損害承擔無過錯責任,會影響我國醫療水平的提高,影響社會整體福利的實現。我國醫療水平長期落后于其他國家,醫療資源在我國仍是一種稀缺的社會資源,提高醫療水平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全民福利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但課以醫療機構就不合格血液造成的損害承擔無過錯責任則會影響我國醫療水平的進步,因為醫療機構為了盡可能減少不合格血液致人損害事故的發生,可能會將更多的醫療資源分配到血液質量保障等方面,也就相應地降低了醫療科研等費用,這將從根本上影響我國醫療水平的進步;同時,受專業能力所限,即使醫療機構將大量的醫療資源投入到血液質量等保障方面,也不一定能有效控制血液質量。
三、醫療機構就不合格血液承擔責任的應然定位醫療行為具有高風險性、侵襲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這決定了醫療機構在提供醫療服務的過程中應當負擔全面的注意義務。根據《侵權責任法》第55—63條的規定,醫療機構主要負擔以下幾種注意義務\[5\]:(1)診療義務,即醫療機構應當盡到與其醫療水平相適應的注意義務;(2)倫理性義務,即醫療機構或者其醫務人員依照醫療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而產生的告知、保密等義務;(3)組織性義務,即醫療機構應當以合理的方式安排其支配領域的義務\[5\]。在不合格血液造成患者損害時,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通常并不知道血液的質量不合格,因此,在血液不合格致人損害的情形下,醫療機構一般不負擔相應的倫理性義務,醫療機構就不合格血液產生的責任,可能來自于診療義務與組織性義務的違反。
(一)診療義務的違反與醫療機構的責任
醫療機構的診療義務是指“本于一般水平的醫師所應具備的醫學學識及治療經驗,于診療疾病時,當為的注意。亦即于診療疾病時,得預見結果的發生(結果預見義務),及為防止結果的發生而采取必要措施(結果回避義務)”\[6\](P169)。醫療機構所負擔的診療義務要求醫療機構應當在診療活動中盡到專業技術上的注意義務,在緊急情況下搶救患者時應盡到合理的診療義務等。
《侵權責任法》雖然沒有單獨就醫療機構在輸血過程中的診療義務作出規定,但輸血屬于醫療行為的一種,同時實踐中發生的輸血感染或者導致其他損害的案例,大多是因為血站或者醫療機構在血液采集或者臨床用血過程中未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的要求操作造成的\[1\](P140-141),這就決定了醫療機構在輸血過程中應當負擔一定的診療義務,醫療機構在輸血過程中違反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時,如醫療機構未盡到診療義務,在輸血過程中使用過期輸血器具或者未消毒的器具,在輸血過程中未考慮到患者身體的特殊狀況,如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輸血過多過快導致心衰,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輸入大量貯存血導致氨血癥,或者在配血過程中未盡到相應的診療義務導致配血錯誤等,醫療機構應當依照《侵權責任法》第54條的規定承擔過錯責任,而非依據《侵權責任法》、《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定承擔無過錯責任。
(二)組織性義務的違反與醫療機構的責任
醫療機構所負擔的組織性義務,要求醫療機構應當以合理的方式安排其支配的領域。如醫療機構應當依據《侵權責任法》第37條在其支配領域內對患者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再如就醫療產品而言,醫療機構應當盡到一定的儲存、保管、檢驗的義務,如醫療機構應當定期檢查相關的藥品、醫療器械,及時更換不合格的、過期的藥品、醫療器械等。就血液而言,如前所述,根據《獻血法》等法律的相關規定,血液的質量保障義務主要由血站來承擔,如血站在采集血液前必須保障血液采集對象的健康狀況符合要求,血站必須委派具有采血資格的醫務人員進行血液采集,血站必須對所采集的血液進行檢測,保障血液質量等。但醫療機構作為專業化的醫療服務提供機構,關系全民健康福祉;同時,一些大的醫療機構通常有自己的血庫,這就決定了醫療機構在血液的儲存、保管等方面應當負擔一定的組織性義務,在醫療機構未盡到相關的組織性義務,如醫療機構未采取相當的措施保障血液的質量,導致血液受到污染,或者醫療機構管理不當造成血液變質的,醫療機構應當就不合格血液對患者造成的損害承擔過錯責任。
四、結論
《侵權責任法》將醫療機構界定為血液的銷售者,在不合格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情形下,不論是否盡到相關的注意義務,醫療機構都要依照《侵權責任法》、《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定承擔無過錯責任。血液并不是《產品質量法》意義上的產品,醫療機構也不是血液的銷售者,并沒有開啟不合格血液危險的來源,對不合格血液的危險也無控制能力。醫療機構的本旨在于提供專業化的醫療服務,不應當就不合格血液造成的損害承擔無過錯責任。我國應當及時修正醫療機構就不合格血液承擔無過錯責任的做法,在不合格血液致人損害的情形下,醫療機構只應當在違反診療義務與組織性義務的前提下承擔過錯責任。
參考文獻:
\[1\] 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2\] 周友軍.侵權責任法專題講座\[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3\]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下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 王澤鑒.侵權行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