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學習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10:30: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驗式學習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體驗式學習論文

篇1

所謂體驗式學習,就是以"感受和體驗"為核心的學習與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體驗式學習要求教師根據學生思想特點、認知規律、學習習慣等,設定特定教學目標,以具體理論知識內容為基礎,為學生創設與知識相關的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可供體驗與感受的真實氛圍,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最終達到讓學生通過體驗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目標,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與舊式的滿堂灌教學方法相比,體驗學習模式更具趣味性與生動性,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確立以學生為核心的課堂教學程序,通過為學生創設、模擬各種真實情境,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感受與體會,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形成一個寓教于樂的良性互動。這樣不僅能夠加快理論知識的傳授速度,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而且能夠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二、商務英語口語教學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商務英語口語教學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英語語言基礎培訓,還要向學生灌輸商務知識,這就決定了商務英語口語教學具有其自身特征和性質,是雙重知識的教授、雙向能力的培養,其中英語語言口語訓練應該占主導地位,同時要兼顧相關商務知識教學,然而,目前的商務英語口語教學依然存在很多問題。

(一)教學模式亟待創新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亟待改革與創新。多數高校依然采用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方法,教師是整個課堂的主角,缺少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生處于被動聽課、記筆記的狀態,這樣的教學模式無法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無法推動和促進商務英語口語教學。因為口語訓練本身就是一個實際交流的過程,沒有學生的積極發言、溝通和交流,就無法提升學生說英語的膽量,也不能讓學生養成英語口語表達習慣,無法達到理想的商務英語口語教學效果。

(二)缺乏情境體驗訓練

口語訓練需要在情境中進行對話交流、交際,真正的商務英語口語都是在特定情境下產生的,需要在特定情境中展開訓練,也就是說商務英語口語教學離不開情境。然而,目前的大學商務英語口語教學卻偏離了這一方向,一些高校不是沒有單獨開設口語課,就是將口語課教學當作普通英語語言課處理,口語課教學從不設置任何情境,只是讓學生機械地記憶或背誦一些商務英語口語單詞或短語,目的是讓他們熟練掌握商務口語表達方式,充實、完善他們的商務英語口語語料庫,事實上這并不能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相反,會讓學生在口語交流中倍受約束、倍感壓力,無法有效運用原本掌握的語料知識。

三、結語

篇2

關鍵詞:物理教學;實驗教學;多媒體教學

作者簡介:張小進,任教于廣東云浮市田家炳中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各行各業都受到改革浪潮的沖擊,教育教學也不例外。在新世紀之初,全國上下的教育教學都在實行新課程標準教學改革,其目的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在此我要談談新世紀之初的物理教學改革。

首先談談物理實驗教學。

實驗是物理學發展的科學基礎,是檢驗物理學理論的唯一標準,而在物理教學中運用實驗的知識,刻意促使學生能力發展,促進科學品質和世界觀的形成。但是,我們教學一線的老師卻不夠重視實驗的教學,認為只要能做好實驗題,能考出高分就可以,會不會動手做實驗不影響高考成績。

比如筆者有一次給學生做分組實驗,用“伏安法”測電池電動勢和內阻,很多學生都說,在初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用電流表測電流和用電壓表測電壓的實驗都沒做過,到高中要做這樣的實驗太難了。

教學一線的老師不重視做實驗,有多種原因:一是受到中考和高考升學率的影響,只要能考上重點高中或大學,學生高興,家長高興,社會聲譽也好,實驗會不會做也就無所謂了;二是很多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差,沒有與教材配套的實驗器材、藥品等,老師無法做實驗,只能從理論上講授實驗;三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很多學生把做實驗當作好玩,上實驗課時在實驗室東走走,西看看,甚至有些學生根本就不去實驗室做實驗,這樣的學生連儀器都不認識,更不用說去做實驗。

中學物理實驗很多,有些一線老師對實驗教學不進行分類,所以學生更難掌握實驗學習。

筆者經過分析、整理,總結出物理實驗的三大類別:

一是操作性實驗。比如電流表、電壓表、打點計時器、天平等。此類實驗要求學生掌握基本儀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規則、性能、使用范圍等。

二是驗證或探索性實驗。此類實驗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儀器的使用,還要求學生能在實驗中驗證或探索物理規律,比方說,在做導體的伏安特性曲線實驗時,不僅要求學生能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測電流、電壓,還要求學生能從實驗的數據中找出規律。

三是設計性實驗。此類實驗具有綜合性和創造性特點,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它要求學生熟悉已有的概念、規律和原理,同時能在有限的條件下設計出可行的科學的實驗。例如:“給你一只量筒和水,怎樣測定一個小塑料杯的密度。”此實驗綜合了浮力、質量和密度的相關知識,且器材簡單,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極好的方法。以上三類實驗,可以由老師做演示實驗,可以由學生做分組實驗,也可以是課外實驗。

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概念多,規律多,要深入理解它們的物理意義、適用條件和使用范圍,才能正確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下面談談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

在物理學科體系中,概念是基礎,規律是核心。目前中學生普遍感到物理難學,其癥結之一就在于物理概念和規律教與學沒搞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在老師方面,只注重讓學生多做練習,而不注重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和規律,沒有真正理解它們的意義、適用條件和范圍;在學生方面,只注重背定義,記公式,做練習,而忽視了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

比如電容器電容的概念,它是一個比值定義,它的定義式為C=Q/U,很多學生認為C與Q成正比,與U成反比,學生從純數學角度來考慮,而忽略了電容的物理意義的理解。它是電容的定義式和計算式,而電容的決定式為C=S/4kdπ。

對物理規律的教學,要善于按照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來探索規律,運用實驗來總結規律,運用已有知識通過理論推導得出新的物理規律。比如,動量定理,就是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知識推導出來的:F=ma=m(v2-v1)/t,則Ft=m(v2-v1)。

對于物理規律的教學,還要求把握規律的適用范圍和條件,比如電功率公式P=I2R和P=/R,前者是電功率與電阻成正比,而后者是電功率與電阻成反比,兩者好像有矛盾,這是怎么回事呢?事實上兩者都是正確的,因為前者適用于不同的用電器在串聯時所遵從的規律,后者適用于不同的用電器在并聯時所遵從的規律。

采用多媒體電化教學。在科技進步的今天,教育教學已不是過去一支粉筆和一本書的教學模式,如今的教學手段,教學設備非常多樣化。雖然有些學校沒有與課本配套的實驗儀器,但許多學校已采用幻燈片、錄像、電腦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給學生帶來許多感性認識,幫助學生掌握物理知識。

例如在講授光電效應實驗時,學校的實驗儀器很難做成實驗,現象也不明顯,甚至有的學校沒有相關儀器,怎么辦?可以應用Flas來模擬光電效應實驗,同樣可以達到老師演示實驗的效果,甚至效果更好,特別是某些不可能做的實驗,如原子核的鏈式反應,也可以用動畫來模擬實驗,可以給學生一個深刻的感性認識,也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習題教學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環節。對于習題教學,很多老師可謂是用心良苦,訂各種學習資料,印各種試卷,到各地交流資料或試卷等,學生整天忙碌不停,真是苦不堪言,可收效甚微,原因何在?關鍵在于他們是搞題海戰,而沒有對典型題目進行舉一反三,挖掘題目潛在的教學價值。

首先,所選習題必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滲透具體概念和規律,能啟發思維;其次以典型習題為基礎,認真分析它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揭示它所涵蓋的全部概念和規律,分析物理過程,并對它進行舉一反三:如一題多解,一題多問,一題多變等。

在一題多解中,培養學生多種解題方案。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用所給器材,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電阻箱等測電池電動勢和內阻。”可有三種方案,第一種根據原理E=u+Ir可選用電流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測量,第二種根據原理E=IR+Ir可選用電流表和電阻箱測量,第三種根據原理E=u+ur/R可選用電壓表和電阻箱測量。

在一題多問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現在的物理計算題一般都有好幾問。在習題教學中,不僅要求學能解決某一個題目,還要求在條件改變或問題改變時,也能應付自如,迎刃而解。

例如:在磁感應強度為B勻強磁場中,有一邊長為L的正方形單線圈,線圈平面與磁感線平行,線圈繞中心軸轉動的角速度為ω,求線圈轉動一周的最大電動勢?把問題進行如下變化:(1)求線圈轉動一周的平均電動勢?(2)求線圈轉動60度的瞬時電動勢?(3)線圈轉動60度平均電動勢?(4)線圈轉動60度的電荷量?經過如此變化題型,能打開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講究方法,才能達到目的、提高效率,教育教學也不例外。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講究方法,才能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例如這樣一道題“有一物體做豎直向上運動,其V-t圖像如下圖所示,求該物體上升的最大高度?”

如果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知識計算就相當復雜,要分三個時段計算,但如果利用圖像法,即在V-t圖像中,幾何圖形的面積S等于位移的大小H,則物體上升的高度問題變成了求梯形的面積,非常簡單。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很多:驗證法、排除法、替代法、臨界法、最值法、反證法等。

俗語說:“教無定法、教要有法”。對于物理這門學科,面對新世紀新形勢,面對人才的需求變化,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教學呢?這值得我們教學一線的老師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厚德.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篇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心理學上指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興趣可以刺激大腦皮層,進行積極地思考,興趣也是一切行動的催化劑.只有學生對物理課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才會在課堂上跟上教師的思路,學習中才會主動去探索、思考物理問題,才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在物理教學中,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是用自制教具做的演示實驗,更能吸引學生.以“力的分解”為例,可以利用粵教版教材課后實踐欄目中的練習題,教師自制“一指斷鋼絲”的教具,在課堂上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利用課后習題開發實驗,突破教學難點

在物理教學中,重點、難點的突破事關教學的成敗.只有有效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才能為學生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掃清學習障礙.故而,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都會花大力氣來設計每一節課的重點、難點的教學,而實驗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實驗的設計可以是實驗室成套的設備,也可以只自制教具、甚至生活物品等我們也可以根據課后習題來開發演示實驗.

3利用課后習題開發實驗,突破錯誤前概念

在學生學習新的物理概念之前,由于生活經驗、思維定勢、舊知識的錯誤遷移等會在學生頭腦 中產生前概念.這些前概念有些是正確的,有些是錯誤的.不破不立,錯誤的前概念對學生學習新的正確的物理概念會造成很大障礙.要讓學生很好地接受、理解、運用正確的新概念,就必須想辦法鏟除學生錯誤的前概念.通過實驗的演示,讓學生親身體驗、感知,讓事實說話,對于錯誤前概念的破除,正確新概念的習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驗的來源依然可以根據課后的習題來開發.

4利用課后習題開發實驗,構建物理情景

建立物理情景是構建物理模型的基礎,是建立物理模型的一個重要步驟.在建立物理情景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從物理問題中獲取建立物理情景的重要信息,再對這些信息進行必要的加工整理、去偽存真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

5在課后習題中穿插實驗探究,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要實現三維教學目標,就要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習得知識與技能,習得過程與方法,還要滲透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在物理教學中,根據課后練習提供的情景,利用身邊物品開發演示實驗對學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往往會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6結語

篇4

關鍵詞:科研評價;頂級會議論文;SCI期刊論文;計算機學科

中圖分類號:G3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6248(2017)02005806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to the appraisal of the academic paper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took the appraisal of academic papers concerned with computer science as example and chose on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performance appraisal as case to study relevant issues of academic papers apprais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point of determining the value and orientation of top conference papers and SCI journal papers lies in whether to insist on correct guidance in scientific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In computer science, most symbolic achievements are published on the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top conferences while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still puts focus on SCI journal papers, which leads to the low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Chinese scholars publish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p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stressed in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e weight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balan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hould be considered, quality evaluation grade of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raised, the guidance role of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played, a new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 university formulated a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considered the differenc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fied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It also listed the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for different disciplines, which are recognized by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s, and gave specification for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journal papers and conference papers to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 the academic and documentary values of academic papers, which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 research evaluation; top conferences papers; SCI journal papers; computer science

科學研究是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基本活動,研究成果是研究價值的重要體現,進行科學研究評價便成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目前科學家在對科學問題和方法探索的過程中,還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如發表期刊或會議論文、出版著作等。通常意義上的科研評價內容包括項目、論文、專利、成果獎等。其中,學術論文是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高校中論文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個人和團隊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標。

目前,學術論文評價的主要方式包括期刊評價[1]、會議評價[2]、引用評價[3]等。期刊評價側重于通過對期刊整體水平的評價來界定其刊載學術論文的水平[4],期刊分為:核心期刊、EI源刊(美國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簡稱EI)、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源刊等。核心期刊源于英國著名文獻計量學家布拉德福的研究,指刊載某學科學術論文較多的、論文被引較多、受領域科研人員重視、能反映該學科前沿研究熱點和焦點的期刊。國內核心期刊的主流是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北大核心期刊目錄等推薦的期刊。EI源刊創始于1844年,是美國首個以了解全球工程文獻為目的可供檢索的文獻摘要和期刊[5]。EI源刊對學術論文水平有一定要求,選刊嚴格,逐漸成為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工程研究院所學術水平評價的重要依據。SCI是美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ISI(Isn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對科技刊物和論文進行評價的一種工具[6],能否在世界頂尖SCI期刊上已成為國內高校評判大多數科學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標志以及評職晉級的重要依據。

學術會議是學術交流活動的核心,隨著國際學術交流與日俱增,會議評價方式也成為論文評價的重要手段[2]。傳統的會議評價為定性指標,如會議主題內容等,定量化指標和評價公式難以直接應用。一些學科則采用專家評估的辦法對會議質量進行評定,形成領域列表,作為的指南。

引用評價是以學術論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數衡量其影響力與重要性[3]。衍生物為期刊影響因子,即期刊論文的平均被引率(等于引用某刊前兩年論文的總次數與前兩年該刊所發表的論文總數之比)。論文短期高被引說明其選題的先進性和前沿性;長期高被引體現其學術影響力、學術價值和貢獻。這也與學科特點有關,不同學科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存在著系統差別。比如,醫學領域影響因子在10以上的很常見,而數學領域基本在3以內。

一、學術論文評價存在的問題科研評價指標體系是由各級各項指標及相應權重和評價標準所構成的有機整體,而國際和國內對SCI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這兩種不同形式的論文評價各有偏重[7]。從中國科研現狀來看[89],科研評價體系比較單一,過分強調期刊論文而忽視會議論文。該評價體系與高校及其教師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對高校和教師的科研工作有著很強的導向作用。因此,如何定位會議論文和SCI期刊論文在科研評價體系中的價值與地位,能否堅持正確導向是科研管理評價體系面臨的主要問題。如果兩者權重分配有失偏頗,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熱情和創新積極性將會大打折扣,進而會影響相關學科資隊伍建設,最終會影響學科發展。

SCI體系和中科院分區體系對引導普通論文評級有一定的積極意義。SCI期刊論文對算法理論描述更為詳細、考慮更全面、實驗更充分,從統計意義上看,學術水平高于一般的期刊,具有一定的區分度,在科研評價上能達到一定程度的公正性與合理性。但是,如果只采用“SCI標準”,會造成許多國際性高水平的會議成果被排斥在外,得不到公正的評判。由于期刊周期長,在國際領域最為前沿性工作的導向性和區分度稍顯不足,難以對快速發展的學術科研起到引領作用。然而,中國高等院校SCI評價對象恰恰是要引領學科發展研究者,在教師職稱評審、博士學位點申報與評審、重點學科申報與評審、科研獎勵中熱衷于追求SCI論文收錄數,這是目前存在的重要問題[1011]。

二、學術論文評價現狀實證分析計算機的迅速普及與發展為人類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計算機學科的研究成果被全社會廣泛關注。但是,與其他歷史悠久的一些學科相比,計算機學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具有其自身特點,主要表現為創立時間短、實踐性強、發展迅速等。該學科的科研評價標準與體系也在逐步完善與發展,評價體系不僅是反映計算機學科發展的晴雨表,而且會直接影響計算機科研管理和學科建設。

計算機學科既有基礎理論性研究,也有應用性研究,很多科研成果具有極強的社會應用功能,以標志性大型系統等普適性應用為主導。比如,國外計算機學科的頂級名校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等,其科研成果有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UNIX系統或者數據庫系統,這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國內有國防科技大學所研制的銀河、天河系統等。而計算機學科的大部分科研成果(從大型系統到局部創新)都是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包括SCI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因此,計算機學科科研評價指標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論文質量的評價。

反觀國際上大部分計算機學科的最新標志性工作都會在頂級會議上。例如計算機網絡中最為經典的TCP協議中的擁塞控制算法,首先發表在1988年計算機網絡的頂級會議SIGCOMM上。MIT、斯坦福大學等高校計算機系的領軍人物的很多開創性工作也發表在計算機領域的頂級會議上。從目前發表的論文數量看,在多個世界一流名校中計算機學科很多學者的研究成果由80%的會議論文和20%的SCI期刊論文構成。

國際計算機領域的特點是追蹤頂級會議,發表頂級會議論文。第一,計算機學科很多高水平的期刊一期只能登刊十幾篇論文,有的期刊甚至只有三四篇論文。與之相比,計算機領域的大部分頂級會議是每年一次,部分會議也有隔年一次。這些會議每年錄用三四十篇論文,或者20篇左右的論文。因此,計算機學科高水平的期刊和會議的規模都是非常有限,論文錄用率很低。第二,大多數正規的會議論文需要經過4個以上審稿人進行雙向匿名評審,并且還要組織會議的程序委員會對投稿論文專門召開會議進行討論。因此,會議論文相比期刊論文具有發表周期短、有較好學科科研前瞻性等優勢。第三,中國科研評價體系還是以SCI期刊論文為主,頂級會議論文并不為其他學科科研工作者所關注。2006年法國巴黎大學陳鋼博士的研究發現作為第一作者的中國大陸學者在歷年國際計算機學會(ACM)權威會議發表的論文僅占總量的0.83%[12],半數以上ACM會議上沒有中國論文的聲音,反映出中國計算機學科大部分工作還處于內循環時代,未能較好地與國際學術界接軌。因此,對會議期刊的忽視不僅阻礙了國內計算機學者的科研動力,也嚴重地影響到中國計算機學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聲譽。

三、優化科研評價體系的路徑根據計算機學科的特點,結合對中國科研評價現狀與問題的理性分析,在科研評價體系中應完善SCI標準、重視頂級會議的重要性,才能形成科學的科研管理體系,為科學研究發揮更具針對性、更符合現實的價值導向作用。美國教育家斯塔費爾比姆指出:“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提高科研水平。”[13]只有不斷完善計算機學科的科研評價體系,才能更好地促進該學科快速發展。

(一)重視頂級會議論文,平衡評價體系標準

面對計算機學科在國際和國內的評價制度之間越來越明顯的差異,以及目前國內計算機學科實行的“SCI標準”體系所存在的弊端,中國計算機學會率先進行了反思。2005年,中國計算機學會舉辦了主題為“從SCI反思中國的學術評價體制”的YOCSEF論壇。論壇上李國杰認為片面地追求SCI數量的做法不可取,呼吁要重視頂級國際學術會議上[14],并撰文《要高度重視在頂級國際學術會議上》在國內積極倡導標準與國際接軌[15]。2010年,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計算機學會推薦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可以供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作為學術評價的參考依據,并期望能起到推動國內計算機領域學術進步的作用[8]。

教育部2012年采用該《目錄》作為計算機科學和軟件工程評估的指標之一,受到科研人員和管理部門的重視,改變了長期以來計算機學科學術評價不重視會議論文的傳統,為提高中國計算機學科基礎研究水平作出積極貢獻,促進學科特點的認同,規范了會議期刊,促進了論文水平的提升[16]。據包云剛初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學者發表的論文數已經占到ACM會議論文總數的2.7%,2006年以后則占到了4%,與2006年前的數據(0.8%)相比取得了長足進步[17]。

總之,“SCI標準”仍然是國內評價科研成果的主要標準,但伴隨著國際計算機學科科研評價體系的影響以及國內相關科研組織的發聲,國內不同高校或科研院所對計算機學科科研成果的評價在逐步推動,重視SCI期刊論文的同時,重視頂級會議論文的重要性,逐步平衡評價體系中不同評價指標的權重。

(二)依據計算機學科特點,完善“SCI”評價俗

計算機學科不同于其他自然學科,學科內部差別較大,難以進行橫向比較。計算機理論領域以數學分析論證和推導或者算法改進為主,研究周期短;計算機系統或者應用領域,需要研發實用系統,并有真實的數據驗證,研究周期比較長。但是,《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目錄》在評價標準方面忽略了不同領域的特點,計算機學會推薦的A類會議CVPR一次錄用論文約400多篇,而SIGCOMM僅錄用30~40篇論文。因此,在科研評價中不僅要關注計算機領域的特點,還要充分考慮不同領域之間的差異性,才能更好地搞好計算機學科的科學研究管理工作[18]。

(三)加強自身評價體系的宣傳

計算機學科的科研評價體系是為學科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能夠推動科研水平和科技發展創新,計算機科研工作者應加強自身專業特殊性的宣傳,提升各行業領域對計算機學科成果特殊性的認知和重視。科研管理人員應合理界定科研目標、科研評價目標,在科研管理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的評價理念,推動科研評價的科學化,在項目評審、職稱評定、獎項設置、成果應用等工作中,加強對教師學科認知的引導,提高會議論文認定的等級,發揮評價體系的導向性作用[19]。應強調科研論文的質量,注重營造科研的氛圍,不將SCI、會議期刊作為主要依據,努力改變和其他學科成果認定一視同仁的做法。同時,建立全面的會議宣傳及參會激勵機制,加大對科研工作者參加頂級會議的支持力度,鼓勵將優秀學術成果提交到頂級會議。

(四)結合學科特點,完善科研評價管理制度

客觀、公正的科研評價制度事關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是學術得以健康發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正常運轉的前提。在對計算機學科進行科研評價時,應當針對當前存在的主要矛盾,采取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解決:第一,按專業領域制定相應的科研評價標準。科研評價指標會受到評價方法、評價目的、評價對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2021]。與物理、化學類專業截然不同,計算機類專業對應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應有所差別。第二,重視會議論文的學術影響力。計算機學科的頂級會議文章采用“雙盲”評審,每篇文章歷經“先通訊評審再會評”的常規程序,錄用率低,通常不到20%,每篇文章或被錄用或被拒絕,沒有修改機會。若論文被頂級會議接受,很大程度上能彰顯其科研實力。而且,計算機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頂級會議上。更有甚者,計算機學科的領軍人物僅將研究成果發表在頂級會議上,如MIT的Katabi教授。第三,制定科學的科研評價指標。科研評價標準本身也是一個動態適應、不斷完善的過程,指標設置合理會促進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高校的科研成果不是靠簡單的指標“抓”出來的,要遵循整體性、公正性、戰略性、操作性等原則[22]。科研管理部門要更多地在“搞好服務”方面下功夫,為本單位科研工作制定更為有效的激勵制度,為科研人員創造工作條件、排憂解難等。論文的具體評價應綜合考慮論文的自身價值、同行專家的評議結果與科研管理專家的判斷。

四、實例驗證高校自身特點也決定了科研評價工作的特點,后者對前者及其教師有著很強的導向性,不同類型的高校、不同學科之間應當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基于其職能與不同側重點,中國589 所本科院校被《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和教學型4類,占比分別為6.83 %(40 所)、15.87 %(93所)、23.89 %(143 所)和53.41 %(313 所)[23]。

某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重點高校,從2015年起試行“一院一策”管理體制,從科研角度看就是要充分發揮二級學院教學科研和辦學的主體地位,試圖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分類考核、分類指導,制定與學科性質相適應的科研評價標準體系和差異化考核指標,實行學科間單獨考核,充分尊重教師個體差異,尊重不同學科科研人員的成果價值,營造寬松的研究氛圍,激發各個學科的科研活力。具體舉措包括:第一,依據專業領域擬定同行專家評價認可的期刊與會議列表。鑒于計算機學科頂級期刊文章與頂級會議文章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皆可反映其國際影響力,同時不斷加大獎勵頂級期刊文章與頂級會議文章的獎勵力度。第二,規范期刊文章與會議文章的量化指標。計算機學會推出了“CCF推薦A/B/C類會議”“CCF推薦A/B/C類期刊”列表。“CCF推薦A類會議”是計算機學科最具難度的標志,越受推崇的頂級會議論文接受率越低,發表難度越大,我們在評價體系中予以高度認可。為了簡單有效地推進科研評價,我們嘗試將“CCF推薦A類會議和期刊”與JCR/SCI一區期刊相對應,“CCF推薦B類會議和期刊” 與JCR/SCI二區期刊相對應,“CCF推薦C類期刊” 與JCR/SCI三區期刊相對應。“CCF推薦C類會議”等同視為JCR/SCI期刊。第三,綜合衡量學術論文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基于論文所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平均被引次數、當年指數等指標,全方位衡量其學術價值。這些舉措將有效避免學術評價中“一刀切”現象。一方面使科研評價更具規范性,對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的學術價值進行合理量化;加大會議論文,尤其是計算機學科會議論文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活動經費,資助教師與有潛力學生前往頂級會議借鑒學習,提升教師的科研素養;加強國際和國內高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也符合計算機學科的研究規律,對后期計算機科研成果評價具有指導性作用。

另外,某大學的科研評價體系是建立在與國際、國內同行論證的基礎之上,向國際一流院校看齊的自主制定考核指標。特別是計算機學科,在中國計算機學會制定的論文標準基礎上,有分類地加以適用,引導該學科與國際化接軌,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并取得顯著成績。2011年該大學計算機學科并沒有A類論文,而到2017年初已錄用和發表8篇,這對于一所綜合性高校是長足的進步。

五、結語SCI論文和頂級會議對于計算機學科的發展都起著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SCI側重基礎,研究比較深入,而頂級會議時間快,信息量大,對學科發展的導向作用比較明顯。科研管理應結合學科的特點,重視SCI期刊論文的同時,也應當重視頂級會議論文的重要性,發揮制度的導向作用。同時,科研部門都應根據學科特點,制定符合并推動學科發展的科學評價體系,激勵引導研究人員參加科學研究,提高其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相關學科的科研評價系統制度化、規范化,進一步推動學科和學術科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滕穎,蔣新.對我國學術論文評價體系的幾點思考[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5(1):9395.

[2]王倩.h指數及其衍生指數在評價學術會議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5(15):135139.

[3]尚海茹,馮長根,孫良.用學術影響力評價學術論文――兼論關于學術傳承效應和長期引用的兩個新指標[J].科學通報. 2016(26):28532860.

[4]梁耘. 學術論文評價工作模式研究[J].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學報,2005,19(2):7880.

[5]孫君,閆雅娜.EI與科技論文收錄[J].情報探索,2006(6):4748,16.

[6]任火.SCI評價及其對策[J].中國出版,2002(1):4142.

[7]王漢瀾.教育評價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8]李志河.我國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績效考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9]劉在洲,徐紅,陳承.高校科研質量評價標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10]劉恩允.高校科研評價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3942.

[11]彭蘭,唐慧君.構建高校科研內部評價體系之思考[M].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2):6870.

[12]陳鋼.從ACM會議分析我國計算機學科近十年發展情況[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5,11(10):4251.

[13]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育評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4]譚英.從SCI反思中國的學術評價體制――中國計算機學會YOCSEF論壇綜述[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05,1(2):7579.

[15]李國杰.要高度重視在頂級國際學術會議上[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06,2(5):93.

[16]梅宏.中國計算機學會《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目錄》得失談[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5,11(7):3642.

[17]包云崗.CCF《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目錄》得大于失[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5,11(8):3842.

[18]杜偉錦.高校科研評價現狀與完善途徑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6164.

[19]毛娜.淺議高校科研評價制度創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2008(C2):183185.

[20]曾玉清.高校科研產出評價方法及應用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06(4):201204.

[21]楊瑞仙,梁艷平.國內外高校科研評價方法比較研究[J].情報雜志,2015(9):107110.

篇5

摘 要 對北京體育大學2003-2012年體操方向碩士學位論文的關鍵詞詞頻統計與分析,研究高頻詞之間的結構關系,探究北京體育大學體操方向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方向、研究內容及其不同的特點,分析熱點的形成原因與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 北京體育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研究熱點

一、研究方法與對象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詞頻統計法與共詞聚類分析法。詞頻統計法能夠揭示或表達文獻核心內容的關鍵詞或主題詞在某一研究領域中出現的頻次高低來確定該領域研究熱點和發展動向的文獻計量法。共詞聚類分析法是一種內容分析方法,通過對一組詞兩兩統計它們在同一片文獻中出現的頻率,以此為基礎對這些詞進行聚類分析,從而反映出詞與詞之間的親疏關系,進而分析這些詞所代表的學科和主題的研究結構。

二、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共詞聚類分析

(一)關鍵詞詞頻統計與分析

本文利用《CNKI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搜索出2003―2012年北京體育大學體操方向碩士學位論文共73篇,以73篇學位論文中的關鍵詞為調研對象,通過共詞分析法中的聚類分析探索各高頻關鍵詞之間的內在關系,歸納出北京體育大學體操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熱點,以及各個不同研究方向的親疏性。本研究利用Excel對前期檢索出的學位論文進行關鍵詞統計,共得到碩士學位論文關鍵詞283個,平均每篇碩士學位論文含關鍵詞3.9個。然后對統計結果進行以下處理:去除對反應主題沒有積極意義的詞,如“展望”、“問題”等,對表達同一個意思的關鍵詞進行標準化處理,如“高職院校”、“職業技術院校”、“職技高校”等標準化為“高職院校”,“高等院校”、“高等學校”、“高校”、“大學”等標準化為“高校”。

經過多次比較,最終選擇詞頻大于的關鍵詞作為高頻關鍵詞,從而確定個體操方向碩士學位論文的高頻關鍵詞(表1)。這個關鍵詞總的出現頻次為65次,占關鍵詞總頻次的36.3%。從高頻關鍵詞分布可以看出,北京體育大學體操方向碩士研究生重點關注的研究對象集中在“體育教育專業”、“分析”、“普通高校”、“競技體操”、“北京市”、“教學理念”、“現狀”、“發展對策”等。

表1 碩士學位論文高頻關鍵詞表

序號 關鍵詞 詞頻

1 體育教育專業 12

2 分析 10

3 普通高校 8

4 競技體操 8

5 北京市 7

6 教學理念 7

7 現狀 7

8 發展對策 6

(二)構造詞篇矩陣、相似矩陣

對于高頻關鍵詞共現頻次的統計,本研究利用SPSS17.0,以每篇學位論文為一條記錄,記錄的內容為高頻關鍵詞是否在學位論文的關鍵詞出現(出現為1,否則為0),構造出詞篇矩陣。以詞篇矩陣為基礎,在SPSS軟件中進行相關分析,數據類型選擇“binary”二元變量,相似系數選擇“Ochiai”系數,構造出高頻關鍵詞的相似矩陣(見表2)。相似矩陣中的數字為相似數據,數字的大小則表明詞與詞之間的距離遠近,數值越大則表明詞與詞之間的距離越近,相似度越好;反之,數值越小,表明詞與詞之間的距離越遠,相似度越差。相似矩陣對角線的數據為1,表明某高頻關鍵詞自身相關度。

表2 碩士學位論文高頻關鍵詞的相似矩陣(部分)

體育教育專業 分析 普通高校 競技體操 北京市 教學理念 現狀 發展對策

體育教育專業 1.000 0.060 0.286 0.004 0.192 0.321 0.334 0.215

分析 0.060 1.000 0.030 0.121 0.018 0.006 0.076 0.023

普通高校 0.028 0.030 1.000 0.150 0.030 0.068 0.119 0.029

競技體操 0.004 0.121 0.150 1.000 0.008 0.192 0.043 0.020

北京市 0.192 0.018 0.030 0.008 1.000 0.192 0.035 0.078

教學理念 0.321 0.006 0.068 0.192 0.192 1.000 0.087 0.186

現狀 0.334 0.076 0.119 0.043 0.035 0.087 1.000 0.100

發展對策 0.215 0.023 0.029 0.020 0.078 0.186 0.100 1.000

(三)北京體育大學體操方向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熱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

1.競技體操的發展對策。包括關鍵詞:競技體操、發展對策、后備人才。

2.北京市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理念。包括關鍵詞:北京市、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理念。

3.體育教育專業與教學能力。包括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能力。

三、研究熱點的特點分析

(一)北京體育大學體操方向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熱點比較寬泛,選取對象比較廣泛,包括普通高校、體育院校、競技體操、體操普修課、教學理念等。

(二)碩士學位論文注重對教學理念及競技體操發展狀況的研究,旨在通過現狀研究,探尋發展的脈絡與經驗。

(三)碩士學位論文注重對基本理論研究,研究內容寬泛。在理論分析上顯得薄弱、創新能力欠缺。

參考文獻:

[1] 高寶立,劉小強.高等教育研究熱點分析:兩個維度、四項指標――以現代大學制度研究為例[J].教育研究.2008(09).

[2] 遲景明,吳琳.近十年我國高等教育學學科研究熱點和趨勢――基于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共詞聚類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1(9):20-24.

[3] 馬費成,張勤.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熱點――基于詞頻的統計分析[J].情報學報,2006.25(02).

篇6

關鍵詞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擔負著培養具有前沿知識、創新能力以及掌握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任,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縱觀我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發展,其重點逐步經歷了由教育制度完善到提高研究生質量的轉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六大發展改革任務,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穩步發展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指標是博士學位申請者在獲得博士學位時的質量。目前對博士生培養質量及其評價的研究,近年來已成為學術界與輿論關注的熱點。

1研究背景

博士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質量,博士學位論文作為博士研究生在學期間所學知識的綜合體現,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博士教育所取得的成果與存在的問題。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是改進和完善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及管理方式的有效途徑和檢驗指標,對博士生培養質量評價展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2研究方法

2.1資料來源及方法

通過調研國內具有中醫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的高等中醫藥院校,選取其中已有中醫學博士畢業生的14所中醫藥院校的“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評閱意見書”(以下簡稱“評閱意見書”),對其評價指標進行歸納整理分析。

2.2評價指標名稱統一化

對各中醫藥院校“評閱意見書”中評價指標名稱描述的統一性問題,參照湖北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評閱意見書,對同義的名稱信息進行統一。“論文選題、選題價值、選題”統一名稱“論文選題”;“論文的創新點、論文的創新性、論文成果的創新性、創新性”統一名稱“論文的創新點”;“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論文寫作能力與總結提煉、寫作表達能力、寫作水平、寫作能力”統一名稱“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科研能力、科學研究的能力、科研作風”統一名稱“科學研究的能力”;“理論基礎、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統一名稱“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論文綜述、文獻綜述、綜述”統一名稱“論文綜述”;“論文價值、實用價值”統一名稱“論文價值”;“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研究方法和技術水平”統一名稱“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

3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的權重比較和分析

將14所中醫藥院校“評閱意見書”中的評價指標進行統一處理后,歸納整理分析比較各評價指標的權重。

指標權重滿分比從高到低依次為“論文選題”(92.86%)、“論文的創新點”(85.71%)、“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85.71%)、“科學研究的能力”(71.43%)、“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71.43%)、“論文綜述”(64.29%)、“論文價值”(14.29%)、“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14.29%)、“實驗數據處理與文獻資料引錄”(7.14%)、“工作難度和工作量”(7.14%)及“論文規范性”(7.14%)。

指標重要性賦值從高到低依次為“論文的創新點”(28.75€?3.6)、“科學研究的能力”(26.2€?.69)、“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21.37€?.23)、“實驗數據處理與文獻資料引錄”(20€?.92)、“論文價值”(18.4€?.43)、“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18.4€?.34)、“論文綜述”(17.967€?.467)、“論文選題”(17.438€?.166)、“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12.725€?.41)、“工作難度和工作量”(10€?.71)及“論文規范性”(10€?.70)。

權重滿分比大于50%的指標有6個,包括“論文選題”、“論文的創新點”、“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科學研究的能力”、“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及“論文綜述”。根據評價指標權重滿分比值可以看出,50%以上的中醫藥院校對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評價時都選用“論文選題”、“論文的創新點”、“科學態度和寫作水平”、“科學研究的能力”、“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及“論文綜述”等常用指標,這些常用指標中“論文的創新點”、“科學研究的能力”、“基礎理論與專門知識”賦值均比較高,是影響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關鍵。

權重滿分比小于50%的指標有5個,包括“論文價值”、“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實驗數據處理與文獻資料引錄”、“工作難度和工作量”及“論文規范性”。說明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各院校也有一些特異性的差異,根據評價指標權重滿分比值可以看出,部分院校尤其看重博士學位論文的“實驗數據處理與文獻資料引錄”和“設計思路與方法研究”兩個指標。

4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

4.1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特點

4.1.1指標體系的可靠性

本研究收集的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是來自于國內具有中醫學博士學位授權點且國內普遍認為培養質量較高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基本涵蓋目前國內中醫藥類高校對中醫學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的各個標準。具(下轉第69頁)(上接第67頁)有較高的權威性,協調程度較高,充分顯示了評價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4.1.2指標體系側重中醫學學術學位型博士培養特點

相比中醫專業學位型博士,學術學位型側重于中醫學學術理論水平和實驗研究能力,以培養中醫學科學研究人員為目標,其學位論文應更注重研究創新性,對中醫學領域在知識和認識上能作出獨特而有意義的貢獻。指標“論文的創新點”和“科學研究的能力”在該各評價體系中給予了較高的權重,這也充分顯示了學術學位型博士培養特點。

4.2問題與建議

4.2.1采取多元模式,分類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把握住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也成為保障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各高校須以博士學位論文評價的目的為出發點,針對不同學位類型博士研究生,分類構建學術學位型和專業學位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適應對不同學位類型研究生學位論文的要求。

4.2.2進一步探索描述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

針對現有博士學位論文評價缺陷,突出量化評分作用,有利于更清晰、更精確有效地評價博士學位論文水平,這也是評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科學的重要標志之一。但就評價博士學位論文整體質量和創新性而言,描述性評價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其評審意見的指向性和主導性仍是顯著的、有價值的,對培養單位改進博士生培養工作,提高培養質量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我們認為以描述性評價為主,發揮量化評價的有益作用,將兩方面結合起來,有利于全面客觀地評價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

4.2.3鼓勵專家及導師參與,不斷完善評價指標體系

篇7

關鍵詞:大眾文化;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伴隨著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大眾文化逐漸成為當代中國市民社會的主要文化形態。大眾文化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社會文化環境更加復雜,本文就這個問題談了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挑戰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眾文化以商業性、媒介性、娛樂性、世俗性、流行性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話語體系產生了消解作用,從而威脅到意識形態的話語主導權。

大眾文化的商業性特征,決定了文化可以以資本的形式贖取和轉化為經濟價值,語言符號也成為可供消費的文化商品。文化的資本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基于價值理性的道德話語體系帶來挑戰,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識形態色彩,資本本位取代價值本位沖擊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主導邏輯。

大眾文化的媒介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訴求的是感官經驗的視覺形象,而非書面性概念意義的文本修辭效果。由于大眾文化的影像、模擬和仿真在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論課中過度再生產,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對現實的批判性和反思精神。

大眾文化的娛樂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將感性層面的本能欲望滿足所獲得的消遣愉悅作為賣點,而不是深層精神的充實和心靈的震撼,就此造成大眾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和低俗化。大眾文化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持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戲的形式消解了教學話語體系的意識形態宜教色彩。

大眾文化的世俗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反映的是大眾日常生活的平凡敘事,而不是基于抽象的價值理性的宏大敘事,也就造就了大眾文化的日常化、瑣碎化甚至是庸俗化。大眾文化以現實的關懷和當下的感受為切入點,彌散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在某種程度上使教學話語體系的深度結構轉為喪失深度的平面結構。

大眾文化的流行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立足于感性層面形象的審美化,而不是精神層面信仰的審美化。大眾文化的流行性所導致的話語體系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動化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使教學話語體系喪失對思想內容的形式分類、抽象概括和邏輯論證能力,最終導致語言世界的空洞化、思想世界的虛無化、情感世界的零度化。

大眾文化的消費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是以純粹欲望的滿足構建自我價值體系的快餐文化,而不是以心靈的震撼來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經典文化。大眾文化的消費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教學話語體系的語言符號不再反映現實,而是遮蔽現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技術化的批量生產,顯然是對教學話語體系表意方式的必然性消解。

二、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具有創造性作用

誠然,大眾文化本身蘊涵著能動的解碼力量。大眾不是單質的一元化群體,而是復雜的多元化組合;大眾文化的受眾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有著生命活力的自由創造者。大眾文化的興起,改變了文化的內涵,并對既有的文化格局帶來嚴峻的挑戰,但是文化走向大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大眾文化的發展將為人類文化發展提供一種全新的路徑。同時,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

大眾文化的商業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天然的平等品格和民主精神,在文化形式上實現了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轉變、等級化向民主化的轉變、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轉變。大眾文化的商業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促使教學話語體系從控制支配轉化為對話交流。正是在這種主體間性的語言交往中達到相互理解,進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系統。

大眾文化的媒介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的廣泛性、普及性和開放性,從根本上消解了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中的差異性、等級性和壟斷性,這對于文化資源的共享、共同意識的建構、價值信念的傳承等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大眾文化的媒介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擴展了教學話語體系的文化視野和文化空間,進而促進教學話語體系形成有效的理論自覺。

大眾文化的娛樂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以其溫馨、輕松、休閑、歡樂、回憶等手法,使在緊張疲憊、超荷壓力生活下的大眾放松心理狀態,彌補生活的單調性、片面性和孤獨性。大眾文化的娛樂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以風趣幽默的話語風格表達嚴肅莊重的思想內涵,使大學生對抽象思辨的文本更易理解;以民主平等的語言對話傳遞高尚深刻的核心價值理念,使大學生與教師達到價值的視域融合。也就是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通過交互式體系的轉變,達成對核心價值理念的普遍認同。

大眾文化的世俗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文化走向民主化、平民化和生活化。大眾文化的世俗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能夠在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之內建立公共文化交流空間,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政治上的公民權,也會塑造大學生文化上的公民權。

大眾文化的流行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的新穎性、動態性和獨特性。大眾文化的流行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并不是基于控制性思維的意識形態話語霸權的重建,而是要將觸角伸向身體領域、消費領域和符號領域,在無意識世界中探尋大學生自我平衡和信仰皈依的表現形式。

大眾文化的消費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的效率性、活躍性和創新性,大眾文化從其審美趣味的普泛化出發,緊緊把握時代流行的脈動,吸納廣泛的接受者,力求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大眾文化的消費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教師不再是純粹的灌輸者,學生不再是純粹的接受者,教師必須考慮到學生現實需求。商品的交換價值原則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對意識形態語言符號的消費,維持與現實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

三、大眾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的實現路徑

大眾文化由于對感性層面物質欲望的執著,導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功利化、標準化、庸俗化和空洞化,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大眾文化對教學話語體系的創造性作用。大眾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要實現從教學理念、教學機制、教學內容到教學模式的全方位創新,筆者認為,的基于實踐的語言交往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轉變的實現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語言交往不僅涉及互為主體的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而且語言交往作為內在的環節實現了價值和意義的生成。這種語言交往實踐規避了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可能導致的灌輸化、控制化和同質化等消極影響,倡揚了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產生的平等化、現實化和效率化等積極意義。

(一)語言形式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發展趨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返回生活世界,建構起基于生活世界的語言交往,開辟充滿意義的語言交往的公共空間,意味著揚棄教師抽象的獨語,在師生之間的語言交往中達到普遍性共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生活話語轉化消解了大眾文化對思政教學所可能造成的功利化、平庸化和浪漫化等消極影響,強化了大眾文化對思政教學所生發的親民化、平實化和風趣化等積極意義。

(二)語言形式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發展的另一方向。在大眾文化視域下,語言形式還有朝著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使之更加深刻地把握人們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性質、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決定了其語言交往形式不應停留在生活世界的具體化層面,而應該上升到精神世界的抽象化層面,通過精神層面的語言交往觀念地建構起意義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精神世界的語言交往對于大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避免癡迷低俗的物質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應盡可能地創造精神世界的語言交往,構建起抽象化的普遍性價值共識,進而將價值共識引向實踐過程本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學術話語性質定位避免了大眾文化對思政教學所可能引起的膚淺化、平面化和粗疏化等消極影響,提升了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引動的開放性、時代性和創新性等積極意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發展的方向要求語言交往具備精確化、科學化和模型化等特點。在大眾文化視域下,科學技術構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語言交往精確化、科學化和模型化發展的助推器。現代科學科技使語言交往超越了自然語言的局限性,構建出純粹形式的科學語言,通過語言的邏輯化實現對人們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確把握。在大眾視域下,科學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語言交往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創造了語言符號的新形式,創新了交往主體的新觀念,創制了交往方式的新樣式,最終將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語言活動的交際能力獲得空前的提高。在某種意義上講,科學技術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必要前提和理論方法的創新動力。

在大眾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要實現創新,就必須回到交往實踐中去。在交往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語言交往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更加親近生活世界;通過語言交往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更加富有意義;通過交往語言的精確化、科學化和模型化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更加科學化。

參考文獻:

[1]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的生成—以科學發展觀為視域[J].東南大學學報,2010(4):117

[2] 王金玲.關于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2):69

篇8

【摘 要】 本文闡述了體驗式教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重點從課前素材準備、課堂情景體驗、課堂知識歸納、課堂及課后語言運用四個方面探索了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教學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實踐問題,以期培養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應用型英語人才。

【關鍵詞】 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體驗式教學;應用實踐

修訂后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注重加強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對教學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加強基礎訓練的同時,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發現式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本文旨在探索出一種新的特色教學模式,使之既符合新大綱精神又兼顧自身辦學定位,從而加快推動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的教學發展,培養出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應用型英語人才。

一、體驗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體驗”是一種心理現象,也是一種認知行為,對人類而言,“體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必備條件。體驗和語言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體驗也是語言發展的基礎,體驗語言的實質就是“語言、交際知識”和“語言技能”在解決實際交際問題時的組合過程。

體驗式教學模式成為近年來高校英語教學模式探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體驗式教學的核心理念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真實或模擬的語言學習活動,獲得語言體驗、反思總結、增加信心、體驗成功和快樂(程琪龍,2009;王立非等,2009)。

體驗式英語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代表人物之一J. Piaget認為學習過程中的建構是個體積極參與的意義構建,是個體根據自我經驗而達到的理解(Williams & Burden,2001)。在眾多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中,情境創設和協作學習是教學環節的共性,因而與英語學習的認知規律和學科特色非常吻合。同時這種教學理念的發展有助于促進語言教學從“傳授式”向“體驗式”這一自主學習的新教學模式轉變(伍忠杰、高照等,2010)。這就可以看出體驗式英語教學模式與新大綱的要求是相符合的。

二、體驗式教學的概念

1、體驗式教學的核心

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具體體驗’來‘發現’語言使用原則并能夠應用到實際交流中的英語專業的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的關鍵在于體驗情境的設計。只有創設合適的情境,才能體現交際教學的原則。

2、體驗式教學的模式

根據體驗學習的本質特征,我們提出體驗式教學的概念,即“‘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具體體驗’來‘發現’語言使用原則并能夠應用到實際交流中的應用型本科英語專業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設計的各種教學活動在完成本單元的教學任務時,應首先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去體驗、感知和思考所接觸的新內容,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把觀察思考后的內容加以歸納,得出新的概念并運用到新的語境中。

三、體驗式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體驗式教學包括四個階段:課前素材準備、課堂情景體驗、課堂知識歸納、課堂及課后語言運用。

1、課前素材準備

這個階段主要針對教師備課。教師需要收集大量的語言素材、場景素材、視聽素材、語言應用情境素材和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等等。在此基礎上把相關素材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同時事先要求學生完成一些任務以便讓學生通過教材和網絡,主動預習相關語言素材。

對課文的處理要首先讓學生體驗。例如,教師對這一課的準備是收集有關“災難與拯救”題材的圖片,包括自然災害、重大交通事故、重大事故等,把它們做成PowerPoint 文件;剪輯著名的“災難”片電影,如Titanic,颶風等用于電腦多媒體,更簡單的方式是準備幾張有關災難的圖片(用于實物投影儀),教師根據圖片改編課文。

2、課堂情景體驗

教師和學生在上課時共同觀看并體驗相關素材,體會在不同情境下,語言是如何應用的。教學就在師生共同觀看圖片、影片的資料中開始。從電視、故事片、紀錄片以及音樂片中精選一些片段通過電腦多媒體用于突出語言英語情境和語言應用方法。盡管這些錄像資料不能取代授課內容,但可用來激活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區域,從而達到深化知識的效果。

3、課堂知識歸納

學生根據自己在體驗階段得到的語言點,結合預習內容,總結所學語言如何應用;教師進行點評;同時教師還要擴展相關語言點的使用環境、用法和變異。

學生按照教師給出的問題思考并簡單寫下與災難拯救有關的表達方法,如果有問題,要求學生主動求助教科書或老師。除此之外,還要寫下他們對災難與拯救的認識。然后,學生討論問題,口頭表達出各自從教科書中找到的答案,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再次具體體驗。歸納階段的形式是多樣化的,通過思考歸納,學生較容易根據前一階段的經歷、觀察、思考,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新學到的知識。

4、課堂課后語言運用

學生根據老師問題,運用體驗和歸納的語言點進行實際運用,教師進行評判和糾正。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在課后通過教材、多媒體課件和網絡進行語言應用。

最后,“體驗式”教學對教師的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創造力,善于從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搜集到適合當代大學生討論的素材以便設計情境,讓學生去體驗;教師還是注重效率的組織者,能事先做好準備,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討論的機會,并善于將開放性的討論歸結為有序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盡管體驗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時間不長,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論、概念和教學模式。但其對新建本科英語專業教學的積極影響已經有所體現。

【參考文獻】

[1] 蔡明.體驗式大學英語系列課程改革的研究[J] .現代教育科學,2010(9).

[2] 陳昕,宋云霞.體驗式英語教學與自主學習策略[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9).

[3] 李秋.基于圖式理論的大學英語聽力體驗式教學[J] .消費導刊,2010(5).

[4] 李響,向前進.體驗式英語教學的學習論基礎[J]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10(2).

[5] 陳小睿.淺談英語教學中的體驗式教學[J] .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6] 施慧敏.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體驗式英語教學[J] .溫州大學學報,2009(4).

[7] 張靜知.PDCA循環原理在大學英語體驗式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09(20).

[8] 王菊娥.從語言輸入輸出理論視角談體驗式英語教學模式[J] .教育與職業2009(8).

[9] 黃玉華,梁友珍.關于體驗式英語教學的探討[J] .高教論壇,2008(6).

[10] 戴日新.體驗式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5).

[11] 郭玉榮.新課程標準下的體驗式英語教學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7).

[12] 胥冰.中等職業學校互動體驗式英語教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9).

【作者簡介】

篇9

[關鍵詞]營銷專業 體驗式 實踐教學模式

一、營銷專業體驗式實踐教學的生成背景

市場營銷專業作為管理類學科的一個分支具有鮮明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特征。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學在不同程度上偏離了“應用”的軌道,“教”與“學”的矛盾異常突出:就施教對象而言,處于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階段的眾多“營銷門生”專業學習方面患有先天不足,一次又一次的擇校升學考試迫使他們整天面對書桌和黑板,對社會經濟現象漠不關心,對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知之甚少,亟須填補營銷閱歷和營銷經驗的空白;就施教者而言,基于教育歷史背景、教育輿論導向、教學管理者的思維定式、教師知識結構等關聯因素的制約,他們只顧及專業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在強化營銷理論教學的同時,弱化營銷實踐教學,所教內容與所用內容相距甚遠,難以滿足施教對象的愿望和要求。

營銷專業的教學現狀與營銷人才的素質要求相脫節,與營銷職業的崗位要求相脫節,與教育改革發展趨勢相脫節。作為營銷專業的一線教師,我們深知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進行探索和嘗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創新的觀點。我們以營銷知識體系為起始、以營銷實際背景為依托,整合實踐教學內容、梳理環節、歸納流程、提煉要素、摸索規律,不斷完善實踐教學的設計思路和運作方法,提出體驗式的實踐教學模式。

二、營銷專業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的核心內容

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即以營銷實戰為背景,以營銷職場為舞臺,以營銷事件為道具,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共同完成的系列教學活動。體驗式實踐教學根植于體驗經濟。20世紀90年代,美國俄亥俄州的戰略地平線顧問公司(Strategic Horizons LLP)的共同創辦人約瑟夫派因二世(B. Joseph Pine Ⅱ)與詹姆斯吉爾摩(James H. Gilmore)在美國《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歡迎體驗經濟”中提出: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時代已經來臨。隨后,兩位學者出版了《體驗經濟》一書,闡述體驗的定義與類型。他們認為:體驗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當一個人的情緒、體力、智力甚至精神達到某一特定的水平之時,其意識中所產生的美好感覺,或者說,是個體對某些刺激產生回應的個別化感受。體驗存在四種類型:娛樂(entertainment)、教育(education)、逃避(escape)、審美(estheticism)。如果將“體驗”這一范疇界定在教育領域,我們認為,市場營銷體驗式實踐教學是一個固化模式,即運用系統方法將教學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對實踐教學過程中相互聯系的各個環節做出整體安排,通過具體的操作程序協調、配置實踐教學要素,發揮實踐教學功能,優化教學成果。下圖為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圖。

(一)體驗式實踐教學目標的確定

市場營銷專業的實踐教學引入體驗式教學模式,精心設計營銷場景,將學生置身于動態的營銷實戰當中,借助于教師的指導和啟發,強化學生的營銷體驗,使學生的營銷感覺、營銷視野、營銷情緒、營銷思維、營銷經驗等關聯需要得到滿足,從而生成專業效果。

(二)體驗式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

遵循體驗式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營銷專業的實踐教學設計六個體驗環節:

1.營銷場景體驗。學生入學伊始,與營銷導論課程同步,設置營銷場景體驗環節。倡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習營銷,要求學生依托(掛靠)于某一行業的某個企業,以此熟悉營銷工作環境、觀察營銷活動狀態,找到營銷職業的感覺。

2.營銷視野體驗。學生稍有營銷感覺,需要擴大營銷視野,開辟校外營銷體驗通道。聘請行業、企業營銷管理者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把握實踐教學方向,定期舉辦營銷實戰講座,為學生提供與營銷職場精英對話的機會;要求學生利用假期涉足營銷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參與營銷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以此貼近社會經濟生活,觀察市場環境,了解市場競爭動向,明確市場需求發展態勢。

3.營銷情緒體驗。學生感知到營銷氛圍、具有一定的營銷眼界之后,與專業基礎課程同步,設置營銷情緒體驗環節。運用“專業游戲教學法”將學生置于特定的營銷情景,結合營銷理論,針對授課內容所涉及的實際熱點問題進行討論,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出兩道題目,并把答案寫于紙上公布其中一題,待教師首肯之后,請兩米以外的任何一位同學在限定時間內口述答案,然后教師請全體學生就該問題的答案內容發表見解,并與出題者協同評定給分。以此鞏固課堂營銷知識點,拓展課外營銷實戰信息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營銷思維體驗。學生儲備一定的營銷理論之后,與專業課程同步,設置營銷思維體驗環節。運用“專業項目教學法”要求學生深入企業勘查實際營銷問題,自愿結合,組成項目小組,依據營銷理論對實際問題進行研討,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返回企業驗證對策的可操作性,再攜帶企業意見回到課堂,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結論。以此縮短課堂教學與營銷現狀的距離,對營銷實際問題反復推敲,訓練學生營銷思維習慣。

共2頁: 1

論文出處(作者): 5.營銷角色體驗。學生具有一定的營銷思維能力,需要借助計算機軟件設置綜合性營銷實踐教學平臺,開辟營銷角色體驗系統。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專業興趣和能力,分別扮演不同的營銷角色,擔當相應的營銷工作,取長補短,組成“營銷團隊”進入營銷對抗模擬狀態。以此審視自身的營銷素質、鍛煉營銷協作能力、積蓄營銷職業的能量。

6.營銷行為體驗。學生具備一定的營銷素質、擁有一定的營銷思維能力之后,與畢業論文同步,設置營銷行為體驗環節。運用“定點崗位教學法”要求學生掛職企業營銷的管理崗位,在外聘“崗位教師”的引領下,能夠站在企業的角度,觀察營銷環境競爭態勢,把握微觀營銷的運作過程,從企業營銷管理者的視角提出建設性觀點與意見。以此來積累營銷職業經驗,完成具有現實意義的畢業論文。

(三)體驗式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

實施體驗式實踐教學需要在時間、地點、人員配置、經費支持等方面做出具體安排,尤其需要關注下列問題:

1.關注體驗式實踐教學的組織。依托行業或企業的支持,聘請營銷領域的成功人士與專家學者共同組成專業指導委員會,研究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規劃專業實踐教學模式,且由專職人員負責實踐教學各方關系的協調工作,由專業教師擔任學生營銷體驗的指導工作,保證體驗式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

2.關注體驗式實踐教學的啟動。新生一旦跨進校門、涉足營銷領域,在進行專業介紹之時,需要能闡述營銷專業特點,強調專業素質的基本構架,分析專業學習的適宜方法。并指出獲取營銷技術、提升營銷能力的有效途徑,明確營銷體驗的目標要求和設置環節,表明營銷實踐的現實作用。 3.關注體驗式實踐教學環節的銜接。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需要與學生心智開放的程度相適宜,需要與其專業素質的成熟度相符合。在獲得營銷場景體驗、視角體驗、情緒體驗的基礎上,完成營銷思維體驗、行動體驗乃至角色體驗的過程,逐步走進營銷職場、確立營銷觀點、成就營銷能力。

4.關注體驗式實踐教學與灌輸式理論教學的平衡。實踐教學只有與理論教學相伴而生、同步進行才能塑造合格的營銷人才。實踐教學借助理論教學的鋪墊:學生在掌握營銷理論的同時,經過營銷實踐的體驗,不斷摸索營銷規律,創造性地解決營銷實際問題。理論教學借助實踐教學的平臺:學生在獲取第一手營銷信息的同時,在經過營銷理論的強化后,能加深對營銷原理的理解,不斷豐富營銷知識結構,提升專業素質和專業水平。

(四)體驗式實踐教學的成果評價

評價是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如下特征:

1.評價的主觀性。在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中,評價不存在客觀的“標準答案”,即使追求精確化、量化的結論,其評價標準也具有主觀性色彩。

2.評價的復合性。在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認知體驗、情感體驗、思維體驗、行為體驗等都是教學效果考評的內容,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只有對學生的專業體驗進行整體性關注,采用多重標準,才能夠對實踐教學做出正確評價。

3.評價的模糊性。在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中,短期內對于體驗效果難以做出精確的評價結論,只能得到相對模糊的判定。這源于兩種因素:一是體驗內容的連續性,二是體驗內容的復雜性。

基于體驗式實踐教學的特點,其教學效果評價注意避免下列問題:其一,參照實踐教學目標,避免評價的巨大偏差;其二,參照體驗的整體過程,避免評價的先入為主;其三,參照學生的個性差異,避免評價的暈輪效應。

三、營銷專業實施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的現實意義

市場營銷專業實施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其目的是使學生感受營銷職場氛圍、理解營銷職業艱辛、領悟營銷運作規律,豐富閱歷、陶冶情操、積累經驗,增強能力,對于促進專業建設、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現實意義。

首先,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固化實踐教學的基本內容、實施流程和運行環節,構建了營銷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框架,提煉出營銷專業實踐教學的規律,從而成就了市場營銷專業特色,為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依據,為市場營銷職業化教育改革提供參照路徑。

其次,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符合現代教育規律,突現人本傾向。在施教過程中更多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情感升華、參與程度、合作交流,將學生置身于動態營銷的情境之中,強化其營銷職業的體驗與感受,從而達到專業素質的生成狀態,為其步入社會謀職創業奠定基礎。

篇10

論文摘要:隨著計算機網絡的迅速發展,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應用為學習環境創設、教學材料選擇、教學活動設計、學業動態評價、個性化自主學習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也能有效地促進學習者在構建知識的過程中進行語言學習的體驗。

一、引言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習是學習者根據其經驗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并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因此,通過構建學習環境、強調學生的自主體驗,教師能夠幫助創設一種積極的認知情境,構造平等和融和的學習氣氛,促使學習者運用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來獲取新知,完成知識處理和轉換并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構建和優化這種學習環境提供了條件。借助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手段構建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可實現類似真實情景的信息輸入體驗,創造真實交際情景,激發學習動機。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環境需要新的教學法。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任務教學法是一種強調動態發展的學習方法,重視教學過程,重視有目的的活動和任務,強調交際和意義,為學生提供協商交際的機會,體現動態的語言學習過程。

二、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皮亞杰(Piaget)認為,學習過程中的建構是個體積極參與的意義構建,是個體根據自我經驗而達到的理解。因此,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在學習者過往經驗的基礎上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外部信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在該理論的指導下,體驗式外語教學模式特別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并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為教育目標。

三、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學習環境

重視學習者自我體驗的外語教學,就必須重視體驗氛圍和情境的營造。基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學習環境能夠較好地適應學習者在學習策略、學習風格、學習態度和興趣動機等方面的個性差異,其優勢表現如下:第一,教學信息以多樣形態呈現。計算機和網絡所提供的圖文聲像并茂的多模態、多媒體形式有利于創設逼真的情境和促進語言知識的獲取與記憶,能夠將語言技能和結構的分門歸類教學向集成教學發展,使聽、讀、寫、說和看的活動相結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協商會話和協作學習。第二,教學信息以交互方式呈現。基于計算機-網絡的多媒體外語教學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還能在充分尊重學生認知結構差異的基礎上,按超文本、超鏈接方式組織管理學科知識和各種相關信息,滿足學生在學習上的個性需求,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來控制自己的學習進度和節奏。第三,教學資源具有真實性、豐富性和共享性。互聯網把全世界連成一個浩瀚的信息海洋,絕大部分的信息交流具有真實交際目的。如此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外語學習活動提供了真實的學習材料,而同一資源亦可同時向眾多用戶提供瀏覽或下載服務。這為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體驗式外語教學模式中的學習環境由課堂、配套學習系統和互聯網學習資源組成。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手段,實現真實或類真實情景的信息輸入體驗,優化學習環境,幫助創造交際情景,激發學習動機是體驗式外語教學模式的重點。

四、體驗式外語教學的方法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任務教學法是一種重視動態發展的學習方法:強調教學的重點是過程,并非產出;重視有目的的活動和任務,強調交際和意義;讓學生通過有目的的交互活動進行交際。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體驗式教學法則更進一步地提出方法教育和情感體驗的重要性,認為在習得語言過程中培養起來的綜合交際能力是由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投入、任務參與和言語運用的量度所決定的。因此,為學生提供協商交際的機會,并按適合他們的方式、途徑去學習,體現動態的語言學習過程才應該是外語教學的核心。

任務型語言教學主張為學習者提供一系列交際性任務,從而使學習者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獲得真實體驗。在任務目標的指引下,學習者借助交流、互動、意義協商的機會發展交際能力。

CALL(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為任務型語言教學創設了更為有利的條件。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支持下,任務型教學無論從語言的信息量、傳播形式,還是任務類型的多樣化,其任務的有效性都有很大拓展。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全面整合后的課程能夠利用計算機技術創設理想的外語教學環境,從而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教學結構。

五、體驗式教學模式特點

在近年來高校外語教學新模式的探索中,較有代表性的是體驗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基于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個體體驗,較好地體現了現代外語教學的理念和特點。我們認為體驗式教學模式具有以下屬性:

(一)體驗式教學理念

體驗式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是學習認知的主體,學習就是學習者知識自我建構的過程,教師對這個過程起到幫助和促進的作用。在眾多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中,情境創設和協作學習是教學環節的共性,因而與外語學習的認知規律和學科特色非常吻合。

(二)基于計算機和網絡教學手段

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鼓勵個性化和自主式的英語教學模式使教學內容出現新的優勢:表現形態多樣性、呈現方式非線型性和交互性、資源豐富性和共享性以及資源的可再生性。

(三)任務驅動式教學法

不同于傳統的“講解—練習—運用”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重在通過完成任務達到掌握新知識和發展技能的目標,所以更有利于促使學生主動地去探索語言,為學習者創造了理解和大量運用語言的機會,成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完成任務的過程催化了學生有意義的語言應用,營造了一個有利于學生將語言運用內化為語言技能的支持環境。

體驗式外語教學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能夠利用計算機和網絡創設有利的學習環境,促進有效的自主學習,是適合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一種任務教學法。

參考文獻:

[1]陳堅林.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下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有機整合——對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概念的生態學考察[J].外語電化教學,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