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科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18:59: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藥科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醫藥科技論文

篇1

因為癌瘤是人體細胞的一種基因突變,所以不能單純認為是以點向面擴散問題。在病人的血液里,淋巴及某些臟器內都 已經有變異的細胞存在。所以癌瘤的形成,只是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的一種表現形式。 目前在中醫和西醫治療癌癥方面,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都存在某些片面性、局限性和矛盾性。如西醫的放療、化療, 中醫的以毒攻毒,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大量殺死正常細胞,造成了“祛邪正變衰”的局面。而活血化淤、攻堅散結,如使 用不當則更促使癌細胞加速繁殖和轉移。如給癌癥患者輸入各種營養,同時也給癌細胞提供了營養基礎,更加速癌細胞繁殖。 因為癌細胞繁殖能力為正常細胞的80倍以上,于是就形成“扶正邪更盛”的局面。怎樣才能解決“扶正邪更盛,祛邪正亦衰” 的矛盾?通過四年來對數千名各類型的癌癥患者的治療,我采用以下幾點:

第一,采用恒定的遺傳基因物質,防止和控制細胞基因的突變。動物或植物的形態和分子結構的改變,取決于遺傳基因 大穩定情況。我認為在穩定的遺傳基因物質中,必然存在著一種恒定的遺傳因子,在控制或限制細胞的變異。如果人體中能 增加這種恒定的遺傳因子,就能從根本上防止癌瘤的發生或控癌細胞的生長擴散。試驗證明,一份正常細胞48小時自然死 亡率為10-15%,加入我院研制的含有恒定遺傳因子的中藥液后死亡率小于5%。

第二,使用藥物切斷或干擾增殖細胞和靜止細胞的信息源。 癌細胞中的增殖細胞的破壞性極強,而靜止細胞是癌癥復發和轉移的直接根源,因為它處于靜止,分散和半休眠狀態,對藥 物敏感性極低。實驗發現,當增殖細胞大量死亡時通過一種ynx物質將信息傳遞給靜止細胞,使靜止細胞大量轉化為增殖細胞 并高速繁殖,這就是手術后容易“轉移”和“復發”的原因。所以采用藥物切斷或干擾兩者間的信息源,使靜止細胞永遠處 于休眠狀態,就能從根本上控制癌癥的復發和轉移。

第三,用藥物取代癌細胞所特需的某種物質,破壞增殖細胞的分子結構,使之無法再形成新的增殖細胞,而原有的增殖 細胞,則因得不到必要的營養而“餓死”,我們提煉出某種中藥,其分子結構與癌細胞特需某種物質相似而又非?;钴S。這,可以不采取“殺”而是采取“偷梁換柱”的辦法徹底鏟除癌瘤形成的條件,其道理正如人體一氧化碳中毒一樣。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采用科學的方法提煉出系列抗癌藥-“傅山神”。在河北省醫學科學院作的毒理實驗中,用38只小鼠,均給服用常人劑量的28倍藥物,結果38只小白鼠飲食、糞便、毛色、活動等均無異常發現,更無死亡發生。在體外培試驗的彩色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正常細胞無任何變異,而癌細胞在24小時內有80%已經死亡。在臨床治療中,對肺癌、 肝癌、乳腺癌、直腸癌、食道癌等十二種癌癥患者服用傅山神系列抗癌藥物后,均無不良反應,有 95%的患者疼痛減輕,食 欲增加,很快退燒,精神狀態明顯變好,有些患者體重增加,有20-30%患者經拍片證實癌瘤縮小,有6-10%的患者癌瘤消失,藥已日益顯示出目前醫學上治療癌癥中所追求的“靶向藥物”

篇2

關鍵詞:科研管理;績效考核指標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18

Study on the Design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dex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Zongyou1, Wang Zhiwei2*, Chu Jinong1, Gao Hongjie1

(1.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surviving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TCM to carry out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principle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index, and the three notes when we carry out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Key words: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dex

科研機構績效評價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工具。加強對國有中醫藥科研機構的績效評價,一方面上級科技主管部門通過績效評價掌握不同科研機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指標,并作為進一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制定科研管理政策,不斷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科研機構在績效評價結果的橫向比較中審視自身不足及存在問題,明確今后努力方向和研究重點,為科研機構實現績效目標奠定基礎。

當前,為加強中醫藥科研的管理,推進中醫藥科學研究的績效評價,張蕾[1]、黎漢津等[2]、曹橙[3]、孫繼佳等[4]采用人工神經網絡、文獻計量學、數據包絡和灰色加權評價模型等對中醫藥的科學研究進行了績效評價,林端宜[5]、杜月英[6]、李芳[7]等對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但由于中醫藥學科繁雜,評估領域、評估目的、評估原則等影響因子諸多,績效評價方法及指標選擇又各有不同,尚無統一的評價標準。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可行的中醫藥科研機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開展績效評價的前期工作。指標設置合理既能客觀全面地反映中醫藥科研機構的績效水平,又能促進中醫藥科研機構整合資源、揚長避短、發揮優勢、重點突破,提升創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科技人員的創造活力,為中醫藥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本研究從中醫藥科技發展的需要出發,結合中醫藥科研機構的客觀實際,從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制定原則和指標遴選進行探討,為科研管理部門優化科技資源配置、調整研究機構和學科布局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

1 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1 戰略性原則

中醫藥科研機構改革與發展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其自身的戰略目標,科學有效的績效評價指標應是中醫藥科研機構戰略目標實施計劃的分解,評價指標很好的完成就能保證戰略目標計劃的完成。在績效指標設計時要從上至下根據戰略目標進行層層分解,從組織到部門再到崗位及科研人員,從而保證中醫藥科研機構戰略的順利實現。同時,以科技工作的變化和需求為主導,不斷調整和完善績效考核指標[8-9]。

1.2 價值導向原則

科學有效的績效考核指標應該告訴科技人員什么是科研機構所期望的,什么是不允許的,以及應該如何去實現科技人員自身的目標??蒲锌冃е笜嗽谝欢ǔ潭壬象w現了科研能力,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承擔科研項目、科技論文、專利和科技著作、獎勵成果、合作交流、人才培養、科研基礎條件建設等。對獲得高級別的科研項目、獎勵成果、高層次的論文等給予較高的評估分值,引導科研人員投入到高層次的科研活動中。要嚴格按照中醫藥科研機構的自身發展規律和特點,結合單位實際,盡量選取能真實、準確反映客觀實際的指標,科學合理地確定其權重[10]。

1.3 分類分層管理原則

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設計一定要有針對性。不同科研機構存在各種差異,例如從事基礎研究與從事應用研究的單位評價標準及內容就有不同,這些差異要求我們在面對具體問題時要具體分析,不能教條、照搬照抄,在指標設計時進行分層分類,針對不同的部門及不同的崗位設計不同的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和群體決策等確定指標權重,建立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8]。

1.4 定量指標為主,定性指標為輔原則

為提高績效評價的客觀準確性,定量化的績效評價指標更易于被評價者接受,但在實際工作中,許多不同類型的科研機構和不同性質的工作崗位,很難通過定量指標來評價,這提醒評價者在指標設計時要考慮定性指標,使績效評價更為全面和精確。

1.5 少而精原則

績效評價指標的選擇不是越多越好,關鍵要考慮指標所起作用的大小。少而精原則指的是績效評價指標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只要設計的指標能夠有效地縮短評價信息的處理過程乃至整個評價過程,達到反映評價的目的即可;同時,評價者能夠比較容易地了解績效評價系統,掌握相應的評價方法和技術;而且易于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溝通,評價工作參與人員之間的溝通交流問題也容易解決。

1.6 內涵明確、清晰,有針對性

績效評價指標的表達應明確、清晰,用于定義評價指標的名詞應準確,使評價者與被評價者能夠輕松地理解它的含義,不會有模棱兩可的感覺。同時,評價指標應針對某個特定的績效目標,并反映出相應的績效標準,即根據崗位職能所要求的各項工作內容及相應的目標和標準來設定每一個績效評價標準。

2 中醫藥科研機構績效評價的7項指標

當前,評價一個中醫藥科研機構綜合實力,不能僅僅看中標課題數、科技產出和獎勵,更要看其科技條件建設、人力資源開發和科技服務方面的成績。本研究認為,中醫藥科研機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反映科研條件、科研競爭力、科技人才(當年科技人員投入當量)、經費投入、科技獎勵、科技產出和科技服務指標,其指標權重一般按1U1U1U1U2U 2U2進行,見表1。

2.1 科研條件

該指標是指為了支持和促進科研活動開展而配置的科學實驗條件與基礎設施,是所有科技創新活動的“硬件”物質基礎,加強基礎條件投資對于提高科研機構產出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1]。

2.2 科研競爭力

該指標是通過統計年度重大課題的中標數和人均課題中標率,來反映中醫藥科研機構的競爭能力。一個科研機構承擔科研課題越多,說明其科研能力越強;承擔國家級項目越多,說明其科研水平越高。

2.3 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作為研究機構的主要人力資源,對研究機構的發展和戰略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擁有多少科技人才是反映科研機構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重視科技人力資源的開發是科研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任務。

2.4 經費投入

指科研機構從國家、部門、地方和企業等單位承接縱向、橫向科研任務所取得的收入,是保證科研課題實施的重要保障。

2.5 科技獎勵

該指標是通過統計年度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數和人均成果數,來反映中醫藥科研機構的研究實力。一個科研機構獲獎成果越多,說明其科研實力越強,尤其是國家級科技獎勵可以反映出在行業內的領先水平和科研地位。同時,這項指標也是國家對中醫藥科研機構及科研人員研究能力的一種肯定和獎勵。

2.6 科技產出

該指標是反映科研機構投入產出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主要包括獲得的專利、發表的論文和專著、標準、學術報告等。一個科研機構科研產出越多,說明對事業發展的貢獻率越高,尤其是在臨床和生產中能夠得到轉化的科研成果,以及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學術論文。

2.7 科技服務

該指標是反映科研機構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貢獻率,是社會經濟效益的重要體現。中醫藥科研機構從事科研的目的不在于出成果,而在于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為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和提高臨床療效的診療方案、標準和新藥,轉化成為指導臨床用的新理論和新方法,轉化成為提高中藥質量安全和中草藥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新技術。

3 開展中醫藥科研機構績效評價的三個注意事項

3.1 堅持績效評價的公開公平和制度化

一個持續良好的績效評價體系首先是公開的,這樣才能確保績效評價的順利實施。其次,評價的標準是由評價者與被評價者協調而定,反映雙方的想法和意圖??冃гu價不僅要關注具體的業績,更應關注績效的形成過程,通過對過程的控制來提升績效水平。績效評價必須定期定時地進行,評價前、中、后要做什么必須形成規范,只有績效評價制度化,才能達到激勵和提升績效水平的作用。

3.2 簽訂科研目標責任,明確科研任務

上級中醫藥科技主管部門作為評價主體,以中醫藥科技發展目標為中心,根據上一年度目標責任完成情況,確定本年度中醫藥科研機構的工作目標、研究計劃和任務,作為考評的直接依據。考核期開始時以雙方簽訂的目標責任書、科研合同或協議書為績效評價依據,一般包括工作目的的描述。在績效實施過程中收集到的能夠說明科研機構績效表現的數據和事實,可以作為判斷科研機構是否達到績效指標要求的證據[12]。用科學的評價辦法評定中醫藥科研機構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績效評價一般按年度進行考核評估。

3.3 堅持績效評價結果的反饋制度

評價后的結果要及時反饋,使被評價者了解到自己的績效和有待改進的方面,同時了解上級對自己的期望。只有事前有計劃,事后及時反饋與持續的溝通,才能促進中醫藥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績效水平的提高[13]。建立績效評價信息公開制度,將績效評價的結果在一定范圍內公布,以提高評價的透明度。同時,將績效評價結果通報其上級行政主管部門,作為被評價中醫藥科研機構以后年度安排預算及計劃項目的重要參考依據。對績效評價結果優秀的單位,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在以后年度預算中優先安排各類計劃項目;被評價科研單位要認真落實績效評價提出的整改意見,切實加強管理,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蕾.基于RBF神經網絡的中醫藥科研績效評價方法分 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0(4):41-43.

[2]黎漢津,鄧.文獻計量學在中醫藥科研管理及規劃制定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0,7(7):92-93.

[3]曹橙.我國縣級以上中醫藥科研機構科研投入產出研 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09.

[4]孫繼佳,陸奕宇,蘇式兵.中醫院??蒲锌冃гu價的方法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0,12(2): 277-280.

[5]林端宜,林丹紅,金浪,等.中醫藥科研項目立項評估研究[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0,13(4):211- 213,197.

[6]杜月英,袁北方,胡全兵,等.中醫藥科研決策中創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12(8):9-10.

[7]李芳,秦裕輝,陸惠民,等.中醫藥科研項目與科技成果綜合評價方法研究[J].中醫藥管理雜志,1995,5(3): 35-38.

[8]杜亞娟.軍工科研單位績效管理體系研究與設計――以某軍工科研單位為例[D].西安:西安工業大學,2010.

[9]王小波.ZY集團基于目標管理的績效管理體系優化與設 計[D].長沙:中南大學,2010.

[10]李景彗.關于科研績效評估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 2010(21):32-34.

[11]于輝,付靜彬.基于產出能力的農業科研基礎條件投資效果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2,2(2):134-137,151.

[12]傅志,汪秋磊.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設計[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篇3

1民間醫藥搜集的方法與途徑

1.1文獻收集

文獻收集是收集古代流失于民間的醫藥書籍或地方志中與民間醫藥相關的內容和民間醫藥專著、民間醫藥科技論文和會議論文中的內容等。利用文獻收集研究方法,整理收錄于文獻中的民間特色療法與方藥。包括民間特色療法的臨床療效報道,民間常用草藥的名稱、起源、變遷、流傳、分布和用藥方法以及相關的文化、生態、社會記載內容。為搶救民問中醫藥傳統資源.許多民間醫藥的研究和工作者均做了大量文獻收集整理工作,如甘肅省宕昌縣中醫醫院楊明勝醫師用十余年的時間搜集挖掘、整理研究民間中醫中藥資源.出版發行了大型中醫藥史書《宕昌羌藏中醫民間醫方錄》,記載了清未至今中醫藥人員225人,收集整理羌藏民間土單方1000余首.經驗方100余首,并對宕昌羌藏醫族傳承演變進行了詳細考證研究。筆者查閱1979.2009年的CNKI文獻.以“民間醫藥”作為檢索詞,“摘要”作為檢索項迸行檢索,僅有227篇文章涉及民間醫藥的研究.目前對于民間醫藥研究報道的科技文章與論文相對較少??梢?,科技和會議論文收集并不是民間醫藥挖掘整理的主要途徑。

1.2田野調查收集

田野調查是指深人實地考察、直接采集民間醫藥資料的方法。也是民間醫藥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之一。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專職或兼職從事民間醫藥活動的人員大約有50多萬人,其中包括鄉村醫生、街道個體開業醫生、散在城鄉的民間醫藥醫生.以及部分在集體所有制單位工作的醫務人員等,這些民間醫生許多身懷絕技和特效方藥。但這些民間醫藥大多仍在小范圍內口授心傳,缺少記錄、整理。田野調查法在民間醫藥研究中的主要任務是調查搜集記錄各種民間醫藥及其適宜技術。在田野調查中。調查者運用勘測、詢問、交談、考察等多種方法對民間醫生進行實地考察,包括對當地有名的民間醫生訪談、參觀、群體訪問調查及口傳習俗的內容等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歸納總結成為工作日志。對于民間醫藥的田野調查,許多民間醫藥工作者和科研人員多已自發開展。田野調查法收集民間醫藥資料的優勢在于為民間醫藥研究可提供第一手的感性資料.不足之處在于收集的方藥和療法僅在當地使用.而且有的僅為121述相傳,缺乏確切的臨床驗證資料。且療效的確切性有待進一步考證。

1.3獻方獻技收集

1958年。全國各地廣泛開展了收集民間秘方驗方的采風運動。鼓勵民間醫生獻方獻技。采風運動采集的秘方驗方數量多至千萬項。2006年出臺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受理中醫藥無償捐獻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對受理范圍、受理部門、受理程序、處理原則等事項做出了明確規定,對民間中醫藥的捐獻及收集整理等工作進行了規范,并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立長期有效的獻方獻技的郵政信箱、電話和網站。辦法實施以來,通過無償捐獻,受理了民間特色診療技術和方藥200多項。獻方獻技收集法到目前為止。已經收集到了大量的民間驗方和適宜技術,但這些驗方的療效確切性亦有待進一步驗證。

1.4民間醫藥數據庫

民間單方、驗方和診療技術浩瀚,對其進行挖掘整理,分門別類。取其精華,民間醫藥數據庫的建立是基礎。采用數據庫構建技術及檢索技術.將收集和整理的民間方藥和療法資料錄入。包括民間方藥、技法的源流,地區分布和應用情況,藥物的品種質量、加工方法、用法用量、已知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效用屬性、臨床經驗功用主治、不良反應以及開發應用前景等一體化的信息,建立開放式民間方藥、療法的綜合信息數據庫.實現民間方藥和療法信息的檢索、查詢、應用、開發和多數據庫信息共享的自動、自助作業。目前我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藥科技開發交流中心“民間醫藥發掘整理及評價方法研究”課題組已通過調查研究初步建立了民間醫藥有關的3個數據庫,即民間藥材數據庫、民間方藥數據庫和民間療法數據庫。通過這些相關數據庫的建立為民間方、技的定性研究、醫療價值評價、醫療作用分析比較研究等提供了基礎資料,有利于對民間方、技進行深入的數據挖掘或知識發現研究。

1.5民間醫藥陳列館/博物館

民間醫藥資料原始傳承的特點則為缺乏記錄,口耳相授的資料較多,因此,為了更好的保存,進而有效的實現對于民間醫藥的挖掘整理,我國部分地區、科研機構和研究人員.包括地方政府均著手建立民間醫藥陳列館。陳列館對收集到的民間方藥。應結合來源地區的物種分布情況,采集原植物,進行品種鑒定,制成標本、圖譜等保存。對民間技法中獨特的醫療器具進行收藏,并拍攝民間療法的治療過程,保存為影像資料。我國民間中醫藥博物館早在1996年重慶建有重慶民間醫藥博物館,近年來北京御生堂博物館在北京崛起,該館藏品數量較多,又曾于2008年7月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英國查爾斯王子基金會共同舉辦的“中國中醫藥文化周”活動,影響日漸擴大田。民間醫藥博物館成為民間醫藥文物搶救和民間醫藥古籍藏品征集整理的重要場所。有效的保存民間醫藥資源.為民間醫藥挖掘整理和研究活動提供了支撐。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收集的資料數量少,品種較單一,加之民間醫藥博物館多為民間醫藥愛好者的自發收集行為.因此,博物館運行經費緊張。且缺乏專業的民間醫藥工作人才,導致民間醫藥博物館僅為初級的陳列和參觀作用。缺乏系統的挖掘。

1.6民間醫藥科研與學術交流活動

充分發揮民間醫藥科研學術團體的作用。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發揮民間力量已成為搜集民間醫藥的重要來源之一。如民族民間醫藥研究所成立以來.已研制出治療眩暈癥的藥物“八仙寧”、“八仙丹”:治療乳腺小葉增生、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的婦科良藥。阿莫諾期”、“婦樂康”等一批療效顯著的藥物。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通過對散落在民間的壯醫學長期的挖掘整理。先后收集了10000多個壯族民間醫藥驗方、秘方及一些醫藥價值較高的醫藥手抄本和古籍文物,編輯出版了《中國壯醫學》、《壯族醫學史》、《廣西壯藥新資源》、《觀目診病》等論著,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壯醫診療技法.從而為形成獨立的壯醫體系奠定了基礎。于1997年成立的南寧廣博民間醫藥效方開發研究所。研究成功的苦丁降火茶被譽為居家旅途的方便飲品。民間的學術交流活動近年亦呈現逐步開展的態勢。中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成立以來,先后舉辦了多次有關民間醫藥的學術交流活動.為我國民間醫藥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95年.陜西省首屆民間中醫藥學術會議在西安召開。會議交流有關學術論文60余篇。2006年7月。中國中醫藥學會民間傳統診療技術與驗方整理分會成立,有效地促進了中醫藥民間特色療法的挖掘整理、發展創新。

1.7網絡收集

隨著醫藥科技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和網絡資源的普及,網絡也成為許多民間醫生展示其特色方藥和醫療技術的平臺,同時,網絡也成為民間醫生交流經驗和民間方藥收集整理的有效來源與方法之一。目前能在網上找到的民間醫藥網站已有不少,諸如中國民間中醫藥網、民間醫藥網、民間傳統傳承醫藥網、濟南華佗民間中醫藥研究所網、劉氏醫圈網、黃家醫圈網等。

2民間醫藥的挖掘整理措施

民間醫藥的搜集、整理、挖掘、開發和推廣應用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我國的民間醫藥開發目前正在朝向兩個極端方向發展:一方面。優良民間中醫方藥和技能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利用,有的甚至瀕臨失傳的邊緣;另一方面,一些虛假民間醫藥確在擾亂醫療市場。如何有效的挖掘整理成為民間醫藥工作者面臨的挑戰。綜合目前我國民間醫藥挖掘、整理工作開展的現狀。對于民間醫藥挖掘整理提出以下措施,以進一步加強對于民間中醫藥的保護和開發。

2.1加強民間醫藥知識產權保護

民間醫藥的傳授特點及民間醫生生存的需要決定了民間醫藥的保守性,部分特色醫術與驗方輕易不會外傳。致使這些民間醫藥技術時時有失傳之虞.這將對我國的傳統醫藥事業的發展造成極大的損失。因此,充分利用知識產權保護措施方法,更好的保護民間醫生的權益,進而促進民間醫藥知識的挖掘。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主要有:中藥品種行政保護。中藥發明專利保護.中藥商標保護,中藥原產地、地理標志的保護。中藥的外包裝設計保護,商業秘密保護,國家科技秘密保護和著作權保護。我國目前的中藥專利保護主要是照搬西藥的專利管理辦法,由于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特殊性.對散于民間的秘方、驗方等很難提供有效的保護。因此。必須建立起適合中醫藥特色的中醫藥傳承過程中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措施或行政法律方案,加強民間醫藥知識產權保護。有效的維護民間醫藥工作者的既得利益,只有在民間醫藥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才能達到對民間醫藥的深入挖掘。對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在逐步開展針對民族醫藥地區和民間醫藥知識的知識產權保護試點工作。初步選取貴州省作為試點省,結合貴州省正在制定傳統知識保護條例工作,選擇1—2個苗醫苗藥發展較好的地區進行試點,探索民族和民間秘方轉變為自主知識產權的方法和路徑。促進出臺民間秘方轉變為自主知識產權的政策措施,促進民間醫藥知識的有效挖掘整理。

2.2進一步加強民間醫藥科研研究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民間醫藥有關的科學研究工作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進行專題研究.同時將進一步完善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強化基地對民間中醫藥科技成果的孵化功能作為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國家也在進一步支持民間中醫中藥發展.充分發掘我國豐富的民間資源。但“十一五”期間對于民間中醫藥的研究僅處于收集和整理階段。如何從民間中醫藥中挖掘出優質的醫藥資源則更為至關重要。因此。建議將民間中醫藥的研究納入“十二五”國家發展規劃中.在國家各項研究課題中。成立民間中醫藥研究開發專項.予以資金和政策支持。并整合國內中醫藥研究與開發的著名科研機構,建立完善的民間中醫藥人才資源、醫療和技術資源數據庫。

篇4

英文名稱:Journal of 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主管單位:安徽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安徽中醫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2219

國內刊號:34-1066/R

郵發代號:26-2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篇5

長期以來,臺灣當局對于中草藥教育重視不夠,使得臺灣中藥高等教育起步較晚,近年來才有較大的發展?,F將主要的中藥高等教育院校的辦學理念、師資、課程設置概況介紹如下。

1 臺灣中藥高等教育現狀

1.1 長庚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

該所主要培養碩士研究生,于2005年3月經臺灣“教育部”審查通過。該所碩士研究生畢業時,若入學前具有藥學學士學位者則授予藥學碩士學位,其余則授予理學碩士學位。

1.1.1 辦學理念

該所的中藥教學理念是:培育有能力“以西藥方法論進行中藥研究的藥學科技人才”,建立能結合中藥方劑研究與臨床療效評估的研究團隊,使中草藥科技早日升級。為此,在課程設制中強化中醫藥基礎理論學習,在研究上建立臨床與基礎整合的研究發展模式。為了配合臺灣省發展中醫藥的重點計劃,結合先進的農業及制藥科技,該所以中醫的經驗法則來確定其研究目標:中醫藥信息系統化、中草藥種源標準化、藥用植物育種及組織培養、藥材有效成分最佳化、中草藥最佳化。

1.1.2 師資隊伍

該所現有專兼職教師11人,其中包括教授5人(專職2人、兼職3人),副教授3人(專職1人、兼職2人),助理教授3人(專職2人、兼職1人)。涉及研究領域包括:藥理學、生化/分子生物;腫瘤藥物化學、藥物輸送系統設計;藥劑學、藥物動力學;藥理;藥用植物學、本草學等方面。

1.1.3 專業課程設置

專業課程設置主要有理學組和藥學組的區分,其公共必修課設有:生物藥學特論、天然藥物學特論。公共主要選修課設有:分離技術、中醫藥基礎理論、有機光譜學、科學研究方法、醣類分子免疫學等。理學組設“六選三”科目,即從儀器分析、藥效學特論、基礎藥學研究方法、藥物設計及實務(必選)、藥物分析方法、藥效篩選等6門課程中選擇3門課程。藥學組設“八選四”科目,即從藥用植物學、藥效篩選、訊號傳遞、中藥藥理學、藥物設計及實務(必選)、藥效學特論、中藥信息研究(一)、中藥信息研究(二)等8門課程中選擇4門課程。

1.2 中國醫藥大學

1.2.1 中國藥學研究所

該所創立于1974年5月1日,創立時主要培養碩士研究生。于1992年11月18日成立“中國藥學研究所博士班”。

1.2.1.1 辦學理念

該所的辦學理念是:以固有中國傳統藥學為經,從歷代的豐富文獻資料中整理、探討、研究藥學。以現代藥學為緯,即以現代的科學方法、現代的藥學理論,從各個藥材的原植物調查、采集、鑒定,確定真品來源,進而從化學、藥理學分析,探討其有效成分、藥理作用;探討其效價,改良劑型,擴展其應用范圍,開創新有效方劑。

1.2.1.2 主要課程設置

藥學碩士研究生至少應修35學分(碩士論文6學分另計)才能畢業。碩士班必修的課程設有:本草學專論、藥用植物學專論、藥用動物學專論、藥理學專論、生物統計學、生藥學專論、植物化學專論、藥局學專論、專題討論、中藥學專題討論、生物科技專論、中草藥產業技術。藥學博士研究生至少應修20學分(博士論文12學分另計)才能畢業。博士班必修的課程設有:本草學特論、藥用植物學特論、藥用動物學特論、中國藥學特論、中國藥學研究方法特論、生藥學特論、植物化學特論、藥理學特論、藥局學特論、中藥學專題討論、生物科技特論。

1.2.1.3 師資隊伍

中國藥學研究所現有專兼職教師19人,其中包括教授9人(專職6人、兼職3人),副教授4人(專職3人、兼職1人),助理教授6人(專職4人、兼職2人)。涉及研究領域包括:生藥學、植物化學、中藥藥理學、中藥質量管理、中藥方劑學、中藥炮制、中西藥物相互作用、植物生理學、酵素化學、分子生物學等。

1.2.2 中藥資源學系

該系于2002年成立,并于同年開始招生,主要培育中藥專業的本科人才。

1.2.2.1 辦學理念

該系以融貫中藥系統、建立最新中藥學術體系、培養中藥專業人才為宗旨,培育中草藥資源研發人才、中草藥生物技術研發人才、中草藥資源管理與行銷人才等有特色的中藥人才。

1.2.2.2 專業課程設置

該系的專業課設置為:生理學實驗、本草學、生物技術概論、藥用植物學、藥用植物實驗、分析化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及免疫學、藥理學、儀器分析、中藥藥理學、生藥學、藥用物理化學、生物統計學、藥用動物學、植物組織培養、中藥炮制學、天然物化學、中藥質量管理學、中藥質量管理學實驗、中藥方劑學、中藥藥劑學、中成藥商品學、中草藥產品開發研究、中藥調劑學、中藥栽培學等。

1.3 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暨制藥科技研究所

1.3.1 辦學理念

該系以配合醫藥及發展生物科技的政策,參酌國際藥物發展趨向,旨在培育制藥科技人才,為臺灣制藥工業培養各種制藥事務,包括生技藥物的研發制造等適用人才為目標。

1.3.2 專業課程設置

該系核心課程涵蓋制藥技術與藥劑學、生物技術、生藥學及藥物化學等4個專業。學生除共同課“生物技術”外,分別依主修專業設專業課程,其中中草藥技術專業課程必修課設有:天然物化學特論、高等有機化學、光譜學、中藥藥理學特論、科學論文寫作;選修課設有:儀器分析、分離技術、中藥鑒定學特論、中藥炮制學特論、毒理學特論、組織培養學特論、生技藥品工業制造技術、藥用植物學特論、中藥方劑學特論。

1.3.3 師資隊伍

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暨制藥科技研究所現有專兼職教師30人,包括6位教授,18位副教授,6位助理教授,其中有25位具博士學位。

1.4 臺北醫學大學生物資源技術學系

該系為2年制在職進修專班,于1999年起招生。

1.4.1 辦學理念

將“傳統中國醫藥融合現代制造技術,使中藥科學得以傳承發揚”作為該系辦學理念。

1.4.2 師資隊伍

該系現有教師10人,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2人。

1.4.3 專業課程設置

必修60學分,公共選修10學分,專業選修18學分,畢業共計需88學分。必修課設有:生物科技講座、傳統醫藥概論、普通化學、本草學、藥用植物學、生物化學、生物藥品學、天然物化妝品學、儀器分析、物種鑒別、分子生物學、生物制劑學、藥膳食療學、藥用植物栽培學、生理學、生物技術、有機化學、炮制學、方劑學、基因工程概論、天然物分析。選修課設有:生物技術信息、生物技術專利法規、酵素學、蛋白化學、海洋生物資源、微生物免疫學、企業管理、組織培養技術、藥物食品法規、生物活性分析、細胞生物學、酦酵學、標準研究室規劃、優良制造規范、醫藥法律與實務、醣生物學。

2 臺灣中藥教育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據上述,臺灣中藥高等教育已涉及???、本科、研究生等多層次中藥人才的培養。但臺灣在中草藥相關教學方面,普遍缺乏深入的中藥教學。如長庚大學天然藥物研究所明確指出其中藥教學理念就是培育有能力“以西藥方法論進行中藥研究的藥學科技人才”??梢娖渥陨淼呐囵B模式存在問題。

2.1 向“西化”趨勢發展

臺灣在中草藥專業培養人才方面有向“西化”發展的趨勢。由于對培養中藥研究的中藥學專業科技人才的傳統中醫藥理論不夠重視,各醫學院校的藥學系教學大都以西藥為主,即使是中藥專業培養人才也以“用西藥方法論進行中藥研究”為理念。隨著中藥現代藥理、化學成分研究的日趨深入,卻丟失了中藥“湯劑”的特色。許多中醫師也直接將現代藥理、藥化的有關理論移植并指導中醫臨床治療,嚴重地干擾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特色的發揮。

篇6

我區現有12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約43萬。其中城市人口約21萬,農村人口約22萬。全區現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81家,其中區屬中醫醫療機構1家(區中醫院),中心衛生院4家(姚千鎮區二院、陳相鎮區三院、林盛鎮區四院、八一鎮區紅十字醫院),鄉鎮衛生院9家(十里河、佟溝、白清、永樂、沙河、紅菱、王剛、大溝、城郊)。民營醫療機構40家。廠企醫療機構28家,村衛生室190家。目前,鄉鎮衛生院中設有中醫科室的6家,占鄉鎮衛生院的46,有中醫藥人員25人。全區共有中醫藥人員200人,占醫藥人員的15.3。村衛生室有能中會西的鄉醫29人。

區政府為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20__年決定申報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20__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創建單位”。近年來,在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工作中,區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領導,健全組織,科學規劃,突出重點,加強培訓,開展科研,強化管理,完善制度,定期檢查,嚴格考核,增大投入,扎實工作,加快了創建步伐,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主要工作是:

(一)領導重視,機構健全,管理嚴格,為創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區政府為加強對創建工作的領導,建立了各層組織機構,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全面落實創建工作任務。一是注重領導,健全組織。區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區長任組長,衛生局、財政局、人事局、發展計劃局局長任副組長的區振興中醫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衛生局中醫管理科。衛生局組建了以局長為組長,分管中醫工作的副局長為副組長的中醫工作領導小組,衛生局專門成立了中醫指導科,由熟悉中醫藥政策、中醫管理知識和熟悉中醫工作情況的同志負責中醫藥工作。各鄉鎮依照區政府的要求分別成立了創建農村中醫工作領導小組。為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提供了組織保證。二是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定期檢查考核。區政府多次召開領導會議和專題會議,提高創建認識,明確創建任務。區政府和各鄉鎮將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工作納入了區、鄉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工作目標。主管區長與各鄉鎮長簽定責任狀,明確創建工作責任,對鄉鎮的中醫藥工作進行專題考核,并把考核結果列入全年目標考核責任制中。衛生局制定了全區農村中醫工作崗位目標責任制管理及檢查、考核標準和辦法。對區屬醫療機構每半年檢查一次,年終進行全面考核評比。發現問題及時采取對策,并提出改進意見,由衛生局中醫指導科負責督辦落實。三是完善制度,嚴格管理。在創建過程中,建立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并隨時進行監督檢查。對各醫療機構的中醫藥工作實行質量監督,突出中醫病志、處方書寫質量管理和中醫藥療效、技術操作規程以及中醫護理等的管理和監督。嚴格了民營醫療機構的業務管理和質量考核,開展質量千分考核活動,獎優罰劣,提高了鄉村醫生和個體醫生的業務水平,凈化了中醫醫療市場,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推動了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重點突出,網絡完善,加快了創建工作的步伐

區政府在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工作中,突出了工作重點,優化中醫資源,強化了網絡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一是以區中醫院為龍頭,加快了中醫藥中心網絡的建設。目前,區中醫院的的中醫藥資源雄厚,現有業務用房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床位300張,床位使用率20__年為136.8。全院有中醫藥人員98人,占全院醫藥人員的65.58,中醫藥人員職稱結構合理,有心腦血管疾病定位診斷、治療DSA成像系統等大型醫療設備,固定資產達到8000多萬元。中醫門診有一級臨床科室13個,二級科室15個,其血栓病科在全區醫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有先進的中藥制劑室,生產 中成藥達24個品種,并全部達到國家藥檢標準,基本滿足了全院臨床及其廣大患者的需要。20__年以來,年均為鄉鎮醫院、村衛生室培訓中醫藥人員20名,深入基層指導工作9次,培訓人員300余人次,在創建工作中起到了龍頭作用。二是以中心衛生院、鄉鎮衛生院為重點,注重了中聯網絡中醫藥工作的開展和建設。中心衛生院、鄉鎮衛生院現有中醫藥人員25人,做到了定期有計劃地組織這些人員到區中醫院和上級中醫院學習、進修和培訓。同時利用每月鄉醫例會傳授中醫理論及防病治病知識,并定期深入到村衛生室指導鄉醫開展中醫藥工作,發揮了中聯絡網的作用。三是以村衛生室為重點,注重了基層網絡的建設。全區農村現有衛生室190個,有鄉村醫生220名,其中中醫衛生技術人員29人。鄉村醫生均能用中西醫兩法防治疾病?,F在全區中醫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上建中心,中聯網絡。下打基礎“的格局,加快了創建工作的步伐。

(三)加強培訓,注重科研,推動了創建工作的進展

區政府特別重視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和中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特別注重中醫藥科研、學術活動的開展。一是加強培訓,提高整體素質。近年來,區中醫院共有40余名中醫藥骨干到上級醫院進修,大多數成為血栓病科等重點科室的中堅力量。與遼寧中醫學院聯合承辦研究生課程班,招收15名碩士生。各鄉鎮衛生院有計劃地強化中醫藥人員培訓工作。區衛生局組織編寫了《農村常見病中醫治療手冊》、《針灸基礎知識培訓教材》、《中草藥基本知識》等書籍,每年舉辦一次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培訓班,累計培訓鄉村醫生近600人次,覆蓋率達98。為規范醫療文件書寫,舉辦了《鄉村醫生中醫、西醫門診病歷、處方及消毒隔離、預防感染培訓班》,提高了鄉村醫生醫療文件書寫水平及對消毒隔離、預防感染的認識程度。二是積極開展中醫藥科研學術活動。區中醫院積極開展以“三貼近”和“出人才、出論文、出專利”為原則的科技興院活動,20__年完成了國家“十五”重點攻關課題《中風病急性期綜合治療方案研究》60例臨床觀察;與遼寧中醫學院合作,參與完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彭氏眼針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研究》已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課題驗收。20__年又申報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級課題2項,分別是《化痰解毒法治療缺血性中風急診期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的臨床研究》,《活血止血、瀉火解毒法治療腦出血急性期作用機理的實驗研究》;此外還申報省級課題2項,市級課題2項。申請專利2項,《眼癢立止水》、《復方股蘭丹預防和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及實用型國家發展專利1項。為了進一步完善醫學、護理繼續教育體系,先后舉辦醫療、護理中醫藥科研學術活動15次。20__年在區中醫院學術報告廳召開了區中醫學術交流會,共收到中醫論文30余篇,通過專家評審,有16篇論文獲獎。促進了我區中醫科研與學術交流。

(四)投入增大,政策優惠,工作扎實,確保了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區政府在創建工作中,逐年增加資金投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向中醫傾斜的優惠政策,確保了創建工作的開展。一是加大投入,搞好基礎建設。在房屋建設上,區中醫院完成了6936平方米的病房樓擴建及3133平方米急診綠色通道的建設任務,新建熱水房、車庫、總務倉庫316平方米,并投入使用,使醫療用房總面積達到了2.2萬平方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區三院)3300平方米的門診大樓也投入了使用,院容院貌有了明顯改善。在醫療設備購置上,醫療機構采取多渠道籌資的辦法,中醫院引進了心腦血管疾病定位診斷、治療DSA成像系統等大型醫療設備?,F有醫療設備總值4361萬元,萬元以上設備165臺,使用率為85.2。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投入近300萬元購進大型設備16臺件,使診療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醫療設施的改善,擴大了醫療服務功能,提高了科學診治水平,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醫療保健需求。同時也促進了衛生系統經濟收入的穩步增長,20__年各醫療衛生單位業務總收入(不含財政撥款)1億8千萬元。比上年增加3千多萬元,增加21.2。固定資產總值近2億元,新增1千多萬元,增長9.2。二是堅持衛生優先的原則,制定扶持政策。區政府除了在資金投入上重點傾斜外,還制定了相關政策扶持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開展城區醫療機構對口支援農村衛生院工作,本著“重點突出、合理配對、定點幫扶、注重實效”的原則,將五所農村衛生院作為重點幫扶對象,確定城區醫院進行定點幫扶。目的是加強農村中醫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提高農村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增強農村衛生院解決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能力和急診急救能力。另外在醫療定點醫院設立,干診醫藥費報銷等方面,給予中醫院與綜合醫院同等待遇,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二、存在問題

區政府在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領導力度,健全了組織機構,加強了管理,開展了培訓和學術活動,增加了資金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問題,主要是:

(一)農村中醫服務網絡建設不健全、不完善。農村中心衛生院四家,鄉鎮衛生院九家,只有六家設有中醫科,其余七家沒有中醫科,不符合創建標準和要求。

(二)鄉鎮衛生院中醫藥人才缺乏。一是醫院經濟效益不好留不住人才。二是醫院缺少資金無力引進人才。

(三)中醫藥培訓工作有差距,部分醫院中醫“西醫化”。部分中醫技術人員學習培訓不夠,理論素養不高,技術不精,不能很好地運用中醫辨證診治的方法為患者服務,常常依賴“西醫”診療,導致中醫不中。

(四)創建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的資金明顯不足。部分鄉鎮衛生院中醫科室建設缺乏資金;醫院硬件建設和人才引進缺乏資金;致使部分農村中醫藥服務空白。

三、幾點建議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我區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意愿和要求,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促進我區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此,我們建議如下:

(一)進一步提高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的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網絡建設。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加大領導力度,加大宣傳力度,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搞好區中醫院中心網絡的建設,充分發揮中醫院中醫醫療、預防、保健、業務指導的龍頭作用,以帶動全區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搞好城鄉對口支援工作,加快鄉鎮衛生院中醫科建設,加快中醫專?。▽?疲┙ㄔO,開展好縱向的中醫藥技術合作,以發揮中醫藥網絡樞紐作用,達到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區)的標準和要求;搞好村衛生室的建設,以滿足農民群眾求醫治病的要求。

篇7

【關鍵詞】 中醫藥院校;中藥;專利保護

中藥產業是我國21世紀最具發展空間的產業之一。中醫藥院校作為培養高級人才的基地,所具有的學科、信息、專家團隊、學術環境等優勢決定了她是中藥學術成果的發源地,在中藥創新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加強其科研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意義重大。中藥知識產權保護涵蓋了中藥專利、商標、著作權、地理標識等諸多方面,對于中醫藥院校而言,加強中藥知識產權保護主要表現為中藥科研成果的專利保護。筆者就此談談個人管見,以期與同道商榷。

1 提高教師知識產權認知,促進中藥專利申報

中醫藥院校申請專利數與全國總數相比相差甚遠,而每年發表的論文數是申報專利數的15倍之多[1],這導致大量中藥科研創新成果公之于眾而被他國無償占有。因此,提高教師在開展中藥創新的同時強化科研成果專利保護的認知尤為重要。

1.1 加大專利保護培訓力度,建立教師中長期培訓機制

學校領導層應加強中藥創新成果保護意識,把普及中藥專利保護及相關法律法規納入教師的日常教研活動中,形成有利于保護中藥創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良好環境。變封閉式發展道路為開放式發展道路,與其他法學院校、社會機構及海外聯合開展有關中藥專利保護的合作;成立學習班,聘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知識產權專家、律師以及專利審查員作為培訓講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參加世界知識產權學院、中國知識產權培訓中心等部門的短期強化培訓;舉辦學術研討會、論壇,就中藥領域具體侵權案件展開研討,鞏固相關中藥專利保護知識;通過會展、知識競答等形式,開展生動活潑的宣傳和知識普及工作;選拔骨干教師到相關單位短期進修;將中藥創新成果的專利保護納入新教師的崗前培訓之中;鼓勵教師利用多方面條件,廣泛涉獵相關知識,不斷提高保護意識及抗侵權能力。在這些方面,我們可以借鑒日本高校的做法。自2002年開始,日本一些大學為了阻止科研成果外流而設立知識產權制度的相關講座,實施有組織的知識產權培訓計劃[1]。

1.2 科研與專利保護相結合,防止中藥創新成果流失

對教師的培養應提高到涉及中藥產業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認識水平來加以要求,讓抵御侵權的法制意識貫穿于中藥科研創新的全過程,包括選題、立項、研究、開發、鑒定、、報獎、申請專利等各個階段;對于學術帶頭人、項目負責人、參加涉外學術會議人員而言,防范意識尤其需要加強;重大課題的負責人應參加中藥創新成果專利保護短期培訓,并接受考核,成績合格后持證上崗;并且,應該多方面提高教師安全防范意識以及反滲透、反竊取能力。此外,教師應研究并掌握國際間有關中藥專利的信息和動態,搞清他國在本領域專利體系的法律狀態。對已取得國內專利并有開發潛質的中藥技術和產品申請國外專利;國內專利申報成功而不申請國外專利的項目,課題組應盡快發表文章及專著,使已獲得專利權的中藥研究成果成為共知,打造嚴謹的反侵權體系。

1.3 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提高中藥專利的科技含量

近10年來中藥發明專利以產品發明為主,其次是方法發明,而且93.8%是藥品常規生產方法[2],中藥新用途發明較少;在產品發明中,主要為中藥復方,而有效部位、有效單體甚少。見表1、表2。表1 2000-2009年我國中藥發明專利類型統計表2 2000-2009年我國中藥產品發明專利技術統計

中藥新用途的研發是治療新型疾病及替代毒副作用大、價格較高藥物的需要,而中藥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研發代表了本領域較高的科研水平。由此可見,目前國內中藥專利申報水平有待提升。中醫藥院校擁有的專家團隊、創新實力、學術環境等優勢使其具備提升中藥專利科技含量的潛力。

首先,在選題立項階段,對于投標課題嚴格評審、精細篩選,確定安全、有效、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科研成果附加值大的課題作為攻關對象,避免低水平重復研發的出現;其次,聯合其他中醫藥院?;蜥t學院所,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匯集各自專長,集思廣益,博采各家,合力形成中藥研發優勢共同體,完成科技含量高的中藥創新項目。如合肥工業大學擁有高超的天然藥物活性成分分離純化技術,而中國總醫院在應用研究方面優勢獨特,擅長藥品臨床前的藥理、藥效、毒理研究,他們聯合完成了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銀杏內酯β單體注射液”的項目,研發出世界上唯一的銀杏單體注射液[3]。另外,在科研創新平臺的基礎之上促成優質高效的產學研聯盟是孵化高水平中藥專利的優選。中藥產學研聯盟是指中藥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以新藥研發為紐帶聯合起來形成的契約型創新組織[4-5],是通過中藥創新項目和科研信息的帶動,綜合各個參與方的優勢資源進行中藥科研難題攻關的創新嘗試。中醫藥院校發揮其學科、人才優勢,利用企業先進的實驗條件及科研設備,通過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組建以專家組為核心的科研團隊、履行高效的經費使用原則、嚴把項目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等多個環節而組建以品種為重點、項目為載體、合同為契約的產學研聯盟,在提高中藥科研水平的同時彌補中醫藥院校課題與企業需求難以有效對接、專利轉化率低的缺陷。

2 強化知識產權管理,提高中藥知識產權效能

近些年來,高校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呈現上升趨勢,但二者均低于全國水平,且分布相對集中在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重點院校[1]。通過對全國23所中醫藥院校2007-2009年專利申報數目與科研創新的管理情況(見表3)分析,筆者認為,中醫藥院校健全的知識產權管理機制是促成中藥專利申報的重要前提,建議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統管并協調校內專利申報工作。

2.1 成立管理機構,明確工作職責

目前,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的設置模式主要有2種:掛靠模式與獨立模式。前者是指知識產權屬于多個機構管理,職能行使分散;而后者為獨立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配備必要的設備、經費、管理人員,該模式又分為集中式管理與分散式管理,集中式管理即知識產權的形成、轉移、許可、轉化等實行集中管理;分散式管理是在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的統一管理下,部分職能授權給院、系、科研部門[1]。由表3可見,專利成果顯著的院校均采用知識產權獨立管理模式。優質高效的獨立管理模式是成立由相關領導、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中藥知識產權保護機構,其職責包括:管理和協調全校中藥專利申報工作;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工作規劃及保護辦法;編輯以中藥專利數據庫為中心的信息網絡,及時檢索相關信息;建立中藥專利申請前的審查與價值評估機制,協助課題組準備專利申報材料;深入研究中藥專利戰略;鑒定和確認本??蒲许椖康拿芗?,對本??蒲蓄I域及時提出安全防范建議;加強本校知識產權檔案管理制度及知識產權侵權調查、監控和糾紛處理制度。表3 全國23所中醫藥院校2007-2009年專利申報情況及知識產權管理機構設置比較

2.2 設立專項基金,促進專利申報

教育部高等院??萍冀y計資料顯示,高校每年發表的論文達15萬篇,而申請的專利僅為1萬件左右[2]。原因之一是申報專利需要不菲的專利申請費與維持費,而多數高校在教師晉升方面對專利申報數的重視程度不及數,因而相當一部分教師為了晉升職稱,只重視而專利意識淡薄,導致很多蘊含豐富知識產權的臨床經驗、科研成果在出版物上公開發表而被無償使用。對此,筆者認為,中醫藥院校有必要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相應的規則,在職稱評審、晉職晉級等方面,向獲得科研成果并贏得專利保護的教師傾斜;另一方面,中醫藥院校應設立一定數量的專項基金,用于支持科研價值較大,可望取得較大經濟效益的中藥科研成果申報專利。專項基金的額度可根據學校的經濟實力和教師的科研力量而定,并與專利的實施許可相結合。在專利轉化酬金分配方面,管理機構可與教師協商,合理確定發明人與學校之間的分配比例,將一部分作為學校的管理費用,另一部分為院、系及發明人用于新的研發。我們可以借鑒國外高校的“固定比例制”、“累計遞減制”等[6]激勵政策;專利審批、許可成功后,專利人、系、學院可以按照固定的比例分享獎勵;也可以就專利申報過程中不同教師、機構所做貢獻的大小逐級遞減分配獎金。保證專利的申請與實施處于良性循環。

2.3 促進成果轉化,提高專利利用率

將中醫藥創新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是體現中藥專利價值的關鍵。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在做好專利申報的同時要努力尋找專利轉讓的機源。在研發過程中堅持創新源于市場又回歸市場的理念,構筑以市場需求為基礎的科研創新平臺,在對市場需

水分與能態調節來說,燥可致人體水分缺失,即導致攜能粒子或高能態的“冷卻障礙”而產生熱象,為間接高能態。在干燥環境中,空氣分子極度缺水,人與空氣之間的“滲透壓”顯著增大,人體水分極易滲出、散發而導致津傷。呼吸道黏膜與肺黏膜直接與外界接觸,比皮膚更易受干燥空氣影響。在秋季氣溫下降,在低溫低濕的環境中,鼻黏膜的毛細血管收縮、血流減少,鼻黏膜易發生細小皸裂,此種環境適宜病毒的生存繁殖,且鼻腔局部血管收縮,分泌中的免疫物質明顯減少,因此極易感冒而誘發支氣管炎。此病理過程與燥易傷肺密切相關[4]。

中醫痰證學說認為,痰濁阻滯可導致氣機阻滯、氣滯血瘀。痰證的病理過程涉及現代醫學多器官、多系統,由各種致病因素引起神經內分泌異常、自主神經紊亂、體液代謝及物質代謝障礙,從而導致代謝產物堆積,內環境紊亂,表現為痰證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如痰證與脂質代謝的關系,相關研究發現,痰證患者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含量明顯高于非痰濁證患者及正常人。另外,痰證與血液流變學的關系,痰證患者的全血黏度比、全血還原黏度明顯增高,以血液稠濃、黏滯為特點,血液循環的變化主要為微循環障礙[5]。

上述研究表明,中西醫對疾病發病機理的認識具有相通性。在此基礎上,中西醫結合診斷方法從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結合、病證結合分型(分期)診斷發展到將中醫學的“證”與現代醫學的病理形態改變和生化、病理等的微觀生物指標的改變聯系起來,其內涵就是將中西醫在病因病機(理)發展的密切相關性聯系起來的中西醫結合診斷方法,同時引導臨床中西醫結合診斷思路的形成,進行宏觀與微觀結合認識疾病。

例如,脾氣虛證患者多有肢體倦怠、神疲乏力等癥狀,同時血乳酸含量增高、血清乳酸脫氫酶活性下降、乳酸代謝異常是脾氣虛證的病理指標之一。脾氣虛證患者胃黏膜環磷酸腺苷、超氧化物歧化酶、鋅、銅及線粒體鋅、銅含量較正常人為低[6]。再如,心血瘀阻證除有心悸胸悶、心痛時作、唇甲青紫、舌質紫黯瘀斑的癥狀體征表現外,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及血栓素A2、前列環素及兩者比值升高為此證的辨證參考微觀指標[7]。

3 優勢互補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西醫結合診斷思路與方法是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對如何進行優勢互補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西醫學中相通的生理運動、病理變化規律是中西醫結合的基礎點,并據此形成將中醫學的“證”與現代醫學的病理形態改變和生化、病理等的微觀生物指標的改變聯系起來,進行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結合、功能辨證與形態辨證結合的中西醫結合診斷方法,進一步指導綜合運用2種醫學,發揮優于單用西醫或單用中醫治療的優勢。

例如,慢性胃炎是反復發作性病變,西醫多采用對癥治療,不能全部改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且多反復,常難根治。中醫和西醫在對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機的認識上有一定的相通或在病機病理上的相關性。慢性胃炎中醫肝胃不和、肝氣郁結犯胃證與西醫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和幽門括約肌舒縮功能障礙引起膽汁反流所致的胃腸功能紊亂的表現有一定的一致性,病機病理相關,疏肝理氣、和胃降逆、健脾益氣的中藥可以調節自主神經功能、調節幽門括約肌的舒縮、調節胃腸蠕動,從而調節膽汁排泄、減輕膽汁反流、緩解黏膜下血管痙攣和改善胃腸功能障礙。小柴胡湯、四逆散可明顯抑制反流性胃炎的胃黏膜水腫、充血、瘀血等病變,減輕胃細胞浸潤及腺體增生性改變。陳皮、青皮、枳實、枳殼、木香、烏藥等配伍使用時對胃腸平滑肌及腸管的運動節律有抑制和興奮的雙向作用,松弛奧狄括約肌、降低膽囊壓力、促進消化液和膽汁的分泌,抗潰瘍等綜合作用[8]。

慢性胃炎胃腸功能減弱、胃黏膜萎縮、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腸腺化生或炎癥損傷,進一步可使泌酸功能減低,胃酸缺乏或消失,甚至發生癌變。此病理(機)過程與中醫的脾胃虛弱證的病機(理)相關。中醫溫補法常用的四君子湯、黃芪建中湯、補中益氣湯能調節胃泌素的分泌和胃蛋白酶活力水平,增強胃黏膜的修復再生能力和屏障作用。清補法的酸甘化陰以芍藥甘草湯為主,對胃黏膜有修復作用,白芍、烏梅可促進泌酸功能,提高胃液酸度;甘寒生津以養胃湯為主,沙參、麥冬、枸杞子、玉竹、石斛等能增加胃酸[8-9]。

其他如腎病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紫癜等疾病,西醫需要長期大量服用糖皮質激素治療,但同時帶來許多不良反應。若運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方法,探討此類疾病在中西醫學病機病理中的相通性,進一步結合在激素治療過程中的中西醫病理變化及兩者之間的相通性,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調整陰陽的偏盛偏衰及陰陽失調的大幅度變化,可大大減少或減輕單用激素治療的不良反應,同時能提高治療效果。

4 結語

通過綜合運用現代科學研究方法,探索中西醫學相通的生理病理機制和規律,進而運用此相通的規律認識2種醫學在病因病機病理上的相通及相關性——建立中西醫結合診斷思路和方法,在中西醫結合診斷的基礎上,根據中西藥的綜合藥理作用,進行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是現代醫學的創新,也是引領中醫學、西醫學及各民族醫學新時代創新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李其忠.中醫基礎理論研究[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2:50.

[2] 方肇勤.實驗中醫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20.

[3] 季鐘樸.現代中醫生理學基礎[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1:88.

[4] 丁建中,張六通,邱幸凡.外燥與氣象醫學研究探析[J].時珍國醫國藥, 2006,7(2):284-285.

[5] 廖榮鑫,黃禮明.痰病的現代研究及思路探討[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2001,23(4):1-2.

[6] 宋玉潔.中醫脾氣虛證的現代研究近況與思考[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5(3):238-240.

[7] 冼紹祥,蘇達朝,劉基鐸.心血瘀阻證與凝血/抗凝、纖溶/抗纖溶系統關系的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雜志,2003,19(6):57-59.

篇8

王羲明出身于商人家庭。父親多病,但以一年十擔米的代價供養兒子學中醫。1945年他就學于上海中醫學院―上海中醫??茖W校。因為當局的取締中醫教育,因此考取時是進大學,畢業時卻成了中專學歷,成為末代的中醫。幸遇孟河丁濟萬、吳江黃文東、鎮江章次公等名中醫得以完成中醫學業。

他是上海中醫醫院中醫腫瘤科的開創人,從建立科室開始,引進人才,購置化驗設備,建立中心檢驗室,充實超聲波、腦電圖、心電圖設備,增添胃鏡,以及CT等。

王羲明教授大腦門,梳大背頭,歇頂,戴深度近視眼鏡,一副勤勉睿智的模樣。滿面紅光,氣色頗佳,動作敏捷,一點也看不出年及耄耋。雖然曾動過腸癌手術,但他的生活態度,非常樂觀陽光,健談,高論滔滔,有問必答,間歇中,樂呵呵地充滿笑聲。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羲明患過腫瘤,卻愿意終生當一名中醫腫瘤專科醫生,可見他的膽識非凡。2002年王老患橫結腸腺癌,在仁濟醫院動手術,請市第六人民醫院林超鴻主任主的刀。由于發現早,手術切除及時,所以恢復快,加上自病自療,所以至今八年,十分健康。自身體驗也進一步說明一向以來中醫藥治療腫瘤是成功的。

從2002年腫瘤手術治療以來,他一直健康地生活和工作,說明王老的養生經驗具有特殊的意義。他的養生經驗是:

1、重點在精神養生。他善于情緒調節。他的精神和情緒一直保持樂觀、飽滿。與他接觸一來,從來沒見他情緒低落。尤其是他有事業心,對中醫事業滿腔熱情,自從退休后,他沒有一天是在家里真正養老的。他樂于交友,忘情工作。他作為常州孟河學派傳承學會常務理事,他與他的同道經常往返于滬常途中,不僅為傳承學會帶教門人弟子,還在上海浦東新區廣德等中醫門診部開設門診。

2、“位卑不敢忘憂國”。他還懷著滿腔的愛國憂民之情。今年夏季,為了中醫事業的發展,他與其他三位老中醫(黃吉賡、程家正、劉崇晏)聯合署名呼吁在地方上也建立與中國中醫藥科學院相應的分院,評選出地方級院士。要求將院士評選的標準,最高年齡年限,由75歲放寬到80歲左右,充分利用那些熱愛中醫事業、學術上有建樹、事業有成就、又精力充沛的老中醫繼續為中醫事業奉獻余熱。他建議把老中醫的科研成果集中于科學院,加以發揚光大。言下之意,他們這批人猶懷著拳拳的報國之心,愿意將畢生的心血都用在中醫藥事業上。他們還建議,中醫藥大學要把繼承老中醫經驗作為重點,一定要把老中醫好的經驗傳授給學生。

3、勤于動腦,勤于著述,腦敏不衰,筆耕不輟。已發表《中醫治療疑難雜病秘要》等專著10余部及論文百余篇共百萬余字,雖至80余歲,至今猶有文章發表在專業期刊。2008年發表《春華秋實五十載――記全國首屆中醫藥專門研究人員班的誕生暨艱苦創業歷程》。

4、 養生宜多接觸大自然。他提倡有氧活動,多呼吸自然空氣。多旅游是接觸自然的最佳方式。他每年參加旅游團出去旅游一二次。長期在北京學習5年、工作生活5年,嚴格說起來北京是第二故鄉,北京的主要地方他都去過,最有體會的是頤和園、八達嶺。西南到過云南西雙版納,南到廣東,西邊到過四川重慶、成都,東南沿海到過福建福州。2002年動手術之后自覺體力精力不濟就很少出去。因為腫瘤生長、發展與環境有密切關系,因此環境污染、空氣污染的地方要少去。這也說明,選擇任何運動都必須理智,量力而行,不可不顧自身條件為所欲為。

5、飲食衛生。注意不吃發霉物和致癌物質,提倡多吃新鮮蔬菜,時令蔬菜,葷素搭配,盡力避免致癌物質,如含有亞硝胺、黃曲霉素的腌制品食物。黃曲霉素易于致肝癌,存留于花生和玉米夾層。他所認識的某醫生以及他的家屬中多人都患肝癌,與他們共同的生活習慣,相同的飲食習慣不無關系。亞硝胺在腌制品火腿以及肉制品中較多,為了防微杜漸,也應該少沾?,F在他連咸肉也不吃,只吃鮮肉。鮮肉中只肉不吃油脂。

篇9

1 醫學論文的特點

醫學學術論文是論證性文章,要求有鮮明的論點、充分的論據、正確的論證方法,論點、論據和論證是其三大要素??茖W性、創新性、學術性、規范性、可讀性是醫學論文的特點。

1.1 科學性

醫學論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學性。所謂“科學性”,表現在真實性、全面性和邏輯性3個方面。要求從選題、設計、觀察研究到推理和結論,每一步都要有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和嚴密的方法;選題要有足夠的科學依據,設計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隨機性,觀察研究要真實、準確和全面;要強調推理的邏輯性和結論的嚴謹性。沒有科學性的“論文”不但毫無價值,而且還可能把>,!

1.2 創新性

醫學論文的靈魂在于它的創新性。所謂“創新”是指前人沒有做過或沒有發表過的科研成果,是指從新的角度闡明新的問題,如在基礎研究方面,有新發現、新觀點;在臨床研究方面,觀察更深,診斷方法有創新,治療效果更好,或古方新用,提出新見解等。

1.3 學術性

學術性主要表現在專業性上,醫學是專業性很強的知識,應區別于科普性的一般知識。同時,醫學又是一門應用科學,指導作用越強,越受讀者的歡迎。

1.4 規范性

規范性是醫學論文在表現形式上的重要特點,是要求論文的書寫形式符合約定俗成的相對固定的程式。這種規范化的程式,是無數科學家寫作經驗的科學總結,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1.5 可讀性

要求文字表達準確、簡練、通順,使讀者以最少的精力獲得最多的知識和信息。此外,可讀性還包含這樣兩層意思:一是讓讀者看得懂,即對該專業內學者來說它是易讀的,對非專業讀者來說它是可以理解的,切忌模糊晦澀;二是讓讀者樂意看,有一定的生動性,切忌干癟乏味。

2 醫學論文寫作格式與特點

根據文章的學術內容,結合論文的表現形式可分為理論研究、學術爭鳴、實驗報告、調查報告、臨床報道、經驗總結、醫案醫話、病例討論、專家評述、文獻綜述等,也是目前中醫學期刊通常采用的以欄目名稱標示的體裁形式。

雖然體裁及表現形式不一,其內容大體包括題目、摘要與關鍵詞、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與結論、參考文獻。

2.1 題目

醫學論文的題目又稱標題、文題,是對論文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論文的總綱。論文中通常出現的缺陷:①寫一個很大的題目,其具體內容卻沒有那么多信息,從而造成文、題不符,或華而不實。②冗長繁瑣,題目中對特定內容描述過多,造成題目過長。③題目不易認讀,題目中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詞或字符代號,造成閱讀困難。

2.2 摘要與關鍵詞

研究類文章應有摘要,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期刊還應有英文摘要。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而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應具有獨立性,即不閱讀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應著重反映研究中的創新內容和作者的獨到觀點。

一般臨床研究類文章的摘要采用報道性摘要,通常以結構式形式表達,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結論。目的:應闡明研究的設想,說明要達到的目的,避免與題目重復;方法:將分組方法、每組的干預措施以及檢測的內容和方法簡單介紹清楚;結果:將研究結果客觀地列出,不加評論和分析,不列圖、表;結論:根據本研究結果作出結論,不加評論和推測。篇幅以200~300字為宜。綜述和非研究類文章的摘要應該寫指示性摘要,將該文的主要核心內容介紹出來即可,目的是讓讀者對該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關鍵詞是為了滿足文獻檢索的需要從報告、論文中選取出來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的單詞或術語,主要作用是鮮明而直觀地表達該論文的主題內容,并有助于查閱、檢索。關鍵詞一般要求3~8個,應特別注意第一個關鍵詞的選用,該詞應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內容。關鍵詞使用不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作者為了使關鍵詞盡可能準確地表達論文某一確切的含義而將其寫全、寫完整,進而寫成一個詞組或短語。

2.3 前言

前言又稱引言、導言、緒言和導語,是論文開頭部分的一段短文,是文章的引子。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等。一般不超過250個漢字。其作用在于使讀者對論文先有一個總體了解。

在前言中常見的缺陷是:①過于簡單,未對該項目目前研究的現狀、自己研究的思路以及通過此研究要達到什么目的進行介紹。這樣的前言一般不會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也顯得文章淺顯,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分量。②冗長繁雜,在前言中過多地回顧歷史,而且,每段回顧均要加引好幾篇文獻,把前言寫成了小綜述。③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把自己研究的結果意義任意夸大,常用“首次報道”、“首創”、“第一”等詞。

2.4 材料與方法

這部分是別人能夠重復實驗的重要依據,其敘述應以他人可以重復實驗為度。

觀察對象為患者,需注明病例和對照者來源、選擇標準、一般情況、分組方法及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等。臨床試驗研究還應說明試驗程序是否經所在單位或地區倫理學相關機構的批準,研究對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研究對象為實驗動物,需注明動物的名稱

、種系、等級、動物許可證號、數量、來源、性別、年齡、體重、飼養條件等。藥品及化學試劑使用通用名稱,并注明劑量和單位。儀器、設備應注明名稱、型號、規格、生產單位、精密度或誤差范圍。無須描述工作原理。 在方法中,應詳述創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進之處,以供他人重復。采用他人方法,應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方法的出處,無須詳細描述。注意要將各組所采用的干預方法分別介紹,不能只介紹觀察組的方法,其他組不介紹或輕描淡寫地說幾句。同時說明療程和觀察時間。對每一種新方法的可能價值、危險、不適及效果,須與現有的最佳診療方法做比較。

篇10

以“醫藥結合、系統中藥、實踐創新”的培育理念,依托國家唯一的中藥學基礎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中藥基礎基地和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項目“中藥基礎基地科研訓練及科研能力提高”項目,匯集優勢平臺資源,創建中藥學本科生科研創新及實踐能力自主培育模式,組建本科生科研創新協會,舉辦本科生科研學術節、出版學生自主科研期刊。全方位、多層次激發學生主動性,倡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培養中藥學科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的科研創新人才,形成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

[關鍵詞]

中藥學;本科教育;實踐創新;人才培養

成都中醫藥大學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四所中醫藥高等院校之一,培養了中國第一批中藥學本科生、第一個中藥學碩士、第一個中藥學博士,接納第一位中藥學博士后,奠基現代中藥高等教育。秉承全國著名中藥學家凌一揆教授“品、質、性、效、用”系統中藥思想,依托中藥資源系統研究與開發利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中藥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國家教育部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等科教平臺,以國家唯一的基礎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中藥基礎基地為主體,構建中藥學本科生科研創新及實踐能力自主培育模式,促進基礎研究與教育有機結合,加強對本科生的科研訓練,提高實踐能力,激發科學興趣和創新意識,為科學研究提供高素質的人才儲備。

1秉承“系統中藥、醫藥結合、實踐創新”理念[1],構建創新人才培養理論

針對中藥基礎研究創新人才需求,依據學生個性特點,構建科教結合、產學融合、校企合作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傳承和發揚中醫藥事業為己任,具有中醫藥原創思維,具備扎實的中醫藥理論知識、熟練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的融貫中西、德才兼備的中藥學創新人才?!跋到y中藥”思想是在凌一揆教授創造性提出“大中藥”概念下,歷經繼承創新,逐步形成的完整理論。中藥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應包含中藥基本理論與臨床應用、中藥基源與鑒定、中藥炮制與制劑、中藥藥理與毒理、中藥化學等五個方面的系統知識。我校中藥本科教育之初,就逐步開設了《中藥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制學》、《中藥藥劑學》、《中藥藥理學》、《中草藥化學》(1987年改為《中藥化學》)等主干課程,為建立中藥本科課程體系奠定了基礎?!搬t藥結合”:依據中藥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學院秉承以中藥效用為核心,在中藥的研究為闡明中醫理論提供科學依據等方面突顯醫藥結合,將《醫古文》、《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等課程納入專業基礎中?!皩嵺`創新”:在強調“早實踐,多實踐”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逐步形成了以“實驗課程體系、實驗技術平臺、實習實訓基地”為一體的中藥本科實踐教學模式,優化和完善中藥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跋到y中藥、醫藥結合、實踐創新”理念貫穿于我校中藥學本科生教育始終,亦成為中藥學本科生科研創新及實踐能力自主培育模式構建的基石。

2以“中藥基礎基地項目”為支撐,奠定本科生科研實踐能力培養基石

1996年,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獲國家教育部批準,創辦全國唯一的中藥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中藥學基地班)。2012年,學校將中藥學基地班正式更名為“凌一揆-中藥學基地班”,旨在圍繞“醫藥結合、系統中藥、實踐創新”的中藥學人才培養理念,培養全面掌握中藥系統知識的專門人才?!傲枰晦?中藥學基地班”為本科提前批次招生,每班30-60人次。班級實行“全程導師制”,導師與學生雙向選擇匹配,學生可以在本科階段即開始完成科研實踐,確?;A理論知識學習、基礎理化試驗操作與創新研究融會貫通。2014年,由彭成副校長牽頭藥學院申報了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項目“中藥基礎基地科研訓練及科研能力提高”并獲得資助,資助力度400萬元,鼓勵一線教學骨干,通過科研立項,全額用于本科學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按照基金委的要求以及項目申報書、任務書的計劃,學院對科研訓練項目實行滾動資助,以學院的六大研究方向的正高職稱且承擔有部省級以上課題的教師科研項目為基礎,第一期確立了23個學生科研訓練項目組,第二期確立11個學生科研訓練項目組,每個項目資助10萬元,為本科生的科研訓練及實踐能力提升奠定基礎。

3以各級優勢平臺為助推,推進本科生科研實踐能力培養模式建設

學院推進以“國家級中藥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訓練基礎平臺,搭建了“統一化、網絡式、綜合型”的實驗教學平臺,加強理論教學平臺與實驗教學平臺的互通,實驗、技術與實習實訓平臺的互補。以“省部共建中藥資源系統研究與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為訓練創新平臺,以“西南道地藥材協同創新中心”為訓練開放平臺的建設工作,并成功獲批教育部“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和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深化“國家中藥種質資源庫”,形成了基礎強,規格高,功能全,設備新的“學生科研訓練平臺集群”,大力提升中藥學本科學生科研訓練質量與實效。學院同時整合資源,依托成都中醫藥大學大學生創業俱樂部和成都中醫藥大學科技產業園,打造以中醫藥產業和健康產業為主要特色的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俱樂部:成都中醫藥大學成立大學生創業俱樂部,將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相結合,以“創業計劃大賽”、“創新與創業大講堂”、“創業沙龍”等品牌活動為載體,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大學生自主創業教育體系,營造整體創新的環境,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科技產業園及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成都中醫藥大學科技園是以中醫藥產業和健康產業為主要特色,以“一園三區”功能布局為主體,重點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研究區、中醫藥企業孵化區和中醫藥產業區,形成研發、生產、健康服務、醫藥商貿的產業集群,打造環成都中醫藥大學知識經濟圈。結合大學生創業俱樂部,全面負責大學生創業中心的管理工作,制定大學生創業中心管理制度和年度工作計劃。中心受理大學生入園申請,統籌規劃和落實創業中心的相關工作,聘請校內外專家、專業教師、創業人士等為學生創業公司提供管理、營銷、技術、法律、財務、心理、工商、稅務、信貸、風險投資等方面的咨詢和發展指導。

4以本科生自主提升為主體,深化科研創新及實踐學術氛圍

藥學院以學院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包含組織機構、學術期刊、科研項目、學生活動的本科生自主科研實踐能力提升模式。

4.1自主培育機構-本科生科研創新協會

為適應中醫藥現代化的需要,提高學生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提高本科學生直接參與科研的興趣。為有志于從事科研學術工作的本科生提供一個參與科研、師生溝通、學術交流的平臺,藥學院籌建本科生科研創新協會。協會由凌一揆中藥學基地班學生為主體,聘請學科各方向專家作為學術指導專家。協會將作為自主培育模式的組織機構,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以高年級學生及部分研究生為骨干,擔任科研團隊組建、科研期刊籌備、科研活動籌劃等任務。

4.2自主培育期刊-《本草新悟》

中藥學基礎基地學生自主創辦、編制的學生學術期刊《本草新悟》,距今已有三年的刊齡,累積發表了學院本科生科研論文500余篇,以學生學術交流為中心,從不同角度探索廣袤藥學天地,用創新思維打造全新學術平臺,已成為本科學生學術交流和學術成果展示的有效陣地,在行業內兄弟院校中備受贊譽?!侗静菪挛颉穼⒆鳛樽灾髋嘤J降钠诳d體,學生在學院指導下,自主投稿、自主編纂、自主運行。目前,期刊運作良好,并呈現出投稿低年級化、普及化的趨勢。

4.3自主培育活動-科研學術節

科研學術節是藥學院一年一度的學術類品牌活動。學生活動以其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活潑深受學生歡迎??蒲袑W術節通過舉辦系列學術相關活動,提高學生參與率,營造濃厚科研學術氛圍??蒲袑W術節包括“百草園”學生學術論壇,通過邀請國內外知名的專家、管理者和企業家開展相關領域的專題講座和報告,如王永炎院士、劉昌孝院士、胡之璧院士等知名專家,國家藥品安全評價中心主任杜曉曦、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注冊處處長吳銳等管理者,太極集團董事長白禮西、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廣州奇星藥業集團董事長朱柏華等企業家,以此來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及時了解到中醫藥和藥學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相關政策法規和藥品生產、經營、使用領域的現狀,切實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半p基”實驗技能操作大賽,以“醫藥結合、系統中藥、實踐創新”的實驗教學理念為基礎,以“全國藥學專業學生實驗技能大賽”為導向,設置筆試、試驗操作兩個環節,借此提升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并為“全國藥學專業學生實驗技能大賽”選拔儲備人才。除此之外,科研學術節還包括“慧眼時珍”中藥鑒別知識大賽、學術論文撰寫大賽等活動。

4.4自主培育提升-重大講座及開放活動

模式以課堂理論教學為基石,注重契合中藥學發展前沿,在例行舉辦學術講座之外,以學校舉辦國內重大學術會議為契機,組織本科生積極參與,拓寬科研思維與方法、了解本領域重大研究進展,提升學術創新能力。舉辦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系統中藥,傳承創新”品牌開放活動,以基地應屆畢業生為主體,適當吸收全國優秀藥學類學生,通過“名師講堂”、“導師面對面”、“野外資源考察”等活動,將理論納入實踐,用實踐深化理論,創新集中訓練模式,提升集中科研訓練實效。

4.5自主培育平臺-學生開放式自主創新實體平臺

學院構建學生開放式自主創新實體平臺,根據系統中藥學思想,創新平臺包括公共理化實驗單元,中藥品種、品質與資源研究單元、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及質量標準研究單元,中藥藥性、藥效研究單元,中藥炮制制劑研究單元,共享分析儀器單元6大子平臺,服務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在該創新實驗平臺可自主進行藥學系統科研探索與研究,能開展樣品前處理,中藥資源與鑒定研究,中藥材有效部位提取、分離、純化,制劑工藝研究及質量控制方法,常規藥理實驗等研究內容,為學生提供一個可獨立自主進行中藥科學實驗探索的實體空間。

5以創新獎勵及學術論文為代表,產出本科生科研創新及實踐成果

模式推進以來,本科生科研訓練取得實效,學生科研能力顯著提升:近三年來,參加國家級比賽多次,獲得十余項獎勵,名列全國中醫藥院校前前茅;發表SCI文章7篇,核心期刊論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4篇,充分展示本科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創新能力。

6討論

6.1學生課堂教學與科研創新實踐相結合

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將課堂理論教學與學生科研創新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實驗室,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中夯實基本技能,學、藥理、藥植與鑒定、炮制與制劑等專業技能融匯貫通,使學生系統掌握中藥學的實驗技能,培養創新思維;高年級學生通過自主培育模式,主動參與學科中藥理論及應用研究,中藥藥效和毒理研究,中藥品種、品質與資源開發研究,中藥物質基礎和質量標準研究、中藥炮制和新制劑、新劑型研究、中藥藥事管理六個方向進行實踐創新。

6.2學院主導科研訓練與學生自主科研能力培育相結合

藥學院有深厚的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基礎,中藥學基礎基地在中藥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模式、體系、課程設置、平臺建設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被教育部有關專家譽為中藥學本科教育的“試驗田、排頭兵、輻射源”。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將成為學院主導科研訓練的有益補充,以學院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提升學生主動性,全方位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培育實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