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l教學法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23:50: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lbl教學法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對象
選取第四軍醫大學2009級、2010級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實習學生共60人,按照抽簽隨機原則將學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人,在神經內科實習教學中試驗組學生接受BBL教學法,對照組學生接受傳統法教學,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和既往學習成績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教學法
1.2.1試驗組采用BBL教學法,將30人分成5個組,每組6人,每組分配一張病床,指定組長和記錄員,分別履行組織討論和記錄職責。教學實施步驟簡述如下:
(1)確定課程內容,由教師在課前精心挑選患有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病種(如腦血管病、重癥肌無力)的住院患者,其選擇標準為:①具有某種疾病特征性的臨床癥狀、體征但又有一定迷惑性;②醫患關系融洽、患者對問診、查體配合度較好。
(2)第一次病床旁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完成臨床資料采集、查體及書寫病歷,提出在疾病診斷及治療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根據情況可補充1-2個問題。整個過程需要1-3個學時,學生課后查閱文獻尋求最佳答案,鼓勵學生利用網絡醫學資源,如Pubmed數據庫、萬方醫學網、丁香園、中國知網、維普數據庫等。
(3)第二次病床旁教學:由學生輪流提出對患者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陳述初步診斷、鑒別診斷、擬采用的治療方案及國內外研究進展,組內成員通過討論,形成綜述性的結論,本次教學需1-3個學時。
(4)第三次病床旁教學: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治療效果,提出新的質疑,在教師引導下進行組內討論或組間交流予以解決,并討論是否需要調整治療方案,對于不能達到共識的問題,安排課后查閱文獻,組內形成一致意義。
(5)第四次病床旁教學:針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各組學生推選代表發言并進行組間討論,以回答既往遺留的問題并完成新知識的學習。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對各組情況進行詳細點評。教師可根據每種疾病的復雜程度、病情進展情況、病程長短等靈活安排教學時間,每個病種安排3-4次教學。
1.2.2對照組傳統法教學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學生在對臨床典型病例完成問診、查體及病例書寫后,教師結合多媒體課件、教具等完成對相應知識的講授。
1.3教學效果評價
臨床實習結束后,采用試卷考試和問卷調查形式來評價兩種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其中試卷考試總成績為100分,分為基礎理論知識、病例分析、病歷書寫3部分,分別總成績的40%、40%和20%。基礎理論題旨在考察學生對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病例分析題主要采用啟發式和開放式命題方式,旨在考察學生的臨床思維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調查問卷包括教學效果評價及對學生實習興趣、自主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人文關懷意識等方面的評價。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考試成績
試驗組和對照組的試卷考試成績見表1。由表可見,兩組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病歷書寫成績比較并無明顯差異,但試驗組在病例分析成績和總成績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2.2調查問卷結果
實習結束后共發放無記名調查問卷60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回收率為100%。試驗組學生對BBL教學法的效果評價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法,兩者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X2=15.546,)。對學生各項能力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試驗組學生在實習興趣、獨立思維能力、自主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人文關懷意識等方面均得到了明顯提升。
3討論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臨床實習是醫學系統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醫學生把基礎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培養臨床思維、發展創新思維以及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關鍵時期,也是完成學生向臨床醫生角色轉變的重要階段。隨著信息全球化和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單純的傳授知識早已無法滿足現代醫學教育的需要,而提高探索和創新能力、提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臨床思維和強調學生綜合素質已然成為醫學教育發展的最終目標,伴隨而來的是醫學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學法的不斷改進。BBL教學法是目前高等醫學教育的主流教學模式,于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麥克馬科特大學醫學院首創,現已在國內外眾多醫學院校得到推廣和應用。該教學法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強調學習者在特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取知識,該學習過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主觀能動性,是高等醫學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進步。盡管BBL教學法克服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傳統教學模式的諸多缺點,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有不足之處,如優秀PBL病例匱乏、臨床實踐性不強、開放性探索過程繁瑣、討論結論不確定性大等。為此,我們改進了PBL教學法,在神經內科臨床實習教學過程中開展了結合病例在病床旁講解的BBL教學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概括來講,BBL教學法是一種依托教學醫院的醫療資源,結合病例在病床旁完成教學內容的全新模式。與PBL教學法相比,BBL教學法同樣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但是以臨床真實病例為引導,要求學生根據患者病情變化,按照"床旁采集資料-提出問題-查找資料-討論質疑"次序加以實施,從而啟發學生討論并解決實際問題,其中"查找資料"和"討論質疑"可反復進行,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總結。BBL教學法不僅繼承了PBL教學法的互動性、思考性、主動性的優點,更突出了教學的情景化、直觀性和整合性,讓學生在解決臨床問題的同時能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問題的實際意義,從而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
篇2
在我國傳統的口腔修復學實訓教學中,主要是帶教老師講解理論知識及示教為主,然后學生按示教進行實操等方式進行教學,在其中,學生是作為被引導者的身份,由于受到教師自身水平和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與學生之間很難實現一個雙向的流通渠道[2]。因此很多知識對于學生而言,僅僅是存在于課堂之上,而課后如果不及時進行復習就會很快忘記。而PBL教學法在教學中采取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策略,每個人能夠積極的參與到整個課程的教學中來,可以和教師以及學生進行親密的互動,并且有機會進行臨床實踐,通過以上種種方式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并且鍛煉了學生臨床實踐的操作,加強了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PBL的教學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個更加寬松和自由的學習環境,通過和小組成員不斷的交流,可以促進個人成長,可以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這些不僅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基礎,并且能夠使得學生建立健全一個更加優秀的人格和品質,這將使得學生終生受益[1]。
2、PBL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盡管PBL的教學法的應用能夠為口腔醫學專業學生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創造基礎,對于學習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它也還是存在著一些無法避免問題的。在PBL教學法中,教師能夠培養好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這卻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作為基礎的,在教師布置好一個課題之后,學生首先要了解這個課題的意義是什么,然后要尋找到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案例,而且學生還要應付在臨床實踐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也是要花費很長時間去完成的,因此PBL教學法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要遠遠高于傳統教學方法,但是在目前的教學情況下,專業課的課時已經是非常緊張,很難滿足按照PBL的要求實行大面積全覆蓋的教學[6]。PBL教學法的推廣,依賴于良好的教學環境。首先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教師素質和隊伍建設的問題。教師必須具備扎實充足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對授課中的細節進行充分的考慮,并且要做好學生可能會面臨困難的準備以及如何幫助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但是在當前我國的口腔醫學教學環境中,教師隊伍建設的不夠強大也給PBL進一步的推廣制造了阻力。如果要想大范圍的展開PBL教學法,在教師資源的問題上,也將面臨著很大的短缺,并且會加大學校的財政壓力。其次,PBL倡導的是一種自主學習的理念,要求學生能夠進行自我的良好控制和規范,學習增添動力。但是在我國現在的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著很明顯的學習能力不足的問題,據調查,很多學生認為學習的主要障礙來自于自主學習能力的不足。而在PBL教學法中,卻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挑戰,學生將如何提高自己去應對這種挑戰也是我們面臨和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此外,PBL教學法需要學生自主的進行查閱資料,然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現在的很多院校還沒有足夠的硬件設施和軟件條件,不能夠給廣大的學生提供充足的圖書館資源和電子資源。綜合所訴我們可以看出,雖然PBL教學法的優勢非常明顯,但是目前還沒有大范圍的展開是有著自身原因的。不論是從教師素質還是學生接受能力和學校財力方面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此,PBL教學法的推廣在我國口腔修復學的教學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但是我們也不能夠被這些問題給嚇退,還是要在不斷前進中創造實現口腔修復學教學PBL全覆蓋的可能。
3、總結
篇3
選擇醫學院2013級本科54名護理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傳統教學(LBL)組和CBL教學組,其中26名采用傳統教學(lecture-basedlearning,LBL),28名采用CBL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兩組學生使用同一教學大綱、同一教材、同一教師、相同學時;兩組學生的教育背景、學習成績、年齡等方面均在中等水平層次。兩組學生所用課時相同均為18學時。
2方法
2.1教學方法2.1.1傳統教學法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多媒體教學,以教師為主導,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課程安排是先上理論課再上見習課。2.1.2CBL教學法授課方式以討論為主,師生共同分析,以案論理,直觀形象,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理論課與見習課同步進行。①教師編寫臨床案例后在課前通過網絡或打印發給學生。案例編寫過程中應遵循以下3點原則:①案例涵蓋知識點必須滿足教學目標要求;案例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且與它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聯系;案例必須來源于實踐,決不可由教師主觀臆測、虛構而作;案例中病人主述、病史、檢查、治療、預后及進展情況必須完整。②從臨床選取該案例住院病人或同種疾病病人,讓學生直接對病人進行問診以了解其起病過程、病史情況及診治經過,再對病人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3人一組展開討論。③學生結合案例及學習問題通過教材、圖書館,查詢相關的文獻資料,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證據;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進一步評價研究證據的真實性和適用性。④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課堂交流,各組學生推選代表發言闡述其觀點,結合各自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深入地討論[3]。例如病人目前的臨床診斷該怎么下?我們依據什么得出該臨床診斷?我們得出的臨床診斷是否正確?目前臨床選擇的這些檢查是否合適該病人?病人下一步還需要做哪些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應給予病人什么樣的治療措施?這些治療措施是否存在一些治療風險?我們應如何規避可能的治療風險?病人經過這些治療后預后會如何?我們對病人應提供哪些護理措施?這些護理措施是否有效?怎樣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健康宣教都涉及哪些方面的內容?⑤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總結式地講解重點、難點,并就學生爭論的焦點及疑難問題適時進行點撥和引導。2.2效果評定①教學滿意度:在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后,用自制的調查問卷對兩組同學進行調查,以了解同學對各自上課方式的滿意程度及學習的積極性[4,5]。問卷內容包括學習興趣、學習效率、臨床技能應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每項25分,得分等于或超過15分為合格,低于15分為不合格。4項總分超過70分記為滿意。②考試成績:兩組學生統一進行期末考試,考試內容包括基礎理論(50分)和臨床應用(50分)兩個方面。1.2.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α=0.05為檢驗水準。2結果
3討論
篇4
PBL(Problem-BasedLearning),主要以探索問題為基礎學習法。它誕生于1969年,是美國神經學教授Borrows在McMaster大學醫學院創造的教學法,BORROWS大膽探索,改變填鴨式傳統教學,教育教學工作者引導學生學習興趣,以人為本,發現問題解決問題。PBL教學法在設計理念、實施方式、評估體系、實際效果等方面與傳統教學有很大不同。它強調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探索,擺脫傳統教學法中以教師的講授為主的方式,更大程度上開發學生的積極性。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PBL模式逐漸得到世界醫學教育界的肯定與好評。問題再復雜也不可怕,采用PBL教學方式,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學習知識,并深挖問題背后的相關知識,久而久之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技能,形成自動學習的習慣。可以看到這與傳統教學中老師怎么講學生怎么記形成鮮明對比。
2.臨床營養學的教學現狀
眾所周知,臨床營養學這門應用性學科理論性是很強的。我們目前的教學主要根據教學大綱,教學目的主要有幾點:首先要讓學生全面理解基本理論知識,掌握人體對能量及各類營養元素的需要;其次牢記相關食品營養價值,了解食品經過加工儲藏后營養價值的改變;再次學習合理膳食的基本原則和各類方法;再次通過了解特殊人群生理特點,為其提供科學的營養所需;最后明確營養支持原則,扎實掌握相關疾病的營養治療方案。目前大部分醫學院校在臨床營養學的教學方面普遍存在問題,部分任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通常一味的填鴨灌輸,還是沿用傳統教學方法,在教學期間一直以教授為主,很少與學生探討問題,引導互動交流,學生總體上都是被動的吸取知識,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沒有發揮出來,教學相對乏味,教學質量相對難以保證。
3.臨床營養學PBL教學設計的方法采用
PBL方式的教學過程主要分為幾個階段:
(1)課前準備教學開展前
任課教師要根據大綱要求做好備課,將涉及課程中的問題提出來,總結歸納解決問題的重點,系統仔細地講給學生,比如六大營養素的功能、營養缺乏癥及營養來源等基礎知識,總之要將各類教授要點細化,做好充分準備與學生溝通。有條件的可以考慮進行小組教學,即以小組為單位,每組5名學生,共同準備問題和進行隨后的討論。
(2)設計問題設計問題作為PBL方式的起點
是我們探討的重點。教師可以結合知識與教學經驗,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出發,將PBL教學問題設計與學生興趣點相融合。例如:植物性食物往往對礦物質的吸收利用率不高,這是為什么?怎么提高植物對礦物質的利用率;大家都知道北方人的身高要比南方人高,這是為什么?從從礦物質和食物角度來解析;300毫升牛奶對人體有什么好處?“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口號用營養學怎么解釋;“粗細糧食搭配”是不是更有營養;母乳喂養從營養學的角度看有哪些好處;為什么說吃素比吃肉好,為什么白肉比紅肉好;有些食物很甜,但是卻不能改善人們的血糖,這是什么原因;糖尿病病人居然經常攜帶某些小糖果;同時吃火鍋和海鮮容易痛風,這是為什么;凡此種種問題都可以做設計,除此之外還可以做一些難度比較大的測試,將一些需要綜合分析的問題融合在一起,例如:孕婦吃什么比較好,小組可以分別根據學習的知識為孕婦設計三餐食譜,學生們可以利用部分時間去查閱資料,可以通過去相關營養中心去取經,總之將這個過程盡量多利用,整理探索特性,將學生們的主動性充分調動出來,爭取學生復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
(3)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是相對有趣的環節
既檢驗學生學習能力又是實踐教學方法的好機會。通過之前的布置,將一些問題設計帶到課堂討論中,學生根據自身準備及收集的資料,按小組呈報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習小組之間隨時交流溝通,討論結果闡述心得,對問題的解決方式與相關的補充要點做分享。在老師的引導下,方便學生繼續完善答案。可以看出課堂討論是PBL與傳統教學的重要不同,傳統教學方法中,老師永遠是主角,很少將問題的討論完全交給學生,而新的教學方式完全走出了這個誤區,讓學生成為主角,將課堂變成一個舞臺,對于過度活躍的學生加以控制,對于不善爭取交流機會的同學加以引導,總是通過討論與辯論,學生的自信心提升了,對于問題的解決能力也提高了。
(4)教師總結作為PBL教學過程的收尾
教師總結是重要的。在課堂上分組討論結束后,教師要收回學生的思緒,對教學過程做以回顧,再次總結學生要掌握的重要知識點,概括相關教學內容。包括簡要點評學生在PBL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這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又能提高其對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淬煉更好的學習習慣,全面激發主觀能動性。
4.總結
篇5
關健詞:生物化學;教學平臺;整合;優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3-0130-02
一、研究背景
生物化學即生命的化學,是利用化學的原理在分子水平上解釋生物學。其研究對象是生命有機體,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①生物體的化學組成;②代謝及其調控;③生命的本質。
《生物化學》是醫學生必修的醫學基礎課程,其與醫學密切相關且相互促進。無論是基礎醫學還是臨床醫學,其研究與發展都離不開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同時,《生物化學》課程也是醫學生在學習后續課程及進行臨床實踐的重要理論基礎。
對于醫學生如此重要的一門課程,學生們的實際學習狀況與課程重要性難于相符。究其主要原因如下:①專業術語繁雜;②知識內容抽象,難于理解;③知識體系龐大且更新快;④需要記憶和理解的內容多且遺忘性高;⑤作為基礎課程,學習階段處于相關醫學課程前,所以與臨床結合較少,學生難以理解其重要性。
為了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生物化學》教師們不斷進行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探索,如建立形成性評價體系、增強臨床案例等,以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興趣。但對大部分醫學生而言,仍難以達到課程學習的主要目標:①牢固系統地掌握生物化學基本知識;②將生物化學知識與專業應用相結合;③主動探索。
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效果,培養“寬知識、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是醫學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1,2],同樣適用于《生物化學》教學的實踐研究。2014年教育部的工作要點,首次提出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研究構建大中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核心素養體系的提出,是對原來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升,也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化。
目前國內中醫院校《生物化學》的教學模式多為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學方式以課堂講授為主,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考評側重于知識的記憶與理解,這與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目標嚴重沖突。
1.PBL與LBL教學法。PBL教學法,即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法,是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為流行的教學方法。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北美獲得了較快的發展。至今美國、法國、英國等已有37個國家嘗試并總結出不少PBL教學經驗。我國臺灣、香港、北京、西安等不少醫學院校也實施了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PBL教學法也存在許多問題,因此該教學法尚處于探索階段[1,3,4,5]。
LBL為傳統的教學法,即lecture-based learning,是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雖可系統地講解基本理論知識,但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6、7]。
2.BB教育教學平臺。BB(blackboard)教學平臺可各種類型的課程和學習資料供各類學習風格的學生學習使用,并通過此平臺可學生組織各種課堂外的學習討論,支持各種課堂內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協作學習,提供各種管理和共享有價值學習資源的途徑。
二、教學法整合與優化
在建立《生物化學》PBL教學法問題庫的基礎上,通過BB平臺在《生物化學》教學中引入PBL教學法,并在課堂教學中將PBL和LBL進行有效結合。
1.《生物化學》PBL教學法問題庫的建立。問題庫題型分為兩類,其在教學過程中的目的不同:第一類是以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為目的,問題與教材緊密結合,即以教材為主導。這類問題從教材出發,通過問題將一個章節的知識進行有機的聯系。第二類問題從與章節的相關文獻或疾病出發,引導學生擴展相關知識或對知識進行有效應用。這類是以擴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為目的,此類問題需要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歸納來完成。
2.通過BB平臺引入PBL教學法。每章授課前將第一類問題投放在BB平臺上,組織學生在授課前針對問題學習教材。在課堂系統授課結束后由學生回答問題。授課結束后將第二類問題投放BB平臺,并組織學生在平臺討論區上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
3.課堂教學中PBL與LBL的聯合應用。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系統性授課。學生在授課前根據教師投放在BB平臺上的資料和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并結合教師課堂的系統性講解,對問題進行解答。
4.例解。具體內容通過實例進行說明。①我校課堂教學選用的《生物化學》教材為:唐炳華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本教材配有習題集一冊。②以“第八章 糖代謝”為說明實例(見圖2),其中預習作業為課前問題,復習作業為課后問題。③兩類問題均呈現在BB平臺中,并且部分問題在平臺中討論,通過平臺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上進一步討論。
從實例中可以看出,第一類問題主要用以輔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本章節的基本知識和內容脈絡。第二類問題又分為3個層次:①“基本知識復習”指導學生掌握理論基礎;②“思考題”指導學生對本章知識總結歸納,并進行知識間的適度聯系;③“課后擴展”指導學生主動探知并與臨床相聯系,一方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亦使學習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其中補充的相關文獻亦在BB平臺中提供)。
三、研究結果與意義
整個教學過程既有課程的系統性講解,又增加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并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且加強學生主動探知的興趣和能力。在教學過往中,因將學生引入教學主體,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學習興趣。
經課堂回答問題、課堂學生活躍度、階段測試及學期成績等多方面觀察,結果表明:本教學研究將PBL 和LBL教學法結合達到優勢互補,是優化《生物化學》教學效果的一個有益途徑。
參考文獻:
[1]馮偉華,張建鵬.PBL在生物化學“脂肪代謝”課堂教學中的嘗試[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1):7-9.
[2]蔣圣娟,周正義,王松華,等.淺談《生物化學》和教學[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7):200-201.
[3]李澤生.“以問題為基礎”的教育模式畢業生特征與優勢分析[J].國外醫學?醫學教育分冊,2002,23(4):10-14.
[4]李天嬌.PBL教學模式下醫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研究[D].中國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3,(3):8-9.
[5]程紅娜,趙鳳琴,尹麗.任務驅動教學法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運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9,27(3):61-62.
篇6
[關鍵詞] 民族院校;藥理學;案例教學法;計算機輔助教學;基于問題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6(b)-0141-05
Investigation of reform of the Pharmacolog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higher institutions for minorities
DENG Xu-kun YUAN Lin CHEN Lv-yi TANG He-bin LIN Qin-xiong HU Xin HUANG Xian-ju YANG Guang-zhong
College ofPharmacology,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Chinese higher institutions for minorities are the basic places to nurture the higher talents for the minorities in China.However,there are many characteristics and defect to hinder boosting its quality of pharmacology teaching, such as many students are from poorer and remote area andlow quality,as well as remarkable difference of them are very prominent.What is more,their intellectual context,comprehens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are not well.Therefore,reformation measures must b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harmacology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interesting and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is situation of Pharmacology education in minority higher institutions.This paper was writte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Pharmacology teaching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higher institutions for minorities.In this paper,multiple advanced methods of Pharmacology education were taken,such as adopting elicitation method of teaching (CBT,PBL,UTST,EL),reforming laboratory course and increasing multimedia teaching(CAI).Pharmacology education should be optimized and effective to cultivate interesting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to boost the quality in the teaching of Pharmacology in higher institutions for minorities
[Key words] Higher institutions for minorities;Pharmacology;Case-based teaching(CBT);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民族院校是國家為了解決國內民族問題而設立的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是為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1]。民族院校既有全國普通教育的共性,又具有很強的民族性特征,表現為生源質量不高,層次差別較大,學習思維習慣有待提高,其發展基礎和綜合實力與重點綜合性大學相比差距仍然較大。這種狀況給其教學直接帶來很大的困難,限制了民族院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2]。近年來,不少民族院校相繼開設了醫藥學專業,作為其專業主干課程之一,《藥理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3]。筆者作為中南民族大學藥理學課程的創建者和課程負責人,在民族院校專職教授藥理學(包括研究生課程)達八年之久,積累了一些適合民族院校特點的教學經驗和體會。結合我國民族院校的特點,拋磚引玉,在此與同道們分享一下筆者在其藥理學的教學思路,希望給予批評指正。
1 我國相關民族院校的概況及特點
按照教育部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國家民委)最新統計資料,截至目前,我國民族高等教育形成了15所普通高等民族院校共同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教學科研體系,在校學生突破20萬人。其中,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大連民族學院、北方民族大學等6所院校是直屬國家民委管理的,另外,還有貴州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院、湖北民族學院、云南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北京民族學院、四川民族學院、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等9所民族院校是由地方省級人民政府管理[4]。
藥理學(pharmacology)是研究藥物與機體(含病原體)相互作用規律及其機制的一門學科,其內容涉及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學、內科學等多門學科[5]。民族醫藥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而藥理學又是醫藥學類專業大學生的教學培養計劃中的核心主干課程[6-7]。因此,多數民族院校均把開設醫藥學類專業和藥理學課程列為辦學的重點方向。根據《中國藥學年鑒》最新統計,截至2013年,開設藥理學課程的有中南民族大學、青海民族大學、民族學院、西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湖北民族學院、內蒙古民族大學等9所民族院校。
民族院校既有全國普通教育的共性,又具有受各地區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生活習俗等因素影響的特性。基于“為少數民族服務,為民族地區服務”的辦學宗旨,我國民族院校的招生生源主要以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為主,漢族學生為輔。不論從培養對象、學校校園文化、課程設置、還是人員組成、教育內容、餐飲食宿、禮儀習俗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與其他高校不同的民族特點[2]。
民族院校的發展基礎和綜合實力與重點綜合性大學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這是因為民族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模式、民族文化和風俗、、人才素質和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均存在某些特殊性,限制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3]。其影響和特點具體表現在:民族院校的生源大部分來自少數民族地區,層次不齊,生源質量較差;少數民族學生由于學習環境的差異,基礎較為薄弱,有些來自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如藏族、維吾爾族的學生對普通話的語言聽力表現較差,不利于聽課和交流;由于在大學入學前缺少系統科學的學習訓練,有些學生的學習和思維習慣較差,如視野狹窄,固執守舊,只注意對知識點的死記硬背等。另外,還有一些同學在入學前階段表現突出,但是,強中更有強中手,到了新的環境中發現自己并不突出,甚至明顯差于其他同學,就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如果不及時調整,就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和自閉心理,這樣的學生通常表現為自尊心高度敏感、不合群,情緒波動大,有時郁郁寡歡,有時情緒激昂甚至有一些攻擊行為,這種狀況非常不利于課題討論和交流,從而造成討論式教學上的困難;再次,學生的生源層次參差不齊,接受知識的能力差別較大,部分同學難以跟上教學進度,直接影響了班級整體教學效果。因此,需要針對民族院校的學生生源、知識背景、學習思維習慣等特點,在教學中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同時還要注意分層次教學與個體化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
2 《藥理學》學科特點、研究內容及任務
《藥理學》是聯系藥學與醫學、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2]。《藥理學》研究的內容包括藥物效應動力學(pharmacodynamics,簡稱藥效學)和藥物代謝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簡稱藥動學)。藥效學主要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規律及作用機制,為臨床合理用藥、避免藥物不良反應和新藥研究提供依據;藥動學主要是定量研究藥物在生物體內的過程(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通過運用數學原理和方法闡述藥物在機體內的動態規律。確定藥物的給藥劑量和間隔時間等給藥方案的依據。在創新藥物研制過程中,藥動學研究已與藥效學研究、毒理學研究一起,共同成為藥物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學科任務是要為闡明藥物作用及作用機制、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提供理論依據[5-6];研究開發新藥、發現藥物新用途并為探索細胞生理生化及病理過程提供實驗資料。學習藥理學的最終目的是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指導臨床合理用藥[7]。
3 《藥理學》教育方法研究進展
《藥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且高速發展的醫學基礎學科,其涉及知識面面廣、內容多,加之新藥物、新理論、新技術的不斷出現,而且民族院校大多數沒有醫學專業的支撐,在開設藥理學課程時,這些院校的學生缺乏醫學和藥學的知識支持,尤其對臨床疾病知之甚少,讓學生普遍感覺學習《藥理學》的難度很大。在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體的教學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中,學生普遍反映藥理學內容繁瑣、枯燥、難以記憶,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學習被動,對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不足。隨著科學知識的爆炸和時代的進步,《藥理學》教育衍生出很多新型的方法,使學生對于《藥理學》的認知趨于充分,學習起來變得較為輕松和高效[8-12]。
3.1 計算機輔助教學
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將計算機手段和技術有機地整合到教學中,運用視頻、MP3、動畫、圖片以及文字等多種海量信息,以圖文并茂、聲像結合、動靜皆宜的表現特點進行教學,使學生建立起全面、多感知、形象化及多維的知識體系,從而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手段。CAI的教學優點:①便于制作,操作簡便;②信息量大,知識更新快;③層次多維,效率高[13]。在《藥理學》的教學中采用CAI,是實現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僅提高了教學水平和效率,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有利于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CAI的優點已得到廣大師生的普遍認同,絕大多數的高校都已普遍采用了CAI教學方式。
3.2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teaching,CBT)是指針對課堂內容選取恰當的臨床病例,在教師指導下,組織學生討論、 解決相關問題,培養學生分析、 解決問題的能力[14]。該種教學模式1969 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 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現已成為國際上較為流行的教學模式,也逐漸成為我國醫學和藥學教育模式改革的趨勢[15]。CBT教學法內容包括教師課前準備、案例的選擇和導入、優化問題情境設計、課堂討論與總結等環節。CBT教學法的優點:①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增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協作;③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存在交流與協作能力較差的弱點,筆者有意識地在授課過程中增加2~3次的CBT教學活動,并且有意識地鼓勵和引導部分平時課堂活動中不活躍的少數民族學生互換角色(醫患雙方)參與討論和分析,結果收效甚好,這些學生經過互動以后,其交流與協作能力大大提升。學生踴躍參與,此教學形式深受歡迎。
3.3 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elicitation method,EM)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引導的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其身心發展[8]。EM不拘一格,沒有固定的模式。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技能有很高的要求,教師可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不同,靈活組合各種教學素材,形式多樣。EM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包括設問式啟發、對比啟發、關鍵問題啟發、聯系跨學科基礎知識啟發等方法。EM優點很明顯,它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 理解和應用的能力;EM還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全面培養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和多角度的思維能力。
3.4 PBL教學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育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的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討論為形式,在授課教師的參與和輔導下,圍繞某一藥理學專題等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和歸納研究的學習過程。與傳統的LBL教學法相比,PBL內涵、設計理念、教學形式、實施方式、評估體系、實際效果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區別。PBL教學法強調把學習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決復雜、實際或真實性的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以促進他們解決問題、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目前 PBL 教學法已成為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也逐漸成為我國高等院校藥理學教育模式改革的趨勢[16]。PBL教學法的優點: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求知欲望得到有效提高;②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得到很大提升;③有利于學生對藥理專業知識的理解、解疑和記憶。
3.5 P+L BL雙軌教學法
PBL和LBL雙軌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ecture-based learning method,P+L BL),強調傳統與創新有機結合的教學理念,這樣可以相互取長補短,提高教學效果[17]。在前期理論學習時,教師針對專題內容采用LBL教學法講授理論知識,隨后與PBL教學法相結合,筆者選擇嗎啡、糖皮質激素等臨床用藥信息多的典型案例,編寫成用藥討論病例,列出系列討論題如作用機制、主要特點、臨床適應證、不良反應以及禁忌證供學生討論使用。教師要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并相應地通過競賽給予學生適當的獎勵。學生為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獲得一個理想的結果,就會通過積極查閱教科書和參考文獻以及通過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加深對所獲得知識的印象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討論過程中可以反復循環地查找資料-交流-討論,直到問題得到解決。該教學法的優點:該方法既引入了PBL教學法在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上的創新性,又避免了PBL教學法可能存在的知識面不全面、基礎不扎實的局限性,培養和增強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通常筆者還會針對班級中不同民族同學的數量多少,以編組的方式,對于民族地區常見的多發病,如有機磷農藥中毒、風濕性疾病、疼痛、癌癥等,選擇某種特定疾病,請各組根據所學知識,比較本民族和西醫治療相關疾病的異同點,結果發現學生反響強烈,參與的積極性很高。通過P+L BL雙軌教學法的初步嘗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極大地調動起來,學習效果令人滿意。
3.6 《藥理學》其他教學法
筆者所在的《藥理學》教研團隊自2008年開始,還另外對《藥理學》嘗試采取了中英雙語教學法(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本科導師制教學(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eaching,UTST)和探究式學習法( enquiry learning,EL)等方法。由于大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差,教學效果不太理想。由此,筆者對中國高等院校盲目推崇雙語教學一直是反對的,對于生源質量較高的名校來說,推行雙語教學是件錦上添花的事情,但是對于民族院校的學生,這種做法很值得商榷,因為有些學生連普通話的水平都比較低下,再采取中英雙語教學,學生無異于聽天書,很難確保教學效果,正如總理批評“形象工程”所說的“撿了面子(形式),丟了里子(教學效果)”,希望民族院校高等教育管理者不要為了“面子”工程進行盲目指導和安排,否則,真正受害者是學生。藥理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其實踐性很強,如果授課教師能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納入到教學中來,引導學生采取探究式學習法,有助于將掌握理論知識和培養實驗動手技能完美結合。因此,本科導師制教學和探究式學習法的教學效果要顯著優于雙語教學。科研促進教學,筆者在學生處于大二階段時就開始接納對藥理實驗研究感興趣的同學,幫助他們申請大學生各項創新課題,并且使他們在老師和研究生的指導下全面加入到老師承擔的相關課題的研究中去。結果顯示,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有的還主動放棄寒暑假的休息時間進行藥理學相關的科研實驗,并取得了累累成果。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改革,還發現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缺陷,只有多管齊下,有機結合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教學效果才比較明顯。這與許多教學有識之士的觀點不謀而合[18-19]。
4 民族院校《藥理學》教育改革的實踐與體會
筆者自2006年9月正式從事民族院校《藥理學》教育改革與實踐以來已經有8年。在此期間,帶領藥理教研室相關老師編寫了適合民族院校《藥理學》教學培養方案和實驗教材,筆者教學團隊創建的《藥理學》課程被評為中南民族大學校級精品課程(jpx08024)。本人承擔的《藥理學》教改項目“民族院校藥理學及其實驗教學的研究與改革(2008~2011年)”以優秀成績結題。仔細梳理這8年的《藥理學》教學效果,筆者發現收獲還是非常令人滿意的,如歷年《藥理學》考試成績顯示,優秀率在50%以上,及格率超過了92%,歷年來學生在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中,藥理學的成績都明顯高于其他科目;課題組指導的畢業論文先后有20多人次獲得了湖北省優秀學士論文獎;筆者指導的趙麗君和陶珊珊同學分別獲得2013級全國大學生藥學專業實驗技能競賽一等獎和二等獎;還有蔡儉和米雪分別獲得了教育部高等學校藥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的2013年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藥苑論壇成果創新”三等獎。目前本課題組還承擔著6名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其中有2項已經順利結題。從教研結果來看,民族院校的《藥理學》只要堅持正確的教學方法,努力開拓,持之以恒,學生就一定能給你一個驚喜結果。
總之,民族院校存在學生生源質量較差、層次參差不齊、基礎薄弱、知識背景欠缺、學習和溝通能力較差等特點,只要針對這些問題,對癥下藥,積極尋找適合民族院校特點的《藥理學》教學規律和方法,改變傳統教學中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創新思維和意識[20],民族院校的《藥理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完全可以達到與全國普通高校甚至是重點大學同等的程度。
[參考文獻]
[1]楊勝才.論民族院校獨特的文化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0):12-16.
[2]蘇德,呂佩臣.民族院校辦學特色發展之若干思考[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7(3):67-71.
[3]金鳳,徐尚福,聶晶,等.促進藥理學教學改革,培養創新型醫藥人才[J].基礎醫學教育,2014,16(5):345-347.
[4]祝琴.論地方民族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4,(1):64-66.
[5]陳光亮,甘亞麗,李莉,等.對藥學專業藥理學教學的幾點建議[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2):326-329.
[6]尹桂華.淺談藥理學教學改革[J].中國藥房,2011,22(16):1533-1534.
[7]楊秀芬.提高高等中醫藥院校藥理學教學質量的策略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2): 770-771.
[8]蔡際群.學習哈佛教學新理念搞好藥理學課整合教育[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2,(2):57-58.
[9]Srinivasan M,Wilkes M,Stevenson F,et pa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 effects of a major 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 [J].Acad Med,2007, 82(1):74-82.
[10]來麗娜,鄭王巧,郭春花.案例教學法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及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12 (2):149-151.
[11]Azer SA,Hasanato R,Al-Nassar S,et al.Introducing integrated laboratory classes in a PBL curriculum: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J].BMC Med Educ,2013,13:71.
[12]馬行,谷淑玲,夏安周,等.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在藥理學教學中合理應用的探討[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12(26):57.
[13]黃展勤,石剛剛.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繼續醫學教育,2003,17(4):48-49.
[14]符麗娟,楊育紅,劉婉珠.案例教學法在藥理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21(14):1688-1690.
[15]Neville AJ,Norman GR.PBL in the undergraduate MD program at McMaster University: three iterations in three decades [J].Acad Med,2007,82(4):370-374.
[16]曲香芝.啟發式教學法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3):528-530.
[17]藍星蓮,潘龍瑞,龔新榮,等.PBL教學法在藥理學教學中的實踐和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7,6(12):1133-1135.
[18]于麗君,張福中.PBL+LBL雙軌教學模式在臨床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12(3):210-212.
[19]廖長秀,韋健全,賴術,等.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導向的藥理學教學模式[J].西北醫學教育,2011,19(5):1010-1012
篇7
論文摘要:良好的無菌觀念是醫護人員執行無菌操作的基礎,但中專護生無菌觀念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在教學中也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探索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十分必要的。PBL教學法在中專護生無菌觀念的培養中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無菌技術是醫護人員最重要的操作要求之一,是必備的一項素質。從臨床實踐看,違反無菌操作規范卻頻頻出現,屢見不鮮。要應用好無菌技術,就要樹立牢固的無菌觀念,我們在近年將PBL教學法應用于無菌技術的教學中,對中專護生無菌觀念的培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教學過程
我校06級護理專業隨機抽取4個班級,均為女生,平均年齡16.8歲。在無菌技術教學中,隨機抽取兩個班級(108人)采用PBL教學,另兩個班級(110人)采用傳統LBL教學,由兩名教師授課,每人負責一個傳統教學班和一個PBL教學班。PBL教學過程:每班隨機分成6個學習小組,配備一名輔導教師,首先將討論題目分發給學生,如“有哪些方法可以殺死細菌?”“手術中導致切口感染的細菌來自哪里?”“如何防止無菌物品被污染?”“手術進行中如何防止切口污染?”等,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資料,晚自習集中討論兩次,一周后無菌技術教學進行討論和總結。
2教學效果
授課結束后,統一進行無菌技術理論考試,傳統授課班平均分73.6,PBL教學班平均分82.5,p
3討論
3.1PBL教學法在無菌觀念培養中的優勢
3.1.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重視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學生的求知欲望是隨著好奇—求知—探索三個階段發展形成,其學習興趣也隨之提高。通過設置一個問題,讓學生查閱資料,組織討論,再進行講解,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重視。有學者認為,PBL 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降低了導師的地位,不利于課堂的駕馭1。但這些缺點在無菌技術的教學中反而成了優點。
3.1.2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醫風和整體素質無菌觀念是高尚醫德的具體體現,護士必須具備嚴格的無菌觀念和崇高的職業道德及慎獨精神, 才能使各項操作在無菌狀態下順利完成。麥克馬斯特大學PBL教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與傳統教學畢業生相比,前者在職業道德、專業能力、人道主義精神、個性心理素質及終身學習等方面均有一定優勢2。通過學生主動地查閱資料和討論,使學生做到嚴肅認真,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無菌觀念和無菌技術的重要性,為進一步強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學生擺脫了對教師的依賴,提高了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也學會了臨床思維與推理。
3.1.3為無菌觀念提供了較好的評價方法傳統教學模式是在整門課程進行中段及結束后進行統一考試,雖然包括了理論和技能兩方面,但很難正確評價學生無菌觀念的真實水平。PBL模式的考核,平時可根據討論會學生發言的次數、質量及資料復習、書面報告等方面的內容,考查學生的基本概念、解決問題的能力、方法、思路等, 進行綜合評估;實驗課上考查學生的認真程度、無菌操作的規范性;在學習結束后,再進行客觀的理論和臨床技能考核。這種分散的主題考試和最終的綜合考試相結合、主觀和客觀、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估體系,科學地判斷了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
3.1.4加強了各學科之間的聯系無菌技術和無菌觀念并不是一個孤立的臨床問題,PBL教學通過學生自主的學習過程,有效地將基礎課如病理、生理、微生物等學科與臨床課聯系在一起,同時又貫穿到各臨床學科的技能操作中,理論聯系實際, 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做到學以至用, 提高了學習的靈活性,系統性。
3.2PBL教學法的不足
有學者認為,單純采用PBL模式,學生得到的知識對于解決所選定的某一臨床問題來說是足夠的,但對于掌握傳統的學科知識則不夠廣泛和深入,比不上傳統模式所強調的理論學習的深度和系統性3。因此,在進行PBL教學的同時,可以結合傳統教學方式,加強理論教學。另外,PBL教學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課堂組織能力和臨床經驗,學生應具有較好的基礎知識水平、自學能力和自律性,這對于初中起點的中專學生來說需要較長的適應時間,因此,采用PBL教學要結合實際情況,因人因才施教,不可操之過急。
4結論
無菌觀念的培養并非某種教學模式可以解決的問題,雖然PBL教學具有一定的優勢,也只是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還需要在教學中反復的強調,在實踐中不斷地加強,同時結合其它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步養成良好的無菌觀念。
參考文獻
[1] 李曉丹 , 張少林,PBL :一種新型的醫學教育模式第一軍醫大學分校學報2004年6月第27卷第1期 89
篇8
關鍵詞:預防醫學;教學改革;批判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3-0109-02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CT),亦稱評判性思維,是指洞察力、辨別力、判斷力,指個體能動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各方面因素,不斷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思路,能合理地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和自我校準的過程,以期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
1991年,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報告》提出,“學校應培養大量具有較高批判性思維能力、能有效交流、會解決問題的大學生”,“培養大學生學術領域和現實生活問題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2002年,國際醫學教育研究所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要求》中指出:醫學院校畢業生應具備“批判性思維和研究”等7種基本核心能力及敢于質疑、能科學的評判資料和信息等60條要求。我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提出,“醫學院校必須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溝通與協作意識的養成”“在學生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目標中要求學生‘具有科學態度、創新和分析批判精神’”。可見,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國內外全球高等教育的焦點。
在我國,大多數高校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的教學主要是以“三大衛生”(環境衛生、職業衛生、營養與食品衛生)和衛生統計、流行病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相對陳舊,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對這種理論講授缺乏興趣,學習積極性差。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種阻礙,不符合“以學生為中心”及注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的現代教育目標。為此,針對這一弊端,本文對臨床醫學本科預防醫學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對其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主要改革內容為:在教學中引進PBL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式學習),共5個案例;增加“自主學習”內容,并提供自主學習指南;在實踐方面,不但包括原有的基本實驗,還增設“課題式”實習環節。針對以上幾個方面的改革,本文對培養臨床醫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談幾點體會,供大家探討。
一、PBL教學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現在,PBL教學在國際上是一個比較流行的教學方法之一,在醫學課程中也被廣泛應用。在這次預防醫學教學改革中,我們引進5個PBL案例,包括環境衛生、職業衛生、營養與食品衛生、統計及流行病5部分內容,每部分各1個案例,案例涉及內容廣泛。在教學中發現,PBL教學模式將單純的傳授知識變為傳播知識和培養能力,教師提供情境資料,提出問題,由學生根據基本信息,通過多途徑、多渠道查閱資料,從眾多資料中進行分析、判斷、推理,獲得最合理和準確的結論,這一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過程。同時,PBL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協作精神。而且,PBL小組是一個團隊。一個案例的完成,需要小組成員集思廣益、多次討論,這對知識的全面掌握很有幫助,且在信息的分析整理上還可借鑒他人思維來反省,達到自我校準的目的,逐漸形成批判性思維,潛移默化地培養批判性思維。最后,PBL教學模式雖有教師指導,但大部分是學生自學的過程,而自學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相鋪相成的[1]。在我國,已有許多研究發現,PBL教學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有效方法[2,3]。國外許多應用PBL模式院校的經驗和成果也表明[4,5],PBL模式下的學生,除基礎課成績與LBL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下的學生無明顯差異外,臨床課成績卻高于LBL模式下的學生成績,臨床推理思維、批判性思維、團隊精神、創新思維、表達能力也均高于LBL模式下的學生。可以,PBL模式下的學生善于探索、概括,可以嫻熟應用圖書館信息,具備較強的人際交流能力。綜上所述,PBL教學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二、自主學習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在教學改革中,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增加自學課時及自學內容。預防醫學由五部分組成,每部分都安排相應的自學內容。在自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自學范圍及自學指南,最后通過撰寫論文、知識競賽、測驗等方式對學生的自學效果進行評價。
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做到自主學習的條件有三個:(1)一定的心理發展水平;(2)強烈的學習動機;(3)一定的學習策略,即會學。心理認識水平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依賴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包括:自我感覺、自我評價、自我監控等。而批判性思維具有自我調節和監控的功能,是學生自我監控和評價的基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自主學習過程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價。而且,批判性思維可通過影響自主學習動機的自我效能感、目標意識、價值意識及興趣等影響學習動機,因此,其也是學習動機的條件之一[1]。綜上,批判性思維是自主學習的構成條件和基礎,影響自主學習效果。同樣,自主學習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在自主學習策略方面,學生反復的應用或實踐批判性思維的調節和監控功能,對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水平及計劃進行調節和監控,這一過程也是批判性思維形成的過程。因此,自主學習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和相互發展的。在教改中,有效得地增加自主學習的課時和內容,可加強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課題式”實習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在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的實習和實踐教學中,教師可打破原有的單純實驗教學,增加兩周的“課題式”實習。理論講授結束后,由7~8個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兩位指導教師。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小組設計、完成一個課題,最后撰寫課題論文,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參與情況及論文撰寫情況給出評價。這一過程包括:教師提供課題范圍、學生選取感興趣的方向、查閱文獻、課題設計、課題實施(收集資料、數據整理統計等)、撰寫論文等過程。“課題式”實習可以很好地將課堂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課題式”的實習過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也很有幫助。例如,在實習中,很多學生會選擇問卷調查。在問卷設計時,會參考別人的問卷,但因調查環境不同,問卷內容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學生結合調查目的及調查條件,分析資料,設計出信度和效度都比較高的問卷。這一過程就是學生分析、解釋、評估和自我校準的演練和磨煉的過程,即批判性思維的形成過程。而且,學生在設計課題時,需要查閱大量的參考文獻,并對文獻進行分析,使自己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有些文獻的實驗方法、調查方法或統計方法并不合理,這就要求學生依據課本理論知識做出正確判斷。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學生思維嚴密性和批判性[6]。“課題式”實習是使學生在不斷對所要結果進行選擇―否定―選擇中完成課題的過程,對培養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很有幫助。
綜上所述,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的PBL教學、自主學習、“課題式”實習等各方面的改革,都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周青,姚琳娜,楊輝祥,等.批判性思維與學生的自主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23(8):53-56.
[2]石玉秀,梁非,劉虹,等.實施PBL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J].解剖科學進展.2012,28(6):578-580.
[3]李陽.PBL案例式教學法對培養護理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4):256-257.
[4] Yu D,Zhang Y,Xu Y,Wu J,Wang C. Improvement in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of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through problem-based learning:a crossover-experimental study[J].Nurs Educ. 2013.52(10):574-581.
篇9
關鍵詞: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學科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134-02
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屬于比較新興的專業,全國各高校的開辦大多處于探索階段,至今還沒有統一的、標準的培養模式。
一、衛生事業管理本科專業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必須堅持開放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既要接受學校自身對高等教育內部質量特征的評價,又要接受社會對高等教育外顯質量特征的評價,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質量需求的變化[2]
1.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學生滿意度差。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的突出表現是專業見習、實習抓得不實,缺乏規范要求。見習、實習沒有量化的評價標準,使質量難以控制。目前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見習、實多在醫院行政職能科室或衛生行政部門,在見習、實習過程中與結束后缺乏質量評價標準或評價程序,學生沒有一個具體的目標,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滿意度差。
2.辦學方向不明確,專業特色不突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專業目錄中還沒有衛生事業管理本科專業,衛生事業管理本科專業只是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而開設,加上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多學科交叉性,辦學主體對衛生事業及其管理的基本內涵與學科屬性還缺乏一個明確的科學認知,基本上是依托本校原有學科基礎及專業師資力量進行辦學。致使其辦學方向并不十分明確。而如何把握專業基礎理論與專業管理知識技能乃至相關學科的交叉結合關系,形成專業教育特色,已成為本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
3.課程設置比較散亂,專業教材建設滯后。第一醫學課程整體套用臨床專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疲于應付書面知識的學習和考試,學習缺乏主動性。二是預防醫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現有的衛生事業管理課程體系中預防醫學課程課時少,所占比例很低,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預防意識和技能,也不利于學生適應以后的工作。三是衛生管理專業課程比重過低。由于受總學時的限制,一些專業課程只開設應用性的課程,不開設相關基礎學科,不成體系。如法學課程,只開設衛生法規與監督學。而法理學、憲法、民法等很少開設。這樣,衛生法規與監督學就如空中樓閣,沒有根基,不利于學生深刻理解衛生法規的條款,更不利于培養法律意識。另外,課程內容陳舊,專業教材建設滯后,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近年來,衛生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鎮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藥品流通體制改革以及醫療事故處理的變革都進行得如火如荼。但由于所選教材使用周期較長,且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在全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專業,這些新的改革、新的思路還沒有被寫進教材。[3]
4.師資力量薄弱,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從全國來看,公共事業管理學科還屬于新興學科,現在還沒有公共事業管理博士點,其他相關專業,如勞動與社會保障、公共經濟與管理等專業的博士點也比較少,有的近兩年才開辦。這方面的人才和師資力量準備嚴重不足,更不用說衛生事業管理學科。我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任課教師大多是半路出家,或者以新近畢業的教師居多,普遍存在對衛生事業管理缺乏整體認識,更缺乏實際的專業實踐技能和教學經驗的現象。[4]
二、對策
1.構建科學的專業課程體系,體現專業特色,課程體系設置要強調課程的優化整合,既要考慮學科知識體系的縱向關系,也要考慮課程諸要素之間的橫向關系,體現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為一體的主線”。[5]本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構建寬厚的基礎課平臺,同時要理性對待醫學課程所占比例的大小,恰當地調整與之對應的實習時間的長度,體現出與臨床專業不同的人才培養過程,并改善專業課程開始介入學員學習的時間,及時正確地樹立學員的專業觀念。
2.提倡研究型教學,培養學員創新能力,針對衛生事業管理學員的特殊性,在教學中應提倡打破學科間界限,組織和鼓勵學員主動學習和獲得所需的材料,通過交流和討論獲得科學的思維方法,讓學員通過合作解決實質性問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有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6],符合實際工作的客觀要求。
3.加強實習過程的管理,提高實踐學習效果,針對目前學校本專業學員實習單位分散、各實習單位人數差別較大等造成管理不便的原因,適當安排使學員實習的單位相對集中,方便隊干部及時把握學員的思想動態,幫助解決和處理學員面對的各種困難;同時,還應加強學校與各實習單位的交流與溝通,為學員爭取參與各項工作的機會,采取有效措施使學員始終保持對自己學生身份的清醒認識。[7]
4.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應當遵循“用課程規范引導師資隊伍建設”的路子。在目前情況下,不宜片面強調建立一支龐大的專職師資隊伍,關鍵要從狠抓科研和加強師資培養等方面著手進行。一是通過引進相關專業高學歷的年輕教師,緩解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師資不足、師資學歷偏低的矛盾;通過在職學位教育、各種專業培訓班、學術研討會以及國內訪問學者等多種途徑,達到提高本校師資水平的目的。二是倡導開放式教育,加強校際間的學科交流與聯系,加強教學科研橫向合作,整體提高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學科研水平。同時,還可以從政府部門、事業單位聘請一批學識水平高、業務能力強、衛生政策嫻熟、理論基礎扎實的高職人員,擔任專業課程教師或主辦專題講座,充實師資力量。三是積極組織專業教師申報省級以上的有關衛生事業管理的科研、教研項目。讓教師在有一定經費支持下,系統地進行科研、教研活動,以提高其專業學術水平,促進專業教學。
三、發展路徑
更新教學理念,有的放矢,因此在教學中引入ERP教學理念和PBL教學法。
1.體現專業特點,分而治之。醫科院校中的衛生事業管理有專業特性,應區別于其他管理類的教學。作為醫科院校的專業學生,他們的醫學知識相對深厚而管理知識相對薄弱,如把握不好重點則會出現“專技不如醫學生,管理不如科”的尷尬局面。因此,在運用ERP教學時應根據課程將模擬競技進行專業化改良。對于公共課、臨床醫學課采用較為傳統的LBL與PBL相結合的教學法,打實醫學。而對于專業課及選修課則應將實踐教學放在首位,提高學生管理意識和管理能力。
2.把握課程結構,循序漸進。按照專業學制的安排,衛生事理方向的學生會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學習醫學相關知識,管理知識架構上與非醫學管理類學生有不同步性。因此引入ERP理念時需把握課程設置的結構,找準切入點。學生們不具備足夠的管理知識與技巧,只能“趕著鴨子”亂管一氣;過晚,則會與生產實習、撰寫論文相重合造成心不在焉”影響教學質量[8,9]。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企理進行的實訓,因此在教學中主要引入的是我們,在第三、四學年之間即專業課開始時引人ERP教學模式較為合理,但也應針對部分具備模擬性和實踐性的課程展開。
3.PBL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實際的現場操作,引導學生運用管理理論知識去分析并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掌握新的理論知識。同時,學生通過對現場實際問題的解決,更好地適應了管理工作,學生在以后的工作崗位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使用新的工作,實現理論知識的一種轉化。PBL教學法可以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在進行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隨時把自己的想法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交流,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以此同時,學生可以在解決實際的問題時,綜合運用不同的信息,促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讓學生進行各種理論知識的融匯貫通,在對各種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基礎上,實現能力的提升。[10]
參考文獻:
[1]周虹,陳正紅.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海南醫學,2012,23(20):128-131.
[2]李宗浩.創立發展中國救援醫學事業[J].中國全科醫學,2004,7(24):1803.
[3]張屹立,陳立明,萬成松.衛生事業管理本科專業建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構想[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3):443-444,453.
[4]張有錄.大學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應用的問題與對策[J].電化教育研究,2006,(5):38-39.
[5]周蒲芳.對如何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思考[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4,2(62):70-71.
[6]欣榮,張川,李武宏,等.提倡研究型教學,培養學員創新能力[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2):74-75.
[7]周敬,齊亮,劉勤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教學方略[J].醫院管理,2009,16(4):317-367.
[8]陳朝暉.完善ERP課程體系提升主動實踐創新能力[J].2008,(3):16-18.
[9]陳朝暉.ERP沙盤模擬對抗教學方式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I):27-29.
[10]王阿鵬.在衛生事業管理教學中PBL教學法的運用[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2,(11):549.
篇10
從系統化實驗教學內容、引入新的實驗教學方法、提高實驗教學教師素質、加強課程外對學生職業衛生素質的培養、積極開展教學交流學習五個方面探討了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模式。
[關鍵詞]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之一,其主要任務是識別、評價、預測和控制不良勞動條件對職業人群健康的影響及如何改善勞動條件并提高勞動者的生活質量[1]。據統計,我國大約有1500萬家企業存在有毒有害的作業場所,接觸職業有害的人群超過2億[2]。因此,培養職業衛生綜合性應用型的人才以應對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成為預防醫學專業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融匯了公共衛生預防醫學中毒理學、環境衛生學等學科具有的實驗和現場調查的性質,也具有臨床醫學的臨床實踐性質,因而實驗教學非常重要。如何提高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實驗教學效果,讓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夠緊密地結合,培養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的綜合性人才應是醫學教學改革不斷探討的問題。本文就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改革模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1系統規劃實驗教學內容
孤立的實驗教學內容難以讓學生系統性地提高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實踐能力。我們設置某工廠職業有害因素現場調查為主線的綜合實驗教學內容。第一次課講授現場調查基礎知識并設計調查表;第二次課去工廠現場調查,采集標本,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職業有害因素及其防護;第三次課完成現場采集標本的實驗室分析,比如游離二氧化硅含量、粉塵總濃度和分散度;第四次課圍繞現場調查發現的職業有害因素所致疾病參觀職業病防治院,讓學生了解職業有害因素導致的職業病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比如塵肺病的臨床表現、X射線檢查等,體現出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臨床實踐的重要性;第五次課匯總資料完成調查實踐報告。這樣的實驗教學內容具有系統性和連貫性,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讓學生切實實踐了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工作內容,提高學生實驗室分析、作業現場調查、臨床實踐和調查報告及論文寫作的綜合實踐能力。
2引入新的實驗教學方法
至今,很多醫學院校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實驗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式教學為主,學生在實驗室中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定式,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基于問題的學習、翻轉課堂、微課等新型教學手段在醫學理論教學中已有采用[3~6],但在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中還尚未開展。以開放式實驗理念和以基于問題學習的主動學習理念為基礎,采用翻轉課堂、微課等新型教學手段在課外發放實驗教學的材料,分組讓學生課外查資料完成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知識的主動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上課,課堂上通過分組討論完成最終實驗方案并開展實驗。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授課時間利用效率,并通過討論和實踐在課堂上實現實驗能力的內化和升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另外,依托于教學軟硬件的進步,一些新的多媒體教學方法也可以引入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例如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采用互動性的環境,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模擬一些難以接觸的作業環境,比如地下煤礦開采。
3提高實驗教學教師素質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一門兼備臨床實踐、現場實踐、實驗室實踐的綜合性的學科,因而對從事實驗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當具備預防醫學各學科的知識,也應具備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知識。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應該具備博學的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這樣才能把知識傳授得更加精彩、精確、深入透徹。目前很多醫學院校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新教師是應屆相關專業畢業的研究生,這些新教師具有較好的理論知識和實驗室實踐能力,但對于職業衛生和職業醫學的真實工作往往尚缺乏實踐。因而對于新教師應加強實踐培訓,讓新教師參與職業衛生評價等工作,進一步提高實踐能力。
4加強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的教學交流學習
與國內其它醫學院校以及一些國際醫學院校進行教學方面的交流學習,以啟迪思維,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完善不足。通過交流學習,可以開闊教師的眼界和思想,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職業衛生實際工作能力等,有益于在實驗教學中提出深入改革的建設性的意見。
5課程外提高學生的職業衛生和科研素質
除了注重對課程自身教學質量的提高,還應注重課程外對授課對象職業衛生和科研素質的培養。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由于其專業性,課程的學習往往設置在較高年級。讓學生課程外早接觸并參與一些職業衛生和科研工作可以提高學生對職業衛生工作的理解和重視度,并培養學生理論、實踐和創新能力。我們學院對大一新生開展全員導師制,讓每個本科生在專業老師指導下積極地參與到與公共衛生相關的課題設計、文獻查閱、論文寫作等科研活動中,拓展本科生的視野和思維方式,全面培養本科生的科研素養;在低年級的學生中通過支持建立由專業老師指導的以職業衛生為主題的學生社團,開展職業衛生的宣傳和調查,讓學生在低年級就接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相關的內容。這些課程外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有利于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綜上所述,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是一門兼備臨床實踐、現場實踐、實驗室實踐的綜合性的學科。系統化實驗教學內容、引入新實驗教學方法、提高實驗教學教師素質、加強課程外對學生職業衛生素質的培養、積極開展教學交流學習是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改革應當注意的要點。在改革中不斷創新,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實驗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將為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醫務工作者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田宏邇.職業衛生與職業病學課程的教學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7(6):689~691.
[2]趙鵬.職業病頑疾呼喚制度革新———我國職業病現狀及監管體制機制觀察[J].勞動保護,2011(10):13~15.
[3]李京東,陶銀華,肖素榮.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翻轉課堂的設計與思考[J].吉林教育,2015(6):147~148.
[4]李江,傅華.基于團隊合作學習的翻轉課堂模式在預防醫學教學中的操作實踐性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5(13):107~112.
[5]譚曉虹,杜心濤.微課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5(3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