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對等理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11:13: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功能對等理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以前的翻譯往往過分追求詞匯、形式翻譯的準確性而忽略了原文作者語氣風格和原文整體意境的翻譯的準確性,使譯文讀者理解不了原文作者的情感表達。功能對等理論這種靈活的翻譯方式更加符合商務英語翻譯的要求,使交易雙方更加明了對方的意圖,有利于促進商貿活動的成功進行。
2、商務英語翻譯的特點
商務英語與普通英語不同,由于其應用的場合多為國際貿易交流中,因此對其翻譯要求較為嚴格。商務英語翻譯的特點體現在詞匯專業性強,句式簡潔、公式化,語篇體裁結構嚴格等三方面。
2.1詞匯專業性強
國際商務涉及到商務活動的各個領域,其中包含大量的商務用語。這些商務用語有的是根據多年國際商務活動翻譯實踐確定下的專一翻譯,不能隨意改變;有的是普通應用詞匯,但要根據使用場合的不同進行語義變化翻譯;還有的是特定名稱的縮略詞。由此可見,商務英語翻譯中的英語詞匯具有較強的專業性。
2.2句式簡潔、公式化
國際商務活動追求工作效率,所以在實際使用商務英語的過程中要注意句式的簡潔性,要用簡短的語句簡潔明了的傳達信息,切記避免使用迷糊性的語句。此外,商務英語使用過程中還會涉及到使用已經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受到認可的公式化的固定語句和套句,這些語句的使用更能體現譯者的專業性。
2.3語篇體裁結構嚴格
商務英語會涉及到商務合同、商務信函等各種體裁的商務文件,每一種體裁的商務文件都有其特定的結構格式。嚴格的體裁結構能避免給商貿活動交易雙方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而且具有嚴謹邏輯性的商務文件更符合國際商務領域嚴肅性的要求。
3、功能對等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應用
結合上文對商務英語翻譯特點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商務英語在實際使用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準確傳達信息。準確傳達信息的關鍵是準確傳達交易雙方的“意”,然后再強調“形”的準確性,這與功能對等理論的觀點不謀而合。因此,將功能對等理論應用在商務英語翻譯中是合理的。基于功能對等角度的商務英語翻譯一般采取直接轉化翻譯和歸納總結翻譯兩種方法,下文將對這兩種方法做具體的介紹。
3.1直接轉化翻譯
使用直接轉化翻譯的前提是原語與目的語的句式、結構、語義以及風格均相同或者相差較小。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直接轉化翻譯不會與功能對等理論的核心內容相違背,既能確保翻譯的信息與原信息意義、風格對等,又能保證翻譯的信息與原信息形式對等。
3.2歸納總結翻譯
由于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的差異,原語與目的語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直接轉化翻譯可能會導致語義表達不正確或者信息傳遞有誤。這種情況下,商務英語翻譯不能通過簡單的直接轉化完成,需要依照忠實原文主旨、正確理解專業術語、符合目的語的語言風格等三條原則對翻譯信息進行歸納總結翻譯。首先,翻譯要忠實原文主旨。由商務英語翻譯的特點可知,商務英語翻譯要求翻譯的簡潔性、嚴謹性和準確性。所以,在應用功能對等理論翻譯商務英語時應準確的傳達原語的主旨信息,尤其是涉及到交易雙方利益的信息,避免因為翻譯不當導致國際商貿活動雙方產生誤會。對于復雜句式的翻譯也應以把握主旨信息翻譯為中心,根據目的語的語言使用習慣將句式進行分解,以短句形式翻譯。其次,翻譯時要正確理解專業術語。商務英語的詞匯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要想采用歸納總結的翻譯方式,就要掌握大量專業英語詞匯。在正確理解專業詞匯的基礎上進行商務英語翻譯可以避免因術語翻譯錯誤給交易雙方帶來損失。最后,翻譯的風格還要符合目的語的語言風格。國際商務語言的最大特點就是禮貌性,無論什么情況下交易雙方都應使用禮貌用語,語氣要溫和。
4、總結
篇2
【關鍵詞】新聞英語 功能對等 括號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也不斷加深,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報刊新聞英語覆蓋面極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新聞英語成了人們了解世界一個非常好的窗口和平臺。在眾多研究報刊新聞英語的理論中,大多專注于長難句的分析與翻譯,不同文化背景的翻譯等,而忽略這其中非常小一部分,也是文本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標點的翻譯。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如何正確有效地翻譯報刊新聞英語中的括號。
二、功能對等理論
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Nida)把翻譯定義為:翻譯是從語意到喻體在譯入語中用最貼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于再現原語信息。他提出來的“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理論是指“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上相同”,“靈活對等翻譯的目標在于表達自然,絲毫不留痕跡,力求把原語文化背景下的行為模式轉換成譯入語在文化背景下的相關行為模式”。
三、英語標點括號的意義和用法以及翻譯策略
1.括號的意義和用法:中英文中都有括號,其意義和用法也很相似,都標明行文中注釋性的文字。為了便于理解行文中的某項內容,就需要加以注釋說明,注釋的方式有多種,如隨文注釋、篇末注釋、頁末注釋等。
2.括號的翻譯策略:因為中英文中括號的差異并不大,所以在翻譯英文中的括號時,譯者盡可以保留原來的括號,再講括號中成分如實的翻譯出來。根據功能對等理論,翻譯的目的是要達意,因此,在某些文章中,有些需要讀者額外理解的部分,就可以通過括號表現出來,這樣既不會過多地增添譯文,又很好地達到了釋義的作用。因此,本文著重于探討此類翻譯問題的解決辦法。
例如:“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wire together,neuroscientists like to say,reflecting the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experiences leave imprints on our neural pathways,a phenomenon called neuroplasticity.”
這句話雖然是有關于神經方面,但是讀來并沒有什么難以理解的地方。只要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即可。所以,筆者在翻譯這句話時最開始便調整了詞語順序,在表達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出來,所以譯文如下: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各類經歷在我們神經通路上留下印記,這一現象稱作神經可塑性。神經科學家常說,神經元一同放電,纏繞在一起,也印證了這一現象。”
但是在交付編輯查看的時候,編輯提醒筆者“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wire together”有著固定的神經學表述,即“一起發射則連在一起”的神經元,屬于赫布理論。“赫布理論(Hebbian Theory)描述了突觸可塑性的基本原理,即突觸前神經元向突觸后神經元的持續重復的刺激可以導致突觸傳遞效能的增加。這一理論由唐納德?赫布于1949年提出,又被稱為赫布定律(Hebb's rule)、赫布假說(Hebb's postulate)、細胞結集理論(cell assembly theory)等。
由此可見,“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wire together”并不是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成的 “神經元一同放電,纏繞在一起”,而是擁有一個專業的說法“一起發射的神經元連在一起”。根據功能對等的理論,為了達到釋義的目的,這段話應該把其隱含其中的意思翻譯出來,同時,為了便于讀者理解這句有些繞口的“一起發射的神經元連在一起”,也應在后面加以注釋。這個時候,通常的做法都是把注釋的部分用括號填充進來,這樣既保證了原文的風貌,又能讓讀者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含義。括號在這里的作用就是把原文的含義翻譯出來,增添進來。這綜上所述,這段話最終譯為: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各類經歷在我們神經通路上留下印記,這一現象稱作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神經科學家常說的神經學家常說的“一起發射則連在一起”的神經元(赫布理論的總結性表述,原話為“一起發射的神經元連在一起”)也印證了這一現象。”
中英文中的標點符號使用歷史由來已久,靈活多變。兩種語言的差異也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標點符號上。而報刊英語所特有的性質,也讓標點符號的翻譯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如何能夠在正確表意的前提下,做到動態對等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但一是囿于篇幅,二是囿于材料有限。本文僅選擇了報刊英語中的括號,初步闡釋了其翻譯策略,所說的也只稱得上是一孔之見。誠希望以后會有機會進一步研究,展開此類議題。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蘭賓漢.標點符號運用藝術[M].北京:中華書局,2006.
篇3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變》;文化負載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
一、引言
中國豐富的民族文化和先進一時的科學技術是其文化軟實力的首要資源和重要基礎。然而中國對于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推介尚處于“原生態”狀態,資源優勢并未充分轉化為強大的競爭力;語言文化、圖書出版等面臨“文化赤字”。在此情況下,中國文化“走出去”和文化身份建構極其必要、重要和緊迫。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也是在世界范圍內得到翻譯最多的中國當代作家。莫言的獲獎無疑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吸引力。著名漢學家、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精通英漢雙語的基礎上,憑借對漢語文化的深刻了解將莫言的代表作品翻譯得有滋有味,將其風格和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為莫言在西方讀者中建立了良好基礎,可以說翻譯的作用功不可沒。
本文以葛浩文所譯莫言的《變》英文版本為主要研究對象,對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進行總結,對翻譯效果進行評價,以期更多人體會文化負載詞翻譯的重要意義,對文化負載詞翻譯實踐有所幫助。
二、功能對等理論
奈達認為翻譯理論家們對翻譯定義不同、解釋、表述不同都是合乎情理的,因為翻譯材料的題材、目的以及接受者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同r,源語文本的語言特點和文體特征也會隨年代及歷史環境變化,為某一時期所接受的譯文不一定在其他時期所接受。奈達將翻譯定義為:“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對等值再現原語的信息”(Nida & Taber, 1969: 12)。從奈達對翻譯的定義看出,奈達認為翻譯的本質是譯文對源語信息的再現,要求和方法是用最近似的自然對等值。
內容再現與形式再現之間的權衡是每個譯者都要面對的問題。只注重內容而忽略形式容易喪失原文美感,使譯文枯燥平淡;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內容容易丟失原文信息,華而不實,偏離原文。所以奈達為解決這個矛盾,提出優先考慮四個因素:1)上下文等同優先于詞匯等同;2)功能對等優先于形式對等;3)語言的口頭形式優先于書面形式;4)接受者通用、接受的語言形式優先于傳統的權威形式。
其中,“功能對等”思想被認為是奈達翻譯理論的核心,后完善發展為“動態對等”。奈達他認為翻譯是為讀者和聽眾服務的,譯文接受者應在最大限度下準確理解原文,這就要求譯文盡量使用接受者所熟知的語言規范和語言特點。奈達圍繞“功能對等”理論建立了一整套模式和翻譯原則。
奈達將功能對等進一步分為兩個層次,即低層次功能對等和高層次功能對等。低層次功能對等是指譯語讀者可以通過譯本理解作品,可以感受到原語讀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賞原文的;高層次功能對等就是譯語讀者通過閱讀譯本,產生與原語讀者閱讀原文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三、《變》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
文化負載詞是指承載了特定的社會文化信息的詞匯或短語,反映了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并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和民俗習慣。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文化空缺在文學作品中表現為原作者與譯語讀者之間相關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文化知識空缺。文化負載詞在翻譯中會遇到兩大問題:1)源語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詞匯;2)源語在譯語中有多個意思相近對應詞,卻沒有一個完全對應的確切詞語。文化負載詞是體現一個民族特色,保持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徑,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至關重要。
莫言的《變》回憶了莫言及其同學跨度長達39年的成長歷程,從幾個單純的個體成長折射出中國社會近四十年的變遷,涉及階級身份、抗美援朝、農村體制改革、入黨、下海等等重要事件對中國普通百姓的影響。小說涉及近代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包含大量中國特有事件和文化負載詞,給文化空缺的譯語讀者增加很大困難。葛浩文認為譯作被讀者接受是翻譯的關鍵因素,他認為文學作品的精髓是可讀性、感召力和引起情感的共鳴。他的這一翻譯思想與奈達的功能對等思想不謀而合,于是在熟知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完整、流暢地英譯 《變》,不僅做到源語文本內容上的等值,也做到了文化意義上的等值。
根據奈達對于文化的觀點,文化負載詞大致分為生態文化負載詞、物質文化負載詞、社會文化負載詞、宗教文化負載詞和語言文化負載詞五類。本文將從上述五個方面分析、總結《變》中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變》中生態文化負載詞多為中國的地理名詞。例如,
1. 高密(原文)
Gaomi(譯文)
2. 膠河(原文)
Jiao river(譯文)
高密是中國的地名,并沒有任何特殊含義,譯者采用直譯將源語信息再現,使接受者感受中國地名的發音和叫法。膠河是一條河流,在中西方有共同的客觀物質形態存在,所以在翻譯時不僅譯出名稱,而是增加了“river”一詞,使譯語讀者立刻聯想到實際生活中的河流,很好地理解原文內容,達到了功能對等。(分析)
物質文化負載詞涵蓋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變》中就出現了多種中國獨有的食物,例如,
3.油條(原文)
oil fritters(譯文)
在西方,沒有與油條相匹配的食物,于是譯者變通為西方人熟悉的一種油炸面食fritter。面對接受者不熟悉的食物,作者沒有使用陌生詞語描述,而是選擇接受者較為熟悉的食物代替,便于讀者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分析)
4.褂子(原文)
army jacket(譯文)
民族服飾也是獨具特色的文化表現,中國的旗袍、中山裝等都是本民族設計和時代特征的代表,西方人并不了解褂子這一中國傳統服飾,于是譯者使用意譯的方法將其譯為“army jacket”,褂子是一種長袖短上衣,通常可以直接外穿,與西方的“jacket”作用相似,可以達到意義和感官的對等。(分析)
《變》描寫的是中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通俗的百姓口語用語在《變》中常有出現。“家什”,常出現在農村口語中,泛指用具或是樂器,文中“鑼鼓家什”就是指鑼鼓等樂器,省略羅列其他樂器,表示樂器種類多。譯者直譯為cymbals and drums,既將意思完全譯出,又體現出數量之多。
增詞法是譯者頻繁使用的方法。烏鴉在中國代表著厄運或不吉利,“烏鴉嘴”是非常突出的一個文化負載詞。然而,在其他國家,烏鴉并非是一種不祥之鳥,于是如果直譯為“raven”,譯語讀者無法體會到其文化含義,于是作者在raven前增加形容詞bad-luck加以解釋,讀者便可以很好理解其深層含義了。
社會文化負載詞在《變》中出現的數量最多,內容最復雜,主要包括歇后語、成語、政治特色詞匯和個人稱謂。歇后語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獨特語言形式,以其獨特的表現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明曉哲理,充滿智慧。中西方歷史和文化背景不同,歇后語成為外國讀者理解文章意思的障礙之一,而歇后語往往包含重要的信息,傳達了原作者的個人看法和情緒,歇后語的翻譯十分重要。葛浩文在《變》英譯本中對歇后語翻譯的處理方法多采用直譯,但這種直譯是借助上下文的直譯,既可以使譯語讀者理解原文意思,還可以感受獨特的中國文化。例如,
5.貓頭鷹報喜――壞了名頭(原文)
The owl that ruins its reputation by announcing good news.(譯文)
雖為直譯,但后面緊跟“No one ever associated me with anything good or worthwhile.”有了下文的進一步解釋說明,譯語讀者即使缺乏相同的文化背景,也可以理解原文意思,產生與源語讀者相同的閱讀感受。(分析)
成語相較于諺語、歇后語,更難理解,因為幾乎每一個成語都是一個歷史故事。《變》中出現的成語近60個,這對于翻譯者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對譯語讀者來說既是挑戰也是了解源語文化的途徑。例如,
6.難兄難弟、惺惺相惜、同病相憐(原文)
enjoyed mutual understanding or, at the very least, mutual sympathy(譯文)
這三個成語皆為形容詞并詞義相近,起修飾和強調作用,譯者就這些意義相同的成語意義進行合并,避免拖沓、冗長。(分析)
7.地主、富農、中農(原文)
rural landlords, rich peasants, middle peasants(譯文)
“地主”、“富農”、“中農”都是具有鮮明政治色彩的詞匯,譯者處理此類詞語多用直譯,既做到意思對等,又做到形式對等,使英語讀者感受到這是一種嚴明的社會分層。(分析)
8.摘帽子(原文)
emerged from their demeaned status(譯文)
“摘帽子”是一個具有隱含意義的政治詞語,并不是說人脫掉帽子的動作,而是比喻除去對斗爭對象的定性處理。(分析)
苦妹子(原文)
sister hard luck(譯文)
對于人稱翻譯,譯者采用音譯的方法保留原有發音;對于具有隱含意思的代名稱,譯者將意譯出其涵義。
中國的宗教文化與西方明顯不同,于是譯者使用詞性轉換法,用形容詞表示宗教人物的性,例如,財神“The god of wealth”。
語言文化詞語在文學作品中的比例較小,多為帶有聲樂美的疊詞。例如,
10.咚咚鏘,咚咚鏘,咚鏘咚鏘咚咚鏘(原文)
bong bong clang, bong bong clang, bong clang bong clang bong bong clang(譯文)
葛浩文對《變》中出現的此類詞語處理極為巧妙,他使用音節模擬法是譯語讀者獲得了與源語讀者相同的音樂美感,為文章增添了一份格式美和韻律美。
篇4
關鍵詞:翻譯;英文抒情歌曲;功能對等
一、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英文歌曲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普遍,抒情歌曲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準確有效地理解和賞析英文抒情歌曲,是我們了解西方文化并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而英文抒情歌曲的翻譯則正好充當了其中的橋梁。尤金?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對于英文歌曲的翻譯有著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本文將通過深入細致的分析,探討在英文抒情歌曲的翻譯中如何運用功能對等理論,并為英文抒情歌曲更好的翻譯和欣賞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發展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建議。
二、案例分析
(一)意義對等
歌曲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歌詞和表達方式,同時也包括其言語功能。根據的奈達的理論,意義的傳達是翻譯的重要特征,這種特征決定了譯者的首要任務是為了使譯文與原文的功能上達到對等。要達到意義的對等,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直譯
[例1]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John Denver)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故鄉的路, 帶我回家
(張麗可, 朱啟明 2005: 451)
分析:在該首歌曲中,“country roads”被擬人化,用上了“take”這一動詞。在翻譯中,譯者采取了直譯的策略,直接將歌詞翻譯成“故鄉的路,帶我回家”,同時也保留了原文中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了歌曲中主人公即將回到家鄉的愉快心情,從而實現了功能的對等。
2.自由翻譯
[例2]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Glenn Medeiros)
The world may change my whole life through哪怕我一生多少變遷,
But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我對你的愛永遠不變。
分析:這首歌的翻譯中,譯者采用了“哪怕”開頭的讓步句。雖然與原文的格式與意思有所出入,但是這樣更加符合中文習慣,也更便于中國聽眾理解歌詞的含義。同時譯文中的主語也變成了“我一生”,如若將其直譯成“世界可能改變我的整個生活,但是沒有什么能改變我對你的愛”,那么也就沒剩下多少美感可言了。
3.改寫
[例4]
When I Grow Too Old to Dream
We have been gay going our way, 崢嶸歲月,意氣風發,
Life has been beautiful we have been young. 燦似錦,美如畫,青春年華。
分析:譯文中的“意氣風發”、“似錦”、“如畫”與“年華”等詞,都是中文特有的詞語。這些詞語的運用,使譯文營造出了一種積極而樂觀的情緒,這也是原文想要表達的。這樣的翻譯不僅做到了功能的對等,還展示了中文的獨特魅力。
(二)結構調整
在歌曲翻譯中,為了明晰句意或者出于旋律和韻腳方面的考慮,譯者需要對句子的結構進行一定的調整,以避免在譯文中出現意義的丟失或者破壞了歌曲的意境。
1.詞的調整
[例5]
Just One Last Dance (Sarah Connor)
Just one last dance 最后一曲
before we say goodbye 再說別離
when we sway and turn 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一次次揮手轉身
it's like the first time 初遇般難舍難離
分析:譯文中最后一句添加了“遇”與“難舍難離”,使得譯文不僅表達出了戀人在分離前對對方的不舍與留戀,還更加自然流暢,便于聽眾理解。
2.句子順序的調整
[例6]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John Denver)
Life is old there, older than the trees, younger than the mountains, blowing like a breeze.
生命推移,像一陣清風,比那樹林古老,比群山年輕。
分析:原文中“trees”、“mountains”與“breeze”三個意向的順序在譯文中被調整為了“清風”、“樹林”與“群山”。雖然順序發生了顛倒,無法與原先形成形式上的對等,但是我們可以發現調整之后的歌詞后三小句分別以第一聲、第三聲和第一聲結尾,非常契合中文的韻律習慣,讀起來朗朗上口。
3.語態的變化
[例7]
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一個人要跋涉多少路,才能稱作男子漢?
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原文中的主動語態在譯文中變為了被動語態,顯得更加符合中文的行文習慣。如果將其直譯為“他們稱他為男子漢”,則會顯得十分別扭。
篇5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 關中民俗 關中小吃 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0-0006-01
一 關中民俗及關中美食的特點介紹
從漢代開始,關中地區廣泛使用石磨把小麥、蕎麥等糧食作物磨成面粉,再用水和起來制作各種面食。當地的面食品種豐富,主要有饃饃、面條兩大類。饃饃又分為蒸饃和烙饃兩種。蒸饃包括罐罐兒饃、花饃、饅頭、花卷、菜卷、包子等。烙饃由于使用工具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用鍋烙的饃稱為“鍋盔”,用爐子烤的饃稱為“燒餅”,用沙烤出來的饃則稱為“埋沙餅”。
“花饃”也稱“面花”,是關中農村紅白喜事、祝壽滿月、四時八節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白鹿原》中描寫白靈過滿月時就提到“親戚朋友帶著精心制作的衣服鞋襪和各種形狀的花饃來了”。而小說中提到的烙饃主要以鍋盔為代表。鍋盔是關中乃至陜西地區的一種傳統名食。最初是為了古代秦軍遠征需要而創制,作為行軍時隨身攜帶的干糧,后來逐漸普及到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里,成為關中百姓的主要面食之一。過去,關中農村都用大鐵鍋烙制鍋盔、面餅、煮飯、煮面。這種鍋又大又深,口徑大多二尺以上,鍋底呈弧形。關中人戲稱此鍋為“黑老鍋”。用它烙出的鍋盔又大又厚,而且中心部分略微有些凹,看上去很像古代士兵戴的頭盔,因此得名為“鍋盔”。由于這種鍋盔大且厚,特別像鍋蓋,于是當地就有了“鍋盔當鍋蓋”的說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又厚又大的乾州鍋盔,馳名關中,譽滿三秦,其外脆里酥,一層包一層,吃起來酥脆松軟,清香濃郁,深受人們的喜愛。關中地區冬季寒冷漫長,為了驅寒,人們愛吃一些帶湯水的飯食,于是就創制了牛羊肉泡饃。饃要烙得酥脆松軟,肉要熬得肉爛湯濃,泡饃要煮得綿軟上口。這一飯食極受人們喜愛。關中的牛羊肉泡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明代,西安出現了第一家牛羊肉泡饃館——天錫樓之后,又陸續出現了許多有名的館子,如一間樓、同盛祥等。
二 功能對等理論下中式菜品翻譯的方法介紹
奈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對等。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功能對等理論要求譯語讀者在接受源語信息時能夠產生與源語讀者相同的感受。在研究和分析了大量公開發表的有關中餐英譯的論文,以及近2000種已規范化的奧運菜譜翻譯后,筆者總結出中國菜品的英譯方法絕大多數是直譯,只有極少數特別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菜品才采用直譯+拼音+注釋或音譯或音譯加注釋法,或者意譯的方法。
1.直譯+拼音+注釋法舉例
“佛跳墻”: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Fotiaoqiang—Lured by its deliciou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to eat this dish);
“開門紅”:Tender fish head with red pepper(Kaimenhong —literally means business opens with good start)。
2.音譯法舉例
點心(Dim sum);炒面(Chow Mein);撈面(Lo Mein);餃子(Jiaozi);燒賣(Shaomai);湯圓(Tangyuan);餛飩(Wonton)。
3.音譯加注釋法舉例
粽子(Zongzi—Pyramid shaped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reed leaves);油條(Youtiao—Deep fried twisted dough stick);元宵(Yuanxiao—Glutinous rice ball for Lantern Festival);豆汁兒(Douzir—Fermented bean drink)。
三 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關中民俗飲食的翻譯方法
關中美食菜品種類繁多,絕大多數“寫實性”菜名為偏正詞組,分別以名詞為中心詞,表示主料、刀法;以表示烹調方法、配料和調料的詞構成修飾成分。面對林林總總的菜名,可以依據這類命名模式和構成方式,先確定其中心詞,再確定好修飾語,最后進行翻譯。建議為方便外國朋友了解寫實性關中美食菜名的用料、刀法、烹調方式,最好采用直譯法。
第一,主料(+with)+輔料。以主料為中心詞,用介詞with 連接輔料。例如:
豆芡:Rice Porridge with Soy-beans;
攪團:Thick Corn Congee with Pickled Vegetables;
洋芋拌湯:Wheat Flour Porridge with Potatoes;
雞蛋皮餃子:Egg Dumpling Wrappers Stuffed with Vegetables and Meat。
第二,主料+in/with+味汁(作料)。例如:
豆腐干:Dried Bean Curd in Garlic and Vinegar;
醬肘花:Sliced Pork in Soy Sauce;
蕎面團子:Buckwheat Dumpling in Soup;
醪糟雞蛋:Poached Egg in Fermented Glutinous Rice Soup。
第三,烹飪法+原料(+作料)。例如:
熗蓮菜:Quick -boiled Lotus Root Dressed with Soy and Vinegar;
油茶:Fried-flour Porridge with Almonds and Peanuts;
小酥肉:Roasted Pork with Mixed Vegetables。
四 結束語
關中民俗、美食歷史悠久,繽紛多彩,其文化內涵深厚,是關色民俗的集中代表。功能對等理論作為跨文化交際的基礎理論,以之作為理論指導,對關中民俗、關中美食做最佳的對等翻譯,力求達到使目的語讀者能夠暢通理解的目標,使得關中民俗、美食作為對外交流的橋頭堡,在建設關中、建設大西安大都市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許建平、張榮羲.跨文化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問題[J].中國翻譯,2002(5)
篇6
論文摘要:怎樣實現習語翻譯中含義等值的問題,是翻譯界討論的熱門話題。本文以奈達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為依據,就言語行為理論在特定語境下習語英漢互譯的過程中的指導作用進行了初步探索,對言語行為理論在習語含義分析中的應用進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習語翻譯中言外行為功能(illocutionary function)對等的重要性,以期為習語的翻譯提供一個新的更具體的標準。
習語的英漢互譯一直是國內翻譯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人們就怎樣實現習語的含義等值的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人的討論,提出了各種習語翻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各種方法缺乏統一的理論概括,沒有給譯者提供有據可依的規律性的指導。本文將從翻譯的對等理論人手,以習語的言外行為功能為側重,對言語行為理論在習語翻譯中的指導作用進行初步的探索,以期為英漢習語的互譯問題提供一種理論性的指導。
一、關于習語翻譯
習語是一個民族的自然環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經濟生活、以及人們的心理態勢在本民族語言中的生動體現,對習語豐富的文化內涵的準確再現往往是譯文引人人勝的閃光點。習語的形成和理解都離不開文化因素的影響。習語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在對其進行翻譯時,要在文化內涵的診釋上下大功夫。但是,是不是在文化內涵得到很好的釋義的情況下,就能夠完全實現習語翻譯的對等呢?其實不然!讀者不僅置身于文化氛圍這種大的語境下,而且還身處一定的交際語境(情境語境)中。對于同一習語,在不同的情境語境中,讀者還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要實現習語翻譯的對等,還應該注意情境語境對習語含義的制約作用。譯者只有同時對文化語境和情境語境做出全面地考慮,才能真正把握好習語的語境含義,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翻譯對等。
二、對等理論
從20世紀60年代起,國外已經逐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翻譯語言學理論,翻譯對等是西方譯論中的核心問題,語言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等值的含義進行了定義。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對等是在不同的語言結構層次上實現譯語與原語的等值;從文本的角度來說,對等是根據不同的文本類型,在譯語與原語之間實現文體上的對等;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翻譯是“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對等值再現原語的信息”,〔奈達,2001)從語用的角度來講,對等是在一定的語境條件下,闡釋出原語的含義,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其中,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學家奈達從翻譯的定義到如何實現等值的問題對翻譯中的對等作了系統的全面地闡述,他的“動態對等”和“功能對等”在翻譯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奈達的對等觀的核心問題是讀者反應相似。他從交際的角度看待翻譯,認為翻譯是要為接受者服務的,只有當接受者對譯文的反應基本上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時,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等。譯者作為第一信息接受者獲取到原語的信息后,再以信息發出者的身份,在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再現原語的信息。要評判譯文質量的優劣,不僅要看語言形式是否一致,更重要的是要看接受者可能產生的反應是否與原文讀者對原文可能產生的反應相一致。這里的一致實際是結合譯者想象中的讀者,對文本功能分析的結果,歸根結底還是文本功能的對等,即語言的信息功能,祈使功能,述行功能,或表情功能等在目的語中的再現。
奈達在解決如何實現這種意義上對等的問題時,借鑒了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把翻譯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分析、轉移和重組。具體地說,就是從原文的語法語義入手,在分析語法關系的基礎上,結合其外延意義,得出原文的深層結構,然后傳譯到譯語的深層結構,再上升到譯語的表層結構,最后得出譯文。然而,奈達的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相互轉換的方法更多的著重于語法單位之間關系的分析,雖然他也提到了要結合外延意義,但并沒有解決如何結合的問題。實際上,讀者均處于一定的文化語境中,因此,只有在把握原語語境意義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讀者反應的相似,譯者不可能在真空中幫助讀者完成這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在如何結合語境來實現翻譯對等的間題上,語用翻譯模式提出了更新的見解。語用翻譯是一種新的翻譯模式,主要是通過兩種語言的語用對比,分別分析兩種語言的語用語言等效和社交語用等效的問題。前者是指,在語言學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著重強調原文的思想內容,在譯語中用最自然最貼切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后者是指順應譯文讀者的文化習俗,采取歸化翻譯的策略,使譯文易于理解,便于讀者接受。兩者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實現語用對等的關鍵是把握原語的語境含義,從而將原語的語境意義準確地在譯語中再現。
然而,如何把握語境含義以實現讀者反應的相似,最終實現對等翻譯呢?本文試用言語行為理論分析在具體的情境語境下怎樣更好地把握習語的語境意義,特別是習語的言外行為功能,從而在譯文中更準確地再現其意義,達到動態對等和語用對等的目的。
三、言語行為理論與對等翻譯
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的核心理論之一。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話語的語義不能單單從句法或邏輯一語義的角度來看待其表述的真假,話語本身就是在完成一種言語行為,并且給言語對象帶來了某種影響和后果。奧斯汀提出言語行為理論三分說,話語都包含有三種言語行為: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及以言成事(何自然,2001)。
對于習語含義的理解,言語行為理論表現出強大的解釋力。眾所周知,習語有固定的搭配和約定俗成的意義,其字面意義往往與其真實的含義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而且,在不同的語境條件下,其意義還可能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對習語的三種言語行為加以區分,可以更確切地把握其含義,從而為習語的對等翻譯奠定了基礎。
一般說來,在習語中,習語本身的字詞結構所傳達的意義(即以言指事)通常與其真實的含義相去甚遠,習語真正要表達的言外之意(即以言行事),以及讀者對習語所產生的反應(即以言成事)往往不是一目了然、顯而易見的,因此我們在對習語含義的分析過程中,著重強調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果在原語和譯語中的轉換。例如,在用漢語表達時,
(1)在科研中,我們應該提倡班門弄斧的精神,勇于創新、敢于創新。
(2)在她面前,顯擺你的針線活,簡直就是班門弄斧。
篇7
論文關鍵詞:法律英語 特征 法律文體翻譯理論 方法
1. 法律英語的特征
法律英語就其文體來說屬于職業專用英語,是一種正式的書面語體,是應用語的一個分支,也是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一種語種。其行文莊重、結構嚴謹、表達準確。作為一種專用英語,法律英語在詞匯的使用、句法的安排、文體的選擇上都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具體來說:
1.1 句法特征
句法特征是法律英語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包括慣用長句,分詞短語使用普遍(為了清晰地表達句意,法律英語往往更多地使用分詞短語來代替從句做定語、狀語或賓語),介詞和介詞短語使用頻率高,條件從句使用率高。法律英語句法的這些特征是我們研究和對其進行翻譯時所必須深入考慮和分析的。
1.2 詞匯特征
詞匯特征是法律英語特征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分為使用法律專門術語(法律英語在長期的法律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具有個性化色彩的法律語言);拉丁語頻繁被使用(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拉丁語在英美法律實踐中頻繁被使用);相對詞義的詞語大量涌現;普通詞語被賦予法律含義,如Party在法律英語中被理解為“當事人”等。
1.3 文體特征
法律英語屬于書面英語。在起草法律文件時,嚴密準確是法律英語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要求和特征。只有嚴密準確的法律英語才能保障法律的權威性,才能更好地反映立法意圖并體現立法原則,才能更好地維護法律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便于對法律進行解讀和執行,從而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法制水平。
2. 法律文體翻譯的理論
法律翻譯的目的,是產生一個和原法律文本在功能和傳意方面都盡可能對等的文本,從而維護某個法律文件在不同語言國家和地區在理解和應用方面的統一和協調。
2.1 對等理論
為使源語和目的語的之間的轉換有一個標準,減少差異,尤金·A·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根據翻譯的本質,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 “動態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 詞匯對等,2. 句法對等,3. 篇章對等,4. 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根據奈達的理論,譯者應以動態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源語的文化內涵。
2.2 翻譯目的論
德國功能派翻譯學學者漢斯·弗美爾提出了翻譯目的論,強調譯者的目標決定翻譯行為過程。目的論注重的是翻譯的互動及語用層面,主張目的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接受者的不同而變化。譯者采用的翻譯策略是目的決定手段。圖里則將目的論描述為一種可供選擇的以目的為中心的翻譯策略。
將此理論與法律翻譯實踐相結合,那就是說,翻譯預計要產生的法律文本決定一切。如法律問題翻譯的目的是為了普法宣傳及教育,則應該盡量采用前線的語言翻譯出一個一般民眾易于接受的文本,翻譯出學術性強、有深度的譯品。
3. 法律文體翻譯的方法
法律文本的翻譯,必須達到一個對等的標準,及語言學層面的法律概念,思想體系方面,在此節當中,我們將不在討論此方面的習得,而主要討論法律文體翻譯方法。
3.1 術語及專業詞匯的翻譯對等
一個科學領域內,一個術語只表達一個概念,同一個概念只用一個術語來表達。術語最突出的特點是詞義單一而固定,每個專業術語所表示的都是一個特定的法律概念,在使用時其他任何詞語都不能代替。例如:“termination(終止)”不能用 “finish”代替;“invoke(援引)”不能用“quote”代替;“peremptory(最高)”不能用“supreme”代替;“a material breach(重大違約)”不能用“a serious breach”代替.其他,burden of proof(舉證責任),cause of action(案由),letters patent(專利證書),negotiable instrument(流通票據),reasonable doubt(合理的懷疑),contributory negligence(與有過失),等等。
3.2 詞類轉化
在翻譯法律文體詞匯的過程中,應該結合英漢語言在詞類方面的異同,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策略處理英漢或漢英翻譯中的詞類文體。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代詞、動詞和名次等詞類的翻譯,英語有動詞名詞化的傾向,而漢語多用動詞,法律文體也是如此。英語法律文體中選擇重復名詞性表達,而不像其他文體那樣用代詞來代替,除非帶詞的使用決無引起歧義或所只沒有不明確的可能。避免使用帶感彩和夸張涵義的形容詞及副詞。
原文:禁止搶采掠青、毀壞母樹(《種子法》第24條)。
譯文:Plundering of unripe seeds and doing damage to other trees are prohibited.
分析:原文采用否定祈使句來表示對人人都適用的禁止性規范,“搶采”和“毀壞”都是動詞,譯文將它們分別譯成帶有名詞性質的動名詞“plundering”和“doing damage to”就是通過名詞化手段模糊和隱藏了動作的行為者,從而弱化了法律行為主體,擴大了法律適用范圍,而且使語言更加簡練。
3.3 具體語境具體翻譯詞意
準確理解法律文體詞匯,是翻譯法律文書的前提和基礎。在這里具體語境具體分析具體詞匯的翻譯就顯得由為重要。
首先,要注意詞義在上下文中的一致性。
例如:“對本協議在解釋上若有分歧,應以……文本為準。”“解釋”一詞,可以翻譯成explanation, explication, expounding, interpretation.但該句中的“解釋”是指對法律條文的正式解釋,interpretation恰好符合這樣的含義,故一般翻譯成“In case of any divergence of interpretations of this agreement, the…text shall prevail。
其次,要注意同義表達在譯文中的不同含義。
例如:草簽文本:一個縮略的文本,譯成 initialed text草簽合同:對合同條款的初步認證,但尚不具備法律效力,譯成referendum contract。
再次,要從法律概念上理解詞義。
例如:訴訟參加人:不譯成litigant(僅僅指“訴訟當事人”)而譯成litigant participant,因為它指參與訴訟活動的人,包括:當事人,第三人,共同訴訟人”等。
最后,正確選擇結構詞,不能從源語字面來翻譯術語。
例如:合同雙方:both parties to the contract這里的介詞to不能用of代替,因為to是指“作為一方參加某個機構”。
3.4 長句的翻譯
法律英語在句法方面,長句、復雜句比較多,把錯綜復雜的信息通過各種連接有邏輯地安排在一個句子當中;為了準確完整地表達一個法律概念和法律事實,排除錯誤的可能性,條件句、定語從句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在翻譯復雜的長句時,要先簡化句子的結構,剔除定語、狀語等修飾語,尋找主謂賓,抓住中心意思。如下例:Subject to the provision of Article 12,the General Assembly may recommend measures for the peaceful adjustment of any situation,regardless of origin,which it deems likely to impair the general welfare or friendly relations among nations,including situations resulting from a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 of the present charter setting forth the Purposes and Principl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該句獨立成段,句子主干部分占不到全句的三分之一,其余皆為限定和修飾成分,短語有“subject to the provision of Article 12”和“regardless of origin”,從句有“which”從句,“which”從句還有它自己的修飾成分,由“including”引導。我們只有理解了這些結構之間的邏輯關系,才能正確的進行翻譯。當然,前面所談的狀語的翻譯技巧在翻譯長句時也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譯文:“大會對于其所認為足以妨害國際間公共福利或友好關系之任何情勢,不論其起源如何,包括由違反本所在聯合國之宗旨及原則而其之情勢,得建議和平調整方法,但以不違背第十二條之規定為限。”
篇8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 景區公示語 翻譯失誤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新時代下已經煥發出新的活力,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迎接海內外的游客。近年來,中國旅游業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為領略獨特的東方魅力來到中國,旅游景點中的英文公示語也越來越多。由于旅游景點公示語與一般公示語不同,其中的問題將嚴重影響外國游客對景區的第一印象。
針對這一情況,本文擬從功能對等理論出發,結合景區公示語的特殊性,從景區內英文標識的種類和文本存在的問題兩方面對濟南五龍潭和黑虎泉景區的英文標識進行錯誤分析,以期改善景區公示語翻譯文本。
一、功能對等理論
功能對等理論(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由美國人尤金?A?奈達(Eugene Nida)于上世紀60年代末提出,其基本觀點為:目的語讀者和源語讀者對于源文本以及相應譯文的理解和欣賞應達到一致。為此,該理論要求譯者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
在中國,功能對等理論對指導包括文學、實用文本在內的多種文本類型翻譯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翻譯標準與標準。“公示語翻譯作為實用文本翻譯中的一種,因此同樣適用于功能對等理論。”
根據這一理論,公示語的翻譯要達到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既要考慮目的文本信息和源文本信息之間的對等程度,同時照顧到外來讀者與本地讀者的感受。具體而言,就是要立足于源文本公示語的特點及功能角度,在目標文本中體現出同樣的特點與功能。
二、公示語的特點、功能以及旅游景點公示語的特殊性
1.公示語的特點及功能。“公示語――公開和面對公眾,告指示、提示、顯示、警示、標示與其生活、生產、生命、生態、生業休戚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其主要特點:從功能來看,公示語具有提示、指令和參照的特點;從風格看,公示語具有簡約、規范和互文的特點;從目的來看,公示語主要具有意動和“收言后之力”的特點。”通常而言,公示語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種:提示功能、指令功能、參照功能。
(1)提示功能。所謂的提示功能,指的是公示語能夠使人們懂得該如何去做,或者怎樣才是符合規定的行為。公示語的提示功能并不帶有強制的意味,只是給人們提出合理的建議以供參考,而人們可以選擇遵守也可以選擇不遵守。這時,公示語的語氣通常較為委婉。
(2)指令功能。指令功能是指公示語指導人們去執行某種行為的功能。與提示功能不同的是,指示功能的公示語要求人必須遵守,因而語氣常常較為強硬,句式更為簡短。
(3)參照功能。參照功能是公示語最為常用的功能之一,且多用于服務性的公共場所。參照功能的公示語并不負責直接引領或者強制人們去完成某種特定行為,而是負責提供信息以供人們從中自主選擇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獲得更深的理解和認識。
2.旅游景點公示語的特殊性。旅游景點公示語專指在景點、景區內的相關文本內容,旨在規范游客行為,加深其對景區的認識,最終對中國的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而這類公示語的翻譯是針對廣大外國游客的需要而孕育而生的。因此,對待旅游景區公示語的翻譯,我們一方面要保證傳達出完整的信息,另一方面要盡量做到用詞準確、語言地道。
三、公示語翻譯存在的主要問題
上文提到了旅游景區公示語的特殊意義,因此在進行相關文本的翻譯時要注意中英兩語間的差異,減少模棱兩可的信息,盡量使標語規范化。經過筆者的走訪,發現五龍潭和黑虎泉景區內主要存在著以下問題。由于其中語法錯誤較多,限于篇幅,在這里只列舉少數幾處在漢譯英的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錯誤。
1.導游全景圖。按照上文對公示語功能的分類,全景圖導游屬于第三類――參照功能。因此這方面的文本需要能夠給游客提供信息使他們能對所處地點或者景點整體有更深的認識。
(1)漏譯。
1)五龍潭入口處,有一處對五龍潭景區的介紹,其中寫道:“……其中五龍潭、月牙泉、谷溫泉、天鏡泉等11處,位列濟南72名泉之列……”。對應翻譯為:“…Among the springs, the Five Dragon Spring, the Crescent Spring, the Ancient Warm Spring and the heavenly Mirror Spring are listed in the best-known springs in Jinan…”
從對應的譯文中,我們不難發現――譯文只是將原文中列舉的景點翻譯了出來,漏譯了范疇詞“11處”。這類上位詞的缺失會造成歧義,原本72名泉中有11眼泉水,但是標識牌上的翻譯讓人讀來卻是只有4處,這就給讀者傳達出了錯誤的信息,進而是游客對五龍潭產生了錯誤的認識,沒能實現參照的功能,正確的譯法應為:“…Among the springs, 11 springs including the Five Dragon Spring, the Crescent Spring, the Ancient Warm Spring and the heavenly Mirror Spring are listed in the best-known springs in Jinan…”。
2)景點名稱翻譯方法太單一。還如上文提到的例子,對于幾處泉水名稱的翻譯都是直譯的方式。五龍潭的翻譯為“the Five Dragon Spring”。這一文本的問題在于,首先從詞法的角度來看,dragon屬可數名詞,多于一個是本該用其復數形式,但用在這里不妥。另外,在英語中復數名詞作定語修飾名詞的情況很少,所以在這里不妨采取復合詞的方式將其譯為“Five-dragon Spring”。
(2)服務設施名稱標識。服務設施的公示語起到的大多數第二種指令功能,也就是指導游客們去做相關事宜。這種功能帶有強制的意味,句式不應特別復雜。
英文翻譯過于嗦。上文已經提到過,公示語在風格上看具有簡潔的特點。另外,“英語本身也是注重簡練的一門語言,因此要做到語言符合外國人的行文習慣,相關的文本必須盡量簡潔。”
在五龍潭的售票處懸掛著價目信息,上面寫道:“備注:含趵突泉景區門票40元、大明湖景區門票30元、五龍潭門票5元。”與之對應的英文文本為:“it includes a 40-yuan ticket to Baotu Spring Scenic Area, a 30-yuan ticket to Daming Lake Scenic Area and a 5-yuan ticket to Five-dragon Pond Spring Scenic Area.”從文本信息來看,沒有任何遺漏達到了“信”的標準。但是考慮到原文并不是以句子的方式呈現,處理成句子的翻譯方法稍顯累贅,不符合英文簡潔美的特點。考慮到英文簡介的特點,將其翻譯為:“it includes 40 yuan forBaotu Spring Scenic Area, 30 for Daming Lake Scenic Area and a 5 for Five-dragon Pond Spring Scenic Area.”更加合適。
(3)景點介紹牌。景點介紹牌是整個景區的核心內容,影響著外國游客對每處景點的第一印象,因此具有重要意義。景點介紹公示語也屬于參照功能的一種,主要是讓游客認識了解有關景點的常識以及其中隱含的文化內涵。
1)不恰當的直譯一地多名。黑虎泉景區內,有一眼泉水名為“一虎泉”,旁邊的景點介紹牌上的標題采用直譯的方式將“一虎泉”翻譯為“One Tiger Spring”,但是隨后在具體的介紹中卻又將其翻譯成了“Yihu Spring”。上文提到對一虎泉的不同翻譯,暫且不論譯本對與錯,同一標志牌上一地多名的現象首先就給游客造成了誤解。在此,統一將其翻譯為“Yihu Spring”即可。
2)句意重復。五龍潭中對月牙泉的介紹為:“…月牙泉,在西門外北巷中,形似新月,故名…”對應的譯文為“The Crescent Spring, which can be found in the north lane outside the West City Gate, assumes a crescent shape, hence the name of the spring.”漢語文本的本意是想介紹名字的來歷。但在英文中,“crescent spring”已經作為主語出現。在英語中,人們習慣將新信息放在靠后的位置,在看句子的過程中,讀者對文本信息的關注程度也逐漸提高,所以把新信息放在最后可以更引起讀者的注意。綜上,我們可以將文本翻譯成:“A crescent-shaped spring, which can be found in the north lane outside the West City Gate, is therefore called the the Crescent Spring.”
(4)警示P懷牌。這一類的公示語屬于指令功能,通常是出于游客人身安全、景區秩序或者公共財產等方面的原因而命令游客必須完成某項指令。因此這一類的譯文句子短小而精煉,同時語氣較強。
1)沒有遵守互文性。五龍潭內有一則警示牌――“游客止步”,英語文本譯成了“No Trespassing。”這則譯文完全符合上述的要求,句子短小,同時又采用了命令式的否定式,保證語氣的強烈。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則公示語的翻譯不存在任何問題,無論是詞法、句法上都是正確的,但是唯獨沒有遵守互文性的特點。
“互文性是放在文體范疇中考慮的一類問題”,針對不同的文本而言,某些公示語已經有了約定俗成的譯文形式,不宜改動,否則就會造成錯誤。“游客止步”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文本,即“staff only”。
2)語氣不和諧。黑虎泉景區內,同樣是一塊“游客止步”的標識牌,相應的翻譯為:“‘guests go no further.’這樣的翻譯語氣過于生硬”,在景區設置這樣的翻譯標識完全傳達不出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漢語中的禮貌也被破壞。從禮儀性的角度出發,我們不妨采取正話反說的方法,仍然采取“Staff only”的譯文形式。
四、公示語翻譯失誤的解決對策
綜上,我們可以了解到:黑虎泉和五龍潭處的景區的公示語主要存在硬性錯誤和軟性問題。“隨著外語的普及以及外國人對中國了解的逐漸深入,硬性問題對外國游客的理解不會構成太大問題。與之相比,軟性錯誤則層出不窮,依然對旅游公示語的準確翻譯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此,要提高景區公示語的質量,我們應把重心放在解決軟性錯誤上。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社會各部門的共同努力。
對于硬性問題而言,首先,相關景區需要提高責任意識與服務意識,可通過聘請專門人員等方式進行處理,切不可隨意處理。
軟性問題則要復雜得多。首先,相關政府部門應制定出臺具體的景區公示語翻譯要求,為公示語翻譯提供統一的標準,使各景區相關公示語的翻譯有法可依。其次,對外語教學而言,各大高校應根據社會需求積極調整其教學大綱,加快向應用型高校的轉型,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高校應適當修改其教學大綱,在教授相關理論的同時提高翻譯等實踐科目的比重,同時將跨文化交際意識作為學生的一項重要的基本技能繼續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培養高質量的雙語人才打好基礎。最后,學校可加強與相關景區的交流溝通,讓外語學習者參與翻譯,保證譯文的質量也在實踐中檢驗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質。
五、結語
泉城濟南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慕名前來,公示語的作用愈發明顯。但在歷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中國與西方各國在文化層面上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中不注意這些差別,那將很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不但不能起到公示語應有的功能,反而會冒犯外國游客中的文化禁忌,適得其反。作為外語專業學習者,我們對外語翻譯的準確性應該有更高的敏感度,也應該掌握更多的相關理論知識。因此,我們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發揮外語專業的優勢,提高當地旅游標識語譯文的總體質量。
參考文獻:
[1]羅選民.關于公示語翻譯的幾點思考[J].中國翻譯.2006,27(4).
[2]王晶.我國公示語翻譯研究綜述[J].海外英語(上),2009(1).
篇9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各方面越來越離不開科技的支持。以科技為中心的各企業發展速度加快,逐漸走向世界各地。為了更好的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實現無障礙溝通與交易,科技英語逐漸發展起來。所謂科技英語即是指與科技相關的專業英語,科技英語翻譯包括對科學技術報告的翻譯等,也包含科技英語相關的論文著作的翻譯。科技英語應用的廣泛性促使科技英語翻譯論文受到重視,越來越豐富的科技英語翻譯理論開始形成,對促進科技英語翻譯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一、科技英語翻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語言翻譯是為了加強不同語言國家或地區相互之間的交流。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人員不僅要將語言的字面意識翻譯成相應的文字,還需要對雙方的地域差異性形成一定的了解,反映出各地或各國不同的文化環境。科技英語翻譯同樣如此。科技英語多用于科技市場,具有加強的專業性,豐富的科技英語翻譯理論對翻譯人員的翻譯工作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翻譯人員可以根據翻譯理論的要求,充分考慮到翻譯雙方主體所處的地域文化差異性,通過合理轉換句子的語法成分、結構等,滿足雙方閱讀和理解的需求。
二、全譯理論和變譯理論
全譯理論指的是在翻譯過程中,盡量完全“保全”語言的真實內涵。比較著名的全譯理論有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functional equivalence)”和克里斯蒂娜·諾德的“功能翻譯理論(functionalism)”等。從理論上來說,全譯理論是在構建完美的翻譯體系,能夠將中文進行對等翻譯,實現原文和譯文在句法、文體、意義等方面的一致性。然而,無論是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還是克里斯蒂娜·諾德的“功能翻譯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域文化差異性對翻譯的影響。語言受地域文化的影響也是具有地區差異性的,單從這方面而言,就不可能做到完全按照原文的意思翻譯出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black bread”按照全譯翻譯就會變成“黑面包”,使人無法理解,這也說明,全譯在某些特定的時候甚至有可能成為錯誤的英語翻譯。
變譯理論(Variation Translation Theory)實際上使全譯理論的補充和說明,變譯理論的概念是在某些特殊的英語翻譯情形下,合理采用變通的方式對原文進行翻譯。變譯與全譯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變譯的應用也必須是在保全整體意思的前提下進行的適當的變動。例如,在這樣一段話中: W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continue making reforms in rural systems and innovations in rural institutions to bring about a rapid and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countryside.實際上,這段話描述的是我國農業報告中的相關內容,在英語描述中我們可以明顯發現有這幾個詞“countryside”、“rural”,同樣是對我國漢字“農”的描述,變譯翻譯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針對性,還避免了語言的重復,提升了語言翻譯的水平。
對比全譯理論和變譯理論可以看出,全譯理論具有一般適用性,可以保證翻譯內容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對于提高英語翻譯的質量有著重要作用。然而,全譯理論基本上都沒有考慮到地域文化對文化的影響。各地文化的異同將會直接影響人們對翻譯內容的理解,需要翻譯人員對其中的語言進行再次翻譯,這也就是變譯理論產生的根源。變譯理論是在全譯理論的基礎上的補充,通過變譯理論對科技英語進行翻譯能夠更加有效提高語言的準確性和針對性。
三、科技英語翻譯理論的應用
1.闡譯應用。“闡譯”顧名思義,指的是必須對文章中的某些特別詞匯或者專業術語進行闡述翻譯,這種翻譯方法是為了使讀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句子所表達的真正內涵。闡譯作為變譯理論中的重點,對科技英語翻譯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由科技英語翻譯的特點所決定的。眾所周知,科技是專業性非常強的學科,在實際的應用中會涉及眾多的專業用語,如“調頻”、“通訊衛星”等等。一般人對于這些科技專業名詞以及縮寫形式等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在進行科技英語翻譯中有必要對這類專業詞匯進行闡述并翻譯。例如,IMBA指的是游戲中不平衡設定,翻譯過程中就必須對IMBA這個詞匯進行詳細的描述。又如,在這段話中“The northern half of Mars looks younger because it has fewer impact craters”出現了“impact craters”這個詞,其詞意為隕石坑,但是為了使讀者對隕石坑有所了解,翻譯人員就在譯文中加入了對隕石坑的描述“隕石撞擊而形成的環形凹坑”,即是對隕石坑進行了闡譯。
2.摘譯的應用。摘譯指的是對句子中的部分成分進行摘除翻譯,但不會影響句子的完整意思。摘譯在科技英語翻譯中的應用也較為廣泛。摘譯可應用于個別句子中也能夠應用于句群或者篇章中。對于個別句子的摘譯主要需要考慮句子的語法。我們知道,與漢語相比,英語具有較為復雜的語法知識,且應用非常廣泛,例如主謂倒裝句式、定語從句、時間或原因等狀語從句、復合句式等等。英語的句子結構的復雜性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要合理進行摘譯,根據句意來合理進行刪減。句群或者篇章的摘譯主要體現在句子的過渡中,對于過渡句的翻譯可以適當進行摘譯,既不會改變愿意,還能夠使句子更加簡潔,讓讀者一目了然。
例如,在翻譯這段話時:“ you have equal pulls forces from all directions, says Geza Gyuk, the director of astronomy at the Adler Planetarium in Chicago.”我們可以發現這段話是由多個句子組成,其中第一句是中心句,后面的句子都是圍繞著中心句進行的補充闡述,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對句子的理解,適當刪減其中的信息,例如刪減其中的“says Geza Gyuk”等,直接翻譯其他句子內容。摘譯的主要作用即是通過適當的刪減,使翻譯的句子更加簡潔明了,更加方便讀者閱讀。
四、結語
綜上所述,科技英語翻譯必須要合理運用翻譯理論。目前關于科技英語翻譯理論主要有全譯和變譯兩種,變譯理論是全譯理論的補充,在翻譯過程中適當運用變譯理論能夠使譯文更加簡潔明了,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變譯理論的主要應用在于闡譯的應用和摘譯應用,在科技英語翻譯中需要翻譯人員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譯理論。因此,未來的科技英語翻譯需要進一步加強翻譯人員的專業素質,翻譯人員必須堅持與時俱進,掌握最新翻譯理論,運用適當的翻譯理論對科技英語進行翻譯,提高科技英語翻譯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篇10
隨著旅游進一步加深,文化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國菜名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突出其跨文化交流特征。不容忽視的是,漢語講究用詞華麗,而英語則重信息的準確性,直譯由于強調忠實,焦點落在語言形式的對策上,易忽視效果;意譯由于強調美,焦點落在譯文效果上,易忽視對等。這樣的翻譯,常常使外國游客困惑,從而影響中國飲食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因此,在菜名翻譯的過程中需在保證準確性上,保持本土文化個性,發揚文化傳統,讓外國游客可以了解中國菜肴名稱的文化內涵,通過旅游傳播文化。
一、語用等效的含義
翻譯是一種信息傳遞的方式,是把一個原來用A語言表達的信息改用B語言表達,使不同的人獲得同樣的信息。作為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核心概念的“等效“(equivalence),最早于1951年由R.Jakobson在其論文《論翻譯的語言學方面》中提出。尤金?奈達在1964年出版的《翻譯科學初探》一書中進一步指出了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1986年他又把“動態對等“改名為“功能對等“,強調“譯語中的信息接受者對譯文信息的反應應該與原語中的信息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相同“。即翻譯對接受者的效果,應該與原文對原文接受者的效果基本相同;同一信息,用兩種不同的語言,接受者不同,卻要產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追求的是兩種效果之間的對等,實際上強調了“語用等效“。
二、菜名英譯的方法
中餐菜名通常以內容和特色或者反映菜肴深刻蘊意的詞語命名,由于菜品復雜、漢英兩種語言差異大,菜名的翻譯是困難的。而等效原則為兩千年來翻譯理論家們相持不下的直譯與意譯之爭,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融合性折中解決方法,等效的目標就是使游客能順利地獲得相同或基本的信息。
(一)主料等效翻譯
關注菜肴的實際構成,盡量將主料、輔料等翻譯出來,讓客人一目了然。不能確定的原料名稱和烹飪方法要向業內人士請教,適用于對寫實性命名的菜名翻譯。
1、介紹菜肴的主料和輔料,形式:主料(形狀)+(with)輔料。eg:西紅柿炒蛋Scrambledeggwithtomato;牛肉豆腐beefwithbeancurd
2、介紹菜肴的主料和味汁,形式:主料(形狀)+(with/in)味汁。eg:芥末鴨掌duckwebswithmustardsauce;蔥油雞chickeninScallionoil
(二)烹飪等效翻譯
菜名的翻譯應依實際而定,翻譯中要搞清烹飪方法和主要原料,同一種菜名的譯文因烹飪方法差異會有不同。
1、介紹菜肴的烹法和主料,形式:烹法+主料(形狀)。eg:烤乳豬roastsucklingpig;炒鱔片Stir-friedeelslices
2、介紹菜肴的烹法和主料、輔料,形式:烹法+主料(形狀)+(with/in)味汁(輔料)。eg:魚香肉絲friedshreddedporkwithSweetandsoursauce;清燉豬蹄stewedpighoofincleansoup
(三)成品等效翻譯
以菜品的形狀或口感為等效理解的翻譯。
1、介紹菜肴的形狀(口感)和主料、輔料,形式:形狀(口感)+主料+(with)輔料。eg:芝麻酥雞crispchickenwithsesame;黃酒脆皮蝦仁crispshrimpswithricewinesauce;陳皮兔丁dicedrabbitwithorangepeel.
2、介紹菜肴的口感、烹法和主料,形式:口感+烹法+主料。eg:香酥排骨crispfriedspareribs;水煮嫩魚tenderstewedfish
(四)發音等效翻譯
有一些帶有歷史人名,典故的菜名,不妨直譯人名,然后加簡單注釋,或口頭解釋以保留其文化氣息。
1、介紹菜肴的創始人(發源地)和主料。形式:人名(地名)+主料。eg:麻婆豆腐MaPobeancurd(beancurdinhotsaucefirstlymadebyMaPo,aChinesewomaninSichuan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