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心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20:59: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焦慮心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主題詞】妊娠并發癥;心律失常/護理
臨床上妊娠合并心律失常并不少見,妊娠合并心律失常,根據其嚴重程度的不同和是否合并心臟病基礎,對妊娠結局有著不同的影響。筆者對我院2001-01-2008-01心內科門診患者進行宣教,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心內科門診的妊娠期心律失常308例,其中初孕婦228例,年齡21~33歲,孕周6~16周。均符合頻發性室性早搏的診斷標準。將308例孕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宣教組,其中宣教組150例,對照組158例。兩組孕婦在年齡、孕周、病情輕重、文化程度及婚姻狀況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按常規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宣教組除常規治療、護理外還采用了系統的護理宣教。宣教內容與措施如下:
1.2.1宣教內容(1)護理人員向孕婦講解有關心律失常和妊娠的常識,澄清孕婦錯誤認知使其正確認識和對待妊娠中可能出現的心律失常等不適和常見癥狀,了解家屬對孕婦的態度,告知家屬,孕婦病情與情緒不穩定有關,保證充分的休息,防止疲勞,飲食上注意營養多樣化,協助孕婦快速康復。
1.2.2心理宣教(1)耐心地和孕婦交流,了解孕婦擔心的問題,對孕婦進行心理疏導,向孕婦熱情介紹產科醫生和助產士的技術水平,醫療設備的狀況、分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了解其需求,并滿足其合理需求,介紹成功病例,增強其信心。(2)妊娠期心律失常的孕婦多擔心在孕期服用藥物對胎兒不良影響,針對這一情況,我們主動向其介紹治療心律失常的藥物谷維素和維生素B1還有一些中藥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指導孕婦調節情緒平安渡過妊娠期。(3)向孕婦宣傳優生、優育知識,每個孕婦都希望自己生個健康聰明的寶寶,鼓勵孕婦心情放松,減輕緊張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4)積極治療妊娠期劇吐引起的電解質紊亂。
1.2.3行為宣教(1)在患者心悸不安、氣短乏力、早搏頻發時建議患者停止工作,多休息,用安慰性語言耐心向孕婦告知本病不可怕,積極治療,消除恐懼和焦慮,說明這種情況的良性預后。(2)生活方式指導,注意營養和休息,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補充足夠的維生素、鐵、鈣、和各種氨基酸、新鮮水果攝入,避免誘發因素,如吸煙、飲酒和咖啡、應激等。保證充足的睡眠,提倡適當運動如散步。
1.3療效標準臨床痊愈:癥狀全部消失,動態心電圖恢復正常;有效:癥狀大部分消失,動態心電圖有所改善。早搏減少大于85%;無效:癥狀無變化或加重,動態心電圖早搏減少小于50%或無明顯變化。
二、結果
宣教組150例,治愈65例,顯效32例,有效26例,無效27例,總有效率82%;對照組158例,治愈43例,顯效31例,有效35例,無效49例,總有效率69%。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三、討論
隨著妊娠的進展,子宮逐漸增大,胎盤循環建立,母體代謝率增高。內分泌系統也發生許多變化,因此導致母體對氧及循環血液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心電圖上表現出心律失常,對母親和胎兒都有危害,需要積極處理。目前對孕婦和胎兒尚無臨床實驗系統評價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安全性。而各種抗心律失常藥均可通過母嬰之間的胎盤屏障而危及胎兒,所以妊娠期心律失常治療不僅對正常妊娠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減少遠期并發癥也有積極作用。妊娠期心律失常的孕婦,由于對妊娠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對妊娠知識了解不夠,還有不良的傳統生育觀等,會產生種種顧慮,導致情緒焦慮、緊張,孕婦情緒焦慮、緊張可使母體的交感神經興奮分泌的激素和有害的物質劇增,一方面引起惡心、嘔吐,導致電解質紊亂,另一方面可影響胎兒大腦和身體發育。因此,在治療心律失常同時積極治療電解質紊亂,對宣教組孕婦進行心理,認知宣教,使其緩解緊張恐懼焦慮情緒,減少心律失常的誘因。
【參考文獻】
[1]賁宛.臨床心電圖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65-266.
[2]葉經尚,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0.
篇2
論文的參考文獻的撰寫是作者對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也是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本文結合了心理護理論文參考文獻的寫作標準格式和要求等范例,來幫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心理護理論文參考文獻的寫作,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心理護理論文參考文獻:
[1]丁娜,胡成文,陶艷,等.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焦慮與焦慮、抑郁的相關性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5,36(18):78-81.
[2]趙秋歌.首次化療惡性腫瘤患者心理護理的觀察[J].醫學信息,2015,28(46):168-169.
[3]程和瑞,翟西菊,亓德美,等.奧氮平治療伴腫瘤相關性焦慮抑郁腫瘤的療效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15,13(4):28-30.
[4]崔孝菊.惡性腫瘤患者心理問題調查及護理對策[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106-108.
[5]黃露,梁鍵,林海珍,等.中西醫結合護理對惡性腫瘤患者心理狀況干預研究[J].光明中醫,2015,30(1):155-157.
[6]張婧.對住院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3):62-63.
心理護理論文參考文獻:
[1]王懷素.心理護理干預對小兒白血病病人心理狀況影響的研究[J].臨床醫學工程,2014,21(11):1489-1490.
[2]婁春燕.個性化護理干預對小兒白血病骨穿和腰穿依從性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學,2012,13(11):100-101.
[3]韓靜,劉均娥,肖倩,等.學齡期白血病患兒的心理行為狀況及其護理干預現狀[J].中華護理教育,2009,6(5):219-221.
[4]梁艷梅,雷永紅,韋慧,等.護理干預對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初次化療的效果研究[J].內科,2014,(2):181-184,198.
[5]田艷珍,任小紅.白血病患兒家屬的心理健康問題及護理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31):3321-3324.
[6]肖智智,簡黎.白血病患兒的心理特征與護理干預[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1):141-142.
心理護理論文參考文獻:
[1]謝剛敏,劉玉馥,馮正直,楊國渝,梁莉,趙瑪麗;心理護理研究方法與內容的進展與展望[J];現代護理;2003年09期
[2]湯羽達,張慧;我國近10年心理護理研究文獻的調查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1999年01期
[3]趙魯平;熊偉;;試論優化醫療執業環境[J];中國醫院管理;2006年10期
[4]蔡雁;施曉群;金艷;;乳腺癌患者術后乳房缺失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年02期
[5]麻妙群;護理程序在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1999年06期
篇3
摘 要:本研究采用親密關系體驗問卷和UCLA孤獨感問卷對243名大學生進行成人依戀方式和孤獨感關系的探討。結果(1)無戀愛經歷大學生在依戀回避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有戀愛經歷大學生;(2)孤獨感和依戀回避、依戀焦慮呈顯著正相關;(3)將孤獨感分為高低分組,高孤獨感組依戀回避得分顯著高于低孤獨感組。結論:孤獨感和戀愛經歷會對大學生依戀方式產生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依戀方式;孤獨感;戀愛經歷;獨生子
中圖分類號:B84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1)01-0221-01
1 引言
ヒ懶道礪鄞60年代Bowlby創立以來,已成為西方兒童社會性和個性發展領域的一個重要理論。Bowlby把依戀定義為一種“個體與具有特殊意義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紐帶的傾向,它能為個體提供安全和安慰”。Brennan, Clark 和Shaver[1]將成人依戀分為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依戀回避以害怕親密關系和對他人親密和依賴感到不適為特征,依戀焦慮定義為害怕被別人拒絕和遺棄。如果嬰兒期的依戀是與撫養者母親建立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系,則成人的依戀方式則涉及到更多的人和事。
ス露欄惺塹備鎏甯械餃狽α釗寺意的人際關系時,自己對交往的渴望與實際的交往水平產生差距時的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或體驗。有研究發現,基本心理需求滿足感在成人依戀和孤獨感之間起調節作用[2]。
ゴ笱生處在青年期,艾里克森理論認為青年期的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體驗著愛情的實現。馬素紅[3]的研究發現不安全型依戀的碩士孤獨感程度要比安全型依戀的碩士要高。以往關于大學生孤獨感與依戀方式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孤獨感與依戀方式的關系。
2 研究方法
2.1被試
コ槿×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280份,收回有效問卷243份,有效率86.79%。
2.2研究工具
コ扇飼酌芄叵稻歷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本研究采用由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李同歸和日本九州大學加藤和生共同修訂的中國版的ECR量表,包含有36個項目。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4]。采用Russell等編制的UCLA孤獨問卷,共20個題目,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
2.3數據處理
ソ測評數據運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
3 結果
3.1 大學生依戀方式在有無戀愛經歷上的差異
ザ雜形蘗蛋經歷以及是否獨生子被試在依戀方式的得分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有無戀愛經歷大學生在依戀回避得分上差異顯著,t = -5.679,P
3.2 依戀方式與孤獨感的相關分析
ネ1表明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維度都與孤獨感呈現顯著正相關,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的得分越高,孤獨感越強。
ね1 依戀方式與孤獨感的相關, **表示p
3.3孤獨感對依戀方式的影響
ソ大學生的一般孤獨感總分由低到高排序,然后取首尾各27%組成孤獨感高分組與低分組(各66人)。以孤獨感(高/低)、戀愛經歷(有/無)和獨生子(是/否)為組間變量,分別以“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為因變量,進行2×2×2的三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在依戀回避維度上,孤獨感主效應顯著,F (1,132) = 9.18,p
4 討論
ケ狙芯勘礱魑蘗蛋經歷大學生在回避維度上得分高于曾戀愛過的大學生,有戀愛經歷的個體能夠適當的表達自己并尋求心理支持,對有人可依賴的這種親密體驗更深,因此可能更容易適應與他人的親密相處。有研究發現依戀方式能一定程度上預測個體的戀愛行為,低依戀回避組戀愛的比例要高于高依戀回避組[6],說明依戀回避與戀愛經歷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的依戀方式特別是依戀回避。
パ芯勘礱鞅礱鞴露欄性角浚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的體驗越強。本研究中低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得分者屬于安全依戀,他們可能會體驗到更少的孤獨感。也有研究發現家庭親密度與孤獨感呈負相關[7],說明家庭親密程度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很重要。
ビ醒芯糠⑾執笱生產生孤獨感時會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8],這種應對策略可能激活了個體的依戀模式。Bowlby認為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是人們形成關于自我和他人的內化表征,當人們遇到困難或危機時,這種內部工作模式會激活,并以不同的依戀行為方式表現出來。個體體驗到高的孤獨感,采取回避策略的個體可能不會向他人尋求幫助。有研究發現[9]羞怯內向的個體可能社交能力較差,一方面他們可能在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上有困難,從而產生回避的傾向;另一方面,高孤獨感大學生由于自卑可能害怕被拒絕而對于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產生焦慮。但孤獨感是否之直接影響和激活依戀工作模式,應對策略是否也會產生影響等需要進一步研究。
5 結論
ノ蘗蛋經歷大學生依戀回避得分高于有戀愛經歷大學生,孤獨感和依戀方式呈正相關。高孤獨感組大學生依戀回避分數顯著高于低孤獨感組。結果表明孤獨感、戀愛經歷會對大學生依戀方式產生影響。
おおおげ慰嘉南祝
[1]Brennan K A, Clark C L, Sliaver P R. Attaehment theoe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M]. NewYork: Guilford Press, 1998: 46-76.
[2]Meifen Wei, Philip A Shaffer, Shannon K Young, Robyn A Zakalika. Adult Attachment, Shame,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The Mediation Role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5, 52 (4): 591-601.
[3]馬素紅. 在校碩士研究生孤獨感狀況及其依戀類型、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
[4]李同歸,加藤和生.成人依戀的測量:親密關系經歷量表(ECR)中文版[J]. 心理學報,2006,38(3):399-406.
[5]劉 平. 孤獨的評定.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282-289.
[6]林 玲. 大學生成人依戀與戀愛行為關系研究 [J]. 思想理論教育,2008,3:65-70.
[7]黃 海. 大學生孤獨感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篇4
關鍵詞:田徑;100米;狀態焦慮。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參加2014年湖北省全國統考的眾望高中和一中體育特長生,采用整群抽樣法抽取參加考試的全部體育特長生。
表1
男女總人數
個數492170
百分比70%30%100%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
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與焦慮和行為表現有關的論文、心理學專注以及各種心理報刊等,分析不同的運動專項關于焦慮和運動表現的實證研究方法,為本文的寫作提供了理論基礎并確定了實驗的過程。
1.2.2問卷調查法
本次調查采用由美國心理學家斯匹爾格(C.D.Spielberger)制定的《考試焦慮量表》用以測量個人對考試緊張程度的感覺。該問卷共20題均分,為自陳題式,采用里克特式4點積分法。
表2
從未有有時有經常有常有
1234
得分最低為20分,最高為80分,如果一個人的得分低于35分,則其考試焦慮偏低,如果其得分高于50分,則其考試焦慮偏高。
1.2.3統計分析法
記錄考生的運動成績,統計其相應的《考試焦慮量表》得分。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總體分析
2.1.1總體《考試焦慮量表》各分量表得分分析
研究中根據一定的原則將各分量表得分(原始分)根據指定出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等級。(見表3)。
表3
水平
得分
區分標準人數百分比
低[20,35)2434.3%
中[35,50]4260.0%
高(50,80]45.7%
由上表可看出有總數34.3%受測者考試焦慮狀態處于考試焦慮偏低水平,有總數60.0%受測者考試焦慮狀態處于中度水平,有總數5.7%受測者考試焦慮狀態處于考試焦慮偏高水平。這說明有總數34.3%參加這次體育高考的學生能以較輕松的態度對待考試,若分值很低,說明你對考試過分不在乎;有總數60.0%參加這次體育高考的學生面臨考試有點惶恐不安,但這種輕度焦慮有助于你發揮的更好,有總數5.7%參加這次體育高考的學生面臨考試心情過于焦慮,難以考出實際水平。
2.1.2總體運動成績分析
研究中將考試成績下降的劃分為低運動表現水平組-1組,考試成績上升的劃分為高等運動表現水平組-2組(見表4)。
表4
組頻數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計百分比
14057.1%57.1%57.1%
23042.9%42.9%100%
Total70100%100%
由上表可看出有57.1%的受測者成績處于低運動水平表現組,處于此階段的人數40人。有42.9%的受測者成績處于高等運動表現組,共30人。說明此次參加考試的學生在身體機能正常的條件下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運動表現不佳。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能是由于采用的量表《考試焦慮量表》對這一特定群體、特定考試不能準確的測量,因為《考試焦慮量表》并不是專門為運動員設計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還有其他的不可抗的因素如:天氣、溫度、場地等也有可能會影響100米成績的發揮。
2.1.3受測者考試焦慮量表得分與100米成績顯著性分析
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見表5)。
表5
平方和df均方F顯著性
組間10.14633.3822.779.050
組內63.289521.217
總數73.43555
由上表可看出考試焦慮得分與100米成績的相伴概率p=0.050,因此可以得出在身體機能正常的條件下考試焦慮對100米成績具有顯著性影響。這種情況的出現可能是由于采用的量表《考試焦慮量表》對這一特定群體、特定考試不能準確的測量,因為《考試焦慮量表》并不是專門為運動員設計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還有其他的不可抗的因素如:天氣、溫度、場地等也有可能會影響100米成績的發揮。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總體上100米成績與考試焦慮之間的相關達到顯著水平。在心理研究方面相伴概率小于或等于0.05即為顯著影響,在本次研究中達到此水平。
3.1.2參加這次體育高考的學生在身體機能正常的條件下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運動表現不佳。其中絕大部分學生《考試焦慮量表》得分要么偏高,要么偏低,還有一小部分學生受外界不可抗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100米成績的下降。
3.2建議
3.2.1建議制定專門適用于體育高考特長生這一特定人群考試焦慮測量工具,用以區分其他人群的研究。
3.2.2建議針對體育特長生增加體育高考前的心理輔導課程,有助于這一特定人群的應考能力。(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運動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
關鍵詞: 大學生 拖延行為 認知—行為團體干預
1.引言
拖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Ellis和Knaus[1]曾預計大學里有將近95%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行為;陳寶華[2]調查結果顯示,有大約20%的學生存在嚴重的學習拖延。Mccown和Roberts(1994)[3]研究發現拖延是學生的一個重要壓力源,而且也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成績。
對拖延行為干預的實證研究,在國內只有一二十年的歷史,主要有認知療法、行為療法、認知—行為團體干預方法和情緒療法四種,其中以綜合的認知—行為團體干預方案為主,這在國內僅有幾人做過相關的實證研究,如邱研究表明[4],認知行為團體干預能夠改善大學生短期內的拖延行為,尤其是提高大學生的時間管理效率;徐丹丹的研究發現[5],針對被動拖延者的團體干預能有效地改善被動拖延大學生的學業拖延行為;吳進華的研究表明[6],設計的團體干預方案能夠較有效地降低師范大學生的學業拖延程度,提升師范大學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和時間管理傾向。因此,本研究結合研究者所在大學的大學生的拖延現狀,使用自編的拖延行為認知—行為團體干預方案進行研究,提出了兩個假設:(1)該1干預方案能降低大學生短期內的拖延行為;(2)短期內大學生拖延行為的減低主要表現在時間管理傾向上的提高。
2.方法
2.1被試
根據拖延分數由高到低排列,并結合自愿原則,共選出了16名被試,其中8名作為實驗組,8名作為對照組。實驗組中,男生5名,女生3名;其中理工科7名,文科1名。對照組中,男生5名,女生3名;8人全是理工科(根據一般拖延量表獲得的拖延分數,與專業計算相關,統計結果(t=0.41,P>0.05)表明二者相關不顯著,說明專業對拖延行為影響較小,所以這樣分組不影響實驗結果)。
2.2研究工具
2.2.1一般拖延量表
ClarryH.Lay于1986年編制的一般拖延量表[7]。該量表20個題目,采用5點評分;全部題目相加得到總分,量表為單一維度,得分范圍為20-100,總分越高,代表拖延行為越嚴重。Lay在修訂此量表時,測得其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2,楚翹等人測得該量表α系數為0.833[7],國內包翠秋2007年報道其α系數為0.803[8]證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
2.2.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10個項目,GSES采用利克特4點量表形式,各項目均為1~4計分。GSES為單維量表,沒有分量表,因此只統計總分。把10個項目的得分加起來除以10即為總量表分。根據Schwarzer的報告,在不同文化的多次測定中,GSES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75和0.91之間,一直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2.3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
使用黃希庭和張志杰編制的《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11],共44個項目,采用五點記分。該量表分為三個分量表,即時間價值感分量表、時間監控觀分量表和時間效能感分量表。該量表的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在0.62~0.81之間,重測信度系數在0.71~0.85之間。
2.2.4焦慮自評量表
焦慮自評量表(SAS)由華裔教授WillianW.K.Zung于1965年編制。SAS采用4級評分,共20個項目,統計指標為總分。按照中國常模結果,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陶明等測得該量表的一致性系數為.931,與SCL-90的焦慮抑郁和與DSM-IV的診斷符合率在90%以上[14]。
2.2.5自編拖延行為認知—行為干預方案
從引起拖延行為的原因出發,同時根據前期訪談的結果設計了拖延行為認知—行為干預方案。自編的團體輔導方案分為組建團隊、認識拖延、拖延與自我效能、拖延與時間管理、拖延與焦慮和離別6個篇章,前兩個篇章的主要目的讓成員彼此熟悉。建立團體信任,并對自己的拖延行為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接下來3個篇章分別從自我效能感、時間管理和焦慮情緒[13]與拖延的關系出發,結合理論和實踐給被試講解對抗拖延的策略和辦法;最后一個篇章主要是處理離別情緒。
3.研究結果
3.1實驗組、對照組在各變量上的比較
3.1.1前測兩組組間比較
表1呈現了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拖延程度、自我效能感、時間管理傾向和焦慮水平幾個維度的前測結果比較。結果顯示:在前測中,兩個組在各個變量上都沒有顯著性差異。這表明兩個組的基線水平是基本相同的。
表1 實驗組、對照組前測的結果比較
注:*表示P≤.05;**表示P≤.0l。下同。
3.1.2后測兩組組間比較
在為期6周的實驗處理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用同樣的工具進行重測,結
果如表2所示。從表2中可以看出,兩個組在拖延總分、ATMD總分、時間價值感和焦慮自評狀況這四個變量上都有顯著性差異;但在自我效能感、時間監控感、和時間效能感上等方面沒有顯著的差異。
表2 實驗組、對照組后測的結果比較
3.2實驗組、對照組各變量的前后測比較
3.2.1實驗組的前后測比較
表3 實驗組前后測的結果比較
實驗組各變量的前后測比較結果如表3所示。在拖延總分、時間監控感這兩個變量上,干預前后有顯著差異;尤其在ATMD總分、時間效能感這兩個變量上,干預前后都有極其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通過團體輔導以后,實驗組在拖延行為方面有了顯著的降低,在時間管理傾向上有了極其顯著的提高,特別在時間監控感和時間效能感上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實驗組被試的自我效能感、時間價值感和焦慮水平沒有顯著的改變。
3.2.2對照組的前后測比較
表4呈現了對照組各變量在前后測成績上的比較。結果顯示,對照組在各個變量上都沒有顯著變化。
表4 對照組前后測的結果比較
4.討論
4.1干預顯著地降低了大學生的拖延行為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認知—行為團體干預顯著地降低了大學生的學習拖延行為。與國內僅有的干預研究結果相同。例如邱[4],徐丹丹[5]和吳進華[6]分別在他們的碩士畢業論文中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本實驗在他們的基礎上,對額外變量進行了更加嚴格的控制。被試的選擇是在前期拖延現狀的調查基礎之上的,嚴格匹配了性別比例,并盡可能地保證額外變量相同。從認知、行為和情緒三個方面設計了干預方案,并通過模擬預測和詢問老師意見進行了完善。
4.2干預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此次干預方案顯著地提高了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后測結果進行比較,前者在時間價值感維度上有了顯著提高;實驗組自我對照前后比較結果顯示,通過參與這次團體干預活動,他們在時間控制感和時間效能感兩個維度上都有顯著提高,尤其在時間效能感方面有了極其顯著的改善。
本研究根據Ainslie的折扣期望理論,幫助拖延者把長遠的目標分成多個具體的、短期的目標,使每一個目標的達成變得簡單快捷,并且能夠獲得即時的滿足,同時強調短期目標的動機,如通過運用四象限法則,當拖延行為將要發生時,先對事情進行分析,仔細考慮干擾事件的重要性和緊急程度,然后做出決策。這在任何的認知—行為干預中都很重要。這是本次干預的重要內容,也是在時間管理傾向上取得顯著提高的主要原因[4]。
4.3干預有效地改善了大學生的焦慮水平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干預前后,實驗組的焦慮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對照組的焦慮水平卻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實驗組對照組后測結果對比顯示,兩組在焦慮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說明該認知—行為團體干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大學生拖延者的焦慮水平。
根據William Knaus的拖延與焦慮理論[13],我們設計了此次實驗的焦慮水平干預方案。一方面,讓他們了解拖延與焦慮的復雜關系,即焦慮如何引發拖延以及拖延怎樣加重焦慮的矛盾,另一方面通過分享與討論具體案例,給他們講解怎樣緩解焦慮,如通過與自己對話,將心靈從不斷的壓力情緒中釋放出來或通過日記記錄下自己的情緒體驗等內部方式和鍛煉身體、與朋友交流等外部方式。同時,讓他們通過練習鞏固這些方法,并內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12]。
4.4干預對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強效果不明顯
從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干預前后,實驗組的自我效能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強,對照組的成績有稍微的下降趨勢,但差異不顯著。
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干預時間較短和自我效能感本身特點以及干預時間段選取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干預方案實施階段,由于五一假期中斷了一個星期,造成干預方案整體實施的不連貫性;而且隨著期末考試臨近,學生的學習壓力加重,投入到實驗上的精力和時間減少;同時,整個干預時間僅一個月左右,想在短期內顯著提高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是不可能的。而且,自我效能的提升是需要成功的經驗加以強化的,而在短時間內成功體驗的數量有限。這是導致自我效能感變量的前后測效果不顯著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筆者看來,實驗組在自我效能變量上的不顯著提高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干預的效果。
5.結語
5.1認知—行為團體干預能改善大學生短期內的拖延行為。
5.2認知—行為團體干預能提高大學生拖延者的時間管理傾向。
5.3認知—行為團體干預能降低大學生拖延者的焦慮水平。
5.4短期的認知—行為團體干預對大學生拖延者的自我效能感的改善效果不大。
參考文獻:
[1]王娟.關于影響拖延行為的因素研究綜述.百科論壇:285-286.
[2]陳寶華.大學生學習拖延的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MccownW.PetzelT,RupertP.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some hypothesized behaviors and personality variables of college student procrastinators.Personality&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87,8,(6):781-786.
[4]邱.大學生學習拖延認知-行為團體干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畢業論文.
[5]徐丹丹.大學生學業拖延的類型比較及干預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6]吳進華.師范大學生學習拖延特點及其團體干預研究[D].漳州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7]楚翹,肖蓉,林倩.大學生拖延行為狀況與特點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8):970-972.
[8]包翠秋,張志杰.拖延現象的相關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9,10,(34):129-132.
[9]Schwarzer, R. & Aristi B. (1997). Optimistic self-beliefs: 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 Word Psychology,1997,3,(1-2):177-190.
[10]Zhang, J.X. & Schwarzer,R.(1995).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Psychologia,38(3),174-181.
[11]黃希庭,張志杰.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A].心理學報:2001,33(4):338-343.
[12][美]尼爾·菲奧里著張心琴譯.戰勝拖拉[M]東方出版社.
[13]WilliamKnaus著.陶婧等譯.終結拖延癥[M]機械工業出版社.
篇6
論文摘要:自我效能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不同領域的自我效能是不同的。在求職過程中,職業決策是一個關鍵的環節,而對職業決策起決定作用的是個體的自我效能。本文將對國內有關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行簡要介紹。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一efficacy)的研究大致從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興起,2000年以后開始進人我國研究者的視野。已有的研究表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理論有很強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應用前景,可以依據它來理解和解釋學生的職業選擇等職業行為問題,可以把它作為職業咨詢的工具,可以用來了解學生的職業自信心狀況,可以作為職前培訓和學生職業行為問題的有效干預手段,從而提高學生職業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應喚起高校職業指導者及其他有關人士的關注。本文將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及國內研究進展加以回顧,展望其發展趨勢,以期對國內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提供有益啟示。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self一efficacyorsenseofself一efficacy)是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A.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總是和特定的領域相聯系,職業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職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即個體對自己能否勝任和職業有關的任務或活動所具有的信念。職業自我效能是一個總稱概念,具體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與職業內容有關的自我效能,即個體對自身完成某一職業所規定的有關內容(如該職業所需教育,某種具體職業任務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關職業行為過程的自我效能,即個體對自身完成有關職業行為過程(如職業決策、職業找尋等),實現行為目標能力的信念氣職業決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就屬于后者,它是指決策者在進行職業決策過程中對自己完成各項任務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評估或信心。而職業決策(careerdecision一mak-ing),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來自喬普森(Jepson,D.),他認為職業決策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通過此過程,決策者組織有關自我和職業環境的信息,仔細考慮各種可供選擇職業的前景,做出職業行為的公開承諾(publiccommitment)。
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起源于職業決策理論。決策理論最初起源于經濟學領域,后應用于職業心理學領域,繼而發展出了現在的職業決策理論。該理論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內容:決策過程的研究、決策模式的研究以及影響決策因素的研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即屬于影響因素研究中的一個核心領域。有關影響因素的研究,Yun一ChengWei和O’Neil曾提出:職業決策過程受五大因素影響,分別是家庭因素,包括早期童年經歷、父母親的角色模型;社會因素,包括受教育的經歷、同輩人的影響、大眾媒體;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害怕失敗、缺乏自信、缺乏決斷能力、角色沖突;個人因素,包括自我期待、能力、興趣、態度、成就動機;環境因素,包括機會、最小阻力的選擇、地理位置、科技的變化等。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眾多影響因素中,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對最終做出成功的職業決策期重要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開始運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來研究職業領域中的問題。1983年,Taylo:和Betz正式提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概念,并指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包括五個部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職業興趣、與職業有關的需要和價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評價能力;獲得職業信息的能力;將個人的屬性與工作特點進行匹配的目標篩選能力;做出職業決策后,對決策實施的職業規劃能力;解決或應付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或障礙的能力等。隨后,他們編制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deci-sion一makingself一efficacyscale,簡稱CDMSE),主要用于測量個人需要成功作出職業決策時的信念程度。指導他們研究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影響職業決策的因素不僅包括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而且還包括對具體的職業決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為重要。他們的研究證實了理論假設,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阻礙了個體職業探索行為和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使得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者無法做出有效的職業決策。1994年,他們對量表進行了修訂。1996年,他們又編訂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簡式”(CDMSE-SF)。目前該量表已成為我國研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使用最為廣泛的測量工具之一。
三、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關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方面的介紹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還很鮮見。筆者以“職業自我效能”為關鍵詞在“中國期刊網”、“中國碩博士學位”進行搜索,并對搜索到的文章進行整理分析,得到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主題緊密相關的論文共有十篇,現簡要介紹如下:
2001年,廈門大學的彭永新和華中師大的龍立榮參照Betz和Taylor“職業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據對學生進行的訪談資料和學生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編制出“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該研究是抽取武漢地區14所大學30個專業1000名畢業年級的大學生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正式施測。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該量表的項目特別良好;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均具有較強的辨別效度;作為整體判斷使用較好。但是由于該測驗的修訂范圍還不夠大,還需要再擴大樣本,以獲得常模數據,這是今后尚需解決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彭永新和龍立榮又進行了高中生專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編制。方法仍然是參照CDMSE量表,依據對高中生的訪談資料和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學高三年級的750名同學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正式施測。研究結論證實,該量表可以作為高中生選定大學專業出現困難時的診斷工具試用。但該測驗編制仍存在相同的問題,即修訂范圍不夠大,需要擴大樣本。
2003年,浙江大學的李莉、馬劍虹。進行了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其歸因研究。該研究采用彭永新、龍立榮修訂的CDMSE量表,考察了當前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性別和學歷差異,并進一步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畢業生自我評估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整體上看畢業生職業決策中問題解決部分的自我效能比較低。但是,文章并沒有運用歸因理論深人探討畢業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
2006年,華東師范大學的徐愛華。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大學生職業選擇行為的關系展開研究。該研究從成就動機的角度,考察了大學生目標定向、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對其職業選擇行為的影響。論文探討了大學生群體中目標定向以及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表現特點,目標定向、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和職業選擇范圍的關系。該研究的結果提醒我們,高校職業指導應喚起對目標定向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理論的關注。
2007年,吉林大學的吳韜。進行了高校臨近畢業學生擇業焦慮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該研究通過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的人口統計學變量、擇業焦慮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進行研究,并進一步考察了人口學變量和擇業焦慮各維度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預測作用。但該研究只從擇業焦慮及人口統計學變量方面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所以整體預測能力不強,而且只得出了擇業焦慮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負相關關系,討論不夠深人,缺乏因果關系模型的支持。
此外,華中師范大學的郭敏。也進行了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該研究擬從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這一視角探討女大學生擇業問題,把社會支持作為一種外部影響因素來分析其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她借鑒以往國內外相關研究,編制了《大學生社會支持問卷》,對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其相關進行了實證研究。
除此以外,團體輔導、團體訓練、團體咨詢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也初露鋒芒。河北師范大學的李斌。在他的碩士論文中研究了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對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該論文在需求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實驗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提高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途徑,協助女大學生克服職業發展上的心理障礙,為大學生的職業指導提供一套可行的實施方案。隨后,王金良。在其論文中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訓練對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他采用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從分析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較低的現狀出發,從實證的角度系統探討了團體訓練對于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為我國高校就業指導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依據。此外,上海師大的曹麗麗進行了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團體咨詢研究。該文也以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為目的設計了一套團體咨詢干預方案。結果表明,該方案具有良好效果。
四、研究趨勢
從國內關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展來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該領域。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文獻梳理法,研究對象主要是大學生群體。由于經驗的缺乏和研究手段的局限,上述的諸種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盡管如此,雙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價值卻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更好地開展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將是我們面臨重要課題。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積極關注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群體如女生、人文學科學生、農村生源學生和缺乏實踐經驗學生的職業輔導。抽樣涉及面也可以更廣些,研究對·象不一定只局限于學生群體,可以擴展到其他人群。比如,下崗再就業的工人等。這樣,不同群體之間可以進行比較,更能說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作用。另外,以CDMSE為依據,可以編制更多符合我們需要的相關量表,并建立全國常模和地區常模。
篇7
關鍵詞:中學生;體育鍛煉;心理健康
1.引言
激烈的社會競爭不但影響著社會中工作的成年人,也對在校園中學習的中學生帶來諸多影響。學業壓力的增大使得學校、家長、學生對體育課這類非升學科目非常忽視,使得我國中學體育課程的質量長期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時,學生課外時間被諸多補習培訓占用,無法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導致當今的中學生長期運動量不足。
在積極心理學的影響下,人們逐漸意識到體育鍛煉有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研究,但其影響似乎僅存于學術界,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并沒有顯著影響。2005年較1995年的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顯示,我國學生雖在形態發育方面有所提高,營養狀況方面顯著改善,但肺活量、速度、爆發力、耐力素質等方面均明顯下降,肥胖和視力不良檢出率明顯升高。辛自強研究發現,我國中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長時間以來持續增加,心理健康水平緩慢下降[1]。
本文通過對中學生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進行分析,在介紹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探討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存在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并提出建議。
2.概念界定與理論模型
心理健康是指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狀態,包括積極的情緒情感和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2]。如性格、心理動力系統、認知風格、自我、應對方式以及人際素質和適應狀況等[3]。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的機制有以下幾種理論模式:
2.1 轉移注意力假說
一般認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特別是情緒方面存在抑郁、焦慮等問題的人,注意力往往專一、持久地集中在特定事情上。體育鍛煉對生理資源的占用能使個體將生活中的不良情緒暫時忘卻,或積極宣泄,體驗鍛煉的快樂感。Bahrbe等認為,體育鍛煉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機制之一是為參與者提供了分散注意力的途徑,避免深陷困擾[4]。
2.2 興奮與抑制平衡理論
體育活動中,由于各種感覺信號輸入機體引起喚醒水平的提高,使人精神振奮。馬爾蒂森認為運動具有抗輕、中度抑郁的效果。
2.3 社會交往假說
社會適應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體育鍛煉通常涉及與他人共同參與,促進人際交往的發展。任若鵬認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常有自閉傾向,引導和鼓勵參加體育活動能增加其交往的機會,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積極發展[5]。
2.4 內啡肽假說
這種假說認為,身體鍛煉能促進內啡肽的分泌,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抑制低落情緒,減少痛苦感,使人在運動之后精神狀態良好,精力充沛。
2.5 認知行為假說
自我效能是指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種任務并達到預期效果所持有的某種信念。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在完成鍛煉的過程中能體驗到運動的愉和成就感,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并泛化于生活的其他方面。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對抵制不良情緒的影響有很大作用[6]。
3.研究成果
在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中,以中學生為被試的研究較少。在整理分析相關文獻后可以發現,由于中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課程任務的特殊性,相關研究更多的考慮了學業方面的因素。具體研究方面如下:
3.1 與抑郁、焦慮相關的研究
錢青文發現初中生較少進行有氧運動,學習和娛樂導致的久坐行為卻不斷增加,與抑郁和焦慮癥狀的發生相關密切[7]。邱遠在對中學生抑郁、焦慮與體育鍛煉的關系考察中發現,體育鍛煉的喜愛程度、周煉次數、次煉時間、運動強度和堅持程度對改善男生的抑郁有顯著積極影響,喜愛程度和次煉時間對女生有顯著作用;在焦慮方面,周煉次數的積極效果最明顯[8]。
3.2 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的研究
孫利紅發現,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與高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相關最強[9]。袁貴勇的研究發現,體育鍛煉與生活滿意度、情感平衡存在相關,運動時間與運動頻次對生活滿意度和情感平衡有良好預測作用。經常參與體育鍛煉能顯著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促進身心健康。宋鋒在調查中發現,有運動習慣的青少年主觀幸福感較高;在家庭形式的體育鍛煉上主觀幸福感最高,然后依次是與同伴一起、學校組織、單獨一人;印證了中等運動量的青少年主觀幸福感較高的結果[10]。
3.3 與心理韌性相關的研究
戴麗玲的研究顯示,不同鍛煉次數的中學生在心理韌性的情緒控制和積極認知維度存在顯著差異;不同鍛煉時間的中學生在心理韌性的目標專注和情緒控制維度存在顯著差異[11]。歐陽翠云發現,參與體育鍛煉的中學生有更高的心理韌性,表現在人際交往、問題解決、積極認知、自我悅納、情緒的穩定與控制上;體育鍛煉可通過自我效能、應對方式等中介變量對中學生心理韌性產生影響[12]。
3.4 與整體心理健康相關的研究
蔣碧艷調查發現,體育鍛煉能有效降低負面情緒,提高自尊感,中等到較大的運動量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應[13]。蔡賡發現,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活動后疲勞程度和參與體育活動的外部動機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而內部動機是導致心理健康產生變化的根本因素,因此通過體育活動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徑是強化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部動機[14]。盧宏偉發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較高,尤其在抑郁、焦慮、偏執、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敏感性、強迫癥等主要的心理健康問題上有明顯差異[6]。
4.存在的不足及對未來的展望
對相關文獻整理后發現,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作用在中學生中效果顯著,體育鍛煉水平高的學生更少出現抑郁和焦慮癥狀,有更多主觀幸福感和更強心理韌性,總體上顯現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但同時也發現,大多數學者采用相關研究方式,少有干預方法的研究。因此,國內鮮有能成功運用到現實教學中的研究成果。
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者應在考察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基礎上,加強干預模式的研究,解決現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發展。
參考文獻:
[1] 辛自強,張梅.1992年以來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變遷:一項橫斷歷史研究.心理學報.2009, 41(11):69 -78
[2] 王永麗,俞國良,林崇德.學習不良兒童心理健康的特點研究.心理科學, 2005, 28(4): 797~800
[3] 沈德立,馬惠霞,白學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表的編制.心理發展與教育, 2007(1):107-111
[4] Bahrke, M. S. and Morgan, W. P. Anxiety reduction following exercise and meditation.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978,2:323-333
[5] 任若鵬.探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淺談青少年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四川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7,17(5):61-62
[6] 盧宏偉.中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現狀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以成都市第46中學高中生為例.碩士學位論文.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1:5-7
[7] 錢文青,孫瑩,王彩紅等.蚌埠市初中生有氧運動及久坐行為對心理認知的影響.中國學校衛生,2012,33(12):1479-1481
[8] 邱遠.中學生抑郁、焦慮、人際敏感與體育鍛煉關系的調查研究.河北體育學院學報, 2004,18(4):1-4
[9] 孫利紅.高中生主觀幸福感與體育鍛煉的關系研究.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5,21(2):36-39
[10] 宋鋒.青少年體育鍛煉中主觀幸福感與運動習慣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37-39
[11] 戴麗玲.身體鍛煉對中學生心理韌性的影響.內江科技,2010,6:164-165
[12] 歐陽翠云.體育鍛煉與中學生心理彈性的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2010:43-44
篇8
關鍵詞:青少年;網球;人格特征;運動表現;關系
中圖分類號:G80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2)04-0098-06
網球運動正以其獨特的魅力風靡世界體壇,網球運動的高雅禮儀、高度的技藝性、技術的優美性、戰術的合理規范性和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等特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網球愛好者。隨著競技網球運動的快速發展,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體能等各方面的素質得到不斷的提高,各項技戰術也都得到空前的發展,比賽的規則也不斷修改和完善,使得比賽過程更加激烈,比賽勝負的爭奪更具懸念。
心理因素在網球比賽中起著中重要作用,有人說:競技網球比賽可以看作是一種心理戰。吉米,康納斯指出,職業網球比賽中運動員的表現有95%取決于心里因素,高水平網球運動員需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快速的步伐移動、完美的技術動作、先進的戰術理念和強烈的比賽意識,當你具備了以上諸多要素時,你則需要穩定的心里狀態和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來確保你在比賽中發揮出最佳水平。
目前國內外專家學者較少從心理層面來分析影響網球運動員成績,較多的是停留在對技戰術的分析研究。為此,對影響網球運動表現心理層面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多變、反叛等特點,易動感隋、情感比較強烈,遇事容易激動,同時存在多種情緒狀態,表現出更為明顯的可變性,對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研究就更具效果和價值。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參加2009年全國青少年網球比賽的各個年齡段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相關文獻的查閱,整理、歸納并分析運動員人格特征、心境狀態和運動表現的情況,提出研究假設。
1.2.2問卷調查法
共發放問卷230份,回收問卷213份,回收率92.6%,其中有效問卷207份,有效率90%。其中男運動員114名,女運動員93名;一級運動員38名,二級運動員105名,二級以下運動員64名。通過對相關運動量表的分析,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問卷的選擇,采用國內相對實用準確的運動員專用測量量表,并進行信度檢驗。
1.2.3實地考察法前往北京(U-12)、潛山(U-16)、江門(U-14)三個青少年網球比賽現場進行實地調研,并和教練、運動員進行訪談,了解一些與本研究有關的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基本情況。
1.2.4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l3.0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以便探討運動員人格特征、心境狀態與運動表現之間的關系。
1.2.5邏輯分析法
運用歸納、比較、綜合邏輯方法,對各種信息進行全面分析,并進行討論與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1.3研究工具與施測
運用包括運動的基本情況、艾森克人格量表和網球運動表現組成的問卷,分別對不同分站賽的不同年齡組的運動員進行測驗,當場收回問卷。其中艾森克人格問卷屬于人格測驗,評估內外向,情緒穩定性等人格特征。是由英國Eysenck HJ根據其人格三個維度的理論編制而成。它由三個人格維度和一個效度量表組成。括內外向(E)、精神質(P)、神經質(N)三個緯度和一個測謊量表(或社會掩飾性量表,L)。運動表現評價量表是Rees,T,Hardy,L,&Ingledew,D.K(2000)編制的《網球運動表現量表》,該量表包括7個維度,共35個條目,該量表7個維度分別是方案的實施/執行、失去沉著、感到疲勞、決心、焦慮、流暢和有效的戰術。對回收的問卷進行錄入,剔除無效問卷,對有效問卷進行整理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人格特征基本情況分析
人格是一個人獨特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是由個人所具有的才智、態度、價值觀、愿望、情感和習慣以獨特的方式結合的產物,是決定個體認識問題、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法的關鍵因素。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人格特點。著名的英國人格心理學家艾森克認為,每個個體的人格類型都是由三個基本維度構成,即內外向傾向性、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和精神質(或倔強性,講究實際),只是各緯度的表現程度有差異而已。還包括一個掩飾量表。
2.1.1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人格特征的性別比較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別的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在人格特征上的得分接近,在內外向維度上的得分非常接近,男運動員在精神質和神經質維度上的得分略高于女運動員,但差異不明顯,這說明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人格特征在性別上沒有明顯的差異。
2.1.2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人格特征的年齡比較
本研究的對象是參加全國青少年網球比賽的12~18歲年齡組的運動員,將這些年齡分為相對高年齡組(15~18歲)和相對低年齡組(14歲及以下),來尋求他們在人格特征、運動表現方面上的差異。由表2可以看出,在人格特征上,相對低年齡組的運動員與高于相對低年齡組的運動員在精神質維度上顯示出較大的差異(p
2.1.3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人格特征的運動等級比較
由表3可以看出,一級和二級運動員的精神質得分略低于二級以下的運動員,在內外向維度上一級、二級運動員的得分略高于二級以下運動員,說明一級、二級運動員相對于二級以下運動員更加外向,比較容易適應比賽環境。但并沒有存在顯著性的差異。
2.1.4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人格特征的主力與非主力比較
由表4可以看出,雖然主力運動員得分優于非主力運動員,在精神質、神經質維度上的得分低于非主力運動員,在內外向維度上得分高于非主力運動員,但這些都沒有明顯的差異,說明主力與非主力運動員在人格特征上沒有顯著的差異。
2.2青少年網球運動員運動表現基本情況分析
運動表現是運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系列行為或心理活動。它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對手、裁判、場地、心理狀態等。運動表現:區別于運動結果,它指的是運動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系列行為或心理活動。它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對手、裁判、場地、心理狀態等,在本研究中,運動表現由方案實施、失去沉著、感到疲勞、決心、焦慮、流暢和有效戰術維度構成。
2.2.1青少年網球運動員運動表現的性別比較
由表5可以看出,男運動員在方案的執行/實施、決心、流暢、有效戰術等維度上的得分略高于女運動員,在失去沉著、疲勞、焦慮維度上的得分略低于女運動員,有比較強的運動表現,這可能與男運動員天生比較喜歡表現有有關,但是差異并不明顯,說明不同性別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在運動表現方面沒有明顯的差異。
2.2.2青少年網球運動員運動表現的年齡比較
由表6可以看出,相對低年齡組的運動員在方案的實施/執行、疲勞、決心、焦慮、流暢、有效的戰術維度上的得分高于相對高年齡運動員,在失去沉著維度上的得分略低于相對高年齡組的運動員,并且在方案的實施/執行、有效的戰術維度上呈現顯著性差異(p
2.2.3青少年網球運動員運動表現的運動等級比較
在表7中,運動員運動表現在運動等級的對比中,只有方案的實施/執行、有效的戰術兩個個維度上的顯著性水平分別為p
2.2.4青少年網球運動員運動表現的主力與非主力比較
由表8可以看出,在運動表現的6個維度上,主力運動員與非主力運動員之間都沒有顯著的差異,從以下的得分情況來看,主力運動員在焦慮和失去沉著方面得分較低,而在方案的執行/實施、決心、流暢和有效的戰術方面的得分也低于非主力運動員,在日常中,主力運動員的得分應該是更高的,這可能與個別運動員在比賽中由于對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值過高,反而束縛了他們的運動表現。
2.3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人格特征與運動表現各因素Perason相關分析
從表9可以看出,運動員人格特征的精神質維度與內外向維度呈顯著負相關(P
運動員在人格特征上的內外向維度得分與精神質、神經質和失去沉著維度呈顯著負相關,與方案的實施/執行、決心、流暢、有效的戰術維度呈顯著正相關,說明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在內外向維度上與運動表現的關系密切,其得分越高,性格上越外向;在網球運動表現上也比較突出,更容易執行有效流暢的方案和戰術,不容易失去沉著。
運動員在人格特征的神經質維度上的得分與精神質、失去沉著、疲勞和焦慮呈高度顯著正相關,與內外向、方案的實施/執行、決心、流暢、有效的戰術呈顯著負相關,其中與內外向、決心、流暢、有效的戰術呈高度負相關,說明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在神經質維度(測量情緒的穩定性)上的得分與精神質、內外向和運動表現的幾個維度的關系都很密切,具體表現為得分越高,性格上越內向,運動表現較差。
在運動表現上,運動員的在各維度上的得分與人格特征上的神經質維度有較密切的聯系。表現為:方案的執行/實施與內外向呈顯著正相關,與神經質呈顯著負相關;失去沉著與內外向呈負相關,與神經質呈顯著正相關;疲勞與精神質、神經質和焦慮呈顯著正相關;決心除了與內外向呈顯著正相關,與神經質呈顯著負相關外,與其他的維度并無密切的聯系;焦慮與神經質呈顯著正相關;流暢和有效戰術都與內外向呈顯著正相關,與神經質呈顯著負相關。運動表現各個維度之間的關系也比較密切,良好的運動表現(方案的執行/實施,決心,流暢,有效的戰術)之間呈正相關,與不良的運動表現(失去沉著,焦慮)之間呈負相關。以上結論說明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受人格特征的內外向、神經質等幾個方面影響,運動表現好的運動員其性格上比較外向。
2.4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人格特征對運動表現的影響分析
從上面的相關分析的結果可以得知,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人格特征的精神質與疲勞呈高度正相關(P)、與焦慮得分呈顯著正相關(P0.05),說明精神質對運動員在運動中方案的實施/執行、失去沉著、決心、流暢、有效的戰術等方面的影響作用相對不明顯。內外向與方案的實施/執行、決心、流暢、有效的戰術呈顯著正相關(P
結果表明,并非所有的人格特征因素都對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運動表現產生影響作用,但是人格特征所有維度中至少有一個對運動表表現產生顯著的影響作用。說明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人格特征對運動表現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不同性別、不同運動等級、主力與非主力運動員之間的人格特征并沒有顯著性的差異,不同年齡的運動員人格特征的精神質維度具有顯著性差異。
(2)不同性別、主力與非主力運動員之間的運動表現沒有顯著性差異,不同年齡和不同運動等級的運動員在方案的實施/執行和有效戰術兩個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3)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人格特征中的精神質維度與網球運動表現中的疲勞、焦慮呈正相關,與其他運動表現維度沒有相關性;內外向維度與網球運動表現中的方案的執行/實施、決心、流暢、有效戰術呈顯著正相關,與失去沉著呈負相關;神經質維度與網球運動表現中的失去沉著、焦慮、疲勞呈高度顯著正相關,與決心、流暢、有效戰術呈高度顯著負相關,與方案的執行/實施呈顯著負相關。
(4)內外向影響網球運表現的方案的實施/執行、失去沉著、決心、流暢和有效戰術,神經質影響網球運動表現的方案的實施/執行、失去沉著、決心、疲勞、焦慮、流暢和有效戰術,精神質影響網球運動表現中的疲勞和焦慮。
3.2建議
(1)注意培養和提高運動員、教練員的網球心理意識。
(2)全面了解運動員的人格類型和運動表現的具體情況,尋找影響運動表現的因素,針對性的幫助他們提高運動表現能力。
(3)加強專業心理指導員培養,成立心理培訓中心,走一體化、專業化道路。
參考文獻:
[1]Robert Weinberg著,張忠秋,等譯,網球心理訓練[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58-69.
[2]張力為,毛志雄,體育科學常用心理量表評定手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3]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江蘇:浙江教育出版杜,2002:94-101.
[4]倪猛,李繼海,運動心理學量表專項化趨勢的分析[J],科學之友,2007(3):111-112.
[5]王衛兵,大學生網球運動員的內隱自尊、自我妨礙與運動表現的關系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4.
[6]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3-76.
[7]陳秀平,排球運動員自我效能感、應對方式與應激的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8]董德龍,高水平運動員競技表現及人格塑造[D],西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文,2003.
[9]孫研紅,高校高水平籃球運動員人格特征與認知方式的實驗研究[D],聊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10]孟祥樂,體育專業大學生人格特征、應對方式及其之間關系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篇9
論文關鍵詞:人格教育,人格,人格心理學,心理健康
1.引言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及研究已取得大量的成果,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及方法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1】。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健康人格教育的比重極小,很少從人格教育的角度入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2-3】;同時,少量相關的實證研究僅探討了人格教育對心理健康的有效性,而沒有提出有效的人格教育方法【4】;心理健康教育多從問題矯正或行為調適而非發展入手,積極干預措施不多【5-6】。本文作者在人格心理學教學和人格教育的實踐中發現僅僅通過簡單的知識講授,人格教育的有效性非常有限,必須采用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才能使人格教育發揮出更大的功效。筆者曾使用兩種不同的人格心理學教學方法,并且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基于此素質教育論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檢驗兩種不同人格教育方法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人格特征有什么樣的不同影響,從而從人格教育的角度提出一種較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本次實驗采用整群隨機取樣的方法,選取了河南某高校07級和08級應用心理學專業兩個心理學班級87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07級43人作為對照班級,08級44人作為實驗班,共進行為期兩個學期的實驗研究。
2.2 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量表采用周暉、鄒泓根據“大五”人格結構編制的 “青少年人格五因素問卷”。包含五個維度,分別為外傾性、神經質、宜人性、責任心和開放
性。各維度和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介于0.73-0.85之間。
(2)癥狀自評量表(SCL-90)包括90個項目,共9個因素,包含比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能夠較為準確地測查出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2.3 研究程序
2.3.1前測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分別采用大五人格問卷和癥狀自評量表進行前測。
2.3.2 干預程序
針對對照班,采用傳統的人格心理學教學模式,即根據教學大綱按部就班的講授教材(人格心理學鄭雪編),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記為主。
針對實驗班,采用楊眉教授的健康人格心理學教學模型和教學方法。該模型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健康人格模型介紹+核心人格特質訓練+調動學生的自我教育和體驗論文開題報告。
健康人格模型介紹:向學生介紹西方人格心理學家的心理健康觀,這些心理學家包括: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弗洛姆、艾里克森等。教學中,把這些人格心理學家的健康人格觀提煉并介紹給學生,向學生提供一個視野非常寬泛的對比參照。 核心人格特質訓練:在理論講授之外,對學生的責任感、共情能力、自信心、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做專門的訓練,以促進學生的知行統一。 調動學生的自我教育與體驗:教學中遵循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和非指導式教學方法。尊重并信賴學生的自主性,相信學生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教學中,把團體咨詢的技術用到課堂上,充分利用團體動力,如通過課前短講、課堂討論、提問、作業分享、小組活動以及注重此時此地的鼓勵、支持與提倡情感表達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自己指導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積極性。為提高學生知行統一的能力素質教育論文,課堂上安排了約2/5的操作訓練內容,包括各種技能訓練,訓練中我們還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2.3.3 后測
當學生學習完課程后,再使用大五人格問卷和癥狀自評量表進行后測,作為干預后的數據。前后兩次測量均采用統一的指導語,要求獨立完成,問卷不記名。
2.4 分析方法
用SPSS13.0進行數據處理。
3 結果
3.1干預前后對照班和實驗班大五人格各因子比較
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大五人格問卷上前測和后測上的得分情況及協方差分析結果見表1。和傳統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學教學模型和教學方法對學習者的人格特征是否有較大影響?我們以是不同的教學方法為分類變量,以前測大五人格問卷得分為協變量,以大五人格后測問卷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單變量單因素的協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教學模式和方法對學習者人格特征的影響。如表1所示,在干預進行之前,兩班學習者在大五人格各因子上沒有顯著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在外傾性和開放性因子上,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前后測均沒有顯著差異,兩班的后測也無顯著差異。在神經質、責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對照班前后測存在顯著差異(p < 0.05),實驗班前后測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 < 0.01),兩班的后測也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 < 0.01)。以上結果表明,和傳統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學教學模型和教學方法對學習者的人格特征在一些方面有較大影響。
表1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大五人格問卷上前測和后測上的得分情況及協方差分析結果
對照班實驗班
(N=43) t(N=44)t t
外傾性 前測 33.52±4.1334.13±6.34 4.23
后測34.22±5.24 4.17 33.27±4.55 5.643.25
神經質 前測 34.42±4.25 33.43±5.16 5.26
后測29.52±3.24 5.24* 23.19±4.25 4.58**6.47**
責任心 前測 36.71±6.2435.23±4.34 5.47
后測42.35±2.27 5.68* 48.53±6.26 6.27**4.35**
宜人性 前測 35.42±6.14 34.25±5.14 6.57
后測41.15±3.26 6.37* 47.33±4.24 5.46**4.39**
開放性 前測 41.42±4.3542.33±5.14 3.25
后測42.12±3.25 3.14 41.16±4.17 3.576.58
注:*:p<0.05素質教育論文,**:p<0.01;下同
3.2干預前后對照班和實驗班癥狀自評量表各因子比較
表2實驗班和對照班在癥狀自評量表上前測和后測上的得分情況及協方差分析結果
對照班實驗班
(N=43) t(N=44)t t
軀 體 化 前測 1.51±0.231.54±0.34 4.21
后測 1.47±0.34 3.251.42±0.43 4.243.57
強迫前測 1.62±0.331.59±0.26 3.43
后測 1.54±0.35 3.651.47±0.35 6.244.65
人際敏感前測 1.72±0.131.64±0.33 5.13
后測 1.52±0.23 5.27*1.31±0.25 4.34**4.32**
抑郁 前測 1.63±0.271.67±0.25 5.13
后測 1.47±0.24 3.27*1.26±0.35 3.55**2.15**
焦慮 前測 1.59±0.331.62±0.233.13
后測 1.41±0.24 4.38*1.17±0.35 5.44**2.35**
敵對 前測 1.62±0.231.73±0.34 3.53
后測 1.49±0.24 3.15*1.27±0.35 4.24**2.65
恐怖 前測 1.52±0.131.55±0.31 2.27
后測 1.42±0.27 4.621.39±0.55 4.243.65
偏執 前測 1.54±0.331.51±0.24 5.21
后測 1.46±0.21 3.171.44±0.25 6.245.16
精神病性前測 1.55±0.131.57±0.27 5.24
后測 1.46±0.34 4.511.47±0.56 4.244.55
SCL-90總分 前測 37.52±11.1738.23±12.14 6.23
后測 28.22±8.44 4.17*23.227±9.65 5.64**5.26**
由表2可知,在干預進行之前,兩班學習者在SCL—90的各因子上沒有顯著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則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在軀體化、強迫、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前后測均沒有顯著差異,兩班的后測也無顯著差異。在其他因子及SCL-90總分上,對照班前后測存在顯著差異(p < 0.05),實驗班前后測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 < 0.01),兩班的后測也存在極其顯著差異(p < 0.01)。以上研究結果表明,兩種不同的授課方式的干預對于提高和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效果。但是,和傳統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學教學模型和教學方法對學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更大。
4 討論
4.1 兩種人格教育方式都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學習了人格心理學課程后,在大五人格量表、SCL-90癥狀自評量表上的得分都發生了變化,心理健康水平較之學習之前都有了明顯的改善與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人格學課程的學習確實能改變學生人格特征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說明從人格教育入手,通過開設人格心理學課程是完善學生人格和解除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建議各高校應重視人格心理學課程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并將其納入課程體系,向學生系統進行人格教育。
4.2兩種人格教育模式的教育成效存在很大差異。
盡管兩種不同的干預方式都有一定成效,但是,和傳統教法相比素質教育論文,健康人格心理學教學模型和教學方法對學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更大,這說明新的教學模式更加科學、合理論文開題報告。即講課、討論、訓練與作業分享合一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鍛煉了他們的自主與開放精神,使他們降低了防御心理并學會了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同時,這種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對健康人格的欣賞與向往,使他們產生追求心理健康的需要和動機,也向學生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培養健康人格特質的知識和方法,從而滿足了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接納、建立同一性的成長需要,這些需要的滿足有助于學生產生幸福感,從而促進其心理健康。
4.3 人格教育對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產生部分影響,而非全部。
研究結果表明,在大五人格方面,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前后測在外傾性和開放性因子上均沒有顯著差異,在神經質、責任心、宜人性因子兩班前后測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果說明外傾性和開放性受先天因素的影響比較大,是人格中較穩定的成分,很難通過課程的干預有所改變,神經質雖然也有其生理基礎的制約,但通過學習正確的情緒管理方法,依然會有顯著改變。而責任心、宜人性因子主要是個體為人處事的特質,這兩個方面通過后天環境的影響改變較為容易,因此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這兩個方面也發生了顯著改變。
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對照班和實驗班在軀體化、強迫、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測均沒有顯著差異,而兩班在人際敏感性、敵對、焦慮、抑郁因子上前后測存在顯著差異。軀體化屬于生理方面的改變,強迫、恐怖、偏執則屬于神經癥性問題素質教育論文,精神病性則屬于最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大學生很少出現這三種心理問題,因此也就不存在改變的問題。而人際敏感性和敵對則屬于應對人際關系時出現的問題,通過訓練可以有所改變。焦慮、抑郁則屬于不良情緒問題,通過訓練掌握一定的情緒管理技巧,也會有所改變。
5 結論
5.1 人格教育有助于大學生人格健康人格的培養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和傳統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學教學模型和教學方法對學習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更大
5.2 人格教育對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產生部分影響,而非全部。大五人格方面,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前后測在外傾性和開放性因子上均沒有顯著差異,在神經質、責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對照班和實驗班在軀體化、強迫、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測均沒有顯著差異,而在人際敏感性、敵對、焦慮、抑郁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
[1]姚本先.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和展望.心理科學.2007年第2期.
[2]王秋英.心理教育課程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第5期.
[3]付建中.心理學課程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年第9卷第5期.348-349.
[4]林澍峻.大學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構建[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24(8):23-25.
[5]楊眉,等主編.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種促進心理健康的模式.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6]楊眉:從人格教育入手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證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篇10
基于對現代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性哲學的理解,本文擬用一種相互比較、互為發明的探討方式,達成如下研究目標:
首先,對于中國哲學的基本范疇與主要命題的探討,目前普遍的研究范式還是純理論、純思辯式的。無疑,這種運思模式是探索人類精神深層的,尤其是那些形而上的、玄遠幽深層面的必由之徑。然而,我們也不可否認,以經驗實證為基本認知手段的科學從來都是哲學的重要支柱。既然對人類精神世界的關注一直是中國心性哲學的基本內容,那么,現代心理學就不僅在研究視域上與其有很大程度的交融,而且其研究成果也為心性哲學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在本文中,對于中國哲學諸如“心”、“性”、“仁”、“義”、“禮”、“樂”等基本范疇的探討,筆者一方面利用己有的哲學上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嘗試引進積極心理學的實證內容與科學方法,以企盡可能去發掘傳統哲學中所蘊含的對人自身的肯定性內容及其積極的心理學意義redlw.com。
其次,理論自身的價值,在于為現實的人生提供指導。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雖然享受著空前的物質文明,但我們也經歷著精神上的焦慮與迷茫。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曾如是描述現代人的心理世界:“我們所處的正是一個激烈變動的時代,過去用以指引我們自身的古老神話及象征已經消失,而舉世彌漫的焦慮感則日益加深”。
正因如此,一些有先見之明的學者試圖將哲學與心理學結合起來,把一直拘囿于書齋的人文學科帶到臨床領域,比如臺灣輔仁大學致力于發展哲學咨商,日本大阪大學發展出了臨床哲學,慈濟大學設立人文臨床療瘴研究室,韓國國立江原大學提出人文治療概念。無疑,人類痛苦的產生與消除,一方面關乎形而上的價值體系的建設,另一方面牽扯形而下的具體實踐的揀擇。在前一個問題上,古老的心性哲學必然是未來新的價值體系的重要資源;而在后一個問題上,積極心理學以其明確的可操作性而對消除現代人的負面體驗起著實際的作用。如果能將二者進行有效的融通與銜接,我們當會發展出一種不無中國色彩的“人文治療”方法來,而這也正是本文探索的另一個目的。因而,在后面的研究中,筆者將不僅從理論的層面闡釋人性固有的“正向”之維,亦從實踐的層面探討如何建構積極幸福的人生。這種探討不僅僅局限于個體心理,更將其擴充到對和諧社會關系的建構上。創新之處:1.國內外關于積極心理學和心性之學的研究如汗牛充棟,但對兩者進行比較的研究尚不多見,本研究運用比較哲學和解釋學的方法,力圖揭示中國傳統哲學中所蘊含的對人自身的肯定性內容及其積極的心理學意義,進而為中國高深玄遠的心性之學提供了可以落地生根的可能路徑。2.通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引入,嘗試探討具有中國色彩的“人文治療”方法,也即從實踐的層面探討如何建構積極幸福的人生,這種探討不僅僅局限于個體心理,更將其擴充到對和諧社會關系的建構上。(本文由論文平臺網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陸redlw.com 咨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