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紡織行業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0 09:55: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毛紡織行業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人民幣 匯率 升值 外貿 影響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制改革拉開了序幕。從匯改至今人民幣匯率一直是穩中有升,2008年3月2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突破7.1:1,相比2005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前,人民幣已凈升值1.01元,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比率約為12.45%。
但令世人大跌眼鏡的是,人民幣升值后中國的貿易順差和貿易額以及外匯儲備均不減反增(而且是大幅增加),中美貿易的不平衡問題也并未因人民幣的升值而改善,如今美方仍然認為人民幣匯率“失真”,又再次掀起要求人民幣更大幅度升值的風潮。因此,人民幣匯改尤其是由此引發的貿易效應,以及中國貿易順差的深層次根源,值得深思。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收支的影響
1、理論分析
根據彈性理論,一國貨幣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具備改善效應的條件是滿足馬歇爾一勒納條件:其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即當EX+EM>1時,其貨幣升值可使出口收入減少,進口支出增加,貿易收支順差減少。否則,當EX+EM=1或EX+EM
2、人民幣升值后我國貿易收支現狀
如表1和表2所示,雖然人民幣持續小幅升值,但出口增長率和出口額并沒有大幅度的降低,進口增長率和進口額也沒有出現明顯的提高跡象;貿易收支仍然穩定在每月100億美元的贏余狀態。
表1 2005.7-2007.1人民幣匯率變動和進出口貿易情況
(單位:億美元)
(注:匯率為人民幣/美元,表中數據為月均匯率;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國商務部網站數據)
表2 2005.7-2006.1人民幣匯率變動率和進出口增長率
(數據來源:根據中華人民國商務部網站數據整理)
3、原因分析
一是我國出口貿易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在加工貿易尤其是進料加工貿易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人民幣保持升值態勢,將會使“進料”的成本減少,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出口產品價格的上升,出口競爭力并不會因為人民幣的升值而受到過大沖擊。
二是我國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價格低廉,尤其是勞動力的價格非常便宜。由于我國勞動力等要素價格的強比較優勢和巨大的國內市場,使中國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熱土。中國作為世界的一個工廠,其生產成本只有美國生產成本的1/35和中國臺灣生產成本的1/10,所以許多商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商品的生產都遷移到了中國。華盛頓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對美國出口貿易順差中的75%都是由這種“遷移效應”產生的結果。而且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我國貿易順差貢獻最大的一項因素。由于這種國際產業轉移所形成的“亞洲加工,歐美消費”的全球貿易格局,短期內很難調整,從而形成中國貿易順差的剛性。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結構的影響
2004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00億美元,到了2006年這個數字更是達到了17600億,成為世界上繼美、德之后的第三個貿易大國,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也為世界經濟的增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由于中國的外貿長期維持粗放型的增長模式,雖然貿易數額巨大,但是貿易結構卻極不合理。從出口產品結構看,盡管今年來我國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有所增加,但勞動密集型產品依然是主要的出口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特別是紡織品、服裝、鞋類和玩具等在國際市場上占有較大的份額,這與世界出口商品結構和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不一致,而且該類商品的國際市場需求彈性小、競爭激烈,經常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出口占其總出口的比重相當高,外商投資企業強化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低級化的剛性。出口商品結構變化所產生的效益較差。來料加工貿易出口只能收到加工費,從而失去了銷售利潤,同時,它對一般貿易出口也造成較大的沖擊,影響一般貿易的出口效益。人民幣升值會將那些主要依靠貶值、降價、廉價出口國內資源和產品的企業淘汰,促進出口產品的結構優化,逐步以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優質產品為龍頭打入和占領國際市場。另外人民幣升值降低了進口成本,使企業能更好地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提升自身產品的科技含量。因此人民幣的升值對中國低效、低附加值的數量型出口向高效、高附加值的質量型出口轉變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條件的影響
我國的“貧困化增長”,即貿易條件惡化問題已不容樂觀。長期以來,我國出口一直走低價競銷的惡性競爭的路子,出口產品的價格非常低廉,貿易條件不斷惡化。根據中國海關編制的貿易條件指數,1993-2003年中國的整體貿易條件下降12%;1995年到2005年這十年時間里我國商品價格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26%。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產品的外幣價上升,將使出口企業間的惡性競爭狀況有所緩解,會對那些高成本、低效益的企業和產品具有擠出效應,一定程度的提升我國的貿易條件。有研究成果表明:在通貨膨脹率不變的條件下,人民幣升值的貿易條件改善系數為0.37,即人民幣每升值一個百分比,中國貿易條件將改善0.353個百分比。
四、人民幣升值對不同行業、企業和地區的影響
匯率的易變性、多變性是現行牙買加體制下國際浮動匯率制的主要特征,給國際貿易帶來收益和風險的不確定性。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后,我國從事對外貿易活動的企業隨時都會處于匯率變動的風頭浪尖之上。外匯風險的加大,不但使進出口商不得不加大防范外匯風險的力度,使得國際貿易成本增加,給對外貿易的發展也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而且對外匯市場的避險功能和避險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具體行業而言,出口受到影響首當其沖的是紡織行業。我國棉紡織、毛紡織、服裝的出口依存度分別為20%、27%和60%,而這些行業利潤率相對都比較低。經中國紡織網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毛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就分別下降3.19%、2.27%和6.18%。其他附加值較低、利潤較薄、僅依靠低成本與周邊國家競爭的出口行業受影響也會相對大一些。
就各類企業而言,國有企業、以出口為主的外貿公司、一般貿易企業出口受人民幣升值影響要大一些,而外資企業、自營進出口生產企業、以進口為主的外貿公司和加工貿易企業等由于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自我消化一部分升值因素,因此出口受影響一般會小一些。如果企業自身品牌有一定的優勢,且定價能力較強,本幣升值后提高產品的外幣標價,也可以減輕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就不同地區而言,中西部地區、以能源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作為出口支柱的地區出口受人民幣升值影響會比較大,而東部沿海地區、工業化程度較高和加工貿易比重較大地區出口受影響一般會小一些。
五、我國的應對措施
1、緩解國內收支不平衡主要是擴大內需
我國與其他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長期因為外匯缺口、資本缺口對經濟發展的約束,承受著國際收支逆差的壓力。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多年的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雙順差”導致我國的外匯儲備持續增長,內外經濟不平衡加劇。要從根本上解決貿易順差和儲備持續增長,必須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把擴大內需放在首位。
升值后出口下降,國家的發展重點應轉向擴大內需,刺激消費,調整結構,自主創新。國單獨靠出口拉動經濟已經成為過去,現在我們應從以外需為主轉向以內需為主,靠內需拉動增長。為了擴大內需,一是在政策導向上應進一步向消費,尤其是低收入者的消費傾斜;二是政府應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提供公共服務、改善社會保障和向低收入地區轉移支付的支出;三是進一步改善國內市場流通環境,積極發展服務產業,提高服務業在GDP和吸收就業方面的比重。
2、重視并循序漸進地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
我國政府已經多次表示并不追求外貿順差,而應當把實現進出口大體平衡增長作為目標。
第一,通過轉變增長方式,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來緩解低效益出口過快增長的矛盾。針對低價競銷問題,應當制定相應經濟政策,適當提高三個成本:提高勞動力成本,強制企業為工人上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提高國內資源成本,現在資源稅太低,應當提高資源稅。提高環保成本,讓制造污染的企業無利可圖,失去出口競爭力。
第二,轉變長期實行的“獎出限入”政策,配合擴大內需的有關政策、措施,增加我國稀缺的技術、設備和資源、能源產品等進口。
第三,調整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稅收優惠,從一般性的對出口傾斜轉變為更多地對出口高新技術產品、高附加價值產品傾斜。一般性的出口型外資企業不應享受優于國內企業的稅收待遇。
3、審慎地對待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防止其升值過快
如上所述,雖然人民幣升值對我國貿易影響是利大于弊,但要警惕人民幣升值過快,如果升值過快,超過了我國經濟的消化能力,到那時就有可能會對我國貿易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人民幣匯率的調整應當堅持自主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人民幣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是當前的最優匯率政策選擇。一方面要適當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增加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靈活性。這樣使市場交易主體能夠比較自由地根據匯率信號做出反應,使匯率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熱錢流入的管制。對炒做性的外資流入,應該重點防范,防止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新的沖擊。
4、人民幣升值后外貿企業采取的應對措施
(1)短期內企業的應對措施
人民幣放棄盯住單一美元,匯率波動幅度比以前增大,外貿企業必須要考慮匯率變動給企業帶來的不確定因素,盡可能規避匯率風險。
第一,利用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目前銀行可提供給外貿企業的金融避險工具有:遠期結售匯業務。即外貿公司和銀行事先約定將要辦理結售匯的外幣幣種、金額、匯率及日期,到時按照事先的約定辦理結售匯業務;掉期業務(人民幣與外幣)。前一次交易中,外貿公司按事先約定的匯率用外匯換人人民幣,后一次交易中,外貿公司再用人民幣按原先約定的匯率換回外匯。
第二,福費廷。福費廷這項業務適合于一些大型設備的出口商。出口企業將期限、金額等經過進口商承兌的遠期匯票無追索權地賣給辦理福費廷業務的銀行,提前取得外匯現匯的方式。
第三,提前(推遲)收款或推遲(提前)付款。在匯率風險中時間風險有直接影響,時間越長匯率波動的可能性就越大,風險也就越大;時間越短匯率波動的可能性就越小,風險也越小。
(2)長期內企業的應對措施
第一,提升產品檔次,增加產品附加值,改變以廉價取勝的做法。我國企業應該審時度勢,改變以廉價取勝的做法,努力提升產品檔次,增加產品附加值,政府也應通過以經濟手段為主的政策引導出口企業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實現出口產品結構的動態升級。
第二,目前我國許多國內企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更缺乏品牌意識。我國企業應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研發的力度,不斷提高其在出口產品中的比重和含量;同時積極培育和樹立自己的品牌,使越來越多的產品形成品牌優勢。
第三,為了化解人民幣升值后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企業除了要提升出口產品檔次和創建出口產品品牌優勢外,還應大力拓展國際市場,積極實施出口多元化戰略。
5、推進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進程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幣最終將成為完全可兌換貨幣,而且將在國際貨幣本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我國經濟持續了較高的增長,國際收支狀況良好,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不斷攀升,這與人民幣非自由兌換傾向的現狀極不相稱。因此,我國應推進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進程。但要注意,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是一個漸次的實現過程,需要有成熟、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作為前提。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長,也不可坐以待時地貽誤良機。
【參考文獻】
[1] 厲以寧:中國對外經濟與國際收支研究[M].國際文化出版社,1991.
[2] 謝建國、陳漓高:人民幣匯率與貿易收支:協整研究與沖擊分解[J].世界經濟,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