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文化范文
時間:2023-03-26 22:59: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華僑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華人社團;文化認同;探析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
華人華僑的足跡遍布全球,是全球不可或缺的群體,所以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華人華僑這個族群的研究。盡管由于居住國的文化同化,部分華人在某些習慣與語言、政見上會有別于國內人,但是其與生俱來的族群認同使得他們仍保留著以群己為本位、以家庭為中心、人際關系重倫理上的核心價值觀。正因為根系的相依相屬,使得無論是在過去或是現在,華人華僑對于國族的認同仍保持高度的同一性。而其中,華人社團是華人華僑民族主義延綿的支柱和橋梁。
一、 華人華僑認同情感的雙重性
旅居國外的華人華僑必定會同時遭遇祖籍國與居住國兩種文化的沖擊,這種沖擊其實也就是兩種文化對于特定群體的搶奪,即華人華僑認同情感資源的爭奪。所謂認同情感資源的爭奪源于華人華僑居住國的同化與祖籍國的呼喚之間的情感爭奪。一面是華人華僑的居住國,尤其是那些強大的政治經濟一體化國家,它極強的政策號召力能有效地同化部分的華人華僑;另一面是華人華僑骨子里血濃于水的鄉土情結讓他們又自然而然地接受著祖籍國的情感召喚。在文化價值觀的雙向吸引下,誰能真正把握天平的重心,這與該國政治、經濟、特別是文化手段的應用不無關系。
(一) 文化與認同間的結構分析
很多人認為,經過幾十年的磨合,海外華人華僑已經逐漸消磨自我的文化個性而被居住國同化。事實證明,這個判斷并不準確。文化與認同間有著千絲萬縷、不可或缺的關系。首先,在文化的認同上,并非所有的文化因子均可以被同化與融合的。至少某些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不能被完全同化的。例如:在馬來西亞華人歷史上,“芭芭”和“娘惹”不會說華文但卻保持傳統的中華文化習俗,那些不尊崇民間信仰而改信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人卻依然說華文,那些更愿意以英語為媒介語言的年輕一代,也許不再堅守傳統文化習俗和信仰,甚至很少參加宗廟鄉團組織的活動,卻在他們的行為方式和態度觀念上依然不放棄孝道、人情、面子、勤儉、報答、秩序、中庸、和睦、分享等中華文化價值觀念。[1]所以,即使顯在的文化因子在文化融合的進程中消失,但核心的文化價值觀——這種植根于個體內心深層的精神卻可以長期保存下來。其次,認同包含不同的層面內容,如: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這兩種認同并不完全統一。國家認同傾向于政治認同,它是對于居住國政治權利與義務的遵守與執行;而民族認同則是一種文化認同,它是對祖籍國民族情感的保留與潛藏。相比較而言,國家認同具有可變性,因為居住國的不同,每個國家的政策操守不同,華人華僑會有不同的國家認同選擇;而民族認同則具有內生性,即使政見不一的華人華僑,其對于祖籍國的民族情感確是同一的。
(二) 認同祖籍國文化中面臨的情境
作為一個華人華僑,他們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內生的民族主義是一直無法割舍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通常來說,人的情感認同會在兩個時期變得很強烈:一是祖籍國處于弱勢之地或遭遇外來勢力的侵入之時,認同者會由內迸發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這種情感源于外界刺激促成內化情感迸發,進而再演變為行為體的外在行動——認可并支持祖籍國。如革命年代,華人華僑捐錢捐物,甚至自己投身革命來支持一些先進中國人的行為,都可以看成他們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真實表達。在現代,北京奧運火炬在傳遞時,由于遭遇來自他國勢力的干預,導致圣火幾次熄滅,華人華僑組織堅決抵抗當地政府的惡劣行徑亦是此種情境的表達。第二種則是祖籍國處于上升期或者昌盛之時,華人華僑是真實地表達自己對于國族的認同之感,并為之自豪,且愿意積極投身國家的建設之中。這種認同源自祖籍國本身所帶來的價值和利益的吸引力,所以此種認同會持續得長久些。
二、 華人社團源于文化的歸屬與現實環境下的群體選擇
篇2
為支持微型校本課程學習活動的開展,筆者運用Moodle課程管理平臺對課程資源進行組合,構建微型校本課程。筆者以《尋找華僑華人的故事》專題為例,呈現課程資源整合過程。
基于Moodle的《尋找華僑華人的故事》微型校本課程分為“專題介紹”、“華僑華人學堂”、“Wiki活動”、“華僑華人詞典”、“電子檔案袋”和“管理員”六大功能模塊。其中“華僑華人”模塊和“電子檔案袋”是課程的核心,課程結構如圖所示。
一、 “華僑華人學堂”模塊
該模塊以主題為線索來設計和組織學習資源,一共設置了3個主題: 政界、商界和科教界,并按“任務探究式”、“問題引導式”或“案例探究式”等活動形式整合多媒體資源。
例如在《香港“橋王”劉正光博士》主題,課程在“情景導入”環節展示了“香港青馬大橋的工程” 微視頻。在“案例研討”環節,課程先展示了“青馬大橋設計師劉正光介紹”的電子相冊,然后呈現了劉正光博士伉儷一行回母校,分享人生經歷的微視頻《感恩 ?責任?勵志?成才》。最后課程設計兩個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你從劉正光身上受到什么啟發,談談你的看法。你身邊的家人、親戚朋友或者同學有在外國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經歷,談談他們的故事。
二、“Wiki活動”模塊的開發
筆者通過Moodle 網絡教學平臺提供的 Wiki 活動模塊,為學習者提供了學習專題討論活動,實現了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相交流,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搭建橋梁。例如,在本主題課程設置了以下Wiki 活動:
標題:我身邊華僑華人的故事
內容:“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海外華人華僑懷著對祖國的忠貞之情,支持祖國的建設,傳承中華文化。他們用無私奉獻的精神和行動,詮釋了華僑文化的精神內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與啟示價值,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歷史文化資源。同學們可以從以下方面敘述你身邊的華僑華人故事:
①生活經歷,如何融入海外生活;
②對中國的感情和聯系;
③在海外取得的主要貢獻和影響、有何研究成果或獲何獎勵、榮譽;
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發表的案例或信息可以成為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課程資源的動態生成和自我生長。
三、“華僑華人詞典”模塊的開發
該模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拓展資源,模塊從華埠概況、重大活動、歷史事件等方面提供了世界華僑、華人歷史與現狀的拓展性學習資源,讓學生通過了解到更多的華僑在海外創業艱難的情況以及中國與華僑所在國家文化交流的生動事例,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深化學生的學習結構,拓展學生學習的知識面。
篇3
悄悄話
放學了,小英手里拿著一張通知書,蹦蹦跳跳地回家來。她一進院子看見爺爺正在編籃子,就拉著爺爺說:"爺爺,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爺爺問:"什么好消息?快講給我聽。"小英說:"你把耳朵伸過來,我悄悄地說給你聽。"
小英湊到爺爺耳邊,輕輕地說:"爺爺,你猜我得了什么獎?"爺爺說:"傻丫頭,爺爺猜不著,你快說給我聽聽吧。"小英說:"我珠算比賽得了第一名,明天還要代表學校去參加縣里比賽呢!瞧,這是通知書。"爺爺看了,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線,摸著白胡子說;"好孫女,你要加油,再給我拿個頭獎。"
院子里,一只母雞帶著一群小雞好奇地看著他倆,嘰嘰地叫著,好像在說:"這爺孫倆又在說什么悄悄話呢!"
篇4
在一個深黑的夜晚,文具們正在悄悄的談話。
鉛筆小弟弟說:“我的主人在上課的時候經常拿我在課桌上畫來畫去,一個學期,起碼要用掉100枝,平均每天要0.27枝。哎,誰知道主人家有多少錢呢??”
橡皮爺爺也開話了:“我的主人十分窮,所以他十分節約。我記得又一次,他的鉛筆沒了,他要媽媽買,可是他媽不買。于是,他就去學校撿易拉罐,去攢錢買鉛筆。”說完,就哭了起來。“嗚嗚嗚嗚嗚嗚……”
篇5
你的撫摸像輕紗拂過,
可我為什么總是
握不住你的手,
也抓不住你的裙子啊!
雨哥哥!
你怎么老是哭啊?
是不是雷電大叔又教訓你了?
還是弄丟了什么東西?
難道天爺爺也不幫你嗎?
小鳥弟弟!
謝謝你常來邀我玩!
篇6
小雨在和煙囪伯伯說話,
我們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讓我把您身上的灰塵打掃干凈。
滴答,滴答,
小雨在和荷葉姐姐說話,
我們共有一個家,
我滋潤您碧綠的葉子。
滴答,滴答,
小雨在和樹媽媽說話,
篇7
和黃清忠一樣,墊江牡丹園的20多家“農家樂”忙得不可開交,鄉親們數著進賬的鈔票,個個臉上掛滿了笑容。
墊江素有“丹皮之鄉”、“牡丹故里”的美稱,2000年起,墊江縣跳出農業抓農業,大做“花文章”,發展牡丹特色旅游業,帶活了牡丹特色農業。如今牡丹節期間僅“農家樂”的收入就超過過去賣丹皮的十幾倍。當初,一些村民隨意掐掉牡丹花,當看到發“藥財”不如發“花財”時,都起了“花心”,自覺當起了“護花使者”。
政府引導、基地帶動、大戶示范,墊江引導農民規模種植,目前牡丹園區內有3000多戶農戶種植牡丹,僅此一項,1萬余農民年人均增收150元。牡丹花成了墊江農民的“搖錢樹”,連續舉辦了六屆的牡丹節讓村民看到了“錢景”。
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如果說洛陽牡丹是儀態萬方的貴妃,墊江牡丹則是鄉野的村姑。墊江據此打出墊江牡丹特色牌,打造了愷之峰牡丹文化園、百靈山牡丹藝術園和太平湖牡丹精品園,共有60多個牡丹品種,經過6年多的苦心打造,墊江牡丹旅游品牌崛起。如今,墊江牡丹生態旅游區面積達2萬多畝,是全國首批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AA級旅游區。
長萬高速公路通車,墊江乘勢而為,將牡丹旅游目標市場定位在重慶主城及周邊區縣,要掏城里人的腰包。墊江雄心勃勃地要打造都市休閑勝地,成為重慶都市游的“前花園”。
一花引來花爛漫。墊江整合牡丹生態旅游區周邊鄉鎮的油菜花、李花、白柚花、茶花資源,打造“花花世界”。在沙坪油菜制種基地建起萬畝油菜花大觀園,在黃沙鄉建起了萬畝白柚生態園,利用五洞鎮唐家坡2000多畝李子園搞起李花田園觀光游。以牡丹為龍頭的特色賞花觀光游一年紅過一年。
牡丹搭臺,經貿唱戲。墊江牡丹產業已納入重慶市“十個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中的花卉苗木和中藥材產業化項目。丹皮遠銷日本、新加坡。以丹皮為原料,開發了丹皮王、牡丹潔身寶、牡丹沐浴露、牡丹藥物牙膏、牡丹香皂等保健品。
篇8
在一位老伯伯種著鳳仙花的花盆里,住著老蚯蚓和它的孫子小蚯蚓,小蚯蚓是個愛提問題的孩子。
有一天,老蚯蚓剛給鳳仙花子松完土,小蚯蚓便問:“爺爺,您最喜歡什么?”老蚯蚓笑吟吟地說:“爺爺跟你一樣,喜歡安靜。”小蚯蚓眼珠一轉又問:“爺爺,青蛙是捉蟲能手,農民伯伯非常喜歡它們,那么,農民伯伯喜歡我們嗎?”“喜歡,我們的伙伴在每平方米土壤里能鉆出100個到1400個縱橫交錯的孔穴。把那些硬邦邦的土變得松軟了,植物可以更好地生長了。你看,我不是在給鳳仙花子松土嗎?”老蚯蚓回答說。
小蚯蚓接著問:“爺爺,聽說我們的同類還吃垃圾呢!您聽說了嗎?”“聽說了,我們的同類除了不吃垃圾里的玻璃、金屬、污泥,其他像什么紙呀、樹葉子呀、爛瓜果呀,還有動物尸體全都是我們可口的食物,兩億伙伴,一天可以吃掉垃圾80噸,排泄出40噸左右的肥料。孩子,咱們長得雖然難看,人們可喜歡我們了。還有,人們把我們制成餅干、罐頭;用我們的排泄物喂雞喂鴨,雞鴨下的蛋又大又好。”老蚯蚓說。小蚯蚓聽得眉開眼笑。
老蚯蚓問:“孩子,你聽說過中醫嗎?”小蚯蚓回答:“聽小伙伴們說過,就是給人類治病的大夫。”“對了。”老蚯蚓說到這兒,點了一支煙,抽了一口,吐出煙霧,說:“老中醫也很喜歡我們,還給我們起了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叫‘地龍’——地下的龍,這個名字真棒!中醫們把別的東西和我們配在一起,就可以為人們治病了,像什么膽結石、禿頭、慢性氣管炎、高血壓等40多種病癥。”“我們的用處這么大,那人類一定會夸獎我們的。”小蚯蚓高興得手舞足蹈。老蚯蚓拍拍小蚯蚓的頭,語重心長地對它說:“孩子,可不能驕傲,默默地工作,為人類貢獻我們的一切,這是一件非常令人高興的事。”
突然,下了一場大雨,原來老伯伯又給鳳仙花子澆水了。老蚯蚓又幫鳳仙花子松土了,它們停止了談話,好像剛才什么事也沒有發生過似的。
篇9
關鍵詞:華僑華人 博物館 紙質文物 收集整理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0)01-190-02
博物館是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機構,是我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華僑歷史類型的博物館則是收藏有關華僑華人的實物、文獻、檔案等文物的一類文化機構,華僑博物院就是典型的華僑歷史型博物館。這類博物館館藏大部分屬于紙質文物,它的主要材質是由紙張或織物(絲、棉、麻等)所構成。為了更好地做好文物的收集、保護與利用工作,推動華僑歷史類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有必要結合華僑紙質文物的特點與紙質的特性對其進行研究與探討。
1 華僑紙質文物的特點
中國移民僑居海外歷史悠久,自南宋以降,華僑華人就大規模地跨出國門,遠渡重洋赴東南亞一帶僑居,至今已形成廣布于世界五大洲的4000多萬海外華僑華人和4000多萬歸僑僑眷這一巨大社會群體,隨之產生和積累下來的廣博深厚、形式各異的紙質文物資源。
華僑紙質文物的主要特點有:
(1)具備一定價值。作為文物,華僑紙質文物具有文物的一般特點,即文物是歷史長河中同類物品有價值的幸存者。只有文物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給歷史以質感,并成為歷史形象的載體,這一點,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因此,它是不能再生產的物品。華僑紙質文物是對不同歷史時期華僑華人生動真實的展示,具有一定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證作用。
(2)歷史時期較近,有一定的獨特物品。華僑紙質文物作為華僑華人這一特殊群體所使用,必然具備一些獨特之處。這主要在于華僑紙質文物的歷史時期較近,現存大部分華僑紙質文物絕大多數是近代特別是晚清民國期間的文物,距今不過100來年光景。而且,由于華僑華人身處不同地域,在特定時期出現一些明顯有別于其它類型文物的特定物品,如僑批、華僑證等。
2 華僑紙質文物的收集與整理
作為華僑歷史型博物館,應具備一定的館藏質量與規模,這不僅體現在館藏的品種、數量等量化指標上,還應體現在藏品的歷史價值、收藏價值、社會作用等方面。如何有效地擴大華僑紙質文物的收藏途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量。
2.1 加強宣傳力度,擴大征集的范圍
除各類型博物館收藏、官方機構的相關文書檔案以外,大量的華僑紙質文物散落在民間,隨著華僑的全球范圍遷徙,華僑文物也隨之遍布全世界。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征集宣傳,讓更多更好的華僑文物與世人見面。具體方法有;首先應擴大宣傳途徑,不僅要利用傳統的媒體,更應注重網絡媒體,擴大宣傳影響的地域范圍:其次應有針對性地向特定區域的華僑華人進行有效的宣傳,因為不同華僑來源地的華僑華人在世界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對集中區域:再次還應在宣傳中公開透明征集的具體方法、用處,并給予捐贈人一定的物質與榮譽獎勵,保障捐贈人利益,以便社會監督,從而帶動更多地捐贈;此外,還應充分發揮海外華僑廣泛的人脈網絡作用,利用各種關系搭建文物收藏機構與廣大華僑華人的聯系,多渠道向海外鄉親推介本館華僑文物的收藏情況,以便征集工作進一步開展。
2.2 廣泛募集文物征集資金,保障征集工作的順利進行
雖然大部分的華僑文物多為華僑自愿捐贈,但不排除相當一部有價值的文物還是通過購買等途徑獲得,即使是捐贈物品在捐贈過程中也存在運輸、維護等費用。由于征集資金的有限,需要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力量,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這就要求必須向社會大眾充分論證華僑文物收集保護的重要性,以便發動更多的人對博物館這一公益事業進行捐贈,從而保障征集工作的順利進行。
2.3 注重僑鄉民間文物的征集工作
由于華僑文物大量散落于僑鄉各地,且由于時間轉換等因素,一些珍貴的文物流落于民間收藏家與文物市場中。博物館長期依靠無償捐贈、被動捐贈等征集模式應有所轉變,須充分重視這一部分文物的征集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博物館應主動對重點僑鄉進行仔細的文物調研,靈活采取包括有償購買、復制、代展、捐贈等多種手段征集更多的珍貴文物。
2.4 合理有度地使用復制技術,拓寬館藏紙質文物的收藏規模
博物館文物復制是以文物藏品為依據進行的復原制作,作為博物館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衡量博物館藏品工作質量的重要標志。由于紙質文物較其它類型的文物更容易復制且一些較為珍稀貴重的紙質文物無法獲取,我們可考慮利用這一技術,以此彌補經費與館藏不足的局限性。
2.5 加強館藏藏品分類、整理工作
由于館藏經過多年的征集,特別是部分藏品顯多余重復,這就需要及時清理展架,或庫存或交換。同時,由于藏品門類、形態各異,需要妥善地加以分類收藏,以便存取。華僑紙質文物可按華僑華人學科特定的主題概念、年代順序加以分類整理存架。此外,由于一些紙質文物的形態特別、一些文物意義特殊,還需要設定特別的存儲空間加以單獨收藏,并對本單位長期形成的收藏上架順序予以規則化,編定本單位的華僑紙質文物分類條例,以便長期保存利用。
3 華僑紙質文物的保護
華僑紙質文物種類繁多,主要有圖書、字畫、契約、紙幣、票據、信函(僑批)等。收藏此類紙質文物有五忌,一是忌污染,二是忌生霉,三是忌蟲蛀,蠹魚、煙草甲等害蟲,四是忌光照,五是忌潮濕。紙質文物的保護難度很大,收藏不當,會損壞藏品的品相。古人收藏紙質書籍要用函套,字畫用精制的畫匣。制作函套、畫匣的材料要精選,以防止木材中的油性物污染紙張。古代的木函套、木畫匣不但選材講究(常用樟木),而且是多層剌料復合,外層是樟木,中間為楠木,最里層用上等絲綢,畫還要用布套包裹。比如長達355厘米的華僑出國口供狀,有26張折頁,紙質歷經百年已發黃變脆,可將此類珍貴文物時應裝入上等剌料的函套、畫匣中,蓋面可用透明材料方便展示。在拿取紙質文物時,須帶手套,觀賞講解時與紙質文物保持1.5米左右的距離,以免講話時唾液飛濺到文物上。秋高氣爽的季節,可以將紙質文物取出撣塵、晾放,讓吸收的水分揮發。現代家具材料中含有大量甲醛氣體,甲醛不但對人體有毒,而且還會損害紙質文物,因此現代櫥柜不適宜存放珍貴紙質文物。南方梅雨季節空氣中濕度大,氣溫高,是蟲霉高發時節,此時要使用專用干燥劑和防蟲防霉劑,防潮及抑制蟲霉的生長。
華僑紙質文物的保護還在于對一些殘缺破舊的紙質文物進行修復。由于國內高等院校還沒有開設專門的紙張保護修復專業,科班出身的專門人才幾乎沒有。一般的博物館紙質文物修復人員主要靠長期的經驗積累,造成博物館的文物修
復工作因為人員的變動而難以維系,以致一些文物加速老化消失。這就需要博物館要注意培養專門的文物修復人員,掌握諸如紙張殺蟲、脫酸、脆弱紙張絲網加固等科學修復理論與經驗,并將其固化為書面成果,以便保持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工作長期穩定地展開。
為了進一步加強博物館的文物保管工作,真正達到延長文物壽命、使之保持固有面貌的目的,而又不影響陳列、科研、藏品保管等業務工作的順利開展,應盡可能用復制品代替使用。對于稀少、珍貴的華僑紙質文物藏品應集中存放、重點守護,陳列、研究時可用復制品代替,以確保文物安全。在一些沒有安全保障的巡展中,盡量用復制品代替稀少而又珍貴的館藏原物,也是一項重要的安全保衛措施,以防文物被盜。
4 華僑紙質文物的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總則第一條規定:為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促進科學研究工作,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這一要求也是華僑紙質文物工作的宗旨與努力方向。
4.1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生動地展示華僑紙質文物承載的歷史文化
選擇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布展的原因,一方面是時代進步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突破華僑紙質文物的表現力、觀賞性等局限性的要求。在博物館的僑史展中,可根據紙質文物中的內容配以仿真的情景,讓凝固了歷史瞬間的文物重“活”起來,讓人們在參觀的時候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從而更深切地感受到華僑華人艱難而輝煌的生存、創業史以及華僑華人獨特、豐富而深厚的文化,讓展覽更具人性化。
4.2 加大紙質文物數字化建設,方便網絡宣傳展覽
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突破了人類視野的時空局限。博物館應順應時代潮流,抓緊時代脈搏,大力加強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建設。而紙質文物相對于其他類型的文物更容易數字化,這就要求我們更應著力于華僑紙質文物的數字化建設,這既是一種方便人們通過網絡瀏覽文物的需求,也為長久保存華僑紙質文物另辟新途。博物館可在網站上將數字化的紙質文物中引注大量的介紹性文稿、圖片、學術論文等內容,以便加深紙質文物附著的文化內涵。數字技術同時也為博物館的陳列宣傳教育工作帶來便利,拉近了觀眾與博物館的距離,可使觀眾更深入地學習與了解華僑華人的歷史與文化,更為廣泛地進行不同國家和地區間的文化交流,更好地發揮文物價值。
4.3 結合華僑回國尋根問祖活動,開展華僑華人歷史教育
近年來,海外華僑華人興起一股回國尋根問祖的風潮,它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推動海內外和文化交流、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對外文化交流都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為此,作為華僑歷史博物館,應抓住這一機遇,積極邀請回國進行文化交流的華僑華人進館參展,通過不同主題的華僑紙質文物展示,向當代的華僑華人生動形象地說明歷史上華僑華人的產生與發展、解放前華僑的悲慘遭遇、華僑和僑居國人民的友誼、華僑對祖國的貢獻、華僑社會的過去和現在等情況,從而增進華僑華人對祖籍國的認同感。
4.4 加深紙質文物的研究力度,豐富華僑華人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篇10
一、比較提問,增強鑒賞思維能力
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巧用比較提問,引導高中生比較思考不同對象的異同點,可以實現鑒賞思維質的飛躍。
蘇教版高中語文《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蘇軾創作于被貶黃州期間,其寫景、懷古、抒懷渾然一體,相得益彰,代表了蘇軾豪放雄渾之詞風。筆者在課堂拓展延伸部分采用了比較式提問的方式:“蘇軾的詞和柳永的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光輝,以《念奴嬌?赤壁懷古》與《雨霖鈴》為例,請比較鑒賞兩首詞的不同風格。”筆者引導學生將該詞與柳永婉約纏綿的《雨霖鈴》從題材、主題、技法、風格等方面進行比較,學生在把握探究方向后積極思考:“我認為《雨霖鈴》主要寫作者與戀人離別的情景,《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借景懷古。”“我認為《雨霖鈴》的景是凄清的,抒發的是難舍之憂情;《念奴嬌?赤壁懷古》是通過緬懷英雄來感慨自己壯志未酬,抒發想建功立業的壯懷。”“我認為《雨霖鈴》的主要特色是情景交融,而《念奴嬌?赤壁懷古》采用了對比、用典。”“我認為兩首詞都有情景交融的技法,而柳詞中還有虛實結合。”……學生在兩首詞的對比閱讀中爭鳴,于相互思維碰撞時深入詩詞的情境,揣摩其異同點,每個學生都加深了對詩詞的理解,其鑒賞思維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教師巧用比較提問,也要考慮文本特點及學情,讓高中生通過難易適中的比較提問,在比較中走入文本情境,在鑒賞思維碰撞中融化冰冷的文字,在感受文本意境、作者意趣,升華自我情感之際,個人鑒賞思維能力必然會增強。
二、選擇提問,培養判斷思維習慣
據調查,一部分高中生在面臨選擇時判斷思維混亂,新課標為高中教師培養學生的判斷思維帶來了新思路。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上依據文本創設的情境,巧用選擇提問,引導高中生在理解、分析、評價以及推斷問題后,選擇最優化的判斷思維,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蘇教版高中語文《祝福》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的藝術形象,筆者為了引導所教學生挖掘造成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深刻理解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設計了選擇式提問,讓學生在辯論中培養判斷思維:“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寂然死去了,死因是什么?你認為她是自然死亡,還是自殺,抑或是他殺?”“我認為是他殺,是柳媽殺死了她。”“我反對他殺的觀點,柳媽很善良,從不殺生。”“我認為她淪落成乞丐落魄地乞討,但沒人可憐她,她那時都沒有自殺,因此她是在寒冷的夜里餓死、凍死的,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最大。”“我認為是自殺,她問過人死以后有沒有魂靈的問題,說明她曾經想過自殺。”“我反對,她去捐門檻贖罪,說明她向佛,不會自殺的,而且她不會祝福時自殺。”“我同意,她如果要想自殺,孩子死時早就跟著自殺了。”“我覺得的確是柳媽的封建觀念殺死了祥林嫂。”“祥林嫂在捐門檻后遭受了一連串的打擊,她已經絕望了,所以我認為是當時的封建禮教殺死了她。”“她就是被她身邊的那些自私的、冷漠的人們活活逼死的。”……學生的判斷思維在其選擇探究中得到了培養。
高中生判斷思維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選擇提問也并不意味著是教師口中的“是不是”。只有真正的巧妙提問,才能讓學生在分析鑒別問題后,做出科學的判斷,不管是肯定,還是否定,都會為語文課堂注入個性的智慧,并利于他們判斷思維習慣的培養。
三、層進提問,強化深刻思維力度
高中教學藝術講究緣事析理、緣景明情。教師據此可以巧用層進提問,將自己設置的各個問題有機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在抽絲剝繭中走進文本,解決一個又一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在其獲得層進知識的同時,也強化了其思維的深刻性。
蘇教版高中語文《雨巷》一文為中國新詩領域樹立了豐碑。為了引導學生走進這首幽怨而凄美的詩歌意境,去體會戴望舒純潔而苦悶的真情,筆者設計了層進式提問:“同學們朗讀后覺得這首詩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憂傷。”“幽怨。”“凄清。”……學生紛紛回答。“戴望舒在這首詩中主要選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或含義?作者將意象疊加組成了什么樣的意境?作者借此傳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學生一邊朗讀,一邊自主探究。“我覺得意象有雨巷、姑娘。”“我認為還有油紙傘、丁香、‘我’。”“對,還有籬墻。”學生找出物與人兩類意象后,開始進一步探究意象背后的深刻含義。“我覺得油紙傘的特點是復古、懷舊。”“我認為雨中的油紙傘朦朧,神秘。”“我認為雨巷是寂寥、悠長、幽靜的,若在雨中,就有朦朧之美。”“我認為丁香、姑娘都是美麗、高潔的象征。”“我認為還有愁怨的特點。”“結合背景,我認為作者抒發的是失戀的痛苦之情。”“我認為詩傳達了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學生由淺入深,聆聽詩人內心的聲音,深入理解詩歌意蘊,其思維逐漸趨于深刻。
可見,教師巧用層進提問,更容易落實新課標教學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語文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在自學、伙伴合作探究中都有問題可以思考,有契合自己學習實際的問題可以回答,在強化深刻思維力度時,也為語文課堂注入了不竭的活力。
四、剖析提問,提高抽象思維水平
高中生認識事物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若想達到理性認識的階段,則需要他們抽象思維的參與。而高中教師巧用剖析提問,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探究問題時,可積極調動他們的抽象思維,由表及里地挖掘問題的實質,實現自我認知的升華。
蘇教版高中語文《虞美人》一文,歷來被譽為“詞中之帝”,筆者抓住該詞中最容易引起學生共鳴的“愁”字,設計了剖析式提問。“同學們朗讀后最喜歡詞中的哪句話?請找出這首詞中的關鍵詞。”學生自主朗讀后,踴躍回答:“我喜歡最后一句。”“我也是,我認為關鍵詞是‘愁’。”……“既然該詞的詞眼是‘愁’,請同學們找出李煜在詞中抒發了哪些愁?”學生繼續探究:“作者回想起皇宮,想起錦衣玉食的生活及后宮嬪妃,我覺得這是抒發了對往事的哀愁。”“我覺得李煜此時成為階下囚,想到以前真正的自由,因此哀愁、苦悶。”“詞人不堪回首,在月明之夜想到南唐,而復國無望,我認為他抒發的是亡國之愁。”“雕欄玉砌還在,朱顏改變,是指國家滅亡,抒發的是亡國之愁。”“我還有補充,李煜的容顏變了,國家不在了,此人的地位變了,感受也變了,我認為他傳達的是物是人非之愁。”“我認為月代表思念,詞人還抒發了思家之愁緒。”學生剖析詩詞以悟詞情,其抽象思維得到極大的鍛煉、發展。在所有問題解決的那一刻,仿佛感受到李煜心底涌動起伏的情感激流正蓄勢待發。
正如愛因斯坦所言,解決問題遠不及提問的意義重大,高中語文教師巧用剖析式提問,能集中學生分析問題的注意力,還能撩撥所有學生的抽象思維之弦,引領其由表及里地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彈奏出一曲曲靈活與有效兼備的耐人尋味的和諧樂章。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華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