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03:48: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俗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人物造型設計上,我國傳統動畫注重吸取地域性文化的精華,《阿凡提的故事》中,人物造型設計呈現出新疆風味。白色頭巾、略翹的小胡子,片中女子的裝束都是新有的風格。《潑水節的傳說》中,女子頭飾和服飾都來自于傣族,《龍牙星》中,三女兒的服裝和項圈、胸前的護身符等飾品,體現出苗族的特色。我國的傳統動畫造型設計借鑒了戲曲、民間藝術、敦煌壁畫等的精華,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張飛審瓜》《驕傲的將軍》中的角色造型借鑒了戲曲中的形象,九色鹿的造型來自于敦煌莫高窟魏晉時期的壁畫《九色鹿本生》。《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造型設計借鑒了漫畫《西行漫記》和民間版畫上的孫悟空形象,吸取了民間藝術的精華。《哪吒鬧海》角色造型吸取了中國門神畫、壁畫里的有用素材,采用裝飾風格,簡練的線條,配以民間常用的青、綠、紅、白、黑等色彩,在傳統的基礎上提煉出來。我國的傳統動畫還汲取了許多少數民族音樂的藝術元素。如《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用的內蒙古民歌。《潑水節的傳說》配樂是優美的傣族音樂,使影片充滿了傣家風情。《阿凡提的故事》大量運用了新疆的地方樂器,如大銅角、達卜、薩塔爾。獨特的新疆音樂與舞蹈,富有少數民族特色。還有很多剪紙動畫,傳承了民俗文化中的剪紙藝術。
二、中國文化受到世界動畫的廣泛關注與應用
中國經濟90年代后的突飛猛進,使世界各大動畫廠商意識到,這是個無比廣大的動畫市場,因此,迪斯尼率先利用中國化的美國動畫片,打開中國市場。迪尼斯的電影素材來源于各種文化,如阿拉伯的《阿拉丁神燈》,丹麥的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些影片都大獲成功。其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們對不同國家的文化內涵的挖掘與深入。
三、國外動畫對中國民俗文化的研究與借鑒
國外動畫對中國民俗文化的借鑒,最成功最典型的非《功夫熊貓》莫屬。首先,片名,功夫+熊貓,都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產物。在片中,中國文化的痕跡無處不在。面館掛著燈籠,屋檐下的畫著倒福字的燈籠。過節的時候,舞龍、舞獅、煙花、鞭炮、轎子。神龍殿借鑒了故宮的設計,圖騰柱,房頂上的雕龍是中國龍,牌樓,都是很典型的中國文化的外在表現。除了外在表現,還有很多內在元素也充分體現。面條和包子,中國傳統音樂,李小龍,中國俗語和哲理,中國的針灸,書法。《功夫熊貓》乍看甚至會覺得是中國人自己拍的,可見制作團隊對中國文化研究得極為透徹與細心。除了功夫熊貓,還有很多國外動畫都大量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比之下,中國自己的動畫卻一門心思模仿國外,缺乏對各國文化,包括本國文化的耐心細致的研究。丟失了當年的優良傳統。
四、中國動畫路在何方
篇2
【論文關鍵詞】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旅游規劃;主題策劃;方法;模式
O.引言
主題公園始于1955年,誕生在美國。在我國經歷了“人造微縮景觀”、“人造景觀”、“人工景觀’、“主題公園”等階段。國內主題公園誕生伊始,對于它的定義,學術界、輿論界就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興趣。一直試圖給出準確、統一的定義:保繼剛認為主題公園是一種人造旅游資源,它著重于特別的構想,圍繞著一個或幾個主題創造~系列有特別的環境和氣氛的項目吸引旅游者;魏小安等則認為主題公園就是以特有的文化內容為主題,以現代科技和文化手段為表現,以市場創新為導向的現代人工景區;董觀志把主題公園稱為旅游主體公園rI01urismPark),他認為旅游主題公園是為了滿足旅游者多樣化休閑娛樂需求和選擇而建造的一種具有創意性游園線索和策劃性活動方式的現代旅游目的地形態。
民俗文化主題公園作為主題公園的一個分支,目前尚無明確的定義,但從眾多學者對主題公園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可以用以下文字概括: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是以民俗文化為主題,具有多種吸引物(包括餐飲、購物等服務設施)、開展多種有吸引力的活動而為旅游者的消遣、娛樂而設計和經營的場所。
1.研究目的及意義
旅游規劃的任務不僅僅在于發現、認識區域的特色,而且要在開發實踐中將其突出出來,形成鮮明的風格,具有一定的壟斷性,有著強勁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面對國內競爭日益激烈的民俗旅游市場.眾多旅游景區的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旅游景區開發實踐中,設置哪些旅游項目、規劃什么旅游產品、如何將景區無序的空間通過旅游項目安排變成有序的空間、怎樣進行游客游覽線路的安排,這些問題都和景區的規劃主題息息相關。
在對景區進行規劃設計時。鮮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題是成功開發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基礎和重中之重。因為主題策劃是成功策劃的靈魂,只有將產品概念進一步提煉、升華成為形象化、情節化、甚至戲劇化的主題,才能對消費者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主題策劃方法
2.1主題選擇原則
2.1.1與時俱進: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主題應注意跟上時代的步伐,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旅游需求,選擇那些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主題。并在主題選擇上應有較大的擴展余地,使民俗文化主題公園具有較大的彈性,能延展開發相關聯的旅游產品。
2.1.2注重地方文脈:任何一個成功的旅游規劃,都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以本土山川靈氣和地方歷史文化為根基,才能找到正確的旅游規劃指導思想,山川靈氣與人文歷史文化精髓的結合體是主題思想確立的根本。
2.1.3差異性:主題應具有鮮明的個性魅力,在能夠滿足現代旅游的時尚需求的基礎上,還要與周圍相類似的旅游景區形成區別,差異性競爭.滿足游客和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1.4符合市場需求:旅游主題應具有個性、創意,并從旅游者的角度出發,反映旅游者的態度、愛好和動機,能貼近游客的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符合游客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興趣取向,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體現“人文關懷”原則。
2.2構建主題框架
董觀志探討了主題公園主題選擇的框架,時問、空間和文明是主題選擇的基本軸線,三個軸線有機組合構成了旅游主題公園的主題選擇框架。主題公園主題選擇策略:
2.2.1沿單一軸線方向的選擇策略:
2.2.2沿兩個軸線構成的平面型選擇策略:
2.2.3沿三個軸線構成的立體型選擇策略。
根據董觀志的旅游主題三軸線(時間、空間、文明1選擇框架,民俗文化主題公園主題選擇的三框架為時間、空間和文化。時間軸是由紀年決定的過去、現在,可包括古代、近代和現代,期限為中期。在時間軸上選擇主題時,應通過特定的時間隧道縮短與旅游者認知的距離,形成旅游者容易辯識的民俗文化特質和旅游主題公園線索;空間軸應是現實可及的、大中系統的真實空間。在空間軸線上選擇主題時,要處理好空間尺度和旅游者的相互關系.應通過特定的空間轉換縮小與旅游者認知間的距離,形成旅游者容易辯識的空間特質旅游線索;文明軸也即文化軸,在該軸上,民俗文化主題公園主題定位座標只有傳統文化(具體為民俗文化)主題選擇應遵循文化差異原則進行,形成旅游者容易辯識的文化特質和旅游線索。
2.3主題的甄選
2-3.1靜態類民俗旅游:指以民俗物品的觀覽、品嘗、選購為主.包括民居、民具、衣飾、民間食品、民間工藝品等.它借助靜態的民俗物品展現一時一地的民間風俗。靜態類民俗旅游的最典型代表即是當今各地的民俗博物館,以陳列展覽民俗文化中重要的標志性器物為主,呈獻給游客的是靜態的民俗畫面。
2.3.2動態類民俗旅游:即以活動的安排為主,游客通過參與或半參與進人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氛圍的主題公園內,并從中得到愉悅和陶冶。
2-3-3精神類民俗旅游:即挖掘民俗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并轉化為旅游產品,它涉及敬神、祭祖及其他信仰性活動。
2-3.4語言類民俗旅游:指對聲音、語言而傳承的民俗內容加以開發和應用.包括戲曲、山歌、曲藝、方言等。如廣西的三月三歌會。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主題選擇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上幾類,但隨著游客旅游需求的迅猛增長以及整體旅游開發的實際需要,單純的選擇某一類主題已遠遠跟不上當今的旅游發展趨勢.這就要求在開發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時,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注重主題的多樣化。例如韓國民俗村,在建成早期僅是一個純觀光型的戶外民俗博物館,經過一系列的調整改革之后,融人了動態類的民俗旅游產品如手工制作、傳統體育活動等;精神類的民俗旅游產品如祭祀活動等;語言類民俗旅游產品如傳統歌舞表演等,最終成為一個年游客量達到18O萬人次的國際著名民俗旅游景區。
3.主題策劃模式
首先.根據規劃地的旅游資源特征和類型以及區域系統中地域分工確定主題公園的性質,其次,由主題公園的性質限定可供選擇的主題類型范圍;最后,通過是否突出了該地旅游資源特色和是否適應旅游市場需求的原則從主題類型范圍內確定該主題公園的主題類型。在上面的主題策劃模式當中,檢驗主題可選類型是否符合旅游市場需求顯得尤為重要。如在對體現少數民族民俗風情的主題公園開發過程中.通過相關問卷調查顯示,人們對于少數民族獨特的歌舞表演、飲食習俗以及生活習俗等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對該少數民族的精神信仰、文藝作品等的關注度略低,這就要求規劃人員在策劃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主題公園的主題時,注重迎合人民大眾的消費口味和適應旅游市場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好主題的定位,為下一步的開發建設提供正確的指導方向。超級秘書網
篇3
1.輔助教學。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民俗成分,可以成為教學的好幫手。中華文化可謂博大精深,高中語文中不少篇目涉及到民俗文化。如魯迅作品中就有許多民俗文化的滲透,在《祝福》一文中,魯迅借“祥林嫂”這個典型人物,反映了封建禮教對婦女精神的極度迫害,揭示了腐朽黑暗舊社會的吃人本質。其中還引入了“捐門濫”這一俗語,其實它是一種封建迷信,現代人早已將它拋之九霄云外,但在當時柳媽的這個詞分量卻極重,甚至影響著祥林嫂的一生,如果學生們對民俗文化沒有了解,就很難體會到祥林嫂當時的悲慘處境,學起文章來也就索然寡味。
2.拓展知識。
民俗文化存在于生活之中,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文化科學信息,可以開拓學生們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在語言方面,如古詩人喜歡借“楊柳”一詞來抒發離別之意。其中“柳”與“留”諧音,所以古人常以“折柳相送”以示留念,如果學生不了解這一民俗文化,又怎能懂得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那種對情人的難舍之情。在禮儀禁忌方面,中國的封建社會有很多禮儀、禁忌,如果學生不了解,就很難理解某些文本。如小說《邊城》中塑造了一幅富有詩意的民俗畫卷,學習中我們了解到湘西特有的“走車路”和“走馬路”的婚戀習俗,與漢族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截然不同,這顯示了一種純厚的湘西風土人情,能夠讓學生領悟到《邊城》所表現出來的和諧、優美、自然。
3.德育作用。
民俗文化之所以優秀,是因為它積淀了很多優秀的民族精神,具有極強的德育作用。如《三字經》中就蘊含了大量的德育知識;又如“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體現了主人公持之以恒、堅忍不拔的可貴品質;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勉勵年輕人要珍惜光陰;如“一個好漢三個幫”,告訴人們要齊心合力、眾志成城;還有臥冰求鯉、鐵杵磨成針等,都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將民俗文化融入的高中語文教育之中,可謂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的策略
1.增強教師的民俗文化意識。
要想發揮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先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從教師角度來講,要不斷積累民俗文化知識,增強對民俗文化的欣賞和鑒別能力,進而身行于教。語文教師要認識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打破民俗文化難進現代課堂的思想誤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深刻意識到自身的職責與角色,熱愛民俗文化,積極將古人勞動智慧的成果發揚光大,開發更多的民俗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大語文觀。
2.立足課堂,援引課外。
在課堂上進行民俗教育的滲透,首先要深挖教材內容。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者,應對課堂教學做合理的規劃、統籌安排。對于涉及到民俗文化的內容,要借助民俗知識,解讀課本,充分發揮民俗文化對教學的輔助作用。當然,民俗文化畢竟不是學習重點,所以民俗文化的滲透應以備課形式出現。單純挖掘教材民俗文化,無疑是畫地為牢,不要讓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索取局限在課上,要引向課外,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中挖掘身邊的民俗知識。“活”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真正魅力。
三、結語
篇4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中蘊含著極其豐厚的精神內涵,其中包含著許多有積極意義的思想觀念,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就青藏高原多元文化這一整體而言,善、慈悲和愛是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和儒釋道三大民俗文化圈中最主要的精神內核。與人為善、與自然為善是青海各民族一直恪守的傳統。
首先,人與自然的和諧傳統與特質。自然地理環境對民族文化的生成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青海各民族生活在青藏高原,高原環境對青海民俗文化的特質和內涵及其表達產生了重要影響。自然環境的嚴酷使得高原上的人們對賴以生存的土地更加敬畏,更加珍愛。牧民將草原視為生存的根本,禁忌任何破壞草原的行為;農民將土地視為生存的根本,收獲之時舉行儀式,感謝土地的饋贈。人們像對待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自然環境,在藏族的觀念中,藏區處處是神山圣水,人們將這些賦予神性加以崇拜,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自然神靈祭祀儀式和習俗,如轉神山、神湖活動,生活在青海湖周邊的蒙藏民族有祭祀青海湖的習俗。通過這樣的習俗和儀式告誡人們,神山、圣水地域內為神圣之地,不得隨意破壞和污染。蒙古族也將草原、土地視為地神之所在,禁忌任何對土地的不敬行為,每當牧民轉場放牧時,一定會把生活留下的污跡打掃干凈,受到破壞的草皮加以修復。土族每年的播種和收獲時節舉行儀式,祈禱神靈降福保佑,感謝自然的饋贈。撒拉族的“地震神話”故事告誡人們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從自然,人要和自然建立和諧的關系,任意破壞自然最終會受到懲罰,其習慣法中也明確規定禁止濫砍濫伐、濫捕濫殺,嚴禁一切污染水資源的行為。
高原生存的艱難使得高原上的人們對生命更加親近和珍愛。把人、自然和一切生靈放在了同樣重要的地位上,因而就不會對大自然無限度的索取,對動物無限度地殺戮。他們以對待神靈的情感敬畏和崇拜山川河流、花草樹木,形成了“敬天惜地”的自然觀。這種對待自然的觀念和態度對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環境,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多元文化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人與人、社會的和諧傳統與特質。青海各民族普遍奉行艱苦樸素的生活方式,對物質財富追求相對淡薄,減少了人際交往中的利益之爭,形成了互助、協作、和諧的道德風尚和社會文化氛圍。如藏文化中普遍將“慈悲、善良、自謙、和平、尊人、義務、知足等作為做人的原則”,[2]藏傳佛教“三因說”強調自然、神與人和諧相處,形成了宇宙萬物統一性、同一性和整體性的認識論,隨緣任運、順從自然、知足安適、忍耐克制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出世的姿態,遠離爭名奪利、好斗爭強、謀取認識富貴的惡習,而追求順從、忍讓、清貧的生活傾向”。[3]儒釋道文化“都要求信眾止惡從善,善于分辨善惡、是非、真假,從而保持身心清凈;……要有平等、真誠、慈悲、寧靜的心態和溫和、善良、恭慎、節儉、禮讓的五德氣質,滌蕩欲、憎恚、焦慮、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騷亂不凈。”[4]伊斯蘭文化中也有很明顯的和諧理念和內涵,如“你們當親愛近鄰、遠鄰和伴侶”(古蘭經4:36),要求信眾以和平善意待人,要誠信、寬容,提倡與人為善、與鄰為伴、以誠相待、公平相處等。這些直到今天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信念和教義不僅能凈化人的心靈,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還是青海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基礎。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青海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互補互惠,形成了團結友好、互相幫助的良好傳統。如在經濟方式上,藏族、蒙古族以牧業生產為主,為高原居民提供了大量畜產品,漢族、土族以農業生產為主,補充了畜牧經濟的天然不足,回族和撒拉族的商業經濟則非常發達,他們奔波在高原各地,在牧業區和農業區之間互通有無,從而形成了高原特有的民族經濟互補模式。如在循化地區,“撒拉族不足的糧食、柴草需要文都、道幃等地的藏族農業區和回民供應,而藏族需要的蔬菜、果品、茶、布、工藝品等則由撒拉族和另族轉運過去,并將藏族牧業區的羊毛等畜產品轉運到外地。”[5]在經濟互補的過程中,各族人民締結了深厚的友誼,形成了和諧共存的傳統,這種優良傳統是青海和諧社會構建的堅實的歷史和社會基礎。
青海是我國一個特殊的自然與人文區域,有著多民族和諧相處的悠久歷史傳統。正如班班多杰所言:“青海位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結合部,北與西域、北方草原接壤,處于中原、、西域、北方草原民族四大文化圈的交融地帶,歷史上來自中原的漢文化、中亞的伊斯蘭文化、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與青藏高原的藏文化,在這里長期碰撞、交融,文化類型多種多樣,且互相浸潤、涵化,形成了‘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親緣關系,生動體現了多民族文化‘多元他者’、‘因緣和合’、‘和而不同’的相處原則。”[6]在多元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青海各民族人民在經濟上互相依存、取長補短、互利互惠,在文化上互相交流、彼此交融、,形成了“和而不同”、“和睦相處”的和諧傳統和特質。
二、青海多元民俗文化的重疊認同
文化認同主要是指各民族之間在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和彼此溝通形成相互依賴,彼此尊重,形成“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之局面。青海多民族、多宗教影響下的多元民俗文化和而不同,和諧相處,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吸納和采借,構成了青海民俗文化的多元認同網絡。作為青海民俗文化載體的青海人,在多元民俗文化的場景中,其身份具有多重社會屬性,如國家屬性、民族屬性、地域屬性、宗教屬性等,認同體系是重疊的。
首先,青海各民族的每個社會成員高度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應超越于其他認同之上。每個民族對國家擁有強烈的情感和高度的責任心。其次,文化往往跟一定的區域相關,既是同一民族的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也會形成不同的文化風格,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就是地域認同。各民俗文化圈內的成員隸屬于不同地區,人們往往對自己的國家、家鄉、故鄉、出生地擁有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隨著距離的越來越遠體現的越來越強烈,認同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對故鄉人和故鄉文化情感也越來越濃烈。在世界范圍內認同的是中國人,在全國范圍內認同的是青海人,在青海范圍內認同的是某個州縣的人,在州縣又認同的是某個鄉村。這種認同的具體表現是對認同對象的成員及其文化的熟悉感、親切感、安全感以及強烈的依賴感和歸屬感,人們在建立地域認同時往往會淡化甚至忽視民族歸屬、宗教歸屬等。再次,青海是多民族地區,族群認同是其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的成員對自己和他人的民族身份有著明確的認識和定位,在交往時會互相認定對方是什么民族,或強調自己是什么民族,會自覺不自覺地遵守本民族的禁忌,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并對各自的民族文化也有強烈的熱愛感和自豪感。最后,青海作為多宗教地區,藏傳佛教、伊斯蘭教、漢傳佛教、道教等宗教對青海各民族的影響較深,三大民俗文化圈內的各民族在共同的信仰基礎上建立起了文化認同,如藏、土、蒙古及部分漢族對藏傳佛教文化的認同和尊崇,回族、撒拉族、東鄉族、保安族等對伊斯蘭文化的認同和尊崇,漢、土族對道教和民間信仰的認同與尊崇,這種宗教認同加強了各民族間的聯系和文化認同,如信仰同一宗教的民族,其相互通婚的比例較高,社會交往也較密切,反之,信仰藏傳佛教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間的族際婚姻較為少見。
“從歷史時期以來,河湟地區各民族間就結成了文化上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和互相吸收的多元多邊的互動關系,這種文化互動與河湟地區共同體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緊密相隨并產生了重要影響。”[7]青海各民族多元民俗文化的共生與融合體現在的吸納與采借、飲食文化的兼容并蓄、服飾文化的取長補短、文化藝術的共有共享等多個方面。[8]青海各民族間形成的這種文化共生與融合現象是和諧社會關系建設的前提條件,有效調節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各系統、各階層之間的和諧,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文化觀的生動詮釋。
三、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內聚力
文化凝聚力是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特定文化對共同體成員之間形成的統攝力、吸引力、感召力以及共同體成員之間形成的親和力、向心力。文化凝聚力和內聚力是社會發展的巨大的潛在動力。文化凝聚力和內聚力能夠塑造道德規范和進取向上的價值觀。青海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民俗文化凝聚著青海人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青海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柱。鐘敬文先生說:共同的民俗信仰和習慣常默默地把跟別的成員的行為、心態牢牢地凝聚在一起,這是一種想象不到的、神秘的文化凝聚力。它不但要使朝夕生活、呼吸在一起的成員被那無形的纖繩捆束在一起,它也把現在活著的人和已逝去的先輩聯結在一起,而且還把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五大洲的華人也團結在一起。
青海的多元民俗文化圈自形成以來,便具有規范社會群體、維系和凝聚社會群體成員的功能,具有較強的內聚力和向心力。首先,優秀民俗文化塑造道德規范和進取向上的價值取向。青海各民族的民間文學、傳統曲藝、儀式禮儀等民俗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哲理、倫理、道德,是民眾生活經驗的積累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這些優秀文化傳統在無形中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凝聚著人心,勸誡人們向善避惡、和睦相處,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向上進取的道德規范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次,傳統節日民俗和共享文化事象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在全國性的節日中,各族人民的節日飲食、儀式、慶祝活動大同小異,大家在和諧統一的歡樂氣氛中加深了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從而凝聚了人心,加強了團結。而在民族傳統節日中,本民族成員們聚集在一起,膜拜同樣的神靈,舉行同樣的儀式,展演自己民族的文化,無形中加強了民族內部的凝聚力。再次,優秀的民俗文化傳統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如伊斯蘭教文化圈內的回族、撒拉族、保安、東鄉等民族,由于都信仰伊斯蘭教,對彼此的認同感很強,凝聚力也很強。最后,優秀民俗文化增強社會的內聚力。過去,青海的民間組織較多,廣大農村的許多村莊都是以宗族為核心發展起來的單姓村,宗族組織的勢力較大,如撒拉族的“孔木散”,而以寺院和清真寺為核心的宗教組織影響也較大,如回族撒拉族的“者麻爾提”。此外,還有一些為舉辦社火或廟會而臨時組織的民間組織和民間宗教組織,如漢族的火神會、土族的排頭和嘛呢會等。這些民間組織不僅起著維系宗族、社區的社會秩序,規范和約束成員行為的作用,還加強了宗族、社區成員之間的交往與聯系,強化了宗族和社區的凝聚力。
民俗文化既是社會生活的普遍存在,又是一種隱性的社會文化規范,它在一定的范圍內,具有規范、維系和凝聚社會群體成員的作用。文化“卻像一只無形的手,無形中支配著社會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舉止和心理意識,從衣食住行到婚喪嫁娶,從社會交往到精神信仰,人們都在不自覺地遵從著民俗的指令。”[9]民俗文化具有規范性和維系性,它對社會群體的“軟控”是一種有力的深層控制,它對社會群體文化心理的維系更是根深蒂固的。
四、結語
篇5
關鍵詞:剪紙:藝術;民俗文化
中華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脈,華夏民俗,銘記著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間剪紙是民俗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民間傳承的文化活動。
民俗是我們民族精神、道德傳統以及凝聚力的載體,剪紙是中國最古老民間習俗、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樸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藝都融入到薄薄的紙片上,靈巧的雙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態的美麗圖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代代傳承的剪紙藝術,反映出中國深邃的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
現在過新年,貼窗花仍是中國某些農村的重要民俗。因為較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剪紙保留了大量古老風俗和文化。傳統的窗花所表現的內容主要有戲曲人物,花卉、草蟲魚獸,喜慶圖、門窗花飾、燈彩花、龍船花豐富多彩,百般變化,寓意多端,洋溢著歡快,健康和熱愛生活的情感,深為人們所喜聞樂見。民俗的某些觀念決定了剪紙的內容取向和表現形態,形成了民間剪紙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形式。
剪紙不只是為了記錄一種文化形態、一種充滿情感的美,更是為了見證與記載祖先賦予我們的歷史精神。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剪紙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一民俗藝術來自于民間,造福于民間,繁榮于民間。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日漸被大家認可、喜歡并使用著,當一年又一年的隆重節日開始時,它為我們增添更多的節日氣氛和濃郁的喜氣,美麗的剪紙在節日里閃亮起來。
1民俗文化與剪紙藝術
民俗或風俗是創造于民間,流傳于民間的一種文化現象。據考證我國可以說是世界上較早使用“民俗”概念的國家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正開始用“民俗”這個詞,孔子曰:“移風易俗”。民間剪紙是民俗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民間傳承的文化活動。它的大部分都是以民俗為基礎,與民俗活動有緊密的聯系。同時,它的內容與形式又充分反映民間風俗的各種事象,它與其他民間藝術,民間游藝,特別是民間習俗,都是密切地互相交織在一起的。
民間剪紙,題材來源于現實生活和傳統的民間文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企盼、追求與向往,也表達對主人的祝福。民間剪紙圖案并不單是根據客觀自然形態來造型的,而是以寓意、聯想的形式來表達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種寓意、聯想的形式或通過吉語諧意,或通過指物會意,或通過感情等手法,使圖案富于理想的幻覺,表達美好的愿望,以求奇幻想、愿望、趣味于圖案,喚起民俗感情上的共鳴。
剪紙就是這樣一種扎根民眾之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舉凡歲時節令、居住、服飾、誕生成年、婚葬、壽筵,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反映。
以歲時節令為例。正月初一家家掛春幡、貼窗花;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要貼剪紙;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擺放剪紙,表達懷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貼“五毒”,以之避疫;七月初七姑娘們相聚一起,剪花樣、賽智慧;九月九重陽節,剪刻重陽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農節,晉北地區用五色紙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在門前或墳地焚燒,寄托生者對亡人的哀思。
2民間剪紙藝術的特點
(1)具有萬剪不斷的結構,力求構圖新穎化、線條流暢化、色彩明快化。
(2)帶有濃厚的歡樂和吉祥色彩,多用諧音和象征寓意手法表現,是典型的理想化創作方式。
(3)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吟詠著生命、民族繁衍和美好愿望的主題,具有豐富的教育意義。
(4)剪紙藝術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諧音寓意、諧音是民間圖案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它利用字的諧音,運用花鳥、魚蟲等圖案造型去表達美好的愿望。以求得吉祥。如“金玉滿堂”,將“金魚”諧音為“金玉”,圖中荷花、荷葉、水草的描繪象征荷塘,“堂”諧音為“塘”,“金玉滿堂”表示財富之鄉,以象征富貴常在。后來也有的把“金玉”稱為有才學的人,形容家族人才輩出。再如“喜上眉梢”圖案,也叫“喜鵲登梅”,喜鵲在民間被認為是一種吉祥的鳥,人們把喜鵲的到來作為報喜的象征,“梅”與眉梢的“眉”字諧音,喜鵲站立在梅枝上嗚叫,象征著喜事已到眼前。在民間圖案中諧音寓意的形式很多,如石榴、南瓜、蓮蓬的多子多福,鴛鴦、蝴蝶并蒂花卉的愛情永恒,喜鵲的報喜、牡丹的富貴、花生的長壽、和合二仙的友誼深厚、纏枝花卉的支脈蔓等等。諧音寓意的如青果、桔子的清清吉吉,白菜的青青白白,花瓶的平平安安,雙魚的年年有余,魚水交融,雄雞的吉祥,鹿(祿)的進仕,福字的長生不老等等。有些剪紙則直奔主題如麒麟送子、觀音送子、老壽公憤狀元及第等。這些喜聞樂見的題材一經纖纖細手的剪雕,便生機盎然,寓意深沉。剪紙的傳統紋樣離不開魚、雞(鳥)、花、瓜果、走獸,也離不開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主題紋樣有魚蓮紋、雞鳥紋、石榴牡丹紋、老鼠瓜果紋、葫蘆紋、獅虎紋、蟲草紋、娃娃紋、神話紋、故事紋、組字紋、農事紋、豬羊紋、器皿紋等等。
總之,剪紙藝術與民俗文化有著密不可分、難以割舍的聯系,它們是互相依托、互為表里、互相促進、融匯交織在一起的。
3民間剪紙的品種與民俗應用
3.1窗花
窗花是民間剪紙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大、最為普及的品種。其他剪紙品種都是在窗花基礎上的發展與延伸。南北各地農村在春節期間都要貼窗花,以此達到裝點環境、渲染氣氛的目的,并寄托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愿望。
窗花可分為單色窗花、彩色窗花和紙塑窗花3種。彩色窗花又有染色與襯色之分。染色窗花以河北豐寧、蔚縣所出最為著名。先刻后染,色澤明艷,光影效果極佳。襯色窗花以廣東佛山所產最為著名,用金箔紙或銀箔紙剪刻出主體紋樣,背襯各色彩紙,金碧輝煌、富麗典雅。這種做法叫做“銅襯料”。紙塑窗花以陜西渭南地區所作最有代表性。用各色彩紙剪拼形象,人物頭面用白布包裹棉花,再作彩繪、開臉,形成浮雕狀造型。
窗花的表現題材極其廣泛,戲劇人物、歷史傳說、花鳥蟲魚、山水風景、現實生活及吉祥圖案均可成為窗花的表現內容,可謂無所不有。其中又以寓意吉祥的窗花數量最大。
3.2裝飾剪紙
早在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了剪紙在室內裝飾中發揮作用的先河。經過千余年的傳承發展,裝飾剪紙的品類日漸豐繁,民間剪紙中的掛簽、頂棚花、炕圍花、灶頭花,均屬裝飾剪紙。
掛簽是貼在門楣上的剪紙,上沿貼牢,下面大部懸空,可隨風飄動。掛簽又叫“掛錢”、“掛千”、“過門箋”。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掛千者,用吉祥語鐫于紅紙之上,長尺有颶,貼在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懸也。是物民戶多用之。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者,日小掛千,乃市肆所用也。”山東南部、江蘇北部的郯城、邳縣等地又有套色掛簽,俗稱“換堂于”。其法取五色彩紙剪刻成型,局部刻斷,各部分相互調換、鑲嵌,形成色彩絢爛的裝飾效果。
頂棚花是貼在天花板上的剪紙。中央是一張大型的團花剪紙,四角貼上角花。這種布局俗稱“四菜一湯”。民間新屋落成。新糊頂棚,以及過年過節、辦喜事等都要換貼頂棚花。
炕圍花是沿炕周圍貼在墻上的剪紙。炕圍花的作用不僅是裝飾墻面,還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以團花為主的對稱布局,造成了很強的向心力;完整的裝飾層次加強了室內祥和富足的氣氛,暗示著生活的理想。
3.3特種剪紙
篇6
【關鍵詞】文化圖示 侗族傳統文化 英譯
Abstract: The study on China’s Dong nationality’s folk culture is the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time. This paper, taking China’s Han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bridge, analyzes the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of Dong nationality’s folk language and culture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schema and probes into the strategies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ong folk culture’s publicity materials from the levels of schematic correspondence, schematic conflict, schematic default and schematic mismatching so as to provide some essential help for the elimination of cultural barriers in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used by cultural variety.
Key words:cultural schema, Dong traditional culture, publicity material translation
引言:
通過關鍵詞和主題搜索,當輸入“外宣資料英譯”、“民族典籍翻譯”、“民族文化英譯”、“侗族民族文化的英譯”等詞時,我們從中國知網2000-2012年不完全數據統計獲悉,涉及外宣資料翻譯或英譯的論文有34篇,涉及少數民族文化英譯的論文6篇,涉及侗族語言文化英譯的為0篇。根據筆者對國內研究現狀的分析發現,雖然中國典籍翻譯研究進行得如火如荼,出版了大量優質中國典籍英譯本,但涉及中國少數民族典籍英譯方面的產品較少。同時綜觀作者所在省市涉外侗族民俗風情旅游區,有關侗族民俗風情的譯文也較少,現存的譯文對大家所熟知的侗族文化標識的英譯存在不統一性和隨意性,對侗族民俗文化特有的且不被大家所熟知的文化標識的英譯資料更是微乎其微。因此選擇從文化圖示視角探討侗族文化與西方文化構式的異同,深入研究侗族傳統語言文化的英譯策略,不僅可以彌補民族典籍英譯在侗族方面研究的空白,而且可以為后期侗族典籍的英譯與研究提供有益的幫助和新的研究視角。本文將就此做一些初步探討。
一、文化圖示在翻譯過程中的運用
“ 圖 示 ” (schema) 最 早 是 由 英 國 心 理 學 家 Frederick Bartlett(1932)在他的作品Remembering中提出來的,他認為圖式是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或對過去經驗的積極組織。[1]圖式作為人們從自身的經歷中獲得的一種背景知識,在翻譯的理解與表達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圖示主要分為四類:即內容圖示(關于世界的基本知識);形式圖示(關于不同文體的修辭結構的知識);語言圖示(關于語言詞匯和語法的知識)及文化圖示(關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識)。 博迪(Bedir)也提出了文化圖示的概念,即所習得的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about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language being learned)。[2] 簡而言之,文化圖示是指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識,包括風土人情、歷史背景、民族心理等內容建立起來的知識結構。
語言不僅是信息的載體,也是文化的載體。正如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約翰所說“特定的社會語言是這個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每一種語言在詞語上的差異都會反映使用這種語言的社會的事物、習俗以及各種活動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3] 翻譯,已不僅僅被看做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轉換的模式,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對原語的文化圖式進行正確的解碼,并將其移植到目的語中去,才能有助于譯語讀者的正確理解和語言信息的充分轉換,因此,譯者應該了解語言并使用的“文化圖式”,才能使譯文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
二、侗族傳統民俗文化外宣資料英譯
侗族傳統文化豐富多彩,表現在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原始古樸文明典雅風趣而且帶有幾分神秘;侗族傳統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文化普遍存在于侗族人民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飲食到居住穿著,從文學藝術到,從社會組織到社會生活和生產,從體育到醫藥等等,浩如煙海,獨具特色。由于語言的隔膜,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中的經典作品迄今未能受到足夠的重視與尊重,對外翻譯的現狀更不容樂觀,在多元文化受到高度關注的時代背景下,研究侗族這個少數民族傳統民俗文化的英譯,對增進各民族間以及中外文化之間的溝通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侗族作為中國民族文化標簽的一支,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在進行侗族傳統文化外宣資料翻譯時,必須對其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進行充分而正確的理解,激活內化在記憶中的兩種相關的文化圖式,找到對等的文化信息,然后轉換成目的語讀者所能接受的語言信息,并盡可能保留原文文化信息的表達方式,以達到忠實原文的目的。侗族民俗傳統文化往往涉及其歷史文化、、生活方式、生活習俗、神話傳說等,不一定在英文中能找到相應的表達方式,因此,我們試從以下四個角度,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
(一)圖示對應
不同民族之間之所以能夠相互溝通,是因為不同民族之間或多或少存在共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在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有時會有著共同的文化認知基礎。[8] 例如:侗文化與漢文化就有許多融合或相似之處,而漢文化與英美文化也有不少相似之處。所謂圖示對應就是指用目的語中能準確、全面表達源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的現成的文化圖示來翻譯源語的文化圖示。在這種圖示下,采用直譯法可能是侗族傳統文化外宣資料翻譯相對簡單,而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譯者可以直接在目的語中找到與源語對應的詞匯。如在漢譯英過程中,侗族傳統文化中對于“煙”一詞的描述為“煙作為侗族人民傳統的生活調劑品,對煙具十分講究,素有‘茶三酒四煙八桿’之說。” 所謂的煙具就可直接英譯成“smoking gadgets”;此外,鼓樓(drum tower);侗族大歌(The Dong Big Song)等詞語均可直譯。這些譯文不僅表達簡潔,而且建立在漢英民族相似文化圖示的基礎上,因此有利于跨文化的有效交流、減少文化沖突。
此外,英侗民族因地域條件及經濟發展狀況不同,生存方式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表現為開放流動性與封閉穩定性兩種不同類型。每個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生存繁衍,由此而形成了建立在民族心理基礎上的民族差異。英倫三島四面環水,水產捕撈業在其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魚對大英民族有著不同的意義。而侗族和漢族同為農耕民族,既沒有游牧“馬背民族”的那種疆土擴張意識,也沒有“海洋民族”的那種海外擴張意識。漢族文化和侗族文化均為“內陸型”,但是魚卻是侗族的主要圖騰之一,在侗鄉處處可見魚的形象,以鼓樓的雕飾彩繪最為常見。在貴州黎平、榕江一帶還有一種酷似漢族道家太極圖的“雙魚圖”(Double fish patterns)。在漢族神話中,魚是生殖崇拜的反映,如“鯉魚抱子”(carps bring a son to you),侗族也有同樣的魚文化內涵。所以在翻譯過程中可以直接借用西方文化中與fish有關的詞語進行英譯。至于在侗族人民的心目中,把山、水、火、土、太陽、月亮和風、雨、雷、電都當作神靈,則與世界各民族的神話相通。在翻譯過程中可以直接借用希臘神話中相對應的神進行英譯。當然,直譯法并不是萬能的,也有行不通的時候。例如:“蠻夷之地” ,倘若直接翻譯成“the savage land”,從譯文讀者角度理解,該譯文容易被誤解成“荒原” 或“原野”。 筆者結合“蠻夷之地”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認為將其譯為“the untouched area”較適宜,這樣既不會讓讀者誤解該詞的含義,同時更易于讓讀者接受,從而可以實現有效的文化交流。
(二)圖示沖突
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思維方式上可能有共同點,但由于人們對不同事物所蘊含的象征意義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對同一事物在表達方式上會存在差異,由此導致在兩種文化進行匹配的時候產生沖突。此時我們可以采取交叉法,即用目的語中能表達出源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不同的文化圖示來翻譯源語中的文化圖示。這種方法要求譯者要正確地對源語文化圖示進行解碼,同時又具備大量的目的語文化圖示。下面來探討一下道德義務感和社會責任感在倫理道德實踐上存在的圖示沖突:
儒家的道德人格是在個體充分的道德覺醒的基礎上,自覺地去履行社會倫理綱常,把道德義務感和社會責任感付諸實踐。誠如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舍生取義”則代表了一種更崇高莊嚴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責任感。侗族也有與其相似的倫理道德,不過尚未褪盡其原始氏族文化色彩。侗族的道德義務感體現在“補拉”文化中。補拉組織是遠古父系氏族組織的次生形態,至今仍在侗族普遍存在。補拉組織的功能之一就是履行道德義務。如在補拉的自治規約的五個功能中,第一個功能就是互助功能。從添子到辦三朝酒,到結婚辦喜事,從建房扛樹、樹屋架,到老人過世的治喪,都要全補拉成員出動,并且不計報酬。這種一家有事大家相幫的習俗,侗族叫“尼補拉”,它其實就是一種原始古樸的道德義務活動。侗族補拉成員互助的最高形式是“血族復仇”,它表現了一種“原始形態”的社會責任感。這種叫做“起補拉”的“血族復仇”,是基于外人對本補拉組織的人或物的嚴重侵害而產生的。后來,它與抵抗官府對侗族的迫害、進剿的斗爭又重合在一起,更體現了侗族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責任感。[4]不管西方文化還是中華文化,都有家族的概念,只是在西方文化中,家族是帶資本主義色彩的而中華文化中的家族則更帶有封建意味。不論是在侗族傳統文化還是漢族傳統文化中,世仇都是易結難解,涉及后代子子孫孫的問題。然而在西方傳統文化中,不存在世仇一說,只有血仇。由于受西方傳統文化內涵――獨立的影響,仇恨只涉及本人這一輩。所以在介紹侗族“補拉”文化時,首先宜將“補拉”直接音譯成“Bula”,然后用描述性語言,借鑒現有的漢族傳統文化外宣資料的英譯本中涉及“大家庭”文化的文本選擇性的加工和應用。在涉及“血族復仇”之類翻譯時,筆者從譯文讀者角度考慮大膽借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蒙太古與凱普萊特家族的典故,將侗族文化的“補拉”“血族復仇”英譯為“the feudal culture of Family Montague and Capulet in Dong Nationality”.這樣不僅能有效地表達“補拉”所承載的侗族傳統民族文化內涵,也避開了將“復仇”直譯為“revenge”時呈現出血淋淋的畫面,從而使譯文讀者心理更容易接受。
(三)圖示缺省
由于不同語言所表達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異,有時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文化圖示在另一種語言里會產生缺失或找不到相應的表達方式,在譯者大腦中也無法建立相對應的文化圖示,這時就會出現文化缺省,因此需要譯者清楚地了解目標語國家和譯入語國家所處在的地理位置、風俗習慣、歷史傳統、等方面的差異,結合特殊的文化背景,大膽地對源語進行創造性的翻譯。比如:侗族人民信仰薩滿祖神,侗族各個村落紀念這位薩歲神的活動被稱為“祭薩”,在西方傳統文化詞匯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語,無法用貼切的詞語譯出其詞義內涵,因此將其音譯為“The ceremony of Sa”或“the ceremony of worshiping Sa”,并加注:“the ancestral god of Dong nationality”;侗族特有的巫儺文化,在西方傳統詞匯中也無法找到相對應的詞,則宜將其譯為“Wu Nuo culture”并加注:“the specific religious culture”。除了音譯加注法能夠幫助譯者構建新的圖示外,意譯法也能幫助譯者在保留原文交際意義的基礎上,用簡單描述性的短語將原語的詞義信息譯出來,達到引導解釋新圖示的目的。如侗族傳統木藝手工床:花床可英譯為“well-sculptured bed”;千工床則可譯為“A bed manufactured through more than one thousand days” ;侗族女性始祖“薩”一直是侗族人民崇拜的始祖神,幾乎無所不能,翻譯時筆者避開音譯借用希臘神話的主神“宙斯”,將其意譯為“the female Zeus”。再者,侗族人主要信仰自己近似原創的巫儺文化,有極具的特色“趕尸”、“撐桿立米”、“晃雞定棺”、“巫師喚魂”等標簽,在外宣過程中,宜用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策略來翻譯,上述詞語可分別英譯為“carrying corpse back to the home village”、“using a scale pole to hold up a jar of rice”、“roosters standing fixed on the top of shaking coffin”、“witch master calling back one’s soul”以保留侗族原有的文化特色。
(四)圖式錯位
圖式錯位指的是相似的意義在不同文化中以不同形式體現出來。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價值觀等不同,兩種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會以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類似的觀念。譯者只有較好地掌握不同民族的文化內涵,才能呈現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色彩,而且不會歪曲語言中的文化意象。一般來講,直譯加注或代換法適用于這種文化圖示下的侗族傳統文化外宣資料翻譯。例如,侗族、漢族及西方社會神話中都有關于人類誕生的神話,由于信仰和其他因素,三者擁有不同的人類誕生神話。西方神話堅持是上帝創造了人類;上帝用泥土先造了亞當,再用亞當的一條肋骨塑成夏娃,他們便是人類的祖先。而侗族的人類初生神話類似漢族女媧造人。祖婆薩巴天從自己身上扯下四顆肉痣,變成四顆蛋,然后孵化出人類的祖先松恩和松桑,兩人成親,養育后代,產生人類。筆者考慮到三個民族人類誕生文化的相似性與差異性,采用直譯加注將侗族的人類誕生神話概括性地翻譯成“Sa ba(the god of Dong nationality) made her four flesh moles into four eggs,then the ancestors Song En and Song Sang of Dong nationality emerged out of the eggs.”
不僅如此,侗族神話體系中,還有類似的創世神話。與西方《生物進化論》不同,侗族的創世神話《人類的起源》中,侗族先人用“混沌”(侗語中指似云靄、霧氣、煙光而彌漫未分的物質)的原始物質作為宇宙萬物的最初的元素,然后向生命的不斷進化。侗族神話從個別具體的事物入手,敘述沿著卵(神話人物棉婆孵的蛋)或由樹蔸白菌蘑菇蝦子額榮(浮游生物)七節松恩(人)發展,構建了一個初級的、幼稚的發展鏈條,鏈條中的部分環節的代表物仍能在當今找到活體,有的則已無跡可尋,所以在英譯時不能直接搬用西方生物進化論中約定俗成的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筆者傾向堅持保留侗族生物鏈的特殊性對個別詞采用音譯附加類別詞的翻譯方法,將其英譯為 Egg (or Stump) Trametes AlbidaMushroomShrimpErong(kind of plankton)QijieSongen(ancestor of Dong nationality)。由于侗族沒有文字記載,只能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將文化和史詩傳承,在這個過程中時間跨度巨大,需長時間地溯源才能解決根本問題。所以,譯者只能對上述生物進化鏈進行嘗試性翻譯。
三、結語
綜上所訴,在進行侗族傳統語言文化外宣資料英譯時,針對不同類型的侗族傳統語言文化,從不同的文化圖示視角,遵循不同的原則:侗族語言文化與漢語語言文化及英美語言文化相同或相似,既文化圖示對應,可采用直譯法或半直譯附加意譯的翻譯方法;侗族語言文化在英美語言文化中難以找到內容形式完全一致的表達,既文化圖示沖突或文化圖示差異,可采用套譯法、直譯附加類別詞法、意譯法,直譯加注法等;侗族語言文化在英美語言中找不到相應的表達方式,既圖示缺省,譯者可以大膽創新,對文化缺省的翻譯進行文內、文外補償,文內直譯,有關文化缺省的說明則放在注釋中或結合語境采取意譯。但是,譯無定法,譯者應在明確外宣資料旨在盡可能的介紹給英語讀者的前提下,既忠實于“侗族傳統民俗語言文化的核心”又不一味地采用“歸化”,更好地傳播侗族傳統民俗語言文化。
【參考文獻】
[1] Bartlett, F.C. Remembering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 Bedir, Hasan.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rough cultural schema [D]. Adana: Cukurova University,1992.
[3] Lyons, John: Sema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P 30
[4] 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 蔣林平,石紅梅,蔣和舟.本土文化對外傳播英語翻譯與教學目的論――以湘西地區為例[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 2011,(4),27-29.
[6]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7] 劉明東.文化圖式的可譯性及其實現手段[J].中國翻譯,2003(2).
篇7
關于文化素養,它所涵蓋的內容比較多,范疇比較寬泛。但是普遍認為文化素養就是指人們平時所習得的知識、技能,由此形成的正確的認識、觀念和價值觀,以及正確的待人處事態度和方式等方面的的復合性整體。知識、智能、心理素質、公共意識和環境意識都是文化素養的一部分。體育文化素養就是指人們平時所習得的體育知識、技能,由此形成的正確的體育認識、價值觀,以及正確的待人處事態度和方式等的復合性整體。再教育領域,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講,就是人們在先天自然因素(生理方面)基礎上通過環境與體育教育影響所產生的后天社會因素(精神方面)及其體育能力等品質相結合而形成的人的一種體育素質。它包括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技能、體育個性、體育品德和體育行為六個方面。體育文化素養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廣域概念,其構成要素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體育知識是基礎,體育意識是動力,體育技能是重點,體育個性是關鍵,體育品德是靈魂,體育行為是目標,它是人的體育文化水平的反映。
二、全民健身事業要求體育健身市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教育
現代社會隨著社會變遷速度的加快,教育的作用和影響力日漸突出,時間和空間的廣延性在加大。在教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社會變遷帶來的諸多影響,教育的發展也呈現出諸多不利的方面。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壓力的加大使人們的體育意識逐漸淡薄、從事體育運動的能力在逐步下降、體育文化素養逐漸降低,致使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迅速下降。實踐證明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適應我國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它對我國社會整體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那么,在提高國民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的發展之路上也要接受科學發展觀的引領和指導。對體育健身市民進行文化素養教育更應該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提高體育健身市民的體育參與程度和體育行為,進而提高身體素質和身體健康水平,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奠定強大的身體和教育基礎。進行對體育健身市民進行文化素養的教育意義重大。在體育領域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的意義和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提高國民健康和體質,豐富人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用巨大。全民健身綱要的大力實施,促進了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民體育參與的高漲。我國的體育事業才能更好的向前發展,才能真正的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道路上邁進,人民的體育參與意識和體育文化素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發揚,體育才能更好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利用體育健身這個平臺,在提高體育健身市民健身能力的同時,對市民進行文化素養教育,從而達到提高體育健身市民文化總體水平,促進和諧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三、對體育健身市民進行文化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
篇8
【關鍵詞】民族文化因素;動畫設計;應用
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外動畫的大量引入,國外動畫形象在中國年輕一代生活中的滲透和影響成為不容回避的社會現實,中國動畫藝術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階段,我們更應該提倡中國動畫的本土化,以一種對這個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古老民族現實的生存狀態和文化狀態的熱切關懷,并結合時代的發展,繼承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文化和民間藝術傳統,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形象,并作為一種文化戰略去開拓國內外的動畫市場。
一、動畫藝術創作的基本元素
討論動畫藝術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應用,首先需要對動畫藝術創作的基本構成元素進行分析和描述。從畫面內容的構成看,動畫創作的主要基本元素有:角色設定、場景設定和色彩設定。
(一)角色設定
動畫藝術創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動畫片中的角色不必拘泥于日常所見或慣有思維的人或物的外形,這就為創作者提供了極大的發揮空間,沒有了現實邏輯的拘束,作者可以大膽的想象和創造。動畫藝術可以通過動畫片中形象和情節反映客觀的審美價值,同時也會表達出動畫創作者對它們的主觀態度川。但動漫角色作為片中矛盾沖突的主體和情節的軸心,這些角色的造型必須能與劇本情節的發展產生緊密的聯系。在此基礎上,經過創作者大膽的夸張和幻想,動畫藝術中的角色往往能夠擁有更加鮮明和獨特的個性,比如在《玩具總動員》當中,就是由兩個玩具擔任主角―老式的牛仔布偶胡迪和另一位被定義為宇宙英雄的塑料玩具巴斯光年,他們在故事的安排下,被賦予了不同的角色性格,一個機智聰明,一個勇敢堅強,但卻互不服氣,從而產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搞笑劇情。
(二)場景設定
動畫場景在動畫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離不開故事的情節演繹、角色的矛盾沖突,并且為故事發生的地點和角色表演的氣氛起到不可或缺的烘托渲染作用。場景的造型和形式,直接體現出畫面的空間結構,也為整部動畫奠定了時間與空間的基本背景。動畫場景的概念屬于造型藝術的范疇,也是一種電影語言。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對空間的襯托,而是在特定時間內對具有某種功能的特定空間。和角色設定一樣,場景設定也不受現實邏輯的條條框框的拘束,可以任由創作者自行發揮想象,比如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在《天空之城》中,就繪制出了一個神奇的空中島國拉比達,它飄浮在令人無法企及的云海深處,里面蘊藏著巨大的寶藏。
(三)色彩設定
色彩是構成畫面基本格調的重要元素之一。色彩是獨立的語言,具有人類共同的感知和心理體驗,可以使人產生聯想,并喚起人的精神共鳴。人們對色彩的感受來自于自然界的客觀存在,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與實踐中對不同的色彩也逐漸形成了某些特定的含義、感受和心理反應。畢加索就曾經指出,色彩,就像面容,會隨情感而變。動態的畫面在構成元素上與平面靜態畫面有很多共同之處,但動態畫面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運動的,這種運動使色彩在動畫的表現中除了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之外,更加強了色彩對情緒的催化作用。
二、傳統民族文化因素在動畫設計中的應用
(一)發揮民族文化在文化觀念轉型中的作用
加強民族文化資源在動畫產業開發中的運用,可以避免一些民族群體面臨其文化主體地位不斷被消解的社會風險。同樣,以動畫作品的傳播作為民族文化表現的載體和平臺,可以強化民族文化在中國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從而增強受眾對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或使古老、沉寂的民族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文化研究和主流價值認同中的顯學。
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十二五”時期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線。動畫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業態,是低碳型、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將起到愈加突出的作用。伴隨著動畫產業經濟功能的不斷強化,其作為文化產品所具有的意識形態屬性,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觀傳播性質,所承擔的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功能,都將在發展觀念的轉型中進一步凸顯。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核心是轉變觀念,這也對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提出了觀念轉型的進一步要求。
(二)提高民族題材動畫作品的國際接軌能力
文化產品的生產、交換、消費與其他物質資料生產不同,在其作品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滲透著社會意識形態屬性,動畫產品也不例外。因此,在動畫產品的內容創作環節,對作品內容的核心價值觀的表達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在以往的中國動畫作品中,尤其是以民族文化為題材的動畫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均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作品的主流價值觀,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揉合了儒家的“仁者愛人”“忠恕中庸”、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因果報應,與人為善”等學說,整個社會孕育了一套特有的文化傳統和體系,這一內容體系在進行文化傳播時,因為文化“語境”的差異和鴻溝,難以為全球受眾所接受,而西方發達國家的商業動畫作品,往往以全人類共同關注話題,諸如環境問題、貧困問題、人類未來問題等作為核心價值觀,這樣一些題材內容文化產品更易于使文化產品變成普適性的人類共同需求的精神產品。
(三)樹立表現形式服務于創作的觀念
在中國商業動畫長片創作中,觀眾常看到美國式的造型與套路似的運動規律及典型日本動畫式的停格剪輯鏡頭。在中國藝術動畫短片創作中,常看到把中國的京劇或皮影的老形式、舊題材原封不動地用新媒體的形式搬上銀幕。這種簡單的“拿來主義”足以說明動畫創作隊伍存在著一種藝術投機心理和日益膨脹的浮躁情緒,用外國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來標榜作品的時代性,實際上已經喪失了自己民族藝術的表現語言。而動畫片創作中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應是服務于作者創作的一種元素,不是為了表現民間文化而形成的束縛。這樣的作品既不具備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又缺乏真正的民族文化的時代性特征。
美國迪斯尼動畫片的可貴之處在于,對于不同主題的需要,他會以獨特的方式去表現,而不是套用現成的方法去解決,這種獨特的解決方法來自于創作者對主題深刻而獨到的理解和認識,以及對各種表現手法的嫻熟運用。
結論
總之,反思國產動畫電影中傳統文化缺失的問題,將多年來被我們忽略與遺忘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重新挖掘,只有汲取了足夠多的養分,中國動畫才能夠成長,才有可能創作出獨具民族特色的動畫電影,續寫曾經的輝煌。
參考文獻:
[1]薛婧,劉行芳,徐亞蘋.數字動畫廣告中民族文化元素的應用[J].新聞知識,2014,03:45-47.
[2]喻雙.當下中國動畫發展中民族傳統文化表達的錯位[J].文學教育(上),2014,04:108-109.
篇9
一、民族民俗文化的價值
所謂民俗,就是民眾的一種獨特的、重復的生活方式,來自民間,生存于民間。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與自然的長期的自由自覺的交往活動中所積累和沉淀下來的具有繼承性的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民俗文化以多樣的表現形式和傳播載體,深深地滲入在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衣食住行到民族興衰,天心民意,人間世象,無一不在民俗文化中得到折射。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留在現實中的記憶,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每一個民俗背后都烙刻著那一個深深的記憶痕跡。在民俗文化中,“民”性、民族性、大?性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醞釀了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這種民俗文化上的多樣性,為我們研究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筑藝術以及其他藝術提供了豐富的文獻和實物的佐證,也是我們發展特色文化的重要資源。我國很多少數民族是民俗文化豐富的地區,且多處于自然存在狀態。這一原生態的民俗文化特征,一方面使它具有了獨特的文化研究價值和文化開發利用價值,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在流傳過程中的變異和失散。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目前一些地區對民俗、民族文化的保護力度不夠,使其資源處于艱難的境地,加之外來強勢文化的滲透,對這些別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巨大的沖擊。許多地區的人們已經在服飾、建筑、風俗習慣等方面逐漸淡化,不少民俗資源已經改變了原有的文化特征,有些甚至瀕臨消失。有效地保護、合理地開發和更好地利用民俗文化資源推動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史許多擁有這些資源的地區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民族民俗文化對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的意義
1.民族民俗文化的地位
中國史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產生和積累了豐富的民俗文化,讓我們得以從中追尋到祖先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足跡。民俗文化作為我們的母體文化,是我們民族精神情感、道德傳統、個性特征乃至民族凝聚力、親和力的載體。民族民俗文化作為民族地區最具特色的文化,以其社會性、多樣性、地域性、傳承性、變異性、時代性等特征,豐富的內涵和多彩的形態為我們展現著民族發展的歷程和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是我們發展文化事業,推進民族地方文化產業建設的重要資源。
2.民族民俗文化在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民族民俗文化在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中的作用及其工作意義是深遠的,圖書館應該努力做好民族民俗文化實物搜集、整理、保存與開發利用工作,這是創特色館藏、特色服務的重要途徑。
民族民俗文化的搜集工作重要性,還體現在它能為地方決策機構提供科學參考依據。在當前改革開放大環境下,如何利用本地區特有的優勢來振興地方經濟,成為各地政府部門優先考慮的課題。因此,各地政府在制定各種發展規劃時,必須充分了解本地區自然環境、資源狀況、各產業部門特點,民族風俗、文化以及不同時期的方針政策、成就、經驗、教訓和社會各個領域的重大進展信息,分析得失,地方文獻正是這些信息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保護和弘揚民族民俗文化是圖書館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民族民俗文化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具有巨大的塑造、規范、引導和凝聚作用。民族民俗文化記錄和反映的是這一地區的民族風俗、風情、民族人文景觀。民族的風俗文化對于同一家鄉的人來說格外有親切感,感染力、說服力特別強,從而激發他們愛祖國、愛家鄉,建設美好家園的精神力量。搜集、整理民族民俗文化,為合理開發利用當地民俗文化提供詳實的資料,是圖書館文獻工作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職責。民族民俗文化是反映當地民族一定政治、經濟、文化、風土人情等情況的文獻資料。對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建設特色文化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怎樣做好民族民俗文化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1.從事收集整理民族民俗文化整理的圖書館人員應具備的素質
搜集資料是一項十分艱苦、細致的工作,因此,首先要建立一支有一定的政策理論水平,有一定分析鑒別能力,有扎扎實實、埋頭苦干、不圖虛名、不怕吃苦的實干精神,熱愛圖書館事業、具有奉獻建設的搜集資料隊伍。這支隊伍在征集地方民族文獻工作中,首先要具備高度的使命感和奉獻精神,要了解民族風俗文化對促進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認識征集民族風俗文化資料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向社會宣傳征集民族風俗文化資料。主動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征集民族風俗文化的工作,介紹征集民族風俗文化的范圍、內容及其重要性,有政府主持征集地方民族文獻的工作落到實處。
2.收集整理民族民俗文化資料的途徑和方法
篇10
關鍵詞:錫林郭勒;旅游;游牧文化
中圖分類號:F590.7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160-02
一、錫林郭勒民俗文化資源
蒙古,《舊唐書?北狄傳》作蒙兀,《新唐書》蒙瓦[1]。居住在中國東北額爾古納河流域,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后蒙古這一名被世人所認,蒙古民族的歷史也開啟了新的一頁[2]。錫林郭勒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蒙古族歷史文化的中心地帶。蒙元時期,這里曾是蒙古帝國政治中心,始建于1256年的元上都遺址就位于現在的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3] 。錫林郭勒是蒙古語,意思是丘陵上的河。盟是源于清朝時期的會盟,蒙語楚古勒干的漢語翻譯。歷史上的錫林郭勒由五個部落組成,由西向東為蘇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納爾、浩濟特、烏珠穆沁。各分左翼、右翼兩旗。旗是清朝時期的行政、軍事單位。1958 年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盟合并成錫林郭勒盟。
現在的錫林郭勒盟包括北部的蘇尼特、阿巴嘎、烏珠穆沁部落和南部正藍旗、鑲黃旗、正鑲白旗、太仆子旗等察哈爾部落。察哈爾部落自始就是達延汗的直屬部族[4] 。這些部落雖然在歷史上有游牧變遷的情況,但在錫林郭勒這快土地上生產、生活了幾百年,傳承了蒙古族的古老民俗文化,尤以游牧文化、博克、長調著稱于世。所以本人認為錫林郭勒文化從文化淵源上看是多元游牧文化,是一個沒有間斷過的完整性文化;是從汗庭文化到哈喇楚文化匯溶的生態文化。
錫林郭勒盟位于內蒙古中部,是目前為止保留傳統游牧文化完整的地區,這里的草原是世界聞名的大草原之一,這里的牧民還保留著傳統游牧文化,他們祭祀、居住、飲食、節慶等方面的文化與八百年前的沒有多少變化,可以說從物質文化到精神文化都仍然保留著淳樸、古老、自然的內涵。在傳統禮儀、民族服飾、飲食文化和祭祀、民居、歌舞、婚嫁、節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是現今保留蒙古族傳統游牧文化最完整的地區。這種完整和在其他地區從人們的記憶里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就是現在錫林郭勒民俗文化的特點和她的可貴之處。
民俗是人民大眾創造、運用、傳播的生活文化[5]。那么,錫林郭勒民俗文化就是在錫林郭勒境內生產生活的民族所創造、運用、傳播的生活文化,但現在錫林郭勒境內有二十多個民族在生活,以誰的民俗為主呢?這里主要論述對象是以察哈爾部落、烏珠穆沁部落、蘇尼特部落、阿巴嘎部落為代表的原著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因為錫林郭勒地區是蒙古族歷史上占有特殊位置的地區之一,這里的民俗文化不但有蒙古族傳統文化、還具有獨特的地區性特點,這里的“歷史、自然環境、家庭生活結構、語言的一般特征、村落模式、宗教以及藝術和服飾風格等等”[6] 都與其他地區有明顯區別,我認為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歷史面貌。
二、錫林郭勒旅游資源
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一種現象及關系的總和。旅游的基本目的是:消遣和增長知識[7]。
文化旅游系指人類記憶中一種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的“圖景”或“地方特色”,是這種生活方式的殘余[8]。這里談到的是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和地方特色,那么錫林郭勒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以錫林郭勒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為基礎所采取的或所創造的,具有錫林郭勒文化、旅游與一體的符號及行為方式。她的特點應該是以錫林郭勒地區生活的察哈爾部落、烏珠穆沁部落、阿巴嘎部落、蘇尼特部落、浩奇特部落的歷史,民俗、生產、生活方式的特點為“圖景”和符號的民俗事象性文化活動。
當今的文化旅游在旅游業中屬于高層次旅游,旅游者的目的較明確,要求也相對高。文化旅游是和當地民俗民風分不開的,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就是給游客展示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讓他們了解和滿足對這一文化的好奇和求知心理,甚至神秘感。本人2009年8月份,在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實訓基地――錫林郭勒九區灣旅游度假村親眼見到來賓排隊大喝迎賓隊伍所敬的銀碗酒的場面。如果換個其他場合肯定人人都躲著,但現在人人都等著哈達和奶酒,為什么?文化在吸引,禮節在作用,人們很愿意接受。
三、錫林郭勒民俗旅游資源
如上所述,錫林郭勒民俗資源是比較豐富、從民族學、民俗學的那個角度去說都比較典型的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具備地域文化的特點,我在這里想談點地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和地域文化作為稀缺資源和經濟的關系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當然主要是從旅游業的角度去觀察和論述。
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9]。根據這個論點我們可以研判錫林郭勒民俗文化資源是對錫林郭勒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或稀缺資源,是一種有型載體的無形資產。本人為什么說,民俗是有型載體的無形資產呢?因為民俗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創造、運用、傳播的生活文化,她本身不具有資源的特性和產生經濟效益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是有型地存在著,她的文化內涵是無形的,如果想把這個資源產生經濟效益或作為一種資源對經濟產生影響時必須通過一種模式,這個模式應該是旅游。確切地說民俗文化旅游。如果在旅游活動中把當地民俗作為一種產品來做她就可以成為一種資源,而且是稀缺資源,這種稀缺資源是唯一的,不可多得的。問題的另一方面是游客能不能接受的問題。民俗和文化是有區別的,把另一種民俗,讓人接受是很難做到的事情,但不是不可能,只不過在于什么做的問題,采取的方法是揚棄,把好的呈現給游客,這就要做到精品。把我們錫林郭勒民俗文化作為資源,當成資產,那我們的旅游業的前景和經濟效益是相當可觀的,因為,“資產的內涵是經濟資源”[10]。錫林郭勒文化有她的特色,也就是說,錫林郭勒的特色文化,有敖包文化,那達慕文化、博克文化、察哈爾奶食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民間祝頌詞文化、長調文化等方面與其他地區相比相對完整;這是世人所認可的。
近幾年,隨著建設文化大盟工作的深入,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回復有了可喜的成果,特別是在旅游業取得有明顯的成效。據有關資料介紹,錫林郭勒盟旅游資源分類主類共8類,亞類有45類,基本類型有65類,單位有186之多。其中屬于民俗、文化類型的有主類4類,亞類有11類,基本類型有34類,單位有108處。從評價等級來說五類兩處,四類兩處。其中屬于民俗、文化類型的各1處。三類的共有19處,其中屬于民俗、文化類型的15處。我們從分類和評價等級來說,旅游資源屬于相當寶貴的,屬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我們只能通過開發、挖掘來豐富這些資源的文化內涵,趨于完善。
元上都是元朝建立后的第一個都城,他比北京作為都城的時間還早,被稱之為“擁抱著巨大歷史文明的廢墟”,根據馬可波羅記載,是當時世界矚目的大都會。學者們認為,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鮮明的地域風格以及樸實性、地域性、神秘性與充滿人情味等特征對旅游者產生巨大吸引力,已成為國際旅游發展的趨勢。那么我們的元上都作為文化遺產怎樣展示她的文化內涵?以及她的神秘性?來產生巨大的吸引力。現在元上都遺址里有――殿的主址和八百年老榆樹外,配套建設了浮雕、敖包。更有意義的是2009年請來了查干蘇魯德以及祭祀模式。我認為,我們的元上都還應該有她的博物館或展廳,這里有文物、數碼復原影像(圖)、繪畫、雕塑、影視作品等。還有忽必烈的夏宮――從1337年始,在上都的失剌斡耳朵(黃宮)舉行盛宴。現在可以恢復成旅游產品。在元上都遺址周邊一定距離內還應有1~2個牧戶群,展現蒙元時期的白馬群和牛羊成群的景象。飲食、樂舞、禮俗、服裝等方面復原蒙元時期的盛況。
在元上都申遺工作方面需做文化遺產的搶救性工作,這里所說的文化遺產是指在游牧時代所創造出來的文化財富,而不是現代社會中新產生的民間文化。如舞臺化的查瑪舞、博克舞、服裝表演等。
蒙元文化苑的完善,貝子廟的修繕和廣場的維修、錫林九曲灣、希日塔拉度假村等都是圍繞蒙古族傳統文化來進行的。但是在軟環境方面還有待更進一步挖掘、開發和規范。
蒙古族有崇九尚白之俗,以九為吉,以白為潔。如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時建九腳白旗;忽必烈后元朝皇帝每歲六月二十四日駕幸上都祭祀,用牲畜九頭(馬一匹、羯羊八只)等傳統習俗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旅游產品。所以我們應該力爭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或建立一種新的旅游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中國北方民族關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269.
[2]特木勒.錫林郭勒蒙餐文化初探[J].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學報,2007,(1):11.
[3]呼日勒沙.草原區域文化分布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248.
[4][日]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88.
[5]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4.
[6]孫秋云.文化人類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6.
[7]中國旅游文化大詞典[K].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1995;唐宇.旅游學概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8]于嵐.文化旅游概念不宜泛化[J].北京第二外語學院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