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搭配范文
時間:2023-04-05 16:25: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詞語搭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引言
語言作為一個社會的交際工具,具有一套明確一致的規范。語言使用者在這種共同遵守的、習慣化的語言規范下表達或接受信息,才能交流思想感情達到相互了解。然而,好奇心理常常使人們對出現頻率高的語言形式失去“注意價值”和“記憶價值”,因而言語的發出者為了吸引接受者的注意力,往往會有意識地違反這種語言規范,創造性地損壞習以為常的標準,采用一些“不合情理”、“不合語法規則”的新鮮語句,使接受者體驗從最初的模糊不解到思路回轉、遷引聯系后的“豁然開朗”的過程,“把我們從語言對我們的感覺所產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脫出來”(特倫斯?霍克斯,1987),同時取得好的修辭效果。這種可稱為“突出”(foregrounding)的語言現象可發生在語言的各個層面,如語音層、字音層、句法層、詞匯層、語義層,甚至是在方言、語域中出現(胡壯麟,2001)。本文主要從詞與詞之前的橫向組合入手,討論詞匯層面上的異常搭配現象。
詞與詞之間的搭配是受到語法限制和語義限制的。合乎語法規則和語義規則的是常規搭配,反之,則是異常搭配。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異常搭配是用詞不當,會影響到語言交際,但實際上把這種有意沖破搭配規則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則會產生“別有洞天”的修辭效果。語言環境對理解語言至關重要。早在20世紀30年代,Malinowski就提出“context of situation”,他認為,語言是“行為的方式”即“言有所為”,不是“思想的信號”即“言有所述”。“話語和環境相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語言環境對于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彭利元,2008)。后來Firth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觀點,把“context”的含義加以引申,認為不僅一句話的上句或下句、一段話的上段或下段是“context”,而且語言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也叫“context”(朱永生,2005)。由此可見,結合語境來詮釋語言,對理解詞語的異常搭配非常重要。接受者借助語言環境,包括所提供的上下文聯系和非語言環境,如社會場合情景、文化語境等,發揮想象和聯想,將這些看似令人費解的組合重新加以詮釋以達到理解并交流的目的。同時,異常組合的“異常修辭效果”也只有建立在語境的基礎上才能得到認可。反之,它們也只能保持語法或語義的“不合常理”“不合邏輯”而無深義。
二、語言語境和詞語的異常搭配
語言語境是語境的狹義層面,指言語內部環境,包括口頭上的前言后語和書面的前后文的關系。語義學認為孤立的詞語只有詞典意義,不能表示信息的豐富內涵。某些詞語,看似文不對題,或某些詞語組合搭配看似矛盾,但聯系了一定的上下文理解,其深層含義往往比“常規搭配”更具有注意價值和記憶價值。
(1)I had no outlook,but an uplook rather.My place in society was at the bottom.我沒有人生觀,倒是有“向上爬觀”。我在社會上處于底層地位。(Jake London:What Life Means to Me)
“uplook”是對前文“outlook”一詞的仿擬,沒有“outlook”這一常規詞,“uplook”無從理解,但正是“uplook”這個詞使語言顯得非常生動,表現出詼諧幽默的意味,取得了新奇別致的效果。
(2)The interview lasted for an endless morning,I got quite exhausted.
根據常識我們知道“morning”不可能“endless”,但聯系上下文我們可以得知是“interview”把人搞得“exhausted”,因此有了感覺上時間的“endless”。言語者把有限和無限的東西放在一起,形成矛盾修飾,形象地表達了interview的壓力和疲憊。
這樣的組合搭配不僅在形式上以超常新穎的面目吸引我們,而且對語言所表達的內容起了積極作用,使我們在詮釋其異常性的同時,更好地理解了作者“如此用心”的深意。
三、非語言語境與詞語的異常搭配
非語言語境指外部語境,它包括社會歷史背景、現實社會環境,包括時代、民族、地區,以及其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同時還包括地點、場合、對象,以及使用語言的人物、身份、處境、心情,等等。在理解詞語的異常搭配的過程中,非語言語境起著重要作用。因為異常搭配的創造是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言語者或作者不是憑空隨意將兩個毫無關聯的詞語拼湊在一起,他們必須根據具體語言環境,根據某種文化根源的理據,根據他們當時的心情等“有感而發”,只有將詞語的異常搭配結合語境考慮,才具有語義價值。所以特殊語境是詞語異常搭配的基礎,也是檢驗其修辭效果的條件。下面我們分別來看兩個例子。
(3)雨輕輕淌,朱紅色的窗,我一生在紙上被風吹亂;夢在遠方,化成一縷香,隨風飄散你的模樣。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花落人斷腸,我心事靜靜淌。(方文山,《臺》)
歌曲描寫了一對夫婦在戰爭歲月中的心態和感受。這一小節中人的“一生”與“在紙上”“被吹亂”組合到了一起,這就要和外部語境聯系起來理解。“一生在紙上”,根據具體語境可以有兩種含義:其一,“我”因為連年征戰,無法與家人相聚,只能以鴻雁寄書,互通消息,所以本應相親相愛的年華都在信紙上流逝了。其二,“我”一生功名事業何在?一是皇上圣旨;二是排兵布陣的地圖。也只是紙而已。“笑容”按常規搭配,我們只會和可愛、甜美,或陰險、狡詐等連用。而歌詞中“笑容”與色彩詞“泛黃”連用是一種異常搭配。但這一搭配是基于客觀基礎和文化心理基礎構成的外部語境。言語者和接收者都具有這樣的文化共識:年華逝去,信件會泛黃,人也會老去。這為實現這個異常搭配的特殊修辭效果提供了條件和可能性。這一異常搭配生動地表現了曲中人回憶的模糊如同來往的信件泛黃一般,也表現了二人年華逝去,只余下空空相思。這讓聽者感同身受,產生共鳴。
(4)The talk about raising taxes was a red flag to many voters.
此句中,“the talk was a red flag”是異常搭配,在語義上是不合邏輯的。red flag來自西班牙斗牛的民俗,人們用紅布激怒公牛。該搭配通過文化背景知識讓人產生聯想,形象地表現出“關于增稅的談論”對選民的刺激,就像red flag對公牛產生刺激一樣。這一聯想離不開red flag所處的文化背景,就這個異常搭配的創造而言,它不僅服從于具體語境,而且服從于文化指令,將語義寓于某種形象之中。而就其效果來說,正是文化為我們提供外部語境,使我們把握這個異常搭配的實際意旨。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非語言語境中文化語境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當今社會中出現的許多新穎的詞語異常搭配也是社會文化語境的一種體現。也只有透過社會文化這面透視鏡,我們才能揭示出這些新鮮詞組隱藏在不合理的字面意義下的合理性。
四、結語
孤立地看一個詞、一個句子,是無法真正把握其語義的。語言運用得好不好是對語境而言的。創造者為了達到某種修辭效果,創造某種突出價值、偏離語言常規的組合方法和規范,對語言進行創造性的再組合,其過程離不開語言本身的語境和外部語境的參與。同樣,在接受者對這些改造后的搭配組合進行意義的重新建構過程中,也必須結合各種語境所提供的信息,將這些看似費解的詞語后的語用意義挖掘出來。從中也可看出,異常搭配絕不是胡亂搭配,絕不是脫離語境一時興起而玩的文字游戲。它的產生和運用只能在特定的語境中,否則那就成了真正的“異常”了。
參考文獻:
[1]特倫斯?霍克斯著.瞿鐵鵬譯.結構主義和符號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2]朱永生.語境動態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彭利元.走出扶手椅,邁向田野――馬林諾夫斯基語境論發展評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9).
[4]彭增安.語用?修辭?文化[M].學林出版社,1998.
[5]白健.文學語言的“陌生化”與詞語的超常搭配[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3).
[6]曹京淵.異常搭配的語義語用分析[J].福建外語,2000,(3).
[7]鄭榮馨.語言得體藝術[M].書海出版社,2001.
[8]衛乃興.意義共享與非詞語化[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5).
[9]Firth,J.R.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1951[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10]Sinclair,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篇2
關鍵詞:詞語搭配;對比分析;表達能力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1-0096-01
詞語搭配(collocation)為一種語言提供了形象、生動及準確的表達法, 也為研究一種語言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詞語搭配是構成一種語言最主要的有機成分, 也是反映該語言特點的最重要的語言現象之一。長期以來, 詞語搭配是語言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按照詞與詞之間組合搭配的緊密程度,將詞匯搭配分為三類。第一類:自由詞組(Free combinations)是人們在說話時為了表示某個概念而把詞按語法規則臨時搭配起來的詞組。(e. g. want a car)第二類:搭配(Collocations)名詞不受限制,動詞受限制,動詞只能和某些名詞有固定形式和固定意義。(reach an agreement)第三類:成語( Idioms)是語言中單詞的固定詞組的一種形式,結構定型,動詞和名詞搭配受到嚴格限制。典型的英語詞語搭配由名詞、形容詞、動詞和副詞組成,分為七種類別。英漢語在詞語搭配上既有共性也有區別,下面將對比一下它們在詞語搭配上的異同點:
一、英漢詞語搭配的相同點
1.英語詞語搭配/動詞+名詞和漢語中表示支配關系的述賓結構相同。
2.英語詞語搭配/形容詞/名詞+名詞與漢語中表示限定關系的偏正結構相同。名詞作定語,反映了當代英語簡略的走向,但這類搭配譯成漢語時,有時要做些調整。
3.英語詞語搭配/名詞+動詞,與漢語中的主謂結構相同。
4.英語詞語搭配/副詞+形容詞與漢語中的形容詞能受副詞的修飾相同。
5.英語詞語搭配/動詞+副詞與漢語中的動詞能受副詞修飾/副詞+動詞不同。
6.英語詞匯搭配/形容詞/名詞+名詞與漢語中表示限定關系的偏正結構相同。
可見,英漢詞匯的組合搭配在結合上是基本對應的,這種結構上的對應性有利于學習正遷移的發生,但學習者還應同時注意英語詞匯搭配的特殊用法。
二、英漢語對應詞在搭配習慣上有很大的差異
語言是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語言的任何可接受的慣用法都是約定俗成的。任何語言都非常注重搭配,運用語言時搭配不當實際上就是違背了人們的語言習慣。其中包括形容詞與名詞的搭配習慣不同,.動詞與名詞的搭配習慣不同等。
1.形容詞與名詞的搭配習慣不同。
2.動詞與名詞的搭配習慣不同。
3.單位詞(unit noun)搭配習慣的異同。就言語習慣而論,漢英語的/單位詞既有相似點,也有差異。
4.英漢語詞匯的引申義搭配不同
三、英漢詞語搭配差異產生的原因
1.英漢詞義項的多寡。雖然搭配能力的強弱與義項的多寡有一定的聯系,但不是絕對、唯一的聯系。 這只是決定詞語搭配能力強弱的一個因素,僅憑這一點不能得出英語詞語搭配能力強,而漢語詞語搭配能力弱的結論。
2.英漢詞語義的寬窄。英漢詞語義的寬窄與詞語搭配密切相關。有的詞語義寬,搭配能力強;語義窄,搭配能力弱。漢語詞總數量在七萬左右,而英語詞最少也在五十萬以上,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漢語對世界上千變萬化的事物進行生動、細致地描寫與表達。
3.英語用詞精準性和漢語用詞籠統性用詞的精準或籠統直接影響詞語的搭配能力。用詞籠統則搭配能力強,用詞精準則搭配能力弱。首先,本族語為漢語的人重整體、重意合、重直感的思維方式反映到語言上表現為用詞籠統;相反,本族語為英語的人重邏輯、重推理、重形和的思維方式反映到語言上則表現為用詞精準。其次,英語詞匯量大,其中有大量的借詞。
四、結語
英漢兩種語言在詞義項多寡、語義寬窄、用詞傾向及思維模式等方面均存在種種不同, 而這些不同使英漢詞語的搭配存在著巨大差異和不對等。英漢詞語搭配既有許多共性,同時又各有特點,它們在結構形式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詞語的搭配要受到語法規則的支配,但在搭配方式上有迥然不同,這就要求英語學習者在結構客體方面盡量順應目標語。漢語搭配的經濟性和模糊性對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的英語表達有很大影響。了解英漢搭配的不同特點,順應英語表達特點對于提高英語表達能力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基于語料庫;詞語搭配;高頻名詞;對外漢語教學
一、詞語搭配研究的背景與內容
20世紀中葉以來,語言研究理論與方法突飛猛進地發展,這不但使得語言學成為一門領先的科學,而且也催生了詞語搭配研究的日益精密化,這不但表現在理論的革新上,還表現在研究方法與手段的信息化與現代化上。詞語搭配是當今語料庫語言學最為活躍的領域,在語言學研究領域中處于中心地位。那么如何界定詞語搭配?被稱作詞語搭配行為之父的Firth把搭配定義為:“習慣一起出現的詞語。”(洪榮豐,2009年)但這一定義太籠統,似乎只能靠語言學家本身的語感和直覺,缺乏真實的數據來驗證其想法。Sinclair(1991)將其定義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在文本中短距離內的共現。”這個定義比較寬泛,適用于基于大型語料庫的詞匯搭配研究。衛乃興(2002)則認為:“詞語搭配是在文本中為實現一定的意義從而以一定的語法形式因循組合使用的一個詞語序列,構成該序列的詞語相互預期,以大于偶然的幾率共現。”從一般的語言教學與研究角度看,他提出的搭配概念更具可操作性。
關于詞語搭配研究,傳統的方法多基于直覺,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新弗斯學派的詞語學方法,米切爾等人的綜合法,韓禮德和哈桑的篇章銜接概念,博林杰等人的慣例化搭配研究。這些靠語言學家個人直覺進行的詞語搭配描述,其效度、深度、廣度都往往有限。因此,隨著語料庫語言學在中國的發展以及語料庫知識的日漸普及,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利用語料庫來做研究。語料庫研究,就其主要本質特征來說,是基于定量分析的研究,在定量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定性研究,從而對詞語搭配進行語言學描述,提高理論抽象度。這種基于語料庫的詞語搭配研究所采用的語料庫方法是很客觀的,具有重要的語言學意義及現實意義。
本文試圖利用語料庫來研究詞語搭配。在這項研究中,我們使用的是北大CCL語料庫,其豐富的資源給筆者提供了詳實的證據,此外,其數據來自真實語言交際活動,體現了語言使用的真實規律,使我們能對關鍵詞的搭配情況和特點進行較為扎實的概括,不必求助于個人直覺,使研究結果有較高的可靠性。在這項研究中,我們以現代漢語高頻名詞“家”和“人”為例來具體闡釋關于詞語搭配的問題。(“家”和“人”是《中國語言生活狀況調查(2011)》中統計出的高頻詞語表中的高頻名詞)之所以選取高頻名詞主要考慮到兩方面:首先,名詞在漢語中所占比重很大,除了在數量上占據優勢,名詞的功能也眾多,它可以充當主語、賓語、有時充當定語、謂語(名詞謂語句),有些情況還可充當狀語,可見名詞在日常生活中是我們廣泛接觸的詞類。其次,研究高頻詞比較有代表性。在生活中與他人交流或撰寫論文時會經常用到這些高頻詞,這樣如何正確使用它就顯得格外重要。除了母語學習者,這一研究對外國人學習本土語言也有極大幫助,外國人學習中文要接觸大量詞匯,首先學習的就是高頻詞匯,這與我們學習外語是一個道理,在背英語單詞時我們總是先背高頻詞匯,并了解與之經常出現的搭配,有利于更快地掌握一門語言。因此,我們認為研究高頻名詞的搭配是很有價值的。
二、高頻名詞“家”與“人”的相關搭配
以“家”、“人”這兩個高頻名詞為例,我們從北大CCL語料庫中得到500條該關鍵詞的句子,并對這兩個關鍵詞出現的條件做了細致的統計與分析,結果如下表格所示。
1、高頻名詞“家”的相關搭配
家作為漢語高頻名詞,能與其搭配的詞類有很多,經統計,與其搭配的對象可以是代詞、動詞、數詞、名詞、介詞、助詞、區別詞、副詞以及形容詞,而且各個搭配對象出現的頻數是不同的,如上表所示,代詞與“家”搭配出現的頻數最高,其次是動詞,數詞、名詞與家搭配出現的頻數相差無幾,助詞與介詞則少得多,至于區別詞、副詞與形容詞幾乎不出現。由于代詞出現的幾率很高,筆者對其也做了細致的分類與統計。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人稱代詞出現的頻數最高,指示代詞次之,疑問代詞與其它代詞出現頻數較少。人稱代詞中最常出現的是第一人稱復數“我們”,高達37次,其單數形式“我”出現12次,其它人稱代詞如“自己”、“咱們”、“他們”、“她”、“你們”等出現頻數相當,在此不一一詳述。代詞與中心語搭配一般作定語,兩者是修飾限制關系。再看與“家”搭配的動詞。最常見的是與動詞“回”搭配,比如“一年難得回家探親幾次”,這個動詞共出現24次,其次是“在”,“在”這個詞比較特殊,在與“家”搭配的介詞中,“在”出現的頻數也是最高的,達12次。介詞“在”是由動詞虛化而來,與“家”搭配通常在句中作狀語位于動詞之前。“家”有時與介詞搭配作補語,(如:走到家、死在家)這類例子出現頻率則較低。“家”與名詞、數詞搭配出現的頻數相當,出現的名詞多為姓氏,例如:賀家一門世代有習武之風。這類名詞共出現15次,以及方位名詞“里”出現18次,方位詞有定位性,總放在詞語之后,與實詞語組成方位短語,表示空間位置。與“家”搭配的數詞主要是基數詞“一”,出現34次,此時“家”是作為量詞與之搭配,兩者構成數量短語,通常修飾名詞。例如:女記者請我們去村子里最好的一家飯店吃了一頓飯。關于“家”作為量詞,這里再做一補充,“家”有時會出現重疊的情況,這時“家”是一個單音量詞,重疊后單獨充當主語,表示“每一”的意思。有時“家”出現在動詞之后,如:找家飯館。此時“家”前面省略了數詞“一”。至于其它詞與“家”搭配的幾率小而且不穩定,筆者不一一贅述。以上所說的搭配是實詞與實詞或實詞與虛詞的搭配,即是將“家”作為一個詞來分析其出現的條件。而在所選取的500條數據中還有一些特殊情況,就是“家”作為一個語素與其它語素共同構成一個詞。比如:與語素“人”構成代詞“人家”,共出現55次,與語素“大”構成代詞“人家”,共出現35次,與“國”構成“國家”這個名詞,共出現33次,還有一些是人名或地名,像是“張家口”、“張家界”、“沙家店”等,共出現62次,還有一些詞屬于職業或是在某一方面有天賦的人,例如: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作家等,共出現102次。有個別情況是出現在固定短語中(保家衛國、挨家挨戶)此外與“家”這個語素構成的詞出現頻率低,故不作詳述。
2、高頻名詞“人”的相關搭配
由上表可知,“人”作為高頻名詞,出現的環境也很復雜。“人”可以與名詞、助詞、形容詞、動詞、介詞、代詞、指量短語等搭配出現。其中數詞出現的頻率是最高的,數詞“一”出現了11次,其它數詞出現的幾率則是不穩定的。其次是名詞,出現在“人”之前的名詞多為兼屬專有名詞與處所名詞的詞。例如:北京人、天津人、河北人、浙江人、中國人。這些名詞與“人”搭配,表示一個人的籍貫,出現的頻數為59次。還有個別名詞是時間名詞(現在)。再者出現頻率較高的便是動詞,例如:有、找、沒、當等,這些動詞中數“有”出現頻率最高,共10 次,值得注意的是與“有”搭配時,“人”后面往往會出現其它動詞,構成一個兼語短語。如:“有人告訴我”,“有人不贊成”。此外,與關鍵詞搭配較多的是助詞“的”,“的”之前的成分作“人”的定語。數量短語與“人”搭配的幾率也比較高,在關鍵詞前出現的數量短語多為“一個”。據統計,“一個”出現的頻數為17次,剩余的數量短語出現頻數不等。至于介詞、代詞、指量短語等出現幾率很小,介詞與“人”搭配時多位于動詞前作狀語,如:“受人欺壓”、“給人幫著拉車”。出現的代詞有“這”、“那些”等。指量短語共出現三個,“每個”(6次)、“那個”(2次)和“這個”(4次)。出現的形容詞個人覺得不代表性,不一一贅述。與之前的高頻名詞“家”類似,以上所說的搭配是實詞與實詞或實詞與虛詞的搭配,即是將“人”作為一個詞來分析其出現的條件。而根據語料庫所得到的數據中還有一些語素是與“人”共同構成一個詞出現。其中一類是表示族類,像“滿人”、“漢人”、“回族人”、“旗人”、“波斯人”等,出現的頻數為37次,一類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名詞,“人民”出現95次,“敵人”出現63次,“愛人”出現23次,“工人”出現19次,“老人”出現16次,以及代詞“別人”出現17次,“人家”出現31次。以上所列舉的搭配出現頻率較高,至于其它詞像“舉人”、“傭人”、“人員”、“人口”出現頻數小,在此不再列舉其頻數。同“家”一樣,“人”也會出現在一些固定短語中,“沁人心脾”、“人之初,性本善”,雖僅出現一次,因在所選取的數據中出現故做一說明。
三、詞語搭配研究的意義
語料庫所提供的詳實的數據便于我們對這兩個詞做定量及定性的研究,從而進行扎實的概括,使得我們對兩個高頻名詞的常見搭配有初步的認識。筆者認為本文最大的意義在于兩方面:第一,它可以彌補基于語料庫研究漢語搭配的不足,語料庫雖提供了詳實的數據,但未做科學的系統分析與統計,人們很難通過直觀了解到這些高頻名詞出現的環境,通過這個研究,人們可以根據表格所提供的可靠的數據,即與關鍵詞搭配的各個詞出現的頻數,對關鍵詞的常見搭配有一個更直觀的了解,并結合母語文化,更好地運用高頻詞。第二:由于漢語在形態上缺乏變化,詞與詞搭配起來沒有語法形式的約束,自由靈活,使得搭配結果非常豐富,因此,無論漢語作為母語還是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中,關于詞語搭配的教學都極其重要。這里著重總結對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意義。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主要是留學生,方艷(2002年)提出了這些第二語言學習者是帶著基于母語文化的感知框架去感知、接受、理解第二語言,容易發生信息模糊與錯位現象,隨著詞匯量的增多及其意義用法的多樣化,詞語搭配不當會成為其漢語學習中的常見錯誤。通過這項研究,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那些結合比較緊密的詞語組成板塊直接交給他們,使他們在看到某個高頻詞時可以大致猜測該詞可能搭配的對象,這有利于留學生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更快地習得這門語言并靈活運用。此外,這項研究或許能為更多學者進行深入研究提供直觀的數據,能為他們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思路與方向。因而,在今后的語言學研究中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料庫,推動我國語言學研究事業的發展進程。(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參考文獻
[1]衛乃興.基于語料庫和語料庫驅動的詞語搭配研究.《當代語言學》,2002年第4卷 第2期
[2]洪榮豐.基于語料庫的詞語搭配研究評述.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1月
[3]孫麗麗.基于語料庫的詞語搭配和類聯接研究.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9年6月第19卷第2期
[4]陳賀.基于語料庫的詞語搭配實證研究.考試周刊,2009年第30期(上卷)
[5]甄天元,任秋蘭,尹海良.詞語搭配的界定與研究概況.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第18卷第一期
[6]高鳳英.語料庫語言學在詞匯和話語研究中的運用.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8月第24卷第4期
[7]林杏光.論詞語搭配及其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4期
[8]方艷.論詞語搭配與對外漢語教學.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9月
篇4
班級:
姓名:
ABAB式詞語:
打聽打聽、、雪白雪白、火紅火紅、金黃金黃、碧綠碧綠、
ABB式詞語:
喜洋洋、笑盈盈、綠油油、紅艷艷、樂呵呵、笑哈哈、金燦燦、
亮晶晶、水汪汪、笑瞇瞇、紅通通、白花花、胖乎乎、干巴巴
AABB式詞語:
隱隱約約、許許多多、明明白白、多多少少、大大小小、高高興興、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平平安安、仔仔細細、認認真真、日日夜夜
ABAC式詞語:
無邊無際、無法無天、無窮無盡、自言自語、自生自滅、自給自足
動詞搭配:
播種、積肥、耕田、除草、打谷、割麥、穿衣服、披紅袍、甩甩頭、搖搖頭、插秧苗、采蠶桑、彈鋼琴、練舞蹈、畫圖畫、捏泥人、
下圍棋、滾鐵環、蕩秋千、唱京戲、滑滑梯、穿草鞋、戴斗笠、
挑糧食、灌溉田地、發動機器、淹沒莊稼、沖毀房屋、治理洪水、
疏通河道、恢復生產、驅趕猛獸
詞語搭配:
大大的腦袋、長長的尾巴、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黑灰色的身子、明亮的眼睛、彎彎的眉毛、紅潤的臉蛋、烏黑的頭發、水汪汪的眼睛、波浪似的頭發、陡峭的山峰、翻滾的云海、金光閃閃的雄雞、
奇形怪狀的巖石、薄薄的霧、茂密的枝葉、綠色的涼棚、
熱情好客的老鄉、鮮紅的地毯、歡樂的鼓點、雪白的小花、
可愛的小葫蘆、細長的葫蘆藤、茂密的森林、飄蕩的風箏、
高高的樹枝、美麗的風箏、淘氣的孩子、頑皮的孩子、美麗的白云、
很輕很輕的水汽、
快活地游、緊緊地閉著、微微地笑著、呼呼地刮著、不停地叫著、
激動地說、悠閑地散步、得意地端詳、傷心地哭、仔細地看、
懶洋洋地趴著、激動地說、斷斷續續地流著、飛快地跑、
凍得直打哆嗦、熱得直冒汗、冷得直發抖、急得直跺腳、
冷得像冰塊、熱得像火爐、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又大又紅、又大又圓、又高又大、又細又長、又說又笑、又唱又跳、
飛來飛去、走來走去、跑來跑去、游來游去、跳來跳去、說來說去、
帶有動物的四字詞:
一馬當先、九牛一毛、畫龍點睛、葉公好龍、車水馬龍、天馬行空、
馬到成功、千軍萬馬、小鳥依人、猴年馬月、一馬平川、打草驚蛇
表示不說話的詞語:不言不語
表示話說得很少的詞語:只言片語、三言兩語、少言寡語
表示話說得很多的詞語:千言萬語
與春天有關的詞語:
春回大地、百花爭艷、花紅柳綠、春色滿園、鳥語花香、萬物復蘇
與天氣有關的詞語:
篇5
關鍵詞: 搭配 搭配失誤 教學策略
一、引言
詞的搭配是語言中的普遍現象,也是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Geoffrey Leech(1983)認為,“搭配意義是由一個詞所獲得的各種聯想構成的,而這些聯想則產生于與這個詞經常同時出現的一些詞的意義……搭配意義屬于各個詞具有的特異性”。換句話說,搭配是語言中一個詞與別的詞習慣上的連用。目前,搭配已成為語言研究與教學關注的焦點。國內搭配研究包括理論引介(衛乃興,2003)、搭配的多視角透視(謝家成,2008)及搭配的語義分析(汪榕培,2000)等。本文旨在從詞匯視角入手,探討搭配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二、詞匯搭配在寫作教學中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詞匯搭配是語言習得的中心問題,是建構過程的基礎。Palmer(1933)指出,“搭配遠遠超過了通常人們對日常用語中單個詞語的估計數”,因而呼吁重新思考詞語的屬性,并建議將搭配作為教學講解的內容。Nattinger(1992)認為,語言表達的流利程度不取決于學習者大腦中儲存了多少生成語法規則,而取決于詞匯組塊儲存的多少,是詞匯搭配使人們流利地表達自我。此外,朱永生等國內學者同樣提到了搭配在寫作教學中的作用,“對于學外語的人來說,掌握目的語中的足夠詞匯無疑是相當困難而又十分重要的,但同樣困難、同樣重要的是掌握好這些詞匯的正確用法,掌握好目的語中詞項與詞項的搭配習慣、理解它們的文化內涵。單個的詞項好比是磚瓦,好比是機器的零部件,了解如何才能將磚瓦砌成房屋、如何才能將零部件組裝成機器,方能真正達到學外語的目的”(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2001)。由此可見,在英語寫作中,選詞和搭配非常重要,精妙的措詞可以使文章增色,更加生動地表達作者的思想;而搭配用得不好或用錯會使文章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學好搭配,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已成為外語教師和外語學習者必須重視的問題之一。
三、寫作中搭配失誤的成因
搭配失誤是學習者寫作中的常見現象,反映了學習者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獲取知識的非全面性,對學習者寫作能力的發展構成了直接的影響。本文將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搭配失誤的成因:
1.英漢思維模式及語用習慣的差異。
中國學習者在英語寫作中遇到的困難,除了語言上不夠精通之外,另一方面是由于中西思維模式及語用習慣之間差異造成的。詞語之間是否具有搭配關系,有時和語義語法沒有直接的關系,而是受人們思維習慣和語用習慣的制約。比如,在英語中,“濃咖啡”是strong coffee,而不是thick coffee;與之對應,“淡咖啡”是weak coffee,而不是thin coffee。然而,談到“湯”的濃或稀時,卻用thick或thin,而不用strong或weak。由于中英兩國人民的價值取向、文化傳統各異,對詞語搭配的習慣用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別。學習者在英語寫作中常常把漢語的習慣用法融進英語中。例如,漢語中“開”一字可以和很多概念進行搭配,如:開門、開燈等,但英文中對應的搭配則分別為open the door和 turn on the light。由于受到漢語思維模式的影響,很多初學者在寫作中往往會出現open the light這種錯誤搭配。
2.詞語的標記性差異。
就目前通行的看法來說,所謂的無標記性(unmarkedness)是指與所有語言中發現的一般傾向相一致的特性,有標記性(markedness)則是違背這種一般傾向的特性。人們在學習外語時,一般總是按“無標記―有標記”順序進行,即一般先學習無標記語言項,然后習得相應的有標記項。而有標記項由于其非常規性,學習者在寫作中更難掌握,因此容易產生搭配失誤。例如,wear一詞在英語中有很強的搭配能力,可以出現在以下表達中:wear clothes,wear a watch,wear a tie,wear a hair ribbon,wear perfume,wear light make-up等。其中wear clothes和漢語的搭配習慣無異,屬于無標記性搭配,容易被學習者掌握。而wear a watch等其它搭配在漢語中并不常見,屬于標記性搭配,不易被學習者所掌握。因此,很多學習者在寫作中遇到“帶表,系發帶,抹香水,化淡妝”等表達時,常會感到手足無措,最終造成搭配失誤。
3.母語負遷移。
外語學習者的母語對語言學習有很大的影響。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詞匯搭配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各有其特點和規則。在寫作時,很多學習者習慣將漢語的一些語言用法移植到英語中,受到母語干擾的英語表達自然不夠規范,甚至產生錯誤。Nesselhauf(2003)在實驗中發現,母語對搭配失誤的影響巨大,在搭配失誤中,幾乎沒有哪一類搭配失誤與母語遷移無關。寫作中套用漢語詞語的搭配形式去構建英語詞語的共現關系是母語干擾的主要表現形式。例如,學習者在表達“完全意識到”這一涵義時,經常會使用completely aware這種搭配,顯然是受到漢語的影響,而事實上well aware更符合英語的搭配習慣。
四、對寫作教學的啟示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習者常犯的各類失誤的規律性,科學分析各類搭配失誤的特點,從而采取有效的方法來減少搭配失誤的發生。
1.寫作教學中詞匯搭配模式的選擇。
兩個詞在語義上沒有聯系不可能形成搭配,但是,每個詞可接受搭配的范圍是不一樣的。嚴格意義上的搭配實際上是把搭配研究限制在“固定搭配”的范圍內。該種類型的搭配是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固定詞組,在組合方式上是有限制的,因而它體現出“穩定性”。而“開放型搭配”是在千變萬化的語言環境中按照一定語法結構和語義聯系造就的靈活詞語組合,可以無限生成,相對而言其意思比較清楚易辨。另外還有一些詞的搭配范圍處于兩個極端之間,有的更接近于自由組合,有的更接近于嚴格意義上的搭配。由此看出,搭配關系有強弱之分,而在寫作教學中搭配模式的選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在下面的圖示中,箭頭的方向例示了強勢搭配和弱勢搭配的區別。Hill(2000)和Conzett(2000)等學者認為,教學中應該選擇的是位于圖示中端的中等強度的搭配。
根據他們的觀點,類似于stars and stripes的強勢搭配往往應用并不廣泛,而諸如a big flat之類的弱勢搭配則不能吸引教師和學習者的興趣。反之,很多中等程度的學習者都知道hold和conversation,但卻不知道兩個詞語可以搭配使用,因為這種搭配在他們的心理詞匯中并不是作為單一的詞匯項而存在的。同樣,高級學習者可能知道sibling和rivalry,但他們卻不知道本族語使用者通常使用sibling rivalry,而不是sibling competition。因此,中等強度的搭配在對于擴展學習者的心理詞匯、提高寫作能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增加真實語言輸入、培養英語思維習慣。
語言輸入的不充分是造成學習者搭配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傳統的外語教學沒有重視真實語言輸入的重要性,教師的課堂用語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漢語的影響,因此漢語思維模式造成了寫作中大量的搭配錯誤,而英語思維模式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因此應鼓勵學習者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觀看原聲影片,在積累詞匯搭配的同時,加強學習者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從而逐漸改變漢語思維模式,達到運用英語思維模式考慮問題的目的。
3.加強英漢對比分析教學,減少母語干擾。
Bahns(1993)認為,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詞語搭配學習,可以減少巨大的學習重載。根據他的觀點,外語學習者搭配能力發展的主要障礙并不是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詞語搭配,而是母語和英語之間的搭配差別。英語中大量的詞語搭配在母語中可以直接對譯,這些不需要教。需要教的是那些在母語中不能直接對譯的詞語搭配,并需要強調有標記性的搭配。此外,幫助學習者明白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差異,可以幫助學習者在寫作中克服母語的干擾;否則,即使掌握了外語中詞匯搭配的正確方式,由于受到母語先入為主的影響,學習者在寫作時仍然傾向于使用母語搭配方式。例如,學習者知道in my opinion,但他們仍習慣于使用according to my opinion。
4.培養學習者的搭配意識。
教師在課堂上所能教授的詞匯搭配是有限的。由于詞匯搭配的任意性和復雜性,詞匯搭配的學習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習者的搭配意識,比如說,要求學習者找出課文中出現的各種詞義搭配;或者是指定一個單詞,要求學習者盡可能多地給出可以與之搭配的單詞或短語。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習者對搭配的敏感程度會提高,寫作時對詞語搭配的掌握也會隨之增強。此外,教師在批改學習者作文的時候,對搭配錯誤也要進行認真詳細的批注,從而提高學習者的搭配意識。
五、結語
中國學習者英語寫作中的搭配失誤往往是由于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的綜合作用而引起的。傳統的英語寫作教學往往忽視了培養學習者的詞匯搭配意識,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意識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并決定著他們的學習效果。通過加強英漢對比分析教學等多種途徑,可以增進學習者對英語詞匯搭配的敏感性,有效降低學習者詞匯搭配錯誤的數量,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英語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Bahns,J.Lexical collocations:a contrastive view[J].ELT Journal,1993,(1):56-63.
[2]Conzett,J.Integrating Collocation into a Reading and Writing Course.In Michael Lewis(Ed.),Teaching Collocation: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Lexical Approach[M].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3]Hill,J.Revising priorities:From Grammatical Failure to Collocational Success. In M. Lewis(Ed.), Teaching Collocation: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Lexical Approach[M].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4]Leech,G.Semantics[M].Penguin Books Ltd,1983.
[5]Nattinger,J.D.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6]Nesselhauf,N.The use of collocation by advanced learners of English and some implication for teaching[J]. Applied Linguistics,2003,(2):223-242.
[7]Palmer,H.E.Second Interim Report on English Collocations[M].Tokyo: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English Teaching,1933.
[8]汪榕培.英語搭配新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10):35-38.
[9]衛乃興.搭配研究50年:概念的演變與方法的發展[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11-15.
篇6
【關鍵詞】搭配同義詞母語負遷移英語詞匯教學
一、搭配的界定
一般認為,最早提出“搭配”這一概念的是英國語言學家J.R.Firth(1957)。他把collocation稱為一種“結伴關系”,即橫向組合關系。根據陸國強的《現代英語詞匯學》一書,“詞的搭配關系主要指詞與詞之間的橫組合關系,即什么詞經常與什么詞搭配使用。” 《牛津英語搭配詞典》上所提供的定義為:搭配詞是某語言中詞匯合并的方式,以產出自然的口語和文字。若要流暢正確地使用英語,就必須學習如何將字詞組合成詞組、句子和文章,這種組合的方法就是搭配(collocate)。以上這些定義都指出英文個別詞匯的意義相當靈活,不容易確定其義,要等到它和其前后的文字組合形成一特定的搭配關系后,其意義單位(unit of meaning)才會穩定明朗。而詞匯的搭配雖不見得有嚴謹的規則來規范,卻也不是任意組合,而是有其固定的搭配形式以形成搭配詞。
二、高職學生詞匯搭配常見的錯誤
本文作者選取118個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在一學期內先后要求學生上交四篇字數均在150詞以上的命題作文,共收集近500篇學生習作,隨機選取100篇來進行分析。作者對學生作文中的搭配錯誤實例進行收集、記錄、歸類及分析,從中總結出學生作文中搭配錯誤產生的原因。
1、同義詞錯誤
英語中存在大量的同義詞,很多學生根據多詞共義和互為釋義的現象就誤以為這些詞語是真正相等的。以“say、speak、tell和talk”為例,在學生的作文中,我們常常發現這樣的錯誤表達:to say a lie,to talk English,speak a story等。這樣的錯誤反映出他們對這組同義詞的含義及搭配模糊不清。他們誤認為這些同義詞含義相近,所以就可以隨便搭配和使用。假如他們平時學習這些同義詞時,有意識地注意詞語搭配,寫出tell a lie/story,speak English這樣的正確搭配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又如Putrid,heavy和addled是同義詞,都表示“變質的,腐爛的”意思。有的學生以為它們在用法上完全相同,在寫作中常常順手拈來一個便用,結果往往出錯。雖然這組詞含義相近,它們卻與不同的名詞搭配。Putrid形容fish,rancid形容butter或bacon,而addled形容egg。
2、母語負遷移導致的錯誤
學生在寫作中通常是用漢語思維,然后把要寫的內容翻譯成英語,更多地依賴母語的模式去思維、表達,當遇到自己不知道的表達時,他們通常是把所要表達的內容直譯成英語,不論英語的語言習慣能否接受。這種直譯沒有考慮到英漢語言習慣、結構及文化的差異經常會導致語間錯誤。所以因母語負遷移而導致的錯誤也比較多。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容易犯中式英語的錯誤, 經常做出這樣的句子: “The price of the computer is too expensive” 。學習者受漢語表達習慣的影響, 不明白在英語中“price”是不能與“expensive”搭配使用的。不少學生直接套用漢語的習慣,把自認為與漢語對應語單詞堆砌在一起,這樣就造成了錯誤。常見的詞匯搭配錯誤,像“寫日記”說成“write a diary”而不是“keep a diary”, “寫作業”說成“write homework”而不是“do homework”, 將“看朋友”說成“look at a friend”而不是“visit a friend/see a friend”,將“紅茶”錯用為“red tea”而不是“black tea”,將“學習英語知識”翻譯成“learn a knowledge of English”而不是“acquire a knowledge of English”。 這些搭配錯誤表明學生在語言知識內化過程中對目的語典型意義的理解和消化不夠全面,易受到漢語的干擾,套用漢語的思維方式,采用英漢語際間的逐詞翻譯。
三、提高學生英語詞匯搭配能力的教學對策
(1)聯想法
英語詞匯學習中,詞義對上下文的依賴性較強,因此教師在詞匯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認識各種詞語的搭配,尤其對一些封閉型搭配要講釋、比較、舉例、講清這些短語應用的場合。英語的許多搭配是由動詞和名詞,形容詞和名詞,動詞和副詞,動詞和介詞構成的,如講到 “commit”這個詞可讓學生列舉一些與之搭配的常見詞:suicide,mistake, murder,crime。在教授新單詞的同時教授其常見的搭配信息, 擴展學生已知搭配,提高學生的英語搭配意識
(2)反例法
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故意犯一些搭配錯誤,從反面給學生一個深刻印象。如英語中“濃茶”是strong tea而不是mighty tea,“淡茶”是weak tea而不是feeble tea。歸納總結學生常犯的搭配錯誤,制作搭配錯誤列表; 鼓勵學生常做筆記,記錄下學習過程中所碰到的有用詞語搭配。使學生明白為什么有些詞匯符合搭配習慣卻是錯誤的表達,從而使學生學到自然地道的語言。
(3)同義詞對比法
在詞匯教學中.要注意相同詞在不同搭配中的詞義區別,如 “white coffee” 中的“white”的意思是“加了牛奶的”,而“white 1ie”中的“white”是無害的”。由于不同的語言受到各自語言特征、歷史和文化因素的影響,要學生注意中英文詞義的表達習慣的不同。如中文的“干媽”不能按字面翻譯成“a dry mother”,這樣成了“不能哺乳的媽媽”,而正確的說法是 “adoptive mother”。增加英語原文的輸入量、培養學生合理使用英語詞典的習慣等等都會對學生搭配知識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因此,只有了解英漢詞匯搭配的異同,才能真正掌握它們的用法。
(4)訓練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詞匯搭配的一些創造性訓練是很有益處的,例如。設計要求學生挑出不能與所給詞匯搭配的詞引導他們注意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增強其搭配詞匯的能力,促進對詞匯的學習和記憶。在搭配的學習訓練上,設定語境進行漢語和英語之間的對比與翻譯聯系也是行之有效的。
四、結束語
單個的詞好比是磚瓦,好比是機器的零部件,了解如何才能將磚瓦砌成房屋,如何才能將零部件組裝成機器,方能真正達到學外語的目的。教師要深入分析影響學生學習詞匯搭配的因素,提高學生對詞匯搭配學習的意識,把詞匯搭配與語篇教學結合起來,幫助英語學習者更迅速、更高效地掌握英語詞匯搭配,從而掌握地道的英語語言。
參考文獻
[1]衛乃興.搭配研究50年:概念的演變與方法的發展[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11-15.
[2] 陳萬霞英語學習者作文中的搭配錯誤分析[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1):60-62
篇7
關鍵詞: 英語詞匯教學 大學生學習興趣 培養
詞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詞匯能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表達能力。沒有足夠量的詞匯輸入,進行大量廣泛的閱讀和說寫譯就都無從談起,也必然挫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進而難以提高英語成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清代王藥也說:“讀書雖如嬉戲樂,然書中得有樂趣,亦相從矣。”[2]因此,在語言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優化詞匯教學法,注重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一、興趣教學概述
所謂興趣,就是人的意識對一定客體(事物或活動)的內在趨向性和內在選擇性。興趣的發生、發展一般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即有趣――樂趣――志趣。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加以定向引導。學習興趣與學生的關系主要表現在,當學生對某學科產生學習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力求掌握知識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積極主動的意志行動,使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狀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學習興趣對學習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促進作用是因為:學習興趣作為學習動機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可以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另外,學習興趣與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熱情緊密相聯,它常會促使學生深入鉆研,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同時,在濃厚興趣推動下的學習活動,一旦獲得成功,取得一定的成績,就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價值感、榮譽感和喜悅感,促進學習興趣的進一步深化和豐富,并會產生新的學習需要。這樣,學生將會采取更為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學習興趣就是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生愛好、追求和向往的傾向,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興趣教學的核心就是把教學當作一種愉快的享受過程。教學過程是一個由認知、行為、情感相互作用、動態發展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教師、學生共同作用于教學媒介,以促使學生的認知能力不斷發展,從而實現最終的教育目的。
二、在英語詞匯教學中培養大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路徑
縱觀林林總總的詞匯教學法:直譯法,同義詞法,反義詞法,詞綴法,雖然這些方法在詞匯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大多脫離上下文和語境,使詞匯孤立化,讓學生記憶一堆互不聯系的詞的意義和例句,沒有揭示詞匯的語用功能,使得學生記單詞記憶耗時多,效果差,沒有學習英語的情感興趣。興趣教學提倡在教學中融抽象、枯燥的詞匯教學于富有實際意義的生活當中,使學生下意識地將特定詞匯納入實際生活,從而切實提高詞匯語用能力,達到詞匯教學的真正目的,消除學生對英語的畏難情緒及心理障礙。
1.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精心設計詞匯語境。
語用是近年來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一個側面,語用研究的核心是語言和語境的關系。詞匯教學不能不考慮語境這一因素。語境作用在于吸引學生注意力,引入新的知識,所以一定要和教學內容相關。否則只是單純意義的表演,更談不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孤立地教單詞往往事倍功半,如果通過創設語境教學,學生就可以輕松掌握單詞。盡管通過語境加深對單詞的理解和記憶已經不是新方法,但通過語境學新單詞卻不容易做到。在實際生活交際中,學生接觸的語料都有語境相隨,起到制約的作用,因而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一個詞義適合特定的語境。比如在教gossip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語境:“平時我們托口而出的談話用talk,七姑爺嬸七嘴八舌聊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叫chat(閑聊,侃),gossip(嚼舌頭)就比如說,‘我們那個老師壞透了,一天到晚就在那鬼混’。所以,gossip盡聊那些不是你好就是他壞的事情。”總之,英語教師要不斷鉆研業務,認真做好詞匯語境準備,深入淺出,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詞匯語境探究,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進而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2.善于導入文化因素,重視文化習得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重要作用……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含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應該指出,語言和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3]可見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蘊含著一個民族豐富的文化價值及其獨特的文化意義。它們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語言學習與文化兩者是密不可分的。作為英語的構成部分,英語詞匯也被深深打上英語國家的文化烙印。這就決定了外語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還包括文化教學。因此,在詞匯教學時教師應導入文化因素,重視文化習得教學。秦秀白教授認為文化習得(cultural acquisition)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先熟悉目的語國的日常生活情景,包括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對問題的通常看法等;其次,了解語言的使用與年齡、性別、民族、社會階層及職業等社會因素之間的關系;第三,培養學習者對語言文化的辨別和判斷能力。[4]教師在大學詞匯教學中,應改變單純傳授語言而忽略文化教學的現象,適當引入詞源故事等歷史文化,不僅能方便理解,更能幫助持久記憶;針對性地介紹詞根和詞綴等詞形演變文化,不僅能強化拼寫記憶,更能幫助拓展記憶范圍和識別途徑;有意識地提煉短語和搭配,不僅能強化結構理解,更能幫助提高記憶效果。教師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原聲視、聽、說材料,如錄音故事、原版電影錄像片、歌曲、演講錄像等。通過觀賞,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而加深對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同時也能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及興趣;有意識地把習語、諺語捆綁呈現給學生,不僅能深化理解,更能促進英漢對比記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體會單詞的情感色彩,不僅能澄清模糊理解,更能促進記憶效果,加速正確的語言輸出;及時地介紹英語新詞和單詞語義演變,不僅能拓寬理解范圍和視野,更能有效激發學生對記憶的興趣。
3.不斷創設教學情景,積極拓展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詞匯課外活動小組、課外閱讀、課外參觀、詞匯專題報告會、詞匯競賽、詞匯展覽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英語第二課堂,不但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展學生的詞匯,活躍學生的思維,而且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和源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詞匯活動課程,不但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活躍學生的思維,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使學生體會到了詞匯知識包含的無窮魅力,使更多的學生被詞匯吸引。總之,在學習過程中,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是學生的一種主要非智力因素。在詞匯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學習詞匯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不僅可以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而且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具有積極的意義。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增強時代感與責任感,在鉆研業務、更新知識的同時,不斷探索和運用多種有效形式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語
英國著名語言學家D.A. Wilkings曾說:“沒有詞匯,人們無法表達任何東西。”[5]而興趣是愛學、增知、長智的起點。教師應在詞匯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精心設計詞匯語境;善于導入文化因素,重視文化習得教學;不斷創設教學情境,積極拓展第二課堂,把學生的興趣、樂趣、情趣、志趣辯證地統一起來,使學生能從認知結構上對詞匯知識有一個深入淺出的理解,逐步培養出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這是詞匯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也是值得教師研究和實踐的大課題。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北京: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89.
篇8
[關鍵詞]異常搭配;關聯理論;語境
異常搭配,指異于習慣性搭配的詞語組合方式。衛乃興指出,詞語搭配是反復使用的詞語序列;常用搭配中的詞項相互吸引和預見,其中有語法關系的制約,也有語義關系和別的因素的制約[1]。那么當共現的搭配詞項間語法關系正確無誤,然而某一詞項并非反復使用的習慣性詞語序列,因而詞項間的相互吸引和預見被打破時,這個搭配就出現了變異,形成異常搭配[2]。換言之,習慣性搭配和異常搭配最突出的區別就是共現的詞項間是否具有相互吸引和預見。
根據認知學理論,獲取注意力的方法之一就是“打破常規”。因為語言是呈線形從左到右逐漸打開的過程,變異后,前一個搭配項將首先引出人們對它們的常用搭配詞項的期待,當其搭配項被發現違背了人們的期待時,讀者將會延長對該組搭配的處理時間,作者的意圖就會受到額外的關注。共現詞項所吸引的詞項仍然保留在人們的心理詞匯中,與變異的詞項共同構成雙重語境,形成雙重交際效果。這正符合關聯理論對交際意圖、交際過程和交際效果的闡釋。
本文將分析一些從Readers Digest,Newsweek,Times等英文原版報刊中的新聞故事、廣告中摘選的、人們刻意組成的往往是一次性使用的創新性搭配――即本文所稱異常搭配――的語義特征,研究它們在交際中起到的、普通常用搭配所無法比擬的效果。
一、文獻回顧:異常搭配
國外學者在研究詞語的搭配行為時,也同時注意到了異常搭配的存在,認為異常搭配是一種特殊的看待事物的角度。J.R.Firth指出搭配是一種意義方式,異常搭配可被用于特殊用途[3]。Cruse(1986)提出理解一些看似違背了語義一致性和邏輯的共現詞項時要強調語境的作用[4]。Alan Partington在“Kicking the habit: the exploitation of collocation in literature and humor”(1995,摘自 Hori,2004)中也講到文學作品中的創造性語言,他提出了四種改變常用搭配的方法――替換、擴大、縮略和重新措詞,為分析文學作品中的創造性搭配提供了重要線索[5]。國內學者瞿鐵鵬(1997)指出,當這類語言被成功地使用時,它喚醒讀者注意語言本身,從而注意到新的“世界”[6]。
二、關聯理論
1.明示―推理交際中的顯映和推理
關聯理論認為語言交際不僅是傳統的編碼和解碼過程,更是傳遞意圖的過程。Sperber and Wilson認為有兩種信息傳遞的方式。一是提供所傳遞信息的直接證據;二是提供人們要傳遞該信息的意圖的直接證據。后者就是他們所稱的明示―推理交際,明示就是所謂的意圖證據,它是推理過程中受話人的目標和方向。明示可以被看做一個刺激物,用來使得一個信息意圖互明。每個人都有一個認知環境,這是他所處的外界環境和它的認知能力綜合作用的結果。顯映就是在他們的認知環境中成為可感知的或可推定的。它不僅包含他已知的一切事實,也包含在他的認知環境中他有能力知道的一切事實。被明示的假設被接受的可能性越大,就越容易得到注意。例如:
Wi-Fi… let you play with others a world away,or…during those stolen moments.(“Sony gets personal”,from Newsweek Nov1,2004)在這段介紹游戲機的文字中,作者使用了“a world away”,使讀者更強烈地感覺到了遙遠的空間距離。 而短語“stolen moments”也給人“忙里偷閑”的感覺。對于文章的目標讀者來說,該機的強大網絡功能,超強便攜性便深入內心。
2.最佳關聯和回報
Sperber 和Wilson 提出“當且僅當一個假設在一種語境中產生語境效果時,這個假設才是相關聯的。就此二人提出兩個條件:當一個假設在這個語境中的語境效果大時,它就與這個語境相關聯;當一個假設在這個語境中所需要的處理努力少時,它就與這個語境相關聯。人類生來就是高效的信息處理者,總是力求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取最有用的信息,因而總是直接選擇最相關的假設。但在異常搭配中,由于有違背預期的詞項出現,讀者要付出額外的努力,似乎這違背了人類的認知特點,但這些額外的努力付出后,讀者能獲得更多的語境效果作為補償[7]。例如:
With cross-pollination,NEC is growing the future.(The slogan of NEC,from The Times,oct5,2004) 從字面上看,“future”是無法“grow”的,讀者會給予更多認知努力,考慮到這是一則廣告性質的話語,這個短語被用來表現NEC的勤勤懇懇的員工形象。此句中 “cross-pollination”和 “NEC”這個公司名同樣構成創造性的共現關系,意在明示讀者該公司注重與同行交流這一在“異花傳粉”中證明成果頗豐的做法。
三、異常搭配的形成與其修辭作用
從語義學的角度,異常搭配打破了詞項與詞項間的習慣性語義限制,甚至造成語義沖突。 如Maybin和Mercer所說“搭配是指詞與詞之間的結合趨勢,當這種關系被打破,作者能夠利用我們對詞語搭配的知識來凸顯“異常的、顯著的意義關聯”[8]。以Carol Ann Duffy的詩“Litany”為例,其中有關婚姻的一句“The terrible marriages crackled,cellophane round polyester shirts.”“crackle”通常是與一些無生命的、易碎品搭配([+INANIMATE],[+FRAGILE]),這種搭配產生的聯想使讀者意識到婚姻就像玻璃紙一樣易碎。
此類異常搭配,可以起到各種修辭格的作用。如:Our love affair with sugar…goes back millions of years.(“How we grow so big”,from Time,Nov8,2004)“love affair”經常是用來修飾人的感情,此處作者意在凸顯人們對糖的癡迷,從修辭的角度看是隱喻。
On the front――in bold letters――it screamed,“If hes heard it once,hes heard it a hundred times.”(From Readers Digest,Sept 2004)此處是移就,用以把視覺所見借助聽覺表現,意在突出字體的醒目、夸張。
The sight that greeted us was simply astonishing.(“My rumble in the jungle”,from Readers Digest,Sept 2004) 詞項“greet”最常見的搭配是 “new year,guest,people”等。這一擬人手法使人感到人們看到這一幕的狂喜。
Outside,the temperature …felt well below zero in the biting wind.
(“All-star catch”,from Readers Digest,Sept 2004)
這組異常搭配讓人感到寒風像是長了牙齒,擬人的效果使得寒氣如入骨髓。
“If they wanted to fill me with canned speeches,I couldnt do it.… You can almost hear the Karry staffers sucking in their collective breath when Teresa opens her mouth.”(“When Teresa talks”,from Readers Digest,Sept 2004)此句中 “canned speech” 使人聯想到不新鮮的罐裝食物,而對 “suck in a deep breath”這一改寫向讀者明示了這名主持人一呼百應的影響力。
We brought more than five tons of equipment and an enormous faith that we would succeed.(“Call of the abyss”,from National Geographic,May,2005) 此處的軛式搭配也是一種異常搭配,同樣起到打斷讀者正常的思維慣性的作用。
第二種異常搭配依靠的是對諺語或俗語的改動,如:
My mother-in-law minds everybodys business but her own.(“Ask IASKAS”,Readers Digest,Feb,2005)在這里讀者的預期“to mind your own business”被打破,既描畫了一個指手畫腳、自以為是的長輩,又批評她應該“mind her own business”。
第三種是利用語義韻沖突的異常搭配。語義韻表現為一些詞項習慣性地吸引某一類具有相同或相似語義特點的詞項,與之構成搭配。任何異質詞在語境中的出現,都可能造成一種語義韻的沖突,破壞搭配和諧。但在特定的語言交際環境中,人們故意選用一些語義沖突的詞項來構成不同尋常的異常搭配。如:Now,suddenly,they were deranged with joy.(“So the Tories are human ―― but is it life as we know it?”From The Times,Oct5,2004)詞項“derange”帶有消極語義韻,與“joy”搭配,表示工黨很難體會普通人的感情。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語言這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的體系中,詞項搭配變異借助詞匯的局部性變異,在遵守語言規范的同時保證了語言的活力。縱觀詞匯的發展史,有不少詞匯(如Ms.,paper tiger等)的出現就是始于創造性的變異,之后逐步成為規范,繼而可能再次被突破。這體現了語言的自然演變。在本文探討的詞項搭配變異中,變異的詞項打破了詞項間長期形成的習慣性期待,故意擾亂讀者或聽者接受信息的正常過程,使他們帶著對原有語境的理解和預期,再結合新語境來推測作者意圖,同時,處理這種雙重語境的額外努力將從獲取的最佳關聯獲得回報。推廣到教學中,也能使學生充分地感受語言的魅力,提高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衛乃興.詞語搭配的界定與研究體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25.
[2] 徐華.從搭配到異常搭配――詞語搭配力的擴展[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8(04).
[3] Firth J R.A 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 1935-1955,Studies in linguistic analysis(Special volume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A].劉潤清,史?麥基,趙桐,閆曉天.現代語言學名著選讀(下冊)[C].北京:測繪出版社,1988:96.
[4] Cruse D A.Lexical Seman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39.
[5] Hori Masahiro.Investigating DickensStyle: A Collocational Analysis[M].Basingstoke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4:75.
[6] 瞿鐵鵬.結構主義和符號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70.
[7] Sperber D,Wilson.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
篇9
She is quite a different girl ___ she was five years ago.
A. from B. to C. than D. with
問題:張老師,這道題為什么選C呢?不應該是be different from@個搭配嗎?
這個問題涉及形容詞different及其副詞differently、動詞differ和名詞difference (筆者稱之為“different家族”)與介詞的搭配用法。一般來說,可以與different家族成員搭配的介詞包括in、from、than、to和between。為了表述方便,下文筆者就以different作為代表,來概括描述它們與各個介詞的搭配用法。
Different家族與介詞搭配關系總覽
我們都知道,different的基本意思是“不同的”,這就含有做比較的意味。說到比較,無外乎涉及兩個要素:一個是比較對象,通俗地說就是“誰和誰比”,下文以X和Y來標記;一個是比較標準,通俗地說就是“比什么”,比較哪個(或哪些)方面,下文以Z來標記。
有了這兩個概念之后,我們就可以把different后面的介詞分為兩類:in后面接比較標準,其他介詞后面接比較對象,如下表所示。
表格中所列的比較句型都是最基本、最簡單的。當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句子結構,但是這些介詞的邏輯用法不變。下面筆者就來分別舉例說明。
Different in
在作比較的時候,用in接比較標準,基本句型為:“X and Y are different in Z.”請看例句。
1. a. “Flower” and “flour” are different in meaning.
這里的比較對象是flower (花)和flour (面粉)這兩個單詞,比較標準是meaning (含義)。在實際造句中,可以很靈活地構造各種句子結構,請看下面這幾個句子。
b. “Flower” 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s “flour.” But they are different in meaning.
我們可以采用動詞differ替換different,具體如下。
c. “Flower” and “flour” differ in meaning.
我們也可以采用名詞difference來表達類似的含義,比如下面這個例句。
2. There are some subtle differences in meaning.
由此可知,不論選擇哪種句子結構,我們都是采用in來引出比較標準。
Different from
除了in之外,下面其他介詞都是引出比較對象的,基本句型是:“X is different from/than/to Y.”在這三個介詞搭配中,different from是最常見的,請看下面的例句。
3. a. “Flower” is different from “flour” in meaning.
b. “Flower” differs from “flour” in meaning.
請注意,由于from是介詞,因此different from后面一般是接名詞、名詞短語或其他名詞性成分。若接其他結構(比如介詞短語、句子),此時就會用different than,下文將會詳述。
Different than
關于different than有很多的爭議。有的權威專家認為它是正確的,也有的權威專家認為它是錯誤的。在此,筆者不想過多糾結這些爭議,而只是想告訴大家different than在什么情況下比較常用。下面來分類討論。
第一類:different than +名詞(非省略句)
我們可以直接用than來替換例1的a句中的from,寫成下面的句子。
4. “Flower” is different than “flour” in meaning.
但這種句子被很多人認為不規范,大家最好還是用from。不過,類似這樣的用法確實時常出現。請看下面這個句子中的定語從句。
5. a. I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 even people who are different than me.
這里把定語從句who are different than me改為簡單句,就相當于說:“They are different than me.”這里的they和me是兩個比較對象,筆者建議此處最好還是用from。
第二類:different than +名詞(是省略句)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than后面雖然接了名詞或代詞,但其實是一個省略句,than的這種用法更為大家所接受。請看下面這段話。
6. Your brain gets too comfortable in your everyday surroundings. You need to make it uncomfortable. You need to spend some time in another land, among people who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an you. Travel makes the world look new, and when the world looks new, our brains work harder.
這段話中的定語從句who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an you若改為簡單句,可以說成:“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an you.”句中的you后面省去了do,是一個省略句,完整的表達應該是:“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an you do.”
這里的They do things differently than you比上面的They are different than me的可接受程度要大很多。實際上,different(ly) than后面接句子是非常多見的,請看下文詳述。
第三類:different than +句子
請大家看來自《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句話。
7.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even loyal fans of Bruce Springsteen will think of him differently than they did before.
我們看到,than they did before是一個從句,與differently呼應,than前面并沒有比較級出現。此時一般不會把than改成from,說成“… differently from they did before”,這是因為from是介詞,其后面一般接名詞或名詞短語,不接句子。而than可以作為連詞,引導一個句子。
簡言之,different from后面接名詞,different than后面接句子。據此,我們回頭看本文開頭提問的這個句子。
8. a. She is quite a different girl than she was five years ago.
因為she was five years ago是一個句子,所以填入than正確,此處不能用from。如果要改成from,我們需要將from后面的句子改成名詞從句,具體如下。
b. She is quite a different girl from how she was five years ago.
再列舉一組句子,供讀者體會different than和different from的句式差異。
9. a. The campus is different than it was 20 years ago.
b. The campus is different from how it was 20 years ago.
第四類:different than +狀語從句(是省略句)
有時,在than的后面會出現一個狀語從句(比如when或if引導)。
10. a. Related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monkeys, cats and dogs respond to music that is designed to suit their vocal frequencies and heart rate (two factors that are thought to make music enjoyable), behaving differently than when no music is played.
我們看到,例句中的differently than后面出現了時間狀語從句when no music is played,其實這也是一個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形式為:
b. … behaving differently than they (=these animals) do when no music is played.
第五類:different than +介詞短語(是省略句)
在than后面接介詞短語是非常多見的。我們先看來自《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里的一段。
11. Happiness has gone up for this group, despite employment percentages having fallen, and the percentage living with parents going up. And that’s different than for any other group.
這里的第二句話使用了different than,其后接的是介詞短語for any other group。而第一句話出現了句子Happiness has gone up for this group,由此可知,第二句話的than前面其實是省略了比較對象for this group。該句子加入for this group后,可以寫成:
b. That’s different for this group than for any other group.
其實than后面是省略句,省去了it is,完整的句子結構應為:
c. That’s different for this group than it is for any other group.
再比如下面這句話。
12. a. It is no different for men than for women.
篇10
【關鍵詞】語料庫 并列連詞 名詞搭配
文獻回顧
漢語與英語的語言結構存在顯著差異,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因而英語斷句規則相當嚴密,結構非常清晰,相對于其他的銜接手段,連接是英漢兩種語言最顯著的差別之一。銜接手段有助于篇章語義和邏輯連貫,連接詞是一種重要的銜接手段。中國學習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往往忽視了這一點,誤用邏輯連接詞,造成英語表達缺乏邏輯或邏輯混亂。關于學習者詞匯搭配的研究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學習者詞匯搭配能力的欠缺,表現在搭配不地道、錯誤多、缺少變化、產出困難和產出性知識滯后等方面。如果將對比中介語分析與基于雙語語料庫的對比分析結合起來,就能驗證某些存在于中介語中的語言特征是否是因為受到母語的影響而產生的。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用的中國學習者語料庫是由陳建生等建立的非英語專業EFL大學生作文語料庫。該語料庫收錄的是天津市各高校非英語專業英語學習者所寫的作文, 體裁為議論文,約1038篇, 涉及48個作文題,共174931個詞。作對比研究的英語本族語語料庫由《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和《泰晤士報》上的社論構成,共900篇,345946個詞。這兩個語料庫都設置了自動詞性附碼,采用的附碼集為CLAWS7,檢索工具為Wordsmith Tools 4.0和antconc3.2.1。
本文采用antconc分別統計and,but,or和nor在學習者語料庫和本族語者語料庫中的數量,使用Wordsmith Tools 統計society在兩個庫中出現的次數及其搭配出現的詞。
數據分析
1.并列連詞對比分析。經過卡方檢驗發現,學習者使用and, but和or顯著多于本族語者,使用nor顯著少于本族語者。具體數據見表1:
學習者語料庫中and用于句首的標準頻數為197次,在本族語者語料庫中標準頻數為113次。and和or作為邏輯連詞有助于語篇的邏輯連貫,但中國學習者在寫作中使用and, or的頻率高于本族語者的使用頻率,并不意味著中國學習者已經正確掌握了and, or的用法,過分使用顯性連接詞會影響語篇的連貫程度。寫作不僅要求形式的連貫也要求內容的連貫,外語學習者習慣于把連接關系明晰化,表現出語言學習或習得過程中中介語的特征(陳清,陳建生,2010)。朗文英語口語筆語語法的研究表明,but多用于口語中,書面語中則較多使用however和yet等連接詞。中國學習者多用but的原因可能是寫作中出現了口語化現象。在本族語者語料庫中,共使用nor 84次,其中用于句首35次。而在學習者語料庫中,共使用nor 6次,僅1次用于句首。說明學習者對nor用于句首的用法不熟悉。
另外,通過Wordsmith統計,學習者語料庫平均句長為13.36,本族語者語料庫平均句長為20.47,這說明本族語者使用復合句多于學習者,而學習者使用邏輯連接詞卻多于本族語者,進一步說明了學習者過多的使用了顯性連接詞。
2.名詞society的搭配研究。對比兩個語料庫,society在本族語者語料庫(總詞數345946)中出現81次,在學習者語料庫(總詞數174931)中出現了559次,這可能是特定的作文題目導致學習者多用society這個詞。
經分析,學習者在society這個詞的搭配使用中,存在明顯的母語負遷移現象。以development為例,在學習者語料庫中development與society的搭配力排在第11位,甚至在a之前,而在本族語者語料庫中,與society搭配5次以上的詞并沒有development。學習者語料庫中,development與society搭配基本都是以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ociety development組合形式出現的,這是學習者按照漢語“社會的發展”直譯的搭配組合,是母語對目標語的負遷移。兩組數據都有一定的“噪音”。
結語
本文借助學習者語料庫和本族語者語料庫,對比分析了并列連詞使用及名詞society的搭配,發現中國學習者在使用并列連詞時存在只注重形式連接,從而導致了過度使用連接詞的現象;在society的搭配使用上,中國學習者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過度搭配使用了一些詞。在英語寫作中,學習者一方面要注意文章的邏輯連接,另一方面要注意詞匯的搭配,不要受到母語的影響。
參考文獻:
[1]Granger,S.H.J.& Petch-Tyson,puter Learner Corpor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M].John Benjamins B.V.,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