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股票分析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04:06: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證券股票分析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證券股票分析論文

篇1

關鍵詞:成交量;證券;數據庫;股票價格

中圖分類號:F830.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4392(2006)08-0039-04

一、引言

財務/金融學(Finance)與經濟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財務/金融學中的許多基礎理論來源于經濟學,某種意義上說經濟學是財務/金融學的母科學。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基本理論是商品供給、需求關系及其均衡價格的形成,商品價格和成交量是同時達到均衡的。價格與成交量是證券市場提供的兩種最基本信息,其他交易指標都是這二者的衍生信息,隨著證券研究數據庫的日益完善,對成交量領域的研究日益受到財務/金融學者的關注。

Karpoff(1987)提出了研究價格―成交量關系的四個意義:

其一,為金融市場結構研究提供依據:價格―成交量關系模型取決于金融市場中信息的流動速度、信息的傳播方式以及市場價格反映信息的程度等因素,所以價格―成交量關系的實證研究能夠幫助研究者辨別對金融市場結構的不同假說。

其二,為事件研究(event studies)提供依據。用價格和成交量的數據來進行推斷在事件研究中是很重要的。

其三,對投機價格的學術爭論有重要的意義。

其四,對期貨市場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的財務/金融學研究中,學術界對成交量的研究是相對較少的。Lee and Swaminathan (2000)在其論文的結論部分指出:“價格和成交量在市場均衡時是同時決定的。產生價格的任何過程也同時產生了成交量。成交量也是一個普遍容易得到的市場交易數據。因此,財務/金融學家,例如Blume(l994)和證券實務人員(例如各種技術分析人員)在進行投資決策時都認識到成交量的潛在有用性,這也許并不令人奇怪。令人奇怪的是:實際上我們對成交量了解得非常少。”

二、股價和成交量間關系的實證研究

中國國內學者對股價和成交量間關系研究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進行股價和成交量相結合的比較分析。吳沖鋒、吳文鋒在2001年進行了基于成交量的股價序列與其他序列的比較實證研究。他們選取1998.01.05~1999.12.30(共482個交易日)青島啤酒(上交所上市)的歷史數據,進行收盤價、平均成交價時間序列和基于成交量的股價序列(其中,應用了分段函數思想)的GARCH模型建模和分析。第三者更容易被模型刻劃和解釋,從實證角度證實了市場交易的成交量推進的特點,也證實了市場交易維度(時間、價格和成交量為金融市場的三個維度)轉換的想法的可行性。后來他們又使用ARMA模型,通過對比分析上證綜合指數的指數收盤價序列和基于成交量的指數序列(1998.01.01~1999.12.31,共485個交易日),以及個股福耀玻璃1999.01.04~2000.12.29(共475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序列、平均成交價序列和基于成交量的股價序列,進一步驗證了基于成交量的股價動力學分析是科學有效的,可以在資產定價、風險管理等金融理論和實務領域進一步發展和應用。

第二,進行股價和成交量的線性和非線性因果關系實證研究。王承煒等、吳沖鋒在2002年從CSMAR數據庫中選取1993.01.01~2000.12.30日深、滬市的數據,價格采用上證綜合指數和深證綜合指數,交易量采用整個市場總的交易量(A、B股之和),樣本數分別為1893、1974。分別對價格和交易量進行Granger線性和非線性因果檢驗,發現深、滬市存在著收益對交易量的線性Granger因果關系和雙向的量價間的非線性因果關系;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經周末效應和GARCH現象調整后的量價間Granger線性和非線性因果檢驗,發現雖然收益對交易量仍有線性Granger因果關系,但兩者不存在任何方向的非線性因果關系,這可以用MDH(混合分布假說)來解釋。

第三,進行交易量與股價的關聯分析。王燕輝、王凱濤(2005)對1998年1月5日至2004年4月1日深圳成分指數成分股的交易量對收益率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數據來源:分析家股票分析系統)。其中,運用構建投資組合的方式,對交易量對未來價格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在短期內(1、5天),高成交量伴隨著較高的收益率;但在相對較長的持有期后,低成交量常伴隨著較高的收益率,而且統計結果非常顯著。筆者認為,這與我國股票市場上散戶和大戶的博弈有關。

三、成交量、收益率與波動性的關系研究

楊彬(2005)基于混合分布模型,對滬市A股交易量與收益率及波動性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考慮到漲跌停板制度對股市波動性的影響及A、B股波動性的差異,他采用了CSMAR數據庫中上海 A股指數的日收盤價和成交量數據,樣本區間為 1997.01.02~2003.12.31,共1682個有效樣本數據。首先,進行了交易量和收益率、波動率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發現交易量和收益率之間、交易量和波動率之間均存在著雙向線性因果關系,所以使用二者受同一信息到達過程影響力假設,以交易量來解釋收益波動和波動持續性具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其次,對擴展的GARCH模型進行估計,發現交易量只能在有限限度內解釋波動率的持續性,交易量作為信息到達的替代變量并不理想。

但是,王燕輝、王凱濤(2004)利用20只深圳成分指數的成分股票1998年1月5日至2002年9月27日交易數據(數據來源:分析家股票交易系統),進行交易量對收益率波動性影響的研究,發現當前交易量可以作為市場信息到達的替代變量,交易量具有信息含量。其中,利用EGARCH模型刻畫股票收益波動性,并驗證了交易量對波動性持續性的影響。

而趙留彥、王一鳴在2003年采用1993.01.02~2001.12.31滬深市A股交易量序列以及上證指數、深證成分指數(數據來源:省略),并以1996年(漲跌停板制度實施)為界,劃分為兩個階段,借助于GARCH模型,從靜態和動態的角度,探討我國股市交易量與收益率及其波動性的相關性。研究發現,交易量與同期的收益率水平明顯正相關:進一步將交易量劃分為預期與非預期部分后發現:預期交易量不影響收益率的波動,而未預期到的交易量變動不但與同期的收益波動性正相關,同時可以為下期波動提供預測信息,盡管信息是有限的。

對照王承煒等、吳沖鋒在2002年對股價和成交量的線性和非線性因果關系的實證研究,芮萌、孫彥叢、王清和在2003年對我國股票交易所中股票收益與交易量之間的同期關系和引導關系進行了研究。鄧建平、曾勇在2004年綜合考慮公司規模、交易量對股票收益率和波動性的影響,根據股票的前期的交易量大小來構建投資組合,并分析投資組合之間的收益率和波動性的Granger的引導關系。其中,分別選取2000~2002年滬市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中流通市值最大、最小的120只股票,來構建投資組合(數據來源:深圳國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市的上市公司交易數據庫),使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方法進行分析。研究表明,不論是大公司規模和小公司規模的投資組合,前期交易量大的投資組合對前期交易量小的投資組合存在較強的Granger引導關系,認為非同步交易和交易量大的投資組合對公共信息的反應比較充分可能是其中的原因。

四、從成交量的角度進行中國股市相關問題的經驗分析

朱戰宇、吳沖鋒在2003年從收益率和成交量兩個角度對中國股市的價格動量問題進行分析。他們從CSMAR數據庫中選取1994~2001年中國A股所有股票進行樣本檢驗,剔除無效部分,有效樣本股票供1132只。在重疊法基礎上改進,采用兩種方式構造形成期投資組合。根據收益率和交易量標準進行樣本排序,在此基礎上形成構造投資策略的兩種方式,即單標準方式(按收益率標準)和雙標準(按兩個標準)。研究結果表明,單獨基于收益率標準的檢驗證實中國股市總體不存在價格動量,但增加交易量標準的進一步分析顯示,交易量對驅動價格動量利潤和構造套利組合具有重要作用。

芮萌、孫彥叢、王清和在2003年從我國股票交易所中股票收益與交易量之間的同期關系和引導關系這個角度,來探索是否可用交易量包含的信息預測股票收益。本研究采用CSMAR數據庫中,1992年12月12日至1997年12月31日的上證A股指數的日收益數據,1992年2月21日到1997年12月31日的上證B股指數的日收益數據,1992年9月30日到1997年12月31日深證A股指數的日收益數據,以及1992年10月6日到1997年12月31日的深證B股指數的日收益數據。首先,應用GARCH模型進行同期關系的驗證,收益對交易量回歸系數是正的并且顯著,因此交易量與收益間的同期關系保持為正?鴉然后,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了交易量與收益之間的引導關系,發現在四個市場上交易量均不存在格蘭杰引導股票市場收益,而在某些市場上交易量和收益波動率(收益的絕對值)之間存在著反饋關系,也就是說交易量可以幫助預測收益波動率,反之亦然。

劉力、俞競(2002)采用事件研究的方法,對財務年報公告后市場上的交易量反應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1)在財務年報公布前后存在著超常交易量,說明財務年報確實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超常交易量的產生就是由于投資者依據這些新信息對公司價值做出不同判斷的結果?鴉(2)發現即便在財務年報公布期間,市場交易量仍對個股交易量具有顯著的影響,說明中國股市上“跟風”現象嚴重;(3)證實了超常交易量與超額收益率之間存在著不對稱關系,即超額收益率大于0時的超常交易量遠大于超額收益率小于0時的超常交易量。

五、對成交量自身的實證研究

王鴻冰2004年采用CSMAR數據庫中深、滬市市場換手率數據,時間跨度1990.12.19~2002.12.31,建立了自回歸廣義自回歸條件異方差(AR-GARCH)模型研究我國股市交易量自身的時間序列。研究結果顯示,深、滬市的日市場換手率不服從正態分布且存在著自相關性和ARCH效應?鴉該模型很好地擬合了市場換手率的時間序列,估計出的參數顯著,周一到周五的日市場換手率存在顯著差異并且周一達到了一周的最大值,即存在周內效應。上述現象可用混合分布假說解釋,非交易日的信息積累可能是周一高換手率的原因,從而加劇股價波動的可能性。

在對成交量測度方法及其劃分的研究方面,有研究的用換手率,有研究的用日成交額的對數值進行測度 (例如吳沖鋒、吳文鋒在2001年和2003年的研究)。前者不受配股、送股等股數變化的影響,并且能夠保持時間上的線性性(例如朱戰宇、吳沖鋒在2004年的研究),更具有可選擇性。而為了提高準確性,有的學者使用對數換手率來度量成交量(王燕輝、王凱濤,2004)。趙留彥、王一鳴(2003),蔣祥林、王春峰(2005)把交易量劃分為預期交易量和非預期交易量。

在西方金融理論的基礎上,吳文鋒、朱云、吳沖鋒(2002)從股價推進進程的角度進行成交量作用的理論研究,他們把成交量和股價結合起來,把成交量的信息真止融入到價格序列中去分析價格行為。

六、對國內成交量研究的評價

近年來,特別是2003年以來,國內對財務/金融領域有關交易量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大多數研究這一領域的學者在高等學校從事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例如上海交通大學的吳沖鋒和天津大學的王春峰。這使得中國在成交量領域的研究雖然起步很晚(2000年以前幾乎空白),但是在數學工具使用方面十分先進。但是不利的一面是,由于國內對成交量的研究更多是從金融工程的角度出發,所以這些研究相對在考慮金融理論和結合中國制度背景方面較為薄弱。

很多國內學者及時借鑒國外的研究思路,在中國證券市場上檢驗國外的研究成果,例如Ger-vais、Kaniel和Mingelgrin(2001)發現“高成交量回報率溢價”現象后,認為在賣空機制受到較多限制、賣空操作有困難的情況下,這一現象會特別突出。由于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目前沒有賣空機制,所以王燕輝、王凱濤(2005)等許多學者開展了對“高成交量回報率溢價”在中國是否存在的研究。一方面,這類研究發現了中國證券市場的特殊問題,但另一方面說明國內的獨創性研究較少。

價格與成交量是證券市場提供的兩種最基本信息,其他交易指標都是這二者的衍生信息,因此有關交易量的研究日益增多與深圳國泰安CS-MAR等研究型數據庫得到廣泛使用密切相關。早期的研究的數據往往來自證券網站或股票分析系統,例如趙春光和袁君麗(2001)的數據取自股交易網站(省略),數據的限制使得研究樣本小且時間跨度短,限制了早期研究的說服力,而國泰安CSMAR等研究型數據庫的使用使這一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

參考文獻:

[1] Blume, L., D. Easley, M. O'Hara, Market statistics and technical analysis: The role of volume [J], Journal of Fi-nance, 1994, (vol.49);

[2] Gervais S, Kaniel R, Mingelgrin D H. The high volume return premium [J], Journal of F inance,, 2001, (vol.56);

[3] Karpoff, Jonathan M., The Relation between Price Changes and Trading Volume: A Survey [J]. Journal of Financial &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87, (vol.22);

[4] Lee, Charles M.C., Swaminthan Bhaskaran, Price Mo-mentum and Trading Volume [J]. Journal of Finance. 2000, (vol.55);

[5]蔣祥林.王春峰.吳曉霖.“中國股市信息流、波動性與交易量關系[J]?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5.(1);

[6]劉力.俞競.“財務年報的交易量反應與投資者‘跟風’現象:滬市A股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2.(8);

[7]盛建平.高芳敏.“成交量與回報率相關性實證研究’[J].《預測》.2000.(5);

[8]王燕輝.王凱濤.“股票交易量對收益率波動性的影響――對深幣個股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4.(12);

[9]王燕輝,王凱濤.“股市交易量與收益率的關聯分析”[J].《系統工程》.2005.(1);

[10]吳文鋒.朱云.吳沖鋒.“成交量與資產定價理論模型”[J].《預測》.20002,(4);

篇2

經濟管理學專業主要課程主要課程: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管理、產業政策、投資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經濟法、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財政與稅收。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管理、產業政策、投資經濟學、統計學、會計學、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經濟法、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財政與稅收、基層崗位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經濟管理學專業就業前景

經濟管理專業主要面向在職從業人員,培養能勝任各級政府經濟管理部門工作和企事業單位實際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制度的深入改革,加入WTO后與國際慣例接軌步伐的不斷加快,經濟管理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及組織所認識,企業決策者開始認識到運用經濟管理知識來管理公司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損失。經濟管理的人才無疑成為了許多企業追逐的對象。在今后20年中,中國所需要各類管理人才,而其中經濟管理類人占到相當大的比例。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

經濟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需要扎實專業知識,可以前往金融機構、各大企業、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等從事相關的職位,具備一定工作能力的話,相信也是可以在經濟學領域發展的很不錯的。畢業生們需要好好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才有可能覓得理想的工作。

經濟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從事的工作崗位有:證券、基金、信托、銀行、市場營銷、經濟預測和分析、對外貿易、管理類等等。畢業生也是比較適合報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這是一個熱門的專業,比較吃香。

經濟管理專業就業方向無論是本科畢業,還是碩士畢業,經濟學專業類的應屆生總體上的就業方向有經濟分析預測、對外貿易、市場營銷、管理等,如果能獲得一些資格認證,就業面會更廣,就業層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特許財富管理師(CWM)、基金經理、精算師、證券經紀人、股票分析師等。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房地產、互聯網、金融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房地產;

2 互聯網/電子商務;

3 金融/投資/證券;

4 新能源;

5 建筑/建材/工程;

6 其他行業;

7 計算機軟件;

8 貿易/進出口。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網絡推廣專員、文案策劃、財務總監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網絡推廣專員;

2 文案策劃;

3 財務總監;

4 財務經理;

5 銷售經理;

6 會計;

7 出納;

篇3

    一、《證券投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證券投資學》課程的特殊性在于內容的綜合性和現實性。一般來說,《證券投資學》的授課對象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他們是在完成高等、西方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務管理,以及財政、會計等課程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各種學科知識,進行《證券投資學》的學習,進而培養證券投資價值的分析、判斷和決策能力。這樣一個課程設計順序是符合邏輯要求的。而對非金融專業來說,由于證券投資學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加上先導課程學習不足,可能會造成邏輯鏈條的缺失,導致學生理解知識難度加大。

    (一)存在的問題第一,缺乏適用的教材。教材的質量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培養目標的實現有著關鍵意義。對教師而言,教材是授課的依據;對非金融專業學生而言,一本符合其專業知識結構,能看得懂、喜歡看、看得進去的《證券投資學》教材,既能拓寬視野,又能激發求知欲、提升學習興趣。當前,以《證券投資學》或《證券投資分析》等為名稱的教材琳瑯滿目,從部重點教材到一般高校自編教材,版本繁多。據統計,在亞馬遜網站上“大學教材教輔及參考書”中搜索,《證券投資學》有127種,在當當網的“財經類教材”中有204種。但是,這些教材幾乎都是國外投資理論的翻版,大多數重理論、輕實踐,重公式推導、輕案例探討,相互傳抄現象嚴重,而對我國證券市場快速發展中出現的新事物未能給予足夠重視。學生們使用這些教材學習后,仍然停留于對經典理論的理解層面,無法與我國證券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聯系起來,理論與實踐存在較嚴重的脫節現象。第二,課程設置不。《證券投資學》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很強,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并迅速有效地把新內容整合到教學中去,同時又需要多門先修課程做支撐,如證券投資價值分析對數理統計知識的要求較高,需要綜合運用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濟學、金融學、財務管理等多學科的知識為之提供支持。但不同專業對這些先修課程的開設與要求各不相同,有的作為必修課,有的作為專業選修或任選課,有的甚至不安排開課。學生普遍缺乏數理基礎,數據處理技術薄弱,相關軟件應用能力不高,從而制約了學生靈活運用基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有,投資課設置存在“多而全”的問題,內容重復嚴重,如《證券投資學》、《投資銀行學》與《投資學》部分內容重復,由于課時有限,課程多必然會導致每門課程課時量的減少。第三,實踐教學環節薄弱。《證券投資學》的實踐性和創新性決定了必須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目前《證券投資學》課程教學大多以課堂教學為主,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一直沿用的“粉筆+黑板”的模式在教學中有很大局限,如在處理證券投資技術分析涉及的大量圖表時就很難操作,而目前大量采用的多媒體教學雖然部分解決了這一問題,但畫面包含的大量也加大了學生短時間內理解的困難。金融實驗室是重要的手段,但目前普遍重視不夠,專業教師缺失,課時受限,沒有納入專業教學體系,實驗操作、模擬交易多流于形式,學生聽課效率低。對非金融專業學生來說,特別需要證券投資的親身體驗和實地觀摩。第四,考核方式單一。目前,《證券投資學》課程考試方式以閉卷為主。閉卷考試很容易導致學生養成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習慣,學生只要能夠背出基本原理、經典理論即能夠通過考試,卻忽略了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而綜合知識的運用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恰恰是《證券投資學》的教學目的所在。因此,閉卷考試的考核方式與教學目的存在本質上的沖突。

    (二)面臨的挑戰目前,《證券投資學》課程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第一,金融研究的微觀化趨勢。最近幾十年來,金融學在微觀層面上取得了長足進展,微觀金融學已經成為金融學的兩大分支之一,解決個人、企業、經濟組織在資源配置和價格發現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動態問題,和幾乎所有金融實踐工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量成果直接應用到市場第一線。隨著中國資本市場規范化進程的加快,直接融資帶動“微觀金融”滲透到了證券投資的方方面面,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越來越取決于微觀主體的行為。《證券投資學》在教學過程中還沒有體現出這種趨勢。第二,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挑戰同樣緊迫。我國金融市場上的金融創新涉及金融制度創新、組織創新、金融市場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金融工具創新等方方面面,金融衍生產品不斷推陳出新,股指期貨、融資融券、各種含權的公司金融工具已經成為現實經濟的組成部分。《證券投資學》課程設置和教學還沒有充分體現這種趨勢和內容要求,公司金融、金融工程、行為金融學等沒有納入課程體系,或僅僅作前沿理論介紹,這就造成課程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現實困難。因此,《證券投資學》的教材和內容迫切需要更新,應適當增加微觀金融內容,加大衍生產品內容所占比重,從而使教學內容更貼近現實。

    二、《證券投資學》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為適應非金融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要,達到學生對綜合性知識能貫通理解和提高應用能力的教學目標,需要對《證券投資學》的教學進行深入改革,至少應在如下三個方面首先進行改進:

    (一)優化課程設置,選用恰當的教材課程設置是專業建設的核心,恰當的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第一,課程設置需要考慮每個專業的特點而有所側重。適當刪減一些不太重要的選修課,增加基礎課(如統計學、金融學)的課時量,適當增加對公司金融、金融組織學、資產定價、家庭理財等選修課程的開設,有條件的還需加強金融計量學方面的課程,如金融時間序列分析、隨機過程、金融工程學、行為金融學等,作為任選課程開設。在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對基礎性知識掌握的基礎上,加強對相關知識的深入了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第二,恰當教材的選擇,需要考慮三個方面:教材是否能夠反映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是否體現本學科的國際前沿;是否與學生的興趣、專業知識背景、學習規律相一致。內容必須與學生培養目標一致,內容設計由淺入深,有利于學生的課外自學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建議選用國外成熟的教科書,輔之以生動案例尤其是國內的案例分析教材,充實案例分析和實踐模擬課的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合,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真正提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