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20:58: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交通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交通論文

立體公交站臺設計交通論文

摘要:通過對城市公交站臺的創新設計,利用“半隧道”結構,將非機動車道在空間上進行拓展,使公交站臺與人行道直接相連;將通過站點的乘客、非機動車進行有效分離,提高了乘客的出行安全。同時,該站臺利用隧道上方的空間拓寬了面積,使得站臺的容納能力大大提高。立體公交站臺的設計踐行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人性交通”與“順暢交通”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半隧道;立體公交站臺

1研究背景

1.1城市公交站交通沖突問題。公交站是城市公交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客流通過在公交站點上下車的方式,實現公交系統的日常運營。但公交站往往因在有限空間內集聚大量的人流與車流,易產生交通沖突,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1]現階段公交站交通沖突的機理主要是,在公交站及其相鄰的城市交通道路路段共同組成的有限空間內,無法做到在時間上或者空間上將通過站點的公交車、行人、上下車乘客、非機動車等進行有效分離;造成公交車停站的時段在該道路斷面上出現上述各類交通方式同時占用通道的情況,這必然產生多個交通沖突點。[2]1.2城市公交站臺擁擠混亂問題。現有城市的公交站臺物理尺寸過小,容納能力有限,不足以容下大量乘客,站臺擁擠現象越來越嚴重。影響公交站臺物理尺寸的兩個因素:一是長度,二是寬度。[3]目前國內對公交站臺研究的較多的是基于泊位數量的站臺長度。[4]研究表明,有效增加站臺容量和候車區服務等級的因素不是站臺長度,而是站臺寬度。因此,設計者需要設計出優化的方案,以提高站臺的寬度,擴大站臺的容量,解決擁擠混亂的問題。

2設計方案

2.1設計思路。從緩解公交站點交通沖突問題、擁擠混亂問題兩方面出發,提出立體公交站臺的設計方案。一方面,利用“半隧道”結構,[5]將非機動車道引入地下,從而在空間上將上下車乘客與非機動車進行有效分離,緩解客流與非機動車流之間的沖突。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半隧道”上方空間,橫向拓寬站臺的寬度,有效地擴大站臺的面積,提高站臺的容納能力。2.2站臺設計。(1)公交站臺高度。由于立體公交站臺利用“半隧道”實現非機動車與上下車乘客空間上的分離。為實現“半隧道”的功能,有效地減少隧道的總長度,需將公交站臺的高度提高。同時,抬高站臺高度也有利于乘客實現水平乘車。經調查測量,南京市大多數公交車空載時第二級臺階離地高度為62+2cm。[6]綜合考慮以上兩個因素將站臺整體抬高到60cm的高度。(2)公交站臺長度。公交站臺的長度與該站的泊位數有關。以非港灣式車站為例,非港灣式車站的總長L是n個泊位長度之和,L=nL1=n(Lb+b)。其中,Lb為公交車的實際長度,b為兩輛公交車之間的安全停車距離(一般取值為2m~3m),Lb和b相加得到公交車單個泊位的長度L1(平均值取12m)。(3)公交站臺寬度。以南京火車站廣場東站為例,其站臺寬度由站臺兩側邊沿安全帶寬度、乘客候車區必需的寬度和流動乘客必需的寬度3部分組成。公交站臺寬度的計算公式為W=Wd+Wf+Ws。其中Wd為候車乘客必需的寬度,Wf為流動乘客必需的寬度,Ws為基于安全因素考慮需預留出的寬度。經調查統計,南京火車站廣場東站高峰時段每輛公交車的平均上車乘客量(Q0)為20人/車,ρ為2人/平方米,同一泊位公交線路數n為7,Qf指1個1米寬的行人通道,1個小時可以通過的人數。經調查統計,該站Qf約為3000人/小時。計算得出=3m,=1.5m,Ws=0.8m。所以W=4.3m,即站臺的理想寬度為4.3m。現有公交車站由于受到城市發展的限制,無法在橫向上拓展這么寬的距離;而立體公交站臺由于利用了半隧道的空間,加上原有站臺的寬度,可以做到在對周圍環境沒有影響的前提下,橫向拓寬站臺的面積,提高了站臺的容納能力。2.3半隧道設計。立體公交站臺整體采用“半隧道”的結構,凈高設計為2.6m,其中地上0.5m,地下2.1m。根據公路隧道設計標準,隧道上下坡度不超過3°,取值3°設計時,隧道入口距隧道底部與出口距底部的水平距離均為40m。隧道入口處的非機動車道寬度利用綠化帶適當拓展,達到4m。

查看全文

我國城市公共汽車交通論文

摘要:城市交通系統是城市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子系統,城市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交通,城市的快速發展又促進了交通的發展。而城市交通中公共汽車交通又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加快城市公共汽車交通發展,以此來促進城市的快速發展。

關鍵字:組織;規劃

城市客運交通從交通方式可劃分為公共交通及私人交通兩大體系。目前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的特點主要有:城市內公共交通專用車道覆蓋率低,且因管理水平低,其它車輛也頻繁的占用公交專用車道而造成公共汽車運行效率低。城市道路不合理,進而使局部地區公交系統利用率低。城市公交汽車老化程度高,調度和組織不合理。

因此應加快城市交通系統的發展,充分發展城市交通方便、快捷、載運量大的特點。因此應從以下幾方面改善城市現有公共汽車交通。

1城市公共汽車交通線路

城市公共交通線路應與城市主要客流流向一致,在城市中公共交通線路應分設為主線和支線。主線主要是連接客流集散點和交通樞紐,在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客流集中的客運樞紐應設置快速直達公共交通線路。一般可以通過調查的方式獲取直線接的數據來綜合規劃且應與城市總體規劃協同進行。專用車道的使用中,盡理使專用車道與其它車道隔離,可使用專用的隔離帶并配有專用車道監視系統。

查看全文

日本物流立法對中國的啟示詮釋

論文關鍵詞:日本物流立法啟示

論文內容摘要:日本的物流立法采取“準統一”的立法模式,在制定綜合性的物流發展政策對本國物流業進行整體指導的同時,還通過專門性法律對物流相關環節進行調整,這些專門性法律包括物流據點規劃立法、運輸業立法、綠色物流立法等。日本在物流領域立法的經驗可為我國借鑒,促進我國盡快完善相關物流法律體系及配套制度。

日本物流立法模式

同絕大多數的國家一樣,日本對物流業的法律規制也是通過制定各種專門性法律來進行的。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國家只用一部《物流法》來規范物流行為。筆者發現,許多學者卻認為日本的物流立法是統一立法模式。如有學者認為“日本于1990年頒布了《物流法》,日本現行的物流法律體系是以《物流法》為主,輔之以物流各個環節相應的專門法規”(師藝,2009)。類似的表述還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頒布了《物流法》、《綜合物流施政大綱》等一系列促進綜合性物流發展的法律法規,全面指導物流業的發展”(陳金濤等,2008)。通過筆者考證發現,日本現在不存在、過去也不存在被稱之為《物流法》的法律。造成這種誤解傳播的原因我想可能是由于翻譯的問題,將其他與物流相關的法律如《物流效率化法》,簡譯為《物流法》。

對于許多人認為的日本是統一物流立法模式,主要原因是日本頒布實施了指導其物流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綜合物流施政大綱》,然而日本并不單單依靠該政策調整物流各環節行為,而是與不同領域的專門性法律共同進行調整。因此,筆者認為稱日本為“準統一”物流立法模式更為恰當。

日本物流立法現狀

查看全文

日本物流立法對我國的啟發詮釋

論文關鍵詞:日本物流立法啟示

論文內容摘要:日本的物流立法采取“準統一”的立法模式,在制定綜合性的物流發展政策對本國物流業進行整體指導的同時,還通過專門性法律對物流相關環節進行調整,這些專門性法律包括物流據點規劃立法、運輸業立法、綠色物流立法等。日本在物流領域立法的經驗可為我國借鑒,促進我國盡快完善相關物流法律體系及配套制度。

日本物流立法模式

同絕大多數的國家一樣,日本對物流業的法律規制也是通過制定各種專門性法律來進行的。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國家只用一部《物流法》來規范物流行為。筆者發現,許多學者卻認為日本的物流立法是統一立法模式。如有學者認為“日本于1990年頒布了《物流法》,日本現行的物流法律體系是以《物流法》為主,輔之以物流各個環節相應的專門法規”(師藝,2009)。類似的表述還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頒布了《物流法》、《綜合物流施政大綱》等一系列促進綜合性物流發展的法律法規,全面指導物流業的發展”(陳金濤等,2008)。通過筆者考證發現,日本現在不存在、過去也不存在被稱之為《物流法》的法律。造成這種誤解傳播的原因我想可能是由于翻譯的問題,將其他與物流相關的法律如《物流效率化法》,簡譯為《物流法》。

對于許多人認為的日本是統一物流立法模式,主要原因是日本頒布實施了指導其物流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綜合物流施政大綱》,然而日本并不單單依靠該政策調整物流各環節行為,而是與不同領域的專門性法律共同進行調整。因此,筆者認為稱日本為“準統一”物流立法模式更為恰當。

日本物流立法現狀

查看全文

人口流動與近代中國城市化研究述評

【正文】

城市化是現代化過程中最富生氣和活力的形態之一,產業革命以來城市化浪潮靡滿全球的社會現實已充分證明其本身的普遍性。與此同時,在人文社會科學界,至少有社會學、人口學、地理學、經濟學、歷史學等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對此給予熱情的關注。紛繁復雜的城市化理論,林林總總的城市化研究成果,又使“城市化”概念本身顯得模糊不清,甚或無所適從。大體而言,社會學家從人類行為方式的角度考察,認為城市化是人們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轉化的過程;人口學家強調城市化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地理學家視城市化為一種地理景觀,認為城市化是鄉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轉化過程;經濟學家側重于產業結構的變化,認為城市化是人們從農業向非農業部門轉變的過程;歷史學家則認為,城市化是一個變傳統農業社會為現代工業社會的歷史過程。

應當說,從不同學科的基本特征出發,給予“城市化”不同的概念和內涵,是學術史上的正常現象。值得重視的是,無論學者們給予“城市化”多少不同的概念,有一種“較為主要的提法”已被多數學科所接受,這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即為城市化,因為,社會是一個以共同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口集團,城市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單元,必定集中一定數量的人口;而人口集中的來源必然來自農村。較早提出這一概念的埃爾德里奇(H.T.Eidridge)認為:人口集中的過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義。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城市就不斷發展。人口停止向城市集中,城市化亦隨即停止。(注:參見于洪俊、寧越敏:《城市地理概論》,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8頁。)《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是:

城市化(Urbanization)一詞,是指人口向城鎮或城市地帶集中的過程。這個集中化的過程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城鎮數目的增多,二是各個城市內人口規模不斷擴充。(注: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城市研究室選編:《國外城市科學文選》,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頁。)

由此可見,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乃是城市化的核心所在。

城市化也是中國近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城市史研究在國內外的普遍展開,人口流動與中國近代城市化的研究已經取得相應的成就,對此進行學術史意義上的檢討,或許會對中國近代城市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查看全文

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研究論文

城市化是現代化過程中最富生氣和活力的形態之一,產業革命以來城市化浪潮靡滿全球的社會現實已充分證明其本身的普遍性。與此同時,在人文社會科學界,至少有社會學、人口學、地理學、經濟學、歷史學等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對此給予熱情的關注。紛繁復雜的城市化理論,林林總總的城市化研究成果,又使“城市化”概念本身顯得模糊不清,甚或無所適從。大體而言,社會學家從人類行為方式的角度考察,認為城市化是人們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轉化的過程;人口學家強調城市化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地理學家視城市化為一種地理景觀,認為城市化是鄉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轉化過程;經濟學家側重于產業結構的變化,認為城市化是人們從農業向非農業部門轉變的過程;歷史學家則認為,城市化是一個變傳統農業社會為現代工業社會的歷史過程。

應當說,從不同學科的基本特征出發,給予“城市化”不同的概念和內涵,是學術史上的正常現象。值得重視的是,無論學者們給予“城市化”多少不同的概念,有一種“較為主要的提法”已被多數學科所接受,這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即為城市化,因為,社會是一個以共同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口集團,城市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單元,必定集中一定數量的人口;而人口集中的來源必然來自農村。較早提出這一概念的埃爾德里奇(H.T.Eidridge)認為:人口集中的過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義。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城市就不斷發展。人口停止向城市集中,城市化亦隨即停止。(注:參見于洪俊、寧越敏:《城市地理概論》,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8頁。)《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是:

城市化(Urbanization)一詞,是指人口向城鎮或城市地帶集中的過程。這個集中化的過程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城鎮數目的增多,二是各個城市內人口規模不斷擴充。(注: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城市研究室選編:《國外城市科學文選》,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頁。)

由此可見,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乃是城市化的核心所在。

城市化也是中國近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城市史研究在國內外的普遍展開,人口流動與中國近代城市化的研究已經取得相應的成就,對此進行學術史意義上的檢討,或許會對中國近代城市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檢討中外學者關于中國近代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的研究歷程,以本世紀70年代為分界,我將此分為兩個階段。

查看全文

人口流動與我國城市化研究論文

正文】

城市化是現代化過程中最富生氣和活力的形態之一,產業革命以來城市化浪潮靡滿全球的社會現實已充分證明其本身的普遍性。與此同時,在人文社會科學界,至少有社會學、人口學、地理學、經濟學、歷史學等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對此給予熱情的關注。紛繁復雜的城市化理論,林林總總的城市化研究成果,又使“城市化”概念本身顯得模糊不清,甚或無所適從。大體而言,社會學家從人類行為方式的角度考察,認為城市化是人們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轉化的過程;人口學家強調城市化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地理學家視城市化為一種地理景觀,認為城市化是鄉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轉化過程;經濟學家側重于產業結構的變化,認為城市化是人們從農業向非農業部門轉變的過程;歷史學家則認為,城市化是一個變傳統農業社會為現代工業社會的歷史過程。

應當說,從不同學科的基本特征出發,給予“城市化”不同的概念和內涵,是學術史上的正常現象。值得重視的是,無論學者們給予“城市化”多少不同的概念,有一種“較為主要的提法”已被多數學科所接受,這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即為城市化,因為,社會是一個以共同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口集團,城市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單元,必定集中一定數量的人口;而人口集中的來源必然來自農村。較早提出這一概念的埃爾德里奇(H.T.Eidridge)認為:人口集中的過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義。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城市就不斷發展。人口停止向城市集中,城市化亦隨即停止。(注:參見于洪俊、寧越敏:《城市地理概論》,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8頁。)《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是:

城市化(Urbanization)一詞,是指人口向城鎮或城市地帶集中的過程。這個集中化的過程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城鎮數目的增多,二是各個城市內人口規模不斷擴充。(注: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所城市研究室選編:《國外城市科學文選》,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頁。)

由此可見,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乃是城市化的核心所在。

城市化也是中國近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城市史研究在國內外的普遍展開,人口流動與中國近代城市化的研究已經取得相應的成就,對此進行學術史意義上的檢討,或許會對中國近代城市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查看全文

新聞評論的再認識分析論文

【摘要】新聞評論的特點需要根據發展了的新聞評論實踐進行重新認識。把新聞性、政治性和指導性作為新聞評論的特點是不合適的。新聞評論有五大特點:以新聞事實為依托、時效性、思想性、論理性和大眾性。

【關鍵詞】新聞事實;時效性;思想性;論理性;大眾性

究竟什么是新聞評論?新聞評論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對它的認識直接關乎新聞評論的發展,但是,學界對此問題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認識水平上,未能根據新聞評論實踐的要求進行更為科學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對新聞評論實踐的阻礙。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新聞評論的特點進行重新審視。

一、中國大陸對新聞評論的特點進行認真探討,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的。

筆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現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范榮康先生登載于《新聞戰線》1984年第3期的《新聞評論的一般特征》一文中。在此文中,范先生這樣界定:“新聞評論是就當天或者最近報道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情和問題,所發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廣大讀者群眾的評論。”后來,在其專著《新聞評論學》中,范先生進一步明確界定:“新聞評論是一種具有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等顯著特征的評論文章。”“新聞評論是就當天或最近報道的新聞,或者雖未見諸報端但確有新聞意義的事實,所發表的具有政治傾向的,以廣大讀者為對象的評論文章,離開了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都不成其為新聞評論。”

后來,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為一種比較公認的經典認識。

查看全文

新聞評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新聞評論的特點需要根據發展了的新聞評論實踐進行重新認識。把新聞性、政治性和指導性作為新聞評論的特點是不合適的。新聞評論有五大特點:以新聞事實為依托、時效性、思想性、論理性和大眾性。

【關鍵詞】新聞事實;時效性;思想性;論理性;大眾性

究竟什么是新聞評論?新聞評論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對它的認識直接關乎新聞評論的發展,但是,學界對此問題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認識水平上,未能根據新聞評論實踐的要求進行更為科學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對新聞評論實踐的阻礙。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新聞評論的特點進行重新審視。

中國大陸對新聞評論的特點進行認真探討,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的。筆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現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范榮康先生登載于《新聞戰線》1984年第3期的《新聞評論的一般特征》一文中。在此文中,范先生這樣界定:“新聞評論是就當天或者最近報道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情和問題,所發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廣大讀者群眾的評論。”后來,在其專著《新聞評論學》中,范先生進一步明確界定:“新聞評論是一種具有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等顯著特征的評論文章。”“新聞評論是就當天或最近報道的新聞,或者雖未見諸報端但確有新聞意義的事實,所發表的具有政治傾向的,以廣大讀者為對象的評論文章,離開了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都不成其為新聞評論。”①

后來,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為一種比較公認的經典認識。

查看全文

新聞評論認識論文

【內容摘要】新聞評論的特點需要根據發展了的新聞評論實踐進行重新認識。把新聞性、政治性和指導性作為新聞評論的特點是不合適的。新聞評論有五大特點:以新聞事實為依托、時效性、思想性、論理性和大眾性。

【關鍵詞】新聞事實;時效性;思想性;論理性;大眾性

究竟什么是新聞評論?新聞評論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對它的認識直接關乎新聞評論的發展,但是,學界對此問題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認識水平上,未能根據新聞評論實踐的要求進行更為科學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對新聞評論實踐的阻礙。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新聞評論的特點進行重新審視。

中國大陸對新聞評論的特點進行認真探討,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的。筆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現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范榮康先生登載于《新聞戰線》1984年第3期的《新聞評論的一般特征》一文中。在此文中,范先生這樣界定:“新聞評論是就當天或者最近報道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情和問題,所發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廣大讀者群眾的評論。”后來,在其專著《新聞評論學》中,范先生進一步明確界定:“新聞評論是一種具有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等顯著特征的評論文章。”“新聞評論是就當天或最近報道的新聞,或者雖未見諸報端但確有新聞意義的事實,所發表的具有政治傾向的,以廣大讀者為對象的評論文章,離開了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都不成其為新聞評論。”①

后來,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為一種比較公認的經典認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