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2 03:57: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理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教育理論管理論文
應該承認,新時期以來中學語文教育實踐的主流是充滿生機的。但無庸諱言,作為母語教育的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也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零散、沉滯與無序,使得它和語文教育實踐、和日新月異的時展趨向不盡協調。本文擬就個人思考之所及,對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領域存在并仍然潛滋暗長的若干非正常因素略陳二三。
1、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的無中心狀態
長期以來,我國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領域缺乏權威性統一研究機構。作為民間學術團體、中語界唯一的全國性研究機構——全國中語會及地方各級中語會,近些年來由于受諸多社會因素的制約,它在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方面的力度及影響呈弱化趨勢。不少基層中語會實際上早已形同虛設。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所屬教研室的專業教研人員也往往成年累月地忙于繁雜事務,忙于各類考務而難以專心致力于研究工作。一線教師中的不少人或因學術造詣、理論修養的力不從心,或因條件所限而難以使研究趨向深入。在眾多的語文教學專業期刊中,真正能在語文教育理論研究上獨樹一幟的也屈指可數。于是,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在宏觀上呈“散兵游勇”狀,在微觀上呈“人自為戰”狀,既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研究導向中心,也沒有形成頗具實力的研究陣容,當然也就難以使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系統化,使之走向整體性與高層次。
2、語文教育理論研究內容(課題)的無序與模糊
就整體看,新時期以來的語文教育研究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從專家到教師,都想在攻克語文教育這一難題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樹。但是,如果對近十幾年來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現狀作冷靜的觀察與思考,即可發現,在這理論研究空前活躍的另一面,卻又給人以濃重的撲朔迷離之感,面對令人頭暈目眩的語文教育思想,一方面是理論研究者各執一辭,認定自己的觀念是“五岳獨尊”;另一方面是在第一線工作的語文教師多數對此難以接受且深感無所適從。今天強調布魯姆目標分類教學的著手成春,明天宣揚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神奇妙用;今天說語文教育要以德育為主,明天稱語文教育要以工具性為重;今天說語文教育要限制科學主義,弘揚人文主義,明天講語文教育要使塑造健康人格與發展語文能力同步。對寫作教學有研究的,認定寫作是語文教育的第一要素;對閱讀教學有探索的,強調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內容。甚至在教材的選文比例問題上,直到今天仍然爭執不休。有人堅持當代語文教材要削減文言文分量,有人則認為教材選文要以文言文為主。時至今日,只要認真閱讀各類語文報刊的若干文章(其中包括一些專家學者的大作),我們仍然會強烈地感受到各種語文教育觀念的無序與模糊。面對這樣一種局面,如果有迷惘者站出來,求教于莘莘研究者——語文到底該怎么教?語文教師到底該如何當?那將是怎樣一種場面呢?筆者在此絕無非難學術上的百家爭鳴之意(筆者也曾涉獵其中)。學術昌明,從來都是有益無害的。只是認為,在這曠日持久、莫衷一是的爭鳴之中與爭鳴之后,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界沒有一個中心機構來對這些學術性見解進行哪怕是初步的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的篩選和再研究工作,以致使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包括相當一部分研究人員)難以發現這異彩紛呈的各種學術觀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更難以使這些零散的教育理論觀念臻于整飭。結果,它們也就很難對語文教育實踐起具體而有效的指導作用,有時甚至會對實踐產生誤導。我們完全可以靜心想一想,長期以來,各類專業報刊上發表的語文教育理論文章怎一個“多”字了得,其中不少文章確有一定的甚至很高的學術水平和實踐價值。然而,遺憾的是,這些文章發表之后,充其量或則由權威報刊轉而載之,或則引起部分讀者當時情感上的共鳴和認識上的趨同,然而時過境遷之后,就如同天女散花般地煙消云散了。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的重大損失,這種零散、無序的格局如果得不到改變,損失仍然會繼續下去。
3、對語文教育專家教育思想研究的單向性
我國音樂理論教育分析論文
【提要論文】音樂學是一門研究音樂的學問,只有具備了較好音樂知識和技能、具備了較高中外文化知識和駕御中外語言及寫作能力的人才能勝任。對于西方音樂學構架中的我國音樂理論教育要加以改革。音樂學的專業教育要從附中開始設置。音樂學的課程設置要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性,要求不同階段的學習和教學有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培養方向要有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與訓練手段。
【關鍵詞】音樂學音樂教育音樂理論教育音樂學課程設置
【作者簡介】徐元勇,文學博士。1964年8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閬中縣。曾經先后學習、工作于四川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現任教于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一、弁言
音樂學(musicology)是一門研究音樂的學問,來自于西方。蕭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時,雖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續的歐洲音樂教育體系。但是,音樂學專業課程的設置,在我國的音樂教育中是比較晚的事情。新中國建立之前幾乎沒有,即使在新中國建立之后,大部分專業音樂院校音樂學專業課程的設置也很晚。除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樂學院于1956年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的建立都較晚。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分別于1978年和1980年設立了音樂學系,武漢音樂學院于1986年成立音樂學系。而象天津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則都是在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漸掛牌成立了音樂學系。幾所音樂院校的音樂學專業被批準為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授予點則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樂學院被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點,1988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予點。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授予點是1982年獲得的批準,博士學位授予點是1989年獲得的批準。
在我們的西洋音樂教學、研究隊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會和生活環境中受過熏陶的學者。我們在西方音樂學的傳播、教學、研究等方面,也的確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是,說音樂學在我國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也許一點也不過分,這一點也反映在我們過去,以及今天許多人對音樂學的認識中。譬如,我們歷來要求學習音樂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礎好”。所謂的好“底子”、好“基礎”,在多數情況下主要指的是“音樂技術”和“音樂技能”方面。且不論表演、甚至作曲等專業方向的學生,是否僅僅只是具備了“音樂技術”和“音樂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夠了這個問題。就音樂學為學習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應該要求具備“音樂技術”和“音樂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還應該有文史修為和寫作能力的“底子”、“基礎”,要具有音樂理論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說,對于從事音樂學專業工作與研究的人們來說,必須掌握音樂形態、音樂技能等音樂本體的知識,以及掌握中外歷史、文學、語言、宗教、風俗、文獻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識,要有兩個方面的基本功。對于這一點似乎大家早有共識,似乎也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是,在我國音樂學的實際教學中卻沒有加以實施,至少做得很不夠。而且,在我們還沒有對原有西方音樂學領會得十分清楚的情況下,又有許多其它西方音樂研究理論,以及一些音樂研究新領域、新知識不斷為我們所認知,使得我國這門本來就很年輕的學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譬如,對于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世界音樂(W0rldMusic)、多元音樂文化(ManyMusicofManyCultures)等新學科、新概念的系統解讀,以及與原有音樂學之間的關系;等等。
我國音樂理論教育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弁言;音樂學專業從附中開始設立的意義;附中、本科課程的合理銜接與音樂學專業的層次教育;方法論層次;結語,對我國音樂理論教育管理論文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觀念上的意義、人們普遍認為音樂學的生源數量不足,學生的素質更是不盡人意、為了擴大生源,大大降低入學標準,有的音樂院校甚至以縮短音樂學本科學習的時間來吸引生源、如果能夠在音樂學院附中,甚至其它普通中學開設音樂學專業的課程,那么,這些課程要與本科招考的內容基本銜接、在西方音樂學構架中的我國音樂學的專業教育及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等都不完善、如果能夠在附中或普通中學設立音樂學的專業,并使其系統化、體系化,以及具有層次和階段性,相信其作用及影響會更為明顯和深遠,具體材料請詳見:
【提要論文】音樂學是一門研究音樂的學問,只有具備了較好音樂知識和技能、具備了較高中外文化知識和駕御中外語言及寫作能力的人才能勝任。對于西方音樂學構架中的我國音樂理論教育要加以改革。音樂學的專業教育要從附中開始設置。音樂學的課程設置要具有中國特色的系統性,要求不同階段的學習和教學有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培養方向要有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與訓練手段。
【關鍵詞】音樂學音樂教育音樂理論教育音樂學課程設置
【作者簡介】徐元勇,文學博士。1964年8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閬中縣。曾經先后學習、工作于四川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現任教于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一、弁言
音樂學(musicology)是一門研究音樂的學問,來自于西方。蕭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時,雖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續的歐洲音樂教育體系。但是,音樂學專業課程的設置,在我國的音樂教育中是比較晚的事情。新中國建立之前幾乎沒有,即使在新中國建立之后,大部分專業音樂院校音樂學專業課程的設置也很晚。除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樂學院于1956年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的建立都較晚。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分別于1978年和1980年設立了音樂學系,武漢音樂學院于1986年成立音樂學系。而象天津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則都是在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漸掛牌成立了音樂學系。幾所音樂院校的音樂學專業被批準為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授予點則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樂學院被批準為碩士學位授予點,1988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予點。上海音樂學院碩士學位授予點是1982年獲得的批準,博士學位授予點是1989年獲得的批準。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論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跨文化教育是當今世界的教育研究熱點之一。它作為一個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涉及到教育人類學、比較教育學、民族心理學、社會學、民族學、文化學、傳播學等眾多學科,并形成了許多理論和流派。本文擬就其中在世界上影響較大的,如“文化變遷”、“文化同化”、“文化融合”、“文化適應”、“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理解”、“多元文化與多元文化教育”等理論流派,作一簡要的介紹和評述。
【關鍵詞】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論/流派
【正文】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一般是指在兩種文化之間進行的一種教育。在英語當中,與之相近的詞匯還有“cross-culturaleducation”(多種文化的教育)和“trans-culturaleducation”(異文化的教育)等。從教育人類學的角度看,人類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是建立在某種特定文化基礎之上的,教育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換言之,每一個人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所屬,而每一種教育也都與特定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按照教育的民族屬性,它又可進一步劃分為“單一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兩大類。前者是指受教育者所受教育基本上僅局限于一個民族的文化,具有單一的民族屬性,如早期的美洲印第安民族教育等。而后者,則是在兩種不同文化之間進行的。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學生教育、多民族國家中的少數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屬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疇。也就是說,在單一層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實施異文化教育的現象,都可以視為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的實踐,在人類歷史上久而有之。但人類對這一社會現象進行較為系統的科學研究,則始于本世紀。特別是在美國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里,各界學者自20世紀上半葉起對跨文化教育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并從不同的立場、目的和學科角度提出各自的觀點和主張,形成了眾多的理論派流。時至今日,跨文化教育研究已從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擴展到加拿大、前蘇聯、澳大利亞、日本、東南亞及中國等諸多國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僅擇選一些影響較大的跨文化教育及相關理論流派作一簡略介紹,供我國有關教育研究人員借鑒和參考。
一、文化變遷論
語文撰寫教育管理論文
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在這個轉軌的過程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廣大教師都需要轉變教育思想,加入到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實踐中。參與教育科研活動,不僅有助于先進的教學思想的傳播,新的教學方法的推廣,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教師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高。論文和科研報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兩種主要形式。廣大教師無論參加何種規模的教育、教學科研活動,最后都要以論文、實驗報告等形式把成果發表出來,讓同行評判、分享、借鑒。因此,了解撰寫教育論文、教育科研報告的一般程序是十分必要的。
論文(或稱學術論文)是對科學領域中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和描述學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說,論文既是科研人員探討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
一、論文種類和作用
從論文的內容形式來看,一般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否定某一學科領域中的某些舊觀點,提出新見解。例如,指出應試教育的缺點;提倡素質教育,論述它的優點及重要意義。又如,批評傳統教學方法的滿堂灌、機械訓練等不足之處,倡導啟發式教學,強調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統化,用新觀點、新方法加以論證,得出新結論。例如,關于比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集各國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有關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橫向比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大眾傳播教育管理論文
一、引言
2005年8月上旬,筆者參加了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AEJMC)第88次年會,會議在美國德州的旅游城市圣安東尼舉行,歷時五天。本人是這次參加會議的唯一一名來自中國大陸的代表,因此該協會的國際傳播分委員會成員戲稱要給本人頒發“長途跋涉獎”。由于本人的發言在第一天就完成,故有較多時間來觀察本次美國新聞教育年會的具體召開和運作,其中許多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國新聞教育年會的借鑒。
二、特色明顯
從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第88次年會來看,本人認為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新聞教育和學科研究并重,是美國所有新聞傳播高校教師的大聚會。[1]我們中國新聞教育協會的年會目前也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也注重研討我國新聞教育中的具體現實問題,但相比之下我們的年會對新聞傳播學科研究方面重視得還不夠,甚至幾乎沒有涉及。
具體而言,本人認為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第88次年會有以下兩個特點:
1.兼顧實用性和學術性
語文教育思想管理論文
一、個性特色
任何科研成果的獲得,不管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雖然受特定的歷史條件與社會環境的限制,但都離不開研究者個人的努力,它是個人心智結構的體現。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亦復如此。葉圣陶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修養成良好的個性品格:稟賦聰慧、博聞強識的基本素質,勤奮刻苦、好學深思的良好態度,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的謙遜品性,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嚴謹作風,堅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堅韌毅力,求真求新、創新自鑄的創造精神。所有這些,使他特別執著于自己的實踐,潛心于對實踐的思考,從而作出對經驗的歸納與總結。可見這些品格形成了他理論的廣博特色,而理論的形成又促使他個人品格的升華,可以說他的個性既是他獲得成功的條件,也是他獲得成功的結果。這體現了,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著主觀世界,而主觀世界的改造又促進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種互為因果的關系,清楚地表明在葉圣陶對語文教育客觀規律的揭示中,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滲透著他的個性特色。
諸途貫通,是其內容方面的個性特色。葉圣陶是集文學家、教育家、編輯出版家、社會活動家于一身的“多棲式”人物,這就使他能夠通過創作、教學、編輯、研究諸條途徑,把語文教育貫通起來。這也就是說,他通過這四方面的具體實踐,從立體的角度來整體地綜合地觀照語文教育:創作實踐,使他備嘗語言運用的種種甘苦;教學實踐,使他積累了指導讀寫訓練的諸多經驗;編輯實踐,使他了解教材編選的分寸得失;研究實踐,使他居高臨下洞察現象的表里深淺。所有這些,使他每下斷語,往往見解獨到、切要中肯。盡管與葉圣陶同輩的一些學者也有與葉圣陶同樣的經歷,但卻沒有他那么全面久長,那么縱橫貫通。可以說,葉圣陶對中小學語文教育問題關注之深切、改革心情之急切、研究內容之詳明,在中國近代語文教育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各方聚焦,是其形式方面的個性特色。一般教育研究工作者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形式往往比較單一,主要是論文或論著。而葉圣陶多才多藝,表達自己對語文教育的主張,其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他用不同的方式聚焦于語文教育思想,使之更加突出,更加鮮明;或者通過小說,運用形象的方法,對語文教育規律作出藝術概括,讓讀者獲得感悟;或者通過詩詞,運用想象手法,抒發對語文教育的感受,讓讀者獲得感染;或者通過書簡,運用敘談的方式,對語文教育思想與方法進行點撥,讓讀者受到啟迪;或者通過散文,運用理性與形象結合的方式,結合事例介紹語文教育原理,讓讀者獲得感知;或者通過論著,運用邏輯論證方法,揭示語文教育的性質與規律,讓讀者心悅誠服。總之,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的內容,通過全方位的途徑及多姿采的形式,對經驗型而非實證型的理論能作出如此完整與鮮明的表述,是他人所不易企及的。
二、時代特色
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雷潔瓊說:“葉圣陶先生,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經歷過幾個朝代,歷盡人間滄桑,但他始終和人民一起站在時代的前列,同時代一起前進。”葉圣陶不斷前進的政治追求,使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獲得更新,從而使他所從事的“多棲”事業既有明確的政治方向,又有可靠的科學方法,這也就使他的語文教育思想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語文教育思想管理論文
提要朱自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現代散文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語文教育家。其思想理論體系的構成可以概括為:朱自清超乎尋常地把語文教育的目的確立在使學生了解本國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學生欣賞文學的能力的嶄新意義上,他鮮明提出作文訓練(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和技術訓練(培養學生欣賞能力)才是語文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雖然講解、分析、辨別、練習早已普遍成為語文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但朱自清則獨具一格地極力倡導“讀”應當成為整個語文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變革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了解與欣賞作文訓練技術訓練精讀略讀講讀誦讀
***
引論
朱自清是中國現代散文領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但我們發現他還是現代中國一位出色的語文教育家。只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總是無法擺脫朱自清是一位現代著名散文家的深刻影響,或者說朱自清大量的文學創作尤其是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成就多少有些掩蓋了他實際上相當豐厚細致的語文教育思想。朱自清1920年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師范、揚州第八中學、吳淞中國公學、臺州六師、溫州第四中學、寧波四中等校任教,1925年-1932年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37年抗戰爆發后,隨學校南遷,任昆明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其教育論著有與葉圣陶合著的《國文教學》、《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標準與尺度》和《語文拾零》等。我們把目光從他的散文作品轉移到他眾多的教育論著,明顯可以看到他的語文教育思想自成體系。我想:站在歷史的長河中,以今天的眼光第一次審視作為語文教育家的朱自清,不斷地從各個方面來加深對他的教育思想的認識,將十分有助于提高我們目前以及將來語文教育發展解決重大問題的自覺性。我們把朱自清關于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方面的獨特主張和論述,總稱為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本文不揣冒味,對此作一初步探討。
一、“使學生了解本國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賞文學能力”
教育理論與物理教學實踐論文
【摘要】一、創新教育在新世紀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二、中學生創新教育的內涵和內容:1、創新精神主要表現為創新意識和“質疑”精神。2、培養創新能力,主要表現為課堂教學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驗教學中的創造能力的培養。3、培養學生創新人格和協同合作的精神。
三、創新教育的探索與實踐:1、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2、挖掘學科特點,培養創新能力。3、培養學生創新人格和協作精神
【關鍵詞】創新探索實踐
一、創新教育在新世紀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現代社會是知識經濟社會,而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創新。當今世界的科技競爭、綜合國力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創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數量的競爭。創新教育是當今世界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焦點和核心,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要矗立于世界優秀民族之林,必須要有全民族整體素質、科學水平的提高。學校教育是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師要明確創新教育思想、創新教育培養目標和實施方案,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想創新、敢創新、會創新。
學前教育理論下舞蹈教學論文
1問卷調查的展開及調查結果
為了使得調查研究更為有序、客觀,論文將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模式劃分為課程內容設計、課程內容的選定、課程內容的組織實施、課程的教學評價四部分進行問卷問題的構建。在問卷調查中,在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學院中選取400名學生發放問卷,學生通過紙質問卷、電子問卷的填寫來完成調查。在為期10天的調查結束之后,共回收問卷4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數量為382份,問卷有效率達95.5%。在問卷調查結束之后,論文對于調查結果進行了簡單分析,根據數據,得出如下結論:在課程內容設計上,學生認為,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內容設計中,理論課程內容過多,對于舞蹈教學的實際操作內容涵蓋較少,總體教學內容難度較低,難以提升。在課程內容選擇上,缺乏統一、合理的課程教學內容,部分課程內容不符合實際工作內容需要,難以有效達到教學目標。在課程內容的組織實施上,學生指出,就自身的掌握情況來看,目前學校所安排的1周2課時,一學期24課時的教學時間較短,只能夠滿足學生“學”的需求,但是達不到學生“學會”的目的。在課程的教學評價上,學生認為目前專業舞蹈教學評價體系一元化現狀嚴重,對于理論考試的重視程度過高,對于個人舞蹈能力、技能以及相關理論知識、音樂素養、舞蹈素養等考察不夠,因而評價缺乏客觀性和科學性。
2“以生為本”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模式
2.1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內容設計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本身缺乏統一的教材以及成型的教學方法,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專業舞蹈教學的內容體系就更需要結合各個學校、各個地區的特點以及學生對于舞蹈教學的認知和需求。從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可以將教學內容設計細化為如下幾點:從課程學時進度的設定上來看,大部分學生認為每周2課時,一學期12課時的教學時間不足,然而從每次教學2課時共一個半小時的總體時間來看,是能夠合理安排教學的各項具體內容的。目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每次課分為熱身運動、舞蹈理論教學、舞蹈時間教學、自習教學等,從單次學時來看是完全充分的,內容也是較為豐富的。然而,從周課次的角度來看,多數學生認為12周的時間略少,難以使得自身學到的技能、技巧在實踐中得以體現。可以按照學校的學期計劃,將12周的教學時間提升到18周左右,在后期學校教學活動結束之后,安排集中的培訓、實習等,這樣效果更佳。在課時這一方面,學生認為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可以模擬幼兒園教學的課時時間,目前課程的長度在一個半小時左右,對于學生的學習是比較合適的,然而與之后的工作可能難以對接,可以考慮將課時分為45分鐘+45分鐘的時段,輔以教學內容的整合,形成2次幼兒園教學課的教學模塊。
2.2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內容選定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教育工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