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信用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6 14:24: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安全信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安全信用

論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

【摘要】從最近國內外曝光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來看,主要并不是因為這些企業的生產技術條件落后所造成的,而是少數生產經營者喪盡天良,見利忘義,造假售假所致。要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筆者認為必須從最基礎的、最根本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抓起,建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長效機制,營造守信為榮、失信為恥的良好社會氛圍。

【關鍵詞】信用體系建設;食品安全

“政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食品安全監管責任重于泰山,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意義重大。最近國內外曝光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都反映出個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利欲熏心,不按標準生產甚至在食品生產中摻雜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尤其是濫用食品添加劑和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問題非常突出。從實際情況看,這些食品安全案件主要并不是因為這些企業的生產技術條件落后所造成的,而是少數生產經營者喪盡天良,見利忘義,造假售假所致。要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必須從最基礎的、最根本的建設抓起,而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是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和長效機制。

近年來,繁昌縣積極探索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新途徑,大膽實踐,創造性地開展了兒童食品行業、糧食行業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工作,2006年,繁昌縣被評為“全國糧食工作先進縣”,使我縣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初見成效,積累了豐富經驗。

1、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1.1深入調研,確定目標。

查看全文

消防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研究

摘要:本文介紹了消防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現實意義,探討了消防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組織實施、管理服務以及運行保障措施,提出以消防信用體系建設為依托,建立消防安全信用“紅黑名單”制度,促進消防社會管理多元化,加快消防工作社會化進程。

關鍵詞:消防信用體系;消防安全;消防管理;體系建設

一、建立消防安全信用體系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社會單位加強消防安全自我管理,推進消防安全主體責任落實

消防安全信用體系的基礎是消防安全評價。而評價結果取決于社會單位按照法律、法規以及建設標準的要求,通過不斷加強社會單位消防安全自律意識,強化消防安全自我管理,從而推動落實消防安全主體責任,提升社會單位火災防控能力。

(二)有利于推進消防安全事中、事后監管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信用分類監管經驗磁材料

××縣工商局××工商所堅持先行先試,通過創新工作機制,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作為縣工商局的試點單位,率先推行食品安全信用分類監管工作,努力強化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管,取得了初步成效,實現“三個初步轉變”:一是初步實現食品安全監管由常態監管向分類監管轉變。將a類食品經營主體納入一般巡查對象,其他類則納入監管重點,其中重點監管對象占__%,既減輕了工作量,又節省了行政成本。二是初步實現食品安全監管由常態監管向科學監管轉變。工商執法人員依托互聯網掌握食品經營主體的食品質量、電子臺帳等信息;進行食品信用信息的采集、錄入、流轉、分析,使電子檔案信息為工商機關開展食品安全執法監管服務,著力實現遠程實時監管,力促食品安全監管邁上新臺階。三是初步實現食品安全監管由常態監管向精確監管轉變。建立了重點地域、失信食品經營主體、風險度高的經營戶信用信息檔案庫,實現了監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細轉變,確保工商機關在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或應對市場突發事件中,做到打擊得力,防控到位,精確監管,提升了監管效能。

一、出臺試行辦法,明確工作內容

××工商所為縣工商局推行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分類監管辦法試點單位,先行啟動此項工作。按照縣工商局《××縣工商系統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分類監管辦法(試行)》,逐項細化各項制度,明確了食品安全信用分類監管的工作流程和具體內容:一是信用評級。根據《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評估計分標準》,對轄區內的食品經營主體進行信用評價,按照評出的不同分值由高到低依次分為a、b、c、d四個類別,將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等風險度較高的經營主體劃分為t類風險監管對象,分別計為a(t)、b(t)、c(t)、d(t)類。二是匯總備案。工商所把信用評價情況摘要錄入電腦,建立《流通領域食品經營主體信用分類監管臺帳》,由縣局市場合同股匯總備案,建立全縣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庫。三是日常巡查。××工商所根據不同的信用類別確定食品經營主體的監管頻率,擬定巡查計劃,對不同類的食品經營主體按不同頻率開展巡查監管。四是分類監管。對a類經營主體實行信用激勵,予以重點扶持;對b類經營主體實行信用預警,予以引導規范;對c類經營主體實行信用懲誡,予以重點跟蹤;對d類經營主體實行信用淘汰,予以嚴格責令整改或取消經營資格。

二、著力建章立制,明確工作規范。

××工商所全面實施縣工商局《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分類監管辦法》和《流通領域食品經營主體信用分類評估計分標準》,落實《流通領域食品經營主體信用分類評估計分表》、《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分類審核表》、《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類別調整審核表》、《流通領域食品經營主體信用分類監管匯總表》、《流通領域食品經營主體信用分類監管臺賬》、《食品安全信用監管巡查評估記錄》等各項配套措施,確保監管工作流程規范,各項工作順利有效實施。

三、實行試點先行,推動工作開展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信用分類監管經驗材料

××縣工商局××工商所堅持先行先試,通過創新工作機制,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作為縣工商局的試點單位,率先推行食品安全信用分類監管工作,努力強化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管,取得了初步成效,實現“三個初步轉變”:一是初步實現食品安全監管由常態監管向分類監管轉變。將a類食品經營主體納入一般巡查對象,其他類則納入監管重點,其中重點監管對象占__%,既減輕了工作量,又節省了行政成本。二是初步實現食品安全監管由常態監管向科學監管轉變。工商執法人員依托互聯網掌握食品經營主體的食品質量、電子臺帳等信息;進行食品信用信息的采集、錄入、流轉、分析,使電子檔案信息為工商機關開展食品安全執法監管服務,著力實現遠程實時監管,力促食品安全監管邁上新臺階。三是初步實現食品安全監管由常態監管向精確監管轉變。建立了重點地域、失信食品經營主體、風險度高的經營戶信用信息檔案庫,實現了監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細轉變,確保工商機關在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或應對市場突發事件中,做到打擊得力,防控到位,精確監管,提升了監管效能。

一、出臺試行辦法,明確工作內容

××工商所為縣工商局推行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分類監管辦法試點單位,先行啟動此項工作。按照縣工商局《××縣工商系統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分類監管辦法(試行)》,逐項細化各項制度,明確了食品安全信用分類監管的工作流程和具體內容:一是信用評級。根據《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評估計分標準》,對轄區內的食品經營主體進行信用評價,按照評出的不同分值由高到低依次分為a、b、c、d四個類別,將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等風險度較高的經營主體劃分為t類風險監管對象,分別計為a(t)、b(t)、c(t)、d(t)類。二是匯總備案。工商所把信用評價情況摘要錄入電腦,建立《流通領域食品經營主體信用分類監管臺帳》,由縣局市場合同股匯總備案,建立全縣食品安全監管信息庫。三是日常巡查。××工商所根據不同的信用類別確定食品經營主體的監管頻率,擬定巡查計劃,對不同類的食品經營主體按不同頻率開展巡查監管。四是分類監管。對a類經營主體實行信用激勵,予以重點扶持;對b類經營主體實行信用預警,予以引導規范;對c類經營主體實行信用懲誡,予以重點跟蹤;對d類經營主體實行信用淘汰,予以嚴格責令整改或取消經營資格。

二、著力建章立制,明確工作規范。

××工商所全面實施縣工商局《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分類監管辦法》和《流通領域食品經營主體信用分類評估計分標準》,落實《流通領域食品經營主體信用分類評估計分表》、《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分類審核表》、《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信用類別調整審核表》、《流通領域食品經營主體信用分類監管匯總表》、《流通領域食品經營主體信用分類監管臺賬》、《食品安全信用監管巡查評估記錄》等各項配套措施,確保監管工作流程規范,各項工作順利有效實施。

三、實行試點先行,推動工作開展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方案

為認真做好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八部門制定的《關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指導意見》和《**族自治縣創建食品安全示范縣工作方案》的要求,結合我縣食品安全狀況,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試點工作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改善食品安全信用環境,培養食品安全信用意識,規范食品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和食品市場秩序,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為目的,以加強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信用建設為核心,綜合抓好食品安全制度規范、管理服務系統與運行機制的建設,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試點工作的目的和原則

(一)試點工作的目的

通過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探索建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制度規范、管理服務系統與運行機制,培育企業的良好信用,增強企業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充分發揮信用制度的獎懲作用,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綜合監管的長效機制,為全面推進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提高我縣食品安全水平積累經驗。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信用試點方案

為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全市食品安全水平,推動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結合我市實施食品放心工程的實際和食品安全現狀,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以改善食品安全信用環境,培養食品安全信用意識,規范食品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和食品市場秩序,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為目的,狠抓源頭建設、輿論引導、市場準入、誠信教育及綜合治理,通過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形成具有信陽特色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提高我市的食品安全信譽,促進食品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二、基本原則

遵循先易后難,先點后面,先城區后鄉村,統籌協調,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探索,穩步推進,把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糧油、蔬菜、肉類、餐飲等行業(品種)的信用體系建設作為重點先行一步,及時總結經驗,以點帶面,逐步向食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延伸,在整個食品行業全面推開。

三、主要目標

查看全文

藥品安全信用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加強我省藥品批發企業的監督管理,強化藥品批發企業的誠實守信意識,促進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藥品市場環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安全信用分類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和規章,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凡對本省行政區域內依法取得《藥品經營許可證》的藥品批發企業實施藥品安全信用分類管理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藥品批發企業藥品安全信用(以下簡稱:藥品安全信用)分類管理工作包括采集信用信息、建立信用檔案、評定信用等級以及對信用良好與否的企業采取相應的激勵或者懲戒措施等。

第四條藥品安全信用分類管理工作應當結合日常監督檢查和稽查執法檢查進行,并根據信用等級確定檢查頻次。對檢查中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除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外,依照本辦法納入藥品安全信用分類管理。

第五條藥品安全信用信息采集、記錄、信用等級評定及采取的激勵或者懲戒措施應當堅持合法、公正、客觀、準確的原則。

第六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省局)負責全省藥品安全信用分類管理工作,并制定相應的激勵或者懲戒措施,督促和檢查市、縣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藥品安全信用檔案的建立。

查看全文

農村藥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調研報告

2002年我局成立以來,對縣城內藥品經營企業、醫療機構開展了藥品安全信用建設工作,經過3年來的規范和督促,縣城內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的藥品安全信用建設初見成效。為促進我縣農村藥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我局近期組織人員對寒蔥溝鎮、濃橋鎮、抓吉鎮、別拉洪鄉、前鋒農場、前哨農場等九個鄉鎮政府、3個農場場部,66個村委會、26個農場連隊及350位農民,開展了全縣農村藥品安全信用狀況的問卷調查。根據調查,我縣農村藥品安全信用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如下:

經營管理理念相對落后。我縣農村現有藥品經營企業25家,各級醫療機構102家,真正具有現代經營理念、掌握現代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體制完善的藥品企業和醫療機構寥寥無幾。眾多的農村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規模偏小,經濟實力有限,這些導致了整個農村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綜合實力較弱。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為了生存與發展,一些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揠苗助長”,少數藥品經營企業和村級醫療機構甚至“飲鴆止渴”,時而會做出一些如經營使用假冒偽劣藥品、隱瞞欺詐等不講信用、不計后果的行為,以獲得經濟上的利益,從而影響了自身的信用建設。

藥品安全信用水平偏低。一是農民對農村藥品安全信用狀況評價總體較低。在本次抽樣調查的350位農民中,對農村藥品安全信用狀況予以評價的有326人,其中,認為農村藥品安全信用狀況良好的43人,占總體的13.2%;認為農村藥品安全信用狀況一般的81人,占總體24.8%;認為農村藥品安全信用較差的202人,占總體62%。二是鄉鎮、農場機關及村委會對農村藥品安全信用認可度較低。在104個鄉鎮、村委會、農場機關及農場連隊的調查中,認為農村藥品安全信用良好的有16家,認為農村藥品安全信用一般的有33家,認為農村藥品安全信用較差的有55家,分別占總體15.4%、31.7%和52.9%。

藥品安全信息渠道不暢通。我縣區域面積6262.48平方公里,分布著五鄉四鎮,三個國營農場,128個自然村、屯、農場連隊,全縣總人口8.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6.6萬人,占全縣人口的80%,是國家級貧困縣。由于村屯偏遠,經濟欠發達,所以信息網絡建設不完善,對外界的信息較閉塞。農民獲取的信息微乎其微,對經營者個人信譽信息更是所知甚少,農村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的不良行為也未見披露,未形成足夠的影響力,特別是藥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就調查的326人當中,了解農村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有無失信行為的人員幾乎為零。

農村藥品安全中出現誠信缺失的現象,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農村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誠信缺失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些原本就是劣質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思想動機不純,獲取最大利潤是其唯一目標,蒙騙欺詐農民患者是他們慣用的卑劣手段。另外一些農村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由于同行業間的激烈競爭,再加上有些低價的假冒偽劣藥品充斥于市,企業和醫療機構無正常利潤可得,以至虧損時,一些企業和醫療機構就往往會做出一些失信的行為。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方案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市2005-2007年食品放心工程實施規劃》(湖政辦發〔2005]41號〕,規范我市食品生產、經營、消費行為,維護食品市場秩序,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八部門制定的《關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指導意見》等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試點工作的主要內容

試點工作按照“政府推動,部門聯動,市場化運作,全社會廣泛參與;統籌協調、分工合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先易后難、先點后面”的原則進行。

(一)加強信用宣傳教育

信用宣傳教育要貫穿于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全過程,通過加強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知識、食品安全信用基礎知識、信用典型案例等的宣傳教育,切實提高試點單位的信用意識。

(二)制定信用制度規范

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信用監管困境與建議

摘要:建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推進食品安全信用監管是全面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食品安全信用監管存在監管理念偏差、法治保障不足和面臨平衡公益和私權的挑戰等現實困境。未來要強化食品安全信用監管的社會認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監管的法治體系、加強食品安全信用監管的綜合協調、完善對食品安全信用監管主體的監督。

關鍵詞:新時代;食品安全;信用監管

21世紀初期,食品市場秩序混亂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徹底扭轉,制假售假等違法行為仍然十分嚴重,特別是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信用的嚴重缺失。為此,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要求,在食品安全領域構建信用體系,圍繞食品安全信用管理體制、信用標準制度、信用信息征集制度、信用評價制度、信用披露制度、信用獎懲制度六個方面建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黨的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進入決勝期,應該從國家戰略高度,提高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與此同時,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內學者早已對我國食品安全信用監管問題展開研究。但是,尚有一些問題仍需要深入研究。如,在新時代,為什么要深入推進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現實困境是什么?應該如何解決?全面和深刻地認識和回答上述問題對于新時代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代食品安全信用監管的邏輯起點

(一)全面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回應群眾訴求的內在要求。黨的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2019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第一個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出臺的關于食品安全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食品安全戰略是黨中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新的歷史背景下,直接回應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訴求,鄭重承諾人民群眾的期盼的重大舉措。盡管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食品安全的“治標”工作成績顯著,但距離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尚有不小的差距,同時也迫切需要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的“治本”工作。我國的大多數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供應鏈上利益相關者出于私利或盈利目的在知情的狀況下造成的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落實食品安全信用監管,解決食品生產經營者在利益面前的道德缺失問題,是全面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回應群眾訴求的內在要求。(二)放管服改革對創新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新要求。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轉變政府職能,并把“放管服”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放管服”改革的當務之急是,要建立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在食品安全監管上,2002年起并經過多年的完善,我國逐漸建立起以生產許可證、強制檢驗和市場準入標志為核心的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體系。但在市場“放管服”改革下,我國取消了市場準入環節的審批發證,并用事前承諾作為替代,因此原來以“證”為核心的監管便不復存在了,如何讓生產經營主體落實事前承諾就成為監管的新著力點。這就要求針對違背食品安全事前承諾的行為,建立一個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有效遏制食品安全失信行為,同時推動食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三)食品安全從單中心監管向多中心治理轉變的內在要求。作為食品安全的重要利益相關者的社會主體是“局外人”,政府成為承擔食品安全監管職責的唯一主體。然而,我國有數以億計的食品生產經營主體,政府只有相對有限的監管資源,只能疲于奔命地應對相對無限的被監管對象,并日益力不從心。引入社會主體力量和政府一起共同治理食品安全風險,實現單中心監管向多中心治理轉變,成為食品安全風險治理體系變革的方向。2015年,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則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要在食品安全工作中構建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社會共治新格局,并將社會共治原則體現到具體的條款中。信用監管可以系統地將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糅合成一個整體,是食品安全風險社會共治的重要方式。

二、食品安全信用監管的現實困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