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條件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7 08:21: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辦學條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辦法
為切實改善我區中小學辦學條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中小學均衡發展,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力爭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經區委、區政府研究決定,特制定相關辦法。
1、區政府和區相關部門(財政、教育局等)應當積極采取措施,不斷改善實施義務教育的條件。
2、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的設置,由區政府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小學的設置應當有利于適齡兒童、少年就近入學。區政府將根據相關政策,制訂實施義務教育各類學校的相關規劃,使學校分期分批達到相應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并進行檢查驗收。
3、區政府負責籌措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的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投資。用于義務教育的財政撥款的增長比例,應當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比例,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社會力量舉辦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的事業費和基本建設投資,由辦學單位或者經國家批準的私人辦學者負責籌措。區政府鼓勵各種社會力量以及個人自愿捐資助學。
依法征收的教育費附加,城市的,納入預算管理,由教育主管部門統籌安排,提出分配方案,商同級財政部門同意后,用于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
4、不斷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全面貫徹《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進一步鞏固提高“兩基”成果,實現高水平、高質量“普九”目標。爭取五年內全區小學、初中生入學率達100%,15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達100%,17周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達100%,在校學生輟學率為0,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0%以上,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0.01%以下。
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督查報告
一、基本情況
我縣現有義務教育學校385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村小167所,教學點119個,鄉鎮中心小學57所,初中38所。在校生57320人,教師4048人。
1、D級危房8417m2,分布在全縣19所學校(主要是閑置校舍和教師臨時住房)。
2、課桌椅55973套,除2176個學生使用雙人課桌外,其余學生均實現單人單座。
3、寄宿學生床位率84.15%。
4、56.61%的學校有安全飲用水。
學校辦學條件評估自查報告
為了貫徹《義務教育法》,切實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根據信陽市教育局《關于開展義務教育階段辦學條件合格學校評估工作的實施意見》,開展了認真的自查評估。
成立自查工作領導小組:我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各處室主任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首先認真學習信陽市教育局關于開展義務教育階段辦學條件合格學校評估工作的實施意見,參照信陽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合格校評估標準,認真的自查,逐一對照,定量打分,比對標準與學校實際,就自查情況匯報如下:
1、校園用地和教學用房:我校布局合理,實行封閉式管理,鐵質校門、校牌,升旗設施齊全,但生均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均達不到要求,廁所蹲位少,操場面積小,沒有200米以上環形跑道,無音樂教室、科學教室美術教室等。
2、實驗室和配套的教學儀器設備:我校實驗室教學儀器不足,小學數學、科學教學儀器配備達二類標準,體音美器材增添部分極少。原有的部分器材、信息教育技術的裝備基本上能達到要求。但生均教學光盤低于2碟,還達不到要求。圖書室面積較小,藏書總量不足,種類偏少,但我們在積極利用,盡可能發揮這些設備和資源的優勢與作用,服務于教育教學工作。
3、食堂和宿舍:我校暫無學生食堂和宿舍,現已在籌建之中,預計2011年有可能投入使用。
4、教師隊伍:我校教師合格率達100%。,高學歷人數達70%,教師愛崗敬業,嚴格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無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體音美教師缺少。公務員之家
學校辦學條件改善工作報告
為了貫徹《義務教育法》,切實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根據市教育局《關于開展義務教育階段辦學條件合格學校評估工作的實施意見》,開展了認真的自查評估。
成立自查工作領導小組:我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各處室主任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首先認真學習信陽市教育局關于開展義務教育階段辦學條件合格學校評估工作的實施意見,參照信陽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合格校評估標準,認真的自查,逐一對照,定量打分,比對標準與學校實際,就自查情況匯報如下:
1、校園用地和教學用房:我校布局合理,實行封閉式管理,鐵質校門、校牌,升旗設施齊全,但生均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均達不到要求,廁所蹲位少,操場面積小,沒有200米以上環形跑道,無音樂教室、科學教室美術教室等。
2、實驗室和配套的教學儀器設備:我校實驗室教學儀器不足,小學數學、科學教學儀器配備達二類標準,體音美器材增添部分極少。原有的部分器材、信息教育技術的裝備基本上能達到要求。但生均教學光盤低于2碟,還達不到要求。圖書室面積較小,藏書總量不足,種類偏少,但我們在積極利用,盡可能發揮這些設備和資源的優勢與作用,服務于教育教學工作。
3、食堂和宿舍:我校暫無學生食堂和宿舍,現已在籌建之中,預計2011年有可能投入使用。
4、教師隊伍:我校教師合格率達100%。,高學歷人數達70%,教師愛崗敬業,嚴格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無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體音美教師缺少。公務員之家
教育局加強辦學條件改善交流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根據會議的安排,下面我就大村村兩委“齊心協力建學校,整合資源辦教育”的辦學情況作匯報:
一、村情及教育概況
大村位于中和鄉中部,距鄉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縣城12公里,與縣工業園區毗臨,騰梁路越境而過。下轄9個自然村,24個村民小組,有1365戶村民,總人口5581人。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2297元,是典型的農業村。年8月以前,村內有兩個完小、1個初小,兩個教學點,共18班602名學生,24位教師。校點分散,發展緩慢,部分校舍墻倒房朽。既不利于管理,更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一切急在我們村兩委的心中,盼在百姓們的眼中。為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建設標準化的學校,造福全村,提高全村人口素質,從而掀起了齊心協力辦教育的高潮。
二、建校的辦法及措施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家鄉致富,教育開路。為整合教育資源,創辦標準化學校,我們的具體措施和辦法是:
全縣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普查通知
各鎮辦教委、縣直各學校、市民健身中心、局機關各股室站:
為提高全縣普通中小學辦學水平,改善辦學條件,推進學校建設的標準化、科學化、規范化,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省教育廳制定了《省普通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標準(試行)》,為抓住機遇,促進全縣中小學教育教學條件的改善,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經研究決定在全縣普通中小學開展基本辦學條件普查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工作步驟
(一)明確標準,組織培訓。根據省普通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標準,由督導室制定考核評估細則,同時對相關科室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把握標準,明確要求。
(二)對照標準,全面普查。各股室站在全面了解省標準的基礎上,確定全縣普查方式、內容,設計普查表格,在全縣范圍內,逐校逐項全面普查,學校、縣教育局逐級匯總,省級規范化學校同時要對照省教育廳下發的《省省級規范化學校評估標準與實施細則(試行)》,形成學校的自評報告。
(三)強化協調,完善方案。適時召開全縣普通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協調會,在全面調研基礎上,對現狀進行分析,查找存在差距,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
普通高校擴招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綜合考慮多種制約因素,今后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適當的“度”應控制在年均增長7-13%為妥。
【摘要題】改革與發展
1999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連續三年大幅度擴大招生,高等教育在校學生數從1998年的643萬上升至2001年的1214萬,幾乎翻了一番。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數,2001年為757萬,比1998年的361萬增長1.1倍。(注:教育部.1999年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教育報.2000.5.29.)(注:教育部.2000年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中國教育報.2002.6.14)三年來的大幅度擴招,一舉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偏孝嚴重供不應求的狀況,不僅提高了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也增大了社會高學歷專業人才的供給量。但是,近三年普通高等學校的辦學基本條件的改善卻相對滯后,如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生均圖書冊數等辦學條件的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為使我國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本文就我國普通高等學校近三年擴招前后的辦學基本條件的變化進行分析,為進一步改善高等學校辦學條件,解決高等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供參考。
一、普通高校擴招前后辦學條件的變化
學校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四大要素構成的。高等學校辦學的基本條件是:教師和學生、校舍、儀器和圖書四個方面,缺一不可。本文著重考察近三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中,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教學用房、教學儀器設備和圖書四個辦學條件的變化狀況。同時,借用教育部于1996年頒布的《核定普通高等學校辦學條件標準》(下文簡稱《標準》)中的“生均”概念,如生均圖書冊數、生均教學用房面積等作為衡量辦學條件變化的指標。
表11998-2001年普通高等學校生師比的變化
全區無證辦學清查方案
2012年,新區管委會下發了《關于印發《區幼兒園整治行動方案》的通知》,組織相關部門對新區非法無證幼兒園進行了清理整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期又出現一些未獲得《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不符合辦學條件的無證幼兒園和培訓機構,這些未經批準的民辦學校教學用房普遍簡陋,特別是在消防、食品衛生、教學用房及設施等方面存在安全隱患,對師生安全構成威脅,擾亂了民辦教育辦學秩序,嚴重擾亂了我區民辦教育工作管理的正常秩序,損害了家長及學生的利益,影響了我區優質教育全面覆蓋工程的有效實施。為加強對我區教育市場的管理,凈化辦學環境,維護依法舉辦者、教師、學生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行政許可法》、《關于切實做好無證辦學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關于開展清理整頓無證辦學行為的通知》等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確定在全區繼續開展對無證辦學的清理整頓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目的任務
通過大規模整頓,堅決整治違法辦學,進一步規范我區民辦教育辦學行為,促進新區教育全面健康發展,從根本上取締無證辦學、無序辦學行為。
1.規范辦學秩序。通過清理檢查,對符合或接近基本辦學要求,但未取得辦學許可證的,可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有關規定限期整改,限期補辦辦學許可證;對不具備基本辦學條件、衛生條件不達標、存在明顯安全隱患的民辦教育機構,堅決查禁停辦。
2.加強安全教育。將安全責任落實到位,認真做好防火、防盜等安全工作,避免發生安全事故,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堅決關停。
3.建立健全財務制度,辦理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收費許可證、衛生許可證;設立會計、出納管理財務收支事務,以《民辦教育促進法》及新區財政有關規定為會計事務處理準則,保證資金使用合理。
我國義務教育基本建設分析論文
[摘要]通過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基本建設經費供給的歷史回顧及對當前學校辦學條件總體狀況和基本建設經費保障情況的考察可以發現,我國現階段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差異大,公共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多數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基本建設經費保障水平不高,無法適應教育均衡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的義務教育學校基本建設應該適時進入標準化、一致化階段。應繼續強調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事業全局,充分調動地方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推進全國范圍的學校標準化建設,探索新的教育融資模式,增加教育經費供給,提高教育籌資及經費管理、使用的規范化水平,通過實現學校辦學條件均等化,改變義務教育的面貌。
[關鍵詞]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基本建設經費保障;學校標準化建設
義務教育經費從支出來看,通常劃分為經常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兩個大的范疇。進行這種劃分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前者通常是在一個會計年度內穩定地、反復地出現,而后者往往是一次性投入而可以使用經年(跨若干會計年度)。在我國,前者稱為事業性支出,對應的是“教育事業費”,包括“人員性經費”和“公用經費”兩大子項目;后者稱為“基本建設支出”,不只是土建支出,也包含大型(5萬元以上)儀器設備的購置費用,對應的科目是“基建費”。基建支出形成學校辦學的基本條件,事業性支出保證學校的日常運行。我國自本世紀以來,以中央政府為主導進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的重要改革。從實現經費保障的效果來看,“以縣為主”改革提高了教育事業費中的人員性經費(主要是教師工資)的保障程度,大規模、長時間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已基本杜絕;自2006年以來進行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改革(以下簡稱“新機制”)則在保障公用經費方面有突出作用。但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的基本建設經費保障機制尚未確立(“新機制”只是試圖建立校舍維修改造的“長效保障機制”)。本篇文章是利用已有的研究文獻和作者的第一手資料,對建立農村中小學基本建設經費保障機制的必要性和現實途徑的分析和探討。
一、農村中小學基本建設經費供給的歷史回顧
通過文獻研究發現,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中小學基本建設供給經費大致走過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前“普九”階段,這一階段學校基本經費供給的主要特征是低標準、分散供給、財政支持和保障比較薄弱。中共中央、國務院1980年《關于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對農村小學希望“用兩三年或稍長一些的時間,做到‘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課桌椅’”[1],所謂“一無兩有”,即是當時“低標準”的學校基本建設的寫照。有很多農村小學是利用祠堂廟宇和老舊的集體房屋開班辦學,新建校舍資金和校舍維修改造也大多無單一的穩定的資金來源。80年代初普遍開始集資辦學,[2]80年代中期以后各地普遍開征了“農村教育費附加”,此二者是這一階段農村中小學基本建設經費的重要來源。沈百福在1996年對湖北省1982年至1993年的教育集資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在此時期預算外教育經費收入增長速度大大超過預算內經費,其中各級政府用于教育的稅費(主要是農村教育費附加和城市教育費附加)和教育集資的增長極其顯著,分別增長了約30倍和25倍。捐、集資占教育總收入的比重在此階段有兩次巨大波動,一次是從1982年的2%提高到1984年的21.88%(1983年提高到了11.89%),再降低到1987年的7.6%;第二次是從1988年的8.4%,提高到1991年的14.03%(連續三年超過12%),再降到1993年的7.84%。從歷史文獻也可以看出這一階段農村鄉民集資、投工投料對學校基本建設的重要性。[3]
民政局加強民族學校工作意見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狠抓民族學校的基本建設,民族教育事業有了較大進展。
—一初步形成了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有機結合的民族教育網絡,基本能夠滿足少數民族兒童、少年入學需要。
—一對民族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教育教學條件逐步改善,有關的民族政策基本得到落實。
—一民族學校的干部教師隊伍得到充實,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我市民族教育的發展水平與首都經濟建設和教育發展的需要還有較大差距,有些地區和部門的領導對民族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有待提高,民族學校辦學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師資隊伍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為進一步加強與改進我市民族教工作,提高民族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結合我市民族教育工作買際。現就關于加強民族中小學。幼兒園工作提以下幾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