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忘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10:17: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備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婚禮細節備忘錄

完美獨特的婚禮需要每個細節的周到考慮,而婚前的緊張籌備又常令新娘手忙腳亂,想得到周全詳盡的籌婚秘籍嗎?婚禮備忘錄會讓你收獲不菲。

婚禮籌備心中有數

1、了解籌備婚禮的大概流程

想要打造夢想中的婚禮盛宴,首先要了解婚禮的大概流程,這樣才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忙而不亂。

不論是儀式和晚宴分開的兩段式婚禮,還是目前國內大多數新人采用的儀式、婚宴合一的婚禮,都要注意婚禮籌備的流程和要點。首先要確定的是婚禮預算,在這個金額內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舉辦地點,之后確定婚禮的色彩基調,用鮮花和婚禮小用品來營造氣氛,最后在婚禮中加入個性化元素。這樣的操作流程幾乎是所有經典婚宴范本成功的保障。

2、節約婚禮開支,合理支出

查看全文

辦公室對策備忘錄

1、職業場絕非伊甸園,你爭我奪、背信棄義的事絕不鮮見。當你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時,首先要讓理智控制情緒,沉著應付,切勿情緒失控,令后果更為嚴重。

2、面對辦公室的是非流言,你最好能夠掌握這這些情報,但切忌平時要遠離饒舌婦,在別人講是非的時候不要隨聲附和。如果流言涉及到你,最好找出是非人,單獨約對方嚴肅談話亮出自己的態度,絕不能聽之任之,否則人家會有恃無恐,變本加厲,讓你后患無窮。

3、如今白領的工作多半離不開電腦,近視的戴上眼鏡,可以輕松看清屏幕,有助于減少因瞇縫眼睛而產生的魚尾紋。就算不近視,也不妨配副平光防輻射鏡戴戴,好保護眼周皮膚啊。更幸運一點的,說不定一副漂亮合宜的框架鏡就能大大增加職業氣息,給自己的整體形象加分呢,沒見人家林志炫就是用眼鏡來當裝飾的嘛!

4、辦公室戀情無處不在。所以,當公司里出現任何一點謠言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當謠言涉及上司時,更要謹慎對待。出于八卦的心理,你可以注意雙方的一舉一動,但不要打擾他們。在這個時候,保持沉默或者無知是正確的處理方法。

查看全文

辦公室對策備忘錄

1、職業場絕非伊甸園,你爭我奪、背信棄義的事絕不鮮見。當你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時,首先要讓理智控制情緒,沉著應付,切勿情緒失控,令后果更為嚴重。

2、面對辦公室的是非流言,你最好能夠掌握這這些情報,但切忌平時要遠離饒舌婦,在別人講是非的時候不要隨聲附和。如果流言涉及到你,最好找出是非人,單獨約對方嚴肅談話亮出自己的態度,絕不能聽之任之,否則人家會有恃無恐,變本加厲,讓你后患無窮。

3、如今白領的工作多半離不開電腦,近視的戴上眼鏡,可以輕松看清屏幕,有助于減少因瞇縫眼睛而產生的魚尾紋。就算不近視,也不妨配副平光防輻射鏡戴戴,好保護眼周皮膚啊。更幸運一點的,說不定一副漂亮合宜的框架鏡就能大大增加職業氣息,給自己的整體形象加分呢,沒見人家林志炫就是用眼鏡來當裝飾的嘛!

4、辦公室戀情無處不在。所以,當公司里出現任何一點謠言時,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當謠言涉及上司時,更要謹慎對待。出于八卦的心理,你可以注意雙方的一舉一動,但不要打擾他們。在這個時候,保持沉默或者無知是正確的處理方法。

查看全文

電影備忘研究論文

提要:1999,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特殊的紀年。這一年所發生的國內外事件都深刻銘文在電影之中,國家意志借助民族情緒的強化在證明政治一體化的合法性的同時也成為民眾心理宣泄和歷史記憶的載體;純情世界的描繪在回避揭示和判斷社會轉型所產生的困惑和創傷的同時也為當代人提供了溫馨而寧靜的影像家園;渴望長大成人的青年一代導演匆匆地告別了世紀末的青春蠱惑紛紛進行自己的成人儀式;在主旋律和商業化的雙重訴求中,與好萊塢電影的消費主義和技術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具有中國式社會主義文化特點的新主流電影依然在艱難地爭取著政治/經濟/藝術的規范和定型--1999中國電影正是當下中國文化狀態的縮影。

關鍵詞:1999中國電影民族/國家想象新生代導演新主流

星移斗換、山河依舊,我們帶著慶幸、帶著風塵、帶著期待忐忑而平常地告別了滄海桑田的19世紀,進入了一個新世紀、新千年。回眸1999,對于中國電影來說,這是一個特殊的紀年,它不僅是20世紀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面臨嚴峻的內外考驗的一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的獻禮年,同時還是1996長沙電影工作會議提出"9550"電影精品工程的第3年。也在這一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隊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在激發中國民眾的民族情緒的同時也激化了人們對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秩序的反感;也在這一年,臺灣李登輝提出"特殊兩國論"的大陸-臺灣定位策略,喚起了大陸各界對國家力量、民族統一的渴望……這一切,都深刻地銘文在1999中國電影之中,國家意志借助民族情緒的強化在證明政治一體化的合法性的同時也成為民眾社會心理宣泄和歷史記憶的載體;純情世界的描繪在回避揭示和判斷社會變革所產生的現實困惑和生存創傷的同時也為狼奔豕突、朝秦暮楚的當代人提供了溫馨而寧靜的影像家園;一直渴望長大成人的青年一代導演急匆匆地告別了世紀末的青春蠱惑和迷亂紛紛進行自己彈冠相慶的成人儀式;在主旋律和商業化的雙重訴求中,與好萊塢電影的消費主義和技術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具有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文化特點的新主流電影依然在艱難地爭取著政治/經濟/藝術的規范和定型--1999中國電影正是當下中國文化狀態的縮影。

民族/國家想象、純情世界與現實主義

1999年出品的影片《橫空出世》中有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段落:李雪健扮演的人民解放軍少將(近景),正對鏡頭(觀眾)控訴美國帝國主義用各種現代戰爭武器欺負和威脅中國,最后他憤怒地說:No,去你媽的美國!看到這兒,我們肯定會產生對《中國可以說不》以及《妖魔化中國》等等風靡一時的暢銷書的互本文聯想,也會產生對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事件以及隨后出現的全國范圍內的反美情緒的指涉性聯系。《橫空出世》作為一部共和國50周年的獻禮片,它所傳達的國家主義精神借助于民族主義感情獲得了語境支撐。如果說,90年代以后,政治倫理化一直是中國主旋律電影的主導敘事策略的話,那么1999年,民族主義則是國家意識形態與大眾社會文化心理共享的一面旗幟,正如10月國慶大閱兵一樣,民族/國家主義的重疊成為了1999國慶獻禮片不約而同的選擇。

1999年,陸續出現了《國歌》、《共和國之旗》等敘述國歌、國旗等國家標志符號的誕生的影片,出現了《橫空出世》、《東方巨響》(記錄片)、《沖天飛豹》等以原子彈、導彈、火箭、戰斗機等國防武器的研制、試驗為題材的影片,出現了《我的1919》等以描敘西方列強欺辱中國的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影片,出現了《黃河絕戀》等敘述抗擊外來侵略的故事的影片……這些影片幾乎都以民族/國家為故事主題,以承載這一民族精神道義勇氣智慧的群體化的英雄/英雌為敘事主體,以中國與西方(美/日)國家的二元對立為敘事格局,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直接或間接的國家威脅作為敘事中的危機驅動元素,以紅色意象/中國革命與黃色意象/中華文化的重疊作為國家主義置換民族主義的視覺策略,在這些影片中,往往提供了一個直接出場或者不直接出場的西方/帝國主義"他者"來界定中華民族這一"想象社群",以民族成員的"同"來抵御外來力量的"異",以民族的同仇敵愾來對抗他族的侵略威脅。在歷史敘境中的妖魔化西方成為現實敘境中的霸權化西方的形象指代的同時,影片中的民族主義情緒既是對科技(教育)興國、科技建軍的國家政策的形象注解,同時也是對國家中心化和社會凝聚力的一種意識形態再生產。這種國家/民族想象甚至在陳凱歌的歷史影片《荊軻刺秦王》所傳達的國家意識中,在滕文驥的音樂片《春天狂想曲》所渲染的愛國主義中也同樣成為了潛在的主題。而以抗洪救災為題材的《揮師三江》等影片雖然沒有提供"西方他者"的背景,但是那種"中國不可戰勝"的宣告其實也悄悄暗示了一個假想的"他者"。

查看全文

在辦公室如魚得水備忘錄

平日忙碌的上班族,臉上少了光彩,精神有些不濟,同事相見,也只是淡淡地點個頭,擦肩而過。這種“沒勁”的上班情緒很容易像感冒一樣傳染給同事。這可不是芝麻小事,它會像冷氣團一樣,一波一波地報到,使辦公室氣氛愈來愈僵。

美國《人力資源雜志》(Workforce)提供了12項備忘錄,從小處著手,就能活躍辦公室氣氛,有興趣不妨試試:

1.撕下走廊上印有“成功”、“目標”、“堅持”等不切實際的標語海報,換上白板、黑板或射飛鏢的圓靶,讓員工恣意涂鴉,或是射個飛鏢消消氣,轉移注意力。

2.忌妒也是辦公室里讓人分心的因素,煩請帥哥、美女穿著打扮含蓄一些。

3.雖然不能到星巴克一邊喝咖啡、一邊開會,但至少在冷調的會議室中,放點輕松的音樂。

4.主管發表高論請說“白話”,不要唱高調或用令人無法理解的術語,像“實現公司的價值”,達成“執行力”,讓組織企業從“A到A+”等。

查看全文

1999中國電影備忘

提要:1999,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特殊的紀年。這一年所發生的國內外事件都深刻銘文在電影之中,國家意志借助民族情緒的強化在證明政治一體化的合法性的同時也成為民眾心理宣泄和歷史記憶的載體;純情世界的描繪在回避揭示和判斷社會轉型所產生的困惑和創傷的同時也為當代人提供了溫馨而寧靜的影像家園;渴望長大成人的青年一代導演匆匆地告別了世紀末的青春蠱惑紛紛進行自己的成人儀式;在主旋律和商業化的雙重訴求中,與好萊塢電影的消費主義和技術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具有中國式社會主義文化特點的新主流電影依然在艱難地爭取著政治/經濟/藝術的規范和定型--1999中國電影正是當下中國文化狀態的縮影。

關鍵詞:1999中國電影民族/國家想象新生代導演新主流

星移斗換、山河依舊,我們帶著慶幸、帶著風塵、帶著期待忐忑而平常地告別了滄海桑田的19世紀,進入了一個新世紀、新千年。回眸1999,對于中國電影來說,這是一個特殊的紀年,它不僅是20世紀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面臨嚴峻的內外考驗的一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的獻禮年,同時還是1996長沙電影工作會議提出"9550"電影精品工程的第3年。也在這一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隊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在激發中國民眾的民族情緒的同時也激化了人們對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秩序的反感;也在這一年,臺灣李登輝提出"特殊兩國論"的大陸-臺灣定位策略,喚起了大陸各界對國家力量、民族統一的渴望……這一切,都深刻地銘文在1999中國電影之中,國家意志借助民族情緒的強化在證明政治一體化的合法性的同時也成為民眾社會心理宣泄和歷史記憶的載體;純情世界的描繪在回避揭示和判斷社會變革所產生的現實困惑和生存創傷的同時也為狼奔豕突、朝秦暮楚的當代人提供了溫馨而寧靜的影像家園;一直渴望長大成人的青年一代導演急匆匆地告別了世紀末的青春蠱惑和迷亂紛紛進行自己彈冠相慶的成人儀式;在主旋律和商業化的雙重訴求中,與好萊塢電影的消費主義和技術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具有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文化特點的新主流電影依然在艱難地爭取著政治/經濟/藝術的規范和定型--1999中國電影正是當下中國文化狀態的縮影。

民族/國家想象、純情世界與現實主義

1999年出品的影片《橫空出世》中有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段落:李雪健扮演的人民解放軍少將(近景),正對鏡頭(觀眾)控訴美國帝國主義用各種現代戰爭武器欺負和威脅中國,最后他憤怒地說:No,去你媽的美國!看到這兒,我們肯定會產生對《中國可以說不》以及《妖魔化中國》等等風靡一時的暢銷書的互本文聯想,也會產生對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事件以及隨后出現的全國范圍內的反美情緒的指涉性聯系。《橫空出世》作為一部共和國50周年的獻禮片,它所傳達的國家主義精神借助于民族主義感情獲得了語境支撐。如果說,90年代以后,政治倫理化一直是中國主旋律電影的主導敘事策略的話,那么1999年,民族主義則是國家意識形態與大眾社會文化心理共享的一面旗幟,正如10月國慶大閱兵一樣,民族/國家主義的重疊成為了1999國慶獻禮片不約而同的選擇。

1999年,陸續出現了《國歌》、《共和國之旗》等敘述國歌、國旗等國家標志符號的誕生的影片,出現了《橫空出世》、《東方巨響》(記錄片)、《沖天飛豹》等以原子彈、導彈、火箭、戰斗機等國防武器的研制、試驗為題材的影片,出現了《我的1919》等以描敘西方列強欺辱中國的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影片,出現了《黃河絕戀》等敘述抗擊外來侵略的故事的影片……這些影片幾乎都以民族/國家為故事主題,以承載這一民族精神道義\勇氣\智慧的群體化的英雄/英雌為敘事主體,以中國與西方(美/日)國家的二元對立為敘事格局,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直接或間接的國家威脅作為敘事中的危機驅動元素,以紅色意象/中國革命與黃色意象/中華文化的重疊作為國家主義置換民族主義的視覺策略,在這些影片中,往往提供了一個直接出場或者不直接出場的西方/帝國主義"他者"來界定中華民族這一"想象社群",以民族成員的"同"來抵御外來力量的"異",以民族的同仇敵愾來對抗他族的侵略威脅。在歷史敘境中的妖魔化西方成為現實敘境中的霸權化西方的形象指代的同時,影片中的民族主義情緒既是對科技(教育)興國、科技建軍的國家政策的形象注解,同時也是對國家中心化和社會凝聚力?囊恢忠饈緞翁偕U庵止?民族想象甚至在陳凱歌的歷史影片《荊軻刺秦王》所傳達的國家意識中,在滕文驥的音樂片《春天狂想曲》所渲染的愛國主義中也同樣成為了潛在的主題。而以抗洪救災為題材的《揮師三江》等影片雖然沒有提供"西方他者"的背景,但是那種"中國不可戰勝"的宣告其實也悄悄暗示了一個假想的"他者"。

查看全文

1999中國電影備忘

提要:1999,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特殊的紀年。這一年所發生的國內外事件都深刻銘文在電影之中,國家意志借助民族情緒的強化在證明政治一體化的合法性的同時也成為民眾心理宣泄和歷史記憶的載體;純情世界的描繪在回避揭示和判斷社會轉型所產生的困惑和創傷的同時也為當代人提供了溫馨而寧靜的影像家園;渴望長大成人的青年一代導演匆匆地告別了世紀末的青春蠱惑紛紛進行自己的成人儀式;在主旋律和商業化的雙重訴求中,與好萊塢電影的消費主義和技術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具有中國式社會主義文化特點的新主流電影依然在艱難地爭取著政治/經濟/藝術的規范和定型--1999中國電影正是當下中國文化狀態的縮影。

關鍵詞:1999中國電影民族/國家想象新生代導演新主流

星移斗換、山河依舊,我們帶著慶幸、帶著風塵、帶著期待忐忑而平常地告別了滄海桑田的19世紀,進入了一個新世紀、新千年。回眸1999,對于中國電影來說,這是一個特殊的紀年,它不僅是20世紀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面臨嚴峻的內外考驗的一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的獻禮年,同時還是1996長沙電影工作會議提出"9550"電影精品工程的第3年。也在這一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隊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在激發中國民眾的民族情緒的同時也激化了人們對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秩序的反感;也在這一年,臺灣李登輝提出"特殊兩國論"的大陸-臺灣定位策略,喚起了大陸各界對國家力量、民族統一的渴望……這一切,都深刻地銘文在1999中國電影之中,國家意志借助民族情緒的強化在證明政治一體化的合法性的同時也成為民眾社會心理宣泄和歷史記憶的載體;純情世界的描繪在回避揭示和判斷社會變革所產生的現實困惑和生存創傷的同時也為狼奔豕突、朝秦暮楚的當代人提供了溫馨而寧靜的影像家園;一直渴望長大成人的青年一代導演急匆匆地告別了世紀末的青春蠱惑和迷亂紛紛進行自己彈冠相慶的成人儀式;在主旋律和商業化的雙重訴求中,與好萊塢電影的消費主義和技術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具有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文化特點的新主流電影依然在艱難地爭取著政治/經濟/藝術的規范和定型--1999中國電影正是當下中國文化狀態的縮影。

民族/國家想象、純情世界與現實主義

1999年出品的影片《橫空出世》中有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段落:李雪健扮演的人民解放軍少將(近景),正對鏡頭(觀眾)控訴美國帝國主義用各種現代戰爭武器欺負和威脅中國,最后他憤怒地說:No,去你媽的美國!看到這兒,我們肯定會產生對《中國可以說不》以及《妖魔化中國》等等風靡一時的暢銷書的互本文聯想,也會產生對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事件以及隨后出現的全國范圍內的反美情緒的指涉性聯系。《橫空出世》作為一部共和國50周年的獻禮片,它所傳達的國家主義精神借助于民族主義感情獲得了語境支撐。如果說,90年代以后,政治倫理化一直是中國主旋律電影的主導敘事策略的話,那么1999年,民族主義則是國家意識形態與大眾社會文化心理共享的一面旗幟,正如10月國慶大閱兵一樣,民族/國家主義的重疊成為了1999國慶獻禮片不約而同的選擇。

1999年,陸續出現了《國歌》、《共和國之旗》等敘述國歌、國旗等國家標志符號的誕生的影片,出現了《橫空出世》、《東方巨響》(記錄片)、《沖天飛豹》等以原子彈、導彈、火箭、戰斗機等國防武器的研制、試驗為題材的影片,出現了《我的1919》等以描敘西方列強欺辱中國的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影片,出現了《黃河絕戀》等敘述抗擊外來侵略的故事的影片……這些影片幾乎都以民族/國家為故事主題,以承載這一民族精神道義\勇氣\智慧的群體化的英雄/英雌為敘事主體,以中國與西方(美/日)國家的二元對立為敘事格局,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直接或間接的國家威脅作為敘事中的危機驅動元素,以紅色意象/中國革命與黃色意象/中華文化的重疊作為國家主義置換民族主義的視覺策略,在這些影片中,往往提供了一個直接出場或者不直接出場的西方/帝國主義"他者"來界定中華民族這一"想象社群",以民族成員的"同"來抵御外來力量的"異",以民族的同仇敵愾來對抗他族的侵略威脅。在歷史敘境中的妖魔化西方成為現實敘境中的霸權化西方的形象指代的同時,影片中的民族主義情緒既是對科技(教育)興國、科技建軍的國家政策的形象注解,同時也是對國家中心化和社會凝聚力?囊恢忠饈緞翁偕U庵止?民族想象甚至在陳凱歌的歷史影片《荊軻刺秦王》所傳達的國家意識中,在滕文驥的音樂片《春天狂想曲》所渲染的愛國主義中也同樣成為了潛在的主題。而以抗洪救災為題材的《揮師三江》等影片雖然沒有提供"西方他者"的背景,但是那種"中國不可戰勝"的宣告其實也悄悄暗示了一個假想的"他者"。

查看全文

電影備忘研究論文

提要:1999,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特殊的紀年。這一年所發生的國內外事件都深刻銘文在電影之中,國家意志借助民族情緒的強化在證明政治一體化的合法性的同時也成為民眾心理宣泄和歷史記憶的載體;純情世界的描繪在回避揭示和判斷社會轉型所產生的困惑和創傷的同時也為當代人提供了溫馨而寧靜的影像家園;渴望長大成人的青年一代導演匆匆地告別了世紀末的青春蠱惑紛紛進行自己的成人儀式;在主旋律和商業化的雙重訴求中,與好萊塢電影的消費主義和技術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具有中國式社會主義文化特點的新主流電影依然在艱難地爭取著政治/經濟/藝術的規范和定型--1999中國電影正是當下中國文化狀態的縮影。

關鍵詞:1999中國電影民族/國家想象新生代導演新主流

星移斗換、山河依舊,我們帶著慶幸、帶著風塵、帶著期待忐忑而平常地告別了滄海桑田的19世紀,進入了一個新世紀、新千年。回眸1999,對于中國電影來說,這是一個特殊的紀年,它不僅是20世紀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面臨嚴峻的內外考驗的一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的獻禮年,同時還是1996長沙電影工作會議提出"9550"電影精品工程的第3年。也在這一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軍隊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在激發中國民眾的民族情緒的同時也激化了人們對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秩序的反感;也在這一年,臺灣李登輝提出"特殊兩國論"的大陸-臺灣定位策略,喚起了大陸各界對國家力量、民族統一的渴望……這一切,都深刻地銘文在1999中國電影之中,國家意志借助民族情緒的強化在證明政治一體化的合法性的同時也成為民眾社會心理宣泄和歷史記憶的載體;純情世界的描繪在回避揭示和判斷社會變革所產生的現實困惑和生存創傷的同時也為狼奔豕突、朝秦暮楚的當代人提供了溫馨而寧靜的影像家園;一直渴望長大成人的青年一代導演急匆匆地告別了世紀末的青春蠱惑和迷亂紛紛進行自己彈冠相慶的成人儀式;在主旋律和商業化的雙重訴求中,與好萊塢電影的消費主義和技術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具有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文化特點的新主流電影依然在艱難地爭取著政治/經濟/藝術的規范和定型--1999中國電影正是當下中國文化狀態的縮影。

民族/國家想象、純情世界與現實主義

1999年出品的影片《橫空出世》中有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段落:李雪健扮演的人民解放軍少將(近景),正對鏡頭(觀眾)控訴美國帝國主義用各種現代戰爭武器欺負和威脅中國,最后他憤怒地說:No,去你媽的美國!看到這兒,我們肯定會產生對《中國可以說不》以及《妖魔化中國》等等風靡一時的暢銷書的互本文聯想,也會產生對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事件以及隨后出現的全國范圍內的反美情緒的指涉性聯系。《橫空出世》作為一部共和國50周年的獻禮片,它所傳達的國家主義精神借助于民族主義感情獲得了語境支撐。如果說,90年代以后,政治倫理化一直是中國主旋律電影的主導敘事策略的話,那么1999年,民族主義則是國家意識形態與大眾社會文化心理共享的一面旗幟,正如10月國慶大閱兵一樣,民族/國家主義的重疊成為了1999國慶獻禮片不約而同的選擇。

1999年,陸續出現了《國歌》、《共和國之旗》等敘述國歌、國旗等國家標志符號的誕生的影片,出現了《橫空出世》、《東方巨響》(記錄片)、《沖天飛豹》等以原子彈、導彈、火箭、戰斗機等國防武器的研制、試驗為題材的影片,出現了《我的1919》等以描敘西方列強欺辱中國的歷史事件為背景的影片,出現了《黃河絕戀》等敘述抗擊外來侵略的故事的影片……這些影片幾乎都以民族/國家為故事主題,以承載這一民族精神道義\勇氣\智慧的群體化的英雄/英雌為敘事主體,以中國與西方(美/日)國家的二元對立為敘事格局,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直接或間接的國家威脅作為敘事中的危機驅動元素,以紅色意象/中國革命與黃色意象/中華文化的重疊作為國家主義置換民族主義的視覺策略,在這些影片中,往往提供了一個直接出場或者不直接出場的西方/帝國主義"他者"來界定中華民族這一"想象社群",以民族成員的"同"來抵御外來力量的"異",以民族的同仇敵愾來對抗他族的侵略威脅。在歷史敘境中的妖魔化西方成為現實敘境中的霸權化西方的形象指代的同時,影片中的民族主義情緒既是對科技(教育)興國、科技建軍的國家政策的形象注解,同時也是對國家中心化和社會凝聚力?囊恢忠饈緞翁偕U庵止?民族想象甚至在陳凱歌的歷史影片《荊軻刺秦王》所傳達的國家意識中,在滕文驥的音樂片《春天狂想曲》所渲染的愛國主義中也同樣成為了潛在的主題。而以抗洪救災為題材的《揮師三江》等影片雖然沒有提供"西方他者"的背景,但是那種"中國不可戰勝"的宣告其實也悄悄暗示了一個假想的"他者"。

查看全文

在辦公室如魚得水備忘錄

平日忙碌的上班族,臉上少了光彩,精神有些不濟,同事相見,也只是淡淡地點個頭,擦肩而過。這種“沒勁”的上班情緒很容易像感冒一樣傳染給同事。這可不是芝麻小事,它會像冷氣團一樣,一波一波地報到,使辦公室氣氛愈來愈僵。

美國《人力資源雜志》(Workforce)提供了12項備忘錄,從小處著手,就能活躍辦公室氣氛,有興趣不妨試試:

1.撕下走廊上印有“成功”、“目標”、“堅持”等不切實際的標語海報,換上白板、黑板或射飛鏢的圓靶,讓員工恣意涂鴉,或是射個飛鏢消消氣,轉移注意力。

2.忌妒也是辦公室里讓人分心的因素,煩請帥哥、美女穿著打扮含蓄一些。

3.雖然不能到星巴克一邊喝咖啡、一邊開會,但至少在冷調的會議室中,放點輕松的音樂。

4.主管發表高論請說“白話”,不要唱高調或用令人無法理解的術語,像“實現公司的價值”,達成“執行力”,讓組織企業從“A到A+”等。

查看全文

電視產業備忘管理論文

引言

為了使大眾傳媒更大程度地滿足國人對媒介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也為了使長期游歷于經濟主潮以外的傳媒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更是為了使主流大眾傳媒真正能夠對中國大眾日常生活和精神產生深度影響力和創造社會凝聚力,中共第四代領導人第一次使傳媒改革和傳媒產業化成為了2003年的年度關鍵詞[1]。中辦發17號文件,特別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精神對中國傳媒、包括過去被簡單地當作新聞媒體的電視傳媒的發展或者前景都帶來了深刻影響。中國廣播電影電視行政機構主要官員明確提出,“要從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從鞏固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的高度,從解放和發展廣播影視生產力,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廣播影視改革試點工作的重要意義,認清自己肩負的使命和任務”[2]。盡管廣播影視發改革目前還可能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概念的變化、一種選擇的憂慮、一種騷動的迷惑,但是,CCTV新聞聯播的改革、伊拉克戰爭的直播、SARS期間電視與社會的同步、CCTV-新聞頻道的推出、上海東方衛視“國際華語媒介”的定位、中央教育電視臺首播電視劇劇場對區域電視臺獨家壟斷地位的沖擊、民營電視制作公司正式獲得制作許可證、電視數字化改造的加速以及社會資金和機構對付費電視業務的介入、電視機構與其他社會資金和外國資金的各種直接和間接的結合等等……這一切,都意味著中國電視已經開始從一種壟斷行業向有限開放的社會行業變化,從一種單純的新聞媒體觀念向綜合功能的大眾媒體觀念轉型,從一種完全的社會政治主體向具有意識形態特殊性的市場主體移位,從一種單一的喉舌媒體向服務大眾的公眾媒體過度。2003年以來,無論是國家電視產業的宏觀政策,還是電視產業鏈條的中觀環節,以及電視節目的微觀內容,都在奏響著時強時弱的改革主題。而在中國這樣的行政主導的環境下,政府就像改革之車的發動機,它是否提供澎湃動力,將決定著中國電視的歸宿和前途。

一、觀念:從新聞喉舌媒體擴展為大眾服務媒體

應該說,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電視業已經成為中國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大眾傳媒。根據2003年的統計,中國內地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已經分別達到93·34%和94.62%,覆蓋人口超過了12億,全國平均電視機普及率已達到85.88%,電視觀眾總戶數達到3.06億多戶,電視觀眾總人口達到10.7億人,有線電視用戶已經突破1億戶。全國共有電視臺363座,廣播電視臺1305座,日播電視節目2004套,電視日均播出節目超過了2·3萬小時。內地電視劇制作單位307家,廣播影視制作經營機構886家,電視劇年產量500部9000集左右[3]。2003全年電視廣告收入已經達到280億。在一定程度上,中國已經是一個電視大國。

但是,中國卻并非電視強國。中國電視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規模相比,與中國在國際上的國家地位相比,還存在巨大差距。中國電視業的發展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電視節目的數量和質量都仍然不足;電視業的發展與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仍然不夠;電視業的發展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生產力仍然沒有得到充分解放;中國電視所創造的經濟效益遠遠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電視節目的社會影響力特別是國際影響力遠遠不足,中國電視節目的版權交易量很小,特別是國際輸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電視業的發展與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不相適應,其國際交流、流通水平仍然很低;電視業的發展與世界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應用的形勢不相適應,技術改造和更新仍然滯后。

造成這些“不適應”的原因眾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在于正如政府官員剛剛認識到的那樣,“長期以來廣播影視形成了宣傳、事業、管理三位一體,以事業性質為主,事業產業不分的管理體制機制,對產業功能的認識和開發都不充分,習慣于用管理新聞宣傳的方式管媒體、管傳播、管事業發展、管文藝創作,甚至管產業經營,這等于用一頂小事業的帽子戴在了一個巨大的多媒體產業頭上,不僅沒有有效推動廣播影視生產力發展,反而束縛了廣播影視生產力潛能的釋放,”[4]這種電視體制造成了管辦、政企之間的權責不清、關系不順、功能重疊,而且容易形成壟斷權利,破壞平等交易、制約市場競爭;結果,行業準入限制過嚴,投資環境不好,效益分配不均衡,社會資源不能充分有效地進入電視行業,沒有形成多種所有制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電視局面,致使企業規模、企業的多元化結構都明顯不足,也難以形成跨媒體、跨地區、跨行業的大型傳媒企業;中國的電視節目內容產業的核心地位沒有確立,不僅民營電視制作機構由于得不到政策支持和環境支持難以發展,即便國有電視節目生產機構也往往低水平循環,難以做大做強。同時,中國的電視市場潛力還沒有充分開發,電視仍然單純依賴電視廣告收入,經濟增長緩慢;電視產品的版權交易、后產品開發、多種服務方式的擴展等方面也都收效甚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