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10:49: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本草綱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本草綱目生物學管理論文
李時珍《本草綱目》雖然是醫藥學的巨著,但從生物學和農學的角度看,也是極有貢獻的著作,本文試就書中的“谷部”內容在生物學和農學上的成就作一些探討。
谷部共四卷(第二十二至二十五卷),李氏在卷二十二中指出:“五方之氣,九州之產,百谷各異其性,豈可終日食之而不知其氣味損益乎?”這幾句話深刻反映了李氏在書中之所以兼及糧食作物,是從人的日常飯食的營養與人體健康(氣味損益)的角度來考慮的,這比歷代農書所強調的“民以食為天”以填飽肚子(能量供應)為目的,無疑深入一層。接著說:“于是集草實之可粒食者為谷部,凡七十三種,分為四類:曰麻麥稻;曰稷粟;曰菽豆;曰造釀。”
這73粒食的植物中,有58種是李氏輯錄前人本草中的植物,(計從梁·陶弘景《神農本草經》開始,歷經唐、宋、元、明的各家本草《李氏本人又添入15種。他的貢獻不光是增添了種類,而是在摘錄前人文獻后所作的補充“時珍曰”的內容。這些補充大大超過前人的描述,而賦予更多的科學含義。
李氏所劃分的四大類中,第四類造釀即農產品加工,從藥物上說是新的項目,從作物來說是與前三類重復的,所以除去重復的29種造釀物,實際的植物為44種。又,由于李氏是從藥物的性質進行分類的,因而同一種作物常常被分成幾種來敘述,如水稻就分成糯、粳、秈三種;大豆被分為大豆、黃豆、大豆黃卷三種;粟、粱、秫分列為三種;大麥和穬麥分列二種等。如把它們加以歸并,實得34種。其中還有東*[原字外廣內嗇]、蓬草子、*[原字艸頭下冂內又]草、蒒草、罌子粟等五種輯自前人本草,有的李氏本人也未見過實物,難以確定,而且屬野生植物的子實,不是栽培作物,不宜列入李氏自己所定的“百谷各異其性,豈可終日食之”的范疇,除去這5種,實得29種。還有一種阿芙蓉即鴉片,雖是栽培植物,卻非谷物,亦不宜列入,則實得28種,它們的分類關系如下:
禾本科13種:小麥、大麥,(穬麥),燕麥,稻(糯、粳、秈),黍(稷),蜀黍,玉蜀黍,粟(粱、秫)子,稗,狼尾草,菰米,薏苡。
豆科11種:大豆(黃大豆,大豆黃卷),赤小豆(腐婢),綠豆,白豆,稆豆,豌豆,蠶豆,豇豆,扁豆,刀豆,黎豆。
本草綱目中水環境醫學思想探析論文
【摘要】從水的重要性、水之性味隨地而遷、民擇水以保健康、醫擇水以達最佳療效、水污染及應對之策等5方面,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水環境醫學思想進行了探討。經整理研究發現,李時珍總結、歸納了歷代水環境醫學思想,同時結合觀察與實踐,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李時珍是16世紀以前對水環境醫學思想論述最全面、最深刻的一位醫家,《本草綱目》是一部蘊涵豐富水環境醫學思想的醫學著作,這些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本草綱目》;環境醫學思想;水;健康;污染
Abstract:Thewaterenvironmentalideasin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byLiShizhenwerestudiedfromfiveaspects:theimportanceofwater;thecharactersofwaterchangedwithsoil;selectionwatertoprotecthealth;waterpollutionandmanagement.ItisconcludedthatLiShizhenhighlightedandputforwardnewideasaboutthewaterenvironmentonthebasisofhistorywaterenvironmentalideaandexperiencesfromobservationandaction.Mr.Liisoneofthefamousmedicalscientiststostudywaterenvironmentalideaprofoundlyandindetailbefore16century.Li''''sideasisvaluableuntiltoday.
Keywords: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Environmentalandhealthidea;Water;Health;Pollution
《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三十余年心血的結晶,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本草綱目》不僅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糾正了以往本草書中藥名、品種、產地等錯誤,糾正了一些反科學的見解,輯錄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獻,其中還蘊涵豐富的中醫環境醫學思想,對水環境醫學思想有精辟的論述;注意到手工業污染會導致疾病,對鉛中毒、砒中毒、煤氣中毒、毒氣中毒及防治都有詳盡的記載;記載了蠅、蚊、虱、蚤、臭蟲、鼠等傳播媒介的形態及生活習性,介紹了它們對人體的危害,記錄了眾多的殺滅蟲害的方法和藥物;對寄生蟲有詳細的論述,指出飲食不潔是腸寄生蟲病的致病因素;提出梅毒流行與嶺南瘴毒有關,等等。這些都成為后人研究中醫環境醫學思想和中國古代環境污染與防治的重要史料。可以說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主要的中醫環境醫學思想,在中醫環境醫學思想史上占重要的地位。其中《本草綱目》所蘊涵的水環境醫學思想尤為突出。茲就其水環境醫學思想論述如下。
1水為萬化之源,土為萬物之母
中藥發酵炮制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論述了傳統中藥發酵炮制的作用機理和發酵工藝,并與現代中藥的發酵炮制工藝進行了比較。同時對經發酵炮制后生產的傳統中藥神曲、紅曲、淡豆豉等進行了本草考證,論述了其名稱由來、制作方法和功效等。
【關鍵詞】發酵;炮制;傳統中藥;本草考證
Abstract:Themechanismandthefermentedtechniqu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erediscussedinthispaper,thefermentedtechniqu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ascomparedwithmordenChinesemedicine.Theherbalogicaltextualresearch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uchasShenQu,HongQu,DanDou-chiandsoonwhichwereprocessedbyfermentationweredone.Moreover,theoriginofname,themethodsofproduction,theeffectivenesswerediscussedrespectivelyinherbalogicaltextualresearch.
Keywords:fermentation;processofrefiningherbalmedicin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erbalogicaltextualresearch
我國遠在四千多年以前就懂得利用微生物發酵來釀酒,其后又相繼用微生物發酵來生產醬、醋、豆豉和臭豆腐等食品。早在千余年前,我國已開始將微生物發酵應用于中藥炮制,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微生物對天然藥物進行生物轉化的國家之一。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中藥炮制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中藥炮制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辨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的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項制藥技術。本文對傳統中藥發酵炮制的作用機理、炮制工藝和發酵炮制中藥的本草考證進行了論述。
1傳統中藥的發酵炮制概述
中藥發酵炮制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論述了傳統中藥發酵炮制的作用機理和發酵工藝,并與現代中藥的發酵炮制工藝進行了比較。同時對經發酵炮制后生產的傳統中藥神曲、紅曲、淡豆豉等進行了本草考證,論述了其名稱由來、制作方法和功效等。
關鍵詞:發酵;炮制;傳統中藥;本草考證
我國遠在四千多年以前就懂得利用微生物發酵來釀酒,其后又相繼用微生物發酵來生產醬、醋、豆豉和臭豆腐等食品。早在千余年前,我國已開始將微生物發酵應用于中藥炮制,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微生物對天然藥物進行生物轉化的國家之一。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中藥炮制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中藥炮制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辨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的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項制藥技術。本文對傳統中藥發酵炮制的作用機理、炮制工藝和發酵炮制中藥的本草考證進行了論述。
1傳統中藥的發酵炮制概述
古代醫藥典籍將中藥炮制又稱為“炮炙”、“修治”、“修制”、“修事”。經凈制或處理后的藥物,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藥物發泡、生衣的方法稱為發酵法。中藥通過微生物的發酵達到增強中藥藥效、改變藥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
1.1傳統中藥發酵炮制的作用機理
李時珍小學語文教案
一、導言
師: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有光輝燦爛的文明文化,在漫長的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無數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有的雖然離開我們很久很久,但他們的動人事跡代代相傳,他們的光輝思想、崇高品質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發揚光大。我們今天這堂課要了解和學習的是誰呢?
(板書)李時珍。
二、出示像片、介紹人物
你們見過李時珍的像片嗎?請看。(提示像片)
師:誰能用黑板上的詞語說說李時珍是怎樣的人?
藏書票應用設計分析
摘要:本文梳理了藏書票設計研究進展,在于為學界提供本領域研究的現狀,為讀者提供當代藏書票應用設計趨勢。文章梳理了藏書票發展現狀及其所受影響等。文章向讀者提供了一種契機,了解國內相關設計的基本方法等機會,有助于受眾了解設計方法的不足等。
關鍵詞:藏書票;應用設計;題材;內容
藏書票是一種起源于歐洲的微型版畫藝術,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作為一種廣為流傳的大眾藝術形式,這種小小的標志以藝術的方式標明藏書的擁有者,也是書籍的美化裝飾。藏書票在20世紀初傳入我國,它用另一種方式滿足了讀書者對于書的熱愛。最早的藏書票是1470年由德國人制作的,署名勒戈爾(Lgler),畫面中一只刺猬銜著野花,腳踩落葉,趣味十足。藏書票也被稱為“版畫珍珠”,源于其形制精巧,色彩設計豐富。藏書票的創作多使用木刻或其他形式版畫;在畫面的構成與色彩的搭配方面,需要不斷琢磨裝飾效果。手工制作使藏書票具有獨特的差異性與趣味性,方寸之間彰顯收藏者的知識、品位、格調,故而同時具有較高文化藝術收藏價值。在各種規模的藏書票展覽及收藏交流活動中,藏書票的創作者和愛好者通過交流可感受到不同地域或國家之間獨特的藝術文化。本文針對《本草綱目》之“草部”元素與藏書票相結合的設計應用進行分析。
一、目前當代藏書票設計存在的不足
(一)紙媒的萎縮帶來的沖擊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閱讀模式也開始多種多樣,紙質書籍逐漸轉化為電子模式,書和書的文化正在遠離人們的視野,紙質書的使用率大大降低,這就使與書緊密相關的藏書票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發展到今天,藏書票的實用性功能逐步向藝術審美的層面推進,現代藏書票的藝術性已經超越了早期藏書票的實用性。”[1]人們對于藏書票更傾向關注其審美價值。
三七原產地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考證三七原產地。方法查閱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并比較《三七原產地考證》所引文獻。結果認為三七原產于廣西,常用名為田七。結論三七作為一種名貴中藥材,在廣西恢復、發展三七生產具有廣闊前景。
【關鍵詞】三七;原產地;考證
Abstract:ObjectiveTheoriginareasofPanaxnotoginsengwasresearchedinthisarticle.MethodsTostudymanyhistoricaldocumentdata,andcomparethedocumentsrecommendedbythepaperof"TextualresearchontheoriginareasofPanaxnotoginseng".ResultsGuangxiistheoriginareaofPanaxnotoginsengwhichwasnamedTianqicommonly.ConclusionPanaxnotoginsengisahighlyvaluedandimportantChinesemedicinalherb,andregaininganddevelopingthecultivationhasbroadprospectsinGuangxi.
Keywords:Panaxnotoginseng,Originareg,Textual
王朝梁等[1]于《中藥材》2000,23(增刊)發表《三七原產地考證》一文,其結論是:“云南文山州不僅是三七的主產地,也是三七的原產地。”其主要文獻依據有:①陳守仁著的《三七栽培研究法》;②云南農業廳編《云南三七》;③1757年《開化府志》;④《文山縣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⑤王淑琴等著的《中國三七》,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⑥董弗光等著的《云南三七》,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以上文獻年代較久遠者為1757年《開化府志》,其余皆為近年地方性文獻。
《開化府志》載:“開化三七,在市出售,暢銷全國”。開化為云南文山的舊稱,1757年為清朝乾隆二十二年。而于明朝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即李時珍(1518~1593)逝世后3年問世的《本草綱目》已明確記載三七“生廣西南丹禇州番峒深山中”[2],早于《開化府志》160多年。清朝浙江錢塘趙學敏于公元1765年即乾隆三十年刊行的《本草綱目拾遺》載:“識藥辨微云:人參三七,外皮青黃,內肉青黑色,名銅皮鐵骨。以種堅重,味甘中帶苦,出右江土司,最為上品。”“又近時人參三七中,有名佛手山漆者,形長,儼如佛手,上有指。出廣西,藥客販至,其價在圓山漆之上。”“按:人參三七,出右江土司邊境,形如荸薺,尖圓不等,色青黃,有皮,味甘苦,絕類人參故名。彼土人帶入中國。”[3]文中右江在廣西境內。清朝浙江海鹽人吳儀洛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成書的《本草從新》載:“三七:從廣西山洞來者,略似白及,長者如老干地黃,有節,味微甘,頗似人參。”[4]以上3種本草均未提及云南產三七。至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河南固始人吳其濬(1789~1846),是嘉慶二十二年(1817)狀元,曾任翰林編修,江西、湖北學政、兵部侍郎,兩湖、云、貴、閩、晉等省巡撫或總督等職。吳氏對植物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在各地任職期間,十分留意于草本,借四處巡行之機,實施考察植物,收集了大量的植物資料,并親自繪圖,編為《植物名實圖考》及《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在《植物名實圖考》卷八,山草類三七項下載:“滇志:土富州產三七,其地近粵西,應是一類。”此為中藥史上較早記載云南產三七的文獻,“其地近粵西,應是一類”,粵西即廣西,說明廣西早已產三七,云南土富州近廣西,所產三七應是一類。吳氏又云:“余聞田州至多,採以煨肉,蓋皆種生,非野卉也。”[5]吳氏曾任云南巡撫,未到過廣西,說明廣西田州家種三七至少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已聞名于世。又據1956年出版的《中國藥學大辭典》[6]載:“三七產廣西田州為正地道,近日云南多種亦可用。”又引中國現代名醫曹炳章(1878~1956)補訂的《增刊偽藥條辨》:“按三七原產廣西鎮安府,在明季鎮棣田陽,所產之三七,均貢田州,故名田州三七,銷行甚廣,亦廣西出品之大宗地。”[7]
本草研究中的革新
本草研究在近百年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面臨新世紀,如何使本草研究更上一層樓,這是我們每一個本草研究者應該思索的問題。我認為,本草研究應該強調不斷創新,才能使這一研究領域生機蓬勃,否則只能在低水平重復中自生自滅。
本草研究的特點是依托歷史遺留下來的傳統藥學資料進行研究,或曰是鉆故紙堆的一門學問。這樣的研究也能創新嗎?當然能,“溫故而知新”。本草研究中的創新,其成果與臨床、實驗研究有所不同,但判斷創新的標準大抵相同。研究領域的擴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角度的變換、研究深度的掘進、研究層次的提高、新史料的發掘、新理論新觀點的提出,等等,只要以科學的態度進行研究,發前人之未發,都可以稱得上創新。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創新問題,是因為目前已經出現了研究膚淺和低水平重復的現象。造成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夠全面和及時,也有的是屬于學風問題。社會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風氣也不可避免地滲透到本草研究中來。以下擬從本草研究的幾個方面作一探討。
一、本草文獻研究
本世紀在本草文獻(準確他說是本草專著)的研究方面成果斐然。這方面最重要的進展是本草的目錄學研究。龍伯堅《現存本草書錄》、尚志鈞等《歷代中藥文獻精華》,以及最近出版的《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等書,基本上完成了中國內地本草專著的目錄學調查。
在本草專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紀研究得比較深入的有《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本草品匯精要)、《植物名實圖考》等主要本草。所謂深入,是指對其成書、內容及版本都有過細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這方面的進展非常迅速。過去一些研究較少的本草,在這段時間內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進展,如《紹興本草》、《履巉巖本草》、《寶慶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專著中,絕大多數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較多。伴隨宋以前本草文獻研究的深入,其輯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農本草經輯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為縷清我國本草文獻發展的源頭作出了貢獻。尚志鈞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輯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由于本草學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幾乎全都有輯佚本。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許多明清稀見的本草著作也陸續影印或校點出版。正在進行中的《中國本草全書》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藥學文獻。而進行中的《中華大典·醫藥衛生典、藥學分典》如果能編輯成功,也將把古代本草文獻的主要內容分類纂集于一書,這些進展為當今發掘中藥寶庫鋪墊了道路。
被子植物的藥學研究論文
1谷精草的鑒別
1.1外表觀察
將花序揉碎觀察能夠發現未成熟果實,呈黃綠色細小狀,并伴有黑色花藥。觀察谷精草的花莖能夠發現花莖為細長狀,通常一片區域內花莖長度參差不齊,但半徑都在0.5mm以內。整棵谷精草質地均為柔軟狀態,細聞能夠聞到輕微草香。
1.2品種鑒別
谷精草在我國多產于江蘇、浙江、湖北等地,其中以江蘇蘇州、浙江湖州以及湖北黃岡等地為主,主要生長于水量豐富之地,例如水邊以及稻田邊。若生長地點為溪溝或是池沼等潮濕地段,則根莖會較多。谷精草藥物全草可入藥,多在秋季開花結果后將其采收,將泥土稍作清潔后放置陽光下曬干。購買谷精草時應注意將其多余葉片摘除,只留下花序即可。谷精草由于其外觀上的特點,又被稱為戴星草、佛頂珠、流星草、珍珠草、谷精珠以及文星草。就目前臨床使用而言,存在輕微混用情況,例如將華南谷精草或是硬葉谷精草當做是谷精珠來使用。
1.3植物考證
談紅花與藏紅花分析論文
【關鍵詞】藏紅花
紅花與藏紅花是中醫傳統的活血化瘀藥,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阻,跌打損傷等癥[3]。紅花質優價廉,是常用的大宗中藥,藏紅花為一味名貴中藥,因藥源少,價格昂貴,多以紅花代用。為避免用藥混亂,本文將二者同列,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述如下。
1本草學考證與基源
1.1本草學考證紅花又名紅藍花、黃藍[1]、刺紅花、草紅花[2]。本草學考證認為,“紅花”始載于《新修本草》,“紅藍花”首見于《金匱要略》,“黃藍”首見于《博物志》,“刺紅花”見于《四川中藥志》,而“草紅花”見《陜西中藥志》。
藏紅花又名番紅花、西紅花、洎夫藍、撒法郎[1]。過去多經由西藏引入,所以習稱藏紅花。本草學考證認為,“藏紅花”始載于《本草綱目拾遺》,《本草綱目》稱“洎夫藍”,“撒法郎”見《醫林集要》。
1.2基源紅花為菊科植物紅花CarthamustinctoriusL.的干燥管狀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