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論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12:14: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本體論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特征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沒有拋棄本體論,而是完善和重建了本體論。本體論作為追問“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學問,內在地包含著“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當是”。它給出了本體論的超驗視野和人學維度。馬克思以實踐作為本體論前提,從而找到了本體論的邏輯完成和歷史完成的內在根據和表征方式。由于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馬克思的本體論獲得了不同于一切舊本體論的特點和優點。
【摘要題】本體論問題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本體論/實踐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62X(2004)01-0001-07
馬克思究竟有沒有本體論?如果有,其內容和特點怎樣?目前學術界對此還有不同看法。就此作進一步討論和澄清,將有助于人們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領悟馬克思哲學的實質,以祛除過去在解釋馬克思哲學時存在的誤讀成分。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沒有拋棄本體論,而是完善和重建了本體論。本體論作為追問“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學問,內在地包含著“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當是”。它給出了本體論的超驗視野和人學維度。馬克思以實踐作為本體論前提,從而找到了本體論的邏輯完成和歷史完成的內在根據和表征方式。由于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馬克思的本體論獲得了不同于一切舊本體論的特點和優點。
【摘要題】本體論問題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本體論/實踐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62X(2004)01-0001-07
馬克思究竟有沒有本體論?如果有,其內容和特點怎樣?目前學術界對此還有不同看法。就此作進一步討論和澄清,將有助于人們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領悟馬克思哲學的實質,以祛除過去在解釋馬克思哲學時存在的誤讀成分。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沒有拋棄本體論,而是完善和重建了本體論。本體論作為追問“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學問,內在地包含著“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當是”。它給出了本體論的超驗視野和人學維度。馬克思以實踐作為本體論前提,從而找到了本體論的邏輯完成和歷史完成的內在根據和表征方式。由于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馬克思的本體論獲得了不同于一切舊本體論的特點和優點。
【摘要題】本體論問題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本體論/實踐
【正文】
馬克思究竟有沒有本體論?如果有,其內容和特點怎樣?目前學術界對此還有不同看法。就此作進一步討論和澄清,將有助于人們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領悟馬克思哲學的實質,以祛除過去在解釋馬克思哲學時存在的誤讀成分。
一、馬克思有無“本體論”
馬克思實踐本體論思想論文
斯大林把馬克思哲學歸結為自然本體論,遮蔽了實踐的本體論意義和人的主體性。盧卡奇恢復了歷史唯物主義面貌,但把自然本體論作為社會存在本體論的前提和基礎。20世紀的歷史運動凸現了實踐本體論的內在價值和馬克思哲學的現代性及當代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本體論/斯大林/盧卡奇
【正文】
從根本上說,馬克思批判并終結傳統哲學的工作是從本體論層面上發動并展開的,而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馬克思創立了實踐本體論。然而,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受到了種種誤解、曲解和非難。準確而全面地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重大的理論問題。本文擬就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作一新的考察和審視,以深化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本體論的研究。
一、實踐本身的矛盾特征
實踐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早就引起了哲學家的注意,但正式把“實踐”概念引入哲學的,卻是康德。問題在于,康德的“實踐”概念沒有脫離倫理實踐的范圍。費爾巴哈把“實踐”和“生活”聯系起來,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見解,但費爾巴哈不理解實踐與生活的真實關系,不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黑格爾以抽象思辨的形式揭示了人類實踐活動的創造性特征,不僅指出了理論活動與實踐活動的區別,而且涉及實踐在改造世界、創造人類歷史方面的重要意義。但是,黑格爾講的實踐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動,現實人的活動只是這種抽象理念活動的“樣式”。從根本上說,黑格爾“是在抽象的范圍內把勞動理解為人的自我產生的行動”,人的生命表現為“一個與人自身有區別的、抽象的、純粹的、絕對的本質的經歷的過程”(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5—176、97頁。)。
馬克思本體論思想特征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沒有拋棄本體論,而是完善和重建了本體論。本體論作為追問“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學問,內在地包含著“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當是”。它給出了本體論的超驗視野和人學維度。馬克思以實踐作為本體論前提,從而找到了本體論的邏輯完成和歷史完成的內在根據和表征方式。由于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馬克思的本體論獲得了不同于一切舊本體論的特點和優點。
【摘要題】本體論問題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本體論/實踐
【正文】
馬克思究竟有沒有本體論?如果有,其內容和特點怎樣?目前學術界對此還有不同看法。就此作進一步討論和澄清,將有助于人們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領悟馬克思哲學的實質,以祛除過去在解釋馬克思哲學時存在的誤讀成分。
一、馬克思有無“本體論”
馬克思思想及特征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馬克思沒有拋棄本體論,而是完善和重建了本體論。本體論作為追問“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學問,內在地包含著“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當是”。它給出了本體論的超驗視野和人學維度。馬克思以實踐作為本體論前提,從而找到了本體論的邏輯完成和歷史完成的內在根據和表征方式。由于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馬克思的本體論獲得了不同于一切舊本體論的特點和優點。
【摘要題】本體論問題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本體論/實踐
【正文】
馬克思究竟有沒有本體論?如果有,其內容和特點怎樣?目前學術界對此還有不同看法。就此作進一步討論和澄清,將有助于人們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領悟馬克思哲學的實質,以祛除過去在解釋馬克思哲學時存在的誤讀成分。
一、馬克思有無“本體論”
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研究論文
摘要:本體論是一種現代西方哲學的概念框架,它是哲學家深刻性的創造,而不是發現,馬克思哲學擁有不同于現代西方存在哲學的概念框架,我們需要在概念框架和哲學思想的二元張力結構中重審二者關系。當下對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構建是一種視角切換的理解,一旦將其“客觀化”,將會進入一種超越概念框架的理解誤區。
關鍵詞: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概念框架
一
今天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判斷——馬克思實現了某種本體論革命。但是這個判斷已經蘊含了一個前提,即從本體論的視角進行馬克思哲學理解。其實,從邏輯的先后順序上看,是海德格爾創造了或者說實現了本體論革命,而不是馬克思:海德格爾顛覆了本體論,并在新的意義重建了本體論。這種重建是在對傳統形而上學做了深刻的反思之后進行的一次哲學革命,是哲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海德格爾的這種創造一方面是對傳統本體論哲學的一次大決裂,同時在另一方面,由于他采取的不是完全拒斥和拋棄的態度,而是內核重建的新本體論態度,這也是對西方本體論哲學生命的給養和拯救,實現了廣義上的本體論的延續,開始了一條具有現代特色的本體論道路。
應該說,任何一位哲學家,必是要面對先行的哲學家的思想,通曉其歷史,針對現實的生活而做出批判的。他所處的生活世界不僅包括現實的人和社會的物質活動,也包括傳承下來的思想所構成的思想世界(也就是如波普爾所說的世界Ⅲ)。當哲學家面對“思想”的“現實生活世界”時,它由以進行的批判是在兩個方面的因素下成為可能的,一是哲學家的個人思想旨趣,一是思想得以表述出來的概念框架。以往我們常常在思想本身與現實生活世界的二元關系中去理解哲學,仿佛關切到現實的思想與表現的形式都是歷史的必然產物,而在肯定之余,忽視了思想對表現形式(概念框架)的選擇性和依賴性。而這個概念框架,與哲學家所處的學術傳統、文化傳統都有極其密切的關系,甚至包括個人在表述方式上的興趣側重。所以,我們應該給予它選擇以足夠的理性重視,使對哲學的認識進入到“思想—概念框架—現實批判”的三元環節的理解生態中去。
以海德格爾為代表的一部分現代西方哲學家,對傳統哲學的思想批判聚焦于本體論,對“貫穿”于西方哲學兩千年的“本體”概念進行了解構與重釋。但是,這里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從古希臘哲學流衍至近代哲學并進而“延續”到現代哲學的本體論哲學,不是一個先驗的事實,它毋寧說是包括海德格爾在內的一批現代西方哲學家“選擇”和“創造”的結果。哲學家對現實的關注在形式上必要以哲學的批判來實現、來表達,這種批判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以今日之時代精神的把握去反思昔日之哲學的。由于任一種哲學思想必在一種概念框架上得以構建,甚至概念框架本身也是一種歷史的構建,那么,作為批判者的后來的哲學,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概念框架上,必是繼承與批判、肯定與拒斥交織相成的。對于概念框架,表現為批判、拒斥它的某一些方面,而在另一些方面則表現為一種繼承。這種在形式上的拒斥和繼承是與哲學家所接受的傳統以及個人旨趣密切相關的,并且,在思想未在其上建立之前,抽象地談論框架形式的優劣對錯是毫無意義的。然而,這恰恰也是最為復雜的,因為思想的建立和概念框架的形成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過程,對哲學概念框架做出某種的理解或指認之后,它在一定程度上就好像一種“先驗的結構”了。語言創造了世界,我們生活在語言之中,就是這個層面的解釋。我們往往刻意地突顯了二者在時間上同時生成的整體性,因而不予區分對待,而忽視了其在邏輯構建上的張力結構。
馬克思的本體論特征論文
【提要】馬克思沒有拋棄本體論,而是完善和重建了本體論。本體論作為追問“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學問,內在地包含著“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當是”。它給出了本體論的超驗視野和人學維度。馬克思以實踐作為本體論前提,從而找到了本體論的邏輯完成和完成的內在根據和表征方式。由于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馬克思的本體論獲得了不同于一切舊本體論的特點和優點。
【摘要題】本體論
【關鍵詞】馬克思/本體論/實踐
【正文】
馬克思究竟有沒有本體論?如果有,其內容和特點怎樣?學術界對此還有不同看法。就此作進一步討論和澄清,將有助于人們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領悟馬克思的實質,以祛除過去在解釋馬克思哲學時存在的誤讀成分。
一、馬克思有無“本體論”
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分析論文
摘要:本體論的內在涵義與實踐本體論相悖,實踐只是一種“活動關系”。實踐在唯物史觀中具有“本體論”的意義,但不意味著能夠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是一種世界觀。感性世界之外的自在世界對于人類來講具有重大意義,認為自在世界對于人來講是“無”是錯誤的。在證偽實踐本體論后,指認物質本體論仍然比實踐本體論具有強硬的合法性。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本體論;證偽
學界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問題的論爭自80年代末以降,“實踐本體論”倡導者不斷變換論爭的“手段”試圖辯護其合法性。近年來實踐本體論者在理論尚缺乏自洽性的狀況下,又開始登陸到實踐思維方式領域上。但是“實踐本體論”的論爭卻因其沒有完全被學界認可而一直沒有完全的停息。最近,何中華先生的《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一個再辯護》(以下簡稱《辯護》)[1]一文中,就是實踐本體論倡導者再一次在整合一種新的“學術資源”——海德格爾的生存論理論——來明確了實踐的開啟性,從而為“實踐本體論”找到一個再辯護的理由。《辯護》一文主要闡述了三個問題:“實踐是一種特殊的經驗事實——對于“在者”的開啟性——因而成為本體論范疇”;“自然界的前提性和優先性不足以成為物質本體論賴以成立的理由,實踐范疇之原初性的凸現,使其在本體論語境中失去意義”;“實踐本體論視野的特殊意義”。因為本文主要是證偽實踐本體論,所以本文只就何先生的前兩個問題,不揣淺見提出自己的商榷意見,并求教于方家。
一、“是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討論依次在國內主要產生了三種范式:“物質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社會存在本體論”。在這些范式中,物質本體論通常被指責為傳統教科書的典型,故而有被邊緣之傾向。而后兩種在學界,特別是在中青年學者中,影響較深。但是這兩種范式嚴格來講,并不是國內學者真正在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與現實要求下的一種自覺反省。應當說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西馬化”過程中的一種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介入”。
其實,在三種范式的格局中,主要集中于“物質本體論”與“實踐本體論”論爭。從中我們發現兩者在認可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本體論這一論點上是一致的。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何種本體論上,兩者出現了質性的差別。要想分清楚“實踐本體論”的錯誤在哪里,以及“物質本體論”的合理之處,明晰本體論這一基本的理論顯然是關鍵所在,這樣才能避免雙方論戰中出現“獨斷”。
形而上學解析論文
內容提要:近代以來,隨著科學理性在人文領域中的強勁蔓延,傳統形而上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然而,從形而上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實際上存在著三種形態的形而上學:宇宙本體論、范疇本體論和意義本體論。科學理性所拒斥的實則主要是基于思辨虛構的宇宙本體論。在后形而上學時代,就意義本體論而言,形而上學沒有終結,也不會終結。
關鍵詞:形而上學|宇宙本體論|范疇本體論|意義本體論
近代以來,由于經驗科學在人類精神世界與日常生活中全面而深刻的影響,以邏輯推導和經驗的可驗證性為主要特征的科學理性逐漸上升為凌駕于一切之上的新的合理性標準。[1]科學理性在人文領域中的強勁蔓延不僅促成了“有情宇宙觀”的解體和終極價值的消解,[2]也對傳統形而上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首先對形而上學發難的是休謨。休謨通過對知識的性質和類別的考察,依據經驗和邏輯分析,否定了古典形而上學關于“實體”、“上帝”等觀念的可靠性。休謨的懷疑論將康德從獨斷論的迷夢中驚醒,直接促成了康德對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康德通過對“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的精深分析,雄辯地證明了以超越實體為追求對象的傳統形而上學作為科學不能成立。休謨和康德之后,實證主義的創始人孔德認為形而上學以思辨的虛構代替了對世界的實證研究,是人類精神不成熟的產物,為了維護實證科學的權威,他明確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學”的口號,成為19世紀西方哲學“認同危機”的發難者。[3]自那以后,形而上學便不斷遭遇各種形式的詰難:比如尼采通過宣布“上帝死了”,[4]分析哲學借助語言的邏輯分析,海德格爾通過揭示“在”的遺忘,各自從不同角度對傳統形而上學展開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批判。20世紀后期,隨著“后形而上學時代”等提法的出現,[5]越來越多的人要求走出傳統形而上學的思辨虛構,形而上學似乎進一步被視為已經終結或應該終結的歷史現象。面對這一狀況,我們有必要追問:何為形而上學?形而上學是否只有一種形態?科學理性所拒斥的到底是哪一種形態的形而上學?后形而上學時代,面對來自科學理性和生活世界的各種詰難,形而上學還能夠有所作為嗎?
一
從實證主義的“拒斥形而上學”到20世紀中國思想界的“科玄論戰”,再到今天的所謂“后形而上學時代”,盡管形而上學一再成為哲學的中心話題,但學界對這一核心哲學范疇似乎遠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反形而上學是近幾個世紀以來哲學的主題之一,但形而上學并沒有因此而壽終正寢。其實,康德、海德格爾這兩位反形而上學的巨匠在摧毀傳統形而上學之后又都在事實上分別建構了自己的形而上學,這一頗具意味的事實早已表明,作為哲學的核心和靈魂,形而上學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消亡,同時也意味著形而上學并不只有一種形態。筆者以為,如果將本體論看作是形而上學的主要表現形式,那么,從形而上學的發展過程來看,大致存在著三種形態的形而上學:“范疇本體論”、“宇宙本體論”和“意義本體論”。公元1世紀,羅德斯島(Rhodes)的安德羅尼科(Andronicus)在整理亞里士多德的浩繁著述時,將亞氏在不同時期撰寫的關于“存在”、“本體”、“實體”的論文、講稿、筆記匯編成冊,放在物理學著作之后,取名為“Tametataphusika”,這便是后來的“Metaphysics”,大意是“物理學后諸篇”。由于這些文稿主要是關于“第一哲學”的論述,所以,“Metaphysics”這個原本屬于編纂技術上的術語便被沿襲下來,專門用來指稱有關本體的哲學。[6]1900-1902年間,我國著名翻譯家嚴復在翻譯《穆勒名學》時,遇到metaphysics這個術語,鑒于這門學問的超驗性和思辨性,他參照《易·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將其漢譯為“形而上學”,并指出該詞的本義是指“出形氣學”、超乎“形氣之學”,“與格物諸形氣學相對”。意即形而上學超越于各門以具體事物為研究對象的科學。[7]從那以后,形而上學這一術語便在漢語中保留和沿用下來。
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學,即“第一哲學”(Thefirstphilosophy)被認為是關于“有之為有”(存在之為存在)以及有之為有的種種“屬性”的科學:“有一門科學(第一哲學或形而上學—引者),專門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屬性。”[8]聯系上下文,我們發現,亞氏所謂“作為有的有”(“是”或“存在”)并非如某些論者所言是指某種客觀性的實體,而是指存在于語言中的、作為范疇的“有”,準確地說,是指能夠運用于所有學科和對象的最基本的概念。在亞氏看來,盡管一切存在者都與“有”相關,但“有”本身并不是某個實體,而是一切實體的共同屬性,即對一切存在者的思議和言說都必然涉及和運用到“有”這一最基本的范疇:“我們可以在許多種意義上來說,‘有’某個東西。一切‘有’的東西都與一個中心點發生關系,這個中心點是一種確定的東西,它之被稱為‘有’,不是帶有任何含混意義的。”[9]正因為一切具體的存在者都與“有”這一最純粹的范疇發生關聯,我們才能說某某東西“有”(存在),“甚至對‘非有’也說它是‘非有’。”[10]這表明,此處的“有”或“存在”主要是在語言的層面上提出的,以此為對象的形而上學所探討的主要不是言語之外的具體存在,或與具體存在相區別的另一種存在(比如“存在整體”或“存在一般”),而是思義、研究、言說、指稱一切對象所必須使用的最基本、最純粹的范疇和思維規則。相應地,“作為有的有”的“屬性”,也不是指作為實體的客觀屬性,而是指從屬于“有”、與“有”相關或為“有”所蘊含的其它基本范疇,比如“種”、“屬”、“整體”、“部分”、“完全”、“單一”、“同”、“異”、“相反”、“先于”、“后于”等概念。[11]從這里我們便不難理解,亞里士多德對“實體”的研究為什么常常要借助于對語法句式的探討來進行:一個東西是不是實體或本體,就要看它是不是只能作判斷句的主詞,而不能作謂詞。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在亞氏那里,形而上學與語法學、邏輯學、范疇學往往很難分開。這意味著,形而上學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所涉及到的問題主要是我們如何能夠思議和言說“這個世界”,而不是作為客觀存在的“這個世界”的本源—盡管亞里士多德在第一哲學中也探討了第一因等神學問題,但這些探討也只有從語言范疇的角度出發,才能獲得正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