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樂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12:36: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本土音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本土音樂

本土音樂論文:美聲與本土音樂融合

本文作者:毛毳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中國語言與美聲唱法相結合的問題

(一)美聲唱法語言的特點美聲唱法源于意大利的主要原因不僅僅是有悠久的聲樂歷史,更重要的是意大利語言自身發音帶來的節奏感,大部分的詞語都是以元音結尾,這樣在演唱藝術歌曲時就顯得語音清晰,而且富有韻律,在美聲歌唱中就是通過對優美的聲音和吐字的清晰程度判斷歌唱家的表現能力,比如著名的帕瓦羅蒂就是通過對語音有良好的掌控,才能演唱出優美動聽的藝術歌曲和歌劇,通過用不同的語言表現藝術歌曲,美聲唱法能夠很好地與不同的音樂文化和語言相融合。美聲唱法區別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混合聲區唱,要求有恰當的共鳴和圓潤的連貫音,真假聲按適當的比例混合演唱。(1)全共鳴的混合聲區,聲音真假搭配、共鳴同時出現。演唱歌劇時,多用后邊咽腔與鼻咽腔,讓聲音無論在哪個聲部時都能保持音色飽滿、有氣韻。在高音區采用關閉唱法,讓假聲逐步有層次地升高。(2)美聲唱法在呼吸上很有講究,呼氣的排氣量一定要大,尤其在中低聲區,要有像嘆氣一般的排氣量,保證演唱時聲音的淳厚而富有穿透力。(3)以鼻腔發聲為主,在調節共鳴時將喉頭位置放低,讓發音管盡可能地拉長放寬,以得到基音最大的共鳴。意大利著名藝術家貝基認為:“美聲唱法要求發聲像一條線那樣連貫,不能忽強忽弱、忽高忽低,聲音能夠像小提琴長弓時那樣保持平穩,這才是美聲學源的歌唱方法。”(4)根據歌唱時聲音顫動的頻率、振幅的大小而隨著音調高低、音量大小發生變化。美聲唱法由于其混合共鳴和混合聲區的融合,聲音的振動幅度都比較大。(5)由于意大利語的語言特點,美聲唱法在咬字上也非常注重語言的節奏、音序。再加上意大利人說話夸張的特點,適當的緊張度有利于形成歌唱需要的空間,對美聲的發聲方式也有關鍵作用。

(二)中國本土音樂語言的特點美聲唱法傳入中國以后,很多歌唱家認為中國語言不適合歌唱,但是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中國最古老的漢字是以象形文字表現出來的,屬于單音系語種,很難辨別出漢字。到了漢代末年,中國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梵文”成為研究漢字的學者借鑒的方法,通過學者的不斷研究,認為方塊字是由不同的字音連接在一起的,稱為“上聲下韻”。比如“張”的構成就是用“真”和“慷”來組成的,借用了“真”字的Zh與“慷”字的ang。現在使用的漢語拼音是通過借鑒拉丁文字母和西方語言文化而演變成的,漢字的發音是由聲母、韻母相結合的發音方式,具有很明顯的韻律感,所以中國的漢語發音非常適合唱歌的。

(三)美聲唱法與中國本土音樂相融合中國的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漢語族,而意大利語言屬于印歐語系拉丁語族,這兩個語族有很大的差別,但是二者還是有共同點,中國漢字的拼音是通過借鑒拉丁語字母而演練成的,所以二者的聯系也非常緊密。在練習歌唱時僅僅用漢語音韻的a、e、i、o、u不能有很好的效果,很多著名的歌唱家都曾演唱過不同國家的歌曲,比如我國的維吾爾族的女歌唱家迪里拜爾在進行演唱的時候,能夠用上意大利語、維吾爾族語以及漢語等不同的語言演唱中外優秀的藝術歌曲。所以美聲唱法能夠與中國語言很好地結合,并能演唱出動聽的歌曲。

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藝術歌曲

查看全文

基礎音樂教育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研究

摘要: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是基礎音樂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受到“歐洲中心論”的主導,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在基礎音樂教育之中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如何在基礎音樂教育中引入本土音樂文化成為音樂教育領域中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旨在對基礎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傳承進行細致探究,闡述基礎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中的意義價值,并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基礎音樂教育;音樂文化傳承;本土

本土音樂(nativemusic)指的是某一地區的典型代表、能夠反映出該地方特色的音樂形態。本土音樂文化是某個地區的群體在歷史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人們伴隨勞動過程的自發的、瞬時的創作出來、表現生產生活的音樂產品。本土音樂文化是聚集了本民族的哲學內涵、文化精髓、民族氣質,能夠體現出民族最深刻的哲學思辨、審美情趣。隨著經濟全球化推動發展,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本土音樂文化傳承面臨巨大的困難,很多戲種、民歌走向衰落。本土音樂文化是將某一區域的經濟、社會、文化、地理、宗教、民俗風俗以及生活方式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聚集了區域民眾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學校是本土音樂的傳承發展作為重要傳承途徑,因此在基礎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本土音樂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接觸掌握本土音樂。本土音樂和文化背景有共生關系,隨著音樂人類學、民族音樂學等交叉學科興起,應該將本土音樂文化作為文化形態的角度來進行開發和考察,注重音樂產生的文化背景,從而更好地把握本土音樂文化。

一、音樂教育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必要性

(一)音樂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21世紀的音樂新課程改革中指出:“除國家課程外,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應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該項要求的提出為當前的基礎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課程資源開發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對于音樂教師來說,要結合所在區域的本土音樂文化特殊性,充分發揮地方音樂課程有效資源,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音樂資源。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具有豐富的本土音樂文化資源,每個民族音樂都具有它的存在價值和特殊性,因此這些音樂文化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傳承發展。音樂教育具有文化傳承功能,教育者有責任義務將本土音樂文化滲透于音樂課堂之中,探索地方特色音樂文化資源豐富學校音樂教育。(二)本土音樂有利于文化生態發展平衡。我國本土音樂文化有著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世界音樂文化之林也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如果我們長期忽略自身的音樂文化傳統,就等于在全球化發展進程中抹滅自己的未來發展,這種表現也將會影響全球音樂文化生態系統的失調。隨著網絡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媒體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受到大家的期盼和熱烈關注,而不同的社會種群對于新媒體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的。從人類誕生“文明”那一刻,至今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形式可以統一引領各國文化標準。如今人類文明已跨入數字化時代,信息的傳遞速度可想之快,知識碎片化、快餐化。每天接踵而至各路文化形態,在大量文化堆積中,要想從中獲得平衡,自然要把握好自己本民族文化,重視本土文化傳承。為了更好地實現文化傳承,必然要在音樂教育中滲透本土音樂文化,把握好基礎音樂教育這個平臺。(三)全球化視野中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訴求。當今世界發展逐步走向全球化進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文化、地方文化極易被同化,這是全球化進程發展中各個民族需要留意、警惕的地方。因為文化同質化帶來的后果是文化多元化、多樣性的沒落,至此導致本土文化的泯滅,而文化多樣性是保持本土文化本質的根本要求。設想若世界只單一存在一種文化,是多么單調可怕的事情。多元文化觀認同每個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這種價值是凝聚了區域群體的經濟生活、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是本民族賴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同樣當今音樂教育應該體現出多元文化觀點,音樂并不能只傳授單一的音樂本體。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重要部分,因為只有對其本土音樂文化進行傳承發展,進而才能對本土音樂文化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并且能夠豐富基礎音樂教育的內涵和認同音樂教育的文化功能。基礎教育應該探索開發地方文化,從本土音樂本身蘊含的特殊性角度來看待音樂教育,充分討論和挖掘本土音樂特色來引導學生感受多元音樂文化,了解本土音樂文化,有著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推動本土音樂教育的實施。

二、音樂教育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方法策略

查看全文

音樂教育中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

【摘要】現階段,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需要把本土音樂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上,然后有意識地在音樂教育中傳播本土的音樂文化,不僅可以保護以及傳承弘揚民族文化,還可以有效應對西方音樂文化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大力沖擊。因此,在我國的音樂教育過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本土文化的大力傳承。本文就音樂教育中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策略展開詳細論述。

【關鍵詞】音樂教育; 本土音樂文化; 傳承策略

從專業化角度出發,本土音樂有著非常強的鮮明地方特色,而且在一定的區域內部進行世代相傳,大部分都深藏在民間,并與當地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生產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與民族的血脈息息相關。在音樂教育中促進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可以把內容健康以及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相關本土音樂納入到音樂教學體系中,一方面能夠培養傳統文化接班人,另一方面還能夠使音樂教師樹立本土文化觀念,有助于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音樂教育中要高度重視含有本土音樂文化教材的編寫

從某種程度上講,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教材屬于提升音樂教學質量水平以及達到教育目的工具之一,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應該廣泛收集當地本民族的典型優秀民間作品,并對這些音樂作品進行精心整理,從而編寫出可以體現本土文化以及適合音樂教育的科學化音樂教材[1]。具體來說,高度重視本土文化教材的編寫,可以從當地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到民族差異性,而且要將其與當地文化以及當地風俗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音樂教材更加的通俗易懂。音樂教材的編寫過程中需要盡量將本地區民族音樂作為核心,并囊括大量的民族器樂、民族舞蹈、民歌以及地方戲曲等,還可以合理選擇侗族的大歌、青海的花兒、新疆的木卡姆以及蒙古族的長調等具有明顯代表性的民族音樂作為音樂教材,然后充分結合音樂教育實際情況,完成音樂教材的編寫。音樂教育中注重本土音樂教材編寫有利于學生可以充分認識本土音樂文化,體現中國音樂的多樣性。把含有較強民族特色的民歌、民族器樂、戲曲與創作歌曲等音樂形式歸納到音樂教材中,可以充分利用學校教育這個平臺來很好的傳承本土文化,還能夠充分滿足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社會發展以及個人發展的個性化需求。

二、加強音樂教育本土音樂文化教師隊伍建設

查看全文

音樂教育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策略

【摘 要】現階段,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需要把本土音樂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上,然后有意識地在音樂教育中傳播本土的音樂文化,不僅可以保護以及傳承弘揚民族文化,還可以有效應對西方音樂文化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大力沖擊。因此,在我國的音樂教育過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本土文化的大力傳承。本文就音樂教育中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策略展開詳細論述。

【關鍵詞】音樂教育;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策略

從專業化角度出發,本土音樂有著非常強的鮮明地方特色,而且在一定的區域內部進行世代相傳,大部分都深藏在民間,并與當地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生產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與民族的血脈息息相關。在音樂教育中促進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可以把內容健康以及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相關本土音樂納入到音樂教學體系中,一方面能夠培養傳統文化接班人,另一方面還能夠使音樂教師樹立本土文化觀念,有助于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音樂教育中要高度重視含有本土音樂文化教材的編寫

從某種程度上講,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教材屬于提升音樂教學質量水平以及達到教育目的工具之一,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應該廣泛收集當地本民族的典型優秀民間作品,并對這些音樂作品進行精心整理,從而編寫出可以體現本土文化以及適合音樂教育的科學化音樂教材[1]。具體來說,高度重視本土文化教材的編寫,可以從當地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到民族差異性,而且要將其與當地文化以及當地風俗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音樂教材更加的通俗易懂。音樂教材的編寫過程中需要盡量將本地區民族音樂作為核心,并囊括大量的民族器樂、民族舞蹈、民歌以及地方戲曲等,還可以合理選擇侗族的大歌、青海的花兒、新疆的木卡姆以及蒙古族的長調等具有明顯代表性的民族音樂作為音樂教材,然后充分結合音樂教育實際情況,完成音樂教材的編寫。音樂教育中注重本土音樂教材編寫有利于學生可以充分認識本土音樂文化,體現中國音樂的多樣性。把含有較強民族特色的民歌、民族器樂、戲曲與創作歌曲等音樂形式歸納到音樂教材中,可以充分利用學校教育這個平臺來很好的傳承本土文化,還能夠充分滿足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社會發展以及個人發展的個性化需求。

二、加強音樂教育本土音樂文化教師隊伍建設

查看全文

高校音樂教育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

摘要: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和進步,高校的教育內容和形式也出現了巨大的改變。近年來,高校音樂教育也涌現了許多新的教學元素,豐富了音樂教育的內容,這些新的元素其中就包括本土音樂。本土音樂是一個地區或者一個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它代表了一個地區音樂的特色和風俗,具有非常重要的傳承價值。高校擁有最好的教育資源和配置,更應該承擔起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重任,這不但可以保護本民族的優秀文化,還可以有效抵御外來音樂對本土音樂的沖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音樂情操。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展開研究。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本土音樂;傳承

一、本土音樂的概念

本土音樂,在字面上來分析,就是當地的音樂,具有地方性和特有性的特點。從人類誕生到今,音樂是一直存在的,這樣就行成了特殊的文化形式。由于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就產生了地域性音樂,這在傳統禮儀和地方活動中可以看到,大多數的傳播形式也是采取的口頭的傳唱。在內容上看,本土音樂多元、豐富,是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本土音樂對于人類的文化發展和音樂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隨著文化的全球化,音樂也已經突破國界,相互融合。近年來,我國有大量的國外音樂涌入,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本土文化的發展。但由于本土文化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是我國重要的傳統音樂,因此,我們必須將其發揚光大,利用高校這個平臺實現傳承和發展。

二、地方音樂在高校傳承中的優勢以及存在的問題

1)地方高校具有的優勢。地方高校是地方范圍內的高等學府,在硬件和軟件上都極具優勢。而高校內發展本土音樂,可以相互促進發展,使高校完善自身教育的同時也使本土音樂得到了高校的傳承。除此之外,高校還能利用本土音樂,開設自己院校的特色課程,達到招生引資的目的。2)高校本土音樂傳承中存在的問題。高校在目前來講,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才能提升本土音樂對學生的吸引力。當前社會,音樂形式紛繁多樣,學生又是年輕一代,較容易接受潮流和時尚的音樂形式,這就對傳統、形式陳舊的本土音樂造成一定的生存威脅,繼承和發展更是難上加難。有關部門對此引起了重視,并采取了一定的行動來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采取一定的方式來復蘇和發展本土音樂。但只憑借政府部門的保護肯定是不行的,還要通過高校這個有利的途徑才能實現。這樣看來,高校就承載著學生文化的傳播和音樂的傳承兩個艱巨任務。但多數的高校對此并沒有意識到,在音樂的傳承上工作開展不理想,主要由于:第一,校內缺乏本土音樂的專業教師;第二,本土音樂沒有競爭力,很少學生喜歡;第三,學生對本土音樂沒有興趣并感到枯燥。本土音樂的教育興起相對較早,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技發展,教育體系也到了不斷的完善。但信息時代到來,讓現代的人們對新鮮事物更加關注,尤其是外來音樂和流行音樂,節奏明快且歌詞通俗,當下的年輕人極為推崇。本土音樂就相對不受關注。流行音樂和本土音樂相比,確實有不可否認的優勢。在歌詞方面,流行音樂更加朗朗上口,里面含有較多的流行元素,比較容易取得年輕人的接受,但在專業性上來講,本土音樂含有的專業元素,流行音樂中是缺乏的。鑒于此,教師就可以結合流行樂的RAP形式來展現本土音樂,學生就可以在這樣的學習中領會歌詞,還對本土音樂文化有一定的認識,繼而激發學習的興趣。

查看全文

本土音樂在鋼琴作品中地位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土音樂”指音樂產生的根,確定音樂的母語、民俗、民風,音調的風格、色彩、調式、調性及其理論。“本土音樂”的理論可以對任何音樂創作、任何音樂表演,作出評論和解釋。音樂家無論是創作還是表演,都要以己鄉或他鄉的音樂素材作為依據去進行藝術創作。沒有鄉音、沒有國籍、沒有母系的“作品”不是“創新”,世上沒有無根之木,也沒有無源之水,只有民族的,才是國際的。

關鍵詞:本土音樂鄉音母語風格色彩創作表演作品

鋼琴(piano)這個屬于世界的大型樂器,已近300年了,它積累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也造就了眾多的演奏家、作曲家。1710年前后,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1655—1731)在佛羅倫薩制成了音樂史上第一架鋼琴。在這之前的鋼琴,各式各樣,均稱為古鋼琴。古鋼琴于17世紀就已傳入中國,據《蓬山密記》記載,1703年康熙皇帝召見要退休的功臣高士奇(禮部侍郎)時,曾親自在“暢春園”為他演奏西洋鐵絲琴(指古鋼琴,弦120根)。直到19世紀初,它的“后代鋼琴”才由外國傳教士傳入中國。

我們要談的“本土音樂”,有著廣義的解釋,也有著狹義的理解。也就是說,在不同的范圍內有著不同的含義。例如在國際上對“本土”的理解可指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在一個國家內可指某省、某縣、某鄉、某村等。如“中國音樂風格”“陜北音樂風格”“東北音樂風格”“蒙古族音樂風格”“藏族音樂風格”等,都可以作為一種“本土”概念理解。那么在進行鋼琴作品創作時,就可依照或遵循某種音樂風格進行創作。這無形中就接受或吸收了本土音樂的素材和養分。或者直接把民間的原生民歌和民間音樂拿來進行改編也是可以的,而且會保留更多的本土色彩。這兩種創作方法都是科學的、合理的。應該被看作是充分尊重了“本土音樂”的創作原則。這種創作思想在世界各國都非常突出。博覽中外鋼琴名曲,每一首都打上了“本土”的戳印。我們不妨走進鋼琴作品的宮殿,去徜徉、欣賞,去分析每一首樂曲,看看它的國籍、聽聽它的鄉音,識別它到底屬于哪方熱土。

我國第一首鋼琴作品,是音樂家蕭友梅寫的《哀悼引》。1927年,蕭友梅(1884—1940)在當時教育次長蔡元培(1868—1940)的支持下在上海創立了“國立音樂院”,并先后任教務主任、代院長、院長。1929年改校名“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時任校長。自從有了音樂專門教育基地,鋼琴走進了中國的音樂教育課堂,于是優秀作品層出不窮,演奏家不斷涌現。

一、從中國鋼琴名曲看“本土音樂”在作品中的地位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本土音樂教育論文

一、在地方高校中開展本土音樂教育是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

在校大學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而且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通過他們可以擴大本土音樂的傳承面;同時這些大學生又是一個擁有很高文化素質的群體,他們會在傳承的過程中加入現代音樂文化元素,使本土音樂得到發展。本土音樂的優秀曲目在這些大學生中引起思想上的共鳴,深諳這些音樂文化折射出來的民風民俗、歷史上生產生活的內涵,并且喜歡這些本土音樂,就是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開展本土音樂教育,就要挖掘、整理、篩選本土音樂的精品,再把這些本土音樂精品融入到不同形式的音樂教學中,也是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

二、在地方高校中開展本土音樂教育可以更好地發揮音樂文化的教化功能

荀子說:“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透徹地闡明了音樂的教化功能,說明我們的先人早在古代就已知曉了這一道理。音樂以其獨具的特質,順隨人意,與人的情感相結合,進而感動人心,借以起到教化的作用。傳唱在赤峰巴林草原上的《善良之歌》唱出了“崇敬萬物和諧共存,厭惡一切狡詐作壞”,“寬容大度的善良人”,“忌諱邪門歪道,也不貪酒色不害人”。旋律舒緩凝重,歌詞直白樸實,講出了做人的道理。教化人們棄惡揚善,要崇敬萬物和諧共存,這里的和諧共存,既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及人與動物的和諧。而流傳在赤峰草原上的《天上的風》,則是一首勵志民歌,歌詞中寫到:“天上的云啊不平靜,世上的人們不能長生,誰也沒喝延年的圣水,凡事都要趁著年輕。天空上的風啊刮個不停,世上的人們時光有限,誰也沒喝不老的瓊漿,年輕的人們要埋頭苦干。天上的星星啊照亮大地,文明能給人們帶來幸福,要想擺脫愚昧的日子,現在就要多下辛苦。天上的月亮啊照耀大地,世上的人們追求光明,為了不再任人宰割,有志的青年加倍努力。”每段歌詞的前兩句通過對云、風、月的描寫,借喻明理,闡明要想擺脫愚昧的日子,不再任人宰割,有志的青年就應多下辛苦,加倍努力。歌詞寓意深刻,使人在歌唱和欣賞中受到教育。古老的勵志民歌今天傳唱,仍然有著激勵年輕人的教化功能。還有許多描寫草原、思念家鄉、感恩父母的歌曲,都從不同角度滲透著教化功能。

三、在地方高校中開展本土音樂教育可以拓展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

本土音樂作為音樂文化的組成部分,應該為廣大青年學生特別是音樂專業的學生所認識、接受,而不是片面地認為本土音樂都是些土得掉渣的東西而鄙視它。現代音樂的輝煌,也是從這些土的掉渣音樂的基礎上豐富、升華,一步一步發展過來的。伴隨著歷史的推移,本土音樂以其獨有的生命力,走到今天,發展到現在,自然有其被社會認可和被公眾接受的一面。大浪淘沙,歷經久遠年代流傳下來的本土音樂中有大量精品,這些精品是民族文化的積淀,記載著本地區、本民族曾經的生產與生活,傳達著這個地區民眾的情感。而這些在傳統教材中是沒有的。青年學生應該認識到,本土音樂的學習,既可以使自己在學習中享受本土音樂帶來的精神愉悅和精神熏陶,了解這個地區的音樂文化,還可以學到更多音樂知識,掌握更多的音樂素材。在學習中,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舉一反三,去了解更多地區的音樂文化,積累更多的音樂知識,拓展自己的音樂文化視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音樂品味。

查看全文

音樂教育對本土資源的運用

摘要:音樂領域內的本土資源,是某一地域內具有該地特色的音樂資源,在音樂教育中加強對本土資源的有效利用,能夠弘揚我國本土音樂,傳承各地方音樂文化,對于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有著極大幫助。文章旨在通過對本土化音樂資源的了解,探究其珍貴價值,結合當前本土化音樂資源在音樂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找到將本土化音樂資源和當前音樂教育結合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音樂教育;本土化資源;運用途徑

一、本土化資源在音樂教育中的價值

(一)地方音樂的有效普及

隨著世界一體化發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生活所能觸及到的領域越來越多寬泛,對于不同類型音樂的接觸也越來越多,對于不同音樂類型的接受程度越來越深。對于學生來說,平日繁重的學習壓力和單一的社交群體使得他們接觸音樂的方向更偏向于流行音樂,流行音樂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更有效的放松,加之學生們互相推薦或者跟風欣賞等因素的影響,大家對于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知之甚少,對自己家鄉本土音樂的接受程度也偏低,學生對于傳統音樂、本土音樂的審美習慣尚未建立甚至帶有抵觸情緒,所以,我們將本土音樂資源融入音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夠幫助人們更多的了解自己本區域、家鄉特有的音樂文化,并通過本土音樂的深入了解向大家普及本土文化傳統,讓學生真正感受本土音樂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拉近學生與地方音樂的距離

查看全文

簡述本土民歌進課堂

一、廣西本土音樂現狀

廣西本土音樂文化在我區乃至我國的音樂文化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說到廣西的民歌,我們耳熟能詳的如三江的侗族大歌,馬山的三聲部民歌以及那坡、靖西的“倫”,等等。在每一屆的南寧市國際民歌藝術節中,都有不少廣西的民歌被推出,如《壯鄉美》、黑衣壯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韋唯演唱的《壯族敬酒歌》、孫悅演唱的《夜了天》、龍州壯族天琴《唱天謠》,等等,這些歌曲給人們帶來一股清新的山野風。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一些邊遠山區比較獨特的民歌品種正在逐漸消失。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研究所所長徐寒梅老師曾說過:“如果沒有人去唱,它消失得更快,所以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去唱它,如何讓更多的民歌能夠保存傳襲下去。”那么,作為一個高中音樂教師,我們也該去思考,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放進高中的音樂課堂,實現民族音樂的活態傳承。

二、本校音樂教育現狀

在我們使用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材中,雖然民族音樂的內容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流行音樂正充斥著學生的思想和生活,所以民族音樂仍容易被忽視。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喜愛遠遠超過了民族音樂,中國民歌在中學生中所遭遇的尷尬也是現在大部分中學音樂教育都面臨的一個棘手的問題。《新課標》已經改變了原來以“唱歌、音樂知識和音樂欣賞”為主的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內容,它提出“通過音樂感受與鑒賞、表現與創造及在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中去感悟新知識,在實踐中去掌握新知識”。因此,我們必須嘗試著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一套本土民族音樂教學方案,把原汁原味的民族音樂徹底落實到音樂教育課程里。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了解本土民族音樂,接受并喜歡上本土民族音樂。

三、課例———走近黑衣壯,學唱《倫倫咧》

在本學期的音樂教學過程中,筆者組織學生學習了《中國民歌———少數民族民歌》一課,并在了解蒙古族、維吾爾族、侗族、回族等民族的少數民族民歌之后加入了一節課的內容———走近黑衣壯,學唱“倫倫咧”。以下是簡單的教學設計: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意義及反思

摘要:潮州音樂是潮州人民歷經歲月變遷形成的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通過與潮州音樂文化逐步融合形成本地的教育特色。在新時代如何有效落實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傳承成為未來文化發展的熱點問題,本文將對潮州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傳承的意義和反思進行探討。

關鍵詞:潮州;音樂文化;高校;音樂教育;傳承

潮州音樂是廣東潮汕地區特定的文化產物,歷史悠久。潮州音樂形成于唐宋時期,發展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如何將潮州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進行傳承也成為現階段地方高校進行音樂文化教學的主要任務。

一、潮州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傳承的意義

(一)教育教學改革形式發展的需要。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履行音樂教師的職責,而且肩負著傳播和傳承中國傳統音樂的重任。“作為培養高等人才的地方高校應該積極承擔本土音樂傳承和發展的義務和責任。”[1]潮州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傳承是為了實現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重大使命,也是為了適應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國目前的地方本土音樂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當中都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特別是教師無法將本地的潮州音樂文化資源融入到實際的音樂教學當中,導致地方音樂文化發展受阻,受到各類音樂家和學者的廣泛關注。因此,一定要加強對潮州音樂文化的傳承改革,適應我國目前教育教學改革形勢發展的需要。根據我國地區差異和本土音樂文化的發展特點,我國各類教育學校應該根據實際狀況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促使新型的教學形式能夠符合本地音樂文化的發展需求。對于潮州音樂文化發展需求來看,潮州地區必須重視潮州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當中的教育教學改革,利用課堂上的教學來體現對于學生的文化陶冶和促進作用。(二)弘揚本地民族民間文化的需要。早在1986年,潮州就被授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潮劇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文化潮州”,以文強市,以文塑人,促進潮州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潮州音樂文化是潮州地區的優秀文化,經過悠久的歷史逐漸發展逐漸形成了地方音樂特色,重視潮州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是弘揚本地民族民間文化需要。潮州音樂文化是潮州地區人民的本土文化資源,風格獨特,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能夠反映當地人民的精神風貌和文化素養。潮州音樂文化作為整個本地民族民間文化重要傳遞介質,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當中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我國對地方音樂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深入,潮州音樂文化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這就需要不斷借助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弘揚本地民族民間文化,促進潮州音樂文化在本地區的發展。(三)優秀音樂文化傳承發展的必然。潮州音樂在2006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音樂是廣東潮汕地區特定的文化產物,歷史悠久。潮州音樂形成于唐宋時期,發展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潮州音樂內涵豐富,品種多樣。“大致可分為鑼鼓樂、笛套古樂、弦詩樂、細樂、廟堂音樂、漢調音樂等。”[2]潮州音樂文化是整個潮州地方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優秀文化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結晶能夠有效促進潮州地區人民的精神發展。潮州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中進行傳承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的要求,能夠有效地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學校音樂教育是有組織、規范化、系統性的活動,最主要的是他能引導音樂發展的方向,提升民族音樂的審美價值。”[3]

二、潮州音樂文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傳承的反思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