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方法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8 22:13: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表現方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表現方法

現代主義繪畫表現方法

西方現代主義繪畫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了,從野獸派和立體派到構成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從抽象表現主義到波普藝術再到極簡藝術和觀念藝術,一個接一個的藝術運動和流派相繼產生,歐洲數千年的藝術傳統和價值觀念發生了徹底動搖,“反傳統”已成為各藝術流派的共同旗幟和宣言。各種觀念、技法和材料都被藝術家多角度、多層次地體現、實驗和運用,創造了諸多視覺藝術的新樣式和表現方法。從總體上看,他們所用的藝術表現方法與傳統繪畫的藝術表現方法的差別在于:前者用的是動力學方法,后者用的是靜力學方法。

傳統藝術所用的是靜力學方法。這種靜力學方法的主要特點是:1.描繪物象自身的靜態關系;2.描繪事件、細節、性格之間的靜態關系。

畫家描繪物象自身的靜態關系,主要是指靜態的塊面、比例、透視、形體結構關系。說它是靜態的,是因為一切畫面都是假定對象在瞬間暫停下來。

文藝家描繪事件、細節、性格之間的靜態關系,確立了以下兩種靜態模式:

1.性格——情節模式。按照這種模式,一切敘事作品中的人物,都必須有不同的性格。不同性格之間的矛盾沖突構成情節。情節總是由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幾個部分組成,由具體的細節、事件、場面來體現。

2.封閉性靜態結構模式。關于這種封閉性靜態結構模式的特點,弗洛伊德指出有五點:⑴作品中的英雄人物都有安全感,都有一種感覺:“我不會出事的!”;⑵所有的作品中都有一個主角;⑶作品中總會有某個女人愛上了主角;⑷作品中的人物都嚴格地分成好人和壞人;⑸作者仿佛坐在人物的大腦里,而從外部觀察其他人物。

查看全文

五谷民間藝術表現方法

摘要:五谷藝術作為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和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從用簡單的谷物種子進行拼貼形成的藝術形式,一直發展到現在,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從材料題材等方面加入現當代的創新變化,形成一種新型的藝術形式。

關鍵詞:五谷藝術;創新;藝術語言

一、五谷民間藝術語言特征

五谷是由最開始的“粳、都、麥、菽、黍”變到如今的“水稻、大豆、玉米、高粱、小麥”,而他們也從餐桌上慢慢跨越到畫布上。“五谷畫”相傳起源于唐朝,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可以稱為“五谷藝術”,也可以稱其為“糧藝”“谷藝”“豆塑畫”等。五谷藝術的藝術語言具有其獨特的形式特征意味和藝術表現手段。

(一)五谷藝術造型與色彩

五谷藝術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都需要進行草圖的繪制與設計。因為五谷糧食畫的材料特殊,在構圖方面要考慮到它的優勢特征和缺點。目前的五谷糧食畫主要材料是通過粘貼來進行創作,運用的材料都是糧食,但是像黑豆這種大顆的糧食在粘貼的時候接觸面積小,后期容易出現脫落的現象。所以在設計糧食畫草圖時盡量減少大顆粒的使用,利用少部分大顆粒糧食來突出主體物或者代表靠前的位置,再用小而密的糧食在視覺中心周圍或畫面的遠景處加以襯托,給予欣賞者一種立體美與層次美。根據色彩我們可以把五谷糧食畫分為原色五谷糧食畫、彩色五谷糧食畫和合成色五谷糧食畫。原色五谷糧食畫是最傳統的糧食畫,它就是以天然五谷的本色為基調,所以其在顏色方面較為單調,偏灰暗,色彩不明麗,在創作時因為顏色的單調性所以會注重其層次感和立體感,加上運用五谷本身的顏色會富含一種古樸和自然之美。染色五谷糧食畫色彩更加豐富,讓糧食畫形象更多層次,可以表現更多的題材,解決了傳統原色糧食畫在色彩方面單調灰暗的。但是染色五谷糧食畫因為色彩的明亮絢麗導致搭配難度比較大,大量使用染色后的糧食也減少了糧食本身的古樸與自然的特質。合成色五谷糧食畫是將原色糧食與染色糧食合成搭配使用,是以原色糧食為主,染色糧食為輔。這樣搭配最后所構成的畫面既能夠保持原色五谷糧食畫色調和諧統一,富含層次感和體積感的特點,又能夠通過染色糧食來改善原色五谷畫色彩單一,顏色灰暗的特點,同時也不會因為過多的人工染色丟失糧食本身所具有的自然之氣和古樸沉寂的生命力。合成色五谷糧食畫兼具原色染色糧食畫二者的優點,是當下最高境界的五谷藝術。

查看全文

設計色彩及表現方法論文

摘要:文章從繪畫寫生色彩與設計色彩的不同特征,論述藝術設計專業中設計色彩及其表現方法。設計色彩是以繪畫寫生色彩為基礎,依據藝術設計專業自身的特點與要求,運用色彩歸納、概括、提煉等手段,表現和呈現空間,它著重強調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對比協調關系,更好地培養藝術設計者表現色彩的能力。

關鍵詞:設計色彩藝術設計表現方法

在現代藝術設計專業與產品設計、包裝中色彩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與設計產品造型、圖案紋樣、材料加工一樣,是產品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所以,不同的產品設計本身就包括了不同色彩的設計。而設計色彩與繪畫寫生色彩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繪畫寫生色彩是以光照作用下產生的色彩變化為主、對表現物體瞬間引起變化的色彩進行敏銳的捕捉,真實地再現自然物象,繪畫者的科學認識與觀察是表現寫生色彩的正確方式。設計色彩則以繪畫寫生色彩為基礎,根據設計專業的特點和要求,運用色彩歸納、概括、提煉等手段,表現物體之空間,它更注重和強調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對比協調關系,培養設計者表現色彩的能力。繪畫色彩是感性的、客觀的、空間的、真實的,而設計色彩則是理性的、主觀的、平面的。這就要求進行色彩學習時,要有側重地做寫生練習。設計色彩將視覺中觀察到的色彩經過有目的地篩選、梳理、提煉、變化體現出來。設計色彩是繪畫寫生色彩與設計用色之間結合的橋梁,是以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及表現能力為主旨,經過繪畫寫生色彩訓練,在具備正確觀察和認識色彩的前提下,進入設計色彩表現方法的學習是從事藝術設計色彩的必經之路。

一、設計色彩的特征

設計色彩是藝術設計專業一門基礎課程,它對現代藝術設計專業如廣告、插圖、標志、設計、建筑外觀、服裝設計有著重要作用。它在美化生活、滿足物質需要的同時,也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色彩的協調與正確運用是產品成功走向市場的保證。正是由于色彩的特殊性,在繪畫寫生色彩中可以有個人喜好來運用和表現色彩,而在設計色彩中則不允許有明顯的個人偏好。當人的審美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提高時,設計色彩也在隨著時代而不斷創新,并要符合時代性與環境、地域等不同的審美要求。同時強調以實用為前提,注重大眾接受為目的,其要求色彩效果明確、清晰、單純。設計色彩在繪畫寫生色彩的基礎上通過高度概括、提煉、歸納等手段,夸張變化地表現出來。它不受光源色、環境色、固有色的影響,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滿足于自然中客觀變化的色彩,而要靈活地調配出比現實生活更理想的色彩,表現出更高境界的色彩。這就要求設計者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對色彩的控制能力,同時具備較高的個人審美藝術修養。

二、設計色彩的配色

查看全文

少兒舞蹈提高學生情感表現力的方法

【摘要】舞蹈作為一種藝術,一直深受廣大學生的青睞,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舞蹈應從娃娃抓起,培養起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以積極健康的狀態來面對世界,做到這一點,很重要。那么,教師教授小學生的同時,如何來提高學生情感表現力,下面提出幾點建議希望采納。

【關鍵詞】少兒舞蹈;教學效率;情感表現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對事物的觀察時期,對一切事物都會表示好奇,為了使學生得到德智體美勞方面的全面發展,教師應該重視對孩子的培養,保持熱愛新事物的熱情。而舞蹈作為一種非主課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眼前,更應該發揮其課余作用,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腦力疲勞,使得學生拓展視野、鍛煉對美的認知度,這是一件舉足輕重的事情。因此,在少兒舞蹈教學中,教師應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這充分體現在學生對舞蹈認識的方方面面,小學生不同于其他階段的學生,它是處于興趣培養、認識世界的關鍵時期,教師應抓住這一特性。

一、培養學生對舞蹈的興趣,提高課堂注意力

當今階段的小學生考慮到課后作業量大,主課學習的壓力也很大,課后補習、課前預習等要求,幾乎忽略了舞蹈這一副課。對興趣的培養也微乎其微,家長老師在重視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把精力投入在對孩子興趣的培養上。舞蹈作為一種愛好,可以起到提高孩子對美的鑒賞能力,緩解神經,開闊視野的作用。而在舞蹈課堂上,大部分學生對舞蹈放松了“警惕”,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上寫其他作業等情況屢教不改。所以,為提高小學舞蹈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端正對舞蹈的認知,舞蹈雖然是副課,卻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學校也很有必要組織會議來探討對舞蹈課的認識,從而也應該對家長,對孩子進行思想上的洗禮,端正大家對舞蹈的認識度。其次,為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也可以以生動唯美的語言來使學生產生對舞蹈的興趣,可以介紹所學歌的背景等。為使學生進一步對舞蹈有所認識,還可以進行課堂互動,比如請學生談談對舞蹈的認識,最喜歡的曲子是什么等問題,相信課堂不再是一個人的課堂。

二、增強積極授課意識,豐富教學內容

查看全文

設計色彩及表現方法分析論文

摘要:文章從繪畫寫生色彩與設計色彩的不同特征,論述藝術設計專業中設計色彩及其表現方法。設計色彩是以繪畫寫生色彩為基礎,依據藝術設計專業自身的特點與要求,運用色彩歸納、概括、提煉等手段,表現和呈現空間,它著重強調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對比協調關系,更好地培養藝術設計者表現色彩的能力。

關鍵詞:設計色彩藝術設計表現方法

在現代藝術設計專業與產品設計、包裝中色彩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與設計產品造型、圖案紋樣、材料加工一樣,是產品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所以,不同的產品設計本身就包括了不同色彩的設計。而設計色彩與繪畫寫生色彩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繪畫寫生色彩是以光照作用下產生的色彩變化為主、對表現物體瞬間引起變化的色彩進行敏銳的捕捉,真實地再現自然物象,繪畫者的科學認識與觀察是表現寫生色彩的正確方式。設計色彩則以繪畫寫生色彩為基礎,根據設計專業的特點和要求,運用色彩歸納、概括、提煉等手段,表現物體之空間,它更注重和強調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對比協調關系,培養設計者表現色彩的能力。繪畫色彩是感性的、客觀的、空間的、真實的,而設計色彩則是理性的、主觀的、平面的。這就要求進行色彩學習時,要有側重地做寫生練習。設計色彩將視覺中觀察到的色彩經過有目的地篩選、梳理、提煉、變化體現出來。設計色彩是繪畫寫生色彩與設計用色之間結合的橋梁,是以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及表現能力為主旨,經過繪畫寫生色彩訓練,在具備正確觀察和認識色彩的前提下,進入設計色彩表現方法的學習是從事藝術設計色彩的必經之路。

一、設計色彩的特征

設計色彩是藝術設計專業一門基礎課程,它對現代藝術設計專業如廣告、插圖、標志、設計、建筑外觀、服裝設計有著重要作用。它在美化生活、滿足物質需要的同時,也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色彩的協調與正確運用是產品成功走向市場的保證。正是由于色彩的特殊性,在繪畫寫生色彩中可以有個人喜好來運用和表現色彩,而在設計色彩中則不允許有明顯的個人偏好。當人的審美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提高時,設計色彩也在隨著時代而不斷創新,并要符合時代性與環境、地域等不同的審美要求。同時強調以實用為前提,注重大眾接受為目的,其要求色彩效果明確、清晰、單純。設計色彩在繪畫寫生色彩的基礎上通過高度概括、提煉、歸納等手段,夸張變化地表現出來。它不受光源色、環境色、固有色的影響,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滿足于自然中客觀變化的色彩,而要靈活地調配出比現實生活更理想的色彩,表現出更高境界的色彩。這就要求設計者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對色彩的控制能力,同時具備較高的個人審美藝術修養。

二、設計色彩的配色

查看全文

設計色彩及表現方法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從繪畫寫生色彩與設計色彩的不同特征,論述藝術設計專業中設計色彩及其表現方法。設計色彩是以繪畫寫生色彩為基礎,依據藝術設計專業自身的特點與要求,運用色彩歸納、概括、提煉等手段,表現和呈現空間,它著重強調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對比協調關系,更好地培養藝術設計者表現色彩的能力。

關鍵詞:設計色彩藝術設計表現方法

在現代藝術設計專業與產品設計、包裝中色彩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與設計產品造型、圖案紋樣、材料加工一樣,是產品設計的主要內容之一。所以,不同的產品設計本身就包括了不同色彩的設計。而設計色彩與繪畫寫生色彩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繪畫寫生色彩是以光照作用下產生的色彩變化為主、對表現物體瞬間引起變化的色彩進行敏銳的捕捉,真實地再現自然物象,繪畫者的科學認識與觀察是表現寫生色彩的正確方式。設計色彩則以繪畫寫生色彩為基礎,根據設計專業的特點和要求,運用色彩歸納、概括、提煉等手段,表現物體之空間,它更注重和強調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對比協調關系,培養設計者表現色彩的能力。繪畫色彩是感性的、客觀的、空間的、真實的,而設計色彩則是理性的、主觀的、平面的。這就要求進行色彩學習時,要有側重地做寫生練習。設計色彩將視覺中觀察到的色彩經過有目的地篩選、梳理、提煉、變化體現出來。設計色彩是繪畫寫生色彩與設計用色之間結合的橋梁,是以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及表現能力為主旨,經過繪畫寫生色彩訓練,在具備正確觀察和認識色彩的前提下,進入設計色彩表現方法的學習是從事藝術設計色彩的必經之路。

一、設計色彩的特征

設計色彩是藝術設計專業一門基礎課程,它對現代藝術設計專業如廣告、插圖、標志、設計、建筑外觀、服裝設計有著重要作用。它在美化生活、滿足物質需要的同時,也提供了精神上的享受,因此色彩的協調與正確運用是產品成功走向市場的保證。正是由于色彩的特殊性,在繪畫寫生色彩中可以有個人喜好來運用和表現色彩,而在設計色彩中則不允許有明顯的個人偏好。當人的審美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提高時,設計色彩也在隨著時代而不斷創新,并要符合時代性與環境、地域等不同的審美要求。同時強調以實用為前提,注重大眾接受為目的,其要求色彩效果明確、清晰、單純。設計色彩在繪畫寫生色彩的基礎上通過高度概括、提煉、歸納等手段,夸張變化地表現出來。它不受光源色、環境色、固有色的影響,它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滿足于自然中客觀變化的色彩,而要靈活地調配出比現實生活更理想的色彩,表現出更高境界的色彩。這就要求設計者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對色彩的控制能力,同時具備較高的個人審美藝術修養。

二、設計色彩的配色

查看全文

平面設計中民族化表現思維方法研究

民族化是以本土文化為作品的魂魄,以傳統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和表現手法為骨架,借鑒現代設計語言傳達信息與觀念的設計理念。近年來,民族化逐漸成為影響力越來越廣泛的設計現象之一,這不僅是藝術設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更是我國綜合國力提升、文化實力增強的表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平面設計領域中有關“中國風”和“民族風格”等問題的討論雖然備受矚目,其中也誕生了一些具有開創意義的嘗試,但是客觀來看,其在理論探究方面還鮮有較為系統與全面的闡釋。尤其是對于平面設計民族化表現的思維方式而言,更是缺乏深入的、系統性的總結與歸納。鑒于此,筆者對民族化表現的思維方法進行了梳理,從概念的抽取到形式具體化組織再到最終的結合方式,初步構建了一套思維方法上的范式,以明確設計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目標及相應的解決方式,避免了毫無章法可循的靈感式操作。

1民族化表現的概念抽取

文化概念對平面設計起著情感依托的平臺作用。在我國本土文化中,有許多符合現代設計的文化概念,如文學形象、神話傳說、民風民俗等,這些文化概念積淀深厚、內涵成熟,能夠有效增強作品的情感表現,更加貼近本土群眾,也更加體現區域特色。具體來講,民族化表現的概念抽取主要有兩種方式。

1.1聯系歷史傳統

傳統文化是前人經驗與思想的結晶,設計師可從古代文明中尋找文化概念,聯系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來構建設計思想。如抽取河圖洛書、太極圖、八卦圖等具有深刻哲學內涵的圖形符號輔助主體圖形,或運用古典哲學思想來組織作品的精神世界。在從歷史文化傳統中尋找概念原型時,設計師要注意地理環境、民族性格等特定因素,努力發掘受眾熟知和樂于接受的部分。陳楠設計的細推科技標志見圖1,其文化概念就抽取自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曲江二首》。設計師在構思前對細推科技的名稱出處進行了深入研究,明確了其原詩中所蘊含的持樂觀進取的態度來推究事物的變化,不要讓功名束縛與阻礙自身的內涵,并挖掘出潛藏于內涵深處外圓內方的中國傳統處事哲學[1],于是便誕生了這一作品。整個標志以黑白兩色為主色調,象征陰陽,以首尾相接、一筆呵成的方形和圓形為主圖形,象征格物致知、恪守自身的治學精神。

1.2依托文化體系

查看全文

服裝設計風格泛化表現方法及發展

摘要:當前,在服裝設計藝術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服裝設計風格泛化已經成為后現代服裝設計的一個重要特點。從表現方法方面來看,服裝設計風格泛化主要包括風格變化難測、消解藝術風格及風格元素多樣化與統一化。但是,從目前我國的服裝設計情況來看,借鑒外國元素仍然是主要形式。只有充分挖掘我國獨特的文化及社會人文元素并將其融入服裝設計當中,才能使我國服裝設計實現風格泛化的目標。本文就服裝設計風格泛化的表現方法及其現狀展開了一系列分析。

關鍵詞:服裝設計風格;表現方法;現狀

服裝設計一直在藝術領域的重要范疇內,在很大程度上引領著人們對于服裝時尚的追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藝術價值。從后現代服裝設計風格泛化的概念來看,其具有一定的游離性,并且其層次較淺。簡單地說,風格比較多變,形式不一。由于后現代藝術在各個方面都沒有明確的結構,使得服裝設計的風格比較游離。另外,后現代藝術是開放的,無論是哪個時代或者哪個民族的藝術都沒有地位之分,都可以出現在一件作品當中。這樣的設計風格使服裝設計呈現出多元化及多樣性的特點,將傳統與未來進行了完美結合和搭配。

一、服裝設計風格泛化的表現方法

(一)作品風格形式變化較多

從后現代注意風格的角度來看,各種風格都能在服裝設計中得到體現,但是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形式。一件服裝不僅可以滲透出傳統文化韻味,而且可以融合一些異國風情,更包括一些展望未來的元素。這樣的設計方式使得服裝設計風格難以被準確界定。

查看全文

表現教學理念引進歷史課堂方法

筆者發現在外教的課堂上,學生“忘乎所以”的表現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或許這正是中國式教學課堂所缺少的。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之中也不乏類似外教重視學生實踐的課堂實例,但是還沒有真正把學生表現欲激發出來。因為畢竟絕大部分教師還沒有“表現課堂”的理念,他們還不習慣讓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人是需要表現的,尤其是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個性張揚”的年代更需要敢于打破常規想法和做法、沖破思維定式的束縛、富于創新精神的人才。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成長為未來的“千里馬”。課堂之上表現機會人人均等,教師的任務就是時時刻刻為學生創造表現的機會,在一種和諧、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積極的求知和表現心態,為其成長為未來棟梁之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在課堂中教師應如何去創設這樣的表現環境,怎樣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表現,都愿參與進來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去探討。以下是筆者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對表現課堂理念的幾點認識。

1創造有利于學生積極表現的大環境

1.1鼓勵學生積極求知。這里所說的大環境,筆者認為應是一種氛圍。自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筆者始終把學生作為自己的“戰略學習伙伴”。正是基于這種人本主義的學生觀,才使課堂處于一種自由、民主、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之中。學生忘乎所以地學習討論,甚至有時他們會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問題,影響了原有的教學設計,致使教學任務完不成。雖然自己有時很不適應,但課下仔細想一想,這或許就是學生發自內心的一種求知表現,這應該是學生高智商的一種表現。如此,創造有利于學生表現的大氛圍對學生的表現非常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大部分取決于教師的行為表現、思想理念。如果教師只一味的強調教師尊嚴,把課堂作為自己的專場表演,不注重學生的感觸,忽視學生的互動參與,無形中壓抑了學生的表現與自我展示,這樣的課堂是“活”不起來的。沒有自由、民主、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又如何能在課堂中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呢?這種利于學生表現與展示自我、利于學生積極發展的學習氛圍對于課堂來說太重要了,不容忽視。

1.2教師需要改變角色。作為一名歷史教師,筆者曾經歷了“注重教師一言堂而過分強調教師課堂教學藝術表現”的年代。那時教師精心設計板書,精心設計教案,每個教學環節都盡自己最大努力設計得天衣無縫。教師像變魔術似的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盡渾身解術把學生的注意力控制在課堂上。這樣上完一堂課老師很累,學生更加疲乏,可有的教師課后還為自己的精彩表演而興奮不已。殊不知,學生或許正在下一堂課上睡大覺。長此下去,這種被動的一言堂教學模式不僅教師疲乏,學生也會困倦而課堂效率極差。如果教師變換一下角度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表現,加以疏導,絕對會出現另外一番景象。

2創設利于學生表現的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創設很需要有技巧性,但目的應明確,那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我,讓問題情境更加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表現的機會。比如,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閱讀一些資料,由學生提出自己有獨特創新性的問題,彼此交流回答,然后教師尋找學生中的重要問題展示給全班,再做交流探討。這樣,學生會非常興奮,一種成功感、表現欲促使他們積極踴躍地提出問題,并做出合理、準確的回答。這種課堂表現機制抓住了每一位學生的注意力,使歷史課堂有了真正的生機和活力。學生們需要展示,需要表現,需要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只有此時,他們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種獨有的學習快樂。正是這樣的學習情境,才讓他們有了在課堂上積極踴躍而“忘乎所以”的表現。

查看全文

小說藝術論文:小說中話語藝術的表現方法賞析

作者:劉曼單位:長春工程學院外語學院

直觀化的語言藝術

海明威小說中語言的直觀是指作者在表達內容時并沒有進行隱晦的設計和復雜的表述,而是盡可能通過語言來真實再現當時的場景和主人公的活動。當作者讀到這些文字時,能夠第一時間在腦海中浮現出作者所要表達的場景,并且自己就化身為小說中的文字,親自去經歷小說中的坎坷,親自去感受小說中的情感。直觀化的語言給了讀者更多體驗的空間,也給了讀者更多思考的空間。如在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與海》中,主人公桑提亞哥回憶從前和一位黑人掰手腕掰了一宿的情景時寫道:“整整一天一夜,他們把手肘放在桌子上一條由粉筆畫成的線上雙手緊緊相握胳膊被拉直向上……他和黑人的指甲縫里滲出血來卻仍然直勾勾地盯著對方的眼睛以至于忽略了屋子進進出出來觀戰的賭徒。”整個句子一氣呵成,中間沒有一句標點符號,當讀者一口氣地讀完這些文字時,其中的緊張、刺激甚至疲憊都能感同身受,直觀化的語言省掉了作者描寫比賽氣氛、選手心理等文字,而更加突出了讀者的思考與體驗。直觀化的語言并非一定要使用長句子,如《老人與海》中描寫老人捕到的大馬林魚拖著自己和小船游了一天一夜時寫道:“他一次又一次想把它拉回來,但每次都失敗,也許這一次能成功,拉呀,手不聽使喚了,勉強站穩后,繼續堅持。腿啊,為了我繼續堅持下去吧,頭啊,為了我繼續堅持下去吧,你從沒暈倒過,這一次我一定要把魚抓過來。”簡短精煉的句子真實地再現了老人與大魚搏斗一晝夜后,筋疲力盡卻堅忍不拔的情境。讀者讀完這段文字后無不激動得手心出汗,因為直觀化的語言使讀者如同和老人一樣,經歷了一晝夜的戰斗。再如上文提到的《白象似的群山》在描寫姑娘為了讓男青年不要再說的時候竟然接連用了7個“求求你”,姑娘的忐忑和厭煩躍然紙上,比任何修飾都起作用。海明威通過直觀化的語言,將復雜的心理變化處理得清晰、細致,在提高了小說的可讀性的同時,也為自己獨特的語言藝術添了濃重的一筆。

口語化的語言藝術

毫無疑問,從語言的發展角度來看,先有口語,然后才出現了書面語,后經過發展形成了各自的語言系統。雖然書面語在行文上更加規范、規律,但正是由于其統一性和規范性,使得讀者在讀了一段時間后會產生思想的僵化,失去興趣。而口語由于更加貼近人們思維表達的方式,所以更能刺激大腦中的語言細胞,使人更易興奮。這或許可以理解為什么人們看一本學術著作比看電視更容易疲倦和困乏的現象。海明威的小說對美國口語進行了加工,形成了其獨具一格的語言藝術。在海明威的小說中,我們很難看到類似一個學問家的長篇大論、旁征博引,而是以清新、簡潔、具有人物性格特點的口語來完成對故事的真實再現。這一則因為海明威小說中的主人公多為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口語化的語言更貼近人物的真實生活;二則在海明威眼中,清晰、直接的口語比繁瑣冗長的書面語更能貼近人們的思想。所以,在海明威的小說中我們一方面能夠看到如上文所述的通過單詞“and”所連接的長句,另一方面便是不受拘束地使用一些人們口語中常用的粗話。如在他的小說《弗朗西斯•麥康伯短暫的幸福生活》中,當妻子偷情回來后,麥康伯問妻子去哪里了,妻子欺騙他說去外面透透氣時,麥康伯脫口而出“你干的好事,真該死”。一句簡單的口語將男主人公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讓讀者在體會到男主人公的憤怒和暴躁之后能夠發出會心的一笑,寫得太貼近生活了,太親切了。這就是口語的魅力。在表現人們說話的感情力量時,口語的優勢是書面語無法企及的。類似這種口語化的表達在海明威的小說中隨處可見,本文在此不再一一舉例。

可視化的語言藝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