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內鏡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02:44: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鼻內鏡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鼻內鏡擴展運用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擴展鼻內鏡在基層醫院的應用范圍。方法回顧分析我院2002年6月—2008年12月期間鼻內鏡在耳科、咽喉科的診斷和治療應用。結果本組病例利用鼻內鏡的光源亮度高及特殊角度照明的特點可以在鼻科以外的咽喉科、耳科更充分地運用鼻內鏡開展診斷檢查及治療。結論(1)鼻內鏡可以部分代替鼻咽鏡、纖維喉鏡、支撐喉鏡及電耳鏡進行檢查。(2)經鼻內鏡可以行腺樣體刮除術、會厭囊腫摘除術、聲帶息肉摘除術及外耳小手術及門診治療。

關鍵詞:鼻內鏡;擴展應用;基層醫院

目前大多數縣級醫院都有鼻內鏡系統設備,極大地改善了鼻科的診斷及治療水平。1901年Hirshman首次用改良的膀胱鏡對鼻腔、鼻竇行內鏡檢查[1]。受此啟發,我們不僅將鼻內鏡應用于鼻科,還將其應用到其他學科中,現將我院2002年6月—2008年12月期間鼻內鏡在耳科、咽喉科的診斷和治療中的應用情況報告如下,試對更大地發揮鼻內鏡作用進行探討。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下咽異物97例,其中男38例,女59例,年齡17~68歲。(2)腺樣體肥大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齡3.5~10歲,均在全麻下經0°鼻內鏡直視下行腺樣體刮除或應用電動切割吸引器切除。(3)會厭囊腫6例,男4例,女2例,年齡36~56歲。(4)聲帶息肉18例,男8例,女10例,年齡26~53歲。(5)耵聹栓塞、外耳道膽脂瘤經鼻內鏡處理耵聹栓塞225例,外耳道膽脂瘤10例。男147例,女88例,年齡4.5~82歲。

1.2方法(1)對于下咽異物可以在表面麻醉下左手持30°鼻內鏡檢查舌根、會厭谷及梨狀窩,右手持喉鉗在直視下取出。(2)進行鼻咽檢查時先收縮鼻腔黏膜,用鼻內鏡從鼻底和下鼻道進鏡,從前向后逐步觀察,達鼻咽部進行檢查,多用30°或70°鏡[2];以山下眾一為代表的日本學者也從鼻咽部內鏡檢查入手,開始了鼻內鏡在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的廣泛應用[1]。腺樣體刮除術時可以用0°鼻內鏡照明并在直視下刮除或用電動切割吸引器切除。由于能直接觀察到咽鼓管圓枕,可以避免誤傷。(3)可以在喉咽部表面麻醉下經30°鼻內鏡直視下摘除會厭囊腫。(4)在喉咽部表面麻醉下可以經70°鼻內鏡直視下用喉鉗摘除息肉。(5)門診常見的外耳道耵聹、外耳道膽脂瘤可以在0°鼻內鏡直視下取出或吸出。尤其是處理鼓膜表現時優勢更加明顯。

查看全文

垂體腺瘤是神經外科腫瘤論文

【摘要】總結16例鼻內鏡下經鼻蝶竇入路垂體腺瘤切除的手術配合及護理,提出術前加強心理護理,術中嚴格無菌操作及熟練的手術配合,是確保手術成功、減少并發癥、控制感染的必要手段。

【關鍵詞】垂體腺瘤鼻內鏡經鼻蝶竇入路手術中護理

垂體腺瘤是神經外科的常見腫瘤,手術進路主要為經額入路和經鼻入路。隨著近年來手術器械的發展及影像診斷和導航技術的進步,在鼻內鏡下經蝶竇入路垂體腺瘤切除術因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腫瘤切除徹底、患者恢復快等優點,而成為一種新的手術方式。我院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對16例垂體腺瘤患者在鼻內鏡下經蝶竇行腫瘤切除術,手術效果良好,現將手術配合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6例中,男9例、女7例,年齡22~65歲,平均392歲。其中泌乳素腺瘤9例(血泌乳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其中3例>200μg/L),生長激素腺瘤5例(血生長激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其中1例>100μg/L),無功能腺瘤2例。均行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手術時間40~80min,平均502min。術中無輸血,手術出血量100~150ml。術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影像學證實12例為全切,4例為亞全切除。

2手術配合

查看全文

鼻竇內鏡術后護理分析論文

【摘要】目的分析鼻竇內鏡手術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及原因,探討預防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3年來徐州市及周邊地區鼻竇內鏡手術嚴重并發癥11例的臨床資料。結果11例中包括術中顱腦損傷死亡2例,術后窒息死亡2例,腦脊液鼻漏1例,失明2例,視力明顯下降2例,眶內血腫1例,炎性假瘤1例。發生于三級醫院2例,二級醫院7例,一級醫院1例,鄉村醫院1例。結論術前對病變的充分評估、術中的精細操作以及術后的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并且正確處理問題是減少鼻竇內鏡手術嚴重并發癥的關鍵。

【關鍵詞】內鏡;鼻竇手術;并發癥

鼻竇內鏡手術是近二十多年來開展起來的以減少創傷為宗旨的鼻部微創手術,所以又稱為功能性鼻竇內鏡手術[1-3]。該術式創立伊始,出現過許多并發癥,隨著技術的成熟及器械的改進,在綜合性大醫院及條件完善的專科醫院嚴重并發癥已很少見[4-6]。但是由于該技術的過度擴展,一二級醫院爭相效仿,甚至鄉村醫生也辦起了專科醫院。條件的局限,夾生的技能,勢必導致手術的失敗。現對本地區及周邊地區3年來鼻竇內鏡手術致嚴重并發癥11例的臨床資料綜合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1例中男6例,女5例;年齡12~55歲,中位年齡39歲。其中鼻息肉2例,鼻息肉伴鼻竇炎4例,鼻竇炎4例,鼻腔內翻性乳頭狀瘤1例。

1.2手術方法全麻下手術9例,局麻手術2例。手術方式為鉤突切除術+上頜竇自然口額竇口擴大術,及在此基礎上根據病變范圍行后組篩竇開放和(或)蝶竇開放術。

查看全文

鼻內鏡鼻竇手術護理論文

【關鍵詞】鼻竇手術鼻內鏡護理

鼻腔疾患病種多,較為復雜,特別是鼻竇炎和鼻息肉是鼻科常見疾病之一。由于鼻竇炎部位特殊,常規手術容易復發,鼻內鏡手術是將傳統的根治術變成功能性鼻內鏡手術。鼻內鏡手術具有術野清晰、手術徹底,安全、創傷小、痛苦少,手術并發癥少、治愈率高等優點。我科長期開展鼻內鏡手術,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巢湖市第二人民醫院九病區耳鼻喉科共收治慢性鼻竇炎患者272例,鼻息肉患者113例,鼻中隔偏曲58例。其中男297例,女146例,年齡14~50歲。平均住院(7±2)天。除1例因腦脊液鼻漏引起高熱轉往他院治療外,其余均取得良好效果。

2護理

2.1術前護理(1)了解患者病史,協助醫生完善術前各項相關檢查。(2)心理護理:給予心理疏導,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鼻內鏡手術的優點,講述術前、術后注意事項,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提高機體對手術的耐受性。(3)術前準備:遵醫囑全身應用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3天,以減輕局部炎性反應,減少術中出血;囑增加營養,預防感冒,保持口腔與鼻腔清潔;術前1天給予剪鼻毛,訓練用嘴巴呼吸;全麻患者術晨禁食水。

查看全文

鼻內鏡手術回顧性臨床分析論文

【關鍵詞】內鏡鼻竇手術;鼻竇炎;鼻中隔偏曲

我科自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鼻內鏡下行慢性鼻竇炎手術120例,現將有關資料報告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20(男65,女55)例,年齡15~70(平均45)歲。其中慢性鼻竇炎18例,慢性鼻竇炎并發鼻息肉45例,并發鼻中隔偏曲30例,并發上頜竇囊腫9例,并發肥厚性鼻炎13例,內翻性乳頭狀瘤5例。全部患者均經術前檢查及鼻竇CT掃描而確診。

1.2手術方法采用中德合資杭州尖端內窺鏡有限公司的冷光源、鼻內鏡、咬骨鉗和息肉鉗,鼻內鏡鏡頭直徑4.0mm,偏角視野為0、30、70度。患者取仰臥位,先用2%地卡因腎上腺素棉片,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切口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潤麻醉。鼻中隔偏曲患者,在鼻內鏡下先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術,矯正結束后,再次行切口局部浸潤麻醉,繼續下一步手術。常規方法行動能性鼻內鏡手術,均采用Messerklinger手術[1]。對于上頜竇囊腫,采取開放上頜竇前壁,在0度鏡下摘除,或采取上頜自然孔利用特制吸引器管攪動,破壞后再吸出的方法摘除,對于鼻甲病變者,則行鼻甲成形術修正。

2結果

查看全文

鼻內鏡手術回顧性臨床分析論文

【關鍵詞】內鏡鼻竇手術;鼻竇炎;鼻中隔偏曲

我科自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鼻內鏡下行慢性鼻竇炎手術120例,現將有關資料報告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20(男65,女55)例,年齡15~70(平均45)歲。其中慢性鼻竇炎18例,慢性鼻竇炎并發鼻息肉45例,并發鼻中隔偏曲30例,并發上頜竇囊腫9例,并發肥厚性鼻炎13例,內翻性乳頭狀瘤5例。全部患者均經術前檢查及鼻竇CT掃描而確診。

1.2手術方法采用中德合資杭州尖端內窺鏡有限公司的冷光源、鼻內鏡、咬骨鉗和息肉鉗,鼻內鏡鏡頭直徑4.0mm,偏角視野為0、30、70度。患者取仰臥位,先用2%地卡因腎上腺素棉片,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切口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潤麻醉。鼻中隔偏曲患者,在鼻內鏡下先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術,矯正結束后,再次行切口局部浸潤麻醉,繼續下一步手術。常規方法行動能性鼻內鏡手術,均采用Messerklinger手術[1]。對于上頜竇囊腫,采取開放上頜竇前壁,在0度鏡下摘除,或采取上頜自然孔利用特制吸引器管攪動,破壞后再吸出的方法摘除,對于鼻甲病變者,則行鼻甲成形術修正。

2結果

查看全文

研究鼻竇瘤病患術后護理策略

摘要:隨著鼻內鏡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熟,為鼻竇瘤的切除提供了微創安全的手術之路,我院自2007年至今用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骨瘤取得了滿意效果。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鼻內鏡下鼻竇骨瘤切除術的護理也顯得尤為重要,是病人康復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鼻內鏡鼻竇骨瘤切除術護理

一、臨床資料

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齡20-70歲,主要癥狀表現為頭痛、復視、眼球移位、面部畸形、鼻塞、上呼吸道感染后加重。術前全部進行高分辨鼻竇CT掃描,判斷骨瘤起源部位和生長范圍,是否伴鼻竇炎、鼻中隔偏曲等。

二、護理

2.1術前護理

查看全文

鼻內鏡手術患者護理研究論文

「摘要」我科2003年11月~2005年7月應用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和(或)鼻息肉148例、上頜竇囊腫4例、鼻腔乳頭狀瘤2例。本文簡述了鼻內鏡手術治療鼻部疾病的先進性與科學性,介紹了手術護理要點,強調了術后病情觀察的重要性。

「關鍵詞」鼻內鏡;手術;護理

鼻息肉和鼻竇炎是鼻科常見病,手術后癥狀不改善或病變復發已成為頗為棘手的問題,一直為鼻科醫務人員關注。隨著鼻內鏡的臨床應用,給鼻科帶來了全新的局面,它的出現使鼻部解剖、生理得到重新認識,既往存在的誤區被糾正,由此產生的新手術方式與傳統手術方式相比具有組織損傷小、良好保存鼻腔生理功能、復發率低的優點,是慢性鼻竇炎手術治療的一次飛躍。我科2003年11月~2005年7月對154例鼻腔鼻竇疾病患者采用鼻內鏡下手術治療,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54例,男98例,女56例,年齡15~76歲,其中鼻竇炎和(或)鼻息肉148例,上頜竇囊腫4例,鼻腔乳頭狀瘤2例。

2護理

查看全文

多元化護理在鼻竇炎術后患者中運用

【摘要】目的探討多元化護理干預在鼻竇炎鼻內鏡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收集高安市人民醫院2016年8月—2018年6月期間接受常規護理的40例行鼻內鏡手術的鼻竇炎患者臨床資料,將其作為對照組;2018年7月—2019年5月期間接受多元化護理干預的40例行鼻內鏡手術的鼻竇炎患者臨床資料,將其作為觀察組。比較2組心理狀況、疼痛程度、睡眠質量及術后1周內的并發癥總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結果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焦慮自評量表(SAS)、匹茲堡睡眠質量表(PSQI)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后1周內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護理滿意度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鼻竇炎鼻內鏡術后患者運用多元化護理干預可緩解焦慮情緒,減輕疼痛程度,有利于改善睡眠質量,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并且能夠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鼻竇炎;鼻內鏡術;多元化護理;睡眠質量并發癥

鼻竇炎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鼻塞、頭暈、膿涕等,嚴重情況下還有可能發生嗅覺障礙、記憶力減退等臨床癥狀,且病程較長,發病率較高,嚴重干擾患者正常的工作與學習[1]。手術是治療鼻竇炎較為有效的方式,其中鼻內鏡術是常用術式,能夠清晰地觀察到病變,減少術后死角,徹底清除病變[2]。但是,鼻竇炎鼻內鏡術后患者的病情易發生變化,術后難免會有疼痛、滲血、眼眶淤血等癥狀發生,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情緒,嚴重時可影響睡眠質量,不利于術后康復,因此需盡早進行干預。多元化護理從患者的基本需求出發,注重基礎護理的同時滿足其生理、心理、日常生活等多方面需求,可進一步提高鼻竇炎鼻內鏡術后患者的康復效果。本研究進一步觀察了鼻竇炎鼻內鏡術后患者實施多元化護理干預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高安市人民醫院2016年8月—2018年6月期間接受常規護理的40例行鼻內鏡手術的鼻竇炎患者臨床資料,將其作為對照組;2018年7月—2019年5月期間接受多元化護理干預的40例行鼻內鏡手術的鼻竇炎患者臨床資料,將其作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18~57歲,平均年齡(38.96±5.81)歲;病程6個月~8年,平均(4.77±3.89)年。觀察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38.98±5.84)歲;病程7個月~9年,平均(4.74±3.87)年。2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小議經內鏡鼻膽管引流的護理

摘要:通過對22例內鏡下行鼻膽管引流(ENBD)的護理,總結出術前耐心細致的解釋,術中熟練、有序的配合,術后鼻膽管引流療效的觀察、導管的護理、病情的觀察、并發癥的預防和護理,是保證治療達到預期效果的關鍵。

關鍵詞:鼻膽管引流護理

鼻膽管引流術是在十二指腸鏡直視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的基礎上將長約250cm的6-8Fr聚乙烯導管經十二指腸乳頭插入膽管進行減壓引流,目的是通過引流達到減壓、減黃、消炎。我院2007年6月-2010年3月共行ERCP檢查106例,施行ENBD22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我院2007年6月-2010年3月共開展內鏡下行ERCP及EST106例,其中因治療急性重癥膽管炎、膽源性胰腺炎、預防感染或防止結石嵌頓等而施行ENBD22例,男14例,女8例,年齡35-77歲,其中,膽管結石8例,膽管狹窄4例,膽管癌2例,壺腹部周圍癌1例,膽源性胰腺炎7例。鼻膽管放置時間最長14天,最短2天,平均7天。

2護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