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者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04:49: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病患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肝病患者藥學監護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臨床藥師對肝病患者開展臨床藥學服務的切入點及工作體會。方法結合在肝病醫院開展臨床藥學服務的實際工作,通過具體案例介紹臨床藥師參與肝病患者臨床藥物治療工作的內容與方法。結果對于肝病患者,臨床藥師可從參與藥學問診、治療藥物監測、提供治療建議、監測藥品不良反應與相互作用、強化用藥教育等作為參與肝病患者臨床藥物治療的切入點。結論臨床藥師可全方位地參與肝病患者臨床藥物治療工作,多方面開展醫、護、患服務項目,保障臨床合理安全用藥。
關鍵詞:臨床藥師;肝病患者;藥物治療;藥學監護
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醫院藥學服務模式正在由傳統“藥品保障型”向以患者為中心、全方位開展“臨床藥學服務技術型”轉變。2011年的《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中指出“藥學部門應當開展以患者為中心,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學工作,組織藥師參與臨床藥物治療,提供藥學專業技術服務”。而藥師應如何完成由藥學思維向臨床思維的轉化,并將藥學專業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如何與醫師溝通,如何與患者交流,如何對患者開展個體化用藥指導是每位藥師初次踏入病區所面臨的問題。筆者結合臨床實際工作中參與肝病患者臨床藥物治療工作的案例,對臨床藥師參與特殊患者藥物治療工作的切入點進行探討。
1對肝病患者藥學服務的特點
肝臟具有合成、代謝、排泄等生理功能。肝功能不全患者通常白蛋白、膽紅素水平異常,凝血功能障礙,代謝及排泄能力下降,嚴重的還能發展為肝衰竭,甚至導致死亡。肝病患者通常還伴有血糖、血脂異常,病毒性肝炎患者還需長期使用抗病毒藥物,需要臨床藥師全面考慮患者病情,熟悉各類藥物的代謝途徑及對肝功能的影響。同時,肝病患者通常用藥較多,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藥師提供治療方案需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2臨床藥師參與肝病患者藥物治療工作的案例分析及體會
骨科脊柱疾病患者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在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中采用規范化疼痛護理的效果。方法1600例骨科脊柱疾病患者,采用抽簽法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80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規范化疼痛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評分、睡眠時間、康復鍛煉時間、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術后康復情況。結果實驗組患者疼痛評分(2.02±1.14)分低于對照組的(3.03±1.05)分、睡眠時間及康復鍛煉時間分別為(4.28±1.22)h、(49.47±13.33)min,顯著長于對照組的(4.08±1.06)h、(41.19±18.33)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95.0%、住院時間(26.6±7.4)d及切口恢復時間(31.2±13.3)d顯著短于對照組的(43.5±8.2)、(40.2±13.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運動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52.2±11.7)、(64.5±13.3)、(54.5±11.4)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2.5±11.4)、(42.6±23.3)、(45.6±21.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中采用規范化疼痛護理的效果較為理想。
【關鍵詞】骨科脊柱疾病;規范化疼痛護理;效果
骨科脊柱疾病患者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需為患者加強護理干預。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規范化護理,以患者為中心,疼痛作為骨科脊柱疾病患者主訴,受到臨床重視[1]。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1600例骨科脊柱疾病患者,分析采用規范化疼痛護理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0例骨科脊柱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采用抽簽法將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800例。實驗組男352例,女448例;年齡40~93歲,平均年齡(60.5±10.9)歲。對照組男348例,女452例;年齡41~92歲,平均年齡(60.8±10.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嚴格按照本院常規護理流程執行,為患者采取基礎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常規檢查及傷口清洗,及時補充蛋白營養,及時調整患者至合理體位等。1.2.2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規范化疼痛護理。護士需為患者宣教規范化疼痛知識,指導患者積極參與疼痛管理,護士需在患者入院8h內完成疼痛教育,促使患者初步認知疼痛及疼痛治療方法等,對患者疼痛進行準確評估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超前鎮痛臨床意義,評估患者疼痛次數,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并在患者入院8h內首次完成疼痛評分,采用Wang-Baker面部表情評分進行疼痛評估。每天上午,護士需為患者提供常規疼痛評估,評估3次/d。另外,護士需為疼痛評分>1分患者實施疼痛護理,與患者加強溝通,為患者實施心理疏導及無痛操作、環境干預等。護理期間,護士需采用數字等級對患者疼痛感進行準確評估,給予存在嚴重心理困擾患者實施心理疏導,找出患者負面情緒誘發原因,制定應對對策,鼓勵患者,關心患者,傾聽患者主訴,促使患者積極配合護理。護士需為患者提供飲食指導,日常生活中叮囑患者禁煙禁酒,叮囑患者禁食刺激性食物及油炸食物,告知患者需進食清淡食物、多進食蔬菜水果。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評分、睡眠時間、康復鍛煉時間、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術后康復情況。①護理滿意度[2]:采用本院自擬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統計。②術后康復情況:包括切口恢復時間、運動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等。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糖尿病患者藥學服務研究
糖尿病為內分泌和代謝紊亂疾病,糖尿病會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還可影響全身臟器,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糖。而藥物是控制血糖穩定性和減少機體并發癥的關鍵。但大多數患者降糖用藥依從性不高,導致血糖控制難度增大。藥學服務可以幫助患者提高對藥物知識的理解,并認識到藥物的重要性。改善用藥依從性[1]。本研究分析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藥學服務與施行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我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組(隨機數字表法)。觀察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41~79歲,平均(52.13±2.13)歲。發病時間1~14年,平均(5.43±2.01)年。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42~79歲,平均(52.11±2.16)歲。發病時間1~14年,平均(5.46±2.21)年。兩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1.2方法。對照組給予傳統的用藥指導,觀察組則給予藥學服務。1患者健康教育。根據患者的教育程度,邀請專家、藥師向患者全面宣傳糖尿病藥物知識,可以采取宣傳材料、一對一介紹等方式進行教育。2藥物知識說明。指導患者學習閱讀藥物說明書,如藥物成分、藥理特點、藥物毒性和安全性等,用藥時間、劑量和方法,嚴格遵照醫囑,避免自行停藥,也避免隨意增加或減少,以避免不良反應。3加強藥師和臨床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藥師需發揮醫生處方開具監督和指導,對降糖藥物不合理處方進行糾正,保證用藥安全。4藥師和患者互動:藥師在患者出院后可定期通過微信等方式和患者建立聯系,方便患者咨詢用藥問題,并給予患者用藥指導,做到安全、規范用藥[2]。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2型糖尿病控制率;對降糖藥物了解程度、用藥的配合度(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治療前后患者健康水平(用SF-36量表評估,越高分值越好);不良反應發生率。顯效:血糖達到正常水平;有效:血糖降低未達標;無效:癥狀、血糖等情況均無改善。2型糖尿病控制率為顯效、有效百分率之和[3]。1.4統計學方法。SPSS20.0統計,計量資料(x±s)給予t檢驗,計數資料(%)給予x2檢驗,P<0.05顯示差異顯著。
2結果
2.1兩組2型糖尿病控制率相比較。觀察組2型糖尿病控制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2.2治療前后健康水平相比較。治療前兩組健康水平相近,P>0.05;治療后觀察組健康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2.3兩組對降糖藥物了解程度、用藥的配合度相比較。觀察組對降糖藥物了解程度、用藥的配合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少,P<0.05,如表4。
3討論
糖尿病患者晨間監護狀況調研
晨間護理是臨床護理中重要的基礎護理工作,其包括:協助患者進行基礎護理、生活護理、與病人交談進行心理護理和衛生宣教[1]。研究表明,目前采用的晨間護理模式普遍未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2]。從2011年開始,我們對我院糖尿病患者晨間護理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目的是對目前我院糖尿病晨間護理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加以改進,以期進一步提高晨間護理質量和患者對晨間護理的滿意度。現論述如下。
1臨床資料
按入院時間順序選取2011年4月~2012年3月期間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泉州中醫院住院的20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納入的患者均符合:①1999年WHO的糖尿病診斷標準;②住院天數≥14天;③無心、肝、腎、肺等臟器的嚴重功能障礙;④有自主行為能力;⑤取得患者和/或家屬口頭知情同意。其中男性117例,女性83例。年齡37~88歲,平均年齡(62.93±13.26)歲。
2研究方法
(1)制定調查表和賦分根據蔡毅燕等的晨間護理缺陷分析及對策研究[3],制定“住院患者對晨間護理滿意度調查”,其內容包括以下10個部分:①護士溝通能力,禮貌服務;②口腔清潔;③頭發清潔;④皮膚清潔;⑤病房安靜整潔;⑥床單位整潔;⑦病情關注;⑧健康教育;⑨協助不能自理的患者進行生活護理;⑩工作時間安排。并按饒柳妹等的《晨間護理質量評分標準》進行賦分,每項10分,共100分[4]。(2)調查方法200例糖尿病入院后患者即按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泉州中醫院現行的晨間護理規程進行晨間護理,在接受晨間護理后的第8天發放調查表,先由研究小組成員進行講解,以無記名的方式當場讓患者填寫完并回收。統計學方法用SPSS10.0forwindow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D)表示。
3結果
性病患者心理監護策略
性傳播疾病的種類繁多,包括梅毒、淋病、尖銳濕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等二十余種,其共同的特點就是主要的傳播途徑為性行為傳播[1]。性傳播疾病的患者因其對疾病的認識不夠徹底,普遍存在著對疾病的恐懼,同時由于患者的文化層次以及生活背景的不同,其心理壓力的來源也是不同的。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對患者健康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患者的身體健康,同時也需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對其進行普通護理的同時也要進行心理護理,心理護理能夠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減少其心理壓力,能夠更好地完成治療[2]。回顧性分析婦科門診就診治療的145例性病患者的資料,分析其心理壓力的來源,同時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婦科門診就診治療的性病患者共計145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18~56歲,平均(37.5±6.9)歲,患者均有經過實驗室檢查確診,病程3d~14個月不等。患者病種類型:梅毒34例(23.45%),淋病32例(22.07%),尖銳濕疣26例(17.93%),非淋菌性尿道炎22例(15.17%),其他31例(23.38%),發病部位主要分布于大陰唇、小陰唇、肛周、會陰部、陰道壁、宮頸等。
1.2治療方法:分析患者的心理壓力來源,根據其心理壓力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做到保護患者的隱私,對患者一視同仁,不可對其產生歧視,余患者交談語氣中不可存在責備、訓斥等情緒,要對患者保持同情心,細心的聽取患者的想法,耐性的進行溝通,準確的了解患者心理壓力的來源,對其進行對癥心理護理,使患者能夠對治療充滿信心,同時正確的對待疾病,積極的進行治療。
2結果
145例患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有治療費用134例(92.41%)、治療效果140例(96.55%)、對家庭有所影響124例(85.52%)、影響性生活治療130例(89.66%)、擔心疾病惡化132例(91.03%),本組患者擔心治療效果最多,占到本組所有觀察患者的96.55%,擔心對家庭影響的最少,僅占到85.52%,然而均超過本組患者的75%。
晚期心臟病患者的麻醉
心血管病已經成為中國人死亡的第一原因,其中慢性心功能衰竭占有很大比例。國人的慢性心功能衰竭平均發病率為0.9%,以此推算,34-74歲國人患慢性心衰的人數約為4百萬人1。其中一部分患者在進行外科治療,如心臟移植或心臟輔助(VAD)。1985年第一例左心輔助裝置(LVAD)成功地用于等待心臟移植的患者以后,LVAD在歐、美逐漸推廣,成為終末期心臟病患者等待心臟移植和嚴重的充血性心衰心功能輔助的主要手段。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首先在我國開展了LVAD,2例成功過渡進行心臟移植。本文就終末期心臟病患者和嚴重的充血性心衰心特點、LVAD適應癥及LVAD植入術的麻醉及圍術期處理綜述如下。
一、終末期心臟病患者病理生理及藥代學特點
由于長期心衰甚至心源性休克,患者多伴有重要器官的功能異常,如肝、腎及呼吸功能的異常,甚至感染2。這類患者大多為擴張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或射血分數小于20%的先天性心臟病,其心臟每搏量較低,心輸出量主要依賴于前負荷和心率,心功能處于邊緣狀態。由于心臟擴張,心臟處于Starling曲線的平臺或下降支,因此繼續增加前負荷不能增加心肌收縮,其前負荷的儲備耗竭3。由于心肌收縮力降至最低點,因此,增加后負荷會明顯降低每搏量。
患者每搏量較低而且固定,要維持一定心輸出量必須依賴于心律增加,所以這類患者心率較快,如果降低心率,由于沒有前負荷儲備能力,并不能象正常心臟使每搏量增加;另外,若進一步增加心律,由于縮短了心室充盈時間、降低了充盈量,反而降低心輸出量。
由于降低后負荷可增加心輸出量,這類患者需要長期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并且應用利尿藥,降低容量負荷4,5。有些患者可能合用胺碘酮,據報道,這種聯合用藥可降低1年死亡率和終末期心衰的猝死率6。麻醉醫師應了解在麻醉和外科刺激下合用藥物潛在的副作用7,8,因為這些藥物可以抑制支持血壓的神經體液和腎上腺素能神經調控機制。正常血壓是通過交感神經系統,精氨酸加壓素(AVP)和腎素血管緊張素(RSA)相互作用得以維持的9,10。
一般當阻滯這些系統中的一到二個途徑,其他途徑可以代償10,11,而在心臟手術時,由于長期應用安碘酮及一些非競爭性的α、β受體阻滯藥12,13,可造成嚴重的血管擴張性休克14,這時往往需要應用大劑量的縮血管藥物15。同樣,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也可通過阻滯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降低心血管系統對兒茶酚胺的反應16,這樣也會增加體外循環期間縮血管藥物的用量17。有研究表明:ACEI是體外循環后血管擴張性休克的獨立因素18,這些證據顯示:合用安碘酮和ACEI可導致心臟手術嚴重的血流動力學紊亂19。另有研究提示:術前用安碘酮治療超過4周的患者,心臟移植后死亡率最高,其原因尚不清楚20。
晚期心臟病患者的麻醉
一、終末期心臟病患者病理生理及藥代學特點
由于長期心衰甚至心源性休克,患者多伴有重要器官的功能異常,如肝、腎及呼吸功能的異常,甚至感染2.這類患者大多為擴張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或射血分數小于20%的先天性心臟病,其心臟每搏量較低,心輸出量主要依賴于前負荷和心率,心功能處于邊緣狀態。由于心臟擴張,心臟處于Starling曲線的平臺或下降支,因此繼續增加前負荷不能增加心肌收縮,其前負荷的儲備耗竭3.由于心肌收縮力降至最低點,因此,增加后負荷會明顯降低每搏量。
患者每搏量較低而且固定,要維持一定心輸出量必須依賴于心律增加,所以這類患者心率較快,如果降低心率,由于沒有前負荷儲備能力,并不能象正常心臟使每搏量增加;另外,若進一步增加心律,由于縮短了心室充盈時間、降低了充盈量,反而降低心輸出量。
由于降低后負荷可增加心輸出量,這類患者需要長期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并且應用利尿藥,降低容量負荷4,5.有些患者可能合用胺碘酮,據報道,這種聯合用藥可降低1年死亡率和終末期心衰的猝死率6.麻醉醫師應了解在麻醉和外科刺激下合用藥物潛在的副作用7,8,因為這些藥物可以抑制支持血壓的神經體液和腎上腺素能神經調控機制。正常血壓是通過交感神經系統,精氨酸加壓素(AVP)和腎素血管緊張素(RSA)相互作用得以維持的9,10.
一般當阻滯這些系統中的一到二個途徑,其他途徑可以代償10,11,而在心臟手術時,由于長期應用安碘酮及一些非競爭性的α、β受體阻滯藥12,13,可造成嚴重的血管擴張性休克14,這時往往需要應用大劑量的縮血管藥物15.同樣,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也可通過阻滯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降低心血管系統對兒茶酚胺的反應16,這樣也會增加體外循環期間縮血管藥物的用量17.有研究表明:ACEI是體外循環后血管擴張性休克的獨立因素18,這些證據顯示:合用安碘酮和ACEI可導致心臟手術嚴重的血流動力學紊亂19.另有研究提示:術前用安碘酮治療超過4周的患者,心臟移植后死亡率最高,其原因尚不清楚20.
心衰患者循環中兒茶酚胺較高,通過這種代償機制刺激衰竭的心肌維持基本的心輸出量21.患者血漿中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與心衰程度相關22.有研究提示:心功能III-IV級血漿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明顯高于心功能II的患者,并且血漿去甲腎上腺素水平與心室功能受損功能(射血前間期和左室射血時間)呈正相關。
精神病患者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探討精神病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方法我院自2018年6月開始對精神病患者圍手術期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據此調整防范措施。分別于實施防范措施前(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實施防范措施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各選取55例患者進行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依從性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精神病患者圍手術期中的安全隱患包括患者依從性差、患者暴力行為、患者突發疾病、意外受傷風險等。實施防范措施后,患者的手術依從性(83.64%)顯著高于實施前(65.45%),不良反應總發生率(3.64%)低于實施前(18.18%),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精神病患者思維混亂、精神敏感,對手術及護理的依從性往往較差,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臨床通過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可提高其手術依從性,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精神病;手術護理;安全隱患;防范措施
精神病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疾病類型,患者在病情影響下會出現認知障礙、情緒障礙等心理問題,難以正確判斷事物,導致其對自身行為的控制能力減弱,對醫護工作的配合度較差[1]。手術屬于侵入性治療方式,可對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一定刺激。而精神病患者精神敏感,對手術的應激反應更嚴重[2]。因此,在精神病患者的圍手術期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易出現意外事故,給患者自身及醫護人員的安全造成威脅。為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手術治療與護理質量,對患者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據此給出相關防范措施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精神病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自2018年6月開始對精神病患者圍手術期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據此調整防范措施。分別于實施防范措施前(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實施防范措施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各選取55例患者進行觀察。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精神病,因軀體疾病行手術治療,無相關禁忌證;患者與家屬知情本研究,并愿意配合。排除標準:手術時意識不清的患者。實施前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1∶24;年齡21~63歲,平均(40.58±2.41)歲;手術類型:25例急診手術,30例擇期手術;麻醉方式:29例全身麻醉,9例局部麻醉,17例椎管內麻醉。實施后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0∶25;年齡20~64歲,平均(40.13±2.58)歲;手術類型:27例急診手術,28例擇期手術;麻醉方式:30例全身麻醉,8例局部麻醉,17例椎管內麻醉。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安全隱患分析。①患者依從性差: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疾病的影響,其感知和思維相對紊亂,可能出現否認自己患病的情況,并抵抗醫療護理工作,甚至產生被害感,依從性通常較差。②患者突發疾病: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和情緒敏感,對手術室環境陌生,加之奇形怪狀的金屬手術器械,各種冰冷的儀器以及儀器發出的噪音,都可能會對患者的精神造成刺激,引發其慌亂、恐懼、焦慮等情緒,導致疾病突發,并引起情緒和行為沖動。③患者暴力行為:患者對醫護工作依從性差或精神疾病發作后可能出現暴力行為,而手術室環境開放,各類尖銳的器械、物品均觸手可及,隨時可能成為患者攻擊自己或他人的工具。④意外受傷風險:精神病患者思維和意識較為紊亂,自理能力低于正常患者,在接送過程中、麻醉蘇醒過程中,均有一定的意外受傷風險。1.2.2防范措施。①術前應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向家屬發放健康手冊,并進行口頭健康知識宣教,以獲取家屬的配合。在交流過程中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協同專業精神科醫師對患者的精神狀態進行評估,予以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提高患者對于疾病、手術的認知情況。與患者交流時應注意態度友好,語氣溫和,適時給予患者關愛的眼神和足夠的尊重,接納患者的不同之處,不譏笑嘲諷,以減少患者的抵抗情緒,并針對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做好防范措施。②術前準備:與患者保持溝通,觀察患者的表情、動作、語言,技巧性地采用語言、目光、動作、肢體接觸安撫患者情緒,予以精神支持。在溝通時,選擇患者喜愛的話題,可從其體貌優點、學歷優點、學識才干等方面切入,誘導患者積極溝通,轉移其注意力,增進護患關系,減少陌生環境、人物、事物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刺激。在溝通時,應避免提到疼痛、手術、通電等可對患者產生刺激的話題,并注意尊重患者的看法,不以自身觀點來評判患者的言語正確與否,以免引起患者的抵觸情緒。③加強對手術室醫護人員的培訓,講解防爆知識、精神病患者護理知識、各項操作注意事項等,以提高醫護人員的防護意識與能力。為避免患者情緒沖動,造成傷人、自傷等不良事件,手術室應盡量精簡物品,除必要器械與設備外,避免擺放其他物品,準備好保護性約束設備,以便在患者行為無法自控時予以干預。調節室內溫濕度和光線,提高舒適度。術前進行輸液、麻醉等工作時,應選擇經驗豐富、穿刺技術好的人員進行,提高穿刺質量,以盡可能地減少護理不規范、操作不成熟等人為原因造成的刺激。在輸液時,注意對患者穿刺部位的護理,對液體進行加溫,減少患者的不適感,從而減輕其身心應激反應。④麻醉時應關注患者生命體征,防止患者突然亂動、坐起,導致墜床、摔傷等不良事件。若患者在各種因素刺激下,出現情緒激動、撞墻等無法控制的行為時,應立即予以保護性約束,并以溫柔緩和的語言安撫患者,解釋醫護人員的操作,告知約束的目的,以穩定其情緒。在保護性約束期間,應注意調整約束帶的松緊度,避免影響肢體血液循環。術后麻醉蘇醒及送患者回病房時應妥善固定引流管,注意患者的情緒變化和肢體動作,避免患者出現觸摸切口、撕脫敷料等行為,在搬動患者時應做好意外防護,以免患者亂動導致墜床。1.3觀察指標。分別于實施防范措施前后對精神病患者的手術依從性進行評估。若患者情緒穩定,能夠遵從醫護人員的指導配合術前準備與麻醉工作,則為依從;若患者對手術存在抵觸情緒,但在醫護人員和家屬的安撫、勸說和解釋后,基本能夠配合術前準備與麻醉工作,則為基本依從;若患者抵觸情緒強烈,在醫護人員與家屬安撫下仍拒絕配合,或中途出現反抗行為,傷人毀物,則為不依從[4]。依從性=(依從例數+基本依從例數)/總例數×100%。記錄圍手術期兩組患者傷人、毀物、自傷、墜床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藥學服務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實施藥學服務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用藥依從性干預作用。方法選取醫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2組患者均予口服降糖藥物格列美脲、瑞格列奈、二甲雙胍等藥物,根據患者血糖情況可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觀察組患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開展藥學干預。對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進行監測,包括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在患者進行藥學干預12個月后對患者服藥依從性進行評價。結果治療后,2組血糖指標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好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1個月、3個月后時治療依從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結論在常規血糖控制治療基礎上開展藥學服務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的提高,從而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對患者臨床治療有積極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藥學服務;糖尿病;血糖;依從性
糖尿病屬臨床常見的代謝性疾病,患者會發生持續血糖異常升高、代謝紊亂等癥狀,直接導致患者全身組織器官發生損害,嚴重的會發生器官衰竭[1]。臨床上糖尿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控制血糖、避免并發癥發生。糖尿病患者科學用藥是控制血糖的關鍵,在患者長期、復雜用藥過程中用藥依從性會降低,直接影響藥物治療效果[2]。如何改善患者用藥依從性使患者更好控制血糖,成為醫師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3]。本研究旨在分析糖尿病患者進行藥物服務對患者用藥依從性及控制血糖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25例,年齡51~70歲,中位年齡57.5歲,病程7個月~10年,平均病程25.9個月。對照組男22例,女26例,年齡52~71歲,中位年齡58.6歲,病程6個月~11年,平均病程26.5個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予口服降糖藥物格列美脲、瑞格列奈、二甲雙胍等藥物,根據患者血糖情況可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觀察組患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開展藥學干預:在患者用藥前,臨床藥師向患者講解服藥方法及不良反應處理方法,根據患者身體情況講解用藥注意事項,語言通俗易懂容易讓患者理解和接受;向患者講解不同降糖藥的作用機制,向患者發放糖尿病宣傳手冊資料,提高患者自我藥物治療的意識;臨床藥師及時了解患者用藥過程中的疑問及時解答,并根據患者用藥后身體情況調整治療方案,對于治療和用藥方案較為復雜的患者,應讓其反復描述用藥方案,并與患者保持有效聯系,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后及時進行用藥指導或解釋,對患者血糖進行監測,防止患者出現漏服或停藥情況發生,督促患者嚴格按照醫囑用藥。1.3觀察指標。對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水平進行監測,包括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在患者進行藥學干預12個月后對患者服藥依從性進行評價。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疫情期間慢病患者藥學服務調查研究
摘要:目的調查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慢病患者門診藥學服務需求,改進疫情期間藥學服務工作。方法采用分層抽樣方法,選取2020年2月24日至3月2日來醫院門診就診的慢病患者,使用問卷星形式開展互聯網+門診藥學服務需求及建議的調查。結果共發放網絡問卷371份,回收371份,問卷有效率為100%。調查結果顯示,慢病患者在疫情期間希望獲得足不出戶的藥學服務。依據目前國家出臺的疫情防控方案,醫院建立了無接觸智慧網絡門診藥學服務模式,對慢病患者實行長期處方管理,提供線上藥學科普、用藥指導及用藥咨詢等藥學服務。結論通過對慢病患者開展疫情期間門診藥學服務需求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開展互聯網+門診藥學服務,可降低潛在感染風險,保障用藥連續性及安全合理性。
關鍵詞:病毒肺炎;慢病患者;醫院門診;藥學服務;長期處方
2019年12月暴發的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國,各地相繼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1]。慢性基礎疾病患者(簡稱慢病患者)由于自身機體免疫功能減退,感染后病情更嚴重,目前已公布的疫情期間慢病患者危、重癥率及死亡率均較普通感染患者更高。慢病患者是需要重點關注的易感人群,安全、合理用藥是首要任務。為盡可能減少慢病患者來院途中及來院后的潛在感染風險,結合我院門診藥房的實踐經驗,依據國家出臺的防治方案和應急對策,通過對慢病患者開展疫情期間門診藥學服務需求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開展互聯網+門診藥學服務,旨在對COVID-19疫情期間慢病患者門診藥學服務模式進行探索。
1調查背景
慢性疾病是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CD)[2]。世界衛生組織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定義[3]是:病情持續時間長、發展緩慢的非傳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阻肺、哮喘)及糖尿病。慢病已日益成為影響公眾健康的重要因素。TheLancet雜志2020年1月29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回顧性分析了武漢金銀潭醫院第一批收治的99例COVID-19患者的數據,發現其中有半數病例患有心腦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疾病[4]。JAMA雜志2020年2月7日報道的138例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學數據證實了此項結果[5]。對于患有慢性基礎疾病的患者,更易受到病毒的感染。因此,慢病患者不僅要做好自我防護,也應保證用藥安全合理性、連續性等。基于以上現狀及互聯網+藥學服務的發展,我院門診藥房在COVID-19疫情期間運用智慧藥學的思維,構建方便慢病及廣大患者的新型藥學服務模式,避免來院發生感染COVID-19的潛在風險,不僅助力了疫情的控制,還促進了門診藥學服務由傳統人工窗口服務向互聯網+智慧服務轉變。
2調查方法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