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效應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9 22:29: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財富效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財富效應

淺析財富效應的即時效應與累積效應

一、數據來源、季度數據與不變價格數據處理

數據來源與不變價格數據的處理中國居民的樣本數據包括人均消費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住房資產、金融資產、定基價格指數、利率。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90~2011年各期、中宏數據庫和EPS數據庫,樣本數據覆蓋1995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居民金融資產包括,儲蓄存款、股票和社會保險賬戶。社會保險賬戶包括,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基本養(yǎng)老保險、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人均擁有住房資產額=人均住房面積×商品房住宅平均銷售價格。人均擁有住房資產額=農村人均擁有住房資產額×鄉(xiāng)村人口比重+城鎮(zhèn)人均擁有住房資產額×城鎮(zhèn)人口比重。人均社保基金余額=當年五項社保基金累計結余額÷全國人口數。其4.2對居民消費粘性系數x的測算利用公式,分別采用收入和總資產、收入與金融資產、住房資產和金融資產和住房資產四種組合作為工具變量,利用兩階段TSLS回歸模擬得到居民消費粘性系數x。表2說明,只有在選擇總資產增長率、金融資產和住房資產等兩種情況下(不帶截距項的情況下),兩階段TSLS回歸的效果較理想。dCtg=α0+αdTA(t-1)g。

二、住房資產與金融資產的即時和累積財富效應的比較檢驗

1數據平穩(wěn)性的ADF檢驗對住房資產和金融資產進行ADF檢驗,發(fā)現(xiàn)金融資產的水平值不滿足平穩(wěn)性條件,但是金融資產的1階差分值滿足平穩(wěn)性條件。為保持一致性,本文將公式中的所有變量均取1階差分值,這樣公式轉換為公式:dCtg=α0+α1dWf(t-1)g+α2dWh(t-1)g公式中的系數α1、α2在此發(fā)生了變化,它不再是MPC的涵義,而是近似看作為消費變化對資產變化的彈性。ADF檢驗可見表4的結果,所有檢驗變量均在1%的顯著水平上平穩(wěn)。

2財富效應的即時效應與累積效應的測度(彈性)及比較由于本文使用TSLS方法得到的效果不理想,在這里使用廣義矩估計GMM法并用公式進行估計。該方程使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利率作為工具變量。通過擬合得到如下方程方程:dCtg=-0.0194dWf(t-1)g+0.0296dWh(t-1)g+[ar(1)=-1.351,ar(2)=-1.509,ar(3)-1.784,ar(4)=-1.682,ar(5)=-1.427,ar(6)=-1.199,ar(7)=-0.686,ar(8)=-0.247]該方程殘差檢驗表明不存在自相關,各變量系數的T值除金融資產在6%的顯著水平上成立外,其他均在1%的顯著水平上成立。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為0.61。對公式的滯后期限進行調整后得到的結果與公式相比沒有顯著改善,因此在擬合方程時仍采用滯后1期。從數據上看,住房資產的直接財富效應(0.0296%)要高于金融資產的直接財富效應(0.0194%),且住房資產的財富效應的變動方向與消費的變動方向相同,而金融資產財富效應的變動方向與消費的變動方向相反,但是兩者對消費的作用都很微弱。從累積財富效應看,住房資產的財富效應(0.3018%,0.3015%)同樣高于金融資產的財富效應(0.1978%,0.1976%)。

三、結論

查看全文

資本股票行業(yè)財富效應波動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資本市場負財富效應的的原因;解決資本市場負財富效應的建議與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財富的多少、變動以及對財富的期望都影響人們的行為、我國的制度不完善,存在缺陷、我國股市功能嚴重扭曲,從根本上限制了股市財富效應的發(fā)揮、我國的上市公司投資效率低下,破壞了財富效應發(fā)揮的前提、擴大股市規(guī)模,構建股市促進消費增長的基礎、利用證券市場推行“富民政策”、培養(yǎng)上市公司及機構投資者的信托責任、加強證券市場制度建設、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和運行質量等,具體請詳見。

財富及財富創(chuàng)造一直都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命題之一。財富的多少、變動以及對財富的期望都影響人們的行為,從而引起經濟的波動,這就是財富效應。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從世界經濟還是從國內經濟發(fā)展來看,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對于國民經濟的作用越來越凸現(xiàn),股市的長期繁榮或大幅下跌,對于國民經濟的整體影響越來越大。由于股市下跌對宏觀經濟的整體發(fā)展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遠遠大于股市上升時為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因此,國內外許多理論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都對股票市場負財富效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資本市場負財富效應的的原因。

(一)我國的制度不完善,存在缺陷。

股市健康發(fā)展所需制度背景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股東、投資者權益的法律和司法保護框架;二是司法的獨立性;三是新聞媒體作為一個制度機制是否可不受約束地發(fā)揮對上市公司、整個市場、整個經濟的監(jiān)督作用。這些東西合在一起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股市跟其經濟的發(fā)展是否能夠同步,在我國這些必要的制度都是不夠完善的。由于體系的不夠完善,導致我國股市的收益分配結構不合理,中小投資者并沒有獲得太大的收益。

(二)我國股市功能嚴重扭曲,從根本上限制了股市財富效應的發(fā)揮。

查看全文

股票市場財富效應理論探析論文

關于財富的研究涉及整個經濟的基礎和整個社會的經濟增長方式,一般認為,財富是指經濟主體在一定時點上所擁有的可以用貨幣單位表示的資產總額。人們的傳統(tǒng)財富觀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認為財富的實際內容與其價格無關,無論價格為何,當物質數量不變的時候,財富的實際數量不變。這種物質財富觀正在受到挑戰(zhàn),其原因在于財富的本質屬性實際上就是其社會屬性。原始的財富僅僅包括土地、黃金等物質,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又囊括了生產性資本,如廠房、機器設備等資產。由于生產的規(guī)模化和專業(yè)化,不可能只進行實物投資,同時,由于生產周期投入的累積量有限,金融資產應運而生,它既是資產的累積方式又是財富的儲存方式,作為一種虛擬的財富對經濟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影響。

所謂財富效應是指貨幣余額的變化,假如其他條件相同,將會在消費者開支方面引起變動。這樣的財富由于現(xiàn)代社會財富構成多樣化并且比重不斷調整,個人財富價值變化顯然并不僅僅取決于貨幣實際余額變動,其他資產價值的變動同樣可以引起財富水平的變動,從而導致消費需求的變動?,F(xiàn)代資產選擇理論假定個人在即期消費、實物資產、儲蓄、債券、股票等方面進行選擇,其結論證明了這一點。在費里德曼的中國股票市場財富效應研究貨幣需求函數中,與貨幣并列的其他財富形式已擴大為包括債券、股票、物資資本(包括生產資料和耐用消費品)、人力資本等。在居民的資產構成中,儲蓄存款額、家庭耐用品等資產價值所占比重越來越小,并且其資產價格變動幅度小,而隨著證券市場的不斷完善和經濟的發(fā)展,居民金融資產中股票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所以人們越來越關注股票的價格變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這就是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

一、股票市場財富效應的傳導機制

股票市場財富效應理論主要研究股市財富與消費支出之間的變動關系,其經濟學原理是:消費不僅是收入的函數,而且還是財富(包括股市財富)的函數。財富和收入變量同時進入消費函數,使財富效應更具有可靠性和準確性。考慮到中國證券市場不僅有大量的個人投資者,還有大量來自企業(yè)部門的機構投資者的特點,財富效應具有更廣泛的定義。股市上漲導致資產擁有人的財富總量增加,不僅僅帶來消費的變化,而且同時影響了財富擁有者的投資行為。

財富效應的傳導機制表明,從股票市場財富變化到消費變化存在五個不同的傳導渠道:⑴實現(xiàn)的財富效應:如果消費者股票持有價值增加,消費者實現(xiàn)他們的收益,那么消費將出現(xiàn)增長。⑵未實現(xiàn)的財富效應:股票價格上升導致人們對養(yǎng)老金賬戶和其他鎖定賬戶的股票價值增加產生預期效應,當這些資產價值上升但這個增加并未進行兌現(xiàn)時,基于未來收入和財富較高的預期將導致今天較高的消費。⑶流動性約束效應:股票市場價格上升增加投資者有價證券組合的價值,相對這個證券組合所增加的借貸將導致消費者增加消費。⑷股票期權價值效應:股票價格上升導致家庭股票期權價值增加,股票期權所有者將產生較高的消費,消費的增加與收益是否兌現(xiàn)無關。這些傳導渠道伴隨著股票價格變化對消費產生正的影響,均表現(xiàn)為直接財富效應。

二、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查看全文

房地產市場財富效應行為金融學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試圖從行為金融學的預期理論、財富幻覺、過度反應和從眾心理角度,對我國房地產財富效應進行解釋,希望能給理論研究者、投資者帶來新的啟發(fā)。

[關鍵詞]房地產市場財富效應行為金融學

消費函數理論從經濟學角度解釋了房地產、股票等財富與消費的關系。然而,很多經濟現(xiàn)象無法僅僅從經濟學自身角度得到解釋,比如房價上漲往往得不到基本經濟面的支持,股價上漲嚴重脫離公司價值。行為金融學將心理學、決策科學與金融學、古典經濟學結合起來分析金融市場,克服了傳統(tǒng)經濟學研究方法的一些弊端。行為金融學能夠很好的從消費者主觀因素和心理因素,對房價變動影響消費的財富效應進行解釋。

一、預期理論

與理性人假說不同,西蒙(Simon,1955)認識到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和判斷決策的主觀偏差?;诖?,特沃斯基(Tversky)和卡尼曼(Kahneman,1979)對馮.諾依曼(VonNeuman)和摩根斯特恩(Morgenstern,1944)年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論進行了修改,提出新的決策理論——預期理論。預期理論用值函數v(x)和決策權重函數π(p)代替了期望效用理論中的效用函數u(x)和概率P。

期望效用理論的最優(yōu)決策函數為:

查看全文

資本市場負財富效應影響國民經濟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資本市場負財富效應的的原因;解決資本市場負財富效應的建議與對策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的制度不完善,存在缺陷、我國股市功能嚴重扭曲,從根本上限制了股市財富效應的發(fā)揮、擴大股市規(guī)模,構建股市促進消費增長的基礎、利用證券市場推行“富民政策”、培養(yǎng)上市公司及機構投資者的信托責任、加強證券市場制度建設、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和運行質量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財富及財富創(chuàng)造一直都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命題之一。財富的多少、變動以及對財富的期望都影響人們的行為,從而引起經濟的波動,這就是財富效應。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從世界經濟還是從國內經濟發(fā)展來看,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對于國民經濟的作用越來越凸現(xiàn),股市的長期繁榮或大幅下跌,對于國民經濟的整體影響越來越大。由于股市下跌對宏觀經濟的整體發(fā)展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遠遠大于股市上升時為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因此,國內外許多理論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都對股票市場負財富效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資本市場負財富效應的的原因。

(一)我國的制度不完善,存在缺陷。

股市健康發(fā)展所需制度背景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股東、投資者權益的法律和司法保護框架;二是司法的獨立性;三是新聞媒體作為一個制度機制是否可不受約束地發(fā)揮對上市公司、整個市場、整個經濟的監(jiān)督作用。這些東西合在一起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股市跟其經濟的發(fā)展是否能夠同步,在我國這些必要的制度都是不夠完善的。由于體系的不夠完善,導致我國股市的收益分配結構不合理,中小投資者并沒有獲得太大的收益。

(二)我國股市功能嚴重扭曲,從根本上限制了股市財富效應的發(fā)揮。

查看全文

證券市場財富傳導機制及制約因素研究論文

本文通過對我國證券市場“財富效應”的傳導機制及主要制約因素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的“財富效應”還不太明顯。因此,為了充分發(fā)揮證券市場的“財富效應”,使之發(fā)揮在內需強約束情況下,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政府應該在有關方面作出適當的安排。

[關鍵詞]證券市場;財富效應;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830.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097(2000)02—0012—02

“財富效應”是指資產價格的上升使資產所有者財富增加,并導致消費支出增長的現(xiàn)象。能夠帶來“財富效應”的既可以是證券資產,也可以是實物資產,本文主要研究證券資產價格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

從國外的經驗看,股市上漲造成的財富效應能夠有效擴大消費需求,推動經濟增長。傳統(tǒng)經濟理論認為,股票市場是一個賭場,是“零和博弈”,有輸必有贏,財富總量不變。果真如此,股票市場就不會為所有股票持有者帶來財富增加,只能是既有財富在各投資者之間的重新分配。這種財富重新分配能否產生正財富效應取決于財富增加者的消費傾向。這里的問題是股票市場上會不會出現(xiàn)大部分乃至所有投資者都賺錢,即財富總量增加的情形?回答是肯定的。從短期來看,如果股市的繁榮發(fā)展不能持續(xù),則其財富效應是有限的,因為財富總量增加或者結構調整,即使存在,也僅僅是暫時的,它會很快被隨后而來的股市蕭條引致的財富減少所抵銷。但是,如果股市繁榮能夠持續(xù),即從長期來看,財富總量肯定會隨之而增加。1929年以前的美國股市、80年代的日本股市以及目前的美國股市持續(xù)了多年的繁榮,具有的財富效應,均證明了這一點。我國股市也帶來一定的財富效應,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種效應在當前條件下還比較有限。

一、證券市場財富效應的傳導機制分析

查看全文

貨幣政策實證檢驗論文

一、房地產“財富效應”傳導貨幣政策的機制

經濟學中所謂的“財富效應”最初是指庇古(ACpigou)提出的實際貨幣余額效應,即“庇古效應”。它是指價格總水平變化引起人們手持貨幣的實際購買力變化,進而引起消費水平和總需求量的變化。后來,弗里德曼(MFriedman)、莫迪利安尼(FModigiliani)等人在他們的現(xiàn)代消費函數理論中,提出了消費的“持久收入假說”和“生命周期假說”,引入財富變量,考察了它對消費的影響。RobertlElHall(1978)和MarjorierFlavin(1981)把理性預期理論、持久收入理論和生命周期假說綜合起來,同樣突出財富對消費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如下的現(xiàn)代消費函數的形式:

C=αWr+βYd+γ(1-β)Yd-1(1)

其中,0<α、β<1,Yd和Yd-1分別是當年和上年的可支配收入。上式表明,決定消費支出的不僅僅是現(xiàn)期和前期的可支配收入,還包括消費者積累的財富。消費者財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房地產資產。當房地產價格上升時,財富增加,資產組合價值就會增大,這樣消費也就隨之增加,這就是房地產的“財富效應”。房地產“財富效應”傳導貨幣政策的機制可以分為兩個過程。(見圖1)

一是貨幣政策影響房地產價格的過程。當貨幣供應量(M)增加,利率降低時,一方面,儲蓄變得沒有吸引力,社會公眾就會將持有的儲蓄資產轉移,銀行信貸放寬,企業(yè)與社會公眾貨幣持有增加,富余貨幣的出路之一就是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等;另一方面,利率降低了,又會鼓勵通過按揭方式投資房地產的購房者,結果對房地產的需求增加,從而提高房地產的價格(Ph)。反之,則抑制房地產價格的上漲。

二是房地產價格影響消費與產出的過程,即通過房地產的“財富效應”影響消費和產出。房地產“財富效應”存在與否,以及大小如何是房地產“財富效應”傳導貨幣政策機制能否實現(xiàn)的重要依據。這一作用機制存在兩種相反的效應:一方面是產生“正的財富效應”。對于擁有房地產的消費者來說,房地產價格上漲帶來凈財富的增加,因此可以增加當期消費。如果房價上漲后可以通過再融資方式或出售房地產的形式來兌現(xiàn)資本收益的話,那么這種收益必定對家庭消費會有促進作用。如果房地產價格上漲,但并沒有進行再融資或出售房產的話,這種沒有兌現(xiàn)的財富仍可能促進消費,原因是它提高了財富的貼現(xiàn)價值。因此消費者在預期他們比以前“更富有”時就會增加當期消費。另一方面也帶來“負的財富效應”。例如,對于租房者來說,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對他們的個人消費就有負的效應,而那些計劃購買住房的家庭的消費會因為房地產價格上漲而減少,因為在面臨上漲了的房地產價格時,這些家庭要么只能購買一套更小的住房,要么就必須依靠減少當期消費來應付。

查看全文

房價波動影響居民消費分析

實現(xiàn)居民消費增長,激發(fā)國內經濟發(fā)展內生動力是提高居民生活福利的重要內容,也是宏觀經濟政策制定的主要方向。黨的報告明確指出,需要完善消費體制機制,充分發(fā)揮消費刺激增長的作用。這對刺激國內需求,擴大市場,實現(xiàn)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梢哉f,消費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1998年以來,住房市場化制度改革激發(fā)了我國近20年的房地產市場暴漲,居民信貸和消費因房地產市場繁榮實現(xiàn)了倍數擴張。數據表明,1999年每平米住宅銷售價格為1860元,到2017年每平米住房單價已猛漲至10500元左右,近20年增長了4.6倍,年均漲幅10%。與此同時,中國居民的消費總額不斷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03年的45842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332316億元,年均增長16.46%,最終消費支出對我國經濟的貢獻率由2003年的35.4%增加到2016年的64.6%,增長了接近一倍。我國經濟增長由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拉動轉變,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馬車”。然而,分析近幾年的發(fā)展趨勢發(fā)現(xiàn),房價波動對居民消費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且存在諸多爭論。就目前房地產市場而言,買房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居住,更多地承載著投資資產的期望,成為一種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因此,房地產價格的漲跌與宏觀經濟發(fā)展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成為宏觀經濟穩(wěn)定的重要指標,且房價波動還會通過影響消費需求的變動對整體居民福利產生影響。因此,厘清房價波動與居民消費到底是什么關系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文獻綜述

在房價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中,“財產財富效應”假說產生較早,影響深遠。這一理論認為,房價上漲將導致業(yè)主消費增加。庇古提出的財富效應對這一問題做了深入分析。其認為家庭財富的增長會增加居民消費需求,家庭財富不僅包括收入,還包括各種形式的家庭資產,具體到本文就是住房等不動產。莫迪利亞尼和布隆伯格也指出,住房價格上漲,直接導致住房擁有者增量財富增加,可以刺激居民消費意愿?;谥袊康禺a市場的研究方向,盡管我國房地產市場仍處于發(fā)展中,但仍然具有財富效應?;谏芷趦π罴僭O,Quigley和Hiller研究了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美國各州的面板數據和25年來14個國家的跨境面板數據發(fā)現(xiàn),“財產財富效應”是顯著的。21世紀初,美國股票價格大幅波動,雖然居民工資增長遲緩,但居民消費和投資并未呈現(xiàn)頹勢,甚至有強勁的趨勢。對于這一現(xiàn)象的解釋,他們認為,無摩擦和預期粘性成為用財富效應解釋這一現(xiàn)象的關鍵。盡管住房的財富效應和抵押貸款效應很有利地解釋了房價與消費之間的關系,但是住房價格波動的消費擠出效應也為學者所關注。Sheiner認為,房價上漲將迫使?jié)撛诘馁彿空吖?jié)省更多的首付,減少家庭開支。由Yoshikawa和Takagi對日本進行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當本地房價上漲時,打算買房的租戶花費更少,從而提高了儲蓄率。Aoki、Prodman和River使用了伯南克未定義的金融加速器模型。他們認為,房地產市場的再分配效應將抵消動態(tài)總體均衡中的部分財富效應。房價上漲不僅刺激了賣方消費,還抑制了買方消費。因此,從國家層面而言,房價并未體現(xiàn)出應有的財富效應刺激消費。顏色與朱國忠建立了一個動態(tài)的生命周期模型來模擬房價與家庭消費的關系,通過刻畫市場摩擦,改變傳統(tǒng)模型假設中無摩擦的市場假設,傳統(tǒng)意義上的財富效應會由于住房抵押貸款效應而減弱。基于這一假設,買房者在買房后,會受制于還款壓力而壓縮消費需求。

房價波動影響居民消費的雙邊機制分析

(一)房價波動促進消費增長的機制。根據古典經濟學家庇古對消費、物價水平與金融資本的研究,其認為物價下降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從而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梢杂^察到,由于物價下降,雖然消費者本身自有財富總量沒有變化,但是他本身所感知的財富量是增加的,因而會激發(fā)消費者增加消費。根據凱恩斯的宏觀增長理論,消費的擴張直接刺激生產活動的增加,有利于擴大生產規(guī)模,增加產出,進而刺激經濟增長,實現(xiàn)就業(yè)率的提高。隨后,庇古進一步提出庇古效應,也可以稱作是實際貨幣余額效應。其認為,由于價格下降,會導致可感知的各種財富的實際總量會增加,財富收入比會提高,其實這也是家庭財富的一部分。這一結果會誘發(fā)居民降低儲蓄率,增加消費支出,刺激社會總體消費需求,增加國民收入水平。由于傳統(tǒng)的財富效應分析中,僅僅關注金銀貨幣等傳統(tǒng)家庭財富價值的變動,但經濟社會逐漸發(fā)展的過程中,財富形式不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金銀貨幣。開始出現(xiàn)了房地產、股票債券、基金等資產形式,因此社會財富形式也開始呈現(xiàn)多元化特征。結合本文的研究,房地產作為個人財富的一部分,會直接導致家庭財富效應的變動,進而會引起居民消費行為變化。當房價上漲,居民可感知的財富余額會增加,消費者感覺自身擁有的財富價值會增加,從而會激發(fā)消費者增加消費,提高消費支出。因此,房價波動會對居民產生財富效應,對居民消費產生刺激作用。(二)房價波動抑制消費增長的機制。傳統(tǒng)經濟理論對擠出效應的解釋在于,政府支出增加,會抬高商品價格,從而會擠出私人投資和消費。根據這一理論思路將其運用到房價波動研究中發(fā)現(xiàn),房價波動擠出效應是由于房價上漲導致居民負債增加,從而擠出居民消費和投資。從1998年房地產市場改革以來,加上國家政策推動,金融市場的泡沫化操作,房價呈現(xiàn)連續(xù)20多年猛漲的態(tài)勢。對那些投資者來說,房地產價格上漲為他們帶來了財富效應,會增加他們的財富總額,刺激其消費,產生消費刺激作用。而對于那些房屋剛性需求者來說,房價上漲會限制其獲得住房,并進一步抑制其消費行為。首先,城鎮(zhèn)化深入發(fā)展的過程中,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而要想獲得城市戶口,有一部分政策是需要與住宅掛鉤的。因此,對于想要獲得城市戶口的外來務工人員而言,他們是住宅的剛性需求者,為了實現(xiàn)擁有住房的目的,他們不得不減少消費,提高儲蓄率。其次,還有一部分租房者,由于房價上漲,會導致房地產市場供需緊張,由此抬高房租價格,也會擠壓居民消費支出。最后,房價上漲會引起社會恐慌,形成必須擁有一套住房的社會氛圍。尤其在婚姻市場,為結婚而買房成為標配,這又會增加為結婚而儲蓄,降低消費。綜合以上三點,房價波動會對消費產生抑制效應。模型設定與數據說明根據上文的理論機制分析,房價波動對居民消費存在刺激作用和抑制作用,借鑒石大千(2018)的實證模型,利用雙邊隨機前沿模型測算房價波動影響消費的雙邊效應,具體雙邊隨機前沿模型設定如下:其中,xit為一些影響居民消費的控制變量,這些控制變量包括財政支出水平、城市化、對外開放、基礎設施、金融發(fā)展和產業(yè)結構。δ為參數估計向量,i(xit)為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消費水平。i(xit)=λxit,λ為特征變量估計參數。復合殘差項ζit=ωit-μit+εit,εit為隨機誤差項。ωit表示房價波動對居民消費水平影響的刺激效應,為正效應,且ωit≥0;μit表示房價波動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抑制作用,為負效應,且μit≥0。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居民消費水平變量,核心解釋變量為房價波動變量,控制變量包括財政支出水平、城市化、對外開放、基礎設施、金融發(fā)展和產業(yè)結構。表1為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本文所使用數據為2003-2016年中國實證結果分析房價波動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存在正反兩種效應,為了測算這兩種效應的大小,并比較凈效應的大小,本文基于雙邊隨機前沿模型進行分析,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為了對兩種效應進行分解,首先估計了五個模型,然后從五個模型中選取一個最優(yōu)模型來進行效應分解。從表2結果可以看出,模型4的對數似然比值最大,因而選取模型4作為最后的分解模型。從模型4的估計結果來看,房價波動影響消費的正效應顯著為正,負效應顯著為負,表明房價波動的正負兩種效應均是顯著的?;谏鲜瞿P凸烙嫿Y果,本文基于模型的兩個殘差進行方差分解(見表3),結果表明,房價波動刺激消費的正效應系數為0.3426,房價波動抑制消費的負效應為0.8348,總體而言,房價波動的負效應超過了正效應。

為了便于比較,進一步測算了兩種效應影響消費的比重,發(fā)現(xiàn)刺激效應的影響比重明顯小于抑制效應的比重,也就是說,房價波動總體而言抑制了消費增長。在上述方差分解的基礎上,最終分解出房價波動影響居民消費的雙邊效應大小及其凈效應。表4結果表明,房價波動影響居民消費的刺激效應提高了居民消費19.03,而房價波動影響居民消費的抑制作用降低了居民消費29.26%,兩者凈效應大小為房價波動抑制了居民消費10.23%。通過對不同百分位數的估計表明,只有在90百分位數上的那些群體房價波動對居民消費才產生了刺激作用,而50百分位數以下的群體,房價波動對居民消費的作用總體以抑制作用為主。結論與建議本文通過理論分析房價波動影響居民消費的雙邊效應,基于2003-2016年中國283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利用雙邊隨機前沿模型實證分解了房價波動影響居民消費的雙邊效應。理論分析表明,房價會產生財富效應進而增加居民消費,具有正向作用,但另一方面,房價增長增加了居民生活成本,形成對居民消費的擠出效應。而最終兩者效應孰大孰小將由兩種效應的凈效應決定?;谶@一理論分析,不同于以往實證分析只能估計房價對消費的單方面影響的文獻,本文將兩種效應納入統(tǒng)一模型框架下,借助雙邊隨機前沿模型優(yōu)勢估算兩種效應的大小,實證結論表明,房價波動對居民消費同時存在刺激和抑制兩種效應,房價增長導致的財富效應可以增加居民消費19.03%,而房價增長擠出居民消費29.26%,房價的財富效應小于擠出效應,房價波動總體而言擠出效應占主導地位,抑制了10.23%的居民消費增長,對居民消費增長產生了不利影響?;谏鲜鼋Y論本文認為,繼續(xù)堅持中央“房子是用來住的”基本思想,保持房價平穩(wěn)發(fā)展,警惕房價過快增長。具體而言,一方面,避免一刀切政策,產生打壓剛需的負面效應。采取有針對性措施堅決遏制投資性房地產需求,保持房價穩(wěn)定。另一方面,需要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降低房價收入比過高的現(xiàn)實,逐漸提高居民收入可支配能力,降低房價波動的負面影響。從政策制定的角度而言,一是要采取更加積極的稅收政策,增加居民個人收入水平,真正藏富于民。只有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平抑房價過高帶來的負面沖擊。二是采取更加規(guī)范和穩(wěn)健的金融政策,防范金融體系風險。盡量控制金融資源向房地產等泡沫行業(yè)的投放,更多支持實體經濟企業(yè)。只有當實體經濟發(fā)展了,經濟增長的動力基礎才能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便彰顯活力。

查看全文

資本市場經濟波動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資本市場負財富效應的的原因;解決資本市場負財富效應的建議與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財富及財富創(chuàng)造一直都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命題之一、我國的制度不完善,存在缺陷、我國股市功能嚴重扭曲,從根本上限制了股市財富效應的發(fā)揮、我國的上市公司投資效率低下,破壞了財富效應發(fā)揮的前提、擴大股市規(guī)模,構建股市促進消費增長的基礎、利用證券市場推行“富民政策”、培養(yǎng)上市公司及機構投資者的信托責任、加強證券市場制度建設、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和運行質量、明確產業(yè)政策導向,有重點的扶持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等,具體請詳見。

財富及財富創(chuàng)造一直都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命題之一。財富的多少、變動以及對財富的期望都影響人們的行為,從而引起經濟的波動,這就是財富效應。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從世界經濟還是從國內經濟發(fā)展來看,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對于國民經濟的作用越來越凸現(xiàn),股市的長期繁榮或大幅下跌,對于國民經濟的整體影響越來越大。由于股市下跌對宏觀經濟的整體發(fā)展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遠遠大于股市上升時為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因此,國內外許多理論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都對股票市場負財富效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資本市場負財富效應的的原因。

(一)我國的制度不完善,存在缺陷。

股市健康發(fā)展所需制度背景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股東、投資者權益的法律和司法保護框架;二是司法的獨立性;三是新聞媒體作為一個制度機制是否可不受約束地發(fā)揮對上市公司、整個市場、整個經濟的監(jiān)督作用。這些東西合在一起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股市跟其經濟的發(fā)展是否能夠同步,在我國這些必要的制度都是不夠完善的。由于體系的不夠完善,導致我國股市的收益分配結構不合理,中小投資者并沒有獲得太大的收益。

(二)我國股市功能嚴重扭曲,從根本上限制了股市財富效應的發(fā)揮。

查看全文

資本市場財富負效應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資本市場負財富效應的的原因;解決資本市場負財富效應的建議與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的制度不完善,存在缺陷、我國股市功能嚴重扭曲,從根本上限制了股市財富效應的發(fā)揮、我國的上市公司投資效率低下,破壞了財富效應發(fā)揮的前提、擴大股市規(guī)模,構建股市促進消費增長的基礎、利用證券市場推行“富民政策”、培養(yǎng)上市公司及機構投資者的信托責任、加強證券市場制度建設、科學構建我國股市的穩(wěn)定機制,從輿論機制、技術手段、政策手段等方面入手、提高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和運行質量、明確產業(yè)政策導向,有重點的扶持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發(fā)展等,具體請詳見。

財富及財富創(chuàng)造一直都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命題之一。財富的多少、變動以及對財富的期望都影響人們的行為,從而引起經濟的波動,這就是財富效應。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從世界經濟還是從國內經濟發(fā)展來看,資本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對于國民經濟的作用越來越凸現(xiàn),股市的長期繁榮或大幅下跌,對于國民經濟的整體影響越來越大。由于股市下跌對宏觀經濟的整體發(fā)展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遠遠大于股市上升時為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因此,國內外許多理論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都對股票市場負財富效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資本市場負財富效應的的原因。

(一)我國的制度不完善,存在缺陷。

股市健康發(fā)展所需制度背景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股東、投資者權益的法律和司法保護框架;二是司法的獨立性;三是新聞媒體作為一個制度機制是否可不受約束地發(fā)揮對上市公司、整個市場、整個經濟的監(jiān)督作用。這些東西合在一起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股市跟其經濟的發(fā)展是否能夠同步,在我國這些必要的制度都是不夠完善的。由于體系的不夠完善,導致我國股市的收益分配結構不合理,中小投資者并沒有獲得太大的收益。

(二)我國股市功能嚴重扭曲,從根本上限制了股市財富效應的發(fā)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