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0 20:18: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一、財政轉移支付的內涵

我國現(xiàn)行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實行的分稅制財政體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由四種轉移支付的形式構成:一是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其核心是地區(qū)收支均衡模式,該辦法通過測算各地標準收入和標準支出,決定財政資金分配。二是稅收返還,返還額以1993年的稅收收入為基數逐年遞增,具體測算方法是,以1993年為基期年,對按照分稅制規(guī)定中央從地方凈上劃的收入總額(消費稅+75%的增值稅-中央下劃收入),如數返還地方;1994年以后,稅收返還在1993年基數上逐年遞增,遞增率按當年增值稅和消費稅平均增長率的30%確定。三是專項補助,主要用于特大自然災害救濟費以及不發(fā)達地區(qū)的發(fā)展資金等。四是原體制補助和上解,中央政府財政部對部分省、自治區(qū)實行定額補助,與此同時部分省市向中央按照一定的比例上解。

轉移支付的實質是一種補助,具有矯正均衡功能。在分稅制財政體制下,轉移支付在平衡各級政府財政能力、彌補地方政府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產品、優(yōu)化各地區(qū)資源配置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對鄉(xiāng)鎮(zhèn)政府而言,要完全擔負起鄉(xiāng)村公共產品供給的任務,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便如“雪中送炭”。要達到轉移支付制度促進地區(qū)間基本公共產品和基本設施建設均等化的基本目標,就要求對各地區(qū)的財政能力和財政需要之間的差距進行調整。

二、我國現(xiàn)行轉移支付的弊端

我國現(xiàn)行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仍是一種過渡性的制度,帶有較深的舊體制的烙印。在當前的轉移支付體系中,稅收返還占據最大的份額,但我國稅收返還計算方法不盡合理,稅收返還額的確定明顯是以承認各地區(qū)政府既得利益為特征的,采用的是基數法,這種基數法有利于調動高財政收入地區(qū)的積極性,但是卻固化了財政包干制下所形成的財力不均問題,容易導致“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馬太效應。按照這個返還標準,東部發(fā)達地區(qū)得到了較多的稅收返還,中西部不發(fā)達地區(qū)則返還較少,從而造成了地區(qū)間財力分配差距的擴大,轉移支付的平衡功能被削弱了,不發(fā)達地區(qū)從省級一定程度上將財政困難向下層層轉嫁,到鄉(xiāng)鎮(zhèn)一級則無法再轉嫁,只好成為改革后果的最終承受者。此外,現(xiàn)行轉移支付主要只體現(xiàn)在中央對省級政府的資金劃撥,省以下地方政府的相關制度幾乎沒有建立起來,這也使轉移支付制度在縮小政府間財力差距上的作用受到限制。從這兩個角度看,轉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造成我國鄉(xiāng)鎮(zhèn)財政困難的重要原因。

與分稅制改革前相比,均衡性轉移支付從無到有,比重不斷提高,顯示中央財政的均衡性調控能力不斷增強。但是,與公共產品均等化的基本目標相比,均衡性轉移支付的規(guī)范性程度和比重仍然偏低,從省以下地方基層財政來看,大多數還缺乏規(guī)范、透明的轉移支付辦法,相當一部分轉移支付是通過縱向單一的專項補助形式進行的,專項轉移支付比重較大。2000年全國縣級財政獲得的上級財政轉移支付1181億元中,專項轉移支付達566億元,占48%.雖然根據國際經驗,專項轉移支付對于實施中央政府特定政策目標、發(fā)揮中央財政宏觀調控作用、引導地方合理配置資源、推動地方經濟發(fā)展等方面,具有使用方向明確、見效快、便于監(jiān)督等特點。但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權劃分尚不明晰的情況下,影響了專項轉移支付應有功能的充分發(fā)揮。而補助量的多少沒有明確嚴格的事權界限和合理規(guī)范的測算標準為依據,撥款的隨意性隨時都在發(fā)生,最終導致一些縣鄉(xiāng)政府將過多的精力用于跑關系要錢方面,依賴補助過日子。而另一些地方縣鄉(xiāng)政府則由于轉移支付不公平,挖潛增收勤儉理財的積極性受到挫傷,從而使得縣鄉(xiāng)財政困難狀況不斷加劇。

查看全文

淺探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各國政府離不開所得課稅這一有力的宏觀調控手段。而研究所得課稅必須明確最基本理論前提———所得概念的涵義。我國所得課稅研究中關于所得涵義的界定較少且不成體系。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基礎上將所得定義為:一定時期內所有能代表其擁有者支付能力的從各種渠道獲得的各種形式的收益和財產。這一定義既有理論價值又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所得;所得課稅;流量所得;存量所得;潛在所得

Abstract:Withthe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governmentscannotdowithouttheincometaxeffectivemeansofmacroeconomiccontrol.Thestudyofassessmentmustbeclear---themostbasicpremiseofthetheoryderivedfromthemeaningoftheconcept.China''''sincometaxonthestudyofthemeaningofthedefinitionofincomeandlessfragmentation.Inthisarticlefromhomeandabroadonthebasisofresearchresultswillbeobtainedisdefinedas:acertainperiodoftimeonbehalfofallitsowner''''sabilitytopayfromavarietyofchannelstoobtainthevariousformsofincomeandproperty.Thedefinitionofboththeoreticalvalueand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income;incometax;flowofincome;proceedsofthestock;thepotentialproceeds

前言

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一個關乎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長遠發(fā)展的重大問題。所得課稅直接關系到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和納稅人相互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構建怎樣的所得課稅體系?所得課稅的深度如何確定及在納稅人個體和諸稅種間如何分配?等等,這些都是亟需我國稅收理論界及實踐工作者研究的課題。研究所得課稅離不開所得概念的界定,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前提。我國所得課稅研究中關于所得涵義的界定較少且不成規(guī)模和體系,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界定符合我國國情所得定義,既是理論上的必踐的必要。

查看全文

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各國政府離不開所得課稅這一有力的宏觀調控手段。而研究所得課稅必須明確最基本理論前提———所得概念的涵義。我國所得課稅研究中關于所得涵義的界定較少且不成體系。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基礎上將所得定義為:一定時期內所有能代表其擁有者支付能力的從各種渠道獲得的各種形式的收益和財產。這一定義既有理論價值又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所得;所得課稅;流量所得;存量所得;潛在所得

Abstract:Withthe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governmentscannotdowithouttheincometaxeffectivemeansofmacroeconomiccontrol.Thestudyofassessmentmustbeclear---themostbasicpremiseofthetheoryderivedfromthemeaningoftheconcept.China''''sincometaxonthestudyofthemeaningofthedefinitionofincomeandlessfragmentation.Inthisarticlefromhomeandabroadonthebasisofresearchresultswillbeobtainedisdefinedas:acertainperiodoftimeonbehalfofallitsowner''''sabilitytopayfromavarietyofchannelstoobtainthevariousformsofincomeandproperty.Thedefinitionofboththeoreticalvalueand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income;incometax;flowofincome;proceedsofthestock;thepotentialproceeds

前言

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一個關乎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長遠發(fā)展的重大問題。所得課稅直接關系到國家與納稅人之間和納稅人相互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構建怎樣的所得課稅體系?所得課稅的深度如何確定及在納稅人個體和諸稅種間如何分配?等等,這些都是亟需我國稅收理論界及實踐工作者研究的課題。研究所得課稅離不開所得概念的界定,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前提。我國所得課稅研究中關于所得涵義的界定較少且不成規(guī)模和體系,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界定符合我國國情所得定義,既是理論上的必踐的必要。

查看全文

對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法律思考

財政體制作為確定中央與地方政府間分配關系的基本制度,對政府職能的有效行使和政府運作效率有著深刻的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發(fā)展要求實行分稅制的財政體制。分稅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級政府間財政關系的承載體,它的基本內涵是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結合和兼顧利益關系的原則,在各級政府之間劃分支出范圍、收入范圍,并以轉移支付制度來協(xié)調政府間的收支往來關系。

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意義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不可分割的內在組成部分之一,是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間的財政分配關系、實現(xiàn)各地財力均衡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手段。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在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體制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轉移支付規(guī)模和結構的具體狀況,不僅體現(xiàn)著財權劃分和事權劃分的相互銜接,而且是上級政府政策意圖的貫徹方式。在財政集權的體制下,規(guī)范的政府間轉移制度是保證地方財政順利運行和平衡地區(qū)間財政收入能力和社會保障水平的唯一途徑。

我國目前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的問題

實行分稅制后,我國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由體制補助、稅收返還、專項補助和結算補助等多種形式構成,1995年之后又實行過渡期轉移支付辦法。我國目前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雖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著不規(guī)范、力度小和功能弱等缺陷。

轉移支付政策目標不明確,結構不合理。伴隨著財政管理體制的演變而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我國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在目標和定位上都受到了局限,除了出臺較晚的中央對地方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外,體制補助、稅收返還、專項補助和結算補助等五種形式都屬于非均等化財政轉移支付,基本上起不到均等化的作用,而且前者明顯偏低,而后者明顯偏高,形成了極不合理的結構。

查看全文

小議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再審視

內容摘要: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關系、實現(xiàn)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制度安排。由于受到1些因素影響,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仍存在1些問題,需要進1步研究并逐步加以規(guī)范。

關鍵詞:財政轉移支付稅收返還財力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

在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級政府之間所存在的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xiàn)各地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為主旨而實行的1種財政資金轉移或財政平衡制度。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物品與服務,不僅是現(xiàn)代國家主權在民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而且是國家政權及其財政合法性的基礎和來源。因此,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具有穩(wěn)定器的功能,是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關系、實現(xiàn)各地財力均衡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制度安排。

例如在2008年5月12日,我國4川汶川地區(qū)發(fā)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6月11日,財政部、民政部下?lián)転暮笾亟ㄑa助資金300億元。財政部、民政部等部門要求地震災區(qū)有關部門將中央財政補助資金與地方安排的救災資金和接收的社會捐贈資金統(tǒng)籌安排,做好倒損房屋農戶的住房重建工作,并對重災區(qū)給予重點安排。但在自然災害中,財政轉移支付運作中還存在1些問題。

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我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稅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1套由稅收返還、財力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3部分構成的、以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為主的且具有中國特色的轉移支付制度。近年來,隨著制度的不斷發(fā)展,轉移支付的功能得到進1步發(fā)揮。但是,由于受到1些因素影響,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仍存在1些問題,特別是轉移支付結構本身制約了制度的發(fā)展。

查看全文

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分析和創(chuàng)新思考

一、*市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基本情況

*市目前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于1994年分稅制改革時建立并在近幾年逐步得到完善的。財政體制改革時,湖北省在重新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的基礎上,相應調整了原有的財政包干體制下的轉移支付形式,建立了省政府對*市地方政府的稅收返還制度,初步形成了以稅收返還、專項補助等為主要內容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近幾年,為配合中央其他政策的實施,又相繼建立了諸如調整工資轉移支付、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多種形式的轉移支付。

(一)*市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運行情況

轉移支付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類,即財力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財力性轉移支付主要包括稅收返還、一般性轉移支付、調整工資轉移支付、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農業(yè)稅免征和取消農業(yè)特產稅轉移支付、緩解縣鄉(xiāng)財政困難轉移支付。

財政轉移支付項目表

性質

查看全文

區(qū)域發(fā)展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論文

內容提要:通過協(xié)調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為全國統(tǒng)一市場的最終形成掃除障礙,是“十一五”規(guī)劃要重點突破的領域。作為我國財政資金分配和財政平衡制度的轉移支付制度還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離公共財政的要求尚有一定距離。學習和借鑒國際通行的辦法,調整財政資源在我國縱向和橫向的不均衡,逐步實現(xiàn)公共服務支出基本均等化,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

關鍵詞:轉移支付制度;區(qū)域發(fā)展;科學發(fā)展觀

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在《經濟理論和不發(fā)達地區(qū)》一書中,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結構”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發(fā)展過程是一個不平衡的過程,如果聽其自然,由于“循環(huán)積累因果關系”的作用,將會出現(xiàn)富的更富、貧者更貧的“馬太效應”。政府不應消極地等待發(fā)達地區(qū)產生“擴散效應”來消除這種差別,而應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給予不發(fā)達地區(qū)一定的補助或刺激其經濟發(fā)展,以縮小差距。這種“特殊措施”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轉移支付①。剛剛結束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將協(xié)調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作為重點研究領域,認為要實現(xiàn)“五個統(tǒng)籌”,發(fā)揮財政的協(xié)調作用是關鍵一環(huán),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完善政府轉移支付制度。

一、我國現(xiàn)行轉移支付制度的弊端

我國現(xiàn)行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是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時建立起來的,雖然歷經多次演變,但至今仍沒有完全擺脫傳統(tǒng)體制下統(tǒng)收統(tǒng)支的形式,不足以阻止地區(qū)間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所以現(xiàn)存的各級政府間上繳下?lián)艿年P系算不上真正的轉移支付制度。總的來看,我國的轉移支付制度在以下兩個環(huán)節(jié)嚴重滯后。

(一)轉移支付制度的設計環(huán)節(jié)

查看全文

小議財政轉移支付法律制度

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于加強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合理安排各階層居民收入的再分配、加大對中西部地區(qū)和民族地區(qū)的財政支持,保證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安定具有重要作用。

一、現(xiàn)行的政府間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現(xiàn)狀

財政轉移支付法是指調整在財政轉移支付過程中發(fā)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是財政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廣義上理解的轉移支付法包括政府對居民的轉移支付制度和政府間的轉移支付制度。

目前,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一般是指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政府間轉移支付,它是指各級政府之間財政資金的相互轉移或財政資金在各級政府之間的再分配。這種轉移支付形式一般有三種:一是中央政府將其預算收入的一部分向下轉移給地方政府;二是地方政符將其預算收入的一部分向上轉移給中央政府;三是同級政府之間一部分預算收入的相互轉移。凡是相鄰兩級政府間的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財力轉移是狹義上理解的轉移支付。在我國,從1994年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基礎上確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一種從狹義上理解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從形式上看財政轉移支付法,是指財政轉移支付法律規(guī)范借以表現(xiàn)的外在形式,它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財政轉移支付法,泛指凡規(guī)定有關財政轉移支付出方面內容的法律、法規(guī)、自治條例、規(guī)章等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的總稱。狹義上的財政轉移支付法,專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以《財政轉移支付法》冠名的單行法律。在我國尚未制定專門的《財政轉移支付法》,有關財政轉移支付方面內容的法律規(guī)范散見于相關法規(guī)與規(guī)章之中。

財政轉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內容一般包括:(1)轉移支付的目標和原則。(2)轉移支付的形式:目前轉移支付的形式包括:社會保障支出和財政補貼支出,如定額補助,專項補助,結算補助,稅收返還及其他補助形式。(3)轉移支付的資金來源、核算標準、分配方法、支付規(guī)模和程序。(4)轉移支付的管理和分配機構。(5)轉移支付的監(jiān)督及法律責任。

查看全文

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意義論文

財政體制作為確定中央與地方政府間分配關系的基本制度,對政府職能的有效行使和政府運作效率有著深刻的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發(fā)展要求實行分稅制的財政體制。分稅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級政府間財政關系的承載體,它的基本內涵是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結合和兼顧利益關系的原則,在各級政府之間劃分支出范圍、收入范圍,并以轉移支付制度來協(xié)調政府間的收支往來關系。

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意義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不可分割的內在組成部分之一,是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間的財政分配關系、實現(xiàn)各地財力均衡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手段。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在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體制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轉移支付規(guī)模和結構的具體狀況,不僅體現(xiàn)著財權劃分和事權劃分的相互銜接,而且是上級政府政策意圖的貫徹方式。在財政集權的體制下,規(guī)范的政府間轉移制度是保證地方財政順利運行和平衡地區(qū)間財政收入能力和社會保障水平的唯一途徑。

我國目前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的問題

實行分稅制后,我國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由體制補助、稅收返還、專項補助和結算補助等多種形式構成,1995年之后又實行過渡期轉移支付辦法。我國目前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雖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著不規(guī)范、力度小和功能弱等缺陷。

轉移支付政策目標不明確,結構不合理。伴隨著財政管理體制的演變而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我國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在目標和定位上都受到了局限,除了出臺較晚的中央對地方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外,體制補助、稅收返還、專項補助和結算補助等五種形式都屬于非均等化財政轉移支付,基本上起不到均等化的作用,而且前者明顯偏低,而后者明顯偏高,形成了極不合理的結構。

查看全文

有關財政支付制度的審查

內容摘要: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關系、實現(xiàn)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制度安排。由于受到1些因素影響,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仍存在1些問題,需要進1步研究并逐步加以規(guī)范。

關鍵詞:財政轉移支付稅收返還財力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

在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級政府之間所存在的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xiàn)各地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為主旨而實行的1種財政資金轉移或財政平衡制度。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物品與服務,不僅是現(xiàn)代國家主權在民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而且是國家政權及其財政合法性的基礎和來源。因此,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具有穩(wěn)定器的功能,是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關系、實現(xiàn)各地財力均衡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制度安排。

例如在2008年5月12日,我國4川汶川地區(qū)發(fā)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6月11日,財政部、民政部下?lián)転暮笾亟ㄑa助資金300億元。財政部、民政部等部門要求地震災區(qū)有關部門將中央財政補助資金與地方安排的救災資金和接收的社會捐贈資金統(tǒng)籌安排,做好倒損房屋農戶的住房重建工作,并對重災區(qū)給予重點安排。但在自然災害中,財政轉移支付運作中還存在1些問題。

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我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稅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1套由稅收返還、財力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3部分構成的、以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為主的且具有中國特色的轉移支付制度。近年來,隨著制度的不斷發(fā)展,轉移支付的功能得到進1步發(fā)揮。但是,由于受到1些因素影響,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仍存在1些問題,特別是轉移支付結構本身制約了制度的發(fā)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