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09:08: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柴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醫內科柴胡疏肝散運用思索
生活壓力給人們的影響,導致人們所患疾病與心理有著關聯,在代謝類疾病和內分泌疾病的表現中,更為突出,患者多伴隨著肝郁氣滯癥狀,而柴胡疏肝散在治療肝氣郁滯證具有顯著的療效,也是較為常見臨床方法。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9年~2011年,我院內科共接收患者659例,其中有肝郁氣滯癥狀的患者428例。
1.2治療方法
1.2.1胃十二指腸潰瘍
柴胡疏肝散治療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膽汁反流性胃炎;柴胡疏肝散;療效觀察
【論文摘要】目的觀察柴胡疏肝散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我院近年來治療的膽汁反流性胃炎(BRG)患者6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1例和對照組31例,治療組采用辨證原則,根據不同癥狀給予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1劑/d,水煎2次,混勻,分早晚2次溫服;對照組口服硫糖鋁片,1g/次,4次/d,飯前1h及睡前空腹嚼碎服用;奧美拉唑膠囊,20mg/次,2次/d,飯前0.5h服;嗎叮啉片,每次10mg,3次/d。兩組療程均為4周,療程結束后復查胃鏡。結果治療組治愈率(61.3%)、總有效率(96.8%)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柴胡疏肝散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療效顯著,且用藥安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膽汁反流性胃炎(BRG)也稱堿性返流性胃炎,系指由于膽汁返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嘔吐膽汁、腹脹、體質量減輕等一系列表現的綜合征,為臨床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多因原發或繼發性幽門功能紊亂或胃切除術后引起膽汁和堿性腸液倒流入胃所致。近年來我們采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05年4月至2007年7月治療的膽汁反流性胃炎(BRG)患者6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齡18~65歲,平均41.8歲,病程3個月~11年;對照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齡20~66歲,平均42.4歲,病程5個月~10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上腹部灼熱、脹痛、惡心、嘔吐、噯氣、口苦、嘈雜似饑、納呆、不為堿性藥物所緩解等癥狀;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象弦滑。胃鏡下可見不同程度的胃黏膜粗糙,并呈彌漫性充血、水腫、糜爛,有黃色黏液附著,可見有膽汁自幽門反流入胃,并排除占位性病變。組織學改變有比較特征性的病理變化,活檢證實為慢性胃黏膜炎性改變。
1.2治療方法辨證:肝氣犯胃。治療原則:疏肝理氣,治療組應用柴胡疏肝散治療,方藥組成:柴胡15g、郁金20g、枳殼15g、陳皮15g,白芍15g、黃芩12g、大黃(后下)6g、檳榔12g,半夏12g、生姜9g、甘草9g。處方加減變化情況:口苦明顯者,加丹皮15g,吳茱萸3g,山梔12g,;反酸明顯者酌情加重梔子量;胃脘悶脹癥狀突出者加枳實10g、厚樸12g;伴有胸骨后疼痛者酌加臺烏10g、小茴香6g、赤芍藥15g;便血者加側柏炭15g、地榆15g、炮姜炭15g;嘔惡重,加旋覆花(另包)15g,代赫石(先煎)30g。1劑/d,水煎2次,混勻,分早晚2次溫服;對照組口服硫糖鋁片,一次1g,4次/d,飯前1h及睡前空腹嚼碎服用;奧美拉唑膠囊,每次20mg,2次/d,飯前0.5h服;嗎叮啉片,每次10mg,3次/d。兩組療程均為4周,療程結束后復查胃鏡。
張仲景運用小柴胡湯探究論文
1異病同治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傷寒論》101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379條)。小柴胡湯的治療主癥是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但是臨床證候常見錯綜復雜,典型的小柴胡湯證候不多,因此,張仲景認為臨床上只要見到一部分主證,即可使用小柴胡湯治療。如少陽邪熱迫胃,導致膽胃氣逆以致嘔吐、發熱癥狀,故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少陽之邪得解,則熱除嘔止。張仲景在其著作中反復強調,根據患者病證,認真分析病因病機及病邪所在,若符合少陽病證,即可以小柴胡湯治療,而非一病一方。
1.1黃疸病“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金匱要略·黃疸病21條》。黃疸乃脾胃濕熱溢于血脈,行于肌膚所成,其治療常用清利濕熱的茵陳五苓散。但是,在黃疸病過程中,常有肝邪犯胃侮脾所致腹痛、嘔吐,可與小柴胡湯疏肝和胃。
1.2大便異常“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傷寒論》229條)“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傷寒論》230條)。
以上兩條均為陽明少陽同病,以少陽為主的證治。陽明病主見潮熱、大便硬結,但是上兩條分別見潮熱無腑實、腑實無潮熱,沒有完全具備陽明腑實病的條件,所以不能用承氣湯攻下。“胸脅滿不去,舌上白苔”是體現少陽證未解,病邪雖入里,但舌苔不是黃燥,未致大熱,更見嘔逆,說明證候仍以少陽為主,當從少陽論治,亦體現了先表后里的治療原則,可與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宣展樞機,使上焦氣機得以宣通,胸脅硬滿可去,津液得下,則大便自調,胃氣和降,則嘔逆可除,若三焦通暢,氣機無阻,自可周身濈然汗出而解。
1.3產后郁冒病“產婦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小柴胡湯主之”《金匱要略·產后病2條》。產婦郁冒病,除頭暈眼花、郁悶不舒的主癥外,還表現有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堅,但頭汗出等癥。郁冒雖有外感因素影響,但主要是與產婦亡血陰虛有關。產后血虛,血虛則導致陰虛,陰虛則陽氣偏盛,偏盛之陽上逆,胃失其和降,津液下虧,腸道失潤,故見嘔不能食、大便堅的癥狀。治用小柴胡湯扶正達邪,和利樞機,使陰陽相和,則郁冒病諸癥自解,正如《金匱要略心典》所說:“邪氣不可不散,而正虛不可不顧,惟此法能解散客邪而和利陰陽耳”。
柴胡有效成分提取分析論文
1儀器與試藥
1.1儀器
島津LC-20A高效液相分析儀(SPD-20A紫外檢測器);752紫外分光光度計(上海精密儀器科技有限公司);RE52-86A旋轉蒸發器(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METTLERAE240電子分析天平(瑞士)。
1.2試藥柴胡藥材購于河南省藥材公司,經本院陳隨清教授鑒定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chinenseDC.的干燥根;柴胡皂苷a對照品自制,經峰面積歸一化法測定含量為:99.91%;乙腈為色譜純;水為雙重蒸餾水;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2方法
2.1單因素實驗
高海拔地區柴胡種植技術探討
摘要:柴胡不僅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保肝作用非常突出,另外還能抗菌消炎、止咳,市場需求量較大,在我國多個省區均有分布。但是隨著野生柴胡采挖量的不斷增長,野生品種數量出現嚴重下降,人工栽培數量有限,導致市場上供需矛盾越發突出。結合卓尼耕地及自然生態環境狀況,探索出一種柴胡種植模式。
關鍵詞:高海拔地區;柴胡種植;技術
柴胡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品種,市場需求量大,主要是以干燥根莖入藥。由于存在不同性狀,有南北柴胡之分,采收時間為春季和秋季。北柴胡長約13cm,粗0.5cm,總體呈現圓錐型,質地較為堅硬,有很大的韌性。南柴胡相較于北柴胡,形狀上呈現圓錐特點,在顏色上主要為棕色、紅棕色,質地相對較軟,韌性不強,易發生折斷。卓尼柴胡莖直立,高40~90cm,上部彎曲多分枝,單葉互生,狹披針形,基生葉和下部葉有長柄,有明顯的平行脈,花小、黃色,形成項生或腋生的復傘形花序。果實為長圓形的雙懸果,具棱脊,熟后褐色。花期7月—9月,果期8月—10月。根直立,有不規則的側根,外皮紅褐色。卓尼柴胡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其中揮發油、脂肪酸和多糖含量相對較高,有促進免疫、抗肝損傷、抗輻射損傷、抗炎、解熱等功效。卓尼縣柴胡為北柴胡,分布于卓尼縣藏巴哇鎮、洮硯鎮、納浪鎮、木耳鎮、柳林鎮、喀爾欽鎮、扎古錄鎮、阿子灘鎮、完冒鎮、申藏鎮、恰蓋鄉、刀告鄉、勺哇鄉、康多鄉共14個鄉鎮93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02°40′~104°02′,北緯34°10′~35°10′,年種植面積為2667hm2,年產量0.4×104t。
1卓尼縣生態環境
卓尼縣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屬高寒陰濕地區,海拔在2000~4920m,氣候寒冷濕潤,年平均氣溫4.6℃,年均降水量580mm,年日照總時數2187h,無霜期在50~148d。境內大部分地區被森林覆蓋,水資源豐富,大氣質量好。
2柴胡選種留種及種子的處理
北柴胡莖葉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對中藥北柴胡莖葉的化學成分進行分離和鑒定。方法用色譜法和波譜解析方法對北柴胡莖葉的化學成分進行分離和結構鑒定。結果共得到7個化合物:香草酸①、水楊酸②、咖啡酸乙酯③、原兒茶酸④、柴胡色原酮酸⑤、山萘酚⑥、蘆丁⑦。結論化合物②③④為柴胡屬植物中首次分離得到。
【關鍵詞】北柴胡化學成分結構鑒定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theaerialpartofBupleurumchinenseDC..MethodsDriedaerialpartsofBupleurumchinenseDC.wereextractedwithEtOHandtheirchemicalconstituentswereisolatedandstructureswereconfirmedby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andspectralanalysis.ResultsSevencompoundswereobtainedandidentifiedasvanillicacid①,salicylicacid②,ethylcaffeate③,protocaechuicacid④,saikochromonicacid⑤,kaempferol⑥andrutin⑦.ConclusionCompound②③④wereobtainedfromgenusBupleurumforthefirsttime.
Keywords:BupleurumchinenseDC.;Chemicalconstituent;Structureidentification
柴胡為傘形科(Umbelliferae)柴胡屬Bupleurum植物。具疏散退熱,舒肝升陽之功效,主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及子宮脫垂等證。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柴胡具有解熱、鎮痛、鎮靜、抗炎、增強免疫、保肝利膽、抗菌、抗病毒及抗腫瘤等作用。《中國藥典》(2005年版)收載北柴胡BupleurumchineseDC.和狹葉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的干燥根為藥用柴胡來源。作者對北柴胡莖葉的化學成分進行了提取、分離和結構鑒定,從其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了7個化合物,并通過理化性質分析和波譜解析等手段確定了它們的結構為香草酸(vanillicacid,1)、水楊酸(salicylicacid,2)、咖啡酸乙酯(ethylcaffeate,3)、原兒茶酸(protocaechuicacid,4)、柴胡色原酮酸(saikochromonicacid,5)、山萘酚(kaempferol,6)、蘆丁(rutin,7)。其中化合物2,3,4為首次從柴胡屬植物中分離得到。
1儀器與試藥
北柴胡莖葉化學成分探究論文
【摘要】目的對中藥北柴胡莖葉的化學成分進行分離和鑒定。方法用色譜法和波譜解析方法對北柴胡莖葉的化學成分進行分離和結構鑒定。結果共得到7個化合物:香草酸①、水楊酸②、咖啡酸乙酯③、原兒茶酸④、柴胡色原酮酸⑤、山萘酚⑥、蘆丁⑦。結論化合物②③④為柴胡屬植物中首次分離得到。
【關鍵詞】北柴胡化學成分結構鑒定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theaerialpartofBupleurumchinenseDC..MethodsDriedaerialpartsofBupleurumchinenseDC.wereextractedwithEtOHandtheirchemicalconstituentswereisolatedandstructureswereconfirmedby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andspectralanalysis.ResultsSevencompoundswereobtainedandidentifiedasvanillicacid①,salicylicacid②,ethylcaffeate③,protocaechuicacid④,saikochromonicacid⑤,kaempferol⑥andrutin⑦.ConclusionCompound②③④wereobtainedfromgenusBupleurumforthefirsttime.
Keywords:BupleurumchinenseDC.;Chemicalconstituent;Structureidentification
柴胡為傘形科(Umbelliferae)柴胡屬Bupleurum植物。具疏散退熱,舒肝升陽之功效,主治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及子宮脫垂等證。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柴胡具有解熱、鎮痛、鎮靜、抗炎、增強免疫、保肝利膽、抗菌、抗病毒及抗腫瘤等作用。《中國藥典》(2005年版)收載北柴胡BupleurumchineseDC.和狹葉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的干燥根為藥用柴胡來源。作者對北柴胡莖葉的化學成分進行了提取、分離和結構鑒定,從其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得到了7個化合物,并通過理化性質分析和波譜解析等手段確定了它們的結構為香草酸(vanillicacid,1)、水楊酸(salicylicacid,2)、咖啡酸乙酯(ethylcaffeate,3)、原兒茶酸(protocaechuicacid,4)、柴胡色原酮酸(saikochromonicacid,5)、山萘酚(kaempferol,6)、蘆丁(rutin,7)。其中化合物2,3,4為首次從柴胡屬植物中分離得到。
1儀器與試藥
北柴胡莖葉化學成分試析論文
1儀器與試藥
核磁共振光譜用BrukerAV-300、AV-500型核磁共振光譜儀測定(TMS內標);紅外光譜用ShimadzuIR-435型紅外分光光度計測定(KBr壓片);熔點用X4型數字顯示顯微熔點測定儀(未校正)測定;ESI-MS在Agilent1100LC/MSDSL上測定;LABCONCO(freezedrysystem/LYPHLOCK4.5)冷凍干燥儀。化合物純度由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譜儀檢測。柱色譜材料為D101型大孔吸附樹脂、聚酰胺(100~200目)、硅膠(200~300目)、RP-C18(YMC;12μm)及SephadexLH-20(AmershamBiosciences),柱色譜試劑均為分析純,高效液相色譜試劑均為色譜純。
2方法與結果
2.1提取與分離北柴胡干燥莖葉15kg,粉碎后用80%乙醇冷浸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減壓濃縮至無醇味,得總浸膏。總浸膏用正丁醇萃取,減壓濃縮后得正丁醇部浸膏320g,水溶解后上大孔吸附樹脂換水洗脫后,分別用不同體積分數的95%乙醇梯度(φ=20%,30%,50%,70%)洗脫,20%乙醇洗脫得流分Ⅰ,30%乙醇洗脫得流分Ⅱ,50%乙醇洗脫得流分Ⅲ,70%乙醇洗脫得流分Ⅳ。流分Ⅰ經硅膠干柱色譜,以氯仿-甲醇-水(體積比為4∶1∶0.5)洗脫得15個組分(Fr.1~Fr.15),其中,Fr.3經SephadexLH-20,甲醇洗脫得化合物1(15mg);Fr.5經RP-C18反相柱色譜,水-甲醇(1∶1)洗脫得化合物2(12mg);Fr.7-12經RP-C18反相柱色譜,水-甲醇(9∶1)洗脫得化合物5(6mg)。流分Ⅱ經硅膠干柱色譜,氯仿-甲醇溶劑系統(7∶3)洗脫得化合物4(7mg)。流分Ⅲ經硅膠干柱色譜,石油醚-醋酸乙酯溶劑系統(體積比100∶0,90∶10,80∶20…)梯度洗脫,得20流分,流分10經反相柱色譜,水-甲醇(體積比3∶7)洗脫得化合物3(0.6g)。流分Ⅳ經聚酰胺色譜柱不同體積分數乙醇梯度洗脫,得化合物6(0.5g)和7(3.0g)。
2.2結構鑒定
2.2.1化合物1無色針晶(醋酸乙酯),mp210~212℃,溴甲酚綠顯色反應陽性(示存在羧基),三氯化鐵-鐵氰化鉀反應陽性(示有酚羥基存在),1HNMR(300MHz,DMSO-d6):δ12.46(1H,brs,-COOH),9.81(1H,brs,ArOH),7.43(1H,d,J=2.0Hz,H-2),7.45(1H,dd,J=8.7,2.0Hz,H-6),6.84(1H,d,J=8.7Hz,H-5),3.81(3H,s,OCH3)。NOESY譜中,3.81(3H,s,OCH3)與7.43(1H,d,J=2.0Hz,H-2)有NOE效應。經與文獻[1]對照,確定化合物1為香草酸。
運用六經辨證治療病毒思考
【摘要】分析六經辨證在病毒肺炎治療中的運用策略。通過臨床癥狀分析、方劑用藥總結及治療方案歸納,認為疫病辨證多可歸于六經,防治所用方劑亦符合經方方證相應原則,可運用六經辨證方法辨治病毒肺炎。并舉驗案1則。
【關鍵詞】病毒肺炎;病毒;疫病;中醫藥療法;六經辨證;經方
病毒肺炎(簡稱“肺炎”)屬于中醫學疫病范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病位在肺或肺脾。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及中醫藥管理局在內的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及社會學術團體、行業組織協會了超過20個肺炎中醫防治和診療方案,其中除分期、證型劃分、指導方劑外,各地也非常注重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及人群體質特點進行辨證論治[1⁃2]。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沈陽市首批肺炎確診病例收治單位,同時對口支援湖北襄陽地區,負責當地肺炎確診患者的遠程會診工作。通過臨床對比發現,此次肺炎疫情兩地雖感受同一疫毒,但證候特點卻表現各異。一方面是地域因素,遼寧地處北方,寒冷干燥[3],而湖北處于長江中游,洞庭以北,氣候濕冷,地域氣候差異造成證候不同;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患者體質不同,感受疫戾之氣后所表現的病理反應各異。因此,我們在實踐中主要以患者的癥狀特點為基礎,綜合分析病因、疫情傳變規律,充分把握病機實質,化繁為簡,采用六經辨證方法治療肺炎,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將有關體會總結如下。
1疫病多流行,辨證歸六經
肺炎屬于中醫學疫病范疇,并同屬于廣義“傷寒”范圍[4]。其疫者,著眼于“發病急驟、傳染性強、一氣一病”的流行特點;而傷寒歸屬,在于人體感受邪氣后疾病的病位病性及傳變規律仍未出六經范圍。疫為防治原則所設,傷寒為辨證施治所立,二者互為補充,各司其職,相互結合,對于肺炎的防治大有裨益。六經辨證長于外感疾病的辨證論治,從感邪途徑分析,肺炎無疑是外感疾病的一種,因此其正邪斗爭的臨床反應、消長盛衰,符合六經辨證的證候特點,無出其外。通過實際臨床觀察,我們發現肺炎患者多表現為發熱、咳嗽、乏力,部分患者表現為干咳無痰、咽部不適、肌肉酸痛,而極少數患者有惡寒、鼻塞、流涕。依據六經辨證實質,太陽病以惡寒、發熱、身痛、流涕、脈浮為主要表現,此疫大多數患者并無上述癥狀,故太陽病者較少,因此,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以及包括銀翹散、桑菊飲在內以汗法解表為主的方劑均鮮有應用機會[5⁃6]。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指南中亦未提及上述經典解表方劑,此也顯現了疫病特點,即病情重于常見外感,易于傳變入里。根據患者多以發熱不惡寒、咳嗽、咽痛等特點,結合《傷寒論》相關條文(如第96條、第182條等),肺炎多屬于陽明病、少陽病,或者太陽陽明合病,或太陽少陽合病。少陽病的病機實質,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陽證,其病理基礎為“血弱氣盡腠里開”,病邪突破了表證,到達了半表半里,表現為“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一系列癥狀,其與發生頻率較高的“干咳咽痛”“食欲差”等癥相呼應,臨床可辨為少陽病。陽明病的病機實質,是病位在里的陽證,即里實熱證。正邪交爭于里,表現為“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與肺炎的常見癥狀“發熱且不惡寒”相對應。作為呼吸系統的傳染性疾病,肺炎的咳嗽、喘息等肺系癥狀始終處于病證判定的核心位置,此便明確了其邪熱壅肺、宣降失司的核心病機。結合之前的陽明病、少陽病,形成了肺炎以太陽少陽合病、太陽陽明合病為主的總體證候特點。另外,痰飲作為病理產物和致病因素,幾乎貫穿了肺炎的全過程,患者表現為身重困倦、大便不爽、苔膩脈滑等,在六經辨證時需作為重要的兼加因素考慮在內,通過藥味的增減或合用其他方劑,完善整體治療方案。我們臨床治療的1例確診患者,其癥表現為發熱、咽痛、目眩、口苦、干咳、納呆、舌苔黃。根據《傷寒論》相應條文(如第263條、第182條)進行六經辨證:患者無惡寒發熱并見,無肢體疼痛;除外表證,主要表現為口苦、咽干、不思飲食的少陽病,即半表半里陽證,加之發熱、煩渴及苔黃等陽明病,故辨為少陽陽明合病。進一步辨方證:少陽陽明合病涉及諸多方劑,如大柴胡湯、小柴胡加芒硝湯、柴胡去夏加瓜蔞湯等,而與癥狀相應者當屬小柴胡湯;在陽明病方面,患者既無里實的大黃芒硝證,亦無心火亢盛的瀉心湯證,而表現為里熱熾盛的白虎湯證,故選用小柴胡湯加石膏。方證相應,本例患者用藥后即獲良效(后附病案詳解)。此外,還有一些患者表現為低熱,伴有乏力、食欲不佳及腹瀉等癥。依六經辨證,低熱屬太陽中風證,加之患者里虛,故出現上述諸癥,符合太陽太陰合病,很多輕型、普通型和恢復期患者多見上述證候。六經辨證及辨方證是對病機的準確識別,最終落腳于對方劑的選擇。正如經方大家胡希恕[7]所言:“辨六經,析八綱,再辨方證,此即中醫辨證施治的方法體系……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亦即辨證的尖端。”
2組方各千秋,六經參機變
高泌乳素血癥治療分析論文
1西醫學認識
1.1病因病理PRL是由腦垂體前葉泌乳素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類激素,其分泌受到下丘腦的雙重調節。正常情況下,下丘腦對PRL的分泌起抑制作用,多巴胺是主要的生理性PRL抑制素,而下丘腦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5-羥色胺(5-HT)等則可刺激垂體分泌PRL[1]。當下丘腦多巴胺活性下降時,其抑制PRL分泌功能被解除,PRL即過度分泌,直接導致本病的發生。
血清泌乳素升高可有多種病因和影響因素:①生理性:如運動后、妊娠、產后、哺乳、夜間睡眠、應激狀態及月經周期中的分泌期等。②藥物性:如應用氯丙嗪、滅吐靈、嗎丁啉、甲氰咪胍及口服避孕藥等。③病理性:如下丘腦—垂體柄病變、垂體腫瘤、炎癥、嚴重肝病、腎功能不全及其他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綜合征(PCOS)等。④特發性高泌乳素血癥(即功能性高泌乳素血癥):由非器質性因素引起的下丘腦、垂體功能紊亂[2]。其中垂體腫瘤,特別是垂體泌乳素瘤是引起高泌乳素血癥的常見原因。傅佳峰[3]在對垂體泌乳素腺瘤的研究中提出,一般情況下PRL值越高(>100ng/ml),提示有垂體泌乳素瘤的可能性越大,但要特別注意一些大型無功能垂體腫瘤由于壓迫垂體柄,阻斷多巴胺通路,減弱了對PRL分泌的抑制,也會出現本病,但血PRL多小于100ng/ml,以資鑒別。另外,就診患者中,診斷為功能性高泌乳素血癥的亦不占少數,現認為與患者的情緒狀態、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等非特異性因素有關。
1.2與臨床表現的聯系PRL的主要作用是促進乳腺發育生長,引起并維持泌乳,故非生理因素導致的高泌乳素血癥患者多有泌乳,可伴有乳脹。PRL還通過中樞及卵巢兩條途徑對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產生影響。高水平PRL可通過短路反射刺激下丘腦分泌多巴胺增高,影響雌激素對LH的正反饋調節,抑制下丘腦促性腺激素的合成與釋放,LH分泌下降,從而降低了卵巢對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抑制了卵泡的發育和成熟,使機體不能形成排卵前的雌激素高峰和LH峰,并直接抑制卵巢合成雌二醇和孕酮,并可以干擾受精和胚胎發育,導致不排卵,出現月經失調、閉經、不孕、習慣性流產等[4]。男性因垂體泌乳素瘤導致的高泌乳素血癥可在周圍靶組織抑制睪酮轉化為二氫睪酮,導致陰莖勃起障礙,表現為性欲減退和陽痿[5]。但檢驗指標和臨床表現并非嚴格統一。林紅等[6]對801例高泌乳素血癥患者分析后發現,高泌乳素血癥患者可伴溢乳癥狀,但也可無癥狀;而有溢乳的患者其血PRL水平也不一定升高,建議對月經紊亂或閉經溢乳患者,尤其是對雙側乳房溢乳患者應做常規PRL檢測,以排除高泌乳素血癥,應根據患者所屬的年齡段密切注意高泌乳素血癥和垂體腺瘤患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2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婦女的月經,胎孕,乳汁都是臟腑氣血化生作用的表現。在女性乳頭屬肝,乳房屬胃,與乳汁的產生和分泌密切相關,任、督、沖一源而三歧,皆與胞宮相系,與月經、孕育息息相關。脾生血,腎精化血,肝藏血,而女子以血為本,另肝氣疏泄有度,命門少火生氣,氣血充足,經脈通暢,應時下注胞宮則為月經,哺乳期充于乳房則為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