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競爭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16:48: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產品競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產品競爭與債務選擇思索
一、文獻回顧
B&L(1986)[1](956-970)有限責任模型存在很多未竟領域,后續研究逐步拓展其假設,從區分不確定性類型、競爭類型及破產成本等視角進行擴展研究,產生很多新穎結論,代表人物有B&L(1988)、Campos(1995)、Showalter(1995)等。但這些研究的絕大多數模型均拘泥于外生性標準債務合約和一期雙寡頭壟斷的對稱信息靜態分析模式,只有少數研究(Maksimovic,1988;Glazer,1994;Spagnolo,2000等)關注了多期動態或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情形(Wanzenried,2003)。然而,當我們將合約設計本身作為一個內生戰略變量考慮時,Maksimovic(1988)等人的結論將發生根本變化。
[2](387-407)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將面臨產品競爭機會的非合作博弈問題,此時,一個企業的最優產品戰略依賴于其競爭對手的產出選擇。非對稱信息原理在產業組織理論中的應用發展推動了以更為貼切的非對稱信息動態博弈假設來模擬企業間競爭過程的研究走向深入。以Poitevin(1989)[3](26-40)、Bolton&ScharfstEin(1990)[4](93-106)等為代表的開創性文獻開始關注非標準合約和信息分布差異下的負債融資與產品市場競爭研究。其后續研究如Faure-Grimaud(2000)[5](1823-1840)、Wanzenried(2003)[6](171-200)等日益將視角擴展到傳統研究均忽略的非對稱信息、內生合約、變動成本、融資約束及制度背景等綜合因素影響之下的融資選擇問題。
Faure-Grimaud(2000)關于公司杠桿與產出市場戰略互動關系的性質與狀態的理論模型認為,[5]債務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對企業融資決策與產品市場戰略互動具有關鍵性影響。Povel&Raith(2004)則認為[7](917-949)變動生產成本是密切關聯企業借貸水平與產出投資動機的關鍵變量;相對于融資約束企業,非約束競爭對手之所以具有較高市場業績并非因掠奪所致,而是因其成本優勢。Wanzenried(2003)[6]基于非標準合約的理論模型考察了特定供需條件下企業產出市場與資本結構的互動關系,認為企業財務決策顯著依賴于其特定產品市場特性(如產品替代性、需求波動等),債務的戰略運用是影響融資決策的支配因素。但與早期基于需求波動視角的研究存在同樣缺陷,Wanzenried(2003)仍未考慮非對稱信息動態博弈以及由此產生的激勵約束問題,且上述模型均未得到實證檢驗。
沿著相似路徑,Campello(2006)[8](135-172)基于信息分布理論的簡單債務合約戰略承諾分析模型研究了非對稱信息序貫博弈的情形。理論和實證顯示:債務融資與企業產出市場戰略呈非單調“U”型關系,即存在最優負債水平,只有超過該水平的債務增量才會有損企業業績;債務融資對產品市場競爭的推動和抑制效應并存。其縱深檢驗還發現:若債務超過行業均值,處于高集中度行業的領導企業并不能通過增加杠桿擴大其銷售份額,而此時低杠桿競爭對手則表現出一個顯著為正的“負債-業績”關系。
二、基本模型
中國農產品貿易競爭力分析
一、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現狀
(一)農產品貿易迅速增長,結構穩定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農產品貿易增長迅速。農產品的進口與出口貿易額大幅增長。中國農產品的出口額從2005年的28711百萬美元增長到了2012年的66175百萬美元,占世界比重也從3.37%增長到了3.99%。而中國的農產品進口貿易額增幅更大,從45189百萬美元增長到了156823百萬美元,占世界比重從5.03%增長到了8.99%。盡管在2008、2009年進出口貿易額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有所下降,但中國農產品貿易所占份額呈上升趨勢,說明我國的農產品貿易發展形勢良好。中國出口農產品主要集中在幾種農產品上,結構較為穩定。從中國主要出口的農產品種類來看,采集1996年、2000年、2005年、2009年和2010年5個時間樣本,排名前十的中國出口農產品種類中,有7種相同的品種,分別為HS3、HS7、HSl6、HSl2、HS20、HS5和HS9,由此判斷,十多年來中國的農產品出口結構較為穩定。因此,本文將主要分析這七類農產品的RCA指數來分析中國農產品貿易的競爭力。
(二)農產品貿易逆差持續擴大且發展不平衡
盡管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額不斷增長,但增速低于農產品進口。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貿易持續逆差,從2005年的16478百萬美元擴大到2012年的90648百萬美元。貿易逆差的持續擴大表明我國在農產品貿易上處于不利地位,并且,這種不利形勢仍在加劇。中國農產品貿易還存在一些其他的問題,如中國農產品貿易內部失衡,出口農產品主要集中在少數幾種產品上,且變化很小,其他農產品的貿易發展緩慢;農產品貿易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技術水平低等問題。
(三)小結
競爭性產品聯合廣告投資
一、引言
為了刺激消費者購買產品,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進行合作、共同對產品進行廣告投資是一種常見的商業現象。目前,關于這一領域的大多數研究關注縱向合作廣告(VerticalCooper-ativeAdvertising,VCA),即零售商與渠道上游成員企業共同承擔廣告費用的一種廣告合作關系。如:Bergen和John[1]357-369;林英暉等[2]436-440;Karray和Zaccour[3]442-448;Esmaeili等[4]151-167;Xie和Wei[5]785-791等,關于這一研究領域的綜述詳見傅強等[6]142-145。如果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不進行聯合廣告投資,僅靠零售商的廣告投入,則其投入量將小于制造商最優的廣告投入量,因此,縱向合作廣告投資在制造商—零售商的渠道關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同時我們也看到同行業企業在激烈的促銷競爭中常常產生負面效應、促銷同質化嚴重,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因此,供應鏈網絡中還存在一類廣告合作即橫向合作廣告(Horizon-talCooperativeAdvertising,HCA)。HCA是指多個零售商或制造商之間為分擔促銷成本而形成的一種廣告合作關系。在經濟不景氣時期,企業為降低高昂的促銷費用,且同時又能獲得廣告帶來的促銷效果,會選擇橫向聯合促銷的方法[7]745-751。例如一家企業單獨舉辦產品看樣訂貨會,很難吸引較多客商;而多家同行業企業聯合起來,共同展示各種產品,才能吸引較多客商前來看樣訂貨[8]52-54。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美國最大及最受尊敬的兩個游艇零售商:巴斯體育用品店(BassProShops)和MarineMax公司,他們在08年5月底共同進行了一次聯合促銷,在為期16天的促銷中,兩個公司將他們最受歡迎的品牌進行組合,在同一個地方提供給消費者更大的選擇,極大的方便了消費者,也給雙方企業帶來了利潤的增長[9]。有較多學者研究了競爭性企業之間的橫向聯合產品開發問題,聯合研發的目的是為了共同承擔新產品開發的成本和風險,如Amaldoss等[10]105-126;Dutta,Weiss等[11]343-356;Lee等[12]190-204;還有部分學者研究了制造商橫向合作廣告投資問題,如Kinnucan等[13]93-107,Brest-er等[14]969-979,但他們研究對象主要是農產品行業,且是一種由行業協會或政府主導的強制性的聯合通用廣告投入,目的是使所有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獲益,但在共同廣告投資中存在“搭便車”問題。王磊等[15]63-69研究了一個制造商、兩個零售商組成的供應鏈,在零售商競爭下的垂直廣告合作模型,模型中討論了零售商協調進行廣告合作,認為整合后的零售商將減少過度競爭,從而提高了廣告投入的效率。王國才等[16]1231-1235研究了一個零售商主導下,兩個競爭性制造商的橫向聯合促銷以及零售商主導下的縱向聯合促銷問題,認為同類產品的生產企業在市場爭奪過程中,雖有利益沖突,但是也存在橫向聯合促銷的機會。Karray[7]745-751用博弈理論分析了不同供應鏈結構下零售商的橫向聯合促銷問題,對比分析了三種供應鏈結構:兩供應鏈上零售商與制造商之間分散進行決策、集中的供應鏈結構,以及一個集中控制,另外一個分散控制的供應鏈結構,得出了不同的供應鏈結構下雙方的最優決策,以及橫向聯合促銷優于不進行聯合促銷的條件。但是以上文獻都只研究了一類的橫向廣告合作關系,本文將對此進行拓展,通過構建非合作博弈模型,研究了多個制造商之間或多個零售商之間進行橫向聯合廣告投資問題,提出了供應鏈企業間橫向聯合廣告投資的必要條件,以及討論了橫向聯合廣告投資是否能給供應鏈上各方企業帶來利益,最后得出了一些有意義的結論和管理上的啟示。
二、模型
(一)供應鏈結構及合作廣告投資策略
本文研究對象為兩種相互競爭的產品的供應鏈,假設每種產品的供應鏈都由一個制造商和一個零售商組成,且各自獨供和獨銷相互競爭、具有替代性的產品。本文主要研究分散決策的供應鏈(Decen-tralized-Decentralized,DD),即兩零售商與各自的上游制造商是獨立進行決策的,這與現實的供應鏈決策行為也是一致的。在DD供應鏈結構下,零售商i(i=1,2)分別從各自的制造商j(j=1,2)處以批發價wi購買相互替代的競爭性產品,并以價格pi銷售給終端客戶(pi≥wi),為計算和表達的方便并不失一般性,令制造商的單位生產成本和零售商的單位處理成本(除采購成本外的成本)均為0。本文考慮以下三種廣告投資策略:(1)制造商和零售商雙方均不進行廣告投資,這種策略下的模型我們將作為基準,將其與其它廣告策略進行對比;(2)制造商之間進行橫向聯合廣告投資,零售商不投資廣告;(3)制造商不進行廣告投資,零售商之間進行橫向聯合廣告投資。
(二)需求和利潤函數
產品競爭的單位投資與負債關聯敘述
【摘要】投資與融資作為企業兩項基本的財務活動具有緊密的聯系,而產業組織理論為企業的投融資決策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可操作的分析框架。文章系統回顧和評述了現代財務學術文獻中關于投資支出與負債水平關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并結合學者們關于產品市場競爭與企業微觀決策關系的研究結論,思考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方向,即站在產品市場競爭的視角來研究企業投融資關系,這對于豐富我國微觀企業投融資關系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產品市場競爭;投資支出;負債水平
一、企業的資本運動效率,即企業投資、融資效率表現了企業配置資金的能力,其決定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生存狀態和發展前景。然而長期以來,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經濟活動中,兩者卻一直處于某種程度的割裂和非均衡發展狀態。ModiglianiandMiller(1958)提出的“MM定理”認為,在沒有摩擦成本、資本市場完美且有效的情況下,企業投資行為與融資方式不相關。由于完美市場的假定在現實中并不存在,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西方學者們開始放寬各種前提假設來探討企業投融資關系。①從價值創造的角度來看,投資決策是公司三大財務決策當中最重要的決策②,它對公司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而在實務界和學術界,對于哪一種因素最能影響公司投資決策仍未取得一致意見。在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學者開始站在產品市場的角度研究企業的投資行為,隨后該領域內有大量學者從不同角度繼續進行相關研究(LucasandPrescott,1971;Spence,1979;LippmanandRumelt,1985;Caballero,1991;KiyohikoGNishimurg,1991;DonaldA.HayandGuyS.Liu,1998;LaarniTBulan,2005等)。關于兩者的具體關系和影響機理,由于所選樣本、研究方法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盡管國外學者們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但是,他們的研究結論均揭示了產品市場狀況會影響企業的微觀決策(包括投資決策)。
立足于本文的述評重點,筆者不準備對涉及投融資關系的所有文獻予以回顧,而只是通過對企業投資支出與負債水平關系的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和歸納,結合學者們關于產品市場競爭與企業微觀決策關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從產品市場競爭的視角來探討企業投融資關系的進一步研究方向。
二、文獻回顧
(一)負債融資和投資行為關系研究
加強農產品競爭力方案
根據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下達第二批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的通知》(政辦發[]55號)精神,進一步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全面提高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步伐,現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步伐,以發展安全優質農產品為突破口,全面提升全縣農業標準化水平,推動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我縣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二、總體目標
年底前完成列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第二批農業標準化綜合示范區項目并通過驗收,促進示范項目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并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實現農業的跨越式發展,使農業標準化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減少資源損耗,增加農民收入。
三、保證措施
出口產品競爭力測度與提升策略
內容摘要:在全球綠色貿易呼聲日趨高漲的背景下,我國適時提出“雙碳”目標,為我國未來出口貿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基于2000-2019年我國出口貿易數據,定量評估了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在考慮到碳約束后,我國出口貿易產品競爭力下降明顯,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行業由18個下降到10個。碳排放量與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呈現顯著負向相關性,其中對低技術行業部門的不利影響最為突出。基于此,我國應該持續推進“雙碳”目標的實現,引導我國綠色貿易發展,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優化我國能源消耗結構。
關鍵詞:碳中和;碳達峰;出口貿易;產品競爭力
問題的提出
在全球加快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國提出了要在2030年達到“碳達峰”、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愿景,這也意味著我國正在發起一場影響深遠的綠色產業變革。作為世界工廠和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國際貿易市場上的低碳轉型將會重新塑造我國對外貿易產品的成本曲線和市場環境,對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產生持續的影響。雙碳目標的實現關系到國際貿易的未來趨勢,對于我國外貿企業而言,能否達到雙碳目標將成為進行國際貿易的必要條件。隨著綠色貿易逐漸成為國際市場發展的大趨勢,海外市場對我國企業和產品的環保責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發達國家,“控碳”已經成為一種貿易強制性條件,只有達到了一定標準,相關產品才能夠投放市場,碳排放已經成為國際貿易領域一種新的政策性壁壘。在這一條件下,碳排放量的多少將直接影響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我國“雙碳”目標的提出是為了更好的適應國際貿易的新變化,為出口貿易和產業結構升級指明了發展方向。因此,本文將在“雙碳”目標的要求下,定量評估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為推動“雙碳”目標的加速實現,提升我國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文獻綜述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學者們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涂淼(2021)認為,我國主動加快碳中和,有利于未來在全球綠色貿易競爭中占據核心位置,同時倒逼我國能源產業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劉增明等(2021)則認為,“雙碳”目標的履行,將會降低國際市場上綠色貿易壁壘的沖擊,提高我國出口的穩定性。同時,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有利于推動我國工業體系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國外貿產品的升級換代,在國際貿易中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尹偉華(2021)則指出,“雙碳”目標的提出,意味著我國可能將主動調整出口策略,降低中低端高碳工業品的出口比例,以滿足國內大循環為主。同時會提高高端的低碳工業品以及服務貿易的比例,從而提升我國在全球貿易價值鏈中的地位。在新一輪的全球貿易競爭中,發展綠色貿易將會為我國出口貿易提供新的動力。趙飛(2021)在研究中指出,隨著國際碳排放權的摩擦逐漸增多,國際貿易壁壘將逐步提高,對現有的自由貿易體系帶來巨大沖擊,這將對我國出口貿易產品競爭力的形成帶來不利影響。劉斌等(2021)指出,未來在國際貿易市場中,企業對環境的邊際貢獻越大,在國際貿易中越能夠獲得品牌溢價。因此“雙碳”目標的提出有利于引導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降低制造業企業的出口成本,增強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李曉波(2021)認為,擴大綠色產品出口規模能夠有效支持“雙碳”政策目標的實現,同時提升我國在全球貿易價值鏈中的地位,并指出要進一步擴大我國綠色貿易出口的比重,加大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踏實推進“雙碳”目標的實現,既是國際貿易大勢所趨,也是我國構建人類文明共同體的具體表現。楊得意等(2021)認為,我國的出口貿易會降低進口來源國本地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卻增加了全球碳排放量,制造業在其中占比較大。陳冰(2020)在研究中指出,國內環境規制對我國出口貿易不會產生顯著影響,但海外國家的環境規制政策將會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直接影響,文章也提出了要進一步推進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田靜和劉學文(2020)指出,全球碳中和對拉動國內需求有重要影響,同時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也會為企業低碳轉型提供龐大的市場支持。田建國等(2019)認為,“雙碳”目標的最終實現,需要金融部門的持續支持。同時碳中和為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與碳中和相關聯的碳金融市場將會有巨大的發展前景。縱觀學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雖然學者們對“雙碳”政策和綠色貿易的研究較多,但并未將二者直接聯系起來。并且大多研究屬于定性分析,具有的理論參考價值有限。因此,本文在傳統的貿易競爭力模型的基礎上,考慮到“雙碳”政策目標和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構建了新的出口產品貿易競爭力模型,并定量評估了我國各部門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不僅能夠進一步豐富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具備一定的政策參考價值。
研究方案設計
(一)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評價
農產品國際貿易競爭力分析論文
一、農業貿易政策和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
(一)農業貿易政策
貿易政策有兩個基本的方向,一是自由貿易政策,二是保護貿易政策。實施自由貿易政策能提高一國的經濟效率和國民福利,因此貿易自由化是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方向及當前WTO農業談判極力促成的目標。但是,當前的農產品貿易中最受關注的仍然是保護性貿易政策。當前,農業仍然被認為對一國的經濟安全和政治穩定具有基礎性作用,很多發達國家都對農業部門給予了積極的政策支持。農產品貿易在貿易領域里占有基礎的地位,而且,由于農業生產的特殊性以及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入波動所造成的廣泛影響,使得各國政府普遍傾向于對農產品生產和貿易進行直接和持續的干預。
(二)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缺陷
相對GATT,WTO爭端解決機制更加及時、自動和具有約束力。但WTO爭端機制本身的缺陷實際上卻可能縱容投機行為的發生。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漫長程序和步驟使違約方有機會影響WTO的授權行為,如否決專家組的人選,降低了其他國家報復的可信性;再者,爭端解決機制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有關國家就爭端進行談判和磋商。只有所有的談判和磋商都失敗之后才會授權起訴方進行報復,這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程序性約束與報復的直接成本結合在一起,降低了采取報復行為的可能性。所以,爭端解決機制也就難以抑制有關國家的投機行為。如果投機行為不僅不會遭到懲罰,反而可以成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談判的條件,那么,投機行為事實上是得到了鼓勵。
二、提高我國優勢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以及可持續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產品內貿易競爭升級產業結構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產品內貿易的內涵;進制、我國產品內貿易發展現狀;我國產品內貿易發展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國際競爭已經由最初的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產品內貿易是新的國際分工模式的產物、產品內貿易分工所研究的生產形式必須滿足三個特點、我國參與國際產品內貿易的主要形式為加工貿易、我國加工貿易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在華的外資企業已然是我國參與國際產品內貿易的主體、加工貿易的商品結構變化推動著整個貿易商品結構的優化、積極參與國際產品內分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整合全球資源,從而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摘要:我國已經深入參與到這種國際貿易體系中。本文通過對我國產品內貿易發展現狀的分析,力圖找到實現我國產品內貿易競爭優勢及產業結構升級的對策。隨著國際貿易競爭的加劇,國際分工模式及國際貿易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產品內貿易成為當今世界主要的貿易模式。
關鍵詞:產品內貿易價值鏈國際分工模式
隨著國際經濟的發展,跨國公司經營活動不斷擴張,國際競爭已經由最初的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歷經產業內競爭、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發展為產品內的競爭,這就導致國際分工模式由最初的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發展到現在的產品內分工,與此相應的是在國際貿易中,貿易模式也由產品貿易逐漸演化為產品內貿易模式。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直接投資的重要引進國,已經逐漸融入國際產品內貿易體系之中,并且這種貿易模式對我國的貿易余額和貿易結構優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利用國際分工模式和國際貿易模式的演變提升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進而實現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將有效的增強我國產品出口競爭力。
一、產品內貿易的內涵
產品內貿易是新的國際分工模式的產物,與過去主要以產品為基本對象的國際分工模式相比,當代國際分工最顯著的特點是,某個產品生產過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環節,被拆散后分配到不同國家去進行,形成以工序、環節為對象的分工體系。產品內貿易分工所研究的生產形式必須滿足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產品的生產必須經過一個或者多個工序;二是產品生產跨越國界,兩個或者多個國家為產品價值形成提供生產服務;三是至少一個國家在工序生產中運用了國外進口投入品,并且一部分生產出的最終產品或者中間產品需出口到別國。因此,產品內貿易模式研究的經濟現象實質是生產工序跨國式的空間分離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效應,即生產鏈的全球鋪展對要素流動及其價格、生產和貿易模式以及各國及世界整體福利的影響。
創建名牌產品參與競爭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創建名牌產品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必然選擇;我國參與國際分工應全力創建名牌產品;創建名牌產品要正確處理的幾個關系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創建名牌產品來自于兩方面的力量、國家缺乏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群,就必然在世界市場的游戲規則面前被擠壓、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貨物、服務和生產要素跨國界自由流動、社會生產過程在深度和廣度上越來越全球化、國際金融市場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增強、國際貿易迅速提高了各國對國際經濟的依賴度、經濟全球化的直接推動力,是跨國公司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給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而言是相對的、經濟發展的質量差異,集中表現為各國參與國際分工的方式和所交換產品品位的差異、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經營與國內發展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內在品質與廣告宣傳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創”與“保”的關系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名牌產品是一個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和分割國際市場利益的主要手段,也是樹立國家形象的體現。全力創建名牌產品,是我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分工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創建名牌產品,特別要注意處理好國際經營與國內發展的關系、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的關系、內在品質與廣告宣傳的關系、“創”與“保”的關系。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有競爭力的產品世界名牌產品創建名牌產品
我國創建名牌產品來自于兩方面的力量,一是經濟全球化的多維壓力,二是國內市場發展的動力。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名牌產品是一個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集聚比較優勢資源、分割國際市場利益的主要手段,也是一個國家發展民族工業、樹立國家形象的體現。國家缺乏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群,就必然在世界市場的游戲規則面前被擠壓。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必須大力創建名牌產品,更迫切需要創建世界知名產品。近30年的改革開放,大大提高了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企業通過創建名牌產品參與市場競爭正在成為自覺行為。
一、創建名牌產品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必然選擇
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貨物、服務和生產要素跨國界自由流動,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環節相互滲透和相互依存。經濟全球化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20世紀90年代以后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逐步被納入到統一的全球經濟體系之中。成為發達國家實現全球資源控制和全球市場爭奪、其他國家廣泛合作以取得比較利益優勢的一種潮流。這種潮流有以下幾種趨勢:
中美木質林產品貿易競爭性分析
1中美木質林產品貿易現狀
十幾年來,中國林產品貿易總體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出口方面,從2003年開始持續高速增長,只有在2009年受金融危機而出現了一定幅度的降低;進口方面,同樣受金融危機影響,在2009年出現了相對較大的下降,以及2006年出現了小幅度的下降,其他年份總體呈現增長率較小的增長。2002年至2013年期間,中國出口額平均是進口額的1.11倍。從中美之間貿易來看,貿易額總體上是處于增長的(劉一卓,2008),只有在2009年因金融危機的影響(宋維明等,2012),木質林產品貿易受到影響,出現明顯的大幅度降低。中國對美國的木質林產品貿易一直處于貿易順差的狀態,而且貿易順差從2002年起逐年增加,2006年達到50.08億美元,2007年開始下降,隨之出現小幅增長,2013年貿易順差超過了48億美元。從中美木質林產品貿易比重上看,在2002~2013年中國木質林產品貿易中,中美木質林產品貿易占中國木質林產品貿易平均23.50%。中國進口美國木質林產品占中國進口世界木質林產品的平均比重為16.65%,且進口比重在2009年出現大幅下降,之后小幅度增長,從2011年緩慢下降;中國出口美國木質林產品占中國出口世界林產品的平均比重為30.39%,且出口比重整體逐年減少,只有2012年出現了增長。
2中美木質林產品貿易競爭性分析
本部分將從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互補性指數方面分析中美兩國木質林產品貿易的互補性和競爭性。日本是以木材進口為主的經濟大國,而且日本是中國木材第二大出口國,因此選擇日本作為第三方市場計算中美木質林產品的市場相似度。計算得出,總體上,中美木質林產品在日本市場的相似度平均達到54.60%,總體呈增長態勢,只有在2009年和2011年出現下降。具體來看,在日本市場相似度最高的產品為木漿,呈波動狀態,其次是紙及紙板,呈波動狀態;市場相似度最低的是回收紙,其次是單板和人造板,三者都呈現波動狀態。
3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3.1主要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