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內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21:23: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產業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內農產品產業內商業交易問題探討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最常用的GL指數測算了我國1992年到2003年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并詳細分析了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長期變化趨勢和結構特征,結果表明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程度總體上在逐年提高,且產業內貿易品種有日益增多的趨勢。
關鍵詞:GL指數產業內貿易農產品
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Trade)是指同一個產業內的產品在兩國間相互進口和出口的貿易活動。二戰以后,這種新的貿易形式發展十分迅速,在當代的國際經濟活動中,產業內貿易已經成為影響國際分工、促進新興和主導產業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國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方面。20世紀70年代以來,產業內貿易研究一直是經濟學界的熱點,然而目前詳細探討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研究尚不多見。本文利用最常用的GL指數測算了我國1992年到2003年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并詳細分析了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長期變化趨勢和結構特征,結果表明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程度總體上在逐年提高,且產業內貿易品種有日益增多的趨勢。
一、引言
長期以來,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農產品貿易問題屬于產業間貿易(Inter-industryTrade)問題,通過比較優勢理論和要素稟賦理論等傳統貿易理論就能夠得到解釋和說明。然而,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對產業內貿易進行研究時,Grubel和Lloyd(1975)發現,農產品領域內也存在產業內貿易問題。農產品產業內貿易與季節性因素、較高的運輸成本有關。McCorriston和Sheldon(1991)首次利用OECD的數據,對美國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進行了研究。Neffetal(1996)利用USDA1990-1994年的數據檢驗了不同區域貿易集團加工食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變動趨勢的差異。KishorSharma(2002)利用澳大利亞的數據研究了分析了加工食品在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性,指出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利于產業內貿易。MinKyoungKim、GueDaeCho和WonW.Koo利用時間序列和引力模型(Gravitymodel)分析了市場規模、匯率和運輸成本對美國和加拿大的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的影響作用。
近幾年來國內學術界也開始重視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問題的研究,但迄今為止進行系統、專門研究的文獻仍然少見。潘文卿(2000)對中國農產品產業間貿易優勢與產業內貿易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祁春節(2001)在研究美國柑橘產業與貿易問題時發現,美國柑橘及其加工品存在著產業內貿易。孫東升(2001)在其著作《WTO與中國農產品貿易》分析了中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并認為中國農產品貿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曾玉榮(2001)采用GL指數對1986年至2000年9月份的臺灣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情況進行了計算分析。羅余才(2002)計算出了從1992年到1996年我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并指出我國農產品貿易中同樣存在產業內貿易,而且主要集中在幾個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種類中,并進一步指出,產品差異和需求的多樣性是影響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必要條件,而各國的國際貿易政策、國際市場結構、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是影響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充分條件。
產業人才高地中思考
產業經濟是一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一個地區人才的主要聚集地。企業發展的激烈競爭呼喚產業組織的支撐,人才素質的不斷提升呼喚產業舞臺的搭建。無序的市場經濟發展到有序的市場經濟,淺層次的市場競爭發展到深層次的市場競爭,迫切需要產業的聯盟,迫切需求區域內實現產業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的共享。作為一個地區的組織人事部門,在履行“黨管人才”的職責中,如何在打造產業經濟中激活產業人才的活力,為產業經濟在新一輪的競爭中提供人才技術保證?在這方面,我們今后的工作有以下幾點不成熟的思考:
1、整合力量,建立健全產業專家組織。對一個個體的企業來說,粗放式的原始積累發展過程,往往導致了企業技術人才的匱乏;對一個地區產業經濟組織來說,分散在區域內各產業經濟組織的技術人才,往往既有一定的數量也有一定的質量。鑒于此,我們認為,在打造產業人才高地中,組織人事部門應眼睛向內,挖掘、整合、發揮好區域內產業經濟組織現有的成熟型人才,這是打造區域內產業經濟人才高地的一條最現實的、最便捷的、低成本的途徑。我們組織人事部門可緊緊圍繞本地工業的支柱產業、農業的特色區域經濟,把零零星星分散在本地支柱產業鏈中的優秀人才分類收集整合起來,通過分產業建立專家組織的形式,為本地產業的加快發展提供一支量足質優的人才技術保證。去年底,我們和市人事局一道牽頭成立了全市電線電纜產業專家委員會,在電線電纜產業專家組織成立大會上,市電纜龍頭企業寶勝集團主動表態,寶勝集團的博士后工作站無條件地面向全市電線電纜企業服務。成立后的市電線電纜專家委員會受到了全市電線電纜產業經濟組織經營者和技術人員的一致好評。這一探索告訴我們,在一個地區,成立產業專家組織的益處至少有三:產業內人才資源優勢的整合,能為產業振興提供智力支持;產業內人才資源的聯合,能推動產業內經濟組織的市場、信息、管理、技術的聯合;同產業專業技術人員和同產業經營者在互動交流、聯合發展中,能取得技術水平跨越式提高、經濟實力跨越式發展的雙贏。按照這一工作思路,經和人事局磋商,我們打算緊貼全市工業經濟八大支柱產業,借助市專家協會,創造條件在其它七大產業中都建立健全產業專家組織,以此整合產業技術人才力量為產業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2、發揮作用,舉辦產業發展專家峰會。在攻克技術難題、新品研發中,一個企業幾個專業技術人員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產業的技術力量、群體專家的智慧是無窮的。在推進產業技術跨越式提升的發展中,作為人才管理綜合部門的組織人事部門,要善于把本地區某一產業的群體專業技術力量集聚起來,為產業內各經濟組織技術改造解難題、新品開發獻智慧。在產業專家組織成立的基礎上,我們打算以財政贊助,產業內經濟組織輪流坐莊牽頭的方法,定期組織開展產業發展研討專家峰會,借助專家峰會,把產業內各經濟組織的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聚集在一起,為產業發展獻計獻策。在舉辦產業專家峰會時,我們將和牽頭組織的相關經濟組織一道積極邀請本產業內企業外聘的國內產業內的知名專家參加活動、授課答疑,把產業內相互開展技術交流和拓寬產業發展視野融為一體。為提高專家峰會的工作成效,不斷增強專家峰會對產業內組織的吸引力、依存度,在舉辦專家峰會之前,我們將和人事局一道牽頭負責產業內各經濟組織發展中遇到的技術、管理、科研等方面的難題,并提前呈送給與會專家研討對策。我們認為:產業內經濟組織輪流坐莊舉辦專家峰會,不僅能及時解決產業內各經濟組織發展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使產業內經濟組織各自擁有的產業人才技術力量變為產業內各經濟組織共同擁有的產業人才技術資源;而且產業內專家的定期交流溝通能改變同產業經濟組織之間“同行是冤家”的提防競爭產業發展局面,能促成產業內經濟組織之間“技術互補、差別發展、錯位競爭、合作共贏”產業發展有序競爭格局的形成。
3、巧用待遇,安排產業專家考察學習。由政府買單,組織專家療休養是黨和政府關心專家身心健康的一項特殊優惠待遇。目前,各級組織人事部門定期組織的“大呼隆”專家療休養活動,對專家們的技術提升、視野拓展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僅僅起到了關心專家身心健康的作用。為充分利用好專家療休養這一優惠待遇,提高療休養待遇對推動專家全面發展的綜合效益,我們打算按照財政為主、單位貼補的運作方式,從今年開始,變過去組織各類專家“大呼隆”療休養方式為分產業、分行業依次滾動組織同行專家集中外出學習考察療休養,并把組織專家單一的療休養活動拓展為融學習考察市外同行產業企業、拜訪同行業科研院所、在療休養中相互間加強交流為一體的活動。我們認為,組織開展同產業、同行業專家療休養活動能起到這樣一些效果:一是同產業專家集中療休養活動能為本地同產業專家相知相識、互促互助、聯手聯拼搭建了橋梁;二是由政府牽頭組織同產業專家外出考察學習外地同產業經濟、同產業企業,能“零距離”接觸外地同行競爭對手,學到同產業企業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真經;三是同產業專家集中拜訪同行科研院所能降低學習成本、拓展開闊視野。
4、形成合力,組織產業人才專場招聘。為本地工業支柱產業、農業特色經濟招聘、輸送、儲備優秀人才是組織人事部門的重要職責。不分產業、不分企業的“滿把抓”的人才招聘活動,既費心費力,又難以滿足本地支柱產業、特色經濟加快發展所急需的人才需求。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和市人事局一道,積極引導各級人才市場,由舉辦“滿把抓”的綜合人才招聘活動,轉變到緊貼全市支柱產業、農業特色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及時舉辦“小而專”、“專而特”的人才招聘活動,集中人力物力為本地支柱產業特色經濟招聘亟需的緊缺人才、高層次人才。今年,我們將引導市人才中介機構緊貼船舶制造、醫藥化工、電線電纜、鍛壓機械、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八大支柱產業,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組織開展產業人才專場招聘活動。我們認為,有需求、有目標、有重點的產業人才招聘活動往往聲勢大、政策明、成效顯。與此同時,我們將和市人事部門一道圍繞全市工業八大支柱產業,分產業收集建立市內外產業專家信息臺帳,及時制定產業人才需求信息,努力為產業發展需要搭建好快捷的人才信息通道。
5、面向發展,產業發展市場動態。產業專業技術人才更需要了解產業技術動態、產業管理經驗、產業市場變化、產業發展走向。為不斷培育壯大產業經濟,打造一支常勝不衰的過得硬的產業人才技術隊伍,我們將會同人事、工業、科技等主管部門,借助產業協會、產業專家組織的力量,在每年底或下年初,定期、分產業組織召開產業技術改造、新品開發、市場需求新聞會,邀請工業主管部門、科技部門分管負責人或科研院所、行業產業協會的專家作產業發展形勢報告,參加新聞會的對象為產業內經濟組織法人和技術人員,會上,既安排產業經濟形勢發展講座,又組織開展相互間的交流研討。我們認為,分產業召開產業發展新聞會,能很好地把產業經營者隊伍建設和產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有機地融為一體,這一做法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必將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產業領軍人才,必將打造出一支高水準的產業技術精英人才。
中韓貿易結合度研究論文
隨著全球化發展和國際經濟交流的擴大,具有地理,文化接近等優勢的中韓兩國貿易規模迅速增長。早期的中韓貿易始于中國剛剛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1979年前后。那時是通過香港,以間接貿易方式進行小規模的商品貿易。到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也只處于一個貿易規模不到10億元的低水平上,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隨著韓國政府推進北方政策,主辦漢城奧運會,中國對韓國企業開放山東半島等兩國經濟交流條件的逐步形成,貿易規模急劇擴大。1988年,雙邊貿易已經超過30億美元,創下高增長的新記錄。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兩國建交為契機,貿易迅速擴大,進入飛躍增長時期。通過香港的間接貿易大部分轉換為直接貿易。中國韓國出口商品所征收的關稅也從一般關稅轉變為優惠關稅,為韓國企業開辟中國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得1992年貿易額達到63.8億美元。韓國出口增長率創下了165%的驚人記錄。1994年,貿易額超過100億美元,1997年達到235億美元,1998年,由于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韓國經濟萎縮,進口需求急劇下降,韓國銀行嚴格限制信用證的開具導致雙邊貿易額急速滑坡,飛速增長的韓國出口劇減,中韓貿易首次出現負增長,降幅達11.6%,然而,伴隨著亞洲市場的全面回升,進入2000年以后,韓國對中國出口和進口比前一年度分別增加了34.8%和44.3%,貿易規模首次突破300億美元大關。2003年,韓國對中國出口高達357億美元,占韓國總出口額的18.4%,中國一躍成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國。
中韓貿易結合度分析
中韓雙邊貿易發展可用貿易結合度來直觀反映。貿易結合度是一個比較綜合性的指標,用來衡量兩國在貿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貿易結合度是指一國對某一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與該貿易伙伴國進口總額占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之比。其數值越大,表明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越緊密。貿易結合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TCDab=(Xab/Xa)/(Mb/Mw)(1)
式(1)中,TCDab表示a國對b國的貿易結合度,Xab表示a國對b國的出口額,Xa表示a國出口總額;Mb表示b國進口總額;MW表示世界進口總額。如果TCDab>1,表明a,b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緊密,如果TCDab<1,表明a,b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松散。
依據中韓兩國建交以來歷年貿易數據,分別算得自1992年至2004年間中國對韓國和韓國對中國的貿易結合度。其中,建交的第一年(1992年),中國對韓國貿易結合度為1.33,以后各年份,數值逐年遞增。到1997年,中國對韓國貿易結合度增至1.84。然而,1998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該數值下降至1.37,1999年又激增至2。到2000年,達到歷年最高點,為2.88。2000年以后,該數值略有下降,但都在2附近波動。另一方面,韓國對中國的貿易度亦呈逐年遞增趨勢。1992年的數值為1.75,增至1997年的3.99,達歷年最高點。1998年同樣下降至3.33,而1999年又回增至3.81,以后各年均在3.3附近波動。
產業知識結構化過程分析論文
[摘要]以往經濟管理類文獻多注重從組織或國家層面對知識管理進行研究,而產業層面的相關研究鮮有提及。基于此,本文首先對產業知識的概念進行了界定。然后再根據產業知識運動的特點,分析了產業知識的結構化過程,并從知識來源和知識去向兩個維度劃分為儲存式、分享式、學習式和合作式四種類型。
[關鍵詞]產業知識結構化過程產業競爭力
一、產業知識定義
在知識經濟體系下,組織只有通過知識的取得、積累,以及有效運用、交流知識性資產,才能進一步提升組織的競爭力。產業作為企業或組織的集合,產業知識是與產業相關的各種組織知識的集合所共同形成的。而在當前網絡、數字及知識“三位一體“的新經濟時代里,產業競爭力主要來自產業內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創新。因此需要發揮產業內組織與組織間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才能提升產業的整體優勢。知識定義繁雜不一,為了對產業知識進行一般性研究,本研究將產業知識定義為:與產業相關的企業或組織知識的集合,以及為提升組織、進而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而展開的產業內、外部組織之間的知識活動。
二、產業知識結構化過程
1995年,Boisot提出了社會學習周期(SocialLearningCycle)理論。在I-空間中,知識不是靜止的,其必然經過不同的編碼、抽象和擴散程度的區域,構成了企業和產業知識的“動態演化”過程。Boisot也指出,編碼和抽象常常是并駕齊驅,兩個過程結合在一起,都是去除數據,在數據處理資源方面實現節約的一種手段。而且在適當的編碼和抽象時,它使人得以集中關注構成數據之基礎的因果關系結構或分類結構。兩者共同發揮作用,都具有使知識變得更加清晰曉暢且可以分享的效果,而極大的促進知識的擴散或社會化過程。
探析我國產業內貿易問題及對策
摘要:本文從我國產業內貿易現狀及存在問題入手,分析影響產業內貿易的主要因素,指出國家規模和發展程度、人均國民收入及其分配方式、市場結構、貿易壁壘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提出了促進和發展我國產業內貿易的策略。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問題對策
一、我國產業內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一直保持了較高的貿易份額,其中對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工業國之間的貿易占總貿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1年中國就有57%的出口貿易和52.3%的進口貿易是同這些國家進行的,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也保持了相對穩定的份額。與此同時,國際市場上粗加工低附加值產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的價格剪刀差日益拉大,包括中國在內的價格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一方面迫使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彼此惡性競爭;另一方面又屢屢啟用反傾銷、反規避的訴訟程序以遏制發展中國家產品的出口。所以中國在產業內貿易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其中尤為重要的問題表現如下。
1.差異產品沒有特色且技術含量低
所謂差異產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著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產品。我國產品的差異性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水平的花色、款式等的差異;二是縱向的質量差異。水平差異主要是由于同類產品相同屬性的不同組合;縱向差異則是由于同類產品技術資本、技術密集度的不同,質量高的產品資本、技術含量也較高。由于我國企業對技術的應用水平較低,所以無論是對水平差異的產品還是對縱向差異的產品的生產都不能達到其所要求的標準,因此我們應該運用高科技生產具有自己特色的且技術含量較高的差異性產品。
中日產業內貿易研究實證分析
一、引言
在中日貿易迅速發展、中日的經濟地位貿易地位日益上升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弄清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各個產業的貿易究竟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要特征還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要特征。以此來對中日兩國的貿易進行趨勢分析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二、研究方法
1、數據的選取在選取數據上一般可以采用聯合國SITC分類方法,把中日進行貿易的商品分為10個類別。其中,0~4類商品稱為傳統產品或者初級產品;第5類和第7類商品稱為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產品;第6類和第8類商品稱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第9類商品為非常規商品。這種分類方法比較容易劃分商品類型。本文選取2010-2015年的數據進行計算分析。數據來源為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Comtrade)。2、產業內貿易衡量方法(1)格魯貝爾•勞埃德指數(G-L指數)該指數是目前國際上最為常用的衡量產業內貿易程度的指標,該公式如下:GLi=1-Xi-Mi/(Xi+Mi)(1)式中GLi表示中日兩國i產品的產業貿易指數;Xi表示某年第i類產品的出口額,Mi表示某年第i類產品的進口額。G-L指數取值范圍為[0,1],即當GLi=1時代表兩國i產品為完全產業內貿易,GLi=0時代表兩國產品則為完全的產業間貿易。(2)邊際產業貿易內指數(MIIT指數)G-L指數僅僅只能衡量靜態的產業內貿易指標,在不同的時的時期內G-L指數不能反映產業內貿易水平的變化,所以單單運用G-L指數反映中日產業內貿易指數水平是片面的。因此運用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基于貿易的流量來度量產業內貿易變動,彌補了G-L指數本身的缺陷問題。MIIT公式為:MIITi=1-ΔX1-ΔM1ΔXi+ΔMi(2)其中MIITi為中日兩國i產品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ΔXi為出口額的變化量,ΔMi為進口額變化量。MIIT的取值范圍為[0,1],MIITi=1代表中日兩國i產品邊際貿易的部分是完全的產業內貿易,MIITi=0代表中日兩國i產品邊際貿易部分為完全產業間貿易,當MI-IT>0.5時,表明產業內貿易引起貿易增量,反之則由產業間貿易引起。3、計算結果及分析(1)格魯貝爾-勞埃德指數(G-L)分析根據公式(1)計算出我國在2010-2015年間與日本的SITC0~SITC9各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見表1)。表1計算出在SITC0-9類商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中日在SITC3潤滑油、礦物燃料及有關原料,SITC6主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以及SITC7機械和運輸設備的產業內貿易程度很高,并且SITC3波動幅度不大,而SITC6產業內貿易指數逐年遞增,其中SITC0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以及SITC9沒有分類的其他產品產業內指數接近0,表明這兩類商品之間中日存在產業間貿易,但是SITC0類產品有上升的趨勢,SITC1飲料及煙類從2010年的產業內指數小于0.5到2015年的0.87693即從產業間貿易轉向產業內貿易并且2014-2015年這一年上升幅度高達56.18%,SITC2燃料以及非食用粗原料一直維持在0.50-0.62左右,這種類型的產品擁有比較低水平的產業內貿易,SITC4動植物油脂從2010年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自2011年開始均為產業間貿易水平,并且指數逐年下降。SITC5未列名化學名及有關產品從產業間貿易逐漸轉為產業內貿易,而SITC8雜項產品一直穩定在0.6以上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再將SITC0-9商品分為SITC0-4初級產品和SITC5-8工業制成品兩個大類別分別計算產業內貿易指數(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中日兩國間初級產品以及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均高于0.5,均是產業內貿易,初級產品產業內指數呈波動趨勢,但幅度較小,說明中國在初級產品領域方面擁有一定的優勢,但優勢不不明顯。工業制成品自2010年開始產業內貿易指數逐年上漲,2015年則高達0.94684,說明中國在工業制成品方面的競爭力逐年增加,上升趨勢明顯。著說明日本由于地理因素以及資源缺乏,雖然科技方面可能較中國具有優勢,但是總體上看由于“地小物薄”可能在國際貿易間處于劣勢地位。(2)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MIIT)分析由于G-L指數本身具有一定的不足之處,不能反映一個產業內貿易的變化情況,因此在研究中引入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對中日兩國的10大類產品產業內貿易進一步分析,表3根據兩國10大類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反映了各個不同時期產業內貿易的動態變化情況(見表3)。由表3分析得出從總體上看2010-2015年中日兩國的10大類產品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均有明顯的波動,SITC0,SITC3,SITC9在各個時期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數值均極小,表明了這幾類產品貿易變化是由產業間貿易所引起的SITC1,SITC2,SITC4,SITC5,SITC7,SITC8雖然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波動幅度較大,但是平均值依然小于0.5,所以這幾類產品變化也是由產業間貿易引起的,SITC6波動幅度相對較小,并且,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值大于0.5,其貿易變化由產業內貿易引起。綜上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總體上大致來說中國與日本之間各大類產品的貿易逐步有要素稟賦差異的產業間貿易向規模經濟產業內貿易發展,并且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貿易產品的范圍逐漸擴大,產業內貿易成為中日兩國貿易的主要形式,并且趨勢不斷增強。(3)中國與日本產業內貿易發展趨勢的動因分析第一,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中國與日本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最近幾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逐步增強,導致日元與人民幣的升值,于是中國和日本于是加快了對亞太地區的直接投資,以生產為導向的直接投資帶動了兩國產業結構相應的調整,隨著外商投資進一步擴大,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日兩國間在原有垂直分工的基礎上,水平分工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表現的形式為產業內產品、零部件專業化,分工化。中國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生產工廠,由于中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內貿易計量結果表現為從產業間貿易轉為較高水平的產業內貿易。第二,中國與日本的人均GDP的提高奠定中日兩國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中國與日本兩個國家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與中國人均GDP的提高密不可分,隨著科技的發展,兩國對農產品和初級產品需求量減少對各種制成品需求上升,人均GDP的提高使得消費者對變體產品需求增大,即人均GDP變化與各制成品需求量呈正相關,人均GDP越高,需求量越大,促使產品的差別化發展,促進中日兩國產業內貿易的不斷發展。為了檢驗中日兩國產業內貿易與人均GDP之間存在何種關系,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我們選取2010-2015年中日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的樣本,選取Y為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指數,選取X為2010-2015年中國的人均GDP(以美元計)。用EVIEWS7.2回歸結果表明2010-2015年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與人均GDP呈密切的正相關關系,意味著隨著人均GDP的提高,中日之間制成品產業內貿易也不斷提高,隨著各經濟體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意味著中國與日本的產業內貿易增長是一個長期趨勢,因為中日兩國的經濟水平毫無疑問將不斷增強。
三、影響中國與日本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因素
1、有利于中國與日本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因素首先,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巨大的市場規模以及市場潛力是中國在與日本進行產業內貿易中獲取利益的根本保障。在進行產業內貿易時,同一產業內的不同類型的產品的產品附加值不同,因此各國在生產和銷售產品的環節都試圖增加產品附加值,在產業內貿易中,國際化分工的形成的因素和條件有很大的偶然性,當中國與日本生產相同類型的產品不同的品種時,假設其中一國率先獲得規模經濟,在成本或者是價格上獲得優勢后,這個品種生產會停留在這個國家。中國的巨大的市場規模,為中國在于日本進行產業內貿易時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其次,根據以往學者對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可以得知一個國家的雙邊貿易額與國家經濟規模(以GDP計)是正向關系,與距離成反向關系,距離的越增大,會影響雙方的貿易規模,中國與日本作為世界上比較有經濟實力的兩個經濟大國,相比中國與歐美之間的地理距離要近的多,因此,較近的地理距離促使兩國之間產業內貿易的進行,經貿合作不斷擴大,提供了現實基礎。2、限制中國與日本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因素首先,由于歷史遺留的問題以及日本的對中政策限制了中日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日本近些年不承認侵華戰爭的事實,日本國內右派對中的消極政策,致使中國居民產生了抵制日貨的情緒,這大大減少了中國對日本商品的進口,使得中國與日本的經濟往來蒙上了一層陰影,當今世界是一個對外開放,互惠互利的世界,如果日本對待中國的態度不夠積極勢必會大大阻礙中國與日本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其次,中國的落后的產業結構制約了中國與日本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長期以來。中國的產業發展政策重點是建立健全的產業體系,消除產業結構斷層。著重以勞動和資金的投入為主要手段的外延擴大再生產,忽視了技術進步,國際間的分工合作在產業貿易中的重要作用,是的中國的產業結構大大落后于世界先進的產業結構,這和產業內貿易的基本要求:國際水平分工,產品差別化不太吻合。最后,中國產業未普及先進的生產方式也是制約中日產業內貿易的重大因素。在日本的大多數行業實行JIT(準時制生產方式),生產的計劃和控制及庫存的管理。JIT是以準時生產為出發點,首先暴露出生產過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費,然后對設備、人員等進行淘汰、調整,達到降低各環節的成本、簡化計劃和提高控制的目的。這就使得日本的多數企業在生產產品時達到零庫存、準備的時間短、生產的提前期短、零部件的搬運量低、機器損壞小使得產業利潤達到最大化。而中國的產業大部分實行集體大批量生產,會浪費多余的勞動力和資本,未能充分利用,這大大限制了中國在于日本進行產業內貿易時所獲得的利潤。
淺談企業文化在文化產業的構建
摘要:隨著社會環境改變及市場經濟發展,企業文化在文化產業企業管理中的積極作用逐漸受到業內和學界的關注與肯定。本文就企業文化在文化產業內的應用,提出意識與認識、規劃與管理、培訓與參與度三方面的拙見,以期為文化產業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略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企業文化;文化產業;企業管理
1引言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多元化發展的步伐,現代科學企業管理助益文化產業,尤其是企業文化的科學管理與應用,將大大提高企業競爭軟實力,使其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經濟狂潮中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約翰•科特曾表示,“企業文化對企業長期經營業績有著重大作用,它已經成為決定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
2企業文化與文化產業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通過在實踐經營中長期的沉淀和創造,塑造出自己特有的企業文化,在引導、激勵、內在認同等方面發揮著優勢。價值觀又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而企業的規章制度、行為規范屬于企業文化的外顯形式,企業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等則是其物質承載者。文化產業屬于社會文化中的經營性文化部分,是文化的經濟屬性的集中表現。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堅持創新驅動,促進重點行業全面發展,其中包括演藝業、娛樂業、動漫業、游戲業、創意設計業、網絡文化業、文化旅游業、工藝美術業、藝術品業、文化會展業、文化裝備制造業等,這些囊括大部分的文化產業內容。文化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它的研究重點包括文化產業理論、創意產業以及具體的文化產業實踐;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但它更多的研究是在企業文化理論與微觀企業文化應用上。在針對文化產業與企業文化的研究中,只有一些企業文化在具體文化產業企業管理中的實例,比如易旭明、喻蘭淳的《迪士尼傳媒企業文化管理研究》,兩者相兼的研究較少。筆者認為,企業文化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貿易政策促進結構升級論文
論文摘要:貿易政策選擇是由一國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演進內生決定的。在經濟全球進化中,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會進一步強化貿易政策的產業政策屬性。貿易政策應該更多地用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培育產業競爭力。
論文關鍵詞:貿易政策產業競爭政策產業結構升級
一、貿易政策與產業競爭政策的協調
產業競爭政策源于產業組織政策,它是為了獲得預期的市場績效,由政府主導制定的干預和調整產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的經濟政策。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產業競爭政策的實質是通過協調競爭與規模經濟的關系,在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的基礎上,培育和提高產業的競爭能力。產業競爭政策一方面要鼓勵競爭、限制壟斷,另一方面要避免過度競爭、追求規模經濟。
(一)貿易政策與產業競爭政策的沖突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條件下,原來主要用于調節國內市場關系的產業競爭政策逐漸演變為保證和維持國際競爭環境的一種協調工具。產業競爭政策的內涵與外延遠遠超出了產業組織政策的范疇,已成為包括產業組織政策、貿易政策、投資政策等方面內容的國際性經濟協調政策。
酒店管理專業多元化教學模式與實踐
[摘要]產教融合模式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這使得產教融合模式不斷推廣,形成了當前的產教融合背景,在該背景下酒店管理專業教學工作就暴露出很多問題,其培養出的人才并不滿足產業當前多元化內需,因此該專業教學模式需要朝多元化方向改革。本文將對此展開研究,闡述產教融合背景下專業教學模式構建原則、酒店管理專業教學現存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多元化教學模式構建方案。
[關鍵詞]產教融合;酒店管理專業;多元化教學模式
現代專業教學領域提倡產教融合模式,該模式將產業與教學融合在一起,以產業內各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促使院校對教學工作進行改革,培養出滿足產業當前內需的人才,如此循環可以不斷推動產業與教學事業發展,說明該模式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因此當該模式在專業教學領域普及,很多專業教學模式都暴露出了問題,酒店管理專業現有教學模式也出現了相同情況,因此如何解決現有問題就成了該專業教學相關人員要思考的重點。面對這一問題,酒店管理專業應當遵從相關原則去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這能起到解決現有問題,提高專業人才素質水平的作用,有必要展開相關研究,此舉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產教融合背景下專業教學模式構建原則
無論是什么專業,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其專業教學模式構建都要遵從兩大原則,即人本原則與崗位需求導向原則,各原則具體內容如下。
(一)人本原則
產業內貿易中國發展論文
[摘要]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導模式的外貿易格局對我國對外貿易的飛速發展和拉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起到了重大作用,但這種傳統的貿易模式已顯出疲態,正經受著日益嚴峻的挑戰。貿易模式從產業間貿易為主向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的轉變成為中國提高外貿易競爭力、獲取動態利益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本文闡述了產業內貿易的內涵及其規律,并分析了中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現狀。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貿易結構貿易指數
一、產業內貿易概述
1.產業內貿易的內涵
國際貿易有兩種模式,一是建立在要素稟賦差異基礎上的產業間貿易,二是基于產品差別和規模經濟的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指相同產業產品在國際間的雙向流動,從統計角度看,其指一個國家在出口的同時又進口某種同類型的產品。比如日本向美國出口轎車,同時又從美國進口轎車。產業內貿易還包括中間產品的貿易。產業內貿易可表述為:同一產業內的產品,主要是制成品通過內、外部市場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間的雙向流動。
2.產業內貿易發展的一般規律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產業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