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00:28: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超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恪守與超越
讀罷舒煉同志的新作《思路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可歸納為四個字,即“恪守”與“超越”。 作者從事調研工作多年,為了演好自己“耳目”與“參謀”的角色,他將“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名言銘記于心,從書中不難看到作者面對情況全方位的了解能力,對問題的洞察能力。 能力之源何在?書中有“七以”要訣昭示,即“以謀為本,以勤為徑,以新為妙,以實為魂,以苦為樂,以和為貴,以績為榮”。同時,作者還對調研工作者進行精到的角色定位:“雖然不是領導干部,但要像領導干部一樣思考問題,研究問題;雖然不是劇作家,但要像劇作家一樣關心生活,了解生活,深入實際,了解實際;雖然不是雷達,但要像雷達一樣搶占制高點,去捕捉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書的主體是《思路論》、《條件論》、《特色論》,書中作者道出了寫“三論”的初衷:一個人要想辦成一件事情或干成一項事業,需要有兩大要素,一是方法,二是條件。有了正確的方法和良好的條件,是可以把一件事情和一項事業干成的。但是,要想把事情和事業干得很出色,僅有這兩大要素還不夠,還需要特色來“提神”,有了正確的方法、良好的條件,再加上獨具的特色,事情就能干得非常成功。應該說,這便是《思路論》一書之“文魂”。 在“三論”中,“思路論”是起主導作用的,那么正確的思路從哪里來呢?作者提出了6個“必須”,即必須把握事物的內在關系,即規律;必須以調查研究為基礎;必須具備科學的思維方法;必須走群眾路線;必須遵紀守法;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超越預算管理
一、傳統預算管理模式面臨的挑戰
傳統預算管理缺乏適應性、費時耗力、各職能之間相互沖突等諸多缺陷日益突出。詹深教授認為,傳統預算以預算為基礎進行評價并實施獎懲,實際上是“付錢讓員工說謊”,會使報酬計劃的激勵作用失效。同時,很多人認為,以固定的預算目標為依據進行業績評價,會給組織行為帶來很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產生預算余寬,預算的協調功能被破壞。由于受利益驅使,經理人員總是盡力影響預算的編制以獲得松弛的預算。預算松弛是預算管理中的逆向選擇,它雖然發生在預算的編制過程,但卻影響到預算的執行,下級權利將預算確定在比實際可以達到的水平更低的層面上,從而使得下級的潛力不能充分發揮。
(二)操縱預算執行結果,企業誠信文化被破壞。以預算評價為依據進行獎懲引發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事后操縱預算執行結果。(1)管理者為了使自己的獎金最大化,常采用盈余操縱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凈收益低于獎金方案的下限,管理者就會有進一步降低凈收益的動機,這樣,下一年度得到獎金的可能性就會增加。(2)操縱預算結果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做假賬,使會計信息失真,以達到或超過預算目標。
(三)編制費時耗力。傳統預算注重全面預算。全面預算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它涉及業務、資金、財務、信息、人力資源、管理等眾多方面。預算工作一般在每個會計年度的前4個月就開始了,浪費了很多時間和人力資源。
(四)阻礙企業持續改進,增加責任單位更多的短期行為。傳統預算控制制度約束著企業對環境的適當反應和靈活性,限制了企業的長遠發展。傳統控制制度使人們僅僅關注如何完成預算目標而不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企業潛力,或怎樣更好地去適應環境的變化。
超越平凡 奉獻青春
超越平凡、奉獻青春
——記XXX鎮司法所所長XXX
XXX,男,40歲,牟平區XXX鎮XXX村人,1985年參加工作,199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6年被選聘為XXX鎮司法所副所長,后兼任信訪辦主任、綜治辦主任等職,現任XXX鎮司法所所長。
從上面的簡歷可以看出,XXX是千百萬農村鄉鎮基層一般干部之一,平凡得走在路上很難跟別人區分開。但在XXX鎮黨員、干部和群眾的眼里,XXX卻不是個平凡的人,從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口中,隨時可以聽XXX一樁樁、一件件不平凡的事跡。
一、默默耕耘,甘于奉獻,平常時候能看出來
在XXX鎮提起XXX,絕大多數人都熟悉他。因為XXX生在這里,高中一畢業就在這里工作,20多年里,他走過了XXX的山山水水,幾乎摸遍了寸寸土地。哪個村里出現了矛盾糾紛,第一個出現在現場的是他;哪個群眾要買賣大宗物品寫契約,執筆的是他;村里要對外發包土地工程,起草合同的是他;誰要打官司、告狀,維護自己的權利想叫誰拿個章程,第一個想到的也是他。
論死及死亡的超越
本文主要探討有關死亡的恐懼、意義和超越的問題,認為:(1)解決死亡的
恐懼問題是提升人之生活品質的重要一環,這需要人們從明白死亡之本質入手。(
2)死亡不僅有意義,而且意義十分重大。死亡的存在及其必至性能使我們珍惜生
命,去積極地建構健康與合理的人生觀及人生態度,并注重自我生命的保護。(3)
死亡的超越不僅可能,而且必要。人類只能從精神的層面去超越死亡,通過建構關
系,通過貫注了自我精神意識的創造物來使自我的生命永恒。一個現代人,只有解
油畫藝術超越性重塑期
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末,油畫藝術的發展經歷了500年漫長積累的“發展性創建期”,100年風云變幻的“突破性革命期”。如果說油畫藝術的“發展性創建期”在對人與人性的親切肯定中,成就了審美的再現性形象語言;那么“突破性革命期”則在個體與個性的激越張揚中,成就了審美的表現性符號語言。2l世紀,全面完成了語言建設的油畫藝術,進入了對傳統語言兼融并蓄、融會貫通、為我所用的“超越性重建期”。誠如某位哲人所言:“你說話的時候,話也在說你。”藝術語言的成熟性和普世性,決定著審美的思想情感表達的準確性,而對審美的思想情感準確、精煉表達的不懈追求,反過來又不斷地給藝術語言注入蓬勃再發展的生命活力。
世紀之交以來,在后革命時代追求和諧的歷史大背景下,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不僅沒有宣判油畫藝術的死亡,反而給油畫藝術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可能性。“超越性重建期”油畫藝術的本體論超越,在于人與人性自覺地向個體與個性的落實,個體與個性自覺地向人與人性的復歸。這意味著每一油畫藝術創作主體的自然與社會文化角色的進一步自覺。油畫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繪畫造型審美活動,再現性形象語言與表現性符號語言都只是這一特殊審美活動不同的實現手段,而絕不是目的,離開審美活動而把實現手段作為目的,把油畫藝術的本質僅僅歸結于實現手段的所謂形式變幻與創新,事實上撕裂了油畫藝術靈與肉渾然一體的生命之軀,斬斷了自然人同時也是社會人的人性的(即具體、鮮活、個性的人的)審美活動與實現手段不可或分的血脈聯系,最終總是要走進死胡同的,這就是歷史的教訓。在方法論上,“超越性重建期”的油畫藝術自覺地克服著僵化割裂、片面極端的門戶之見,揚棄了歷來以否定別人肯定自己的策略,越來越自覺地選擇了審慎的態度,兼容并蓄、融會貫通、為我所用地在認識、肯定并且尊重各種不同的歷史存在合理性的基礎上,認清、肯定并且創造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在追求油畫藝術審美實現的過程中,繼承與創造永遠不可分割地統一在一起。20世紀,在“與傳統決裂”的風潮席卷全球的年代,真正的油畫藝術家頂住潮流的裹挾,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在學習繼承偉大傳統的基礎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自覺求索與創造。塞尚、高更、梵高、博納、維亞、謝洛夫、弗魯貝爾、畢加索、瑪提斯、德蘭、涅斯杰羅夫、巴爾丟斯、趙無極、捷涅卡、莫伊申克、謝列布良柯娃、梅里尼科夫、巴巴、弗洛伊德、基弗……偉大的名字不勝枚舉。在離我們最近的地方,還可以看到中國油畫藝術的先行者群體——我們的幾代師長們的身影。正是由于20世紀中外油畫藝術先賢的共同努力,率先奏響了油畫藝術“超越性重建期”的先聲。從中能夠感應到人類圣哲的偉大智慧:“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曰復命,復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兇。”
老子《道德經》第16章“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魯迅《且介亭雜文》卷6古往今來的油畫藝術,從來就屬于那些真正熱愛、了解油畫藝術并且牢牢地把握著其真諦的人們。他們敏銳地感應著時代的呼吸,頑強地運用油畫藝術語言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不為時尚所動,不隨波逐流,不制造泡沫,不弄虛作假,不忽悠視聽,在權力和名利場上基本見不到他們的身影。油畫藝術發展的歷史,一次又一次地揭去重重的遮蔽,顯現著油畫藝術作為一種審美活動的存在本質。創造性地運用油畫藝術語言的傳統規律,準確地實現時代的、民族的、個性的審美情懷,乃是通向油畫藝術康莊正道的不二法門,是油畫藝術得以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充滿生機之路。這是油畫藝術發展的全部歷史為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經驗教訓。
加達默爾超越歷史認識
加達默爾(1900-)的詮釋學對當代人文很大,對認識論的也影響很大。這里主要圍繞其超越歷史認識客觀性的主張予以剖析。
一、詮釋學的邏輯演進
人類一經產生,由于交往過程中準確把握對方思想以及他人思想的需要,詮釋這一現象也就出現了。文字發明以后,對文化典籍的而然地成為人類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而文化典籍也就成為詮釋的重點。可以說,一部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人類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各個文明通過對文化典籍的詮釋而汲取營養的歷史。
不言而喻,世界任何一個文明都重視對文化典籍的詮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各個文明之間在該上就沒有區別。就與西方而言,由于中國歷史悠久,歷史意識極為濃厚,所以,相比之下,大多中國人通過對文本的解釋,表達了一種與歷史的繼承關系,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就體現得極為明顯,中國歷史上所謂的道統傳承意識也說明了這一點。相反,西方傳統中的歷史意識就較為淡漠一些,亞里士多德和笛卡爾對歷史學的蔑視就能說明這一點。可以說,大多西方人通過對文本的解釋,目的不是著眼于歷史的傳承,而是注重發現和發展一套普遍的原則。當然,上述比較只是就東西方的歷史傳統而言的。若比較當代的東西方文明的心態,筆者傾向于認為,西方人恐怕更具有歷史感,而中國人的歷史感反而淡漠了許多。
令人遺憾的是,盡管中國文化傳統中有大量的詮釋學思想,但卻沒有人系統地把詮釋作一個研究對象加以系統地探討,也就是說,中國沒有詮釋學這門學科。正如湯一介先生所說的,“中國至今還沒有一套自己成體系的‘解釋問題’的”[1]。把解釋或詮釋作為一個問題系統加以研究,并形成一門專門學科──詮釋學(Hermeneutics,又譯作解釋學、釋義學、闡釋學),是在西方發端和發展的。
詮釋學的最初形態是西歐中世紀后期的注釋圣經的神學詮釋學,后來又發展出理解和解釋法典的法學詮釋學和考證古典資料的“語言文獻學”,它們都是些關于理解和把握特殊的文本之技巧的學問。德國神學家、哲學家施萊爾馬赫(1768—1834)是詮釋學的創始人,他首次將詮釋學從其詮釋的特殊對象中分離出來,建立了一門以一般的詮釋現象為對象的詮釋學學科。
行政超越職權研究論文
一、對行政超越職權之比較
在我國,對行政超越職權的含義,不同的學者和不同的行政法著作有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觀點,從整個行政行為的角度出發,認為行政機關超越職權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職權時,超越了法律、法規賦予的權力范圍。第二種觀點,從具體行政行為的角度出發,認為行政機關超越職權是指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超出了法律、法規規定的權力范圍。第三種觀點,從超越職權的表現形式的角度出發,認為行政超越職權是指行政機關實施了無權實施的某種行為,即實施了按照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由上級行政機關、其他同級主管行政機關或其他國家行政機關作出的行為。
在國外,由于各國法律傳統和法學理論的差異,各國法律規定和行政法著作對行政機關超越職權所下的定義并不相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在法國越權之訴是最重要的行政法制度。法國的越權之訴是當事人的利益由于行政機關的決定而受到侵害,請求行政法院審查該行政決定的合法性,并撤銷違法的行政決定的救濟手段。行政機關超越其權限范圍以外的活動因而侵犯其他機關的權限,或在行使根本不可能屬于任何行政機關的權限時,稱為無權限。也就是說超越職權即無權限(注:參見王名揚主編的《法國行政法》第671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二)在英國,行政機關越權主要是指行政機關行使權力時,超越法定范圍,或者在法定的權限范圍之內,違反法律的規定。根據英國法院的判例,越權行為包括:違反自然公正原則;程序上的越權;實質的越權(注:參見王名揚主編的《英國行政法》第151—170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三)在美國,超越職權是指超越法律規定的管轄范圍、權力和限度(注:參見王名揚主編的《美國行政法》第565—598頁,中國法制出版社。)。
哲學超越現象學論文
提要:胡塞爾將他的超越論的現象學稱作“第一哲學”,強調它是一種由最終根源奠立的普通的開端和基礎,它正是要那些最初的、自身包含一切存在與真理之起源的東西,即超越論的主觀性。一切真正的科學都必須從這種科學中尋求它們的全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它們的一切的、一切其他原則的最后來源。胡塞爾通過對哲學史的考察表明,這一思想也是貫穿于數千年哲學史中的統一動機,并且已在上取得了值得重視的成就。胡塞爾所提出的現象學還原的方法,正是要揭示這種超越論主觀性的領域。他稱這種方法是一種全新的反思方法,是徹底的純粹的對自身的思考,是完全不同于態度的“非自然的”態度。但是胡塞爾在這里提供的不僅是現象學還原的“方法”,而且同時還提供了一種有關現象學還原的“現象學”,即現象學還原的“”。
關鍵詞:超越論的現象學;第一哲學;現象學還原;共主觀性
胡塞爾的《第一哲學1923/1924》構成了從1913年《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理念》到1929年《笛卡兒式的沉思》之間他的思想進程中現象學的里程碑和高峰;正如胡塞爾在1923年8月31日致茵加登的信中所說的,這是一個在現象學意義上并具有“第一哲學沉思”形式的哲學體系之構想,這些沉思作為“開端”,一定會從根本上開啟真正的哲學。
胡塞爾在這里將他的超越論的現象學哲學稱作“第一哲學”,是要強調,它是一種由最終根源奠立的普遍科學之開端部分和基礎部分,它正是要研究那些最初的東西和自身包含一切存在與真理之起源的東西,即超越論的主觀性(transzendentaleSubjektivitit),純粹的自我。在這個意義上,胡塞爾又稱“第一哲學”為“考古學”。第一哲學將嚴格科學的哲學當作最高目的理念。這種嚴格科學的哲學是徹底有根據的哲學。它是以確定的絕對自明的基礎為根據,按照最嚴格的方法自下而上建立起來的。
《第一哲學1923/1924》由上卷《批判的理念史》和下卷《現象學還原的理論》兩卷組成。上卷《批判的理念史》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是對超越論的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歷史導論。在其中,胡塞爾按照由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對詭辯哲學的反應中產生的,并作為內在的主導目的決定以后科學發展進程的哲學目的理念,對哲學的歷史進行了批判的考察。根據這種哲學理念,哲學應該是由認識者對他的認識成就進行普遍的和最后的自身考察,自身理解,自身辯護而來的認識,或者說,哲學應該是絕對證明自身正當的科學,而且應該是普遍的科學。在這種批判的考察中,使胡塞爾感興趣的是歷史上對作為認識之統一來源的超越論的主觀性的認識。考察要揭示貫穿于數千年哲學史中的動機之統一。這種動機作為發展的推動力,存在于一切想要成為真正的哲學,想要獲得真正哲學方法的哲學之中。胡塞爾說,對于歷史上的哲學的進步來說,決定性的轉折在于,從前想要成為科學的諸哲學之所謂的科這里提到的哲學史上統一的動機,在胡塞爾看來,就是追求嚴格科學的哲學,追求絕對證明自身正當的哲學之理想,而在其歷史的具體實現過程中,這種動機就變成了追求實現超越論哲學之理想的各種不同嘗試。胡塞爾的理念史批判正是針對這些嘗試之成就與的。
在古代懷疑論哲學中,胡塞爾就已經看出了超越論哲學最早的傾向。古代的懷疑論哲學就已經以“超越論方式”將實在的宇宙,一般可能的客觀性全體,當作意識的一般對象來考察了,它第一次實現了從樸素地專注于呈現著的對象向反思態度的轉變,使進行認識的意識作為實行超越論功能的主觀性進入到人們的視線中。古代懷疑論通過將科學的目的理念追溯到進行認識的主觀性,將真實的存在本身追溯到科學真理,并追溯到認識真理的主觀性,而使當時新發現出來的實在宇宙與主觀性之本質關聯所帶有的不清晰性變得清晰可見。因此它具有劃意義。
服務業超越提升總體意見
根椐《市關于開展服務業超越計劃促進年活動的實施意見》精神,結合我市服務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為加快促進全市產業結構向“三二一”轉型升級,現就2011年我市服務業超越提升活動,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大力推動服務業發展,構筑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是我市加快產業和城市同步轉型、提升城市能級的必由之路。以優先發展服務業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重點,把握機遇,創新思路,突破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發展傳統服務業,穩步發展公共服務業,加快形成“三二一”產業結構,構建“功能完備、動力充沛”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二、發展目標
圍繞我市“十二五”服務業發展總體目標,確保2011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達到40.5%;服務業投資增速確保20%,力爭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確保16%,力爭17%。
三、主要任務
行政超越職權研究論文
一、對行政超越職權之比較
在我國,對行政超越職權的含義,不同的學者和不同的行政法著作有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觀點,從整個行政行為的角度出發,認為行政機關超越職權是指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職權時,超越了法律、法規賦予的權力范圍。第二種觀點,從具體行政行為的角度出發,認為行政機關超越職權是指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超出了法律、法規規定的權力范圍。第三種觀點,從超越職權的表現形式的角度出發,認為行政超越職權是指行政機關實施了無權實施的某種行為,即實施了按照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由上級行政機關、其他同級主管行政機關或其他國家行政機關作出的行為。
在國外,由于各國法律傳統和法學理論的差異,各國法律規定和行政法著作對行政機關超越職權所下的定義并不相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在法國越權之訴是最重要的行政法制度。法國的越權之訴是當事人的利益由于行政機關的決定而受到侵害,請求行政法院審查該行政決定的合法性,并撤銷違法的行政決定的救濟手段。行政機關超越其權限范圍以外的活動因而侵犯其他機關的權限,或在行使根本不可能屬于任何行政機關的權限時,稱為無權限。也就是說超越職權即無權限(注:參見王名揚主編的《法國行政法》第671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二)在英國,行政機關越權主要是指行政機關行使權力時,超越法定范圍,或者在法定的權限范圍之內,違反法律的規定。根據英國法院的判例,越權行為包括:違反自然公正原則;程序上的越權;實質的越權(注:參見王名揚主編的《英國行政法》第151—170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三)在美國,超越職權是指超越法律規定的管轄范圍、權力和限度(注:參見王名揚主編的《美國行政法》第565—598頁,中國法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