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教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01:22: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插圖教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彩圖插圖在政治教學中的運用
彩圖、插圖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如能靈活運用必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以圖入境,導入新課 彩圖、插圖雖居某一框題之中,但有的如果預先提出,作為入境之法和新授課的導入部分,效果則更佳。如學習下冊“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這一框題時,教師可首先引導學生看70頁插圖15:被帝國主義侵略者搶劫燒毀的圓明園殘跡。并講述:同學們知道圓明園嗎?圓明園是一座舉世無雙的大型皇家園林。然而,就是這樣一座被世人稱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卻被帝國主義以最野蠻的方式摧毀了。今天的圓明園殘骸是中華民族倍受屈辱的歷史見證,也是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掠奪中國的鐵證。那么,帝國主義列強是如何對中國進行侵略和掠奪的呢?這正是本節課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從而也就導入了新課。這樣的導入方法新穎奇特,富有吸引力,必能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進入境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堂教學中的適時運用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習到某一內容時,如果適時對該部分的彩圖、插圖加以講解和指點則必然會有“推波助瀾”之效果。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華達到高潮。當學習資本家用延長勞動時間和提高勞動強度榨取工人血汗這一問題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看11頁插圖3,卓別林和他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中的一個鏡頭。教師可直接講解指點,也可通過點撥啟發讓學生說出其含義。這樣必然加深學生對資本家不顧工人死活,榨取工人更多血汗這一事實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更進一步激發起學生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憎恨和對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熱愛之情。
三、用于課堂教學的結尾 根據教材內容,有些彩圖和插圖在一堂課的結尾時再加以運用,效果則更好。
教師在引導學生看圖時,進行概括和總結。這樣定會深化學生對本堂課內容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學習88頁“困擾帝國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這一框題時,就要在該堂課的結尾引導學生看插圖:加利福尼亞警察阻擋黑人示威者的去路、美國青年吸毒者越來越多和美國監獄人滿為患。這三幅插圖,使學生明確地認識到,種族沖突嚴重、賭博合法化、吸毒販毒成風、犯罪活動猖獗,還有“黃色文化”泛濫、自殺事件層出不窮、精神極度空虛等是困擾帝國主義國家的社會玻然后,教師再簡明地扼要地概述其原因。這樣把直觀、形象的插圖用以概括和總結,必然有助于學生對困擾帝國主義國家的社會病及根源,有一個更明了更深刻的認識。
四、復習時運用能增強聯想和聯系 彩圖編排的順序,反映了教材內容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故此,復習時如以彩圖為聯系點,啟發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把教材內容聯系起來,必然會有助于學生從總體上完整而又系統地掌握教材內容。
數學插圖教學管理論文
現行小學低年級數學課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圖文并茂、形式多樣、富于趣味、可讀性強,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如何充分利用和發揮課本中插圖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學質量,下面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利用插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能力之一。剛入學的兒童雖然已會看圖,但觀察時隨意性大,目的性不強,往往只注意插圖中較明顯或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觀察也比較膚淺。在教學中,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有序、有目的的觀察能力。如在教學第一冊準備課的“開學圖”時,可先指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畫面,有序、完整地說出整個插圖所表達的意思。然后,再讓學生按圖中人物的年齡、性別、活動情景和不同的景物進行分類觀察,滲透分類思想。在以上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提問:圖中有幾個學生?幾個老師?幾個男生?幾個女生?幾個人?幾棵樹?……引導學生通過數數,滲透自然數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學生通過看看、數數、想想,有目的地觀察畫面,感知事物的數量特征,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
二、利用插圖直觀形象的特點,促進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數學概念是對事物數、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他們對抽象概念的認識大都是在對具體事物的操作和直觀圖形的觀察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學“基數”和“序數”概念時,教材在認識數“4”時安排了“乘客排隊上公共汽車”的插圖。教學時可結合插圖進行提問:“共有幾個乘客在上公共汽車?誰排在第一?小朋友排在第幾?”使學生認識到同一個數在表示數量多少和先后順序時所代表的“基數”和“序數”這兩種不同的含義。“0”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單憑語言講解很難使小學生建立起“0”的概念。教材通過引導學生對一組插圖的觀察比較進行教學:插圖中第一個集合圈里有2只杯子,就用數“2”表示;第二個集合圈里有1只杯子,就用數“1”表示;第三個集合圈里一只杯子也沒有,就用“0”表示。雖然不要求學生說出“0”是空集的基數,但通過對插圖的觀察使學生初步感知到“0”這一概念所代表的實際意義。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難點。正確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是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教材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繪制出實物圖、線段圖,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理解、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因此,培養學生識圖、繪圖、說圖以及據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的能力,是學生解應用題的基本功,也是降低應用題教學難度,提高應用題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如在教學“比多”、“比少”問題時,通過引導學生對比插圖中上、下兩排圖形一一對應部分,認識到“同樣多”的含義;從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認識到“多”和“少”的含義;從而明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尋找出解答問題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插圖,滲透現代數學思想
教材插圖教學管理論文
隨著新的大綱和新教材的出現,我們不難發現,新課本在舊版的基礎上增添了不少色彩鮮艷的插圖,我認為教者應重視這些插圖,授課時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直觀形象,啟發思維小學生認識事物主要以直觀性為主,思維也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針對這一特點,新教材配備了大量的彩色插圖,這些插圖分布在每篇課文中,每篇課文最少也有一幅,插圖不僅多,質量也不錯,不要說學生,即使老師看了,也會被吸引住,因此,教者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在授課時圖文并茂,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得到更多的課外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二)培養學生的看圖說話能力不少教師埋怨學生作文條理不清,特別是寫景的作文。要克服這個缺點,我們不妨試一下在看課文說話這一環節抓起。在教授新課時,先讓學生看著插圖說一說圖中的內容,在這里要注意提醒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如在教授《小站》一課時,課文插圖清楚明了,我先讓學生觀察插圖,然后提問學生,得到了幾種答案,有的按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講,有的按從局部到整體的順序講,有的按從近到遠的順序講,有的按從遠到近的順序講,顯然,這些順序都是可行的,最后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條理。比較一下自己想的順序與課文的有什么不同。這樣不僅能訓練學生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更能讓學生學到作者的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三)深入理解課文,幫助記憶新的教學大綱要求不少的課文需要背誦,對于一些學生會有一定的難度,但突破這一難點也有辦法,教者如果在授課時注意把插圖轉化為文字,學生就容易記憶得多。如在教《盧溝橋的獅子》一課中,課文要求背誦描寫獅子形態的一段,由于獅子的形態一共有五種,容易混淆調亂。課文中配備了三幅彩圖,把獅子的形態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借著這一優勢,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大概記清獅子形態的順序,再多次出現彩圖,并讓其配以動作,接著拋開課本,出示彩圖讓學生記憶背誦,結果,平時難以背出來的學生也能很快地背出來了。除了以上三點,值得注意的是要更充分地發揮插圖的作用,還得在教材的基礎上花點心思,有些課文的插圖還需要作適當的補充,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插圖的作用,使教學得以順利、成功地進行。
詮解中學歷史插圖教學
從事初中歷史教學多年,筆者發現歷史這門課與其他學科確有許多不同之處,比如歷史插圖很多,種類包括地圖、歷史照片、美術圖、圖表、示意圖等,這些插圖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而且發揮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發揮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動、直觀的方式表達出豐富的歷史信息,把復雜的歷史現象表現在插圖中。
1在教學中運用插圖的重要性
首先,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想象力。歷史教材插圖的大量增加,其目的之一正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此為提高學生求知欲望的必要手段。同時,教師在利用插圖進行課堂教學時,應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設疑問難,引起他們思考、聯想,活躍思維,幫助學生去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其次,運用插圖,可培養學生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去認識理解其他知識的能力。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對插圖的觀察、分析、想象,有利于對歷史知識理解和掌握,并運用豐富的歷史知識去感知理解其他知識,如語文、政治、地理等,取得較好教學效果。因此,課堂教學必須重視插圖教學。現行初中歷史教材編排新穎,插圖頗多,真可謂圖文并茂。
2利用教材搞好插圖教學的途徑
第一,教師要非常熟悉和理解書中的插圖。“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力求對插圖中的整體、細節全面進行琢磨、研究,大量翻閱有關資料,尋找教學的突破點,并且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展歷史事實情節,放大歷史真像,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明晰的認知插圖,了解插圖,掌握插圖,評價插圖的內容和作用。
插圖在初中化學教學的應用
【摘要】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閱讀方式已經從過去的純文字閱讀轉變為圖文并茂的綜合閱讀。課堂是學生進行閱讀的主要場所,立足閱讀方式的轉變,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插圖資源,借助圖文并茂的形式滿足學生們的閱讀需求,同時使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所學。基于此,在組織初中化學教學的時候,筆者應用教材插圖資源引導學生閱讀學習。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從教師層面和學生層面入手,詳細闡述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插圖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材插圖;應用策略
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使得我們進入了讀圖時代。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應具備讀圖能力。課堂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進行閱讀的主要場所。但是,在當前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不少教師還在單純地引導學生們閱讀純文字的內容。純文字的內容是抽象復雜的,對于大部分抽象思維不發達的初中生來說是一大閱讀阻礙,他們難以自主地借助語言文字信息理解化學內容,導致化學學習效果不盡人意,同時,在低效的閱讀影響下很容易失去閱讀自信心。教材插圖是學生進行化學閱讀的資源之一,具有圖文結合的特點。在化學課堂上應用插圖資源引導學生閱讀,符合讀圖時代的發展特點,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受到圖片的輔助理解文字信息,獲取有價值的化學知識,還可以順其自然地形成讀圖能力,為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立足教材插圖的應用價值,在實施初中化學教學的時候,筆者以化學教材為切入點著力開發插圖資源,并聯系教學需要多樣策略地應用插圖資源。下面,筆者將從教師層面和學生層面入手,詳細闡述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插圖資源的策略。
一、教師:應用插圖組織教學
教師是化學教學資源的應用者。插圖是化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資源,需要教師在化學課堂上多樣策略地進行應用才能切實地發揮其應有價值,促進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一般情況下,筆者在化學課堂上這樣應用插圖:1.由圖生疑。注意是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的基礎。教學實踐證明,在化學課堂上學生高度地集中注意力,不但可以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還可以推動教學深入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問題是驅動學生集中注意力的主要工具。因此,筆者在開展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時候,會利用插圖提出問題。這里的問題是指學生在體驗具體情境的過程中,因自身現有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等不足,被迫探尋新的方法而產生的“不滿”。這種“不滿”,很容易使得問題成為學生探究化學的驅動力。以“化學改變了世界”此內容為例,教材中給出了如下插圖:插圖中展示的內容凸顯出了化學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體驗現實生活的過程中,學生們早已與各種各樣的化學物品進行了互動,但是沒有深入地探究這些物品中的化學元素。對此,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們閱讀這些插圖,邊閱讀邊思考如此問題:這些圖片說明了什么呢?在生活中你還接觸過哪些使用化學方法生產的物品呢?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化學,圖上的這些物品還會存在嗎?這說明了什么呢?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們帶著好奇心,對化學與生活的關系進行探究,便于實現對課堂知識點的理解。2.媒體輔助。化學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涵蓋了生活中的健康、環保、醫療等領域。教材中盡管為學生們展現了一些插圖,但是插圖數量是有限的,無法有效地凸顯出化學與生活的關系,影響學生們深入探究化學。在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在飛速發展,尤其當下正在成為教師組織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實施化學教學活動的時候,筆者會立足教材插圖不足,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多樣地搜集與新知有關的其他圖片,開闊學生視野,驅動學生動態直觀地了解科學動態,實現對化學的深刻理解。以“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為例,教材中為我們直觀地展現了集中營養強化食品的圖片,試圖使學生在形象思維的作用下了解營養品與化學的關系。但是,初中生的生活經驗是不足的,對營養品的化學作用的了解程度不深,在理解營養品與化學關系的時候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筆者利用網絡渠道搜集了化學家研究、測量營養品的圖片,圖文結合展現營養品中的化學元素。在真實可靠的圖文信息的輔助下,學生們不僅產生了學習興趣,還探究了營養品與化學元一五教海探航素的關系,便于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二、學生:應用插圖進行學習
語文教材插圖教學論文
現行中學《語文》課本有插圖近百幅,這些插圖大都出自名人之手,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其價值都很高。作為語文這一學科,著實應該把它們看作教學的一部分內容,認真地研究。
關于插圖的作用問題,我國現代著名作家、美術家豐子愷先生曾有過間接的論述,他生前曾為魯迅的《阿Q正傳》等九篇小說作了插圖,他說:“這些插圖,就好比在魯迅先生的講話上裝上一個麥克風,使他的聲音擴大。”由此不難看出插圖的作用。
細心的高中語文教師大概發現了《孔雀東南飛》一文的插圖在新舊教材中是不同的,為什么新教材要更換插圖呢?其中一個原因,想必就是因為舊教材中的插圖有些不當之處,這幅插圖中的雄雞啼叫便沒能真正理解“雞鳴入機織”一句,插圖中理解成“雞鳴”便是黎明,而詩中之意在時間上則還要提前,大概相當于今天的1點到3點,這才足以證明蘭芝的辛勤和焦母的刁難。正因為這樣,新教材便更換了插圖,從這也可看出插圖在教材中不是可有可無的。
首先,插圖是文字的補充和注解。
教材中有的插圖是文字所介紹事物的真實再現,像說明文中的插圖便起了這樣的作用。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所附的荔枝全貌圖及結構解剖圖,就有效地幫助學生形象地把握住了荔枝的形態及其內部結構。若沒有這幅插圖,對不產荔枝地區中的學生來說要想象出荔枝的真實形狀則著實有困難。
教材中有的插圖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內容,這樣的插圖大都在記敘文和散文中。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別里科夫的肖像圖,有力地概括了文字的描繪,形象逼真地完成了人的肖像刻畫。再如《多收了三五斗》文末中的插圖,可讓讀者在回憶課文時便于對眾多人物的描寫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揮手之間》的插圖是文章抒情議論的形象凝縮。《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中的夜渡黃河圖,通過濁浪排空的畫面和老船公們那緊張嚴肅的情緒,形象地告訴讀者夜渡黃河的危險和艱難,便于把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主旨。
語文插圖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
插圖在語文教材中具有形象、直觀性,趣味性,啟迪性等特點。在工作實踐中,我充分利用插圖這一生動的教材,培養學生理解、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圖。這種圖文并茂的教材編排,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也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培養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等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充分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注重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一、觀察插圖培養理解能力
結合插圖理解課文是課文插圖最明顯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形象地理解字、詞、句的意思。
(1)結合插圖,初步感知。學生對文字往往不感興趣,而對具體可感的彩圖卻興致勃勃。教師可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利用課文插圖來引導學生學習新知。如我在教學《親人》時,先指導學生看圖:從小姑娘的裝飾可以看出她在這里干什么?老奶奶為什么要捧著小姑娘的頭?從年齡上看她們可能是什么關系?課文題目叫《親人》,她們真是"親人"嗎?由于學生都有好奇心強的心理,可以較好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課文內容上來,也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礎.
思品課插圖教學論文
思品課插圖與課文相比,占的篇幅不大,所含“知”、“情”、“行”的信息量卻很大。這是思品課插圖的優勢之一。然而插圖顯現的道德信息,一般是濃縮的、凝結的,這又是插圖教學的一個難點。怎樣做到既充分發揮插圖優勢,又切實突破插圖教學的難點,無疑是構建嶄新的思品課教學論應當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根據筆者探究和參與教學實踐的體會,采用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由小顯大、由靜趨動、由形索神等教法,可以獲得最佳效果。
“由外而內法”。所謂“外”,是指插圖的外露信息,包括環境、景物、人的神態和行為表征。所謂“內”,是指插圖人物的內在本質。采用“由外而內法”,就是審視插圖,先從外露信息入手,進而領略榜樣人物內心世界。例如《為人民服務到白頭》(“人教版”第8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上海海運局“長柳號”海輪停靠碼頭后,作為服務員的楊懷遠為旅客挑運行李的事。他的面部表情顯得異常興奮。尾隨其后的七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老婆婆,也樂呵呵的。教師抓住這些外露信息,引導學生思考:“畫面上的人物為什么會高興?七位老人的笑和楊懷遠的笑又有什么不同?”通過這兩個問題的牽引,學生透視人物的內心世界,就會發現,七位老人的笑,是得到別人幫助后而感發的。他們遇到了楊懷遠這位不是親人而勝似親人的熱心人的關心和幫助,解除了下船后拿不動行李的憂慮。因此,老人們的笑,既是對助人者的感激,也是對社會主義新風尚的稱頌。楊懷遠基于為旅客服務,幫助老人解決困難,盡到了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他的高興,是其“助人為樂”心理的反映。像這樣借助插圖的外露信息,透視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有利于陶冶學生的心靈。
“由內而外法”。所謂“內”,是指插圖內涵的意蘊;所謂“外”,是指課堂外的現實生活。采用“由內而外法”,是運用“由外而內法”的繼續和擴展。它要求從畫內移到畫外,與現實生活緊密掛鉤,以充分揭示插圖中道德形象的社會意義。例如《關心他人》有三幅插圖。第一幅圖是炎熱的夏天,身患骨癌的劉玲帶病打來涼水灑在教室里;打來開水涼著,為的是讓同學上完體育課回到教室后能感受到“清涼”。第二幅圖是在公共汽車上,劉玲寧肯拄著拐杖站著,也要把座位讓給一位素不相識的老爺爺。第三幅圖是在病房里,劉玲一瘸一拐地走到生病阿姨的床前,輕聲唱歌,為的是讓阿姨減輕痛苦。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從這三幅圖上感受到劉玲無微不至地洞悉和滿足別人的需求,千方百計地給他人帶來愉悅的美好心靈,而且要用插圖中的人物道德風范去觀察比照現實社會生活,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劉玲高尚的美德,這對于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優化社會風氣,鞭斥極端利己主義,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由小顯大法”。所謂“小”,是指插圖的“畫眼”。雖然所占篇幅很小,卻能牽動整個畫面。所謂“大”,是指插圖所要表現的思想和情感。采用“以小顯大法”,就是抓住“畫眼”,從小處入手,以揭示和把握整幅插圖的意蘊。例如《為人民服務到白頭》第一幅插圖,居畫面中心位置的是楊懷遠,他頭戴海員帽,上身著白色海員服,右肩上一條小扁擔挑著兩個大行李包,扁擔被壓得彎彎的,左手還提著一個行李箱。插圖中的這條扁擔就是“畫眼”。教師讓學生觀察、認識扁擔雖為平凡之物,幾十年來卻為旅客挑了數十萬件行李,由于長年累月負重,新的挑舊了,舊的挑斷了,斷一條又換一條新的。楊懷遠先后換過十幾條。教師借助畫面上的這條小扁擔,牽引學生的思維拾級而登,就能讓他們感悟到楊懷遠的“扁擔精神”。
“由靜趨動法”。所謂“靜”,是指插圖的靜態構形;所謂“動”,是讓插圖上的東西都“活靈活現”。采用“由靜趨動法”,就是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以“激活”插圖上的人物、景觀和物態,讓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東西皆“含情脈脈”,仿佛要躍出畫面,向人們訴說心中的衷曲。例如《珍惜勞動成果》(“人教版”第6冊)第一幅插圖,畫的是大江和虎子。大江睜著眼睛,責怪虎子把他用了半天時間畫的畫弄臟了。而掃視地面,就能發現被大江扔掉的許多半截鉛筆和鉛筆屑。對此要特別加以關注,因為被扔掉、被損壞的鉛筆是勞動成果。上課前可把插圖放大為掛圖。執教時先指著掛圖中被扔的東西設問:“這是什么?是誰扔的?”當學生看清圖意,作出明確的回答后,教師又將事先準備好的“折斷了腿的鉛筆人”貼在圖中的半截鉛筆處。然后進一步追問:“同學們,你知道這些被折斷腿的‘鉛筆人兒’,會向大江說些什么呢?”此時,一個個鉛筆頭站起來,瞪著眼睛,搖搖晃晃向大江走來。當畫面由靜態趨向動態時,學生的情感也隨之掀起波瀾。他們同情鉛筆的遭遇,會語重心長地勸說大江:“你知道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而不知道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其實,損害別人的勞動成果,別人一定也很傷心;損害任何一種勞動成果,人民都心疼啊!”通過插圖的活用,激起了學生極大的情趣,使教學產生了耐人尋味的魅力。
“由形索神法”。所謂“形”,是指插圖中人物面臨的外部條件和所處的境遇;所謂“神”,是指人物內在的情懷和節操。采用“由形索神法”,就是借助道德想像力提供的“內心視像”,去感受和體驗道德人物美好的心靈。例如《堅持民族氣節》(“人教版”第7冊)中有一幅表現蘇武身處逆境的寫意畫。教師提示說,蘇武在荒漠中度過了漫漫19年,你們從這幅圖中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借助道德想像力的馳騁,仿佛看到了蘇武鋼澆鐵鑄般佇立在大漠荒原中,腳下依然是白雪覆蓋,怒吼的狂風吹起了他襤褸長衫的下擺,吹亂了他被歲月和折磨染白的胡須。蘇武仰首遙望南方,注視大雁南歸的蹤跡,好像在向它們寄予期望:“飛吧,飛吧,快快飛到我的祖國,把我蘇武懷念故土之心,效忠祖國之情,轉告給廣大的人民吧!”借助聯想和想象,插圖中凝結的蘇武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會深深地感染學生,課堂上的教與學也隨之推向高潮。
幼兒教學利用插圖優化課堂教學模式
摘要:幼兒園教學中插圖的使用在幼兒園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盡管插圖教學應用了很多年,但是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要想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教師更加合理地應用插圖,進行科學有效的教育。本文就幼兒教學中利用插圖優化課堂教學的模式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幼兒課堂教學;插圖;教學;效率
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充分交流,達到講授知識目的的一個過程。在幼兒教學中,這種交流就更加重要,需要教師與學生更多地溝通,才能達到教學目的。而在幼兒園階段,幼兒很難對教師講述的知識點感興趣,這是由幼兒的天性好玩的性格特點決定的。要想最大程度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師運用插圖教學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就目前情況而言,幼兒插圖教學的應用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應用方面很多幼兒教師還不曉得如何正確利用這一有效的教學方式。本文就針對這些問題開展分析,拋磚引玉,提出幾點幼兒插圖教學中的優化建議,希望借此對幼兒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許幫助,提升幼兒教學的效果。
一、幼兒教學中插圖教學容易出現的問題
插圖應用重數量,輕質量。幼兒教師很多只是形式上采用了插圖教學這一模式,進行插圖教學隨意性很大,而不在意插圖使用的教育性。插圖應用缺乏層次性,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不同,需要教師對插圖的使用進行層次化。插圖應用沒有一定的標準,不管什么課程都采用大量的插圖,結果并沒有產生教師期望的效果。
二、如何有效地應用插圖教學優化課堂教學
語文插圖教學管理論文
現行中學《語文》課本有插圖近百幅,這些插圖大都出自名人之手,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其價值都很高。作為語文這一學科,著實應該把它們看作教學的一部分內容,認真地研究。
關于插圖的作用問題,我國現代著名作家、美術家豐子愷先生曾有過間接的論述,他生前曾為魯迅的《阿Q正傳》等九篇小說作了插圖,他說:“這些插圖,就好比在魯迅先生的講話上裝上一個麥克風,使他的聲音擴大。”由此不難看出插圖的作用。
細心的高中語文教師大概發現了《孔雀東南飛》一文的插圖在新舊教材中是不同的,為什么新教材要更換插圖呢?其中一個原因,想必就是因為舊教材中的插圖有些不當之處,這幅插圖中的雄雞啼叫便沒能真正理解“雞鳴入機織”一句,插圖中理解成“雞鳴”便是黎明,而詩中之意在時間上則還要提前,大概相當于今天的1點到3點,這才足以證明蘭芝的辛勤和焦母的刁難。正因為這樣,新教材便更換了插圖,從這也可看出插圖在教材中不是可有可無的。
首先,插圖是文字的補充和注解。
教材中有的插圖是文字所介紹事物的真實再現,像說明文中的插圖便起了這樣的作用。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所附的荔枝全貌圖及結構解剖圖,就有效地幫助學生形象地把握住了荔枝的形態及其內部結構。若沒有這幅插圖,對不產荔枝地區中的學生來說要想象出荔枝的真實形狀則著實有困難。
教材中有的插圖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內容,這樣的插圖大都在記敘文和散文中。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別里科夫的肖像圖,有力地概括了文字的描繪,形象逼真地完成了人的肖像刻畫。再如《多收了三五斗》文末中的插圖,可讓讀者在回憶課文時便于對眾多人物的描寫有一個深刻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揮手之間》的插圖是文章抒情議論的形象凝縮。《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中的夜渡黃河圖,通過濁浪排空的畫面和老船公們那緊張嚴肅的情緒,形象地告訴讀者夜渡黃河的危險和艱難,便于把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