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貸險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03:02: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車貸險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車貸險研究論文

摘要:車貸險,即汽車消費貸款履約保證保險的簡稱我國車貸險業務開辦于1998年,于2002年下半年達到頂峰車貸險業務的開辦較好地帶動了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然而,這一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險種經過幾年高速發展后,由于巨大的市場風險而在2003年中后期戛然止步,有關財險公司紛紛暫停銷售,進行清理這種情形出現的原因是由于社會信用體系的缺失和保險公司管理的不善,如何改善這種局面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關鍵詞:車貸險;社會信用體系;資信調查;銀保合作

一、對車貸險業務發展的歷史考察

(一)汽車消費信貸市場形成階段

1995年,我國開始了汽車消費信貸的理論探討和初步實踐,一些汽車生產廠商聯合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在一定范圍內嘗試性地開展了汽車消費信貸業務,但由于缺乏相應經驗和有效的風險控制手段,中國人民銀行于1996年9月叫停了汽車信貸業務1998年9月,央行出臺了《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恢復了汽車信貸業務,汽車信貸市場開始形成

(二)車貸險產品起步階段

查看全文

車貸險研究論文

一、對車貸險業務發展的歷史考察

(一)汽車消費信貸市場形成階段

1995年,我國開始了汽車消費信貸的理論探討和初步實踐,一些汽車生產廠商聯合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在一定范圍內嘗試性地開展了汽車消費信貸業務,但由于缺乏相應經驗和有效的風險控制手段,中國人民銀行于1996年9月叫停了汽車信貸業務1998年9月,央行出臺了《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恢復了汽車信貸業務,汽車信貸市場開始形成

(二)車貸險產品起步階段

自1998年中國保監會批準財產保險公司試辦機動車輛分期付款售車信用保險,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正式起步同年9月,中國人保財險杭州市分公司與中國建設銀行杭州市吳山支行合作,率先推出了第一張車貸險保單,打響了車貸險市場的第一槍

(三)車貸險業務高速發展階段

查看全文

車貸險研究論文

摘要:車貸險,即汽車消費貸款履約保證保險的簡稱我國車貸險業務開辦于1998年,于2002年下半年達到頂峰車貸險業務的開辦較好地帶動了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然而,這一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險種經過幾年高速發展后,由于巨大的市場風險而在2003年中后期戛然止步,有關財險公司紛紛暫停銷售,進行清理這種情形出現的原因是由于社會信用體系的缺失和保險公司管理的不善,如何改善這種局面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關鍵詞:車貸險;社會信用體系;資信調查;銀保合作

一、對車貸險業務發展的歷史考察

(一)汽車消費信貸市場形成階段

1995年,我國開始了汽車消費信貸的理論探討和初步實踐,一些汽車生產廠商聯合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在一定范圍內嘗試性地開展了汽車消費信貸業務,但由于缺乏相應經驗和有效的風險控制手段,中國人民銀行于1996年9月叫停了汽車信貸業務1998年9月,央行出臺了《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恢復了汽車信貸業務,汽車信貸市場開始形成

(二)車貸險產品起步階段

查看全文

車貸險發展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目前,備受廣大消費者關注的“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簡稱車貸險),因種種原因,保險公司決定暫時停辦。由于此險種關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而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車貸險業務起步晚,發展快,但由于一些公司在經營過程中風險意識不強,管理松懈,盲目競爭等,使本來應有較好發展前景的車貸險,成了侵蝕保險公司利潤的“黑洞”。保險公司應練好內功,加強管理,優化服務,迎接新的挑戰。

2003年7月19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重組改制,設立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人保財險)。該公司宣布,從8月1日起暫停開辦“車貸險”業務。人保財險是全國最大的財產保險公司,這就意味著全國的車貸險大部分業務暫時停辦。

車貸險業務的經營是不是都已敗走“麥城”值得商榷,但它由盛轉衰的確是事實。由于此項業務的興衰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已經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保險公司作為這項業務的經營單位,面對如此嚴峻的經營形勢,更應該冷靜思考,查找原因,沉著應對。

一、車貸險業務在經營和發展中面臨的主要風險及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信用風險的侵蝕。當前我國對企業和個人的信用制度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對失信者尚缺乏嚴厲而有效的制裁措施。在開展這項業務的過程中,少數保戶在自身利益的驅使下,制假造假者有之,人車逃逸者有之,金融詐騙者有之。總之,信用風險,或者說客戶的個人道德風險已成為阻礙這項業務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據調查,從車貸險業務開展以來,保戶拖欠銀行貸款(有的是惡意拖欠)情況嚴重。按照保險公司與銀行的合作協議,保戶在3個月內如不按期償還貸款,將由保險公司以支付賠款的方式代替保戶償還。這樣,保險公司就成為承擔信用風險的唯一責任者,因而直接影響到保險公司的穩定經營。據調查表明,2000~2002年某產險公司保戶中已拖欠銀行貸款逾期時間在3個月以上的貸款金額高達4629萬元(其中三年期的為3783萬元)。這一貸款數額是這家保險公司在同一時期內所收保費的數倍,如果這些逾期貸款都要由保險公司償還,那么這家公司將面臨嚴重虧損。

(二)管理疏漏的侵蝕。保險公司內部管理的疏漏構成了管理風險。在開展這項業務的過程中,一些公司為了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爭取更多的保費收入,盲目放松承保條件,業務不分良莠,給整個險種的經營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主要表現在:一是資信調查不嚴格,核保手續不規范。一些分支機構本來不具備開展這項業務的條件,卻盲目上馬;一些公司對資信調查不重視、不嚴格,有些基本流于形式。對于要求辦理該項業務的,基本上是來者不拒,給一些信用度很差的客戶以可乘之機。如某一經銷商為了能夠得到較多的銀行貸款,不惜以欺騙手段購買他人的身份證,到銀行為自己辦理車貸險業務,直到案發后問題才暴露。二是違規操作。目前,海南省一些產險公司在承保的過程中都采取了總頒條款附加業務協議書的方式開展業務。為了能夠拉到更多的業務,這些公司在合作協議中都明顯突破或篡改了原條款的規定。比如有些協議規定,發生保險責任事故后先由保險公司賠款,而后由銀行通過權益轉讓將抵押權轉讓給保險公司,然后保險公司才能處理抵押物。這些協議不但和總頒條款的規定有很大的出入,而且把購車環節的所有風險全都攬到保險公司名下,銀行、經銷商幾乎沒有任何風險。三是承保質量低下。從某產險公司承保的業務結構看,60%。70%為容易出險的營運車,而檔次較高、風險較小的家庭自用車承保數量較少。

查看全文

車貸險風險控制管理論文

車貸險是近兩年才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業務。但是為時不長,這塊當初為各方普遍看好的市場便失去了“魅力”,保險公司紛紛退出。從總體環境看,車貸險淡出市場,是社會消費信用環境不成熟所致,那么,除此之外,作為市場的主體,保險公司由熱衷這一業務到拋棄這一業務,是否還有其它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一、現狀與前景

所謂車貸險,即購車人要想獲得銀行的按揭貸款,必須先買這種保險:由保險公司負責調查貸款申請人的資信,萬一借款人不能按約定還款,由保險公司負責銀行的損失。

具體講,為了轉移銀行的風險,保險公司開設了汽車貸款分期付款保險。汽車貸款分期付款保險是以汽車消費貸款合同規定的還款責任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它既是一種信用保險,同時又是汽車消費貸款的保證。

近年來,隨著汽車消費貸款的不斷增多,汽車貸款保險一度成為保險公司爭奪的熱點。有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國個人汽車信貸余額達945億多元,且正迅猛增長。在近年來新增的私家車中,有1/3的是貸款購車。車貸正在成為國內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領域最為紅火的業務之一。

汽車貸款越來越火,各家商業銀行和汽車經銷商趨之若騖。據預測,到2010年,中國將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占全球市場份額的6%。我國即將進入一個大規模汽車消費的時代。到2005年,中國有購車能力的家庭將達到4200萬戶。對于開辦汽車貸款的機構來說,這就意味著成百千億的貸款總額和利息收入。汽車信貸消費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和空間。從2000年起,銀行與保險公司聯手打造汽車消費信貸的“蛋糕”,使得汽車消費信貸不斷升溫,車貸險市場越做越大。

查看全文

車貸險市場現狀分析論文

從利益平衡中尋求突破

經過改造的車貸險產品的悄然復出,引起了相關各方的高度關注。但從媒體報道來看,各方反應不一。一方面是保險公司的初步動作,意在觀察相關利益各方的態度與反應;另一方面是銀行、車商,認為新條款過于“苛刻”,使自身風險難以轉移分攤,故而表現出冷淡態度;再一方面是消費者認為從中難以體會到人性化的體貼與關懷。為什么會這樣呢?筆者以為,問題的根源在于車貸險、汽車貸款的風險如何控制上,如何在把風險降到最小的同時,謀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這一問題的解決,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社會信用環境的改善,具體到銀保雙方,即個人信用調查系統的有效和完備。不論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其實都有自己管控風險的辦法和系統,如銀行有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保險公司又長于風險的管理等等,要解決的矛盾,其實就是如何合理地平衡各方利益。相關各方都不宜僅從自身利益出發考量這一產品的設計,而應從相關各方在這一市場上的共同利益的角度出發,互惠互利,謀求多贏。各方利益能夠平衡好,風險的分攤能夠比較公平,其他問題也就有可能順暢解決。因為統一了認識,有了共同的利益,自然就有了共同保障這種利益的需求,如此不論是要建立可共享的個人資信系統,共享相關信息和數據資料,還是采取協調的措施防范風險,就都是易于解決的技術層面的事了。

日漸興旺的車市是車貸險產品生存的肥沃土壤,目前又有不少民營的汽車消費服務中介機構成功樣本的刺激與競爭,盡管還會有挫折,盡管還會成為爭論的焦點,但隨著市場的變化與發展,車貸險產品終將會日益成熟,從而使利益各方求得多贏的結果,使廣大消費者認同和接受。

車貸險:涉過淺灘看得失

與銀行車貸業務一起登上車市舞臺的車貸險,去年8月起優勢不再,以致不得不黯然地暫時“離場”。但日漸興旺的汽車市場顯然不能因此停止自己的腳步。人們發現,利用消費者信用評估和風險處置能力來協助商業銀行繼續開展車貸業務的汽車信貸消費服務中介機構開始悄然紅火起來,有些公司的業務量甚至同比增長了50%到70%。雖然經營內容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其活躍的經營思路、與市場和諧發展的機制和對消費者更加體貼的服務,對伺機重整旗鼓返回車市舞臺的車貸險來說都是不無裨益的。

體制

查看全文

車貸險經營研究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目前,備受廣大消費者關注的“汽車消費貸款保證保險”(簡稱車貸險),因種種原因,保險公司決定暫時停辦。由于此險種關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而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車貸險業務起步晚,發展快,但由于一些公司在經營過程中風險意識不強,管理松懈,盲目競爭等,使本來應有較好發展前景的車貸險,成了侵蝕保險公司利潤的“黑洞”。保險公司應練好內功,加強管理,優化服務,迎接新的挑戰。

2003年7月19日,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重組改制,設立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人保財險)。該公司宣布,從8月1日起暫停開辦“車貸險”業務。人保財險是全國最大的財產保險公司,這就意味著全國的車貸險大部分業務暫時停辦。

車貸險業務的經營是不是都已敗走“麥城”值得商榷,但它由盛轉衰的確是事實。由于此項業務的興衰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利益,因此已經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保險公司作為這項業務的經營單位,面對如此嚴峻的經營形勢,更應該冷靜思考,查找原因,沉著應對。

一、車貸險業務在經營和發展中面臨的主要風險及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信用風險的侵蝕。當前我國對企業和個人的信用制度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對失信者尚缺乏嚴厲而有效的制裁措施。在開展這項業務的過程中,少數保戶在自身利益的驅使下,制假造假者有之,人車逃逸者有之,金融詐騙者有之。總之,信用風險,或者說客戶的個人道德風險已成為阻礙這項業務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據調查,從車貸險業務開展以來,保戶拖欠銀行貸款(有的是惡意拖欠)情況嚴重。按照保險公司與銀行的合作協議,保戶在3個月內如不按期償還貸款,將由保險公司以支付賠款的方式代替保戶償還。這樣,保險公司就成為承擔信用風險的唯一責任者,因而直接影響到保險公司的穩定經營。據調查表明,2000~2002年某產險公司保戶中已拖欠銀行貸款逾期時間在3個月以上的貸款金額高達4629萬元(其中三年期的為3783萬元)。這一貸款數額是這家保險公司在同一時期內所收保費的數倍,如果這些逾期貸款都要由保險公司償還,那么這家公司將面臨嚴重虧損。

(二)管理疏漏的侵蝕。保險公司內部管理的疏漏構成了管理風險。在開展這項業務的過程中,一些公司為了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爭取更多的保費收入,盲目放松承保條件,業務不分良莠,給整個險種的經營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主要表現在:一是資信調查不嚴格,核保手續不規范。一些分支機構本來不具備開展這項業務的條件,卻盲目上馬;一些公司對資信調查不重視、不嚴格,有些基本流于形式。對于要求辦理該項業務的,基本上是來者不拒,給一些信用度很差的客戶以可乘之機。如某一經銷商為了能夠得到較多的銀行貸款,不惜以欺騙手段購買他人的身份證,到銀行為自己辦理車貸險業務,直到案發后問題才暴露。二是違規操作。目前,海南省一些產險公司在承保的過程中都采取了總頒條款附加業務協議書的方式開展業務。為了能夠拉到更多的業務,這些公司在合作協議中都明顯突破或篡改了原條款的規定。比如有些協議規定,發生保險責任事故后先由保險公司賠款,而后由銀行通過權益轉讓將抵押權轉讓給保險公司,然后保險公司才能處理抵押物。這些協議不但和總頒條款的規定有很大的出入,而且把購車環節的所有風險全都攬到保險公司名下,銀行、經銷商幾乎沒有任何風險。三是承保質量低下。從某產險公司承保的業務結構看,60%。70%為容易出險的營運車,而檔次較高、風險較小的家庭自用車承保數量較少。

查看全文

車貸險市場現狀分析論文

從利益平衡中尋求突破

經過改造的車貸險產品的悄然復出,引起了相關各方的高度關注。但從媒體報道來看,各方反應不一。一方面是保險公司的初步動作,意在觀察相關利益各方的態度與反應;另一方面是銀行、車商,認為新條款過于“苛刻”,使自身風險難以轉移分攤,故而表現出冷淡態度;再一方面是消費者認為從中難以體會到人性化的體貼與關懷。為什么會這樣呢?筆者以為,問題的根源在于車貸險、汽車貸款的風險如何控制上,如何在把風險降到最小的同時,謀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這一問題的解決,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社會信用環境的改善,具體到銀保雙方,即個人信用調查系統的有效和完備。不論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其實都有自己管控風險的辦法和系統,如銀行有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保險公司又長于風險的管理等等,要解決的矛盾,其實就是如何合理地平衡各方利益。相關各方都不宜僅從自身利益出發考量這一產品的設計,而應從相關各方在這一市場上的共同利益的角度出發,互惠互利,謀求多贏。各方利益能夠平衡好,風險的分攤能夠比較公平,其他問題也就有可能順暢解決。因為統一了認識,有了共同的利益,自然就有了共同保障這種利益的需求,如此不論是要建立可共享的個人資信系統,共享相關信息和數據資料,還是采取協調的措施防范風險,就都是易于解決的技術層面的事了。

日漸興旺的車市是車貸險產品生存的肥沃土壤,目前又有不少民營的汽車消費服務中介機構成功樣本的刺激與競爭,盡管還會有挫折,盡管還會成為爭論的焦點,但隨著市場的變化與發展,車貸險產品終將會日益成熟,從而使利益各方求得多贏的結果,使廣大消費者認同和接受。

車貸險:涉過淺灘看得失

與銀行車貸業務一起登上車市舞臺的車貸險,去年8月起優勢不再,以致不得不黯然地暫時“離場”。但日漸興旺的汽車市場顯然不能因此停止自己的腳步。人們發現,利用消費者信用評估和風險處置能力來協助商業銀行繼續開展車貸業務的汽車信貸消費服務中介機構開始悄然紅火起來,有些公司的業務量甚至同比增長了50%到70%。雖然經營內容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其活躍的經營思路、與市場和諧發展的機制和對消費者更加體貼的服務,對伺機重整旗鼓返回車市舞臺的車貸險來說都是不無裨益的。

體制

查看全文

車貸險市場現狀分析論文

從利益平衡中尋求突破

經過改造的車貸險產品的悄然復出,引起了相關各方的高度關注。但從媒體報道來看,各方反應不一。一方面是保險公司的初步動作,意在觀察相關利益各方的態度與反應;另一方面是銀行、車商,認為新條款過于“苛刻”,使自身風險難以轉移分攤,故而表現出冷淡態度;再一方面是消費者認為從中難以體會到人性化的體貼與關懷。為什么會這樣呢?筆者以為,問題的根源在于車貸險、汽車貸款的風險如何控制上,如何在把風險降到最小的同時,謀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這一問題的解決,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社會信用環境的改善,具體到銀保雙方,即個人信用調查系統的有效和完備。不論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其實都有自己管控風險的辦法和系統,如銀行有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保險公司又長于風險的管理等等,要解決的矛盾,其實就是如何合理地平衡各方利益。相關各方都不宜僅從自身利益出發考量這一產品的設計,而應從相關各方在這一市場上的共同利益的角度出發,互惠互利,謀求多贏。各方利益能夠平衡好,風險的分攤能夠比較公平,其他問題也就有可能順暢解決。因為統一了認識,有了共同的利益,自然就有了共同保障這種利益的需求,如此不論是要建立可共享的個人資信系統,共享相關信息和數據資料,還是采取協調的措施防范風險,就都是易于解決的技術層面的事了。

日漸興旺的車市是車貸險產品生存的肥沃土壤,目前又有不少民營的汽車消費服務中介機構成功樣本的刺激與競爭,盡管還會有挫折,盡管還會成為爭論的焦點,但隨著市場的變化與發展,車貸險產品終將會日益成熟,從而使利益各方求得多贏的結果,使廣大消費者認同和接受。

車貸險:涉過淺灘看得失

與銀行車貸業務一起登上車市舞臺的車貸險,去年8月起優勢不再,以致不得不黯然地暫時“離場”。但日漸興旺的汽車市場顯然不能因此停止自己的腳步。人們發現,利用消費者信用評估和風險處置能力來協助商業銀行繼續開展車貸業務的汽車信貸消費服務中介機構開始悄然紅火起來,有些公司的業務量甚至同比增長了50%到70%。雖然經營內容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其活躍的經營思路、與市場和諧發展的機制和對消費者更加體貼的服務,對伺機重整旗鼓返回車市舞臺的車貸險來說都是不無裨益的。

體制

查看全文

車貸險業務發展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車貸險的由盛到衰,一方面是由保險公司、銀行自身經營管理和風險管控不到位所造成的,另一方面與保險公司、銀行以及汽車經銷商的無序競爭以及貸款人的個人信用有直接關系。車貸險是個完整的經濟“生態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眼下需要消費者、商家、銀行、保險公司共同承擔起責任。加強風險控制與防范,業務上不斷創新和完善。

車貸險是近兩年才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業務。但是為時不長,這塊當初為各方普遍看好的市場便失去了“魅力”,保險公司紛紛退出。從總體環境看,車貸險淡出市場,是社會消費信用環境不成熟所致,那么,除此之外,作為市場的主體,保險公司由熱衷這一業務到拋棄這一業務,是否還有其它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一、車貸險業務的現狀與前景

近年來,汽車貸款保險一度成為保險公司爭奪的熱點。截至去年年底,我國個人汽車信貸余額達945億多元。在新增的私家車中,有1/3的是貸款購車。

據預測,到2010年,中國將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占全球市場份額的6%。到2005年,中國有購車能力的家庭將達到4200萬戶。對于開辦汽車貸款的機構來說,這就意味著成百上千億的貸款總額和利息收入。汽車信貸消費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和空間。從2000年起,銀行與保險公司聯手,使得汽車消費信貸不斷升溫,車貸險市場越做越大。

然而,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加之實際操作失范,保險公司所承擔的風險與所獲得的收益已越來越不相適宜。目前,高賠付率、高貸款逾期率、高出險率和低費率、低追償成功率已成為車貸險的致命傷,信用危機也使保險公司望而卻步。所有開辦車貸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無不在這一業務上陷入了虧損的泥潭。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深圳等地的部分保險公司最近相繼宣布停辦車貸險業務,還沒有停辦這項業務的保險公司也開始明顯收縮。而很快就將出臺的“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將使保險公司面臨更大的考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