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水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22:49: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城市雨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市雨水

城市雨水滲透分析論文

提要:隨著城市的發展,不透水地面面積不斷增加,雨水徑流量也相應增加。雨水是寶貴水資源,應通過滲透等方式充分利用雨水以涵養地下水、調節城市生態環境后,再使用雨水管系將剩余徑流安全、合理地排除。對各種雨水滲透設施及其選址、堵塞、污染控制等問題作了簡略論述。

引言

目前城市排水體制主要為合流制(截流制)和分流制。從環境保護、污水處理廠運行、管道養護等多方面考慮,分流制較合流制優越,因此目前新建小區多采用分流制,即污水和雨水分別由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收集和輸送,污水進入城市污水處理廠,雨水直接排入水體。雨水管道設計指導思想是:及時、迅速地排除降雨形成的地面徑流。在確定雨水設計流量時沒有考慮對雨水徑流量的利用和壓縮。

圖1北京市建筑占地面積變化曲線

近年來我國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的建設使城市不透水地面面積快速增長。圖1反映了北京市建筑占地面積年際變化情況。從1996年開始,北京市建筑占地面積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往年,幾乎呈直線上升態。預計到2010年,北京市建筑占地面積將達300km2左右,其中還未包括道路等所占面積。屋面、混凝土和瀝青路面等不透水表面的徑流系數一般取0.9,也就是說其降雨量的90%將形成徑流。因此,隨著城市發展,雨水徑流量將大大增加,如果不采取措施而單純考慮將雨水徑流快速排出,所需雨水管道、雨水泵站等設施的容量、輸送能力必將隨之增大,這對于城市建設是一個沉重的包袱。

此外,由于環境意識的增強,人們認識到城區雨水的快速排出增加了接納水體洪澇危害、河岸侵蝕和污染物的沖擊負荷,還造成合流制系統中污水處理廠運行的困難及一部分雨污混流外溢而污染水體,因此對于傳統雨水排除的指導思想從另一方面提出了質疑。

查看全文

城市園林雨水利用發展論文

摘要:城市園林中的雨水利用對于城市綠地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雨水利用與景觀設計相結合,將成為園林設計的趨勢。從園林中雨水利用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出發,探討了園林中雨水可持續利用的方法,并以浙江喬司植物園為例進行了實例分析,為其他園林景觀中的雨水利用提供范例。

關鍵詞:風景園林;雨水利用;方法探討

國務院2007年12月24日《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工作目標,要求對各類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在國內水資源緊缺的現狀條件下,園林綠地用水的可持續發展就成為了園林工作者研究的重點。

園林綠地用水的可持續發展指的是在園林綠地建設和管理的過程中,持續有效地利用一切水資源,以保證園林綠地的服務功能,保持周邊地區乃至區域范圍內良好的生態環境,以促進水的良性循環[1]。

其中,雨水的可持續利用對于城市綠地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雨水利用的景觀設計方法成為了園林設計者進行景觀設計時考慮的重點問題。

1園林中雨水利用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園林綠地用水量大,包括景觀水體用水、植物澆灌用水、道路噴灑用水、管理用水等。傳統利用方式采用自來水和地下水,不僅成本高,而且也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尤其是我國水資源總量先天不足,人口多,人均水資源少。因此,合理利用雨水可以大大節省用水開支,減少地下水的開采。

查看全文

城市道路雨水系統設計研究

摘要:文章結合某工程實例,從海綿城市的概念出發,對海綿城市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統的設計原則進行分析,并在討論本工程道路雨水系統設計理念的同時,總結了城市道路雨水系統設計的要點內容,通過分析可知,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完善城市雨水道路的系統設計,能夠切實提高城市的吸水排水能力,對促進城市的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道路;雨水系統;設計要點

在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城市化的進程在我國不斷加快,規模也越來越大。然而大量水泥建筑的出現也導致城市地表透水面積急劇縮小,當降雨量過大時,會引起城市內澇和水資源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應用和推廣海綿城市的理念,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降雨量過大,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還能提高水資源在城市中的利用率,落實生態可持續的發展目標。因此,研究分析海綿城市建設中道路雨水系統設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海綿城市概述

1.1海綿城市的概念。在規劃城市時,通過改變傳統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統,將路面雨水口收集的雨水進行系統的處理和凈化達到可二次利用的目標,由此對城市進行低影響設計和開發,便可以將城市變成一個海綿,將雨水通過合理的存儲、轉化和再利用,補充城市水資源,一方面大大提升了雨水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達到了節約用水,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由于傳統城市道路交通的設計核心是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暢通性等方面,對于城市雨水系統方面卻很少涉及。海綿城市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重點將城市雨水系統納入其中,本著對城市低影響的開發理念,通過合理設計,使得城市地表雨水能夠快速流入LID設施中,對雨水進行處理達到城市用水使用標準,不僅協調處理了城市雨水資源,還能大大降低城市內澇、水資源污染等問題的發生幾率。1.2海綿城市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統的設計原則海綿城市道路雨水系統的核心思想在于,結合當地水文氣象條件和城市實際,在道路雨水系統設計中科學合理地應用LID設施,通過增大城市的透水面積,加快城市地表雨水??焖傧聺B的同時,延緩地表雨水徑流時間,使得城市地表雨水無法形成一定的徑流量,避免城市內澇的產生。海綿城市道路雨水系統主要設計原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首先要對路網結構進行標準的升級優化,在道路設計過程中盡量減少灰色路面的使用面積,加強路面的滲透效果,達到降低雨水徑流量的目的。(2)提升雨水自然下滲效果,在道路設計過程中,通過道路兩側的綠化植被淺溝、雨水花園等設計,提升雨水自然下滲效果的同時,利用植被的過濾效果,對雨水中的污染物進行初步的過濾和處理,提升雨水的水質,減少對地下水的污染,保障城市水資源的生態平衡。(3)科學合理地設置雨水處理裝置,力求高效合理的實現雨水的收集、過濾、凈化和處理。加快雨水的下滲節流,減小地面雨水徑流量,緩解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同時大大降低城市內澇發生的可能性,與此同時實現雨水的回收再利用,大大提升城市水資源的利用率。

2項目概述

查看全文

雨水綜合利用與海綿城市建設淺析

摘要:雨水綜合利用對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及城市的發展和環境的改善有著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鄭州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水資源短缺、城市內澇、水污染等各種水資源問題比較突出。文章結合鄭州市水資源現狀,分析了鄭州市雨水綜合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對雨水進行綜合利用及海綿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雨水綜合利用;水資源;海綿城市

1引言

河南省省會鄭州市作為國家的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近些年來發展迅速,伴隨著大量人口涌入,鄭州市水資源短缺及城市內澇問題日益嚴峻。文章結合2016年鄭州市水資源現狀,對雨水收集利用的必要性及措施進行分析,認為鄭州市應加大對雨水進行綜合利用,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發展。

2鄭州市水資源現狀

1956-2012年鄭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40.00mm,并且降雨量年際變化不均,1964年降雨量最大為1046.00mm,1997年降雨量最小為371.80mm。同時降雨量年內分布不均,夏季汛期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量的60%。鄭州市的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78m3,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10,大概相當于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40,是典型的水源型缺水城市。根據鄭州市水資源公報(2016年度),2016年鄭州市平均降雨量648.40mm,2016年度鄭州市水資源總量不包括區外來水量為8.85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4.45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7.04億m3,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計算量為2.64億m3。然而2016年鄭州市各類水源用水總量為18.00億m3,鄭州市地下水開采過度,鄭州市區水位逐年下降,已形成方圓160km2且仍不斷增大的降落漏斗,嚴重毀壞生態環境。此外鄭州市還面臨著城市內澇災害,“逢雨必澇”問題十分嚴重。更加嚴重的是鄭州市大多數河流已遭受或多或少的污染,水功能區達標率低,屬于典型的水源型和水質型并存的缺水地區。因此建設海綿城市對非常規水資源尤其是雨水進行收集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查看全文

城市雨水收集和利用分析論文

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并非是新鮮事,我國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修建池塘攔蓄雨水用于生活的記錄,而西北地區水窖的修筑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國外收集利用雨水的記錄也不乏其例。而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雨水收集利用尤其是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是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約20年時間里發展起來。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加速,城市缺水的矛盾也進一步加深,環境與生態問題也同步擴展。為了解決缺水、環境、生態等一聯串的矛盾,人們把注意力放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這一課題正好是解決了缺水、環境、生態這一聯串的問題。國外對這一課題的研究起步較早,國內城市收集利用雨水起步較早的首推北京,而上海在收集利用雨水的問題上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原因是上海盡管水的質量不好但并不缺水。然而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解決的并不僅僅是水的問題,它還可以減輕諸如上海地區日顯巨大的自來水的供水壓力、路面積水等問題。對水土流失、河水污染等問題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一、為什么要收集利用雨水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筆者收集了一組南橋地區的有關數據:

2004年南橋地區的高峰用水量為13萬噸/日,而目前第三水廠的制水能力為10萬噸/日,由于輸水管道的管經達不到要求,實際輸水能力僅為8.5萬噸/日左右。為了添補用水高峰的缺口,不得不啟用老水廠救急。在這本來就很緊張的用水環境中,又增加了綠化用水10萬噸/月,道路沖洗用水7萬噸/月。(洗車用水還沒統計在內)。

從中不難看出,南橋地區的自來水供應已難以同步跟上城市化發展的步伐。

城市的澆灌綠化、沖洗馬路等公益用水及洗車等新興的用水行業又進一步加重了自來水供應的負擔。可是每年的暴雨季節,泛濫的雨水又給城市排水造成了極大的困難。而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正好解決了這一給城市建設帶來的兩大難題。

查看全文

城市下立交雨水排水系統研究論文

摘要:城市立交雨水排水系統的組成與特點進行了介紹,結合設計經驗對城市立交排水系統設計中的幾個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列舉了設計實例。

關鍵詞:下立交;雨水排水系統

隨著國民經濟和城市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道路的功能得到不斷完善,復雜的城市道路網具有越來越多的城市立交橋。而下立交排水問題也已逐漸成為一個影響城市交通安全順暢運行的重要因素,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現結合設計經驗對城市下立交排水系統設計中的幾個相關問題略作介紹。

一、下立交雨水排水系統的作用與特點

下立交雨水排水系統的作用是在陰雨天氣時及時有效地排除立交范圍內匯集的大量雨水,維持城市道路安全順暢的運行。由于下立交兩側引道縱坡一般都較大,具有降雨時聚水較快的特點,若排除不及時就會威脅行車行人安全,以致中斷道路交通,而眾多立交一般又位于城市道路系統的咽喉部位,一旦交通中斷往往影響很大,所以對其排水要求高于一般的雨水排水系統。

二、下立交雨水排水系統組成

查看全文

城市雨水管理系統綠色TOD建設模式

【摘要】TOD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是目前成都市踐行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文章將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引入成都市TOD建設模式中,通過對基于城市雨水管理系統的綠色TOD建設相關技術展開論述,對成都市綠色TOD建設模式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綠色TOD;雨水管理;返綠率;中水回用率

TOD是“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的縮寫,是指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建設模式。該理念由彼得.卡爾索普在1993年提出,是一種以公共交通站點為中心,周圍進行高密度,土地混合開發,步行友好型的規劃發展模式。TOD建設模式旨在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減少城市環境污染及提高城市街道活力。2017年,成都市出臺了《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軌道交通場站綜合開發的實施意見》,旨在實現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新格局,重塑城市經濟地理。在傳統的TOD發展模式下,用地開發強度總體向站點集中,以實現土地高效集約利用與軌道交通效益最大化,最終呈現出站點核心區高,向外圈層逐漸遞減的格局。在較高的開發強度下,城市現狀下墊面將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核心區的內澇、熱島效應等城市病將會更加突出。TOD建設過程中僅僅依靠傳統城市建設中粗獷的雨水管理模式將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當前,成都市正處于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為了更好地落實“成都市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新理念,在城市TOD建設過程中應考慮融入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因此,成都市在綠色TOD發展模式中,從項目前期規劃到設計、施工,再到后期的運營管理,應統籌考慮雨水的全過程雨水管控。下文將從源頭、過程和去向3個方面具體闡述綠色TOD的全過程雨水管理理念(圖1)。圖

1雨水管理流程

1雨水源頭解決方案雨水的源頭解決方案是指通過截留、下滲等方式降低地面雨水徑流的徑流量、流動速度,收集雨水徑流;雨水的源頭解決方案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立體綠化、透水鋪裝等,上述措施主要對應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滲”“滯”和“凈”。TOD核心區開發強度大,土地利用率高,打造的建筑形態主要包括大型綜合體、公共文化設施等大型公共建筑。此時可結合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及地面綠化等共同打造立體化的集水元素。立體綠化是區別于常規城市平面綠化的重要城市綠化形式,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城市綠化景觀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建筑上種植的各種綠色植物,一方面可滯留初期雨水,增大集雨時間,緩解下游雨水的排水壓力,同時還可以對初期雨水的污染物進行初步的過濾,達到凈化初期雨水的目的。發展立體綠化,還能豐富城區園林綠化的空間結構層次和城市立體景觀藝術效果,有助于進一步增加城市綠量,減少熱島效應,吸塵、減少噪音和有害氣體,營造和改善城區生態環境。在此,綠色TOD建設過程中可以引入“返綠率”這一指標,對地塊開發后的綠化率進行指引。針對成都市綠色TOD開發模式中,可根據不同層級的站點,分別針對核心區、影響區、輻射區的不同區域分別提出不同的返綠率硬指標要求。其中,與“返綠率”所相對應的一個有效解決措施便是垂直綠化。新加坡的海軍部社區是垂直綠化利用的一個很好范例,對成都市綠色TOD建設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海軍部村莊項目通過垂直綠化的運用,做到了100%的返綠率,通過水敏性城市設計,大部分雨水從建筑頂端流向下層的過程中被收集和過濾,同時將收集處理后的雨水用于公共場所的灌溉和水景補水(圖2)。

2雨水過程解決方案

查看全文

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設計運用與方法論文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水問題日益突出,構建人居和諧的水環境成為現代化城市的必然需求。**市的治水思路把“設法蓄住天上水”擺在了突出位置,本文著重從如何把雨水作為資源變疏為蓄來實現抬高地下水,達到節水目的,以及所采取的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談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資源利用社會問題南水北調

在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的缺乏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缺水城市,地下水往往嚴重超采,地下水每年都在速度地下降。然而,每當汛期下暴雨的時候,市區許多街道都會形成積水,行人無法通行,汽車也經常陷入其中。一方面,路面積水不能及時排出去,一方面,地下水一天天在下降,怎樣利用這些雨水的問題就擺在了我們面前。本文將立足**從以下幾方面淺談關于雨水的利用。

一、對雨水的觀念轉變

在城市解決暴雨內澇問題時,從前至現基本上一直采取以疏為主的措施,對如何蓄住天上水考慮的很少,或根本不考慮,老城改造如此、新區建設亦如此。針對這一問題,把如何蓄住天上放到了突出位置。在城市解決暴雨內澇問題時,如果變疏為蓄,就可以通過收集雨水來滿足室內沖洗、戶外用水、綠化用水等,節水效果將非常明顯,水資源緊張狀況也可以得到緩解。從源頭截蓄大量的雨水,在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同時,也可以降低供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的壓力,可謂一舉多得。

二、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設計應用與方法

查看全文

海綿城市工程設計建設方案

摘要:“海綿城市”系統主要包括透水鋪裝地面、雨水管道、溢流雨水口、環保雨水口、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滲透塘等。以海新路與疏港通道立交工程為例,圍繞“海綿城市”這一理念,結合立交排水系統和綠地微地形等,介紹廈門市“海綿城市”的概況和特點。對該項目設計過程中的技術難題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

關鍵詞:海綿城市;工程設計;建設方案

廈門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其優美生態環境與其水體環境緊密相關,但是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硬化面積不斷擴大,使得廈門市面臨著內澇頻發、徑流污染、雨水資源大量流失、生態環境破壞等諸多雨水問題,其中又以城市水問題最為突出。2015年廈門成為國家首批海綿試點城市之一,建設“海綿城市”就是系統的解決城市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問題,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改善城市水質量和水環境,調節小氣候、恢復生物多樣性,使城市成人與自然和諧生態環境。所以在城市建設中構建完善雨洪管理系統,建設“海綿城市”勢在必行。

1工程概況

本次設計在海新路與疏港通道立交工程的基礎上,圍繞海綿城市這一理念,結合立交排水系統和綠地微地形,進行分區構建海綿體系及對應指標計算,綜合運用透水人行道、雨水花園、下沉綠地、滲透塘、植草溝、卵石排水溝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對原疏港通道舊路路基進行生態修復,使立交范圍內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一定目標,同時有效控制面源污染,達到一定海綿建設目標。由于本工程有分離式路基,互通高架橋等,海綿城市設計與常規市政道路工程海綿城市設計差別較大,在設計過程不可避免遇到一些技術難題,經過總結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根據現場及地形情況,海新路豎向縱坡較陡,最大縱坡達到了59%,且沿線存在較多高邊坡,紅線受限,人行道寬度為25m,無法設下凹綠地等海綿設施;②本工程設計范圍內主要以立交橋為主,如何設置海綿設施,使立交范圍內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以及徑流污染控制率達到一定海綿建設目標。

2工程設計

查看全文

園林植物在海綿城市建設的作用

從基本特征來講,海綿城市指的是類似于海綿特征的新型城市生態,此類城市針對突發性的自然災害以及周邊環境變更都能妥善進行應對,因此其本身具備顯著的彈性特征。在遇到雨季時,海綿城市將會體現其自身具備的優良滲水性、吸水蓄水以及水體凈化的綜合性能,在此前提下緊密銜接了城市當前的水體資源環境與城市化進程。與傳統的建設城市模式相比,建立于海綿城市前提下的城市化建設舉措更加有益于保障城市生態,同時也顯著增強了整個城市在應對突發性災害時的價值與意義[1]。

1建設海綿城市運用園林植物的重要作用

海綿城市最為突顯的特性就在于城市彈性,其能夠有序應對多種多樣的突發災害以及自然環境變更,而不至于呈現失衡狀態。從目前來看,創建海綿城市有必要著眼于地下水體系、植物與土壤、城市給排水以及坡度等要素。在上述的各項要素中,植物因素本身構成了不可或缺的城市建設要素,對于各類園林植被如果能著眼于靈活加以運用,那么有助于優化城市當前的雨水徑流、杜絕面源污染并且增強水體循環與水體貯存的性能。此外,園林植被針對當地雨水還能予以滯留、吸收或者凈化處理,從而突顯了植被本身具備的生態性能、環境教育功能以及審美性能。具體來講,建設海綿城市運用園林植被體現為如下價值:首先是實現雨水滯留。園林植物具備的突顯特征就在于實現雨水滯留,確保從源頭入手來實現雨水徑流的全面減緩。具體在涉及到植被覆蓋時,針對整個城市現階段的地表徑流能夠予以適度的集中。近些年以來,各地的園林建設都側重于拓寬植被覆蓋的整體規模,因而園林植被體現為更加顯著的蒸騰作用、徑流減少作用與其他作用。與此同時,植物根莖與植物樹冠還能保留某些雨水,因而在客觀上有助于自然性的雨水循環[2]。其次是完成全方位的雨水凈化。多數園林植被不僅具備凈化空氣的重要價值,同時還能實現全方位的雨水凈化。構建海綿城市如果欠缺了園林植被,那么含磷與含氮較多的雨水將會注入城市內部或者城市周邊的水體,進而帶來了富營養化的不良趨向。然而與之相比,園林植被能夠在城市綠地的范圍內引入地表徑流,并且將其作為植被生長必需的養分,從而全面突顯了雨水凈化的重要價值。第三是吸納多余的城市降雨。在目前的現狀下,很多生態敏感區日益遭受了程度較重的毀損與破壞,其中遭受破壞最為顯著的生態要素包含森林草地、濕地河流以及湖泊等。由于受到上述現狀帶來的影響,當前海綿城市亟待增設多樣化的園林植被,通過運用此項舉措來滯留雨水并且匯集雨水。與此同時,園林植被還能夠延長可以滯留的雨水時間,確保城市土壤能夠滲透相對較多的雨水。

2具體的技術運用

2.1創建人工濕地。針對城市現有的地表徑流如果要妥善加以控制,則不能缺少雨水濕地作為保障。具體而言,人工濕地涉及到多種多樣的微生物以及水生植被,上述要素能夠緊密配合并且共同作用于徑流污染的全面凈化。從根本上來講,雨水濕地本身體現為顯著的復雜性特征,但是園林植被卻可以降解其中的微生物并且吸收徑流污染,同時還能沉淀當前現有的雨水污染。2.2設計城市中的雨水花園。在現階段開發海綿城市的有關舉措中,設計雨水花園構成了可行性較強的一類舉措。通過運用雨水花園的方式,就可以在城市的特定區域內創建綠地的綜合性景觀,其本身具備徑流控制、雨水調蓄以及雨水凈化的多種價值。具體來講,雨水花園包含了種植層、蓄水層、排水層以及過濾層,其針對流入城市中的污水徑流能夠在根源上予以顯著凈化,對于總體上的徑流速度也能予以適當減緩。2.3綠化城市屋頂。城市屋頂綠化通常來講包含了構筑物與建筑物、露臺或者天臺等特殊部位的城市綠化。與此同時,綠色屋頂也可以分成基質層、植物層、蓄水與排水層以及過濾層。植被在吸收雨水的前提下,就能夠將其予以適當的排放,進而顯著增強了蓄水作用。在某些情形下,城市如果遭遇強度較大的突發性降雨,那么綠色屋頂還能實現全方位的管網壓力緩解,通過實現雨水滯留來杜絕城市中洪澇災害的頻繁出現[3]。

3結束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