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23:36: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成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阻抗成像系統設計論文
1系統構成
本系統采用上-下位機的結構,上位機由PC機擔任,進行可視控制、圖像實時顯示;下位機由單片機擔任負責電極選通切換、數據采集以及與PC機進行數據通信。這里單片機選用美國Cygnal公司最近推出的高速C8051F121(最高處理速度達100MIPS),其片內具有128KFlash、(256+8)KRAM以及增益可編程放大器和采樣率達100ksps的12位A/D轉換器。
圖1系統設計的整體框圖
EIT數據采集系統包括恒流源激勵信號發生器、電極選通與驅動單元、可編程增益放大器、解調處理單元、A/D轉換(C8051片內12位A/D)單元等,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
PC機作為上位機提供一個可視界面,可設置激勵源的頻率、激勵模式(如相鄰模式、相對模式),命令單片機進行數據采集并根據接收的反應阻抗信息的數據來重建圖像。單片機按PC機發出的要求對激勵信號源進行頻率選擇、相位及幅值控制;按激勵模式依次選通激勵電極與測量電極;選擇可編程增益放大器的增益;啟動A/D轉換并將數據存儲后轉發給PC機。
2激勵注入與信號提取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案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學生在學習第2節“生活中的透鏡”,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對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著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成像規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關系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結論”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產生興趣、發現問題、激發矛盾、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為了降低學生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難度,這次再版的人教版新教材把另一個難點實像和虛像放到了“生活中的透鏡”中,相對于第1版來說,這次教材明確提出了實驗時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分別為:u>2f、f
●〇教法分析
本節課是初中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第一次進行全過程探究,本節課需要兩個課時(每課時40分鐘),第1課時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猜想能力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學生猜想時一般不懂怎樣去猜想,有時猜想與提出的問題毫無關聯,所以我們關鍵應該引導學生怎樣去猜想,在教學中創設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導學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亂猜想。設計實驗是探究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實驗,讓學生明白實驗研究什么和怎樣去研究,實驗時應該觀察什么、測量什么、記錄什么?第二課時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表格數據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因果推理,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歸納總結,這樣讓學生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歸納科學規律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〇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計量技術在核醫學成像的運用
1計量技術為醫學放射成像提供技術保障
醫學放射成像技術中,計量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技術保障作用。常規X射線機、數字X射線機等X射線攝影裝置利用X射線穿透不同人體組織的衰減不同的特性,反映人體組織密度和形態的不同,實現人體組織成像。X射線的輻射輸出的質、輸出的重復性、輸出的線性,以及X射線管的電壓和電流等計量參數是X射線攝影裝置的成像質量的重要保障。醫用診斷計算機斷層攝影裝置(通常稱作CT機),用探測器測量X射線通過人體臟器斷層時沿X射線路徑的總的衰減系數,將射線強度轉換成電信號,經數字化后由計算機處理、計算出與人體某一層面上臟器的每個體素相關的吸收系數,進而用不同灰度的圖像顯示人體臟器的形態和密度。CT機的主要計量參數有劑量指數、CT值及其噪聲等等。
2核醫學成像的計量特點和主要參數
核醫學成像的主要成像裝置有單光子發射型CT(通常稱作SPECT)和正電子發射型CT(通常稱作PET)。它利用人體某一器官(或組織)對特定放射性核素藥物的選擇性吸收或不吸收,儲聚或排泄等代謝功能的特性,給病人口服或靜脈注射含有特定種類、特定活度和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示蹤劑。采用探測器來探測示蹤劑在人體內的特定器官聚集、發射出的單光子(γ射線)射線并轉化成電脈沖信號,記錄下這樣γ射線信號的大小和空間分布,進行數據處理和重建圖像,得到反映人體臟器形態和組織功能特征的醫學圖像。示蹤劑聚集多的部位發射的單光子射線能量強,呈現較亮的圖像,通常稱之為“熱點”;反之,則稱之為“冷點”。核醫學成像裝置的計量參數有示蹤劑的放射性活度;裝置的最大計數率、旋轉中心漂移、固有能量分辨率、固有均勻性、空間分辨率和線性等;圖像的斷層熱點源分辨力、斷層冷點源分辨力,以及斷層圖像均勻性和線性等等。從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的技術特征來看,示蹤劑進入人體發射出的射線對人體造成的傷害應盡量少,尤其應當靈敏、準確地計量這樣微量的單光子射線能量產生的微小電脈沖信號,應當將計量結果對應的熱點、冷點轉換成真實、清晰的圖像。相對于其它醫學放射成像中的計量技術而言,核醫學成像計量是更微量、更準確的計量技術。
3計量技術在核醫學成像中的應用
3.1放射性核素藥物活度計量的重要性和計量技術
獨家原創:探討MSCT在冠脈成像中的注意事項
摘要:目的:探討多層螺旋CT(MSCT)冠狀動脈成像在篩檢冠心病患者及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冠脈內支架術后評價中起到的作用。方法:對18例患者行MSCT冠狀動脈成像,通過回顧性心電門控的薄層數據采集和心臟扇區圖像重建算法以及二維和三維圖像重組獲得優良的冠狀動脈圖像,并結合臨床進行影像分析。結果:18例患者中,4例正常,8例左冠狹窄,2例單純右冠起始部狹窄,1例右冠開口起始于左冠主干且發育細小,3例經DSA內支架術后隨訪復查均未見再狹窄。結論:MSCT冠狀動脈成像在篩檢冠心病(包括無癥狀者)患者及行DSA冠脈內支架術后評價中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篩檢;冠心病
MSCT技術的應用給臨床帶來了極大的進展,它的快速掃描明顯地減少了運動偽影,在一次屏氣中即可完成整個臟器的、大范圍掃描,還可獲得不同層面的薄層圖像,因而提供了早期檢出和鑒別診斷的能力,尤其在心臟的檢查上有了突破性進展,對冠狀動脈及其病變顯示清晰,這種無創檢查為臨床篩檢病人和術后影響學評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冠心病的檢查方法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兩種。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CAG)為常用檢查方法,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指標,為有創檢查,并有一定的并發癥。多排螺旋CT冠脈成像(MSCT),為無創傷性檢查,通過造影增強及三維重建可以顯示冠脈管腔的大小,直接評價冠脈有無明顯的狹窄。本文對36例臨床疑診冠心病患者159支血管同時進行了MSCT和CAG檢查,旨在探討MSCT對冠心病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以冠脈造影(CAG)結果為金指標,采用64排螺旋CT對100例疑診冠心病患者的冠脈主干及主要分支400節段進行重建和分析,評價其診斷冠心病的靈敏性和特異性。結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顯示冠脈主干及分支狹窄、鈣化、開口起源異常及橋血管病變,對冠脈狹窄性病變的診斷準確性高,診斷冠脈病變的靈敏度96.37%,特異度96.14%,陽性預測值95.88%,陰性預測值96.6%。但對慢性閉塞性病變診斷性的準確率稍差,靈敏度50%,特異度96.77%,陽性預測值62.5%,陰性預測值94.73%。結論:64排螺旋CT冠脈成像對冠脈狹窄病變、橋血管、心肌橋、支架管腔均顯影良好,對鈣化病變診斷率優于冠脈造影,可以作為冠心病高危人群無創性篩選檢查及冠脈支架、搭橋術后隨訪手段。
凸透鏡成像教學論文
1.從規律本身找原因:概念多、易混淆,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實像和虛像,放大和縮小。規律多,在不同的物距條件下所成像的性質不同。
2.從學生的思維特點找原因:初二年級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學生分析數據歸納規律的能力不強。而理解并熟練掌握該規律必須具備一定的歸納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從教師的教學策略找原因:有些教師自己做演示實驗,只讓學生觀看,學生只能死記硬背成像規律。有些教師也使用探究式教學,但由于引導學生分析的方法不當,最后只能由教師包辦說出規律,失去探究實驗的意義。有些教師不能深入研究新教材,對探究凸透鏡成像實驗前教材中要求學生做的一些成像實驗重視不夠,如小孔成像。
(二)教學策略的理論根據
新學習的物理概念、規律將進入學生的物理認知結構,引起認知結構的擴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習順序使認知結構的發生改變的方式也不同。根據奧蘇伯爾的命題學習理論,新的學習內容同認知結構中的原有內容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分為下位關系、上位關系和并列關系三種類型。
(三)講究教學策略,化解教學難點
微光成像技術在航空機載的應用
摘要:隨著微光成像技術的發展,微光夜視系統在現代化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分析了微光成像技術的特點及在航空機載領域的典型應用,梳理了微光夜視系統在國內外航空機載領域裝備應用情況。討論了航空機載領域微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趨勢,為國內航空機載微光夜視裝備的研制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光成像;微光像增強器;機載夜視;夜視鏡
微光成像技術是在夜天光(如微弱月光、星光、大氣輝光等)照明條件下實現光-電子圖像信息之間相互轉換、增強、處理、顯示的一門技術等。利用微光成像技術,能將人眼不能或不易看見的近紅外輻射、極微弱星光等景物圖像通過各類微光像增強器和微光視頻成像器件進行光譜和光電轉換,變成亮度被增強的人眼易看的可見光圖像,從而彌補了人眼的局限性,擴展了人眼的視野和功能[1]。隨著20世紀40年代國外開始研究微光夜視技術開始研究以來,作為微光夜視技術核心的微光像增強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先后有了一代、二代、三代和超二代微光像增強器的問世,代表的廠家有美國ITT公司、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法國的PHOTONIS公司、荷蘭DEP公司等。我國微光夜視技術經過發展,已具備一代和二代以及高性能超二代微光像增強器的批量生產能力,并大量裝備部隊。三代微光器件研究已獲得重大技術突破,實驗室樣管可以達到美國標準三代管的水平[2、3]。國外目前已大量裝備微光夜視系統,尤其是在航空機載領域,美軍表現比較突出,其在轟炸機、殲擊機、加油機、運輸機以及各種旋翼機平臺上都配備了多種微光夜視系統,以突出其在夜戰中的優勢力量。目前,國內微光夜視產品由于受核心器件發展限制,微光夜視產品從裝備數量和技術指標與國外相比仍有差距。
1微光成像技術特點及在航空機載領域的應用
微光成像系統通常有兩種類型:直視型微光夜視鏡和視頻型微光夜視攝像機。其中,前者通過目鏡直接觀察,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后者通過各類視頻型微光器件轉換為視頻信號,能夠實現圖像的傳輸、多傳感器信號疊加以及圖像優化處理。微光成像技術具有以下特點:(1)成像效果與人眼的視覺效果接近;(2)微光夜視儀體積小、重量輕,而且由于工作方式是被動的,便于隱蔽使用;(3)不易識別偽裝目標;(4)作用距離與觀察效果受到氣象影響較大。綜合國內外航空機載領域夜視系統裝備平臺和應用領域,夜視系統在航空機載領域的主要應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可在燈光管制等特殊環境下進行艙內及艙外觀察,并可輔助飛行員目視觀察進行飛機的起降及搜索目標;(2)可輔助進行夜間飛行編隊,有效縮短編隊距離;(3)可以輔助觀察它機或本機特定波段激光照射所產生的激光斑;(4)可進行夜間空中加油的觀察與監視;(5)配合其他傳感器完成飛行員飛行數據信息綜合顯示。
2國內外航空機載領域微光夜視系統裝備情況
桌面試劑成像儀結構設計
桌面試劑成像儀用于家庭中的醫療自測,通過對試劑卡中試劑測試樣品進行圖像拍攝后分析數據,以此來判斷被試對象的身體狀況。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創意與造型設計的完成并不是設計的終點,設計若想實現產品化并推向市場,還需經過結構設計、模具設計、表面處理等多個程序。這其中,產品結構設計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一、產品的結構設計原則
結構設計在產品設計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是實現產品功能創新、交互方式創新和造型創新的重要途徑。在實際的設計流程中,產品結構設計往往是一種“被動”式的設計,即要在已經成型的造型設計的基礎上進行設計,這就需要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既不能破壞產品的造型美感,又要尊重產品的造型細節,如某些裝飾嵌件、分型線的位置和形態、按鈕的效果等。產品結構設計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即功能性結構設計、交互性結構設計和造型性結構設計,下面分別加以分析。(一)功能性結構設計。功能性結構設計是指為了滿足產品的功能而進行的結構設計。包括產品的結構固定、限位以及對產品結構強度和材料特性的把握等。功能性結構的設計是產品順利實現其功能的重要保證。如圖1所示為可租賃自行車的鎖具結構設計,該設計主要針對產品各部件的位置固定和限位,以及針對鈑金材料進行功能部件的劃分。(二)交互性結構設計。交互性結構設計是指為了實現產品的操作方式和交互方式而進行的結構設計。如產品部件的展開方式,產品按鈕的響應方式,產品各功能的組合方式等。交互性結構設計能夠保證產品在操作方式和交互方面的創新性。圖2所示為不同時期的手機開蓋方式的結構設計,不同的開啟方式給用戶帶來的操作感覺不同,從而造成了產品交互方式的變遷。(三)造型性結構設計。造型性結構設計是指為了保證產品的造型細節而進行的結構設計。這是結構設計中最難進行的環節,由于受到了造型的限制,結構要最大限度保證造型的完整性,這往往要犧牲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在整個過程中應該保證造型設計師和結構設計師之間溝通的順暢,在某些細節問題上雙方做出取舍和讓步,有必要的話還要進行方案的修改。
二、桌面試劑成像儀的結構設計
(一)產品裝配結構分析。該產品的造型設計由甲方委托相關工業設計公司完成,效果圖如圖3所示。該設計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上殼、中間裝飾性嵌件、下殼。三部分應能主要通過卡扣進行自然的連接,且方便拆裝與維護;產品內部主要結構為一個結構支架,可用來支撐攝像頭、電路板等內部元件以及試劑卡的滑軌和卡槽設計;產品細部結構還包括底部的電池倉設計和電源開關結構設計,其中,電池倉要能容納四節5號電池,而電源開關要實現能夠透光的LED燈效果,以彰顯科技感。該設計的難點在于造型中間裝飾性嵌件的設計。由于整體尺寸的原因,嵌件的寬度會很細小(<3.5mm),這就必然對其結構強度有著嚴格的要求,既要保證該細節的造型特點,又要保證其結構強度,同時還要兼顧模具設計的難度。而由于造型設計已確定,在進行結構設計時不能以損害造型的細節設計為代價,所以只能從結構的功能性設計出發,以保證產品造型性結構的完整性。這也是此次結構設計的總原則。經過初步的結構分析,決定在產品的內部設置支撐構件,該構件用來作為連接上下殼和支撐裝飾嵌件,同時還能對試劑卡槽起到限制的作用。產品的總體爆炸圖如圖4所示。下面分別就結構設計的重要部件進行分析:(二)試劑卡槽與滑軌之間的連接。之所以將卡槽與滑軌之間的連接作為首先要分析的結構,是因為對于整個結構設計來說,這部分的結構處于整個結構設計布局的核心位置。其裝配關系如圖5所示。重點要說的是圖中綠色的構件,該結構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為產品裝飾嵌件起到支撐的作用,二是為試劑卡槽和滑軌起到支撐和限位作用。先說前者,由于產品的要求是要做到上殼、嵌件和下殼三部分的卡接結構,如果三者直接連接的話,連接部位的殼體厚度會比較小,影響了產品結構的強度,而通過圖中綠色部分的構件設計,可以將結構強度的要求轉化到該構件部分,從外部看絲毫不影響外觀;對于后者來說,該結構的存在則是必須的,因為卡槽與滑軌屬于整個結構中最易損的部件,不斷插拔試劑卡的過程也要求該部分能夠有較為穩定的位置和結構,所以該部分與卡槽之間的配合方式選擇較為牢固的螺紋連接。(三)上殼與嵌件之間的連接。嚴格來說,上殼與嵌件之間沒有直接連接,而是靠上文中提到的綠色構件作為橋梁進行連接的。具體的裝配關系如下:上殼通過卡扣與綠色構建進行連接,嵌件通過卡槽與綠色構建進行連接。其中,上殼與綠色構件之間的連接較為牢固,而嵌件的連接部分則為接觸連接,并不牢固,綠色的構件只是在不同的方向上對嵌件進行了限位,防止產品在使用的時候出現偏移或錯位。因為就效果圖來看,嵌件的設計較為輕薄,很容易在裝配的時候把握不好位置精度。所以,對其進行限位設計是必要的。但嵌件還需要與下殼之間進行連接,以增加它的連接強度,該結構將在下文中進行講解。具體的裝配關系如圖6(剖視圖)所示。(四)嵌件與下殼之間的連接。嵌件與下殼之間的連接同樣是一個插接結構,而下殼與綠色構件的連接則為螺紋連接,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綠色構件為中心的較高強度的裝配整體。而嵌件在上下殼都有牢固結構的基礎上,被上下擠住,由于有嚴格的限位結構做支撐,它也獲得了較為穩固的結構強度。這樣,就完成了該結構設計中最核心的部分。可見,在結構設計過程中,要有清晰的設計思路,需要在保證產品造型設計不被改變的基礎上,巧妙運用符合產品特征的結構連接方式,保證產品的結構強度和位置關系。該部分的具體裝配關系如圖7所示。(五)其他部分的結構設計。首先說電池倉的設計,由于產品尺寸的限制,底部空間有限,所以,將四節電池分為兩組,分別以立式和臥式兩種方式放置,具體的結構如圖8所示。再說一下前面提到的產品開關設計,若想實現LED燈的透光效果,有如下方法:1.可以購買自發光開關,即開關頂部自帶led燈的開關。2.選擇輕薄的開關,在開關的側面放置貼片led,視貼片放置的數量,可能會出現發光效果不均勻的現象。3.如果按鍵與開關的位置可以錯開,可以在按鍵正下方放置LED燈。
三、設計分析與總結
消防中紅外熱成像儀應用研究論文
對于所有可以直接看見的設備,紅外熱成像產品都能夠確定所有連接點的熱隱患。對于那些由于屏蔽而無法直接看到的部分,則可以根據其熱量傳導到外面的部件上的情況,來發現其熱隱患,這種情況對傳統的方法來說,除了解體檢查和清潔接頭外,是沒有其它的辦法。斷路器、導體、母線及其它部件的運行測試,紅外熱成像產品是無法取代。然而紅外熱成像產品可以很容易地探測到回路過載或三相負載的不平衡。
美國MAI公司對許多已經進行過一般電氣預防性設備做紅外熱成像產品檢查,發現其中不少已接受過維修的設備仍然存在電氣故障。例如一個重要電子產品生產廠家,這個公司對其電氣設備每兩年進行一次停電維修。在這停電運行期間,進行設備清掃,對所有連接點緊固和斷路器的跳閘試驗。并對高、低壓開關裝置安裝進行測試。在傳統維修之后進行的紅外熱成像產品檢查,仍然確定了一些隱患。在不同設備上發現的嚴重隱患有19個,一般隱患有179個。這些嚴重隱患是指被測設備的表面溫度超過NEMA或UL的最大設計溫度。大多數隱患是在電動機控制設備上發現的,另外也在開關裝置和動力盤上發現一些隱患。又例如一個聯邦政府辦公用建筑物內一個主要電動機控制中心發生火災之后,每六個月對設備進行一次預防性維修。在這次火災之后進行過兩次維修,又進行一次紅外熱成像產品檢查,其結果是:嚴重隱患預防維修之前為3個,而預防維修之后還是3個。所以紅外熱成像產品檢查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此外,使用紅外熱成像產品代替傳統方法的清掃和緊固可以節省大量費用。這種節約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紅外熱成像產品檢查進行的十分快,而不像傳統的方法那樣花費大量人力去進行設備的清掃和緊固。另外紅外熱成像產品檢查在進行時,不要求設備停電,而只是在找出隱患后,在進行修理時才要求短時間停電。并且為修理個別隱患的停電只是局部性的,停電時間很有限,甚至可能安排在計劃停電時間內進行修理。下面是幾個例子。
1、美國的一個《資產管理公司》推行一個包括所有電動機控制設備、照明、動力盤和開關裝置的完整維修項目(不包括斷路器跳閘試驗)。其收費標準根據工作量而定,一個典型的辦公大樓(250,000平方英尺,10層)平均維修費用為6,500美元。同樣的大樓進行紅外熱成像產品檢查,只要一天便可以完成對所有電動機控制,配電盤和開關裝置的檢查(并包括各種機械設備),其紅外熱成像產品檢查服務費大約為600美元到800美元。因此,紅外熱成像產品的費用僅是傳統方法費用的1/10。
2、一個《電子設備制造廠》在簽定紅外熱成像產品檢查合同之前,是采用4天停電,由3個組5個電工進行傳統維修,工人每天工作為12小時,以便清潔和緊固所有開關裝置、電動機控制設備和動力盤中的連接點。這些工作的人工費用為30,000美元。對于同樣設備的紅外熱成像產品檢查也進行了4天,并在2個工廠工人協助下完成,其費用只有3,000美元。
3、一個大型《辦公/旅館/售貨商業綜合樓》每三年進行一次高、低開關裝置的傳統維修,在維修期間花在清潔和緊固工作上的費用至少有20,000美元。而對同樣設備進行紅外熱成像產品檢查則只用12小時,花費僅2,000美元,發現了12隱患,其中兩個為能引發火災的嚴重隱患。
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安全管理研究
醫用磁共振成像原理很復雜,簡單歸納為磁共振成像(MRI)設備是利用射頻電磁波(RF)對置于磁場中含有自旋不為零的氫原子核的物質進行激勵,發生核磁共振(NMR),用感應線圈采集共振信號,經處理,按一定數學方法,建立數字圖像的系統。與其他醫用設備相比,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有著自身的結構特點,因此其安全管理也要從設備的構成原理出發,根據結構特點來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安全管理方案。
1靜磁場系統的安全管理
靜磁場系統中的磁體是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的主體,它能夠讓人體內的氫原子排列整齊產生縱向磁化矢量,為產生共振提供必要的條件。因此,為了能夠確保最后的呈現足夠的清晰,磁體的磁場強度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目前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的磁體主要采用的是開放式結構,其射頻發射線圈由螺旋管型改進為平面型,并且在考慮到射頻磁場均勻性和發射效率的基礎上,采用了正交射頻發射線圈。在醫用NMR設備的實際操作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磁體系統進行磁場均勻度調整,用高斯計測出有效視野內各點的磁場強度,以便對其非均勻性進行調整。磁場均勻度在MRI中要求很高,磁場不均勻會產生信號丟失以及空間畸變,圖像質量就會降低。現代醫用NMR設備引入超導磁體線圈來調節檢查腔內達到均勻磁場。結合以上特點,特提出了如下安全管理措施。首先,對于靜磁場系統出現的在強磁場作用下,鐵磁性物體以一定的速度投向磁體的問題,即拋射物效應。這種情況下靜磁場的磁體很容易受到損壞,從而導致磁體所產生的主磁場會延伸到磁體的外界。所以必須絕對禁止患者和操作者身上具有鐵磁性物體,不然就會在磁場的作用下出現位移或者傾倒,使患者身體受到損害。冷卻劑泄漏。超導型MRI設備一般用液氦和液氮作冷卻劑,當發生失超或容器破裂時,可能造成冷卻劑泄漏。正常情況下泄漏的冷卻劑有專用管道排出,但也有可能發生意外而進入檢查室,其危險性有:超低溫冷卻劑引起人員凍傷;液氦和液氮的直接傷害。液氦本身具有毒性,液氮雖然無毒但是可引起局部空間氧氣含量降低而造成人員窒息。對此兩類問題我們可以根據醫用NMR設備的相關參數標準時刻觀察設備的實際運行參數,如物體質量參數、物體磁導率參數、磁場的強度參數等來判斷是否會產生投射效應,確保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停止設備運轉并根據參數對比找出問題原因。其次,由于接受線圈收集到射頻噪聲、磁場強度不均勻、屏蔽不好等因素導致的最終成像出現偽影現象。對于這一問題可以根據原有的掃描數據進行甄別,最為根本的方法是檢查線圈的接口是否完好。如果在線圈接口完好的情況下出現偽影,那么就需要更換不同的線圈。如果在更換線圈之后偽影現象仍舊存在,就需要對醫用NMR設備及其運行環境進行整體性檢查,如輔助設備是否有異常,磁體間的溫度、濕度等是否達標,干擾物的存在等。
2梯度磁場系統的安全管理
梯度磁場是醫用核磁共振成像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行狀況的好壞與否和圖像質量有著最為直接的影響。從理論上來說,梯度磁場系統其實是靜磁場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兩者都是磁場系統,但是由于磁場強度以及穩定性要求的不同,使得梯度磁場系統成為獨立于靜磁場系統的磁共振成像設備構件。一般情況下,梯度磁場系統的磁場強度并不是穩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空間的變化而變化,人體組織的不同會對磁場有著細微的影響,這也是醫用核磁共振成像設備能夠準確得到人體組織圖像的關鍵所在。從這一特性出發,梯度磁場系統的安全管理措施如下:梯度磁場系統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最終的成像一半清楚,一半模糊,對于此問題需要對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進行逐一的排查,把PF所有的測試項目都做一遍,其中肯定有一項測試指標和標準指標有著明顯的區別。例如在其他測試指標完全正常的情況下,如果在做Mars測試的時候,pci-star測試的結果為notok的時候,那么就說明這個部分出現了問題。在確定問題方向之后,把相關的零件更換一遍,然后重啟機器。主要思路是通過逐一測試來縮小范圍,這種維護方法雖然較為麻煩,但是如果能夠熟悉醫用NMR設備的系統結構和工作原理的話,也是能夠迅速地找到故障地方,從而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
3射頻場系統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