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05:25: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承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旅游承載力研究

一、過飽和接待游客對生態景區的影響

1.對生態景區環境的影響旅游活動是一種消費活動,必然會產生各種廢棄物。這些廢棄物留在環境中,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使旅游環境不斷惡化。過多的旅游車輛造成了大氣污染和噪音污染,旅游景點的賓

飯店的大量污水排放,造成了水污染;旅游者亂拋垃圾,會造成固體廢棄物的污染。環境污染使自然環境城市化,旅游景區美感退化。以“九寨溝”為例,它是世界上旅游環境最佳的景區之一,也是當今最熱門的生態旅游區。在20多年的時間里,政府以及景區的經營者增加了必要的服務設施,但是這些服務設施嚴重影響了景區內的生態系統,景區不堪重負。

2.對生態景區當地居民的影響

生態旅游景區過多的接待游客最大受益者是開發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和當地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當地水資源和食物的消耗、旅游基礎設施和交通設施的建設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景觀和生態環境、旅游活動產生的各種各樣污染等)則主要由當地居民承擔,旅游者作為景區的外來侵入因素,可能會影響原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為其帶來侵擾而產生消極影響,特別是旅游旺季,大量游客涌入會激發他們與當地居民之間的某些矛盾,特別是在生態旅游景區的綜合接待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外來游客的大量增加和游客密度的提高,將使當地居民的在正常生活受到干擾和妨礙。

3.對生態景區服務設施的影響

查看全文

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論文

自20世紀以來,新疆隨著土地開墾面積的擴大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人口不斷增長。1909年新疆總人口201.79萬,總耕地76.6萬hm2,人均耕地0.37hm2。解放后,新疆進行了大規模土地開發,到1990年,耕地面積達到308.68萬hm2,較1949年增加1.54倍。同期人口增加到1515.58萬,較1949年增加2.49倍,人均耕地面積為0.203hm2,較1949年減少0.073hm2,但糧食單產卻由1342.5kg/hm2增加到3705kg/hm2,人均占有糧食由196.3kg增加到447kg,居全國各省區第五名,較為充分地保證了人口增加對糧食的需要。

顯然,隨著生產技術的改進,新疆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在提高,資源的人口承載能力也在提高。按照現在的技術條件,在水資源得到可持續開發的條件下,在生態環境得到良性循環的條件下,新疆的社會經濟能發展到一個怎樣的程度?人口的承載量是多少?其生活水平又如何?

1生活水平的期望值分析

衡量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大小的主要依據是承載的人口數量和人口的生活水平,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主要決定于人民群眾對工農業產品的占有量。因此未來人口對工農業產品的占有量則必然影響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的計算。

為了更客觀的分析新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有必要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消費水平的變化趨勢進行詳細分析。農業產品可以分為糧食、棉花、蔬菜、油料、肉、蛋、奶等消費品,相對來說,簡單而一致;工業產品產品種類繁多,且與歷史年代有關,相對復雜,為簡單起見,用人均GDP描述工業產品的消費水平。

1.1主要農產品生產狀況

查看全文

城域網多業務承載優化探討

隨著骨干網層面多業務承載的討論塵埃落定,各大運營商采用了單獨建網或者單,/多業務網承載方案解決了多業務在骨干網層面的承載問題。城域網作為骨干網絡的延伸,是業務的接入和匯聚的平臺,是下一代網絡落地的關鍵點,是運營商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城域網的多業務承載將成為下一階段各運營商網絡優化和改造工作的重點。

城域網多業務承載也可以采用和骨干網多業務承載類似的策略,即單獨建網業務或者單一的多業務網。但是相比骨干網,城域網建設有其獨特的特點:城域網的投入大,變化快、技術多,設備雜,而且城域網的運維能力受限,基于以上考慮,城域網單獨組網進行多業務的承載不會成為主流的城域網建設方式。

當前尸城域網按照組網的設備可分為以高速路由器為主的路由型城域網和以高速3層交換機為主的交換型城域網兩類。現網中普遍存在問題有以下三點:

(1)二層交換網絡大,網絡結構復雜,層次過多,QOS支持能力較弱,網絡故障恢復慢,不能滿足將來的業務在QoS和可靠性方面的要求。

(2)城域網核心沒有設置QoS策略,無法提供差異化服務,目前的城域網還是一個不可控制、不可管理、不能保障服務質量的網絡。帶寬的增長永遠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和業務的要求,而且由于不具備對用戶和業務的智能,往往不能提高用戶和業務的服務質量差分,和精細化的控制,造成網絡價值難以體現,帶寬和收入不成比例。

(3)旁掛式BRAs帶來的網絡可靠性低、效率低、端口浪費、制約帶寬等種種問題。

查看全文

軌道交通綜合業務承載研究

摘要:貴陽地鐵計劃采用LTE技術,綜合承載基于通信的列車自動控制系統(CBTC)和智能視信系統業務從帶寬需求和性能要求2個方面,分析貴陽地鐵綜合業務承載需求;提出適宜的LTE綜合承載組網方案,包括LTE無線網絡架構、LTE基站站址、LTE傳輸網絡和LTE傳輸QoS保證方案;對貴陽地鐵1號線進行車地無線通信綜合業務承載的現場及實驗室測試驗證結果表明,LTE無線網絡能夠滿足貴陽地鐵2號線多種業務綜合承載的需要,在軌道交通專用通信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關鍵詞:LTE;CBTC;智能視信;綜合承載網;組網方案

1WLAN系統的不足

1.1抗干擾能力差無線局域網(WLAN)方案采用2.4GHz的ISM頻段,與城市軌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統(PIS)、公眾Wi-Fi設備、公眾藍牙(Bluetooth)設備等在同一頻段,容易產生干擾[1],影響列車的安全運營[2]目前各信號廠商采取的抗干擾技術只能保證內部互不干擾,而對于外部干擾,由于帶寬的開放性還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標準2.4G的頻道帶寬只有3個完全不重疊的頻點,即1、6、13信道目前采取的抗干擾方式是采用正交頻分復用等技術的窄帶通信技術,將原本20MHz帶寬分為312.5kHz的子載波針對外部干擾因素,往往只能和運營商等單位采用頻率協商、錯頻使用的手段來避免,但協商結果往往差強人意[3-4]1.2頻繁切換WLAN方案下,由于軌旁無線訪問節點(AP)的發射功率較低,AP的間距一般為220~240m目前WLAN方案下列車運行的最高速度為120km/h,此速度下軌旁AP每隔10s要切換1次,切換時間在100ms以內,導致列車在運行中無線切換次數較頻繁[5]并且WLAN方案下軌旁設備較多,維護成本較高,維護工作較繁瑣1.3互聯互通不易實現CBTC系統在我國城市軌道交通中得到了普遍應用,目前因各系統供貨商都按照各自的產品特點來設置解決方案,采用WLAN私有協議,造成CBTC信號系統架構、子系統之間接口設計、車地通信方式等方面存在不統一,制約了CBTC系統在線路間的互聯互通

2LTE系統的優勢

貴陽地鐵1號線是貴陽市首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通信、信號等專業均采用WLAN技術進行車地無線傳輸,WLAN技術抗干擾能力差、維護成本高等問題逐漸顯現結合貴陽城市軌道交通遠期建設規劃,考慮線路互聯互通需求,LTE系統相對于WLAN系統具有多方面的優勢2.1抗干擾能力強LTE方案采用1.8GHz經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可用于城市軌道交通的專有頻段,從使用頻率上根本解決了外系統的干擾問題LTE技術采用小區間干擾協調(ICIC)技術,可有效降低小區邊緣頻率干擾,提高小區吞吐率采用干擾抑制消除(IRC)技術,能夠抑制信道相關性干擾,提升上行速率[6]2.2支持高速切換運行LTE方案下,軌旁射頻拉遠單元(RRU)設備間距可達1.2km,大幅減少軌旁設備,降低維護成本,同時也減少了列車終端切換次數且采用基于頻偏的切換技術,可保證高速切換場景下的帶寬穩定,能夠支持列車200km/h的高速運行LTE系統的設備采用電信運營商級別進行設計和生產,設備的可靠性提升,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大于100000h[7]2.3支持綜合承載LTE系統支持多種帶寬分配,包括1.4、3、5、10、15MHz[8]各城市可根據綜合承載的業務不同,靈活申請帶寬、靈活組網系統會根據組網方式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傳輸速率,最大性能地滿足業務需求不同組網方式下的峰值傳輸速率見表1采用LTE方案能夠滿足城市軌道交通綜合承載的特色,實現智能視信等大數據業務的綜合承載,創建更加安全、友好的軌道交通出行體驗LTE可提供9級服務質量(QoS)算法[9],帶寬基于業務需求按需分配,優先保證高等級業務(如CBTC業務)的帶寬需求,確保列車安全運行2.4支持互聯互通LTE技術采用成熟完善的第3代合作伙伴計劃(3GPP)標準,其中接口、信令流程及網元職責均標準化,具備良好的互聯互通能力,為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間互聯互通提供可靠保證同時,LTE無線網絡的底層設計較為先進,可擴展性較好,為后期網絡發展預留充足的接口,可滿足后期新的業務需求

查看全文

阿庫烏霧漢語詩歌承載文化分析

阿庫烏霧是當代少數民族作家隊伍中用漢語進行詩歌寫作的杰出人物,成績斐然。其中以漢語創作的代表作品有《走出巫界》《神巫的祝咒》《阿庫烏霧詩歌選》《混血時代》等。從他的詩作中,后人可以探析當代彝族文學的發展歷程。有關記憶的研究由來已久,最早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的《論集體記憶》一書。哈布瓦赫就歷史記憶和文化批評者如何對待歷史記憶的問題展開闡述。20世紀80年代,文化記憶的研究在德國蓬勃發展,學者揚·阿斯曼在《論集體記憶》的研究基礎對文化記憶理論進行了細化,他提出:“文化記憶包括一個社會在一定的時間內必不可少且反復使用的文本、圖畫、儀式等內容,其核心是所有成員分享的有關政治身份的傳統,相關的人群借助它確定和確立自我形象,基于它,該集體的成員們意識到他們共同的屬性和與眾不同之處。”揚·阿斯曼對記憶的研究為阿萊達·阿斯曼在記憶研究上的批判性繼承與發展提供了研究基礎,阿萊達·阿斯曼將記憶在心理學、文化學、社會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重審與批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記憶觀。從此,對記憶的研究已然從個體記憶到集體記憶與社會記憶的研究,演變為對文化記憶的研究。文化記憶主要包括了對時空的認知記憶、對自我及他人的認知記憶、對社會人際及情感認知記憶。對于普通人來說,記憶不僅僅是人腦的一種重要功能,它甚至是對現實夢境的補償,或者說是心理治療,在這種情況下,它是藝術性的。與普通人不同,詩人可以用文字藝術地表達記憶。新時期以來,眾多涼山彝族詩人進行漢語詩歌創作時,在語言表述、敘事風格、審美取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承載著本民族的歷史文化記憶,又顯現出現代文明的因子,彰顯出少數民族漢語詩歌寫作的獨特魅力。詩人的詩歌中對彝族古老文明進行再現,真實地反映了彝族的生存發展狀況。筆者基于文化記憶理論闡釋阿庫烏霧漢語詩歌承載的文化記憶,進而探賾詩人對彝族個體生命的關注以及對彝族傳統文化在當下走向的哲學思考。

對彝族歷史文化的記憶

一個民族如果想讓其文化基因得以延續,就離不開民族記憶的傳承,民族記憶的歷史性延續[論壇]Forum23是民族文化之根基。民族文化的品格特征依賴于民族記憶,民族記憶也在建構民族文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彝族神話傳說和創世史詩是彝族族源的歷史溯源和民族文化追憶,詩人的漢語詩歌寫作中,不乏對此類文化基因的注入,如他在《記憶》中寫的:“那是女人跟動物私奔的世界/那是男人被任意放逐/成為獸中之獸的世界/那是生子不見父的世界”。涼山彝族先民對于生命的起源有著獨特的想象與認知,在彝族創世史詩《勒俄特依》中“猴世的家譜”部分就記載了有關推翻人類是由猴子演變而成的說法。在該創世史詩中天地始于混沌,水是萬物的本源,人類是由雪水幻化而成,詩人在《雪史》中講述了彝族先民雪變的神話,如“多么奇特的雪人啊/頭上有喜鵲做窩/腰間有蜜蜂筑巢/鼻中有絲絲蟲鳴唱/腋下有覺別鼠奔突/臍里有吉紫鳥建巢/腿間有阿爾鳥穿梭/腳背上蟻穴如野果”。這種水是萬物本源的自然觀是彝族先民生活實踐的產物,蘊含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精神內核。詩人在發現世界之美和體驗生命之美的基礎上,把彝族先民的生活實踐和生存智慧作為其詩歌的審美取向,希望能再現彝族古老的歷史文化記憶。彝族宗教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彝族先民對客觀世界的虛幻反映,集中展示了彝族的文化內涵,對調節彝族社會矛盾具有強有力的作用,在彝族社會生活中宗教文化是不可忽視的。在揚·阿斯曼看來:“文化記憶的保持有兩種方式:儀式關聯和文本關聯。”宗教文化浸染著彝族悠久的歷史,卷帙浩繁的畢摩經書與代代相傳的圣潔儀式見證著這個民族的傳統。如詩人在《行咒》中寫的:“巫師把玩著語言的魔方/在日月的鼓沿上/在女人的頭帕上/在掃帚的哀鳴里/在斷蒿的傷痕里/面對時流面對浩宇/用低沉而悲愴的節奏/獨自行咒”。詩歌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和起興的表現手法,吟唱出了一曲神巫的祝咒,表達了詩人對彝族宗教文化的崇敬和熱愛。宗教文化是一種包容性較強的文化,總是以祭祀儀式的形態呈現在日常生活中,祭祀儀式又是文化記憶的活態表現形式。詩人對彝族宗教文化的書寫實際上是對彝族文化記憶的書寫,再如《巫唱》寫的“雙目微閉造就一面土墻的罅漏/生與死的氈葉從此處切開/流出鬼怪與神靈的混血/全被眼前癱軟的禽獸吸食/只有一根柔韌的青柳/成為長在禽獸身上的綠竹”。“綠竹”代表彝族的一種圖騰崇拜,他們認為竹子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而祖先就是從竹子里長出來的,人逝世后靈魂也將化為竹子。詩歌通過“綠竹”體現了詩人對彝族宗教文化的重視和對彝族同胞的關懷,飽含著細膩的個人情感和強烈的民族情懷,同時也對宗教文化的際遇做出冷靜和客觀的思考。彝族最早的文化印記、最早的文化象征與宗教意義的建構來源于其始祖文化記憶、這種記憶從根源上來說,是一種集體記憶,是由于民眾共同喚醒的歷史。它以符號的形式表達,是對神圣化儀式的模擬。它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值得少數民族學者注意。詩人把彝族民間文學的藝術樣式作為詩歌創作的主題,期冀激活彝族深層記憶里的集體無意識原型。

對彝族精神的禮贊

涼山彝族詩人擅長通過詩歌喚起彝族的自信,進而重塑民族精神形象與現代民族精神。作為彝人之子,阿庫烏霧在詩歌寫作中自然不缺關于彝族的民族精神歌頌,他在詩歌寫作中多次對神人支格阿龍射日的英勇事跡進行重現,以彰顯彝族勤勞、果敢的精神樣態。彝族是一個崇尚和平、果敢堅毅的民族,在歷史的漫漫征途中,不僅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做斗爭,還要與統治階級的壓迫和摧殘搏斗,造就了大量民族英雄,因此從古至今都持有英雄崇拜情節。民族英雄和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歷史記憶和價值傳承的核心源泉,民族英雄反映了一個民族的人格尊嚴、驕傲和自豪,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和精神財富。支格阿龍是彝族歷史上的一位重要英雄人物,云、貴、川、桂等省區的廣大彝族地區皆流傳著與他有關的英雄史詩、神話、傳說、故事及典故等民間文學作品。詩人在詩歌《圖爾博里》中就寫下了彝族英雄支格阿龍的英雄事跡,旨在對民族精神的彰顯,如“淚證求生的肝膽/莫非你只是神人支格阿龍的神箭/射出去的一把土一塊石一粒沙/由此/生命之河早已淵遠而流長”。民族的文化基因總是孕育于民族的原始文化。原始時期,先民們對大自然認識能力淺薄,生產力低下,生活物質匱乏,由此對民族英雄產生渴慕以及崇拜。支格阿龍射日、定疆界,或者是斬殺惡龍,無不凝結著現實生活中彝族先民戰勝惡劣自然環境的美好愿景,人們將這種愿望寄托于某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或人物,支格阿龍正好承載了這種愿望。民族節操、民族氣度、民族風范等都是民族精神的表征,民族在面對困境時表現出的勇往直前、堅韌不拔、英勇頑強、至死不屈等氣節和情操則是民族精神內核的體現。且看《神人之弓》。“神人/你將那把罕見的木弓/隨意壓在你淵深的腳印上/這個民族的洪荒歷史/未能再挪動半步”。支格阿龍不僅僅是彝族中有射日本領的神人,更是民族精神的表征,他的英勇形象在彝族人心中永存不朽,對于建構民族精神和民族價值觀具有著重要作用。支格阿龍承載著彝族的生存精神和文化精神,具體表現為敢于斗爭、勇于進取、不畏強暴、同情弱者。民族英雄符號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記憶書寫的重要元素,對于民族認同的建構過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已成為神話傳說和英雄史詩是彝族文化中彌足珍貴的成分、是彝族的根脈、是彝族的血液、是彝族的精神。詩歌中對神人支格阿龍射日的回顧,是對彝族歷史文化記憶的還原,折射出彝族剛毅、果敢、頑強的民族精神,是對英雄崇拜時代的彝族文化進行歌頌和傳承,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

對彝族傳統文化的審視和反思

查看全文

資源枯竭型地區承載力與經濟轉變

一、引言

在建國之初,根據國家工業的整體布局,眾多資源型城市在資源富集地區產生發展起來。這些城市在國家經濟恢復、工業體系與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當時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資源型城市的功能就是為國家提供礦產品及其初加工產品。國家在短期內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本,迅速注入資源富集地區,其目的是要在短時期內獲得最大量的礦產資源以支持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國資源型城市從產生之時,就存在著功能單一,城市社會服務及基礎設施建設先天性不足等問題。同時,資源型城市數量擴張型的開發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資源的保護性開發、集約化開發和綜合開發,導致利于綜合利用資源、提高資源轉換率的相關產業及其他優勢產業長期得不到發展,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單一,使城市難以形成綜合發展能力。資源枯竭型城市(包括資源枯竭型地區)則是資源型城市中各種問題集中爆發的一類城市(或地區)。這些城市所依托的主體資源采掘進入后期、晚期或末期,主體資源已經萎縮,資源主導產業衰退而使城市生產和生活等綜合功能開始全面衰落。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和主體資源衰減等原因,資源枯竭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基礎薄弱、體制機制僵化、生產要素匱乏、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失業和貧困人口較多、社會保障能力乏力、維護社會穩定壓力較大、生態衰退和環境污染等。應當指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出現是資源型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諸多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必然結果。近些年來,資源枯竭型城市在發展中凸現出來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和支持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200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先后審議通過了《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04—2020年)(草案)》、《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2004—2010年)》。2007年,國務院制定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200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了國家首批1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2009年,國務院又確定了第二批3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201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下發《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2010—2020年)》。2011年,經國務院批準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又界定了第三批25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目前,國家已分三批界定了69座資源枯竭型城市,并確定了大小興安嶺林區9個縣級單位參照執行資源枯竭城市財政轉移支付政策。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經濟轉型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現實要求和發展主題。這也需要我們全面考察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承載能力,并在經濟轉型背景下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指明方向。

二、資源枯竭型地區經濟轉型的核心———綜合承載力

(一)資源型城市研究范式的演化

伴隨著資源型城市發展問題的出現,資源型城市的相關研究逐漸興起。20世紀初,國外學者主要針對資源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各種社會現象進行分析研究。由于這些社會現象并不僅限于經濟學領域,因此這一階段的理論研究范圍較廣,涉及了社會學、心理學、人口學、地理學等諸多學科。理論研究主要以單一工業城市或特定區域中的若干城市為對象,研究內容重點放在人口統計學特征、建筑和城鎮規劃問題以及單一工業的偏遠城鎮中的諸多社會問題上。此后,行為地理學、城市規劃學和區域發展理論以及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方法也得到了應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部分經濟學家開始利用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勞動力市場分割等理論來進行資源型城市的研究。在國內,關于資源型城市的研究一直有著深刻的國家政策烙印,研究指向不僅與資源型城市自身的發展狀況有關,更與國家宏觀經濟制度和政策的走向密切相關。從時間維度來看,國內關于資源型城市的研究可以大致劃分為兩個階段:生產力布局與工業綜合發展研究階段、資源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階段。上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許多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開始出現衰退的跡象,經濟學界開始對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問題進行研究,但是多局限于個體案例分析,系統的理論研究尚未形成規模。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資源型城市的研究領域擴展到各個方面,絕大多數研究以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與轉型為主。

(二)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新范式

查看全文

剖析冷彎薄壁承載檁條安裝設計研究論文

摘要:對在風吸力作用下各種常用規格、跨度的冷彎薄壁檁條進行了大量的穩定承載力分析。分析分兩部分:一是對簡支C型和Z型冷彎薄壁檁條在風吸力作用下的穩定承載力分析,以確定簡支檁條在風吸力作用下穩定承載力;二是嵌套搭接的Z型冷彎薄壁連續檁條在風吸力作用下的穩定承載力分析,以確定搭接長度、跨數等因素對連續檁條在風吸力作用下穩定承載力的影響。有限元分析結果與《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CECS102:2002)中風吸力作用下檁條的穩定承載力公式計算結果對比表明,規程中公式計算結果相對保守。據此本文提出了簡支檁條在風吸力作用下穩定承載力實用計算公式,以及嵌套搭接的Z形型連續檁條在風吸力作用下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風吸力;冷彎薄壁檁條;穩定承載力;簡支檁條;嵌套搭接

由冷彎薄壁檁條、壓型鋼板及拉條組成的輕鋼屋面,如圖1所示,近年來廣泛地應用于門式剛架、鋼屋架等作為承重結構的屋面圍護體系中。在風吸力作用下,檁條的下翼緣受壓,由于屋面不能有效地阻止下翼緣受壓受壓時的側向變形趨勢,就會出現檁條在風吸力作用下的彎扭失穩。尤其在風壓較大的地區,風吸力很可能成為檁條設計的控制因素。現行的《冷彎薄壁型鋼結構技術規范》(GB50018-2002)[1]與《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CECS102:2002)[2]

均對檁條的穩定承載力計算有明確規定,但兩者存在較大差異,計算結果也相差很大。而且對實際工程中廣泛應用的嵌套搭接Z型連續檁條在風吸力作用下如何計算,國內各規范、規程均未做詳細可行的規定。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將做詳細分析并得出實用的設計公式。

1有限元分析模型

1.1材料屬性

查看全文

LoRa技術在物資承載具監控跟蹤的應用

摘要:海洋石油行業在勘探開發生產過程中,需要出海將大量后勤保障物資運達海上平臺,而由物資的復雜和多樣性的特點決定必須采用各種承載具進行物資的承載運輸,因此對承載具的監控和管理是服務于海上生產的服務商共同面臨的問題。結合物聯網LoRa技術的大連接、功耗低、安全性高、成本低、適合私網部署的特點,將其部署應用在出海物資承載具、海上平臺及基地碼頭等物流運輸節點,實現LoRa網絡下出海物資承載具的平臺區域定位。應用實踐證明,利用LoRa技術設計的出海物資承載具定位跟蹤系統,能夠滿足對區域定位精度的要求,實現了對承載具的管理要求。

關鍵詞:物聯網;LoRa;承載具;海洋石油;出海物資;定位跟蹤

物聯網(IoT)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信息化時代進入重要發展階段[1],近幾年在各行各業發展迅速。隨著低功耗廣域網技術的成熟與發展,LoRa、NB-IoT等有源通信技術在工業級物流行業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LoRa技術聚焦于低功耗覆蓋廣的應用場景,具有覆蓋廣、連接多、成本相對低、功耗少、架構優等特點。低功耗、低成本的特點使得其終端側的5Wh電池壽命能夠達到10年,低帶寬、低功耗和低速率的特點為LoRa網絡帶來低成本優勢[2]。LoRa工作在1GHz以下的頻段(中國主要使用470~518MHz),無須申請即可進行網絡的建設,故在應用時不需要額外支付通信費用[3]。本文結合物聯網LoRa技術的特點,將其部署應用在出海物資承載具、海上平臺及基地碼頭等物流運輸節點,實現LoRa網絡下出海物資承載具的平臺區域定位。

1業務現狀及問題的提出

在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生產過程中,海上物資的保障是為生產服務的關鍵,大量不同種類的生產、生活物資需要出海,物資承載具的調配和管理是油氣服務供應商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之一[4]。物資承載具主要有托盤、吊籠、料箱及綁扎吊鎖具等。由于行業的特殊性,海上油氣生產由多家服務商共同服務,承載具沒有統一的標準,分別屬于不同服務商進行管理,存在滯留、周轉效率低、無效運轉等問題,造成了作業船舶及基地作業資源的浪費。由于海上區域廣,平臺在海上相對分散,對于承載具的跟蹤管理的需求主要是跟蹤到某海上平臺或某作業區域即可,無須精確定位在海上平臺的具體位置[5];通過對當前管理需求的系統性分析,結合行業業務痛點,利用低功耗廣域網技術LoRa實現承載具的跟蹤管理與目前業務相吻合,可以有效實現承載具供應鏈的管理。

2系統的應用設計

查看全文

略論環境承載與合理人口容量

問題

人教版必修2第12頁第2節:“環境對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這種限度可以用環境承載力來表示。一般地說,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所以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顯然這里所說的環境承載力是環境對人類活動的一種承受能力,它可以用環境人口容量來表示。而中圖版教材必修2第18頁第一節第4行:“環境承載力主要指從生態學、資源或環境的角度看,一定時期內,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這里將環境承載力等同于環境人口容量。人教版必修2第12頁第3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環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義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而中圖版教材地理必修第2冊第20頁倒數第4行:“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該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及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這兩段文字的意思顯然是一樣的,只是表述略有不同罷了,但一個是給“環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義,一個是給“合理人口容量”所下的定義。顯然這兩個版本的教材對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這幾個概念的處理存在一些問題,要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有必要對有關概念的來龍去脈作一個細致地分析。

分析

一、環境承載力的由來

環境承載力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環境與人類的相互作用關系,在環境科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得到了廣泛應用。

關于環境承載力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承載力是從工程地質領域轉借過來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強度對建筑物負重的能力。生態學最早將此概念轉引到該學科領域內,即“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某種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

查看全文

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管理論文

水資源承載力的理論研究,國際上單項研究的成果較少,大多納入可持續發展理論中。國內20世紀80年代施雅風明確提出了水資源承載力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地區和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是普遍的共識,作為可持續發展研究和水資源安全戰略研究中的一個基礎課題,水資源承載力研究已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并成為當前水資源科學中的一個重點和熱點研究課題。

一、影響水資源承載力大小的因素

1.水資源總量及水質水資源總量是指流域水循環過程中可更新恢復的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總量。水資源總量的確定是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基礎資料,是決定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水資源承載力研究中,水量與水質密不可分,兩者必須同時考慮。水資源總量的確定包括:變化環境下的水資源總量;跨流域調水所引起的水資源總量的增減;各水利工程建筑物所增加的水資源總量及其控制地域范圍與時間范圍;豐水期與枯水期水資源總量與水質。

2.生態環境需水生態環境需水是為了維系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基本生存和一定生態環境質量(或生態建設要求)的最小水資源需求量和基本水質要求。生態環境需水量包括天然生態保護與人工生態建設所消耗的水量。生態環境需水不但要滿足最小水資源量的需要,同時還應滿足基本的水質要求。而水體流速與流量,流量與水質又有相互的聯系,在生態需水總量計算中需綜合考慮。

3.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是指可以直接提取用于工業、農業及生活的水資源量。從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說,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是指在一定的用水結構和開發利用深度下可被開發利用的最大水資源閾值,是水資源承載力計算的基線。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在數值上不易給定,因為該量一方面要保證不擠占生態環境用水,要從水資源總量中扣除地下水總量、地表水對地下水的補給量及蒸發量,另一方面該量與水資源的需求關系及相應的水資源配置、地區生產力水平、生產力發展水平、節水潛力、節水技術、社會消費水平及消費結構等因素相關,因為這些因素的變化影響了回水量及回水水質,從而對流域河道內水體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使可供使用的水資源量發生變化。

4.水體自凈能力污染物進入水體后,其濃度在流動過程中經過水中物理、化學與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濃度降低的現象,稱為水體的自凈作用。自凈能力的大小是各種綜合因素的結果,如流域生物群落、水體酸堿性、河床巖性與植被、水體污染程度等因素有關。對應不同的污染物,水體的自凈能力是不同的,在研究時可針對不同的污染物用某一污染物的綜合削減系數這一指標來刻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