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媒介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14:02: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播媒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蚊類傳播媒介的調研
作者:景曉常樹珍張世水宮學詩賴世宏單位: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濟南市傳染病醫院
采樣方法成蚊主要采用5種方法,人帳誘捕法,該法所用的誘餌為調查者,誘帳用40目棉紗布制成,帳頂方形,面積80cm×80cm,帳底張開后的直徑150cm,誘帳的垂直高度130cm懸掛時下沿距地面40cm,上下四周均用繩子栓緊固定。誘捕者持手電筒和吸蚊器立于帳內,隨時捕捉飛入帳內的蚊蟲。每次以15min為一計量單位。網捕法,用網孔為60目的絹紗自制,網圈的口徑20cm,網袋深60cm,呈圓錐形,網柄長60~100cm。由采集者手持昆蟲網網柄作“8”型揮動,每次以55次/min的頻率揮網5min為一計量單位。燈誘法,采用有關單位研制的吸入式誘蚊燈或二氧化碳三聯式誘蚊燈,前者由紫外線燈管、吸蚊扇、供電器三部分組成,后者加二氧化碳釋放罐。在各采集點,將燈放置于適當的位置,每次以60min為一計量單位。人工小時法,采集者手持電動吸蚊器在住戶的人房、豬圈、牛棚、禽舍吸取蚊蟲,采集30min/h為一時間單位,計量單位為只/人工小時。動物誘捕法,在成蚊采集點,放一活的動物(禽或畜),一人手持吸蚊管和手電筒,捕獲落在動物體上吸血的蚊蟲,每次以15min為一計量單位。幼蟲密度:在發現有蚊蟲孳生的積水處或容器中,用塑料勺(容積約500ml)撈取的蚊幼蟲,以15勺撈取蚊幼蟲的平均數作為蚊幼蟲密度。然后將部分蚊幼蟲帶回實驗室待羽化后鑒定蚊種。蚊卵的采集:對不同類型的蚊蟲孳生地的塵土、木屑等樣品,按不同環境分別進行處理,放入恒溫箱孵化,進一步飼養,待羽化后鑒定成蚊。
環境因素每次成蚊采集取樣時,均測定采集地點的溫度、相對濕度、光照度、風速、降雨量等環境氣象因素。每次卵、幼蟲及蛹取樣時,均記錄調查點水的溫度及pH值,土壤的酸、濕度,降雨量等環境氣象因素。
在蚊蟲調查中,共發現蚊類5屬28種,其中環股按蚊、朝鮮伊蚊、背點伊蚊、致倦庫蚊、暗脂庫蚊、擬態庫蚊、棕盾庫蚊及騷擾阿蚊等7種為這一地區的新記錄蚊種。在這些蚊種中,82%為古北界或古北界及東洋界均有的蚊種,18%為東洋界蚊種,表明一些東洋界蚊種可以在古北界區域內生存。從調查中可以發現,在不同區域的不同生境中,蚊類具有不同的優勢蚊種[2]:蒙山以騷擾阿蚊、淡色庫蚊、朝鮮伊蚊為優勢蚊種,平邑和蒙陰城區優勢蚊種為淡色庫蚊和三帶喙庫蚊,臨沂城區優勢蚊種為淡色庫蚊和白紋伊蚊,蒼山優勢蚊種為淡色庫蚊、貪食庫蚊及三帶喙庫蚊,日照優勢蚊種則以東鄉伊蚊、淡色庫蚊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蚊蟲種間競爭的存在,蚊蟲的種類和優勢蚊種在逐漸地發生變化,有些蚊蟲從優勢蚊種變為常見蚊種或稀有蚊種,而白紋伊蚊和騷擾阿蚊的密度卻逐漸增多,擴散的范圍趨向增大,成為一些區域生境的優勢蚊種。
蚊蟲的孳生,其孳生地非常廣泛,除了東鄉伊蚊、海濱庫蚊在海邊石穴、石縫及海水坑孳生外,在地表積水及容器積水中的蚊種按孳生地的水質性質可分為流水和靜水兩大類。環股按蚊(林氏按蚊)、馬來庫蚊、擬態庫蚊、惠氏庫蚊、中華庫蚊、小擬態庫蚊、東方庫蚊、二帶喙庫蚊、魏氏庫蚊、常型曼蚊及黃色蔓蚊偏喜歡孳生于較清潔的水中,而褐尾庫蚊、騷擾阿蚊則喜歡孳生于污水中,騷擾阿蚊尤其喜歡孳生于稀糞坑中,此外,濟南按蚊(潘氏按蚊)、中華按蚊、迷走庫蚊、淡色庫蚊、三帶喙庫蚊則在2種孳生地均有較多的孳生。在容器積水中,可分為區2種類型,一種是缸罐、水盆(槽)、水缸、石穴(窩)自然積水,水質較清;另一種為樹(竹)洞、尿缽、罐頭瓶、廢輪胎等容器積水處,水質較混。前者積水中主要孳生白紋伊蚊、朝鮮伊蚊、背點伊蚊,偶爾也發現三帶喙庫蚊、濟南按蚊等孳生,后者發現有白紋伊蚊、仁川伊蚊、朝鮮伊蚊及漢城伊蚊,偶爾也發現有中華按蚊、貪食庫蚊等孳生。在流動的較清潔的水質中,曾發現有中華按蚊、濟南按蚊、擬態庫蚊、三帶喙庫蚊、惠氏庫蚊等多種蚊蟲,而淡色庫蚊、褐尾庫蚊及騷擾阿蚊則可在流動的污水溝中發現。
成蚊的嗜血習性,根據國內外關于蚊類嗜血習性報告[3],我們對沂蒙山區11種常見的蚊蟲的嗜血習性作了以下初步判斷:淡色庫蚊的嗜血范圍廣泛,但以人血和雞血為主,兼吸其他動物的血。三帶喙庫蚊主要嗜吸牛(羊)、馬(驢、騾)、豬等家畜血,并兼吸人血。中華按蚊的主要嗜血對象是牛、羊,其次是馬、驢、騾,豬其次,而吸人血者較少。二帶喙庫蚊的主要吸血對象是牛、雞和人血,馬和羊,狗血較少。白紋伊蚊主要嗜吸牛血和人血,而嗜吸其他家畜血液相對較少。騷擾阿蚊主要吸人血、牛血并兼吸豬、雞及其他家畜、禽血。刺擾伊蚊在牛體上捕獲的蚊數量最多,羊、馬、驢、豬等家畜血次之,吸人血較少。朝鮮伊蚊主要以牛羊為主要嗜血對象,而吸人血者較少。中華庫蚊以嗜吸牛血為主,馬、羊血次之,人血較少。潘氏按蚊主要嗜吸牛血,兼吸人血及其他家畜、家禽血。迷走庫蚊是野棲蚊種,而以吸人血、牛血為主。
探索古代文學傳播媒介
媒介是指信息傳遞或接受過程中的載體和中介。媒介是傳播信息的工具或技術手段,是傳播渠道;媒介也指那些從事信息的采集、加工、處理和傳播的社會組織,即媒介機構。傳播意義上的媒介是指傳播活動的中介或中介物,它本質上由四個基本要素構成:物質、技術、符號和人,在社會性的傳播過程中,媒介往往表現為媒介組織和媒介機構。媒介形式呈多樣化,一般至少可以分為四類媒介:即信息處理媒介、信息儲存媒介、信息傳播媒介和信息接收媒介。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這四類媒介也呈現出相互轉變和融合、形成一個媒介系統的趨向。
理解傳播媒介時需要對傳播媒介與傳播符號、傳播形式、傳播載體、傳播渠道進行一定辨別,即認識到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傳播媒介與傳播符號、傳播形式、傳播載體、傳播渠道的區別在于:首先,傳播媒介有別于傳播符號:符號是指表達或負載特定信息或意義的代碼或手段(如語言、文字、記號等),而媒介是指介于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用以負載、擴大、延伸、傳遞特定符號的物質實體;其次,傳播媒介不同于傳播形式。
傳播形式是指傳播者進行傳播活動時所采用的作用于受眾的具體方式,如口頭傳播形式等。一種傳播形式可以動用不同的媒介,如大眾傳播形式中的媒介就有雜志、書籍和報紙;而一種媒介也可以服務于不同的傳播形式,但傳播形式表明的只是傳播活動的狀態、方式和結構,而傳播媒介顯示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實體;第三,傳播媒介也有別于傳播載體。在傳播學中,載體是指某些能傳遞信息和負載符號的形式或物質,包括符號和媒介兩種。傳播媒介與傳播載體在概念上是種屬關系,傳播載體是包括符號和媒介在內的大概念,傳播媒介是隸屬于傳播載體的小概念;最后,傳播媒介還有異于傳播渠道。在傳播學中,渠道是指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溝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種通道,如人際傳播渠道等。不同的傳播渠道需用不同的傳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傳播媒介又對不同的傳播渠道進行定型。
從傳播媒介的角度看,文學傳播與新聞傳播的很大區別在于:傳播新聞的媒介是比較固定的9和專門的,而傳播文學的媒介則呈現為多樣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學有時本身就是傳播的媒介,而新聞不具備這方面功能。此外,文學傳播中,更多的是傳播媒介與傳播方式往往表現為交叉關系,而很難明確進行分別。從這樣的角度考察,中國古代傳播文學的媒介與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甲骨文是中國原始文學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廣義的文學。在這個意義上,龜甲和獸骨是文學的媒介。甲骨文產生于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后期,是我國最早的文字。當時人們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們把卜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涂紅色以示吉利,涂黑色標示兇險。這些文字均以刀刻成,大字約一寸見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簡,非常精致。它們經過幾千年沉睡,直到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才被發現。發現地點是河南省安陽城西北五里處的一個村子,那里是當年殷商第20代國君盤庚的故都。是年由于洹水決堤,沖出許多甲骨,人們先是以之為龍骨,用作藥材治病。翌年,商人王懿榮對這些甲骨發生了興趣,他趕到河南收集了許多,帶回去研究。后來,劉鄂又繼續收集,達到五千多塊。于是,便有一些學者將其定名為“甲骨文”。古文字學家對十萬余片中的甲骨文進行研究,發現骨甲文字的結構已由獨體走向合體,有了形聲字,已經成為成熟的文字。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被辨識出的約一千七百多個。從甲骨文產生的時代文化背景看,甲骨文主要是用來記錄祭祀、征伐、狩獵、田漁、畜牧、豐稔、出入、疾病、風雨等事宜,有的還涉及經濟狀況、社會組織與人事等。
這些文字的組合帶有文學的性質,因此,龜甲和獸骨可以看作是較早的文學媒介。與此相近,有的民族原始文學是寫在泥上,或刻在石頭上,這樣泥與石頭也可視為文學媒介。跟龜甲和獸骨這一媒介相關的還有“典”、“冊”問題。從書的角度看甲骨文,這種“書”是否成冊,是目前尚待研究的問題?!渡袝ざ嗍俊吩?“惟殷先人,有冊有典。”一般認為其中的“典”、“冊”,與后來的“簡策”之“策”相同,當時刻有卜辭的龜甲骨多是成冊的,這一點在甲骨文的出土實物知識得到證明。今人董作賓在《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發表的《新獲卜辭寫本后記》說,他發現了刻有“冊六”的龜版,并有穿孔,并認為在殷代可能就有許多龜片串連成冊了。又小屯乙編四五二八片,記事刻辭有“三冊,冊凡三”五字,亦是記龜冊的數目。由此可知,殷代之時,為了便于保存及查檢,就把相關的刻有卜辭的龜甲獸骨連成冊。這種冊,自然不同于后來的冊葉裝,只不過是串連起來而已。因此可以把這種串連成冊的甲骨文,稱為我國最早的書,或亦可稱為龜甲獸骨之書。但因其尚屬于檔案性質的東西,還不能等同于后來的正式圖書,所以可將其視為我國正式圖書出現以前的先驅形式或圖書的雛形。
電子傳播媒介研究論文
十九世紀下半葉,左拉曾經自信地說:"真實具有自己的聲音,我相信大家都不會聽錯。"那個時候,浪漫主義的玄奧與夸飾已經讓人厭倦,實證論成為左拉們信奉的思想。不論是現實主義還是自然主義,作家們相信,重要的是讓人們看到生活的真實紋理。根據雷蒙德·威廉斯的考證,這時的"藝術"具有了"真實"的涵義:"最為重要的是,大寫字母開頭的’藝術’終于成為代表一種特殊的’真實’――’想象的真實’"。真實即己包含了無限的魅力。這種觀念迄今不衰。"一切都是真的",這無疑是一個份量沉重的許諾。
進入二十世紀之后,電子傳播媒介的興盛無疑得到了真實觀念的巨大肯定。相對于書寫文化的文字符號,影像是一個更善于呈現真實的符號體系。攝像機不僅將"真實"展示于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之中,纖毫畢現,同時,攝像機正在破壞與印刷文明相互協調的一系列界限。這個意義上,攝像機遠比所有的文字著作更有資格說:"一切都是真的"。
對于某些哲學家說來,"真"可能是一個極為棘手的問題。這個字眼背后隱藏了一個深不可測的思辨區域。然而,對于電影和電視說來,"真實"與否僅僅是解決這個問題:影像如何為觀眾制造出"真實感"。人們的感官之中,視覺的意義是決定性的。這個意義上,"看"的消費支持了電子傳播媒介的繁榮,人們覺得"看"到了更多的真實。另一方面,人們對于電子傳播媒介的信任與機械有關:這種真實是公正不阿的機械拍攝下來的。機械是科學技術的產物,攝像機是客觀的,中性的,它摒棄了人為的主觀判斷而忠于世界呈現的真相。
如今,許多事實無不證明,人們對于電子傳播媒介的信任過于天真了。影像符號、機械與科學技術提供的是某種表象的真實,這些機械從未脫離過人為的有意操縱。攝像機的推、拉、搖、蒙太奇以及種種匠心獨運的剪輯無不暗示出機械操縱者的主觀意圖。這里,所謂的真實無寧說是機械操縱者所承認、所欲看到的真實,攝像技巧不過是為這一切制造某種貌似自然的形式而己。從攝影棚、模型的使用到特技攝影,電影"弄虛作假"的技術日臻成熟。大力砍向脖頸的刀斧與飛速撞向公主的火車不過是刀斧離開脖頸或者火車離開公主的膠片倒放一下而己,水底飄拂的海藻與沉船的殘骸不過是利用玻璃魚缸拍攝海底景象罷了,至于壯觀的艦隊或者激烈的空戰很可能僅僅是游泳池里的模型船只和手工操縱的玩具飛機在鏡頭面前產生的效果。換一句話說,只要人們愿意,電子傳播媒介完全有條件編造天衣無縫的謊言。
如果說,攝影棚、模型、特技攝影多少與現實原型發生某種聯系,那么,計算機――另一種機械――的誕生幾乎改變了電影制作之中的所有領域。計算機的數碼成像無疑是一場徹底的革命。計算機拋下了現實世界,或者說,計算機正在憑空生產某種"真實"。無論是《真實的謊言》、《阿甘正傳》、《空中大摜籃》還是《侏羅紀公園》、《終結者續集》、《泰坦尼克號》,人們可以在銀幕上看到種種奇異的景象,生龍活虎,清晰無比――但是這些景象并未出現在攝像機的鏡頭之前。在我看來,數碼成像可能摧毀某些最后殘存的界限,例如真或者偽,理想或者現實,藝術或者社會。哪一個美女同時擁有巴鐸的嘴、赫本的眼睛和斯通的臉型?這種美女只能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之中。然而,對于數碼成像說來,合成這樣的美女不費吹灰之力。換一句話說,真與偽,理想與現實,或者藝術與社會之間的巨大溝塹輕而易舉地被數碼成像所彌合。傳統的邊界消失之后,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正在清晰浮現。
神話的時代已經逝去。神話離人們已經十分遙遠。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哪叱探海,孫悟空大鬧天宮,這些神話賴以產生的文化環境消失了。馬克思曾經問道:"成為希臘人的幻想的基礎、從而成為希臘神話的基礎的那種對自然的觀點和對社會關系的觀點,能夠同自動紡機、鐵道、機車和電報并存嗎?"馬克思看來,科學擊退了神話。理性和實證精神正在深入人心,神話式的想象遭到了普遍的嘲笑。相信科學技術無疑是現代社會的一個主旋律,科學技術是人們觀察真實的保證。然而,人們沒有料到的是,現今的科學技術業己具有這種能力――它甚至能隨心所欲地制造"真實"。相對于原始初民的神話作品,科學技術無寧說是一個超級的神話制造者,只不過科學技術的威望可以將這些神話稱之為真實而己。這時,人們可能發現一個奇怪的事實:某些時候,科學技術導致了神話與真實二元對立的消解。技術的日臻完善會不會導致真實的日益疏遠?事實上,傳統的真實觀念遭到了科學技術的沉重打擊。目前為止,導演與攝影師成為這種打擊的實施者。他們所生產的真實讓我們感到了什么?
傳播媒介發展論文
[內容提要]媒介的干涉是指在媒介發展過程中,每當一種新媒介誕生之初,它不可避免的要借鑒老(舊)媒介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新媒介同時以自己的傳播力影響舊媒介形成的固有格局。經過一段糾纏和交錯,各媒介的媒介個性逐步確定,媒介格局也穩定下來,這時眾傳媒處于一種相互疊加的狀態。按照這一思路,90年代崛起的因特網目前和傳統的大眾傳媒正處于一個相互干涉的過程。
縱覽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歷史,在每次新媒介誕生并與舊媒介并列的交疊關頭,始終存在著一種“新瓶裝舊酒”的現象,即盡管新媒介在技術手段、傳播特性方面迥異于舊媒介,但在開始發展的一個時期內,它的傳播內容,傳播形式都直接借鑒原有的舊媒介,舊媒介的傳播邏輯或多或少的要滲入新媒介。這樣要經過一個時期的糾纏交錯之后,新媒介才慢慢積淀出完全適合自己的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而一旦新媒介獨立之后,它就會以一種獨立的力量對舊媒介產生強有力的沖擊,重新結構媒介格局。本文把舊媒介的傳播特色和傳播內容滲入新媒介的現象稱為媒介的“干涉”,而將新媒介成熟以后對舊媒介的沖擊后形成相對穩定的特征并行發展稱之為媒介的“疊加”。這兩種現象隨著報紙的誕生就初見端倪了,一直延續至廣播電視。世紀之交,互聯網這一新的傳播媒介異軍突起,它對傳統的大眾傳媒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但它本身目前還不成熟,也正在經歷一個“疊加與干涉”的階段。所以傳統新聞媒介的危機感似乎還不那么迫在眉睫。不過可以預見,一旦這一階段完成,它將以嶄新的傳播內容和形式名副其實地成為“第四媒體”而挑戰傳統大眾傳媒。這一過程其實是一個新舊傳播時代交替更迭的轉折。因此,研究這一課題,有十分突出的現實意義。����廳?
一、現象掃描;我們首先來看看新聞傳媒發展歷史當中的“新瓶裝舊酒”的現象,以此透視這一現象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在報紙誕生之前,基本上沒有完全意義上的新聞媒介,那時的新聞往往和政令、商情或演說觀點混合在一起。因此,就大眾傳播媒介本身來說,報紙這種舊瓶裝新酒的特點表現得非常雜,如它的小說連載有書籍的特色,法規的頒布又有政令的特色,很難說它和具體的哪個媒介相干涉了。直到廣播誕生之后,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當世界上第一個廣播電臺KDKA電臺于1920年1月2日正式開播之時,西方發達國家的報紙媒介已經步入了一個十分成熟的發展期。這種成熟表現在:
1、報紙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成熟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如針對不同信息的類型和不同讀者的要求,報紙本身的分層基本成形。既有《泰晤士報》、《紐約時報》這樣嚴肅的政黨報紙,也有諸如《世界報》、《紐約日報》這樣的大眾黃色小報。報道內容以新聞為主,同時兼顧散文、漫畫等適合副刊的內容。在報道題材方面,消息、通訊、特寫和評論等新聞文體形式已基本成熟并固定了下來。
2、當時作為唯一的新聞傳ッ澆椋ㄖ接滌兇罟惴旱氖苤諶郝?;可疫\擔鞘鋇氖苤諞私廡攣?,除两z幢ㄖ劍鷂匏荊蛭揮釁淥嘈偷拿澆橛胨赫1ㄖ降納緇嵊跋熗Υ聳筆俏抻肼妝鵲摹?
大眾傳播媒介發展
一、現象掃描;我們首先來看看新聞傳媒發展歷史當中的“新瓶裝舊酒”的現象,以此透視這一現象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在報紙誕生之前,基本上沒有完全意義上的新聞媒介,那時的新聞往往和政令、商情或演說觀點混合在一起。因此,就大眾傳播媒介本身來說,報紙這種舊瓶裝新酒的特點表現得非常雜,如它的小說連載有書籍的特色,法規的頒布又有政令的特色,很難說它和具體的哪個媒介相干涉了。直到廣播誕生之后,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當世界上第一個廣播電臺KDKA電臺于1920年1月2日正式開播之時,西方發達國家的報紙媒介已經步入了一個十分成熟的發展期。這種成熟表現在:
1、報紙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成熟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如針對不同信息的類型和不同讀者的要求,報紙本身的分層基本成形。既有《泰晤士報》、《紐約時報》這樣嚴肅的政黨報紙,也有諸如《世界報》、《紐約日報》這樣的大眾黃色小報。報道內容以新聞為主,同時兼顧散文、漫畫等適合副刊的內容。在報道題材方面,消息、通訊、特寫和評論等新聞文體形式已基本成熟并固定了下來。
2、當時作為唯一的新聞傳ッ澆椋ㄖ接滌兇罟惴旱氖苤諶郝?;可疫\擔鞘鋇氖苤諞私廡攣?,除两z幢ㄖ劍鷂匏荊蛭揮釁淥嘈偷拿澆橛胨赫1ㄖ降納緇嵊跋熗Υ聳筆俏抻肼妝鵲摹?
3、報紙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媒介運作體系,從采訪、編輯到出版,從成本核算到廣告費用的評估。在這一點上最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各大通訊社的出現恰恰是報紙為了解決信息來源問題而采取的舉措,如美聯社的前身港口通訊社,就是由《紐約先驅報》、《紐約論壇報》等六家報紙聯合成立的。合眾國際社的前身之一國際新聞社也是有報業巨頭赫斯特創辦的。
在這種情況下,新誕生的廣播將無可奈何的處于報紙的陰影下,因此早期的廣播在新聞傳播的方方面面都有濃重的報紙的色彩,這表現在:
傳播媒介農村“疏遠化”原因研究
一、農村“疏遠化”的原因
農村是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理想型的農村面貌是村落人口熙攘、村煙裊裊、忙時收種,閑時聚居,沒有“空巢老人”亦沒有“留守兒童”使“老有所依,壯有所用”。但是我們在堅持不懈地推進新農村建設,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的同時,卻也在無意識中使得農村逐漸“疏遠化”。(一)話語“失控”。農村“疏遠化”最基本的要從語言說起,主要是方言。不同的村落其說話方式和腔調各有所異,這種特色是不偏離“失控”的。語言方面的“失控”主要在于:一、普通話在村落的逐漸推行。這在很大程度上丟失了農村語言魅力,也許不久的將來方言會逐漸被普通話替代,到那時候農村語言就是真的“失控”了;二是俚語、俗語、諺語的“失控”。農村語言的特色之一就是幾千年積累了大量的俚語、俗語、諺語,如“遠親不如近鄰,緊鄰不抵對門”、“臘月的天氣——動手動腳(凍手凍腳)”。但是,隨著農村的發展以及新農村的建立,這些俗語、諺語、歇后語只停留在老輩人的腦海里,而新生代的我們以及我們的后代會逐漸忘卻,即使是教育,有些俗語、諺語也是收錄不全的,大部分村落的“語言精華”也就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流失。(二)藝術“失控”。表面看來民間藝術是在“生理需求”之上的,與經濟發達的都市中的“欲望”是同樣的弊病,但其實不然。這些民間藝術來源于村民的“糊口儀式”,如“祭祀”在遠古時期是為消除病宰、糧食豐收而進行的儀式;“舞蹈”也是對先古的祭祀方式。這些民間藝術是屬于“精神”方面,并不同于“欲望”,但不表示農村沒有“欲望”,只是要比經濟發達的都市少之更少。糧食作物即是食糧,同時也是一種藝術,但現在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口越來越多,好多田地被閑棄,荒草叢生倒是一種“自然藝術”,但“生理需求”即將告終。經濟發達、科技更新使老輩流傳的民間藝術隨之“失控”。
二、農村“疏遠化”的過程
“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隨著新農村的建設,農村的硬件設施逐漸完善起來。如專業的醫療設施、從幼兒園到高中一體化的教育設施、村落養老公寓、鄉鎮等,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解決吃、住、行、教育、養老等一系列問題。所謂農村“疏遠化”形成的過程與這些措施關系甚大。(一)農村媒介的演變。關于農村媒介的演變,本文主要從語言、媒介技術兩個方面論述。首先是語言的演變。從遠古部落群居的肢體語言到各朝代的“之乎者也”,再到全國推廣的普通話,語言這種交流的媒介演變是隨著時段的變化而變化。其中,各村落的方言也隨著時代的潮流進而流失,這種流失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悲傷。其次是農村媒介的演變??谡Z時代、印刷時代、電子時代、互聯網時代,特別是互聯網時代對人們影響最大。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互聯網技術使人變得“獨立”,也正是這種“獨立”使農村缺少了一種的韻味。而正是這種韻味的缺失,讓農村變得有些畸形,這種畸形比不了城市,卻疏遠了“雞鳴犬吠”的農村。(二)農村與城鎮的結合化。“建筑主義”會逐漸侵蝕農村的文學與藝術。在本文中“建筑主義”主要是指現在農村由于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非農村化”現象,這種現象使農村失去了本該擁有的特色韻味之美。理想型的農村面貌是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但城鄉一體化的結果是樓房聳立、田地荒蕪。農村作為一個“世外桃源”逐漸失去了它原有的面貌,而變得經濟化、物質化。
三、農村“疏遠化”的結果
事物的發展離不開三個時段:原因、過程和結果,“原因”是事物演變的主要因素,也是結果的重要前提。話語權“失控”——語言“流失”和藝術“失控”,這兩方面的失控正是導致農村“疏遠化”的結果——農村的“消逝”。韻味的消逝?,F如今的村落已失去了原有的韻味,而變成了一些商家的原材料的加工和生產地。一些非新農村的村落,也正在加快步伐向新農村建設方向出發。因此,農村的消逝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商業經濟化。如果大眾傳播媒介能把藝術、政治、哲學同商業和諧地、天衣無縫的混合在一起的話,它們就將使這些文化領域具備一個共同特征——商品形式。好多新農村改革的商業模式已經成型并且運行的非常成功,徹底的和過去以農業為生產力的村落劃清了界限,如新農村的商品豬、一體化的輕工業(服裝、生產用品等)生產線,從產品的開始就有商家提供技術、資源等,這使得農村工業已經如城市一般走上了規?;牡缆贰?傊罗r村越建越好,人民的物質生活也越來越好,但是在我們洋洋自得的享受著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是否也該思考一下我們失去了些什么?
傳播媒介自由與限制論文
關鍵詞:表達自由限制大眾傳播互聯網
[摘要]:
表達自由權利的行使需要通過一定的媒介。媒介,簡單來講就是表達所借助的手段或工具。報刊、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都是最常用的媒介,也是最有影響的幾種大眾傳播媒介。不同的媒介會產生不同的言論問題,不同媒介在信息傳播方面相異的介質,不僅影響到媒體使用者表達自由權利的實現方式和實現程度,也影響到政府規范媒介的依據和有效性。文章以美國最高法院所作的相關判決為切入點,探討了美國規范不同大眾傳播媒體的法理依據。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人們言論和出版自由和法律,這意味著人們有權使用各種媒介或方式接受信息,并將自己的思想、觀點、主張、看法、信仰、信念、見解等傳播給他人或社會而不受無端、非法干涉、約束或懲罰。作為自由,它體現為政府不得隨意干預民眾合法的表達,比如不得對媒體刊登什么或不刊登什么樣的內容施加事先約束和審查;作為權利,表現為當民眾的表達自由受到侵犯的時候,權利受到侵犯的一方,可以請求司法機關予以救濟。
在內容上,表達自由包括人們在任何問題上均有形成和持有信仰和意見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體)交流思想、觀念、意見和信息的自由;交流的形式不僅包括純粹的言論(purespeech),還包括繪畫、歌舞和人類能夠理解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交流方式。此外,所有形式的交流,除了可以面對面或小范圍地交流外,還可以跨越地區、國界的限制。
按照美國著名的憲法學者愛默森的觀點,表達自由既是個體自我實現的基本手段,也是民主政體得以正常運行的前提。表達自由還具有安全閥的功能。通暢的言路和良性的言論生態環境,有助于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本文將以媒介與表達自由之關系為出發點,以美國最高法院的相關司法判例為依據,探討不同媒體享有的表達自由。
論當代傳播媒介對音樂教育的作用
1現代傳播媒介是一把雙刃劍
現代傳播媒介是一把雙刃劍,既給現代音樂教育帶來種種便利,但同時也提出了眾多前所未有的難題和挑戰。
1.1音樂泛濫使用,欣賞意義流失
現代傳播媒介的多樣化使得音樂的普及更為簡便,音樂無處不有,音樂無處不在。家庭接受音樂的方式,不外乎電視。電視節目,使用音樂;電視劇,片頭片尾曲,插曲也是音樂;電視廣告,無不是音樂。商城街道,有婉轉動聽、柔情蜜意的背景音樂;校園廣播,電影院,公園到處都能夠與音樂插身而過,就連載運垃圾的垃圾車都播放著“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旋律?,F在的日常生活中,儼然與音樂息息相關,緊緊相連,然后很多場合播放的音樂目的不在于讓聽者欣賞,而是具有強烈的目的性:一為營造氛圍,緩和氣息;二為商業需求。美國尼爾•波茲曼在談到電視新聞節目時說道:“所有這一類的節目都是以音樂開始、以音樂結尾的;而且在播映告一個段落的時候,所播放的商業電視廣告也有音樂。這種音樂的用意何在?跟戲劇和電影一樣:刺激觀眾的情緒,制造緊張氣氛,為某種心理期待作鋪墊。”[2]長此以往,人們對音樂的泛濫接受使得欣賞意義頓時流失,音樂帶來的強烈感受和沖擊感也愈發變淡。德國R弗蘭德H勞厄指出:正是由此而不可避免地產生的音樂聽賞習慣的平庸化和對音樂的麻木不仁,尤其對兒童和青少年產生了極大的傷害,這種傷害是無可測算的,而且將長期存在。因此,現代媒介傳播方式對音樂教育所帶來的影響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1.2心不在焉的聽覺方式
MP3、MP4、手機的多功能,使得大學生與音樂親密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多,這些東西的便捷促使他們終日養成戴耳機聽音樂的習慣。由于數碼音樂傳播的便捷,學生們甚至養成了邊聽音樂邊學習的習慣。暫且不說對音樂的欣賞是否具備意義,音樂加學習的模式對提高學習能力是否有用一直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如此情況日益普遍,大學生對音樂的欣賞需求日益減退,能力也日漸消散,對音樂教育來說是需要重視的問題。這種心不在焉的聆聽方式與習慣既不能很好的欣賞音樂,更不可以把握音樂的真諦。因此,音樂教育層面應重視對大學生掌握音樂的特征以及欣賞音樂的方法,合理利用現代傳播媒介,養成聆聽音樂的正確方式和習慣。在音樂欣賞中,必須發揮主體能動的意向,在感知音樂旋律的同時,不斷回憶方才消失的旋律,將孤立的音樂片段聯結成整體,并且投入自己的情感體驗,補充、豐富和闡釋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容,深入理解音樂的深層意蘊。
大眾傳播媒介分析論文
一、信息傳播對社會危機的引導和控制
大眾傳播媒介信息傳播的特點、方式及性質對社會危機產生影響體現在3個方面:信息環境的建構、媒介形象認知、媒介信息傳播與認知慣勢。
1、信息環境的建構
大眾傳播媒介是現代社會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大眾傳播媒介通過信息供給建構了公眾認識社會的信息環境。但大眾傳播媒介性質決定了其信息傳播的特點:及時而不隱蔽、注重事件而非知識、強調客觀而非主觀解釋。因此大眾媒介提供的零碎化、事件化、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往往不能給公眾建構起一個完整、清晰的信息環境。
現代社會危機具有突發性、破壞性、不確定性、風險性等特點,當社會危機涉及到公眾基本的價值觀、信仰、生存及生命安全時,社會危機的強度就增大,對公眾的心理及行為影響就強烈。當社會危機強度超過公眾心理承受有極限,而大眾媒介無法給公眾提供一個完整的、清晰的社會危機圖景時。公眾對社會危機的認識就處于混亂和混沌狀態,無法建立清晰的信息環境,使得決策缺少足夠的信息依據,公眾在行為上就會處于被動和混亂狀態,大規模的社會危機就極有可能爆發。
顯然,當社會處于危機狀態時,作為公眾信息環境的主要建構者,大眾傳播媒介應,在恪守及時、客觀、真實等基本原則的同時,盡可能提供相關的知識性、解釋性和引導性的信息,幫助公眾建立完整、清晰的社會危機信息環境,為公眾行為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傳播媒介和文學研究論文
摘要:世紀之交國際文學理論學會主席、西方當代杰出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希利斯·米勒在《黑洞》、《全球化時代文學研究還會繼續存在嗎?》、《論文學》等一系列論著中對傳播媒介與文化文學的關系問題以及文學符號和文學符號研究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走向問題作了專題性的論述,在國內外理論批評界引起了巨大反響。文章以上述論著為根據全面闡發了米勒關于傳播媒介與文學關系,關于人類文學符號及文學符號研究的發展變化過程和未來走向,關于西方現代和當代的文學符號及文學符號研究的具體形態、性質特點等問題的理論學說,為我們了解當代西方理論批評界關于這些問題的基本看法提供了一幅明晰而透徹的剖面圖。
關鍵詞:媒介決定論紙質媒介文學電子媒介后文學
一、媒介決定論
拿破侖說過:“三張敵對的報紙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0世紀30年代希特勒曾利用廣播煽動起了德國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60年代肯尼迪曾利用電視贏得了美國選民的好感,在大選中獲勝。人類的傳播媒介,無論是紙質媒介如報紙、書刊等還是電子媒介如廣播、電視、電腦等,都對社會文化有巨大的影響力,這是不言而喻的。
為其如此,西方的傳媒理論家們便不約而同地指出:傳播媒介在人類社會文化活動中扮演著主導性的角色。如20世紀20、30年代一些學者提出,媒介猶如槍彈,對接觸到它的人會產生直接、迅速、有力的效果,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后來人們將此種觀念稱作是“槍彈理論”(bullettheory)。70年代西方著名傳媒理論家諾利一紐曼(ElisabethNoelleNeumann)認為,媒介對社會觀念的形成有強大的影響力:某一時期某一媒介宣揚某種觀點,一些持不同觀點的人由于害怕被孤立而不愿表達他們的看法,這樣在大眾媒介的壓力下支持異常意見的人越來越少,而媒介所宣揚的東西越來越有影響力,以至便變成了主導性的觀點。紐曼將她的這種大眾媒介強力影響公共輿論的理論稱作是“沉默的螺旋”(spiralofsilence)理論。
與“槍彈”論者和“沉默的螺旋”論者一樣,西方最負盛名的傳媒理論家麥克盧漢也認為媒介具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不過在他看來媒介的巨大效力不是由媒介所傳輸的內容引發的,而是由媒介的傳輸方式本身引發的。他在名作《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明確指出:過去人們只注意到了媒介的內容的作用,而沒有注意到媒介形式的效力,事實上“媒介的塑造力正是媒介自身”,“技術的影響不是發生在意見和觀念的層面上,而是要堅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變人的感覺比率和感知模式”。換句話說,媒介的效力主要發生在形式的層面上,主要源自它的運作方式本身對人們的“感知模式”或者說思想方式的“堅定不移、不可抗拒”的深刻影響力。歷時地看,人類的傳媒方式主要經歷了口頭語、書面語和電子媒介三大階段??陬^語發生得最早,是人類早期的基本傳媒形式??陬^語是一種用聲音傳達人的感知經驗的形式,是一種不經過任何中間環節可以直接通達到人的內在生命經驗中去的傳輸形式。正是這種直接的通感式的傳輸形式賦予了早期的人類以特殊的思想方式即“整體直覺”式的思想方式,賦予了他們以特殊的思想意識即將全身心完全融會到大自然中和社會集體中的神秘意識和社會集體意識,從而促成了一種特殊的社會機制即“永恒的集體和諧與太平”社會。麥克盧漢將之稱作是“部落社會”。書面語發生在口頭語之后,是對口頭語的超越。西方最典型的書面語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雖產生得很早,但在上古和中古它只是作為一種儲存文獻的手段而存在,直到文藝復興后期印刷術出現以后,它才被人們當作一種傳輸感覺和思想觀念的傳媒方式運用,才變成了一種主導性的傳播媒介。“拼音文字是形聲分裂的特殊文字?!彼藶榈貙⑽淖峙c聲音割裂開來,用視覺壓制聽覺,是一種分割肢解性的傳媒形式?!捌匆粑淖衷谑谷嗣撾x封閉的部落回音室而轉入線形組織的視覺世界中的轉換作用,是無與倫比的。”拼音文字從根本上改變了西方人早期整體的立體的有機的直覺的即興的思想方式,而賦予了他們以分析的線形的機械的邏輯理性的統一的思想方式。“西方的價值觀念建立在書面語的基礎之上?!闭腔谶@種分解性的線形的機械的統一的思想方式之上,西方人建立起了他們的線形的連續的機械的現代文化,麥克盧漢將之稱作是“文明”狀態。20世紀以來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廣播、電視、電腦、因特網等電子傳媒形式得到了廣泛應用,逐步取代了書本、報刊等紙質媒介的主導地位?!斑^去的技術是不完整的、支離破碎的,而電力技術是完整的、無所不包的?!彪娮用浇槭且环N既有聲音又有文字和圖像的集合性的傳媒形式,在它那里聽覺、視覺、觸覺等相互融會,混為一體,不可分離。正是這種渾一的多維的整體性的新媒介培育了人們渾一的多維的整體性的思想方式從而拓制出了一種全新的文化景觀——即豐富、多元、整體、和諧的新社會機制,西方人又返回到了前書面語時期通感式的、整體化的、人的心理能得到全面釋放的、部落式的文化狀態中,麥克盧漢將之稱作是重新“部落化”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