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15:39: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汶川地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汶川地震

關于對汶川地震的思考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0級強烈地震,截至5月21日14時,已造成40075人死亡。汶川,這個名字,一夜之間被中華大地所熟知;汶川,傾刻為世界所關注。但是,這個名卻出的如此慘烈和悲哀。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僅從法律視角來談一下對此事的看法:

一、建立健全地震預警機制。地震預警機制包括地震監測網絡系統和GPS觀測定位系統。地震監測網絡系統是把地震感應器與計算機相連,一旦地震發生,地震信息能盡快傳遞到地震研究中心。地震研究中心的專家可以馬上精確地測算出震中、震級、烈度,然后通過無線電系統向所有會員發出預警警報。人們能夠在感受到地震之前接到這個警報,烈度在3°以上地區的人們則被警告馬上離開居所,緊急避難。GPS觀測定位系統,GPS它的英文全名是“NavigationSatelliteTimingAndRanging/GlobalPositionSystem”,其意為“衛星測時測距導航/全球定位系統”,縮寫為NAVSTAR/GPS,簡稱GPS系統。該系統是以衛星為基礎的無線電導航定位系統。地震預警系統可以盡可能地減少地震災害所帶來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在地震的預警監測方面,美國、日本、墨西哥已走到世界的前列。《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下稱防震減災法)第十條明確規定,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全國地震監測預報方案,并組織實施。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根據全國地震監測預報方案,負責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地震監測預報方案,并組織實施。

二、建立健全快速反應機制。快速反應機制就是遇到突發事件或自然災害時政府及政府部門應對突發事件或自然災害的速度和采取的有效措施。快速反應機制包括快速反應意識、快速反應制度、快速反應的網絡系統以及應急預案。《防震減災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國務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國家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報國務院批準。同時《防震減災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規定,本法所稱破壞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地震災害。顯然,汶川地震就屬于破壞性地震。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主要包括下列內容:(一)應急機構的組成和職責;(二)應急通信保障;(三)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資金、物資的準備;(四)應急、救助裝備的準備;(五)災害評估準備;(六)應急行動方案。汶川地震,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反應是迅速的。地震發生后,總書記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盡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總理趕赴災區指導救災工作。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搶險救災原則。“以人為本”是目前使用頻率比較高的一個詞語,對于汶川地震來說,以人為本尤為重要。不顧一切搶救傷員,需要人;恢復通水、通電、通路等基本的生活需要,需要人;疫情的防治和遇難遺體的處理,需要人;災后重建,需要人……

四、建立健全地震損失評估機制。地震損失評估機制,主要包括建筑物破壞性損失為主的直接損失評估、預期可得利益即間接損失的評估及社會整體損失的評估。汶川地震,造成大面積的人員傷亡和數以萬計的財產損失。評估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評估可以使政府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做出科學的預測,對下半年的工作做出適時正確的安排。

五、建立健全地震安全性評價機制。地震安全性評價是指在對具體建設工程場址及其周圍地區的地震地質條件、地球物理場環境、地震活動規律、現代地形變及應力場等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先進的地震危險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所需要采用的風險水平,科學地給出相應的工程規劃或設計所需要的一定概率水準下的地震動參數(加速度、設計反應譜,地震動時程等)和相應的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十七條規定,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要根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辦法第十七條規定,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應當達到抗震設防要求。下列建設工程應當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根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

查看全文

汶川地震民政體會

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發生8.0級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災難是一面鏡子,此次地震災害和抗震救災斗爭,對我們的應急救助能力、協同配合能力、緊急轉移安置能力、緊急支援能力、災后恢復重建能力都是一次直接的檢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啟示。

啟示一:必須盡快完善應急救援機制

從寧夏的實際情況看,影響最大的災害,一是地震,二是干旱,而地震潛在災害威脅更大。這次汶川地震后,山體移位,道路受阻,通信中斷,汶川、茂縣成為孤島。這時強有力的組織指揮、各盡其責的協同配合、快捷有效的信息溝通,成為有效實施應急救助的重中之重。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山大溝深的地理特征和汶川相似,若發生類似情況,緊急救助必將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從我們的應急準備看,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突出表現為:沒有一個現代裝備的指揮中心,應急通信、指揮手段落后;災情的采集和評估難以及時有效,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水平偏低;災害應急救助預案不完善,應急準備不充分,掌握運用不熟練,基層專兼職的災情報送人員不明確等。為此,必須盡快完善應急救援機制,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統一指揮、分級管理、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寧夏災害應急救助指揮系統,這是抗災救災工作的關鍵。結合實施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我們應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加大自治區財政投入,綜合運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衛星通信技術,建設連接市、縣(區)的災害應急指揮中心,設置三維災情監測系統;建設衛星災害應急移動現場指揮系統以及救災車輛、物資供應運輸車輛衛星雙向導航定位監控及聯絡系統,特別是應在縣級以上政府裝備衛星應急電話,以應對突發的自然災害。二是建立責任明確、分工負責、相互溝通、協同配合的抗災救災綜合協調機制。災害應急救助是一項囊括搶救生命、治療傷員、緊急轉移、生活保障、物資供應等綜合性很強的工作,不是哪一個部門能夠獨立完成的,需要諸多部門各盡其責、協同配合、共同動作來完成。有了這個綜合協調機制,各成員單位切實做到責任落實、人員落實、物資落實、聯系暢通,就能確保緊急救助和緊急援助時聯系得上、調得動、協同好、速度快。三是建立信息共享和災情會商制度。災害發生后,信息對救助決策十分重要。各成員單位之間沒有確定的聯系模式和聯系人,對災害統計口徑與內容不一致,不能在第一時間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就不能適應應急救助的需要。為此,應盡快完善自治區、市、縣三級災情上報系統,健全災情快報、核報工作機制和災害信息共享及平臺,增添完善報送信息的通訊設備,使包括鄉鎮民政助理、村委會的各級,在突遇災害后都能及時報送災害信息。同時,應加強對災害信息的會商、分析、處理和應用。

啟示二:必須建立完善的物資儲備系統

這次汶川地震受災人口多,需緊急救助和緊急轉移安置的人員多,所需各類救援物資數量特別大。要做到及時有效地救助,就必須在平時儲備足夠的各類物資。但從自治區的情況看,物資儲備比較薄弱,保障嚴重不足。一是倉儲設施差,全區物資儲備庫存在倉儲面積小、輻射能力弱、建設標準低、配套設施差、服務功能少等問題,自治區區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建筑面積僅3000平方米,縣級民政救災物資儲備不足的問題更為嚴重;二是儲備物資少,品種單一,難以滿足較大災害應急救助需要;三是物資更新、輪換、損耗及財政補償機制不健全;四是系統的應急物資市場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體系尚未建立。

為此,應采取以下改進措施:一是建立系統的救災物資儲備管理系統,由單一采購向統籌救災物資的生產、采購、倉儲和調運轉變;由單一儲備救災物資向儲備救災物資與應急生產能力相結合轉變。二是從災害應急搜救、緊急轉移安置、物資調運和能夠保障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出發,分部門分類別加強救災物資儲備。水利、交通、建設、衛生、通信、電力等部門籌集和儲備搶險救援物資,民政、商務、糧食、供銷等部門負責籌集和儲備生活救助物資,及時組織調運災民所需的各種生活用品。三是加大儲備庫建設力度。應在現有的自治區救災物資儲備中心的基礎上再建一個7000平方米的儲備庫;在災情頻發、交通不便的固原市擴建現有的物資儲備庫,使面積達到3000平方米以上;在山區的原州、西吉、隆德、涇源、彭陽、海原、同心、鹽池8個縣(區)和川區的平羅縣及鹽池的惠安堡鎮建設500平方米的救災物資儲備庫,輻射周邊縣(區)鄉(鎮);同時,在發生大雪、地震、山體滑坡造成道路堵塞、通信中斷、與外界失去聯系的情況下,有效地實施自救。另外,根據年初冰雪災害和這次地震災害緊急救助的實踐,要增加儲備救災物資的種類,如蠟燭、手電筒、收音機、防雨布、鐵鍬等,使全區儲備救災物資的種類增加到20種以上,所儲備的物資與自治區多種災害救助需要相配套。四是及時更新災民所需的生活物資,如方便面、飲用水等,不宜在物資儲備庫存放的,可與商家簽訂儲備協議,由商家代為儲備,一旦需要及時提供。五是對應急搜救所需設備應提前做好登記工作,如鏟車、挖掘機、吊車等在這次地震搜救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設備。這就要求在制訂緊急救災預案時,縣、鄉兩級要登記屬地所有的救災設備,做到有備無患。

查看全文

汶川地震警徽在災區閃耀

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縣發生7.8級強烈地震,相鄰的德陽市受到波及,當地公安民警冒著生命危險,奮不顧身地搶救群眾,一些民警強忍失去親人的悲痛,堅守工作崗位,他們以自己的行動讓神圣的警徽在災區閃耀生輝。

這是一場無路可退的“戰爭”,是對中華民族的又一次磨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悠久華夏度過了無數驚濤駭浪。同胞們,在災害面前讓我們站直,讓我們堅持,堅持意味著機會,意味著新生。在此,讓我們用自己的名字銘記,用真誠為災區人民筑起精神的長城,向世人展示我們的堅毅。

目前災區救援工作已經開始,災區大量的傷亡以外傷為主,急需大量的血液,但地震災區目前血庫告急,多個血型奇缺。此時此刻,也許有人正在焦急地尋找,尋找一個延續生命的希望;也許有人正在熱切地企盼,企盼一個再見到春天的機會。他們需要的,可能僅僅是一袋血型相同的鮮血。

同胞們、朋友們,伸出你的手,今天,讓我們與震區災民血脈相連!

德陽市下轄的什邡市是這次地震的重災區之一,多人遇難,5個鄉鎮的學校倒塌,被壓300余人。地震發生時,什邡市公安局八角派出所所長張賢德的年僅10歲的兒子當場在學校遇難,得知噩耗后,他強忍悲痛,全身心地投入到抗震救災的第一線,搶救出20名被困群眾。湔底派出所轄區一所學校倒塌,百名學生被掩埋,派出所副所長白蒲兵立即組織民警搶救,當他奮力搶救出第30名學生時,警服已被鮮血浸濕。

什邡市公安局交警大隊三中隊和事故中隊的房屋也在地震中倒塌,民警們索性將房屋倒塌后的空地作為傷員搶救場所,協助醫護人員救助受傷群眾1000余名。

查看全文

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跡

14日中午12時30分,首批由汶川映秀鎮救出的30名傷員被直升機送到成都,抵達鳳凰山機場后,30名傷員被15輛救護車迅速運送到華西醫院。與此同時,還有傷者陸陸續續被送來。川大華西醫院統戰宣傳部部長廖志林表示,川大華西醫院已經騰出450張床位,接受轉來的危重人員。

“我們終于看見直升機了”

在搶救室里,記者見到了從汶川映秀鎮送來的傷者于卉,當時,她正在戶外,“最多兩秒種,我就被埋了。

當時我以為自己死了,我掐了掐臉,還有點感覺,我睜開眼,發現前面有很多石碴,我掙扎著往前爬,一邊爬,一邊刨開周圍的東西,大約10分鐘后,我爬出去了,但也沒有力氣了。過了一會,我覺得有人在拉我。啊!我有救了,不過,我已經沒力氣睜眼了。”

就讀于映秀鎮旋口中學的17歲學生姜東梅說,地震時,她腦海里一片空白,眼前一黑就被埋進土里,她憑借自己頑強的求生意識慢慢爬出了土堆。“我爬出來之后,看見不遠處有幾個同學還被埋著,但我確實沒有力氣再去幫他們了,我倒在了地上。”她是被一個沒有受傷的同學背出來的,之后,他們在沒有受傷的老師組織下,跑到了附近的山上。

姜東梅說,他們這兩天都在山上躲著,“健康的人就回到鎮上去挖土堆里被掩埋的食物和飲水,老師和同學照顧完傷員后,不停地跑回去從廢墟里救同學。昨天中午,我們聽到天上‘嗡、嗡、嗡’的聲音,我們終于看見直升機了……”

查看全文

汶川地震信息公開論文

關鍵詞:汶川地震信息公開新聞公開

[摘要]:

在汶川地震事件中,政府信息公開以及新聞的開放管理政策產生了壯觀的傳播效用,由此,中國新聞公開性的轉向亦成為可能。近年來,中國在實施信息公開公共政策方面,走過的是曲折而不確定的歷程;個案的經驗表明:信息公開不僅僅是思想解放,更關系到社會穩定。汶川地震中最可寶貴的傳播學遺產,是關于新聞傳播的異乎尋常的開放政策,它超出了形式意義上的政府信息公開,而具有了政治文明的本質和里程碑式的意義。與以上主旨相關,論文亦總結了信息公開的“汶川經驗”,并嘗試提出了關于社會穩定的傳播模式假說。

Abstract:DuringtheeventofWenchuanearthquake,theopenpolicyofgovernmentalinformationandjournalisticmanagementhasproducedgrandcommunicationeffect.Therefore,thedirectionchangingoftheopennessofjournalisminChinahasbecomepossible.Theseyears,Chinahascomethroughadeviousandindefinitewayinthecourseoffreedomofinformationinpublicpolicy;andthecaseexperiencehasshownthatfreedomofinformationwasnotonlyEmancipationofthemind,butalsorelatedtoastablesociety.ThemostpreciouscommunicationlegacyinWenchuanearthquakeistheintriguinglyunusualopenpolicyinjournalisticcommunication,whichhasbeenbeyondthefreedomofgovernmentalinformationinname,butprocessingtheessenceofpoliticalcivilizationandmeaningofamilestone.Connectedtothesubjectabove,thisstudyhasconcludedtheWenchuanExperienceaboutfreedomofinformation,andtriedtoproposeahypothesisofcommunicationmodeaboutsocialsteadiness.

Keywords:Wenchuanearthquake;freedomofinformation;opennessofjournalism

作為人類生活中一場罕見的災難,汶川地震給我們帶來巨大傷害,但同時也必然會帶來對災難的反思,及學術思想的遺產——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都可以從中尋求到寶貴的啟迪。新聞傳播,也不例外。

查看全文

悼念四川汶川地震演講稿

(一)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堅強

――――沉痛哀悼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難的同胞們!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四川省發生里氏8.0級強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壩州汶川縣。地震造成傷亡慘重,目前已有四萬多人遇難,500多萬人無家可歸。人民解放軍開赴第一線抗災救人,總理親臨第一線指揮。

前一天還鮮活的生命轉瞬即逝,昔日美麗的家園已變成如今殘破的廢墟,無數個家庭不再完整。看著被破壞的房屋和坍塌的道路,聽著喪失親人悲痛的哭聲和獲救后因激動而無法言語的哽咽,我們的心一次又一次地被震動。

災難無情,人有情。在這場自然災難面前,人的生命顯得是那樣的脆弱,但在災難降臨后,13億中華兒女的凝聚力又一次得到了升華。災區的救援工作牽動著無數華夏兒女的心,所有人都希望那些正處于水深火熱中的同胞早日得到救助。

查看全文

汶川地震中謠言傳播論文

【論文關鍵詞】:汶川地震;謠言;控制

【論文摘要】: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級的強烈地震,地震的波及面之廣破壞力之大舉世震驚。地震發生之后,全國各地紛紛出現地震的謠言和地震后次生災害的謠言,相比之前的謠言,在當今時代謠言又具有了新的特點。自然的恣肆我們無法抗衡只能承受,然而研究人類社會中謠言的產生、傳播、平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今夏,中國的大地被撕開了一個個口子,這血盆大口口吞噬了近七萬條生命。大地的暴怒讓經歷過的人心有余悸,然而之后的種種謠言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地震過后,水污染的謠言使成都人集中的搶購瓶裝水,蓄水;全國各地多處出現了地震謠言,造成了廣大人民的恐慌——“廣東省地震局澄清廣州近日將發生大地震謠言;省地震局:雞西市近期將發生地震純屬謠言;青島地震局辟謠:全市未發現地震前兆異常;對于網上流傳的重慶今晚將發生地震的說法,純屬謠言;地震謠言最早起于5月28日、29日的陜西省地震局網站被黑客攻擊事件,其后陜西省地震局通過省政府網站辟謠;北京市地震局分析認為,近期北京地區不會發生破壞性(5級以上)地震,請廣大市民保持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有關北京地區今晚將發生地震的說法,純屬謠言……”

1.地震謠言的幾個基本問題

1.1地震謠言的定義

根據《地震預報管理條例》第十四條和第十五條定義“地震謠言是指來自沒有地震預報權的單位或個人,帶有地震預報內容(發震時間、震中和震級),并在社會上較大范圍內傳播,造成居民的心理和行為恐慌,影響社會正常秩序的信息。”

查看全文

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

第一條為了保障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開展,積極、穩妥恢復災區群眾正常的生活、生產、學習、工作條件,促進災區經濟社會的恢復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分步實施、自力更生、國家支持、社會幫扶的方針。

第三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受災地區自力更生、生產自救與國家支持、對口支援相結合;

(二)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

(三)就地恢復重建與異地新建相結合;

查看全文

弘揚汶川精神之玉樹地震之感想

尊敬的黨組織:

2010年的月份如同甘共苦2008年的5月份,14日早晨,青海玉樹。7.1級地震突如其來,寧靜的小城在重創之下一片狼藉。塵土滿面的孩子,低垂著腦袋被抱出廢墟,模糊的圖像卻深深地刺痛了我們的眼睛。放眼世界,地震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唯有團結的民族可以在災難的錘煉中變得更堅強。玉樹地震已經成為一場生命的劫難,但現在的救援行動都將化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可以告慰死者,可以提醒后人。

災難再次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軍隊武警公安民政醫療等各個部門迅速行動,投入到了緊張的救援中。與此同時,個人、企業、民間組織也開始自發地捐款捐物,愛心正源源不斷地涌向災區,和死神進行賽跑。經歷了兩年前汶川大地震的磨煉,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眾,都有了更豐富的經驗去應對自然災害。這讓我們在悲傷中感到些許欣慰。

盡管科技日漸發達,地震仍然不可預知。面對天災,一個偉大的民族應該堅強挺立,也應該不斷進步。恩格斯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汶川大地震之后,防震減災法獲得通過,已經于2009年5月實施,應急救災被納入了法治軌道。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公民精神隨之成長,很多人自發地為災區的規劃出謀劃策,對應該用于重建的財物進行輿論監督。巨大的社會進步有目共睹,我們相信這些會在玉樹地震后的救援行動中得到體現。

放眼世界,地震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唯有團結的民族可以在災難的錘煉中變得更堅強。兩年前,汶川大地震以前所未有的破壞力,使得橋梁斷裂、樓宇坍塌,可是中國人沒有被擊倒。三歲的小男孩躺在擔架上向救援者敬禮,年輕的警察媽媽敞開懷抱為失去母親的嬰兒哺乳,至今我們還清晰地記得這些細節。更忘不了舉國默哀的三分鐘結束后,天安門廣場上那經久不息的加油聲,那一刻13億人的心凝聚在了一起。在齊心協力的救援中,人與人的隔膜打開了,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新的認識,整個社會煥發出更強大的活力。可以說,災難之后的記憶強化了國民的憂患意識,提高了社會的應急能力,所以今天我們能以最高的效率進行震后救援。

在災難面前,堅持以人為本,中國曾經創造了救援的奇跡。我們也期冀另一種奇跡能在將來出現,那就是大災化為小難或者是有災無難。這需要全體民眾繼續弘揚"汶川精神",強化憂患意識。

查看全文

汶川地震災難的背后是偉大的民族精神

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震動了中國,震動了世界。這是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中華民族史上的一次大災難。但是,地震天不塌,大災有大愛。從這次罕見的大災難背后,我們看到了偉大的民族精神。

災難的背后是高度負責精神。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大地震發生后的當天下午,國務院總理就親臨危險的第一線指揮搶險救災。隨后,溫總理數個日日夜夜幾乎不休不眠同救援人員一道,奮斗在最前沿。溫總理在救災現場的話語仍歷歷在目:“我就一句話,是人民在養你們,你們自己看著辦。”“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盡百倍努力,絕不會放松。”“要克服種種困難,把抗震救災工作進行到底。”“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盡百倍努力。”……在救災現場,66歲的溫總理聲音哽咽,淚水流淌。5月16日,在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國家主席飛赴四川災區,在萬米高空上指揮抗震救災。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總理心系災民,親臨災區,指揮抗震救災第一線,充分表現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人民生命高度負責的精神。胡主席和溫總理的這一舉動,毋庸質疑給災區的百姓帶來了希望和活下來的勇氣,帶來了百倍的信心和力量,帶來了無盡的安慰和溫暖。胡主席和溫總理對災區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感動了中華兒女,感動了世界人民。

災難的背后是不怕犧牲精神。救災現場,一分一秒就是生命。搶救埋在廢墟中生命的緊迫與生命隨時被奪走的危機相伴相存。時間每劃過一秒,這就有可能意味著又一個希望遠去。也有可能呈現的是又一個生命奇跡的再生。道路不通,就步行;公路被阻,就空降。救援人員在以最快的速度奔向災區,奔向最危險的第一線。他們在與時間賽跑,與自己的生理極限抗爭。“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我還能再救一個”,廢墟坍塌后被迫撤離的消防戰士跪地落淚。消防戰士的一系列舉動感人肺腑。災區百姓的話語透露他們的內心:“解放軍來了,我們有救了。”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我們的解放軍戰士、武警官兵、消防戰士、公安干警、醫生護士,都表現出了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崇高精神。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吹響了中國軍人的沖鋒號。在10萬平方公里的重災區,奮不顧身的救援官兵與死神展開驚心動魄的生死競速。疾進,疾進!突破,突破!搶救,搶救……正是他們的舍生忘死,讓災區的群眾增強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災難的背后是精誠團結精神。天災無情人有情,地震難阻中國心。災難讓中華兒女空前團結起來,全體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奉獻愛心,抗震救災。當災難發生后的第二天,全國各地各界人士就紛紛慷慨解囊,支援災區。成龍、楊受成等人聯合捐1000萬、中國銀行6400萬、某個普通市民10元……捐助分數額,愛心無大小。此外,一撥又一撥的志愿者趕赴災區。災難發生后,臺灣在第一時間有了行動,國民黨和民進黨都表達關切,宣布要幫助災民。此外,臺灣臺塑集團捐款1億元人民幣;臺灣鴻海集團捐款6000萬元人民幣。臺企聯也將向地震災區捐款670萬元人民幣。“抗災救災”在無形中拉近了兩岸的距離,這是中華兒女血濃于水、親情外露的體現。19日晚上的央視《愛的奉獻》大型募捐活動,更是體現了中華民族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偉大抗爭精神。活動進行中,所有參加者紛紛走向募捐箱,獻出愛心。在藝術家們的親身參與和感召下,活動共募集各界捐款15.1429億元人民幣。

災難的背后是頑強不屈精神。地震讓我們更堅韌,災難讓我們更頑強。5月18日,在四川省什邡市災情最嚴重的鎣華鎮救援現場,總書記用洪亮的聲音堅定地喊道:“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洪亮的聲音,回蕩在救災現場!堅定的話語,道出了一個民族的信心!

是的,任何困難都難不倒我們!難不倒我們這個英雄的民族!當堅強的母親臨死前給懷里的孩子留下“寶貝,記住我愛你”這樣的短信,當英雄的老師用自己的身軀死死擋住倒下的水泥板護佑身下的學生,當深埋廢墟100多個小時的幸存者被連姓名都不曾留下的志愿者用一雙雙血淋淋的大手托起,當人民子弟兵冒著生死危險突進一座座孤城、筑起一條條生命道路……我們眼前聳立的,是一座巍峨的高山――這,就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在地震發生后的這些天里,我們每天都被無數的畫面感動著。透過這真實的一幕幕,我們的耳畔響起的是這樣的聲音――孩子,別哭!母親挺得住!汶川,別哭!中國難不倒!我們決不怕任何困難,面對災難,我們別無選擇,只有堅強。在災難的考驗面前,我們做到了堅韌頑強,做到了英勇不屈。

查看全文